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精选8篇)

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篇1

—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

一、前言

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建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3个办事处,人口86.16万,其中城区人口18.71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U”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2、交通状况 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200公里,国道212线和省道302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3、旅游资源

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7年。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1.7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102处精致的古院落。220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国家级文物2000余件。主要景点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修筑阆中古城之时,颇讲风水,其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是龙、砂、穴、水、向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是融合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阆中逐步形成了遐迩闻名的华夏本源文化;风水文化;以落下宏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汉恒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巴寺、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巴渝舞、巴渝雾川北灯戏、傩戏和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文化;还有其特有的丝绸文化、醋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被专家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

4、特产丰富

阆中名小吃种类繁多,既具有四川小吃的一般特点—色、香、味俱全,又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有的兼具营养丰富、滋补益寿之功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食品小吃之乡”。其中还有保宁醋、张飞牛肉、银河地毯等12个国家和省部名优产品。

三、案例调查

1、经营开发和模式

阆中城分为古城区和新城区,两城区居民基本情况受旅游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别。

阆中古城采取两权分离,政府控股的模式。由名城投资公司负责打造古城、投资融资。其中一部分营运资金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公司对接市场,整合阆中境内各处景点,对各景点统一票务管理、统一导游服务、统一宣传营销、统一旅游路线。

在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中,古城不协调建筑的拆迁工作难度最大。一部分居民拒绝搬迁,认为搬迁安置费过低。公司能力有限,只能由阆中市政府出面,将古城区进行划分,由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居民的搬迁。工作进展才比较顺利,这充分体现了两权分离,政府控股模式的优越性。

名城投资公司同时负责古城的营销和经营。景区的门票收入要全部上缴,由政府统一规划,作为景区进一步开发和建设的资金。剩余的部分再返还给名投公司,作为市场营销、景点维护和公司经营收入所得。以前,阆中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得不到整合,优势得不到发挥,景区存在多种管理方式。现在门票价格管理上实行景区“通票制”和景点“单票制”相结合的办法,联票价格低于各单票之和。通过走市场化道路,政府弱化投资职能,强化规划、保护和引导职能,而经营管理的职能则交给市场。实践证明,无论是阆中还是其他地方,这都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方略。

为营造浓郁的旅游氛围,使游客在阆中有看点,常年开展张飞巡城、古典婚嫁、秀才赶考、阆苑仙乐等民俗文化节目演出。并将古城内多条街道设立为旅游商品一条街和手工作坊一条街,当地群众纷纷在这些街道销售旅游商品,开设手工作坊制作工艺品。阆中保宁、张飞牛肉、桌尚丝绸、银河地毯等企业还把旅游产品的加工搬进古城,向游客展示独特的工艺流程,引起游客争相观看和购买,形成了好看又畅销的工业旅游,备受青睐。在名特产品、旅游车辆、导游服务价格方面,名城投资公司分别与工商联、个体协会、企业业主和工商、税务、游客接待中心采取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办法,制定了各个旅游服务行业的知道接个,并将其价格在政务、物价、旅游网站上进行了公布。阆中市物价局也出台多项措施,制定了科学的旅游价格。

在营销方面,按“巩固成渝,发展两线,开拓南北,进军海外”的总思路,开拓四川、重庆等省市二级旅游市场。采取上门营销的方式,先后在宜宾、泸州、达州、绵阳、德阳等40多个二级城市的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播出和刊发了宣传阆中旅游形象广告和平面广告。名城投资公司与省内外12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不少旅游投资者看好阆中,共同营销古城旅游品牌。

总投资600万元、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风水博物馆于2006年12月3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担任解说的是年过六旬、身着华服的银发老者,用他们朴实的语言为游客讲解风水和古城的历史脉络。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到风水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买到相关的书籍和纪念品,而且还可以参加有趣的互动活动。同时打造蟠龙山、天宫院为主的风水文化景区,挖掘、整理下闳、三周父子等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民间文化,集中诠释风水古城的内涵。

2、民意调查

有学者根据条件价值评估法即意愿调查评估法或权变评估法。它以调查问卷为工具,基本思路是假定存在一个市场或一种支付方式,你愿意支付多少钱来获得该商品,或者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补偿才愿意放弃对该商品的消费。

(1)居民生活影响情况

阆中分为古城区和新城区,两城区居民基本情况和所受旅游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别,因此深入分析两城区居民的不同情况,得到下列结果。

反映出古城新城区的居住设施条件优于古城区。年龄偏轻者(经商者除外)多搬出古城,选择新城区居住。居民对阆中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不强。受居住地和教育程度影响较大。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居民从事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局面,提高古城居民参与度。

(2)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结果

居民大部分对阆中旅游发展成肯定态度,认为旅游能促进阆中经济的发展。但是居民对于旅游使就业机会增多这一项感知不强烈。这说明居民参与度不高。又再一次证明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的重要性。72.9%古城居民和69.4%新城居民认为旅游只使少数人受益的数据也说明了居民自身受文化程度和参与情况的制约,认为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因此政府和名城投资公司应该增加对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他们更好的参加进来,推动旅游发展,并从中获得利益。

四、阆中的旅游发展发展措施

1、旅游发展结合文化活动

2013年,阆中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将阆中古城创建为川东北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四川省首批旅游度假区,成功举办了2013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成功推出“风水古城”灯光展演、《阆苑飞歌》等大型实景文艺表演等文化旅游产品。以此为契机,实施了近200个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复建了古城文庙、北街牌坊、西城门楼等标志性古建筑,完善了白塔山、锦屏山等景区配套功能,建成并开放了淳风祠景区等。

2、基础建设,打造品牌文化 实施“城南天下”特色街区等综合休闲区开发,加快戴斯大酒店、盘龙山温泉度假酒店建设,打造花间堂客栈、南津关文化酒店和锦衣巷等特色文化院落,推进熊猫乐园二期、扶元堂二期项目建设。打造休闲文化产品,提升《阆苑飞歌》等节目质量,推出大中型室内演展节目,加快金沙湖水上娱乐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淳风祠.天宫院国际风水文化体验区,营造休闲文化旅游环境。在国内外高端媒体持续进行旅游形象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高新兴媒体,加大重点客源地旅游营销力度,扩大阆中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牌影响力。按照“巩固成渝西、拓展长珠环、开发港澳台”的营销思路,优化旅游营销策略,深化旅游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客源市场,力争年接纳文化旅游消费国内外旅客600万人次以上,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益50亿元以上、门票收入3500万元以上。

3、加强活动交流

积极参加全省“三大活动”、西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新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4个,协议总投资超过120亿元。加强国际交流,邀请25个国家(地区)350余名代表参加了国际文化旅游节,与美国查尔斯顿、德国波恩等古城共同发布《世界古城保护.阆中宣言》与美国托马斯威尔市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比利时瓦隆州做客央视《城市1对1》栏目;组织王皮影艺术团再次赴法国交流演出;代表中国古城和四川宜居城市参展首届中欧城市博览会,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南津关、滨江新天地、张飞牛肉义园等片区服务业充满生机,大蓉和、新世纪百货等知名品牌入驻阆中,国际商贸城、火车站现代物流园等文化产业成功建设,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2亿元,同比增长15%。

