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秋天》的教学反思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进秋天》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走进秋天》的教学反思 篇1

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是这个活动主题的第二阶段-------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在活动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活动.四年级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年级,所以培养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非常重要.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活动有一定的见解和想法,这是很好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记录这些想法并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感悟,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指定一个活动计划难度是有的,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我出示一张完整的计划表就是出于此目的.还应该鼓励学生随时记录遇到的问题以便寻求帮助.在本节课里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予帮助,使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走进秋天》的教学反思 篇2

1.初步了解自然界中下雪的原因。

2.了解雪花的颜色、大小、形状。

3.了解下雪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4.学会做雪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5.体会到与同学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个八宝粥的空罐、一袋盐、勺子、温度计、冰块、毛巾。

教师准备:与雪有关的图片、谚语、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能引发关于雪的科学问题的情景

1.提问:进入冬天,同学们都盼望着一件事,那就是下雪了。

2.提问:为什么你会这么盼望下雪呢?(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雪景很美)

3.讲解:下雪后的雪景确实太美了。(播放美丽的雪景图片)今 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一起研究雪。

4.关于雪,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想知道关于雪的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要能把学生牢牢抓住。新课引入,我通过直观生动的雪景图片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汇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当学生注意到一些令他们觉得惊奇或者有疑问的下雪的现象时,探究活动也就相应启动了。

二、初步认识雪是怎样形成的

1.讲解:雪被誉为冬天的精灵,雪花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吧!(板书:走进雪的世界)

2.提问:冬季的每一天都会下雪吗?你觉得什么样的天气情况 下会下雪?

3.提问:你观察过下雪前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天空呈现灰白色是因为天空中有厚厚的云层,云层里是什么呢?云层中的冰晶看起来像什么?这些冰晶如果降落下来就是雪花了。(板书:冰晶)

4.讲解:云层中的冰晶是怎么来的呢?一般来说,水蒸气在高空会变成小水滴,在什么情况下水蒸气会变成冰晶呢?(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5.板书:水蒸气→→→→→冰晶(云)。

6.讲解:有了这些冰晶就会下雪了吗?听一听小冰晶的自述吧。(课件播放)不一定,冰晶很小,空气能托住它,冰晶就不会向下降落,就不会下雪,必须空气中的水蒸气很多,小冰晶变成大冰晶, 大到空气托不住时,才会往下降落。

7.大冰晶降落下来,就会形成下雪了吗?在降落过程中,地面温度较高,冰晶融化了,降下来的就是雨,只有地面温度较低,雪花在降落过程中不会融化,才会形成雪。

8.观看动画,雪的形成。

设计意图:雪的成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学生虽然对下雪很感兴趣,但是对于下雪的原因知之甚少,考虑到单纯地抛出这个问题学生无从下手,我将下雪的原因拆分成几个部分,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了解下雪前天空中要有厚厚的云层,云层中的冰晶要长大到一定的程度才会降落,同时地面温度要较低才会下雪。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空气”单元,在这个环节中我规避掉空气中怎么有水蒸气这个问题,这样就使得比较难讲清楚的下雪原因变得容易理解了。

三、学习做雪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刚我们看到的都是自然界中的雪,可是在冬季奥运会上, 有一些雪上比赛项目。当自然降雪达不到赛道的要求,为了确保比赛的进行,就需要进行人工造雪,这些赛道上的雪就是用造雪机造出来的。那么这些雪怎样造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来模拟人工造雪。怎么做呢?一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造雪的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中,如果没能让学生亲眼看到雪,是一种遗憾。本地区很少下雪,我就让学生尝试造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而这个实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的,所以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我并没有让他们立刻观察,而是将实验放在一边,继续上课。

四、认识雪花的颜色、大小、形状

1.同学们都喜欢玩雪,你在玩雪的时候,仔细观察过雪花吗? 老师有几个小问题想考考你们。你们知道雪花是什么颜色的?雪花有多大?雪花有多重?雪花是什么形状的?雪花都一样吗?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实拍的显微镜下雪花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雪花的了解仅限于是白色的六边形,但是对于单个的雪花学生并不了解,在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我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直观形象地将雪花的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他们对雪花进行全面的了解。

五、了解下雪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1.下雪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和坏处呢?同学们 小组讨论后汇报。

2.在等待的过程中,老师要向你介绍几种特殊的雪。(雪球、 雪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知,对雪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很容易总结出下雪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六、观察造雪实验

1.提问:同学们,在罐体外壁上你观察到了什么?

