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指标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指标(精选8篇)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指标 篇1

一、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一)农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或者货币化数量比值,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就说明能用较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相对较多或者质量较好的`产品,较大程度地意味着生产力的先进。

(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以比较法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改进有一定的参照促进作用。

二、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量来看,种类很多,一个评价概念往往对应很多重复的评价指标,不够精简。也正是由于这种评价指标的数量众多,导致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漏项、误差,影响评价的完整性以及准确度;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组成内容来看,只有基础指标和单方面评价指标,而单个指标只能反映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方面的的内部农业经济状况,缺少了至关重要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没有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来进行地区的纵、横向比较,现行的评价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科学化改进的探讨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领域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复、单一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探讨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需要。

(一)合并重复的评价指标,增强实用性

对于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内涵相同的不同名目的评价指标,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精简,比如农业人均收入与农业人均产值就可以去一留一,同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建立参考目录,本文研究探讨后将原有评价指标重新分为四类:

1、利用单位面积产值来评价土地投入量生产效率。

2、利用物资消耗产值率来评价物资投入产出率。

3、利用农产品商品率来评价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目的达成率。

4、利用农业人均收入来评价劳动生产率。进行以上简化后不仅有利于统计计算,也更能准确地表现评价内容,在具体评价中应该广泛运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1、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只能独立的表现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状况,没有能表现地区之间对比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利于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比较就很难发现不足,不利于提升经济效益。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这一项内容,有利于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既能完善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又能推动农业经济高效发展。

2、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具体内容增设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为了计算某地区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通过统计获取各单项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后,利用基础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标准值比较,得出单项指数,最后将所有单项指数根据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所得结果就是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公式表述为: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值/相应经济效益指标标准值)*权重数值}在具体运用中,如果算的某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大于100%,则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较好,小于100%,则表明经济效益不景气。同时,也可以利用上面公式计算出该地区往年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不同年分之间的纵向比较,可以分析出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势头,能为下一年的经济效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公示计算出多个不同地区间同一时间段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地区间在农业发展上的经济效益差距,有利于平衡发展的政策制定。结束语: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增强综合国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领域也在发展中不断地转型升级,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完善评价指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农业发展对评价体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指标 篇2

一、煤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费用分析

煤炭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和运营期将产生如下的环境费用:

(一)直接费用(C1)

直接费用是煤炭建设项目为环保所付出的代价或花费的费用,这部分费用直接表现为货币或通过计算得出货币单位,由项目的投资者承担。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环保设备购置一次性投资(C11)。

2. 环保设备运行费用(C12):包括环保设备运行的燃料费、动力费、工人工资等。

3. 环境管理、监测、科研咨询费用(C13)。

4. 污染物治理费(C14)。

5. 排污费(C15)。

6. 环境污染和损害的赔偿费和罚款(C16):包括对采矿占用的耕地、树木以及房屋等的赔偿费和各种罚款。

7. 劣质煤炭、煤矸石及瓦斯不能利用的损失(C17):指堆放或排放废弃的劣质煤炭、煤矸石及瓦斯造成的经济损失。

8. 其他直接费用(C18):包括除了上述费用以外的其他的直接环境费用。

(二)间接费用(C2)

间接费用是指社会为项目付出的环境代价,是煤矿在建设和开采期间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而造成的环境损失。这部分费用一般不直接表现为货币,但是能够通过剂量—反应关系来量化,从而货币化,这部分费用由社会来承担。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生产力损失:

1. 土地生产力下降损失(C21)。

指评价区内的农、副产品等受有害气体、地面塌陷和土壤侵蚀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减产。

2. 林业损失(C22)。

指矿区建设和煤炭的开采对林地的占用与破坏造成的林业价值的损失。

3. 渔业损失(C23)。

评价区内的渔业产品由于受到矿区空气污染及污废水的污染而发生的减产。

人体健康损失:

4. 人体健康损失(C24)。

由于环境污染与破坏使评价区内人体健康状况的下降而发生的各种损失,例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呼吸道感染、机器噪音造成的听觉上的障碍等各种疾病,包括医药费、误工费和过早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等。

生态环境损失:

