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减灾教育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防灾减灾教育

城市防灾减灾教育 篇1

城市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城市防灾救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讨论灾害在城市中造成危害的原因和影响,城市灾害的`类型,减灾和防灾的主要措施,克服危机的方法,以及可采取的对策建议,如加强城市规划等.

作 者:吴光伟 王松华 程俐骢 WU Guang-wei WANG Song-hua CHENG Li-cong  作者单位:吴光伟,王松华,WU Guang-wei,WANG Song-hua(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92)

程俐骢,CHENG Li-cong(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上海200092)

刊 名:灾害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年,卷(期): 21(2) 分类号:X4 关键词:防灾减灾   城市   对策建议  

城市防灾减灾教育 篇2

关键词: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现状,问题,策略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中人工种植花草树木形成的绿色空间;广义的城市绿地指被植物覆盖的土地、空旷地和水体的总称。城市绿地可分为永久性绿地和城市绿地,前者指农耕地和天然绿地,后者指分布在城市地域范围内人工种植、养护的绿地。城市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对城市功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一种事件。城市由于其人口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各类生产、生活设施的现代化及广大民众对公共设施的依赖,其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更为突出[1]。

目前我国主要的城市灾害有地震、水灾、火灾、地质灾害等。城市防灾减灾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2]。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时间较短,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处于起步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重新建设城市防灾减灾绿地要耗费大量时间及人力物力,我国现有城市绿地已有一定规模,所以对现有的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除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作用外,其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一是避震功能。大地震发生后迅速地将居民从震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空旷地,可有效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城市绿地是人们避震的理想场所。1976年7月,在唐山地震波及影响中,北京市区的各公园绿地立即成为避灾、救灾的中心基地,15处公园绿地总面积逾400hm2,疏散居民20多万人;1923年9月日本关东地区大地震,震后30min内就有136处起火,在这次地震中,东京市内公园绿地挽救了在公园避难的70%以上的生命[3]。二是防火功能。其主要是通过公园绿地的植物和水体为载体来实现的。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受害者超过100万人,死亡者多达9万人,而90%以上死亡者是被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大火烧死的。据地震后的调查,在这场火灾中城市的绿地和公园的灭火效力比人工灭火高1倍以上,63%的火灾是由于城市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存在而熄灭的,其余37%的火灾才是通过人工熄灭的[4]。三是防洪、抗旱、保持水土功能。公园绿地通过截留降水、土壤吸收等途径对径流速度和流量具有明显调控功能。树冠的截留、地被植物的截留以及死地被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缓了流速,起到减小洪水、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5]。

2 我国现有绿地防灾减灾现状

城市绿地是城市各组成部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贡献。至2008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m2[6]。

自唐山大地震开始,“减灾”概念第一次引入我国。北京最早在1993年提出建设应急避难所,2003年10月建成的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所”便是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将城市绿地建设成具有完备防灾设施的防灾公园[1]。2005年为配合2008年奥运会,北京制定《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现已建成朝阳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海淀公园等27处遍布城中8个区的城市防灾减灾绿地[1]。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建城市绿地已具备了一定的防灾减灾能力,但城市防灾减灾的工作仅侧重于防灾预警预报,城市灾后应急救援等工作相对滞后,防灾设施不完备,因此现有的城市绿地根本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其存在的问题,一是规划中重视不足,管理中保护不力。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更多的是注重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不够重视,致使城市的防灾绿地不能形成有效的防灾绿地网络系统。我国城市还未建立起像日本“防灾公园计划”那样完备的城市防灾绿地系统,仅在城市的周围或城市局部地段建设了呈带状或片状的防护绿地,难以起到全方位防御灾害的作用[7]。二是城市绿地中缺乏防灾设施。城市绿地系统灾害防御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我国城市绿地建设中极少考虑防灾的需要。在绿地中无应急避难标志牌,也没有防灾、救灾中必需的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等防灾设施[7]。三是城市发展速度与现在绿地建设速度不协调。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没有对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建设高度重视。另外,由于城市规划的缺陷、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对基础设施维护力度不够等,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城市灾害时,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脆弱性显而易见。

