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桥》教学设计(精选9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势不可当、狞笑、没腿深、放肆、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具准备】
课件、洪水录像、背景音乐班德瑞《神秘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由生活中的桥谈话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受不同姿态的桥都有它独特的美,而这种美都是通过视觉感知的。(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桥)
师:是的,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这样的桥造型美观、壮观、古朴,这样美是我们用眼睛去看到的,但有这样一座桥,它的美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章——桥(板书)。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
质疑:文章以“桥”为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生质疑)
二、通读全文,学习字词。
1.请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认读三组字词
咆哮 势不可当 狞笑 没腿深 放肆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哄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3.你能发现这三组词语分别是写文中的谁?(洪水、村民、老汉)
三、研读交流,重点品悟。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通过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同学们,见过山洪爆发的场景吗?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可拍——大、猛、狂)(播放山洪视频)
2.请同学们从书本上找出这样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起来。
3.相机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体会洪水的可拍。(课件)
山洪爆发前:黎明的时侯,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简短、有力,同时为下文做好铺垫)
山洪爆发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声音大、速度快、势头猛)。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可怕、畏惧、胆战心惊)
4.了解洪水暴发时,村民惊慌失措的样子。思考:此时这座桥是一座什么桥?(板书:逃生桥或生命桥)
课件出示: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二)聚焦老汉,体会老汉大山的形象
1.面对可怕的洪水,村民惊慌失措!但有个人没有惊慌,谁没有?(板书:老汉)生找出关键句,师相机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思考: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呢?
3.品读老汉这危急关头,下的一道命令。请生找出来,读一读?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课件出示)
(1)此时情况危急,死亡逼近,老汉是怎样喊话的?(声音沙哑)
(2)哪一个标点引起你们的注意?有什么作用?(是啊,他的声音像大山一样坚定,铿锵有力。让我铿锵有力的读读这段话。)
(三)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1.“像一座山”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是谁?(板书:小伙子)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书本1520小节,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语,用标出来。
课件出示:
老汉的动作:“冲”“揪”“吼”“推”。【师板书】
小伙子的动作:“瞪”“说”“推”【师板书】
2.人物对比,感受老汉高大形象。
两个人的动作,似乎有点矛盾,令人费解。但是,如果你读了文章的结尾,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的结尾。现在,你懂了吗?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父亲跟儿子!
(1)品读第15小节,通过人物动作的词感受在大灾面前,老汉作为一名老党员,群众利益高于儿子的生命。这是一种无私、不徇私情的党员精神。
(2)品读第20小节,通过人物动作感受在生命岌岌可危的时刻,儿子的生命高于自己的生命。这是父爱如山!
师:可是一切太迟了,洪水吞没了儿子,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但村民安全啦。
(3)品读23-27小节,品读祭奠感受老汉光辉高大形象。
四、思维拓展,情感升华
1.领悟“桥”的内涵
同学们,故事讲到这,透过老支书的盯、喊、冲、揪、吼、推,相信你已经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会如此拥戴他。木桥虽然被洪水冲塌了,但老汉却用他的血肉之躯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永不坍塌的桥梁,你们知道是什么桥吗?(生命桥)
一、从单元导读出发
单元是一个整体,同一个单元内的课文,在单元目标的达成上,或互为补充,或体现学与用,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教师教学不能没有单元整体意识,学生的学习同样需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因此,预习课文从“单元导读”出发就十分必要。像《桥》一课,学生预习单元导读,预习什么呢?比如单元导读这样描述:本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本组课文的预习信息:(1)读课文时尽量落实中年级时学过的见文字想画面的方式,努力进入课文情境,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2)感动自己的地方要划记号做批注:比如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3)搜集可歌可泣的相关故事。预习导读,破解密码,最初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能主动了解单元目标,合理安排自己的预习活动了。