5. 水土流失损失(C25)。

包括原有地貌植被破坏等引起的水土流失。

6. 水资源污染损失(C26)。

指地表水和地下潜水受到采矿污染的损失。

人类福利损失:

7. 大气污染造成清扫维修费(C27)。

指大气中的废尘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对周围建筑物的附着与侵蚀而增加的清扫维修费。

8. 享受损失(C28)。

由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使景观、空气、绿地等的服务质量下降,从而给人们造成的享受方面的损失。

9. 其他间接费用(C29)。

指出了上述间接费用以外发生的其他的间接环境费用。

二、煤炭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煤炭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是指由于采取了环保措施而挽回的环境损失、减少的排污费用和罚款以及回收资源取得的经济收入,也可以表示为在未采取任何环保措施的情况下所造成的环境损失减去已采取环保设施仍然无法避免的环境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效益(B1)和间接经济效益(B2)。

(一)直接经济效益(B1)

直接经济效益是煤炭项目由于采取了环保措施而获得的内部收益。包括如下几项:

1. 煤炭、矸石等的回收利用(B11)。

2. 污废水的净化利用(B12)。

3. 节约的排污费、赔偿费和罚款(B13)。

4. 其他直接经济效益(B14)。

(二)间接经济效益(B2)

间接经济效益是指煤炭项目由于采取了环境保护措施使得项目以外的周围地区及社会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它与外部费用是相似的,不能直接表现为货币,而是通过剂量-反应关系来量化进而货币化,属于不易货币化的指标。主要包括:

生产力效益:

1. 土地生产力下降的减少(B21)。

2. 林业损失的减少(B22)。

3. 渔业损失的减少(B23)。

人体健康效益:

4. 人体健康损失的减少(B24)。

生态效益:

5. 水土流失损失的减少(B25)。

6. 水资源污染损失的减少(B26)。

人类福利效益:

7. 大气污染造成清扫维修费减少(B27)。

8. 享受损失的减少(B28)。

9. 其他间接经济效益(B29)。

根据以上的分析,建立煤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并不是唯一的,针对不同类型的指标,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因此,笔者认为项目环保方案经济上可行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环境经济效益要大于或等于环保投资费用(即B≥C);二是环境间接效益要大于或等于环境间接费用(即B2≥C2)。以上两个条件应同时满足,尤其是第二个条件应得到满足,否则方案是不可行的。这样,不但能直接从环境影响造成的间接费用中了解该项目的环境影响程度,而且让社会成本私人化,不至于使项目建设单位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略外部环境不经济性,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张周权.煤炭经济发展需要环境指标体系的有效约束.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1 (4)

[2].赵改栋.煤炭开采潜在土地破坏程度的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的确定.中国土地科学, 2005 (5)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指标 篇3

关键词:交通企业;设备管理;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交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设备管理的工作。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加之各交通企业在人员素质基础、管理基础、区域经济基础、技术装备水平方面的差异,设备管理仍然是制约交通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做好设备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

1 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设备装备能力的影响

设备的装配能力会对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交通企业要获得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在设备装备能力和企业规模方面留有余地。在企业的经营和生产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如果设备的装备能力超过了企业的运营能力,就会造成生产设备的大量闲置,从而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1]。

例如我国的长江港口,已经形成了一城一港的管理机制,部署长航将港口下放给了地方进行管理。各地方在对港口进行管理时,往往非常重视开发建设港口,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一些地方没有做好有效的前期可行性研究,不重视投资建设时的合理分布和统筹规划,盲目地追求港口规模,导致港口的设计规划和建设为缺乏科学性。港口建设规模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港口货源的经济预测指标,其直接关系着港口的经济腹地和辐射能力。在建设中小型港口时,一些地方为了早日促成工程上马,并且扩大工程量,往往夸大了本港的辐射能力。这样会造成重复建设的问题,港口的货源不足、设备的装配能力和规模过大、生产效益过低、港口的资金大量积压。这样一来,由于不能将设备的装配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交通企业可以使用具有限度的倾斜政策来强化设备的装配能力,也就是在提高设备装备能力方面投入一定的資金,充分发挥设备的装配能力来促进生产效益的提高,在取得了可靠的经济预测资料之后,企业可以在进行项目的设计、改建和扩建时留出提高设备装配能力的余地。交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切记不切实际的扩大设备的装配能力,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会造成大量设备的闲置,还会造成设备的无形磨损[2]。

