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探讨论文(精选12篇)
魏喜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叫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但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叫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杜郎口中学的课改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它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在这个共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在反反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在这种课堂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轻松快乐的享受。同时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品德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解决了初中阶段“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生,无学困生,无缀学生。另外,还有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思考问题,无不处处体现了“以学为主,教师为辅”的先进教育理念。
所以,我校教改要想获得成功,教师角色一定要转变。首先我们应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还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里,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另外,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杜郎口中心教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形态置身于教学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首先, 从新课改实施初期的经验和教训中, 笔者总结出我们对新课改的认识还存在以下误区:
(1) 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中学生是主体, 忽视了教师的重要性。a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前,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 实际上有些讨论脱离主题, 从而导致低效课堂, 甚至是无效课堂。b学习小组的人员组成不科学, 后进生成为一组, 学习能力强的为一组, 逐渐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不利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所以课堂中学习小组的人员组成一定要科学合理。
(2) 重视合作学习方式, 忽视了自主学习。新课改初始, 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 合作学习占用大量课堂时间, 忽视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先后次序。学生在没有自主思考的前提下, 直接去合作、去探讨, 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高效课堂就成为无稽之谈。众所周知,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 发现疑点和难点后, 彼此交流、讨论解决, 教师参与组内引导、协助学习。依发展的要求来看, 自主学习演练的时间应该大于组内讨论时间。
(3) 认为合作学习是单纯的学生之间合作, 不包括老师的引导和合作。高中英语课程不同于初中, 高一学生刚刚入学, 一时无法改变初中时的学习模式, 将讨论的重点仅仅放在语法和词汇知识上, 听、说、读、写的课内训练时间严重不足;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抓不住重点、不够深刻;学生不能自觉查阅相关信息并组织讨论, 因而使学生不能把握实践的机会, 导致一些高中生不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用口头形式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的讲解也要有思维方式的引导性、连贯性和知识的扩充性, 不能仅仅限于知识本身的重复, 要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变动、一题多练。教师的参与和合作也能够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教师的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 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转变当前现状, 构建高效的课堂, 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师要改变理念, 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要研究新课改的理念、考纲和考点, 把理论知识贯穿于教学实践, 做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在课堂中做到生成和预设相统一, 处理问题游刃有余。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天天有进步, 堂堂有提高。
(2) 课堂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语言学习能力、信息获取技能和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使当堂所学的知识尽量当堂消化, 提高学习效率。新课改下要求先学后教, 培养能力, 注重学生的发展。实践证明在老师指导下的课堂自主学习效率要高于课外学习。课堂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精讲、学生精练, 学生就能当堂消化理解。高中生的时间紧、任务重, 课后布置的作业和预习任务大多数同学落不到实处。所以课堂上应该限时让学生自学。既减轻作业的压力, 也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然后通过交流和教师讲解进行消化。限时学习也可大大提高效率。
(3) 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组织者。新课改下教师对课堂目标、任务和内容导向要明确, 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恰当地导入课题知识, 让学生明确本单元、本节课的学习话题和内容, 并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单元知识的学习铺好路。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英语模块ⅠUnit3 Travel Journal中以课后李白的诗《赠汪伦》的译文进行导入, 铺垫本单元的知识, 让学生从熟知的诗歌入手,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分析游记的写作风格, 从而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做好了铺垫。其次, 做好教材的整合。要根据学情, 合理整合教材, 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做到有重有轻、难易适中。再次, 要管好课堂。合作交流时要放得开, 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和空间, 适时调整要收得住, 不能使课堂乱作一团。只有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
(4)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课堂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仅是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小组, 及时交流意见并了解讨论结果, 帮助小组解决问题。教师也可参与某一组的讨论和合作。在聆听的基础上去积极设问和探究, 使自己融入情景、融入课堂和小组讨论, 并做出正确的引导。教师参与下的合作学习让课堂具有亲和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也就乐于参与课堂。
(5) 教师要做好评价者。学生课堂的表现与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密不可分。课堂上教师评价语言要恰当, 要本着激励的目的做出赏识性的评价。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让他们充满成功的喜悦感和自信心, 才会有乐学者和好学者, 自主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高中许多学生厌学, 主要是他们在获得成功时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 有了错误不能勇敢面对。这时就需要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不做任何的评价, 或者评价不具有合理性, 会使学生产生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 也营造不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评价的作用是很大的。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逐渐转变教育向导者们落后的思想观念, 改变我们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 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不会与新时期的教育目标相脱节。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思想的转变, 不但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也为学生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语言交流应用能力的提高, 提供了导向和可能。
参考文献
[1]郭玉荣.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初探[J].大学英语, 2006 (2) :424-425.
