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热学计算题(精选5篇)
1、用燃气灶烧水.燃烧0.5kg的煤气.使50kg的水从20℃升高到70℃.已知煤气的热值为4.2×10J/kg.求:(1)0.5kg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水吸收的热量.(3)燃气灶烧水的效率.
2、小星家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容积200L.小星进行了一次观察:早上,他用温度计测得自来水的温度为20℃,然后给热水器水箱送满水,中午时“温度传感器”显示水箱中的水温为45℃.请你求解下列问题:(1)水箱中水的质量;水吸收的热量(2)如果水吸收的这些热量,由燃烧煤气来提供,而煤气灶的效
7率为40%,求至少需要燃烧多少煤气(热值为q=4.2×10J/kg)(3)燃气灶烧水的效率.
73、小彤家使用的是瓶装液化气,每瓶中装入的液化气质量为21kg。液化气的热值取5×10J/kg. 求:(1)5kg的液化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多少?(2)若整瓶液化气完全燃烧释放热量的60%被利用,那么散失的热量是多少?(3)小彤想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若将上述散失的热量全部利用起来,可以把多少温度为20℃的水加热到100℃?
224、如图是太阳能热水器受光面积1.2m,内装80kg水,太阳每分钟辐射到1m面积上的热量是7.56×410J。问:(1)太阳能热水器内壁为什么涂成黑色?(2)热水器中20℃的水晒3h后水温达多少度?
7(3)若煤气灶的效率为40%,煤气的热值是4.2×10J/kg,烧热这些水需燃烧多少煤气?
5、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已走进家庭。一辆小轿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100km,消耗
7汽油10L。若这些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有30%用来驱动汽车做有用功,所用汽油的热值为4.6×10
33J/kg,密度为0.7×10kg/m,求:(1)这些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这辆轿车以该速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6、某辆小轿车油箱内装有32kg汽油,司机小李驾车沿高速公路到某地旅游,路程为300km.假设轿车是匀速行驶,且受到的阻力为920N.已知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内能有30%转化为机械能,汽油的热值为4.67×10J/kg.求:(1)汽车到达目的地牵引力所做的功;(2)通过计算说明汽车在行驶途中是否需要加油
7、图21为汽油机做功冲程的示意图。若某型号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活塞直径为60mm(面积近似取S=-363.0×10m2),活塞冲程长度为L=0.06m,某种工作状态下做功冲程燃气的平均压强为p=1.0×10Pa,活塞以n=1380次/分钟作往复运动,汽油机往复运动两次,对外做功一次。(1)汽油机在此工作状态下的功率是多少?
关键词:初中物理,热学计算题,教学思考
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计算题教学?就热学为例,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个人的教学思考。
一、在简单题中, 渗透解题的规范意识
有些计算题是直接套公式就能解的题。这类题目, 重点指导学生解题的格式和规范, 弄清物理过程, 明确套用的公式和涉及的物理量的符号, 单位及意义。
例1:如图所示是利用太阳能对水加热的简易装置.水箱的四壁和底部均用隔热材料制成, 箱顶装有吸热板, 为吸收更多的太阳光能, 其面积可达1米2以上.现水箱内装有质量为50千克的水, 一段时间后, 水温升高了20℃ (水未沸腾) ,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 (千克℃) , 那么这段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为多少
分析:要计算水吸收的热量, 首先需要熟悉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其次根据已知条件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解:已知, M=50千克, C=4.2×103焦/ (千克℃) , △t=20℃。根据热量公式Q=CM△t=4.2×103焦/ (千克℃) ×50千克×20℃=4.2×106焦。
学生应有的基础知识储备是:热量的计算公式, 公式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比热、质量、温度的单位及换算;规范解答物理计算题的格式和要求等。但要注意分析题意中有用的物理量, 有的物理量对计算是无用的, 谨防死搬硬套代公式。
在解此类题时, 如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解答物理计算题的一般格式是什么?本题中要我们求哪些物理量, 它们的符号、单位分别是什么?用什么公式?从公式可看出已知物理量和所求物理量?以及的物理量相对应的单位, 解题的具体步骤等。
基础知识有了, 再由几名同学板演, 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完成后再集体纠错, 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接下来, 教师改动题目中的几项内容或数据, 把原题改编成求水的质量或温度的题目, 学生再解。或在原题的基础上补充或去掉几个条件改编成一道多步计算题。通过改编、补条件、或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等方式, 反复训练, 直至学生掌握规范和方法。
二、在综合题中, 确立解题的正确思路
解答综合题要从中找到简单, 并发现各简单题之间的联系, 找准切入点, 理清解题思路, 从而步步深入, 达到目的。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方法渗透, 使学生学会思考。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
例2:用稳定的热源给一个物体均匀加热, 得到它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 那么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与液态时的比热之比是多少?
