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硕士论文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械专业硕士论文(精选10篇)

机械专业硕士论文 篇1

求职意向: 工业控制和机电产品研发、机械设计制造等

联系方式:1*************************@126.com

性别:男出生日期:****-**-**民族:汉

籍贯:****************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学历:硕士研究生

地址:*******大学******楼***室************

********大学工学硕士机械电子工程毕业时间: 2***.*

********大学工学学士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毕业时间: 2***.*

 硕士:学位课平均成绩:**.*;班级排名:**/**学士:平均成绩:**.*;班级排名:**/**主要课程: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现代传感技术;时序分析与工程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精密仪器设计;

精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与试验方法;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程力学等

科研经验20**.**—2***。**多功能物料管道输送试验台的研究

 *************本科生科研项目,负责系统设计与分析 对实验台工作环境进行实际考察分析;利用Solidworks与Auto CAD设计机械结构图;对试验台测试程

序部分进行软件设计,采用Labview软件设计;书写了设计说明书

20**.**—2***。**大型机械旋转轴的测试信号仿真、分析与研究

 软件工具:Labview、Matlab 根据实际测试环境分析设计测试平台,运用Labview软件建立信号测试程序,实现振动信号的测试显示 利用Matlab软件对测试信号进行仿真,同时对其进行频谱分析,采用小波理论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旋

转机械轴的振动破坏形式

20**.**—2***。********扫地机的设计研发

 ******************项目,负责产品的系统设计以及原理分析 绘制工程图,建模,设计产品;加工产品;书写设计、操作说明书

实习经历20**.**—2***。**********有限公司信号测试实习生

 ***地铁通信系统的信号测试巡检掌握了解了地铁通信系统信号的工作原理,解决了通信中信号传输实际存在的问题

20**.**—2***。**南京*******机械有限公司机械设计实习生

 国内最大的一家坐标测量机生产基地 了解了三坐标测量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常用测量机的型号类型 参与了某型号的三坐标测量机的设计制造,并且参与了其设计方案的制定与修改

220**.**—2***。**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实习生

 PCB电路板设计与测试分析 测试机硬件电路的分析与研究,对其控制电路进行了改造设计

社团职务20**.**—2***。**就业指导小组负责人

 领导团队*人,负责就业信息收集、发布 对就业人员进行就业指导,为其提供有效信息

20**.**—2***。****学院院报责任编辑

 本人负责学院院报的版面设计以及文字编辑工作 到各宿舍进行宣传,并负责报纸发送工作

20**.**—2***。*****指导小组**者

 组织考研人员复习,集中指导 组织考研经验交流会,为考研人员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获得奖项

 20**年**月:**********本科生科研****优秀项目 20**年**月:********机械设计大赛****等奖20**年**月:连续获得院级/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 20**年**月:**本科生优秀毕业生20**年**月:**优秀学生干部

专业技能:掌握—Protel99se、AutoCAD、Matlab、Visual C++

熟悉机械设计和测控技术中基本操作过程,有一定的设计经验

英语技能:CET-6(626);能阅读和翻译专业资料和文献,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机械专业硕士论文 篇2

一、传统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弊端

1.创新教育的理念尚未落到实处, 没有真正形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制。目前不少高校在考察机械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方面, 还是以发表论文和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为重要考核指标。不少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里, 根本没有或很少将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纳入硬性考核指标, 人才培养还是以校内培养为主。

2.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重专业教育, 轻通识教育, 缺少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创新方法论等课程。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 不少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方面, 明显重视专业课的教育, 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 这从某种程序上限制了机械工程硕士科研思维的发展。

3.研究生教学内容多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 学生只能被动片面地接受知识, 缺乏对于知识的逆向思维与主动构建。现在机械工程研究生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不少任课教师授课的重点还是以书本为中心, 以方便考试为目标进行讲授型教学。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创造力无法得到培养。

4.学校对于研究生的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目前不少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考试方面, 还是以笔试为主, 忽视了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思维、个性、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评价。没有很好将工程硕士平时的表现融入综合评价体系, 这直接导致一些工程硕士为了应付考试, 临时突击, 强记硬背应付考试。

5.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比较缺乏。目前不少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 自身创新意识弱, 照本宣科地上课者多, 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创新者少。甚至还有部分教师自身没有多少工程实践经验, 自然也无法将机械工程领域在企业中的运用情况讲解给研究生听, 导致课程乏味, 毫无新意。

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构建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

就机械工程硕士培养而言, 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 除了学校考核以外, 还要企业说好才是真的好, 而如今机械类企业需要的正是大量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强, 能解决较复杂的工程运用问题的高端人才, 因此,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设计个性化、学科化和应用性强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对工科高校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以学科实验室成果为依托, 开展团队项目式实验应用技术理论培养。在机械工程硕士培养早期, 可以以学科实验室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托, 由导师在这些成果中筛选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课题, 为每一届每一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较好的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以3~5个学生一个大方向, 每个学生一个小方向为主, 对研究生实施团队化管理,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积极开展实验室应用技术转化与实践能力培养。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理论学习以后, 不少研究生对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有了较深了解, 此时可以积极开展实验室应用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基于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设备和相关仪器, 让每位学生开展将自己之前选择的实验室理论成果进行研究成果转化的研究。研究生团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 每位研究生都要亲身实践, 逐一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工程实践问题。