4 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建设策略

实施普通绿地改造原则,能够充分利用普通绿地原有的防灾功能,能明显减少速度投资,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作用。

4.1 因地制宜配备相应的防灾设施

防灾设施是公园和绿地防灾功能的基础与保障,也是确保避难者安全避难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公园一般分为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及临时防灾公园三级防灾据点。三级防灾据点的地位不同,决定了其所配备的防灾设施也不同。总面积50hm2以上的中心防灾公园,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等防灾设施[8]。依据规划,为各个地域配置与其防灾功能相对应的设施并绘制各个设施配置的平面图,配置设施时应当考虑各个设施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设施的综合防灾功能[9]。例如宝海公园,是昆明市规模较大的现代城市公园,于1999年12月建成开放,是云南省第一家应急避难所。宝海公园内部的应急避难所内建有作为永久性避难设施的应急避难所,如应急指示牌、应急水井、应急厕所、应急物资存储室、应急供电系统、应急医疗救助站、应急停机坪等。

4.2 避灾通道建设

避灾通道是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应当有助于各个社区居民快速有序的安全避难。其建设原则为:主要避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应规划有宽度为10~30m不等的绿化带,避难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倒塌后产生的废墟宽度设定为建筑物高度的1/2,倒塌后应不覆盖避难道路。小型防灾公园避灾道路的宽度为5~12m或更宽,大型防灾公园避灾道路应宽于15m。在防灾公园内应设救灾通道,小型防灾公园为8~15m或更宽,大型防灾公园应宽于15m[9]。例如北京市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长4.8km,外围周长呈现最大化,有助于迅速有序地组织邻近社区的居民避难疏散;公园横跨6条街道,被自然分解为7个避难区,可以供邻近社区的25万居民紧急避难;比较合理地规划了各个社区居民安全避难的道路等,邻近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预先规划的避难道路安全到达预定的避难区域[10]。

4.3 制定防灾植被规划

防灾植被带一般设在绿地四周,绿地外围发生火灾时起防火作用。从绿地外围火灾现场到避难疏散场所的地域可以划分为火灾危险区、防火植被带和避难所,即通过防火植被带隔离火源与避难所确保发生严重火灾后不受或减轻火灾对园内避难所的威胁[11]。植物是城市应急避难系统中重要的防灾、抗灾组成元素,我国城市绿地植物群落配置应注重乔灌草搭配,形成生态性强、富有层次感的植被景观。复层结构林带要比单层结构林带的防灾性能好,乔灌草的结合能够有效地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保持局部的小环境。植物选择原则为:着重从防灾角度考虑,并兼顾生态性和观赏性。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为了防止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选择树冠宽大、浓密,根系深广,截留雨量能力强和耐阴性强而生长稳定的树种,如柳树、槭树、胡桃、枫杨、水杉、云杉、冷杉、圆柏等乔木和榛、夹竹桃、胡枝子等灌木[12]。以木结构建筑较多的地震多发区,可选用不易燃烧的树种作隔离带,根据火灾规模设计防火植树带的树种、宽度与高度。宜选择火焰遮蔽率高、抗火性能强的树种构建防火树林带[9]。如苏铁、银杏、青冈栎、槲树、珊瑚树、棕榈、桃叶珊瑚、女贞、红楠、山茶、厚皮香、八角金盘等[12]。

4.4 建立城市防灾减灾绿地建设的补偿与激励机制

构建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篇3

一、兰考县防灾减灾体系现状

在兰考县现行的政府架构中,与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相关的直接机构包括三大类十个部门:全权负责灾害管理事务的政府办公室;负责灾害监测预报等预警和管制任务的有民防局(人民防空办公室),科技局下属的地震办公室,气象局、河务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抢险救灾等灾害防控任务的有消防大队和公安局;负责灾后救助等安置工作的有民政局和卫生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兰考县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面对日趋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兰考县的防灾减灾能力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防灾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协调机制和投入机制不健全;二是由于负责管理的部门多,造成职能分散,资源不能共享,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亟待完善;三是监测基础条件差,监测能力不强,群测群防的网络平台亟待健全;四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防灾减灾综合规划,部分城区的防灾减灾设施不能满足要求,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能力明显不足;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备,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滞后,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高;六是宣传教育活动少且形式单一,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不够深入,亟待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三、综合规划防灾减灾体系

