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精选8篇)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精神,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现就农业部门“*”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大明确“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届六中全会进一步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发布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使信息发布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发布日历”的安排,及时发布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发布制度,开辟发布窗口,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发布(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发布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央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

(二十四)建立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激励机制,推动农业信息化有序发展。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地区、单位,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篇2

结合通江县“三电合一”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 笔者对于如何搞好县级农业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点浅见。

1 组织领导是保障

事实证明, 地方党政高度重视是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四川省通江县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提档升位的头等大事来抓, 作为转变通江县农业行政手段和农业服务方式的长期工作来抓, 更是通江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 宣传、财政、农业、科技等单位为成员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整合各类农业信息资源, 确保工作顺利进行。重点乡 (镇) 成立了以乡 (镇) 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以乡 (镇) 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 保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经费和人员及时到位。

2 理清思路是前提

要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 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建设思路。

2.1 认识升位

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是山区贫困县与外部经济、市场接轨的纽带和桥梁, 是改变区位劣势的必由之路, 也是尽快打破通江县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2.2 准确定位

将服务平台定位为三个“中心”, 即指挥农业生产的参谋中心、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心、服务于“三农”工作的服务中心, 实现了农业科技推广手段和方式的一次重大革新, 奠定了农业信息化在通江县“三农”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3 工作到位

与电信、广电等部门协作, 加大乡村光纤、宽带的建设力度, 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同时, 加大农业信息工作宣传力度, 利用电视、网络、乡村会议等多途径进行宣传, 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3 整合资源是纽带

科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提高涉农信息的有效利用率是联接县级涉农部门的重要纽带, 是充实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内容、扩大服务网络盖覆面的重要手段, 也是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初一公里”问题的关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 始终把资源整合、部门联动作为全县齐心协力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1) 与电信签订了《通信协议》、《光纤接入协议》, 开通了覆盖通江县的“12316”农业热线电话, 与广电签订了《农业节目制作协议》、《农业节目播放协议》、《农业节目点播协议》等;

(2) 与县级涉农部门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 设立了12个涉农部门 (专业) 服务终端、7个专家人工坐席, 整理编写电话语音资料11000余条、网页信息及技术资料5000余篇, 共计100万余字, 把畜牧、兽医、林业、水利、水产、农机、国土、扶贫等信息资源纳入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中, 真正实现了“一网看农业、一网知农业、一网服务农业”。

4 建好平台是关键

县级农业信息平台是 (部) 省级农业部门与县乡 (村) 农业部门信息联通的枢纽, 是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充分整合与高效利用的支撑点, 因此, 建好县级农业信息平台是切实解决农村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着力点。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通江县按照“六有” (有机构、有阵地、有牌子、有专人、有制度、有任务) 的标准, 建设了重点乡、试点村的信息服务站 (点) 各10个, 辐射带动全县乡 (镇) 村农业信息网点的建设, 每村落实农业信息传播核心户20户, 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建立了长效的联动机制。

4.2 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

除了对上大力争取资金、项目、技术等支持外, 县财政每年拿出3万~5万元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还要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 积极利用社会闲散资金, 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4.3 培训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

加强对县乡村农业信息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确保所有人员都能熟练掌握相关业务技能, 还要搞好村社干部、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工作, 使他们成为运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行家里手”。

5 科学管理是生命

没有科学的管理, 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无章可循, 信息服务网络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只能成为“绣花枕头”、“昙花工程”。根据信息工作的特点, 制定了《农业信息工作职责》、《农业信息工作纪律》、《农业信息文明服务制度》、《农业信息岗位职责》、《通江县农业信息发布规范》等20项管理制度, 对乡 (镇) 村信息服务站 (点) 实行合同管理和工作目标管理, 切实做到工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服务经常化。

6 强化服务是根本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篇3

一、充分认识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频繁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我国也先后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禽流感、猪蓝耳病疫情,对局部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实践证明,要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进一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兽医工作队伍。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是动物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和动物疫情报告等重要防疫措施实施的主体力量。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可以把动物防疫的网络延伸到基层。可以把动物防疫的意识强化到基层,可以把动物防疫的技术传授到基层,有利于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早发现、早反应、早处置,有利于各项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的落实。

近年来,各地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项工作整体上进展还很不平衡,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经费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极不适应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需要。各地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不断提高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和水平。