4、建立文化相应设施

目前,我市配齐了4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办事处文化活动中心、2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41村级文化活动室的文化设施设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茶园、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建成并免费开放。城市景区常年有文化旅游节目巡学演,社区及乡镇居委会等常年群众性健身舞、民众文化活动开展,城市居民和乡镇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热情空前高涨。农民艺术节、万人广场舞大赛及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等品牌文化活动惠及城乡,文化惠民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广大游客和市民的欢迎和好评,促进了阆中文化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和建议

从阆中景区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阆中实行两权分离后,短短几年时间里,景区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激活了古城的生命力,促进了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对当地经济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居民对旅游发展持肯定态度,阆中古城开发算得上比较成功的案例,通过阆中的情况,基于旅游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发展上来说,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比较有效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1、两权分离

阆中古城采取两权分离,政府控股的模式。以企业模式进行旅游开发和管理,极大的促进了阆中旅游业的发展。在对其开发和经营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居民对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和感知态度及其他景区分离的先进经验。企业政府通过走市场化道路,弱化投资职能,强化规划、保护和引导职能,而经营管理的职能则交给市场,这都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战略。体现了这种模式的优越性。

2、提高居民参与度

根据居民的居住地、职业、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差异,政府要在宣传和引导方面因人而异,鼓励当地居民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处理好拆迁安置事项。政府机关人员要做好示范性工作。多开发游客和居民都可参加的特色旅游活动,使客人能感受到和地方居民一同传承着的千百年的文明,给人以真实之感,而不会认为这些活动只是吸引游客眼球的活动表演。鼓励资金充足者投资景区开发或经营旅游业务,退休或时间充裕的居民参加相应的宣传活动,既能自我休闲又能增加旅游特色。这样更能减少耗损,摩擦性成本,更快的将商业旅游的发展和当地的文化融合。

3、加强教育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旅游知识的传播和培训。要像阆中古城关于当地居民的对旅游发展的环境感知研究一样,对当地居民的旅游和景区的认识要到位,并且要提供相应的旅游培训和基础环境保护知识。还要对景区居民进行引导,保护城区是居民的共同责任,便于景区可持续发展,减少由于过度商业化而导致破坏环境,破坏旅游资源,争取在旅游的发展和融合当中寻求一个平衡点,稳定适度发展。

4、政府主导 根据阆中古城的例子分析,旅游文化局及政府的作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和当地举办民俗活动,对阆中的宣传起到了重大的影响,还有具体措施中也体现了其重大意义。在文化的保护上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对牺牲利益比较大的居民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等等。

六、结语

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篇2

以云南大理为例,研究发展大理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与优势,现阶段大理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状况,致力于发现其在旅游开发与运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有效建议,从而使得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让大理民俗旅游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风花雪月一古城”、“文献名邦”,大理享有众多广为人知的美称,但这些还不足以描绘其全貌。大理拥有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且极具开发价值,因此,也就与民俗文化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同时也成为大理州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内涵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民俗事项已经作为一种现代旅游活动开展。三十年来,热衷于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民俗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形式。民俗文化旅游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当地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并借助相应的旅游设施所开展的旅游活动,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神秘性、文化性与传承性的特点。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展现、弘扬、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民俗文化旅游必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大理旅游业发展现状

大理是云南乃至全国发展旅游业较早的城市,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大理旅游业具备一定的接待规模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旅游业已经成为大理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支柱产业。

从2005年到2009年的“十一五”期间,大理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007.97万人次,年均增长9.3%;接待海外旅游者152.82万人次,年均增长14%;旅游创汇42758万美元,年均增长16.9%;旅游总收入363.7亿元,年均增长11.4%。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大理为实现这一目标,特制定“十二五”《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2013年,大理州接待国内旅游者2170.23万人次,同比增长21.17%,年度旅游总收入达248.88亿元,同比增长27.58。

三、大理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条件分析

大理,位于云南省的西部,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全州辖一市十一县,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汉族外,大理共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49.31%,白族人口111.2万。大理有良好的区位、宜人的气候、浓郁的民俗文化以及一定的民俗旅游开发基础,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厚条件。

第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

大理是云南第二大旅游中心城市,位于滇西腹地,已成为滇西、滇西北、滇西南以及北进川藏的交通枢纽。它南接东南亚、南亚,是历史上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文化沟通、商业贸易的西南门户,也是中国面向西南的桥头堡。通过214国道、320国道、大丽、大保、楚大等高等级公路,大理与丽江等周边城市形成辐射状的公路干线网;大丽铁路、大瑞铁路、广大铁路形成稠密的铁路网;除大丽铁路之外仍在建设中的其他十一条“八入滇、四出境”铁路,都增强了广大旅游者来大理旅游的方便程度;同时大理机场通航国内主要城市,且通达性好。良好的区位地理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大提高了旅游者可进入性,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了基础。

(二)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

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季节变化不明显,且“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四季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为15.1度,没有严寒酷暑,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与国内其他民俗文化旅游热点城市相比,大理舒适的更气候符合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需求。

(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大理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同时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大理州全州总人口345.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70.4万人,占总人口的49.31%;其中白族111.2万人,占32.18%。大理州除汉族外,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阿昌、傣、壮、藏、布朗、拉祜12个世居少数民族,还有哈尼、佤、景颇、瑶、怒、普米、蒙古、独龙等9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州境内。由于历史和民族习惯的原因,大理州20多个民族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相互杂居的分布格局,其中,白族主要聚居于洱海沿岸和洱海以北地区。大理集聚众多民族悠久的文化、神秘的传说、精湛的民间工艺、独特的民风民俗,有利于发展其多层次、多样性民俗文化旅游。

(四)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大理民俗文化形态完整、种类丰富、特色浓郁。远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就生息繁衍于此,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大理各个民族的建筑、服饰、民间工艺、茶艺礼俗、民族歌舞、婚嫁、集会活动、节日庆典,都充满着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幽静古朴;诠释了“风花雪夜”的金花服饰美丽大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族扎染色彩美丽;雪花银、剑川木雕技艺精湛、驰名中外;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意义深刻;传统盛会三月街、绕三灵、耍海节以及谈情说爱的蝴蝶会等很多传统节日独具风味……大理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浓郁淳朴的民风民俗,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先天优势和条件。这些民族特色突出的建筑、服饰、工艺、节日活动开发潜力巨大,正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与突破口。

(五)不断增强的接待能力

大理市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经过三十年来的旅游发展,住宿设施、餐饮设施、游览设施等其他接待设施规模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同时为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大理积极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培植骨干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努力实现规模经营。在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总之,不断增强的接待能力为大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二,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劣势条件

(一)其他民俗文化旅游热点城市的竞争与挑战。

大理位于滇西中部,一直以来都是滇西重要的交通枢纽。昆明作为云南省省会,历来是旅游胜地。丽江、保山、迪庆、楚雄等周边地区都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淳朴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近年来,随着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大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性质减弱,相反,成为旅游者们前往丽江、迪庆等旅游热点地区的“过境城市”性质增强。导致旅游者在大理的平均逗留时间缩短,人均消费下降。

除此之外,全国范围内有很多省市都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其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广西壮族歌圩盛会、安徽徽州文化、湖南苗寨等文化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二)白族民族文化遗产逐渐消失,民族特色减弱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大理少数民族居民尚未形成传承民俗文化的观念,导致某些白族民族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少数民族的独特性逐渐减弱。比如穿白族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一些民族文化观念也渐渐淡化。这不仅是旅游产业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民族文化发展中遇到的巨大瓶颈。

