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精选9篇)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篇1

主讲:张建伟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三、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四、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

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五、第一印象效应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篇2

一、依恋效应———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爱

通过对中职生家庭状况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家庭存在着问题,如父母离异,跟父母一方生活;或父母在外打工, 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是被领养的,从小没有得到良好教育; 或是从小一直跟着父母漂泊等,他们虽然生理上接近成人,心理上对大人还有许多依赖。与父母交流的缺失,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电视或网络等虚拟媒体中去;小学、中学时学业上的落后, 让他们受表扬受肯定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更加渴望爱和尊重。 为了得到关注,刷“存在感”,有些学生甚至不惜故意违纪。老师在很多情况下,或多或少在学生的心目中扮演着父母的角色。

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抓住机会,给予学生温暖, 具体表现为:某天发现黑板擦得很干净,班主任可以大声询问值日生的名字,然后响亮地称赞一下;某学生一次单元测试意外地及格了,班主任轻轻拍拍学生的肩膀,真心地祝贺一下;自习课班主任经常转到默默无闻的中等生面前,询问学习近况;当看到某学生脸露不适状,上前关心问候一下;天气转冷,班主任去宿舍检查一下垫被的薄厚,尽早提醒学生做好防寒措施,甚至让字迹端正但成绩一般的学生誊写成绩,并称赞他,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虽是举手之劳,给中职生带来的心理触动却是巨大的, 也许就是这些点点滴滴改变着学生的一生。

二、晕轮效应———不让偏见遮住眼睛

在学校里,大多数人会以学生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班主任往往让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这样做将会在学生中间造成不良的影响:被重视者恃宠而骄、目中无人,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就承受不了,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受冷淡或歧视者,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班主任,不理会或拒绝合理要求,甚至“破罐破摔”,不思进取。这种现象在中职生当中表现相当突出。

作为中职校的班主任,应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避免未弄清情况就武断做出与事实不符的评价,防止晕轮效应带来的不良后果。如课堂上第一次看到某学生在打瞌睡,班主任不要一上去就兴师问罪:“你怎么上课还打瞌睡啊?”这样可能一下子就伤了学生的自尊,让事态恶化。也许是该生今天生病了呢?作为聪明的班主任,不如轻轻关心下:“某某同学,今天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即使这个学生真的打瞌睡, 也会感到不好意思,同时也会对班主任产生感激之情,尽量避免以后打瞌睡。

与此同时,班主任公正、乐观、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积极的榜样光环,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和成长的动力。

三、蝴蝶效应——小细节推动大成就

学校无小事,处处小事即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一个笑脸、一声称赞、一种习惯动作,都有可能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某一成绩平平的女生,个子高,坐教室的最后一排,因为性格内向,任课老师很少关注她。她似乎已经习惯被“忽略”。不知从哪天开始,她忽然发现,每次只要轮到班主任看班的早读课,班主任必定要转到她位置跟前,停住脚步,看着她读的内容。有时班主任还会轻轻说一声:“普通话挺标准的。”一年后,她的成绩名列前茅,并通过单招考试顺利进入大学本科深造。临毕业时,女生送给班主任一盒糖果,盒里还有一张精美的贺卡,上面写着:“谢谢老师一年来的默默陪伴。每当您走近时,我感觉这个世界特别美好。”

相反,老师一个鄙夷的眼神、一次错误的斥责、一种冷漠的态度,可能会成为学生生命中“致命的毒药”。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对每一个偶然事件保持冷静,努力寻找教育契机,充分发挥蝴蝶正面效应。

四、暗示效应———让班级充满积极的力量

人在积极的暗示下会变得乐观向上,充满朝气和活力;人在消极的暗示下会变得悲观颓废,显得死气沉沉。成绩欠佳的中职生考试不及格会认为:“我生来就笨,因为天生不是读书的料。” 一个操作步骤连续尝试了三次都没成功,就开始泄气:“我的动手能力差,不适合做这个。”消极的自我暗示必然得到消极的结果。

作为中职校的班主任可以从环境布置和主观指导两方面来帮助学生作出积极的暗示。如,教室里安排专门学生管理卫生, 让教室保持干净、整洁;在教室墙面上、黑板上贴上激人奋进的标语,并时常带领大家高声朗读;制定响亮的班级口号、具体的班规,在集体场合对积极的行为及时表扬和鼓励等。只要学生能感受到班主任的期待和关注,他们一定会沿着积极的方面大步流星地走下去。

摘要:中职生是特殊的群体,虽在学业水平上比不上普通高中生,但从智力的多元化角度看,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作为中职校的班主任,可以借助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职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生,依恋效应,晕轮效应,蝴蝶效应,暗示效应

参考文献

[1]班华,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等职业学校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篇3

一、金香蕉效应——“快递”您的奖励

金香蕉效应来源于IBM公司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年轻人走进IBM公司创始人汤姆·瓦特森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已取得了一项了不起的成绩。瓦特森十分高兴,欲对其奖赏,恰身边无物,便顺手将身旁一只香蕉递给对方,以示嘉奖。从此,“金香蕉”成为IBM公司员工取得成绩的象征。“金香蕉效应”应遵循的原则是,奖励不在多,而重在及时。虽然“奖”额有限,但“奖”价无限。

叙事案例一:

班会课上,按照惯例,我们进行民主推举评选“一周之星”,不论是学习、道德,还是其他方面,只要有突出表现,就会选出来,将其照片展示在园地里,并附上获奖理由。只是今日的奖品有别于以往的精神嘉奖。我怀抱一摞积压在书柜里的样刊,放于讲台。台下,学生窃窃私语,猜测着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宝剑配英雄,金鞍配宝马。”我们开始讨论推举本周之星。

很快,大家达成了一致。班长开始宣读本周获奖名单及理由。

“本周之星小翠,因为她这次校演讲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为我班争了光。”

前两个学生大大方方领回了我发下去的杂志,笑得一个比一个灿烂。只有小笑,他在凳子上磨蹭了好一会儿,才勇敢地在一片华丽的掌声中,上来领书。羞涩的脸庞,红彤彤的,看起来,很是不好意思。我猜测:这也许是他读书以来第一回领奖吧!

