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言(精选12篇)
周末呆在家里今闷的慌,就去看了《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故事,一个我父母亲都是童年的时期。看完以后心里很沉重,想起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看完影片,我好像也经历了这个悲惨的事情。坐在影院里,哭了一次又一次,眼睛红了,睫毛也哭没了。心里的沉重、心里堵得慌,在回家的车子,就想回去睡觉,啥都不想。
第一次流泪 是在一开始地震突然来袭方登方达在晃动的屋子里叫“妈妈 妈妈”时候,元妮在一片慌乱中 尖叫道“来——啦—— ”那种喊 像是 撕裂心肺一般 一个妈妈在这样的时候喊出的两个字 像是从心脏里用力抠出来混着鲜血 让人震撼,然后方大强推开元妮,冲进房子的那一刹那,房子顷刻倒下,元妮仰天大叫:“老天爷,你王八蛋”,那一刻,我的泪水滚出眼眶,有时序地拍打在衣服上。
第二次流泪元妮站在房子的废墟上 水泥板压着他的两个孩子 活着的男人进行抢救说只能救一个让她选择,一开始元妮含着泪水大叫着 “两个都得救啊 ”“两个都得救啊”,元妮始终坚持两个都救,在其他地方喊救人的时候,男人们准备过另外一个地方救人,元妮一把拉住男人的手然后轻轻说 “救弟弟”接着又轻声重复了一遍“救弟弟”时流下眼泪,当时姐姐方登听到妈妈元妮救弟弟三个字,整张布满黑灰的脸从眼睛里流下悲伤的泪,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个几岁的小女孩心里的痛。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如此幸福的我。第三次流泪地震后 方登在私人堆里也在她死去父亲尸体的身边醒来,暴雨滂沱,就方登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站在排放好遇难者尸体中慢慢的站起来,眼里没有了眼泪,慢慢的向前走,那一刻,和小说<余震>里一样,从那一刻起,方登就得了抑郁症。
第四次流泪地震后大强也就是方达的奶奶和姑姑到了唐山,找到了元妮,当元妮把怀里睡着的方达给奶奶的时候,奶奶摸着一直没手的衣服袖子,痛苦无泪。
第五次流泪 方达奶奶在失去儿子的同时,坚持要把孙子方达带回济南,元妮痛苦的同意了,方达、姑姑、奶奶坐车客车离开了,元妮站在路边看着汽车慢慢的离去,就在那一刻,汽车停下来了,方达下车,一直喊车妈妈,最后,两人死死的抱在一起,这就是母亲与孩子的爱。谁也分不开。
第六次流泪 方凳在女儿点点大约6岁的时候回来找养父,在在点点放风筝的时候,方凳告诉养父地震的时候妈妈说出的那三个字“救弟弟”,片刻,靠在养父的肩上大哭,:说道“不是我不记得,而是我忘不掉!”,三十几年埋在心里的痛终于有了诠释。
第七次流泪汶川地震后 方达和远在加拿大的方登不约而同到了汶川支援,方登在一个被压在楼板下的女孩身边举吊瓶,女孩的母亲看着痛苦的女儿双腿压在沉重的石板下,在得知情况很危险,如果继续救女儿,救援人员都会有危险,她站在女儿的身边用颤抖而坚定的语气说 “叫医生 锯腿” 方登猛然抬头,救援人员劝说那位母亲,那个女人说“我知道,那是的我女儿,没腿是咋样,我也知道,但是,再搭上你们,我对不起你们父母 ”停了停说 “以后,要恨,就让她恨我吧”救援人员给女孩截完肢抬出女儿后,那个女人像发了疯似的尖叫着“腿!我的女儿!”跑到废墟 “我要我女儿的腿!我要我女儿的腿!”方登一把死死的抱住她,看到的是一个做母亲的痛,方凳也想起了再唐山大地震母亲的痛苦抉择。第八次流泪在救援中方登和方达相认之后,方达带方登回了家,站在家门口手指张开,轻轻推开大门,门缓缓打开,元妮(妈妈)在小屋里包饺子,两只包饺子手不停地颤抖,没抬头只是说“先进来”“进屋”,我知道此刻元妮心里对女儿的愧疚,方登看见供桌上有几个西红柿,拿了一个,元妮进来说“西红柿,妈没骗你”(地震前元妮答应第二天去给方登卖西红柿),元妮接着说“妈给你道个歉 ”说着就扑通跪下了 “妈对不起。。。但你。。。咋就不给我个信呢。。。我还以。。。为你在你爸。。。那儿,你。。。咋。。。不说呢 ”,看到一个母亲地震后的32年一直为当时的抉择痛苦着。
影片中有几句话让我难忘。
1、“他是用他的生命换回了我的生命,我永远是他的老婆,没有一个男人能像他一样用生命来爱我!”我想用生命去爱一个人,不仅是爱情的光辉,更是人性的伟大。现实生活中能有几个这样的男人和女人,现实中大家都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曲对待喜欢和被喜欢的人的。
2、“亲人,永远是亲人”。-----血浓于水,什么都不想说了,这句话放在心里就够了!
3、“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我现在还没有能够很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但是依然觉得这句话很揪心,这里面蕴含的是怎样的含义。不过我们应该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那些不如意的东西,还有什么能够比生命更加重要呢?