3.让研究生到企业研发部参与企业工程实践。该模块主要基于合作企业研发部已有设备及面向市场的研发需求, 结合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以实验室应用技术实践为基础, 以科学研究方法及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 开展针对生产实际具体实践的培养模式研究, 从而实现培养研究生实际应用高新技术能力服务社会的目的, 满足高等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联合机制的需要。

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机械工程硕士的保障体系建立

1.校企根据行业标准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培养方案体系。校企双方根据行业标准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结合各自的实际条件共同制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以机械学院为例, 结合浙江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与相关企业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 以经济需求定方向, 以行业需求定标准, 以企业和高校实际定方案。同时高校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设置训练内容, 制定每周的训练任务、训练时间、训练要求以及考核办法。

2.积极建立政府层面的激励保障体系。 (1) 资金方面的保障。国家和相关政府要加大对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 对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的项目提供一次性资助, 大力鼓励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学生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势必会遇到学生人身安全等相关法律问题, 因此校企双方应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用制度约束和规范管理到企业实习的学生, 做到责任明确, 按章办事;学校也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3.来自高校的政策支持体系,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提高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在职称评聘和评优时, 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除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 给参与培养的每位学生增加教学业务费补贴。在人才建设经费和教学业务费中, 设立教学改革专项经费, 用于支持各项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工作。

4.校企联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1) 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 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高校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两年的工程实践训练, 一方面能使他们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在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开展课题研究, 提升科研开发能力, 提高科技转化和推广的力度。 (2) 校企共建实验室、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创新平台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校企通过一系列合作平台的建设, 为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将得到大量的直接面向工程实践的“实战机会”, 加深对项目和企业技术需求的认知和了解, 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有了深入了解, 工程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

摘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取决于其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 而校企互动不足是目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高校聚焦企业需求, 以学科实验室为依托, 开展团队项目式实验技术应用人才培养, 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工程硕士参与企业项目运行和研发, 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企业培养更好更多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专业硕士论文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TRIZ理论;应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有着显著的区别,表现在它并不强调掌握知识这种简单“复制”的思维,而是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是现代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客观趋势, 又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几个因素

1.课程设置趋同,教学内容泛化

一是大多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趋同化,而各门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环节之间衔接不紧密。研究生选课主要围绕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部分研究生对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缺少能够跨学科、跨专业,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载体课程和知识体系。三是部分教学内容泛化、更新不及时,不利于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接触科技发展前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四是教师授课缺乏经典案例,教学方法延续本科生方式,以知识内容灌输式讲授为主,研究生参与教学过程研讨的积极性不高。

2. 招生规模扩大,师资队伍不足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械工程等工科导师队伍数量不足。一是部分导师学术水平很高,但指导学生数量过多,行政、教学、科研工作量大严重超负荷,导师缺乏对研究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二是部分导师科研项目和人均科研经费相对不足,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未参加任何学术交流活动,思维禁锢,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研究生的内在潜力无法及时发现和发挥。三是部分导师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不注重对行业学术前沿的追踪。

3.应试教育考核,淡化专业学习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过分强调考生的应试能力,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均采用对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初试、差额复试的分数制录用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无自主招生权的地方院校招生不足,普遍缺乏对考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试。而考生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尤为普遍,注重考研科目研修,淡化其他非考研科目学习。在研究生教学、实践阶段,部分研究生暴露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足等缺点,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

4.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足

大部分的研究生学习经历基本上是从校门进校门,其工程意识淡薄、实践动手能力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中对理论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而对实践能力培养等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目标考核难于统一衡量。二是对研究生教学投入不足,实验设备更新不及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日常实践和科研能力。三是由于体制等原因,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以及校外基地建设和利用效果不理想,研究生到企业、校外基地学习、锻炼往往流于形式。四是研究生缺乏对信息技术知识获取重视不足,往往停留于内容表面,不能深入、及时了解所研究方向科研动态和学科前沿 [2-3 ]。

二、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策和措施

1.建立创新实践机制,优化培养方案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煤炭行业背景。为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全面实施“六个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开展一次学术报告(就本学科研究内容,研究生至少公开作一次学术报告)、参加一次企业实践锻炼(在机械企业或研究所等单位参加不少于两个月的实践锻炼,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千字的实践报告)、用外文撰写一篇论文(外文撰写一篇专业学术论文)、参与一项科研课题(至少参与一项科研课题,并应独立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参与时间不少于3个月)、申请一项科研项目。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了机械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 [3-4 ]。

