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共7篇)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篇1

硬汉很义气。一个连喝醉了都很绅士的男人是不会杀人的。马洛这种想法,是不是迷信?

男人觉得,有魅力的女人很危险。而女人的危险绝不是出于魅力,而是出于嫉妒。

艾琳,这个将马洛吸引住的女人,她爱特里·伦洛克斯,然而,出于女人的一种洁癖,她无法接受特里·伦洛克斯与西尔维娅的婚史;她想与她现任的丈夫好好生活,然而,一想到罗杰·韦德与西尔维娅的偷情,她更加无法忍受。为什么总是这个西尔维娅?终于,艾琳忍无可忍,在罗杰与西尔维娅偷情的时候杀死西尔维娅。那一瞬间,艾琳也许想过把这一切嫁祸给醉得失去意识的罗杰,于是,在枪击之后,她伪造了那个用小摆件袭击西尔维娅头部的争斗场面。

特里·伦洛克斯知道是艾琳。特里·伦洛克斯替艾琳顶替了罪过,逃亡墨西哥。特里是因为还爱着艾琳吗?并不是。特里只是出于对前尘往事的亏欠。何况,他是个绅士,他是个善良人。如果不是他再见艾琳时,他正在和西尔维娅经历着一场婚姻,艾琳怎么可能有今天的举动呢,西尔维娅又怎么会死呢。他的确是个罪人,他必须走。

特里·伦洛克斯的岳父哈兰·波特也知道,这个亿万富翁怎么能让如此丑闻公之于众?他给了特里一笔钱,就当是封口费吧。可是有钱人总是有他心狠手辣的一面,死人是永远也不会开口的,于是他打算雇人杀掉特里·伦洛克斯并伪造成其自杀场面。家族清白重于一切。

最后的最后,男人的义气救了逃亡中的特里,使特里改头换面免于一死。女人的爱情毁掉了女人的性命,艾琳最终还是畏罪自杀了,并公布了所有的真相。

硬汉很男权。作为女性,我不喜欢这样的设定。但是因为书中的一个场面,我突然爱上了雷蒙德·钱德勒。西尔维娅的姐姐琳达,出于对父亲的又怕又爱,出于对整个家族的无奈与维护,一直不敢和已经不再相爱的丈夫离婚。终于终于,她要去巴黎和这个男人一拍两散。去巴黎的前一夜,她和马洛发生了些故事,她的感情终于有了出口。铁血硬汉也有柔情的一面,而且和这部书里最最悲情的女人,一直都没有为自己而活的女人,终于打算为自己而活的女人。男人的友情一直一直都洒脱地表现着,女人的爱情一直一直都悲观地压抑着。而这一刻,女人终于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洒脱地做些什么了。

这是一部很棒的小说。因为故事里有情。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2

村上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作品,我不能理解,我更喜欢阿婆笔下的小胡子波洛先生,萌萌的特别风趣。

也有一些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比如AB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书名,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从相识到第一次说再见,到最后不说再见,都是A留给B的。每说一句再见,就相当于向死亡进了一步。

书里的几句话值得划重点

1.法律不等于正义,它是一种非常不完善的机制。要是你碰巧按对了按钮,而且又走运,那正义可能会在结论里体现出来。法律的目的不外乎建立一种机制。

2.从某种角度来说,警察全是一个样儿。他们都怪错了对象。有人在赌台上赔掉了工钱,就禁止赌博;有人喝醉了,就不许造酒;有人开车撞死了人,就停止造车;有人在旅馆客房里被女人勒索,就禁止性交;有人跌下楼梯,就不许造房子。

一场漫长的告别杂文随笔 篇3

扶手栏杆,微闭双眸,聆听耳边的小城,呼吸这片熟悉的空气,细数记忆里小城的点滴。

这个夜晚,她还是和寻常一样,迈着往常的步伐,按照来时的路,踩在一块块记忆里的小城青石板上,流连于夜灯底下小城的条条小巷,穿梭在人来人往的街道,湮没于人海中。走走停停的那个身影,时而匆忙前行,时而转身回望。她要将小城的每个画面放进她即将远行的行囊中。终于,来到彩虹桥下的她停下了匆忙前行的脚步,抬头仰望这座桥,目光停留了数秒后,她将手轻轻地扶上栏杆,闭上眼睛,缓缓地前行,渐行渐远的模糊的身影倒映在彩虹桥底波光粼粼的水纹上,她好似在桥上行走,好似在水面轻盈漫步。这样的她让人琢磨不透,或许只有这座城市的灯光明白她的`内心,整座城市的灯光为她照亮,一直陪伴她,灯光看着这么煽情的一面,忍不住在风中轻轻呢喃:“年轻人,为何不直接说出来了,你舍不得它。”听懂了风中灯光之声的她,还是继续着脚下的步子,微微一笑,然后轻轻地摇了摇头。