影片中反应了中国70、80、90年代的一个中国32年来的发展历史。讲叙了改革开放,讲了私营个体户,讲了南下淘金,讲了高考,讲了大学生,讲了未婚生子,讲了涉外婚姻,讲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讲了中国重男轻女现象。
《唐山大地震》票房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功不可没。无论是饰演母亲的徐帆、饰演姐姐的张静初, 还是饰演养父的陈道明, 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徐帆饰演在大地震中失去丈夫的单身母亲李元妮。一出场就面临救儿子还是救女儿的艰难抉择……当以为已经遇难、32年来一直祭奠的女儿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 没有预料中的相拥而泣, 已经步履蹒跚的母亲跪到女儿面前!徐帆精湛的演技像一颗颗催泪弹, 一次又一次地引爆观众的泪腺。
徐帆的丈夫、本片的导演冯小刚也曾经毫不掩饰地赞扬徐帆在片中的完美表现, 他说:“我认为演员要和她最有缘分的角色相遇, 李元妮这个角色和徐帆就有这个缘分。每一个演员可能都在等这么个角色, 徐帆就是正好赶上了, 她这个烟花就被点燃了。我认为目前为止徐帆演得最好的角色就是《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 已经达到人戏不分的境界。从导演角度来看, 很难再有其他演员在这个角色上能够替代徐帆, 非她莫属。”
张静初在片中饰演的姐姐方登也给人惊喜。她32年的故事看似波澜不惊, 实际上恰恰是一个普通人哀痛隐忍的过程, 她被母亲抛弃、被继母怀疑、被男友背叛, 她默默承受, 她的生命中没有大痛, 因为她都将痛藏在心里, 直到与母亲尽释前嫌, 才真正地情感迸发。张静初很好地拿捏了表演的分寸, 几场戏, 她对陈道明、对徐帆, 都是无声泪下, 节制, 不煽情, 不矫情, 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坚韧。
——冯小刚
影片根据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改编: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救孩子,司机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这对孪生姐弟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母亲元妮无奈中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侥幸生还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却从此对母亲的选择充满怨恨。多年后,姐姐最终理解了母亲的痛苦,重新回到了久违的家庭。
《唐山大地震》
导演:冯小刚
主演:徐帆
陈道明
张静初
23秒32年
——《唐山大地震》主题曲
作曲:李健 作词:梁芒 演唱:尚雯婕
如果没那么长的夜/此刻怎会这么痛/二十三秒三十二年/让一生失眠
眼角有鱼尾的图案/时间压弯了躯干/二十三秒三十二年/月就没有圆
被风吹乱的蜡烛/顶着火焰流泪哭/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
耳朵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我还有温度
如果没那么长的夜/此刻怎会这么痛/二十三秒三十二年/月就没有圆
被风吹乱的蜡烛/顶着火焰流泪哭/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
耳朵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我还有温度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都说人类征服了自然,但当自然灾害来临,人类却是如此的渺小1976年7月28日那天晚上,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场7.8级大地震。在短短的几秒内,一个平静的城市瞬间灰飞烟灭,成为一片废墟!我是河北省人,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我更多相关范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都说人类征服了自然,但当自然灾害来临,人类却是如此的渺小1976年7月28日那天晚上,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场7.8级大地震。在短短的几秒内,一个平静的城市瞬间灰飞烟灭,成为一片废墟!我是河北省人,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我为受难者表示深深地哀悼!今天我有幸看到了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再现了当年的惨烈灾难和感人故事。片中的父亲母亲,在地震来临时首先想到的是还在家里的两个孩子,父亲为救孩子冲进将要倒塌的房屋,然而不幸遇难。当两个孩子被发现压在同一块石板下,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为此她承受了32年的痛苦和折磨。而女儿在一场大雨后奇迹般生还,并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收养,因不能理解母亲,记恨母亲32年。后因在汶川地震救援时看到一位母亲为保其他人的安全,不惜锯断女儿的腿,她终于理解了母亲。亲人,永远是亲人,当回到久违的老家,看到相片下母亲为自己洗好的西红柿;看到母亲下跪道歉;看到母亲给自己买的书本和书包,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留下悔恨的泪水。此时此刻,我已是泪流满面,为这伟大的母爱和无私的奉献!看完了《唐山大地震》,我们感动着。灾难过后,在救援人员还没到来时,幸存的人来不及为亲人们哀悼,毅然团结起来救援同胞;无数的英雄解放军同志们为了抓紧时间,顾不上吃饭睡觉,不分昼夜地寻找生存者。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虽然渺小,但是只要团结起来,就能够战胜一切挫折困难。虽然唐山损失惨重,但我们不同情唐山,相反,我们对唐山充满信心。如今,唐山没有让我们失望,在大家团结一致地努力下,唐山已从灾后重建中恢复,经济迅猛发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明争暗夺,私下里竞争激烈,团结已被人们遗忘,却不知这只能让自己和团队,退步,却步,而迟迟不能进步!就像有了创意、时间、行动,却没有团队。即使你一个人单打独奏,没有团队的合作和团结,齐心协力,是不会有所突破和进展的!愈是达成目标,愈要团结互助,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看完电影,我们感动,感谢,更要感恩!幸存的唐山人民感激抗震救灾时遇难的同胞,感激全国人民对他们伸出的援助之手。而我们,在快节奏地生活的同时,应该抽时间去看看我们的亲人,珍惜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感恩他们对我们的爱护和关怀,留住身边的幸福时刻。