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充分调研省内外煤机企业、研究院所,注重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科已有的矿业机械特色和先进制造技术特色,增设了“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理论”“机械工程领域专题讲座”“机械工程领域实验及实践课”等,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元化校内和校外一体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开展TRIZ理论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在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采用“渗透式教学”开展TRIZ理论实践,初步形成了以TRIZ理论应用为主导的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在第一学期“机械工程领域专题讲座”开展TRIZ理论专题,“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选修课程中开设TRIZ基础相关内容学习。在第二学期“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理论”课程中对实际结构原理等进行TRIZ理论分析,更深入透彻理解TRIZ理论的精髓,并依托“矿山机械”省级精品课建设网站上开办专门的TRIZ理论专栏。第三学期组织机械工程学科研二学生参加TRIZ杯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并在研究生开题中引导研究生按照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程式对所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技术和物理矛盾的阐述、矛盾矩阵描述、提出TRIZ理论创新原理解决方案以及相应的技术方案等。

3. 校企联合培养,开展研究型案例教学

导师是决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遴选导师时,不仅要考核学术能力、学术造诣,还要求导师具备现场顶岗实践工作经历。充分挖掘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优势,探索“两段式”(校内、校外培养相结合)“双导师”的校企合作培养。建立较为健全的校企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授课、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对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在教学中,依托工程实际问题及学科最新技术、方法、工艺等开展研究型案例教学,如在“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理论”课中由3名教师按采掘机械、提升运输、流体机械结合实践研究案例,引导研究生如何从事实际项目的研究,改变了以往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的传统观念。

三、实践效果

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措施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成效。2012届、2013届、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达到100%,论文盲审通过率100%,学位论文的创新层次明显提高,外审平均分数位居我校前列,获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获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7项。

参考文献:

[1]王章豹,唐书圣.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江淮论坛,2008,(1):128~133.

[2]刘国华,杨涛.机械类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5):255~256.

[3]刘春生,吴卫东,刘元林,等. 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2,(6):30~31.

[4]刘元林,吴卫东,刘春生,等.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9(4):17~18.

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人评价 篇4

两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已经接近尾声,马上要从学校走向社会了。回顾这两年的学习生涯,在张老师的严格耐心指导和教诲下,我自己不断努力,在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工作以及个人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政治思想方面追求进步,与时俱进。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硕士研究生,我不断学习党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参加院里和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

专业课程学习方面。我的研究方向是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理论,严格按专业培养方案和研究方向的要求认真地完成课程修读计划,同时认真补修了跨专业所需的机械工程方面的课程,掌握了扎实的机械专业技能。学术思想活跃,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了2010“优秀研究生”二等奖学金和2011“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科研工作方面。在科研实践中,广泛阅读有关博士、硕士论文和大量国内外文献,开阔视野,了解和掌握了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和理论方面的应用背景和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对整个学科结构有了宏观上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能力。目前正按照导师为我制定的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根据科研选题在南京诚盟机械有限公司认真积极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实习工作认真、负责,不断地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团队意识及协作精神。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以及即将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常生活方面。生活勤俭节约,不铺张,不浪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深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待人真诚,乐于助人,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相处融洽。

机械专业硕士论文 篇5

东南大学2013机械工程学院硕士招生参考书目

科目代码科目名称参考书目337工业设计工程《人机工程学》丁玉兰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版;《人机界面设计》罗仕鉴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714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丁玉兰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版;《人机界面设计》罗仕鉴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905设计基础《工业设计基础》薛澄岐主著,东南大学出版社,版915机械原理《机械原理》(第七版)郑文纬、吴克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972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年519电工技术《电工学》(上册)(第五版)秦曾煌,高等教育出版社521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刘鸿文或孙训方,高教出版社5g4基础工业工程(含基础工业工程及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易树平,郭伏,机械工业出版社,年5k2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编,清华大学出版社5k6专业设计(6小时)《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理论与技法》崔天剑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产品设计》张展王虹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机械专业硕士论文 篇6

应用型研究生定位明确――提升就业资本

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工程硕士或被看好

硕士研究生参考人数高达151万,据权威机构的相关调查,在百万考研大军当中,大部分人的考研目的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空间。而经过笔者多方调查发现,目前的研究生就业市场却并不乐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反映学术型研究生(即学术硕士)专业技能不佳,工程实践能力弱,又没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研究型项目只能由博士来做。换言之,学术型研究生(即学术硕士)是专门供给读完硕士后马上读博士的研究型人才和准备当教师的人才做中间跳板用;而应用型研究生(即专业硕士)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面向就业。

