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关系的作文
首先,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句简单的话语就可以看出一个有的高尚品质,一个人对祖的热爱,看到身边的白色垃圾主动捡起来;看到人们随地吐痰应该用语言教育他们,用行动感化他们。
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但人们却并不珍惜这个摇篮。由于人们滥砍滥伐,使水土流失,那些又脏又臭的东西流到海里,使原本清澈明亮的大海变得浑浊不清。
那些工厂发放出废气废水使大量的城镇被笼罩在臭烟水之中,使人产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说,还污染了大气层,使大部份的天空由蓝变成灰蒙蒙的,使人们整天躲在屋里不敢出门。
原来大关是个头顶蓝天白云、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一条条清澈的小河在乡间流淌着的清静之县城。而现在烟尘、粉尘笼罩着天空,废水、污水流入了小河,工业残渣污染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使花草失去了往日的鲜活,河水失去了原有的清澈,宁静被噪音淹没,花香被异味替代,人们都得了疾病。
一、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提出何以必要
《提纲》第三条主要是针对爱尔维修等人的“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提出的,他们的观点虽然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存在着许多缺陷。
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所提出了“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他们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不同的环境和教育造就不同的人。如爱尔维修提出:“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使人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了”。他们的观点向“遗传决定论”提出挑战,提出人受环境、教育决定而非身份、血缘等先赋因素决定,这将当时的人们从愚民政策的教育中解放出来,是对封建思想的否定,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同时爱尔维修等人的观点也体现了唯物主义原则,但是,另一方面,“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他们的观点自然地“把社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受教育者,而另一部分教育者“凌驾于社会之上”,他们认为受教育者只能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受动、被动的存在物,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看到人对环境、教育的反作用,是机械的、片面的。他们认为教育者是少数的“天才”,能够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教育,这显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马克思批判爱尔维修等人的观点,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懂得“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由此看出马克思提出该问题的必要和缘由。
二、环境和人的一致何以可能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关于人与教育和环境关系问题的结论。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环境创造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等等。从实践关系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对人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既为人类提供物质来源和便利,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认识关系来看,人们通过实践探寻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从而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2、人创造环境。世界因人的活动分为两极,一端是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的潜在客体,另一端是人类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化自然,客观世界在人出现以后才有了意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不是被动地由环境、教育决定,而是可以反作用于环境和教育。人类的活动不断地改造着外部环境,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提高,活动内容不断变化,人影响环境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从人的本质看,《提纲》第六条写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中建立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可以说,人创造了社会。
3、人与环境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改变。马克思在《提纲》中使用的是“一致”一词,是对人与环境、教育关系的深刻解读。人对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人的作用不是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作用中,环境和人都得到改变,环境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体现出人的目的和意志,这是环境的改变,人为了获得成功而遵循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这是人的活动的改变。所以只有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此外,教育可以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人接受了教育以提高素质,从而可以更好地改造环境。
以此建立这样的逻辑主线:改造环境和改变人是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的过程,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环境和人的一致在此条件下成为可能。
三、关于《提纲》第三条的启示
距《提纲》写成,迄今已将近170年,这份经典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人们依然能从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思想宝石。
1、处理好环境与人的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指出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改变人的活动。所以,宏观上要重视环境建设,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发展;微观上,学校应树立环境优化意识,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个人应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人对环境有反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阻碍,不应消极对待,而应树立信心,以高度的热情和理性的态度寻找原由,制定实施解决办法。
