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俗简介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台湾民俗简介(精选6篇)

台湾民俗简介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台湾民俗风情的介绍,为更多的人展现了我国宝岛台湾的地方特色,从宗教信仰到衣食住行,都具有当地地方特色,了解了这些民俗,才更能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宝岛台湾。

关键词:台湾,民俗风情,信仰,传统,特色

宝岛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是我国的多岛之省。

一、宗教信仰

台湾的民俗风情大多保留着闽粤古风。宗教性样的盛行是台湾民俗的一大特色。

台湾的寺庙多、信徒多,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地方,共分为佛教、道教、基督教、摩闷教、回教、印度教等,不仅崇向传统信仰,还接受外来宗教思想,也就形成了许多宗教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中国人因注重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所以常将他们神格化供奉在庙里祭拜,如关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道教于17世纪传入台湾,在日据时期,因蕴含中国文化精神,受到日本迫害,信徒只好在佛教寺庙中奉祀道教的神。之后,由于宗教观念宽大,佛教、道教合流,在一个神殿中课同时供奉不同的神,而形成台湾本土的特色。近来,各方宗教蓬勃发展,除了天主教、基督教外地,还有回教、大同教、天理教等,也都在台湾拥有一片空间。

二、台湾特殊祭祀仪式

台湾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州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祭典全程约需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

1、擂鼓鸣炮;

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

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

4、迎神上香;

5、奠帛;

6、诵读祝文;

7、跪拜叩首;

8、行初献之礼,奏和平乐;

9、行亚献之礼,奏乐;

10、行终献之礼,奏乐;

11、焚祝文,焚帛;

12、三跪九叩;

13、礼成。台湾妈祖信仰及其习俗有合火、过炉、春秋祭典、卸马戏、相倾戏、艺阁阵、武馆、曲馆、遥拜、绕境、三月疯妈祖、大甲妈祖回娘家等等。妈祖祭典习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尤其在中国大陆沿海、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妈祖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老少皆知。湄洲妈祖文化习俗自成一体,内容独特,有研究和保护价值,尤其是在进一步促进闽台两地交流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1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海峡两岸近十万(一周时间)妈祖信众在湄洲妈祖祖庙隆重举行“妈祖千年祭”纪念活动,时间延续近一个星期,并举行了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学术研讨会,揭开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序幕。

在世界各地数千座妈祖宫庙当中,台湾就有妈祖庙一千多座,妈祖在台湾被尊为“天上圣母”。

三、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富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

此外,除了可以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四、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於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

(一)歌仔戏

歌仔戏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台湾的传统戏曲,大陆福建亦称之为芗剧。“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辞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台湾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歌仔戏的雏形为宜兰 地区的落地扫,吸收车鼓阵等元素,慢慢发展成小戏。而后又学习高甲戏、北管戏、京剧等各类大戏逐渐具备完整的戏曲形式。

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剧目有《陈三五娘》、《刘秀复国》、《八仙过海》、《济公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强调忠孝节义,一般没有固定剧本,至今仍沿袭以“戏先生”讲戏并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

(二)布袋戏

布袋戏源于清末明初,起于泉州。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

在台湾,传统布袋戏相同地盛行南管布袋戏及北管布袋戏。其中,南管布袋戏与泉州流行之剧种同名且型态类似,只不过传来台湾之后,有其别名为白字。该戏种相同擅长文戏﹔戏团发源地盛行于台湾中部之台西、麦寮、褒忠、东势、四湖等地,而盛行地点偏重台湾北部。另一者为北管派,于台湾又称乱弹,来自漳州,擅长武戏,戏团成员多来自云林县的斗

六、西螺、斗南、虎尾、古坑与二崙,而戏种盛行地点为台湾南部。

五、台湾的衣食特色

(一)服饰

台湾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二)特色小吃

台湾“美食王国”之名备受世界肯定:台菜、客家菜、湘菜、川菜、日式、韩式料理,或是传统小吃、地方特产美食,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美食盛宴。下面以几个特色为例:

1、蚵仔煎

著名的蚵仔煎,就是用海鲜做成的美味。蚵仔是一种生有硬壳的海中贝类,又名牡蛎,也叫作蚝。在台湾,蚵仔的吃法很多,而蚵仔煎就是具有特色风味的一种,它是将浓稠适当的番薯粉浆淋在煎板上,再撒上清洗好了的蚵仔,打上一个蛋,与韭菜、豆芽、茼莴菜同煎,再配上酱料,趁热品尝,口味甜中带咸,咸中带辣,令人垂涎。

2、新竹关西臭豆腐

“臭”名远播的40年老店“关西臭豆腐”,广受欢迎,外酥内软的大块豆腐,配上带点甜味又多汁的泡菜,外加一小匙老板娘自制的辣椒酱,美味极了!关西臭豆腐用中药浸泡过,所以吃起来除了臭还带点中药香,自制手工泡菜则是用梨山运来的高丽菜做成。

