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精选8篇)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京津冀3省市和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是一项“硬任务”——今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红线划定。
划定并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步,走得坚决而稳健。
作为世界上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居世界第一。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排除发展遭遇的阻碍,走出工业化革命以来让世界上多数国家深陷的生态困局,实现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先后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为百姓热词,显现的成果也浸润于日常,真真切切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五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入耳入心,由此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变,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的模样。
走上充满东方智慧的生态文明之路,是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而其中蕴含的跨越西方国家传统发展道路的新理念,也吸引了全球目光。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三年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制度保障不断完善
五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40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审议通过,“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先后出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频频亮剑,中央环保督察动真碰硬,问责人数超过1.7万。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需砥砺前行。巩固环境改善成果,离不开严格监管、铁腕治污。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横空出世。2015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8项制度。
五年来,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出台为标志,环境法治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围绕生态环保展开的执法督察越来越严格:“两高”司法解释降低环境入罪门槛、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中央环保督察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始试点。
五年来,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进程不断加快。《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攻坚克难,取得阶段成效。2013年到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84个;2016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跃马扬鞭。
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绿色城市
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巨大的环境代价,例如林地的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及自然灾害增多。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森林城市建设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2016至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发展规划所列的165项重大工程中,森林城市建设工程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园林绿化行业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方向,更是整个行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应该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法规,响应政府号召,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贡献出园林人的一份力。
背景一2012年11月13日,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 这是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背景二2013年5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 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背景三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为《决定》) 明确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 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同过去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相比, 《决定》新增了“环境保护”要求。强化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职责, 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知识关联】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从地理学角度涉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和工业生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问题。
【原创试题】
1.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下面与建设“美丽中国”不符的是 ()
A.降低单位GDP能耗
B.大力发展新能源
C.提高化石能源的比重
D.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全国地面 沉降防治 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 中国逾50个城市地面正在下沉, 其中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国三个主要的沉降区。据此完成2~3题。
2.引起我国上述地区地面下沉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震破坏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地质构造不稳定
D.气候变化
3.我国治理上述地区地面下沉最主要的措施是 ()
A.加强地震预报, 提高抗震能力
B.节约用水, 人工回灌地下水
C.加固地质构造, 减少地铁建造
D.植树造林,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大力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 生能源, 是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 地区和沿海及岛屿地区 (如图1所示) 。
(1) 据材料一分析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和该地风能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核能发电能量密集, 地区适应性强, 极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不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图2是我国核电工业省区分布图。
(2) 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核电开发省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3) 据材料二分析C市发展核能发电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5.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该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在2015年建成, 届时将形成覆盖甘肃全省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结合下面甲、乙两图, 回答问题。
(1) 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哪些新能源?指出这些能源的共同特点。
(2) 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何种生态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 结合图乙, 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6.百度百科介绍, 我国十大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 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读“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例A表示的环境问题是____, 其会引发____ (环境问题) 。东北地区该问题较严重, 针对此状况, 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2) 图例B表示的环境问题是____, 其主要分布 在我国西 北地区的 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 图例C表示的环境问题集中分布在我国____地区, 试简述其原因。
(4) 图中1地区主要 的环境问 题是____, 在其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提高化石能源的比重, 会增加碳化合物、硫化合物、颗粒物的排放, 加剧环境污染, 其与建设“美丽中国”不符。降低单位GDP能耗、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均符合“美丽中国”的要求。
2.B材料中的三个地面沉降严重的地区都是我国人口、城市密集且工农业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 从而导致城市地面下沉。
3.B针对城市地面下沉的原因, 必然要通过节约用水等措施来解决该问题。
4. (1) 原因:内蒙古地区位于中高纬度, 距冬季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近;地形平坦开阔, 植被稀疏、低矮, 地表摩擦 力小, 风力强劲。有利条件: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 利于发电厂的布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本区域能源需求量大, 市场广阔;技术条件 成熟;国家政策支持。
(2) 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区, 且南方多于北方。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城市集中, 经济发达, 能源需求量大;东部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相对短缺;北方常规能源的分布与生产多于南方, 且南方的能源生产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政策支持;核电工业 的地区适 应性强。
(3) 不合理。理由:C为重庆市, 其附近有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 水电资源丰富且可向外输送;大力发展核电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合理。理由:人口、城市集中, 经济发展快, 能源需求量大;核能发电能量密集, 地区适应性强, 污染小。
解析:第 (1) 题, 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等角度分析风力强劲的原因;风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技术成熟、政策支持等都有利于风能资源的开发。