二、从词语盘点出发
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是本组课文必写必记和必读必认的词语,是本组课文字词书写与积累的底线。精读课文后面附录的一般是单个汉字,预习时,与词语盘点里的相关词语结合过关,更符合“字不离词”的原则。当然作为高年级的字词预习,把相关生字词从课文里圈出来,读准字音,分析汉字特点,动笔书写,运用以前学过的方式识记,听写过关,以及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这都可以自主完成。像《桥》这一课,容易读错的字是“势不可当”的“当”,原因是与另一个成语“势不可挡”意思相同,容易误会。易错的字是“祭奠”的“奠”中间“酉”容易漏写一短横,“豹子”的“豹”左边也容易误写成反犬旁。书写方面,笔画较多的汉字不少,需要重点注意笔画的疏密避让。进入五年级,学生在汉字的认读、识记、书写方面的方法积累已经不少,先学后教应该成为基本策略。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以检测的方式落实,重点指导个别易读错、易误写、不易写美观的汉字。同样是注重识字、写字,高段多放手,学习过程前移,是应有的共识。
三、从课后习题出发
小学语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与学习目标对应的练习题,这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理应成为学生预习的抓手。比如《桥》的课后有三道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3)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预习中,学生先读通,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按照要求做批注,目标明确并可操作。五年级的学生,先尝试思考,大部分问题其实都是可以解决的。由于是在课前,时间充裕,学生还可以思考得更深入、更全面,比如关于大雨和洪水描写的好处,学生可能从语言修辞、篇章构思、表现手法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是在课内,时间局限等因素使学生往往浅尝辄止,思路还没打开便被叫停”,课堂被一些缺乏深度价值的小训练充斥着,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反之,学生思考深入,即使是错的,也呈现出了最近发展区,这正是教育的绝好着力点,学生成长的最佳生长点。当然,要想有实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白:不懂的时候尽量思考,思考之前不能看任何参考书。不然,深阅读的策略又会只收获浅阅读的效果。
【关键词】桥;共产党员;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桥》这篇小小说。上节课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归纳一下这篇小小说的主要内容,请你翻开作业单,说说。
二、体会写水的词、句子,感受形势危急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描写洪水的词语谁来读?字正腔圆,尤其是这个势不可当的当字,读得很准。当就是阻挡、抵挡的意思。所以这个成语也可以写成势不可挡。
我们接着来看“咆哮”这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你猜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此时咆哮的洪水像什么?
1.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源于黎明时分,雨突然大了。文中哪两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雨大?看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2.文中还有一些描写洪水的句子,请小声地读一读。读完这些句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层次推进过程看来大部分孩子没有感受,别急,看看有哪些词刺激着我们的眼球?
3.假如你身处这样的险境,凶猛的洪水把你重重包围,你心情怎样?全班齐读。
三、抓对比,感受人物形象
师:此时,洪魔的恐怖笼罩着整个山村,在突发的山洪面前,乡亲们和老支书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10自然段,勾画出关键词语,在表格中填写。
师:好,孩子们,我们来看,你们找到了哪些描写乡亲们表现的词语?
师:我们来读这些词,如果我们把乡亲们的表现浓缩成一个词,那就是——(惊慌)
师:那写老支书的词语呢?
师: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归纳老支书的表现,那就是——(镇定)
师:乡亲们惊慌失措,老汉镇定自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人们很惊慌,老汉很镇定(惊慌镇定)
师:对,作者就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答)
师:对比手法——也是本篇小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师:我们来对比读一读。1、2组乡亲们,3、4组老支书。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面对惊慌的人物,老汉像一座山,他镇定指挥。
四、抓对比,父子情
师: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在逃生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文中哪句话写了这幅画面的内容? 读了句子,你体会到老汉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感受到的?
让生自己陈述,老师不打断。
师:老汉为什么愤怒地揪出这个小伙子?孩子们,想一想,排在后面意味着什么?老汉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这样做有必要吗?是的,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要求党员将死的危险扛起来,这样才能避免再次陷入慌乱。带着我们的理解读这个句子——
师:在老汉的指挥下,逃生队伍有序过桥,可我们想想老汉揪出的是谁啊?
师:你从课文哪儿知道的?在课文的结尾处,我们才恍然明白: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老汉揪出的竟是自己至亲至爱的儿子,我想用“无情”来形容这位父亲,你们同意吗?