“剩下的几本样刊,我暂时还没寻觅到合适的主人,就等下回吧!”我指着余下的几本,装出一脸惋惜的模样。

小豪突然举手发言“浦老师,我下回默写,默个全对,您能给我一本么?”

这是从农村来的极为朴实憨厚的孩子,黝黑的面庞,露出可爱的虎牙。我朝他眨了眨眼,激动地回答:“当然可以,要加油哦!”

案例启示:活用“金香蕉效应”,是搞好班级工作的首要秘诀,它简单、高效而且可操作性强。其原则是及时地送上您的快递奖励。哪怕是一本书,一张奖状,一枚甜蜜的糖果,这些都抵得上班主任的数句赞扬。它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出老师对小学生近日表现的充分认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够扬起后进生自信的风帆。

二、门槛效应——先得寸,方能进尺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其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对他提出学习目标时,会结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先让他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再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

叙事案例二:

小风,是个令各科老师都头疼的孩子,外号“橡皮泥”。譬如:上课时,他经常会做些小动作,有时,把那支浅蓝色的圆珠笔当作小梳子,细细梳理他额前哈韩的刘海;有时,将嘴巴撅起,学大象卷香蕉似的将铅笔横夹在鼻子下方,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回家作业每次都谎称做好忘在家里了;平日里,老爱去捉弄周围的女生,一回不知从哪抓了条毛毛虫夹在一女生的音乐书里,吓得那孩子课上一阵惊叫……所有的老师都找他谈过话,无论思想教育,还是严厉批评,又或者把家长请来,都无济于事。按他的话说,“老师,我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可我管不了自己啊!”

再后来,任课老师也就一一将他放弃了,只要他不违法课堂纪律,就行。而学习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门门挂红灯。

一次偶然的机会,和我大学里的教育心理学老师谈起此事。她教了我个法子——得寸进尺法。我把小风找来,拍拍他的肩膀,心平气和地说:“小风啊,你觉得初一的学习有趣吗?”

他,摇摇头。

“那是因为,你没有努力地付出,所以体验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乐趣。老师帮你设置了一个任务,你来挑战一下如何?”我带着期许的目光注视着他。

他,只是微微抬了抬头,眼神里有些不自信。

“这样,你给自己设定一个学习目标,争取期末把每门功课都考及格。”我语气坚定地说。

“浦老师,不行啊,我怕我做不到。”他,突然叫起来,恳求我取消这个决定。

“哦,这个目标对你是难了点,要不这样,从今天起,你每天把各主课老师上课时的重要内容,用笔记记录下来,不论多少,每节课记那么一点,每天放学前,交给我看一下,这个任务容易多了吧。”

他,想了一会,打了个ok的手势,响亮地回答:“没问题。”

一个月后,我把任务提升到每天做一些抄写、背诵类简单的作业。半年后,让各主课老师出一些少量而简单的题目,让他独立完成。现在,他的语文、英语已经能考及格了,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案例启示:

“门槛效应”的教育方式,对一些学习习惯差的后进生特别管用。他们,因为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而变得孤单、冷漠,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与乐趣,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们班主任要做的是,帮助他重新确立学习的目标,一开始,可以将目标定得小一些,要让他感觉这很容易办到。然后,慢慢提升要求,直至达到最初预定的目标。

三、“布白效应”——给每一朵花开放的空间

老子说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计白当黑”。老子的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的绘画、教育、心理等领域都得到了体现和运用。而运用于班主任教育中的“布白效应”,是指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给学生留一些自我反省的空间,而不是苦口婆心地反复劝说、批评甚至揪住学生的一点错误,穷追不舍,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敌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辨别善恶、对错的能力,点到即止,留一点空白给学生自我思考与反省,给每一朵花开放的自由空间,建立和谐、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篇4

作者:俞丽

生活教育 06期

一、“蝴蝶效应”启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为了预报天气,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他吃惊地发现,由于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他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有可能会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它给我们很多启示:

1.牵一发而动全身。“蝴蝶效应”说明在复杂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动可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一旦小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对整个系统造成无法预料的影响。

2.防微杜渐。“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微小的、坏的机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调节或制止,最终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危害。我们要重视“第一次”,要善于捕捉那些能扇动翅膀、引起连锁反应的“蝴蝶”,从而发挥正面影响,控制负面影响。

3.从量变到质变。“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有所收获,必须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量变最终发展到质变。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一个好的机制,如果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最终会产生丰硕的成果。

4.知人善任。“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能带动起一连串正面的连锁反应。一个班级如果有好的家长来率先“扇动翅膀”,将会带动更多的“蝴蝶”一起“扇动翅膀”。这样的话,班级家长工作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现在,“蝴蝶效应”被广泛运用于天气学、经济学、社会学、混沌学以及股票市场等系统研究中,目前也逐步渗透到学校教育领域。

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现状分析

1.家长的价值取向、职业地位、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高低不同,致使家长很难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段内形成教育合力。

2.家长一般处于等候教师召唤的被动参与地位,大多数时,家长是单向接受教师的指挥,不便于行使参与班级建设的权利。

3.由于家长的素质差异较大,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时间、机会、方式都不够稳定。

4.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途径单一,导致家长只能浅层次地参与班级工作,参与内容基本围绕提高家教水平,而班级的其他实践活动,家长没有参与途径。

三、幼儿园家长工作中“蝴蝶效应”的运用

《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在家园互动实践中,我运用“蝴蝶效应”,及时捕捉家长想法,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幼儿、家长、教师在互动学习、互动合作、互动交流中,实现家园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

(一)善于捕捉,约谈式的家园沟通建立伙伴关系

实例一:家长半日活动。一群家长围着教师,七嘴八舌地问着自己孩子的`表现,教师疲于应付,每个问到的孩子只能简单说一两句,而家长等了半天只听到关于自己孩子的一点零星评价,带着不满足的表情走了。