(一)综合防灾减灾的组织体系

在开展防灾减灾的工作中(图1),综合防灾减灾的组织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走访,为便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市县一级一般都由政府部门设立专门负责防灾减灾工作的机构,以提高政府部门对突发灾害的应对能力。目前,虽然兰考县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防灾组织体系,搭建了综合防灾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体系不够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对原有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尽快建成科学的综合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针对兰考县现行的综合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一是设立兰考县综合防灾管理委员会,由县长、主管副县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防灾减灾专家,共同负责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二是设立兰考县应急指挥中心,中心下设管理防灾指挥部、应急处置指挥部、恢复重建指挥部,作为综合防灾减灾委员会的直属机构与具体组织实施机构,全面负责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三是防灾指挥部主要负责各种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当综合灾害监测网监测到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将灾害信息及时传输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四是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综合灾害应急联动中心,作为全县应急处置工作的总体调动与协调中心。当灾害发生时,全县各相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配合应急联动中心的应急救援工作。应急联动中心应急信息发布通知、人员疏散管理、联合指挥协调、救灾资源调度分配、灾害信息动态采集,统一进行高效、联动的紧急救援工作;五是恢复重建指挥部负责灾害损失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维持秩序短期恢复、救灾设备物资管理、灾民救助安置管理、灾害补助损失赔偿,统一组织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六是各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村(社区)应根据灾情,建立综合防灾减灾领导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的高效联动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

(二)综合防灾运行机制

1.定期进行“拉网式”隐患排查(图2)。当某一地区发生灾害时,应及时对受灾影响的区域进行“拉网式”隐患排查,力争最大程度降低灾害隐患漏查率,同时对排查到的灾害隐患进行实时监测,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比如,气象部门可以直接将暴雨信息传递给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

2.相关部门应联合对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链性分析,对灾害隐患进行防治。当隐患勘察、灾害监测过程中发现灾害险情或者灾害已经发生时,应立即报告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要立即通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救援救助和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信息应及时输入综合灾害信息数据库,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运行,提供基础数据。

(三)灾后恢复重建体系

恢复重建指挥部(图3)应全面协调交通、城建、卫生、水利、电力、燃气、电信、环保等相关部门,进行生命线系统恢复、防治疫病、防治环境污染等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争取社会救助和政府救助,对灾民进行转移与安置,对救援物资进行统一监管,切实将救援物资发放给灾民。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灾民的心理救助与司法救助,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理救助体系,加大对灾民的心理救助力度,使灾民早日走出灾害造成的心理阴影。恢复重建指挥部要依据灾害调查评估小组提交的报告,对灾区恢复重建能力、可利用资源、征用物资等进行科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重建方案和补偿标准,及时有效地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物资补偿等工作。恢复重建指挥部要及时成立灾害调查小组,负责对灾区恢复重建的能力、恢复重建可利用的资源、征用重建物资等进行调查评估,为制定恢复重建方案提供依据。在恢复重建的工作中,指挥部要加大对资金和建设工程的使用和质量监管。同时,恢复重建指挥部还要对灾害成因、性质、损失等进行详细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给出预案改进和相关责任追究建议,之后将调查报告递交县综合防灾委员会,通报相关部门和个人,并将灾害信息纳入综合灾害信息数据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及时跟进,对灾害调查评估过程中的瞒报、漏报予以严处。

(四)应急预案体系

一是要将综合防灾作为关键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灾专项规划(图4),重点是基于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环境灾害,进行综合有效的防御。二是以综合防灾规划为基准,制定灾害防治规划体系(总体防治规划-专项防治规划-现场防治规划);应急预案体系(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保障应急预案-现场应急预案、现场保障预案);恢复重建方案体系(总体方案-专项方案-现场实施方案)等。三是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和高危行业,应根据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专项规划,参照政府一级的防治规划、应急预案和恢复方案,制定适合本单位和本行业的灾害防治-应急-恢复方案。

四、制定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控制技术指标体系,用以制定或修订城市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规划,指导城市防灾减灾与安全建设和管理。

