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伤事故分析(精选8篇)
“6.7”工伤事故分析
2013年6月7日上午9时15分,在轨道巷反掘工作面发生一起安装水管砸伤事故。造成职工巩庆举右脚大拇趾骨折,现住院治疗。
一、事故经过:2013年6月7日,轨道巷反掘工作面因掘进机二运跑道横梁变形,无法正常运转。跟班区长李光明安排班长巩庆举铺设风水管路。
巩庆举带领当班掘进工刘绍祥、王功华组织施工。在接进水管路时,由巩庆举用手端平水管与固定端水管连接,另一端由刘绍祥用手持平,让王功华用螺丝固定。正在作业时,另一端的刘绍祥因手感觉到麻木,想换个受力手时,没有抓牢水管,致使水管滑落,因力的惯性,导致另一端还没有固定的水管从巩庆举的手中脱落,掉落在巩庆举的右脚大拇趾上,致使大拇趾第二节骨折。
事故发生后,矿安委组织矿井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对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进行了仔细分析。
二、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伤者巩庆举身为班长,没有把水管吊挂在上端牢固处,对发生安装过程中的危险防范工作安排不到位;掘进工刘绍祥在作业时,没有做好本职工作;两人在安装时没有很好的协调配合,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⑴掘进工王功华安在安装过程中,对班长巩庆举没有把水管吊挂在上端牢固处,对发生安装过程中的危险防范工作安排不到位没有提出异议,监督不到位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
⑵当班区长李光明对工作安排,没有具体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做重点布置,也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之一。
⑶跟班管理人员李相忠、张波现场跟班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事故隐患,现场管理出现漏洞,管理不到位是造成事故又一原因。
⑷安全教育培训缺乏实效性,职工安全意识淡薄,自保互保意识不强
三、事故教训:
1.安全意识淡薄。工作作风上,没有形成深严细实的好习惯。2.安全责任不落实。干部作风不扎实,现场跟班、带班制度不落实。存在图省事、怕麻烦的思想。
3.现场管理存在漏洞。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对现场反复出现的“三违”现象,缺少彻底的根治措施。
詹某系路之谱 (瑞金) 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员工, 于2011年3月17日19时许在上下班途中因交通事故抢救无效死亡, 2011年5月3日经瑞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死者父母从肇事司机处获得305000元的民事赔偿。后瑞金市医保局根据赣州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37条之规定作出詹某工亡待遇核定工伤保险待遇时认为应扣除已获得的民事赔偿部分, 而原告则认为应当全额核定工伤保险待遇而非补差, 因此引发争讼。
二、本案争议的焦点及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做法
(一) 第一种观点认为, 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 受害人不能获得双重赔偿
1、国外主要存在三种模式或者做法, 一种是选择模式, 即受害人可以选择工伤保险待遇或者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 一旦选择了一种赔偿就排除了另一种赔偿请求。二是取代模式, 即工伤保险待遇取代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模式。当今主要是法国、瑞士、挪威等国采取此模式。三是补差模式, 即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进行差额互补。当前采取此模式的主要有日本和北欧一些国家。
2、国内一些地方的类似做法:
(1) 江西省赣州市《赣州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37条:“由于他人非工作行为引发的水运、航运、空运、铁路运输、地铁运输、公路交通等事故造成工伤的, 参保职工应当先按照该类事故处理规定获得赔偿, 所获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 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事故当事人双方私下了结赔偿事宜的, 工伤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2) 河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暂行办法第36条规定, 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公派职工在境外未参加所在地工伤保险的工伤, 或者职工工伤涉及其他民事伤害赔偿的, 应按照有关规定先取得民事伤害赔偿。获得民事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 根据所在单位是否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统筹, 由经办机构或所在单位补足差额。
(3) 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第二十九条职工工伤涉及其他民事伤害赔偿的, 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 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部分, 其待遇不得重复享受。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获得赔偿后, 应当偿还工伤保险基金或者用人单位已经垫付的费用。
由此可见, 在以上所列省市的具体规定中, 对于交通事故侵权造成的工伤赔偿问题的处理原则与原劳动部《试行办法》是一致的, 即实行差额赔偿, 不能享有双重赔偿权的。
(二) 第二种观点认为: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情形受害人可以获得双重赔偿
1、国外的代表性模式就是双重受益模式。
即受害人既可以依据民事法律相关规定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同时还可以依据工伤保险相关规定主张工伤保险待遇理赔。当前采取此模式的主要是英国。
2、国内而言, 据不完全统计, 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山东等地已经执行双赔原则。
如:2009年7月3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 (浙政发[2009]50号) 规定“在遭遇交通事故或其他事故伤害的情形下, 职工因劳动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人身损害, 同时构成工伤的, 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职工获得侵权赔偿, 用人单位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相对应项目中应扣除第三人支付的下列五项费用:医疗费, 残疾辅助器具费,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发生的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这一规定适用于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发生的工伤事件。
三、我国交通事故引发工伤之赔偿应采取的模式——有条件的双重赔偿模式
所谓有条件的双重赔偿模式, 即受害人既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规定主张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 同时还可以依据工伤保险相关规定要求工伤保险待遇理赔, 但因医疗费, 残疾辅助器具费,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发生的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客观上只已经实际发生且数额确定, 因此, 受害人只能享受一份。具体而言:
1、从学理上来看, 实行双赔有学理上的依据:
