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教师(共9篇)
不知不觉,走出金色的象牙塔,踏上工作岗位已经整整三年了。回想刚走出大学校园,踏上工作岗位时的情景,我想用“青涩和懵懂”这两个词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还记得初登讲台时的束手无策,还记得面对学生一脸茫然时的忐忑不安,还记得准备备课和上课时的困难重重,而这一切都告诉我,我已经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而是要成为独当一面,承担起教书育人责任的人民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尽快适应教师这个新角色,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才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接下来我将会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一 思想方面 1.热爱
要想做一名好教师,你必须首先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喜欢学生,关心学生。记得有人说过,事业上的成功源自于梦想和追求,而梦想和追求都是可以改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热爱。事业的成功需要激情,而激情是源自于热爱;事业的成功需要坚持,而坚持也源自于热爱。在我刚刚工作的时候,一位老教师对我们新毕业的大学生说:你们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心,你们是真的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热爱这份职业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劝你尽快转行,因为教师个是特殊的职业,没有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请大家下定决心把自己热爱的职业做到极致。在座的新大学生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想必定对这份职业充满了热爱。
2.坚持
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热爱,还需要坚持。追求成功的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必定会布满荆棘,充满坎坷。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中,我们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挫折,这需要我们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著名的教育家于猗老师说过,教育是个长期的事情,要把教育当成毕生的事业来做,而不是自己的职业。她老人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二
行动方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星湾成长历程。关键词:1.榜样力量
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刚进星湾的两个镜头,说不定也是大家日后会经历的。镜头一
我带着大大的熊猫眼唯唯诺诺的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30双好奇而又期盼的眼睛,我开始慌乱,昨日奋力印在脑袋里的教案渐渐模糊了。于是,那些原本我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变得复杂起来,无论我怎样解释,学生仍然投以疑惑的眼光。一节课下来,我早已汗流浃背。
镜头二
我坐在会议室里,胆战心惊的听着对面老教师对我的点评,这里不好,那里不行,我顷刻淹没在所有人的口水中,让我感觉一节课下来真的是一无是处。为了准备今天的课,昨晚我又熬到很晚,可是没想到我倾注的心血最后换来的却是一无是处。委屈的我只能强忍住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拼命记笔记,真恨不得能把这些建议刻在自己的心里。
每一位星湾人都知道,星湾的课堂特点是:立足“减负增效”,追求课堂的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但是对于初登讲台、毫无讲课经验的我来说根本无法同时兼顾这三个特点。那段时间,我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白天一批完作业,脑子里就想着如何设计明天的教案,晚上脑子里就思索着第二天上课的环节。我的大脑就像机器一样紧张的工作着,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把大脑的开关关了,但它却停止不了思考,我失眠了„巨大的压力让我心力憔悴。但我庆幸的是,我有一群重视栽培青年教师的好领导和一批关心支持我的好同事,从干劲十足的曲校到“打了鸡血”的组内同事,他们个个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为追求共同的教育理想而不懈努力,在我心目中,他们就是一面指引我前行的旗帜,他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就是我努力追求的梦想。虽然前行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但是每当我抬头看到这些旗帜从我眼前飘过,我就顿时勇气十足,斗志昂扬。
关键词2 亲身实践
我的初出茅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与脆弱,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要想进步必须要弥补缺陷、强壮自己。就如茧,在蜕变前最脆弱的时候,需要用一层又一层坚硬的外壳来包裹保护自己,也紧紧牢牢的束缚着自己。而此时,我需要的就是一层坚硬的外壳。我反思自己之前的教学,参考领导和同事的建议之后,便行动起来:
备课
要登上讲台讲好每一堂课,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而备课则是一切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备课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备态度。接受和对待教学任务的态度应该主动、积极,充满自信。上课时教态要自然,仪表要端庄,言行举止应做学生的表率。二是备教材。在熟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逐步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削枝强干、删繁就简,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三是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我们关爱、亲近、教育的对象。教师应该是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导师。必须熟悉所教学生的学习、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指导他们健康成长。照本宣科,对学生不闻不问的教师,只能叫做教书匠。四是备方法。教无定法,但确有法,有自身的规律可循。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学中强调“少而精,启发式”,重点在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在课堂所学的基础上,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年轻教师要善于把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可以少走弯路。但想不付出艰苦劳动,想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也是不可能的。要虚心向老教师和同行学习,投入主要的精力和心智,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志者事竟成”。