第 (2)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核电开发省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并且南部多于北部, 其原因可从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常规能源分布状况、国家政策、核电本身特点等方面分析。
第 (3) 题, C为重庆市, 联系重庆的实际可回答该题 (可进行辩证分析) 。
5. (1) 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共同特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2) 问题:土地荒漠化。措施:合理控制产业规模, 节约用水,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合理即可)
(3) 废渣、矿渣、电石渣、盐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 减少污染, 改善生态, 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经济的发展, 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 (1) 题, 河西地区位于甘肃西北部, 气候干旱, 风力大, 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些新能源都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
第 (2) 题, 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需引水灌溉, 灌溉方式不合理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等, 所以要控 制产业规 模, 合理利用 水资源。
第 (3) 题, 结合图乙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
6. (1)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或生物多样性锐减) 措施:加大监管力度, 禁止乱砍滥伐;采育结合, 积极营造人工林;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2) 荒漠化气候干旱, 降水少
(3) 南方原因: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受盆地或低山丘陵地形的影响, 污染气体不易扩散;南方的煤含硫量高;土壤为酸性, 不能中和酸雨。
(4) 湿地破坏加强湿地保护,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采取工程措施, 进行湿地恢复等。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图例A表示的环境问题分布在西南和东北地区, 应为森林破坏, 其会引发水土流失,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并且其防治措施应主要从造林、合理砍伐和综合开发等方面进行分析。图例B表示的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应为荒漠化, 其自然原因主要为气候干旱。图例C表示的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川、黔、湘、桂、苏、沪等地, 应为酸雨, 考生可结合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酸性土壤及煤炭的含硫量高等特点分析其原因。图中1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平原, 其主要环境问题应为湿地破坏, 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要进行治理, 对没有破坏的湿地要进行保护, 对正在破坏的湿地要逐步退耕还湿。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二五”林业发展的黄金期
“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
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十二五”是我国造林任务最多、速度推进最快的五年。五年来,围绕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坚持“扩面积、增蓄积、提质量”推进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开展森林抚育经营。实施了造林补贴和森林抚育补贴政策,激发了社会造林育林的积极性,身边增绿效果明显。通过完善工程布局,强化工程管理,拓展绿化空间。突出了京津冀及干旱地区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实施了三北地区退化林分改造,开展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强了森林抚育管理,提高了森林资源质量,改善了森林资源结构。全国每年平均造林9000万亩、森林抚育1.2亿多亩。五年来,长三角、珠三角、沿海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和太行山绿化等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增加1.3个百分点,平原地区农田林网控制率已达90%。
五年里,我国实施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首次构建了国家、省、县三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体系,建成了全国林地“一张图”和“以规划管地、以图管地”的林地管理新模式,启动了全国林地年度更新工作。全面实行了林地定额管理、用途管制和网上申报制度,开展了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加强了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督查督办,清理排查出非法侵占林地案件47447起、违法占用林地79214公顷。全面停止了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逐步推进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深化了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取消了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制定了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的规划、方案及管理制度,国家储备林建设范围由7个试点省扩大到15个省(区、市),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1950万亩。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累计营造速生丰产林1111万公顷。
五年里,我国新建自然保护区154处、面积120万公顷,到2014年底,林业系统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189处,总面积达1.249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约13%。确定了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区、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推进建设大熊猫、东北虎豹、亚洲象、藏羚羊等野生动植物类型国家公园。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和就地保护设施,使我国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0%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国已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区67处,使近53.8%的栖息地和66.8%的野外大熊猫个体得到严格保护,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1596只增加到1864只。通过采取拯救繁育措施,成功实施了朱鹗、麋鹿、野马、杨子鳄等20余种濒危野生动物放归自然。
五年来,森林火灾数量和损失大幅度下降。全国年均发生森林火灾3992起、受害森林面积1.7万公顷、人员伤亡61人,与十一五期间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下降了59%、85%和48%。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先后组织了“天网行动”、“利剑行动”、“雷霆行动”等10余次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共办理森林和野生动物刑事案件12.4万多起,破案10万余起,收缴林木树木179.4万立方米、野生动物93.6万余头(只),涉案金额75.5亿元。
“十二五”期间,天保工程二期累计投资到位资金1154亿元,管护森林面积17.32亿亩,累计完成森林抚育677.3万公顷、人工造林50万公顷、飞机播种造林25.7万公顷、封山育林158.4万公顷,培育后备森林资源29.2万公顷。明确要建立天然林保护制度,把天然林保护扩大到全国,调整了天保工程标准政策,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补助标准由每亩5元提高到6元,社会保险补助由以各省2008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为基数提高到以201 1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0/0为基数。稳步推进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工作,在2013年东北、内蒙古木材产量按计划调减到402.5万立方米之后,从2014年4月1日、2015年4月1日起,先后实行东北内蒙古整个大兴安岭、长白山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15年下半年开始河北省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十二五”期间,退耕还林工程投资600亿元,继续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退耕农户生计得到有效改善。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新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500万亩、荒山荒滩造林和封山育林2177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进一步扩大。开展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长江、黄河中上游流经的13个省份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0072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606万公顷。重点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启动了66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开展国家沙漠公园建设试点工作,批复33个国家沙漠公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建设范围由5省(区、市)75个县(旗)扩大到6省(区、市)138个县(旗),工程造林投资标准由每亩200元提高到400元。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县扩大到314个,实现滇桂黔三省区石漠化县全覆盖。全国防沙冶沙综合示范区数量由39个增加到46个,年投资额由十一五末期的3000万元增加到4300万元。
五年来,我国建立了湿地保护补助、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湿地保护奖励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投入湿地保护资金50多亿元,实施湿地保护工程项目、湿地补贴项目1100多个,恢复退化湿地16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湿1.8万公顷。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12处,新建国家湿地公园424处,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83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6.06%。到2014年,全国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77处,新建湿地公园900多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569处,指定国际重要湿地46处,受保护湿地面积2324.32万公顷。
nlc202309021721