2.讲解:这些白色的东西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冰晶,一开始冰晶非常小,就是一些白色的小点,随着时间的延长,冰晶会继续凝结,小冰晶变成大冰晶。就像老师的这个实验。(出示预先做好的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看到八宝粥罐体外壁上的冰晶能不能与自然界中的雪联系起来,还存在着思维的障碍,因此我除了讲解外,还出示了预先做好的较长时间的实验,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点,有助于学生对雪的形成的概念的建立。

七、知识拓展,课外延伸

1.谁能来说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研究更多“雪”的知识,制作一张“雪”的 科学小报。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一方面可以体验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记录资料及知识应用的能力。

【教学反思】

《走进雪的世界》是学校《冬天里的问号》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中我自己开发的一课。小学科学课程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冬天的课程, 在设计本课时,考虑到如果将自然界中下雪的原因讲解得比较透彻,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关于“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小冰晶逐渐增大变成大冰晶”环节,学生没有任何的直接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设计了小冰晶自述环节,并规避掉空气中怎么有水蒸气的环节,对通过适当降低难度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学生对自然界中下雪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领悟文中蕴涵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课前准备:

有关母爱的文章和磁带。

四、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引入课题。

师: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歌曲(播放歌曲《母亲》)。大家听过这首歌吗?叫什么名字?对!它就是《母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母亲的关爱。母亲是博大的、无私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对母子,再一次去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现在开始放声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谁能给大家说说!

(学生归纳,教师引导总结。)

师:大家概括得都很准确!这充分表明你们都很善于动脑!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共同交流还有哪些词、句是你还不能很好理解的。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团结协作,交流心得。

(1)词的理解。

(学生间采取问答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2)句的理解。

(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多数可由学生自行解决,少数有代表性的问题由教师点拨,指明句子表达的深意。)

(3)教师总结。

师:大家的表现棒极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又有不小的进步。能与文章中的主人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现在让我们也来做一次演员,再现母爱的真挚,再去体会一下那世间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吧!

4.真我演绎,唤醒情感。

(表演前让学生自由分配角色,熟悉台词。道具任选教室内的桌椅,简单布置舞台。)

演员:母亲、“我”、妹妹、邻居们、旁白。

(教师提示“演员”注意话语的语调、语速及情感的准确把握。)

师: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仿佛看见了未来的“明星”,你们真是出色的“演员”。谢谢你们的表演,让我们再一次为了那份深沉的母爱所感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爱自己,爱我们伟大的妈妈!

5.知识引伸,诗作共赏。

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歌颂母亲,母亲是不平凡的,是伟大的。这节课,老师也带来了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走了,妈妈》。(投影仪出示诗歌内容。)

五、布置作业:

习作《我爱妈妈》

六、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汇,却感人至深。初读课文时我就被深深地感动了,甚至掉下泪来。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的表现非常好,带给我许多惊喜。在“团结协作、交流心得”这一环节,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自行解决了大部分疑问。课上一问一答,交流学习进行得井然有序。有疑问的,教师稍一点拨便迎刃而解了。在“真我演绎,唤醒情感”这一环节,学生形象的表演让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潜力真的是无可限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心地钻研教材,把孩子们带入更有趣、更精彩的学习氛围。

走进丽江的教学反思 篇4

1、第一课时中,由于本科生字词较多,发现学生朗读不够流畅,发音不准确,花费较多时间来读通句子。学生找到的景点没有进行串讲介绍的口语训练,缺乏整体感知。

2、对于品词会意方面,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没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如“五彩斑斓”的石头路,应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想象,从而体会“美丽”“神奇”。