2、教育
首先,教育改变人。教育使受教育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知识是无形的财富,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有利于实现理想;同时,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教育方法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应不断探索教育的发展点。
其次,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张蔚萍指出:“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的言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及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即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者,对被教育者和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育者首先应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一是知识能力。教育者应具备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他基本知识,因为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职业,要给被教育者一滴水,必须先拥有一碗水。二是思想素质。教育者需甘于奉献,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当然,受教育者除了认真学习教育者教授的知识外,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受教育者也可以对教育者产生影响。
3、重视实践的作用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理论只是纸上谈兵。我们应在实践中改变环境,改变自身,实现共同进步。特别是即将面对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更应当重视实践。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这既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学校应当重视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平台,如勤工俭学、就业指导等等。
参考文献
[1]北大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4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4-56.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办公空间环境;人类舒适度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34-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质的飞跃和变化。我们在进行商务办公空间设计时要重视个人环境,兼顾集体空间,借以活跃人们的思维,努力提高办公效率。因为企业的创造性大都来源于该场所的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努力改善办公环境,这也就成为提高效益的最好办法。本文论述了如何改善办公空间环境来提高效益,并从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详细介绍了办公室设计的目标、功能特点、一般办公用房的组成内容和面积分配,阐述了办公空间的应用步骤和特性,以完善商务办公空间的室内设计。
一、人与办公空间环境的基本关系
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打开任何一座建筑的门,走进去。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注意到,你无需投入精力,就已经体验了对门后面空间的一种反应。随后,这种第一反应或许会加速或改变。这种反应并非偶然。它们是由一系列感觉(视觉、听觉、嗅觉)传递给大脑的信息经过分析形成作用的结果。这种分析往往是参考个人以往的经历,对均衡和比例的感觉,对光、色彩和声音所形成的心理作用(往往是个性化的)而得来的。
(一)办公空间的由来
我们通常所接触的办公空间,一般都出现在各种商用建筑或公共建筑的内部,真正意义上的办公空间产生于工业革命后期,由于对工业生产的有效管理需求,办公空间还处于相当简单的、直接的功能服务阶段。办公空间的概念还没有从庄园、住宅以及工厂服务设施的概念脱离出来。此时办公空间的空间色彩表达形式也仅仅局限于建筑材料的本身;办公空间的色彩表达形式也随之发生巨变,多种材料交互运用带来了办公环境色彩的多样化。同时其所传达的信息也从“对抗与管理”转变为“合作与发展”。
(二)办公空间依据人类需求可分为的具体类型
办公空间的类型主要包括:开放式办公空间、单元型办公空间、公寓型办公空间、会议空间、经理办公空间和其他办公空间等。
(三)办公环境的改善可大幅度调节人的办公舒适度
优美的办公环境让办公人员心旷神怡,心情舒畅。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势在必行。办公环境一般可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办公室所在地、建筑设计、室内空气、光线、颜色、办公设备及办公室的布置等外在客观条件。软件环境包括办公室的工作气氛、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团体凝聚力等社会环境。综上所述,办公室中影响工作人员的心理、态度、行为以及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称为办公室环境。都以为坐在办公室里面当白领是一种让人羡慕的职业,其实刚好相反,办公室的舒适度大大影响了白领们的健康。超过八成的上班族认为久坐与久视是引起上述不适症状的主要原因。
二、办公空间的环境对人类工作的影响深远
办公空间的环境对人类工作的影响的意义是深远的,高舒适的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身体有益处的,同时办公设备的变化和布置影响了办公环境和办公效率,影响人们的工作心情及态度,符合人舒适度的办公设计的基本要素,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般规律。办公室环境物理条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是指办公室硬环境的建设,包括绿化环境、空气环境、光线环境、颜色环境、声音环境、设备环境、安全环境等七项。除了美观、实用和安全,办公家具还多了一份营造情境与搭配完整环境的规划。在设计上,率先将“人体工学”理念,广泛运用于办公家具上,并协助客户进行办公室规划,充分考量OA设备的整合、环境景观的设计、动线规划及使用效率管理、网路、照明、噪音处理及搭配等细节。主张是“办公室整体规划系统”,希望能结合优质的产品以及经过完整规划的环境,创造一个完美的办公空间,不仅为客户增进工作效率,更提升整体企业形象。
三、结语
办公室的布局、通风、采光、人流线路、色调等等的设计适当与否,对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及工作效率影响很大,过去陈旧的办公设备已不再适应新的需求。如何使高科技办公设备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求有好的空间设计与规划。人性化、开放式的办公室设计已经成为当今设计的主流方向,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
[2][西]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办公空间设计图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0.
作者简介:
环境伦理并非人与自然间直接的伦理关系
环境伦理并非是人与自然问直接的.伦理关系,而是指以自然环境中介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拓展和超越.