二、积极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

(二)明确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原则和目标。要按照“因地制宜、按需设置、明确责任、择优选用、注重素质、创新机制”的原则,把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纳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整体规划,结合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建立起适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三)科学配置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配置,要与动物防疫工作实际相适应。要确保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防控措施在基层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畜禽饲养量、养殖方式、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和免疫程序等因素综合测算。科学合理配置村级动物防疫员。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要设立一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畜禽饲养量大、散养比例高或者交通不便的地方,可按防疫工作的实际需要增设。

(四)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责任。要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责任制。村级动物防疫员主要承担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宣传、动物强制免疫注射、畜禽标识加挂、散养户动物免疫档案建立、动物疫情报告等公益性任务。各地要进一步量化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任务,细化质量标准,明确考核指标,保证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进度具体、要求严格。

(五)做好村级动物防疫员选用。建立和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选用制度。村级动物防疫员要优先从现有乡村兽医中选用。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掌握选用条件,严格选用程序,严把进人关。要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责任书,明确其权利义务。

(六)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各地要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支适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要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把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纳入动物防疫队伍整体培训计划,制定系统完善的培训方案。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七)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考核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各地要把动物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和动物疫情报告等情况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定期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村级动物防疫的工作开展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报酬补贴挂钩。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村级动物防疫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工作任务的,给予相应的处罚。要坚持人员的动态管理,对综合考评不合格的,要及时调整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要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监督管理办法,严肃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纪律。规范村级动物防疫员行为。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八)加强对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摆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根据本意见的精神,制定本地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要把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作为考核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实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一项指标,逐级进行考核。

(九)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经费保障机制。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在中央出台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特别是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制度。要认真测算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任务量和工作强度,把村级动物防疫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提高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保障水平。要为村级动物防疫工作配备必要的疫苗冷藏设备和防疫器械,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装备水平。要加大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技术水平。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篇4

湘政发〔2007〕15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推广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监督;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 测试,农林水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检测、检疫和强制性检验;农业、渔业、森林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防汛抗旱技术服务;水利建设与管理,农村供水和水土保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管理技术监测及维修行业监管,组织农机进行抗灾抢险和跨区域农机作业;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等。

(二)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行业内整合,分别设置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和林业等技术推广中心(站)。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国家在基层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业务主管部门。县级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根据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森林资源、水系、水利设施、防汛责任制和政府财力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机构设置模式,原则上按照以下方式设置:一是按行业跨乡镇设置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二是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向乡镇派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三是在整合现有乡镇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无论选择哪种机构设置方式,都应当有利于县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工作的落实,有利于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有利于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畜牧和水产在乡镇整合,与乡镇动物防疫站合署办公。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乡镇政府职责。

(三)理顺管理体制。县级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原则上 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即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要充分听取服务区域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所在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监督等行政管理和政治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配合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强化对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

二、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四)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工作量,结合考虑财政保证能力、基层设施条件、县乡规模、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行政村和农户数量、农作物耕地面积、林业用地面积、生态区位的重要程度、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的规模及数量等因素,由各县市区具体测算,统一核定人员编制,按程序审批。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专编专用,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不得挤占和挪作他用。

(五)严格实行竞聘上岗。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实行聘用制管理,3年一聘,国家和省对聘期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各级农业、林业、水利、人事和编制部门要共同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聘用工作,要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要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高级(职业三级)职业资格以上证书;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中级(职业四级)职业资格以上证书。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不满编的可向社会招聘,并优先聘用长期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编外人员。对超编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编外人员要予以清退。

(六)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要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变化,不断地更新知识。各级农业、水利和林业部门要制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制度化培训教育机制,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要把队伍建设和收入分配、用人机制、技术职务辞聘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的体制制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年参加业务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5天。要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依据。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落实相关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七)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县级农业、林业和水利部门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确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责任。对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要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的机制,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建立人员动态管理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聘用人员续聘与否。解聘后所缺岗位从原落选人员或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通过竞争补岗。改革分配制度。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改革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按国家规定执行,实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同工同酬。

(八)努力创新推广方式。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根据当地生产需求,及时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通过充分利用农业服务热线和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行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及时为农民解惑答疑。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车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同时,要搞好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依托其技术和人才优势,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保障力度

(九)保障经费供给。各级财政要对这项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费和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必要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省级财政按农村综合改革的统一政策,对改革后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予以补助。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基础设施设备补助机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由市州、县市区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政策,省予以适当补助。