3、卤肉饭

没有吃过卤肉饭等于没到过台湾一样,一碗卤肉饭就能代表台湾。在台湾北部,卤肉饭为一种淋上含有煮熟碎猪肉(猪绞肉)及酱油卤汁的白饭的料理,有时酱汁里亦会有香菇丁等的成份在内,与焢肉饭不同,而此种作法在台湾南部称作“肉燥饭”;而所谓的“卤肉饭”在台湾南部是指有着卤猪三层肉的焢肉饭。

4、棺材板

台南当地知名的特色美食,光是菜名就令人觉得十分特别,其实棺材板只是将吐司中间挖空,填入鸡肉、鸡肝、虾仁、红萝卜、马铃薯、牛奶等配料,再以吐司盖起,这道小吃需趁热切块品尝。

七、传统节庆

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除夕阖家团圆等。

盐水蜂炮是台湾元宵节时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地点在台南县的盐水镇,所谓蜂炮是指许多冲天炮组成的大型发炮台,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

在平溪乡里,元宵节可说是当地的一个大日子,在这一天里,除了猜灯谜提花灯外,重要的是当地的居民会在这一天燃放天灯以祈福。天灯俗称为“孔明灯”,相传是三国时代孔明为互通军情所发明的,而平溪放天灯风俗始自于元宵时节防盗互助之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演化至今,放天灯的目的己成为延续传统的单纯民俗活动了。在近几年有关单位的积极宣扬下,平溪乡放天灯已成为观光民俗活动之一。乞龟是台湾澎湖地区的特色元宵民俗活动,所乞求的龟其实是一种用大米做成的龟状食品,称为米龟,又名龟粿。由于龟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再加上是神明的赐与,所以这在旧时深受民众的喜爱,成为一项热闹有趣的元宵节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新年,泉澎两地天后宫制作“米龟”,祈求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八、台湾的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高山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为了表达他们对丰收、对神灵的感情,他们通过肢体的语言来传达他们的感受,每当举行祭祀仪式,他们都要用歌舞来“娱神”,把良好的祝愿传达给神,祈求神灵的保佑。

高山族的舞蹈大多为集体舞,这是与他们劳动生产的集体性分不开的,在生产力低下时,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自然,取得丰收。因此,当胜利时大家就会在一起欢呼胜利,于是集体舞便产生了。

台湾民俗简介 篇2

妈祖原名林默, 莆田湄洲人, 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 (960年) , 传说逝后成仙, 受到湄洲岛民供奉。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信仰传播采取了鼓励的政策, 朝廷多次对妈祖进行褒封, 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在民间和官方的相互促进下, 妈祖信仰的传播不断扩展, 深入到我国南北沿海各地以及内陆江河口岸。

台湾大甲镇澜宫的兴建可以追溯到福建莆田湄洲人林永兴携带家属来到台湾, 选择了大甲作为定居地点, 与此同时, 林氏将随身带来的湄洲朝天阁天上圣母神像安放在自家厅堂朝拜, 由于十分灵验, 附近的百姓纷纷前来参拜。地方乡绅见状, 与乡民洽商建庙奉祀, 镇澜宫由此而来。1从清朝时期前往湄洲谒祖进香开始计算, 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迄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 现今蔚为风潮。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成为世界宗教三大盛事之一。以台湾大甲镇澜宫为中心, 向全世界辐射发展出妈祖文化的轨迹。循着轨迹, 除了宗教、文化上的风景斐然, 亦可发现其中民俗舞蹈的精髓, 主要是通过“阵头”来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二、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中民俗舞蹈的表现形式

台湾的民俗艺阵, 俗称为“阵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自史前的原始乐舞, 发展至明清的“百戏”, 其表演技艺已经包含了丰富的乐舞、杂技和小戏。明清之际, 迁徙到台湾的民众带来了民间艺阵。

大甲妈祖祭典仪式中, 镇澜宫进香随驾团队, 早期有头旗、开路鼓、哨角队、符仔组等基本团队, 其阵头乃属文阵, 于1963年开始组建武阵“庄仪团” (千里眼、顺风耳阵, 即金水将军阵) , 之后在1966年组建“神童团”, 1979年组建“福德弥勒团”, 1983年组建“弥勒团”, 1984年组建“太子团”, 至此为止大甲镇澜宫五大神偶团组成的阵头 (武阵) 巍然成型。为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活动增添了缤纷多元的色彩, 有神出天上威灵显赫之神秘, 有纳进人间福禄寿之祈福, 有庄严肃穆, 有喜庆欢乐, 又活泼可爱, 有长者之慈爱, 有赤子之天真。

大甲镇澜宫弥勒团拥有三尊弥勒, 分别为弥勒罗汉、弥勒祖师、弥勒古佛。三尊弥勒形貌相同, 区别在于其着装, 其中弥勒罗汉身着绿袍, 弥勒祖师身穿黄袍, 弥勒古佛则穿粉色衣衫。三尊大仙尪仔所指系一位弥勒, 所称罗汉、祖师、古佛, 则是对弥勒于不同修行时期的尊称。

