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开发区晨曦小学 蒋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育新理念。在科学课教学中,我努力开展科学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面说说我对探究式教学的体会与经验。
一、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环节
探究式教学一般情况由七个主要环节组成:
1.科学问题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根据情景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性问题。例如:相机是怎样照相的?植物是怎样呼吸的?
2.对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大胆的猜想或假设。比如《斜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猜想斜面是否省力。
3.制订计划。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出较详细的探究计划,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
4.进行实验(或观察、制作活动)。按照计划,进行多种途径和形式的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调查、制作等。
5.搜集整理信息。在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观看影视录像、上网等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6.分析、处理信息。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7.表达和交流。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举办辩论会或展览等),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把自己或小组的探究教学成果与别人分享。交流过程中,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成果,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
探究式教学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选取其中的环节来组织教学,比如我在《植物的花》一课中让学生观察花的特征实验入手开始探究,从观察、分析、统计一朵花有几部分,交流汇报得知花可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一)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教学的开始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过程。探究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要能提出或发现一个中心问题,并以此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
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这是以观察和实验为教学先导,以观察和实验的操作过程作为能力培养的途径,以观察和实验的结论(或现象)作为知识教学的铺垫,以方法的教学作为科学素养养成的途径。在科学探究课中,几乎每一课都要求学生先进行观察、实验或调查等,在了解和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出规律来。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教学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教学的内在动机。如《斜面》这一课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制斜面,在不同的斜面上拉动小车,观察记录,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斜面的用力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发现。
(三)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探究式教学中,应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安排教学过程。如,在探究“食物的营养”时,我让学生根据食物成分表和小学生每天应当摄入的各类营养物质的量,查找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的各种成分,然后分析自己的膳食是否合理,是否能保证身体健康等,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
(四)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探究”,重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以及学习方法的积累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探究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为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可以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重视合作式教学
在探究式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教学。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六)课堂教学要具开放性
小学科学的教学,不应以传授科学知识为唯一目的,而应该把能力培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这种课型应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表现为在教学内容、活动组织、教学场地、探究形式、作业与练习、教学评价等方面应给师生们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存在个性差异的各类学生的科学学习的需要。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从关注课程“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 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 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
本学期, 我担任新课改后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工作中有一些体会, 现在总结如下。
一、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切忌一步到位
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 忽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其他教学资源, 难以引导学生去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教材只是工具, 不是圣经。新课程现行的教材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的知识多了, 枯燥乏味的东西少了, 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多了, 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 既可以当教材, 又可以当做科普读物, 功能增加了,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逐一设计探究情景, 特别注重学生活动, 探究气氛浓, 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令人耳目一新。
二、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根据模块课程要求编写的高中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 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 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过程自己归纳总结。那么, 化学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了?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我认为, 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 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 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一、学习方法的概念
学习方法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科学》学习的方法包括认知方法、调控方法和资源方法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知方法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方法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方法;资源方法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二、影响学生学习方法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获得“点石成金”技巧的过程。鉴于学习方法本身的复杂性,这一过程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影响学习方法和运用的因素可分为两个与面:一是学生内在的因素,二是外在的因素。内在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原有知识背景、学习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以及元认知水平;而外在的因素则包括学习材料的难度、学习时间的长短、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教师因素及家庭背景等。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尽管有些学生自己能够获得和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多数学生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教师教学生如何运用学习方法。
1教师的方法教学经验
教师的方法教学经验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促使或加速学生获得和运用学习方法。教师的方法教学经验体现在:
(1)善于识别重点。
(2)善于发现新的学习方法。
(3)善于选择适合的训练材料。
(4)善于将教学内容的“隐含”要求,转化为显现要求,将方法明确地、有意识地教给学生。
(5)能适时地运用教学的外部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方法的意识水平。
2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学习方法是一种内隐性学习技能。教师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决定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及运用程度。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
(1)对教学过程的特点有深透的了解,因而能在关键的环节和关键的时候给学生授以必要的方法。
(2)在方法教学中能采用启发式教学,不包办代替,不搞填鸭式、注入式教学,只在某些节骨眼上稍加点拨,从而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作用。
(3)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揭示内隐学习方法,展开思考过程;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连续的思考过程步骤化,使学生有实例可信,有程序可依,便于学习与掌握。
(4)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教学任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培养
1在教学中应教哪些方法
学习方法包括不同的要素,不同的层次。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教程度,因教学时间和条件等的制约两不同,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方法。因此,选择并确定该教的方法是方法教学中首先应解决的重要问题。选择方法主要应遵循以下要求:
(1)实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
(2)具体性与一般性相结合。
(3)有效性与可教性相结合。
2方法教学应包含哪些成分
现代教学观不仅仅重视获得有关知识,更重视知识在需要它的时候能够及时有效地提取出来。具有相应的知识并不保证需要的时候就能提取,这种在需要时不能提取的知识称为“僵化”的知识。方法知识若训练不当,也会同一般知识一样处于僵化状态。方法教学应包括三种基本成分:教认知方法并作相应的巩固练习。教元认知知识与技巧,使学习者能有效地使用监控方法。教“条件化的知识,”使学习者明确为何、何时使用获得的方法。
