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公路建设状况调研报告(推荐8篇)
1、课题来源及意义
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选线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解决路线起终点间繁忙交通运输的高速公路,更是现在道路发展的重点对象,而我的课题是祈保高速公路东沟村—西窑村段设计。以“车”为本,侧重于公路建设对交通需求的满足,将交通量作为公路选线的依据。高速公路设计要从结构和几何两大方面进行研究。在结构设计上要求用量小的投资,尽可能少的外来材料及养护力量,使它们在自然力及车辆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在使用年限内保持良好状态,满足使用要求。道路的几何设计取决于几何构造,一是道路宽度的构成,二是线形的几何构成。几何设计要考虑的因素有:汽车在运动学及力学方面是否舒适、安全;在视觉及运动心理学方面是否良好;与环境风景是否协调;从地形方面看在经济上是否妥当。正确选线的意义在于节省材料资源,保护环境等。
2、国内外道路发展状况
2.1 国外道路发展状况
世界主要大城市大多有比较成熟与完整的道路交通系统。高速公路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的,为汽车交通提供特别服务的基础设施。经过7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了20万公里。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构筑起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公路交通构成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体系,特别是在连接市区与郊区及远郊区的放射线方向上,更是占据主导地位。在很多的发达国家像美国等等高速公路都是免费的,这就更加促进了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2.2 国内道路发展状况
我国道路建设历史悠久,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从轩辕氏造舟车、秦始皇的“车同轨”法令、公元前二世纪的通往中亚及欧洲的丝绸之路,到清代已形成层次分明,功能较完善的道路系统——“官马大路”、“大路”、“小路”,分别为京城到各省城、省城至地方重要城市及重要城市到市镇的三级道路。但是由于封建统治对生产力的束缚,长期停留在人力及畜力拉车的水平。直到十五期间(2001~2005)才开始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的运输需求增长迅速。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国家干线公路网和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使公路建设有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公路建设在继续扩大总体规模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质量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公路建设筹资渠道走向多元化,逐步扭转了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尤其1984年底国务院决定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允许高等级公路收费还贷,1985年起国家陆续颁布
有关法规,使公路建设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从统计数字看,到1999年,全国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1公里/百平方公里,为1978年的1.5倍。二级以上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1979年的1.3%提高到1999年的12.5%,主要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初步缓解。同时,县、乡公路里程快速增长,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有的省份已实现全部县道铺筑沥青路面乃至达到二级技术标准,全国实现了100%的县、98%的乡和89%的行政村通公路。总体而言、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路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1988年,我国
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18.5公里)建成通车。此后,又相继建成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进入90年代,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公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上。到199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605公里。短短10年间,我国高速公路就走过了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一般需要40年完成的发展历程。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地物、及沿线条件,综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进行选线。应用相关设计软件完成祈保高速公路东沟村—西窑村段设计的线型设计、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及附属设施设计。
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平面线性设计
根据所给地形图,按照路线起终点位置及控制点进行纸上定线;并计算各平面线性要素。确定路线长度,标定整点桩号。提交逐桩坐标表;直线、曲线、转交表。
2)纵断面设计
根据平面线位置,绘整桩号处的地面高程线,按照规范标准拉坡,进行纵断面线型设计,计算相应整桩号点、变坡点、曲中点高程以及各竖曲线参数值等。确定各点填挖高度。绘制整段高速公路的纵断面线。提交纵坡、竖曲线计算表。
3)横断面设计
根据平面设计成果及设计任务要求,绘制各桩号处的横向地面线高程图,再根据纵面线设计成果的填挖高度,进行路线以及路基的横断面设计。绘制各特征桩号的横断面图;提交路基设计表。
4)路面结构设计
根据所给交通组成以及相应设计参数,进行高速公路的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绘制路面结构施工图。
5)选做(必做其中一个)
A.挡土墙设计:根据路线设计成果对公路某一断面进行重力式挡土墙设计,撰写计算书以及绘制设计成果图。
B.路面排水设计:进行中央分隔带布置及路面结构排水设计。
C.立面交叉口线型设计:高速公路采用全封闭、全互通立体交叉,要求学生完成某一交叉口的线性设计(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6)设计说明书
完成公路线型与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的计算说明书一份,字数不少于1万字。对所设计的线型和路面结构除作必须的结构计算外,还须绘制必要的计算简图
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实地选线
由选线人员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在现场实地进行勘察测量,经过反复比较,直接选定路线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选线方法。实地选线一般适用于等级较低、方案比较明确的公路。
2)纸上选线
纸上选线是在已经测得的地形图上进行路线布局、方案比选,从而在纸上确定路线,适用于高等级的公路和地形、地物及路线方案十分复杂的公路更为适用。
3)自动化选线
自动化选线用电子计算机和自动绘图仪代替人工去做大量、繁重的计算、绘图、分析比较工作,这样,能使选线方案更为合理、省时省工,是公路选线最先进的方法。
而我们现在采用纬地软件进行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
6、本课题的研究手段
公路选线面对的是一个重复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历环境,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基本原则如下:
1)路线的基本走向必须与道路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2)正确掌握和也能用技术标准
3)多方案论证、选择最优路线方案
4)选线应与农业配合5)选线应重视水文、地质问题
6)选线应注意与环境相协调
7)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
8)选线应注意结合地形条件,综合考虑分离式断面的布设
9)选线应综合考虑路与桥的关系
7、进度计划
详见进度计划表。
8、参考文献
[1] 孙家驷.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霍明.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 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 交通部行业标准,城市路线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6] 何景华.公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8] 张雨化主编.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道出版社,1997
[9] 张廷揩等主编.道路勘测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10] 杨少伟主编。道路立体交叉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一、广东省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建设的总体情况
广东省长期以来积极探索培育和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 从1999年起就开始建立土地有形市场,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建立了专门的二级市场交易平台, 促进了土地有形市场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目前, 广东省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总体情况良好, 为增加土地供给、促进集约节约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尤为活跃。在广东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交易形式中, 转让和抵押的宗地数量相对较多, 出租的情况较少甚至没有。由于在广东许多地区, 国企改制都已经完成,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 对国企划拨土地的处置已基本完成, 所以划拨土地作价出资和授权经营的情况也较少。从交易主体看, 二级市场相比一级市场政府垄断不同, 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特征, 既有含农村集体和镇街道下属企业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 也有个人, 还有各类房地产开发公司。从土地用途看, 类型多样, 既有工业仓储, 也有商住用途。
二、广东省培育和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 制定并出台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2008年,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修改出台了《广东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 专设“第六章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管理”, 对国有建设用地包括出让和划拨两类土地的转让、出租和抵押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严格明确的规定, 对规范二级市场交易具有指导意义。广东省政府1998年出台了《广东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管理办法》 (粤府令第39号) , 以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行为。广东省政府2002年出台了《广东省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规定》 (省政府第79号令) , 其中涉及规范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有关规定。2003年,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广东省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规则》、《土地交易机构内部工作制度》、《土地使用权交易成交证明书》 (粤国土资 (利用) 字[2003]231号) , 其中《广东省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规则》专设“第三章土地使用权转让前期工作”。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机构抵债土地处置的若干意见》 (粤国土资发[2004]73号) , 明确了金融机构抵债土地的四种处置方式。
