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篇1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篇2

1.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虬须、佝偻、屹立不动、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明确“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咬”“骨粉”和“呻吟”等写作手法。3.鼓励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把握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明确“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咬”“骨粉”和“呻吟”等写作手法。2.鼓励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把握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整体感知

冰心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奔腾不息的江水,那是生命跳动的音符;枝繁叶茂的大树,又是生命延续的标志。但,我们却听见大树哭泣的声音,这棵大树为何发出低沉的呼唤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鼎钧的《那树》,倾听生命的呼唤。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划分文章脉络。

师: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看一看文章分为哪几部分,行文线索是什么?明确:第一部分(1到5):对早期大树进行简单描摹。第二部分(6到8):对近期大树进行简单描摹。第三部分(9到11):对现在大树进行具体描写。师:这篇散文按照大树的生命经历进行叙述与描写。同学们,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树的呢?

2.分析大树形象。

师:这是一颗_______的大树(幻灯片展出)。教师明确:大树饱经风霜,仍能够屹立不动,给人厚重历史与时间的沧桑感。

(三)研读课文,理解思想

1.对描写大树的语句进行赏析。

师:刚才同学们都对大树进行简单描述,那你们是从哪儿概括出大树的形象呢?

明确:(1)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条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这里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孤独。(2)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写出大树古老、沧桑、坚固。(3)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大树的坚固与顽强呼之欲出。(4)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大树无私奉献,竭尽所能给人类生活提供便利。

2.那树,是大自然最忠实的守卫者,枝繁叶茂;那树,是人类最友好的捍卫者,荫庇保卫。这样一株古老又很可爱的大树最后的结局是如何的呢?明确:绿世界的残存者已不复存,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当大树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那么“绿着死”指什么?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骨粉”和“呻吟”三个描述性词语,凸显痛苦和悲哀的感受,展现出人类屠戮大树的画面。

(四)拓展应用,发现创新

师:这样一注古老而又可爱的大树最终惨遭杀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大树“引颈受戮”的呢?大家能不能找出描写大树遭“屠杀”的语句?生回答: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师:那这棵大树师因为成为事故的被害者所以才被砍的吗?生:不是。师:那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前大树能够为人类避风挡雨,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大树显得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甚至有些“碍眼”。惨遭“屠杀”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师:大树预感到自己将要毁灭,它提前感知到这一切,蚂蚁为大树举行了一次神圣的“朝拜”。那么,作者想要向我们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大树意味着生命、自然与命运,虽然失去了已有的实用与审美价值,但是,是大树孕育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要心存敬畏,与大自然和平相处。《敬畏自然》里说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实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五)总结归纳,明确结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作者如何谋篇布局的呢?明确:《那树》讲述了一课孤独、古老、沧桑、坚固又坚强的大树,因与人类生活格格不入而惨遭屠戮的故事。作者一开始介绍大树古老的历史和之前为人类谋福利,为后文大树惨遭杀害埋下伏笔。大树“被砍”是文章的转折之处,也是本文高潮部分。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赏析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啊?

明确: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利用戏剧性地手法叙事大树命运。散文从容之中又见严密,简练之中又不乏余韵,具体之中又有抽象。深刻的故事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四、课后作业

1.完成作业本生字、注音、文学常识、名言好句的积累。2.发挥想象,写续写蚂蚁被砍以后的心理活动,不少于400字。

五、板书设计

这是一颗_______的大树

孤独

古老、沧桑→惨遭人类“杀戮”→大树消失

引发思考

坚固

无私奉献

(起)(转)(收)

摘要:王鼎钧的《那树》,通过展现一棵大树虽造福人类但终究逃不过被砍伐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同时感性中不乏理性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刻思考。九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了阅读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点拨与启发。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篇3

“学生”教会小老师

面临毕业压力,心情压抑、彷徨,为了调剂,曹文莉想去校外透透气,凭着自己不差的动手能力和画功,很快她就找到一份兼职——教孩子画画。课程名叫创意美术课,顾名思义,肯定不能束缚孩子们的思维,不是教他们一笔一画去画,不是今天学画个小鸭子,明天画只鸟,而是让孩子们的画笔插上想象力这双翅膀,肆意作画。

有次上课,曹文莉带了一瓶墨水去,没有定主题,只告诉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让这滴墨水在他们的画笔下变得最好看。孩子果然没让她失望,有个孩子滴了一滴墨汁在纸上,然后用嘴巴吹,吹出一幅画。有个学生把墨汁稀释了滴到纸上,让它慢慢晕染开来再做补充,看起来特别像一幅写意的水墨画。“从孩子们身上我发现原来同一件事也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思考,人的创意真是无限呀。”曹文莉惊喜地说。

之后,曹文莉又去老年大学教PS课程,这次的“学生”是一帮很爱摄影的老人,他们想学PS技术来给自己的照片修图。在和老人们的交流中,曹文莉又发现拍摄对设计的帮助,“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要看拍摄者对景物角度的理解,如何抓取到景物最有美感的角度,如何运用好的点线面这些元素,结合众多因素拍出一副优秀的摄影作品,最后还得学会借用一定的工具让照片修得更完美。”

虽然几次兼职的教学工作跟设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曹文莉思路的拓展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对所学专业不再排斥,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她开始探索。

平日闲暇时,曹文莉开始注意积累、琢磨,她爱看一些国外优秀的设计网站,那些网站常常会推荐很多有创意的设计,虽然还都是概念性的东西,目前无法实现,但接触多了对打开思路帮助很大,“它们激发了我的创造性思维。”

这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APP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曹文莉渐渐发现自己对UI(用户界面)设计师这个职业感兴趣,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她下载了各种APP,站在用户角度去体验,哪怕一款常规版的APP,只要它里面的某一个功能让自己用了觉得很新奇、感觉很爽,而且是别的APP里没有的,曹文莉都会高兴半天,她觉得有价值,值得借鉴。而有的APP,既不好看用着又不舒服还没有创意,那种APP她则会直接删掉。

第一次实习,发现UI

大三暑假,曹文莉来到一家做社交平台的APP公司,在那里实习的半年时间里,除了学到很多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是她确立了自己职业发展之路——UI(用户界面)设计师。

在这家公司,老板给她安排的岗位是做APP设计。工作难度并不大但压力不小,这种创业型公司有个共同的特点:不养闲人。每个人都得快速地推陈出新才能适应市场,满足用户各种刁钻的需求。公司每交给设计师一个任务,不但要完成,还必须得保质保量,如果不能马上做完,且做出来的东西既不好看又不好用,那用户的反馈一定不会好,很快上司就会找来问责,曹文莉也经历了一个从艰难上手到有自己想法的过程。

刚到公司时,公司正在做一款叫《tata UFO》的APP,这是一款针对高校学生的社交平台,风格定位为可爱、卡通、活泼。老板交给她的第一个任务是做一组卡通版12星座的开机推送页面,曹文莉当时一下就懵了,心想:妈呀,要给每个12星座设计一个开机推送页面,每个星座还得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这也太难了。

但无论有多难也得啃下这块“硬骨头”。下载了很多同类型的APP,经过一番比较和分析后,曹文莉发现很多APP的推送功能做得不够贴心,选择的卡通形象一看就是从网上随便找来的,她深知是否用心去做用户是能感受得到的,要想让自己设计的APP在市场上独树一帜,赢得更多的用户,必须在每个小细节上都有所体现。