在进行妈祖祭典仪式的舞蹈表演时, 根据笔者的观察, 三尊大仙尪仔的脚法均完全相同, 在阵头行进时, 边扇羽扇, 边作蹒跚状行走, 交替以偏左偏右, 呈现“之”字形路线。如遇有阵头迎接或者宫庙时, 则更加醉步蹒跚, 与此同时手举葫芦仰天饮酒、扇动羽扇 (三下) 以示行礼。于拜庙等特别场合时, 则三尊弥勒会同, 各据一三角点。以庙门为参照物, 则弥勒罗汉位于内边 (靠近庙门) 右侧之点, 弥勒祖师位于内边 (靠近庙门) 左侧之点, 二点成一直线且与庙门相平行, 而弥勒古佛则位于外边 (远离庙门) 之点, 三点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三尊弥勒于定点就位以后, 面向三角中心, 同时手举葫芦仰天饮酒并且扇动羽扇 (三下) 以行敬礼。以此方式, 各尊弥勒按逆时针方向, 轮流据点行敬礼, 轮回各尊弥勒所在的原点再行敬礼后, 再依照弥勒罗汉、弥勒祖师、弥勒古佛之顺序, 个别走醉步到庙门前饮酒行礼。

三、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中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

1.舞蹈和生活并存的二重文化属性

民俗舞蹈在种类繁多的各种舞蹈中与群众的生活最为贴近, 同时也与群众生活保持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并且通过舞蹈的肢体动作、形象特色、构图表现来传达出广大民众的信仰。张紫晨说:“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 气氛和表现环境, 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特别是民间舞蹈, 往往与民间风俗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台湾, 大甲妈祖祭典仪式这一民间习俗已经成为了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种程度上也能代表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广大群众每年都会参与大甲妈祖祭典仪式, 通过祭典仪式中的民俗舞蹈, 表达出他们对妈祖敬仰崇拜的心理和祈求神灵庇佑的精神导向。

2.妈祖信仰的文化属性

民俗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本身是其传衍地原住民文化的共生物。任何一种民俗舞蹈的特有风貌, 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折射出其所置身的文化生态。对中国民俗舞蹈的文化生态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其文化本性。2罗雄岩说过:“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无比丰富多彩, 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民族根据他们当时的物质精神生活创作的, 并且通过各种祭祀礼仪民俗活动在群众直接传承下来”。3正是因为如此, 妈祖信仰在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舞蹈从诞生之初, 就与之互相拥有了紧密的联系, 与此同时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舞蹈同样通过各种民间的妈祖祭典民俗活动来作为依存和传播的依托。每年的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都格外盛大, 聚集着数以百万计的信众参与, 其中的民俗舞蹈是祭典仪式的重要的活动。由此可见, 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舞蹈是与妈祖信仰的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地域文化风格特征

妈祖信仰传承至今已逾千年, 它不仅被从福建带到了台湾, 并且又随着华人的步伐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成为了联系世界华人, 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以妈祖信仰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祭典仪式民俗活动不仅是在台湾、在福建、中国有着族际性, 地域性的民俗, 还是一个跨地域乃至跨国范围存在的国际性、区域性的民俗。或者说, 无论从世界范围国际化, 或中国文化的整体范围来看, 它都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妈祖祭典仪式民俗舞蹈自然也不例外。我们仅从中国的妈祖祭典仪式中民俗舞蹈来看, 在其区域性文化范畴里, 还包含不同的地域性风格因素。妈祖信仰舞蹈民俗中的区域性和地域性文化风格特点

综上所述, 舞蹈和生活并存的二重文化属性, 妈祖信仰的文化属性, 地域文化风格特征都无不体现着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 正因为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民俗舞蹈具有上述独具一格的亮点, 数百年来才能代代相传, 成为妈祖文化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展现出深远的文化内涵, 挥发出恒久的意蕴, 成为推动人民努力拼搏、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原动力。

摘要: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是妈祖文化中最为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 该仪式中的民俗舞蹈是妈祖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特征。本文立足于对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的实地考察, 通过对妈祖祭典仪式中民俗舞蹈的探究, 意在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大甲妈祖,民俗舞蹈,文化内涵

注释

11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153.

22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4.

台湾民俗简介 篇3

摘要:台湾民俗体育形态丰富,历史悠久。“宋江阵”“花鼓阵”“攻炮城”是具代表性的台湾民俗体育活动,通过追溯它们的历史原型,可以进一步诠释台湾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质。中国台湾地区的民俗体育与大陆有着割舍不掉的渊源关系,两岸人民有着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习惯由于深深打上了同屬一个民族的烙印,而得以传承延续。与此同时,由于台湾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坎坷的发展历史,台湾的民俗体育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好地融合,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着中华体育文化的灿烂与多元,呈现出落叶归根及落地生根的双重特质。

关键词: 中国台湾;民俗体育;中华历史;历史原型;地域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2011504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aking the “Song Jiang Battle Formation” “Drum Battle Formation”and “Gun Batteries Attacking” as examples,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orign of TaiWan Folk Sports and make furth explaination of the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Taiwan folk sports have various connections with the mainland,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have a very similar physical cultural habits which engraved the same mark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At the same time,because of Taiwan'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rough history,Taiwan folk sports show an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While,this kind of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national untity to presentthe brilliant and diversity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That is called “Fallen leaves return to the roots”and “Taking differents roots in different grounds ”.