广州市2003年印发了《广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则的通知》 (穗国房字[2003]309号) , 同时要求实施《广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规定 (试行) 》。佛山市出台《佛山市土地市场管理办法》 (佛府[2002]34号) , 专设“第三章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和“第五章土地使用权抵押”, 对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中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予以了明确;还出台了《佛山市实施<广东省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规定>办法》 (佛府[2004]24号) 。佛山市所辖各区还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规定, 如:禅城区制定了《佛山市禅城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公开交易规则》 (佛国土资禅[2007]93号) ;顺德区制定了《关于规范土地使用权转让审批的通知》 (佛国土资顺[2007]154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房产管理工作的通知》 (顺府办发[2007]103号) 、《关于规范以土地作价出资入股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审批的通知》 (佛国土资顺[2008]3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的实施办法》 (顺府办发[2011]25号) 。广东省通过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制度建设, 进一步加强地方土地市场管理, 优化土地公开交易环境, 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加大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明确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纳入土地公开交易平台, 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广东省国有建设用地转让严格按照《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广东省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规定》、《广东省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规则》等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实施。符合公开交易的转让行为主要参照一级市场出让的交易规则和交易程序。广东省政府2002年出台的《广东省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规定》 (省政府第79号令) , 明确规定属于以下四类情形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在土地交易机构公开进行, “1、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公有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的公司、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 (含以土地使用权为条件进行的合营合作建房) ;2、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但必须依法经过批准, 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3、为实现抵押权而进行的土地使用权转让;4、判决、裁定需要拍卖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按规定必须进行公开交易的, 严格按规定执行。如不按规定进行公开交易的, 则不予以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在土地转让过程中, 要求国土证、出让合同、地块资料、转让合同 (样本) 等有关信息必须在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网站予以公布, 从而保证信息的全面公开,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网站已成为各房地产企业了解土地交易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申请人申请公开转让时, 要求他们提供国资部门或授权经营管理部门同意转让的批文作为申请要件, 广州国土房管局根据转让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审查, 确保转让的公平、公正。在受理协议转让案件时, 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严格审查转让人的股东及工商登记情况, 在明确转让人不属于公有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的公司、企业, 才同意办理协议出让。
3. 对改变土地使用条件、土地用途转让的要补交土地出让金, 对土地转让改变为经营性用途的一律实行招拍挂, 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佛山市土地市场管理办法》规定, “通过出让、转让方式受让土地或利用划拨土地改变用途增加容积率的, 土地使用者必须向市政府缴交地价或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佛山市禅城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公开交易规则》规定, “ (七) 对原以出让或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拟改为经营性用地的, 须经原用地审批机关和城市规划部门 (城市规划区内的) 批准。 (八) 拟转让的土地上建有合法建筑物, 依据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规划设计条件, 该宗地仍有可利用土地且能分割发证, 该部分可利用土地的转让也应进行公开交易”。
佛山市国土资源局规定, 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转让可以采用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在佛山市若国有建设用地转让作为经营性用途的, 要求必须按照招拍挂程序进行。
4. 严格界定土地转让条件, 加强土地出让批后监管
佛山市规定, 从2007年11月1日起, 停止受理纯土地转让或再次流转申请, 此类土地转让应严格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8条和第39条规定并达到土地出让 (流转) 合同约定的条件后方可转让。申请转让地块的地上建 (构) 筑物已建成的, 必须在用地者取得地上建 (构) 筑物产权证书后, 方予以受理其转让申请。
广州从化市最近成立了市国土局批后监管办公室, 该专门机构挂靠局用地科, 主要监管内容有, 土地开发程度、土地闲置状况、容积率调整、土地用途改变等。
5. 明确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具体交易程序和提交的材料
广东省土地市场交易根据交易对象不同采用两种不同的交易形式, 分土地使用权交易鉴证和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具体以佛山市土地使用权转让为例: (1) 土地交易签证。土地交易签证范围包括私人成分的公司、企业或个人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下列土地使用权转让情形在土地交易中心办理签证手续。 (1) 母公司和全资子公司之间及其全资子公司之间的土地权属变动。 (2) 以出让方式 (不含补办出让) 取得的商业、住宅、办公用途的土地使用权人成立单项房地产公司而引起的土地权属变动。 (3) 承接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烂尾楼盘而引起的土地权属变动。 (4) 将已抵押给金融机构的土地进行处置, 该金融机构和抵押人双方同意以地抵债, 将土地使用权过户给该金融机构名下。 (5) 拟交易的土地上建有合法建筑物, 依据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规划条件, 该宗地无可利用土地的, 且有主管部门同意处置的意见。交易双方填写《土地使用权交易鉴证申请表》后, 按照镇 (街) 国土所审查、送行政服务中心收件、交易中心审查、土地交易中心主任审核后报主管局长审批、发件等程序办理。 (2) 土地公开交易。公开交易的对象包括: (1) 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公有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的公司、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 (含以土地使用权为条件进行的合营合作建房) 。 (2) 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但必须依法经过批准, 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3) 为实现抵押权而进行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4) 判决、裁定需要拍卖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5) 拟转让的土地上建有合法建筑物, 依据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规划设计条件, 该宗地仍有可利用土地且能分割发证, 该部分可利用土地的转让。申请人如实填写《土地使用权交易申请表》后, 按照镇 (街) 国土所审查、送行政服务中心收件、交易中心审查、组织公开交易等程序办理。在成交确认后, 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竞得人凭成交确认书原件及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三、广东省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 广东省在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特别是在土地使用权转让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1. 对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监管难度较大, 隐性市场大量存在
一些现行规定中不属公开交易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在转让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由拍卖行等中介机构执行拍卖的土地使用权交易中, 一些不良拍卖行同有关企业、个人操控土地交易、黑箱交易等干扰土地交易的现象, 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很难取证。二是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 在符合城市规划的条件下, 需先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土地登记手续, 并完善其上盖建筑物的报建、验收等手续后方可申领房地产权证。但是, 仍有部分村 (居) 委会、股份合作社在未供地以及未完善地上建筑物手续前私下将土地及地上违章建筑在中介拍卖行拍卖, 从而要求为其完善用地手续。根据政策, 这一情况不能办理, 但是村集体所得款项已用完或分完, 不予办理而村集体也无法退钱, 由此引发了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三是未能纳入公开交易范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由于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固定的信息发布渠道, 买家与卖家信息不对称, 造成了土地资源不能及时充分利用, 同时考虑到缴税的问题, 为减少交易成本、规避各类交易管理费用, 许多买卖双方存在“双合同”现象。土地使用权转让主要涉及营业税、印花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 转让的有关交易成本较高, 成为隐性市场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职能交叉, 管理体制不顺
