文言文《孙权劝学》翻译(精选5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解释争议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可能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 文言文还是一种较新的文体, 读起来有些拗口, 加上学生没有讲文言文的环境, 所以不少学生是不喜学文言文的, 笔者想拿初中文言文篇目中写人的课文作为切入口, 从如何把握人物形象入手, 探寻教学中的艺术。《孙权劝学》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课文, 主要写孙权劝学, 吕蒙听取劝说进行学习, 从而学识大增让鲁肃刮目相看的事。课文篇幅短小, 人物的描写也比较简洁, 对话也只有4处, 但所展现的三位人物个性却非常鲜明。本篇就以此为例进行探究。
二、案例描述
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用各种“读”的方式, 让学生深刻感知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以下是课堂的一段情景。
师:课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请分别找出相关语句自由地读一读, 要求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语调, 并试着品析人物性格。师:请四位同学朗读课文, 其余同学准备点评他们读出了人物的什么语气, 还有什么不足。 (学生朗读, 教师请几位学生进行点评。)
生1:我觉得读鲁肃的同学读出了惊讶的语气。读旁白的语气是叙述的语气。生2:孙权的语气读得很坚决。
师:你是通过哪个词听出来的?
生:通过两个“不”字, 双重否定表达坚定的语气。
师:还有哪个词要重读?
生:当涂。
生3:孙权的第二次说话应该有一种责备的语气。
师:你觉得哪个词要重读, 来表达这种语气?
生:但当, 岂欲。
师: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次, 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孙权的这种语气。 (生读, 比刚才那位同学有明显的进步, 并且还把“耳”这个语气词读出了味道, 教师鼓励。教师引导学生把后面两句孙权所说话的语气也品味一次, 学生很快地抓住了“孤”“常”“大”这些词, 品味出了批评、恳切的语气。接着很自然地就抓住了“晚”字品出了吕蒙的自豪语气。)
师:通过刚才的品味, 你们能感知到这三个人的性格吗? (请原来的四位同学再分角色读一次, 这次效果明显好于第一次朗读, 也促进了同学们对于三位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人物形象。)
生1:孙权是一位循循善诱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读孙权的第二次语言来理解孙权的善劝的特点, 并引导读鲁肃的语言及行动理解孙权劝学的效果之好。) (全班齐读孙权的语言, 再次体会孙权的形象。) 生2:孙权还是一位有长远眼光的领导, 他让吕蒙读书提高自己, 其实也是帮助他治理好国家。生3: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 是一位很有耐心的领导。
师:其他两位人物呢?
生4:吕蒙能够知错就改。
师:从吕蒙的语言看出吕蒙怎样?请你把吕蒙的话读一次。 (学生答不出,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不同的回答方式, 从而得出吕蒙是一位比较豪爽、坦诚的人。) (学生本人再读, 加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生5:鲁肃是一位很爱才的将领。 (教师让全班集体分角色朗读, 分成四大组朗读。)
师:朗读时还可想象当时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 也可添加些人物的语言, 再辅以适当的道具, 请四人小组运用创造性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 两组同学上讲台表演朗读, 教师与学生共同点评学生的创造朗读。)
生1:第一组孙权的动作加得好, 体现了孙权上对下的严格要求和对吕蒙的批评指责。第二组孙权语言加得好, 从当今形势的角度分析告诫吕蒙不可逞匹夫之勇, 更有说服力。生2:两位吕蒙的动作表现很形象。生3:鲁肃的惊奇的神态和吕蒙的知错就改的神态演得好。 (教师综合同学所评, 评出最佳动作奖、最佳神态奖、最佳语言奖、最佳创造奖。)
三、案例分析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充分运用了“读”的教学手段, 带动了整节课, 学生在朗读中逐步理解了人物形象, 并且还能以创造性的朗读丰富人物形象, 对人物可能的神态、动作、语言表演形象, 在轻松自然中愉快地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综合这节课, 我主要用朗读完成了这样一些教学任务。
(一) 以读带教。教给学生朗读出人物语气语调的方法与技巧, 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本课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找出人物相关语言的语句自由地读一读, 并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语调, 学生能凭着语感大概感受到人物说话的语气, 但细化到具体每一句的时候, 就有些拿捏不准, 这时我及时点拨学生通过句中的某个词来感受, 让学生抓住朗读的切入点, 很快就能清晰地判断出人物说话时细微的语气变化, 再读之时朗读的水平就有明显的提高。
(二) 以读带研。带领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体会为什么这样读, 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在学生读出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之后, 来品析人物形象,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多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来促进理解, 分析孙权形象时采用了逐句朗读, 分析吕蒙形象时采用想象不同的回答进行对比朗读, 加强理解人物形象时进行个人反复读、全班齐读等, 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 理解越来越清晰化、准确化。
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文《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文《孙权劝学》
初,权①谓吕蒙②曰:“卿今当涂③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④为博士邪!但当涉猎⑤,见事⑥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⑦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①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②吕蒙,三国东吴名将。③当涂:当权。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⑤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⑥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⑦即:就。
1、解释下列加粗的文言词语。
(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
(2)次日临政( )
(3)但当涉猎( )
(4)及鲁肃过寻阳( )
2、翻译文中划线的两句话。
(1)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普》一文围绕哪句话来表现赵普的精神品质?结合甲乙两文,具体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要求至少列举2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因循;(2)处理;(3)只;(4)当……时
2、(1)总是关门打开书箱取书,整日读书。
(2)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3、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两人的成就都很大,但读书太少,限制了水平的发挥;两人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读书后他们的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翻译: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教学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方仲永》导入
二、解题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三、简介孙权、鲁肃、吕蒙
四、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迁
五、诵读课文
用两分钟的时间初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六、疏通文意
七、握以下重点词
八、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九、文言翻译五字法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十、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品析课文
1、理清文章的`结构
⑴ 孙权劝学
⑵ 吕蒙就学
⑶ 鲁肃赞学
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⑵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⑶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⑷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吕蒙就学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⑵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⑶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 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⑵ 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⑶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⑷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5、朗读全文,思考:
⑴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话表现孙权对吕蒙的什么态度?
亲近、关心,有长者之风。
⑵ 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⑶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调侃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⑷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⑸ 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⑹ 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
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⑺ 下列加红色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 邪!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四、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但当涉猎
B、见往事
C、乃
D、吴下阿蒙
E、刮目相待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蒙乃始就学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六、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