近些年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1.63%,森林蓄积量达到151亿多立方米,全国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6万多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国林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林业“十三五”加快推进生态建设
十八大以来,无论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大江南北,国内国外,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讲到哪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表示,今后五年,全国林业系统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任务,以增绿增质增效为总目标,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着力深化林业改革、着力加强资源保护、着力提升质量效益、着力夯实基础保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
十三五时期,计划每年造林9000万亩、森林抚育1.3亿亩,力争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23%以上,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达到165亿立方米。全国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
十三五时期,国家林业局将全力推进国有林区改革,组建精简高效的国有林管理机构。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服务性质,完成定性、定编、定岗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丰富经营权,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和林地适度规模经营。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严格保护林地,全面保护天然林,停止国有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保护湿地,将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建立湿地生态修复机制,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在国土总面积中的占比稳定在17%以上。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大熊猫等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国家公园。严格沙地植被封禁保护,依法划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加强森林科学经营,加快建立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加强林业生态服务,建成一批森林城市群、森林城市和森林乡镇、村庄。做优做强林业产业,积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超过10万亿元。鼓励引导贫困农民和林区职工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推动山区林区沙区贫困人口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强化森林公安行政执法,推进林业基层站所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林业建设,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贡献率和信息化水平,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当前,我国举国上下正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也一定能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思想新实践)
——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话
《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2日
07 版)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彭国华
嘉 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 钱 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常纪文
中共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 王晓光
重庆市环保局局长 史大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为我们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意义?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如何确立和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论?如何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确保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本报今天刊发的理论对话与思想评论,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编 者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主持人: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早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就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警示人们如果过度使用农药,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此书在世界范围引起较大反响。近些年来,全球性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保护引起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已成为世界性共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庄严宣示。习近平同志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并发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为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钱易:最近几年,“APEC蓝”等环境话题每每引发媒体与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热烈讨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文明程度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在粗放的发展方式下,我国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已经出现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很多矿产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减少,水体、大气、耕地质量下降。这些突出问题表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为此,2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常纪文:有一副楹联这样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生动道出了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通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不可或缺。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既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又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生态环境如果遭到严重污染或破坏,必将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并使经济社会发展失去可持续性。当今时代,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考验着执政党的治国理政能力。从国际层面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全球生态平衡的严重威胁。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我们党对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而且彰显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王晓光: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将其生动地概括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他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意义。倘若青山不在、绿水不存,即便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什么意义?人民群众又何谈幸福感、获得感?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要靠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更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和前提。
史大平: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道重要的“必答题”,而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附加题”。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是必须加快补齐的短板。所谓短板,就是说必须看到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存在不少的历史欠账。正因为存在这块明显的短板,所以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我们一定要从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看待补齐生态环境质量短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主持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核心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为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提供了基本遵循。
钱易:理念一变,海阔天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必将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深刻变革,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向更加高远的新境界。“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同时强调,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 4 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充分说明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我们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先导意义。
常纪文:我国古人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里所说的规矩,除了规范和规则的含义,还包括规律的含义。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遵循自然规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保障。不遵循自然规律,必然招致自然的报复。如果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缺乏环境容量与资源基础;而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必然会影响生产力以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着眼点、着力点。
