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言文知识点(精选8篇)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欣然:乐滋滋的)
2、以天下之美尽在已(美:美景)
3、至于北海。(北海:北方的大海)
4、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掉转)
5、望洋而若有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
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
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二、通假字
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泾:径,直流的`水波;辩:辨,清楚)
三、古今异义
1、于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2、面目: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古义:面部。今义:面貌)
3、大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修养很高、见识很广。今义:言行举止得体庄重)
四、词类活用
1、时:秋水时至(名作状,在这个时候)
2、东: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之(名作状,向东)
3、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形作动,小看)
4、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作动,轻视)
五、句式
1、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2、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六、难句翻译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我将长久地被见识广的人取笑。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本书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编著, 是帮助广大中学生学好文言文、备战高考的得力助手和必备工具性书籍。本书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1~5) 编写, 对每篇课文从走近课文、详解点评、知识提要和拓展阅读四个方面加以解读。走近课文, 简介作者与作品写作背景。详解点评, 依据课文自然段落, 对每个句子先翻译后解释, 对重点或疑难词语, 解释力求详细, 以方便读者自学;译释一段或一个层次后, 从思想到艺术作简要评论, 以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知识提要, 从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经典识记等6个方面, 对课文涉及的文言基础知识加以梳理解释, 并力求全面详细;它有助于读者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拓展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对作者生平与作品的更全面更深入的介绍与评价, 有对课文从现代观念出发所作的审视, 有学生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读后感, 也有考生联系文言诗词所写的高考满分佳作。相信读者在品读这一部分文章的过程中, 会进一步领略古典诗文恒久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加深对“学古文有助于写作文”的理解, 并提高自己现代文的写作能力。
本书定价:30.00元。
一、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来确定谓语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另外,在文言文的句子中,什么成份都能省略,唯独谓语动词不能省略。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思。
例:(2015新课标I卷)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两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译文: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例:(2015新课标II卷)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解析:本句中“兴”“咨怨”两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就看考生能不能正确翻译。这两个词表面上分析都不是动词,显然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既然文言文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那么这里必须要有两个字解释成动词,只要稍加琢磨,一般的考生都能够将这两个动词定位在“兴”与“咨怨”。再用联想法与组词法,“发动”“生出咨怨”这两个义项应该容易得出。译文: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二、锁定宾语,判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通常是不带宾语的,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例:(2015重庆卷)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
解析:此句中的“师”字在古汉语中原是名词“老师”,这里带了宾语“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按上面所说语法规则,这就是意动用法,直译就是“以他为师”。译文:(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例:(2014山东卷)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解析:此句中的“活”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此句中却带了宾语,因此肯定是词类活用。这个词在课文《鸿门宴》中也出现过:“项伯杀人,臣活之。”(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了下来。)考生只要牢记判断标准,对这个使动用法的翻译肯定不成问题。译文: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三、借助同位置词义对举关系来推测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作者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
例:(2015四川卷)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解析:这个句子读起来是很工整的。“积”对“累”,“一勺”对“微尘”,“江河”对“峻极”,意思都很接近。这里“微尘”好懂,“江河”也好懂,根据同位置的对举关系,“一勺”与“峻极”的意思就能推测出来了。译文: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例:(2014天津卷)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解析:此句中“补朝廷之治”与“救宰相有司之失”二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意思也应该相近。“失”这个词考生容易理解——失误、过失;那么根据对举关系,考生就不会将前一句的“治”这个词简单理解成“治理”了,而应该翻译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译文: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四、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文言特殊句式是翻译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四种特殊句式的表现形式。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2015新课标I卷)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解析: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译文: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例:(2014湖南卷)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解析:中学课文《五人墓碑记》中有一个句子“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学习时老师一定讲过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必须调整语序。本句也是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译文: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设置的采分点,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不断增强对采分点的敏感意识。另外同学们还应注意翻译后的句子在整体上要通顺、无语病,注意书写的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中的真切感受。总之,只要同学们切实掌握语法概念及句法运用规则,在做题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拿到理想的分数的。