(三)传统旅游项目缺乏创新点,旅游发展后劲不足大理的传统旅游项目基本上为大理一日游,游览苍山洱海,崇圣寺三塔等著名景点,但这些传统的游览方式对游客来说吸引力不足;并且新型的旅游项目尚未形成,旅游开发上存在后续乏力的问题;旅游产品组合上相比其他新兴旅游地欠缺竞争力,宣传力度也相对不足。

四、大理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大理,作为集自然之灵气,历史文化之熏陶,宗教之浸染与一体的旅游名城,吸引着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中外无数旅游爱好者前往。大理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其美誉度已得到广泛传播,是旅游者心中较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但大理的旅游业发展还处在一个起步的,基础性的阶段,许多方面还处在一个自然的、自发的状态,自给自足或小规模开发,没有获得一个良好、全面的开发。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还有赖于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思维的带动。

五、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性不强。

现代旅游者特别是民俗旅游者,他们更想要亲身体验、参与民俗活动,从而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以此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是仅仅作为一名看客停留在参观、游览的层面上。然而,除了旅游者熟悉的一些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之外,如白族的“三月街”,旅游者能亲身参与的旅游项目却很少,但是这些节庆活动都是在特定时间才会举行,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作为一名参观者。

(二)原生性不强。

游客在旅游时,发现一些项目与宣传时相差甚远,使旅游者丧失兴趣甚至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例如,泛舟游洱海时,游客对对唱山歌及歌舞表演的期待是水灵活泼的妙龄少女和勤劳健硕的青年男子互表心意,民族舞蹈展现的是少女曼妙的舞姿。结果对唱山歌的却是50多岁的大妈和大伯,白族舞蹈表演是也一群阿姨,旅游者当然会产生受骗的感觉。

(三)功利性强。

当里旅游市场缺乏规范,导致部分当地商人为了眼前利益,严重宰客。例如在丽江“茶马古道—拉市海”一日游中,若遇到降雨,当地商家兜售“天价”一次性雨衣、雨鞋套价,旅游者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往往是有苦说不出。少数民族人民在人们心目中一般都是民风淳朴、心地善良的形象,但部分当地人过于功利给旅游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产生不良口碑,一定程度上阻碍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商业化严重。

民族工艺、民族美术都是唯一的、独特的,技术精湛,讲究手工制作。但是,很多当地人与商人一味的迎合市场需求,批量生产,注重数量,轻视质量,结果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劣质、不合格的“伪民族产品”,使旅游者在购买时真假难辨,也大大降低了这些民族工艺品的价值。例如在丽江古城,卖雪花银的店铺是鳞次栉比,但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易产生视觉疲劳。

六、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丰富可参与性旅游产品。

在产品开发时,考虑将旅游者融入其中。例如民族村中的民族民俗活动表演,就可以邀请旅游者一同参与。在大理白族“三道茶”的歌舞表演中,就很巧妙地安排观看者参与到“掐新娘”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时,这些可参与的民俗活动是否简单、欢快、具有感染性,以此来保证每一位旅游者都能够乐在其中,也能带动更多的旅游者亲身去体验神秘独特的民俗活动。

(二)尊重民俗文化。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设计民俗旅游产品时,必须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重视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持民俗风情的原汁原味,坚决不能歪曲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不能断章取义或拙劣仿造,更不能胡编乱造。

(三)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

政府应建立合理的管理方式,例如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果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在利益分配上一直存在矛盾,各方的关系复杂,那么,毫无疑问民俗旅游的发展一定是杂乱无章。任何一方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时,都会导致利益摩擦。在保护政府、企业、当地居民三方利益的基础上,保证旅游者利益,最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四)突出民族特色,注重与服务产品质量。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避免过度商业化首先就要重视民族特色。“文化”是民俗旅游的灵魂,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时,要充分挖掘民族特色、突出民族特点、深化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文化的品位,而不是一味的跟风模仿。其次是注重质量,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不是机器化批量生产,应该是打造高质量的民俗旅游产品。在确定好产品的民俗文化定位的基础上适度创新,精心设计创新型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 旅游文化;特征含义;未来前景

引言:旅游,一个非常可爱的词语,给我们多少的惊喜和乐趣。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们去追求更多的精神食粮,于是旅游产业热起来了。旅游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和和人民的关系就越来越靠近了。我们在出游的旅途中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心里有越来越多的感想。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一些品质和人格等素质也在玩耍中体现出来。当然更重要的是旅游也可以促使游客们在旅游的玩耍与消费中,在游客和游客之间,游客和导游之间,发现自我的价值,而且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眼界越来越阔,让自己的道德情操也慢慢高尚起来了。

大人和小孩都喜欢出玩旅游了,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眼光都不一样,品味也就不同了。都花钱花精力,都想看最美的景色。玩的开心点。那该头疼的就是那些工作人员了,这么去让大家都喜欢呢,觉得没有花冤枉钱。而且还想找点回头客。再给宣传宣传就更好了。综上所述,我觉得我们研究关于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想法是具有特别严重的的长远和现实意义。笔者在这里就自己的研究和考察和大家分享分享。希望有所帮助。

一:大体上对旅游文化的梳理

1.1由来

当下,我们本土的旅游文化研究已经轻车熟路, 出现了很多关于旅游的书籍和剧作,而且有许多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 但是人们在一些场合 或者一些地方上使用 “旅游文化”或是“文化旅游 ”这一词汇的时候,对于它本身的定义或者意思外部意义都是不知道的,或者是说不清楚的。笔者就就自身研究的和所查到的一些认识和大家研究研究。闭上门,自己说国内的旅游文化大家对概念比较不清楚、国外的就更不知道了。所以可以看出, 国外旅游文化研究大都处于 “先生下孩子, 不给取名字” 的一种情况,所以说绝大多数的论文虽然有旅游文化之实, 但是却毫无旅游文化之名。笔者觉得: 要是按照人类的说法, 旅游文化是很多文化的主体碰撞接触过程中所形成的全能性的综合性的系统。很多文化的主体碰撞是广义的旅游主体, 包括旅游者在内的一切旅游参与的人, 通过他们一些五彩缤纷的快乐自在的旅游活动, 旅游文化才能出现和生存。我们将冻结在旅游和文化事件或形成阶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区别。于是区分定旅游游文化就简单多了。旅游文化是自己我发生的能够自我调节的一个系统。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最初始的集体性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说它是独立的文化, 尤其自有其独特的意义。第一 , 我们要注重旅游文化的内在发生。这还得不包括 他们借助的一些外界的东西, 如一些名胜遗迹、烈士陵墓等有形文化和一些什么宗教信仰、舞台乐曲等无形的文化,因此不属于旅游文化。第二,作为一个游客,我们得知道 什么是旅游文化,这个得确定明白清楚。以下是这几年我查到的旅游文化的历史和一些记录:

1. 八十年代的看法:这个时期就出现了对旅游的关注了。这属于早期按阶段,也有很多的旅游学家想对旅游文化给个定义,但是也都是一家之言。比如窦石觉得旅游文化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文化体系。不光是主体的一些文化,更是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体现。所以是像金字塔的。在这以后也出现了很多很多的人对这个概念进行分享。

2.九十时代前期。在这一时段当中,北京旅游协会还曾经开了两次会议。就旅游文化的内涵进行讨论,但是和以前的也差不多,没有多少进步。所以这一期也没有多大进展。

3.九十年代后期。这个时期还算有所进步,出现了几个怪厉害的人物,他们也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见解。比如说,有个叫做王德刚先生的觉得旅游文化是这样的。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和文化关系的文化现象的总和与核心的形成。还有人觉得旅游文化的定义为“人类创造的有关旅游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这个时候对国内旅游文化的定义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1.2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一样吗?