一些交通企业认为设备闲置不会造成设备零部件的疲劳、振动和摩擦,也就不会影响设备的技术寿命。然而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设备闲置会造成严重的无形磨损,严重地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价值工程理论,这是由于设备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使设备的制造费用降低,这样尽管没有影响设备本身的功能和技术特性,也会造成设备价值的贬值。交通设备的更新换代很快,如果原有的设备还未达到技术寿命就已经跟不上设备技术的平均水平,就会提早被淘汰,造成原有设备的浪费。如果交通企业不能及时淘汰技术落后的设备,就会严重影响交通企业的设备生产率,从而造成该企业的生产率低于其他同类企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下降,长久以来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如果企业不能将设备装备能力的

最大生产能力发挥出来,会对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

2 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设备投资费用的影响

一些交通企业在购置设备时往往要先有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然后报往财务部门或者技术组织实施部门进行审批,审批合格之后就由供应部门进行采购,采购完成之后由基建部门进行具体的设备安装工作,最后交由设备部门进行管理。

设备主要由生产部门进行使用,当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部门联系维修部门对其进行修理。传统的设备管理体系主要是按照职能进行垂直分工,容易造成设备的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的脱节。职能部门往往不会对设备的经济技术效益进行整体的考虑。例如采购部门并不会考虑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费用和其他费用,只考虑设备的价格。如果交通企业的设备经费不足,采购部门往往片面地追求低价格。

事实上,即使设备的生产率、性能和结构都相同,投资费用与设备的经济性能也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因此,要对设备的整个技术寿命即进行考虑,而非只考虑设备的投资费用,才能对设备的使用经济性进行整体评价。也就是充分的考虑设备安装、制造、设计、规划等阶段的所有费用,包括使用费用,例如修理改造的费用以及运转阶段的费用,设备的投资费用,包括安装阶段和制造阶段的费用等等。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和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投资费用之间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差别,然而使用费用之间的差别却越来越大。

这就需要在设备采购时充分的考虑到设备的使用费用、投资费用和技术寿命,只有这样才能采购经济技术效益最高的生产设备,促进交通企业的发展[3]。

要使用动态分析来对设备的经济技术效益进行评价,也就是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将时间因素纳入到经济评价中,对设备的使用费用和投资费用,进行客观的反映,从而将设备投资对企业当前和今后的经济效益的影响计算出来。

3 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设备的维修性和寿命的影响

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磨损和老化,设备的自然寿命或者技术寿命指的是由于老化磨损的自然损坏导致设备报废这个阶段所经历的全部时间。一般情况交通企业为了延长设备的自然寿命,往往使用各种维修手段来保障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这样也可以使交通企业提高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发挥设备的经济价值。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一些交通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为了使设备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往往在设备的维修和养护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随着设备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其技术性能也越来越落后,在运转的过程中,要耗费越来越多的材料和能源。与此同时,越接近设备的寿命极限,设备的维修周期就会越短,甚至在生产中会出现突然中断的现象,给交通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修理的费用和工程量也越来越大。这样反而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也凸显了当前一些交通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的片面性。在设备的使用方面,要合理的发挥和使用设备的效能和潜力,就必须考虑设备的另一种寿命——经济寿命[4]。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设备的经济寿命才是设备的最佳寿命。如果设备到达经济寿命之后仍然进行使用,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还会进入恶性循环。很多交通企业都使用静态分析的方法来对设备进行经济评价,这是由于静态分析的方法更加直观,计算简单,然而,其并不能对设备的技术寿命周期内的全部情况进行完整地反映。交通企业必须改变片面的设备管理观念,从成本角度来对设备进行管理。在设备的中后期使用阶段,交通企业要定期对每一台设备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从而决定对该设备进行维修改造,还是直接对该设备进行报废,或者在该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更新。企业作出决定的依据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使用设备的效能和潜力。

4 结语

我国的交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交通企业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交通企业明确的认识设备管理对交通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本文对影响交通企业经济效益的设备管理指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交通企业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将设备的效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实施现代化的技术经济管理,在设备的购置一直到设备更新报废的全过程中,都应该进行综合管理,交通企业要打破片面重视设备的维修性和可靠性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设备寿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霞,刘力.论公路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的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

[2]王结平.TnPM在港口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港口装卸,2011(03).