王晓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绿色就是大自然的根,根繁则枝叶茂,根断则树不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然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在我国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深深根植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我们要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理念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史大平:人们在发展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力不仅包括人及其创造力、生产工具,而且包括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表明: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也能提高生产力水平。从大量的实践与数据 对比来看,“掐断”污染不会“掐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实现双赢。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越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要偿还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欠账,另一方面要解决发展中新产生的环境问题。因此,坚持绿色发展要毫不动摇,并且要有切实有效的新思路、新举措,这样才能打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亮丽风景。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用统筹协同的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主持人: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一只蝴蝶在亚马孙的热带雨林中扇动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这一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它表明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就很容易顾此失彼,造成生态环境失衡。因此,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统筹协同的系统思维。
钱易: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涉及生态环境本身,而是同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从相关的多个领域展开:第一,在生产领域,应大力发展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态经济,包括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第二,在消费领域,不管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有多高,都要倡导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反对奢侈浪费、非理性消费。第三,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注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等,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第四,在生态环境领域,要精心呵护树木、绿地、河流、湖泊和湿地,使它们成为人类居住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持良 6 好的质量和状态。第五,在文化教育领域,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观念传播作为文化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既要加强学校教育,又要加强社会教育;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国外先进理念。第六,在法治建设和管理领域,要通过法律、政策、管理等综合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常纪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我们树立统筹协同的思路和理念,而且要求我们形成统筹协同的规划与举措。在思路和理念方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将环境保护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背景下统筹考虑;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融合,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环境保护优先战略。在规划与举措方面,要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创新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方法,让空间开发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坚持城乡环境治理相统一的原则,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同时扩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加大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力度。
王晓光: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民生实事,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单兵突进”,而要协调推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贵州省遵义市着力增强系统思维和统筹意识,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载体,统筹推进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建设,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努力让特色产业强市富民、让生态城镇山水相融、让美丽乡村人人向往,推动了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统一、协同共进。
史大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系统思维,从哲学上说,就是要统筹好局部与全局、个体与群体、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更高的定位、更广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来认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和生态环境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结合重庆实际,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三峡库区稳定发展,服务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以制度和法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主持人: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一些地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备有关。因此,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其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常纪文:“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它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目标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关键要靠制度、靠法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推进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实行省以下环境监测和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巩固属地的环境监管责任制度,形成企业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监管、上级部门监察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监管监察新模式。二是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 8 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在一些领域开展近零碳排放的示范;通过“多规合一”等措施,推进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推行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搞活环境治理市场;推进自然资源产权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投资和保护,盘活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三是在加强环境保护监管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改革,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和环境金融相结合,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向集约化和连锁化方向发展,为城乡环境保护提供优质低价服务,为全面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奠定基础。四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推行中央和省级层面的环境保护督察,开展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和干部环境保护审计,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促使地方党委和政府切实负起责任。
王晓光:习近平同志提出,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这“两个最严”,充分表达了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决态度,也牢牢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这就要求我们向体制机制创新要动力、要保障,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为把“两个最严”落到实处,遵义市在源头上严防,划定红线,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逐步构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在过程中严管,实施严格的水、大气质量管理监测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实现能耗动态监控;在后果上严惩,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坚持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零容忍”,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法治思维为建设美好家园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提供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生态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必将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生态文化是促进天人和谐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生态文化通过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维护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四项服务功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说,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文化哲学智慧,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成为凝聚人民追求梦想、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