[2]雷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J].内蒙古教育, 2007 (1) .
[3]黄华.浅析英语课改的误区[J].南方论刊, 2006 (7) :72-73.
[4]王蔷, 张晓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俞虹.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J].文教资料, 2006 (4) :192-19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17-01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的:“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
新课改对于基层教师是新的事物,虽然大部分教师能认同教育改革的思想,并且努力用实际行动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但教育改革既没有可供参考的范例, 也没有具体的行动标准,绝大多数地理教师茫无头绪,改革的收效甚微。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明确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及要认真思考新课改的理念究竟该如何与教育实践活动想结合。
新课改对一般教师的应该具备的要求包括四个方面:
一、地理教师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
新课改提倡“采用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己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地理教师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形成一定的地理技能,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 首先要精通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熟悉各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地理教师还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书籍、杂志、期刊等多种媒介这样才能把地理课讲的生动,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地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地理基础理论的表述能力、地理教材分析和处理能力、板书、板图的能力、地理试题的设计能力、地理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新课程积极倡导地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认真做好教学环节,深入探讨教学方法,转变并且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除了教师在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通过自身感受和总结以外,还可以从专家型、熟练型的优秀教师那学习, 有经验的老教师能把优秀的教育经验和年轻教师分享,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从而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好的交流新课改的经验与成果。
三、地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地理教师的心理素养是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地理学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科”,地理学科的地位一直不受到重视。因此有的时候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在地理课上学习别的学科的内容;有的学生上地理课喜欢做一些小动作,有的时候课堂纪律都难以维持,加上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困难。如果教师心理素质不良,就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变化,会引发师生关系紧张。所以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况,调节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要适当的转移注意力,不要把惆怅和烦躁的情绪迁怒在学生身上,在教学中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以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地理教师可以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思维水平等来确定教学内容和进行地理课程设计,要安排有准对性的地理课堂检测和适量的地理课后作业等等。总之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更好的认识学生,有利于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实行新课改的理念。
四、地理教师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
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为:以法治教,廉洁从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遵守法纪,教书育人;热爱学生,民主教学;严谨治学,科研兴教;团结协作,尊重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用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师德去征服和感染学生,教师要有愿意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强烈责任感 。平时要自觉维护教师职业的荣誉和形象。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他们今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正视自己的地位,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任齐娟.高中地理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新课程 教师版,2005。
[2]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已经逐渐要求教师由重“教”传递向重“学”发展转变,由统一标准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构形式向重过程探究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民主和谐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中,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下面进行了论述。
长期以来,各科教学往往聚焦于课本、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测验为目的,教师角色主要强调教师的社会职责、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教师的传道与解惑。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 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究的反复实践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采取互动交流,共同协作方式 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我们今天的教学状态是“教知”,这种教学状态给学生带来的是痛苦。负担过重,可能造成学生智慧的萎缩,甚至于扭曲异化学生人格,针对这种教知,教懂的教学,在今天的发展形势下,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来顺应社会,我们就必须转变这种“教知”为“练能”。所谓的“练能”就是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把知识转换为能力。我们的取向是能力为重,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行动上,首先,以能力培养为硬指标;其次,以选练能力为线索,为只要内容与重点;最后,要做到教方法—练能力—考能力。
所谓“练能”,这里的“能”是指学科技能力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法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立足练能,选点做实。具体操作方面,有以下的步骤:作为实践新课改的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让学生熟悉教材,运用网络和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第二步是探究促说;第三步要分层展说,这一步教师抽学生回答要做到从差生开始抽答;第四步是教师点拨评说,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与点拨,让学生从中受益;第五步是强化练说,要做到人人过关。我们要做到这样一堂课的完成,需要以下的保障措施:第一是小班化的组织建设机制,要进行课改,必须保证班上的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第二是教师的方法指导机制,在进行课改之前,必须保证实施班级的教师具备良好方法指导的素养;第三是激励参说机制,要激励班上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第四是个别强化练说机制,要做到人人过关;第五是以说代练的家庭作业机制。
要做到学生自主练能这是一种理想境界,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进行交流与强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引导,评价,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以提出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新课程鼓励教师探索独树一帜的个人教学理论。学生自学自练,互学互练。这样的模式进行离不开班级的自主管理模式的引导,具体需要在班级设立小班长,板书员,检测员,纪检员等等。
在我的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经过第一次展练课堂的学习后,切实运用到了我的课堂上,作为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一开始进行展练是比较困难的,但我相信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展练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觉得把展练引入农村小学课堂尤为重要。一开始,我把展练的导学案
设计好,从生字开始,用了一个周给学生示范。先从优生开始,挑选了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第一次进行了字词展练,一开始,比较僵硬死板,但总算是顺利完成了,接下来慢慢让每位学生都上台展练。这第一轮,我引导指点的比较多。接下来第二轮,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发现学生们能变通展练台词,并且比较流畅地完成了,我指点的也比较少了。我感到很欣慰。慢慢的,我开始引入一些课文展练,这个部分比较困难,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在这个展练的舞台上,我看到学生们都实际锻炼到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收获比以前的“教知”方法大得多。