(十)完善社会保障。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各级政府要组织财政、人事、编制和劳动保障部门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清理工作,要在改革前,采取有效措施,补齐拖欠的社会保险费。个人缴费部分按照有关规定由个人补缴,对于由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的事业单位,其单位承担部分由县级财政部门拨付。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应由单位承担部分列入财政预算。

(十一)改善推广手段。各级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根 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的需要,在充分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施装备不断更新,推广手段不断增强,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县级以上政府要在财政重大支农项目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安排上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倾斜。对现有农技推广机构的资产,严格按照资产管理规定,界定产权,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十二)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各级政府可采取提前离岗退养、自谋职业、选派到村组任职、领办服务性经营性实体或组织富余人员进行劳务输出等办法予以妥善分流和安置。各级财政、劳动保障和农口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改革所需各项经费的测算,将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等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凡与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已参加养老保险的自谋职业的分流人员,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按照有关规定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和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分流人员,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手续并接续养老保险关系。

五、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十三)大力培育多元化推广主体。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推广形式要多样化,积极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推广形式。推广内容要全程化,既要搞好产前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又要搞好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加工、营销服务,通过服务领域的延伸,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可实行招投标制,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建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可以优惠使用原乡镇推广机构闲置的经营场地,并享受现行政策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要规范推广行为,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规,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十四)积极发展经营性服务。要积极稳妥地将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类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参与 公益性推广。

六、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五)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

(十六)认真制订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具体由省农业厅会同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编制办、省人事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地税局、省科技厅、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负责。各级财政要为改革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各县市区政府要抓紧研究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改革工作方案,经市州人民政府审核后,于2007年9月底前由市州统一报省政府审批,2007年10月开始组织实施。各地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动员部署、竞聘上岗、分流人员、检查验收、巩固提高等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在2008年第一季度基本完成。

(十七)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各级政府要引导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扬心系农民、献身农业、服务农村的优良传统,主动投身改革,找准新的定位,争取更大作为。要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确保社会稳定。

湖南省人民政府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篇5

鄂政办发„2010‟10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切实做好我省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主产省份之一。近年来,虽然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但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仍然很高。尤其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省天气变化起伏大,突发性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多发。做好气象为农业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把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部署,抓出成效。

二、深入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一)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完善提升现有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水平,是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建设的基础条件。各地要完善监测功能、增加监测密度,逐步将每个乡镇的自动雨量站升级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行政村增建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监测,推进乡乡有站、预报到乡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实现局地灾害性天气的观测和预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全省农村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率接近城市水平。今年要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组织试点市、州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预报业务试验。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要做到需求属地化、产品特色化、服务精细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围绕当地农业产业布局特点,选择重点基地,建立农村气象服务联系卡制度;详细分析需求,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做好做深“一县一品”农业生产气象服务,针对每个产品建立一套需求分析表、一套服务指标、一套业务流程和一个业务平台,针对不同农事季节开展精细化服务。要按照一年建一品的服务要求,到2012年,每个市、州要有3-4项重点 服务产品。今年各市、州要选取1个县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点,直接面向县乡政府、村委会及农村种养大户开展专项农业气象服务,并建立规范的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机制。

(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各地要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重点区域建设一批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示范基地。改进作业设备,有计划地配备新型作业火箭架和车辆。建立省、市、县三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各地要建立抗旱、增雨、防雹相结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机制,抓住有利天气条件,根据农业农村需求及时组织抗旱增雨作业。各地要切实做到人工影响天气机构、人员和经费三落实。

(四)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知识在农村的科学普及宣传工作是农村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身安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扩大气象防灾知识普及面,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气象科学普及宣传力度。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尤其要在农忙季节和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加大密度广泛进行宣传。要利用挂图、小册子和明白卡等多种渠道,将气象防灾科普知识送进农村社区和乡村学校,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

(五)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各地要加快促进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针对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精细农业、订单农业、创汇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集中科技攻关,大力开发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要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气候资源。组织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加强农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普查和区划,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三、大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抓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编制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也是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前提。各市、州、县要精心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御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今年各市、州至少要有1个县编制出台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有1个县完成县级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

(二)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是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是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要在全省所有乡(镇)政府、涉农街道以及村委会加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并配备1名 兼职气象协理(信息)员,把气象信息服务纳入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气象协理(信息)员工作由所在乡镇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及村委会考核,县级气象局协助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到2015年,要实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今年每个县要选择5个乡镇或村进行试点,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

