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四年级下册(共6篇)
本课是《写字》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人教版新课标》) 第八册第二课《左中右结构 (一) 》的内容。教材列举了长短、宽窄不同的“衍、澈、辩、倒、游、谢”6个左中右结构形式汉字, 要求学生识读范字掌握其特点和写法。把“例、滩、彻、树、嘲”5字补写完整, 书写“道谢、例外、关键、沙滩、旅游、健康”6个词语, 挑选自己喜欢的字练习, 本课共计练习51个汉字, 多种练习, 从模仿到自主练习, 达到熟练程度。
左中右结构是在左右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延续, 因此, 首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左右结构的特点并能熟练地书写。由此, 学习左中右结构的字就不显得很难了。要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 不要很直接地让学生看结构很复杂的字体, 其实再复杂的字体, 通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所以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指路的作用。
本课利用电脑操作让学生了解, 左中右结构的三部分并不都是一样的, 而是有变化的, 书写是有规律可循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 抓住左、中、右三部分宽窄、高低的变化特点, 得出左中右结构字的基本类型, 掌握书写方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读帖, 观察、比较、分析左中右结构汉字“结构随行, 写得紧凑”的规律, 激发学生自探规律的学习兴趣。
2.感受左中右结构汉字在一个方块内三部分组合宽窄高低、参差变化、相互让就的动态美。
3.学会“看—想—临—比—改”五步临写法。从模仿练习到自主练习, 达到熟练书写的程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1.拍照游戏:体会单人照、双人照、三人照时同学形体变换的必要性。
2.揭题:从拍照中引申出左中右结构字的安排也要注重各部分的穿插和避让。
(设计理念:从拍照片和左中右结构字之间寻找共同规律, 初步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变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揭示造字的原理)
二、识读范字, 掌握特点
分组出示范字“倒、衍、辩”和“谢、澈、游”。
1.观察、比较、分析它们共性的特点。说说“倒、衍、辩”左中右三个部分宽窄、长短的变化。 (板书:宽窄、长短)
2.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师:这里有三座不同套型的房子, 你看看汉字宝宝的体形, 它该进哪座屋子? (中部较宽、短) 用图形课件演示三部分宽窄、长短不同。
3.为什么有宽窄变化?
“倒、衍、辩”左中右三部分中中间部分较宽、短 (课件演示中间部分特点) , 独体字“至”书写时也较宽, 三点水、言字旁作为偏旁书写时也写得较短, 结字随形, 因此在左中右结构书写时中部仍然较宽。 (板书:结字随形)
4.出示范字“谢、澈、游”。师:仔细看看它们的体形, 能进刚才那幢房子吗, 为什么? (中间部分较窄、长)
“谢、澈、游”中言字旁、三点水书写时仍然遵循结字随形的原则, 在左中右结构汉字书写时写得较短, 中间部分“身、育、方”分别写得较长, 书写汉字有规律可循。
5.总结规律, 出示儿歌:
左中右, 别碰撞, 宽窄高低要细想。
避让穿插形体美, 和睦团结好风尚。
左中右三个部分要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中间的部分要写得正一点, 左中右三个部分高低、长短要恰当, 碰撞在一起不好, 应该像小朋友一样, 要讲文明, 讲礼貌, 互相谦让, 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变化。
(设计理念:初步感知左中右三个部分之间的参差变化, 举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领悟字理如同做人之道。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和比较, 学会发现问题, 编写朗朗上口的书写儿歌, 指导书写)
三、临写范字, 指导方法
1.明确书写要领, 师范写“倒、辩”。
“倒”:中部较宽短, 右部较窄长。
“辩”:中部窄短, 右部宽长。
2.指导自主临摹“五步练字法”。
(1) 看。仔细观察范字的笔画、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 想。想一想范字结构的主要特点, 左中右三部分的大小、高低关系。
(3) 写。在田字格里临写一个。
(4) 比。与范字作比较, 找出缺点。
(5) 改。再次临写, 改进缺点。
3.学生尝试练习“倒、辩”, 各写三个。
4.教师异步指导, 并随机抽取典型作业。
5.指导书写“衍”。
(1) 出示小篆“衍”, 理解字义。会意字, 本义:河:水流入街道来了。现指是多余的。
(2) 设立病字医院。以“衍”字为例, 讲解分析:
各部分要减肥, 长短适宜。
各部分要穿插, 相互避让。
各部分要紧凑, 高低适当。
6.师范写, 明确书写要领。
“衍”:中部较窄, 中部较长、偏下。
7.学生练写“衍”三个, 同桌互评。选出最漂亮的一个圈起来。
四、明确要领, 自主临摹
1.指导学生同桌合作摆放“谢”, 要求:左中右结构三部分和谐, 田字格中位置正确。
2.指名上台摆放。
3.引导总结:“谢”:左部较窄, 右部宽长。师范写。
4.回忆五步临写法, 学生尝试练习“谢、澈、游”, 各写三个。
5.教师巡视, 个别辅导, 提醒正确的坐姿, 并随机抽取典型作业, 讲解、示范。