新课改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教师要把控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把我好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课程不仅学会知识,教师还要思考每堂课的知识学生学习之后,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所以在教学钱一定要备好课,思考教学过程与方法。我在本册语文教学中很好地把控好了三维目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第一单元让学生热爱读书;第二单元让学生热爱家乡;第三单元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兴趣,增加常识;第四单元让学生学会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领悟一些人生道理;第五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六单元让学生感悟父爱与母爱的伟大;第七单元让学生热爱祖国;第八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革命,勿忘国耻,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浅谈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刘兰侠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1期
[摘要]伴随着人们对教师这一岗位的不同看法,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重新反思自身的角色,适时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本文就将谈一下如何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
[关键词]新形势 教师角色 转变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70-01
在新形势下,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作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
一、改变教师在课堂上“惟我独尊”的教育方式
新形势下,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过去“填鸭式”的讲课方法已完全不适应现代的教学,现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提高民主法律意识和崇高的道德观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教师忽视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识,体罚学生会压抑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教师在改变过去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提高政治觉悟、民主的法律意识和具有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教师扮演好各种角色
(一)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
课堂上要充分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在给学生上Merry christmas一课时,针对本课生词量大、知识点多等问题,我改变了过去领读,背诵,讲解的做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编排节目,不会的问题可以去查各种工具书。这一下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是各显神通,居然把圣诞老人的家乡都讲得头头是道,各个小组俨然就是几个小剧组,把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容掌握得深刻而生动。学生既满足了好奇心,又掌握了知识。
现在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而这种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而积累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比如在讲解planting trees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准备好方盒、沙土、硬纸片做的小铲、小水杯、绿纸做的小树,在课堂上模拟种树的过程,不仅要会做还要会用
口语表达出来。对于农村学生这种活动并不陌生,但用口语表达就有些困难,若想在课堂上表现得出色就需要在课下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所以我并没有规定哪些东西必须背诵,但在课堂上很多同学都表现出色,看他们洋洋洒洒地说着流利的外语,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因此,可以说为学生提供好的活动场景,教师当好设计者和实践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二)扮演好合作者、交流者、指导者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这体现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三)扮演好“家长”
爱是教育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个师者,更应扮好家长的角色。“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因为智力原因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成绩更是一塌糊涂,我依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他、爱护他,当他拿了同学的东西时,我会说服他把东西还给同学,有时我甚至会再买一个给他;当他觉得受委屈时,我会慢慢地安抚他直到他平静下来……久而久之,他和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一些缺点也有了改进。看到他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个弱智的孩子。
尊重孩子,哪怕再不对的地方,也要尽力找到他的闪光点去肯定他,赏识他。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三岁的孩子放在人群里,这个孩子大哭起来,大人蹲下身子,放到孩子的高度,大家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会哭闹不止,原来这个孩子看到的都是人的腿,而不是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就会明白,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而不是大人眼中的“笨蛋”。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角色,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具有培养出创新能力、有素质的人才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一、历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 历史教师要在思想上认同和接受新课程。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与教师的固有的思维模式或行为习惯在短期内可能发生矛盾, 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但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 教师必须调整心态, 克服不良情绪, 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课程。
其次, 我们要不断地实践创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改下, 我们历史教师必须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性的新教师。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去研究、去创造。比如写后记、感言、教学历程心得、回顾积累等。同时, 要求教师不能再独来独往, 封闭单干, 应多利用教研活动、培训, 课题研究等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合作, 达到创新需要。
二、历史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 由重老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强调, 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 感受学习过程, 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 营造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 “最要紧的是看学生, 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教师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 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 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教师应担当的是教学活动组织协调人的角色, 要依据教学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 组织教学活动, 把握活动进程, 创设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并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系。
第二, 历史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也就是说,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习的意义上说, 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只有如此, 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刻配合学生, 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 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 真正地为学生服务。与学生同悲共喜, 同呼吸共命运, 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历史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对于实现新课程标准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学历史学科要符合课改要求, 就必须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现行的教学评价存在片面性且评价方式也很单一。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只重视期末的考试成绩, 对学生的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缺少关注。考试方式方面只用几种常见的题型, 很少有对实践活动的考查。考试内容上只重视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 忽略实际活动的考查。这样的考查方式让学生只知道对知识死记硬背,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要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教育价值观, 提倡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我们在考查学生时, 成绩至少应该由平时表现、动手能力、书面考试三部分构成。