上课
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星湾是个高手如云的地方,我们身边的很多老教师都经验丰富,本领高强。而他们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非常宝贵的资源。“注重集体研讨,团体作战”已经成为星湾人的工作习惯。在星湾的两年,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团队”的搀扶。我的蹒跚起步就是从组内听课开始的,都说新教师就像一张白纸,可以轻松在上面绘出最美的图画,可是这也同时说明了新教师缺乏的是教学经验。所以新教师要想尽快成长必须要多听课,多试着评课。这是组内教师给我的建议。每天,只要其他老师和我的课不冲突,我都尽量去听,学习王老师的激情四射,巧妙设计;学习全老师的亲切和蔼,别出心裁;学习陈老师耐心细致,独特方法„在老教师的课堂上,每次我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从七年级第2学期开始,数学组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组内教研活动,通过每周安排一位老师上课,其他老师参与听课、研讨、评课,并生成电子期刊。这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之前随堂听课,有时候不知道讲课人的课题,所以,带着空空的脑子去听,听到的全是别人的想法。现在,提前安排好上课教师和课题,这样,我就可以提前把要开的课自己备一下,这样带着自己的想法进课堂,自己的思路必定会和讲课人的思路互相碰撞,进而产生思维的火花。这样我才能收获更多的东西。
二 躬体力行 事半功倍
记得一位老教师说过,新教师首先要学会模仿优秀的教师上课,在模仿的基础上才能更快的形成自己的风格。听了那么多课,吸取了那么多老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如果在教学中不使用的话,那真是一种资源浪费。于是,我开始把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上,并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加入别人的优秀之处。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我慢慢找到了上一节好课的感觉,对课堂各个环节的处理有也开始得心应手了。而此时的我站在讲台上也更加自信起来。
三 开拓创新 别具一格 一个成熟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更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品尝收获的甜头之后,我变得越发“贪婪”。我开始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查缺补漏,实施完善。力求在今后的日子中,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内”“外”兼修,“刚”“柔”并济。
所谓“内”“外”兼修,“内”指的是教学设计,一节好课一定是设计恰当的课,课的设计是一节课的灵魂,所以要上好一节课一定要重在课前。而“外”指的是课堂的生成,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应该是激情的、霸气的,更应该是灵活的,智慧的。
所谓“刚”“柔”并济,“刚”指的是课堂纪律和规范,一切课堂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堂的有秩有序为前提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控班能力。在我的课堂上,伏桌铃响过之后,每个同学课桌上必须有三样东西:课本、草稿本、笔记本,这是规范;当练习结束,开始讲解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停笔抬头,这时学生必须放下笔,抬头听讲。哪怕这时只有一个同学没有抬头看黑板,我也要等他,这也是规范。好的课堂规范一定会促进课堂的有效达成。“柔”指的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柔”。我认为,不同的课型,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题目讲解也要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比如,新课中的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初步应用,应该是对学生起示范作用的,所以,我会详细讲解并认真板书,以作示范。之后的配套练习一定是学生独立练习,然后由学生讲解过程。再比如,习题课或试卷讲评课,我会带领学生把题目按照知识点归类,但是每道错题的讲解我会留给会做的学生来讲,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解,会让不会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会做的同学在享受到一定的荣誉感的同时加深解题方法印象,避免其无事可做。
去年4月份,我参加了江苏省“杏坛杯 苏派教学”展评课赛课,获得了一等奖,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得到肯定,同时也给了我奋勇直前的动力。之后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今年6月份,我所任教的毕业班在中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而每所高等院校是否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有些高校参照高校师资培训的模式对青年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有些高校结合本校实际以邀请专家进行报告或者座谈的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学校的岗前培训往往时间更短, 要求不严格, 所涉及的内容宽泛, 很难说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培训效果。而院系层面, 教研室层面, 是否对青年教师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几乎无可参考。