一看概念差不多,实际是不同的。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两个严格区分有一定的联系和概念。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一类文化,如建筑,文化,生态文化,艺术和文化,如并列,是一种文化。属于文化旅游类是运動,是有机联系的存在的意义一类的旅游和旅游业。一方面,文化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内容,从而促进旅游和文化的发展。在另一方面,旅游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为文化旅游内容丰富的旅游内容,以满足各种不同文化的游客的需求。在扩展性,文化旅游可以是一个研究和文化旅游,旅游和文化含量比文化旅游要丰富得多。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以 说,旅游文化也肯定受到冲击和影响。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2.1.中国旅游文化历史的沉积比较厚实。

说到中国,谈起旅游,我们中国能数着。古人类遗址,古镇的特点,一些名人,祖先牌坊,园林,亭台楼阁的故居,书院会馆,战争留下的东西,壁画,岩画,书法,雕塑,舞蹈音乐和其他历史文化遗迹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了一大批的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创造出一个民族继续指导的精神和文化进步。

2.2中国旅游文化历史悠久。

神州华夏5000年文明,经历了多个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一次又一次朝代的变迁,让我们历史的车轮转啊转,不断文明,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汗漫中国文化似海,累计叠加,辉煌,无穷的力量,滋养和国家发展,都堆砌成一座长城了。历史和文化是没有价位的,而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nlc202309020718

2.3中国文化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知道,世界这么大,文化体系这么多,优秀的也不少。比较各种古代文明后 ,专家黑格尔说:只有中国的黄河,长江流经中国的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中国旅游文化和5000年的文明和中国人喜欢去的文化历史,其发展从未间断过,但随着同化,融合和延续力力了自己强大的力量,形成旅游资源的独特东方魅力的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三. 旅游文化内涵分析

3.1旅游文化的前提条件是活动

我们都知道,必须有旅游活动。没有旅游活动,也不会产生文化旅游。当然,旅游和文化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复杂的,广泛的,它不是文化的表达,只有游客文化影响的旅游过程中,也包括产品和服务,为游客和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因此,旅游和文化旅游活动为核心形成。不是没有任何旅游和文化活动。

3.2旅游文化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

旅游文化是文化的各个方面组成。如果你需要源文化,东道国文化和服务文化。一个独立的文化交流形成这些文化形成的融合。这一综合性的文化主体由两部分人:一是游客,他们是旅游者的文化载体;二,从业者的旅游目的地和其他目的地的接待和工作人员和游客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他们是在主机的文化和服务文化的载体。在旅游这两个过程或提供劳务为游客之间的关系,并促进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旅游文化。

因此,无论是从旅游文化的内容,还是从旅游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它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3.3旅游文化是一种冲突文化,具有矛盾性

这条的意思,我们都知道。自己在旅游的过程中,肯定会对一些其他的文化不理解或者说是冒犯的情况。这就体现了旅游文化的矛盾性。

在旅游文化的主体内部也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主要表现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旅游文化的由两部分人组成的 - 游客和旅游服务人员,他们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虽然由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国际通行的惯例,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很理解这种差异,对当地社区和游客的物质文化都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旅游活动的两个主要服务是围绕关系服务,并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波及到旅游文化的各个方面。

3.4旅游文化因主体具有多样性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属于不同的文化区域,而他们的足迹也走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各种不同的主机文化的融合,因此,虽然旅游文化存在的空间,为整个人类社会中,文化旅游在不同的区域,但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功能。同时,由于文化旅游具有不同的身体,但身体在不同的文化旅游不同的角色,因此,通过建立旅游与文化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学科,这些情况反映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多样性。

四. 发展旅游文化的对策分析

如何发展旅游文化?正面临着旅游的工作人员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4.1.旅游文化要发展还得要看人

任何事情都要以人为本。开发旅游资源文化也是。人类是活动的主要载体。我们要本着不断提高人类的文明化和现代化程度出发。因此,探索旅游与文化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旅游文化定位,文化产业风情,文化的发展,空间布局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谁忘旧,使他的住所形成的内在规律,公寓和那些谁忘记了疲惫,游泳和那些谁忘归“的生活文化环境。

4.2因地制宜,自己有什么就分享什么

自己的地方有什么样的资源,怎么去让更多人去挖掘,怎么让更多人去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优势,合理的定位。

4.3两手抓,也要抓两方面。综合发展。

我们要合理的规划公示,然后就是很好的硬件建设方面。首先,把握区域旅游文化建设的合理规划,再度陷入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最后重点打造的休闲空间。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相结合。当地的条件。功能来创建自己的个性化行业。

结束语

由上述可见,我冒昧地认为,它不仅体现了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关系的反映;它不仅具有整合,也有矛盾,而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角度看,它是這种特征的旅游专项生活方式的文化,它必须满足生活的特殊功能的人的需要,而是由源和文化显著影响目的地的功能。旅游与文化给了我们什么带来的呢?我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种类和人类文化的更复杂的功能。表明人类的生存,通过文化旅游的复杂性,你可以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状况;并了解旅游文化赋存规律的形成和演化,可以利用文化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从视点主题去获得有关特定旅游和文化现象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开始逐渐累积前旅游类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

[2刘卫英,王立.旅游文化三大层面与基本要素略论[J],济宁师专学报,1998.01

[3]谢春山.旅游文化——大连建成中国旅游名城的深厚底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4李学江.旅游文化论[J],东岳论坛,2004.06:85

[5]喻学才.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63-70

[6]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

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篇4

近年来,凤凰县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按照打炼凤凰精神、打牢凤凰基础、打造凤凰品牌的思路,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以创县域历史文化品牌,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旅游人数由2000年的18万人次发展到2002年的90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0年的3400万元达到2002年的117亿元,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一、确立文化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凤凰县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不仅有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既有数量的优势,又有品位的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1.是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正副组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办公室,并成立了凤凰古城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处,负责全县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整治和管理。

2.是按照“保护好古城,建设好新城,恢复好长城”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运行方式,有重点、分层次地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产品品位。

3.是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原则,突出名人文化、名城文化原则,整体优化与有利开发的原则等,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制定编制《凤凰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则》。

4.是不断发掘和充实文化旅游的内容,主要是依托凤凰古城、南方长城、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黄丝桥古城的名人效应优势,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和休闲观光旅游,重点保护开发三大文化景区,打造特色品牌。沿G209道和S308道交通主线,开发吉信—县城—阿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吉信、阿拉为两翼的文化旅游长廊。着重体现名人文化系列,古城镇建筑文化系列,古城堡军事文化系列,楚巫宗教文化系列,民族文化系列,自然风光山、水、洞系列。同时开发凤凰古城—山江镇—腊尔山镇—禾库镇—三拱桥乡民族风情旅游线,主要是展示苗寨风情、天下第一大石桥、天星山古战场、屯良山风光和历史古村落等。