生态文化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源动力。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奢侈消费、资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否定,是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态文化的时代内容与创新。绿色发展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由于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显示了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形成节约资源、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生态良好、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状态和高尚的心灵境界,是构成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人们都向往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老百姓渴望着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个舒适的宜居环境。这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也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荒漠绿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出版科普读物及影像制品,开展生态文化公益活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公信度和参与度,增强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影响力。生态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文化软实力已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强国。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生态文化的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继承、发展和弘扬生
美丽的中国是什么?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是美丽?经济栖居世界第一是美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占有量高是美丽?这许许多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间徘徊着,当中国工业高度的发展,经济疯狂的更进,科学技术不断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不断的丰富时,那时的环境生态又会是怎样的。荒凉、冷漠、凄惨,这样的名词飞速在我的眼前出现,中国人的复兴梦不是建立在生态代价上的。因此,我们要从即时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认识到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高度强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必然举措。然而,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去,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实践。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山川秀美,对林业建设来说,必须把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作为总攻方向,实现因林而绿、因林而美、因林而富。”生态不文明做法普遍存在,生态文明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树立。同时,自然的价值还没有完全被承认,从社会观念上讲,对财富的拥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评判幸福的主要标志。
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的确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观念上的更新、消费行为的改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全方位的参与,绿色价值观引导的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到位,一个美丽的中国才会如约而至。
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与此同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此外,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推进生态文明,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一要建立严格的生态问责机制,对环保执行不力的地区领导班子进行严肃问责,逐渐改变地方盲目追求GDP的绩效导向,引导地方走绿色发展道路;二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奖励机制,站在全局的高度,有计划地在全国进行产业布局,对于一些因环保需要而放弃产业发展的地区进行补偿,对于发展绿色产业的地方和企业进行奖励,利用经济的杠杆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导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梦想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 这一铿锵有力的生态文明宣言, 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 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后, 正处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必须探索一种更高层级的发展阶段, 树立新的社会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 因此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转变。它是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新的文明时代转折的阶段。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概括。简单来说,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 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不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而且提出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 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提出的又一科学内涵, 是对生态文明战略任务的新部署。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伴随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取得伟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 出现生态系统破坏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全面短缺的形势, 能源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为了应对挑战, 在转变生产方式的思考中, 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模式”, 走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一)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准备和酝酿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立足于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规律,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 明确了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 更适应了世界发展的新潮流, 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形成阶段
党的十七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针。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行动纲领, 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升华。
(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和完善阶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定位, 明确其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的战略部署, 并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作为总的要求, 为主动应对和有效解决我国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 标志着以生态文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正式开始。
(四)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成熟阶段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内容,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承诺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传给子孙后代。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党的行动纲领第一次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论述, 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信心和决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日趋成熟。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和提供丰富的生态滋养, 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 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果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 不但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之一新, 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 认真总结践行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 深刻反思传统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要从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提升和飞跃, 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所做出的新的战略抉择, 必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二)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确定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国100周年时实现现代化的双重目标, 确定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布局之一, 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随着我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能源需求呈现刚性增长。受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 以及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也因此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协调同步。然而, 同物质文明建设相比,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 亟需加大调整力度, 加快发展步伐。否则, 势必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发展所需民心所盼