(三)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工作。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有利于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应对效率。要加强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行政村村委会主任为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要清楚全村的危险户所在。村级组织要在气象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并清楚标明转移路线。今年通过抓试点县工作,努力推进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要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每个市、州至少要有一个县开展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建设工作。

(四)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网络。各级政府要针对气象灾害具有突然发生、影响面广的特点,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要加强乡镇、村组高音预警广播、电子显示屏等传播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载体建设,确保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及时通知到每 户居民。各市、州要加大组织协调社会多部门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的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高音预警广播、电子显示屏的建设,使农村气象信息覆盖面有明显提升。

(五)加强农村防雷安全工作。雷电灾害是农村危害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防雷宣传,增强农民的防雷意识,重点做好农村中小学校舍防雷安全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做好雷电监测预警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以及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同时做好农村防雷安全技术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可以对农户新建建筑自愿安装防雷装置的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创造条件开展防雷安全示范村建设工作,努力减少农村因雷电引发的伤亡事故。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主体。气象工作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和发展农村气象事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气象部门要结合我省实际,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水平。

(二)落实经费保障。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是公共服务产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及运行保障经费的投入,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

(三)健全工作机制。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抓好基层气象组织体系建设。要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激励,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建设的合力。各级气象、农业、水利、民政、国土资源、林业、公安、广播电视、通信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推动农业农村气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建立多部门合作的联动机制。

(四)加强检查督促。各级政府要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融入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积极推进。气象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技术服务,并及时进行检查督办。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篇6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11日

【字体:大 中 小】

各县、区农委,经开区社管局,高新区农工局,新站区经贸局:

为加快我市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农业利用外资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加强我市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积极适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需要,把“扩大对外开发,加快招商引资”作为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战略,以做大、做强、做优现代农业经济为目标,以加快农产品加工发展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积极开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为我市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围绕加速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加速向我国集聚,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按照“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十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政策为保障,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为主攻方向,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扩大招商引资领域,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努力实现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推动全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目标任务:力争农业招商引资项目、资金年增长20%以上,2008年农业招商引资项目50个,引进资金达到20亿元以上。

三、招商重点

(一)突出重点产业。坚持我市现有农业十大产业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突出抓好菜瓜果、绿色园艺业、特色种养等精品农业,尤其是粮油、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林木、农业生物有机肥等产业及其精深加工。将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现代管理模式和人才信息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突出重点企业。根据十大产业集群建设需要,有针对性的筛选一批有发展前景但缺乏资金的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通过嫁接招商引资项目,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

(三)突出优势资源。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政治、区位、人才、信息、科技、原料、政策等优势,吸引国内外的经济主体投资我市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突出加工园区建设。以我市已形成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市区工业园区为载体,与外来资本对接,引资入市,引企入园,迅速将区域板块经济做大做强。

四、工作重点

(一)精心包装推出一批重点项目。建立市、县两级农业招商项目库,及时推出适应招商要求的、可行性程度高的招商引资项目,提高项目编制水平,实现项目“建设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信和快捷的信

息服务。重点要瞄准那些建设起点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农业项目进行招商。

(二)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和领域。要树立“市外即是外”的观念,主攻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发达地区,紧盯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各产业的顶尖企业招商,加大境外招商力度,争取境外招商有重大突破。

大力推进展会招商,网上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多管齐下,提高招商效果。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其次要充分利用外地驻肥机构和国内外大公司驻合肥总部及办事机构的“窗

口”作用及发达地区商会、台办、侨联、工商联等机构的资源优势,密切联系,互通信息,捕捉合作商机。要重视外出打工人员回家乡投资,鼓励引导他们返乡创业。

(三)努力提高招商项目质量。招商引资要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符合产业布局要求,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坚决禁止引进产业政策淘汰、环保政策限制的落后项目。重点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项目及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大型基地项目。当前要重点抓好粮油深加工项目引进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招商引资,不但能增加农业投入,而且能带动国内外先进技术、生产方式、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和优秀人才等嫁接给传统农业,提升产业档次。充分认识招商引资是整体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措施。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充实农业招商队伍,安排专项经费,形成招商引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二)提供优质服务,优化招商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县农口系统的行政服务窗口的规范化建设,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优化工作流程,实现“一个口子”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行政审批模式。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企业做到上门服务,对落地的招商引资项目,安排专人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对重大招商建设项目或市里确定的重点项目实行超前服务。

