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共10篇)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篇1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 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 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状态下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如, 在教学《钱塘江大潮》时, 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 在开始上课时, 笔者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为导入, 当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大家都被这大潮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所震撼, 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通过创设情境, 笔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 走近钱塘江, 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品析文本, 品味情感

情感深深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 在品赏词句时, 教师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 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 让学生“披文入情”, 体会文章的“味”, 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如, 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 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在表现人的生活, 是潮声, 更是心声、时代声。在这里, 作者站得高, 看得远, 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 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观。作者尽情描绘大海的神奇, 为大海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饱含激情的笔触, 使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 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使学生品味到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 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

三、朗读课文, 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 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 因此说“三分诗, 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产生共鸣, 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多一点感情指导,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 《草原》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 教师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草原的迷人景色。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读自悟、美读品悟, 使学生的情感被激发, 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 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

四、延伸阅读, 体验情感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远远不够的, 只能是杯水车薪。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 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因此,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不能只局限于课文, 应当在完成教学目标后, 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 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 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 增加信息量, 扩大知识视野, 进而使学生体验情感,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 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 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让学生体味文中小主人公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处, 但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祖国深深的爱, 对亲友的真挚之情。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 最终使我们的教育得到爱的升华。

情感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 篇2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教学氛围  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49-02

1.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从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老师还扮演着演讲者的角色,热衷于满堂灌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以分数论英雄。还有一些老师整天抱怨学生对语文如何不感兴趣,他们恨铁不成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2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情感教育,积极调动情感教育的激发功能。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对语文的浓厚情趣,从而调动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对教学的责任感,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不断提高成绩。

2.情感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同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看作是同义词。实际上,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和情感可以互相传递,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理智性是指人在智力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它是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和对真理的探究相联系的。社会性是指人的情感往往受社会情景的制约。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学习或生活的情绪易变性是指情境很容易使人的情感产生变化。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语文新课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所以情感教育必须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情感教育运用到教学当中。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呢?

3.1实施情感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教学氛围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之中,是在语文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主要的环节和过程我们应该承认,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必须与语文教学本身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说是情感教学中的备课与传统教学中的备课的不同之处,实施愉快教学是通过老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爱好的转变。

3.2優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注意角色的变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从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4.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比较紧迫。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新课改的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情感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但无论有多少方法和形式,都必须依靠教师去实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学生满怀深情,学会触景生情和动之以情。把情感教育真正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09)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篇3

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幸福?情商高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成功?情商高的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小学阶段品生品社课唱主角,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商教育,也是一个主要的渠道。这是因为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文以载道”,小学阅读文本的内容要么写景状物,要么叙事抒情,要么议论,无论什么内容,都体现作者的情感,情感可以产生共鸣。课标中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规定,也可以得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的结论。另外,语文教学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情感性原则,情是语文教学教育的根,教育过程是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情商熏陶既是任务也是教学中的必须。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商教育的渗透呢?

一、在浓浓的情境中唤醒情商教育的兴奋点。

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唤起真情,激活思维,效果最好,在情境中情商教育才富有感染力,教师要抛开机械的说教,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省,并内化为自己的“情商”。而要营造情境,教师自己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文本蕴藏的情商教育内容有很深的感悟,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并通过自己富有情感的谈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播放多媒体画面、视频等手段,营造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子相见的那一激动人心一幕时,先出示了父子相见的画面并通过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同学们,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了,展开了双臂:“孩子,爸爸在这里等着你啊,快出来吧,让我为你拂出满脸的灰尘„„”学生齐读:“出来吧,阿曼达„„”那阿曼达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样,连接了学生的感官和情感,通过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心心相通,共同感受,共同体验,通过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体验到父子深情,体验了先人后己的高深品德,使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升华。

二、在阅读文本中寻找情商教育的落脚点。

记得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的处事智慧。”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情商进行培育可以从阅读课文中入手,在文本中寻找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落脚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丰富的“情商”教育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语文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的培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范文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内容讲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选取相关的段落,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如山般的父爱,感受相互之间信任,明白什么才是爱的真谛。这些情感基线,教师要充分加以关注,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这个情感基线来安排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升华。