第二,强化和完善城市防灾减灾的管理体系,打破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应对城市各种灾害,包括检测、防御、救援和恢复重建的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应急联动的城市防灾减灾管理运行体系。

第三,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体系。在分项防灾减灾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生命线工程,对危险品设施选址和建设用地的防灾适宜性提出总体要求。

第四,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针对城市重要城区、社区、大型厂矿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并提出规划管理要求,形成从城市到社区的防灾规划系统,并将防灾减灾规划系统纳入城市规划一并实施。

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总结 篇4

一、领导重视,部署到位

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我市对“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进行早安排、早组织、早动员、早行动,成立了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专人,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宣传周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广泛宣传,氛围浓厚

一是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利用电视、网络、微博等媒体,突出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宣传,宣传报道全市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情况。

二是集中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户外咨询宣传活动。组织单位相关科室成员在单位楼前开展 “防灾减灾日”户外宣传活动,悬挂条幅、设置宣传展板和咨询台向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通过现场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等方式集中宣传火灾、地震、洪涝等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险办法。

三是开展“五进”活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xx市疾控中心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5月8日至12日,开展应急演练1次,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2场,排查灾害风险隐患2处,制作防灾减灾宣传单500份,发放自然灾害个人防护手册500份,发放健康素养66条500份,其他相关宣传材料600份,参加防灾减灾活动500人(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效果显著,意义深远

防灾减灾周主题教育方案 篇5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深入地抓好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周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防患于未然,有力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校各项安全工作。

二、活动时间

5月6日——5月12日(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三、活动主题

城镇化与减灾

四、活动内容

1、电子屏出示防灾减灾宣传标语。

2、红领巾广播站 “平安在线”栏目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3、5月12日升旗仪式上以防灾减灾为主题进行国旗下讲话。

4、学校举行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教育活动。

5、每班举行一次以防震知识为主题的安全班会课

6、开展一次防震逃生演习活动(包括避震、疏散两个科目)。

7、5月6--12日,各处室、学校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活动。

8、结合教育局要求开展安全征文征集活动。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完善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认真设计活动方案,切实将“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将活动落到实处。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学校结合“防灾减灾日”活动,加强自查自纠,再次对本校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落实整改的措施。

5月12日是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依据区应急委《关于做好2014年“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区教育系统实际,区教委决定在全区校园开展“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

一、组织领导

成立以区委教育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王翠华任组长,各校园行政一把手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活动方案,组织主题教育。

各单位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并落实主题教育方案。

二、活动主题

城镇化与减灾

三、活动时间

2014年5月12日至16日

四、活动安排

(一)组织一次国旗下讲话

利用一次国旗下讲话,开展以“城镇化与减灾”为主题,以地震避险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民防知识、特种设备安全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组织一节班队会

组织学生观看安全知识的视频、宣传图册,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安全知识讨论、问答,让学生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相关安全宣传材料到大兴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网视频中心栏目下载。

(三)组织一次演练

按照《大兴区教育系统校园应急疏散演练方案》要求,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把握好演练的原则、步骤和动作要领。定制好演练方案,认真组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演练。

(四)开展真情提示活动

1.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组织学生运用所学交通、消防、特种设备使用等安全知识,给家长提出安全意见或建议,由家长写出回复,在班级展示。

2.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将地震避险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民防知识、特种设备(主要是电梯)安全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等向家长进行宣传。

(五)组织一次交通安全进警营

“全国防灾减灾日”教育反思 篇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汶川大地震已经两年过去了,但那一幕幕悲痛欲绝的场面似乎还发生在昨天,不时在眼前晃动着。今天刚好是第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了纪念“5.12”汶川大地震,怀念地震中遇难同胞,同时提高孩子们的防灾意识。晨会课上,我让孩子们再次重温了那段令人记忆深刻的历史,再次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这是一段我们无法忘记的历史,因为我们为此曾经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因此,在晨会课上,我还向孩子们讲解一些有关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和技能,让孩子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生命的重要性。最后,我还深入浅出地把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涝等灾害和山体滑坡等常识进行了简单地介绍,我还结合本地的实际通俗易懂地对孩子们进行了“防灾减灾”安全教育。