以土地与房产为例:地产和房产分属国土资源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管理, 土地和房产分开办理。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 先由国土资源部门补交出让金、补办土地出让手续, 后由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房产审核手续、出具交易证明, 再由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土地登记变更手续, 最后由房产部门办理房产变更手续。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 目前属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纯土地的按揭贷款抵押, 由国土资源部门办理, 而有地上建筑物或附着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 则由房产管理部门管理。本应是一个完整的土地和房屋二级市场, 由于地产与房产管理体制的原因, 而分割为多个市场。
3. 司法裁决土地使用权处置问题较多
根据《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 (法发[2004]5号) 等司法解释, “官司地”通常由法院自行拍卖处置, 但是由于在处置时, 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和地方法规有抵触, 主要表现在:一是法院在处置土地资产时, 有的没有考虑企业的土地权属是否合法, 未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强迫转让土地使用权或强行拍卖债务人的划拨土地。二是虽然一些地方的司法和国土部门联合出台了协商解决问题的文件, 但是只对本地法院有效, 对外地法院没有约束。以佛山市为例, 2007年以来, 市监察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和市发展和改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我市司法裁决中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 (佛监发[2007]10号) 和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司法裁决涉及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有关意见》 (佛国土资市综[2007]18号) , 该文件对协调佛山本地法院和国土部门关系发挥了作用, 但对于不在佛山范围内的法院处置一般不按上述文件处理, 导致在处置过程中, 部分经法院裁决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时发现土地的规划用途为行政办公、道路、绿化、广场等用地, 国土部门难以按地块的规划用途确权过户。同时还存在部分通过司法裁决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使用者因不清楚地块情况投诉国土部门的情况。三是根据《广东省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规定》 (省政府第79号令) , 司法裁决需要拍卖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必须进入土地交易机构公开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 司法部门以司法独立为由在处置土地使用权时直接委托社会上的拍卖行进行拍卖, 根据对比, 其成交价与进入土地交易机构的土地使用权在交易价格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有土地被低价贱卖、国有资产流失之嫌。
4. 部分政策文件的可操作性较差
按照广东省有关规定, 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公司、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需要进行公开交易, 但是何为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 占多大比例并没有明确标准, 造成界定起来比较困难。还有, 按照规定投资完成25%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 但是25%如何计算、如何衡量是很难操作的问题。再如, 土地闲置满两年必须收回, 但是闲置土地如何界定也缺少明确规定。
四、培育和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对策建议
第一, 进一步加强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制度建设, 出台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笔者认为培育和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 强化制度建设是关键, 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在已有政策基础上, 补充完善在实际土地市场管理工作中缺失的内容;同时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内容。如, 明确对“何为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投资完成25%允许转让”、“政府何时行使优先购买权”等问题的界定。
第二, 建议国土资源部加强与最高法院的沟通协调, 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以利于地方开展工作。建议出台以下规定:“1、法院在判决裁定处置土地使用权时, 应先咨询国土部门意见, 确认拟转让的土地权属、功能、国家公布的土地出让最低限价或土地基准地价以及相关内容, 并在转让土地使用权前将有关咨询意见告知土地使用权竞买人, 要求其按照土地证载用途进行公开交易转让。2、国土部门收到法院送达的有关法律文书后, 应及时进行审核或者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3、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 必须经市 (区) 级国土部门审核同意。4、依法应当报市 (区) 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 由国土部门审核后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未经人民政府或者国土部门批准的, 国土部门不予办理转让手续。”由高法出台规定, 可以解决地方层级文件只能对本地区法院有效、对外地法院无效的问题。
第三, 进一步重视二级市场建设, 降低二级市场交易成本, 鼓励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 促进合理高效和集约节约用地。应当改变地方只重视一级市场而忽视二级市场建设的现状, 进一步重视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调研组认为二级市场大量隐性交易的存在, 也有其交易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主要是交易成本较高, 各类相关税费负担较重。因此, 从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的角度来说, 降低土地转让的交易成本, 将有利于促进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发育。通过鼓励转让, 能够更好地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第四, 建立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信息查询机制, 加强对土地转让的监管。从调研情况看,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很多二级市场的交易情况是不掌握或掌握不充分的, 银行、工商管理等其他部门所掌握的情况, 国土部门并不掌握。强化二级市场监管的前提是要全面、及时掌握二级市场的情况,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二级市场交易信息查询机制, 实现二级市场信息的多部门共享, 从而强化监管。
第五, 建立竞买人、地价评估机构、合作拍卖机构信誉考评制度。一是建立竞买人信誉评价体系, 对在土地公开交易及土地出让合同履行过程中有违规违约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竞买人, 一经核实, 记入档案, 予以公布, 并在此后的两年内取消其参与土地公开交易的竞买资格, 同时依法追究其责任。二是对地价评估机构及合作拍卖机构进行业务绩效考评。年度考评不合格的取消其次年参与土地公开交易地价评估或合作拍卖的资格。若合作拍卖机构有违反“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原则的行为, 立即终止合作, 同时根据有关法律及政策规定追究其相应责任。
摘 要:为配合财政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财政学教指委对全国举办财政学类专业的高校和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财政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呈现良好适应性、课程体系较为完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质量评估与监控制度基本形成,财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总学分偏高、课程设置重复、实践教学不足等一些问题。为此,报告提出了适当降低总学分、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育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把关教材建设与选用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学类专业;专业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在我国的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目前有财政和税收两个专业(以下简称财税专业)。截至2013年,国内开设财政或税收专业的院校有121所,涵盖各个学校类型。为了充分了解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的情况,教育部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对这121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回收问卷62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包含了49所高校的56个财政和税收专业(因部分高校既有财政专业也有税收专业)。样本高校中,“985工程”高校13所,“211工程”高校9所,一般院校24所,独立学院3所。样本涵盖了全部学校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985工程”高校的样本比重偏高、独立学院和一般院校的比重略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部分指标,但并不妨碍整体的判断和代表性。
一、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1. 平台设置与专业地位
样本高校财税专业的院系设置各不相同。财经类大学财税专业的发展平台比较独立,有13所财经类大学设立了独立的财税学院、财政学院或税务学院,还有2所财经类大学的财税专业与公共管理学科共同组建学院。其他高校的财税专业平台设置多注重与经济、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结合,设于经济学院、商学院、管理或贸易学院等。
财税专业整体的学科地位较高。49所样本高校中,6所高校拥有国家重点专业,均为“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13所高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包括3所“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和7所一般财经类院校;20所高校的财税专业是省(直辖市、自治区)重点专业。同时,财税专业的校内地位和其在国内的学科地位呈正相关。在大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财经类院校,财税专业都属于中等偏上甚至是最好的专业。在20.4%的样本高校属于“最好的专业之一”,55%的样本高校属于“中等偏上的专业之一”,20.4%的样本高校属于“中等的专业之一”,只有2所即4%的样本高校认为该专业是“中等偏下的专业之一”。