[3]祁如存.浅议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J].青海科技,2011(03).

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研究 篇4

所谓商业经济效益,正是指在人们进行的商业经营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占用的社会劳动力,所实现的商品价值和商品使用价值之间的比较。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商业经济部门也在扩大覆盖范围。消费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每天都必不可少的部分,于是便出现了商业,商业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观,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商业部门需要一个能够更直观地体现效益的方法,因此出现了商业经济效益指标这个新名词。科学的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明确建立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还要去考核商业的活动因素和社会影响,这样建立的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才能更加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反映商业经营成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认识和探究。

关键词:商业;经济效益;指标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指标 篇5

2.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3.资本权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

4.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 5.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6.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7.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8.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 9.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或己交的各项税款、附加及福利等。10.社会积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

上交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收等。各项财务指标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2.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3.己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4.长期资产适合率=[(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100% 二.营运能力分析

(一)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

劳动效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或净产值÷平均职工人数(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 1.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应收账款×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2)存货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存货×360÷主营业务成本

(3)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期(天数)=平均流动资产总额×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净值 3.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三.盈利能力分析(一)企业盈利能力的一般分析 1.主营业务利润率=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成本费用

3.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4.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5.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百者权益×100%(二)社会贡献能力的分析

1.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2.社会积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 四.发展能力分析

1.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销售(营业)增长额÷上年销售(营业)收入总额×100% 2.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3.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4.固定资产成新率=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固定资产原值×100%

1、变现能力比率

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

(1)流动比率

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

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流动负债合计

保守速动比率=0.8(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 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提示:低于1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变现能力分析总提示:

(1)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

(2)减弱变现能力的因素: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或有负债。

2、资产管理比率

(1)存货周转率

公式: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3 意义: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存货周转天数

公式: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产品销售成本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20 意义: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数。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3)应收账款周转率

定义:指定的分析期间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公式: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3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定义: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公式: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00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5)营业周期

公式: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360}/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360}/产品销售收入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00 意义:营业周期是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分析提示:营业周期,一般应结合存货周转情况和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一并分析。营业周期的长短,不仅体现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还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6)流动资产周转率

公式: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 意义: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相当于扩大资产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形成资产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分析提示:流动资产周转率要结合存货、应收账款一并进行分析,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可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7)总资产周转率

公式: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8 意义:该项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

分析提示:总资产周转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经常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一起使用,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3、负债比率

负债比率是反映债务和资产、净资产关系的比率。它反映企业偿付到期长期债务的能力。

(1)资产负债比率

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7 意义: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该指标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

分析提示: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取利润的能力也越强。如果企业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导致资产负债率特别高,偿债风险就应该特别注意了。资产负债率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5%及以上时,应视为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应提起足够的注意。

(2)产权比率

公式: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2 意义:反映债权人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比例。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稳定。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分析提示:一般说来,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从股东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举债,可以将损失和风险转移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举债经营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负担和财务风险。

(3)有形净值债务率

公式: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5 意义:产权比率指标的延伸,更为谨慎、保守地反映在企业清算时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不考虑无形资产包括商誉、商标、专利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等的价值,它们不一定能用来还债,为谨慎起见,一律视为不能偿债。

分析提示:从长期偿债能力看,较低的比率说明企业有良好的偿债能力,举债规模正常。

(4)已获利息倍数

公式: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通常也可用近似公式: 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5 意义: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只要已获利息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偿付利息。

分析提示:企业要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才能保证负担得起资本化利息。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债务利息压力越小。

4、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不论是投资人还是债务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项目。在分析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证券买卖等非正常项目、已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会计政策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积影响数等因素。