(1) 从规定名称来看, 工伤事故对应的是工伤保险待遇, 法律上从没有任
何规定将工伤保险待遇称为赔偿, 结合本案, 工亡待遇有三项, 名称为: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 从其称谓可见, 其根本就是一种职工的待遇, 而不是什么赔偿。而民事侵权对应的是民事赔偿, 本案件牵扯的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2) 从支付程序看, 工伤保险待遇有按工资比例按月发放的伤残津贴及供养亲属抚恤金, 还有一次性发放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而民事赔偿, 法律规定原则上为一次性支付。本身两者支付的时间和期限有很大区别, 如果强行将两者扣减及补差, 则劳动仲裁部门及司法机关就存在自己造法并违法的行为了。
(3) 从计算参考数据看, 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计算的参考数据与民事赔偿各项目计算的参考数据性质不同, 差距非常大, 民事赔偿赔偿考虑死者的户口是农业户口还是城镇居民户口的问题, 而工伤保险待遇则不考虑户口类别。死亡赔偿金以受诉法院所在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基数来计算, 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以此类推, 无论是两者的总数还是各项都不具备扣减和补差的基础。由此可见, 该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无论从法理还是法律规定的角度都缺乏依据, 缺乏基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应归于无效。
(4) 从社会保障法的本位看, 符合社会利益的权利本位系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本位。工伤保险是一种隶属于劳动法体系下的社会保险制度, 对职工而言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福利。受害人可以得到双份赔偿, 给予受害人享受双重赔偿的权利, 不违背社会公平原则, 也不违背工伤保险的制度目的, 第三人侵权赔偿并没有加重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 因为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投保是其法定的义务, 也是劳动者应得的劳动待遇, 第三人的赔偿是其依法应当承担的民法上的侵权责任, 这也是法律规定的责任, 不存在有损社会公平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 侵权人的赔偿能力往往不足以弥补受害人的实际损失, 如果规定受害人只能择一选择, 反而是难以掌握公平。目前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受害人只能得到一份赔偿, 各地规定限制权利人的权利实属于法无据。
2、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来看, 实行双赔有立法依据: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 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 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第二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 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的规定。最高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里面明确提到:工伤保险实行用人单位无过错责任, 并且不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过错, 只要发生工伤,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就应给予全额赔偿。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 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 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例如职工因工出差遭遇交通事故, 工伤职工虽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但对交通肇事负有责任的第三人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结合以上规定, 本案原告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 即侵权之债请求权和工伤保险待遇请求权。两种权利并不冲突, 可以同时享有。因为从性质上讲, 一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债权请求权, 一种是不平等主体间劳动者保险待遇请求权。
(2) 《保险法》第46条之规定: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 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 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 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此乃商业保险领域尚且对第三人侵权引发的人身伤害明确受害人可以获得双赔, 更何况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险领域呢。
(3) 《安全生产法》第48条:“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 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 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 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此规定也明显对受害人赋予了获得双赔的权利。
(4)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12月28日作出的[2006]行他字第12号《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原则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 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 从第三人处获得民事赔偿后, 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 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补偿”。
据此, 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看, 原告依法享有足额的工伤保险待遇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的。因此, 我国对交通事故引发工伤的赔偿问题应采取有条件的双赔原则, 既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护特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也是符合我国相关立法的精神。
摘要: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 属于典型的交通事故侵权与工伤保险待遇理赔的竞合, 受害人如何进行索赔, 具体赔偿范围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有较大的争议, 各地做法也不一, 笔者认为, 受害人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交通事故侵权的有条件双重赔偿。
随着矿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水平的不断延深,近年来,矿井窒息死亡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地方乡镇小煤矿,窒息事故尤为突出,本文就矿井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原因、规律及预防措施作一简要分析。