作 者:陈俊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X2 B82 关键词:环境伦理 传统伦理 公正Do We Have Priorities?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pecies living on the earth including human beings.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fantastic planet, we are breathing the clean air, tasting the delicious food and enjoying the numerous natural resource, which the planet providing for us, to improve ourselves physically and intellectually.Although we have got the power to reach the top of the food chain, do we have priorities over animals and other life-forms, or even have the right to sacrifice lives of other species to obtain our own benefits? I think the answer is NO because each life-form occupies a special place equall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ithin its ecosystem like human beings.Once human beings break the balance of the food chain, there may be unrecoverable destroy to the nature, which consequently punish ourselves in return.For example, the Sanxia Project does bring a lot of benefits to Chinese such as power generation and flood prevention, meanwhile, it also cause the extinction of many ancient animals and the dramatically change of world climate.People around have already been drought for several years since the Project is built.Human beings are too eager to get short term benefits to ignore what the damage will bring in a long term.It seems that it is paradoxical to meet the needs of both animals and human being at the same time.What we should do is not concerning on ourselves’ endless ambition, then taking a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e when there is a conflict.For our own sake, human being had better protect the nature as well as making use of it.In a word, all species are equal to exist on the earth and human beings do not have priorities.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少种?好的关系又从何而来?纯正的情感又有多少?多数人之间都受利益的唆使,金钱的驱逐,可悲又可笑!不同的角度的人想法不同,大多都唯利是从,正可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卖菜的嫌买菜的算计,买菜的嫌卖菜的势力;老板觉得钱不够赚,员工觉得活不对钱;开车的`看走路的不顺眼,走路的觉得开车的势利眼,找人办事得拿钱,求人办事得用脸!
你说亲情不会受到这种潮流影响?大错特错了!亲友之间的纽带只是在那种脆弱的亲情关系上罢了。
设想一下两种不同的视角,有钱人视角和穷人视角,差距绝对比你想象的还要恐怖。(注这是一对兄弟)
有钱人视角:
“哎呀大铁回来啦!快点给人家大铁让座!”大铁的伯父非常恭敬的给大铁摆上椅子,开始嘘寒问暖:“坐火车累不累啊,吃不吃水果啊……”
穷人视角:
“哎呀呀呀,稀客啊,这不是王刚吗?”王刚很不好意思:“伯父,我来看看你们。顺便来你们家睡一晚。”伯父把王刚踹进屋里:“外面太冷,赶紧进屋。今天晚上你睡地铺吧。”
这个时代就是如此残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金钱就是利益,很少有例外,没有任何人会真正的想要帮助你,想要在这个世界立足,只有比别人快一步!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站着,你走着;别人走着,你跑着;别人跑着,你就要加劲追上去!
不要等着别人帮助你,也不要等着别人压着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不靠谱,真正到了关键时刻,你,你能靠自己。
有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可以珍惜,但如果断了,就没有什么必要继续修复这条纽带了,但有时你不能只靠你自己,扩大你的人际关系纽带网(简称人脉)也是很重要的。
研讨会之后, 英特尔研究院展示了7项与互动和环境感知相关的创新成果, 进一步揭示了在购物、销售和沟通等各方面人与科技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无边界显示技术———改变内容显示和互动的介质与方式
通过独特的算法, 无边界显示技术可将家中或办公室的任何平面转换成互动性显示屏。英特尔研究员展示了基于英特尔架构利用英特尔软件实现多个来源图像的无缝集成, 还可以在家里物体和角落的表面进行围绕式显示。这样的体验无疑将使内容显示、分享和互动呈现更多全新的方式。
通过图片体现情感———通过情感改变人与设备互动的方式
该装置探索了人与图片之间存在的情感联系, 以及利用图片培养丰富的情感互动的潜能。在本演示中, 研究员将人们使用手机上的Instagram拍摄的照片投射到大型互动显示屏上, 通过对图片标题的实时情感分析来推断图片的情绪。英特尔情感分析软件基于情感环形模式使用图片的标题, 并利用相应的算法把这种分类转化为互动显示屏上图片的色彩编码。体验者通过一块可触摸的Mood Map屏幕来表达自己对图片的感觉, 相应的调整则通过颜色、文本和声音反映出来。此外, 体验者还可以关联类似情感的图片, 利用情感来设计整个装置的设置和颜色。这套技术将使得人们可以抓取并分享各种活动的集体氛围。
互动式购物———改变人们的购物方式
网购正在改变人们的购买习惯。实体店的零售商们正艰难地与网络零售商开展竞争, 然而只要在零售环境中集成互动数字标牌, 零售商们也可以在实体店里实现网购体验, 为消费者、制造商和零售商们创造更多价值。该技术集成了动作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摄像头、Wi Fi/3G、以太网、触摸屏、近场通讯和云连接技术。这些包含丰富传感器的设备可以安全地与后台服务器及云端进行通信, 向购物者和制造商提供环境感知数据, 从而在实体店里实现全新的购物模式。
英特尔未来学家Brian David Johnson主持前瞻性研讨会
临床心理学家、英特尔研究院研究员Margie Morris展示”通过图片展示情感“技术
视线营销———改变人们的营销方式
LED照明和标牌可能成为营销人员帮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一个新工具。LED照明正以其固有的高效、环保和美观优势日益普及。在本演示中, 英特尔展示了如何调制LED灯管, 使其发送的市场营销数据只能被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捕获。从本质上来说, 虽然人眼也能看见LED信号, 但把手机摄像头对准LED广告牌时, 智能手机却能够以类似“不可见”的QR代码的方式接收到额外信息 (例如浏览器重定向至信息源网址) 。