3、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些知识点,教师没有深入展开述说,一些理解也有所偏差,教学缺乏直观性。如“八卦型”的城市街道,没能利用简图,增加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还有就是玉龙雪山被誉为“最温暖的雪山”,教师的理解层面只认识到因为那是处在长江南岸的雪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极其罕见,所以这么称呼,却没有考虑到雪山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在当地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对雪山的依恋热爱憧憬之情。

4、对于“过渡句”的教学不是随文而出,把句子抽离出来的叫法,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作用。还有的就是忽略了对比两句过渡句不同的作用没有进行区分,不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过渡句。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篇5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课文,整组课文都涉及到古诗,叙事文,诗歌,散文等许多与秋天相关的文章。《秋天的雨》在作者笔下趣中见美,美中更见趣,这样交相辉映,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秋天的雨。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华丽活泼。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呈现的场景繁多,内容丰富,句式多变,但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其总的特点就是美,特别适合朗读。因此确立了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学会欣赏美。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把握整体,局部突破。

开课时通过教师的朗读,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紧接着引导学生将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找出来组成一首优美的小诗,继而以小诗为线索展开教学。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五彩缤纷”来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中遵循学生的个性体验,并没严格按照课文中句子的排列顺序来指导学生朗读,而是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性的进行朗读指导,真正体现了顺学而导,以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对句子的朗读指导并没有过多理论上的要求,只是用了一个动作,一张图片,让学生对整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真正感受到秋雨的颜色美。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给谁,像什么进行了

说话的迁移训练。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文本特点,我力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精美的课件、新颖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有一种美的感受。因此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快乐中积极式的朗读来感受秋天的美丽。

四、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学习秋雨的颜色时,将秋雨的味道巧妙的融入其中,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又大大节约了时间。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主要以读为手段,而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是则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方式——表演读。通过表演,让学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五、不足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6

在课前预设了一个问题“妈妈的病到了什么田地?”可这天提的时机没掌握好,提早了。就应在学生说完“从哪能够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这个中心问题后提出来。学生当时只谈了前三段,没有说到母亲临终的嘱托,从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中也能够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至死想的都是两个孩子!我应引导学生先谈到这儿,再来说妈妈的病。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此刻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样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明白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妈妈的话后已是泪流满面,哽咽难语,百感交集,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体会到了再来读就能读出感情了。之后理解文章题目就水到渠成了。

《走进秋天》的教学反思 篇7

1.了解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人均占有量极其匮乏的现状。

2.分析、探究浪费资源的原因、现象, 形成节约、保护资源的意识, 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

分析、探究我国资源“薄”的原因。

【教学难点】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

【设计理念】

《祖国资源的“博”与“薄”》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主题从“博”和“薄”两个角度讲述我国的资源状况, 一方面使学生知道我国资源丰富, 另一方面引出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以及人为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的话题。针对本主题容量, 笔者设计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种资源丰富, 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第二课时, 让学生懂得我国人口众多,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各种资源浪费是造成我国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

这次课例是教学第二课时, 意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祖国资源虽“博”, 但人均占有量“薄”的现状。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民生民苦, 课堂上又不觉得枯燥无味, 不是一味说理呢?在教案设计上, 笔者设计了比较灵活的方案, 课堂气氛力求宽松和谐, 注重师生眼神和肢体的交流,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算一算、比一比、谁的点子妙……通过填表、对比、读、分析等活动, 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了。学生参与其中, 真正实现了用自己的手去查资料,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最终发现我国自然资源“薄”的重要原因是人口众多、消耗量大、生活、工业浪费严重、人为破坏严重, 使学生产生保护自然资源的强烈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蛋糕, “GDP先生”头饰、我国资源居世界位次表。

学生准备:查找我国自然资源 (如水、能源、矿产等) 总量居世界位次, 人均占有量居世界位次。调查统计爷爷奶奶小时候、爸爸妈妈小时候及现在家庭每月的用电量和用水量。