实例二:晨间入园。嘉琪妈妈问老师嘉琪最近的表现,老师正在介绍时,天天进教室了,老师停下接待天天,嘉琪妈妈无奈地走了。

在实践中,我发现传统的家园交流方式随意性较大,深入性不够,每次交流都不能令家长、教师满意。我想到了美国幼教机构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约谈。我细心观察每个孩子,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表现分类:如生活习惯方面的、常规方面的、礼貌方面的等,把有相同困惑的家长一起约到幼儿园,教师在相对安静的地点和这些家长畅所欲言。教师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这段时期在园里的表现,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展示孩子的作品,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家长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近来的变化与长进,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班级的希望。双方共商下一阶段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家长们在约谈后都会满足地说:“今天总算和老师详谈了一次,把孩子的情况了解得彻彻底底。”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耐心也要能细心观察和缜密地思考。在上述实例中,家长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初发生时往往极其细微,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抓住时机,开展活动,满足家长需求。长此以往,家长会对教师、班级失望,家长工作就会难以开展。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看到那只“最先扇动翅膀的蝴蝶”,捕捉到翅膀的方向,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开展相应的活动,良好的教育效应也随之产生。

(二)了解需要,沙龙式家长会分享经验

传统家长会更像一个严肃的报告会,很难解决家园合作中的实际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家长会沟通作用,使家长最大程度参与到家园共育中去。在一次家长会中,我把问题抛给家长,家长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不定期组织一些开放式、互动式的家长会,可以在园内,也可以在园外,让家长唱主角,教师作指导。于是,我班的家长沙龙萌生了。

1.育儿式沙龙

程子妈妈对早期阅读感兴趣,长期来积累了一定的家庭亲子阅读的经验。她在班级QQ群咨询了大家的兴趣点和困惑,并根据大家的想法设计了亲子阅读活动过程,制作了PPT。当我们拿到一份非常完善的方案时,我们感动了,我们也更相信了当初的设想“要把家长沙龙变成集众人智慧的场所”是正确的。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欣赏绘本《发脾气的妈妈》;讲述交流亲子阅读经验;分组阅读绘本并讲讲自己是怎样给孩子讲绘本的。活动取得了成功,随后,由程子妈妈牵头建立了“宝宝爱读书”群,每天家长们都会交流的不亦乐乎。圣诞快到了,“宝宝爱读书”的家长们又筹办了圣诞晚会,相信家长们的阅读之旅会越走越远的。

2.辩论式沙龙

经过几期沙龙的开展,家长参与活动的热情渐渐减弱,组织者、参与者的积极性都在减退。这时,教师及时介入,分析了原因:长时间同一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家长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新鲜、激动一平淡、平常。这时,如果不调整活动形式,家长沙龙势必成为家长工作的鸡肋。调整必须从家长中来,从家长的需要出发。我和几位参与主动的家长进行讨论,大家的思维在碰撞中激发出火花,舟舟妈妈提到的大学生辩论赛给了大家灵感,辩论式沙龙横空出世。大家制定了组织程序:设计、发放调查表,了解家长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找出代表性问题→告知家长辩论主题,寻找资料→开展活动,激烈辩论→教师主评。第一期辩论沙龙开始了,辩论主题:狼爸,兔妈。家长们积极寻找资料,辩论当天有三十几位家长参加,大家抽签决定正反方,辩论时你举例说明,我小结反驳,辨出了正确的家教经验,辨明了怎样做一位合格的家长。

3.特长式沙龙

在沙龙活动中,逐渐有家长提出疑义:家长沙龙就只能在一起分享育儿经验吗?我会制作头饰、我会跳舞、我会烘焙……这些经验能不能和大家分享?这个建议得到家长们的热烈响应。制作头饰,贝贝妈妈主讲,爸爸妈妈来了一大群。大家认真的绕着缎带,配着珠花,一个个漂亮的发夹、头花制作出来了。健身操时间到了,圆圆妈妈是戏剧团的舞蹈演员,她带着班里爱漂亮的妈妈们跳起来,一招一式,妈妈们学的认真,练得有劲,纷纷要求要多开几次。小怡妈妈是美食专家,她邀请大家去她家,学习做饼干,揉面团,刻模型,香喷喷的饼干出炉了,大家你一块我一口,亲亲热热中又学会了一招。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家长沙龙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园合作新模式,符合现代人平等的沟通要求和心理需求,也更能发挥家长自身的积极作用。家长在沙龙这种无拘无束的形式中能学到更多的育儿知识,进发思维的火花,从而主动参加、积极创造。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参与者、倾听者,为家长间的联络搭建桥梁,解答家长的疑问。同时,教师的行为跟进更重要,如果说家长的意识像蝴蝶翅膀,那教师的行为跟进就是翅膀周围的空气系统,及时发现家长的需求,调整活动形式,从而将活动落到实处。

(三)建立机制,引领式家委会形成合力

在一次次活动中,部分家长脱颖而出,他们有较新颖的育儿观念,有多变的思维,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支持、配合班级工作,有一颗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心。他们在班级家园活动中,就像那只蝴蝶一样,率先扇动翅膀,渐渐带动更多的“蝴蝶”一起扇动翅膀。把这些家长组织起来,就可以让他们带领更多家长一起走进家园活动。我们在班级中组建了家委会,把这些家长吸纳成为家委会成员,经过共同讨论、协商,形成家委会工作流程:沟通→协调→策划→督促→反馈。

家委会的建立鼓励这些主动参与的家长的积极性。短短几天,他们就完成了一学期的家园活动安排,并通过班级QQ群,征询家长们的意见,和大家一起完善活动方案。一时间,每个家长都感觉到了他们带来的改变和力量,受他们吸引的家长越来越多,QQ群里发表建议、参加讨论的家长越来越多,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平时的家长沙龙分享会、周末的“走进朋友家”、亲子踏青、绘本俱乐部……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利用空余时间,为班级、为孩子出一份力。

此时,教师需要注意“知人善任”固然重要,家委会成员后期的指导更重要。因为这些家长凭借一腔热情参加,他们对组织、策划活动没有太多经验。这时,教师要做好翅膀边的空气系统的作用,帮助翅膀用力扇动。

(四)多项互动,自主式家园活动共同成长

自主性家长活动是指在班级各类活动中,家长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家长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的育儿知识。这种家长活动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家园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活动积累在家长有积极地参与活动的愿望,有组织活动的经验的基础上。我班的家委会工作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和家长都相对积累些经验。怎样发挥家委会成员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呢?