英特尔院士、英特尔研究院研究员Doug Carmean展示“无边界显示”技术
情景感知通信———改变人们互相联络的方式
很多时候, 当你打电话向朋友问好时, 却无意中打断了对方的会议或其它重要活动。如果手机能够在你拨号之前向你显示对方此刻正在做什么, 是不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与对方联系呢?该演示探索了这个概念, 通过集成各种硬件和软件的传感功能以及机器学习算法, 让手机推断出你的活动和社交互动。在本演示中, 英特尔研究员展示了未来的手机如何推断用户的活动及空闲状态, 并将该信息发布给用户可信的社交圈。手机可以在接到电话时代表用户做出恰当的反应, 并选择最佳的方式来发送或接收信息 (例如在会议时利用文本, 开车时利用语音) 。
无忧会议———改变人们的开会方式
在本演示中, 英特尔研究员展示了设备如何自动推断用户最可能希望协作的对象, 并帮助用户以最少的花费举行在线会议。利用射频和音频处理的临近检测算法, 并从日历、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中挖掘相关数据, 从而实现无忧会议。
社会感知活动———改变人们协调小组活动的方式
想象一下:手机可以通过观察用户去哪里和做什么, 从而自动地了解和发现用户作为个体或群体部分时的偏好。
【关键词】矛盾人类自然和谐
我们学习了矛盾的基本原理,即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者又会向对立面转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事情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中,或好或坏,或顺利或坎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千古不变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继续深刻体会其中的矛盾。
一、唯物辩证法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唯物辩证法来看,矛盾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共同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到处都留下人类的印记,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遵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进而能够促进自然和社会的稳定和同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的否定人,力求恢复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的不好,就会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给双方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的改造自然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否则,自然界内部的平衡可能被破坏,或者人类社会的平衡遭到破坏。恩格斯曾经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储物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人与自然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制约着彼此的发展,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就会造福人类,使人与环境和谐,反之则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早期人类生产力低下,意识观念落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结果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自然界用地震,沙漠,泥石流,洪灾等手段来报复人类,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衡,主要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并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有些人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不计后果以至于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我们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同其他生物一样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提供我们各种资源与食物,给予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不断的去探索、开发新的事物,与自然保持紧密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如果我们的世界不够和谐,很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久而久之将是自取灭亡。所以,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三、人与自然的矛盾演变和警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人类从蛮萌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在我们经历了禽流感、非典、海啸、地震等天灾之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如果说“禽流感”、“非典”等是自然对人类微观方式的警告,那么“海啸”、“地震”、“沙尘暴”等则是自然对人类宏观方式的警告,这些天灾都可能毁灭人类。人类的科技发现、发明与发展,可能会降低天灾带来的危害,但不能根本消除这种灾害。人们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四、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必要性
可是……,小小的我又有什么力量呢?冥冥之中,似乎有一鼓力量在推动着我,鼓舞着我,一个从没有过的想法在我的脑子里冒了出来——去宇宙法庭。也许,我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但是为了地球母亲,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灵,牺牲小小的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历经千辛万苦,我终于支撑着走进了宇宙法庭。一纸诉状递了上去,太阳法官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刚一会儿,便拧起了眉头,“快,快把人类传上来。”太阳法官重重地吩咐。不一会儿,神气十足的人类便被带上了法庭。看他们一脸的疑惑,原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人类啊,好好的听听吧。听听地球母亲的呼唤,听听其它生灵的声音吧。”
景象一: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流,鱼儿遨游。现在成了污秽之水,河流干涸、断流,鱼儿没有了家园。
景象二:原本广袤无边的森林,野兽成群。现在寸草不生,动物绝迹。
景象三:原本蔚蓝如洗的天空,鸟儿穿梭。现在成了灰蒙蒙的一片,空中只剩根根烟囱冒出的股股浓烟。
景象四:原本肥沃黝黑的土地,生机蓬勃。现在成了粒粒黄沙,虫儿没有了家园,四周只剩一片死寂。
太阳法官开口了, “够了,够了,还需要再说下去吗?人类,你听到了吗?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赶快反省反省吧!”