就工科专业来讲,改革开放后,国家急需纯学术性研究型工学人才配合理科人才从事研究工作,借此填补我国在学术方面的理论空白。然而在理论成型、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晰的今天,注重应用的工程硕士相对于偏重理论的工学硕士,其优势愈发凸显。而我们的招生模式、报考取向却并没有因此及时调整。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自我国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不足90万人,不到研究生招生总数的10%,而与此对应的另一个10%是我国硕士生毕业后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就业的仅为10%左右,即便是博士生毕业后从事科研与教学的也不过30%.针对越来越严峻的研究生就业形势,有些专家提出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刻不容缓。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孙铮表示:“如果现在还关起门来闭门造车,一味抱着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这棵大树不放,而对于另外一个大的广阔天地上市场所需的大量应用型人才、高层次人才不去培养,那这个高校是有责任的。”

一份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报告研究显示,上海8成以上用人单位将所学专业放在首要选择标准上,其后才是毕业院校、学习成绩、知识技能、实践经验、学历高低。北京某高校届硕士毕业生对笔者说:“我读本科的时候,计算机专业很火,后来研究生保研计算机工学硕士,觉得不读白不读。毕业后应聘很多IT类公司,但HR都说学我这个专业的人太多,专业太大,所学的课程方向不明晰,实务内容较少,找我不如直接找相应的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这样的例子在国内还有很多,反观研究生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早已超过学术型人才,硕士教育中超过55%的人获得的是专业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等研究型名校也不例外。英国的研究生教育仅次于美国,近年来这一比例达到了75%.在很多发达国家,硕士阶段的教育是职业定位,而在我们国家,学术型研究生比例占到了每年招生人数的绝大多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部分毕业生和市场的需求脱节,最终在就业市场上呈现出来的便是越来越艰难的就业现象。

但在另一方面,与应用实际相结合的专业学位毕业生却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以工程硕士为例,笔者有幸采访到了北京软件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伟博士,据孙博士介绍,北航软件学院的软件学科排名之所以能够位列全国第一,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先进的市场化办学理念。与工业界达成联盟,第一时间知晓企业的用人需求,并将实际应用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当中,做到教育与产业界的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针对企业需求不断调整与完善,就业便会有保障。例如学院下设的‘移动云计算’软件工程硕士专业,便是受到了工信部、北京市政府、联想集团、Adobe、中国移动、爱立信、黑莓、法国电信、阿里巴巴、华为、HTC、TCL等机构的邀约和支持,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与国际IT大鳄Adobe已向该专业捐赠了‘联想-移动云计算联合实验室’和‘Adobe RIA开发联合实验室’”孙伟博士如是说。同时在教学设置上注重实践,例如要求学生自组团队,在业界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一款可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级APP(移动应用软件)。“这是一项实践性和创意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如果一个毕业生在学校完成了一款商业级的APP,那么他/她就成为了一名有经验的工程师,具备完成公司实操项目的能力,自然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会有不同的规划,学院也鼓励其自主创业,对优秀的学员和项目提供创业孵化”孙伟博士在谈到“移动云计算”专业全国首创的独特教育模式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笔者了解到,目前已有500余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向北航软件学院提出了人才订单需求,除安排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外,企业还将向学院下设的相关专业提供各类教学支持,包括出资建设实验室,提供公司内部项目资料作为案例教学材料,派出业界资深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把公司部分实验或研究课题带到学院来做等等。有些企业甚至把自身真实的产业环节带进学院,比如联想集团就在学院的“移动云计算”专业下设立了一个“适配与测试中心”,由专业学生对乐phone手机上的移动应用软件进行测试。

教学结合产业,对于学生及早融入实际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北航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就业平均起始年薪高达11万元人民币,而像‘移动云计算’这样的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就业年薪预计将达15万元甚至更多。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软件工程硕士来源于非985大学,95%的学生属于单证硕士,由于重视应用、重视企业需求,在短短的2年时间里,软件学院将很多传统意义上被认定为‘不够优秀’的学生成功培养出来,成为一批IT企业的骨干和核心力量,为近3000个学生创造了辉煌的人生职业生涯”孙伟博士对笔者兴奋的道出了这些令人羡慕的数字。

很多研究生手持高学历却在毕业后仍为就业发愁,而同时又有大量企业不遗余力的与知名高效展开合作并极力找寻实用人才,这正是教育培养体系与用人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所造成的矛盾。一个好的教育体系,不但会解决就业问题,也会加快社会发展的速度;一个不好的教育体系,不但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会影响学生的职业人生。在读研选择上,每个学生都应对自己负责,明确读研目的;在人才培养上,各大高校都有责任面向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不断创新,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思路及对策 篇7

一、会计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区别

会计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相比, 有以下明显优势:

1.更加侧重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MPAcc更加注重会计素养的提升。《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开展,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保持诚信、公正、客观, 有社会责任感, 维护会计行业与整个社会的利益。

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专业学位课程安排相较于学术型课程更加紧凑, 任务更加繁重。为保证学生不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更关注了解国际会计发展前沿问题, 关注了解国际会计发展的前沿问题, 同时还应当掌握一些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 如:税务、计量、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3.提高学生综合工作能力。综合工作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作技能和一般工作能力。工作技能是指在实际工作实践中, 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操作运用能力。一般工作能力是指工作实践中需要的除工作技能外的其他能力。通过课上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课题研讨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二、MPAcc培养建议