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 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 AB段温度升高40度, CD段温度升高20度, CD段加热时间是AB段加热时间的2倍, 吸收热量之比为1:2, 所以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与液态时的比热之比是1:4。
解: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 吸收热量之比为1:2, 温度升高之比为2:1, 根据Q=Cm△t计算可知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与液态时的比热之比是1:4.
要求学生会用图象描述比热容的大小并能正确读图。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信息, 你可提出几个问题?可求出哪些物理量?经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会养成提问题, 想问题的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同时, 在计算题的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题给信息, 根据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和规律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法,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解答问题, 培养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 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三、在情境题中,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近年来, 试题中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贴近生活的题目增多。这些试题中物理情境的取材范围广泛、立意新颖、构思独特,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这类情境题很有训练的必要和价值。
例3:如图所示, 为了解白纸和黑纸的吸热性能, 小明将质量都是1kg、初温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瓶中, 再用大小、形状和厚薄相同的白纸和黑纸将瓶包起来, 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在30min内, 小明每隔3min测一次水的温度, 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根据小明的实验和记录可知[水的比热容c=4.2×103J/ (kg℃) ] () A、白纸的吸热性能好于黑纸。B、黑纸的吸热性能好于白纸。C、30min内, 白纸瓶中的水内能增加了1.26×105J。D、30min内, 黑纸瓶中的水内能增加了4.62×104J
分析:两瓶内装有相同质量、初温相同的水, 通过比较在相同时间内水温升高的多少, 根据吸热公式得出哪个瓶内吸热少, 判断白纸和黑纸吸热性能;知道30min内, 水的质量、初温、末温、水的比热容, 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 (内能的增加值) 。
解:由题知, 两瓶内水的质量相同、初温相同。
∵Q吸=c m△t, 在相同的时间内 (30min) , 白纸瓶水温升高的少, 水吸热少。∴黑纸的吸热性能好于白纸, 故A错, B正确。
白纸瓶中的水吸热:Q吸=cm (t1-t0) =1kg×4.2×103J/ (kg℃) × (30℃-23℃) =2.94×104J, 故C错;
黑纸瓶中的水吸热:Q吸′=cm (t2-t0) =1kg×4.2×103J/ (kg℃) × (34℃-23℃) =4.62×104J, 故D正确。故选B、D。
[pH][0 20 40 60][VNaOH(mL)]例1 用NaOH溶液滴定20.0 mL盐酸,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值变化如图所示,则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3 mol·L-1 B.0.4 mol·L-1
C.0.5 mol·L-1 D.无法解答
解析 解此题的关键在于:图线的起点。因曲线经过坐标原点,在该点溶液pH=0,即c(HCl)=1 mol·L-1,所以:c(NaOH)=[20 mL×1 mol·L-140 mL]=0.5 mol·L-1。答案:C。
点评 图象型的计算题从考查的题型上看,分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题;溶解度曲线图;结构图(原子、分子、晶体)和模型图以及其他综合依据图表计算或构建图表等类型。而解决这类图象题的基本思路: ①会识图:一看面、二看线、三看点(弄清纵、横坐标的意义,弄清起点、拐点、终点的意义,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②注重将图象中隐含的信息加工成化学语言,并联系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基础知识,从而能快速解决问题。
考点2 表格型
例2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并对尾气进行综合利用,某硫酸厂用氨水吸收尾气中的SO2,再向吸收液中加入浓硫酸,以制取高浓度的SO2及(NH4)2SO4和NH4HSO4固体。为测定上述(NH4)2SO4和NH4HSO4固体混合物的组成,现称取该样品四份,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各40.00 mL,加热至120℃左右,使氨气全部逸出((NH4)2SO4和NH4HSO4的分解温度均高于200℃),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标准状况):
[实验
序号&样品的
质量/g&NaOH溶液的
体积/mL&氨气的
体积/L&Ⅰ&7.4&40.00&1.68&Ⅱ&14.8&40.00&3.36&Ⅲ&22.2&40.00&1.12&Ⅳ&37.0&40.00&0.00&]
(1)由Ⅰ组数据推测:标准状况下3.7 g样品进行同样实验时,生成氨气的体积为 L。
(2)欲计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应选择第 组数据,由此求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解析 (1)由数据Ⅰ和Ⅱ可知:[7.4 g1.68 L=14.8 g3.36 L]当样品质量≤14.8 g时,NaOH足量,即样品质量与氨气体积之比为定值,则V(NH3)=[3.7 g×1.68 L7.4 g]=0.84 L;
(2)根据氨气体积的变化情况可知第Ⅲ组中NaOH的量不足,22.2 g样品中含NH4HSO4物质的量为:[22.2 g×0.05mol7.4 g=0.15mol],根据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H++OH-=H2O, NH4++OH-[△]NH3↑+ H2O,求得n(NaOH)=0.15 mol+[1.12 L22.4 L⋅mol-1]=0.2 mol,c(NaOH)=[0.2 mol0.04 L=5mol⋅L-1]。答案:(1)0.84 L;(2)Ⅲ,5.0 mol·L-1