1.活动责任制

“活动负责制”即每人负责一个活动,包括策划、组织,其中其他成员全力配合。随着活动的开展,这个制度的益处逐步显现出来。由于活动直接负责到人,就没有推诿的理由。负责人必须认真思考,精心策划,否则把一个失败的活动呈现给大家会很丢“面子”。而其他成员必须全力配合,因为下次轮到自己负责时也希望得到他人的相助。

2.活动呈现

(1)亲子户外游:春游黄山湖、相约山湾、双山岛亲子游、走进竹海、走进田野……在家委会组织下,家长们积极贡献资源,自主策划活动。和孩子一起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搭帐篷、提螃蜞、走迷宫、玩铁环、烧烤、捡稻穗、择菜、喂鸡鸭、包馄饨、烧大灶……体验到了大带小的快乐。回幼儿园后,我们还组织幼儿回忆亲子游的过程,说说、画画亲子乐。

(2)小型自主亲子游:这个活动每次只有八个家庭左右,不指定由谁负责。当有人有活动创意后,可以在QQ群里发布活动信息,上传活动方案,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自由选择,然后在QQ群里报名,额满为止。这样即保证了安全,又使各个家庭互相熟悉。参观远望号、天目湖露营、文明广场放风筝……一个个活动精彩纷呈,快乐无限。

(3)自主助教:我们还把家长进课堂的形式作为一个探索的新目标。我们设计一份调查表,调查家长对家委会活动的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你是否愿意走进教室”。调查表收到后,我们进行了汇总统计,发现有很多家长都愿意参加助教活动。阳阳爸爸主动设计了一堂谜语课,来带领小朋友玩。活动有PPT、有礼物,家长有激情,孩子们有欢乐。随后,双双妈利用自己的英语专长,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英语活动。圆圆爸爸也把地方戏曲锡剧带进了班级,孩子们直到今天都能津津有味的唱起“双推磨”。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对家长也不例外。当我们为他们搭建舞台,每一个家长的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一次次活动中,我充分看到了家长们的才能,正是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对班级家园活动热情的关注、参与和支持,才使我班的家园活动不断高潮迭起。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篇5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经常用到下面几种数学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解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学生学习数学的优劣。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灵活运用这几种思想来处理一些问题,也往往事半功倍。

一、对待集体违纪应采取“分类思想”

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在班主任工作中,“分类思想”的灵活运用尤为重要。

案例一:某校初三(1)班两个学生由于私人恩怨闹矛盾,而后,又相互纠集了一群同学,相约某时间到校外打群架,幸而被老师发现而没有酿成恶果。校领导对此事非常震惊,根据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通报批评。

事后,该班班主任对本班参与的八名同学一概打入“冷宫”,每天都要冷嘲热疯一番,结果导致其中上进的几名同学也思想压力过大,成绩一落千丈,并且堂而皇之的组成F8,在班里兴风作浪。

反思:上述班主任嫉恶如仇,对违纪学生用同一手段全盘否定,这种做法有待商榷;而每天对他们都冷嘲热讽,更是不足为道,毕竟这些同学中,除了2人外,其余的同学都是由于青春期的面子问题来充当看客。班主任此时应采取“分类思想”,参照下面两个标准进行批评指正。其一:结合这些同学的日常表现,对平时表现不错的“初犯”可以采用批评与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晓之以理,使其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并加以改正。对平时表现就不好的同学也要耐心劝导,并应借助家长的力量来批评教育,切不可一棍子打死,而对始作俑者,更应密切注意,多方劝导,使其认识到错误并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其二:结合本次违纪参与的程度,譬如谁是组织者,谁是看客,谁主动要去,谁是被动去,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个别谈话可运用“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是依据两个数学对象的已知相似性,把一个数学对象已有的特殊知识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对后一数学对象的新知识。类比思想是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班主任工作中,“类比思想”的灵活运用也很重要。

案例二:某班学生钱某聪明伶俐,但平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作业无故不做,上课讲话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班主任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对其大加指责,找家长来校,而家长也只对其一味打骂,结果他索性破罐子破摔,在学生中造成很坏的影响。

反思:无独有偶,笔者也曾教过一个性格类似的学生,平时嬉皮笑脸,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每每找他谈话,他总是这样一句:老师,我是绿叶!没有我的衬托,哪能体现他们的好呢?当时,如何与他谈话,如何转变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着实令我神伤。后来,我听他爸爸说起了他对奶奶非常孝敬,于是,我便对他说:“现在你对成绩看得很开,说明人很豁达。但你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让你走向成功,从而让你有足够的实力使奶奶、父母过得更好,你是否也会甘当“绿叶”退出,而把好的机会让给别人?”他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紧接着又变得坚定,然后斩钉截铁跟我说:我不会!于是我和他说:“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当然,孝敬长辈的你更不会。可是,现在你要做的便是争取属于你的机会,把你的成绩慢慢提高,从而迈入更为理想的学校,学习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成功做好铺垫。”后来,他真的改变了,各方面表现都良性发展,成绩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最后考入了较为理想的学校。看来,类比思想不仅仅在数学教学中有所体现,与学生讲话中的“类比”也有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三、激励后进宜使用“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三角函数,几何变换,因式分解,解析几何,微积分,乃至古代数学的尺规作图等数学理论无不渗透着转化的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转化思想”的灵活运用作用也很突出。

案例三:我接手初三(2)班时,班里有几个“学困生”,“破罐子破摔”,上课开小差、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周围同学及任课教师对此颇有微词,我找他们谈话,孰料他们中有个叫刘晓刚的竟然振振有辞地说:“王老师,反正我们都是笨蛋,读不出来的。”(班主任工作艺术)另一个叫许阳的说:“读书有什么用?你看某某大字不识几个,不照样当大老板?多少大学生在他手下打工?”