如果我们的孩子还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还谈何教育呢?总的一句话,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不要忘记灾害教育

,我国可谓是多灾多难。主要有:

203月20日的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年初至今中国西南大面积干旱,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2010-4-9 北京 天津 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2010年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突然来临的灾难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为我们民族而痛惜的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灾难可以避免吗?能最大限度减小损失吗?教育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对付自然灾害,要以预防为主,如何预防自然灾害,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理应包括灾害教育,不包括灾害教育的教育无疑是教育的灾难。

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借助教育这一手段,可以向广大民众传播灾害知识,如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机理、灾害预防、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后果等各相关方面的内容,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应对灾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国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国民的减灾意识有待加强。

在灾害教育方面,地理学科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灾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学地理课作为中学各学科中唯一的`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教材渗透着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1.是学生获取自然灾害知识的首要途径。从教材结构看,它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

2.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谈及成功经验,就源于这个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从自然灾害角度说,在地理教学中既要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更要将防灾减灾的各种方法、措施、原则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突发性的灾害中抗灾救灾和生存的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让人们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灾害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灾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解决所遇到的环境、灾害与发展问题,在作决策时,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通过灾害教育可使学生形成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养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个人、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和关系模式。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灾难教育的实施途径

1.重构知识体系,实施“灾害与预防”专题教育。从目前地理课程的教材来看,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不仅包括台风、暴雨、冰雹、大风、雷暴、暴风雪等天气灾害,还包括干旱、洪涝、持续高温、雪灾等气候灾害,沙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病虫害、海啸等气象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也时有发生。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滑坡、泥石流、地裂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海水入侵、地下水变异、煤层自燃、瓦斯爆炸、有害地气、黄土湿陷、泥沙淤积等,它可以在瞬间吞没数十万人的生命,将整座城市毁灭。

(3)生物灾害:包括动物灾害、植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

(4)天文灾害:如太阳表面、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瞬时或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强日冕物质抛射、大耀斑、高速太阳风、磁暴、电离层突然骚扰等,可引起卫星运行、通信、导航以及电站输送网络的混乱,危及人类的生活和生命,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这些灾害涉及到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等,而地理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包括了这几个圈层。

2.立足课堂教学,传授预防灾害的正确方法。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要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没有灾害意识和不具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与技巧的人面对自然灾害时,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才会导致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增多。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处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的副极地的大陆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

要让学生知道灾害时自救与互救结合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每种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相互救助的方法,避免因束手无策而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每种自然灾害在刚开始形成之时,很多并不具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能力,只有随着它的发展和移动才会对生命财产具破坏能力。如果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是完全能够预防和减小其破坏程度的。例如,水旱灾害其本质是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自然界的水资源分布本身是不均匀的,如果能人为地干预其过程就完全的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是要注意结合有关内容提示学生思考。

3.广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一是可以利用各种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节日,如世界水日、地球日、国际减灾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办黑板报、墙报,进行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二可以请地震、气象、海洋、科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举办灾害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灾害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灾害意识的渗透。三是可以通过学校学生处组织学生进行防灾疏散演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灾害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掌握必要的逃生和救治的基本技能。四是可以通过灾难来教育学生,如利用即时发生的雪灾,地震、广西等地的水灾,台风等灾害,向学生传输防灾减灾思想。利用现实的灾难,可以及时的培养学生灾害哲学意识、灾害心理意识、灾害思想意识,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责任感、正义感、友谊和良心。

城市防灾减灾教育 篇7

1.学会辨识标志, 掌握应有的知识

进行防灾减灾教育, 先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和灾害有关的知识, 知晓各种灾害的成因、表现、危害, 了解预防灾害的手段和方法等。学习一些和实际生活联系较强的内容, 如学会辨识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等。

灾害到来前夕, 媒体都会发布突发灾害的预警信号, 在看到标志后准确理解灾害的内容, 危害的大小, 并知道如何及时应对, 学生就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灾害了。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预警信号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 让学生观看这些标志, 说出灾害的类型, 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灾害程度是什么。以暴雨预警信号为例, 学生要知道云朵下面加上四个雨点的标志就是暴雨预警信号, 按照等级不同, 分成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等几种。红色警报表示三小时内连续的降雨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正确的反应是及时去安全的地方躲避, 而有关部门和抢险单位要随时启动应急方案。同样可介绍寒潮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信号。教师在课堂上, 可以用知识竞猜、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是否能熟练辨识各种气象标志, 并掌握相关知识。