(1)销售净利率

公式: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1 意义: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是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分析提示: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要相应获取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销售净利率可以分解成为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2)销售毛利率

公式: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15 意义: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分析提示:销售毛利率是企业是销售净利率的最初基础,没有足够大的销售毛利率便不能形成盈利。企业可以按期分析销售毛利率,据以对企业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的发生及配比情况作出判断。

(3)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

公式: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意义: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润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分析提示: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净利的多少与企业的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原因有:产品的价格、单位产品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可以结合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来分析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4)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

公式: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08 意义: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最重要的财务比率。

分析提示:杜邦分析体系可以将这一指标分解成相联系的多种因素,进一步剖析影响所有者权益报酬的各个方面。如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权益乘数。另外,在使用该指标时,还应结合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进行分析。、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是:第一,提供本企业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第二,有助于评价本期收益质量,第三,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第四,有助于评价企业的流动性;第五,用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分析是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

(1)现金到期债务比

公式: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本期到期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付票据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5 意义:以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与本期到期的债务比较,可以体现企业的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分析提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2)现金流动负债比

公式: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流动负债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5 意义: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3)现金债务总额比

公式: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负债总额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25 意义: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分析提示: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较,与同业比较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这个比率同时也体现企业的最大付息能力。

获取现金的能力

(1)销售现金比率

公式: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销售额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2 意义: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净现金流入量,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与同业比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的收入质量越好,资金利用效果越好。

(2)每股营业现金流量

公式: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普通股股数由企业根据实际股数填列。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意义:反映每股经营所得到的净现金,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该指标反映企业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就要借款分红。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公式: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资产总额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06 意义:说明企业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把上述指标求倒数,则可以分析,全部资产用经营活动现金回收,需要的期间长短。因此,这个指标体现了企业资产回收的含义。回收期越短,说明资产获现能力越强。

财务弹性分析

(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 公式: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期内的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8 取数方法:近五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应指前五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之和;同期内的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也从现金流量表相关栏目取数,均取近五年的平均数;

资本支出,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取数;

存货增加,从现金流量表附表中取数。取存货的减少栏的相反数即存货的增加;现金股利,从现金流量表的主表中,分配利润或股利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取数。如果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该项目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则取数方式为:主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减去附表中财务费用。

意义:说明企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满足资本支出、存货增加和发放现金股利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比率越大,资金自给率越高。

分析提示:达到1,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企业扩充所需资金;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部分资金要靠外部融资来补充。

(2)现金股利保障倍数

公式: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流量/每股现金股利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 意义:该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分析结果可以与同业比较,与企业过去比较。

(3)营运指数 公式: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

其中:经营所得现金=经营活动净收益+非付现费用

=净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期提取的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待摊费用摊销+递延资产摊销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9 意义:分析会计收益和现金净流量的比例关系,评价收益质量。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指标 篇6

从煤炭化验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共性问题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全局进行战略研究,建议学科领域科技研究方向为:新型传感器及信息获取技术;与国家重点工程相配套的过程控制系统和测控装备及其系统集成技术;精确制造中的测量控制技术及仪器仪表;微分析仪器及其关键技术;煤炭化验仪器设备及其关键技术。(洗煤厂专用化验设备,焦化厂化验设备,煤碳指标化验设备)

1.新型煤炭化验仪器及信息获取技术

2.化验仪器技术不仅是煤炭检测的基础,它也是控制的基础。这不仅是因为控制必须以检测输入的信息为基础;并且是犹豫控制达到的精度和状态,必需感知,否则不明确控制效果的控制仍然是盲目的。

煤炭化验仪器信息的获取、自动感应门传感技术是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技术;新型传感器是发展高水平测量控制仪器仪表的基础。传感技术已成为制约煤炭化验仪器设备发展的瓶颈。新型煤炭化验仪器及信息获取、智能通摆闸传感技术主要是对客观世界有用信息的检测,它包括有用呗测量敏感技术、涉及各学科工作原理、遥感遥控、新材料等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传感器制造技术等,信息融合技术(洗煤厂专用化验设备,焦化厂化验设备,煤碳指标化验设备)设计传感器分布、微弱信号提取(增强)、传感信息融合、成像等技术、传感器制造技术涉及微加工、生物芯片、新工艺等技术。