MPAcc学员培养应该以实践为主, 因此, 教材建设方面应该更加趋向实践性, 还应该重视实践基地作用, 为学员将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一) 教材建设

1、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建设精品课程为目的, 实现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未来几年, 我们将继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课程改革。加大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同时,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继续加强教材开发, 尽快将专业领域新的、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

2、以科研为龙头, 为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目

前, 中外会计改革的频率日益加快, 新的会计问题不断增加。而探讨时代性、前沿性的会计问题, 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 则是本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建设的要求之一。应加大科研力度, 鼓励教师积极探讨相关问题。具体做法:一是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相关课题。二是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讲座, 大家相互切磋和探讨。

3、实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改革。

(1) 以完善教学大纲为切入点,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问题, 以科学、严密的教学大纲统驭教学内容。

(2) 针对本课程时代性强、难度大的特点, 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确定并丰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统一课程组教师对各章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的认识和把握, 通过反复讨论, 对各章切入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内容的阐释、案例的引用、课中及课后应讨论的问题、学生在课后应阅读的文献等进行了反复设计, 以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

(3)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全过程网络教学.

(4) 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定期进行教学调研和教学评估, 不断完善各实践教学环节,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二) 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不仅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的前提, 科学化的载体, 连续开展的保障, 也是丰富、完善、巩固会计理论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

现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学生校外实训到企业是比较理想的途径, 能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 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获取真实的职业资料。但是, 由于企业会计岗位容纳人员有限、会计职业涉及商业秘密以及企业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繁忙, 无暇也不愿指导学生操作会计业务等, 大大降低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有些建成的校外实习基地, 并不让实习学生参与具体业务, 只安排学生做些简单的办公室工作, 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更多的是学校为了应付评估、检查, 随便找几家公司挂上名的实习企业, 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 校外实习往往流于形式。

改进思路:

1、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主

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以下优势: (1) 实训效率高。在校内实训, 学生集中管理, 实训过程容易组织、实训的内容可按计划进行, 操作性强, 实训效率高。 (2) 降低实训管理成本。在校内实训, 可减少实训学生的校外实训补贴及校内实训指导老师往返校外实训基地的交通费等相关费用开支。 (3) 能够提供工作的模拟场景。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建设, 也可以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 营造真实的企业氛围。

2、加大校内实训室建设经费投入

校领导应转变观念, 重视校内会计实训室的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每个自然班能够有独立的实训室, 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会计岗位实训室、审计实训室、综合仿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以会计职业能力提升为实训重点, 实训既可以分会计主管、成本会计、出纳等岗位进行演练, 还可以让学生以供应商、采购商、仓库保管员、企业经理、税务、银行、审计等不同的身份进行模拟训练, 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治.张多蕾.程一江.会计专业硕士学位 (MPAcc) 教育:现状分析、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会计师, 2011 (5) [1]王治.张多蕾.程一江.会计专业硕士学位 (MPAcc) 教育:现状分析、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会计师, 2011 (5)

行业导师谈出版专业硕士培养 篇8

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出版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生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编辑出版理论基础,并能适应多种出版形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编辑出版研究生教育走向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产物。出版专业硕士生的培养与业界对出版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作为人才培育基地的高校应该敏锐、准确地洞察业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四川党建期刊传媒集团总编辑王伟认为,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是出版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他指出,出版业及其细分子行业最大的苦恼就是人才匮乏问题,缺乏独当一面且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是制约出版业发展的“瓶颈”,这常常使企业发展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他谈到,作为四川出版业的“智囊库”和人才输送中心,四川大学编辑出版专业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现代出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从源头上解决行业所需的新媒体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的紧缺问题。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建平指出,随着数字出版业务的发展,人才匮乏使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中处于劣势。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当今出版社人才主要集中在文史哲以及与出版业务对应的专业领域,而在给出版业带来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方面,人才相当匮乏。特别是那种既懂内容,又熟知市场、营销、数字技术的全能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出版单位资金短缺,难以提供专业人才培养的大量资金,只得依赖第三方技术公司进行内容的数字化。而获得巨额利润的往往是处于垄断地位的技术商与渠道商,内容提供商则常常陷入高投入低收益的境地,这就意味着出版社在产业链价值生产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出版社亟须搭建自身的技术和投送平台。因此,业界亟须高校培养出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而带动出版社自身搭建技术和投送平台,满足行业市场需求。

二、出版专业硕士生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表示,到2015年,通过高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国拟引进、培养及培训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人才18万人。其中,数字出版与传播人才8万人,动漫游戏出版人才10万人。因此,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专业硕士生要提升自身竞争力,缩短从校门到企业之间的距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川出版集团副总裁兼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张京就业界需要哪方面的人才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他指出,编辑要有复合知识,做到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既要知识面宽,又要学有专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将学生培养纳入行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今后从事该职业的敏锐观察力、判断力。新华文轩的行业导师们给出版专业硕士生提供了丰富的岗位实践机会,包括大量接触各种传播媒介,参与书物书稿的策划、设计、编辑、校对,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如全国图书订货会、全国及地方书市、国际图书博览会等),让同学们充分融入各种行业实践环节。