【活动过程】

活动一:游戏导入, 引出话题

1.出示课件, 展示祖国自然资源的“博”, 通过观看短片, 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引出“博”。

师板书“博”。 (是呀, 祖国的自然资源“博”, 不仅种类多, 而且数量多, 为我国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2.师出示蛋糕, 这个大蛋糕就像我国的自然资源, 我们人人都可以享用。 (让同学上台分享蛋糕)

可是分着分着, 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 (有的同学埋怨其他的同学分多了, 有的同学提出蛋糕不够分, 后面的同学也许没有了)

3.是啊, 这个大蛋糕就像我国的自然资源, 虽然储量大、种类齐全, 但如果把它平均分给13亿人, 每个人得到的却很少。 (师相机板书“薄”) 你是怎样理解“薄”的? (少、稀少的意思)

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了解祖国资源的“薄”。

活动二:探究交流, 分析“薄”的原因

1.理解“博”与“薄”的相对性。

师:如果我们把祖国的资源看作一个大蛋糕, 分给全中国13亿人, 分的情况怎么样呢?

(1) (出示图表:我国资源居世界位次表) 请同学仔细观察祖国资源总量居世界的位次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的位次, 看看你发现什么问题了?

(2) 课前我们大家收集了一些资料, 你还知道我国哪些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师相机在图表中板书)

(3) 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的表格, 我国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量位次大都在50位之后, 造成这强烈的数字反差的原因是什么? (人口众多)

(4) 我国人口多造成人均占有量少。国务院温总理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常常给我们介绍这样一个除法和乘法 (课件:出示温总理的话)

(指名读温总理的话) 谁来说说温总理话的含义? (理解多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可以变为一个很小的数目, 造成很低的人均水平)

2.分析、探究资源减少的原因。

(1) 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1) 除了人均占有量的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也造成我国资源紧张。昨天大家都做了个小统计, 现在请把你们的统计结果交流一下吧。 (投影出示学生的调查表)

(2) 学生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为什么现在比以前的用电量和用水量都增加了?师板书:生活水平提高)

(3)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我国自然资源有什么关系呢?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 自然资源, 越来越少。)

师板书:消耗量大。

这就是总理所说的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是一个大问题。

(2) 引导学生体会生活浪费造成资源紧张。

(1)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这属于正常消耗, 那么还有哪些非正常消耗呢? (浪费)

(2) 在你身边有哪些浪费现象呢?

(3) 中国13亿人, 每天一人浪费一滴水, 一度电, 一天可浪费多少水和电? (师板书:浪费严重)

(3) 引导学生体会工业浪费造成资源的紧张。

(1) 现在, 我们一起认识一位新朋友, 它将和我们一起探究祖国资源“薄”的另外一个原因。

(一学生头戴写有“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头饰出场)

GDP先生:同学们好, 我叫GDP, 中国叫我“国内生产总值”, 我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劳动成果。劳动成果当然越大越好, 但让我不安的是,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单位GDP能源消耗较高的国家之一。例如:中国火电行业每生产一度电, 消耗的煤比国际水平高30%, 中国每生产一万元产值的产品, 消耗的水比国际水平高5倍, 中国每生产一万元产值的产品, 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2) 听了GDP先生的介绍, 你明白了他的意思吗? (让学生大致了解)

我国科学技术现在并不发达, 许多机器设备与发达国家比还很落后, 所以能源消耗量大, 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浪费现象。)

(4) 引导学生体会人为破坏造成资源短缺:

(1) 课件出示第69页的表, 同学们看了这组数据有什么感想?

(2)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感受到资源的短缺?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如:限电、停水、油荒、洪水……

(3) 如果随着人口增加, 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导致浪费、人为破坏的加剧, 我国自然资源将会怎样呢?如果我国资源枯竭了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呢?