3.与国家重点工程相配套的过程控制系统和煤炭化验装备及其系统集成技术

工业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煤炭化验仪器仪表产品品种约占总品种的75%,而国内还不到20%.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的仪表品种国内满足率,一般性工程项目达80%,大型工程项目还不到50%,主要缺少智能化和高精度、酒店智能门锁高可靠性、大量程、耐腐蚀、全密封、防爆等有特殊要求的自动化仪表品种。安防监控

大型医疗设备成本与效益分析 篇7

一、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效益计算

1.定义

所谓医疗设备的成本也算, 包括了设备运作的直接成本以及周边的辅助成本。对于医疗设备而言, 涉及核算的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伴随设施使用而产生的折旧费用和维修费用、设备运作周边的药品或耗材等的消耗、设备操作人员的薪酬、维持设备运转而投入的电力等能源费用。

2.指标

通常来说, 涉及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效益评价指标一般有两种, 也就是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收益率法。

投资回收期法是一种以投资成本回收的时间长短来考核经济效益的分析法。它的计算公式是:

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

医疗设备净收入=总收入-总支出。

从公式可知:投资的成本回收时间越短, 投资的风险越小, 相应的产出的经济效益就越高。

而投资收益率是通过医疗机构的年度净收入和投资成本的比率。具体的计算公式是:

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净收入÷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

通过该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该项指标数值越高, 医疗机构的经营风险越低, 同时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实例分析

一般来说, 医疗机构中大型设备在检验部门中使用较多, 以医学影像科作为分析对象, 我们选取了一家医疗机构作为参照坐标, 以该医疗机构自2014年全年部门内医疗设备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依据。并通过医院的ERP系统内提取该医院的2014年经营成本数据, 综合以上信息, 结合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收益率法的计算公式, 整理得到得出全年的支出汇总表 (表格2) 和设备效益分析表。进行分析后以下结论:

1.通过表格 (2) 我们可以看出, 医学影像科16排CT、1.5T磁共振、DR投资收益率高, 投资回收期短, 表明设备使用率高, 经济效益好。

2.宝石CT这台设备的投资收益率较低, 分析原因后得出:该设备的造价较高, 虽然设备的性能好, 对人体的副作用小, 检查时间短、检查精度高, 但是病人需要为使用该设备付出的费用过高, 还未得到患者的普遍接受;同时, 由于该设备属于高精尖产品, 设备使用人员对设备的性能了解不够, 培训不到位, 使得设备的利用率大打折扣。

3.表中的数字胃肠机作为大型医疗机构的必备设备, 产品初期投入较高, 且该设备的使用频率较低, 可以通过与其他科室开展合作, 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

4.CR和X射线机作为较早引进的医疗设备, 在技术革新的同时, 已不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 人们更加青睐技术成熟, 副作用小的新设备, 所以设备的收益率较低。

通过设备效益研究和评价体系,

很好:回收期≤2年;

较好:2年<回收期≤4年;

一般:4年<回收期≤6年;

差:回收期在6年以上。

医院的这些设备之中, 可以发现DR和CT机产生的效益比较理想, 效益很好;磁共振机属于效益较好的行列

三、提升医疗机构大型设备运营效益的方式方法

1.做好科学论证

如果初期论证不严谨, 可能会造成医疗机构投资的效率低下。论证的主要环节是:

(1) 设备需求科室先期做好调研, 将本科室对设备的需求情况、设备安置的各项要求、使用成本和产出都有详细的报告后, 向医疗设备管理机构提交采购申请。

(2) 医疗设备管理机构对申请进行核实, 然后上报医疗机构的办公会进行可行性讨论, 如果该设备的引进能够对提升科室综合实力, 提升医疗机构整体盈利产生推动作用, 同时不会对医疗机构的运营造成不利影响, 就可以进行采购。对于不能对医疗机构整体运营短期内产生推动作用的, 在综合分析后慎重采购;对于无法对医疗机构综合运营产生推动作用, 反而会对医疗机构的经营产生亏损影响的, 不予采购。