2、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机理
2.1 单纯性缺氧窒息:氧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气体,人类的生命活动,必须不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单纯性窒息气体,本身无毒,但其比例较大时,使空气中氧浓度相对减少,使肺内的氧分压降低,造成肌体内缺氧窒息。在煤矿,可能使氧气含量降低的窒息性气体主要有N2、CO2和CH4,它们既可以从矿内采空区涌出,也可能从煤和围岩中涌出,部分地点或区域还可能突然涌出。缺氧窒息主要取决于氧含量的大小,这种事故可能伴随有毒气体的因素,缺氧窒息的最大危险是:氧含量过低,达到使人窒息的程度,人便失控,不能采取任何控制自己行动的措施,也不可能把自己所处的危险状态和感觉告诉别人,当空气中的氧浓度降低时,人体就可能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出现种种不舒适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缺氧死亡。人体缺氧症状与空气中氧浓度的关系如表1所示。
所以,在井下不通风或通风不良的旧巷内,空气中的氧浓度可能显著降低,如果不经检查而贸然进入,就可能引起人员的缺氧窒息,应予以特别警惕。
2.2 化学性窒息气体引起窒息:化学性窒息气体对人的血液或肌体组织产生特别化学作用,使肌体内氧的运输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人体的“内窒息”,煤矿井下化学性窒息气体主要有CO(井下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燃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和NO2(井下爆破工作)。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剧毒气体,使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与CO的亲和力比它与O2的亲和力大250-300倍,能使血液中毒,阻碍氧与血红素的结合,使人体缺氧引起窒息死亡,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取决于其含量的大小及与人体接触的时间,当CO含量达到0.5%时,人吸一两口就会立即中毒死亡。井下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井下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燃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等。如1995年9月2日我省龙岩矿务局虎坑山煤矿,因李××严重违章私拆栅栏进入盲巷,引起CO中毒死亡事故,又如1997年2月淮北朱庄矿因处理火区致使火区内的CO气体突然涌出,造成该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等9人因CO中毒而死亡,人体吸入CO后的中毒程度与空气中CO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由于CO与血红素结合后,生成鲜红色的碳氧血红素(故CO中毒最显著的特征是中毒者粘膜和皮肤均呈樱桃红色)NO2是炸药爆破时产生一系列的氮氧化合物(如NO、NO2等)中的主要产物,NO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体,在常温下能很快与空气中的氧化合成NO2。该气体易溶于水而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硝酸,其对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及腐蚀作用,能引起肺水肿等病状。NO2中毒可以有潜伏期,有的在严重中毒的同时尚无明显感觉,还可以坚持工作,但经过6-24小时后发作,中毒者指头出现黄色斑点,并出现严重的咳嗽、头痛、呕吐甚至死亡。如盐城矿务局南庄矿曾发生一起NO2中毒症状明显事故,该矿2103工作面在采用独头局部通风机供风下进行采煤,连续放炮后,未等炮烟吹散,一个工人就到迎头扒煤,因NO2中毒而死亡。NO2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如表3。
2.3事故原因
首先,矿井通风管理不严,没有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在低瓦斯矿井中,特别是乡镇小煤矿,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节省费用,通风系统不完善管理不善,串联风、老塘风、扩散风、循环风等普遍存在。独头盲巷很少设置栅栏警标。通风质量低劣,漏风严重。以致通风系统混乱,风流不稳定,风流短路,供氧不足等。这些都给窒息事故留下隐患。如2004年2月10日福建大田县上京镇煤矿发生的一起瓦斯窒息事故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原因就是该矿井为独眼井,工作地点无新鲜风流,出事地点的气体浓度为:O28%,CO20.2%,CH43.6%。其次,职工队伍素质较差,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冒险盲目蛮干,在低瓦斯矿井中,人们平时只注意顶板、水、火等安全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人体生存的首要条件———氧气,却缺乏起码的了解和认识。错误地认为只要CO2和CH4不超限便是安全的了。不懂得进入无风巷道也会因缺氧而导致死亡。1995年10月20日新罗区曹溪镇王庄村煤矿曾发生一起峒主陈××违章指挥工人进入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已被封闭的矿井内,拆除栅栏修复巷道,造成3人窒息死亡的重大事故。
3、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一般规律。
在爆炸和火灾事故区域,瓦斯喷(突)出地点,采空区附近,废弃的巷道和盲巷,地质构造复杂的附近及密闭巷道外口均有可能发生窒息死亡事故。根据福建省历年窒息死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有以下二个特点:
3.1低瓦斯矿井中,由于矿井风流中瓦斯浓度不高,矿井工作人员容易产生思想麻痹,管理松懈。矿井通风系统往往存在诸多问题。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导致窒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3.2独头盲巷窒息事故多。据该统计数据,进入栅栏大、小便、存放衣物材料或休息、找煤等造成窒息死亡的占54%,出于某种动机扒毁栅栏进入而死亡的占46%。如福建省永安某小煤矿曾发生一起因为一名队长进入栅栏内取他本人放在里面的煤电钻而死亡的事故。
4. 预防窒息死亡事故的主要措施
4.1每个矿井必须有足够的通风能力,可靠的通风设施,完善的通风系统,保证矿井通风机正常运转。保证井下生产作业场所风量充足,风流稳定,以保证井下工作人员对氧气的需求量。
4.2独头掘进工作面,在检查CH4、CO2含量的同时,还应检查巷道中O2含量情况,以预防CH4和CO2超限而出现缺氧窒息情况。
4.3盲巷、采空区管理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及时封闭。
4.4严格掌握角联巷道通风状态,预防微风或不通风巷道出现CH4局部超限或高氮缺氧。
4.5遇有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地段和CH4及N2局部富集且有异常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4.6爆破时,坚持使用水炮泥,吸收炸药爆炸时产生的NO2,坚持放炮喷雾和放炮后喷雾洒水,加强通风及时吹散炮烟,炮烟末吹散不要进入迎头,采掘面要搞好净化通风。
4.7处理瓦斯煤尘爆炸和井下火灾等事故时,要正确分析爆炸冲击波对通风系统的破坏情况和火灾,火风压对矿井风流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灾区撤退人员的撤退路线和抢险救灾人员的行进路线。避免因风流反向而造成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4.8配齐通风监测仪表,提高监测手段,防止通风安全失控。进入灾区探险或进入不通风巷道作业,必须事先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由矿山救护队负责处理,待恢复正常通风后,工人方可进入作业。
4.9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强矿工的培训,提高矿工的自我保安能力和安全意识。