(设计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动一动、摆一摆、比一比, 概括写字结构规律, 引导学生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 让学生明白书写汉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五、自主练习, 拓展运用
1.补笔练习。
(1) 示范。补写“例”。
(2) 学生练习:“滩、彻、树、嘲”等字, 先补笔画, 再完整练习。
(3) 反馈, 重在补笔效果。
2.书写词语。
(沙滩) 运动, 有益 (健康) 。
(旅游) 时迷路了, 遇到好人帮助, 连声 (道谢) 。
成绩好的同学 (关键) 是上课专心听讲, 无不 (例外) 的。
3.把你喜欢的字挑几个再练一练。
(设计理念:从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拓展中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
五、作业反馈, 评价小结
1.四人小组推荐一位同学的优秀作业, 参加“小书法家”的评选。
2.学生欣赏“小书法家”的作业, 教师适当点评示范。
3.为班级“小书法家”“小评论家”颁发“书签奖”, 统计全班合格率。
4.小结:今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中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 今后, 在书写时碰到这一类字一定要先分析每个偏旁部首的特征, 给每个部分都排好合适的位置, 处理好大小比例的关系, 那么你的字就一定会写得更加亮丽。让我们端端正正写字, 堂堂正正做人, 共创和美世界。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提升学生对字的鉴赏审美能力, 通过互评改进,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过程, 增强自信)
【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左中右结构的字较为复杂, 不可能面面俱到去分析, 这节课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是抓左中右三部分宽窄、长短主要特征。在揭示字形的表象、列出书写知识的要领时, 教师不是包办代替把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 而是设疑提问, 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独立思考, 尝试答问, 分组出示“倒、衍、辩”和“谢、澈、游”, 学生不难发现言字旁、三点水无论在左中右的左边或中间都写得较窄、短,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左中右三个部分高低、长短要恰当”, 形成书写知识要领。在写字技能教学阶段, 常采用尝试练习和自我评价方法,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改进缺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还教给学生运用“五步练习法”自主临摹范字, 一看 (仔细观察范字的笔画、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 二想 (思考一下范字的特点) , 三写 (先临写一个范字) , 四比 (与范字比较找出缺点) , 五改 (再次临写, 不断改进缺点) , 对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效果显著。
二、注重文化熏陶, 感知与领悟书法魅力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启发、引导、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中, 教师通过拍照片、拼字游戏等创设的情境,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答一答,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 知道写好字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突破本堂课的难点, 掌握左中右三部分宽窄、长短的变化, 教师创设让汉字宝宝找房子的情境, 让学生明白结字随形的造字原理。“衍”字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较生疏, 教师从出示“衍”字的小篆, 理解字意入手, 帮助学生识字、写字,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感受民族文化的智慧。
三、注重多元评价, 激励和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厘米,也是()米,写成小数是( )分米。
2.8.954精确到百分位是( ),精确到十分位是( ),精确到个位是( )。
3.与0.3相邻的两位小数分别是()和();比1小的最小两位小数是()。
4.用0、2、4、8四个数及小数点组成的三位小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5.有一个数的个位上是5,百分位上是2,十分位上是6,这个数写作(),读作()。
6.把0.005扩大100倍是(),把4.7缩小为原数的()倍是0.0047。
7.将△-□=○,▲+■=,○这些图形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8.学校在小明家东偏南3500米,小明家在学校( )的方向上,距离是( )。
9.520.3万写成整数是(),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10.5.06米=( )米()厘米10元2分=()元