篇一: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昨天晚上看了《唐山大地震》,最让我触动一个情节是地震发生前家里就剩一个西红柿可是姐姐跟弟弟都要吃,但是妈妈没有把它分成两半而是直接给了弟弟,姐姐向妈妈抱怨说弟弟全部吃完了,妈妈只是安慰姐姐说明天再给你买,不会骗你的。晚上爸妈出去干活了,姐姐躺在床上似乎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为什么那么偏心呢,强烈的地震这个时候发生了,姐姐跟弟弟在屋子里吓的四处找地方逃生,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跌跌撞撞惊魂失措跑回家楼下,看到一对儿女站在楼上的窗台哭喊着爸爸妈妈救我,周围的房子不但的倒塌,好多人被废墟砸的血肉模糊 深埋底下,眼看着他们的房子也快要踏了,这个时候母爱的伟大让一个女人奋不顾身的往要倒塌的楼上奔跑,但却被孩子他爸给使劲拽回来倒在地上,可爸爸没有来得及闪躲,房子终于被震塌。爸爸还有姐姐弟弟都被埋在了废墟底下,看着男人被深埋着只露出一只脚,女人嘶吼着叫男人挺住,余震又来了,男人再次被震到底下,女人站起来狂骂了一句:老天爷你王八蛋。当男人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死了,这个时候救援的人又发现了姐姐跟弟弟被压在一块楼板底下还活着,妈妈顾不上伤心只能去救孩子了。
弟弟哭着喊妈妈,说好难受,胳膊很疼不想再呆这里了,让妈妈快救自己出去,还告诉妈妈姐姐就在旁边可以听到她敲石头的声音。女人这时心急如焚,跪着哀求周围的人一定要救出自己的孩子,下半辈子可以为他们做牛做马,可是救援的人说一块石板压着姐弟两个人只能救出一个,让女人赶紧做出选择。妈妈哭喊着说都救一定要两个都救出来。可是不可能,救援的人还是坚持说只能救的了一个,如果再不决定就要先去救别人了。妈妈最后无奈的低下头微微颤抖的说:救弟弟。后来弟弟被救出来了但是少了一只胳膊,妈妈带着他去找医疗队,姐姐跟爸爸一起被抬到了尸体堆里。
一场大雨降下姐姐忽然从地上爬了起来,后来被解放军带走送到了收容站,再后来又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了,地震过去了32年,活着的妈妈弟弟还有她自己都经历了太多,这32年时间里养父母不止一次的鼓励她回唐山找亲人,但她始终不愿再回去,她心里一直忘不掉生死关头妈妈放弃了她,救弟弟这句话一直在她的耳边回荡,她恨妈妈。所以不愿回去。
08年汶川又又发生了大地震,事业有成的弟弟亲赴灾区参加救援,早已定居加拿大的姐姐也回来了到了地震前线参加了医务救援小组。偶然下他们相遇并相认了,弟弟带着姐姐回到她阔别了32年的唐山老家,妈妈颤抖双手在家包着饺子等女儿回来,当她进门的时候妈妈却显的特别淡定,只是说了句先进屋吧。走进屋她一眼就看到墙上挂着爸爸还有自己的遗像,桌子上放着一个脸盆里面用水浸着几个西红柿,她伸手拿起了一个陷入沉思,这个时候妈妈走进来了说:我没有骗你吧,说了会给你买西红柿的。然后给她跪了下来,说:我给你道个谦吧。
所有的怨恨跟愧疚因为32年后的重逢被全部化解,亲情永远是无法割舍跟比较的,母爱也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妈妈当初做了一个痛苦的选择,那一刻我完全能体会到这个刚刚遭受了丧夫之痛的女人在面临要儿子还是女儿的时候心一定是在滴血的。带着对丈夫的哀思还有对女儿的的愧疚熬过一天又一天。没有人知道在这32年的时间里她独自带着儿子受了多大的委屈吃了多少的苦。她做过纺织厂女工后来下岗又自己开了间裁缝铺。知道儿子缺了一只胳膊只有考上大学才可能过的好些,不让自己担心,可是偏偏儿子不够上进,经常逃课跑到车站帮旅游公司拉客。后来高考也放弃了吵着跟人去杭州闯荡了,一去就是好多年,只留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后来儿子有出息了在杭州开了自己的旅游公司,买了房和车,带着儿媳回到老家说要接她去杭州她不肯去,要跟她在唐山买新房也不住,这让儿子十分苦恼跟不解。我忽然有些心疼这个已年过半百遭受了巨大人生磨难的女人,这32年来她竟从不觉得自己苦,一直说自己过的挺好的。我知道她之所以坚持要留在这个城市和这个老房子里是因为这里有着她深深的寄托。生活在哪里会让她觉得离丈夫跟女儿很近,尽管她知道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可是她只要在哪里也只有在哪里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她需要这份感情寄托,靠这份寄托她才艰难的走过了这32年,接下来还要走完剩下的日子。所以她哪都不想去,只想一直生活在这里。老天爷不是王八蛋,因为最后老天爷终于对她还是很厚待,给予厚望的儿子虽然没上大学但还是事业有成,女儿也没有死终于原谅她并且一家团聚了。算是个很圆满的结局吧„„地震可以震垮房屋却震不断亲情„„我被深深感动了„„被感动的又何止我呢„„
其中最让我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珍惜现在能珍惜的吧。
篇二: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今天我去电影院观赏这部催人泪下电影。说实话,在只单单看影片名字与宣传海报,我的确认为这会是中国 一部以真实的事情而改变的灾难片。而在影片开头不久,地震确确实实的发生了,这让我深信不疑,这,的确是灾难片。慢慢随着情节的发展,原来影片讲述的是地震灾难后的亲情。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原来着名的冯导,也啥时候开始玩起了标题党。看着那一个个流离失所,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个个高耸的建筑瞬间倒塌的情景,一个个粗壮大汉也抵不过地震带来的灾难。不禁让我感叹到,活着真好。
整个影片的观赏过程中,三段情节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唐山地震后,元妮在面临一块水泥板压着两个孩子,只能选择救其中一个的抉择。或许我还没成为一个母亲,或许我没有办法感受到元妮的痛苦。但是我只是设身处地的想想,想想平时我妈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那会的元妮,内心必定是痛苦的吧。或许是因为是男孩,或许因为是弟弟,或许因为那个年代大伙还处于重男轻女的阶段,所以元妮选择了弟弟。我不诧异,这个是>故事 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是我看到方登听到妈妈 那句“救弟弟”的时候而落下的眼泪,是绝望的,是痛苦的,是让她无法理解的。我内心波动了一下,虽然没有落泪,但是还是深深的被感触到了。32年,方登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一直没有原谅元妮,这是大家都理解的。直到最后,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与弟弟方达相认后,了解到其实这么多年母亲一直都是有愧于她,都还惦记她的时候,她选择了原谅母亲。或许吧,血浓于水。这点我承认我做不到。或许我是方登,我会选择一辈子都记很她吧。