2.加强医疗设备的日常效益分析

医疗机构应该针对医疗设备的使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流程, 规范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和其他操作流程。在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要充分通过医疗机构已有的信息系统对设备的使用率和折旧率进行详细的分析, 按时将相关的费用折入到成本管理之中。通过系统分析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关联数据, 提高成本分析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3.控制医疗设备的耗材支出, 控制运营成本

对于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的科室, 要通过定向控制的方式来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一般来说, 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支出一般是设备周边的耗材以及设备自身的维修和维护。相关的支出是设备购进后后期成本提升的主要环节。医疗机构要通过相关的环节来降低这部分成本支出, 具体的做法是:在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过程中, 要将周边相关耗材的采购进行捆绑议价, 尽量降低采购成本。在日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将设备耗材的使用纳入到绩效考核机制之中, 以求尽量降低耗材使用成本, 从而提升医疗设备的效益率。对于设备和耗材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管理提升医疗机构的运作效率, 必须要重视这种成本管理的作用。

4.强化设备相关知识学习, 提升操作人员综合素质

在设备安置到位后, 要马上开展设备的操作以及相关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培训, 使工作人员能够较为完整的形成对设备的操控能力, 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 以增加对于诊疗服务的正确率。同时, 可以提升设备使用和维修人员对设备的熟悉程度, 从而提升医疗设备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恩科, 高敬龙, 李帅帅, 等.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在大型设备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1) :51-54.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指标 篇8

公共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是指建设项目从社会公共需求识别、评估选项、设计、采购、施工到竣工验收、投产运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全过程,反映了项目实施程序的内在客观运动规律。

项目生命周期的主要特点,首先表现为周期性。无论什么公共投资项目,都必须完整而严格的划分为若干阶段。项目建设不能跳跃其中某一阶段,否则就会违背客观规律;其次表现为时限性。公共投资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和建设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后表现为综合性。公共投资项目生命周期的运转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方的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根据各个具体阶段的特征,将公共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按照实施先后顺序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立项阶段、建设阶段、竣工阶段和运行阶段。

立项阶段是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包括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公共需求进行识别,以及经过全面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和多方案比较确定项目的建设方案。建设阶段是项目由立项规划转变为建筑实体性操作阶段,包括方案设计、人力与物质生产要素采购,以及建设施工等重要内容。竣工验收是工程完成建设目标的标志,是全面考核建设成果、检验设计和工程质量、检查其是否能按设计标准投入生产和发挥效益的重要步骤。运行阶段是项目产出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的阶段。

从项目效益的形式来看,立项阶段和建设阶段的本质是项目管理活动,是项目效益的形成过程;竣工阶段和运行阶段的本质则是取得项目产出和发挥项目效果,是项目效益的具体实现。从与“3E”的关系来看,立项阶段和运行阶段的核心是项目运作的效果性,而建设阶段和竣工阶段的核心则是经济性和效率性。

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目标是对项目运作过程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由此,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3E”与项目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形成了有机的映射关系。

二、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各阶段评价内容

(一)立项阶段的评价内容

1.项目建议书阶段是提出并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的阶段。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项目决策正确,意味着对项目需求和目标作出科学的决断。因此,要实现项目效益,必须要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合理性。

2.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是选择和决定建设方案的过程。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从而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并作出判断。在建设的前提下,优选出最佳投资行动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合理地估计和计算项目工程造价,从而在实施最优投资方案过程中,有效的控制项目成本和产出等方面,实现项目目标。

(二)建设阶段的评价内容

1.设计质量管理。设计是设计者根据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为具体实现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要求,拟定建筑、安装及设备制造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工作,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选择是要选择设计能力强、经验丰富、收费合理的单位来承担项目的设计工作。

设计方案选择是公共投资项目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公共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占75%以上。公共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能否保证进度、保证质量和节约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质量的高低。项目投入运营后,能否获得满意的效益,除了投资决策外,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合理的设计还可以有效地节约项目运营成本。由此可见,选择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做出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对于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