3吨65千克=()吨 4.08吨=( )吨()千克
二、我会判断(1分=5分)
1.6701的简便算法是6700+67 ()
2.比0.6大并且比0.7小的数只有一个。()
3.0.20和0.2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4.小数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去掉小数点后面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三、我会选(1分=5分)
1.与18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18)) B.(18))
C.(18+12)+4)D.(18-2)-2)
2. 25252正确的简便算法是( )。
A.254+825 B.(25+125)2
C.(25)25) D.(25)25)
3.把21.97精确到十分位是()。
A.21.9 B.22 C.21.0 D.22.0
4.100张纸叠起来厚2.3厘米,平均每张纸厚()厘米。
A.0.23 B.0.023 C.0.0023
5.在下列各数中,在()的末尾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大小不变;在()的末尾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A.53B.5.3C.53.0 D.530
四、我会算(36分)
1.直接写得数(5分)
0.6000= 14.3900= 100.031=0.2500=
4.3200= 4.800= 73.050= 5000=
0.040=90000= 0.8000=101.100=
0.760000= 10000000=
2.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分)
0.2○□=0.0024.5○□=4500
□○100=8010○□=0.001
3.用简便方法计算。(27分)
2486-(740+1486) 2542532005
355-157+45-1434696+4694
8082578988022401-27
五、我会列式(8分)
1.125乘45的积,除以402与377的差,商是多少?
2.56减去2184除以56的商,所得的差去乘105,积是多少?
六、我会应用(1题6分,2~5题每题5分,共26分)
1.11路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向东偏南25千米后,向东行驶5千米,最后向北偏东35千米到达终点。(6分)
(1)根据上面的描述,把11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
(2)根据线路图,说一说11路公共汽车回程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
2.1千克花生可榨油0.42千克,100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3吨花生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3.一张桌子120元,一把椅子50元,买58套桌椅一共要花多少元?
4.星期天,王老师带领17名同学去公园划船,租一条小船可坐3人,每小时12元,租一条大船可坐8人,每小时24元,怎样租船所花的租金最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有序观察画面。学会抓住画面重点认真观察,准确表达。
2、让学生明白写好看图作文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运用象声词、人物对话、人物动作描写等,把画面写具体、写生动。
3、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唤起学生关注历史、爱国、热爱和平的情感体验。做到“习作”与“立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统一。【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照片中的人和景,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并根据观察和想象把画面写“活”。
难点:在观察与想象时,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课件准备】
1、一张书上的旧照片。
2、日本轰炸上海录像。【导写过程】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
1、同学们,在老师的相册里,有这样的照片(课件出示),这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你们学习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这些瞬间,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点击音乐)但是,有些照片给我们留下的,却是痛苦的记忆。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吧。(课件出示书中的那张照片)
2、课件出示历史背景资料: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1937年8月28日,当时上海火车南站遭到了日本侵略者两次毁灭性轰炸。南站挤满了想要撤往内地的群众,有一千八百多人,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日军轰炸过后车站变成废墟,到处横七竖八躺满尸体,惨不忍睹。一个浑身是血的小孩,坐在被轰炸过的铁轨上号啕大哭。一位战地记者赶到现场,在已经成为废墟的站台上拍摄下了这个幼小的幸存者。
(师给学生留出1分钟的观察时间)
3、师:一张照片,一段屈辱的历史。看着这张照片,看着这个小孩,你最想说 的一句话是什么?