为了保证设计的完整性和人物风格的统一性,让用户一看就明白是自己公司独家的形象,曹文莉有了做套图的想法。但要在短时间设计出12个风格各异的卡通形象实在有难度。于是她想,干脆将12星座都做成一样的,每个星座只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很快这种不负责任的观点就被她自己否定了。“不能因为我想不出来,就用一个代替12个。”

那几天连着画了好几轮手稿,可还是因为觉得缺少创意点一一否决。创意这东西,想不出来时抓耳挠腮,但一旦想到了,画就不是难事。曹文莉每天上网查资料,了解12星座的特点,什么颜色代表什么星座,跟同学聊,找灵感,忽然有一天打开《tata UFO》APP时,她看到网站的吉祥物小tata立在一边儿,顿时灵机一动,“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何不让tata穿上具有12星座特点的外衣,既符合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又是公司原创的,独一无二。”想到此处,曹文莉难掩激动的心情马上着手细化,先根据自己搜罗的材料画出12星座塔塔的草图,再根据星座特点调色给它们配上不同的背景色。比如具有神秘色彩的天蝎座用紫色,外形酷似大闸蟹的巨蟹座当然是红色,而柔情似水的双鱼座则非蓝色莫属……

一星期后,曹文莉顺利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12星座小tata正式上线之前,在公司内部先做了一次测评,结果不出所料,得到公司同事的一致认可。

一转眼在这家公司实习了四五个月,此时已到大四下学期临近毕业,本来公司希望曹文莉一毕业就能入职,但因为她的毕业设计作品完成得很出色,不仅在学校获奖还在北京市大学生毕业作品创意大赛也得了奖,曹文莉不得不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各种展览,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去那家公司入职,只能选择放弃。毕设展一结束,曹文莉立即投入到找工作的大潮中。

nlc202309011433

老板找来

投身互联网行业,想成为一名出色的UI设计师,必须得有出色的作品。曹文莉认为一款APP要想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单从设计的角度上来说,必须得贴心,要锁定目标群,精心设计、量身定做,不能泛泛而为,如今的APP市场,各种产品层出不穷,要想用户选择你的产品,必须得从考虑用户体验,多思考、多创新。

而目前市场上的很多外包公司的态度是:我接了别人的活儿,就按别人的要求来做。他们不愿多加思考,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这类公司的理念和曹文莉的观点相去甚远,作为UI设计师,她希望能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产品中去,希望能做一款有个人风格的APP上线,因此她更青睐有独立意识的APP公司。

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过初步筛选,曹文莉给几家公司投去了简历,很幸运,每一家都有反馈,都给她发来面试通知。经过近一步接触后,曹文莉发现它们都不太合适,是坚持做自己还是先找份谋生的活儿,正在犹豫之时,一家名叫“北京圈子生活”的初创型互联网公司的老板找到了她。

当时为找工作,曹文莉注册了一款类似“脉脉”的求职类APP,在上面发布了自己的简历并贴上标签,介绍自己是做社交APP的,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又写了一些自己做过的事儿,包括那个12星座开机推送的上线项目,简历中也表达了自己的工作理念。老板在众多人中找到她并主动跟她谈,因为不是自己投去简历的公司,一开始曹文莉并不感兴趣,但在聊的过程中,她发现这家公司跟自己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

老板介绍,公司正在做一款邻里社交平台APP,希望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老板的这个想法很打动她,毕业前夕,为了实习方便她在校外租了房子住,希望借租房子扩大在这个城市的社交圈,多认识一些朋友。遇到困难时,最先能求助的可能就是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同一套房子里的邻居,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然而,事与愿违,在曹文莉目前租住的一百平米的房子里,分住了三四户,每天下班回到家之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关上房门待在自己的屋子里,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那一道门却隔绝了彼此交流的机会。曹文莉清楚,自己只是这城市中众多奋斗者的一个缩影,很多同龄人都跟她一样孤独无助但充满渴望。“如果有一款软件能改善这种现状,我觉得太有意义和社会价值了。”

虽然这是一家刚刚起步的小公司,与那些体制成熟福利待遇丰厚的大公司无法比拟,但曹文莉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今年7月初,她正式入职。“未来的路有多艰难,无法预测,但插上理想主义的翅膀,我相信自己一定会走得很远。”曹文莉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陈思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⑵.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⑶.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计划:2课时、四、教具准备:u盘、录音机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⑴.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⑵.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⑴.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设计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⑶.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师生共同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合作学习:学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⑴.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⑵.“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⑶.“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⑷.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四).探究学习拓展延伸。

⑴.【领悟】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 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⑵.【品味】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问题设计:落日赏析。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明确:

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②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③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④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⑤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⑥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五).课堂小结。宗璞的文章讲究诚和雅,大家读的时候,觉得很难,因为有很多隐讳的句子,其中富有寓意的议论也是解读文章的重点。

(六).达标反馈:布置作业: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回顾所学知识并情境导入:

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 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⑴.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明确: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⑵.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 的向往和憧憬。

⑶.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明确: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

⑷.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三).合作探究学习一 品味赏析。

⑴.“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的意思,我们已经明了,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简约含蓄。①我与年轻人的对话。②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而逐渐明朗。

⑵.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 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⑶.“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 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做,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第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 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四).合作探究学习二: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⑴.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⑵.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五).迁移与拓展。

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七).达标反馈 布置作业: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已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八)、板书设计:

(九)、学后反思

亮点

田野在召唤教学反思 篇5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认真聆听歌曲,寻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曲,回答了常规性的小问题后就进入了教唱歌曲第一声部的程序。先让学生熟悉歌谱,跟着我试唱歌谱,并且用笔画出歌谱中相同的地方,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规律,从而能够对歌曲的旋律更加有印象!也方便了学生下面的歌词学唱!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理解音乐的情感。

歌曲中的难点是弱起小节的教唱,要让学生尝试画拍唱谱!提醒学生换气处要记得换气!

在结尾处让同学们听我的范唱,并根据我的范唱思考歌曲第一段的结尾1房子到第二段究竟是怎样衔接的。对于这个要求,听完后学生很少有人回答出来。在我的详细讲解,不断提示下慢慢地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然后我让孩子们重新听一遍,再次了解第1段和第2段的衔接。弄懂了1、2段的连接再请他们说说第2段演唱的几房子,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简单的,可是1、2房子的曲调是不一样的只要他稍不留神就会将2房子的曲调唱成1房子的了。我给他们范唱,让他们听辨弄明白1、2段结束的曲调到底是怎样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他们终于搞懂了。

田野在召唤教学反思2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具有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特点。旋律流畅、一段体四个乐句构成。歌曲中出现的八分休止符、弱起小节、附点音符较多,学生不易掌握;音准也有点不易掌握。整节课,通过聆听、个人自学、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渴望。

在制作课件《田野在召唤》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田野在召唤》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意大利歌曲,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队郊游的儿童们在充满着春意盎然的田野中边走边唱,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研读教材之后不难发现“意大利、春天、田野”这几个关键词,我在选择导入活动的风光图片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并将图片设置为自定义动画。既使课件丰富多彩,又避免过多的材料堆积造成喧宾夺主。伴随着活泼欢快的音乐,一张张具有浓郁意大利风格的田野美景尽收眼底。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加强了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将音乐形象化,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感知活动的效率,激发、内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活了教材内容,激活了音乐课堂。