师:是啊,这看似无情的一吼,这拼劲全身力气的一推,包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你有话想要问问这位老父亲吗?
师:问得好,谁来替老汉回答
师:你触摸到了一位老党员的心,你感受到了一位老父亲的情。
读句子:老汉吼道——
五、结束,点题
边读课文,(音乐)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孩子们,齐读。
那窄窄的木桥没有了,那个曾经在人群中奋力求生的兒子没有了,那个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没有了,肆虐的洪水也没有了……一位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老太太望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她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对自己的丈夫倾诉;老太太望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她有万语千言想对她深爱的儿子倾诉: 此时,乡亲们也来了,望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想着自己爱戴的老支书,他们也有千言万语想要对他诉说,孩子们,动笔写下来吧。
汇报交流。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乡亲们,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乡亲们搭建起了一座生命桥!
这就是年仅18岁的青年小钱,一位严重的白血病患者,此时的他生命垂危——生齐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huàn)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diāo)零的含苞(bāo)的花朵。”
小钱是幸运的,这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灿烂的生命之花,几经辗转,终于在我们祖国宝岛台湾找到了适合的骨髓!但是,就在要进行骨髓移植的前一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但是,捐献骨髓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还坚持进行手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的手术室,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揪住了你的心。
(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二、潜心会文,感悟血脉亲情
预设交流句子:
(一)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师:为什么这句话揪住了你的心?
(生:因为余震不断,此时此刻,他们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师:就在昨天,一场——(引读)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请看,这就是发生在台湾南投县7.3级的大地震。(播放地震录象)
投影出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3、师:看到录象,看到这些数字,你最想说什么?(恐怖、可怕、善良……)
4、师:地震过后,亲人们走散了,失踪了。青年难道都不牵挂自己的亲人吗?他难道都不怕余震中自己的安危吗?但是,此时此刻,他想得更多的是——(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指名读词)
a、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
b、所以,此时此刻,他躺在病床上,心理是极不平静的师引读:他不知道家人是否安全,但是他知道(生接读),师引读: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即将会在余震中死去,但是他知道(生接读)
5、正是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所以即使担心家人的安全,即使仍处在余震中,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只为了心中的那一个信念:救活小钱。
6、青年及李博士身上什么样的品质在感染着?(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无私的,充满爱心的)
7、青年对小钱的爱心,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们为之感动,让我们再来体会那令人不可思议的“沉着”、“静静”。(读句子)
(指名个读)(齐读第四段)
交流句子:
(二)1、师: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也会破坏身体的抵抗能力,生命处于生死边缘,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移植骨髓,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与时间赛跑,与时间争夺生命。终于——————
2、师:(指名多人读“一次又一次”)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艰辛,读出了余震不断)
3、师:我们可以想象,当余震又一次发生了,手术室里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针头脱落、突然手术室里的灯不亮了,设备落到地上,房子已经在摇晃,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外面的房子倒塌了……)
⑴师:余震一次又一次地袭来,针头一次又一次从肌肤里脱落,抽取骨髓是多么的艰难啊!
但是,引读——李博士……躺在病床上。
⑵师:引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4、师: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还有什么?
(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小钱对生命的渴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5、师: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请你用心体会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李博士、台湾青年这种不顾危险、忘我的精神呢?(齐读第五段)
师:因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指名读——
(三)、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最揪住你心的是哪个词?(奔波、连夜)
师: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
上午
7:30,台湾花莲滋济医院,一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8:50,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0:20,李博士带着台湾青年的骨髓,从台湾花莲起飞。
11:10,飞机到达台北桃园机场。
下午
2:15,骨髓运输小组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飞赴香港。
3:54,骨髓运到香港特区。
晚上
8:45,运输骨髓的飞机平稳地在上海虹桥机场降落。
8:50,浙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将骨髓接到,警车开道,直奔杭州。
10:15,接骨髓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人们翘首期盼的生命火种,终于如期传到了杭州城。
10:50,骨髓移植手术开始。
凌晨2:00,手术顺利完成!