二、观察画面,真情表达
(一)揭示课题
1、师:这是我们语文园地四习作教学里的一张照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这张照片,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并用手中的笔让这定格的镜头动起来。(揭示课题)
2、生齐读“让定格的镜头动起来”。
(二)明确观察顺序:
(三)整体感知图中的人和景: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物
(1)师:仔细观察,画面中从远到近有哪些被毁的建筑?(2)生:从远到近有:房屋、天桥、碎砖碎片、铁路。课件出示:标有废墟名称的图片。
师:从上到下有——学生接着说:天桥、房屋、碎砖碎片、铁路;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
1、师:除了满目的废墟外,这张照片中最牵动人心的是什么?生:小孩。(点击课件出示:小孩子特写图片)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他身上,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2、生:这是一个可怜的小孩?
3、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根据学生发言顺序,引导深入理解。(1)小孩的衣着(2)小孩的动作
(3)小孩的神情(他的表情怎么样?是怎样哭喊的?)
5、师小结:画面中这个孤独无助的孩子最可怜,我们可以从他的衣着、动作、神情等方面进行观察,看图作文要做到抓住重点,仔细观察。(板书:重点观察)板书后,引导全班读。
(4)师过渡:对,观察画面既要有序,又要突出重点。A、谁能用学过的词来形容你看到的画面。生:惨不忍睹„„
B、让我们一起用神圣的符号记录下这令人痛心的一幕吧:(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照片上,只见一片本来繁华的景象在(狂轰滥炸)中化作废墟,只留下(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碎砖碎瓦)……还有一个()的小孩子坐在废墟里(号啕大哭)。一生答再齐读。请两名学生口头交流。
三、合理想象,再现历史
(一)想象场面 再现情景
1、师过渡:同学们,望望已经成为废墟的车站,看看这个浑身是血的孩子,独自一人坐在废墟里嚎啕大哭,你一定有许多的问题要问。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回顾当年发生的这一幕吧!真实的历史。师点击,播放日本轰炸上海录相。
2、(观看后)师:这一段并不清晰的录像记录着当年日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谁来为我们描述你在视频中见到的景象。A、(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句子):(1)敌机从空中投下炸弹。
(2)炸弹爆炸,炸毁了车站的建筑物。(3)飞机轰炸时,人们惊慌失措地逃跑。
B、师:同学们,相信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请你们来说说当时车站都会有哪些人?
(年轻的,年老的,带小孩的妇女„„)
好,我们看大屏幕,请你们展开想象,当时车站都有哪些人,敌机轰炸时,他们是怎样逃跑的(点击课件)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3分钟后我们再交流。(课件内容:)
敌机轰炸,人们惊慌失措地逃跑,有的年轻体壮,他拔腿就往车站出口奔去,一边跑,一边喊:“鬼子的飞机来了,快跑呀!”;有的 ;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C、汇报交流:
(二)再现声音 情景交融 [运用象声词]
1、师过渡:可是,画面中的这个小孩为什么没有跑,而是孤独无助地坐在那儿?(他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去哪里了?他们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些在照片中看得到吗?不能。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展开“合理的想象”。(板书:合理的想象)
这悲惨的一幕就这样定格在历史的画面中,历史的画面本是无声的,而炸弹爆炸,建筑物被毁,人们痛苦的哀号,这一幕幕触目惊心,这声音惊天动地。如何再现这一历史瞬间,《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中也有好方法,我们来学习。
2、课件出示《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含有象声词的句子。我的发现:
(1)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
(2)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3)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句子,你发现什么?
4、生:这些句子都用上了象声词(哪些是象声词,请你读出来。点击课件。)
5、师:用上象声词有什么好处?