歌曲《田野在召唤》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循序渐进地开展合唱教学。因此,在制作课件时,我依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地制作课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分声部学习歌曲,以第一声部为主。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多插入分声部的歌谱;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二声部合唱,我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插入了二声部合唱谱和二声部合唱的音乐。

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从一开始导入的背景音乐、自学歌谱、再到自学歌曲,每一次的聆听我都会有具体的要求。比如:在复听歌曲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反复跳跃记号;在自学歌谱之前,我引导学生先安静地聆听、默唱,注意八分休止符和附点节奏;在聆听教师范唱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一遍遍的聆听之后,学生自学起来有的放矢,轻松容易了许多。

田野在召唤教学反思3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歌曲节奏鲜明,旋律动听,给人以春的遐想,教学难度较大,特别是低声部的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歌曲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合唱教学部分,也是这一课时的难点部分。二声部的旋律单一,变化较少,但节奏特点分明,每一拍的后半拍都是八分休止,唱起来短促、有弹性,如同为一声部主旋律伴奏。基于以上特点,我让学生分声部学习,以律动的形式先学习二声部,学生既准确地掌握了歌曲开始的弱起小节和二声部的伴奏旋律,又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一声部旋律,为两个声部的配合做了有效的铺垫。

歌曲第二部分也是由两个声部构成的。考虑到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无法扎实的掌握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因此,我在本课时只教了第一个声部。这部分旋律动听,加上意大利语的学习运用,让学生后半节课仍然能够兴致盎然地演唱,重难点部分,如五度音程、附点节奏、顿音记号,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也基本解决了。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篇6

1教学目标

1、认识顿音记号、重音记号,并能够正确使用于演唱。

2、能用弹跳、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从活泼动听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歌词中感受大自然的美。2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2、初步了解旋律变化、力度强弱与演唱的关系

3、歌曲弱起小节的节奏把握与准确演唱

4、感受意大利民歌所表现的欢快活泼

教学难点:

1、顿音几号(▼)、重音记号(﹥)和换气记号(∨)的识记与认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田野在召唤》

师拍节奏: X | X X梯.里 通 吧 梯.里 通 吧 …… 师:刚才我们唱了什么? 生……

师:对,“梯里通吧”。有谁知道什么意思? 它是由中文翻译过来的意大利语“快快来吧”。那么是谁召唤我们快快来呢? 生……

师:是《田野在召唤》!那老师今天就带大家去意大利感受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我们的朋友有住在五楼的“sol”,住在三楼的“mi”,住在一楼的“do”。(老师做柯达伊手势,)。5-3-︱1-3-︱5-1-︱3-00︱ 师:带上伙伴之后让我们背上背包一起出发。活动2【讲授】《田野在召唤》

一、新歌教学

师:请起立!认真听老师的脚步声。(XXXX|X000|)提醒学生踏步要轻声(老师带着学生边踏步边唱出3个声势音高solmido)。

师:好!这一次请同学们在做这三个形象音的时候唱出来,剩下的请听老师唱。好!踏步走!(边踏步边唱旋律,老师带领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师:很好!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一遍。请同学边听音乐边做你们的三个形象音高。(老师带领学生做)师:很好。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其他孩子的范唱,感受一下他们到田野游玩的心情。(师播放歌曲)师:他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郊游的呢? 生:……

师:同学们表达的非常好,老师这边有两条旋律请同学们来听辨下,哪条旋律更能体现欢快的心情,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师放幻灯片)①旋律分辨: A:43|26-54|35-43|2345|433450| B:4﹒3|26-5﹒4|35-43|2345|4﹒33450| 师:这两句哪里不一样!对,附点。正是因为附点的加入使得节奏不一样,导致音乐的情绪也不一样!这个乐句就显得更加活泼欢快。

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告诉老师。

师:对!这里还有一个顿音记号,和重音记号。所以我们在唱这两个音的时候要一个要唱的有弹性一些,一个要唱的稍稍重一点。

那请同学用“li”把这乐句来唱一唱。注意附点,顿音记号和重音记号。

②师:同学们演唱的非常的棒,现在请同学认真的观察下下面这条旋律与刚唱的旋律有什么不一样?听老师来范唱下!B:4﹒3|26-5﹒4|35-43|2345|433450| 梯里通吧梯里通吧田野在召唤我快快把路上, C:4﹒3|26-5﹒4|35-43|20505050|3——|| 梯里通吧梯里通吧我将出发到远方。生答:前面一样,后面不一样 师说:后面应该唱的怎么样? 生答:短、跳

师说:你分析的不错,让我们一起来用“li“把下面这条旋律学唱一下。师:同学们唱的很好,让我们把b+c连起来用“li”唱一下。师:唱的真不错。你们听听老师加入歌词唱一下。师:同学们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来试试。

1、旋律对比,化难为易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察一下这四条旋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

师:对,第一条和第三条旋律是一样的,第二条和第四条的结尾不一样。让我们跟着钢琴完整的唱一遍。

师:同学们唱的真不错,好让我们加入歌词用师生接力的方式唱一下这四条乐句。老师唱一三乐句,你们唱二四乐句。准备好了吗?注意听钢琴的伴奏。(老师弹钢琴伴奏)

2、师:请看大屏幕,老师这边有四个力度记号,他们分别是弱,强,中强和强。老师在我们刚刚唱的这条旋律上加入了这四种力度记号。我们带着力度的变化来试试?注意这句是由弱逐渐变强再回到弱。

3、师:同学们唱的真不错,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4页。接下来让我们把这首歌曲完整的唱一遍?(师弹钢琴伴奏)

四、歌曲创编

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田野中游玩要是再带上点小乐器是不是会跟有意思呢?我们现在回想一下,在前面做律动的时候,我们除了做domisoldo还做了什么? 生:拍手,拍腿、踏步。

师:那么踏步的地方用什么乐器比较合适? 生:双响筒

师:很好,那拍腿呢? 生:鼓 师:那还有三个形象音高用什么? 生:三角铁。

师:很好,拍手用什么? 生:沙锤。

师:好,那你们看着老师,看看哪一组反应最快? 好!让我们跟着音乐来一遍,其他没有拿乐器的同学一同来唱。

五、总结

废墟下的歌声 篇7

灾难来临往往无法预测,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人的本能恐惧反应也很正常。但面对灾难恐惧之时, 是否还能有意识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并采取合适的措施, 大到一个国家, 小到一个社会个体, 却能反映其灵魂深处的坚强或是懦弱。

两小时之内领导人赶赴灾区第一线;十万人民子弟兵顶着强风暴雨, 迅速集结;社会各界空前团结, 献血捐款, 大批志愿者奔赴灾区救援……在灾难面前, 我们看到的是高效的政府、勇敢的军队, 以及一个个大公忘私的英雄和13亿人瞬间凝成一股力量, 感受到却是这个国家和人民在大难面前的镇定与不惧, 仁爱与团结。古人云:“多难兴邦”, 重灾的考验使这个多难的民族立即展现出了她的顽强与坚韧,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民族!