5.是大力拓宽文化旅游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凤凰被国家列为扶贫重点工作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机遇,抓好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家专项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内外商资金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鼓励各部门和县内外优势企业投资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几年来,先后有湖南惠邦公司、黄龙洞股份投资公司、广州“金凤凰”公司等多家公司投资经营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特别是黄龙洞公司投资833亿买断我县8个景点50年经营权,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

6.是确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目标,即到2005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争取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亿元,占全县GDP的30%以上。到201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争取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亿元,占全县GDP的50%以上。

二、充实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构建县域文化发展基石凤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湖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示范县,加强古城的保护和整治是县域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在古城的保护和整治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1.是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政策法规。在原有古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寨保护的规定》等。并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修编了《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是建立健全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和其他管理机构。

3.是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切实开展古城保护综合整治行动。近两年,我县先后投入3000万元,对全县的文化景点进行了保护维修,相继修复了熊希龄故居、东门至北门古城墙、虹桥风雨楼、北门古跳岩等;保护维修了1.8公里南长城,整理古城石板路5000米;实现电话线、电灯线、闭路电视线“三线”入地,完成了古街区的“亮化工程”;对120多栋明清特色民居进行了挂牌保护;修复美化了被视为古城心脏地带的沙湾防波堤,恢复核心区武侯神祠、奇峰祠的游道。此外,县里还融资800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多亿元整治760栋房屋、改造了19700m2沙湾景区。全面启动了文化广场建设的古城整治工程、占地152亩的八角楼开发工程、奇峰寺开发工程、青山抱古城绿化工程、沱江河风光带工程、黄丝桥搬迁工程、南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金家园民俗风情园建设工程、古城东门至南门到西门城墙城楼修复工程、天王庙、朝阳宫等宗教寺庙文化开发工程等等。

三、整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县域文化“拳头”产品

1.是对名人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三大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重点打造了勾良民族文化村、“四月八”民族艺术节、“六月六”苗歌节、傩戏、阳戏、茶灯戏“一村二节三戏”文化精品,精心营造了虹桥艺术楼、朝阳宫书画院、边城诗社“一楼一院一社”。办好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凤凰摄影创作基地、全国业余书画等级考核点和少儿舞蹈等级考核点。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苗族博物馆——山江苗族博物馆和凤凰文化景观标志性建筑——玉氏山房。

2.是培育扶植文艺演出市场、民间工艺和艺术品市场、文化体育娱乐市场等三大文化市场。对傩戏、服装、饰物、食品等“软性”地方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整理与开发。办好群星业余艺校和一年一度的全县业余剧团戏剧调演,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演出。2001年、2002年我县阳戏剧团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好剧团。对民间工艺和艺术品市场,重点是规范充实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和虹桥民间工艺市场,依托县职中、县棉纺厂和众多的民间艺人,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六位民间工艺大师,积极开挖蜡染、扎染、纸扎、玻璃吹画、织棉、根雕、石玩、银器等特色民间工艺文化产品,并有组织地实施深度开发生产,利用其文化意蕴作营销卖点,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3.是积极启动文化促销系列工程。用“文笔凤凰、画笔凤凰、镜屏凤凰、音乐凤凰”的系列宣传活动打造魅力凤凰,开发凤凰节庆文化。近两年,我县先后组织策划了中国凤凰“四月八”民族艺术节、著名画家黄永玉美术作品回乡展、南方长城杯龙舟赛、沈从文文化节、中国凤凰楹联文化节、四省边区集邮文化节、快乐大本营〃凤凰专辑等大型文化活动,并通过各大媒体的宣传,使凤凰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四、加强文化基础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以被列入全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为契机,抓好普及性宣传和典型性宣传,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建设县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营造善于挖掘文化资源,大胆改革文化体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氛围。

2.是整体部署,科学规划。组成专门班子,对全县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在科学论证、确定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的基础上,按照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制定短、中、长期县域文化发展规划,按规划操作实施。

3.是加大投入,多元融资。采取政府投入、上级支持、招商引资、社会投入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大对县域文化基地建设的投入。把社会投资融资作为发展县域文化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强化公众对县域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制定民间资本准入政策,积极鼓励文化产业单位充分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多方筹措发展资金。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政策,每年县财政单列县域文化基地建设经费,最大限度地为县域文化基地建设提供便利。

论文潍坊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篇5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教育系10家政班

齐晓林指导老师:郭晓丽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尤为明显。下面从潍坊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发展对策来讲述潍坊市的文化旅游产业。

关键词:旅游板块、协调发展、旅游体系、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区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北纬35°41′至37°26′、东经118°10′至102°01′,南依峰峦起伏的泰沂山脉,北濒碧波万顷的渤海莱州湾,东与海港名城青岛、烟台相连,西与石化城东营和齐国故都淄博为邻,与省会济南直线距离为183公里。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和染散地。另外,潍坊的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布玩具等传统工艺品也蜚声海内外。

一、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潍坊市较早地对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民俗旅游线”就诞生于潍坊,第一个“民俗旅游区”也诞生在潍坊。1979年,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开始接待外宾,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1984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6年,潍坊市开辟了国内

第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

近年来,全市共开发和完善旅游景点多处,基本形成了以民俗旅游为主,娱乐旅游和观光旅游、海上旅游协调发展的格局。主要完善或新建了风筝博物馆、十笏园等景点,建成富华游乐园、金宝乐园等不同档次、不同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同时,对青州云门山、驼山、仰天山,临朐沂山、老龙湾、石门坊等景点进行了充实和开发。一批规模大、内容新的景区,如占地3200亩的安丘青云山民俗文化乐园、富华游乐园二期工程、金宝民俗村和植物园等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截止2010年底,全市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54家,其中4A级14家,居全省第二位。星级饭店总数达69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9家,另有待评、在建四星级以上高星级饭店29家。全市旅行社达到120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到39个。在市区交通主干道及高速公路出入口规范设置62套旅游交通标识牌,在潍坊飞机场、火车站及主要广场设置6套旅游地图宣传牌,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①

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①旅游开发的力度不够大,旅游项目“有群山无高峰”,缺乏在全省全国叫得响、有震撼力的龙头旅游景区。

②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突出,旅游资源一体化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特别是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难以发挥应有的市场效益。

③受经费等因素制约,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大。我市宣传促销经费与省内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全省17城市中居后列,与我市在全省中的地位不相称。

④对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在引导乡村旅游发展、龙头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

二、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

⒈打造十大旅游版块②

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遵循“整合与开发并重,优化与创新同步”的开发方针,深度挖掘旅游资源,规划打造以民俗旅游为龙头,休闲度假为主导,以地质旅游为亮点,乡村旅游为特色以及其他专项旅游共同发展的十大旅游版块。

⑪民俗文化旅游版块

⑫山水文化旅游版块

⑬宗教文化旅游版块

⑭地质文化旅游版块

⑮湿地文化旅游版块

⑯滨海旅游版块

⑰乡村旅游版块

⑱红色旅游版块

⑲度假休闲旅游版块

⑳工业旅游版块

⒉打造三大旅游聚集区

规划打造潍坊北部、西部、南部3大旅游聚集区,形成潍坊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虽然景区较为分散,但适合规划打造旅游集聚区。寿光市要以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为中心,整合寿光农业生态观光园、林海生态博览园、蔬菜交易市场、三元朱村及体育中心等周边旅游元素,规划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聚集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州市要以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为中心,整合云驼风景区、仰天山景区、泰和山景区、九龙峪景区、玲珑山景区等南部山区旅游资源,规划打造古州文化旅游聚集区;诸城要以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为中心,整合常山景区、刘墉板栗园、马耳山景区、潍河公园等资源,规划打造远古地质文化旅游聚集区。