(三)落实好优惠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对招商引进的项目,在资金的安排上给予倾斜。要按照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创新土地流转激励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者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带动土地流转,促进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我市农业领域。

(四)加大对外宣传。要利用各种载体,加大农业的对外宣传,重点突出产业宣传和投资软硬环境的宣传,促进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持续进展。对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的县(区),要加大典型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的力度。

(五)强化投资软环境建设。要进一步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投资信息和咨询系统,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信息和咨询平台。要建立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要加强农业发展环境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篇7

为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以下简称《推广法》) ,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有关政策措施, 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 强化对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 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稳步推进, 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创新, 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应用, 技术领域进一步拓展, 推广机制不断创新, 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农业机械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的重要阶段。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体系;有利于加快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不仅关系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而且关系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要认真实施《推广法》,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推动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以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为着力点, 切实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强化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 加强推广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设施条件建设和推广工作规范化建设, 提升推广服务能力和效率, 加快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重点的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实行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类管理, 明确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广泛吸引科研、教学、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多种社会力量投身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事业。

——坚持试验示范, 农民自愿。试验先行, 加大试验力度, 确保技术先进、适用和安全, 维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选择和应用技术的自主权。通过典型示范, 政策引导, 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 调动农民应用技术的积极性。

——坚持机制创新, 提高效率。创新完善机制, 推动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 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 技术推广与经营方式协调发展。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方法, 提高推广效率。

——坚持因地制宜, 注重效益。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 采取适宜的技术路线。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注重生态效益,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选好重点区域, 抓住薄弱环节, 把握主推技术, 集中优势资源, 扶强带弱。尊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规律, 以点带面, 促进全面发展。

(三) 总体目标

“十二五”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推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 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实现明显突破, 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 装备结构明显改善, 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装备保障。

三、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一) 强化机构建设

强化主体, 依法确立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性质, 明确公益性职责, 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县、乡镇或区域国家推广机构, 确定机构人员编制, 按规定的比例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实行乡镇推广机构以县级推广部门管理为主或以乡级政府管理为主、县级推广部门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起机构健全、职责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

(二) 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落实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和结构比例, 健全完善队伍。全面推进人员聘用管理, 明确上岗条件和人员进出考评机制,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 鼓励和引导农科大学生从事基层推广工作, 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学历提升教育、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实施好万名农技推广骨干培养工程, 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素质。

(三) 强化条件建设

制定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规划,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等政策措施, 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办公条件、设施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建设, 着力提升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条件能力, 确保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 强化多元服务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民多领域、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需求, 完善制度措施, 引导科研教学单位成为公益性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 解决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群众性农机科技组织及其它社会力量的推广作用, 多渠道为农民提供各种形式的农业产前、前中、产后全程服务, 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四、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

(一) 加强示范区建设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把示范区建成方便试验、具备示范、利于宣传的基地。建立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等试验评价的方法, 为开展试验示范提供支持。

(二) 强化试验示范

立足农业生产实际需要, 选择引进技术, 认真组织试验, 探索适合当地机械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技术模式, 确定主推作物品种、农机化技术和成熟机型。广泛布点示范, 展示示范效果, 以点带面, 引导农民自觉应用。

(三) 注重培训指导

通过培训, 使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掌握技术要点、学会技术推广方法, 指导农民掌握技术要领、正确操作使用机具。发挥专家、技术推广骨干作用, 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解决农民疑难问题, 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

(四) 实行全面推进

以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为重点, 加强技术集成示范, 加快实现瓶颈技术突破。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因地制宜推广重点环节机械化技术, 加快提升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草业、种业、农产品初加工业、设施农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

五、不断创新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

(一) 创新完善协作机制

突出“一主多元”整体作用发挥, 运用行政工作协调、重大项目集聚、市场机制引导等有效手段, 努力打破部门、地域、单位界限, 统筹配置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资源, 推进国家农机推广机构、农机科研教学单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联合协作, 形成产学研推紧密结合、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优势互补、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良性互动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