Keywords:Taiwan;folk sports;Chinese history;history prototype;regionalization;localizationお

收稿日期:20130311

作者简介:张矛矛(1981—),女,江苏徐州,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体育传播;彭晶(1990—),女, 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体育传播。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ologyPE departmentXuzhou 221006

民俗体育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民俗体育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民俗体育存在于广大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体育的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又是民俗体育的载体;其次,民俗体育是被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在时间上是可以时代延续,在空间上也是可以传播和扩大的[1]。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2]。

民俗体育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产物,是当时当地民众生活的体现,又传承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台湾民俗体育项目主要包括舞龙舞狮、龙舟竞渡、宋江阵、跳鼓、扯铃、踢毽、跳绳、陀螺、布马阵、车鼓阵、旱船、高跷、民俗特技等内容。其中除了很少的一些是在我国台湾本土形成的之外,大多数是从大陆传承过去的,与中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3]。追溯台湾民俗体育的历史原型,能够进一步诠释台湾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质,同时对中华体育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也起到了促进与印证作用。

1宋江阵、花鼓阵、攻炮城历史原型追溯

1.1宋江阵

“宋江阵”是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里表演的一种气势磅礴、阵势宏大、威武壮观的民间武术表演。“宋江阵”的武术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一般有36人、72人和100余人3种。主要扮演宋江、卢俊义、公孙胜、李逵、孙二娘、武松、阮小二等。

宋江阵以锣鼓点场,以正副龙虎纛旗为前导,首先按36天罡、72地煞的座位顺序亮相进行表演。手中器械,即刀、枪、剑、镰、钩、盾牌等 18般兵器。 一般以“宋江舞大旗”开场,以“关胜舞大刀”结尾[4]。

1.1.1梁山水浒

关于宋江阵的来源,有说法:北宋年间,宋江等人在梁山聚义后,为抵抗朝廷的镇压,发明了宋江阵。当时的宋江阵由108位水浒好汉组成,36天罡、72地煞悉数上阵,表演双人套路、三人连环套路、单人和对打表演、八卦阵。凭借宋江阵,梁山义军一次次击退官兵的围剿,一时朝野震惊。

起义失败后,神医安道全在九天玄女庙出家,他一边行医治病,一边教僧人排演宋江阵。宋江阵操练之时也是庙宇最热闹之时,众多乡邻纷纷前来观看并模仿。宋江阵随之在当地流传,每逢庙会或祭祀,郓城人民便自发来到九天玄女庙前,演习宋江阵,纪念水浒英雄。

据传,施耐庵在郓城任训导期间经常到九天玄女庙观看宋江阵表演,他把宋江阵写进《水浒传》,因而《水浒传》中的排兵布阵才如此惊天震地,深深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宋江阵的表演场地九天玄女庙,即《水浒传》中九天玄女娘娘赐予宋江三卷天书的地方。

追溯《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学术界有2种说法:

一为淮南宋江(宋末)。

宋江与《水浒传》中的一些杜撰出来的人物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里都记录了关于宋江的一些零星记载。《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通过《宋史》的记载可知,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横行河朔,转略十郡”。起义的首领是宋江。起义具有流寇性质,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据地。起义的结局是严重受挫后投降。起义的规模虽然不太大,但战斗力特别强,“官军数万不敢撄其锋”。

虽然宋江真有其人,也曾在宋末领导农民起义;但是只是昙花一现,与《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108好汉不管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对于《水浒传》及时雨宋江,史学家推测应该为元末明初的义军首领张士诚。

二为泰州张士诚(元末)。

《〈水浒〉杂考》一文中认为,《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元末群雄并起,其中的张士诚起义在许多方面与《水浒》中描写的宋江起义十分吻合。例如:张士诚自发难至失败,历14年,《水浒》写宋江一班人聚义,也是14年,而真实的宋江起义,却只有1年多时间;张士诚最后投降元朝,宋江接受招安,也歸顺朝廷;张士诚起义时,啸聚造反的群雄,如金陵朱元璋、九江陈友谅等,有15路,而《水浒》中列举占据山寨、对抗朝廷的,如十字坡张青、揭阳岭李俊等,也正巧是15路,而且,《水浒》作者施耐庵曾为张士诚的幕府,跟随张士诚起义。清代顾苓在《跋水浒图》 一文中说“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所作《水浒传》题曰《忠义水浒》,而张士诚起义的首领张士诚即为《水浒》中宋江的原型。

张士诚,字确卿,出生于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的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他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领导了江浙海盐民反对元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者;他在江浙地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局限性,在革命后期,他领导的起义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投降了元朝统治者,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工具,最终被朱元璋打败。

1.1.2闽南少林五祖

台湾的民族体育运动有很大一部分源于闽南,而“水浒阵”也是如此。闽南地区的民间传统武术表演水浒阵,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