请同学们用上象声词给画面配音,你会配上哪些声音。[课件出示象声词]。
(三)导写引路,尝试写作
1、导写引路
师:这样鲜活的画面,如果只用这些简单的文字来记录,(课件出示想象的三句话)画面能动起来吗?不能。老师围绕“三架敌机从空中投下炸弹”这句话展开想象,写了一段话。
2、课件出示:教师示范给第一个句子写具体。情景:三架敌机从空中投下炸弹。
敌机 “嗡嗡”地在天空中盘旋着,呼啸着飞过来,“咝——”一枚枚的炸弹从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像雨点般倾泻下来,“砰”的一声巨响,炸弹无情地落在了车站。顿时,地面上浓烟滚滚,弹片和尘土四处飞溅。(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来夸夸老师。(2)谁先来夸老师哪里写得好。
3、师:一张照片还原历史,一个镜头揭露罪行。让我们用饱含真情的文字真实再现当年的凄惨情景,让定格的镜头动起来,来,和老师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课件出示小练笔](停顿)这样,我们四组,每组各选一句话展开合理想象写一个片段,第一组选第一句话,第二组写第二句话,第三组写第三句话,第四组写第四句话,把画面描写具体。要是能给画面配音你的文章会更精彩。
4、生写作,师巡视。
(1)师:(生约写1分钟后说)可以拿出课前积累的好词来运用。瞧,平时的日积月累月现在派上用场了。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供大家选用。
5、习作交流,点评提升
A、自读自改
师:已经写完的同学,请自己读一读,改一改,还没有写完的同学要抓紧时间。(B、小组互评
师:同学们请停笔。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现在请同桌互相来评一评,改一改。(课件出示评价表)同学这个片段:
语句(很通顺 比较通顺 不够通顺),书写(很工整 比较工整 有点潦草),(能 没有)恰当用上象声词,把画面写得(很具体 比较具体 不够具体)。我最欣赏的一句:(用“~~~~”画出)。我想口头提个小建议。)(时间不足省去)
师:欣赏和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我们请四个同学上来和大家分享习作,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动脑思考,老师要请你们来当小老师点评作文。C、学生展示习作
(1)第一个学生到展示台读作品。
(2)师:先请你的同桌来点评,再请其他同学来补充。
再请一个同学上来和大家分享习作。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评一评。(第二个同学上台读),老师先来评,你们再来补充。(老师重点抓一句点评修改,或者抓一句好句夸奖。)
(4)老师的作文和你们的作文连起来,就是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师:照片背后的故事讲完了,可是老师还有很多话想说。这张照片只是中国屈辱历史的一个缩影,当时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中国的国土上任意烧杀抢夺,狂轰滥炸,像这样惨不忍睹的画面,比这个孩子更可怜的孩子不计其数。(课件出示中国人惨遭屠杀图片资料)
2、师:时过境迁,今天的世界也不太平,不少地区仍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像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使多少个幸福家庭家破人亡,使多少个孩子成了孤儿,流落街头,饥寒交迫„„
3、师:和战争中的孩子对比,你有何感受?
4、你的愿望是什么?
生:我希望世界和平不要战争!(你象雷利一样是个热爱和平的孩子。)师(相机出示:只说一句):我的愿望是1——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我的愿望是2——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我的愿望是3——让那已经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中呼唤和平的语句,我们可以运用到今天的作文中来表达我们的愿望,做到学以致用。)
5、如果我们把内心涌动的种种思绪和情感写下来作为文章的结尾,再给文章加上一个精彩的开头,拟一个有个性的题目,这篇文章就完整了。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回到黑板前,指着板书说)今天的作文课我们明白了写好看图作文,要做到有序观察、重点观察并且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定格的镜头就会动起来。请同学
们课后继续把这篇作文写完。板书设计 让定格的镜头动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是训练搜集材料能力的继续;二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非常广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话可说的机会。
本次习作训练,紧扣本组的专题,编排了一次看图写文。指导学生习作时,可先指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课文,回顾了解到的战争情景,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影视等传媒,把学生引入战火纷飞的年代。然后出示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接着以图中废墟中的孩子为重点,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想象:这个小孩的外貌、年龄,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未来的命运等。最后,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我的发现”安排了4个比喻句,要求学生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带点的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与战争有关的成语,有的成语还包含着一个故事。“宽带网”围绕本组专题“战争与和平”,列举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这是本组课文学习后的拓展和延伸。【教学目标】
⒈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⒉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⒊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⒋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教学准备】
⒈搜集与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
⒉搜集同学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新闻。【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激趣导语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词语盘点
⒈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①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②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
③学生书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④教师听写词语。