从废墟下的歌声中, 我们能够被一个小女孩的勇敢所打动, 从“可乐男孩”身上, 我们也能够为他的乐观所欣慰。有人说, 这场地震, 受伤的不是某一部分人群, 受伤是整个社会。从心理说, 几乎每个人都是灾民。是的, 对于这场灾难, 远离灾区的我们无从切身去感受亲人逝去、家园毁灭的悲创, 一幕幕悲伤离合与毁灭对我们心灵的触动却是沉重的, 但我们却不能止于悲伤的泪水和心手相连的温暖。废墟下面的歌声、“可乐男孩”、抱着已逝去的孩子坚持职守的警察父亲, 以及那个来不及悲伤的民政局长, 一个个普通人在灾难面前的坚强与镇定, 让我们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次洗礼——假如这灾难不可避免, 我们是否都有足够的乐观与坚强来勇敢地面对, 假如生命受到威胁, 我们是否能够与这个废墟中的小女孩一样, 唱出勇敢的歌声。

废墟的辉煌 篇8

②到达意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那天的天气特别好,秋阳灿灿,秋风习习,高速公路两旁的松树就像一把把张开的绿色巨伞,撑着蓝天白云,景色美丽极了。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风凛凛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③我不禁有些失望,谁能料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竟会是这般模样。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名观众,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不要说在两千年前,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陪同的宋先生告诉我们,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与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那是怎样一种残酷的场面啊,奴隶、囚犯同老虎、狮子在进行血淋淋的搏杀,统治者和权贵们却在看台上开怀大笑。最后,鲜血流尽了,兽性也满足了。望着这座体现了人类高度文明的建筑,我怎么也无法把它和野蛮、血腥联系在一起。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象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是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④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了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与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庙墩基座。还有那维纳斯女神庙、罗莫洛神庙、凯撒神庙,也都化作了一堆堆的碎石和乱砖。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它昔日的辉煌。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⑤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都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⑥于是,我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

⑦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的文明。这无异于是民族精神的自杀。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与伦比的财富。

⑧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的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选自《中国2001年度100篇精短美文》)

【阅读练习】

1.第②段列举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天使城堡和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等众多罗马著名建筑有什么用意?

2.第③段画线句中“兽性”一语双关,这个词语有哪两重含义?

3.本文与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写到阿房宫,两者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

4.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篇9

《时代在召唤》作为新世纪实施的第一套中学生广播体操,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它是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创编的,它吸纳了现代健美操和舞蹈、武术的动作以及某些富有激情、活力四射并有着青春色彩的体育动作,但是这套广播操的学习难度也有所增加,要求做操者有一定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下面针对每一节操作具体的分析

预备节

教学要点:

第一个八拍保持原地直立的姿势。从这节操的设计上看这一个八拍是预备的作用。在操开始起到让做操者放松身体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就如同太极拳中的“起势”。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在这个八拍中注意力并不集中,只是机械的等待。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直立时调整呼吸,有节奏的呼吸可以缓解情绪紧张。

第二个八拍1-4拍要注意眼随手动,这点教学中容易忽略。5-8拍弓步要到位,很多学生为了省力弓步迈的太小就不能够体现出操的美感和力度;这套操中间还有很多弓步动作,所以从这第一个开始就要强化动作概念,要求弓步动作幅度大、有力度。

第三个八拍1-4拍要注意手的角度(两手臂夹角90度),学生往往手臂夹角能够统一,看上去就参差不齐。可以要求学生手臂向斜上方用力伸展,就基本能够达到整齐。

第四个八拍注意踏步膝盖要求抬平,手臂摆动时后勿过腰

第一节 伸展运动

主要问题:冲拳与屈伸不到位,上冲拳时往往不能伸直手臂有夹角导致动作不整齐。解决方法:要求上冲拳夹紧耳朵;在教学中如果动作有变形不能够动作一致,还可以采取器械辅助教学:要求每人自备一根棍同臂长,手握棍上下冲拳。棍可以起到固定手臂使其保持垂直的效果从而使动作规范,久而久之不握棍手也能够伸直整齐到位。教学要点:5-6拍注意弓步幅度和手臂夹角问题。

第二节 四肢运动

主要问题:单臂上冲拳无力、弓步低头弓背,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比较难把握:上冲拳无力动作迟缓没力度,反之如果用力过度了却容易使身体倾斜。而要领中要求(稍转体)。解决方法:教学中要求冲拳要有力但注意是手臂带动肩部上伸并内转;冲拳要与节拍相一致,因为音乐节拍很快要一致就要加快动作就不会无力迟缓而是连贯流畅了。

教学要点:3-4拍注意要经过屈肘握拳回到耳旁再第二次冲拳。第二个八拍注意1-2拍前弓步时上体保持正直有力,有力就不会低头弓背;手臂曲肘绕环连贯。5-6拍两手平行于侧弓步的大腿,眼看上举的手。

第三节 肩部运动

此节操主要是模仿自由泳的手臂动作设计而成。

主要问题:腿臂的不协调,自由泳时是有打腿与手臂动作相一致协调,而此节操中以腿的屈伸代替打腿,但腿臂协调仍然成为如何做好这节操的关键。1-4拍中 击掌(上举)与分腿——下臂与半蹲相协调; 5-8拍中 挥臂与伸腿——收臂与屈腿相协调。

解决方法:可以采取分解教学的方法。首先教腿部动作,当腿步动作熟练之后再教学手臂动作,最后手脚协调动作的组合教学。这是健美操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学习效果很好。(推荐大家采用)

教学要点:腿部的半蹲与伸膝以及手臂的屈肘后提与快速前伸。

教学点子:在这段操的音乐中有海浪的涛声,可以采取情境教学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大海中游泳与风浪搏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节 扩胸运动

主要问题:脚步动作(难点)此节操脚步动作包括侧点步、交叉步、后退步等步伐。并且前、后、左、右移动范围比较大。

解决方法:同样采取分解教学法。先教学脚步步伐,再教学手臂动作,最后组合成为完整动作。教学时先采用原地步伐代替移动步伐教学,在熟练步伐后再进行完整动作的教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推荐大家采用)

教学要点:第一个八拍:侧点步、交叉步要专项教学,先手叉腰教学步伐,胸前平屈时手端平。5拍手上举夹紧耳朵分掌。第二个八拍:叠臂时手不能超出肘,退步时肘与肩平不能低于肩。

第五节 踢腿运动

此节操主要是模仿传统武术中的“马步冲拳”和“弹踢冲拳”创编。

主要问题:冲拳、弹踢不到位,踏步转体方向不准确,此节操主要动作是冲拳和弹踢,但问题是冲拳是否有力,弹踢是否到位。这将直接影响到做这节操的力度和美感。

解决方法:马步冲拳和转身弹踢的专项教学。而且动作要求有力、到位,与音乐节奏一致。教学要点:向前冲拳时不要上体前倾、低头含胸。弹踢有力,支撑腿不要屈膝、上体不要后仰。踏步转体45度两手握拳于腰际不要晃动,弹踢同时冲拳

第六节 转体运动

主要问题:转体不充分,手臂不到位,弓步和跳转步伐错误 解决方法:分腿开立体转专项练习,弓步和跳转分解及慢动作教学。

教学要点:身体转动下肢保持稳定,第一个八拍:5-6拍手臂水平摆动不要晃动。第三个八拍:弓步有力到位,手臂平举和屈臂时保持水平,顺时针90度跳转三次。背面第六个八拍1-2右弓步。

第七节 全身运动

主要问题:跟不上音乐节奏,下蹲和体前屈不到位。这节操音乐节奏很快而且动作比较复杂,在教学中是难点。

解决方法:采用分解动作教学法和慢动作教学法。采用分解动作教学法。先学步伐,再学手臂动作,最后完整教学。并辅助慢动作教学,由慢到快、由简入难,循序渐进。

教学要点:第一个八拍:1-4拍先做两手叉腰上步吸腿,再做手臂动作的配合练习。5-6拍先两手叉腰做开合跳动作,注意节奏很快步伐要跟上。第二个八拍:1-2拍下蹲过渡到3-4拍体前屈,体前屈不要屈膝。第八节 跑跳运动