《李时珍》一课说的是李时珍为了写出医学巨著《 本草纲目》,几十年如一日,认真行医治病积累经验,虚心请教别人,遍访出产药材的名山,有时还亲口品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取相关段落,设计引领学生感悟李时珍的求实谦逊,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并联系实际对照自己谈感受,要想成功就要有求实的态度,刻苦勤奋的精神风貌。再如三年级课文《爬天都峰》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渗透坚持及挫折教育的内容„„ 总之,小学阅读文本中含有这一类的情商渗透的“金块”很多,须教师加于开发利用。情商教育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本,它的实质是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在阅读教学备课时要以人为本,对整个小学整册的教材的编排要熟悉,研究新课标关于人文性的要求,熟悉学生的个性“情商”实况,从文本、课标、学生三者中寻找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落脚点。

三、指导学生表达,把表达作为情商教育的生长点。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 “文如其人”,不管是口头的交流,还是习作中的书面表达,均能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反映学生的意志品质。另外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他的文章的档次,作文的语言、结构、技巧是可以训练的,但思想境界的高低无关技巧,教师要在表达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态度、情感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情商教育,把指导学生的表达当成情商教育的“生长点”。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在于学习做个真诚的人。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表达真情实感的风气,不写假大空的文章。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认真对待每一篇习作。通过日记、周记等习作形式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心理历程,教师通过批阅,帮助学生了解他自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他们摆脱脆弱的情感和自卑心理,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学习理念和生活理想。当学生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商,那么作文的思想水平也就自然而然的上去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情商”自然也水涨船高。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篇4

论文摘要: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增强审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统一起来。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用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审美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这是语文课的突出特征,根据这一特点以及学生情感的心理特征,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作几点探讨。

1.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获得良好的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借志愿军战士之口,回忆了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亲人话别的感人场面,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啊,请你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几段文字字数不多,但它是文章情感的高潮,字里行间渗透了中朝两国人民和作者浓浓的情。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段,结合对前面内容的理解,让他们从中感受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种依依难舍的深情。通过反复地、有感情的吟诵,学生完全体味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难舍之意.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身临其境,竟泪如泉涌,有的同学是带着啜泣声朗读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又如《灯光》一课,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章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西安的结构紧凑,目的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大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我们要探求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学生入境,从而入情、移情。其次,还要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如录音、录像、幻灯、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课文情感强烈,内容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教学时,应应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同时。要加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通过朗读来表达情感。

3.态势语言,传递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那就是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通过师生间的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息的一种交流的辅助形式,用以传递师生间的难言之意和难语之情,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态势语向学生传递情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态势语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语言。教学时,教师的态势语,尤其是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是课文内容的睛雨表。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如果能将生动多变的态势语与形象准确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能缩短师生距离,使师生共处在和谐、融恰的课堂氛围中,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这是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发生感情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有些教师上课时表情呆板,语言生硬,这就难以使学生走进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对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造成了障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重文轻情的现象非常突出,本是一篇文情并茂、激情洋溢的文章,却被“字词句篇”图解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寡情乏味的文字拼凑物。语文教学,即要重视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又要加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从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课改的需要。

二、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课文特点和儿童特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情感性和审美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主要在于作者能把他从实践中体验的情感传达出来,影响读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1.初读课文感受美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完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使他们能通过字、词、句、声调、语气等灵敏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首先满怀激情地朗读作者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从而感悟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总理吗?”

2.细读课文体验美

体验美的过程也是动情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阅读、分析,学生受情感的感染,体验到文章的美,人物心灵的美,意境的美。如教《中彩那天》时,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浏览3—9自然段,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给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内容,要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语言质量,并有意识地提示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如:“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时,首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7、8两个自然段,懂得“到的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围绕“最后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父亲这样做值得吗?”等问题,使用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应给与正面引导,注意体现文本的价值取向。

3.精读课文理解美

理解文章的美,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也是由情过渡到理的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重点情节和段落,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包含在其中的情感,才能达到理解美。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提问:“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里,为什么还会有一次次幻想?”通过学生的讨论,激起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仇恨,认识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把情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熟读精思鉴赏美