2. 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学科共性和学校个性的有机结合。按培养方向和规格划分,将财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体归为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四种。其中,应用型是所有样本高校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几乎所有样本专业都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培养目标又各不相同。“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更重视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一般院校更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而独立学院只是单一的应用型目标(如下图)。大多数高校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税务)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93%的样本高校定期评估与修订其财政(税收)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25%的高校每年修订,每2年修订一次的高校最多,约占44%,另有16%和15%的专业每3年和4年修订一次。
各类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类型
3. 师资情况
我国高校财税专业的师资总体水平较高,已经达到或超过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标准。样本高校财税专业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平均值为64.9%;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平均值为59.7%,生师比平均值15.54:1。但不同层次高校师资水平发展不均衡,整体呈梯次状态。“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的师资水平普遍优于一般院校以及独立学院,一般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师资亟待提升。
4. 在校生情况
财税专业在校生规模不大,且呈正态分布。49所高校财税专业的平均在校生数量为520人,87.8%的样本高校财税专业在校生规模集中在100~1000人之间,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有2所,1000~2000人的有3所,100人以下的1所。同时,财税专业在校生数量在各样本高校的占比也不是很大,49所高校的平均值为2.64%。其中,财经类高校财税专业在校生的比例较高,最高达9.8%。综合性大学的比例较低,只有3所高校超过1%。独立学院的比例略高于综合性大学,在2%~4%之间。此外,样本高校财税专业的生源普遍较好。73%的高校该专业生源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12%以上的高校认为生源在所有专业中“最好”;61%的高校认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1%的高校生源“中等”。但也有6%的高校认为该校财税专业生源在全校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二、财政学类本科专业的教学情况
1. 专业课程设置
在对开办财税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时,问卷要求填报专业课程。收回的问卷共计填报了523门课程(平均每个专业填报9.34门),剔除相同或相似的课程,共有70门课程。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方面,较多高校选择: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学和统计学。在财税专业课程方面,填报数量在10次以上的课程有11门,相对较为集中,分别是财政学、中国税制(税法)、政府预算、税收筹划、税务管理、国际税收、政府会计、国有资产管理、纳税检查、税收经济学和公债学。在其他专业的热门课程方面,比较受欢迎的有:基础会计、金融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社会保障学和资产评估等。这反映了就业去向多元化对课程设置的客观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高校课程设置的结构有较大差异。其中,“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院校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比重最高,财税专业课程比重最低;一般院校的基础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比重较低;独立学院的基础理论课比重最低。虽然在调查样本中有较多高校属于研究型大学,其财税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研究型和创新型,但是从课程名称和各校填报数量来看,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在总计56个专业中只有8个专业开设财政史或财政思想史课程,而该课程是深入研究财政学的重要课程,是整个财政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更充分的重视。
2. 教材选用
总体上,有83.3%的高校有教材选用管理办法。超过一半(57.14%)的高校由任课教师自选教材,其次是使用统编教材(37.5%)和由学科带头人推荐教材(23.21%),很多高校采用多种教材选用方式相结合的选用原则。从不同学校类型来看,“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由任课教师自选教材的比例最高,使用统编教材的比例最低,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985工程”高校有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的比例较低,任课教师的独立性较强,倾向于自选教材,二是“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院校的办学历史较长,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加之任课教师的授课经验也较为丰富,对教材选择更加自主和灵活。一般高校使用统编教材的比例较高,略高于自选教材的比例,规范性较强;而独立学院多数采用由学科带头人推荐教材的方式,这可能是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较短,年轻教师的授课经验尚不丰富,由学科带头人推荐教材,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
3. 实践教学
在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中,所有单位都认为在财税专业人才培养中进行的实践教学非常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财税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丰富。从总体上,所有样本高校财税专业均设有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实践教学环节种类较为丰富,66%的高校设有4种及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中,“社会实践”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98.2%的高校选择;其次比较普遍的形式是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分别有89.3%和83.9%;科研训练有71.4%的高校选择。另外还有12.5%的高校采用了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例如自主实践、校内仿真实习、集中实训、行业调研、毕业实习等。
(2)专业实验室得到有效推广。调查发现,我国高校财税专业平均每所高校建设实验室1.06个,但各类学校存在较大差异。独立学院实验室数量偏低,每所高校平均有0.67个,换言之,并非所有独立学院都设立了专门实验室;一般院校实验室数量较多,每所高校平均有1.15个;而“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平均只有1个实验室。
(3)实习基地数量差异较大。调查发现,平均每所高校财税专业有8个实习基地。各层次学校之间差别较大,“985工程”高校实习基地数量偏低,平均仅有5.5个,可能是因为这些学校更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学生升学比例较高,不需要建设太多的实习基地。“211工程”高校平均有11.4个,一般院校平均有8.2个,而独立学院仅有3个。
4. 教学质量评估
从总体上看,有87.27%的高校建立了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从各类型学校看,“985工程”高校已建立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的比例最高,达92.86%,独立学院的比例最低,仅为66.67%。各高校为提高其本科教学质量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所有样本专业均采取了学生评教,高达96.36%的专业采取了领导专家听课的措施,这说明各高校的质量监控措施基本到位。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利用方面,有72.73%的专业设置了奖惩制度,有21.82%的专业采取了二级学院督导制、教师定期交流、课程分级管理制度、校长和院长教学贡献奖等其他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三、财政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 总体就业率
样本高校财税专业学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5.34%,高于近几年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从学校层次来看,“985工程”高校的就业率较高,平均为96.08%,“211工程”高校的平均就业率为93.32%,一般院校的平均就业率为95.58%,独立学院的平均就业率为95.38%。从学校类型来看,财经类院校财税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具有一定优势。财经类高校的平均就业率达95.83%,高于平均水平;综合类高校的平均就业率为94.41%;理工类高校的就业率为95%。
2. 首要就业去向
首要就业去向实际是调研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主观选择和排序,并不等于实际去向。从总体上看,财税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首要就业去向较为集中,76%毕业后选择去企业,其中35.2%选择金融机构,18.5%选择工业企业,16.7%选择商业企业,5.6%选择各类事务所中介机构;其次是升学,有27.8%的毕业生选择,比重也较大;而选择传统就业方向财税机关的仅为13.3%、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的仅为1.9%。可见,就业方向已发生了变化,企业已成为财税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这可能与目前第三产业大发展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勃兴的背景相关。
3. 就业去向的院校差异
从学校层次上看,“985工程”高校的首要就业去向选择升学的比例最高,达71.4%;“211工程”高校的就业去向集中在金融机构,达62.5%;一般院校的就业去向较为多元,各类型单位都有,其中金融机构(43.3%)、工业企业(30%)、商业企业(26.7%)相对较多。因为独立学院样本太少,难以说明其就业去向的差异,在此不做分析。
四、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成效
调查显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财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
1. 人才培养目标呈现良好适应性