2.承包人选择和合同管理。项目招投标阶段是对项目建设所需人力资源的采购,也是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目标顺利实施的前提。在招投标阶段,不仅要选择和确定承包人,而且还要选择和确定采用的合同类型及其计价方式。不论是承包人选择还是合同计价方式,都会对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阶段产生重要影响。

3.材料与设备采购管理。建设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项目工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进行采购。工程材料与设备的采购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工期和质量。良好的采购管理,能够确保以最优的成本在恰当的时机采购恰当种类、质量和数量的材料和设备。

4.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实施阶段是将项目采购的材料、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化为项目实体的过程。工程施工管理过程就是对上述资源的维护和使用,以实现项目产出。它对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工程施工管理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施工方法管理、施工环境管理、工序质量管理、施工顺序管理、成品保护管理,以及施工进度管理等。

(三)竣工阶段的评价内容

竣工阶段的评价内容是工程的实际成本、质量和工期。实际成本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花费的全部成本,即竣工决算总额;实际质量是指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有关质量标准的程度,包括使用质量和施工质量两个重要部分;实际工期是指通过实际开工实践和实际完工时间所确定的工程进度,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共同反映出项目的产出水平。

竣工验收是项目完成建设目标的标志,是全面综合考核项目成本、工期和质量的最终阶段。在项目实际投入的条件下,将项目成本和项目产出分别于项目投入相比较,从而可以得出对经济性和效率性的结果评价。

(四)运行阶段的评价内容

运行阶段的评价内容是项目产出的使用情况和外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投产运行之后,其产品和服务被公众所使用,并发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对运行阶段的评价体现为对效果性的评价。将项目效果与项目目标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三、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

当审计人员采取各种审计方法获取审计证据,计量评价指标的时候,已经获得了“项目效益是什么样”的结论。接下来,审计人员需要将效益评价指标的计量结果与适当的评价指标“项目效益应该是什么样”相比较,判断“项目效益好或不好”。评价指标如果偏离了评价标准,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评价标准是用以评价公共投资项目运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合理的、可达到的效益标准,即衡量和考核有关效益评价指标的准绳和尺度。它们反映了针对公共投资项目运作的合理化期望,代表了理性并具备相关信息的人对“事情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评价标准不应该是理想化的难以企及的完美状态,根据这样的标准得出的审计结论不仅被审计单位难以接受,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也会认为结论有失公允。

在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整个过程中,评价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随着审计人员获得信息量的增加而需要不断修改。审计人员在建立评价标准的时候,还需要与项目管理部门、承包人、施工单位讨论协商。这样,被审单位才能理解标准、赞同标准,并接受依据标准得出的审计结论。

(一)评价标准的特点

合适的评价标准对审计结论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其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有用性:审计人员通过将效益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比较,可以得出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需要的审计发现和审计结论;

2.可靠性:对于同一个公共投资项目,不同审计人员运用项目的评价标准能够得出高度一致的审计结论;

3.客观性:评价标准不受审计人员主观偏见的影响;

4.可理解性:评价标准内容清晰,不会导致大相径庭的理解;

5.可比性:评价标准与其他类似项目的效益审计中运用的标准一致,而且与以前开展的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所应用的标准相一致;

6.完整性:审计人员要确立适合于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的所有指标评价标准体系;

7.可接受性:审计报告使用者同意认可的标准。评价标准的可接受性越高,效益审计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二)评价标准的确立

评价标准的确立,需要审计人员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性质、项目的特征以及审计的目标,并与被审单位及有关专家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评价标准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得:

1.审计小组以前审计公共投资项目采用过的标准;

2.类型相似或相同地区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表现;

3.公共投资项目管理部门运作的法律和规定;

4.行政机关针对公共投资项目的专设标准;

5.公共投资项目涉及行业的行业标准;

6.权威机构或专家的建议;

7.外国类似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表现;

8.公共投资项目前期指定的项目目标;

9.相关效益审计准则提及的评价标准等。

评价标准可以来源于上述一项数据,或者是多项数据的加权平均值,或者是某项数据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的修正值。总的来说,评价标准的确立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审计人员需要以各类标准的特点为根据,结合公共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确立合适的评价标准。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

上一篇:erp应用效果评估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水墨青花》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