建设生态文明,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也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得到拓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 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都会受到威胁, 幸福感随之降低。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既属于当代人, 也是子孙后代的。生态优良, 世代共享;生态恶化, 祸延子孙。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 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民意的重大决策。
(四)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不再是梦想
党的十八大与时俱进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提升, 也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生活环境绿色环保, 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美丽中国是要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人定胜天”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浊而静之徐清, 安以动之徐生。”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行动纲领, 美丽中国梦想必将实现。
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让绿色更多, 青山更美, 让空气更清新, 而这些, 也正是群众的呼唤、时代的要求, 更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中国, 就要“坚持节约资源优先、保护环境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4]。
第一, 实干兴邦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5]只有脚踏实地地奋斗, 扎扎实实地工作, 我们才能无愧于人民的期待和历史的责任。“美丽中国”的蓝图已经绘就, 关键在于行动, 成功缘于实干。实干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
第二, 攻坚克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美丽中国”的实现不可能一帆风顺, 更不会一蹴而就。在实现“美丽中国”的征途中, 可能有“深水区”, 也可能有地雷阵, 这也就需要我们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不为任何风险所阻, 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突破制约“美丽中国”实现的藩篱, 摆脱阻碍“美丽中国”实现的羁绊, 攻坚克难, 锐意进取, 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第三, 求真务实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求真务实, 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也是共产党人必备的政治品格。只有求真务实, 才能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实现, 靠的是我们踏踏实实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 必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一切工作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只有这样“美丽中国”的梦想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7.[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 2010-10-19.[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 2010-1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12.[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12.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发展;美丽中国
1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开放。社会各界重视经济发展的程度提高到了历史最高点。各个行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只重视了如何快速的发展,往往忽略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近年来,从那时积累的生态问题逐渐暴露,我国内蒙古,宁夏等西北地区,沙漠化日趋严重,都是由于过度放牧,滥砍滥发造成的;我国南方地区,酸雨严重,都是由于过度进行有色金属的开采,林业破坏导致的。除了我国,整个地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北极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全球变暖也越来越剧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在科学发展观中着重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更加重视林业生态的发展,通过林业生态发展水平的提高,实现美丽中国的最终目标[1]。
2 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1)生态林业建设在北方有助于防风沙固土,防止沙漠化加剧,减少沙尘暴。在北方,由于天气干燥,降雨量较少,加之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北方沙漠化严重,并且导致了严重的沙尘暴。在北方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非常有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进而固定尘土,同时,生态林业还能够净化空气,是城市的空气净化器。
(2)生态林业建设在南方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南方空气湿润,降水量较大,加之南方地形奇特,山地较多,又处于地壳交界带,容易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生态林业建设有助于固定山地上的松散沙石,进而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说生态林业的建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生态林业的建设有助于吸收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净化空气,进而减少酸雨的生成。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是大自然的“调度师”,生态林业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同时还具备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是社会稳定的外部保障。由此,生态林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必然要加强生态林业发展,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三位一体的,同时这三者必然要实现协调发展,只有将这三者的关系进行很好的统筹,才能够实现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相关措施
建设生态林业與民生林业是当今社会的需求也是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必要举措,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对我国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究竟如何建设生态林业,提升我国精神文明?笔者总结以往经验,对此进行分析。首先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的方式建设生态农业[2]。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的功劳都是改革所带来的。虽然相对刚才所说的几个方面来说,林业改革现处于初级阶段,任务十分艰巨,但是一旦做好林业改革的规划,那么不仅可以惠及每个中国人民,而且将会给整个中国带来长远的利益。所以,紧抓林业改革,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做积极的准备。其次,建设生态林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推动整个林业产业的进步。遵循科学的指引,借助科技的力量推进林业生态的进一步发展。科技可以有助于预测和解决生态灾害,进行新型的生物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科技还可以减少建设生态林业时的成本与投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提升生态建设效率。最后,建设生态林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保障人民生活。林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努力,在提高林业水平的同时,必须注重林区人民的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往往林区人们的生活远远不及其他城镇农村的生活,经济发展还很落后,而在建设生态林业的漫长过程中,林区人民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待遇,我们不能不予顾及。建设生态林业,不能够将其建立在林区人民的痛苦上,不能以牺牲林区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所以,在推进生态林业的过程中,要首先解决好林业人民的生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林业的建设铺平道路,提高人民自觉进行生态林业管护的热情,为生态林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 总结
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精神文明的追求与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当今面临严峻的生态形势,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刻不容缓。关于生态林业的建设,我们已经做了积极的努力,每个人都应认识到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重要性,它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让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一并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树丛.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12 年12月27日).中国绿色时报.
【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荐阅读: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09-15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06-17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单选题06-12
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梦06-21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 电子书11-04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10-27
湖南日报: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07-10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心得体会800字07-15
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07-14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