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就业率来看,近三年样本高校财税专业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5.34%,表明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度较高。调查也发现,样本高校都认为自身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70%以上的高校认为适应或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就业去向来看,学生就业去向发生了根本改变,由过去以财税机关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各高校能够面向市场,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使得目前的财税专业人才培养较为贴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其次,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去向的匹配度来看,以应用型、复合型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非升学)的比例较大;以研究型、创新型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升学的比例较大,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去向比较匹配。
2. 课程体系较为完备
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完善,财税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首先,财税专业课设置相对集中。比如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普遍开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在专业课程方面,普遍开设财政学、中国税制(税法)、政府预算、税务管理等。其次,课程设置能与时俱进。表现在应用性课程比重增加,根据财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改变更新课程设置等方面。最后,课程设置能因校制宜。调研发现,不少高校都能根据自身师资、区位、定位等情况开设审计学、数据库技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特色课程,为学生的错位就业、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 实践教学初显成效
财税专业实践教学成效较为显著。所有样本学校财税专业均设立了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实践教学环节种类较为丰富,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训练、自主实践、校内仿真实习、集中实训、行业调研、毕业实习等形式。60%以上的学校设有4种及以上实践教学环节。财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很大,平均每所样本高校有实习基地8个,“211工程”高校实习基地的平均数量甚至超过11个。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财税专业人才培养。
4.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
我国财税专业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很多老牌高校长期开办财政学类专业,学科基础深厚,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师资、储备了大量后备人才。整体上看,财税专业师资水平较高,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博士)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具有高级职务(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等指标都已经达到或远超过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的优秀标准。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师资水平在不同类型高校间呈梯次分布,部分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师资水平不容乐观,独立学院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和博士教师比例均与平均水平相差20余个百分点,急需提升;同时,即便是部分“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由于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教师的梯队建设和知识更新仍有待加强。
5. 质量评估与监控制度基本形成
目前,各高校财税专业质量评估制度基本建立,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采取了学生评教、奖惩制度等许多积极有效的评估措施。同时,加强监控制度建设,确保各项质量评估制度的有效落实。比如,把教学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院系领导是所在单位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层层抓落实,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时,坚持实行教学质量和教学表现“一票否决制”;实行学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将本科教学工作纳入院系管理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有效的评估和监控,切实保障了财政学类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视评估过程而忽视评估信息利用的现象,有待改进。
五、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
1. 适当降低总学分
减少本科学分是现阶段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趋势,过高的学分要求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限制了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总体来看,财税专业的总学分设置偏高。调研发现,样本高校的平均总学分为165.5,其中总学分设置集中在160~169学分的专业占51%,170乃至180学分以上约占32%。根据武汉大学2014财政、税收学排名情况发现,前十高校的平均总学分为160~162,部分“985工程”高校甚至只有140学分,远低于样本高校的平均总学分。财税专业有必要逐步推进学分改革,适当削减总学分,增加实践学分。通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等的建设和开放力度,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优化课程设置
调研发现,一些财税专业基础课程被弱化,比如财政史仅有8所高校开设,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一些学校通识类课程严重不足,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缺少;社会研究调查方法等工具类课程在一些学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财税专业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议各高校在不减少专业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定位与学生选择,设置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研究型高校应该充分挖掘本校的优质资源,加大力度开设研究型课程,如财政史、经济数学、计量经济学、中高级西方经济学,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保持连贯性;以教学为主的一般院校,需要更多考虑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增加财务、会计、法律、管理、金融等与实务关联较密切的课程,提高素质训练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其次,各高校尤其是一般院校和独立学院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重视利用开放课程(慕课)和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突破自身师资的限制,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3. 强化实践育人
实践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调研发现,用人单位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不少高校财税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还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首先,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实践教学标准,明确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界限,切实提高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质量。其次,提高课程、教学与实践的契合度,在课程设计时注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结合,加强设置桥梁课程,增设社会研究方法等工具类课程。教学内容上,应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市场,应鼓励专任教师与具有一定经验和水平的实务工作者共建财政学类专业特色课程,加深学生对财税专业实务的了解。最后,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注重实习基地准入门槛和后续建设,切实发挥实习基地的平台作用,鼓励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挂职锻炼等专业社会实践活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尽管财税专业师资水平总体较高,但部分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师资水平不容乐观,且财税专业专任教师存在进修与培训不够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着力推进不同层次院校间的师资交流。985、211工程高校财税专业的师资水平较高,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培训班等形式为弱势院校开展师资培训。其次,在教指委的指导下,各类高校也要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根据财税专业教学能力发展需要,积极借鉴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开展教学研究、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服务咨询、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改善教师教学,提升整体师资水平。
5. 严格把关教材建设与选用
仅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收录图书进行检索,就找出在2010~2013年期间,我国出版的各类《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材78本,质量良莠不齐,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议各院校在教材出版、资助与奖励方面,加强论证,严格评估和把关,提高教材出版质量。对于专业核心课程要选用优秀教材,尽量选用获国家级奖、国家规划立项、国内外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
[感谢49所高校的56个财政、税收专业和10个用人单位配合调查并及时反馈调查问卷,本文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上海财经大学教改项目的资助]
——外国语学院分工会
外国语学院党政班子十分重视二级教代会建设工作,把二级教代会和院务公开列入工作计划,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二级教代会是同级党组织领导下教职工参与本单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制度,是二级单位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现已建立并逐步健全了二级教代会制度,在推进民主建设,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将自查总结报告如下:
1、彻落实有关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有关规定的情况
对于校党委有关《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第六章和《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学院组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专题的学习与研究,并且统一了思想认识,要求分工会要大力做好二级教代会的宣传和调研工作,努力使教代会成为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有效载体。
2、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和执行的情况
学院按照《浙江理工大学学院“双代会”工作规程(试行)》中“占教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的比例”,不包括4名院党政干部,实际按百分之三十三的比例共推选产生了45名正式代表。2007年3月28日,召开了“外国语学院第一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会议听取并通过了《院长工作报告》,《外国语学院分工会工作报告》;审议了《外国语学院十一五规划工作报告(草案)》,代表们特别就该规划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十一五规划工作报告》为学院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奠定了基础。教代会明确规定,关系到教职工发展前途的《学院发展规划》和切身利益的《奖福基金分配办法》等重大决策,均需提交教代会审议,并采用举手表决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学院教代会采用了会前预报告和会后情况报告制度。
3、二级教代会职权落实和取得实效的情况
学院院长尊重并支持教代会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学院的重大决策和工作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在学院的一届一次教代会上听取了学院院长的工作报告,认真讨论学院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共商学院的发展大计。教代会充分尊重和支持行政行使管理职权,协助学院开展好各项工作。在学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各项管理工作制定健全,稳步发展,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协作,教学、科研成绩颇丰。
4、教代会在院务公开中发挥作用的情况
我院的二级教代会在会议期间,将学院的重大决策事项,如十一五规划、奖福基金分配办法等均提交大会审议并通过;闭会期间,每学期的课时津贴分配方案、系(部)主任的任免等均在院内张贴公布,并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通报;在教师职称评聘和人员聘任中,实行公开、公示;对经费使用情况及考核结果公开、公示;在引进师资工作中公开、公示,在我院引进教师工作程序中,由各学科负责人遴选应聘人员材料,组织试讲,再进行面试、讨论,根据情况提出入选名单,最后提交院党政联席会议决定。
5、二级教代会在闭会期间作用发挥的情况
教代会闭幕之后,学院及时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大会的主要精神;工会主动联系教职工,开展征集教职工意见的活动,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党政领导班子针对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照检查并提出整改措施。
6、二级教代会工作机构及履行职责的情况
学院工会作为二级教代会的工作机构,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认真做好二级教代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会务工作,和资料归档工作。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宜参与处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倾听并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7、教职工对二级教代会的满意程度情况
我们对部分教职工进行了测评与调查,二级教代会的作用得到大家的肯定。认为学院的重大决策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项都能与广大教职工通报,并吸纳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
8、二级教代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加强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践与成果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
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城乡同步建设,适应发展要求。几年来,**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40.5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82.3%;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62.2%,通村公路率达到79.3%;改造泥草房近4000户,我县的泥草房改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4%。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9.5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18.5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万平方米,入住居民400余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
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2008年**县获得全国文明县荣誉称号。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乡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乡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县的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是城乡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
二是城乡建设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在更高起点上稳步推进。
(一)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物业管理矛盾相对突出,呈现出管建脱节。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按照“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安置特色化、行为市场化”的要求,城乡分离还比较明显,与城市融合度还不紧密。尤其是近郊农区变城区、农民变市民工作难度较大,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生产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地方财政支撑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资金
还有一定局限。
三、建议与对策
(一)更加注重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建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和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要突出城市性质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要突出城市文化定位,全面展现城市灵性;要突出建设理念定
位,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当前与长远、功能与特色、地上与地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二)更加注重城市经营。牢牢把握政府对城镇土地的管理权限,通过竞价出让、股本经营、土地置换、成片开发等方式,促进土地价值转化增值;大力经营城镇再生资本,对城市部分公益设施,实行有偿转让冠名权;大力经营延伸资本,充分利用政府公共管理的专营优势,对路桥、路灯、广告、公交线路、出租车牌照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经营城市,把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财富,再反哺城市建设。
(三)更加注重城市宣传。把宣传城市作为发展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手段。采取网站发布、节会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力开展以市容市貌整顿为切入口的环境整治活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成员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随着烟草行业的不断发展,烟草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许可证管理和市场监管方面,如何形成对农村自律小组有效全面管理与服务的体系,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对自律小组的管理和服务作为烟草专卖工作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在这一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自律小组的发展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烟草市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经过几年的组织建设,自律小组建设逐步加强,自律小组成员在日常的经营中增强自律意识,辅助以有效的市场监管,形成了卷烟零售户相互之间互监互管、自检自律的良好局面。对此,**县局一直在自律小组建设上不断地努力、探索,在自律小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以**县农村自律小组的发展建设为例,系统回顾了其4年来农村自律小组的建设历程,总结了经验教训,力图从中反映当前县级农村自律小组的现状和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和分析,为未来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自律小组建设的现状
**县辖区自律小组基本情况统计表
**县局只有3名市场监管员,而全县有1608户卷烟零售户(其中山区农村卷烟零售户有1105户),如果仅仅依靠市管员巡查走访卷烟零售户可能会顾此失彼,使一些市场监管工作流于形式,于是**局根据**县卷烟零售户实际情况,将全县1608户卷烟零售户都建立分成了125个自律小组,每个自律小组由10-15位卷烟零售户组成。自律小组由守法经营、众人信服的卷烟零售户担任组长。与辖区市场监管员一起指导监督各卷烟零售户的经营行为,搜集整理和汇报有关涉烟情报信息。主要是让自律小组成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督促、指导、帮助、带动**烟草市场监管工作,而且也为经营户们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相互监督自律,做好卷烟的储存安全工作,维护消费者利益。
目前做法是市场监管员应对所负责管辖线路客户监管到位,不留盲区死角。应根据市场变化和管理需要合理安排巡查走访时间或频率,原则上偏远地区不超过半年走访一次,乡镇所在地及公路沿线不超过3个月走访一次,县城城区每季度不低于走访两次。自律小组长每月对本小组的零售户开展一次巡访,自律小组长在巡访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零售户及时纠正,自律小组小组长将巡访本小组卷烟零售户发现问题也及时反馈给市管员,使我们对卷烟市场监管更全面更到位。