反思:即便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平行分班的今天,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学困生”。他们往往心理承受力差,认知能力差,思维能力差,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班级的最末端。课上无精打采,思想神游;作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考试乱涂一气,不知“云里雾里”。要使他们真正融入班级,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需采用“转化思想”,把培养他们的良好心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信心作为日常工作的重心。首先,班主任可以从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突破,对其中的一部分委以重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本着全员育人的原则,发动全体任课教师投入其中,采用在课上把最简单的问题让其正确回答,令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这样,大大提高了回答问题的自信。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良好习惯,成绩进步也就理所当然。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篇6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Coho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个体在正常的规范中与一群同伴及一名训练有素的辅导者,针对某一问题或主题,共同探讨、交流,在认知、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促使成员自我提升的过程。在樊富珉教授的倡导和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学校园内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兴起。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班主任作为高职学校学生教育工作一线工作者,在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方面,团体心理辅导显得更加重要。

1. 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

Jacobs等人认为,团体咨询具有资源及观点多样性、普遍性、反馈与接受反馈性,从而提升了辅导的效率。班主任通过创设情景和团体小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营造相互信任、支持的心理氛围,让整个班级关注共同的话题。班主任带领和鼓励学生共同关注、讨论、交流、分享和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群体教育与自我教育一体化,从时间成本、影响范围、教育途径上提升了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2. 提升班主任地位。

在团体辅导过程中,班主任除了作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也作为领导者,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深入思考的同时也无形中融入了集体。从根本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在互动的过程中,倾听学生心声,与之亲密接触,提升了班主任的亲和力,促进了师生间的感情。

3. 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团体辅导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被其他同伴支持的。在游戏中,他们学会倾诉、聆听、尊重、肯定、互助、包容与理解。也领悟人际真谛,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会做人做事。同时,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增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融为一体,以此为“家”,共同建设和维护“家”的美好。

4.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王瑞霞的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方面有显著作用,对营造良好团体氛围有促进作用。白铭欣认为,积极交往和交流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尊、自我价值观及个人品质,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提升综合心理素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景与真实生活情景很相似,这也为学生在今后人生的路途中迁移学习和运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团体心理辅导具体方案设计建议

班主任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如何去对班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呢?

1. 辅导者的准备。

团体辅导必须在一种健康、信任、接纳、包容的氛围下进行,这要求辅导者需具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在活动过程中,辅导者要调动成员注意力,引导成员表达和展示才能,并进行穿针引线,注意成员的身心安全。另外,必须熟悉活动安排和要领,避免慌乱或中断,影响团体辅导的效果。

2. 具体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分四个阶段,我们以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为例,具体分析班主任应如何在每个阶段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第一,初始阶段。目标是让成员之间共同完成“破冰之旅”,即消除焦虑、担心、防卫、观望、拘束、害怕及缺乏安全感等,让成员们感受到温暖、真诚、关怀、尊重和开放。可使用简单的热身活动来开场,如“青蛙跳”、“胡萝卜蹲”、“大风吹”等,热身活动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后。第二,过渡阶段。目标是促进成员之间充分信任、更具体和深入分享和思考。要选择增加团体信任感、归属感和凝聚力的游戏来催化团体动力。如“表情连连看”、“你画我猜”等小活动,针对不同小组出现的问题,辅导者进行有目的地引导、思考、分享和总结。第三,工作阶段。本阶段成员在团体中渴望学习、成长,希望个人的困扰和问题得以解决。活动要根据团体目标专门设计,引发成员之间正、反向反馈,深入探讨。活动中要降低辅导者的主导性,增强成员的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如“价值观拍卖会”、“情绪感染”、“魔鬼信函”等,将问题有意识暴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讨论,寻求解决办法。第四,结束阶段。本阶段活动要注重让成员有机会去回顾团体经验,彼此给予与接受反馈。可采用轻松的小游戏,创造氛围,让大家去回顾和总结,并进行结束。

3. 其他准备。

场所的准备。团体活动需要一个宽敞的、洁净、利于活动的空地;球场、草坪等场所均可。道具的准备。根据活动要求,需备笔、纸、绳索、气球、眼罩、音乐、多媒体等要提前准备好。若是竞赛类活动,适当准备奖励性道具。

由于绝大部分班主任都是非心理学专业,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问题。教师本身要加强学习,学校应组织相应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教育和管理学生。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Jacobs EE,ed.著.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王瑞霞.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过程的研究[J].2014.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篇7

一、运用“南风效应”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南风效应”来自一则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寓言。在看谁能使行人把大衣脱掉的比赛中,北风刮起一阵冷风,却使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而南风徐徐吹起的暖风却使行人渐生暖意,继而脱掉大衣。“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运用温和的方法处理事情会比采用强硬的手段更加有效。因此,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教师不能摆出一副“北风”面孔,求全责备,动辄批评,而应该对他们进行心平气的地教育引导,通过学习中帮助和生活上关心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使学生主动接受管理,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二、运用“门槛效应”帮助学生确立目标

“门槛效应”,是指通过先让人们接受较小的要求,然后促使其逐渐接受较高的要求。进入初中后,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比小学阶段明显增多,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会使学生产生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此时,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切忌操之过急,要注意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能无限量地加大学生的学习强度,延长学习时间,使学生因超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消极怠学,而是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为每名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努力目标,再将这些目标细化成阶梯状,通过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每个小目标,达到“级级跳、层层进”的效果。