(4) 学生交流:你们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

活动三:积极行动, 最大限度地变“薄”为“博”

1.了解了我国资源的“博”与“薄”, 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短缺,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出示课件:创节约型社会, 北京10所小学生发出的倡议书)

3.作为小学生, 也要从自己做起, 你们对建设节约型家庭有什么好意见?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4.师小结:虽然我国地大物博,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因而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再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浪费和人为破坏造成我国资源缺乏甚至枯竭, 保护自然资源迫在眉睫, 我们要从小树立节约意识, 人人争当节约小能手, 个个争创环保小卫士。

5.课外拓展活动:为建设节约型家庭写一份计划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思品与社会》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离开社会生活的沃土, 思品与社会课堂教学这株小苗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执教的这节《祖国资源的“博”与“薄”》又恰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 整节课例设计中, 笔者努力创设氛围, 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走进生活, 形成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相渗溶, 互相作用的互动机制。下面就这节课的几个片断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贴近学生, 精心引导学生活动。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 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 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知识才能真正领悟, 能力才能得以锻炼和提高, 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 态度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改变或形成。

在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环节:如分食蛋糕、课前调查、资料搜集、“GDP”自我介绍、写计划书等, 让孩子们自己着手调查, 自己说, 自己表现……在活动质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通过自然资源居世界占位表了解祖国资源的“薄”这个环节时, 首先抛出问题“上节课, 我们已经知道了祖国资源的“博”这个“博”指广博、多,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薄”你是怎样理解的?”然后出示祖国资源总理和人均占有量居位表让学生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紧接着, 让同学将搜索到的相关资料一一展示出来;深入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烈数字反差的情况?最后引出温总理颇具深意的话语让学生体会“僧多粥少”, 中国人口众多, 总量“博”但人均占有“薄”, 整个活动环节紧张、有序、趣味性强, 问题环环相扣, 意义深刻。再加之前面的以游戏引入, 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让学生发现问题, 产生探究的欲望。还有让学生扮演“GDP”, 以新朋友的形式活生生的出现在学生面前, 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小学生很生疏的抽象的经济名词融入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情感上愿意接受, 想了解, 并产生探究的愿望。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于社会。

2.把握教材知识联系, 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在解读文本时, 笔者深入钻研教材, 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如两个表格中数字比较感悟自然资源的“薄”和问题计算“中国13亿人, 每天一人浪费一滴水, 一度电, 一天可浪费多少水和多少度电?”进行一场典型的数字比较和运算演练;再如“薄”字, 你是怎么理解的, 是想通过字意的理解加深对“薄”的认识, 这又是涉及到语文学科的知识;又如课前关于查找我国自然资源 (如水、能源、矿产等) 总量居世界位次, 人均占有量居世界位次资料搜集又与信息技术有关……虽看似五花八门, 却彰显了品社的学科性, 突出品社学科“人文性”、“文学性”、“社会性”特点, 将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既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而增大了教学容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反思的殿堂 篇8

一、高中数学学习中需要反思的内容

反思一:“新旧之交”。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反思二:“万众之要”。“万众之要”就是要会从众多的知识与如海题目中寻找规律,把握规律,并达到以不变应万变、以一总万的目的。反思是自觉追寻、归纳、总结并进行灵活运用的有效手段和必经过程。反思就要关注解题过程中的知识联系及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将课本学薄,将所有知识变成结晶。反思三:“反三之机”。“举一反三”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境界,是灵活变通的思维表征。“反三”既是对旧知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对新问题的深邃理解,“反三”是训练数学思维敏捷性与能动性的最好途径。反思四:“反思之反思”。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志向、意志、习惯也决定了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行为,因此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耐力尤为重要。让学生关注点滴的进步,欣赏局部的成功,将己导入快乐学习的碧海蓝天。反思是一架促使学生对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分析的推进机。

二、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做法

1. 利用“还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听课进行反思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许多数学知识仅凭课堂专心听讲是难以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的,还必须经过反思这一环节得以消化、吸收。课堂笔记则是反思性学习的基础,学生课后通过阅读笔记,再沿着教师讲解的内容、思路或方法对其反思,认真消化,把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反思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用“还课”的方式讲给老师、同学、家长或自己听。