因此, 完全有必要建立一个“国家—高等院校—院系—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体系, 国家层面应该以工作条例的方式强化并固定现有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并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定期更新培训教材, 同时构建全国联网的培训评价体系, 将每个参加培训的教师都纳入进来, 不只通过书面考试成绩评估培训效果, 同时培训成绩在全国范围内都应有效, 具有国家的强制认可性, 以方便教师在不同省份之间的人才流动。而高等院校层面, 可以结合本校制定具有差异性的岗前培训方案, 但培训方案必须报主管部门批准并严格实施, 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也并不一定拘泥于某一个学校, 可以多校联合, 也可以一个学校的多个院系联合, 以期促进不同学校之间老师的沟通交流。一个青年教师应至少获得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岗前培训评估合格及以上成绩, 方可认为其完成了岗前培训, 而校级岗前培训结果, 亦应计入本人档案, 永久保存。院级层面和教研室层面的岗前培训, 亦应多结合实际, 从细处和小处着眼, 完成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这一块工作, 应由每个高校督促完成。在青年教师完成“国家—高等院校—院系—教研室”的岗前培训计划后的两年内, 国家层面还应进行一次反馈调查, 每个青年教师都应提交详尽的调查表, 国家在分类统计后, 从国家层面调整培训计划, 并把与学校培训相关的内容反馈给学校, 督促学校进一步完善培训计划。
二坚持教育教学质量检查, 实行导师制, 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青年教师在完成必要的培训后, 将逐渐走上讲台进行课堂教学, 并有可能开始承担科研项目。青年教师要想在工作中打开局面, 能讲课、会讲课、讲好课, 这是青年教师角色转换最关键的一步。青年教师普遍在教态、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语言的表达等方面存在弱点或不足, 导致讲课效果不佳, 并由此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心理焦虑, 这样无疑是不利于其树立教师威信和自信的, 甚至导致青年教师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 不利于其适应教师角色。
而另一方面, 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刚出校门, 也完成了研究生期间的课题, 掌握着比老教师更新的知识, 容易产生目中无人、盲目自大的心理。部分青年教师对上课态度不认真、课前不备课、上课侃大山、下课不总结, 导致教学质量产生问题。
因此, 应坚持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并做好青年教师的心理疏导, 使其客观看待自己, 这样更易完成教师身份的认同、角色的转换。同时, 应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在青年教师工作的前两年, 对其教学、科研、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 并建立反馈机制, 不仅帮助青年教师完成角色转换, 同时也作为老教师及富有经验教师师道的一种自然传承, 达到老、中、青教师互相进步的一个良性循环。
三创造机会, 让青年教师通过兼职担任班主任、教学秘书、行政工作人员等适应不同角色和不同环境
青年教师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 不仅仅是当好一个教书匠就足够的。青年教师具有精力充沛的特点, 完全可以通过兼职班主任、教学秘书、行政工作人员等来适应不同岗位和职责的要求, 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担任兼职班主任, 就必须学习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同时也会很直接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此外, 因为担任班主任, 青年教师会接触大量涉及学生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大大开阔眼界, 对于自身完成教师角色的认同是非常直接的一种模式。担任教学秘书是青年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趋势和必经之路, 青年教师在担任教学秘书的过程中熟悉教学规律, 掌握教学过程, 并熟悉学期安排, 同时参与制作各类教学计划书、各类成绩报表, 将会从另一个角度理性看待教师角色, 有利于青年教师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并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而兼职行政工作人员, 虽然表面上看似乎与角色转换无关, 但是行政工作的复杂性可以锻炼青年教师培养自己全方位考虑事情的能力, 而行政工作作为高等院校服务师生的一个纽带和桥梁, 让青年教师能够了解学校行政部门的机构设置, 了解院系行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而行政工作的琐碎性和重复性又能锻炼青年教师耐心和认真的意志品格, 从而促进教学和科研。
四克服职业倦怠, 加强师德修养, 保持心理健康
青年教师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多发群体, 因为年龄和阅历导致的自身不成熟性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稳定性, 使得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突出和严重。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同于老教师从业十几二十年后的职业倦怠, 青年教师追求上进但易被小挫折击倒, 追求公平正义但易迷失方向, 追求稳定高薪又不能正确看待劳动所得, 追求事业有成又不愿意无私奉献, 种种复杂的情感和心理, 导致青年教师始终处在自我循环的怪圈中, 久而久之形成职业倦怠, 甚至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为了克服职业倦怠, 青年教师应该做到: (1) 加强师德修养, 树立教师是神圣而崇高的职业的思想, 肩负起传承人类文明的光荣使命, 时刻铭记教师接触的是思想和心理最为敏感的广大青少年, 一定要谨言慎行, 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的楷模; (2) 正视自己, 准确定位, 不盲目冒进, 也不妄自菲薄; (3) 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 寻找合理的途径进行情感的疏导和宣泄,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 (4) 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 自身不受侵蚀, 才能保证大学校园的纯洁性。