三、运用“鲶鱼效应”帮助学生树立和提升竞争意识

“鲶鱼效应”来自一个西方的故事。据说,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虽然活沙丁鱼的市场价格高,但是网获的沙丁鱼往往会因为聚集在鱼槽中不动导致缺氧而死。后来,一名聪明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以鱼为主食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就四处躲避,来回快速地游动,这样沙丁鱼就被鲜活地带回了渔港。“鲶鱼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存在一个对整个学生集体起到刺激作用的激励机制,就会容易提高整体进步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在注重发挥学生各方面特长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刺激自发竞争的机制,通过在构建式课堂中树立优秀小组和各小组优秀代表的方式,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比赛,积极营造组之间、组员之间“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和提升竞争的意识。

四、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罗森塔尔效应”来自一个著名的试验。据说,有一次,罗森塔尔在考察某校时随意抽取了18名学生,并对校长说“这些学生经过测定都是高智商型人才”。后来,这18名学生的成绩超过了其他学生,并且都在各自不同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在学生的管理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恰当地用友善的微笑、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话语对学生某方面取得的成绩或进步给予肯定,就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个人的自信心,使得他们在某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因此,教师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要适时的给予学生赞许和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每一次小的成功或进步中收获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焕发出自主的学习动力,并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五、禁用“破窗效应”保护学生的人格自尊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如果不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破窗效应”警示我们: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如果因学生的成绩的一时落后或某些不良行为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的标签,那么其他学生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他,结果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所以,即使是学生出了问题,教师也不能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而要从保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的角度善意地给予教育帮助,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谈心及时发现和修补“被打破的第一扇窗户”,防止因“破窗效应”的蔓延导致学生建立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篇8

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综述

10级心理学

2010704139 叶彩兰

摘要:如何将心理学合理应用于班级管理中,是当前广大班主任队伍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分析了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的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从心理学学科角度出发,尝试探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心理学应用

1.引言

班级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学校中,由一群目标一致、组织机构健全、成员相对稳定,并共同接受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的分级别的学生所组成的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具有学习性、不成熟性、教育性和社会性的特点[1]。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细胞”,是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班级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长的空间,引发学生强劲的生命动力,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都参与到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获得精神的丰富和生命的完整成长,书写色彩斑斓的生命华章。而班主任是由学校择优指定,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他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主要职责就是组织、教育、引导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管理好班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是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等与班级有关的人员共同处理班级事务,为了既定目标,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沟通、协调、评价等手段,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合理的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使学生主动、全面、个性化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此可见,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必须带领班级学生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形成“班集体”,所谓“班集体”指这个班级具有“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互相关心的场所;一个欢聚聚会的场所”[注释1]。班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成为这样意义上的班集体。怎样结合心理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是每位班主任需要探究的学问。

注释1:厄内斯特·波伊尔著.基础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9 页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2.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自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正式提出班级授课制这种形式以来,众多的实践家和研究家自发自觉对班级管理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国内的研究可从大陆和台湾地区两方面来谈。

就中国大陆而言,尽管“班级管理研究的总体理论水平不高,同一内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注释2],但从班级管理这一角度,可呈现四个研究层次:“原生态”研究、“务实派”研究、“专业化”研究以及“理论型”研究[1]。第一层次——“原生态”研究是当前我国班级管理研究队伍中最为庞大、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成果最为丰硕的研究队伍。顾名思义,它是指大多从事着一线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的研究者们,以自己所带班级为研究阵地,以经验总结为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班级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主要有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丁榕的《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我的班主任情)》、任小艾《新世纪班主任必读》等。特别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他并没有用系统的、理论性的语言教我们怎样当好一个班主任,而是一本自己当班主任工作经验的随笔,以轻松叙事的方式教给班主任许多实际方法。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出版物多以工作日记、手记、杂谈、案例等形式出现,管理技巧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不可复制性。

而在台湾地区,将班级管理问题称为“班级经营”。一般比较关注班级指派导师(相当于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的各项日常事务和学科教学活动之外的教育活动。如吴明隆著的《班级经营与教学新趋势》一书中指出:“班级经营,乃是教师或师生在教室社会体系中,遵循一定的准则规范,在师生互动情境下,适当而有效地处理班级中的人、事、物等各项业务,以建构良好的班级气氛,发挥有效教学的效果,达成全人教育目标的历程[注释3]。”本书从班级经营的地点、成员、原则、过程、范围、目标策略和本质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尽管有丰富的经验参考,目前班主任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班主任管理的思想存在偏差、班主任管理的措施不够给力、班主任管理的成效尚缺显著[2]。奥地利心理学 家阿德勤说:“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 心灵的运作。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结合心理学完善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应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方法。

注释2:陈红燕著.《班级管理研究述评》.《教学与管理》[J].2004(11).第 17 页

注释3:吴明隆著.《班级经营与教学新趋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 页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3.心理学与班主任班级管理