⒊建设一批龙头旅游项目③

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开发、精品建设、打造亮点的原则,以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我市旅游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优先开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吸引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

①青州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50亿元,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

②诸城恐龙文化旅游产业区,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臧家庄暴龙遗址馆、黄龙沟恐龙足迹馆三大旅游片区。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③坊茨小镇,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坊茨展示中心、1898啤酒联合国、横田驿馆、正金银行会馆、坊茨美术馆、国际青年旅舍、乐未坊啤酒广场、近代影视基地、胶济铁路博物院、坊茨农艺观光园等项目。

④青龙湖高端旅游园区,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山东半岛游客中转服务中心、生态康复养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体验中心等高端旅游项目。

⑤临朐老龙湾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完成西大门、东大门、水上漂流、水上人家以及弥河开发等项目,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

⑥潍城白浪河上游湿地体育公园,总投资20亿元,占地3962亩,规划建设高尔夫练习场、高档会所、童军营、旅游地产等项目。

⑦寒亭禹王生态湿地项目,占地1.8万亩,总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旅游休闲设施、优质淡水鱼类养殖、高档娱乐旅游设施、生态餐饮等项目。

⑧寿光巨淀湖红色旅游景区,总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红色文化体验岛、湿地欢乐岛、创意科普区、主题拓展区、生态栖居区、湿地涵养带等项目,打造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

⑨昌乐小黄山生态旅游开发,总投资5亿元。依托小黄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下温泉资源,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火山温泉、民俗文化、原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

⑩滨海风筝冲浪基地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赛事服务中心、运动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

三、发展文化旅游的对策

⒈积极开拓旅游市场

①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营销战略,探索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景区联合营销相结合的市场开发模式。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网络营销,建立旅游宣传促销激励机制。

②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认真执行《潍坊市旅游营销策划》,指导全市旅游业科学营销。加强网络营销,完成多媒体营销体验网建设。实施区域合作,积极参与省旅游局捆绑营销活动,推行产品配套打包销售。整合旅游产品,合理布局游线,引导旅行社推出环潍坊一日游、二日游和多日游产品线路。

③打造品牌节庆活动。精心策划节庆活动,扩大潍坊国际风筝会、寿光蔬菜博览会、鲁台会、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青州花卉博览会、昌乐中国宝石节、安丘雹泉桃花节、临朐红叶节和奇石节、寒亭萝卜节、诸城(国际)烧烤节、昌邑山阳梨花节等各类节会影响力。按照“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办会模式,积极打造旅游盛会,开发节会旅游产品,形成5至6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旅游节会品牌。

⒉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①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结合潍坊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将旅游集散、信息、服务等功能纳入火车站扩建规划。在火车站南广场,规划建设潍坊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在奎文商业聚集区和汽车总站以及旅游重点县市设立旅游集散分中心,构建“一心多点”的旅游集散格局。

②构建城市旅游交通网络。依托白浪河、虞河等河流资源,配套完善旅游码头设施,构建“冒险鸭”水陆旅游观光交通体系。在风筝广场、人民广场、汽车总站、火车站及商业聚集区规划设置观光巴士站点,方便市民出游。旅游重点县市要规划设计从市区到景点、景点到景点的点对点公交车或专线车,重点考虑安排串连市内或附近景点的旅游公交车,实行一票通。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按照《关于设置旅游引导标识的通知》(潍政办发〔2011〕5号)要求,加快推进县市区旅游交通标识规范设置工作,增强全市道路的旅游交通导引功能。

③构建旅游住宿接待体系。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原则,建立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集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社会旅馆、汽车旅馆、度假酒店、星级农家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住宿接待体系。引入喜来登、宜必思、奥威斯等国内外著名酒店品牌,积极推进高档酒店品牌化建设。依托地域和民俗文化载体,在青州泰和山庄、奎文金宝乐园、诸城板栗园、安丘青云山和青云湖等旅游中心城镇、重点旅游区建设各类文化主题酒店。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安丘辉渠镇、临朐沂山镇、昌邑饮马镇、青州黄楼镇、潍城望留街道、寒亭杨家埠村重点规划打造集住宿、餐饮、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到“十二五”末,全市星级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00家以上。

④做大做强旅行社企业。引进日本JBT旅行社、韩国OTTC旅行社、香港港中旅、台湾雄狮旅行社以及嘉华国旅、中青旅、中国康辉等一批知名品牌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打造一批网络完备、品牌响亮、财力雄厚、渠道多元的龙头旅行社。发展一批旅行终端服务商,提高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实现旅游服务网络化、便捷化。加快旅行社服务信息化改造,规划组建潍坊旅游电子商务网,提高旅游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

⑤打造旅游购物景区。加快旅游商品的深度研发,大力扶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发展,提高旅游商品企业设计与开发能力,构建风筝、嵌银、蓝宝石、奇石、仿古铜、布玩具以及年画、剪纸、泥塑、特色农副产品等旅游商品体系;支持安丘辉渠镇、高密姜庄镇、V1购物广场、昌乐宝石城、临朐龙韵文化艺术城、青州黄楼花卉交易中心等打造旅游购物景区(点)。

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聘请国内知名旅游人力资源策划公司,编制潍坊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科学指导全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为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加强对全市旅游院校(系)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旅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拓宽旅游人才输送渠道,为旅游产业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

3.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探讨建立导游管理、培训等新模式,实行导游资格考前从业信用合同制度。采取公开招考、招聘和委托培训等形式,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职业化精英导游团队。

⒋加强和完善保障措施

1.加强政府主导

2.落实扶持政策

3.形成发展合力

4.加大招商力度

5.创新体制机制

6.加强监管和诚信建设

7.加强组织领导

总之,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建立科学的管理、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围绕一批重要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推动艺术、新闻、出版、休闲和旅游联动策划、系统开发与发展,以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高度。

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篇6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作为我国近几年来新兴起来的产业之一,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融合的还不够紧密。因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列举出了促进两大产业融合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是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促进这两种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支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帮助有关企业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给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创造更多接触的机会,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资金支持。政府优化整合可使用资源,统筹资金,适度加大产业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依据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设立不同的专项资金,鼓励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协同发展的行为。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优化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适当放宽社会资本引入以及市场准入条件,使得企业得到更多的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三是人才支持。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继而将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整体融合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鼓励有对应能力的人才投入到产业融合建设当中,构建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规范人才市场竞争行为,尽量削弱人才流动对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对促进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催生了以文化创意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这一产业也逐渐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所以,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企业,都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自身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采用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构建一种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在主动参与该项活动的同时积极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共同建立网络服务公共平台,为旅游产业提供集资讯、交流、营销、交易为一体的服务,从而提高两者的协作能力,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造更多可能。另外,人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除去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之外,还需要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参与进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企业人才输入的主要来源。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协同培养出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融合。

三、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市场对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品的需求,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原动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消费。因此,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知,获取社会大众对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认可。在当前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对网络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时代特性,联合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必要的宣传、咨询、消费等服务,深化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识和了解,并培植出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要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人们对文化创意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基础。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立足于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文化创意旅游新品,多维度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借此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鉴于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融合较少且融合产品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状况,我们可以组织旅游者参与到旅游文化创意的过程当中,激发旅游工作者与文化创意工作者的灵感,同时让旅游者对文化创意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增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