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紧张、漫长、艰辛、艰难、争分夺秒、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让人牵肠挂肚、漫长而又短暂……)
师: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乘飞机从花莲到台北,从台北飞赴香港,最后由香港转机到杭州,整整12个小时,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字“感动”,让我们一起读6自然段。
2、品读第7段
⑴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读。你激动吗?你想把这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
(小钱的父母、台湾青年、花连慈济医院的医护人员、所有关心小钱的人)
(小钱父母相拥而泣、李博士如释重负、医护人员奔走相告)
⑵师:此时此刻,只有课文的最后一段能表达我们此时的心声。(指名读——齐读)
⑶师: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的心中,这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出你有更深的体会。
生:这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桥。
生:这是一座延续小钱生命的桥。
⑷师: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把我们的感受融进去读。(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齐读)
三、延伸拓展,续写血脉亲情
1、写话。同学们,茫茫海峡隔不断骨肉亲请,也许,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幸运的小钱一定会有满腹的心里话想跟他们说,这位同胞又会说些什么?配乐,生写
2、推荐课外阅读《千里爱相随,小安安平安回家》
《桥之美》课文内容解析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我们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课文随后举了四个例子,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若干的黄昏之后,终于等到了一个人在其身上踩踏。
桥实在是太好奇人想做什么了,于是乎,忘记了自己的职能,只是那轻轻的一转身,顷刻间桥坍塌了,只能眼望着身上的碎石落下山涧。
这是我总结的卡夫卡《桥》的内容。随着碎石的散落,我不仅看到了桥的生命结束,更看到了忘乎所以的结局。
一、把握课堂结构,三大“板块”推进
著名特级教师范超说:“石墨与金刚钻的分子是一样的,但是因为结构不同,性质就不同了——结构在任何地方都是太重要了,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课堂结构”。在整体把握《桥》之主旨的基础上,我们可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预设,将文本内容组成三大“板块”:一是品味洪水的“肆虐”;二是感悟木桥的“狭窄”与老汉“桥”的高大形象;三是体会“祭奠”的凄凉。在品味洪水的肆虐时,可采用再现情境、揣摩品味的方式引导学生领会洪水的肆无忌惮;在感悟老汉的形象时,可通过个性朗读、想象画面、移情体验来凸显他的可贵品质;在体会“祭奠”的凄凉时,可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感受老汉为了群众舍弃亲情的崇高精神。
二、深入品味语言,感受“水”的肆虐
课文无论是生动形象的环境描写,还是发人深省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蕴涵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感情,可谓每个字词都是有“温度”的。尤其是写洪水的“肆虐”时,语言非常精妙。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在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再通过以下途径来品味语言。
1.再现情境。由于学生对洪水缺乏亲历体验,对文本语言的把握自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融声、光、形、色于一体的多媒体画面,可让学生沉浸“境”中。因此,我们可借助课件展示洪水肆虐的画面:瓢泼似的大雨,一泻千里的洪水,被淹没的房屋,逃生的人们奔跑着、恐惧地哭喊着……学生目睹这可怕的情景,为进一步感悟洪水的可怕做了铺垫。
2.揣摩品味。在与文本深度对话后,我们可用“增、删、调、换”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我们把句中的“像泼”、“像倒”删去,让学生与原句比较,品味出“像泼”、“像倒”字字千钧,写出了雨水来势凶猛。又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们可引导学生议一议:此时的情景是如此的紧张可怕,把“跳舞”一词用在这里恰当吗?从而品味出洪水的肆无忌惮。
三、体会老汉情感,感悟“桥”的形象
如果说肆虐的洪水是一个特殊的背景,那么《桥》中描写的那座狭窄的木桥和木桥前的老汉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桥是如此的狭窄,而老汉犹如“一座山”,沉稳坚定地屹立在桥前。作者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教学中,我们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读到了一座怎样的木桥?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依据这个问题,采用个性朗读、想象画面、移情体验等方法来感悟“桥”的形象。
1.个性朗读。阅读教学,朗读是关键,是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如:“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教学时,我们在出示语句后,可这样引导:“把这句话好好读读,读中你打算突出哪个词?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突出“只有”,表现逃生之路的唯一;可能会突出“窄窄的”,表现逃生之路的狭窄和木桥的不结实;也可能会突出“木桥”,表现桥的不堪重负和不可靠。如此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触发情感,更可在读中发展思维。