人类原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全明白了。
“我们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我们改造自然,我们征服自然。我们砍伐树木,是为了建设我们的家园;我们捕杀动物,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衣食;我们发展工业,是为了生活更舒适。再说了,地球上的万物本就是为我们服务的。” 他一脸得意。“你,你 太不讲理了,亏你是地球母亲的儿女呢!”我伤心的哭了。
“人类啊,你太幼稚了,”太阳法官语重心长的说道,“你真的以为大自然可以征服吗?看吧:的非典,难道你忘了吗?的印度洋海啸,难道你忘了吗?的禽流感,难道你忘了吗?沙尘暴、地震、洪灾、泥石流还有爱滋病、疯牛病,哪一样不是你们人类自己种下的苦果啊?你们在这些天灾面前,不是束手无策?难道几万几百万的伤亡,还不能让你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吗?这些天灾就是地球母亲对你们的惩罚啊!你明白吗?孩子”人类无言以对,惭愧的低下了头。
为了地球,为了地球上的万物生灵,也为了人类自己,太阳法官决定做如下宣判:
第一,人类要多种植树木,把原先光秃秃的山野点缀成绿色,不再随意砍伐树木,不再滥捕滥杀,破坏生态环境。让动物重返家园。
第二,要设置污水处理器,工厂的污水须净化处理后才能排放。杜绝排放污水,保证不危害河里的鱼虾。
第三,垃圾要分类。能重复使用的,循环回收。不能使用的生活垃圾,经过焚烧后掩埋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四,要改造工厂的烟囱,改进汽车的尾气排放系统。把二氧化碳净化成无害气体,不破坏臭氧层,保护大气层,减少紫外线的辐射。
第五,要实现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快餐盒等,减少白色污染。
人类在太阳法官面前连连点头称是,“好,好,好,我一定做到。”我欣慰地笑了。
记者:人类是自然的“天之骄子”,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人类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的亲缘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离。因此,大自然也将频繁发作的自然灾害作为对人类以上行为的回报。您是目前国内从事生态修复的顶级专家,对于以上观点您是怎么看的?
王夕刚:毫无疑义,这几年频繁发作的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样的灾害还会延续很多年。以北京为例,每当暴雨来临时,整个城市出现的严重“内涝”就是大自然对于人类不断侵蚀自然绿地的惩罚。除此以外,广东、浙江、辽宁等省市,频频发作的“水漫金山”现象更是大自然对我们现行的“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的拷问!
记者:您认为生态修复是对人与自然亲缘关系的发展吗?
王夕刚:我们公司从2003年起针对山西煤矿区、内蒙沙化区,土壤盐碱灾害,重金属、石油污染区等开展生态修复。在山西襄垣县潞安集团常村煤矿煤矸石山的生态修复中,我们采用植生袋生态恢复技术对山体进行生态复绿。该技术采用二月兰、波斯菊、黑麦草等地被植物,紫穗槐、紫花苜蓿、沙打旺等小灌木,共同组成生态群落。以上植物都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有良好的根深性,根系能扎透植生袋到达矸石山表面压实土层,顽强地扎根于地下。该项目的竣工完成,不仅有效遏制了煤矸石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更使得被修复的煤矸石山体整体呈现出“四季开花花似锦,东西南北各不同”的独特景观。
在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我习惯以生态学的系统理念来指导工作,用生态的办法来做景观!比如:在给企业做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会依照当地植被的特点,就地引进、栽培当地物种,使这种景观成为符合当地气候、土壤、温度、湿度条件的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景观;而不会效法某些地方,为了营造该地区城市景观而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从千里之外的地方去把当地的一株生长了很久的大树“移花接木”到本地来。这种作法虽然使本地的景观呈现出良好的园林效果,却破坏了另外一个地方物种的生态平衡,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物种生态链都是大自然成千上万年自然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我们开展生态修复的宗旨就是要偿还人类对大自然的“欠债”,我们要做的工作不仅是绿化荒坡、荒漠,更要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当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使人与自然本来具有的亲缘关系得到发展。
记者:我国是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除了沙漠以外,“石漠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对此,您有何看法?