4.10在煤矿工人不好招收的情况下,各单位应严把新工人的招收关,不让文化素质抵、身体素质差、年龄偏大的人员进入矿工队伍。
一、伤者基本情况
***,男性,身份证号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井下出矿工。
二、事情经过
2017年9月18日早晨6:00左右,我公司出矿工李建立在井下**中段**采场耙矿作业时,把一块大石头耙到了漏斗里,在处理大石头的过程中,被边坡上滚下的一块石头砸伤,经诊断:
1、颈部及全身多处皮肤软组织挫擦伤。
2、胸部左3、4、5、6肋骨前段多发骨折并左侧胸腔少量气胸;
3、左尺骨鹰嘴骨折并左肘部皮肤挫裂伤并左肘部桡神经损伤;
4、左髌骨下缘撕脱性骨折并左膝部软组织挫伤。需住院治疗。
三、事故原因分析
事后经安环部人员到现场查看并询问见证人及召开事故分析会后,得出如下结论: 1、2017年9月18日早晨6:00左右,我公司出矿工***在井下**中段采场耙矿作业时,把一块大石头耙到了漏斗里,在处理大石头的过程中,被边坡上滚下的一块石头砸伤,如当时***在处理掉到漏
斗里的大石头前,先观察漏斗边坡上的松石,并处理加固好后,再去处理耙到漏斗里的大石头,就可避免这次事故的发生,这是一起典型的冒险违章操作造成的人为安全事故,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了这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2、公司及铅锌矿平时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也是造成这起事故的次要原因。
四、事故责任与处理
1、出矿工***在处理掉到漏斗里的大石头前,先应观察漏斗边坡上的松石,并处理加固好,再去处理耙到漏斗里的大石头,就可避免这次事故的发生,这是一起典型的冒险违章操作造成的人为安全事故,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了这起安全事故的发生,伤者***应负主要责任。
2、公司及铅锌矿平时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也是造成这起事故的次要原因,各相关领导应负次要责任。
五、防范措施
1、进一步加强全体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制度执行力度,严守操作规程,杜绝冒险违章操作行为,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感。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安全生产。
**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安环部
各位领导、同事们:
5.16事故的发生,再一次用鲜血、眼泪和痛苦为我们上了一课,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再一次验证了“煤矿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如何吸取教训,杜绝事故实现安全生产,成为我们每一名管理人员一个永远不变的主题。近期,我矿下发了《关于召开基层单位安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基层各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作风,查摆问题,改进工作,真正把各项安全生产的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全年安全生产。本人按照文件的要求,认真学习认真查找安全生产中的问题,剖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制定了解决措施,整改落实。不足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生产服务部做为二矿后勤服务保障的重要部门,其具体工作与矿安全生产息息相关,不仅为井下工作提供服务,还要为全矿的地面工作做好保障。作为一名煤矿中层干部,要将“安全”二字时刻放在心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现场至上、注重成效”的观念,通过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做到“严、勤、细、实”,深入现场走动管理、指导安全生产、查三违堵漏洞、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具体工作及存在问题
我作为生产服务部一名部长助理,主要分管综合业务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节能工作、环保工作、计量工作、职防工作、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红十字会、服务队工作等。在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话讲在当面,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坚持民主集中制,遇事能与领导及班子其他成员交换意见,沟通思想。尤其在难点问题上,注意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注意维护班子的团结和威信。
环境保护:积极争取资金,完成各项环境污染治理改造,圆满完成集团公司和市环保部门下达的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在集团公司环保考核中名列前茅。荣获2012集团公司先进集体,并且本人获得了出席阳泉市环保先进个人的荣誉。
节能减排:加大节能技改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组织开展节约能源专项检查。并对各高耗能单位下达节能指标。做到有考核,有落实。圆满完成了集团公司万吨原煤综合能耗指标和节能量.并得到了集团公司的好评。
计量监督:对全矿计量器具应检和未检的进行检定。加强对二级测量管理体系机构的监督管理,确实做到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其次,各井区、车间要加强对各自能源计量工作制度建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规范完善各自计量工
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并在集团公司举办的瓦斯计校准比武中,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卫生工作:大力加强对班中餐的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圆满完成了安全质量标准化验收和2013年食品公共场所和饮用水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顺利拿到了食品公共场所卫许可证。并荣获出席省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的称号。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下属各基层单位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对全矿违纪超生人员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摸底、核实、登记、取证和处罚,使这一基本国策在我矿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获得集团公司先进集体的荣誉。
红十字会:积极开展矿红十字会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红十字会宣传工作。在矿(职)工中普及初级现场救护知识,开展救护培训和技术比武工作。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义务献血、扶危济困工作。并荣获集团公司先进单位的称号。
2、分管队组方面:
服务队:积极开展“二.五”安全教育动。自我进行“包保”总结,查“三违”,补漏洞。下到基层,积极和队组职工进行交流,听取意见,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上存在的一些困难。圆满完成矿各项活动的会务接待。保障矿办公楼的办公环境整洁。使各位领导,同志们有个舒心的工作环境。
整改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组织人员认真分析,总结教训,认真学习事故防范措施,以踏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深入人心,将“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生产意识根植于我们的头脑,以严格的要求,严谨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来体现人身的价值,保证人身的安全,实现我矿的发展。