点评 表格型的计算题从考查的题型上看,分为元素周期表图;实验的基本仪器图和装置图;实验图、流程图、结构图等类型。解决这类表格题的基本思路:①理解表格中各项中数字的意义,巧妙地将表格语言转换成化学语言;②理顺表格中数据间的變化趋势,联系相关的化学知识,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专题训练】
1. 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
[pH][13
7
0][V(HCl)/mL][20][M][N][O][O][7][pH][温度(℃)][溶解质(g/100 g水)] [能量][b][a][反应过程][CH3CH3(g)][CH2=CH2(g)+H2(g)] [①②③④][水的体积]
A.图①:25℃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
B.图②: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的做法能实现从N→M的转化(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C.图③:向盐酸中不断加水,溶液pH的变化情况
D.图④: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g)+H2(g)→CH3CH3(g);ΔH<0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光化学烟雾消长规律,在烟雾实[相对浓度][时间/小时][RH][PAN][O3][NO2][NO][O 1 2 3 4 5 6] 验箱中,测得烟雾的主要成分为RH(烃)、NO、NO2、O3、PAN(过氧乙酰硝酸酯),各种物质的相对浓度随时间的消失,记录于右图,根据图中数据,下列推论,最不合理的是( )
A.NO的消失的速率比RH快
B.NO生成NO2
C.RH及NO2可以生成PAN及O3
D.O3生成PAN
[pH][7][1][O][112][224][336][V(SO2)/mL]3. 已知:2H2S+SO2=3S↓+2H2O。某同学向100 mL氢硫酸溶液中通人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硫气体,所得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2是弱电解质
B.H2SO3不是强酸
C.亚硫酸是比氢硫酸还弱的酸
D.原氢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 [产生气体的量][铁粉的质量/g][A][B][C][O][5.6 11.2 16.8 22.4] 浓度0.05 mol·L-1
4. 将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100 mL,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下列分析或结果不正确的是( )
A.若向100 mL该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19.2 g
B.OA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NO3-+4H+=Fe3++NO↑+2H2O
C.稀硫酸和稀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原混合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 mol·L-1
5. 现有甲、乙两瓶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可能是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现做以下实验:
[组别&甲溶液(mL)&乙溶液(mL)&沉淀(g)&第一组&440&120&1.56&第二组&120&440&1.56&第三组&120&400&3.12&]
通过必要的计算和推理判定甲、乙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5 mol·L-1; 0.5 mol·L-1
B. 1.5 mol·L-1; 1.0 mol·L-1
C. 1.0 mol·L-1; 1.0 mol·L-1
D. 1.0 mol·L-1; 1.5 mol·L-1
6. 现有A、B、C、D四种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在它们的化合物中,主要化合价均不止一种,但有一种相同的化合价。它们的一些物理常数如下:
[元素&A&B&C&D&原子半径/nm&0.102&0.077&0.117&0.075&单质沸点/℃&444.6&4827&2355&-195.8&]
下列不属于A、B、C、D形成18个电子的氢化物的分子是( )
A. H2S B. H2O2 C. C2H6 D. SiH4
0.2] 7. 有一种透明溶液,其中可能含有Fe3+、Fe2+、Mg2+、Al3+、Cu2+,Na+,NH4+中的一种或几种,加入一种淡黄色固体粉末时,加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同时产生白色沉淀,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纵轴)与所加淡黄色粉末的物质的量(横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淡黄色固体粉末的名称是 ,所含化学键是 ;
(2)溶液中一定没有的离子是 ;
(3)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它们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
8. 标准状况下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各取30 mL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加入不同质量的同一种镁铝合金粉末,产生气体,有关数据记录如表格。试回答:
[实验序号&甲&乙&丙&盐酸的体积(mL)&30&30&30&合金的质量(g)&0.255&0.385&0.459&生成气体的体积(mL)&280&336&336&]
(1)甲组实验中盐酸 ,乙组实验中盐酸 (均填“过量”“适量”或“不足量”)。
(2)要推导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所提供的数据中可作计算依据的是 ,计算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3)要求出合金中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可作计算依据的数据是 ,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一)热现象
1、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正确的做法是
A、温度计的玻璃泡有部分浸入液体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置于液面之上
C、把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后在读数
D、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液体中,但不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使水的沸点超过100℃,需要将
A、火烧旺些
B、水量减少些
C、将容器移到高山上去烧
D、给容器加密封盖
3、要使水的沸点超过100℃,要
A、将水量减少写
B、给容器加密封盖
C、将火烧旺些
D、将容器移到高山上加热
4、高压锅能很快煮熟饭菜,最主要的原因是
A、密封性好,减少了热损失
B、增大压强,提高了沸腾温度 C、增大压强,降低了沸腾温度