有些课文,如文艺性的课文,它的文字精湛、语言优美,学生读完后还回味无穷,有兴趣的学生仍然在鉴赏文章的美。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让他们从愉悦的情感中鉴赏美、享受美。如教《鸟的天堂》时,教师播放了“静态”与“动态”对比的录像、小电影。孩子们看到了静止的大榕树和大榕树上百鸟奋飞、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热闹景象,他们对活动着的鸟形、鸟色、鸟声有了直感,都情不自禁地读着课文,看着鸟飞,听着鸟声,很自然地鼓掌称快,似乎自己也是一只鸟,飞进了鸟的天堂,感受着鸟的天堂的情境美,享受着天堂的幸福、欢快的生活。动态性的电影,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5.生活实践创造美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是随理解课文的过程而逐步深入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植学生创造美的萌芽。教学中,需要教师不仅善于生动形象地描述,还要善于给小学生以理性的指引。例如上例,当学生朗读课文,想像随着千姿百态的鸟儿奋飞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把这棵大榕树叫做‘鸟的天堂’”?于是学生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明确了题目的准确含义、作者选材布局的匠心,教师又可即席命题:“假如我是一只鸟”?让学生畅叙想像思维的成果。这时课堂上活跃、欢腾,学生争着表达自己的情怀,抒发自己的情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给学生以理性的指导,同时要给学生布置创造性作业,有意识地培植学生创造美的萌芽。另外,教师自己要善于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要从课文中帮学生寻找和创造美的情境。教师善于寻求美,创设美的情境,并非轻而易举的,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它是渗透美育的好材料,小学课文中的许多文章,为孩子们喜闻乐见。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知、情、意,有机地激发儿童的情感,渗透美育,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调动儿童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美育活动日趋重要,美育内容也将不断发展。

参考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语文教科书》

《山东教育》

小学语文情感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5

【摘要】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对情感的运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教师也只有激发了学生在写作时的热情,也才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才能让学生情感的驱使下思考,在激情的支配下去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是从诱发学生心理、选择与生活的贴近和引导学生写作真情实感,以及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情感来进行小学情感作文教学的。

【关键词】情感;作文教学;思考

作文贵在真情实感,它是小学生习作充满活力的原因。情感真实,表达才会情真意切。情感的教育对作文的作用是巨大的,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学生在做作文时经常有这种体验;有时举笔维艰,有时下笔如有神,滔滔不绝,似有一泻千里之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真情实感问题作为小学习作的一条重要要求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情感作文的教学。

一、尽力诱导学生进入最佳写作心理状态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参加运动会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竞技状态。同样,学生要想写出出类拔萃的作文,也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去诱导。作文前,为了诱导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有意无意地暗示:上次的作文不太容易写,但大家写得很不错,这一次的作文比上次容易多了,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得更棒。学生作文时,教师要多加巡视,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及时用语言、眼神、动作加以肯定,表示赞赏。如果发现有的学生作文时“卡壳”了,可以通过表扬其他同学来促使他赶快进入状态,如:“哇,真了不起,某某同学五分钟不到就写了四五行了,真了不起。”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促使那些“卡壳”的同学心情亢奋,而迎头赶上;那些被表扬的同学更是“沾沾自喜”,而一发不可收。

二、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选自己最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只胡写真人真事,自己才熟悉,只有自己熟悉,才能写得真实具体,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使读者印象深刻。我们成长中的故事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否从中选择到新鲜事、感人事。这就需要我们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的习惯,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只有新鲜,才能吸引人;只有感人,才能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新鲜、感人的材料是血肉,深刻新颖的主题是灵魂。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即教师要结合实际,在作文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创造写作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然后进行口头表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书面写作。

三、引导学生尽量写作一些有过体验的内容

所谓体验型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发不畅,这种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态”,写作就应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因此,我们的写作在内容上,需要“原生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四、教学时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中文本的情感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面狭窄,活动机会很少,尤其是充满激情的,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经历就更少了。但作为教师也不可能每一次作文都让学生去活动,然后才写作,所以作为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已有的生活素材,把学生内心深出的美妙回忆激发出来,在写作时让他们重温旧梦,也许这也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一种方法。据心理学分析,小学生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学生心灵的情感火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陈玉,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新课程(中旬),2011年10期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篇6

一、优化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境熏陶是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利于把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教学内容中, 既展示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 主动掌握知识, 同时也促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配合教学资源。

如, 学习《月光曲》一文时, 我播放了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沉醉在优美的琴声里, 这个时候, 我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对学生说:“同学们, 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的幸福!’他用生命在谱写曲子, 《月光曲》就是其中一首。”让学生沉淀一下感情, 接着把音量调小, 然后向学生介绍此曲是怎么谱写的, 通过音乐与动情的介绍, 叩开学生的情感之门,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暗示性的教学情境, 同时也为学习文本打下了情感基调。又如, 《长征》一文学习时, 我以《长征》这首歌曲为背景音乐, 向学生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有关的知识, 为学生营造与诗词相同的氛围,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途径,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丰富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的探究内需