此外, 历史教师还应该积极开发其它课程资源, 要不断了解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 更新知识结构, 适当把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总之, 随着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展, 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时代在发展, 理论在进步, 学科再更新, 这一切都给我们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通过自发式、自主式、研究式的学习以求的进步和发展, 在教师自身的不断成长中实行角色的转变, 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 新一轮的课改才会成功。
摘要: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下,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 符合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宗旨, 这无疑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 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首先自觉转变角色才能适应新课改。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教师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聂幼犁:《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年第3期。
[2]周卫勇主编:《点击高中新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冯长运、李明海主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是指教师要改变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成为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首先,现代科学知识数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并根据需要去处理信息的方法,即要授之以“渔”。这说明,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品德健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中,传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进行提高和深化,就容易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与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相反,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反思自身行为,探究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從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师应该是开放型的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已不再只是一座“象牙塔”,与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引导和参与社会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会也向学校开放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生活教育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要改变。教师的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开放型教师。
四、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分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致使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改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思品课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方面都受到了挑战。为此,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优化自身素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创新教学方法,这是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
新课程下的初中思品课,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地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标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本人在教学一线从事初中思品教学工作已近14年,在这14年中,经历了老课程和新课程的教学变革,颇有一些感受。本文主要从课程改革后的教师的角色出发,分析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最后谈谈初中思品教育中转变自身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几个建议。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基于新的教育目标,传统的思品课教师的角色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方面都受到了挑战。
首先表现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思品课教学必须改变学科本位,努力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的知识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构建全新的思品课教学模式,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其次,在教学习惯上要实现“两个转变”。既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又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新课程对思品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品教师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二、新课程理念下思品教师转变自身角色的几个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转变角色的前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放下所谓的“架子”,改变学生要绝对服从自己的观念,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并进行恰当的夸奖,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从而树立自信心,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动力,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发展。曾经在讲到怎样看待网络的利弊问题时,很多学生提问,有些问题比较难回答,由于我准备不够充分,讲课无法按照备课思路向前进行了。如果强行制止学生,必然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当时我就想到“疏”一定比“堵”的效果要好,于是当机立断,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让大家讨论上网的利与弊,最后每个小组要派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总结的时候,全体学生都那么认真地听着、思考着,这样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2.优化自身素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这是转变角色的中心内容
首先,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全班交流、小组间合作、同座位交流、个别学习等,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
再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课堂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和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
最后,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
3.创新教学方法,这是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
以往中学思品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教学效果不佳,其带来的后果是思品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教师只偏重于传授,一些教师只讲条条框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所以,在思品课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抛弃陈旧的教学方法,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学,教得得法是为了学得有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对我们一线的思品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改革的新道路上,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尽快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解放出来,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角色,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教学工作,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舞台,并为教师提供广阔发展的空间,促进教师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