D、传热快,缩短了沸腾时间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6、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江面上逐渐形成了大雾 C、冰块慢慢地融化成水
D、卫生球放一段时间变小
7、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这是属于下列哪一种现象?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8、在下列过程中,一定要放热的是
A、凝华
B、汽化
C、升华
D、熔化
9、下列各种现象中哪一种属于升华现象?
A、夏天湿的衣服变干
B、卫生球放一段时间后变小
C、霜的形成 D、露的形成
10、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
D、铁的熔点比锡高
11、关于熔化和凝固,正确的说法是哪个?
A、固体在熔化时都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B、固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温度降低 C、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达到100ºC水才能沸腾 B、冰吸收了热量不一定熔化 C、汽化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D、温度达到熔点时晶体一定熔化
(二)分子动理论
内能
13、扩散现象表明
A、分子间有作用力
B、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C、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D、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4、室温下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水的温度为0ºC,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B、这是扩散现象,它只能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C、这是扩散现象,它只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快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B、只有液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C、只有固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D、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16、扩散现象表明
A、分子有一定大小
B、分子有一定质量 C、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有作用力
17、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B、房间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
C、铁器不用生锈了
D、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一些盐,不久整杯水变咸了
18、在下列事例中,哪一个事例不能表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A、在房间某处洒上香水,不久房间里充满了香水味 B、把一块糖放入水中,不搅动,不久整杯水都甜了 C、衣箱中的卫生球变小了,衣服上充满了卫生球的气味 D、扫地时,太阳光柱里能看到大量尘埃做无规则的运动
19、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物体的比热容越大,内能也越大
D、物体的密度越大,内能也越大 20、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比热容越大,内能也越大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两杯水中,温度高的水的内能一定较大
D、0℃的物体内能为零
2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越快,物体的内能越大 B、物体举得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C、物体运动的越快、举得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D、物体的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22、下述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比热容越大,内能就越大
B、物体的密度越大,内能就越大 C、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D、0℃的物体没有内能
23、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总是从
A、质量大的物体传到质量小的物体
B、密度大的物体传到密度小的物体
C、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D、比热容大的物体传到比热容小的物体
24、两个物体接触时发生热传递,实质上是能量从
A、质量大的物体传到质量小的物体
B、比热容大的物体传到比热容小的物体 C、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D、热量多的物体传到热量少的物体
25、状态一定的某物质的比热容
A、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B、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C、跟它的温度变化成正比
D、是它的特性之一,其大小与上述因素无关。
26、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比热容跟温度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它吸收的热量有关 C、物体的比热容跟它放出的热量有关
D、物体的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27、已知铝、铁、铜的比热容依次减小,温度相同、质量相等的铝、铁、铜金属块,吸收相等的热量,最后
A、三块金属的温度都相等
B、铝块的温度高
C、铁块的温度高
D、铜块的温度高
28、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铁的比热容是0.46×103J/(Kg·℃),铜3的比热容是0.39×10J/(Kg·℃)。相同质量的铝、铁、铜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 A、铝吸收的热量最多
B、铁吸收的热量最多
C、铜吸收的热量最多
D、三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等
29、初温相同的铜和铅,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2:3,若他们吸收相等的热量,铜升高的温度与铅升高温度之比是
A、1:2 B、2:1 C、2:9 D、9:2
30、四口之家分别单独使用不同种类的燃料时的平均月消耗量分别为:木柴约200Kg,烟煤约80Kg,液化石油气约30Kg,煤气约60Kg,这四种燃料中哪一种燃料的热值最高?