笔者认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能够听懂别人的讲述是一个层次,属浅层次;能够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讲出来使别人听得懂,属一个较高的层次;能够用多种方式讲解以使别人听懂,则属最高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将上一节课或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讲解给同学或老师听,并力求用各种方法讲解以求达到使他们听懂的目的,即为“还课”。“还课”可以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的内涵,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策略,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进一步促进数学学习。同时“还课”不仅要求学生向老师、同伴讲解,而且还要求学生接受老师与同伴的质疑,这些都督促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发生与交流。因此“还课”融合了多种学习方式于一体,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2. 利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对解题进行反思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对数学解题划分为四个阶段: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其中“回顾”就是解题后的反思,它是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深化和提高。解题过程的反思,实际是解题学习的信息反馈调控阶段,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建构。

3. 利用“数学周记”的形式在单元小结中进行反思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引导学生对一单元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总结,让学生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单元中隐含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果需要补救必须及时进行。

4. 利用“错题集”的形式对测试进行反思

每次考试后,教师与学生都有一大堆遗憾,许多题目讲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最终还是错了,拿不到分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知识结构的残缺和认识上的盲点造成的。要克服这一弊病,最佳的方法就是建立一本错题集。所谓“错题集”就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把错误的习题从讲义或试卷上“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它既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考试质量的有效措施。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篇9

【摘要】:《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秋天的图画》这篇小短文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最后点明中心——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看看课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把它们找出来,在下面画上小圆圈。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知画什么,有的画出一整句话。我叫大家暂停,对他们说:“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树。”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梨树”然后在下面画上小圆圈。这下,同学们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

这篇小短文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最后点明中心——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看看课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把它们找出来,在下面画上小圆圈。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知画什么,有的画出一整句话。我叫大家暂停,对他们说:“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树。”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 “梨树”然后在下面画上小圆圈。这下,同学们懂了,快速地画出了“苹果”、“稻海”、“高粱”。“把这些景物在图上找出来,标上小红旗好不好啊?”我提出了第二个要求。这个任务同学们都爱完成,很快就画完了,看着图,让他们感觉秋天真得像幅画。第三个要求提出来了:“同学们读书,看到?挂起?这个词了没有?梨树后面是挂着,苹果、稻海、高粱后面都是什么词呢?能不能用曲线画出来呢?”“能——”学生们兴高采烈。画完了,我紧跟着追问:“梨树上挂起了什么?”“灯笼——”“在灯笼下面也画上曲线,后面的同学们自己就能找出来,我看谁找得快,别忘了画上小曲线啊!”看着一只只小手在书上认真地画着,我说不出地高兴。“同学们画得真好,下面轻松轻松,做个小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接一个词好吗?游戏开始了。挂起——”“灯笼——”“露出——”“脸颊——”„„“真好,现在这样,男同学说前边的,女同学说后边的。”一声声稚嫩、欣喜的童音欢快地飞出教室。紧接着第四个要求出台了:“我有两个句子,大家比一比,看那个好,记着要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啊。听好了:梨树上挂起金黄的灯笼。梨树上挂起灯笼。两句哪句好?”又是小张举起了手,他慢条斯理地说:“是第一句好,金黄的是颜色,有了颜色就告诉了我们梨是黄的,我们就像看见了黄色的梨挂在树上。”“真好,掌声鼓励!”“那你们把?金黄的?这样的词找出来画上括号好吗?”“又做游戏了!词语搭配开始——,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我高兴地和同学们一起“玩”着,意犹未尽地说:“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又一串带着赞美情感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副色彩艳丽的图画,这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

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描绘出来的山水画,也是山野对人们一年辛勤劳动的回报,文章用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来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