巩固练习
将下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夜往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二、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四、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五、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六、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七、郑子产有疾,谓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①之盗。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①萑苻(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八、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参考答案
一、1.弥子瑕曾经被卫国国君宠爱。(注意点:“见爱于卫君”含有被动与倒装)2.有一天,弥子瑕与卫君在果园里游玩。(注意点:“游于果园”含倒装)3.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
二、1.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注意点:“未之奇也”含宾语前置和意动用法)2.天下将要大乱,没有经世之才的人是不能定国安邦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先生吧。(注意点:本句是判断句)
三、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2、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3.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1.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注意点:“是”为重点,属指示代词“这”)2.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注意点:“病”字要联系上下文,有比较的意思)3.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注意点:“若之何”是固定结构,表疑问)
五、1.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你杀猪。2.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注意点:“特与……耳”属固定句式)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孩子)不是用这种方式能教育成的。(注意点:“非以成教也”是判断句)
六、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注意点:有判断句,“去大梁”的“去”、“议臣者”的“议”是关键实词)
七、1.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2.派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注意点:“鲜、焉、玩”三个字是重点,“宽”含词类活用)
八、(1)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注意点:罄,完全显现;类,像)(2)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注意点:判断句式)
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医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义:男子。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
10.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音cān,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4.假舆马者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15.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腿,蟹脚。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事迹()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我们对216份试卷中的所有文言知识性题汇总,用其题干中的关键词命名,将它们分为五大类:词语题、翻译题、标断题、句式题、组合题,在每类后标注其出现的次数。
(一)“词语”题(共 376 次)
本题分为“明确”型和“模糊”型两类,分类标准是从题干中是否可以明确看出考查的是哪类词或词语的哪一方面。
1.“明确”型(共 32 次)
古今异义词10次,代词7次,读音、称谓各考3次,虚词2次,语气词、词义变化、时间名词、偏义复词、关联词语、词类活用、通假字各考1次。
2.“模糊”型(共 344 次)
(1)解释题(共208次):“解释不正确”为175次,“解释正确”为18次,“解释加点词”只涉及上海卷共12次,“比较判断”为3次。
(2)“意义用法”题(共136次):“意义用法相同”型85次,“意义用法不同”型44次,“比较判断”型3次,“选词填入”4次。
(二)句式题(共 13 次)
“明确”型,省略句,9次;宾语前置句,1次;“模糊”型,3次。
(三)翻译题(共 198 次)
1.“译句”型(共 170 次):“原文译句”,共 167 次;“提供译句”, 3 次。
2.“选译句”型(共28次):“句意正确”型,16次;“句意不正确”型,8次;“√”型2次;“划去”型1次;“五选二”型1次。
(四)标断题(共 45 次)
1. 标点题(共 6 次):“句加”型,即给文言句子加标点,4 次;“补改”型,即填补改正标点,2 次。
2. 断句题(共 39 次):“原文断句”, 10 次;“提供断句”, 22 次;“选择断句”, 7 次。
(五) 组合题(共 26 次)
标点 + 翻译,2次;标点 + 解词,2次;翻译 + 解词,2次;读音 + 解词,4次;断句 + 翻译,16次。
二、题型规律
文言知识题在历年高考文言试题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发展也有自身特点,我们以文言题型分类及其变化为依据,从文言知识题题干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如下的规律。
(一)从静态的方面看
重点与全面。216份试卷出现文言知识题,共分五种类型,其中各类题型所占比重各不相同,词语题的出现率超过了所有其他题型的总和,翻译题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词语题中实词题是主体,是每年必有的,也是每套题必有的,对实词读音的考查仅在1994年以前出现过几次,此后全部都是对实词语境义的考查。翻译题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有时是主观翻译,有时是客观选择,而前者占绝对优势。因此,我们既要了解各种题型,又要掌握常考的重点题型。
单一与综合。有些题型是单一的,仅考查文言知识的某一方面;有些题型是综合的,是对多方面文言知识的考查。相对而言,词语题和句式题是单一型的,是专门对词语、句式的考查。而标点、断句、翻译这些题是综合型的,会涉及实词词义(包括特殊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虚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文意理解等内容。单就词语题和句式题而言也有单一型和综合型之分,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这一考题就是专门考查词类活用现象的,而不涉及其他考点。而“加点词解释不正确”题的几个选项可能会涉及实词的几种文言现象。