2、要加强实践锻炼,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以实践为课堂,在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经常透过问题,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把心思和精力主要集中到工作上;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扎扎实实的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件事情。
3、要加强自我约束。要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监督。
浅谈我国煤矿事故原因分析
陈洋洋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09安全工程1班(09201040116)
摘要:煤炭作为一种高危行业,由于生产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条件多变性,发生事故的机率较高。从煤矿事故中寻找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安全投资原理,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法,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 煤矿 事故 安全投资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为了片面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安全防护上的安全投资,可谓是“斤斤计较”。企业对安全的不重视,导致矿难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煤矿安全的重视程度,要求各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资,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煤炭本身赋存条件差和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违规操作。我国的煤矿安全总体形式稳定,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煤矿安全形式依然严峻,事故总量依然较多,见图所示。
一.我国现阶段的煤矿现状
《安全经济学》科技论文
1、煤矿自然条件差
与各主要产煤国家相比,中国的煤炭赋存条件较差。主要特点是:埋藏深,煤层稳定性相对较差,地质构造复杂,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自然灾害因素都比其他国家煤矿多,所谓“五毒俱全”。我国煤层埋藏深,特厚煤层少,决定了我国露天煤矿数量少,这与以露天煤矿开采为主的美国、澳大利亚有很大差距。我国原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7.6%,除山东、内蒙古的大部分矿区为低瓦斯矿井外,其他地区的瓦斯普遍较高,并有相当一部分煤矿瓦斯涌出量大、突出次数多、强度大。只有几家像神华大柳塔,兖州济宁三矿这样自然条件非常好的矿井。
2、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
从 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是煤矿事故频发的 关键因素。我国煤矿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相对缺乏,煤炭生产一线主体是农民轮换工。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多人不懂安全,工作中冒险蛮干、违章现象严重,难以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2005年2月14日,阜新矿业公司孙家湾海州主井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死亡,3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968.93万元。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直接原因:一是3316风道里段掘进工作面局部停风造成瓦斯积聚;二是冲击地压造成3316风道外段瓦斯大量涌出,回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专用风道8米处的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工人违章操作背后暴露了企业管理的混乱和劳动组织的不合理。这与2004年10月20日,河南省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很像似,都是员工违规操作和作业有关。2011年6月,四川弘鑫矿业有限公司荣县新胜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6名工人死亡。事后,一名负责人反思:“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监测监控系统未正常发挥应有作用,违规操作和培训教育不力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二、安全投资的概述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的主要因素从总体看,开采煤层地质条件和自然灾害条件是影响煤炭生产安全的客观因素,而煤矿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包括安全技术和装备)落后,以及安全管理问题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安全投资方面不仅注重在购买先进仪器等装备上,而且还应注重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安全投资是指安全活动中投入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因此,在安全活动实践中,安全专职人员的配备、安全与卫生技术措施的投入、安全设施维护、保养及改造的投入、安全教育及培训的花费、个体劳动防护及保健费用、事故援救及预防、事故伤亡人员的救治花费等,都是安全投资。安全,很大程度上是为生产服务的。首先,安全保护了人,而人是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因素。其次,安全维护和保障了生产资料和生产的环境,使技术的生产功能可得以充分发挥。
在煤矿事故中,人为的安全事故占到大多数,因此,在安全投资活动中,人员的安全投资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等外物条件上进行安全投资再高,它只是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工作条件。如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跟不上,也会造成很大的事故。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安全投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以及机械设备等方面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有:
1、现在我国对生产安全越来越重视,国家每年都下拨专项资金用于安全投资,《安全经济学》科技论文
而且资金数量也逐年增大,但是这主要用于比较大的煤矿企业,一些小的煤矿企业则没有专项资金。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2、在雇员方面上,我国的大多数的矿工只具备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只占很少数,大多数的矿工来自农村,未经培训就上煤矿工作,煤炭虽然是一个高危险的行业,但也是一个暴利的行业,对于一些只追求高收入的人来说,进煤矿是快速挣钱的一种工作,值得他们冒险。
3、在管理方面上,我国近些年才对安全生产比较重视,加达了安全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我国有大大小小的煤矿几万个,相比每年毕业的安全人员来说,还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相应的人员缺乏。