在知识层面掌握各种防灾减灾知识, 使得学生在面对灾害的时候, 有一定的应对常识, 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保证安全。

2.收集资料信息, 运用应会的方法

在教学中, 可以结合学生所生活的环境, 让学生尝试围绕家乡的气象灾害, 自己收集相关资料, 进行信息整理,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组员分工合作, 课前充分准备, 课堂踊跃展示, 尝试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从而更好地掌握防灾减灾知识。

例如对于“台风”这种灾害天气, 学生并不陌生, 教师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整理, 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在自己家乡曾经发生过的台风灾害次数, 台风的名称、 风力大小、运动路径、影响的范围、造成的损害等。 从收集到的各种素材中进行分析, 明白台风大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它形成的主要原因, 台风和夏季风之间有什么关系。进一步了解台风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如何确定台风的等级。运用分析、对比, 能否看出台风降水量的变化对造成的灾害大小的影响。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 学生对台风的学习更深入, 更主动、更深刻, 课堂上则更高效、更新颖、更活跃。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得到了培养, 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再指导学生如何从纷繁的资料中整理、提取有用的信息, 改变了学习方式、 方法,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开展课题调查, 懂得应对的对策

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学生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还流于表面, 要更深入地学习, 可以让他们围绕资料进行课题调查, 掌握应对灾害的策略, 做到现学活用。

例如学习“泥石流”, 书本过于笼统, 仅介绍其是三大地质灾害之一, 附有一张泥石流的灾害图片。学生无生活经验、体验, 不能深入了解泥石流的危害, 也不能掌握该如何应对泥石流。课堂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展示大量泥石流的相关图片, 并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围绕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再进行课题调查。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运用更多资料, 调查总结, 并充分利用课本第60页活动的图片, 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挖掘:预防泥石流灾害, 应当采取些什么措施?发生泥石流后, 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山区遇到泥石流有哪些逃生线路?

这样组织课题调查, 用生活中搜集的资料发起, 学生在阅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实例后, 加深了对灾害的认识程度, 触目惊心, 同时又能处变不惊, 懂得应对之策。

4.关心灾害影响, 具有必备的情感

进行初中防灾减灾教育,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感层面对学生有一定影响和促进, 让他们深刻了解灾害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 从而使得他们增添对家乡的情感和保护家园防灾减灾的决心。

例如讲授长江、黄河, 谈及黄河的水患, 可提供反映黄河流域辉煌文明和历史的图片, 再对比黄河不同时期水患灾害的图片;提供长江流域发生洪灾、 1998年长江抗洪的图片、视频, 让学生感受到灾害的严重破坏。呈现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2011年云贵两省干旱灾害的图片,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意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从生活中汲取正能量, 懂得尊重自然, 敬畏自然。

5.建立防御意识, 形成必要的价值观

防灾减灾教育要从教育学生开始, 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了解身处的这个自然, 学到抵御自然灾害的方法, 面对灾害能做出正确的抉择。例如列举汶川地震时的真实案例, 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观念;每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 在课堂上以学生小组为单位, 演绎面对不同自然灾害时, 应主动采取的方法、 措施, 进行防灾演练。教育学生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 如何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保护环境, 保护家园; 面对灾害, 不消极避祸, 运用知识积极应对, 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从学生的价值观入手, 强化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 让他们学习一些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对日常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防灾减灾,人类共同面对 篇8

在“5·12”全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冰雹和强降雨于5月10日侵袭了甘肃省岷县部分地区,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场山洪泥石流灾害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居安思危”,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的普及宣传和组织落实工作,不断增强全民的灾害忧患意识和自救能力,是当前摆在我国及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骤然而至、猝不及防的天灾人祸,我们應当总结古今中外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地唤起广大民众以及各级组织领导者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抗灾观念。

“灾害总是在乘人不备的时候到来。”我们应该将防灾减灾意识实实在在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使之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只有从日常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能构筑防灾减灾最坚实的基础。有备才能无患,防灾胜于救灾。防灾减灾,人类当应共同地面对!