王夕刚:石漠化现象主要集中在以贵州、云南、广西等为代表的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南方省份。目前,我国石漠化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每年大约吞噬185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总体呈加剧趋势。
近几年,石漠化更以年均2%左右的速率扩张,尤其以贵州省最为严重。石漠化不仅直接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致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迅速减少,更使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如毕节市的田坎乡,全乡面积61.27平方公里,人口14.484千人,但人均耕地只有0. 19亩,远远低于联合国的0.83亩耕地的警戒线,全乡人均收入仅1449元。石漠化地区人民为了求生存,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作代价,从而导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现在看来,由于老百姓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模式造成的大量水土流失,是导致石漠化演变趋势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把植物生长的载体“土壤”,固定在石头上面呢?很明显,仅靠简单的“种草养畜”的办法是不够的,这种办法的缺陷在于:由于植物的品种过于单一,而导致的病虫害加剧等原因,将使生态治理的工作半途而废。
石漠化治理的常规措施主要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等。但是,这些措施只能是针对石漠化程度不太严重、依然有土壤层存在的区域。对于强度石漠化地区,土壤流失极为严重,只剩下裸露的岩石地表,土壤层被完全破坏的地区,常规措施则难以实现。
为了在顽石上重筑人类的“绿色家园”。我们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种“人造土壤”,该技术是利用城市污泥、矿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各种农作物废料为原料,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处理,并结合本地条件加入无机原料粉﹙即造土母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具有蓄水、透气、养分等功能,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基本条件的人造土壤。
尽管如此,石漠化治理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除了我们的政策要走在前面、技术要跟上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后续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机制如何得以维持,现行的体制框架能否为石漠化的治理彻底松绑!
记者:人造土壤的发明对于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有何意义?
王夕刚: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口,中国最短缺的资源是土地,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环保。看看下面的数据,我国的环保状况令人揪心!到199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累计堆存量已达66.4亿吨,现在全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重围之中,污染正迅猛地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约95% 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运到农村或倒入江河,“三度”污染农田已超过1亿亩……
人造土壤技术是解决上述诸多矛盾的一把金钥匙,这是因为:(1)人造土壤的原料是工业、农业、采矿、建筑等各行各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还包括城市生活垃圾、河湖淤泥等(有害物质除外)。把这些污染环境的东西用来制造土壤,把这些废弃物变成宝贵的资源,这就是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决了环境保护问题。(2)该技术简单易行,老百姓能够接受,便于推广,同时也提供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对社会有序化发展、社会效益的提高都是有利的。农业的稳定发展必定能促进我国其他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我国首先做到把发展经济、环境保护、恢复自然界生态平衡等许多看似矛盾的自然及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长期以来, 哲学界特别是国内哲学界不少学者一直对技术作狭义的理解, 认为“技术”就是“物的技术”, 或者“自然技术”, 技术哲学就是研究“物的技术”、“自然技术”, 即研究人与自然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的学问, 而不存在什么“社会技术”, 当然技术哲学也不必研究“社会技术”。有的学者较早地讲到社会技术, “但国内外也有较多的人对社会技术不表示赞同, 作者在以往的文章中是‘回避’社会技术的, 在观点上则认为社会技术的概念恐难以成立, 难以论证和说明, 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如有所谓社会技术……这样一来, 岂不认为权术、骗术和阴谋诡计都是技术, 岂不把投机取巧‘成功者’都视为技术专家”。
二、科学与技术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它们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和技术既存在区别, 又有密切的联系。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对象都是自然界:科学研究的是天然自然物;技术研究的则是人工自然物。二者追求的目标不同:科学的目的是求真, 追求真理, 发现新的物质、现象和自然规律;技术的目的是求利, 追求功效, 发明新的产品, 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造、创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对于自然界, 科学认识自然成为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前奏, 技术改造自然则成为科学认识自然的目的和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 无处不留下了人类对自然影响的印记。
三、技术发展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1、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完全可以说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史、改造史, 乃至疯狂掠夺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 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 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 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人类肆意破坏大自然来追求发展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沉重的代价。许多学者甚至认为, 这些自然灾害都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而导致的恶果。因此, 我们必须对人类的自身行为进行反思, 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
