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田间调查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作物病虫害田间调查(精选6篇)

农作物病虫害田间调查 篇1

时间: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地点:燕子村付家台

调查人:燕子村大学生村官

概况:田间农作物有油菜、小麦、棉花幼苗,油菜地中间空地间种其他农作物,如豌豆、大蒜、毛豆,油菜地田埂边种植豌豆的比较多。农作物生长情况:

油菜:快到收割期了,有些种在水田里的已经发黄,开始收割了,品种不一,有细荚,有厚荚,还有紫色的,茎秆粗壮的一般饱满多籽,水田里轮种的油菜没有旱地里的植株高,而且早黄、荚少、产量比较低,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干旱严重,今年的产量有可能下降。棉花:棉花幼苗长势参差不齐,有的长势很健壮,有的才刚刚抽芽,可能与品种有关,再者就是用薄膜盖着的经常敞开的长势好,普遍矮小,且有些发黄。

小麦:小麦的穗已经抽出,进入成熟的关键期,现阶段主要是做好防治病虫害工作,农民使用的有乙蒜素和蟓剞劂,主要起抑制细菌、真菌、病菌生长的作用。

农作物病虫害田间调查 篇2

1 地理及气候条件

安顺市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 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全境海拔高度560~1500m, 属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1360mm, 年平均气温14℃, 历史最高气温34.3℃, 最低气温-7.6℃, 年平均相对湿度80%。

2 小宗作物种植现状及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

全市共调查44种作物, 走访农户30余户, 园区6个, 调查面积1334余hm2, 通过调查具有些规模和易感病、虫的小宗作物, 筛选出8种作物作为重点调查, 分别从病虫害发生种类、农户用药情况进行调查, 其中水果类的主要有金刺梨、李子、火龙果、蓝莓;蔬菜类的有花椒、生姜、韭黄、山药;中药材主要有太子参。其中:

注:“是否迫切需要登记农药品种”一栏, 按“1急需”、“2需使用”、“3少量使用”和“4不需要”4个等级。

金刺梨, 种植面积9938.3hm2, 主要分布在西秀区的七眼桥、大西桥, 普定县的平坝, 紫云县的宗地、松山等乡镇, 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霜霉病、叶斑病、蚜虫、黑刺粉虱等。

火龙果, 种植面积933.8hm2, 主要分布在镇宁县的六乡、良田、简嘎、打帮等乡镇, 关岭县的花江、板贵等乡镇, 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疮痂病、溃疡病、茎枯病、黄蚂蚁、蚧壳虫等。

李子, 种植面积5402.7hm2, 主要分布在普定县坪上乡, 镇宁县六马镇, 紫云县火花乡、达帮乡、水塘镇, 开发区幺铺镇、黄管委白水镇等地, 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叶枯病、蚜虫、食心虫等。

蓝莓, 种植面积166.75hm2, 主要分布在紫云县松山、猫营、火花等乡镇, 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白粉病、蚜虫等。

生姜, 种植面积2267.8hm2, 主要分布在镇宁县的城关镇、平坝县齐伯镇、关岭县断桥镇等地, 主要病虫害有姜瘟、炭疽病、姜螟等。

韭黄, 种植面积800.4hm2, 主要分布在普定县白岩镇、城关镇, 主要病虫害有蚜虫。

山药, 种植面积1734.2hm2, 主要分布在普定县白岩镇、城关镇, 主要病虫害有蚜虫。

太子参, 种植面积1427.38hm2, 主要分布在平坝、普定、西秀、镇宁、紫云等县区, 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叶斑病、白粉病、蚜虫、地下害虫等。 (病虫害发生、农药使用情况详见表1)

3 小宗作物病虫害用药防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农作物病虫害综防技术 篇3

(一)、制定病虫防治历,及早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因地制定当地病虫防治历,及时汇报各级领导,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早做好防治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我市病虫防治历基本如下:

三月份做好蔬菜作物:灰霉病、疫病、蔓枯病、霜霉病、美洲斑潜蝇、斑枯病;果树作物:腐烂病、花前用药;粮食作物:小麦根腐病等病虫防治工作。

四月份做好蔬菜作物:菜蚜、瓜蚜、小菜蛾、菜青虫、白粉虱、枯萎病、角斑病、根腐病;果树花后用药;粮食作物:小麦苗蚜、小地老虎、地下害虫等病虫防治工作。

五月份做好蔬菜作物:番茄叶霉病、脐腐病、茎基腐、一代棉铃虫;果树作物:红蜘蛛、顶梢卷叶蛾、蚜虫;粮食作物:小麦苗蚜、小地老虎、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小麦黄矮病、黄叶病等病虫防治工作。六月份做好蔬菜作物:蔬菜白粉病、早疫病、二代棉铃虫、小地老虎、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果树作物:红蜘蛛、梨小食心虫、梨木虱;粮食作物:小麦穗蚜、小麦白粉病、二代粘虫、土蝗、草地螟、玉米螟、粟灰螟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七月份做好蔬菜作物:三代棉铃虫、烟青虫、白粉虱、豆野螟;果树作物:红蜘蛛、食心虫、梨木虱、葡萄病害及果树病害;粮食作物:高梁蚜、三代粘虫、玉米红蜘蛛、玉米螟、蝗虫及谷子病害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八月份做好蔬菜作物:白菜病毒病、甜菜夜蛾、草地螟、白菜霜霉病;果树作物:红蜘蛛、食心虫、葡萄病害及苹果树病害;粮食作物:高梁蚜、玉米螟、粟灰螟、三代粘虫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九月份做好白菜黑斑病、甘蓝夜蛾、白菜软腐病、白菜黑腐病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二)、积极推广综防技术,经济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加强预测预报的前提下,采取以“植物检疫为前提,农业措施为基础,优先应用和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在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技术时,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1、农业防治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避开病虫发生高峰期;合理轮作倒茬,改善蔬菜生态条件;深耕晒垡,减少田间病虫基数;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改变病虫生存条件,提高作物抗逆力;培育壮苗,注意防治苗期病害;合理施用生物肥料,促进作物生长,产生有益菌群,防止病害产生。

2、物理防治技术

一是利用频振灯诱杀多种害虫;二是利用防虫网拒避害虫;三是利用黄板诱杀害虫;四是使用镀铝聚酯反光膜增温,降湿,防止病虫害发生;五是采用晒种、温汤浸种等高温处理种子,减少病害的发生;六是利用生态防治法防治黄瓜霜霉病等病害;七是利用嫁接法防治黄瓜、西瓜枯萎病等。

3、生物防治技术

一是以虫治虫在害虫发生时,一方面保护利用飘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进行田间自然控制;另一方面温室可释放一定数量的寄生蜂防治害虫。

二是以菌治虫可使用微生物制剂即BT乳剂喷雾或灌根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豆野螟、根蛆等害虫;可使用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黄瓜、甜椒等细菌性病害;利用弱毒疫苗N14、卫星病毒S52防治茄果类病毒病。

4、化学防治技术

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论文 篇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病虫害频发的国家。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作物种植方式及其技术的改变,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为确保国内粮食产量的相对平衡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平稳上升,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制定了较为标准的预测方法等,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防治,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除此之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对农作物进行种植,提前避开重茬以及硬茬的位置,缩小病虫害的生存空间,做到提前预防。当病虫害已经发生时,农民则可以通过喷洒农药进行除害。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2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对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改进,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但不适合病虫害生存的环境。这主要包括:

(1)加强耕地间的.管理工作,如及时的清除田间的枯枝败叶以及杂草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卫生的环境;

(2)对农作物进行有效地灌溉以及施肥,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如在相对干旱的秋季,勤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可以有效降低螨类虫害以及蚜虫等的存活率,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的生长;

(3)实施合理的农作物耕作制度,如进行水旱轮作方式的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寡食性以及单食性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有效恶化了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且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3 物理方式的防治

物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众多的物理因素对影响农作物种植以及生长的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如人工捕杀病虫害、晒种、药物浸种、毒饵诱杀病虫害、烧土消毒以及覆盖银灰色薄膜避免蚜虫侵害等。相对而言这种防治病虫害的方式简单易行,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且不用担心会对农作物本身造成伤害。

4 植物检疫

对植物进行检疫是众多防治病虫害方法中一种相对特殊的手段。随着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以及农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病虫害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异,其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在逐渐的加重。因此,为确保农作物的安全,国家规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整套程序的检疫。需要进行检疫防治的病虫害一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作物的危害性大,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日常的防治工作对其无效,主要是通过人进行传播。随着国与国之间进出口物品流通的加快,对农作物进行植物检疫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有效预防境外病害侵袭我国农作物的有力手段之一。

5 化学方式的防治

化学方式的病虫害防治是现今农业种植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它具有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等特点。但是,由于病虫害的种类繁多且数量相对庞大,在用化学药物对其进行防治时,很容易出现人、畜中毒的现象,且会影响土壤的质量并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当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时,病虫害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异,对药物产生抗性,造成更大的病虫侵害。因此,在进行这一方法的应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并结合作物生长特点以及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防治,也可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一方式的长远应用。