二是汶川地震后,一个母亲面对自己被水泥板压住双腿的女儿,有一个抢救员因为救她的女儿而受伤,她在不忍有更多的救援队员受伤的情况下选择让医生帮自己的女儿截肢。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吧。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还是很让人为之感动。其实母爱是伟大的,不光是电影,现实亦是如此。
最后一个是影片临近结束,方登回到元妮家与母亲相认的那个情节。这个是全局唯一一个让我眼角有湿润的片段。在这,不得不说,徐帆的演技相当好,把这个情节片段演绎的入木三分。在影片的最后,同样是一段感人的母女对白,张静初的演技相当平平,一大段感人肺腑的对白,加上全局不可缺少的哭戏。张静初的演出想让令我没有感觉,只是有“哦——是这样的”的心理。或许是女儿的歉意,或许是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徐帆把元妮这个角色把握的很好,我也看到很多观众在这一幕是在一旁悄悄地抹眼泪的。只可惜,很多令人感动的情节,都是草草了事,感觉才刚刚入戏,感情酝酿的很好,内心有感触,就快哭了,结果一段剧情已经告一段落了。我想如果把一些没有必要的删除一些,着重对一些亲情的刻画,这部影片会更加的让人深刻。
影片中有几个电影情节片段让我有些疑惑。第一唐山地震后,方登被水泥板压着那么久,还被人当尸体抬上大卡车,最后因为一场雨醒了过来。的确,她没死。不但没死,恢复的也相当快,醒过来大气也不喘下,也不觉得疼,立马能下地,立马能走路,还走得相当利索,不禁让我感叹,小女孩 子复原能力果然强,还是我老了二是在影片拍摄到,95年的时候方达作为一个残疾人,开着宝马回唐山找母亲。95年,一个残疾人,95年的时候汽车有自动挡么?残疾人如何开手动挡的宝马?无奈——
整部影片中,一些角色的台词也十分搞笑。影片结束后,我还与几个朋友 说起剧中台词,其中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什么师不重要”,另外还有陈道明的“上不了大学也没事,上了也要交很多费用。”其实,每次当元妮喊“登”“达”的时候,我总会在想,怎么不叫“登”“泡”,多有喜感。
篇三: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在前几天日本发生大地震之后,作为一个经历过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人,我对灾区人民表示同情,同时,也对他们这种精神表示敬佩。恰好,去年出品的《唐山大地震》我还没有看过,于是今晚就抽时间去重温那段难忘的日子。
首先说唐山地震,个人认为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同三年自然灾害一样,人为因素起了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因素。尽管已经预测到了唐山一带可能发生强烈地震,但是还是由于那个时代所富有的某些因素,未能够成功发布地震预报,导致伤亡惨重。事后,又由于时代富有的其他因素,不接受国际上的救援,而且是号召大家发挥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精神,伤亡进一步增加。比起汶川地震,除了在经济物质上的条件好一些减少了伤亡,时代主流思想的变化以及震后对待国外救援态度的变化,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确实是在大步向前进的。
这部电影 讲诉了一家四口,夫妻和姐弟,地震中父亲先去世,用自己的命换回来母亲的命,由于姐弟俩都被同一块预制板压着,在被救援人员问及先救哪一个的时候,尽管母亲坚持两个都要救,但是时间以及当时的情形决定了只能在两者当中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我相信我们每个人漫长的人生岁月都会遇到,建议多看一下哈佛大学公开课程:公平:如何做是好),母亲选择了救弟弟。这句话被姐姐牢牢的记在了心里。随着姐弟俩被挖出,母亲以为姐姐已经死了,就带着弟弟离开。哪知道姐姐在尸体堆里面醒来,遇上了救援的解放军夫妇,并被收养。在高考前一次回唐山的机会,肄业后的很多机会她都没有回唐山寻找亲人,因为即使她的父母回着,在她心里,也已经死了。姐姐大学期间,因为跟男友在处理怀孕的问题上有分歧,就退学了,一个人坚强的选择了对面未来的生活,因为这一次她要保住她腹中的生命。直到汶川08年大地震,她和弟弟同时不约而同的赶到四川进行救助,终于32年没有见的亲人中最终见面了。在汶川地震中,她看见一位母亲因为就不出女儿而选择锯断女儿的腿抱住女儿的生命,并且选择了宁愿让女儿恨她一辈子的决定,此时,她有点理解她的母亲当年的选择了。
跟随弟弟回到唐山的家,看到墙上挂着的自己儿时的遗像,看到桌上摆着自己小时候爱吃的洗干净的西红柿,她知道母亲没有忘记她,母亲跪下的这句对不起,让她理解了母亲当初的选择也是多么痛苦,来到母亲为她买的墓地,看到深埋在里面的自己小时候的书包和课本,这一刻,她终于释怀了,她悔恨自己对母亲太残忍,折磨了母亲32年,她本来可以早早的就去唐山找亲人,她一直没去,让母亲抱着歉意的生活了32年。今天,她已经对母亲冰释前嫌,母亲心里坍塌的房子又再次被建立了起来。
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李元妮一家四口幸福地生活在唐山。那本来是很平常的一天,可是,地震来临了,短短的23秒,地陷了,屋塌了,李元妮的丈夫为了救她死了。而她,却面临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可是,面对两个至爱的生命,母亲怎能做出抉择呢?李元妮在痛苦中挣扎,如果可以,她宁可用自己的命去换孩子的命。最终,为了一个生命的存在,她无奈地说:“救弟弟。”就是“救弟弟”这句话在意外获救的姐姐心里却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姐姐方登活下来了,可她活得似一具行尸走肉,封闭,叛逆,充满仇恨。因为她怎么也无法接受妈妈将她抛弃的事实。
痛苦纠缠着方登,可事实上,更多的苦痛也折磨着她的母亲元妮。方登不知道,母亲在抉择时的心如刀割;方登不知道,母亲在失去女儿后的日思夜想;方登更不知道,每个祭奠日,母亲那一声声肝肠寸断的“登啊,登啊”。
天灾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可亲情却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不离不弃。它不会因为空间的转移而改变,更不会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就像李元妮和方登时隔32年的相遇,所有的爱恨都化作两行清泪,默默地流淌。
亲情是一瓶陈年佳酿,经历的时间越久,越醇香四溢,因为那酒里只有一个字——爱。因为爱,李元妮救下了儿子;因为爱,李元妮固守他们的老宅;因为爱,方登解开了几十年的心结;因为爱……
一、历史与现状
“大片”流入中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4年中国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中影公司经理吴孟辰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一流影片的建议, 提出每年可以由中电视系列剧团统一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 (2) 由于进口的这些影片基本上是好莱坞的大制作, 预算较高, 所以它们又被国人称为10部进口“大片”。这些进口大片数量有限, 其票房却占到当年中国大陆票房的50%以上, 各制片商, 发行商以及国内放映院线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中国的大片热潮由此开启。