1.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新的世纪里,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当今在教师角色的重塑过程,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价值意义重新审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来说,教师的角色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承担“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转变。教师的教育主体现:要从以教师为本,或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价值观:要从主要是学科知识的拥有者,转向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的师生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是互动的合作关系、朋友关系。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师的功能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正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所决定的。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管理观:角色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成才观、发展观:要从一次性拿到资格证书可以一辈子当教师,转变到必须*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而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的课程观:由课程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化为以教材为知识载体的师生课程文化的共建者。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规教学行为的改变
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演出一个新的剧本,教师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可以预言,新世纪中国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上具有明显变化的职业。新课程对课堂常规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授受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亿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教师在新课程的授受时,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品质的培养,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权力型社会控制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⑵ 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递为重点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记忆,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3.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内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新挑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21-01
新课改的实施对于教师的能力、志向、才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对此我们做了相关的调查,处在一线工作岗位的众多教师也给了我们相应的解答与启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更多的扮演的是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学习、成长的人。
一、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中提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65%的老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有一致的认识。即语文既是一种基础性知识,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有35%的老师认为语文课程是中小学设置的对学生进行言语教育的基础课程。我们看到他们大多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性质--言语教育。言语教育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重要要素,语文老师必须对此有相对深刻的认识,进而更好的定位语文课程性质,探索属于自己的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与特点。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学观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践行者,新课改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在我们的调查中有52.33%的学生都喜欢老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堂,与学生互动很多,有时候会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请同学帮忙解答或讨论,但很少提醒学生哪些会作为考试内容。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是随着时代变化应用而生的,所以在其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将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作为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人,而且是帮助学生疏通思想、健全学生思想体系的人,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知识文化修养的提升
学生的全面发展,前提就是老师要有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的质量归根到底还是语文教师的质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运用好这个角色的职能,并非易事。通过调查我们得出: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仅有本专业的学习,还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综合知识的学习,兼容并蓄、渗透整合。所以语文教师要能屈能伸,屈能关注知识的培养,领悟教材的内涵,伸能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博古通今,贯通中外,将课堂、教学放到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去观视。在此基础上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在我们的调查中,一位初三的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建议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教学技能、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耐心、毅力也不可或缺,要用行动影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四、提升教学技能,保证课堂质量
扎实过硬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教授好一门课的必要保证,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更应注重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
1. 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达。语言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缺少的工具,理应承担起自身的重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当今时代,网络语言已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师在对待网络语言上要理智、理性对待,不能盲目抵制和排斥。网络语言存在肯定有其合理性和价值,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思想才不会落后,语言才不会匮乏。
2.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作为语文教育与学习的重要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规定初中生能够“在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些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并且“临摹名家书法”。如果教师没有规范的书写技能,要说服学生正确熟练的联系书法是相当难的。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执笔到书写姿势,从笔画到字形变化,都要符合规范的书写要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 多媒体教学能力。新课改的进行中很多老师都倾向于多媒体的使用,甚至有人以为新课改就是从黑板到白板的变化。所以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也受到了众多教师的关注与思考。孙绍振老师认为“多媒体为‘豪华包装’”是“假语文”。的确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很多老师只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复杂,却忽视了知识的传递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语文课堂需要将语言、文学与人生进行完美的融合,所以良好的沟通能力、杰出的应变能力、大方自信的展示等都是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怎样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课堂的质量。
我认为变化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连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有所变化, 不能老按应试教育的思路去教学生, 填鸭式的教学时代已经过去了, 不能再让学生一味地去做题。在新课标理念下, 不仅是教师的教, 就连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发生变化。