(二) 创新完善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工作责任制度, 将法定的推广服务职能细化落实到每个岗位人员, 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服务要求。建立完善工作考评制度, 以机构职能、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工作实绩等为依据, 量化考核指标, 制定考核办法, 加强对机构和人员的考评。建立完善激励制度, 将推广人员的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兑现、职务职称晋升和聘任、续签聘任合同、调整岗位、技术指导员补助、学历提升、知识更新培训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三) 创新推广服务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农机110、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 不断探索建立高效、便捷、实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平台, 推进技术服务信息化、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 提高推广服务效率, 促进先进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应用, 尽快形成生产力。

六、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 摆上重要位置, 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 把推广工作纳入农业机械化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并将条件能力建设纳入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科学谋划, 强化措施, 抓出成效。各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 认真研究提出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农业机械化鉴定、监理、培训等机构要根据各自职责, 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密切配合, 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各级农业机械化推广机构要围绕全面履行职责,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落实工作责任。

(二) 落实政策法规, 完善保障措施

要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制定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或实施办法, 促进各项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及体系建设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要积极协调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 改善基层人员待遇水平和工作条件。要依法保障推广人员的合法权益, 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调控作用, 把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紧密结合, 优先保证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业机械购置补贴。积极推动扩大农机作业补贴范围, 加大技术推广应用补助力度, 调动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积极性。

(三)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项目带动

要积极协商、落实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 加强基层推广机构条件建设, 确保推广工作正常运转。要科学谋划项目,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促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条件改善和技术应用。要加强农业装备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的科学论证和立项工作, 着力研制适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装备, 突破农业机械化技术瓶颈。实施好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专项 (农机) 经费项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项目、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项目, 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投入。依托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公共服务能力。

(四) 加强信息宣传, 营造良好环境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篇8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01

农业环境是由农村土地、农村水资源、大气、森林资源、草原、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综合环境体系,是农村居民生活及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了恶化,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农业环境保护主要是科学规划农村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有序利用,促进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对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治理,控制各类污染源向农村的扩散,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农业、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黑土地保护、新型农村能源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等,改善农业环境;加强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保护现有的种质与物种资源,恢复被破坏的农村生态环境。

2 农业环境现状

我国农业环境当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严重。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及城市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在一些地区已经向农村转移,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破坏了农村水资源、大气环境及土壤性状,更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如工业废气中的二硫化碳、氮氧化物、汞化物等会对农村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可能形成酸雨(雪),增大土壤酸度,并对人们的皮肤、呼吸道等造成损害。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普遍存在。由于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加之不科学的施用方式,造成农药和化肥大量流失,进入土壤、水体、大气环境中,造成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影响农村地下水资源和大气环境。比如农药污染,目前使用的部分农药由于化学结构较稳定,不易被分散而残留于土壤中,进而随灌溉水或地表径流进入河道,再被生物吸收,从而形成了土壤——水体——生物的污染链。再如农用塑料薄膜,因其难以降解且不易回收,大量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农田固体废物污染,导致土壤耕层和理化性状变化,使农作物减产。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严重。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农村地区畜禽粪污大量增加,加之无害化处理成本高、推行不力、监管薄弱,对土壤、大气、水体等农业环境造成较大污染。比如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沙门氏杆菌、蠕虫卵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果未经无害化处理,就可能通过灌溉水或肥料进入耕地,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染源。再如畜禽粪污中的硫化氢、氨气等会产生恶臭气味,危害人类健康。

四是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和焚烧秸秆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有固体垃圾和生活废水等,固体垃圾随意丢弃或堆放,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而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如洗涤剂,在进入水体后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秸秆焚烧会急剧升高地面温度,杀灭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和养分构成,还会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总的来说,农业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也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农业资源衰退,农业灌溉水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把农业环境保护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从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角度予以倾斜,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农业环境保护。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和各级政府应完善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体系,解决突出矛盾,切实推动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农业、水利、环保、林业、发改、国土资源等部门应互相协同,共同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与保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控制工业污染。严格执行城市及工业污染不准向农村转移的规章制度,坚决打击破坏农业生态、污染农业环境的企业,并限期治理与恢复农业环境。加强环评审批环节的监管,对污染农业环境的企业一律不予立项。

四是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环境;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推广先进的施肥(药)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加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确保国家提出的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得到有效落实;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引导畜禽养殖规模化和无害化,推广循环农业,从根本上治理畜禽污染问题。

五是推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流程,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力度,净化、美化庭院,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莉,沈贵银.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难点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3,(43).

[2]郑丽红.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1).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原文的翻译下一篇:人有两个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