2 需具有多学科归总的能力

中华书局编辑张萍重点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编辑人”的问题。她提出一名合格的编辑需要同时兼具“文、理、工、医”四个方面的潜质:一是文科的想象力,这就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以及富有文化底蕴与闪光点的策划和创意;二是理科扎实的论证能力,系统、有逻辑的思维能力;三是工科的求真务实,这也是一个合格编辑人的必要潜能,纯工具理性的技术训练必不可少;四是具有医科的严谨细致、锲而不合、循而不拘的精神。编辑既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又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喜恶为标准作出有失公允的评判。要打牢哲学、语文、历史等基础知识,挖掘整理优秀文化素材。

3 需具备获取版权,筛选评价、营销、选择合适媒介的能力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庆国从微观方面指出,要实现培养“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那么在当今这个媒介综合与媒介分化并存的时代,专业硕士生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培养四项能力。第一,获取版权的能力。同学们要深入研究国内外的著作权法,明晰著作权法修改的细微变化,要能明确对数字版权的界定等。第二,筛选、评价的能力。同学们要能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并挖掘出信息的内容价值和市场价值。第三,推荐、营销的能力。第四,将多种内容分配到不同媒介的能力,即因势利导,根据特性将不同的内容归总到剧本、网游、电子书等不同媒介中去的能力。

三、数字出版给高校的出版专业硕士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外,出版专业硕士生也需要时刻关注新媒介、新业态的发展。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前有虚拟化技术,后有云出版、云计算、二维码应用的爆炸性增长。对待这样的变化,四川新闻网副总编辑、四川省新闻中心副主任魏翔宇高屋建瓴,对出版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1 重视网络法律法规理念和意识的培养

网络空间的高度开放性、多变性、低门槛以及角色扮演的随意性,容易造成角色行为失范以及“越轨”现象的发生,虚假信息、侵权信息的流窜鼓噪则加剧了网络社会的信任危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连续发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呼吁,通过立法将网络变得规范而有序,使其不再成为脱缰之马。开放的中国需要文明、法治、健康的网络世界。清除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弘扬先进网络文化是构建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理念和意识的培养。

nlc202309032103

2 培养学生不断发掘互联网平台价值的能力

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封闭的媒介平台,作为社会化媒体的蓝海,其技术、介质以及内容等的开放性,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特性,为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平台的精准化、互动化、社交化、技术化特点,培养学生不断挖掘互联网平台价值的能力,做到“内容为王,平台制胜”。

3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产业发展问题

目前,对出版领域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出版内容上,而对产业方向的研究相对不足。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加强高校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对新媒体产业、文化产业的研究已迫在眉睫。这既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厚度与深度,又能为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拓宽了出版行业的媒介传播范围,传统出版媒体和新兴出版媒体相互交融渗透,中国出版产业已然进入了“大出版”的时代。在产业化导向下,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务实、与时俱进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4 加强用户服务意识和用户调查能力的培养

受众概念从以前的“读者”到现在的“用户”,有很大的差别。“用户”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概念,注重用户不仅是名称上的转变,更是服务意识的养成。用户调查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决定性步骤,这就要求以用户为中心,建立并完善用户的动态数据库,深度分析用户信息,不断推出适合他们的新内容、新产品、新服务。用户需求决定出版方向。因此,数字出版时代回归用户本位是一项面向未来面向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四、高校业界如何建设双向多元的互动培养模式

新闻出版总署孙寿山副署长曾就高校出版专业硕士生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高校与出版传媒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出版传媒企业的行业导师们要为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硕士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总署支持那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产业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支持与高校联合开发教学培训教材,支持高校建立各种层次的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支持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举办出版专业硕士生班、在职研修班、专题研讨会以及学术交流会等进一步强化在职出版人员的理论素养的培养。

为此,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建平指出,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路径应是业界与学界多元互补的合作机制,而非谋求全能型的单一学校教育。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直接对接、学校培养与企业岗位使用相结合,应是出版专业硕士生教育培养的新模式。思想活跃、充满想象力的复合型莘莘学子是未来出版事业的中坚力量。业界和学界应将培养学生作为共同的任务,整合力量,拓展资源,积极行动,致力于探索有利于造就未来行业领军人物的培养政策和完善合理的激励措施。学校可通过出版专业硕士的双导师制与整个四川媒体乃至全国媒体建立一种战略合作关系,搭建行业交流对话平台,共同教学,充分利用行业的实践性培养优势,引导学生参与到广泛的出版实践活动中去。出版专业硕士生的学校教育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这样学生才能起点高,才能与时俱进,成为能力更加全面,思维更加敏捷,既具备极高的专业素质,又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经营管理才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迎来了大出版时代,高层次应用型出版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新时期对出版专业硕士生培养的探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培养单位的高校应积聚势能,联合出版传媒企业共同挖掘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特点。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努力实践,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又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出版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路径来。