清晨,城市的灯光还未关闭,拉着行李杆的她走在了离别的路上,停滞不前的她回过头去和那半倚在木门上的身影挥挥手,回过头去的她眼眶早已浸湿。可她还是依旧加快脚步继续前行,远方的笛鸣声在等着她。坐在计程车上的她,耳边仍旧是行李箱轮子与小巷青石板发出的咯咯咯的声响,脑海里回荡着那个深巷里不愿归去的倚在木门上的身影。她不愿离开这座城,但又不得不离去。她拿出手机,打开相册里的照片,看着自己亲手拍下的城市的一幕幕。小巷里那个孤独的夜灯,那条寂静的长长的巷子,被光晕笼罩的彩虹桥,这一幕幕都滑动在眼前,一颗剔透的泪珠滴在隔屏的灯光上。她侧过身躯,用衣袖的一角轻轻地揩去车窗上的水汽,将脸紧紧得贴近,窗外睡意朦胧的灯光疲惫地闪烁着,照耀这座城,照亮了远行人前去的道路。城市之光映在车窗上,与车窗上的人影交相辉映,它轻轻地拭去她眼角的泪痕,趴在车窗上的灯光隔窗低呢着:“别伤心了,我们会永远驻守着这座城,我们会等待着你的回归。你放心吧,我们也会照顾好深巷里的那人。”城市之光一直趴身在车窗上,为远行人送别,直至远行人下车的那一刻,城市之光才缓缓转身离去。

告别作文1000字 篇4

“还有两天就考试了!还有两天就分班了!”坐在考场中央的我,心里不断回想起两天前老师说过的话。是啊,八一就要分开了。回想着以前与八一班同学的相处时光,我不禁有些伤感了。以前,我和我们班的同学吵过,闹过,笑过,打过。三年的时光让我们从陌生变的熟悉,但现在,我们就要分开了……“零零~”收卷了,看着眼前的试卷一张张被抽走,我的心也不住的沉了下去。五天后,我又回到了我居住三年的地方,站在门口,望着里面整齐的课桌,我不禁渐渐红了眼眶。同学们一个个的走进了教室,欢笑声渐渐充斥了整个教室。但我知道,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李老师终于走进了教室,我们都回到位上坐好。李老师的心情似乎也有些激动,她带了相机,为我们,八一班的全体同学合了影。“零零~”铃响了,我们走出教室,太阳似乎也哭了,昏暗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也照在我们居住过的八一班的教室。八一,再见。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600字 篇5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医疗行业受各种商业利益的驱动,医务工作者因医患关系被束缚手脚,家属对于现代医学抱有的过高估计,病人因缺乏正确引导而不能认真思考自己的本真需要,这一切让这本书的问世,可谓雪中送炭。

中学时看到鲁迅弃医从文,不能理解,总以为解除病痛要比医疗精神来的更切合实际,因为病痛才是切肤之痛。但是,长大后才知道,疾病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长期的情绪焦虑,因为科学分析早已证明,免疫力是直接受人的情绪左右的。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却可以医治人的思想。无论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皇帝内经”还是现代西方医学,医心才是本质,无论对于疾病的预防本身、还是对于疾病的治疗、对待生死,解决思想意识问题,才能够警醒人们在挥霍健康时的肆意、人们在面对“苦”时候的彷徨、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失措。当然,社会政府也需要加大对临终关怀机构的重视和设立,提供一个体面养老的场所。

书中引用了很多科学发现,“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经过萨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研究发现。随着变老,人们根本没有变得不开心,而是随着年岁增长,快乐程度提高。他们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生活是一种技能。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这一点可人让人不在惧怕,变老。的确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应了中国一句俗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书中提到从医者的责任。“我们从医者的责任,是按照人类本来的样子对待病人。医学的存在是为了抗击死亡和疾病,死亡是我们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拥有优势力量,注定是最后的赢家。在异常无法获胜的战争中,你不会想要一个战斗到全军覆没的将军。你不回想要一个乔治卡斯特,你需要的是一个罗伯特李,一个既懂得怎样攻取能够赢得领土,也知道无法制胜时如何投降的人,一个明白如果全部所谓就是苦战到底则会造成最大损失的人。”这些我们老祖先也早已经说过,比如老子《道德经》里的“道法自然”;比如李汝珍 《镜花缘》中的“尽人事、安天命”。这些都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的真正的爱心与理性。

《漫长的冬天》读后感 篇6

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劳拉・英格斯・维尔德的作品《漫长的冬天》,这本书讲了劳拉一家度过冬天的故事。