主要问题:跑跳结合不好,移动不到位。

解决方法:分解专项练习:走步击掌练习、后退并步跳练习、开合跳练习、后交叉步练习。教学要点:第一个八拍:第4拍并腿同时击掌。第二个八拍:5-6拍马步侧平举。第三个八拍:

1、3拍上举分掌,2、4拍下举握拳,注意拳掌变化。小跳头转向跳跃方向

第九节 整理运动

这节操的设计主要是使做操者由激烈的动作过渡到平稳的结束的一节操,步伐主要是原地踏步。

主要问题:原地踏步节奏快摆臂不到位,胸前平屈时肘与肩平。

废墟的作文 篇10

日军把火车南站轰炸后,火车南站一片狼藉,残垣断壁,周围横七竖八堆满了尸体。地面上血流成河,衣服的不遂也染红了。在这时,一个男婴正在炸毁后的站台板上呜呜地号啕大哭,它周围没有家人,他的衣服也只是一块破破烂烂的碎步而已,她哭的是那么的可怜,无助。

他大喊道:“妈妈,爸爸,你们在哪儿,我需要你们!呜……呜……”他大喊着,抗诉着,抗诉日军对她父母的危害,抗诉上天给他带来的伤害。他望着眼前的一片废墟,哭得更加大声了,他那乌黑的小手,抹着眼睛里掉下来的眼泪,他想起了他的父母,想起日军,想起过去快了幸福的生活。

废墟上的重生 篇11

五年后之夏,记者重返玉树,行走在这座焕发新貌的古城,感知这个雪域佛国重生的脉搏。

七八月份是玉树最美的季节,山峦披着绿衣,开满朴素的野花,雪水化作清澈的扎曲河,蜿蜒穿过依山谷而建的玉树市区。

高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五彩的方形房屋,均匀地洒在商店、寺庙、诊所、民居上。房前屋顶,经幡飘动,汽车穿行在起伏于山丘的马路,人们在街头悠闲地漫步、在广场上谈笑风生。

这座高原小城,宁静、安祥、富足,表面上已感受不到任何灾难的痕迹——今日的玉树已经成了一座舒适幽美的藏家风情小镇。失去亲人的伤痛仍然埋在心底,但生活还得继续,生命依然向前。

扎西丹巴摇着轮椅出了房门,来到路边享受下午的日光。地震以前,他一家子经营着一个小店铺,震时房屋垮塌,他双腿重伤,从此失去劳动能力。不过,他很感激命运,庆幸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早上7时49分),自己的家人都已出了家门,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现在我的女儿在上初中,新建的学校有图书馆、食堂,还有计算机室,我的老婆在新建的康巴艺术中心表演歌舞,她能为家里赚点钱。”丹巴说。

震后,在一片废墟上,玉树以现代化城镇的思路被重新规划,民居面积与公共设施面积由震前的19:1变为1:1。公共空间更多、更大、更均等,生活娱乐更丰富。

玉树博物馆、玉树游客服务中心、康巴艺术中心、康巴风情街等藏式地标建筑的兴建,使玉树的文化生活品质登堂入室。

乘着暮色,记者登上为游客新建的当代山观景台。在深蓝色的天幕下,黑黝黝的山体依偎着华灯初上的新玉树。美丽的房屋错落有致,灯火通明的街道四通八达,伸向视线的尽头、山谷的怀抱,联接着玉树藏族自治州星星点点的城镇。

随记者一同上山的司机小伙扎西巴丁说,震前的玉树,道路泥泞,不通水,不通暖,整座城市完全靠一个禅古水电站发电,供电严重不足,夜晚搞片区停电,大部分地方黑灯瞎火,冬天靠烧牛粪或烧煤取暖,生活极其艰苦。

山脚下,格萨尔王广场的动感音乐吸引着山顶上乘凉观景的人们。藏族同胞生来善歌舞,玉树又是藏区的歌舞之乡,在霓虹灯一闪一闪的照耀下,人们在广场的巨大格萨尔王雕像边踏着乐步手舞足蹈,好不欢快。

为了拍摄玉树全城景象,清晨五点半,记者登上了北木它梅玛山山顶重建中的结古寺。结古寺建于14世纪末,是玉树的精神堡垒,在藏区闻名遐迩。

在2010年4月14日的7.1级地震中,结古寺基本倒塌,侥幸生还的500多名僧众冲到山下,钻进废墟,徒手刨挖生者,疲倦无力的喇嘛则不停地诵经为死伤者超度,为大地祈福。

“玉树”一词在藏语中有着“废墟”、“遗址”的意思。有趣了,怎么会取一个如此不吉利的名称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问了不少人。

青海旅行达人黄文洁是这样解释的:“废墟”直接点明了历史内在的哲理,它不是耻辱,而是见证。没有“废墟”的土地,才是一片历史荒芜、文明浅薄的国度。

来自海峡对岸的美丽“召唤” 篇12

滋养台湾医疗美容行业的“沃土”

人们对美丽的追求历史就好像一条从未中断流淌的长河,它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态示人。有意识的分辨“美丑”,使远古智人会佩戴动物骨骼制成的饰品来“美化”自己,古人用胭脂掩去面部瑕疵来修饰颜面。直到现今医学技术的发达程度颠覆了上千年来人们脑中的形成的传统认识,人类对自身形象的改变开始从“本质”入手。

在本性“美欲”的刺激下,大量的、急剧增长的“需求”在初期便如洪浪一般涌向各种医疗美容机构。这种“热情”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想必是每个区域的政府都想要去把握的。

台湾在经历“经济腾飞”这些年来,其“政府”实行的各项经济发展制度导致“蕴藏”于于百姓中的财富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当医疗美容成为流行趋势后,这些财富在一段时期内快速推进着台湾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这点在当地医疗美容机构林立,从业医生过剩的情况中可窥一斑。

台湾百姓的“热情”加上较为“理想”的政策鼓励则成为其医疗美容行业快速前进的理想环境。据一位与台湾医疗美容机构接触颇深的大陆人士介绍,“台湾‘政府’对其医疗美容行业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最主要的,也是和大陆不同的地方在于,台湾‘政府’对其医疗美容行业制定的政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改动,相对灵活。这样在一些情况下行业就突破了‘政策’对其的钳制。当然,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其弊端,‘多变同时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混乱’。这种‘混乱’体现为,台湾没有十分具体明确的法律法规去约束整个行业的具体行为,多是一些区域性的、阶段性的规章制度去协调(行业)运作。”

台湾“政府”对其医疗美容行业的保护政策可谓周到,就单单对“外来医生”方面的管制就十分严苛,我国每年都有无数的外籍医生进驻中国,而其认证、管控等体系往往过于宽松、模糊,造成“外来和尚抢水喝”的情况非常明显,中国医疗美容从业医生也因此“义愤填膺”。相较于中国同行业人员,台湾的医疗美容医师着实生活在“天堂”中。为了保障台湾本土医生利益不受外来“威胁”,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上届竞选中就保证其“上台”后一定会兑现对台湾医务人员的权益维护,而其“在位”期间确是如此。如是这般,中国大陆的医生想要进驻台湾市场,堪比“蜀道”,而台湾医生进驻大陆,则犹如“鱼儿入水”。就在前段时间刚刚结束的新一届台湾大选中,马英九最终成功连任,台湾的医疗美容医生则正是其众多支持者中的一类群体。