青年教师克服了职业倦怠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自己将教师作为职业乃至事业的决心, 只有克服了职业倦怠, 青年教师才算基本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
青年教师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希望, 是中国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希望, 在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的过程中, 应该有的放矢, 循序渐进, 虽然这种角色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是通过加强岗前培训、坚持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兼职身份适应不同角色和不同环境、克服职业倦怠等四个方面, 就应该能使青年教师顺利过渡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
摘要:文章讨论了高校青年教师“从学生到老师”角色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青年教师身份认同的措施和方法, 提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青年教师,角色转变,岗前培训,心理健康,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朱梅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 (2) :32~33
[2]刘天娥.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J].三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王祖林.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冷”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 2009 (11) :57~59
[4]毛乃佳、林凤.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评估体系的构想[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118~122
[5]蔺蔺、曹毅.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 :243
[6]徐翠霞、樊小东.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调查与研究[J].文教资料, 2010 (4)
[7]陈香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省M校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2 (1) :50~56
[8]吴国芳、张爱书、侯明昊.青年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途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4) :120
[9]杨树国、张光玉.青年教师兼任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 2009 (3)
[10]王景峰.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缓解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 :45~46
[11]冉旭东.浅谈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革新, 2007 (12)
坦诚说,我一直是惧怕上公开课的——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一学年起码开一堂组内观摩的公开课。而我,每回上公开课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感觉很慌张。虽然正式开课临场状态都能貌似镇定,虽然评课的时候,同仁们也多有鼓励,或说这不错,或说那挺好。虽然这么多年来的公开课,我总是变着不同题材来开课,希望能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让自己喜欢上公开课、观摩课的转机。虽然我认真地准备教案,安排教学容量,用心地设计课件,预想学生的上课反应,甚至于揣测听课老师的观课角度。但是开完课,那种完成任务般的松散心和怅然若失的感受总纠结于心。一直到近两次的公开课,我才有了明显欢喜的体悟。
前一次是在去年,开的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二梳理探究部分之《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对于这仅一课时的探究课,我设定了几个目标:了解成语来源;认识成语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特点,比如结构特点、文言现象、修辞作用;调动以往所学,搜索各个文化领域的一定量的成语词汇等。因为调课的关系,学生做完课间操几分稀稀落落地回教室。刚巧那天是学生第一次做新的广播体操——五祖拳健身操,那般不熟练不到位的表演令观者忍俊不禁。于是在开课的时候,我临时篡改了导入词,让学生自己用成语来形容一下刚刚的广播操表演。一下子课堂的氛围就激动起来了。“花拳绣腿”“群魔乱舞”“搔首弄姿”……纷纷出炉。在纠正个别词语使用的不恰当后,我让学生结合以前自己所学,综述成语的定义和来源。再以看图片猜成语为辅助帮助学生巩固认知。学生的情绪颇为高昂。于是趁势让学生观察分析成语的特点。此时学生的激情有些回落,但是分析过程多几分冷静是很有必要的,且于课堂来说,气氛情绪也该是时起时伏,有紧有松,才不会过于透支学生的专注力。再来的环节是“成语之我知比拼”——先由学生自己梳理一下成语大概涉及了哪些文化领域,再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对应领域的成语掌握量。最后推荐学习成语的相关工具书。
这一节课没有涉及到成语使用常见错误,这点在评课中被同事们指出来——觉得这堂课虽然气氛热烈,但是实用性比较缺,与高考考纲要求有些背离。但我反思后,还是秉着自己的观点认为,作为梳理探究课,整理过去所学,体验成语的文化魅力,进而激发对成语积累学习的兴趣,这也便足够了。毕竟成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主要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积累。而本课题也主要讲“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而非“辨析成语使用”。且我觉得于高一年的学生来说,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这般早地提及高考这条高压线。因此我也就没有再多花力气去补课,这算是我第一次上完观摩课再听完评课意见后,给自己的教学预设做的首回肯定。也许正是因为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热烈且后来又几次找我耍弄成语接龙的表现,给我增添几分被肯定的心思。也让我深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看看学生后坐力的有无、强弱。对观摩课、公开课以及开课老师自我的评介,确实应该注意加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基础。