4、在设备方面上,以前,我国的设备比较落后,很多小企业使用的设备还是十分陈旧,缺乏安全装置。近年来,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也研制并投入使用一些先进的设备,但是投入的数量不是很多,很多小企业也购买不起。
三、安全投资用于人员教育和培训的意义
1、可以提高人员的操作技能。再好的机械设备如果不能很好的使用,就不能发挥它的优势,不能起到有效的监测、预警作用。当事故发生时,有的机械设备必须停止作业,否则就会起到负面作用,对人员的生命安全有更大的危害;当事故发生时,有的设备必须启动,它会在事故中可能会给人员的生存提供一些保障。
2、规范人员的操作行为。有很多的煤矿事故是由操作不当引起的。有一些修理工人在修理某些机械设备时,不按规章要求操作,导致事故发生。孙家湾煤矿事故中,导致瓦斯爆炸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工人违章带点检修专用回风道8米处的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产生点火花,引起瓦斯爆炸。在工人正式上岗前,加强对工人技能的培训,加强对操作行为的考核。
3、提高人员的安全认识和意识。煤矿企业应该加强对人员安全省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环境的重要性,使员工自觉的调整工作状态,控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使事故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煤矿安全对策
(1)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需尽快修改《刑法》等相关法律,加大刑事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力度,急需制定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相关配套法规、规章,认真解决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
(2)应建立垂直的安全监管体制,地方监督与管理分立,明确各方职责。应建立以行业协会、安全中理分立,明确各方职责。应建立以行业协会、安全中介机构和安全监察员为代表的第三方安全监管力量协助安全监管。引入新闻媒体曝光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群众监督的效果。
(3)健全和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研发机制,推动煤矿安全科技进步。建议将专1]从事煤矿安全科技研究的科研院所纳入国家公益性研究单位的行列,国家给予重点扶持;将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发基地、技术标准及测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基础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付出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一点十分重要,决不能认为狠下心突击抓一抓就可解决,特别是对我们这样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安全设施不健全,管理薄弱的大国,东西不平
《安全经济学》科技论文
衡,南北差距大,要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需要花费很多的心血,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
因此,一方面要理性地承认由于煤矿自然条件导致事故高发的现实,另一方面要坚信只要痛下决心抓基础,抓落实,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要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落实、普及,抓安全设施的填平补齐,抓安全管理的从严从细。让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煤矿安全事故一定能够获得控制。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经济学[M] 2004 http: //www.safety.gov.ca北京: 化工工业出版社
2、张静梅.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原因与对策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08(1).3、李国梁.浅析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98.4、张应,陶云奇.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2
5、孙家湾煤矿事故报告
(一) 超能力生产与设备老化
2004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9.56亿吨, 但其中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只有12亿吨, 其余将近8亿吨的煤炭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2005年我国原煤产量可能按近22亿吨, 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炭产量将会更高[1]。
什么是有安全保障的煤矿生产能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将此定义为:一是生产具有合法性, 证照齐全;二是安全管理体系完整有效;三是矿井生产系统协调、合理;四是矿井灾害防治系统健全, 安全技术措施完备;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完整有效。按照此标准, 许多国有煤矿在某些方面都难以达标。
当前, 煤炭价格大幅上扬, 受行情看好与高额利润刺激, 煤炭行业超设计能力生产与频繁“扩能改造”现象成风, 许多煤矿纷纷挑战生产能力的“极限”, 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加速煤炭资源枯竭, 更成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祸首”。据统计, 在全国27个产煤省区中, 有20个省区超产, 其中19个省区超产10%以上, 有些甚至达到了50%。据国务院安委会煤矿安全检查组对某省四大煤业集团进行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显示, 这些煤炭企业2004年超产情祝十分严重, 最多的超产达800万吨, 最少的超产也达400万吨以上, 而在这些企业的2005年生产计划中仍表现出了相当严重的超产倾向, 这都将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
超能力生产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严重的超通风能力生产。据某煤业集团提供的资料, 该集团目前所属的四个矿井都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情祝, 超产范围在20%~32%。在当前煤炭如此紧俏的形势下, 全国其他煤炭集团所属矿井平均超通风能力也基本在20%左右。然而, 由于我国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 95%以上都是井下开采, 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按近一半, 因此煤矿通风能力是安全生产的前提, 对此国家早就提出“先抽后采, 以风定产, 监测监控”方针。如果煤炭生产企业将通风能力置于不顾, 势必给安全生产埋下极大隐患。
谈到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 让我们追溯历史, 不难发现其中诸多历史的深层次原因。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 由于国家实行“有水快流”政策, 小煤矿滥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 煤炭生产逐渐出现供大于求局面而到了199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煤炭市场则呈现萧条景象。加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到1998年煤炭市场陷入历史最低潮。20多年来, 煤炭工业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但十几万煤矿工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目前, 1/4的矿井通风压力偏大或通风困难, 只有60%的国有煤矿建有集中监测监控系统, 国有煤矿高瓦斯矿井只有60%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统, 而且主要是原国有重点煤矿。1/3的煤矿存在防尘设施不足、老化的问题, 部分国有煤矿机电设备超期服役。根据对某省四大矿业集团的调查, 其主要设备超期服役率高达40%, 其中上世纪50年代的设备占30%, 机电固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5。各地煤矿的防灾减灾能力很难令人满意。