A、液化石油气
B、煤气
C、烟煤
D、木柴
三、热学:
(一)热现象
1D
2D
3B
4B
5D
6B
7B
8A
9B
10D
11D
12B
(二)分子动理论 内能
13D
14C
15D
16C
17D
18D
19B
20B
21D
22C
23C
24C
25D
26D
27D
28A
29A
30A
热学
1、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 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健康人的正常体温是37℃,读作_______________。
3、填写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
(1)、打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是___________现象(2)、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这是___________现象
4、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_________,此过程中物质要__________。
5、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_______。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________。
6、物质从_____________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
7、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的高低、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和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
8、用锯条锯木,锯条的温度升高,这是用________的方法使锯条的内能增加;用酒精灯加热使试管中的水温度升高,这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水的内能增加。
9、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水加热到80℃,这些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J.[水的比热是4.2×103J/(kg•℃)]
10、把500g50℃的水冷却到30℃,这些水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J。[已知水的比热是4.2×103J/(kg•℃)]
11、质量为2kg的铜块,当它的温度从20℃升高到100℃时,铜块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J。[已知铜的比热容是0.39×103 J/(kg•℃)]
12、铁的比热容为0.45×103____________(填单位)。质量为10kg铁块,温度从20ºC升高到120ºC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J。
13、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____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_。
热学:
1、冷热程度,热胀冷缩
2、热胀冷缩,37摄氏度
3、液化,凝固
4、熔化,吸热
5、熔化,汽化
6、液态变成气态,蒸发、沸腾
547、液体温度,液体表面
8、做功,热传递9、4.2×1010、4.2×1011、62400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 1.使某种金属X发生光电效应所需的光子最小的能量为2.60eV。已知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n=3的激发态,其能级如图所示。这些氢原子能够自发地跃迁到较低的能量状态,并向外辐射多种频率的光.那么,若用这些氢原子辐射的光照射这种金属,能够使这种金属X发生光电效应的有几种不同频率的光()
A .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2.下面四个方程中x1、x2、x3和x4各代表某种粒子。
11389531!23522○r3x1
○92U0n54Xe38S1Hx22He0n 2342442732384○
○UThxMgHe9290312213Alx4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x1是中子
B.x2是质子
C.x3是粒子
D.x4是氘核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氡的半衰期有3.8天,若有4个氡原子核,经7.6天后就一个原子核也没有了 B.许多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原子核是有复杂结构的 C.卢瑟福在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电子
D.射线一般伴随着或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2223.238 92 U衰变为 86 Rn要经过m次衰变和n次衰变,则m,n分别为()
(A)2,4。(B)4,2。(C)4,6。(D)16,6。4.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的核子有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就是半衰期 B.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中,a 粒子动能很大,因此贯穿物质的本领很强 C.当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具有较高能量时,将发生β衰变
D.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γ射线 5.氢原子在某三个相邻能级之间跃迁时,可发生三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已知其中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和λ2,且λ1和λ2,则另一个波长可能是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A λ1+λ2
B λ1-λ2
C
1212
D
1212【参考答案】1B 2 AC 3 B 4 D 5
C D
【专题:热学计算题】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热学专题测试10-16
高考物理热学专题训练03-25
传热学课后题答案整理11-19
热学训练一11-07
热学典型例题分析07-27
大学物理热学题库10-17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提纲06-23
传热学期末考试试题09-18
传热学课后复习题答案02-22
三角形面积计算专题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