杨妮(化名),一位在医疗美容业“摸爬滚打”很多年的女性,由于经常接触韩国、台湾、美国等不同区域的客户或同行,对境外的医疗美容行业和市场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台湾‘法律’关于其医疗美容从业人员、机构所能开展的服务项目等均有明确规定,关键是他们对‘法规’的落实施行十分到位,对违法行为更是严惩不贷。例如:规定微整形诊所必须以‘注射整形’和‘激光美容’为主,不能做开放式整形手术(包括重睑术),只有专科整形医生才可以做开刀手术;整形外科医生,一定具备美容基础,必须从医学院外科毕业,作为住院医生锻炼六年,拿到执照后,再在规定的大医院工作起码三年才有资格成为整形美容外科医生;要取得‘台湾专科医师资格’必须经过医学院7年教育,通过考试取得医师证书;施打各种注射填充物的皮肤专科医师,皮肤科临床训练加上在医院的训练期结束证明,共需时间三年半。这些法规的制定及强效的惩戒体系,保证了进入其医疗美容行业的医生质量和整体医疗水准。”杨妮继续讲述道,“现在,中国医疗美容市场的广告虚夸风盛行,整个行业竞争乌烟瘴气。而台湾广告的‘相关管理部门’,对打击违规广告,保障人们就医、用药、美容安全方面所作的工作,不只停留在呼吁民众警觉那些广告内容太神奇、太吸引人方面的宣传,而是真正落实了整治违规广告举措,用行动力度保证了规范程度。”

“服务”先行

“漂亮的会所设计,五星级的病房享受”这些元素正在或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多数医疗美容机构招徕顾客的必要条件。在韩国,“著名”的整形一条街上无数大大小小的美容医院、诊所,不论面积规格,只要进入其中,无不设计精致、品位考究。正如很多民营医疗美容机构的老总所认同的,“这个行业最终拼的是技术+服务”。旅游業,作爲臺灣經濟的又一支撑,隨着近年來海峽兩岸交流的深入,大陸游客日益强盛的赴臺觀光風,推動了其進一步的“發達”。

这种模式恰恰也印证了,现今“台湾医疗美容行业”正在经历跻身国际的过程。限于地域有限,人口数量有限,医疗美容市场有限,台湾的医疗美容行业即使进一步发展,其机构数量也不会对应增长。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为止,台湾的医疗美容机构和医师对于本土市场来说,是过剩的。这就意味着,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商家要靠什么去赢得消费者?

从古至今,医疗技术对于医疗行为来说,就像是心脏之于身体,是核心所在。传统医学在这个概念上具有不可动摇性。对于医疗美容行为,同样是第一位的。在本土市场十分有限的前提下,台湾的医疗美容医生为抢占市场份额而进行的技术“把控之战”显得尤为激烈。熟悉台湾医疗美容市场的药品经销商王女士向我们介绍说:“台湾的(医疗美容)医生将他们手上的技术视做“饭碗”,哪有白白把饭碗送给别人的道理。他们之间的技术传承很多的局限于存在亲缘关系的上下辈医生或者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技术流向十分局限,即使两个医生之间有很深的朋友关系,那也不会有技术上的交流。我们大陆这边(医疗美容)行业中的人如果要去台湾‘考察’的话,看到那边的医生动手术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且考察团中的任何人基本上总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监视”,具体的人何时、去过何地、干过何事,这些信息台湾方均记录在案。因为他们之中,存在一种声音:害怕大陆医生学习了台湾的技术后,会断掉台湾医生的“饭碗”,所以他们对技术可谓是“严防死守”。不仅对外,更有同行间的互相“提防”。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技术自然不会流出去;可是,如果好的技术得不到推广、鲜有人知道的结果就是,空有“金刚钻”却揽不着那“瓷器活”。韩国的医疗美容为什么能“席卷”大陆的“黄金白银”,因为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品牌。所以,台湾内部的技术不沟通,各自为盈,不能发挥整体优势。”

而逐渐被更多的医疗美容机构经营者认可的另一个部分是,医疗美容已经不是“单纯医疗行为”,这其中的市场商业性正发挥强劲功效,而台湾正身体力行之。有人说,台湾的医疗美容行业有一颗服务业的“心”。而医疗美容不同于传统医学的部分就在于,它对于人的身体形态来说,并不必须,其实是“锦上添花”。而患者对这“花”的品质要求精益求精。除去对医疗行为效果的认可外,就医过程中的感受舒适、安全、隐私,这些都成为考究品质的元素。这些方面在“台湾的医疗美容行业”很受重视,很多当地的院所、门诊不仅设施豪华,而且设有个人的单独接待空间,以此来保护患者的隐私等等。这些“以人为本”的举措,更容易使患者在就诊时身心愉悦,从而提高机构的口碑。王女士讲述道:“在台湾的医疗美容机构中,公立性质的较为少见,有一部分是隶属于医科院校的医院科室,而相当一部分则就是民间资本性质的医院、门诊一类。虽然机构面积普遍不大,但是设计考究,设施完备。且各医院规模、设备、服务基本都在一个水平,硬件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今天我们看世界上医疗美容这个行业较为成熟的国家,他们的(医疗美容行业)市场化都非常成熟。所以,这是一个趋势,美国、韩国、台湾他们都在重复着这个趋势。

既然交给市场,那么这个(医疗美容)行业最终的服务性会越来越浓。价格体系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达到一个合理的范畴,各家机构因为不能失去市场口碑,因此格外注意操作规范,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避免很多生活美容插足医疗美容、医疗人员误导患者、医疗纠纷等的发生率,形成市场调节下的行业规范。

台湾目前的医疗美容项目价格在各(医疗美容)机构几乎一致,很少有差额,当地的消费者也十分清楚价格的定位。以“双眼皮手术”为例,台湾整形医院的收费大约在4000——6000元人民币,与大陆比较,收费相对较高,但整个市场收费差别不大。在台湾,对于需要用假体的整形手术(隆胸,隆鼻等),不管使用什么材料,手术价格不变。且他们的整形医院基本都使用进口材料,不提供本地假体。加之,在他们的文化中将外形要求作为礼仪的一部分,整个民民族十分看重自身形象,接受医疗美容服务的人群几乎涵盖任何年龄段、性别、职业等。所以,他们不会因为价格的优势而随意选择医院,成为了有利于净化市场竞争的条件。”

“医疗观光”盘活台湾医疗美容市场

台湾当地医疗美容服务的供应量,与市场实际的需求量呈现一定程度的“供大于求”。仅台北市闹区(中孝区)一带就有超过200家整形诊所,不亚于韩国整形一条街。即使技术精湛到无可挑剔,服务到位至尽善尽美,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其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依然存在市场的“瓶颈”。

于是,台湾的“加工外销”经济模式同样适用在了其医疗美容行业。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之后迅速将其应用实践,产品生产后销往外地,保证了台湾医疗美容技术和产品的持续进步,也为争取更大的外部市场做了铺垫。

近年来,台湾“政府”为拓展大陆游客赴台“医疗观光”市场,不断开放入台“政策”,医疗观光签证时间限制、条件等一再放开。由最初的允许大陆游客组团入台,到两岸经济协议(ECFA)签署后的开放大陆个人赴台旅游,这一系列政策改变正快速提升着台湾的医疗观光总值。