2.想象画面。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想象画面,可让躺着的文字“站”起来!如:“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为什么老汉会让全村人“都拥戴”?我们不妨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你看到了吗?老汉曾经__;老汉曾经__;老汉曾经__……现在,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你仿佛看到老汉__;看到老汉__;看到老汉__……如此,让学生感悟老汉平时在村民心目中就像“一座山”那样高大,在危难面前他更是群众的“一座靠山”。如此不仅可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面前愈显清晰,更可让学生的思维及语言变得灵动起来。
3.移情体验。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学生不可能去亲历,品味语言、移情体验,可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如《桥》中关于老汉和儿子的描写,有几个动词不容忽视:老汉“揪”,儿子“瞪”,儿子“推”,老汉“推”。对此,我们可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人物心理活动:
老汉啊,在死亡的边缘,你“揪”出的可是自己的儿子啊!此时,你到底在想什么?
儿子啊,你“瞪”父亲一眼,想说什么?
儿子啊,你为什么要“推”父亲一把?
老汉啊,你把儿子“推”上木桥,还想说什么?
移情体验,可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立体化的、有深度的对话中得到和谐的发展,可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老汉忠于职守,是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的;作为一名父亲,老汉是深爱自己的儿子的,然而在生死关头,他表现出的大爱感人至深。老汉的人性美在学生的心间会不断升腾。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追问学生:此时,课题中的“桥”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还指什么?填一填:老汉啊,你真是一座____的桥梁!
四、聚焦“祭奠”场景,升华学生情感
《桥》一文以“老汉的妻子来祭奠丈夫和儿子”结尾,读来让人揪心,产生悠远的思索。这一板块,我们可通过音乐渲染、刻写碑文等形式来升华学生的情感。
1.音乐渲染。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可凭其特有的旋律、节奏,激发联想与想象,把听者带到特定的意境中,从而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我们在学习课文第24~27自然段时,配上低缓的音乐,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渲染情境:“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她的面容是如此的憔悴,她苍白、凌乱的头发被风吹得紧贴在脸上,她颤颤巍巍地,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喃喃低语,你侧耳倾听,听到她在说什么呢?风在哭泣,河水在呜咽,村民们悲痛万分!你听到人们在说什么呢?”
2.刻写碑文。有人说“要把写挤进语文课堂”。一个“挤”字,道出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失衡现象,同时也突出了读写结合的必要。因此,本课教学,我们可让学生撰写碑文,用手中的笔来抒写自己的真感情。我们不妨这样引导:洪水退去了,村民们万分悲痛!为了纪念老汉和他的儿子,纪念这对父子党员,大家自筹资金,在木桥倒塌的河边修建了一座坚固的石桥,并在桥头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如果让你来撰写碑文,你打算写什么呢?如此,可让学生“情动而辞发”,使其情感得以凝聚和升华。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泓口小学
仿写,架起“课文”与“作文”之间的一座五彩桥
作者:郑美琴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9期
摘要 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天赋,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经常性地进行仿写课文的训练,让他们在仿写中轻松地掌握习作的谋篇布局(立树干)、描写技巧(添枝叶)等写作方法,手把手地教会孩子“画”一颗“树”的方法,也就为孩子“画”一片“森林”奠定了基础,从而更快地推动学生走向完全独立性的创作。
关键词 仿写 谋篇布局 描写技巧 读写结合一日伏案批改作文,无意间听到同事聊天中谈及他的孩子模仿能力之惊人时,我心头一震:是啊!“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优势,是儿童时期的一笔财富,我应该将它挖掘出来,利用起来,让它为我眼前的这堆作文锦上添花。
我们都知道,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重点,是难点,让不少的语文老师深感头痛。每周两节的作文课,语文老师们是雷打不动地抱着教,却收效甚微。我们的语文老师很辛苦,也很执着,抱着作文教作文,抱着课文教课文,却没多少收成。缘何如此?我想,这与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不重视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关系。要知道,能入选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在教课文时,不能单纯地教课文,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之后,不妨将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挖掘出来,经常性地指导与鼓励学生进行习作练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仿写”就是架起“课文”与“作文”之间的一座五彩桥,它不仅将“课文”与“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将儿童的“模仿天性”,也融入其中,让儿童的财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此,我将自己在教学“从课文中仿写作文”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1 仿“篇章结构”立“树干”