⒉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②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③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④从课内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⑤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词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比喻句更深刻地体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而且还用你那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可谓一举多得!语文王国里精彩无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感受到魅力无处不在,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三、日积月累
⒈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⒉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⒊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成语,提出难以理解的成语全班交流。
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一般都说“知己知彼”,指对自己的情况和敌人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
百战百胜—多次打仗都能取得胜利。
运筹帷幄—《汉书•高帝记》“上(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后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
决胜千里—在千里之外就能决定最后的胜负,比喻智慧超群。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
攻其不备—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的计策,乘魏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后来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作战方法。
声东击西—声,声张,宣布出来。军事上出奇制胜使对方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即表面上或口头嚷着攻打这边,实际上却攻打那边。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来用以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腹背受敌—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样。《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看见东晋军队布阵整齐,“望八公山,草木皆人形”,非常惧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发生错觉,稍有一点动静,就非常紧张。
风声鹤唳—唳:鹤叫。《晋书•谢玄传》记载,北方的秦王苻坚带兵来攻打东晋王朝,在安徽淝水一带,被晋军打得大败,往回逃的路上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晋军来追击他们。后来就用“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兵贵神速—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最为重要。(语出《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突然袭击—军事上指出其不意地打击。神出鬼没—比喻变化巧妙迅速,或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捉摸(多用于用兵出奇制胜,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所向无敌—指军队等所指的方向,没有能抵得住的对手。
⒋教师点评解释并选词造句。
⒌比一比,看谁记得多,看谁记得快。
四、作业布置
抄写日积月累。第二、三课时(看图写话)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战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与认识。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中提到的战争场景。
二、回顾课文
⒈本组课文提到的战争场景。
①《夜莺的歌声》中,沉着俏皮的小夜莺与游击队员完美合作,歼灭了32个鬼子。
②《小英雄雨来》中,机智勇敢的雨来不仅掩护了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自己还成功的从鬼子的魔爪下脱身。
③《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完美一起享受春天》更是表达了我们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永驻的期盼。
⒉呈现战争中儿童的图片,播放写作图片时代背景淞沪会战纪录片,交流感想。
⒊呈现写作图片,简要讲述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火车站南站情景及照片来源。
⒋小组内讨论感受后班级内分享。
三、观察图片
⒈引导学生按看图作文观察方法认真观察,展开合理想象,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
⒉一废墟中孩子为重点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想象:这个孩子的外貌?年龄?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⒊讨论作文题目并在班级内交流分享整个故事。
⒋提出写作要求。
①整体把握,把想到的和看到的写下来。
②突出重点。
③完整表达。
四、拟定草稿
五、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的片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六、作业布置
誊抄习作。
习作例文
一张旧照片
这是一张1937年2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照片上:一个小孩面对着废墟的场面,无助得哭泣。倒塌的房屋,断裂的天桥,被炸断的火车轨道,原本还是一片繁华的景象,一瞬突然改变了。也许爸爸刚刚答应给他买好玩的玩具赛车,漂亮的小娃娃,还有逗人喜欢的玩具小猴„„
妈妈也答应他今天去奶奶家玩,明天去姐姐家玩,后天去姨妈家玩„„突然一架架飞机呼啸而过,一阵阵炮火轰鸣,一个个坦克连连发出。炸毁了他美好的童年.他被这一切惊呆了。
他可能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但他的命运注定要改变。因为,他没有了疼爱他的爸爸妈妈,没有了舒适的小床,没有了宽阔的房间,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我痛恨战争,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痛恨曾经侵略我们中国的日本人!我相信你们也有父母,也有儿女,也有妻子啊!你们的心也是用肉做的呀!你们怎么忍心让别人家的小孩变成小乞丐呢?我希望你们赶快纠正错误,也希望我们的世界没有战争。
一件真实的事情
在我们课本第19页有一张非常残酷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在这张照片上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为什么哭呢?也许是他的父母要回老家,但是发生爆炸时,突然火车一响,他的父母就不知了去向,就只剩下小孩一个人在这里嚎啕大哭!