在90年代引进的10部大片中, 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作为全球及北美地区历史单部影片票房的第一名, 《泰坦尼克号》蝉联其殊荣长达12年之久, 直到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出现, 《泰坦尼克号》终于退居第二。《阿凡达》以超过5亿美元的制作费用、宏大瑰丽的场面, 并以全球总票房超过20亿美元的佳绩刷新了《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神话。
在好莱坞大片庞大商业利润的吸引和对中国电影市场侵袭的巨大张力中 (2003年之前, 好莱坞大片基本上占有了我国电影市场份额的60%—70%) , 两岸三地的电影人也纷纷尝试大片路线。2000年台湾导演李安拍摄《卧虎藏龙》, 制作预算为1千5百万美元, 其在全球票房为2亿2千8百万美元, 并一举夺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真正开启了华语大片时代的到来。受《卧虎藏龙》商业成功的鼓舞, 中国亦有越来越多的高投资的电影被制作发行, 很多知名导演亦纷纷为大片转型, 华语电影也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下表为2000年以后, 堪称华语大片, 票房过亿元的电影:
(注:以上数据来自网络)
这些国产大片虽然也云集了诸多国内一线大明星、相对于其它国产电影也确是高投资、大制作, 也不乏大场面, 但其观影效果和票房却未必总能如初所愿。《满城尽带黄金甲》被认为是一部“东方式的眼花缭乱的视觉盛宴”, 形式上虽已达到大片的视听觉刺激, 但成亦形式, 败亦形式。张艺谋对《雷雨》的“创意性”改编使其时代意义和文化反思丧失殆尽, 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仅仅成为徒有空壳的噱头, 《满城尽带黄金甲》不能不说是一部内容苍白的形式主义影片。《夜宴》因厉王诙谐的形象及文白夹杂、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台词让一部严肃沉重的宫廷悲剧严重变质为喜剧而让人诟病。2010年1月22日《孔子》上映, 同档期的《阿凡达》仍在热映, 消息一出, 很多人自觉地担心《孔子》会被《阿凡达》覆灭, 然而正如大多数国家的电影保护政策一样, 《阿凡达》的2D版 (普通版) 在《孔子》上映之日统一下档, 只保留该片的普通3D版、IMAX版。在这样强力的保护政策下, 《孔子》终于收获一些票房。然而, 导演陆川观看《阿凡达》之后在其博客里表示了对卡梅隆的仰慕和赞美, 并为中国电影人表示羞愧, 表示是一次集体服气的完败。
面对国外大片好口碑、高票房的来势汹汹, 国产大片总是宣传造势“声威显赫”, 最终票房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对真相的探寻中, 有人尽心地评选出每年的十大炮灰电影, 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些票房严重掺水的炮灰电影中, 国内所谓的大片亦不在少数。当中国电影人和观众惊呼美国大片是“狼来了!”的时候, 国产大片如何才能摆脱被吞噬的命运?中国,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片?
二、启示
国产大片和美国大片较量过程中的失利, 很多人将之归结为技术上的原因。本人认为问题的症结首先不在技术, 而在故事内容本身。中国电影, 尤其是大片在故事讲述方面极为欠缺, 华而不实的通病极其严重。
2009年10月上映的田壮壮《狼灾记》是个典型。此片宣传时号称是导演五年磨一剑的绮情巨制, 本片故事原型也是根据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提供的日本著名小说家井上靖的小说取材, 再加上导演本身在中国电影界中的影响力, 据此, 观众可以信任地推测本片应该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大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五代鼎盛时期田壮壮曾放言:我的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他也被一些电影人、文化人看作是最有希望成为大师的中国导演, 但是在已经是“下个世纪”的《狼灾记》上映后的反馈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观众普遍反映故事情节不够饱满充实, 叙事不够清晰完整, 空有高山大漠、林海雪原的宏大场面和美景。对此, 田壮壮在影片上映后参加一个访谈节目时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现在不需要大师。中国需不需要大师我们暂时不做讨论, 但事实是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观众一样需要大片。《狼灾记》除了评论上的失利之外, 票房回收也仅有400万。类似这种被寄予厚望却在评论或票房中大为失利的中国大片还有陈凯歌《无极》、冯小刚《夜宴》、张艺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吴宇森《赤壁》、胡玫《孔子》等等。从这些大导演的大片中, 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大片, 绝对不只是场面的宏大、投资的巨大、演员的国际化或知名度这些空壳, 大片同样需要重视故事、重视故事的讲述方式。事实证明, 中国电影缺乏的不只是技术, 更是故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故事, 是绝大多数商业片的生命线。纵观上表堪称华语大片的电影, 可以发现, 中国大片非常偏好从历史素材中取材 (3/4的比例) , 对当下现实地关注严重欠缺。诚然, 美国大片中也不乏《魔戒》、《亚瑟王》等历史题材, 但更不缺乏《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第5元素》、《哈利波特》、《星球大战》、《生化危机》、《侏罗纪公园》、《阿凡达》、《2012》等等立足于美国近现代史, 更立足于当下, 思考未来, 表达科技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巨大影响的优秀影片。对比中美大片取材, 中国大片显然缺乏关注现实的勇气、思考未来的大器, 固然容易失去观众真正的热情与关注。
另外, 中国大片过分重视海外观众的观影心理, 甚至一味以古老中国的种种元素“媚外”, 在表面符号化的中国元素中, 影片早已丧失了 (有意忽略) 厚重的本土文化内涵。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丧失为代价的视听盛宴背后, 中国大片的内核却显得极度匮乏, 极度苍白无力。种种形式大于内容、形式谋杀内容的惨败也正是中国大片在故事方面的症结所在。