二、农村自律小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自律小组建设发展受公共设施和环境的影响,农村卷烟零售户有没有兴趣或愿不愿意参与自律小组会议和服务过程的问题。农村卷烟零售户大都居住分散,销售量一个月下来在伍拾至壹佰条烟,卷烟种品主以低档卷烟销为主,销售利润大约二佰至伍佰元,卷烟销售收入占农村卷烟零售户家庭生活收入很少一部分,农村卷烟零售户家庭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作物生产。所以农村卷烟零售户与县城的卷烟零售户相比对自律小组的建设兴趣不是很高有些农村卷烟零售户就是不愿意参与自律小组会。
二是农村卷烟零售户未必能把自律小组事情做得好,若帮倒忙,则南辕北辙了。所以,我们在自律小组服务这方面的创新较为民情,只有在对农村烟零售户情况已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鼓励这么做。对于我们来说,卷烟零售户始终是销售卷烟过程的参与方,“销售过程同时也是消费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销售过程就是卷烟零售户与烟草公司互相影响,互相评价的过程。因此,对农村卷烟零售户参与的有效管理能提高农村卷烟零售户的满意度。
三、农村自律小组建设采取的对策
要使农村自律小组建设更好,首要的是思想认识要上去。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办法,办法决定成效,要使农村自律小组建设更好,最重要的是干,不干坐而论道,只会误事,临渊羡鱼只会落空,而干有干道,这个道就是必须讲科学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在农村自律小组建设工作中重点是在发挥自律小组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积极作用,让卷烟零售户在自律小组会上相互交流,让农村卷烟零售户意识到自己手中烟草证的含金量,让农村卷烟零售户意识到自律小组建设是实实在在为了他们服务。
增值服务
目前,**县烟草专卖局正在研究和拓展一种称之为“卷烟零售户参与增值服务”的策略,使烟草公司的经营目标与卷烟零售户目标趋于均衡,达到双赢。“卷烟零售户参与增值服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烟草部门要不断与卷烟零售户沟通,了解他们要什么,希望要什么,什么他们能自己做。不同的卷烟零售户--甚至同一位卷烟零售户--在不同时候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对农村自律小组管理和服务,市场监管员必须适应农村卷烟零售户这种不断变化的期望。市场监管员要想组织一次成功的自律小组会,其实很
难,自律小组会是个系统工程,要从事先的选会场,市场监管员的背课准备开始,到自律小组会现场的管理和会议内容的讲授,直到最后会议效果的总结。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会有好的培训效果。即便只是会议讲授时声音小点,农村卷烟零售户也会说,这次自律小组会做的不好,会议主持的市场监管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为了提高卷烟零售户兴趣参与自律小组活动中去,市场监管员在自律小组会准备工作上提出了服务“四化”,服务层次简单化、服务手段先进化、服务方法灵活化、服务内容多元化,让自律小组会的内容更让农村卷烟零售户易懂,愿意参与自律小组会来。
准员工管理
其次在农村自律小组管理上加强与自律小组长的交流与沟通,以准员工模式管理自律小组长。自律小组长毕竟不同于烟草的市场监管员,有着他们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自律小组长的管理应遵循以下三方面的原则。
(一)痕迹化的原则
全程跟踪即从烟草专卖局与自律小组长签订自律小组诚信协议之日起,自律小组长任期一年。整个期间,烟草专卖局应对自律小组长日常对本自律小组成员巡访和其他方面情况进行痕迹化管理,并定期对自律小组长的各方面表现进行测评,了解自律小组长的巡访情况和心理活动情况。
(二)合理引导的原则
合理引导自律小组长严格遵守巡访各项规章制度,不影响卷烟零售户其在经营活动中的经营利益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烟草对卷烟零售户销售结构、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帮助对卷烟零售户进行合理引导,确保农村卷烟零售户销售量的稳步增长。
(三)烟草企业文化宣传的原则
烟草文化宣传即一方面通过向自律小组长介绍烟草企业文化,形成对烟草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烟草企业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企业之中;另一方面通过对自律小组进行管理,在卷烟市场中宣传烟草专卖局的管理理念和烟草企业文化,展示烟草的核心价值观和自律小组的精神风貌,在卷烟零售户心目中提升中国烟草的品牌形象和价值。
1 病理检验技术岗位专业人才缺乏
临床病理在临床工作中举足轻重, 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往往作为金标准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所倚重。而临床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一支过硬的病理检验技术队伍去完成相应的技术工作;其中制片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理医生做出病理诊断和对实验结果的判断。目前我国许多医院的病理科医生承担着大量的病理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且在岗的病理技术人员多来自于临床医疗专业或护理专业等, 缺乏病理技术方面系统的培训, 不能掌握日益更新的技术, 技能水平相对滞后, 这也直接影响到诊断效率。
2 对上海市病理科技术人员的结构组成进行调查
2010年, 上海市共有67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 (包括二级甲等医院) 设立病理科, 其中三级以上医院31家, 二级甲等医院36家。然而目前缺乏对其病理科技术人员结构组成的相关数据。基于此, 我们对上海市二级甲等以上病理科相关技术人员的组成结构进行调查研究。
2.1 调研目的
对上海市二级甲等以上设置病理科的医院进行其技术人员结构组成的调查, 为开设病理技术专业及建立完善相关培训系统以满足临床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
2.2 调研内容及方法
(1) 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调查上海市67家二级甲等以上设置病理科的医院, 明确其检验技术人员职称状况的分布, 同时统计病理科技术人员与诊断医生的人员比例; (2) 设置表格,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抽样调查35家医院 (16家三级医院, 19家二级医院) , 明确其病理检验专业岗位的学历分布状况; (3)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抽样调查35家医院, 明确上述35家医院3~5年内病理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及结构组成, 包括对其岗位技能、基本素质的需求。
3 调研结果
3.1 现有病理技术人员的职称分布
2010年上海市67所二甲以上医院病理科技术人员职称以初级为主, 中高级职称者明显缺乏。
3.2 现有病理技术人员的学历分布
抽查上海市35家 (16家三级医院, 19家二级医院) 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病理检验技术人员的学历分布, 显示主要以大专及以下为主, 高学历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见图1) 。
3.3 未来3~5年内医院对病理技术人员的需求状况
3.3.1 数量需求
只有27%的医院无明确的招人计划, 73%的医院需要录用病理技术人员, 其中2/3的医院需要1名病理技术人员, 1/3的医院该岗位需要的新职工超过2人 (以三级医院为主) 。
3.3.2 需求内容
抽样调查35家医院, 结果显示病理技术岗位对今后所需人员学历的要求以大专学历为主, 不再需要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与目前相比, 对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未来需求比例几无明显变化。50%的医院对新进病理技术人员的性别提出要求, 其中男性颇受欢迎。各医院均需要病理技术人员掌握病理组织切片技术、常规HE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另外大多数医院对病理解剖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常用特殊染色技术提出要求;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如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显微镜和摄影技术、免疫荧光、细胞学制片等病理技术, 也有近一半的医院提出有需求。另外, 医院在看重技术人员熟练操作的基础上, 应更加强调其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见表1) 。
4 讨论及分析
病理形态学诊断在临床工作中举足轻重, 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中不可或缺。而病理技术人员进行的取材、制片及染色等工作为诊断医生进一步进行形态学诊断提供基础, 成熟的和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病理技术人员是病理诊断的关键。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期望增高, 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病理技术人员广为医院需求。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对上海市二级甲等以上设置病理科医院的技术人员结构组成进行了系列调查。
我们通过调查可知:2010年上海市67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病理科技术人员职称以初级为主, 中高级职称者明显缺乏。同时, 图1也显示现有病理技术人员学历分布主要以大专及以下为主, 高学历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传统的病理科往往隶属于检验科, 过去对于病理科医生的学历要求往往低于临床医生, 对病理技术人员的学历要求更低, 往往以中专学历为主。由于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就是学历, 低学历的病理技术人员的组成结构必然导致相应的低职称。我们的调查结果客观地反映出了目前上海市病理技术人员组成的现状。
我国新出台的医师法规定:病理科诊断医生必须由临床医生担任。非临床医生进入病理科无论学历多高也只能划归为病理技术人员。这一规定势必引起病理技术人员组成在学历和职称上的巨大变化。另外, 国家学历教育已经有了长足发展, 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已经不再等同于过去。上海市共有二级甲等及以上设立病理科的医院67家, 我们详细调查了其中35家医院病理科的现状及今后3~5年内技术岗位的需求状况, 结果表明, 只有27%的医院无明确的招人计划, 73%的医院需要录用病理技术人员, 其中以三级医院为主。需求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病理技术岗位对今后所需人员学历的要求仍以大专学历为主, 不再需要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与目前相比, 对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未来需求比例几无明显变化。对病理技术人员的高学历要求相对较少, 我们推测这是由传统的病理科用工模式和病理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所决定的。
另外, 50%的医院对新进病理技术员工的性别提出要求, 其中男性颇受欢迎。医院普遍考虑到女性的生育因素导致工作开展受到影响。毫无意外的是, 各医院都均需要病理技术人员掌握病理组织切片技术、常规HE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这些必备技能, 另外大多数医院对病理解剖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常用特殊染色技术提出要求;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如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显微镜和摄影技术、免疫荧光、细胞学制片等病理技术, 也有近一半的医院提出有需求。值得一提的是, 用人单位更加强调技术人员应该在熟练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看重其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我们曾通过专家访谈的方式, 邀请上海市病理专业的专家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 针对上海市目前病理检验技术人员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访谈, 专家亦一致认为该岗位的技术人员确实存在严重不足, 而且需要综合能力及团队意识较强、上岗快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此课题的调查结果也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 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 也要强调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教育[2]。