而且,台湾方面又以“政府”推动、机构具体实行、大陆部分组织配合的方式,搭建了鳞次栉比的驻内陆处理赴台医疗观光事务的机构。据知情人介绍,这类机构或“政府行为”或“民间资本”,在中国存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北上广这类大城市(例如:“台湾交通部观光局驻北京办事处”),湖南、东北这些区域的地方城市同样存在,所以,他们的“渗透”非常广泛。

尽管,台湾医疗观光行业总值已经从3、4年前的数千万上升至近1、2年的达亿元,加之大陆近些年对台湾的友好通商政策、支持大陆客赴台消费的政策(包括机票减价,根据国家旅游局及国务院台湾办公室于今年六月中正式开放上海、北京及厦门等三个城市居民,可到台湾自由行,“台湾当局”也特别针对医学美容签证邀请也在1 1月相继开放)等的逐步贯彻,大陆赴台人次也早已超越百万。但是,台湾商人多数认为其医疗观光产业虽然处于上升阶段,但比起新加坡、泰国等旅游大国火候尚早。他们期待着台湾医疗观光大繁荣的来临。

一方面,台湾医生增速进驻大陆;另一方面,包括台湾“政府”官员、医疗美容公司负责人、医生在内的更多团体,参加到了搭建面向大陆的台湾医疗观光品牌文化上来,推动大陆游客赴台“就医”的增长。台湾的服务业将从大陆客身上发现大把金子,而整形服务更加硕果累累,这种认识可以从众多专门为大陆朋友准备各类旅游套餐、医疗优惠活动的公司中窥见一二。一家台湾旅行社的负责人就公开表示过,自己已花费3年时间为观光医疗做准备。

今天,台湾正以“微整形”项目作为其拳头产品,砸向大陆市场。而微整形技术经过几年来的快速发展,确实具备了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患者易接受的优势。据资料显示,台湾医疗美容机构中,60%为微整形诊所。其中,注射美容大概占70%,手术整形占30%。一些不开刀的拉皮,抗老化的电波拉皮,注射肉毒杆菌除皱、注射玻尿酸修饰面部等项目,使得消费者“爱不释手”。台湾的医疗水准不输于韩国和日本,价格相对较低,而且具备整形美容手术的术前沟通、术后追踪的优势。

废墟的作文 篇13

当我无意的翻开语文书时,看到了书上有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坐在被毁坏的铁路废墟中嚎啕大哭,令人同情,他身旁没有一个活人。我脑子里顿时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前几秒钟,一个小孩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准备坐火车回老家,突然,一架架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一枚枚炮弹爆炸,响彻云霄,瞬间,这里就变了个模样:原本蓝得发亮的天空变成了灰得发黑的天空;直直的铁道变成了扭曲的铁道;原本干干净净的天桥,变成了吊桥;火车也脱轨了;地上满是七零八落的楼房碎片;到处都是尸体,空气里充满了火药味和血腥味。他的衣服被震破了,满身是伤,鲜血淋漓,声嘶力竭的喊:“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儿?不要扔下我呀!”想到这里,我的泪水不禁留了下来……

日本侵略者们,你们也有家庭,你们知道你们这个举动毁了多少个家庭吗?你们知道有多少个孩子成了孤儿吗?如果你们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们的孩子也很早失去父母、成为孤儿,你们会怎么想?我想向整个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为了不再让一个幸福的家庭破碎,我们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整个世界充满阳光、鲜花和爱!

废墟中的孩子 篇14

8月28日清晨,上海火车南站候车大厅人山人海,只见一位男子拎着大包小包,妈妈的怀里抱着一个两岁大的孩子,她和孩子的爸爸脚步急促,表情焦虑。他们那么紧张,是去干什么呢?原来是日本人即将侵略上海,这里将要发生一场战争,他们是想到外地去躲避战争的。

突然,防空警报响起,刺耳的警报声响彻了整个火车站。只听有人高喊:“日本人的飞机来啦!”火车站顿时炸作一团,所有的人四处逃窜,这一家三口为了自己的安全,奋力往前奔跑。

紧接着,铺天盖地的炸弹就从空中飞泄下来。人群中哭声、喊声和呻吟声充斥了整个火车站。这位爸爸紧紧的搂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只听见一声惨叫,爸爸被弹片击中,倒在了血泊之中。接着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响声,一间店铺倒了下来,砸中了孩子和母亲,母亲奋力地把孩子往外一推,孩子得救了,母亲却永远被压在了废墟之中。

过了许久,日本人的飞机终于走了。整个火车站成了一片废墟,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那个孩子已经是衣衫褴褛,坐在铁轨上,嚎啕大哭……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篇15

关键词:沉默,悲伤,哲思

谷川俊太郎作为二战后成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写作的原风景是东京大空袭之后的废墟。是在战后被空洞化的时代背景下, 从战争的废墟中来感受日本, 用诗歌语言来表现这种心情。”[1]。在谷川俊太郎诗作里, 沉默是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 正如2005年“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对《谷川俊太郎诗选》的授奖辞:“感动、世界、沉默和自省始终贯穿着他的作品。”沉默在谷川俊太郎的诗中, 表现为他对语言的理解和写作追求。而与沉默相伴相生的是诗人忧郁的精神气质, 谷川俊太郎认为, “悲伤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活着的真理”[1], 因此, 诗人常带着一种忧郁的眼光看世界, 以沉默的姿势洞悉宇宙。他的语言是寂静的缓流, 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他的情思从沉默中心出发, 不断涌动着诗人的哲思和审美情趣。

一、语言:寂静的轰鸣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诗歌生命的载体。谷川俊太郎认为, “诗歌是一种深层语言, 处在前语言和语言的分界线上”[1], 而这种深层语言的实质, 正如郑敏所说的, 不在于它的暄嚣的表层而在于那深处的无声, 这深处即弗洛伊德和解构语言学认为的那样, 是处于一种混沌的无意识状态, 在“前语言”阶段, 在“无”中。无疑, 谷川俊太郎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颇深。在与中国诗人唐晓渡座谈时, 他说, “我没有把诗歌作为理想, 我在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与我的作品产生共鸣。……诗歌的根源就是沉默……沉默是在语言没有形成之前的东西, 是一种混沌状态”[1], 这种“沉默”性的语言, 暗合海德格尔所说的无形的语言, 寂静而博大。在海德格尔看来, “寂静绝非只是无声”, “在无声中保持的不过是声响的不动。而不动既不是作为对发声的消除而仅仅限于发声, 不动本身也并不就是真正的宁静。不动始终仿佛只是宁静的背面而已。不动本身还是以宁静为基础的。但宁静之本质乃在于它静默。严格看来, 作为寂静之静默, 宁静 (die Ruhe) 总是比一切运动更动荡, 比任何活动更活跃。”[2]22, 在寂静中有无声的召唤, 无声的聚集, 这正是寂静的轰鸣, 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运动着的世界, 是一种最本真的敞开状态。