一篇作文的篇章结构决定着这篇作文的成败,是关键,是基石,就好比一棵树的树干。然而,在不少学生的作文中却见不着“树干”的影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篇章结构的模仿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不失为一篇仿写篇章结构的好材料。
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课文以“总——分”的结构来叙述,一开始先总的概括:“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接着紧紧围绕这个“野”字,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游人也变野了”四个方面进行描写,而且每一方面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个方面的总述句。整篇文章的结构无懈可击,中心非常突出,是一篇仿写篇章结构的好典范。于是,我先引导学生列出这篇课文的提纲:
题目:索溪峪的“野”
开头: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略写)
中间:1)山是野的。(详写)
2)水是野的。(详写)
3)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略写)
4)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游人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略写)
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写什么作文时可以仿它的谋篇布局呢?也动手仿一仿,列个提纲吧。但要注意,仿写不能一成不变,仿中有变化,仿中有创新才好。于是,《校园的“美”》、《家乡的“新”》、《我家小院的“奇”》、《福橘的“可爱”》、《仙人掌的“可敬”》等等,一篇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的写景状物类提纲便纷纷出炉了,如《校园的“美”》:
题目:校园的“美”
开头:走进我们的校园,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美。
中间:1)花坛是美的。(详写)
2)树木是美的。(详写)
3)教学楼是美的。(略写)
4)老师和同学们更美。(略写)
结尾:我们的校园 真是花美,树美,人更美。
经常进行这样的仿写训练,不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前谋篇布局的意识,养成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仿“描写技巧”添“枝叶”
篇章结构“谋”得再严谨、“布”得再精彩,终究是一棵光秃秃的树干。而掌握了一定的描写技巧,就能让这株树干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描写十分精彩。当然,我们不可能也不能要求学生写出课那样的妙言佳句,但课文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描写技巧”的优良资源。
2.1 仿修辞手法
例如《山中访友》中的第5节。我在教学这一段时,我先问学生这段话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这段话中,作者把山中的自然景物当作朋友来交谈,这就是拟人;把山中的自然景物想像成明镜、金嗓子等,这就是比喻;再把这些内容连起来用相似的句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排比。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段话中的修辞手法的写作要领之后,我也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来写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或身边的景物。我给学生开了一个头:这校园中(公园中、山坡上、小院子里……)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情地跟它们打招呼:……
学生沿着这个开头展开了丰富大胆的想像,有的用上了比喻,有的用上了拟人,有的都用上了。经过这样的仿写训练,让学生觉得写比喻、拟人、排比句原来就这么简单,顿时有了信心,一个个跃跃欲试。在这以后,我便经常能在学生的习作中看见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子,虽然有些句子描述得不是很准确,但我还是把它用波浪线标出来,并且眉批上“好样的!”或“有创意!”“继续努力!”等鼓励性的话语,学生仿写和独立写修辞句的劲头就更足了。学生习作中多了这类的语言,无异于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2.2 仿细节描写
我们的学生往往不擅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习作中也自然很难得看到细节描写。而课文《一夜的工作》中,作者何其芳对周总理扶正转椅这一细节的捕捉与描写,折射出周总理严谨的生活态度和他的伟大人格,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在完成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之后,引导学生仿写这一细节。我先让学生反复读细节描写的句子,并思考讨论:这个句子是描写谁的?是怎么描写?它在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经过交流,学生知道了这个句子是对周总理的动作描写,看似与主要内容—一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没有紧密的联系,很容易被忽略的,但在文中又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这就是细节描写。接着,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大小事情中,有没有像这样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先捕捉再描写下来。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我和弟弟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非常疼爱我们……一天中午,弟弟的老师打来电话说弟弟发烧了。让妈妈赶快到幼儿园接弟弟。妈妈接了电话后非常着急,健步如飞地朝幼儿园的方向奔去。我也跟了出去。到了班级的门口,妈妈突然止住了脚步。我很奇怪地问妈妈怎么了。妈妈朝我摆了摆手,指了指自己的脚,又朝教室里睡得正香的小朋友们看了看。我还没有明白过来,只见妈妈突然蹲下,迅速地把高跟鞋脱了下来,光着脚走了进去……