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课文由于距今时间较久, 虽然有的是学生熟悉的, 但是却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 教学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探究需要, 在呈现教学内容的时候, 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抓准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本所叙述的都是学生熟悉的, 只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生活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等加入到文本分析中, 对文本进行重新整合, 找准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 《颐和园》一文的学习时, 我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或是自己房间的格局、布置, 并说说你认为最有特点的部分。等学生叙述后, 教师引出新课:看来, 不论是小小的装饰, 还是家居布置都蕴含了你们的用心。那么, 今天就让我们看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颐和园的设计者是如何别具匠心的。通过这样的导入, 使学生与文本内容得以拉近, 从生活问题出发, 更赋予了课堂生活化的气息,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激活教学过程, 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没有交流算不上好的课堂, 因此, 教学中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主体情操体验, 加强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激活教学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 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 我在课堂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 并加入语言的辅助介绍,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促使学生陶冶了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完善教学评价,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知识的定量评级, 而忽视了情感因素,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评价中要体现情感和认知的统一, 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性, 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 促使情感和认知相伴而行。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点就是情感教育,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需要重视通过文本向学生传递情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实施多层次评价, 完善教学评价,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 语文教学极具情感内涵和思想性, 而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 要想有效的情感教学, 就必须坚持情感教学的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 力求情感教育始终贯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摘要: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而“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 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语文情感教育能起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 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语言教育更需要重视情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挖掘情感因素, 运用有效教学手段,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及实施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62-01

现如今,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最容易与具有较强情感特征的学生引发共鸣,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更何况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初级阶段,生活经历少,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很好奇,想要去探索,所以更需要好好的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法的主要作用

1、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的语文课本一方面在于展示作者的不同情怀和内心思想,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也比较丰富;而另一方面,情感教学方法的针对面为审美,审美是被其培养的对象。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情感教学法熟练运用,将会有效提升学生对各项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能加强小学生自身情感素养的培养,最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会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参与进课堂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的应用,将会一改传统教学课堂的死板与压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其峰值,其注意力将会高度集中,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个结果将是家长与老师喜闻乐见的。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传统中华教育文化与西方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似的一点是都主张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以及坦诚相待。这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水平,其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估计的。另一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也认为: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正是因为这种调节作用,才让小学语文的教学变得活力多彩,充满魅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由上述可知,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们健康的成长与发展。然而,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这一策略并使其发生所应当发生的效果成了许多研究人士与关注人士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地重重分析与实际调查,为了小学教育事业未来的蓬勃发展,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了以下建议:

1、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感情培养与课堂教学的带入能力

教师是课堂上的指引者,把握整个课堂的来龙去脉,想要在课堂上有效的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自身的感情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课下,也不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或者过分的行为而过于惩罚他们。毕竟是小学生,没有太多的感情,却也比大人更加单纯,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伤害。为保证学生能够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应足够尊重学生,将每个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能够思考的人。所以,在日常生活、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当用和蔼的态度(当然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要什么就给什么的态度),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并且将他们带入到本堂课的内容中去。而不是用冷漠无趣的脸去面对活泼可爱的孩子,使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而毫无亮点。当教师用轻快地语调用聊天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并且还能够享受课堂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享受与教师待在一起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的积极乐观从而使学生爱上上课。

2、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建情景充分挖掘本堂课的思想情感

教育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并不像成人的那么鲜明与浓厚,他们的情感往往较浅,并且很容易的就被人影响而改变。而且每个学生都是不同且独立的个体,在出生并长大的这一段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为了使教学更加的顺利,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课堂,那么就必须塑造一个新的感情模式,而此模式课堂的构成也是需要一定的策略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课本的撰写都是充分结合起了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情感特点的,这些课本知识充分展现了文章作者的内心情感。如果觉得课本上黑白分明没有感情的字无法表达教师自己想要带给学生的情感的话,就可以灵活运用更多的教学道具。例如播放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影音,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自己知道的关于本课的故事,或者是在课下的空余时间一起做上课用的道具,这样会使课堂更加的生动愉快。所以现在老师能够让学生更加切身体会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将学生带入课本,让学生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进而使学生能够领悟到生活中的美好,体会人生中的真谛。