近年来, 国家在煤炭的安全生产上不论从财力物力人力上, 都下了大功大, 使了大力气。2000年到2003年国有煤矿安全资金投入总计124.14亿元, 虽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远远没有满足产量猛增的需要。
(二) 安全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长期以来, 原国家劳动部一直是国家职业安全监察的执法主体。1998年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后, 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再履行这一管理职能, 煤矿安全监察及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 交由国家经贸委新设立的安全生产局承担。由于煤矿事故频发, 1999年12月30日, 国务院批准了《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履行全国煤矿行业安全监察职能。2001年初,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基础上成立, 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 一个机构, 两块牌子, 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 归国家经贸委管理, 但涉及煤矿安全监察方面的工作, 仍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名义实施,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体制不变, 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 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3]。
在安监局成立后的4年时间里, 煤矿安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基本格局确定, 但在实践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完善的问题, 主要表现是, 如何把国家监察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何提高安全监察执法的权威性, 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等诸多问题。一位从事煤矿安全工作的资深人士评论说, “管生产的管安全, 把己经与国际按轨的由劳动部门作为第二方进行监督的安全生产体制, 改得反而缺乏第二方监督了, 大批安全工作者无奈离去或者改行”。而直接主管安全监察工作的地方政府也设有类似机构, 主要监管地方国有煤矿、或者私有的小煤矿[2]。然而, 有关专家指出, 当前地方机构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 对这些属于当地政府税收来源的煤矿企业, 地方政府的“保护情结”依然严重, 很难真正起到第二方监督的作用, 直接关系中国煤矿职业安全的第二方监管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三) 煤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煤炭人才紧缺是矿难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多年流失, 缺乏补充, 各地煤矿人力资源青黄不接, 处于“断档”状态。这不仅制约了煤炭产能提高, 还严重影响到煤矿安全生产, 使煤矿陷入“扩产一事故一减产”的怪圈, 成为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瓶颈”。某省一位安全监察局局长说, 几乎每一起矿难的背后都可以找到煤矿人才缺乏的身影。大部分煤矿事故都与井下没有专职技术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规操作有关。国家总局副局长王显政在通报辽宁阜新“2·14”特大瓦斯事故调查处理结果时指出, 这起事故的直按原因就是由于工人违章带电检修, 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
煤矿人才紧缺直接导致安全生产无人落实。煤矿采区技术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井下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 以前每个采区一般有2~3名技术员, 但现在很多煤矿采区没有了技术员, 仅有的几个懂安全、通风和机电的, 都集中到生产科去了。没有专业的技术员, 生产方案拿不出来, 安全措施制定不了, 制定了也落实不上去, 有重大危险源无法识别, 有效的安全装置不会使用, 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就发生了。比如, 近年来, 各地都加大了安全生产投入, 很多煤矿都装上了“瓦斯报警断电仪”, 这本来可以有效减少瓦斯爆炸事故, 可是由于没有技术人员及时调试, 这些昂贵的仪器就像聋子的耳朵一样形同虚设。不仅如此, 煤矿人才紧缺还使得产能难以提高。由于基层矿井没有技术员, 很多原来由技术员把关的采掘方案都交给了总工程师, 不少工程由于人手紧缺, 造成采掘接替脱节, 不得不中途停工。
关于煤矿人才紧缺的原因, 恐怕是众所周知的。上个世纪90年代煤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煤炭行业艰苦、高危, 煤校招生困难, 不得不压缩甚至取消煤炭类专业[4]。目前, 全国煤炭行业原有的10余所煤炭专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政策由包分配改为双向选择后, 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改名换姓, 脱去了“煤炭”、“矿业”的外衣, 其煤炭类专业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70%下降到不足10%, 造成全国煤炭企业采矿、机电、通风等专业人才只出难进, 普遍出现了技术人才紧缺问题, 有的煤矿甚至十几年没进过一个大学生而陷入“人才断档危机”。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主要能源, 国家应站在维护能源安全的高度, 充分认识到煤矿人才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加大对煤炭产业扶持力度, 增强煤炭产业竞争力、吸引力的同时, 加强舆论引导, 出台优惠政策, 创新培养模式, 使更多的学生就读煤炭专业、就业煤炭行业。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解决煤炭生产与安全的瓶颈问题, 才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然, 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 造成矿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 有历史的深层次原因, 也有当前煤炭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 治理煤矿事故要多管齐下, 既要治标, 又要治本。只有标本兼治, 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矿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新华.采矿事故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J].金属矿山, 2004, (03) .
[2]程伯明, 王海宁, 李政.现代矿山的安全生产与管理[J]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0, (05) .