心理学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运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成果,虽瞥见冰山一角,但综合起来可见心理学运用的丰富性。早在2000年,林燕珍就提出班主任在管理上必须遵循三个心理学原则:目标认同、参与意识、维持平衡的心理学原则[3]。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觉性、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班集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愈明朗化,清晰化。吴小清在分析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职班主任应利用团体心理学组建好班级,要运用“破窗效应”,努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客观全面地认识学生,避免“晕轮效应”,另外得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4]。无独有偶,赖桂玲就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心理学运用进行了简要阐述:针对中职学生特点, 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心理分析, 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具有较高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应当加强培养[5]。张秀娜通过研究发现,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用心理学发挥其影响力首先是通过自身人格魅力来影响小学生的言行和学习习惯,其次在日常管理中树立威信。同时她也指出可以利用团体心理学组建班级,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知道加强班级管理[6]。朱珺认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上,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运用心理学上的“分糖原则”适度的夸奖和激励学生。进一步,要信任学生,避免班主任“趴窗户趴们”的尴尬,采取适时适度的监督管理手段,控制与学生的距离[7]。梁月红则强调沟通的作用,通过迂回心理接触的暗示形式,用权威和责任来实现领导[8]。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是,梁岗[注释4]老师发展班级的主要策略是借助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无 数次破解学生生命成长的密码,与他们在心灵深处相遇。经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与提升,他从实践中得出“德育三线”班级发展新模式:一条线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即教育诊断),另一条线是用积极心理学的思路开展师生共构的教育治疗(即教育辅育),最后一条线是借班级文化建设,引领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即社会情感的建立)[9]。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心理学应用主要涉及的方向有管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等,而且在实践中都是混合使用的。横向来看前人的研究,跨多种学科和学派,理论知识丰富,但还有许多理论待发现和运用。纵向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成熟,起步晚,研究成果少。就搜索的文献来看,其中有意识地提出要以心理学的角度来系统研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应用的成果还是远远不足。因此,本文将从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心理学应用分类,使之清晰化、明朗化。一方面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研究累积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为班级管理的发展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3.1管理心理学与班级管理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个体心理,即人的需要与动机激励、人的态度及其变化规律等;②群体心理,主要涉及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的共同心理倾向、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调动与培养等;③领导心理,主要包括领导者的影响力、领导威信、领导的有效性等;④组织心理,主要涉及组织机构、组织理论和组织发展等方面[13]。从本质上说,管理是人的管理,它主要涉及人与人间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在班级管理的应用比较多而系统,可能是因为班级管理直接和管理挂钩,属于管理的范畴,而管理又与管理心理学息息相关。聂洪涛运用新的管理理论和自己的管理实践经验,提出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前提必须先具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再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也做到了自尊、自立、自律、自强[10]。而张兵以现代管理“人本”管理为理念,总结了班主任工作的四个主次关系:“人本”管理为主、“法治”管理为辅;“自管”为主,“他管”为辅;“赞扬”管理为主,“批评”管理为辅;“学风”管理为主“、文化”管理为辅[11]。陈文蕾则灵活运用管理学中一些常见理论于班级管理中,比如木桶理论——取长补短,要善于认识“长短”,善于“短中见长”,善于弥补“短”处,最后要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再者,她运用管理层次理论把班级集体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分成四层:核心层(班团干部)、紧密层(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松散层(活跃的学生)、疏远层(一般学生),特别强调最远的,也许最深切,主动征求“疏远层”学生群的意见能更真实地全面地了解学生需求。最后,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关注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12]。

无论从管理的职能,还是管理理念和一些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见地,但究其到底,这些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基础之上的。对于人性的认识,管理学者提出了多种假设体系和管理理论。第一,“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责任,缺乏自制力,必须加以鞭策。由此产生的X管理理论主张管理就是强制与监督,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在X理论下,班主任绝对权威,学生只能服从。所以我们崇尚人本的管理模式,这也是一种流行趋势。第二,“自动人”假设认为人天生勤奋,聪明才智,有相当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学习中能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追求自我实现的满足。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关心人上,强调成员的归属感和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倡导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管理者善于倾听和沟通,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下放权限,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潜力,让人实现自我,产生了相对应的Y理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工作领导者、组织者,必须要了解学生尊重并相信学生,将学生视为平等交流对象,尊重他们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无论是 X理论还是 Y 理论都不能适用于一切人,于是,第三种“复杂人”假设认为社会上每个人的需求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这种观点被称为超Y理论。总的来说,人们是带着各式各样的需要和动机到工作中来的,因此,管理要依工作性质的不同、人的需要的不同而定。3.2积极心理学与班级管理

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工作、生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良好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将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欧江毅认为班级管理就是对学生心理的管理。因此,他强化赏识教育,责任感、利他主义、宽容心,构建和谐班级,此外运用期望理论强化班干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班级管理效率[17]。另外,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通过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树立榜样以及鼓励竞争来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18]。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班主任应当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从细节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良人格特质;用多元方法营造融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愉快学习、身心健康[19]。

积极心理学就像阳光,如果能渗透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教育充满正能量。那么,如果将积极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融合在一起,形成积极管理理念,班主任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系统化。积极管理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管理者要成为变革型领导。所谓变革型领导就是指班主任通过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班里所承担任务的重大意义和责任,并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求,扩展学生的需要和愿望,从而使学生为了班集体的利益而超越个人利益。其次,班主任要把学生的幸福感放在管理的第一位。再者,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力更加肯定,更有效地应对所面对环境中的障碍和压力,更能够维护心理幸福感的健康水平。不可不提的是,管理中要相互信任。信任是非常多学者都提出的管理维度。最后,提高学生对个人和班集体的认同感。个人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目前状态的肯定,而班集体认同感则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对某个组织的归属感。班集体认同感对个人认同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感具有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归属感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个人认同感。3.3其他心理学学科与班级管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人提倡用“社会认知”推开班主任工作的大门,以“利他行为”建立班级工作的核心平台,取“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班风的润滑剂[20]。社会心理学有很多有趣的效应可以应用。较常运用的有比如吴小青提到的“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破窗效应”,创设良好班级环境的最直接的工作,就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设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班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布置好班级环境。比如“晕轮效应”。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个人某些方面太优秀了,却忽视他不优秀或者恶劣的方面,同样也可能因为一个人某方面极差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作为班主任,更应该避免这种效应的负面影响,不能主观地给一个学生下定论、扣帽子。而要在平时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以反复表扬,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学生,才能不被表象和突出的某种特点遮蔽了我们的双眼,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此外,班主任还可以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自己的成功内归因,失败外归因,尽快调整心态。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自我概念、印象管理、态度、人际关系、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认同等等都还待研究运用到班级管理中。