在谷川俊太郎的诗中, 我们能体会到这一本质的语言, “沉默的内容/是所有的语言” (《Anonym 4》) , 空白静寂之处, 恰是无限言说的语言源, 因而在对世间万物的追问中, 诗人更愿意保持沉默去感受去思考。海德格尔曾说过, “当我们充分地思一物时, 我们要揭示的是什么?思的本真态度并不是一味的提问, 而是倾听那授予, 倾听那被置入问题之中的事物的应允”“追问是思的虔诚”[271-72。意思是说, 我们要谦恭、顺从的去听语言的说, 而不是粗暴的凌驾于语言之上。同样, 谷川俊太郎也力求摆脱语言的工具论, 超越语言, “我们的虚荣装扮着语言/我想看语言的本来面目/想看它古典的笑颜” (《鹰系山》) , 在《如果语言》这首诗中, 充分体现谷川俊太郎对语言的理想追求, “还是沉默为佳/如果语言/不向超越语言的东西/奉献自己/如果不经常为更深的静寂/歌唱”。在追问中, 让不可言说的语言来言说, “不知风景的大小/它映入我的眼帘它只是它//它曾经是世界吗/曾经是我吗/至今无语//我已经抵达/自暴自弃的沉默的中心/自己的语言便成了累赘” (《旅3》) , 在这里, 有形的语言是种累赘, 我们背负着它却不能用它来回答诗人的追问, 而真正的语言“并不在我的内心, 而在我之外的世界, 在更广阔的宇宙之中。”[1], 它是无形的丰富的, 是无声中的有声体, 存在于世间万物中, “没有人想聆听/但确有人在倾听着, 此刻/花边窗帘在随风飘摆/孩子们在呼喊//在白又大的沉默的一隅/声音开始涌动像星云, 遥远地” (《Anonym 3》) , “悄悄地/不论怎样悄然而行也会弄出声音/在如此松软的地毯上//这也是来自不知何人的留言/是不成其为私语的私语/此声音也是语言//对机器的嘎吱声也未曾失去听觉/而今/我却捂住耳朵/死死地用双手//于是更响地/传来人的血液循环的声音//传来向我寒暄的声音/无比平静的声音” (《鸟羽9》) 。深层的语言是沉默性的语言, 表面是平静的, 实则充满诗人丰腴的哲思, 在无形中我们能感受到心灵深处奏响的最强音。

二、情思:欢乐的哀愁

谷川俊太郎是位感受性诗人, 他说:“如果问我人活着最关注的心灵感受是什么, 就要回到我的心灵传统上来。日本人往往把悲伤作为一种美。从爱和悲伤这两种感情因素中, 我还试图发现一种欢乐。”而“所谓的欢乐不是简单的欢乐, 而是在对悲伤保持高度警惕下的欢乐, 悲伤之内的欢乐。”[1]。因而, 谷川俊太郎在沉默中自省、慨叹人生、洞察宇宙的过程中又是伴随着淡淡的愁思, 但这种悲伤并未在作品中泛滥, 而是带着理性控制的一定程度上的“有所思”, “悲伤内的欢乐”成为谷川俊太郎诗歌的底色。

这一情感结构表现在语言上, 即是通过精简、充满感性而又节制的略带诙谐、幽默的诗家语来编织诗行。这些都在谷川俊太郎对人性、人生和生命的诗歌主题中一一体现出来。如“睡床/一边梦想爱情/一边酿造恶” (《睡床》) , 《丑陋的天使》:“被爱者/怀疑着爱者的爱”, 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与猜疑暴露无遗, 温情又在何处?“你噙着我的尾巴/我咬住你的尾巴/我们是盘成一个圈的两条蛇动弹不得/不知道圈里围困是什么” (《蛇》) , 人本是自由的, 不是生活把我们围困住, 而是我们自己相互之间把生活套在牢笼里, 全诗共四行, 语言高度浓缩, 却让人震撼, 用“蛇”这一冷酷的意象, 把人情淡漠及其迷茫感形象地刻画出来。

古川俊太郎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 一花一草一木都可能成为诗人哲思的对象。如《叹息》:“叶脉/在清晨的阳光里/透亮//天空/隐藏起/星星//哭泣的幼儿/笑的恍惚/汗水、血以及尿//如此/无懈可击的/自然//不为死/生悲/只为活着叹息”, 从日常平凡而又琐碎的事件中, 在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其自然的过程中, 诗人一语惊人, 死生不可悲, 而活着却可叹!不难发现, 谷川俊太郎的诗歌充满淡淡的悲伤的基调, 所思考的问题略带沉重, 但未体现虚无和绝望。即使是在东京大空袭后面对废墟所产生的巨大民族心灵创伤中, 诗人在反思中也并未在诗的结构和语言上添砖加瓦, 当然这也可能与诗人没有参加战争有关系, “没有去过战场, 没有战争、征兵的体验”[1], 但更深层的内因则是诗人在语言和情感上有意识追求的结果。“死去的士兵们/任沙土吸尽血迹/于是, 我们在此拥抱/即使被眼前炫目的光炙烤/瞬间化做白骨也无怨无悔/我们相爱, 却是如此的远离正义” (《……》) 此诗标题赫然出现省略号, 该是体现诗人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 对战争的残酷与非正义性进行抨击。然而过去的都将成为历史, 战后一切将《依然如故》:“熟悉的死者/面对旅行包/束手无策//灵魂都找腻了/在杏仁豆腐的前面/我们都是幸存者//雨停了/阳光微弱的天空现出亮色/行情当街闪烁//一切都依然如故/向着回忆/移动”这种回忆是带着淡淡的悲, 又充满对当下生活的乐观态度。

海德格尔说:“诗歌与哲学是近邻”。谷川俊太郎的诗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具有宇宙精神。在最富盛名的《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这首诗中, 谷川俊太郎正是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表达人类的孤独感以及对沟通的盼望, 富有哲理地表现人与人之间因孤独渴望相识却又不安的矛盾心理:“人类在小小的地球上/睡眠、起床, 然后劳动/有时想和外星成为好朋友//宇宙人在小小的外星球上/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 (或许睡觉、或许起床、或许劳动) /但有时也想和地球成为好朋友/那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万有引力/是相互吸引孤独的力//宇宙正在倾斜/所以大家彼此寻求相识//宇宙渐渐臃肿起来/大家又因此感到不安//面对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喷嚏”。谷川俊太郎是位具有宇宙意识的诗人, 他的诗中反复出现的“世界”“天空”“星云”等意象, 都体现了洞悉宇宙的哲思。“‘世界’对谷川来说是具有广义概念上的那种宇宙观, 它包括天地、社会、人类和自然及富有抽象意义的精神、灵魂、秩序等等。”[3], 又正如谷川俊太郎所说的:“天空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象征, 是宇宙的象征。”[1], 在追问与思考中, 又是以带有忧郁的语调来《问与答》:“世界提问我时/回答的只有我/我提问时/回答的只有世界”, 这是一种深刻的寂寞与孤独感, “对话只在我独自的心中/永久地沉默无奈地成熟”或许交流只在心中, 心中便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然而那又是一种向外追寻无果而退隐内心问答的惆怅。

谷川俊太郎曾说过, 诗是巫女, 而自己只不过是个媒介, 把巫女的语言传达给读者。尽最大的努力、用最好的语言来完成这一过程。作为一个“职业语言工作者”, 谷川俊太郎以精练的诗句、高度浓缩的语言容纳无限的诗之意蕴, 他的语言让人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极富张力, 让人陡然为之心动。此外, 时空转换的构图意识、回环旋律的音乐美感, 也在静默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文献

[1]唐晓渡.和沉默一起对刺——谷川俊太郎访谈录[J].渤海大学学报, 2007, (5)

[2] (德)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著.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上一篇:凤城六中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一上练习3教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