[3]付茂林, 刘朝明, 叶素文.查处矿山安全隐患的博弈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3, (04) .
【关键词】煤矿矿山;机电;事故;措施
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报道,电力事故虽在所有事故分类中排第14位,但在引起死亡的事故分类中排第4位,电力事故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煤矿机电事故是煤矿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它不仅造成人员及设备的伤害,还可能成为煤矿煤尘、瓦斯爆炸的一个诱因,使采区乃至整个矿井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加强煤矿机电管理,是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发生原因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发生原因:
①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②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岗位的调整特别作业人员大都是经过当地劳动部门或供电部门专业培训取得操作合格证后作业者,对他们的工种不宜随意予以变动。但是,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有些企业领导不去考虑学识水平,不讲究用工要求,而是当作好工种,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另外,临时性工作调整时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③指令性的临时工顶替。由于代岗人员顶替时间短,对顶替工种操作熟练程度差,缺乏顶岗前的安全培训,产生违章指挥和盲目操作双重不安全因素。
④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安全可靠性差。一是安全投入不足,考核不严,机运标准化工作难以到位;二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够,特别是用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岗之后,职工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有的岗位还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做连班,要抽出人员进行脱产培训的确很难。
⑤对机电专业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一些煤炭企业都成立了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往往教育培训没少搞,经费没少花,但收效却不好。表现为:培训方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学用不结合,针对性差;教育形式单一、枯燥,职工不感兴趣;考核不严格,教考不分离,只要来学习,大家都能过,培训走过场,虽然培训了拿证了,但实际工作能力差。机电专业性很强,生手经过专业理论学习后要在岗位上锻炼很长时间才能熟练。一些矿井急功近利,新招工人短时培训,匆匆上岗,给岗位带来了隐患,结果是“三违”不断,事故泛滥。
⑥安全制度不严,遗留安全隐患。一是岗位责任制不健全,对某些工作相互扯皮,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落实;二是安全制度执行不严,对安全考核不够严厉,安全奖罚不及时兑现,影响了管理人员反“三违”的积极性;三是对事故处理未严格按“三不放过”原则分析处理,处罚太轻甚至层层保护,不严肃追究责任,职工受不到教育,防范措施不到位,结果是事故重复发生。
⑦设备技术落后。机电运输设备由于运行时间长,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设备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加之设备在系统可靠性方面的设计不够完善,一些陈旧的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和有效的技术改造,同时由于操作及施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设备的安全性进一步的降低,造成机电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
⑧煤矿设备选型不合理 。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基础产品还不能满足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比如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重型刮板输送机等都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机电设备的选型要求配套化,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使用人员及管理水平等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实际情况则是设备与条件不相适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磨合期内,往往事故率较高。
2.控制煤矿机电事故对策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各种设备配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加强培训,严格管理,减少和杜绝机电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①统一思想认识,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煤矿采用承包机制后,安全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加大安全监察力度,要时时事事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
②规范设备选购、维修等管理标准和程序。建立设备选购标准和规范。在订货前必须对订货厂家的资质进行审查、认证;设备到货后要现场验收,及时进行清点检查,对不合格的设备严禁入库,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设备投入井下作业,降低安全隐患;建立规范、科学的设备和测验标准,加强现场监督管理,切实保证承修质量,确保设备安全正常地运转。
③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煤矿机运工种的技术性较强,其各岗位工种都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工人来担任。同时加强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尽量少用或不用临时工。除特殊情况外,特殊工种人员不能随意调换,要严格考核发证,持证上岗。
④加强安全工作力度,向管理要安全。实践证明,要抓好安全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失去了监督作用,必然助长麻痹侥幸、违章蛮干的现象。监督不到位或流于形式,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现场安监人员的作用;同时,必须坚持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人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人的安全职责。另外,采取安全资金激励机制,通过经济杠杆,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从而促进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3.加强安全培训
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减人提效后,以岗定人,管理层和工人岗位限额,原有的培训组织形式已不适应,需根据新的形式采取新的对策:一是建立竞争机制,如对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划分工资等级,引导和迫使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二是每隔一定时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对优胜者给予重奖,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岗位上按标准及规程进行作业。三是采用“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业余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要进行强化培训,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以人为本”的基础。
总之,现代化的煤矿生产中,机电运输一直是矿井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事故具有多发、零散且涉及面广等特点,若处理不当,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还将产生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因此,机电运输设备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认真分析当前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吸取教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峰.煤矿刮板输送机运行事故的研究与分析—煤矿安全,2010,(05).
[2]刘为玲.浅谈煤矿刮板输送机运行事故的研究与分析方法.中国煤炭工业.杂志,2010,(9).
【煤矿工伤事故分析】推荐阅读:
年度工伤事故分析09-12
工伤事故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09-29
近期煤矿事故案例分析11-16
煤矿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安全教育11-07
意外工伤事故证明11-27
工伤事故如何处理06-20
工伤事故报告单范本11-28
工伤事故补偿协议陆琼12-06
工地工伤事故处理流程12-21
交通事故与工伤赔偿案例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