从团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班主任可以运用团体心理学的团体游戏,促进同学们的认识和团体凝聚力。比如“无家可归”游戏[注释4]让成员体验有家的感觉和团体的支持;通过一系列以“相亲相爱一家人”[注释5]为主题的心理游戏,增强团体成员的信任感和团结协作能力。另外,也可在班级中组建小家庭,选出家长,制定家庭目标,并且平时的班级活动和量化考核都与家庭挂钩,这样就把分散的个体凝聚成小的家庭,使学生更容易融入集体,并且通过家庭的良性竞争,发挥班集体的最大效能。例如,定期的黑板报往往是班主任头大的事,宣传委员不可能做到期期精彩,如果分配到家庭中,集合家庭的力量,既能做到创新也没解决指派的困难。前面也提到,吴小清[4]、张秀娜[6]对于团体心理学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也有所强调。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周详分析了班主任工作的多种方法,说理教育法是班主任的基本功,因学生个性而异,主要有褒奖说服术、暗示说服术、宽容说服术、升级说服术、情感说服术、自责说服术和幽默说服术[21]。可见的文献很少。可能是当教师的班主任在学期间,作为师范生都接受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懂得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教学管理。

注释4:樊富珉,何瑾著.《团体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 37 页.注释5:樊富珉,何瑾著.《团体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 页.《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吴姝以当代心理的三条认知原理——过程中心、认知结构中心、学生中心为理论依据,在三方面取得了经验:第一,树立良好学风,营造良好环境,塑造主体人格;第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设立学习目标;第三,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规范学习方法[22]。认知心理学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运用可见的文献极少。

笔者认为,可将团体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结合起来,无条件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始终用共情、尊重、温暖和真诚等因素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对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4.建议

1.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必须运用心理教育, 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尊重学生的人格, 接纳学生的情感, 维护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2.对每年入学的新生进行个性因素的测量与分析, 对不同年级学生定期进行一些心理测验,针对特殊学生专门测试,可为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有益依据。

3.作为班主任应加强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均衡发展。另外,班主任要定期进行专题交流, 以便互相学习提高。

4.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混为一谈。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班主任班级管理应把两者妥善结合, 各展其长,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是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宝。运用心理方法,能得到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能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对班级管理水平。

《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期末考查作业

参考文献

【1】周世杰.班主任与班级管理.2011.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石菊虹.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学校班主任管理研究:以Q区为例.2010.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3】林燕珍.班主任管理效能的心理学分析.2000.教学管理:33-34.【4】吴小清.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2010.科教文汇(下旬刊):183、208.【5】赖桂玲.论中职班主任管理中心理学的运用.2013.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第9期:214.【6】张秀娜.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2011.新课程(下).【7】朱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2012.课程教育研究.中旬刊:20.【8】梁月红.浅谈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2011.教育教学论坛:22.【9】 梁岗.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密码.2013.中国教师报.第10版:1-3.【10】聂洪涛.现代管理理念-班主任管理工作.2009.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第33期:209.【11】张兵.现代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2011..科技信息:592.【12】陈文蕾.现代管理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灵活应用.2006.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期:31-33.【13】车丽萍,秦启文著.《管理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4】陈红燕著.《班级管理研究述评》.教学与管理.2004年版.第 17页.【15】吴明隆著.《班级经营与教学新趋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4页.【16】厄内斯特·波伊尔著.基础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29页.【17】欧江毅.谈谈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提高班级管理效率.2012.现代阅读.第7期:172.【18】黄冬梅.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2012.班主任之家:55-56.【19】李远强.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2012.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122-124.【20】蔡风娃.简议社会心理学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2010.今日科苑:242.【21】周详.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教育心理学特点.2006.中国成人教育.第4期:31-32.【22】吴姝.主体性教育实践研究——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1999.四川教育学院学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篇9

——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之《破窗效应》 有感

这个寒假,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一书,非常有趣,特别是其中的破窗效应一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美国斯坦福大学心 这家津巴多做过一 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 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 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 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 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 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 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种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班级管理中也很常见: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效应是趋众心理的一种清晰体现,是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衍变和推波助澜。教育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状况。一大批孩子们在教室里面疯狂捣乱,相互追逐,干扰其他学生专心学习。教师追问到原因,反而不断有学生委屈地抗议:“又不是我一个人,还有某某……”“他的行为比我还恶劣。”言外之意,自己不是祸根的本源,老师似乎冤枉了自己。再如,教室的板凳座椅有了破坏的痕迹,有孩子在桌面用刀子划出一道伤痕后,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也未进行指责,不及时批评教,越来越多的桌子就会出现残缺。

杜绝破窗效应,是一门技术活,关乎细心和明锐,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预见性和发展的观点,这是思维先导,一定要摒弃小问题无需在意的思维定势。首先,要有一颗火眼金睛般的眼睛,随时发现学生的异常端倪,与细微处捕捉到问题的源头。正如莫泊桑在《项链》开头写着:“极细小的一件事情,既可以成就你,也可以败坏你。”小事情不处理,就会导致大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时刻防止破窗行为的发生,并做出应对的补全行动。看到学生随地吐痰后,如果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放置了痰盂,其余孩子把教室打扫干干净净,学生势必受到环境的感染,不好意思吐痰。一个人不好意思了,大家势必都会不好意思。

杜绝破窗效应,第二点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传播正能量,不让一丝负面因素占据学生的心理,去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性格习惯养成。这是最关键的行动策略。光是口头说教,蜻蜓点水般的唠叨,而无任何实质性的处理方式,或无具体引导的细则,就不能有效阻止破窗行为的继续恶化。对于第一个破窗的行为者,教师要做出合理的、坚决的惩罚,促使学生做出深刻的反思,并对其错误行为予以补救,为自己的破窗行为负责任;对于相继破窗的依附跟随者,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从动机、态度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破窗效应对集体和个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归根结底是独立自我意识和自主判断能力的丧失。在某种程度,有些人的破窗是有意而为之,多数的破窗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受到了诱导,行为发生偏差。人是集体化的产物,日常行为也不免受到大众者的驱使。在某些环境下,人总有种法不责众的潜意识潜藏在内,或者认为:大家都做了,我做一下也无妨,害怕被孤立、边缘、排斥。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既然有人做了,他就开始下意识地效仿,随着效仿者数量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效仿者加入,破窗行为最终恶化为一种强大的风气和浪潮,不断侵袭并干扰着其他学生。

上一篇:英语四级优秀作文下一篇:煤矿安全知识题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