优美的文章配合美丽的插图,使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自豪之情表露无遗。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也体会到这样的感情呢?我觉得那插图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时我用插图做引线,再配合课前找的和文章有关的图片,让孩子通过看图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理解,再用反复的不同方式的有感情朗读,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感情。当孩子们理解了这美丽的丰收的热闹情景时,以“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将学习的思路从田野引向人们,使孩子进行思考,寻找创造者一美景的人们,从丰收的景象转到丰收的原因,这样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再让学生说说你想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话,由此加深了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多美的画面啊!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秋天的热闹。然后,在上美术课时,我带着学生到操场寻找秋天去。学生很高兴去寻找秋天的足迹,他们仔细观察,有的甚至把枯黄的落叶捡回来了。接着,我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色,画一画秋天的景象。结果通过画面,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里许多好词的意思。(因为他们通过画画把这些好词给表现出来了。)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热情。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彩笔画出那艳丽的秋天。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感想:“哇!原来秋天真的这样美丽啊!”

语文课融入了美术,学生学语文就不会感到枯燥,效果也更好了。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本课教学的伊始,我和学生以谈话展开,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这种独具匠心的欲设,是学生学习本课文的起点。值得思考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首先要和学生平等地对话,要让学生真诚地说话,真诚地表达感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使学生的个性知识,体验被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是一堂高质量的对话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中和学生阅读感悟,不失时机地组织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在老师的激发,点拨下有所感,在同学的启发下有所悟,在老师有深度的言语提炼中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堂课中,针对自己的

评价语,颇感不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评价语,尽量做到语言优美、精练,情感真切,这要求自己要努力提高思想修养,生活的积累及社会阅历。以同盟老师的一句话:语不惊人,誓不罢休。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1课《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伊始,我和学生以谈话展开,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忽然觉得二年级的学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无论是在朗读方面还是在课文理解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我也更加投入地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评价时,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句,用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的,学生是每天都在进步的,请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篇二:1《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1、《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是一组以“秋天”为主题的新选编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而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主要的是在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一边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一边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感情朗读,让图画与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既生动,又形象。接着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读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时,我抓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排比句,通过反复诵读,准确理解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仿说句子,目的是潜移默化灌输排比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接着又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去赞美创造秋天美景的劳动人民,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但由于二年级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很差,这个知识点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了,孩子们显然不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标规定的年段要求,因材施教,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015年9月5日篇三:1《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1、《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篇10

《秋天的雨》这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说。学生读的多,在读课文后进行了评价,但读的指导上还欠缺。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不够,还没有做到大胆放手。今后在经常总结和反思教学的同时,将不断锤炼自己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让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学语文是为了生活,生活中又处处是语文,只有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体验,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才会乐意学语文。可以说这节课,学生将生活带入课堂,在课堂上,他们读着课文,谈着生活,丰富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理解了这么优美的散文。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11

对生命,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因为自己的感悟,作者开始了思考。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的一开始,的确沉重了些。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篇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范文都是极佳的范本。

查阅了很多教案,看了很多教学设计与实录,转过头来还是觉得《教参》上,于永正老师的那堂课最精彩。因为整堂课浑然一体,在师生交流中把一个个问题轻松就化解了。而且我很推崇于老师在上课时那种谈话的节奏,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读一读,品一品,再议一议。这些看似轻松的过渡,却最见功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这篇文章有很多可讲的东西,都讲,或让孩子自己讲,七嘴八舌,孩子能否真正掌握?还有,现在市面上,网络上,那么多文章解析,我们是不是把每个问题解答了就完整了?我们是不是备课就是设计一个个问题就ok了?

我想现在的语文课堂如果单单由一张张幻灯片呈现,一个个问题抛出,这不能称之为有语文味的课堂。有些答案真得不重要,孩子站起来拿着教参,回答地比我的备课笔记还准确。那么语文课堂的价值何在?学生知道答案,未必能理解。学生能回答未必这能有切身感受。语文课堂,在过程上要多下点功夫,对于结果答案,并不一定要追求“英雄所见略同”。