再来的一堂便是今年3月校开放周的开放课。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吴老师所提到的,课件没有按照计划完整应用到,跳跃性也比较大。这个课题是李商隐的《马嵬》,按照教学预设,主要是解读《马嵬》,还和郑畋的《马嵬坡》做比较阅读。因为月考才刚结束。学生的情绪有些低迷。而我因为学生在考试中诗歌题目得分率偏低,而将教学重心设定在对文本逐字逐句解读,意图他们能体会我的“良苦用心”。可惜在第一个班级试讲时,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参与兴趣很弱。证明我的纠结点并不能通过这一首诗能得到什么突破。与其如此,不如还是单纯看待这堂开放课。于是在下一堂课另外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及时将导入部分做了修整,让学生回忆杜牧的《过华清宫》并简括诗人观点,由此抛出李商隐的观点又是如何的讨论题。于是学生在回忆旧知的情绪带动下很快就进入了就文本分析然后概括观点态度的比较阅读中。这与我准备的教案有出入。但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的情绪很高。甚至我事先准备的幻灯片资料不用一一展现。只需就学生发言中对颔联理解的不足再提出质疑,然后又引导他们讨论并小结:“虎旅传宵柝”“鸡人报晓筹”这本是两件寻常的事,然而在特定场合下,加上“空闻”“无复”的强调,行军途中的“宵柝”和宫人报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诗人的笔下便带有以小细节来见婉讽的意图:在狼狈的逃亡路上,往昔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显得安逸奢侈,而这恰是唐玄宗自酿的苦果。狼狈更显狼狈,享乐更显不该。
课上到这里,多少偏离我预设的教学进度,课件自然也不能按部就班放映下来。于是我索性“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只在学生的各抒己见的时候,适当引导他们注意立足文本不要跑题。结果学生在合作讨论和互助纠正下最终派出代表做总结,认为郑畋在《马嵬坡》中对唐玄宗是体谅又讽刺的。缘由立足于诗歌一二句的内容和手法分析,又扣住“终是”一词的诵读口吻,以及三四兩句的承转。陈词有理有据,文采飞扬。
在这样的课堂实况下,我的课件页码如何能再按先前的那般顺序播放,只能有选择地跳跃放映,再以学生的观点为主酌情增删将要点板书演示。一堂课下来,学生主要不是与我的教学预设在对话,而是与文本在对话,而我不过是学生对话过程中的一个伙伴罢了。
比较以前,我会对公开课的实况有别于我的“公开课教案”,有别于我预定的“教学流程”,或是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惴惴不安。但是近来,我终于不会再执拗于“老师为主体”的呆板的自我评价指标。
新课程认为课堂应当展现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然因为公开课的意义独特,作为执教者常常预设了流程,然后让学生跟着剧本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一旦有些变数,这堂课就又可能被自定为有“败笔”。然学生的创设力正是课堂的一个潜伏的巨大变数。
如果在公开课里,老师过于把自己当成一个主角,不去关注学生的具体感受和实际需要,不允许出现变数,那么公开课就会演变为表演课。也许展现了老师的知识能力,组织能力,但未必能展现老师真正的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未必能给老师带来教学碰撞后的教学成长。而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的多媒体手段,更不可能是教学实效的决定因素。因为课堂主要不是老师“教”的过程而是学生“学”的过程。
历史组 史林杰
拿到《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后,本人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一名历史教师,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指导我们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让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
——读《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有感
我一直以为,优秀的教师比比皆是,他们能胜任眼下的工作,并且完成得不错。但卓越的教师却少之又少,非高级教师甚至特级教师不可,他们拥有常人没有的聪明智慧,凭借惊人的学习力,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所以谓之卓越。我以为我是无法成为卓越教师的——直到我阅读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26万字的“砖头”,我用三天的时间读了第一遍,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来回翻阅回味了不知多少遍。两位我叫不出名字的美国人告诉我:我可以成为一个卓越教师,只要我践行书中的这180个日常教学策略:“了解每一个学生”、“巧用专业术语”、“让课堂与众不同的小技巧”„„没有艰深的理论、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一则则易懂风趣的小策略,就像那些朴实的饭后茶点,让人迫不及待,急于实践。抛开中美之间无法避免的社会文化差异,书中有几条策略对我来说有着不小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读来脸红不已,“你说话越大声,别人听进去的可能性就越小。一个温柔、平静的声音很容易传达你对他人的关心。”初教一年级的我,面对懵懂天真的孩子,常常处在情绪失控的边缘,我惯用命令的语气和他们说话,用刺耳的声音喝止他们的违纪行为。但面对叫喊的我,孩子们的眼神却愈发茫然,这让我更为焦躁。师生关系便和教室里的空气一般紧张。读了这段话后,我决定践行这一策略,让我的声音平静下来。当课堂上骚动不安时,我会用温柔平缓的语气让孩子们做一段课中操;当个别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会温柔地看着他,把那些浅显的道理平缓地说给他听„„这样过了一个星期后,我惊喜地发现,我已经无需在课堂上佩戴扩音器了,我只要柔柔地、轻轻地讲话,孩子们便会很安静地认真听。这本书教会我,冷静地与学生交流能取得双赢。
“毋庸置疑,在高效老师的课堂上,老师总会刻意让学生忙碌起来,以确保他们没有时间去犯错误。”这句话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但细细想来却很有道理。我们时下追求高效课堂,只是将关注点放在了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上,而从未想过这对减少课堂纪律问题也有很大帮助。对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两个月来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我的课堂活动都是比较单一而又简单的,孩子们很快就不感兴趣了,无所事事的他们自然会去做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于是,我开始搜罗那些