国产大片和美国大片较量过程中失利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导演的定位模式。目前活跃在中国影坛的大陆导演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在各自的影片定位上显得泾渭分明。第五代执著于历史题材、对画面的构图尤其讲究、造型意识强烈, 这样的情怀延续至大片, 则成了大片亦以古老中国的种种历史故事为主, 关注画面表面的视觉冲击力。第六代导演在第五代导演赫赫声名和社会政治的强大压力下逐渐浮出水面。为了冲破第五代的束缚, 获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第六代导演普遍关注当下社会的边缘人物, 影片表达带有强烈私人性的体验、主题低沉、镜语体系写实化。虽然与美国大片一样是对当下社会的关注, 但第六代强烈私人性体验的表达却严重缺乏了主题的宏大与普适性, 对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科技后遗症、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短视, 使之局限于极度的自我、小我情怀, 难以获得大众的认同。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应打破自己电影的固定模式, 放宽眼界与胸怀, 敢于探索与创新, 在电影的题材与主题精神上尽量与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观众在精神需求和审美上已经极大提高的受众语境匹配。
在大片时代到来的当下, 中国大片唯有定位明确, 而不仅是形式化的跟风美国大片或者内容上肤浅地媚外, 才能扭转颓势, 获得稳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大片盛行的时代, 面对美国大片好口碑、高票房的来势汹汹, 国产大片如何才能扭转颓势, 获得稳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片?
关键词:大片,票房,症结,故事
注释
1 《世界电影史》 (美) 克莉丝汀.汤普森著, 陈旭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122页。
心理学指出,人们拒绝原谅对方,其一是潜意识里觉得一旦原谅了对方,就等于说对方是正确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合理的。其二,害怕再次受到同样的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例如:明明你和妻子约定在某地见面,没想到超过一刻钟了,却还不见人影。若你心想:“她又迟到了,真是不尊重我”,你便会觉得生气。过了一刻钟,人还是没来,你便想:“是不是当初我没把时间、地点说清楚?唉!当初该说得更清楚一点才对……”此时你觉得懊恼。又过了一刻钟,对方还是没有来,你可能会想:“她是不是出了车祸?”此时你觉得忧虑、着急。最后,当妻子平安出现时,你立即觉得松了一口气,但紧接而来的,是各种交织复杂的情绪。若妻子的迟到有个不寻常的理由,例如公共汽车出事而她幸好没有受伤,你不但感到释怀,还会觉得庆幸。如果你认为妻子迟到只是个借口,则会感到愤怒,忍不住会抱怨责备她。
从生气、自责、担忧、高兴、愤怒,你的思维影响了你的情绪,思维改变了,情绪也会跟着改变。若要厘清心中不断涌现的负面情绪,除了设法疏导、发泄这些怒气之外,还应借着沟通,寻找出来引发这些情绪的诱因。当你改变原来的判断,怀恨哀怨的情绪自然会消失。这点就像《唐山大地震》中女儿终于与母亲相认,得知母亲不是“重男轻女、不要自己”,而是形势所迫,最终释怀一样。
以上述妻子迟到的例子来说,当你把自己心里不舒服的想法,用成熟的态度对妻子表明后,如果妻子诚心道了歉,并且日后行为确实有改进,你的怒气就会自然消失。如果妻子一点悔意都没有,那么你在表达了情绪和想法后,就要成熟地接受这个不愉快的事实,把精力用到较有意义之处。生活中充满了不完美,人要懂得“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并能分辨“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你可以这样想:“妻子行事拖拉是她的问题。在这件小事放过她,并不代表我吃了亏。若能原谅她,代表我成熟了,何况真正吃亏的是她自己。为这种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懊恼,是跟自己过不去。”
以上想法不是自我安慰。因为,人永远无法控制他人的言行,无法不许别人使自己难受。世上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能触动我们的心理平衡。但人有选择思想、控制情绪的能力,实在不必让已经发生的事主宰自己的情绪反应。不愿轻易放过别人而长久心怀不满,到最后真正吃亏的还是自己。而且每个人心理平衡,应由自己负责改变,不该把过错推给亲人或其他在童年时曾伤害我们的人。许多时候,别人伤害我们是无意的,有些时候,别人让我们伤心,是因为他们不够成熟,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什么,何况我们在不成熟时,也伤了许多人的心。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很难说是谁的错。这本不是個完美的世界,诿过与报复,均于事无补,只会消耗本来可用来成长的精力,反而延迟了我们适应的时间。
在一部电影中看出积极的力量,才是有意义的。
1976年7月28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三,许多蜻蜓在低空飞着,空中满是蜻蜓;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人们并没有在意。方大强和妻子元妮在夜里去工作,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早已进入甜甜的梦乡,可他们并不知道,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地震即将来临。凌晨3时42分,大地突然剧烈摇晃起来,姐弟俩被摇醒了,地震来了!这短短的23秒,仿佛是23小时那样漫长,方登和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板下面,必须要撬开板才能救中孩子。在犹豫中,元妮终于忍痛割爱,含泪选择了救弟弟方达。
因为母爱的力量,方登和方达都活了下来。在如此紧急的时刻中,元妮必须作出决定,两个孩子都是她的心肝宝贝,当她作出决定时内心是多么痛苦啊!因为母爱的力量,才是一家人能够在32年后团聚……
一次放学回家,天一下子变冷了,我冷得瑟瑟发抖,真希望有一件外套来保暖。就在这个时候,妈妈来了,她脱下了身上的大衣,披在了我的身上,暖和的大衣使我一点也不觉得冷,可妈妈的手被冻红了,嘴唇额有些发紫,时不时咳嗽几声,妈妈吸着鼻涕,陪着我一起走回了家。第二天,妈妈发烧了,我却安然无恙,看着妈妈咳嗽的样子,我的心也一颤一颤的。母爱是伟大的,更是无私的,母爱也是不求回报的。爸爸妈妈每天给我们做好吃的,晚上给我们能盖被子,从来也不叫苦叫累,这就是为了我们能生活在幸福的世界里。有时候,父母的一声唠叨,一句话都包含着他们对我们浓浓的爱。就像电影里一样,元妮的一句话,包含着她太多太多对丈夫的爱,对孩子爱,甚至痛恨自己没有救方登,她的一言一行,都在爱着孩子。