对心急如焚的妈妈脱鞋的“小细节”描写,折射出的是妈妈品格、修养的“大精神”,妈妈对孩子的爱已经超越了“国界”,升华成了更高境界的“博爱”,令人钦敬。
学生明白了:细节,就在一举手、一投足间。
2.3 仿动静态描写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一课。课文主要叙述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们有序转移,而他自己和儿子却不幸被洪水吞没的故事,颂扬了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这篇小说虽然篇幅较短,但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境描写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围绕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来进行。初读课文,先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感知大意,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再聚焦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深入品读老支书在当时环境下的情感与想法,从而使人物形象在头脑中丰满立体起来。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小说对雨水、山洪和木桥的描写,探究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2.关注情节、环境,品味语言,感受老支书的高风亮节。
3.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主题,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说说你读过哪些小说?
2.从今天起,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单元——小说单元。先读读单元导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交流)
3.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桥》,请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扣小说单元主题,让学生畅谈自己读过哪些小说,话题开放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经历,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读,知晓“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阅读小说的主要方法,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3.指导书写:咆哮。引导学生聚焦这两个生字中的口字旁,注意位置和大小的变化。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示点评。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此环节教师打破传统的认读词语的做法,采用集中出示文中含有易读错字音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关注语境,训练扎实。本课有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其中6个带有“口”,教师抓住“咆哮”这个词语,重点指导写好口字旁,实现从教一个到教一类的迁移,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过渡。】
三、把握特点,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跟你们平时读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一般而言,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只有六百多字,属于微型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篇幅短小。
2.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讲他做什么事?
3.小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山洪暴发,村民逃生——老支书沉着镇定,有序指挥——揪出小伙子,二人被吞没——洪水退去,老太太祭奠
【设计意图:小说的教学,不同于普通记叙文的教学,一定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初读课文之后,教师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引领学生发现微型小说的基本特点,然后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既带领学生感知了文章大意,理清了课文脉络,又教给了学生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四、聚焦人物,感知形象
1.老支书为什么给你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拿笔用横线画出来,用心体会,在旁边做出批注。
2.全班交流:说说从对老支书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重点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沉着镇定)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临危不惧)他的目光仿佛在说什么?
(3)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一心为民)老汉的话语有什么特点?想象老汉说话时的语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大公无私)难道老汉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吗?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那他为什么这么做?结合课文插图,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先人后己)
(6)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爱子情深)如果此时老汉能够喊出来,他可能会喊什么?