6 生物方式的防治

生物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干扰激素抑或病虫害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有:

(1)借助昆虫不育的原理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在作物上涂抹BT乳剂,可以有效预防食叶性病虫的的侵害;

(2)借助昆虫激素诱杀病虫害,如昆虫的性外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繁殖并能将其诱杀,又如昆虫的保幼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生长,从而将其扼杀于摇篮中;

(3)借助脊椎小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借助鸟类以及青蛙等捕食病虫害;

(4)借助益虫或其它的节肢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赤小蜂、七星瓢虫以及草蛉等;

(5)借助微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借助病菌、细菌以及真菌等诱发病虫害感染疾病,从而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这种生物方式的病虫害防治,对人、畜以及作物都不具有危害性,且能有效地保护环境,能够起到较为长久的效果,但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7 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田间调查 篇5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防治病虫害的时机不合事宜

就某种农作物的病虫害而言,要想对它进行有效防治,必需要熟悉该农作物的病虫防治适期。然而当前,大部分农民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过程中,仍然不能很好地判断时机,一般都是在农作物的病虫害已经大量产生以后才进行防治,这样一方面会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防治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农民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出击,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病虫害防治的防治技术欠缺

如今大部分农民在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过程中,均是一种非常盲目的状况下开展的,他们通常并未对农作物的色生长情况作出细致的研究与分析。除此之外,农民本身的知识水平及极其有限,他们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技术并不熟悉,而只是来用传统化学药防治的途径来处理相关问题。

(三)病虫害的种类繁多,防治工作艰巨

目前,在农作物的具体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然而,在如今环境污染及其严重的前提下,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同时

这些病虫害繁殖周期也非常快速,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科学的化学农药防治而言,从根本上加剧了农作物病虫害的繁殖。因此,在此基础上,同样也提高了人们防治病虫害工作的成本和难度。

(四)防治病虫害的意识淡薄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大部分人依然是依靠过去的化学农药方式进行防治,觉得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因此导致人们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与此同时,部门农民对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高端科学技术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合理地推广。除此之外,在以往的化学农药用途中个,仍然存在着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与不科学使用等问题。

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原则

(一)以农田生态环境为中心

就重大病虫害发生的地区而言,农民一定要对农作物进行全面的预防与治理,要把农田生态环境作为病虫害预防与治理的关键,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大自然的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同时要采取物理与农业等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控制。而就病虫害一般的地区而言,可以采用生物措施进行控制;而对于那些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区域而言,要定时、定量地施用低毒、高效的农药。

(二)以预防与生物治理为主

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过程中,要持续对这些害虫的天敌展开研究与保护,能够大程度地发挥害虫天敌的功能,结合社会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领域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各种有效途径,进行有效地治理这些有害生物,从而使得病虫害对农作物影响达到最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高效平衡。从有机氯在农作中广泛使用开始,使得我国的农作物生产实现了明显转变,然而因为病虫害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同时加上农作物病虫害的抗药能力也在增强,这就逐渐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实践表明,预防与生物治理最先进的也是最有效的降低病虫害的途径,该法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作物的抗药性。

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

(一)加强对综合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农作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不能只是执行植保工作方针,它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事项。我们还要借助广播、电视以及材料等方式,宣传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有计划地举行各种类型的培训,能够清楚相关概念,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二)加强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农业部门需要配备高端仪器设备,而且要加快病虫

害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够提高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警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有效地降低重大病虫害导致农民引发巨大损失的可能。除此之外,要不断提高病虫害全面防治能力。一是要不断增强国家公益性植保技术服务水平,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二是要建立与完善我国县、乡以及村植保技术服务网络,能够为更多的农户进行服务;三是要努力做好与加快农作物的病虫害全面防治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工作。

(三)对植保工作形成全新的认识

农作物病虫害田间调查 篇6

某地几十户农民购买了某玉米品种, 共种植了约6.7 hm2。到了玉米收获期, 因棒子小、籽粒小, 无法出售, 农民认为该种子属假种子, 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进行了投诉。经田间现场鉴定, 专家鉴定组认为, 该地块玉米长势良好, 管理得当, 与企业标注的玉米品种对比, 植株叶尖下垂, 农艺性状不同, 果穗近筒型, 粒色深黄, 穗型差异明显, 结实封顶性不及标注的玉米品种。据此, 农业行政处罚机关认定该批玉米种子为假种子。但是, 涉案企业负责人却提出质疑, 认为田间现场鉴定依据的是部门规章, 不能作为司法证据, 并且认为田间现场鉴定不能判定种子的真假, 应该由有资质的种子检验机构进行种子真实性检验。