影片开始的场景就是漫天飞舞的蜻蜓,这预示着灾难的来临。顷刻之间,大地在震动,房屋倒塌,山河颠覆,人们在彷徨中嘶声力竭地呐喊……家园被摧毁,千万条生命被毁灭。这一切都令人震撼。在那一刻,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它在灾难面前不堪一击;在那一刻,我也看到了生命的坚强,它竟然不曾屈服;在那一刻,我还看到了亲情的伟大,爱情的无私;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男人的奉献与责任,一个女人的坚强与勇敢。
由徐帆饰演的母亲在痛失丈夫之后,面对着“救姐姐还是救弟弟”的抉择,她痛苦、无助。这种痛苦,这种无助,不是谁都可以体会的。母亲的本能让她不愿放弃任何一个,所以她不停地重复“两个都救,两个都救……”。迫于情势,她最终做出了折磨了她32年的选择―― “救弟弟”。其实无论选择谁,她都是最痛苦的,无论救谁,她都会愧疚一生。
同时,这三个字也使水泥板另一头的姐姐流下了绝望的眼泪,让她失去了生还的希望,年幼的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奈,甚至给她造成了一生的阴影。也许一个西红柿的偏袒她能接受,但这是生命的抉择。母亲的一个选择,在拯救一个生命的同时,也在摧毁了另一个小生命。后来,她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衣不蔽体的她在那片废墟里无助地张望,除了一对找寻希望的眼睛,过去的天真和幸福,在她眼里完全成了奢侈和虚华。这时,一个解放军救走了她。后来,她被陈道明和陈瑾饰演的解放军夫妇收养了,她的生命得到了重生,因为养父母对她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在重获新生之后,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他们都长大了,姐姐有出息了,弟弟发达了,但他们在这些流年里从来没有过交集。那个生活在心灵枷锁下的母亲日益老去,昔日的光采不再,逝去的是年华,也是她的青春。不变的是她的坚守。为了女儿、丈夫在“记得”回家的路,她始终坚守着那所破旧的房子;为了坚守爱情,她孤独终身;为了弥补对女儿的亏欠,每当给儿子买一份书就会给女儿买一份。
年轮辗转,32年过去,在那场让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的灾难里,姐弟俩相遇了。阔别32后的重逢,是悲喜交加的。这份失而复得的亲情,母女相见, 32年为了的惩罚终于到了尽头。白发苍苍的老母的一个跪,让女儿和儿子以及所有观众都非常震撼。这样她的心才可以解脱。
也许只有经历了死里逃生的洗礼,才明白生命的可贵;也许只有遇到过灾难的人,才知道灾难的可怕;也许只有失去过亲人的人,才体会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也许只有无家可归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辛酸;也许有钱的人就不会懂得缺钱的悲哀;四肢健全的人感受不到残缺的无奈;青春蓬勃的生命想像不到年迈的孤独……
临床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采访/李一茗
5·12汶川大地震,将32年前惨烈的一幕又呈现在唐山人的眼前,唤醒了他们深埋已久的伤痛。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到底在唐山人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伤痕?唐山人走过的心灵之路又能给此次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心理学会灾后心理援助项目专家、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创伤心理治疗师徐凯文。
《青年心理》:您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心理状况做过研究,主要针对哪些人群?结果怎样?
徐凯文: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经历了唐山地震的普通市民,还有一个就是经历唐山地震之后致残的人群。大多数的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创伤发生的时间越早,对人毕生发展的影响就越大,这是研究的出发点。我有把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发生唐山地震时,年龄在5岁以下的,也就是说他现在的年龄在35岁以下,而另一组是5岁以上的两组对照以后发现,在高唤醒、回避等创伤症状方面,这两组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主要的差异是人格的改变——地震发生时5岁以下的人,更易发展出偏执、边缘、强迫、依赖、自恋等病态人格。
我们还比较了经历唐山地震致残的人,和有同样程度残疾但不是因为唐山地震造成的人,相比之下前者的症状明显要严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现在还有残余,比如高唤醒、回避行为、羞耻感很强等。实际上三十多年过去,但在普通市民当中,还有75%的人残留有创伤症状,可能是轻度,但是还有表现。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的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多年。
《青年心理》: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结果?
徐凯文:影响人们心理状况的不仅仅是地震那一瞬间,更主要的是地震带来的种种结果,比如幸存者经历亲朋和财物的丧失,体验到死亡的威胁,体验到身体的残疾,自身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都会导致创伤,而年龄越小的人,受到的影响会越大。
《青年心理》: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山人的反应很大,这种反应是正常的吗?
徐凯文:汶川地震揭开了唐山人心中的伤疤,他们的反应很强烈,因为受灾人群目前还处于休克期,所以看起来唐山人的反应比汶川人还大。不过有一些反应是很好的,比如积极救援、捐款、献血,这实际上都是为了克服当时创伤造成的伤害,做一些事情会有助于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但提到地震,唐山人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反应,比如每年地震周年纪念,人就特别心神不宁,特别容易发火,没有安全感,每年看地震周年演出,对唐山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因为勾起了创伤回忆,大家会哭成一片,很多人会中途退场。
《青年心理》:唐山人的这种反应,需要心理干预吗?