新华中学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总结 篇9

5月12日 “防灾减灾日”„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建立和谐校园,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团结教育,记得在去年今日,环球同悲,巨大地震,蜀乡蒙难,天崩地摧,山岳异形、河川改道、道路坍塌、村庄受淹。泥石轰然滚落,断山塞湖壅川;沧海桑田顿改。顷刻城镇化瓦砾,转瞬乡村成泥碳;昔日龙门锦绣谷,一朝坟冢灰烟;方圆十万平方里,八万生灵难还。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潜心思考,防灾减灾,胜于救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2008年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学校应成为防止自然灾害的重要宣传基地。学校是人员最集中场所之一,特别是中小学生体质还相当柔弱,抵抗力非常有限,一旦发生大的水灾、火灾、、地震、重大突发性灾害等,极易造成重大伤亡。因此,当自然灾害降临时,逃生和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使大家应急避险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在密集场所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掌握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学校今天上午举行了全校师生防火、防震逃生演练。演练中,教师沉着镇定、恪尽职守,学生临危不惧、师生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演练因此十分成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班子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各班班主任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校教职工大会,部署演练工作。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认真筹划,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在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路线、内容、对象都作了具体的说明。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认真的讲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宣布后,全校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抢先出教室,不得重返教室,不得喧哗、不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各位领导到达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井然有序,演练效果良好

校长下达命令:“演练开始:请大家不要慌,一切听从老师的指挥,马上有秩序地撤离。”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向校长汇报。这次活动全部学

生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只用了一分二十秒,(两次演练从组织到演练结束只用了10分钟。)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患难真情,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观看安全教育片,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组织学生观看《安全专题教育片,知识守护生命》,这堂特殊的课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为学生讲述的是用知识守护生命的道理,倡议学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通过观看,不仅让师生学会了避险知识,还提高大家的生命意识,懂得了灾难面前坚持就是胜利,懂得了民族团结就胜利的伟大和力量,懂得了团结互信、相互扶持的意义。

五、以教育讲座宣传,学习防灾减灾知识

1、学校共同努力营造“防灾减灾宣传”的氛围,让全体师生明确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宣传安全教育防灾的重要性,各班以安全教育课活动课为阵地,向学生讲授防灾救灾知识,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2、利用远程教育组织学生收看“地震来了该怎么办?”网络视频,了解地震的发生与避震措施,发生火灾消防队员临危不惧扑救大火,在大水中武警官兵同恶浪搏斗,挽救了在大水中将要走到尽头的一个个生命。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了团结意识。

3、组织学生听“防震减灾”安全知识讲座,提高防震减灾意思,增加知识。

4、组织学生学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开展交流讨论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演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让广大师生了解和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以宣传教育为体验平台,掌握防灾减灾的技能

“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篇10

表白寺镇教育办公室

2012.5

为落实《雍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深入推进学校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我镇教办开展了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教育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成立安全宣传教育与自查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云逸 副组长:程凯 组 员:各小学校长

二、具体做法:

(一)由镇教办张卫东主任向各校传达《德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具体精神,要求各校先做好宣传教育准备工作。

(二)由程凯主任根据本镇具体情况对各校进行具体分析,责任到人,并要求各校制定出详细的宣传方案及排查措施。

(三)宣传教育活动

1、研讨、传达宣传活动方案。5月7日,各校召开班主任例会,布置宣传活动安排。

2、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镇师生进行安全教育。5月9日各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对本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

3、开展“紧急避险及疏散撤离演练”活动。5月11日上午9点各校有序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活动。4、5月11日下午,各校利用校会,由德育处主任主讲“防灾减灾知识讲座”,主讲地震、火灾、洪灾、防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

5、制作宣传标语、宣传画。在学校门口悬挂“大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师生携手,共建和谐、平安校园”、“勿忘火警119,危险时刻真朋友”、“消防常识永不忘,遇到火情不惊慌”、“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保障自身安全”等宣传标语和宣传画,营造活动氛围。

6、办好安全宣传橱窗。在各校主宣传橱窗办一期以“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宣传专栏。