结语:情感教学方法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据的地位愈发的重要。当然,从上述我们也能够看出笔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便是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探索出新道路。在这种模式中,老师的主导性减弱,引导性大大的增强。因此,教师应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正确认识情感教学的作用并将之合理运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优势去改善课堂的环境与模式。

参考文献:

[1] 梅仕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1:182

[2] 王立新.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7:35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篇8

掌握技巧    巧诉真情 ――情感类考场作文的写作

情感类作文,同学们一般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叙。不过,因其好写,便不假思索,演成千篇 一律;因其好写,便滥调陈词,难求新颖之章。根据中考作文命题趋势来看,紧扣生活,突出对情感的感受和追求,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

、全国的中考试卷中,这类以亲情、友情、师生情、家乡爱国情为重点的考题占到了20%,占到了30%左右。而在中考作文的考场上,能够写出  “真情实感”的实在不多,问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一、  容俗套,情感普通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作文也是这个道理。内容平平淡淡,都是“大路货”,就会缺少吸引力。如在以《关心》为话题的考场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写的是生病时,同学、老师或家长对自己的照顾;在《家里的故事》一文中,不少同学写的是洗衣、做饭等内容。这样千篇 一律的题材自然难以写出感情,即使写出了感情,也难出新意。阅卷老师有腻味的感觉,评分当然就不会高了。这是中考作文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二、  角度太大,情感空泛

情感类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写出人物之间的情感,如果没有具体的事例是无法做到这点的。作文时,不少同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切入角度太大。在一篇以“我与奥运”为话题的作文中,不少同学只是空喊口号,“关注奥运”,“热爱奥运”,却没有选取一些细小的事情来写开,那又怎能写出好文章来呢?在中考作文《谢谢您,老师》中,不少同学写到了自己与老师的交往,这样不是不行,问题是不少同学只是空泛地说老师关心、爱护我们,我们要感谢老师、报答老师,对老师关心我们的一些具体事实却视而不见,这类文章就只能落入“基本符合题意,有中心,条理比较清楚”一档了。

三、  材料贪多,情感平淡

人物的情感往往要通过言语、动作、肖像、心理等来进行表现,我们不对事件详细地记叙,不对人物进行入微地刻画,是无法写出人物的情感的。那种对材料贪多求全的写法,只会造成内容平淡、主旨分散。在写作中考作文《谢谢您,老师》时,有些同学既写老师对自己学习上、生活上的关心,又写思想上受到的教育,还写老师带病坚持上课。表面上看似乎内容充实,其实每一件事都只是浮光掠影,根本无法展示人物之间的情感。 四、  胡编乱造,情感造作 作文贵在情真,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为情感类话题作文在这方面的要求与一般作文有所区别,题目中一般都有“叙说真实故事”或“写出真情实感”之类的要求。一些同学不从生活中去仔细地思考,细心地回忆,选取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来展开,却随意胡编乱造,出现了内容虚假、矫情横生的局面。这类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篇9

臧丽娟

(河北省廊坊市实验小学)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人们学习生涯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它教会你如何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大意,读懂作者的意图,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教给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却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不仅让你能够与作者感同身受,与书中的作者一起快乐,一起悲伤,一起忧愁,而且还教会你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诚实待人。因此,情感作为一个人的灵魂,当它通过语文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来时,便有了其价值所在。

浅议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篇10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懂情感的,需要老师全面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渴望老师生活在他们之中。因此,作为当代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肤浅的微笑和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渗透教育内容的,包含着崇高的责任感和理智感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统一的爱。要运用激励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心理欲望,激发学生的目标追求,适当的激励会班上工作带来插翅而飞的效应。人总是有感情的,在教育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感情的培养,力争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激发学生。另外,要经常与学生接触,多了解他们的生活动态,多肯定他们的成绩,指出其中不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感交融,感化他们。只有这样,他们的苦衷,家长的苦心,时代的责任,他们才能改变思想,更新观念,补充教育的薄弱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1教学内容方面小学的1至12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世纪宝鼎》、《梅花魂》、《三峡之秋》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2教学方法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广博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似乎更紧,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上一篇: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与对策下一篇:民族教育风采展示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