四、优化环境,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一般而言,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建立在各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之上的,当旅游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继而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与此相同,只有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有可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多的使用资源,协同开发出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依托于城市良好的创意环境。因此,要想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就必须要优化城市创意环境。具体而言,优化城市创意环境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整合、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产品化文化创作、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积累,从而将文化创意市场化,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应有的价值。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旅游产业在现有的格局上,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进行二次创造和生产,这对原有旅游产业产品及服务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是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城市文化创意环境的优化,需要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塑造出适合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城市创意环境,既要适应现代城市功能转变的需求,又要营造城市良好的氛围,切实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意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出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标准的特色城市形象。文化创意产业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对打造极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优化城市环境还需要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城市形象定位上,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投资以及人才集聚到此地,继而对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益,有利于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篇7

黄冈是东坡文化的发源地, 黄冈承载了东坡文化, 同时东坡文化在促进黄冈的经济文化及旅游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10中国·黄冈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在湖北黄冈隆重举行, 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关于“东坡文化”的专题国际论坛, 与会苏学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从“东坡文化”内涵及发源地、苏轼贬黄州时期思想及艺术等方面均做了深入研究, 这对于今后的苏学研究, 乃至于将研究成果物质化, 推动各相关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

二、黄冈东坡文化及其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黄冈东坡文化及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对游客具有吸引力。黄冈人文景点众多。红安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景点甚多, 被载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共有23处:东坡赤壁、青云塔 (以上黄州) 、七里坪、红安烈士陵园、大圣寺塔、天台山 (以上红安) 、龟峰山、柏子塔 (以上麻城市) 、天堂山 (寨) (罗田) 、斗方山、舍利宝塔 (以上浠水) 、笔架飞瀑 (即三角山, 浠水、蕲春交界) 、李时珍墓 (蕲春) 、五祖寺、十方佛塔、飞虹桥、释迦多宝如来佛塔、毗卢塔、鲁班亭、灵润桥、高塔寺塔 (以上黄梅) 、双善洞、郑公塔 (以上武穴市) 。各地投资建设旅游景点, 已形成东坡赤壁旅游区, 大别山生态旅游区, 四祖、五祖佛教旅游区, 红安、麻城革命遗址旅游区。黄冈东坡文化及其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人文历史景点众多, 对黄冈文化旅游以及东坡文化在海内外的弘扬, 对海内外的游客吸引力大。

黄冈人杰地灵, 革命教育闻名全国。黄冈共有44万优秀儿女血沃中原, 有5.5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伟大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将领。在1955年和1964年两次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有103人是黄冈人。

黄冈教育名地著称, 很多游客慕名而来。2009年, 全市教育系统抢抓政策机遇, 巩固成果,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基础教育阶段, 全年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98%和99.98%, 同比分别提高0.02和0.9个百分点, 各项普及指标均超过省定标准;职业与成人教育阶段, 2009年, 全市中职招生共计4.73万人, 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趋向平衡;高等教育阶段, 2009年, 全市4所普通高校共招生1.4万人, 在校生3.83万人, 分别同比增长19.25%和11.79%。1所成人电大招生8822人, 在读学员1.77万人, 分别同比增长106.6%和51.54%。

(二) 劣势

1、旅游意识淡薄

虽然黄冈地区的东坡文化及其文化旅游资源特别丰富, 旅游景点众多, 但是人们对旅游的概念还都只是停留在“旅游只是有钱人才玩得起活动”的观念上, 认为只有具备金钱与时间的前提, 才会去有计划有目的性的旅游。然而有这种想法与观念的人不在少数。

平时或节假日, 选择出门就近旅游的人占10%;选择逛街或是打打牌的人占63.33%;选择呆在家的人占26.67%, 初步可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选择旅游这种新型休闲方式的人很少, 对旅游的了解不多, 更别提有很高的旅游观念意识。

另外, 旅游意识不高与年龄息息相关, 不同的年龄接受新型事物的能力也不同。在年轻人或是学生中, 会比较倾向或是爱好旅游。在中年人的思想中, 会更倾向于选择在家休闲的方式。老年人群中, 会选择旅游这种新型休闲方式的微乎其微。

2、文化旅游优势不突出

黄冈东坡文化及其旅游资源丰富, 并且黄冈也相继推出了“黄冈东坡文化节”, “黄冈大别山文化旅游节”, 但是黄冈文化旅游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突出的发挥。黄冈的东坡文化及特色文化旅游并不是很为人所知, 相反, 黄冈的教育倒是众所周知。可见, 应该大力倡导发展黄冈的东坡文化旅游特色。

(三) 机遇

1、武汉“8+1”经济城市圈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契机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 (即“两型社会”) , 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城市圈中心城市, 黄石市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湖北9市 (武汉、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 政府部门主动拆除市场壁垒, 搭建合作平台。工商、人事、教育等部门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 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 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2、文化商业产业促其发展

东坡文化一条街项目是由武汉市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计划投资10亿元, 对黄州五甲街进行旧城改造。建设仿北宋风格建筑群, 并开设工艺、书法等艺术品制作销售、东坡餐饮、茶艺、影视文化等服务项目。以充分展示东坡书画文化、餐饮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文化特色。黄冈商业产业的发展为东坡文化的特色弘扬提供机会。

3、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弘扬

2010年, 在黄冈政府组织下,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下, 首届“黄冈大别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和“黄冈东坡文化旅游节”如期举行, 举办文化旅游节旨在充分利用黄冈丰富的旅游资源, 促进黄冈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推进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借助“东坡赤壁”的品牌效应, 推出一批旅游精品。推进“十一”黄金周旅游, 提升黄冈城市形象, 推动市区两个文明建设, 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建设黄冈的热情;通过开展招商引资、产品展销、商贸合谈活动, 实现“文化搭台, 经贸唱戏”, 进一步加强黄冈与外界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流动与合作。

(四) 挑战

1、湖北分地区旅游的竞争

2010年的湖北对外经济贸易, 湖北分地区的旅游创收入中, 武汉排名第一, 黄冈排名第九, 总共旅游创下的收入总额为44.45亿元, 在湖北分地区中的排名偏后, 如何加快黄冈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如何将黄冈现有的丰富的东坡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我们应该竭力解决的问题, 同时在当前旅游业快递热化的时候, 竞争力优势显得尤为关键, 其它各地区的旅游发展对黄冈地区的文化旅游是个极大的挑战。

2、国内同类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

黄冈旅游业的支撑点应该是文化旅游, 而文化旅游首当其冲的是东坡文化等一系列文化, 黄冈打着“东坡兴市”的旗帜, 弘扬黄冈文化资源, 力图将以东坡为核心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了经济优势, 但是四川眉山举办“东坡国际文化节”, 并且冠以“东坡文化”是眉山市独有的“文化名片”的口号, 在文献《传承东坡文化之我见》中, 作者李茂成认为, 东坡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眉山市文化的重要资源, 并认为眉山市应该将东坡文化加以打造, 使其成为眉山市文化旅游发展的主力, 使其更好的促进四川眉山市的经济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东坡文化是黄冈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也是黄冈文化的特色, 今天四川打着东坡文化的旗号来发展四川眉山的旅游以及经济, 无疑带给了我们黄冈东坡文化很大的冲击力与竞争, 并且会对不论是国内人民还是海外游客以混淆, 会使社会各界对东坡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它到底属于湖北黄冈还是四川眉山产生疑问。