那他的父母在哪里?或许这个小孩的父母已经被日本人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不敢让人们相信的是当时的抗日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了那宝贵的生命。但在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在当时父母可能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坐火车回老家。可能他们并不知道危险面临着他们,向他们逼近。但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他的父母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小男孩,但是小男孩再也见不到他的爸爸妈妈啦!
这个孤独的小男孩以后的命运如何?说不定在战争过后小男孩会被好心人收养,也说不定也会被日本人收养,或者他长大以后想为他的父母报仇,为国家报仇,为人民报仇。
这一连串的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也知道问题已经解决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抗日,不让敌人欺负我们的国家。我们要维护和平,让和平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之间吧!
废墟中的孩子
这幅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我国上海火车南站时的情景。啼哭的婴儿,倒塌的房屋,使我们不由得仿佛又回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屈辱年代。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时本应当是学生上学,工人上班,老人和孩子在房前屋后小憩和玩耍的时候。可是由于日军的狂轰乱炸,上海城内的学校和工厂很多已被炸毁,人们已不能正常的上班和上学。
这时的上海火车站,由于北站已成为战区,交通被切断,南站就成了交通的惟一出口,所以上海火车南站,人流拥挤不堪。忽然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日本敌机飞来投下大量炸弹。上海火车站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车站,天桥月台以及铁轨被炸得稀烂。站内的人们死伤无数,地上躺满了横七竖八的尸体。火光中,父母焦急的呼唤着孩子,孩子哭喊着寻找着亲人,炸伤的人们痛苦的呻吟着,废墟中幼儿悲惨的啼哭声更是让人心痛。几分钟前,这个婴儿可能还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撒娇,手里还玩着爸爸亲手为他做的玩具。几分钟后,侵略者的炸弹顷刻间将这美好的一切都毁灭了。敌机投下炸弹的瞬间,孩子的母亲努力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遮挡住纷飞的瓦砾和弹片,孩子的母亲被炸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侥幸活下来的孩子已认不出血肉模糊的母亲,他大声的哭喊着。可是眼前没有出现妈妈慈祥的笑脸,更没有爸爸平时那有力的双手来抱起他。孩子那稚嫩的哭声似乎在质问侵略者: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的残忍,夺走我父母的生命,夺走我幸福的童年,我这么小,我以后将怎样生活啊!
是呀,是战争使原本繁华的街市变成了废墟,是战争摧毁了人们原本幸福的家园,是战争打碎了孩子们童年的梦想。愿这样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让世界永远充满幸福和欢笑。
沉痛的教训
这是一幅拍摄于1937年的照片。这天,日本侵略者在上海火车南站投下了大量的炸弹。顷刻间,使繁华的上海火车站变成了一片废墟。图中的幼儿由于剧痛和惊骇大声的哭嚎着,他的亲人可能已被敌人罪恶的炸弹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上海火车站到处是惨不忍睹的景象。残垣断壁,炸毁的铁轨,倒塌的天桥,无助的孤儿,无不诉说着侵略者的残暴。
看到这幅照片会使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感到心痛。战争都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啊!大批饥饿的难民、失学的儿童,倒塌的房屋、失去双亲的儿童、无家可归的贫民、致残的身体。
图中的幼儿今后将如何的生活啊。可能因为战争,会使这个刚刚来到人世不久的婴儿过早的夭折,这个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东西他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看,带着惊恐、带着无助、匆匆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他幸运,可能会被好心人收养,可是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孩子心灵深处将成为永远抹不去的痛。也有可能,他的父母只是被炸弹炸伤了身体,在今后的生活中,拖着致残的身体领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沿街乞讨,孩子伸出的乞讨的手臂上,依稀可见弹片擦伤的疤痕。
是呀,这是中华民族屈辱的一幕,正是由于我们当时国力不够强大,侵略者才敢在我们的国土上如此嚣张。少年强则中国强,是啊,祖国的强大要靠我们年轻一代用勤劳的双手去建造。决不让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张旧照片中的战争孤儿
当我手持这一张照片时,我感慨万分。小时候,我就不断听妈妈重复这样一句话:“日本人太坏了,坏得丧失了人性!”(点明时间和历史事件。)
我看到这张照片,眼中浮现了当时的情景,这是一张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一个可怜的孩子,坐在一堆废墟中,伤心地用脏兮兮的手捂着脸大哭起来,他身旁的繁华在一刹那间变成了废墟,他伤心极了──因为他失去属于自己的家园,他失去了自己最最熟悉的亲人,他在心里默默的叫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在哪呀!”他望了望周围,又用迷茫的眼睛望着砖头,用稚嫩的小手一点点的搬开砖头:“妈„„妈别扔下我!”他眼里已经没有希望,如果他懂事了,他一定会想: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家,我的亲人们都到哪儿去了!是呀!这个小男孩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在日本飞机轰炸时,妈妈用全身护住了自己的孩子,不幸被炸死,孩子艰难地活了下来。后来他被一位拍照的记者看到,送进了孤儿院里。(动作和心理描写恰当好处。)
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对我说的一句说:“日本人太坏,坏得失去了人性!”没错,我总是认为,日本人难道没有孩子、亲人吗?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失去亲人的危机感和恐惧感吗?难道他们就只会拿刀枪去杀些无辜的人吗?我痛恨日本侵略者,在他们的身上充满着血腥和野心!在他们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热爱和平,拥抱和平。(发表看法,反问有力。)
直到现在,以日本首相为首的日本人还不肯承认历史,承认自己给其他邻国造成的伤害,他们这样只会玩火自焚。
日本人呀,请珍爱他人的生命,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吧。(结尾提出忠告。)
第四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导入
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⒉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二、前期准备
⒈自读要求,想一想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①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②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③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东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④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⒉教师发布新闻示范。
三、我来发布
⒈学生根据“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注意组织语言。教师巡视指导。
⒉小组派代表发布新闻。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⒊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⒋师小结。
四、师生总结
⒈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①拓展了视野,了解了许多不知道的新闻。
②培养了大家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③训练了同学们口头表达及交际能力。
⒉师: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为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五、作业布置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 (女生) 上前, 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 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 继续拉手。以此类推, 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 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 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 (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 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 因为和男的手拉手, 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 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 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 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 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 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 我再请你们说一说, 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 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 “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 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 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 (该生接不上) 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 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 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 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 “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呈现略读提示语, 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 课文有两 个要求, 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 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 (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 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 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 其实是错的, 应该是——