众所周知, 老的教学形式是死板教条的, 教师和学生在都很辛苦的情况下, 收到的效果是很小的, 这样对学生甚至对老师的成长都很不利, 学生的学习没有了灵活性, 没有了创新能力, 没有了独立能力, 甚至连自己的自主性都没有了。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现行的教材总是和一定的现实情境联系在一块的, 这说明,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最终还要回归于现实生活, 所以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思考问题, 去探索发现, 使问题得到解决。反思就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整理和反思, 进而总结和归纳, 得到数学知识。提高就是通过反思把获得的数学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并把它进行推广, 使数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 并能够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新的教学环节对新教材的教学是非常适用的,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思, 这个环节使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
课堂由单纯的传授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建立知识体系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 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 总结归纳为主, 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去获得数学知识。这样, 学生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印象更深刻, 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因此, 在课堂上,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思路上去, 跟着老师的思路去不断地探索, 去探究未知的领域, 没弄清楚的情况下, 可以开辟先河,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 采取多种方式, 但是最后达到的结果就是, 让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让学生更有精力去学习, 让其精神面貌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东胜区第九小学
丁彦茹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仅仅九个字,简单而明了的诠释了教师存在的作用和社会意义:“传道”就是讲授为人处事的道理;“授业”就是传授学业知识;“解惑”就是解析为人的困惑、学习知识中的疑惑。“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在为师的身上,往往由于体现的侧重点的不同,而导致的课堂形式不一样,教师也就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是把落脚点放在了“授业”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因此课堂也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大讲特讲,操纵了整个的课堂空间,全然不顾学生的存在、学生的身心感受。然而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上,只能充当接受知识的机器,不能参与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充当了课堂的主角,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最终的结局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走向辍学。这种在中国口耳相传了几千年的传统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中国的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随着历史发展的今天,这种以教师为主宰、主角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走向开放、合作的课堂教学。教师始终是教育的第一要素,即使在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的电教化教育手段也代替不了教师的作用。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时,都要经历一次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新世纪的教师应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关心与谋求个性全面发展,应成为教师的责任。其次,21世纪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也应勇敢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同学生一起冷静的观察、思考、在成为网络社会成员的时候,已谨慎负责的态度,既认识到网络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又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对网络社会可能引起的弊端予以充分的注意。再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承前启后,革故鼎新,完成角色的转变。一是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二是由维持现状向创造探索转变;三是由再现传统向研究未来转变;四是由单科一门向全能发展转变。新课程中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1、有网名,电子信箱
2、喜欢音乐
3、爱好体育
4、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5、富有亲和力,能和学生融成一片
6、富有幽默感,富有感染力。
既然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那么教师角色应该做哪些转换呢?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角色,树立新的学生、学习、教学观念。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师生、生生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融入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由原先高高在上的、课堂的主宰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上课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仔细研究了解教材,把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体会用教案的形式表达出来,作为讲授这节或这堂课内容的依据。上课时,根据教案中设计好的学习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组织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个时间段教师的角色就是组织协调者,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把握课堂进度,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助于探索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师生、生生关系良好、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快乐学习。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尽可能的少讲直至不讲。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失去了,学生的学习用不着教师了,只不过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求知、探究、合作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习中去,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新知。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避免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显而易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教师及时加以指导、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讨,想出办法、找出途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的目的。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课堂上,教师随着教学的进行,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合作者。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普通的一员,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了解他们探究的情况、欣赏他们独到的见解、鼓励他们别出心裁的创新。俯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研究问题,共同分享学生求知的快乐,成为深刻理解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参与者,以建立一种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伙伴型关系。既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又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漫长而烦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飞跃与突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形成全方位的服务:首先,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多元的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其次,创设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丰富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帮助学生确定一个适合于学生本身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作为促进者的的关键在于如何采用发现式来进行教学,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不拘泥于课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等等。
面对课堂中生成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摆脱自己教书匠的角色,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课堂只是教师教学实施的场所,但是走出教师并不意味着教师这堂课的教学就已经结束了,实际上,教师不仅需要进一步的反思:这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采取这种方式教合适吗?还有没有更为合理的其他方法?而且还要研究:课堂中有没有意料之外的事情?自己又如何去处理?这样处理合理吗?