简单有趣、能不断穿插的小活动:开火车、摘苹果、课中操、小组竞赛„„备课时将每个教学环节精确到秒,并努力迅速、自然地实现活动间的过渡,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他们听说读写的积极性。这样,我的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了,孩子们乐在其中,课堂上的违纪现象少了很多。
“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初看到这一标题时,我琢磨了好一会:夸赞?好成绩?物质奖励?谁知再看下去,标题下面却只有短短的一段话,“如果你想知道,学生真正想要从他的老师——你那儿得到什么,或者需要什么,请亲自问他。”这看上去像是一句废话,但却深深地震撼了我。大人们喜欢用自己的心去臆测孩子的想法,从不肯放下姿态去俯身了解他们。但如果我们试着去问他们,一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犹记得上届学生读三年级时,我曾在开学初将一个信封交给他们,让他们把自己最想得到的奖励写在字条上,投入信封。我以为他们会要求我给他们的期末成绩加五分,或是和爸爸表扬他几句。没想到纸条上写的是“我想和老师在教师餐厅吃一顿午饭”、“我想帮班级打扫包干区”、“我想帮助宣传委员出黑板报”、“我想站在队伍的最前端喊口令” „„孩子们的需求竟然如此质朴而善良,这让我很意外。我想,虽然我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和需求,但起码我努力过,孩子们一定会明白我对他们的关心。
书的设计很有趣,按照180天来计算,每20天有一个教学实践的反思实践,语言充满美式幽默,列举的事例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普遍的问题。一口气读完全书,细细品味,发现一整本书在被我咀嚼消化之后,只剩下了一个关键字,就是―― 尊重。
曾在一本心理学著作上看到过,我们的社会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因此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最重要的便是学会尊重。爱默森也曾说过:“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的教育首先就是尊重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人,也就是学生,尊重学生,也就要尊重他们的生命,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他们的精神世界,尊重他们的个性。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虽然二者的角色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高人一等。师生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想要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长,因此彼此之间应当相互尊重。而且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们模仿学习的榜样,要想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懂得尊重的人,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主动接受教育,真正地学会去尊重教师。读到这里,我不禁神往,若是学生之间都懂得互相尊重,这在班级和教学中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那么,如何能实现这一点呢?教师要做到哪些呢?书中给出了这样的一些建议:
一、给学生一个承诺。可以告诉学生,你非常愿意对他们做出承诺,承诺非常尊重他们,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值得我尊重。当然,教师自己给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当承诺一出,你会不自觉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在潜移默化中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意见。可以下发调查问卷,包含如下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你对于这个班级有什么看法?你觉得你的意见受到重视吗?在这个班级中,你觉得老师尊重你吗?老师教学的方式吸引你吗?如果没有,你认为老师可以做出哪些不同的改变?问卷的目的是摸底,而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填写问卷的一份子,给学生一个民主的权利,也就是给予了他们话语的尊重。
三、“ 传送信封” 。面对的孩子越来越大了,孩子们的自尊心也会增强,我们有时候不能直接严厉地批评学生,有时会给学生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与学生交流的难度其实越来越大。那么,如何人文性地谈话、教育才好呢?书中提供了让孩子传递空信封,实际上是给了孩子面子,也给了他们与自己交谈倾心的机会。
四、经常感谢和赞美学生。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我感到惭愧,我很少对学生讲出赞美的语言,尽管有时我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觉得他们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也很吝惜我的表扬。其实我应该赞美他们,让学生明白这个班里在弘扬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什么是对,什么是非。
由于平时工作忙, 女儿的接送工作一直是父母代劳。女儿六年级的时候, 那天我破天荒第一次抽空去接女儿, 结果还是晚到了学校。但值班老师说, 还有学生没有走, 现在是“差生”补习时段。因为要“小升初”了, 学校要求各班成立“差生数学补习班”, 放晚学后再补习半小时。女儿就在“差生补习班”。我的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不是滋味:自己的女儿因为数学成绩不好, 居然就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而自认为是教育能手的我居然是“差生”的家长, 当时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到了初中, 随着物理和化学的开设, 本来就对理科畏惧的女儿, 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 我自然也是常被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叫去“教育”的“差生”家长。每次去, 既不叫你坐下谈, 也不马上就与你谈, 而是叫你站着, 似乎孩子成绩差, 家长也是有错的。家长在学校“丢脸”, 自然就会迁怒于孩子, 回到家里, 或是骂, 或是打, 孩子就会在短期内“进步”一点, 这当然是治标而不治本。过了一段时间, 孩子又“退步”了, 再叫家长……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所谓“差生”的教育流程。