生:画出。 (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 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 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 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 “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 (生猜)
师:破坏, 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 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 (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 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 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 (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 (齐答) :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 第1个问题, 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 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 (稍等待) 来, 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 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 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 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 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 “打扫”森林, “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 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 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 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 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 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 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 把它画出来。 (师出示要求)
师 (巡视, 指点) :总起句, 不要拿起笔就画, 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 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 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 (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 , 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 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 “原来” (白板上红笔圈词) , 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 “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 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 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 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 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 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 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 (白板时间线) 没了, 就结束了。画好了, 可以贴到黑板上。 (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 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 选一个小组汇报。 (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 :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 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 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 :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 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 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排出氧气, 供养人类, 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 小鸟为大树捉害虫。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 (生主动一齐鼓掌) 再选一组。
师: (对生2) 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 :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 从害虫联想到天敌, 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 由鸟类联想到树木, 从树木联想到土壤, 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 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 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 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 没有讲清楚, 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 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 能不能讲清楚?
生4 :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 :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 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 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 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 给人类提供氧气, 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 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 “鸟类”“昆虫”“栖息地”, “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 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 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 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 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 (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 (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 “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 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 (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 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 所以, 我们要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 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 结合课前的游戏, 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 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 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 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 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诗歌四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诗歌小学二年级10-03
9年级诗歌单元测试07-05
二年级学生朗诵的诗歌06-30
某人六年级散文诗歌07-10
七年级诗歌《黄河颂》教案07-13
我爱我家诗歌三年级07-20
二年级爱国诗歌朗诵稿10-04
二年级我爱家乡的诗歌10-17
小学生六年级自创诗歌06-03
小学一年级清明节诗歌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