任何一篇散文都离不开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某句话单独拿出来读。这一课,我觉得至少要三读,第一读,全文读,因为文章短,整体读便于感知文章的整体,让学生脑海中能感知文章的层次。第二读,可以选择其中重点段落,我在上课时,重点抓住文章的两处母子对话。分角色读最好,读完之后,可以体会一下两个场景的不同状态。两场,母亲的话语中都带着央求的语气,可儿子的语气,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明显的变化。第一场比较激动急躁,而第二场则显得平缓温和,而且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到,第二场更像是家庭生活化的交谈。第三读,读最后一段,黄色的菊花,白色的菊花,紫红色的菊花。层层递进,语气渐重,学生不自觉会将音量抬高,尤其到“烂漫”这个词时,整个诵读到达顶峰。

在读的过程中,抓语速、语气、重音、关键词、标点。这几个都是用读才能体会到。学生会读,会品了,才能真正了解。什么叫“对生活重燃信心”,什么叫“好好儿活”,什么叫“伟大的母爱”。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12

1、借助360云盘等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搜集、筛选、整合和处理信息。

2、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情感激发的氛围中围绕着读而展开,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感悟中学习、生活。

3、读书自始至终贯穿课堂。利用云盘、电子书包学生从课外走向课内,又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阅读,拓展阅读。在阅读中相互交流,探究阅读学习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说出对文章独到的见解,深入作者人生经历、情感历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13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故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思考了很久,如果把着重点放在分析人物上,我想会不够真实,而没有真实感,学生也无法体会这样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前先让他们对史铁生有一个了解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这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想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地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读得潸然泪下,非常的动怀,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读文评价中,一个学生也说道,老师读得很好,我感动了。第一节课,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因此这一节课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解决了生字,也有了往下学的兴趣。

二、品读感悟,沟通情感,深化理解,升华情感

第二节课,我着重请学生谈谈感受,这时我就把课堂交给学生们了,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

1、让学生畅所欲言

开始读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2、让学生各抒已见

有的学生觉得刚才同学说的他还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我就给予他们以补充说,如:第四自然段中,当“我”答应了母亲去看花后,母亲的情感变化“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叼叼-敏感”把母亲的那种深沉而无私的爱再一次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有的学生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

3、发掘学生独特见解

这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可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学生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本文重点写几件事,为什么着重笔墨来写菊花呢?是因为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他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同时也是作者对把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寄于泼泼洒洒、烂漫开放的菊花这中。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学生能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正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故也以此命题。

4、带动后进生

就是要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文过程中你比较赞同或欣赏的说法,做有选择性的重说,旨在辅助差生。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对于阅读不够深入的学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句、段。但却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没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或她听到同学所说之后,再来用语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这种差异就会日趋减少。

通过两课时的教学,我发现,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调动,课后再写一封给父母的信,并要求他们写完后拿给父母看。通过第二天的作业与家长的反馈看,很多同学都体会到了父母的劳累,也与父母作了次难得的交流。

《秋天的快乐》教学反思 篇14

课的最初设计是这样的: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二、师播放秋天的图画配乐总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秋天的快乐”。

三、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说说你在秋天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2、引导学生把一件事情说具体。

今天上课时想到周六日布置学生回家画秋天图,写秋天,担心他们写不来,临时把设计给改了。把口语交际与习作合起来上了。

导入跟原先的设计一样。学生的回答的内容挺丰富的。喜欢秋天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可以去秋游、有的说可以吃到许多好吃的水果、有的说可以放风筝……

接着,我把学生引到课本的插图里,让学生去观察,图中的景物、人物。在说话练习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说图的方法:先描述景色再说人物的活动。说景时可以引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说人物活动时应注意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把人物活动说具体。几轮的说话练习后,学生的表达进步很大,我就要求学生即堂写作。

学生写得文章都很好,秋天景物的描写特别美,这都归功于前面的课文教学。最后,引导学生说说,秋天里还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布置作业:画一幅秋天的图,再写一段话。

结论:

1、看图指导写作操作起来更方便。方向更明确、方法的引导更清晰。

2、写作之前的词句积累不容忽视。

困惑:

1、对于南方的小孩,秋天的感觉不明显,作品缺乏真实感。

上一篇:实务单项选择题下一篇:技师论文变电站值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