目前上海市对受过系统培训的病理技术人员有需求, 而其中以大专学历为主。高职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为目的[3], 建立培养适应临床第一线的、从事病理检验技术为主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建民, 罗利琴.关于开设病理检验技术专业的可行性研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2) :106-107.
[2]李萍.高职生专业转换现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40-41.
关键词:文化建设;学院核心竞争力;愿景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7-02
高校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已成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一个从数量向质量转型的学院来讲,需要寻找精神力量,追寻灵魂指引,文化建设是必经之路。学院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为教师提供一个爱业、敬业、创业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幸福、快乐成长的人文环境。学院文化的建设过程既是不断总结、提炼、完善和弘扬学院精神的过程,也是广大师生员工接受教育和启迪、参与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二级学院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结合学科特点,做出、做亮和做强自身的文化。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建设学院的文化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三个方面”充分认识学院文化
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一要充分认识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每个二级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前辈为了学院建设和学科发展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高尚人格魅力、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成为二级学院进行文化建设、促进学院发展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二级学院在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的同时,要想在全国同行中确保领先地位,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的宏伟目标,可能还会面临诸多发展瓶颈和挑战。除了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人物、标志性科研成果、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硬实力外,必须进一步加强学院软实力建设,软硬两手都要抓。因此要充分认识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学院综合竞争能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学院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是学院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学院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部分师生价值取向有功利化和实用化趋势,潜心向学、真心为学的气氛淡薄了,育人意识淡化了,这就要求师生员工在认识到学院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学院文化建设活动;三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内涵,提高育人水平和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个层次”同步建设学院文化
高校二级学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结构上分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纲领,是以规章制度形式体现出来的学院文化。精神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的核心。三个方面要同步建设。在环境文化建设中,要鼓励师生共同努力,打造特色环境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最直观的表现因素。学院在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学院学科特色,凸显学院育人理念,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做好人文景点的规划和建设,重视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营造温馨和谐、品位高雅的文化,以学院环境文化折射和彰显学院文化特色。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以先进的育人理念为导向,着力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依法治院、依法办学的水平,不断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可以根据学科建设需要,以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辅人员业绩津贴核算办法为切入点,建立健全人事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学院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和不竭动力。不断强化和完善二级教代会、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制度和功能,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学院教职工民主参与的氛围,争取全体教职工对学院发展目标、价值观、办学宗旨、职业道德的确认和认同,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构建和完善和谐文化,推动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学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学院精神的提炼、学术文化、阵地文化的建设。对学院精神的提炼,除学院的遗传基因之外,离不开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地域,要以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为根基着力培养自己的学院文化。学术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支撑,主要是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学术交流、学院院刊、教学实践指导等形式,形成学术文化。阵地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就是要通过文艺的方式,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注入师生员工的头脑中,包括文艺、体育、艺术、科技等方式和社团、社会活动等,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和改善教育基地、实践基地、文体活动场所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引导和丰富二级学院文化。通过加强对BBS的管理,使网络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有利阵地;通过规范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强化公寓文化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使学生公寓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学院的教职工社团和学生社团进行分类化管理,不断提高课余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使社团成为学院文化的活跃阵地。在学生中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大力开展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师队伍中进行“质量工程”建设,大力倡导品牌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学院形象。
三、“三个任务”充分形成学院文化
一是凝练学院的办学理念、思路及院训。学院的办学理念、思路和院训,是全院师生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和改革发展的目标经过反复思考、学习、高度凝练的结果,是全院师生员工共同的未来愿景和使命,是学院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学院总体改革发展目标的追求,是对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诠释,是全院师生的共同心声。二是构建学院文化建设的平台,应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学院文化建设的策划、实施与宣传工作。构建学院文化建设部门和品牌,构建学院公共标识系统,统一院徽、院训等;编辑院刊,向国内外同行、企业、校友发行,让其了解学院发展动态,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设置宣传栏,专题、滚动式地展出最新消息等内容。三是将“愿景教育”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个人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共同愿景是团队所共同拥有的意象或景象,是组织中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组织核心价值观和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创造什么,我们要实现什么”。当前的社会大环境,要求以团队来迎接挑战,这就要求建设团队文化,打造团队精神,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愿景教育”,建立共同的愿景,可以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这种感觉遍布到团队全面的活动,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每一个成员拥有归属感,成为互助默契的工作伙伴,从而实现学院的改革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文国.关于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刘心廉.对高等学校独立二级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5,(4).
【二级公路建设状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二级公路10-14
二级康复医院建设标准10-01
教师二级职称申请报告12-24
二级支行长述职报告11-16
中交二级述职报告12-31
2005二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真题试卷(湖南)07-27
设立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的可行性报告12-28
二级作文01-05
二级医院评审材料05-31
安全评价二级真题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