看着“教师”的种种手段和方法, 其中一些不就是我曾经引以为自豪的教育“秘诀”吗?而女儿的学习经历, 促使我对自己的教育生涯进行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反思。
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 教会了学生许多规矩, 为国家输送了许多大学生, 但是,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吗?明天的知识我们是教不完的。教师更应该关注的不是知识的灌输, 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不是一味“盯、逼、骂”, 而是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内在的终生追求。然而, 现实是许多学生高考一结束, 就将高中课本随地乱丢, 有的甚至举行“焚书”仪式, 厌读之状, 可见一斑。有些考上大学的学生, 认为初高中学习太苦了, 上了大学就达到了目的, 于是混个四年, 弄张文凭便可的心态不在少数……种种情况, 难道不是对我们现实盛行的功利教育的一种讽刺吗?痛定思痛, 我过去许多所谓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名是“育人”, 实是“毁人”, 每念及此,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每个人都会犯错, 儿童的成长进步更是以犯错为代价的。因此, 当学生犯了错误, 教育者并不要大惊小怪, 把“小错”放大, 重重处理, 应指出他犯错的原因, 使他认识到错误的危害, 只要他改正了就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非智力的因素, 也有智力的因素。就拿我女儿来说, 她善于形象思维, 因此语文和英语学得都还可以, 但短于抽象思维。小时候爱人带她到超市里, 为了开发和培养她的数学思维, 给她十元钱, 叫她任意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一定要用足十元钱, 可女儿就是算不好。后来女儿学理科特别吃力, 尽管她很努力地要学好, 但由于有一定的教学进度, 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一般群体, 而对她这个特殊个体, 常常是无暇顾及。而她每天忙于应付老师的作业, 没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结果是问题越拖越多, 最终冲垮了她学习数学的信心堤坝, 继而波及其余学科。久之, 自然就变成了老师眼中的“差生”。因此, 不少“差生”并非由自身的学习态度造成的。这里套用一句名言:每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相似的, 而每一个“差生”背后, 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差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注、了解和帮助。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冬天万木凋零, 但并不意味着树木就没有了生命, 一旦过了严冬, 自然会枯木逢春, 焕发生机。树是如此, 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的学生后知后觉, 有的学生潜质尚待进一步挖掘, 有的学生长处没有被发现……教师应该慧眼识英才。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成功点,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女儿刚上高中, 我仔细分析了她学科的长处和短处, 依据她从小喜欢画画, 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的情况, 最终尊重她本人意见, 决定报考美术专业。而选择文科, 必须通过必考科目, 其中“拦路虎”, 有她畏惧的“数学、化学、物理、生物”, 但她的老师即我的同事不断地告诉她:只要努力, 就一定会成功。
在女儿三年学习期间, 假如听到某老师说我女儿愚笨, 那我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她本人听见肯定会失去前行的信心。欣慰的是, 我的同事——女儿的老师, 不断地鼓励她。就以数学为例吧, 高一初始, 我女儿仅能考20至30分, 但高一的孙老师并没有放弃她, 一有进步就全班表扬她, 后来她能考40至50分;带她高二、高三的刘老师每次都悉心批改她的作业, 一发现问题就找她面讲, 直至弄懂。因此, 她数学在高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消除了对数学的恐惧, 这许是最大的进步。最终, 高考数学成绩为98分, 在艺考生中她是佼佼者。之前的高考六门等级考核, 她也在科任老师的帮助下, 一次性全部合格。
如今, 女儿已经上了大学, 我又走上了班主任这一重要的育人岗位。换位思考, 我会更加尊重我的同事, 更加理解我的同事, 积极主动地融入和谐健康的教育团队中。我也更会善意地提醒我的同道:请您对教学对象——我们的学生, 更加温馨一点, 和谐一点, 如同对我的女儿一样;请您的眼神更温和一点, 语言更亲切一点, 像母爱, 像父爱,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请您对家长更加尊重一点, 就如同对我一样。孩子有了问题, 教师和家长互通情况, 相互探讨, 平等交流, 找到问题症结, 最终解决问题。
四年之后的2014年,按捺不住的冯米终于还是完成了从教师到创业者的转变。按照北大的政策,冯米此时离开相当不划算,这意味着他要放弃即将到来的分房机会,转而在北京租房创业。他却觉得没什么遗憾,“多待一天都是在浪费生命”。
他创业的领域又回到了老本行——教育,推出了线上一对一辅导平台——突破互动。这并不是一个很酷的行业,不过没有人会否认它的火爆。作为与健康医疗相匹敌的广阔市场,在线教育引来了资本的争相竞逐。“在线学习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冯米说。
名师是教育的稀缺资源,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在线教育平台争抢的焦点。冯米显得另类,他没有参与名师资源的争夺,甚至有意识地将公办教师和培训机构教师排除在外,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名校在校生。突破互动目前入驻的教师绝大部分来自国内顶尖高校。
事实上,突破互动起初允许公办教师注册,只是随着定位的清晰,冯米果断去掉了这部分被别人抢破头的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冯米做了一个简单类比,课堂里的内容根据教案进行,每个学期教授哪些课程都有相关规定,这就类似于上菜,“不管吃与不吃,都必须端到桌面上”。而家教作为学校之外的一种知识补充,解决的是消化问题,如何让这些“菜”更好地被消化、吸收。因此,冯米没有一昧追逐名师,转而挖掘另一片少有人开发的资源。