正如苏霍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新课程就需要我们教师走这条幸福的发展道路,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角色转换。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走进新角色,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从容,为学生的明天铺路架桥;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愉悦学习、求知、快乐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内容摘要: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需要建造成一所五色乐园,让孩子们在愉快中茁壮成长。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迫切需要建造成一所五色乐园。孩子们在这所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灌输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他们可以在五色园里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一色乐园——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二)动情
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二色乐园——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如教学《我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
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三色乐园——合作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一)师生合作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比如:在教者、学者、作者三情聚焦,产生共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语言单薄影响了共振的效果,这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提升孩子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观察珍珠鸟一文的主题画时,师问:“你会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二)生生合作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而小组讨论正可以祢补这方面的不足。如学习标点符号的争吵,我让学习小组排练小话剧。不少学生将“争论不休”、“大笑不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学生表演的间隙,我扮成记者对“标点符号”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有的说:“我懂得了个人的作用小,集体的力量大”;有的说:“我们今后在集体中要注意团结,互相帮助……”你看,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道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合作力量大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大胆采用这种互动合作方式,构成立体交流网络,改变传统的师生单维交流。四色乐园——感悟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当今“感悟”一词可算是语文课上使用频率较高的。然而,是否每次的感悟,都能让学生有所收益呢?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课文都没读完,就让学生谈感悟,这从何而谈。且收不到实效,还隐藏着负面效应。我结合实际教学,认为引导学生感悟可以这样:
(一)渲染气氛悟情
苏教版小语教材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思想教育性强,文学欣赏价值高。《船长》一文,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在轮船被撞坏,即将沉没的危急关头,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为了再现这位英雄临危不俱的铮铮铁骨,教师制作了船长屹立舰桥,轮船渐渐下沉的课件,让学生目睹这一悲壮的一幕。然后播放一段雄壮的《国际歌》乐曲,全体学生起立朗读课文第29、30自然段。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学生都会感悟到这位船长人格的伟大,崇敬之情油然而升。
(二)朗读质疑悟意
我们要注重感悟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抓住课文重点时,先让学生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味,继而细细地思,让学生说感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质疑、赏析、品味等。如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经过指导,学生已经能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但突然有学生提出对“五彩缤纷”一词不理解。于是,我利用素材库,让同学们亲眼观赏了迷人的蝴蝶谷,同学们在看时,不时惊叹,因为画面上有各种颜色的蝴蝶,他们对“五彩缤纷”一词就不难理解了。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在学生有所感悟时,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感悟。五色乐园——开放 开放阅读教学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教学实践中排除干扰,不懈探索,百折不挠。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向学生开放,可以从外显与心灵两方面着手。
(一)外显开放
“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会、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老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得到自由,无拘无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教学《东方之珠》,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可以让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关于香港的历史、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在理解课文时,可以随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唤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心灵开放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因此,课堂上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会,去感受。或者是让学生学会课文后谈自己的体会。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更不能因学生的某一疑问不
是教学重点而回避,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颜回的志向歌到底唱了些什么?”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每人自编了一首志向歌:
生:水,奔流不息;水,拥有志向。我,勤奋努力;我,实现理想。生:我不求生活富贵,只求平淡而有意义…… 生:生命是一首激昂的歌,志向是歌曲的主旋律。
新课标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成功的未来,就让我们做个有心人,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付诸行动,用语文这块阵地,开创出五色的乐园,让孩子们在愉快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研究》中的《让学生在“动”中学语文 》2002年9月 《小学语文研究》中的《也谈“感悟” 》2004年2月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0-24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09-18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研究09-27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对策10-24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陈世明)09-07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反思09-26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09-21
高中英语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思考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