这个问题直接针对田间现场鉴定的法律效力, 很有必要进行探讨。笔者认为, 不能以刑事司法对证据要求的严苛性来评价田间现场鉴定意见, 否则就是将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相混淆。本文结合种子执法实践, 就行政法范畴的法律效力, 对田间现场鉴定进行探讨。

1 从理论角度研究田间现场鉴定

1.1 法律依据

田间现场鉴定的依据是《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28号) (以下简称《田间现场鉴定办法》) 。此办法属于部门规章,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以下简称《种子法》) 授权农业部制定的。《种子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种子的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 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这个条款就赋予了农业部制定相关部门规章的权力, 部门规章是法律的细化和补充, 以免在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具体环节无法可依。《田间现场鉴定办法》就是《种子法》有关种子检验方面规定的细化和补充。

1.2 立法精神

《田间现场鉴定办法》第二条规定, “本办法所称现场鉴定是指农作物种子在大田种植后因种子质量或者栽培、气候等原因, 导致田间出苗、植株生长、作物产量、产品品质等受到影响, 双方当事人对造成事故的原因或者损失程度存在分歧, 为确定事故原因或 (和) 损失程度而进行的田间现场技术鉴定活动。”这一条给出了田间现场鉴定的定义, 同时也表明其立法精神, 即“定纷止争”, 明确造成事故的原因, 确定损失程度, 解决种子质量纠纷。

1.3 鉴定人

田间现场鉴定由种子管理机构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专家鉴定组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和专业性, 具备鉴定的资质。

合法性表现在:专家鉴定组依法成立;依据法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鉴定;作出的结论具有法律效力。

中立性表现在:专家鉴定组名单应当征求申请人和当事人的意见, 可以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专家组成员是当事人或当事人近亲属或有利害关系的, 应当回避。

专业性表现在:专家鉴定组由鉴定所涉及作物的育种、栽培、种子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必要时可邀请植物保护、气象、土壤肥料等方面的专家参加;参加鉴定的专家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具有相应的专门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5年以上。

2 从技术角度研究田间现场鉴定

田间现场鉴定的条件非常严格, 种子管理机构要对田间现场鉴定申请进行审查, 对符合以下条件的才能组织鉴定:一是需鉴定地块的作物要在其典型性状表现期;二是在当前技术水平下, 能够通过田间现场鉴定的方式判定质量问题的起因;三是纠纷涉及的种子有质量判定标准、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要求。这是田间现场鉴定能够进行的技术性要求。

同时, 植物新品种必须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特异性是一个品种区别于另一个品种的标志, 也是能够进行种子真假鉴定的基础。田间现场鉴定的条件中有一条, “要在其典型性状表现期进行鉴定”。在典型性状表现期, 一个品种的特异性就能完全展示出来。以玉米为例, 株型、穗位、叶子与茎的夹角, 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 籽粒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都不相同, 这在品种审定申请书及审定公告中都有详细描述。所以从技术上讲, 田间现场鉴定完全可以判定被鉴定田块的品种与企业标注品种是否一致。

3 从种子执法实践角度研究田间现场鉴定

《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距今已有10年时间, 经过多年的执法实践, 田间现场鉴定解决了无数起种子质量纠纷, 成为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判定种子质量的重要手段。田间现场鉴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取证容易。不需要共同封样或共同抽样去送检, 直接根据受损田块的作物表现进行鉴定, 便于农民群众维权。现实中, 农民群众不可能和种子企业共同封样, 甚至基层种子经销户都不会和种子企业共同封样, 并且也存在企业库房已无存货、无法共同抽样送检等问题。

二是能快速解决种子质量纠纷。作物典型性状表现期是一个较短的时间段, 有时由于农时的要求, 农民群众还要抢种下一茬作物, 致使这个时间段更加缩短, 这些都决定了田间现场鉴定的时间紧迫性。

三是与种子执法结合紧密, 便于农民获得损失赔偿。受理田间现场鉴定申请的是种子执法人员, 联系、组织专家鉴定的是种子执法人员, 为农民获赔进行调解的还是种子执法人员, 田间现场鉴定已成为农民群众最常用、最实用的维权手段。

综上所述, 在行政法范畴, 田间现场鉴定的法律效力是不容置疑的, 根据田间现场鉴定意见进行行政处罚是依法行政, 具有合法性、权威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家支农惠农相关优惠政策相继出台, 农民群众购种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 对市场中的假冒伪劣种子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结合种子执法实践, 就行政法范畴的法律效力, 对田间现场鉴定进行探讨。

上一篇:城管局整治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总结下一篇:钟庄小学201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