徐凯文:需要,不过目前没有力量做这件事。三十年前我们没有干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来做就比较困难了。像我们研究中的那些在5岁前经历地震的人,病性人格已经形成,想要扭转很困难。
《青年心理》:唐山地震发生后,对幸存者完全没有进行心理干预吗?
徐凯文:如果说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干预,当时是没有的,但从大环境来看,领导人的表现,全国人民的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从效果上看都是非常好的治疗,因为这是一种可以惠及到每个人的社会支持,对创伤治疗来说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心理工作者个人的治疗还要重要。打个比方,地震后,如果说每个人的创伤水平都是不及格的话,感受到这种社会支持后,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可以及格。当然有一部分人还是不及格,对这部分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个体小环境中的支持,具体来说就是他的家人,他最亲密的人是不是还在,是不是还能相互支持。所以理论上来讲,最容易受到危险的人是丧失孩子的父母,丧失父母的孩子,丧失伴侣的老人,还有一个人群,就是原来就有心理障碍的人,在地震这个压力下可能比较容易出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青年心理》:这次您到四川灾区,接触了一些幸存者,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您之前预期的有什么不同吗?
徐凯文:到四川之后,发现灾区人民的心理状况比预期的要好,我想这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个体来讲,可能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技术可以帮助他比较快地走出创伤,但有些因素可以对更广泛的人产生影响,比如刚才说到的大环境的社会支持——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救援,另外四川的地域文化可能也在发生一定作用——四川人的生活本来就比较悠闲乐观,这些对人们心理的支持可能比心理治疗师的个人努力更有力量。换句话说,一个人生了病之所以会好,实际上最主要的不是靠医生的治疗和药,而是他有免疫力,一个免疫力强的人,可能不用治疗或者用一点儿药就会好,而免疫力弱的人神仙可能都救不了。就像艾滋病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人的免疫系统被破坏了。任何时候自身的免疫力都是一个基础,医生的作用是激发免疫力,帮助他加快康复的过程,或者防止一些恶化的状况出现。心理康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说要集合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从整体上提高人们的免疫力,每个人都再加些分,出现问题的人就会更少。
《青年心理》:汶川地震会有多大比例的人出现比较严重的应激障碍?可能会出现哪些比较危险的状况?
徐凯文:汶川地震是很大的一个灾难,没有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准确预测,到底会有多大比率的人出现问题。就算美国的研究结果是30%,中国文化不同,社会体系不同,受创伤的严重程度不同,太多因素在发生作用,我们无法做出很准确的估计。不过受灾者的绝对数字很大,就算只有1%出问题,也是很大一个人群。
从现在幸存者的情况来看,还处于休克期或者说急性期,还没有彻底反应过来。根据国外研究资料,休克期后一个月到半年当中,可能会出现自杀或比较严重的应激障碍。日本有这样的研究结果:很多人在地震后死亡,而不是因为地震而死,是因为自杀,或者老年人丧亲以后免疫功能下降,社会支持失去,对身体状况造成致命影响。这是我们需要警惕和干预的一个状况。另外,余震一直不断,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有些人可能会提前进入耗竭,比如那些社会支持少,又一直在拼命工作的人。在绵阳时很担心医护人员,他们一方面是救护人员,一方面也是受害者,地震之后一直拼命工作。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不去想那些糟糕的悲惨的事情,但是人在这种急性应激状态下,是可以激发很大潜能的,所以他们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或者非常疲倦但还是能坚持工作,这样能量消耗得特别快,可能很快会消耗完,之后就可能会出现很危险的状况。
《青年心理》: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研究,可以给此次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工作哪些启示?我们已经制订了怎样的心理干预计划?
徐凯文: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研究告诉我们,心理创伤不经过处理,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还可能会影响身边的人,影响他的孩子,形成代际间的传递,所以,这个创伤可能会影响两代甚至三代人。因此,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持久战,是非常长期的工作。我们现在积极在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培训专业的创伤治疗师,另一方面,就是想在当地建立一个心理康复和监测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干预,发现有严重问题的人,及时治疗或转诊。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首先要建立一个示范点,要怎么建,谁都没有经验,我们希望可以积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把这个工作开展起来,也许可以给政府提供一个样板,继续按照这样的模式迅速复制这样的点,如果能在所有灾区包括四川、甘肃等地都建立起这样的心理康复中心,就能有效地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高潮。好在我们现在还有一点儿时间,休克期还没有完全过去,人们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
《青年心理》:专业的创伤治疗会有怎样的效果?真正的创伤是无法忘记的吧。
徐凯文:是的,创伤不可以忘记,创伤治疗的目标是减轻或者去除创伤中痛苦的部分,让它变得可以忍受,而不是说必须要用自杀或者酗酒、吸毒、滥交等自我毁灭的方式,来应对自己情绪上的崩溃感。我们要帮助大家学会和创伤一起生活。
32年后汶川发生地震,当姐弟俩看着无情的自然灾害―――地震,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时,想到自己经历过的唐山大地震,于是毅然赶赴灾区,帮助抗震救灾。震后的汶川到处是碎砖乱瓦,到处是哭声喧天,到处是血迹斑斑,满脸的泥污掩盖了本来的面目,姐弟俩意外重逢!弟弟向姐姐诉说了这么多年来母亲对她的愧疚之心,已为人母的姐姐原谅母亲当年的选择,踏上回家之路,一家人终于团圆。
观影片《唐山大地震》让我整个人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虽然灾难无情,但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祖国一定没有空虚,是爱让唐山人民有这种不屈的毅力,是爱让汶川人民震后得以重生,是爱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言】推荐阅读: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09-23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个人体会10-22
唐山大地震电影小学生观后感07-11
唐山大地震有感05-25
观《唐山大地震》电影有感07-08
感悟生命——观《唐山大地震》有感10-15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作文欣赏09-19
参观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作文12-04
唐山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09-18
唐山南湖游记作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