7、各班办一期手抄报。各班办一期以“5.12防灾减灾日”为主题的手抄报,选出优秀的作品集中在几块展板上全校展出。

8、各校各年级均召开了“减灾从家园做起”主题班会。

9、各校利用校园广播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镇实验小学各班利用多媒体观看了一次《市民防灾减灾知识教育片》。

10、为全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各校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对家长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和法制安全教育。

(四)安全隐患排查

1、由各校办公室牵头对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功能用房、厕所、食堂、安全出口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对违规现象立即整改。

2、镇实验小学总务处认真落实《德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整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严把食品、原材料采购关,检查食品加工、储存等是否符合规定。从业人员全部配有健康证,并经过培训考核取得培训合格证,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及规范操作意识。

5、镇实验小学及各学区小学安全处分两次对全校师生、宿管员在操场进行了灭火器、砂箱等灭火工具的使用培训,同时向师生们讲解了“火情报警、火灾逃生、火场救护、人工呼吸、灭火救人”等消防知识。

这次安全宣传教育与自查整改活动,大大加强了全镇师生的安全意识,克服了麻痹思想,让师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安全伴一生”的思想,提高了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提高了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

防灾减灾警钟必须长鸣 篇11

就抢险救灾和灾害防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力组织抢救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并做好遇难人员善后和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做好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前,6月18日以来,受强降雨影响,南方灾情不断。截至21日9时,强降雨导致浙江、安徽、江西等南方10省份768万人受灾。国家防总已经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已进入主汛期,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南方地区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上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地区遭受较重洪涝灾害。入汛早、汛情急、防汛形势异常复杂,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成为当前我国防汛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当此情势,必须充分认识近期防汛抗洪工作的严峻性,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各项防汛准备,严阵以待。可以说,强化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动员各方面资源筑牢防汛抗洪“大堤”,已经迫在眉睫,须臾不可懈怠。

今日中国社会所拥有的防汛能力、基础条件和可调动的防灾减灾资源,远胜于1954年、1998年等重要年份。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的任何缺漏、防汛工作的细小疏失,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对迎战防汛,任何侥幸心理、麻痹思想,都是可能导致不可控后果的巨大隐患,需要坚决杜绝。防汛防灾的实效,决不能只停留于开几个会、讲几个新词、发几篇漂亮文章,必须“一身雨水一腿泥”地“趟出来”,绝不能沦为形式主义,要多一些未雨绸缪,少一些亡羊补牢。

面对正在到来的汛期“大考”,必须立足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能力,调动一切资源条件,真正应对好复杂防汛形势和可能的极端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首先,要利用好先进科技工具的“法宝”,创新应对防汛防灾。要充分利用十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和国家工程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成果,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监测、超级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强汛情灾情监测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力争精准科学调度洪水;运用移动互联网、现代广电传播技术等手段做好灾情通报、防灾普及和紧急动员工作;运用新材料、新装备和现代物流技术与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做好应急与中长期防汛防洪工程,强化各类应急处置能力和灾后快速重建恢复能力。

技术工具再先进,仍需配备科学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才能发挥作用。为有效应对突发汛情与灾害,应急处置及避险转移工作更需提前部署。一旦出现险情,如何快速转移人员,避免伤亡?如何处置物资、减少损失?工作必须细化、具化、制度化,应急值守、巡堤查险等工作必须精确到村户,精准到分秒。各级各部门,需要严格落实防汛减灾主体责任,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只有制度到位、职责到位、管理到位、指挥到位,才能有条不紊把各项可控与不可控风险降到最低。严格科学的防汛减灾机制是必须牢牢掌握的第二项“法宝”。

回顾中国人民与洪涝灾害抗争的历史,尤其是唤起1998年抗洪的集体记忆,我们更能体会到,与科技、制度等外在、可见的力量和资源相比,“抗洪精神”这一无形、内在的力量源泉,是更为可贵的财富与法宝。今天,当面对可能的复杂严峻洪涝汛险之时,更应重温当年的抗洪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共同铸牢防汛防灾的“人民大堤”。

上一篇:医疗废物管理相关问题下一篇:花样跳绳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