五祖拳是白鹤、猴、罗汉、达尊和太祖5种拳法的合称,蔡玉川把上述5种拳法经过整理加上玄女法和后来所学北派拳法创编成的一种新拳种。五祖拳也是少林寺里僧人主要锻炼的一个拳种。

五祖拳源自清朝末年,朝廷火烧少林寺后,5位突出重围的僧人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得沛逃到福建借南少林掩护,秘密开展“反清复明”活动,称为少林五祖。他们将自己所学的拳法流传于民间,而他们所流传下来的拳术被后世称为“南少林五祖拳”。郑成功反清复明受到清政府打压,这些义士遂转入以迎神赛会化妆表演形式,保持练武习俗和武术套路,于是,在节庆中便出现了一种以装扮水浒英雄好汉108将参与踩街表演的队伍,即“宋江阵”或“套宋江”。

1.2花鼓阵

花鼓阵是以锣和鼓2种乐器,配合着凉伞,跳出节奏轻快又富有韵律感的舞蹈。花鼓阵的表演人数没有一定的限制,基本上要有1人手持头旗,1人身背大鼓,2~4人拿着铜锣一起演出。头旗是全阵的总指挥,大鼓和铜锣是表演者舞步节奏的伴奏乐器,凉伞负责前后串场。表演时成员多排成四方阵,大鼓在中间,铜锣分居四角,以此队形为基础,在头旗的引导下变化各种队形,一般从“跳四门”开始,接着是“凉伞花鼓”“空穿什花”“十字什花”“蜈蚣阵”等,最后所有表演者聚在一起,做360°急转弯,然后各回原位。

花鼓阵的舞步只有屈膝扭步一种,表演者听从锣鼓的节奏、速度与声音节奏,来调整动作的快慢,同时变化队形。花鼓阵就是以这种动感十足的舞步,加上整齐划一的队形一起简洁有力地吆喝,吸引观众的注意[5]。

关于花鼓阵的原型,有以下2种。

1.2.1戚继光军民鱼水情

明朝末年,倭寇在大陆东南沿海一带为乱,让百姓深感痛苦,而当时驻守东南沿海的统帅戚继光,多次击退倭寇来犯,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明嘉靖43年(1564年)除夕夜,倭寇趁我军民庆祝春节之机,入侵龙江地域。当时,漳州一带的百姓正在吃年夜饭,发现倭寇后,急忙躲入深山。当年驻将戚继光带兵奋勇抗击,在正月十四将入侵倭寇全面歼灭。第二天就是元宵节了,逃难的百姓回到家中后,为感谢浴血奋战的将士,纷纷杀猪宰羊犒劳戚家军。就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当日,敲着大鼓,踏着舞步,冒雨来到军队大营,戚继光连忙命令士兵为百姓撑伞遮雨,持伞的士兵受到欢迎气氛的感染,也不由自主地随着节拍舞动。这项充满欢乐气氛的体育舞蹈随之流传下来,成为今日的花鼓阵[6]。

1.2.2郑成功农田练兵

另一种关于“花鼓阵”起源的说法与经营台湾多年的郑成功有关。当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来到台湾后,将军队分配至各地开垦农田,再利用农闲之时演练兵法,为长期征战做准备。同时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经常举行田间比武活动,广邀地方上的擅武之人前来一对一地进行竞技,一旁的观战者则敲锣打鼓助阵。后来清政府接管台湾,这项活动却在民间流传下来,并转化成为节庆日的表演活动。

1.3攻炮城

攻炮城为台湾民间体育游戏。炮城用竹子扎成圆形骨架,比脸盆稍大,周围环绕一串长长鞭炮,它象征古代城垣,炮城制好后,悬挂在空旷处,约2层楼高。游戏开始时,设守城卫士1~2人,攻城“炮手”人数不限,攻城开始时,炮手们将各自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对准炮城,谁幸运将自己抛掷的鞭炮触发了城垣上的炮芯,引发炮城大爆炸就为胜者,可获得丰富的奖励[7]。

这一民俗体育运动的诞生于郑成功操练水师。明末郑成功水师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出现的最大的商团武装,也成就了中国近代水军的辉煌一时。水师是郑成功的主力。他说过:“我师得力,全在水师。”他的陆师有时也打败仗,水师则纵横东南沿海,所向无敌。据《台海使槎录》记载,郑成功水师官兵们在惊涛骇浪中的行动,就像陆地一样,矫捷如飞,还有一种潜水兵能在海里偷袭敌船。在驱荷复台的战斗中,郑成功的水师打败了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舰队,充分说明郑成功水师在海上作战的威力,为收复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郑成功训练水师的地方,主要在厦门。他在鼓浪屿日光岩和厦门文圃后山分别建立水操台和观操台,亲自指挥水师官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当年操练之时,部将洪旭为防士兵开小差,想出妙策,订造了大量鞭炮,扎成一个个“炮城”,发给士兵鞭炮,鼓励官兵同乐,全心全意“攻炮城”,攻下者给予重赏,既可消除士兵的思乡情绪,又可锻炼瞄准技巧,有助实战能力的提高。