冯米的做法有他的考量。论能力,顶尖高校的学生几乎无人会置疑,考入名校本身也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证明;论效果,他们更愿意分享,乐于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倾囊相授。不过,冯米更强调大学生的朴实和公益性,“三个小时能讲清楚的课程,他们绝对不会忽悠你交30个小时的钱”,甚至在付费辅导之外,师生还能以朋友的关系继续交流。
当然,大学生的这种朴实也折射出其产品化方面的短板,其中最明显之处是缺乏产品意识。在突破互动的网站上,用户不难发现,入驻教师往往给人留下年轻人朝气蓬勃、阳光干练的形象。事实上,为了实现这个效果,冯米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平台上线初期,大学生们经常将一些以凌乱寝室为背景、穿着背心的形象发布在平台上,有的家长甚至把一些大学生认成了保安。
除了在线实时交流、界面美观等形式上的明显改进,冯米也在努力改进细节上的用户体验。除视频和语音之外,突破互动专门开发了白板,供师生在线上实时书写;数学和物理编辑器以及建模等辅助工具也在研发阶段。这些工具的好处在于:那些难以用话术来理解的概念,完全可以借助模型解决,在线上尽可能达到面对面的交流效果。
考虑到大学生教学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突破互动在大学生注册之后都会进行相关培训,比如如何生动地给学生讲解,讲授可以从哪些点切入,以及如何使用在线平台等。而市场给予的回应是持续攀升的续费率和主动报名的学生比例。
2014年8月,突破互动上线之初,在线家教和上门家教同时存在。冯米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将线下业务砍掉,尽管当时上门家教服务依然生意火爆。“线下找家教有很多方式可以满足,一个互联网平台如果也提供这种服务,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冯米最终将焦点集中在了线上。
聚焦线上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让那些没有时间、不愿意做家教的大学生能够分享他们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能让偏远地区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名校资源。换句话说,突破互动只需会聚名校资源,全国的学生都能共享。
砍掉线下业务后,突破互动的线上运营与大部分平台型互联网公司的免费做法并无二致:家教所得全部归教师所有,价格也由教师根据自身能力和授课难易程度自由确定。不过作为平台方,冯米会实时监控定价的浮动范围,避免随意定价导致用户不满。“我们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发改委的角色,会提供一个价格指导方案,规范调价的频次,但不会在具体价格上做规定。”
我想,这就是优秀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界吧。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好,就会不平凡。作者在前言里写到:卓越教师都在为两个共同的目标奋斗:
1.让教学技巧一天比一天有进步。
2.避免在同一个地方犯同样的错误。
深以为然。
作者用这个特殊叙述方式引发我们对常规的思考,重新思考这些由于太过熟悉而一叶障目的东西。假如我们能够自觉审视每天司空见惯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总在寻找能够比昨天、比上一次更可行的方法教学的话,你不想进步就难。
任何人都会犯错,即使已经卓越的老师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卓越教师都懂得为提高自己当下的教学能力而努力奋斗,他们每天坚守着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务实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前进。”
本书仿佛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日常教学。
很喜欢每小结的编排体例: “请你静心思考”、“你可以这样做”、“如果你完成了”三个环节。
静心思考环节中抛出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比如第三天的主题是“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请静心思考”里这样提醒我们:你是否足够了解你的学生?如果能深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你一定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这也将有助于建立你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并进一步让学生的行为变得更好。”
“你可以这样做”环节,则给出具体的方法。
“如果你完成了”,这部分更是策略层面的引导,如何把事情做得更细致。比如第三天的做法中有一个发放问卷。在“完成”环节提醒:
给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之后,不要只是把它们收上来放在文件夹里作为摆设。如果一个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展现出……
有教师会把调查问卷结果张贴在教室里,但是只有极少数的老师会在做这件事之前征得学生的同意……
——这里,提醒采用这些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避免,否则有什么后果。从正反两方面提醒我们正确操作,而不是简单开个“药方”。而是让我们“如何煎服”,有哪些禁忌。
这种表述,新手便于直接借用,熟手便于针对自己的行为反思,便于改进。尤其是每隔20天就会有一篇“为期20天的教学实践检验“,而且每个检验都不同,这样不仅帮助老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成果是否达到目标,还可以实时实地的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
读罢此书,我得到最多的启发就是教师要从自身寻找发展的动力,从改造自我开始。作为一名教育老兵,有时难免犯经验主义错误。特别是面对每天繁杂的教育工作,我们很容易顾此失彼,看重一些我们本无须看重的东西,忽略一些我们本不该忽略的东西。因此,每一天,我们都需要提醒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简单处理的,哪些事情是需要深入细致的,要学会归类,学会在时间分配上要学会把控。
草草读完,放在案头,不时翻阅。不会全盘照搬,但作者这种行文方式可以成为我们行事方式,如果在与学生的每一天,都会静心问问自己,今天有哪些必要的事情需要处理,如何做,做后效果如何,接下来需要继续怎么做的话,我想,我们会避免很多不应该犯的错误。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教育中永远没有万能的方法。
【从学生到教师】推荐阅读:
从教师到厨师10-12
教师到企业调研报告06-08
教师学生沟通10-31
关爱学生教师作文06-30
教师体罚学生材料07-19
从教师教学执行力谈起07-14
教师节学生祝福教师的问候短信10-11
我与学生共成长教师05-27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07-06
高三学生毕业教师赠言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