刚开始,劳拉一家在银湖岸边,因为暴风雪来了,所以劳拉一家不得不搬到镇上。他们到了镇上第二天,就去学校上学了。刚开始劳拉不想上学,慢慢就爱上了学习,很快就赶上了他们。还认识几个朋友。慢慢的,暴风雪来了,劳拉的学习进度也断断续续的。还有一个不好的事情,就是因为暴风雪,所以火车的路被堵住了。他们一家没有了粮食,所以每天吃的很少。为了省柴火,每天都很早就上楼休息了。但是劳拉一家没有屈服,他们用咖啡机磨小麦,做黑面包。书中还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阿曼佐,一个是凯普,他们两个冒着生命危险,出镇去外面买回粮食,让全村人渡过难关。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第七章,叫印第安人的警告。这个故事讲了他们一家在放领地的时候,爸爸有一天一只野兔都没有看见,也不能空手回去,只好在哈桑斯先生那里买一块腌肉。走进商店,有一个印第安人,这人一看就很年老,棕色的脸上爬满了如刀割一般的深的皱纹。在他身后,有一匹印第安马在等候。他说很快就要下大雪了,他又说好大的风,好大的雪。爸爸问:“要下多久?”印第安人伸出四根手指,又伸出三根手指。七根手指不就是七个月吗?所有人都看着他。他说:“大雪,七个手指头。”说完,他就走了。他们有很多疑问。爸爸回答到:“印第安人说每隔七年会有一次很冷的冬天,三个七年后的冬天是最冷的`。会连续下七个月的雪。”爸爸说完后,就回家了。到了家,他对妈说:“我们要快点搬家。”妈妈说:“为什么要搬家?”爸爸说:“我就像麝鼠,似乎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快让你和女儿们搬到有厚实墙壁的房子里。这种感觉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今天有个印第安人……”说到这里爸爸停了。妈妈说:“什么印第安人?”每当说起这个词,他的脸上就是一副似乎闻到印第安人味道的表情。妈妈看不起印第安人,也对他们充满恐惧。爸爸说:“晚饭的时候我会一五一十的告诉你。”劳拉想到搬到镇上要那么多人住,劳拉心里一点也不愿意。

《最漫长的那一夜》读后感 篇7

当时接到这本书,是抵触的,对于‘悬疑’二字,总是感觉惊恐和害怕,莫名的就想要拒绝。扎堆在太多虚构的言情故事里,埋没在太多矫情的文艺段子里,守候在太多悲凉的心灵鸡汤里。开始厌倦而莫名的无味起来。

《最漫长的那一夜》,它被打上很多标签,它被冠以响亮名声--“网络最热门话题”、“年度现象级作品”、“19个长夜孤单难捱”,“19篇故事亦真亦幻”。我将勇气鼓足,定下心来看。从悬疑到怀旧,从青春到爱情,看似匪夷所思,甚至残酷的故事,在最后则用温情的结局告诉我们“有些黑夜,只能独自度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虽然,每个人都有最漫长的那一夜,但一定会亮起来!”

19篇亦幻亦真的黑夜故事,所有标题都带有“一夜”,所有主要叙述发生在一夜之间,所有视角几乎都来自于作者的第一人称,所有内容也有一大半都真实发生过。他的故事,或者,他身边的人甚至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从上海到北京,从喀什到香港,从莫斯科到巴黎。

我开始爱上他笔下的故事,惊险、奇妙,他把“舌尖上的一夜”写的太过诡异,他把“狂派与博派”写的酣畅淋漓,他把“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写的温情动人,他把“北京一夜”写的悬疑悲情。我记得那个被他称为“冯唐”的出租车司机,他和冬妮娅有个悲伤的故事,那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和冬妮娅;我记得弗吉尼亚州第八步兵团,只有视死如归的战士,才能站在枪林弹雨中不退缩,男孩与兵人,卧于尘埃,永不醒来;我记得那个被称之为五海之港、千顶之城的莫斯科,无数次被烧毁又无数次重建的不死之城,却留下了伤情的眼泪,卡佳的爱情和等待,都被埋葬在记忆里,她在等待那个中国男人格奥尔基。

记得的、不再记得的,我在这些故事里跳跃着,我总在想这个故事真的是真实的吗?可是他却真实到让人难以置信起来。蔡骏的序里说过:真实是一种力量,虚构同样也是一种力量,我想在“最漫长的那一夜”,把这两种力量合并为一种力量。这就是他的写法,引用第一人称,好似那些故事都是他亲身经历般,但是却又脱离到真正的现实中。

有人说,时间夺去了我们轻狂的眼神,去给了我们嘴角上扬的资本。就想蔡骏书里的故事里般,世界上总有许多事是不需要理由的,哪怕看到的不是真相。

那一夜,其实子虚乌有。亦真亦幻,其实只是说了一个故事,和一个漫长的夜。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那一夜》,作者借用卡佳之口写给他自己,也写给我们------

“在写作这条道路上,你可能会很有成就。但要记得,绝不能轻视任何人,就像绝不能轻视自己那样。有朝一日,我会不会也变成自己曾经讨厌过的那种人?也许会,也许不会,很遗憾,我们大多数属于前者。但请你别忘了今天,别忘了你最初为了什么而写。不是什么改变命运的鬼话,而是你想要倾诉内心。”

上一篇:怀古诗词鉴赏要诀下一篇:征集优秀论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