2台湾民俗体育之文化剖析

台湾民俗体育项目作为台湾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着文化,见证着历史,通过历史的原型追溯,它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华文化有着不解的渊源,却又是特色凸显。对于台湾民俗体育的文化剖析,可以尝试用2个成语来诠释:落叶归根及落地生根。

2.1落叶归根——体现大中华文化的传承性与统一性

2.1.1传承中华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从夏商至明清经历数十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而期间多少英雄轶事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这些历史故事、世事沧桑,不仅以文字的形式凝固在史册传记中,也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在民俗体育中得以传承。而台湾的民俗体育同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并传承着一段段中华民族的历史。

宋江阵的历史原型——宋江,不管是宋末的淮南宋江,还是元末的泰州张士诚,都记录了那一段农民起义的进取不屈和悲壮,他们虽然没有撼动封建王朝的根基,甚至功败垂成;但其间闪现的智慧和勇气仍然鼓舞着后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

花鼓阵则再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扫除倭患,军民鱼水的佳话;郑成功的屯军种田,以农养军的策略也在这一民俗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再现。而攻炮城这一台湾民俗游戏,不但记录了郑成功操练水军的智慧,而且展现了中国近代水师当时的辉煌。

2.1.2蕴含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内涵

虽然经历过跌宕与争议,但是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根深蒂固,并作为中华文化移垦的边疆地带,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台湾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地方文化,虽然历经历史的沧桑变迁,但台湾的语言、文字、艺术、伦理、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深层结构”,以及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等“表层结构”,均沿袭中国传统,强烈地反映并聚合了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风骨、气势、灵性、神韵、俊逸、沉郁、婉约、豪放、意境”和中国古典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理、心、性、言、意、道”等民族性,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现质变,这一点台湾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是见证[8]。

不管是水浒英雄108将,还是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他们的奋斗与自强都以不同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水浒好汉的以武犯禁,打抱不平;疏财仗义,劫富济贫;以义为纲,见义勇为,都是中华民族侠义精神的诠释和赞颂;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则以自己的坚强不屈,浓缩了一段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历史,荡平危害东南沿海的倭寇,为巩固祖国海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意志。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誓死戍边的气概是中华民族最具张力的精神财富。而在台湾民俗体育中记录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同时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在其间得以传承和颂扬。

2.1.3与大陆民俗体育血脉相连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台湾的民俗体育项目很多发源于大陆文化,并与大陆民俗体育的一些项目因为共同的亲缘关系而血脉相连。比如在江苏南京高淳县也存在一个与台湾“宋江阵”极为相似的民俗体育活动“打水浒”[9]。高淳武术源远流长,宋朝时就颇有名气。明清时期习武练功在民间已有了相当规模。打水浒并非上演攻打水浒梁山戏剧,真意是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打水浒一般由36人组成。根据梁山英雄扮演一定角色,使用真刀真枪,十八般武器轮流械斗,武术高手们把武功融入杂耍之中,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武术风格、套路。虽然江苏与闽南相隔千里,但是共同的文化根源,还是让海峡两岸的很多民俗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

2.1.4体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特征

台湾民俗体育不管是随着大陆移民而迁徙所至,还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项目,都体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特征。比如,依附性、表演性、娱乐性等。台湾的民俗体育也具有较强的依附性,主要依附于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信仰崇拜等活动中。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宋江阵”“花鼓阵”“攻炮城”一般选择在春节、元宵、中秋等节庆日表演。与西方体育相比,东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较弱而表演性和观赏性较强,而这一点在台湾民俗体育中也有所体现。“宋江阵”从本质上已经演变成为传统武术表演,而“攻炮城”虽然具有一定的竞技性;但是其间鞭炮声、欢笑声不绝于耳,胜利者预示新的一年百事顺利,五谷丰登,所有参与者无所谓胜负,都开怀而归,这又体现了民俗体育的娱乐性。

2.2落地生根——体现台湾的地域性和本土化特色

地域性是民俗体育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民俗体育的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很好说明。决定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而台湾民俗体育也体现出明显的台湾地区色彩。

2.2.1反映台湾历史沧桑

台湾的民俗体育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再现了台湾的沧桑,特别是对戚继光抗倭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萄铩*

台湾被荷兰侵略者于1642年强占,台湾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屡遭血腥镇压。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四月,郑成功率师2万5 000及數百艘战舰自金门出发,经澎湖,直取台湾。在台湾岛上人民的支持协助下,登陆后围攻荷兰总督所在的赤嵌(在今台南境内),并击溃自巴达维亚(今印尼亚加达)前来驰援之敌,前后苦战8个多月。康熙元年(1662年)2月1日,荷督揆一被迫签字投降。至此,被荷兰帝国主义者实施了38年残酷殖民统治的宝岛台湾终于重回祖国怀抱。郑成功在台湾民众心中有着难以取代的重要地位,以“郑成功”命名的大学、中学、小学、道路及一些公司和商店,处处可见,还有保护完好的赤嵌楼、延平郡王祠、安平古堡等古迹,都详细记载着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而台湾民俗中的很多体育项目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载着台湾一段段沧桑的历史与英雄的战绩。