题干与内容。题干相同,而考查的内容多样化,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而考查的内容是多样的:有考实词的,有考虚词的,还有考古文化常识的等等。题干多样化,而考查的内容相同。有些文言内容以各种各样的题干去考查,如考查省略句式知识的内容,曾出现多种提问法:(1)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或正确的)一项是。(2) 在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弧里,补出画线部分所省略的词语。(3) 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二)从动态方面看
题型总是在动态变化着的,有些考题仅出现过一次,有些只是在2004年后才出现的,有些是在1978-2011年之间多次出现的,这正体现了高考“稳中求变”的原则。所谓“稳定”,即指考点内容或者出题形式的稳定性,所谓“变化”,即指设题形式以及考查内容的变化。
有些考题稳定,是因某些文言知识点始终在高考题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了高考的必考点,比如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和句式等内容。
有些考题发生变化,一是设题形式的变化,组合题中自2006年以来新增加了“断句 + 翻译”,而其他四种组合题只出现在1995年之前。“五选二”型题即多选题也变成了“单选题”,翻译题由“选译句”型为主发展为“笔译”型占绝对优势,直接单独考查关联词语、语气词等的考题变为间接综合考查。二是考查内容的变化,考查词语读音的题1994年以后再没有出现过,标点题1989年之后也没有出现过。偏义复词和文化知识在2004年以后也没有单独考查过。断句题是从2004年以后才出现的。自2004年以来,有些省份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等内容作为重点,明确去考查。
一、深化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都有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意思,弄懂这些词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让学生透彻理解文言语句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意境才能够有所感知。为此,帮助学生深化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是教学中最为基本也是十分关键的。
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十分精致且别有韵味的小诗: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短短20字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十分生动活泼的画面。要想让学生能够真的看到并且看懂这幅美丽图画,则需要透彻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在这首诗中“不解”是什么意思,“一道开”在诗中又是指什么?如果学生仅仅按照现代汉语从字面上理解这些词句,就会越来越迷惑。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重点字词进行准确的理解,尤其要通晓那些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的词汇,进而对诗作有更多的感知。
二、强化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无论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还是学生今后会接触到的各类古文,这些文言文中往往都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及意境,这也是文言文中最值得挖掘、最有价值的部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韵味。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而且也是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良好途径。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思乡诗作,“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表达对亲人思念之情的绝唱。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描述的是怎样的意境以及怎样的心绪,要让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远在他乡的孤独心情,体会佳节到来时作者心中涌起的那份浓浓的乡愁。诗歌是表情达意的最好途径,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因素。这不仅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发展与锻炼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深化学生对文言文背景的认知
文言文或古诗词创作年代通常都非常久远,经典的文章或者诗句大多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因此,想要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及认知,多了解文言文相关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文言文的背景知识非常丰富且十分庞杂,初学时只需要学生对文言文有感性的认识,明白古诗文中的情感要素是非常丰富且非常深厚的就可以了。随着学生接触到的诗词越来越多,可以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几大基本类型有初步的了解,这不仅对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文有很好的帮助,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能力。
边塞诗在古诗词中占有较大比重。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边塞诗,诗人以一个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露出一股慷慨之气,悲而不失其壮,作者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感情,却丝毫没有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博大胸怀。在学习这首诗时,除了要让学生对诗歌的字面含义有准确的认识,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作者的那种情怀,进而理解边塞诗的含义。通过学习,能够有效地深化与拓展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总之,要想巩固小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应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古诗词有准确的理解,并对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意蕴有深刻的体会。此外,还应当不断丰富与拓展学生对文言文背景知识的认知。如是,强化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推荐阅读:
秋水教案09-08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10-12
文言文知识点整理06-19
文言文狼知识点总结06-17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07-15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短文10-10
七下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10-27
归去来兮辞文言文知识点07-07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05-26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