机械专业硕士论文 篇9

2018考研专业硕士解读:公共管理硕士

设置方案

一、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特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二、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国际通行的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MPA.三、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

四、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较好地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综合掌握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以及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需要。

五、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土学位后、有四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

六、招生考试采取全国授权单位联考的方式进行,统一命题,统一录取标准。

七、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具有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的特点。其知识结构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根据培养方向和管理领域不同,涉及其他相关学科。

八、学习方式以在职学习为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学内容要学以致用。

九、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含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子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十一、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报考条件

全日制攻读

基本条件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基本条件二: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非全日制攻读

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

新闻学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别 篇10

从2011年考研开始,全国48所高校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下称:专硕)”,专业硕士,说白了,类似于工商管理硕士(MBA)之类,只是在新闻传播领域,由于学科特点(注重实践),招收专业硕士非常有必要,论证了好几年,由国内7所高校牵头组成筹建小组,7所高校是:北清人复、中传媒、华中科、武大。

其中,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我们传统考研的硕士形式)在考试、培养、导师制、毕业论文实习形式都有区别。今天我给大家主要讲讲考试的区别,以传媒大学为例,报考其他高校的做“框架上”的参考即可。有关“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导师制、毕业要求等官方文章,参见我专业硕士博客:

本质篇

专硕(新闻传播领域里的“MBA”)重实践(考试考题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采用学校、媒体双导师制度),学硕重学术,从新闻传播这一学科特点(本身就重实践性)来看,专硕是大势所趋。开设专硕意在主要招收有媒体工作经验的考生,但是应届生完全可以报考,只是说你有媒体工作经验在考试、录取中会有那么些许优势(个人之见)。如果应届生没有媒体工作经验,则要尽快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媒介实践能力,才能应付考专硕。

培养篇:

专硕采用双导师培养制度(学校、媒体各一名导师);专硕学制各校不一样,2-3年不等;公费自费、奖学金制度要看各校相关政策;专硕注重实践性,意在招收有媒体实践工作经验的考生,如果你是在媒体工作的考生,或媒体工作过的考生,考专硕非常适合。因为新闻传播学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学硕培养偏理论、相较于专硕更加偏专业研究,新闻学为传统硕士招生专业,现在出现专硕,也是在改革,但起码几年内,还是以学术硕士培养为主,改革会渐变式。

考试篇:

专硕考试科目:

政治;英语(2)或英语(1);专业课(334);专业课(440)【所有高校新闻传播专硕专业课科目代码统一为334、440】

初试命题、考试要求:

政治统一命题,英语(1)或(2)统一命题【注:英语(1)即为传统学硕英语,英语(2)为专硕英语,比学硕英语简单些,个别新闻传播牛校(清华 人大 复旦等)要求高,采用英语(1)】,334、440为各招生高校自主命题。关于专业课《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科目,其中48所招收专硕学校中,有40多所学校采用教育部统一的《334命题指导意见(大纲)》,但只是采用大纲指导,命题则自己高校自主命题(出不出考纲上的知识点,没有要求),关于专业课《440:新闻传播专业基础》科目,则各学校都自主命制考纲、试题,教育部未对440 科目给出统一指导意见或大纲,建议报考专硕考生,关注你报

考学校新闻学、传播学学硕之前考研情况,因为专硕是从学硕移植过来的,之前的考试书目、命题规律有参考价值。

2011年,未有440全国统一大纲,各校440科目,只有个别学校给出了大纲(例如传媒大学),其他大大部分学校未指定大纲,且2012年即使各学校有考纲,也是“千奇百怪”,因为各学校新闻传播学科课程设置都大不同(例如,有学校有传媒经济学、有学校注重新闻实务等等),建议:你报考什么学校,就去关注什么学校的440大纲发布情况,如未发布,则关注其学校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硕士历年考试情况,做参考,专硕都是从学术方面移植过来的。各校皆如此。关于调剂:

11年因为是全国统一首次招收新闻传播专硕,对于新闻传播专硕这一新兴专业硕士,考生还都不是很了解,学制、培养方式、含金量、就业情况都不明朗,所以报考人数相对不多,为这一学科长久发展(人丁兴旺),很多院校施行了学硕落榜生调剂到专硕这一政策,这符合要求,因为学硕和专硕很多是相通的。随着专硕越来越热,我认为,专硕以后调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难易程度:

11年,专硕报考人不多,专硕没有学硕热,相对学硕好考些,但是专硕注重实践能力,如果考生自己的条件是书呆子型,则不建议考专硕。

12年,专硕会热起来。难易程度难说。

就业篇:

专硕没毕业生,全国首次招生,不明朗,至于含金量,我想,如果用人单位认可你这学科,认可你的能力,含金量就不会差,新闻传播本来就是注重实践的学科,传统的学术硕士研究生就业,媒体也喜欢招收活跃的,非书呆子似的人才的。专硕为全日制正规招生,都有双证的(毕业证、学位证)。

复习备考篇:

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MJC),2011年是7所高校【北清人复,传媒,武大,华中科】牵头、全国48所高校首次统一开设专业招生,相较于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硕士而言,他更加注重传媒行业的实践能力,从2011年各高校初试考题考察的内容来看,题目更加的开放、有深度、重实践。

其中专业课一【综合能力334】更加的如科目名称一样,考题考察的是考生的新闻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如《教育部统一指导大纲(意见)》上所言:以案例分析以及论述题为主。个别牛校(例如北大、人大、复旦、浙大等几个)未采用教育部统一指导大纲,而是自己根据本学校主要研究方向命制考纲,其他采用教育部指导大纲的高校,出的考题也有的是超出考纲范围,大纲只是一个指导意见,人家没说一定出里面的知识点,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还是要广泛涉猎新闻学、传播学知识,尤其是传播学方面的内容,结合1-2年内的社会热点问题,从新闻传播学角度予以解读思考,无需死记硬背,并且要多看学术期刊、论文,才是复习好334这门课的应有之道。

1、专硕、学硕如何选择?哪个好考?(以传媒大学为例)

有人总结了,说11年传媒大学专硕接受学硕的调剂,从而验证出,专硕好考些,我觉得有点道理,但是不客观。11年专硕第一年招,据说报名人数不理想,因为第一年招,学习、就业情况都没参考,用人单位承认不承认,以后可以不可以继续深造都未知,所以很多人不敢冒险报专硕,传媒大学据说专硕专业课440判卷较宽松(因为我了解到很多人专硕440科目分数120多很正常,130多不少),440科目试题并不简单到如此程度。加之国家线在355,我认为宽松是在国家线判卷阶段的“口风”后,否则没有多少人上线,就这样放宽松,还有很多方向招不满人,需要调剂。

11年是这么个情况,11年的专硕是比学硕好考。但12年呢?一定吗,真未必,今年专硕招调剂了,认为好考,就会有很多人转投专硕,以及第二年招专硕,报名人数会越来越多。专硕12年不会冷了,我认为。

至于哪个好考?我认为都不好考。考生大可不必从哪个好考来选择,应该从什么方面选择?从专硕与学硕的特性(更注重实践性适合不适合你),从它要求的条件(英语水平:英语

1、英语2,你英语好坏,根据自身条件),考不考文史综合(文史你是强项还是弱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就业、继续深造、考博、考公务员等)来选择,而不要从哪个好考哪个不好考来判断,现在都不好考。

2、新闻传播专硕科目334和440是全国统一出题吗?334 和440 是什么,所有学校专硕都考334 和440 考的内容都一样?

NO。各个学校自主命题,2011年全国48所高校统一招收新闻传播专业硕士(MJC),这48所中,据不完全估计,科目334(专业课一),只有不到8、9所高校采用的是自己学校命制的大纲。其余高校则采用教育部统一的指导大纲,但各学校仅是参照该大纲,命题要自己命制,出不出大纲上的考点,各个学校有自主权,有很大可能会出超纲的试题。440科目(专业课二),则没有全国统一指导大纲,各个学校会根据每个学校各自的学科专业(偏重新闻、偏重传播、偏重传媒经济学等等)建设、之前的新闻学、传播学学术考研来设置专硕440科目的考察范围,有个别学校11年出了440大纲,如传媒大学,很多学校由于时间紧,11年没有出440的大纲。12年预计会有很多学校出自己的440大纲。

3:新闻传播专硕(MJC)与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硕士的区别?

在我专硕博客)

这个全是我的感觉,第一是两者的大的题型都是一样的,都是完型、阅读理解、新题型、翻译、两篇作文。唯一感觉完型没有太大的区别,难度差不了多少。第二就是区别了,主要在于1.阅读理解,英语二的文章比英语一的稍微简单点,主要是选项要比英语一的简单一些,没那么多花花肠子。

2.新题型,英语二和英语一不太一样,英语一主要是七选五,选小标题和排序,英语二是选小标题,正误判断和多项对应,感觉这个英语二的这个比较简单,是得分的重点。

3.翻译,这也是一大不同,英语一是从一篇文章中选出五句话来分别翻译,英语二是全篇翻译,虽然是全篇,但这比较简单,是得分的重点。

4.两篇作文,小作文英语一是以应用文为主,一般都是写信,英语二除了应用文(主要写信)以外,还有一个新的,就是摘要;大作文的话,个人感觉,英语一大多数都是以看图(动漫)说话并评论为主,英语二也是看图,但是以看图表为主。

8、更多专硕与学硕区别,见:

上一篇:“师德建设年”活动总结下一篇: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