2.2.2融入台湾戏曲文化

台湾的民俗体育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很多是源于大陆,随着闽南移民来到台湾,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这些项目也发生了本土化的转变。比如宋江阵、花鼓阵等都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又融入了台湾的民间戏曲、杂技、音乐等艺术形式,使宋江阵更加丰富多彩,风格淳朴自然,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台湾的主要剧种有福建传入的梨园戏、高甲戏、福州戏和广东传入的大戏等。另有从民歌基础上吸收大陆各剧种的唱工、音乐、行头、道具等而生产的地方戏剧,如歌仔戏、采菜戏、车鼓戏、大人红戏、童子戏、子弟戏与查某戏等。

2.2.3折射海洋文化特色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间,四周尽是苍茫大海,海岸线绵延1 140余km。风帆时代,即为孤岛一隅的先人提供了亲近海域的诱因。宋末元初,澎湖已有商船寄碇,随后闽南渔场扩大至台湾西岸,1624—1662年,随着重商和殖民主义的兴起,在荷兰来印度公司的积极经营之下,福尔摩沙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网络的运转中心之一,其间历史诱因与逼因交集,因缘汇聚来自欧亚各地的海洋移民,先后登场,加上早起的南岛民族,文化十字路口滋育出多元丰富的海洋自觉与海洋文化[10]。

欧洲海洋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尚武、侵略性,这点可以自希腊海神波赛顿的形象看出。波赛顿被塑造成一个手持三叉戟的壮年男子,骑着骏马在海上飞驰,所到之处,波浪翻涌,这种对强权的崇拜,以征服、冒险、掠夺为本质的海洋文化,恰恰反映在欧洲的海洋史。中国大陆沿海,自辽东半岛、渤海沿岸,至江浙、福建及广东地区,都是海洋文化孕育诞生与发展的基地,台湾正居于其中。台湾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种族群组成及不同时代背景,台湾文化呈现出以中华文化为主导,土著文化、欧美文化、日本文化相融合的多样化的特色。而台湾的民俗体育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陆体育文化的内敛和谐,而且呈现出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尚武。比如宋江阵、花鼓阵及攻炮台,都有着明显的尚武色彩;但是台湾的海洋文明与欧洲的海洋文化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中国海神的代表“妈祖”,是庇佑海民,使其免受威胁的母爱之神,与波塞顿富有侵略性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展现力与美的同时,展现出更多的和谐与宽容。比如在宋江阵表演的最后要表现出“国泰民安”寓意。

3结束语

纵观台湾文化史,历经荷西、明郑、清治、日治、中华民国等多个阶段,因为移民族群分布与占领期间较冗长等因素,仍以中国文化为其文化构成主轴,台湾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移垦的边疆地带。即使于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大量进入台湾的今日,台湾民间的价值判断与社会习俗仍大多以中国大陆的儒家道德标准为主。另一方面,汉移民带来的中国大陆原乡文化,却在台湾文化400年演进历史中,多次产生“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的观念对立。台湾学者将民俗体育的定义界定为“一个民族所慢慢共同形成与传承延续的一种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11]。通过对台湾民俗体育历史原型的考析,台湾的民俗体育与大陆有着割舍不掉的渊源关系,两岸的人民有着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习惯由于深深打上了同属一个民族的烙印,而得以传承延续。与此同时,由于台湾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坎坷的发展历史,台湾的民俗体育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好地融合,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着中华体育文化的灿烂与多元。

参考文献:

[1]尹国昌,涂传飞.台湾地区民俗体育研究现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9):15.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98:6871.

[3]石岩,兰自立.台湾民俗体育现状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9):8688.

[4]廖文志.罗汉门宋江阵的涵化现象[D].中国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2.

[5]黄荣平.台湾民俗体育发展之研究:以跳鼓阵为对象[D].屏东:屏东师范学院,2005.

[6]王念龙.从台湾民俗体育看闽台传统文化渊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5(3):7880.

[7]林慧莹.台湾六堆客家传统体育之研究:以客家狮、攻炮城为例[D].屏东:屏东师范学院,2005.

[8]谢军,陈少坚,林晓英.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611.

[9]沈峰明.台湾内门宋江阵发展之研究[D].屏东:屏东师范学院,2005.

[10]邱文彦,吴密察.海洋与台湾:过去现在未来,海洋文化与历史[M].台北:胡世图书,2003:58.