2、科学技术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古今中外, 人类都有与天下和谐相处的愿望,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他们走过一条与自然“低层次的和谐”, 到“基本上维持和谐”, 到“不和谐加剧并出现生态危机”的道路。贯穿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接下去要探讨的问题。
3、发展观的概念
刘森林教授在《发展哲学引论》中指出:“发展不仅是规模与量的增长, 也是结构的优化和制度的合理创新与改进;不只是经济的增长, 更是社会在多方面、多领域的改善过程;不仅是在众多方面与国际接轨, 而且也是国家自主性与安全的增强、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弘扬;不仅是理性化的扩张, 也是某些自发性的被认可及其与理性的融合;不仅是物和组织建制的‘现代化’, 也是人本身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量的增长, 也是公民民主参与、民主管理以及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维护良性生态环境这些做法的确立、巩固和改进;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是民主、平等、公正、宽容、自由、藐视暴力而尊重协商和正义等现代价值更多、更真实地被尊崇和获得实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看成是一个多维的、多领域
而且这种“发展”也应该超出社会整体发展的轮廓, 进入生态整体发展的范畴当中。生态整体发展应遵循三项价值观:公平、自由和尊重大自然。这三种价值观都要求相对化, 即“这些价值观中没有单独一个具有绝对价值;更重要的是, 每一种只能在关系到其他两者时才能确定并划定它的正确界线。”没有对于生态的保护就不是健全的发展, 反过来, 没有稳固的发展也就没有保护生态的条件。发展问题必须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定, 而环境保护也必须参与发展政策的规划。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4、对发展观的反思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 各国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 这是传统的发展观。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忽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不惜自然成本, 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经历了20世纪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人们痛定思痛, 开始反思“经济增长观”。在1970年10月通过的国际发展战略目标中, 除经济指标外, 还规定了改善政治状况的其它指标。但这还是不完善的, 没有考虑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没有考虑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5、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原始概念源于生态学, 1980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6月,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其中心议题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既要考虑到当前又要考虑到未来, 既要考虑到当代又要考虑到后代, 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的经济模式, 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资源短缺不断加剧;第二种是在工业化后期实行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 因“先污染, 后治理”, 治理难度大且成本高, 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第三种是20世纪末出现的循环经济模式, 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四、在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把人与自然的对抗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必须加强教育改革, 促进教育生态化, 发展生态环境教育事业, 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开发绿色科技, 推动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 人类不能退回到过去的原始状态, 只能通过调整发展模式, 发掘科技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价值, 逐渐与自然环境达到一种和谐共进的状态。加强环境立法, 增强环境执法力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还存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 因此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人口的整体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绿色科技的开发与推广需要一个过程, 而且采用绿色技术的经济成本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 今后要逐步健全环境法制机制, 完善环境立法制度, 为人与自然的协调,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优化的统一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摘要:当前哲学界多数学者以为, 技术哲学主要研究自然技术——工程技术或物的技术, 而不涉及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恐难论证, 又与阴谋诡计不好区分。文章认为, 社会技术是技术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是调整和改善人 (组织) 际关系, 规范社会行为, 解决社会矛盾, 实现社会目的的实践程序和方法。社会技术同自然技术一样, 也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技术哲学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 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社会技术,自然技术,技术哲学,人与自然
参考文献
[1]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48-49.
【人与环境关系的作文】推荐阅读:
人与环境关系探析07-02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2-10
广西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01-09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2-03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07-11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01-28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讲稿03-11
从自然灾害辩证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01-07
浅析人与自然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02-28
我们的关系作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