参考文献

[1]曾枣庄.热烈祝贺2010东坡文化国际论坛隆重举行[N].黄冈日报, 2010 (10)

[2]郭杏芳.浅议黄冈旅游资源中的东坡文化开发[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3]李茂成.传承东坡文化之我见[N].理论与实践.眉山日报, 2005 (1)

[4]涂普生.东坡文化特质初识[N].黄冈日报, 2010 (8)

[5]饶学刚.黄冈人如何读东坡[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8)

[6]饶学刚.苏东坡在国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7]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山居笔记[M].文汇出版社, 1998

[8]饶晓明, 饶学刚.论鄂东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9]黄冈年鉴[G], 2010

长春梅花鹿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 篇8

【关键词】 梅花鹿 长春双阳 鹿保健品 鹿文化

长春双阳区有悠久的人工养鹿史。1990年“双阳梅花鹿”育种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世界首例鹿科动物定型品种,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梅花鹿之乡”的称号。使用双阳梅花鹿加工的保健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而畅销海内外。“双阳梅花鹿”为核心的保健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长春双阳的养鹿产业以“鹿乡”为核心。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鹿保健品交易市场。据2011年双阳区政府对外宣传资料介绍,双阳鹿存栏数18万只,占全国的30%,可见其养殖规模之大。

1. 丰富的鹿文化资源

双阳鹿乡镇的鹿保健品经销部中主要有:鹿茸切片、鹿保健酒、鹿胎膏等保健品,也有鲜鹿肉、鲜鹿茸、鲜鹿血等新鲜鹿产品;双阳区还有多家现代医药企业,进入了鹿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他们研发了梅花鹿基因营养液、骨增长因子营养液、鹿宝饮料等六大系列130个品种。年产值2.11亿元。双阳传承并发展了鹿养生保健文化。

我国早在秦汉就开始应用鹿产品来进行养生保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称鹿茸“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近代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鹿茸能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肌体免疫能力,尤其对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现代中医亦证明鹿茸性温而不燥,对身体虚弱的人,有很好的强身作用。鹿茸是名贵药材,以东北一带所产梅花鹿茸质量最优。

吉林省的自然环境中,盛产质量优质的烹饪原料。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属于绿色食品的烹饪原料,全省就多达百余种。而在吉菜名菜中,以鹿为原料的名菜占12%,可以看到鹿肉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而倍受人们欢迎,是被经常使用的高档食材。

古代鹿肉曾是人们的主要食物,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述了鹿的烹饪技术。后来由于鹿的逐渐减少,到清朝鹿则成了非常珍贵的贡品。近年来随着养鹿业的发展,鹿肉供应量增多,人们饮食鹿肉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如某地开发的“全鹿宴”其中有:“烤全鹿”、“鲍汁扒鹿脸”、“参茸鹿尾汤”、“红枣鹿血饭”等菜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相信以鹿肉为原料的佳肴,会逐渐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新亮点。

从古至今,鹿给人们的休闲时光带来了欢乐,鹿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鹿性情温顺,四肢修长,行动敏捷。雄性鹿角造型美观、奇特,梅花鹿身上的棕红毛色配上白色斑点更是受人喜欢。鹿在世界上约有4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19种。

在我国古代鹿被视为神物,人们认为鹿能给人带来长寿和吉祥。作为美的象征,历代壁画、绘画、雕塑和雕刻中都有鹿的身影。现代的街心广场有鹿的雕塑,幼儿园墙壁也有鹿的装饰的图案。群鹿、独鹿、母子鹿千姿百态,给人以享受。

由于鹿与“禄”谐音,人们就愿意用鹿字或鹿的形象来表达吉祥的含义。图案中用鹿来表现禄(禄为民间“五福”:福、禄、寿、喜、财中的一种)。一百头鹿的纹饰图案称“百禄”,蝙蝠和鹿在一起的纹饰图案称“福禄双全”,鹿和福寿二字相搭配称作“福禄寿”。由此可见我国鹿文化积淀之深厚。

由于鹿带给人类的巨大益处,人们喜欢鹿,养殖鹿,加工鹿保健品,同时积累了丰富的鹿文化。长春双阳在梅花鹿养殖技术、鹿保健品开发等诸多方面处于全国引领地位。

2.旅游开发优势

旅游开发最重要的是旅游资源,双阳具有独特的鹿产业资源和环境区位优势。

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扶持梅花鹿、人参、林蛙等大品种中药材的产业化。吉林省具有比较配套的研发力量和人才培养基础,拥有吉林大学、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研发机构,为双阳梅花鹿保健品产业的发展的提供了保障。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保健食品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保健产业、健康产业在发达国家一般的产值都占GDP的15%左右,而我国仅占4%—5%,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双阳区在养鹿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对梅花鹿的饲养方法、生长规律的掌握,为旅游观赏而饲养梅花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鹿保健品的传统加工方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如:排鲜鹿茸上血的过程,人们看到会感到新奇和满足。每块鹿茸角里的血量非常少,十分珍贵,在市面上很难买到真的,只有到现场全程观看采集过程,才能买到真正的鹿茸血。可以把鹿保健品传统加工过程拓展为旅游观光项目。

双阳区位于长春市区东南部46公里处,北部与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相连。是长春土地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城区。

双阳北部的奢岭一带的山地与净月潭的山地连成一片。海拔高度一般为300-400米。其地势较缓、间阔,丘间有盆地、宽谷,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亚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春踏青、夏避暑、秋赏景、冬玩雪。大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自然风光优美,是发展鹿文化旅游的好地方。

长春是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56.5万人,是中国东北特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长春是新中国汽车工业基地;也是新中国电影制作基地。拥有汽车工业游项目和长影世纪城景区。长春是伪满洲国国都(新京),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伪满皇宫博物院,伪满“八大部”等众多伪满建筑遗迹。长春拥有“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雕塑城”等众多亮丽的旅游文化名片。

3. 构建长春梅花鹿旅游文化品牌

双阳区的梅花鹿文化是长春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应当开发利用。

2010年开始各地相继有鹿文化主题公园落成开园的信息:(1)2012年7月20日北京农家院网消息:全国首家集茸鹿养殖、鹿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鹿世界主题公园将于年内亮相怀柔区。(2)2012年9月29日哈尔滨日报消息:鹿文化主题公園落户天恒山,并正式接待游人等消息。可见鹿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已被认知,旅游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

长春双阳鹿文化旅游开发优势明显。占有保健行业的“鹿茸质量最好的是东北梅花鹿”的概念。拥有“双阳梅花鹿”育种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世界首例鹿科动物定型品种的最高荣誉;“中国梅花鹿之乡”的称号,长期享誉保健品行业。2008年双阳梅花鹿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不及时开发好双阳的梅花鹿文化资源,抓住旅游开发的有利时机,不做好前瞻性的规划设计,不在市场上尽快确立品牌形象,优势和劣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总之,长春梅花鹿旅游品牌的构建是长期的过程,需要依据景区建设,旅游市场变化和人们的旅游理念变化等做好规划。期望未来长春成为“梅花鹿城”。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252号

参考文献:

[1]张凤楼 健康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2012博鳌健康产业论坛.

[2]崔勿骄 陈凤芝 《东北梅花鹿文化》 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8出版.

上一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打造下一篇: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三落实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