3.我们再来读读描写老汉的语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他的样子。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此环节中,教师引领学生直奔学习重点,聚焦人物形象,学生充分自学,与文本深度对话,与角色亲密感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老支书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谈体会,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老支书内心的情感和想法,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多角度感知人物形象。在此过程中,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和过度的讲解,只有学生自由的交流与愉悦的分享,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极力彰显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齐读描写老汉的语句,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描摹人物。这样,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使得老支书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爱子情深的光辉形象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挺立起来,鲜活起来,丰满起来,立体起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既要站在云端起舞,又要贴着地面行走。读课文,写词语,这两项常规作业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训练扎扎实实。】
第二课时
(本课时配有课例视频及课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咆哮 惊慌 拥戴 呻吟
2.说说这篇小说主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老支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桥”为题目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桥。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根据学生第一课时的作业反馈,选择听写其中易错词语,有利于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成果,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同时,回顾小说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再次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有助于接下来的新课学习。】
二、关注环境,体会作用
1.我们知道,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读小说,我们不仅要聚焦人物和情节,还要关注其中的环境描写。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描写雨水、洪水的句子,拿笔用波浪线画出来,读一读。再想想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全班交流对雨水和洪水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相机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1)你发现这些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句式简短;拟人手法)
(2)请结合相关语句,说说这些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①说明情况紧急,烘托出紧张的气氛,牵动读者的心;②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③反衬出老支书勇敢无畏的形象。)
(3)男女生分行朗读上面的句子。
3.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桥”。那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桥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描写桥的句子,拿笔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再想想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全班交流对木桥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其在表达上的特点和在文中的作用。
(相机出示句子)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1)请结合相关语句,说说这些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全班齐读上面描写木桥的句子。
5.小结:雨水、洪水和木桥,一起构成了小说的环境,既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反衬出老支书光辉的人物形象。今后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要留意其中的环境描写和它们的作用。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恰当的环境描写不仅能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助于衬托人物的形象。所以教学中,老师创造性地解构教材,先让学生分别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洪水和木桥的句子,引领学生品读发现,再探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然后通读一遍,让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感知,让他们对环境描写可谓是印象深刻。如此,真真正正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落到了实处。小说类文本的教学,一定要突出文体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还要引导学生知晓小说的文体特点,更要习得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以便为他们今后进入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三、聚焦结尾,想象写话
1.出示课文结尾,指名朗读。
2.想象写话:同学们,为了村民们有序撤离,老支书沉着指挥,勇敢无畏。生死关头,他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请你们想象一下,洪水退后,这位老太太前来祭奠她丈夫和她儿子,她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陪同老太太一起前来祭奠的村民,你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请你从中任选一个角色,展开想象,拿笔写一写。
3.交流写话练习。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能只在阅读理解层面上打转转,我们要适时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走近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在此环节中,教师抓住结尾留白,创设表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自选人物角色,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还升华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四、讨论课题,升华情感
1.看得出来,老支书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那如果让你给这篇小说重拟一个题目,你想到了哪个题目呢?简要说说理由。
2.我们的编者为什么用“桥”来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你认为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是的,危难关头,是老支书,就是那个全村都拥戴的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沉着镇定,用自己的光辉党性,为全村人撑起了一座通向安全的生命桥。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课题!是啊,虽然木桥坍塌了,但是,在村民的心中,老支书早已化作了一座桥,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之后,重又回归整体,引导学生统览全篇,围绕课题展开讨论,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水区,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带领学生再次聚焦小说主题,重温人物形象。同时,教师深情铺垫,引导学生反复回读课题,利于加深对小说的整体印象,升华对人物的崇敬之情。】
五、拓展类文,补充结尾
1.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点,谁发现了?你第一次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想到这个结尾了吗?想想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是的,这样安排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简短的故事、鲜明的形象、出人意料的结尾,这是微型小说的三大特点。
3.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篇微型小说。(出示《摩尔根掉井里去了》,隐去结尾),请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然后猜想这篇小说的结尾会是什么样的。
4.摩尔根最后是怎么出来的呢?全班交流。
5.出示小说的结尾,自由读一读,然后说说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统编教材积极倡导构建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在学生了解微型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这一特点之后,紧接着出示另一篇结尾同样出人意料的微型小说《摩尔根掉井里去了》,隐去结尾,让学生猜测。一方面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真正落实了课外阅读的扎实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迁移运用,猜测故事结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加深了对微型小说文体特点的了解。】
板书设计: 桥
简短的故事
微型小说 鲜明的形象
出人意料的结尾
【课文《桥》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桥之美课文内容07-24
《散步》课文教学设计06-03
课文《论语》教学设计06-16
《祝福》课文教学设计07-04
《西亚》课文教学设计07-18
课文《雨点》教学设计10-12
课文《迟到》教学反思07-24
课文斑羚飞渡教学设计06-07
课文菩萨兵教学设计07-13
课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