崔西沟生态民俗村简介 篇4

崔西沟村位于杨陵城区北部2公里处,全村共128户526人,耕地面积505亩。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866元。2012年被杨陵区命名为田园村庄示范村。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在抓好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生态民俗村和田园村庄建设。

一、发展特色产业。2004年9月以来崔西沟初步建成了一个

具有观赏、采摘、品尝、体验、休闲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景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购农家物”成为民俗村的显著特色。崔西沟生态民俗村以“民俗村接待协会”为依托,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作机制。目前,全村从事家庭旅游接待的农户已发展到52家,可同时接待800多人来村观光旅游。每年接待国内外客人8万多人(次),各接待户户均年收入达到了6万元左右,家庭旅游接待已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崔西沟村已被列为全国小型公益项目能

源示范村,全村已建成新型旋流自动循环沼气池100口,改厕98户,沼厕建设已突破总户数的88%。实现了原料、燃料和肥料的综合循环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建成了300平方米的两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和16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现已全部投入使用。

台湾选举制度简介 篇5

2008-01-09 21:04:21 来源: 人民网-海峡两岸频道 网友评论 5 条 点击查看

法律依据

台湾选举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三:一是台湾“宪法”,二是“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三是“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

选举什么人

台湾“宪法”规定,以下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

总统;副总统;“中央”公职人员:“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监察院委员”;地方公职人员:省(市)议会议员,县(市)议会议员,乡镇(市)民代表会代表,县(市)长,乡镇长,村、里长。

唯一不经过选举产生的是省府首脑。

选举原则

台湾选举制度可以说全盘接受了西方民主国家的基本原则: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选举。

普遍:只要年满20岁,在选举区内居住年限满6个月的公民都有选举权。但被剥夺公权尚未恢复者、受禁治产之宣告尚未撤消者除外;

平等:任何人不享有特权,一次选举中一人一票;

直接:公职人员一般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1996年实现了直选“总统”。秘密:也就是“无记名投票”。为使这个原则得以实现,投票所在地有相应的技术保障和人员监督。

选举活动

台湾的“选罢法”对选举活动有明确的规定。法律规定,选举程序中包括竞选活动,竞选活动是选举程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没有竞选活动的选举都被视为愚民行动,因为选民不能是盲目投票的,而应该是投下有价值的、负责的一票。但对竞选活动也必须加以规范。

台湾选举制度的国际参照与特色

台湾选举制度自然主要是参照西方民主国家,但也根据台湾的特点作出了一些有特色的规定。

台湾选举制度参照的是法国的“总统制”,产生办法是简单多数选举制。

日本、韩国等只实施地域代表制。而台湾在原则上采取地域代表制,兼采职业代表制。1991年12月“国代”换届选举,又首次兼采政党比例代表制。

台湾现行选举监察体系也是独特的。西方国家的选举监察多由警察负责。台湾则规定由各党派及社会贤达推荐人员组成监察小组。原因是,台湾警察头目一般都有政党党员身份,容易产生瓜葛。

台湾还有一个特殊规定是其它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就是禁止在校生肆业参加竞选。意在让学生专心向学。

“立法委员”选举

台湾“立法委员”选举共分四个部分:人民直接投票选举的为区域“立委”和原住民“立委”,由政党比例方式产生的为不分区“立委”及侨选“立委”。

齐鲁台湾城规划设计简介 篇6

鲁台经贸洽谈会是国台、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北方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盛会”。自1994年举办以来已在潍坊连续成功举办了18届。今年省委、省政府在18届鲁台会上发布了山东省为支持台商在鲁投资、促进鲁台经贸深化交流合作的七项新举措,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齐鲁台湾城。

市委、市府统一部署,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齐鲁台湾城城市设计》。按照“一城多园”的思路,在市区西北部建设齐鲁台湾城,将其建成现代服务引领,功能复合的服务之城,强化该区域城市副中心职能;与保税区联动,增强对台对外的便捷服务;就近在经济开发区、于河设置台湾工业园等对台工业产业的集中区,辐射带动滨海新城、昌乐、寿光等区域,引导各产业在市域内细化整合,解决区域内无序竞争。

齐鲁台湾城范围东至友爱路、西到西外环、南至北宫街、北到济青高速,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约7平方公里。该规划已于2012年11月14日经市规划委员会决策并原则通过。

项目定位

规划建设五个中心,即台商服务中心、两岸交流中心、两岸产品交流中心、两岸合作发展中心、政策机制实验中心。突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由过去经贸为主向经贸、文化并举转变。开拓鲁台合作新格局,打造心连两岸、情牵鲁台的经济、文化、生活新家园。

规划结构 一核引领

指依托奥体中心、鲁台会展中心两大建成项目,在其周边构筑潍坊西部核心发展区;打造金融咨询基地、商业中心、总部基地,引领齐鲁台湾城全面发展。

两带延展

指围绕综合交通规划初步确定的两条城市轨道线,结合卧龙河、中心南北主景观廊的打造,在齐鲁台湾城形成两条高密度、高配套的发展带,即:南北向的核心发展带和东西向的文化创意发展带。

五区联动

指规划形成齐鲁台湾城的五个功能片区、即奥体中心区、会展贸易区、商业中心区、总部经济区、文化创意区。

功能区介绍 会展贸易区

结合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建设两岸产品交流中心、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工业产品展销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五星级酒店、娱乐影视中心。

商业中心区

建设金融创意街、大型商业综合体、五星级酒店、四星级酒店、步行商业街、齐鲁餐饮文化城、宝岛美食体验城、台湾婚纱街、诚品书店等。

总部经济区

建设台商服务中心、总部基地、孵化器、信息服务中心、生产服务大厦、总部文化会所等。为台商在大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文化创意区

上一篇:如何应对高考英语下一篇:qms审核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