3方法教学技巧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方法教学次序的安排要科学。
方法教学次序的安排要科学,一足应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二是先学基础的,应用范围较广的;后学较特殊的,应用范围较窄的。
(3)一次只教少量的常用方法。
能提高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效率的方法是难以穷尽的,而教学时间有限,应选择常用的重要方法,且一次只能教少量方法。研究表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
(4)训练不宜密集进行。
大量方法训练的实践证实,训练不能密集进行,不能在短时间内采用大量练习的突击办法。比较有效的方法是:⑩适当地延长训练内容的间隔。②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某种方法后,训练应继续进行。③每次训练只能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切忌贪多。
(5)让学生知道何时使用某一方法。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就是同一信息加工阶段也存在着多种方法。一般来说,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内容和不同任务情境,只有当学习材料与特定的方法有内在契合性时,方法的使用方才有效。
(6)学生主动检查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检查所选方法的效果,并把效果的好坏与任务条件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知道某种方法在何时使用是适当的。
董志小学 王淑辉
9月23日,在基地学校福山外国语小学,在带教导师指导下我初次研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从专家老师们透彻的分析中了解到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因此,我想在新课标自我解读的基础上谈谈我的看法:
一、致力于实现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认为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各体差异的关系。强调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既能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能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让每个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会做人的态度。
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了实现良好的数学教育,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对待每一节数学课,我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件完备,设置不同的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第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第三,关注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低段学生正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逐渐形成集体意识,自我意识、道德观念等。到了小学高段,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日益强烈,道德情感和认知水平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把握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尊重儿童人格发展,在儿童各阶段的认知和人格发展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加以教育和引导,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教书,必先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师生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从师生实际出发,整合课程资源,师生共创共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过程,真正孕育出一个个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催生出一名名观念更新与勇于创新、勤于学习与善于实践和业务精良且乐于奉献的教育典范。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当前的社会评价标准下,虽然有学生较为优秀,但也有学生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成功,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事实上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养成了良好心态应该更为重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只要坚持这种做法,我相信,多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下,都会取得较为理想的进步;当然,也许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一定有很明显的提高,但我相信,只要他们通过努力,提高自信心、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在以后的学生和生活中一定会表现得更为出色。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学生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时,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就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在于展现生活中无法办到的事,延伸数学的思维,物化推理过程。网络上的资料,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获得新课以外的大量信息,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学生在大量、迅速、有选择地摄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当学生查资料时,老师适时地在学生中间巡视、点拨,成了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习惯、品格的培养。
一、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意义及课程性质的确定,更体现时代要求。
修订后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重述基本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
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的6条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教学《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其中将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变成5条基本理念,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
三、“双基”变“四基”目标,目标要求更具体,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活动体验。
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变化使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设计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并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拓展思维,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更加具体且要求也更高了。
四、10个核心概念的梳理,更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这样的核心概念的梳理,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渗透,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及能力,很多孩子在以前只会就题解题不会思考问题,也不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和举一反三,这样明确的梳理出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加清晰该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及训练了。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更能真切地获得感觉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自选商场》和教学《分类》课前,要求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标签的式样、内容、排列;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可让学生摸摸、玩玩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触摸,直接体验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体育与健康课程仍然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所以我认为上好一节成功的体育课,一节高效率的体育课,必须重新好好学习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本。
体育组组长朱莉芝老师带领全体体育老师认真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大家认真做笔记。
体育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意识作为重点。我深深的意识到,我作为一名新老师,由于经验不足,常常忽略了每个孩子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我认为我应该始终关注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做到每节课都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喜欢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一、探究式学习的概念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倡导探究学习成为此次课程改革令人关注的一个焦点。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 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多元化的, 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 调整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学习态度, 养成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现状与前景
在学生个人因素方面,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科学课有较大的兴趣, 有正确科学态度和友好对待自然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方法已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慢慢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 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开展并受到一些人的喜爱, 但是, 更多的学生还是更倚重传统的学习方法。调查显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三个因素对科学素养的养成都有正向影响;学习策略对科学素养的正向影响最大, 是促进科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学习动机对科学素养的影响次之;学习兴趣对科学素养的影响最小。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兴趣影响科学学习策略的选择, 从而间接对科学素养的养成形成影响。平时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素养的水平, 但是不显著。
邓小平当时就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何况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 各国都很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习主席也在倡导科技人才的培养, 此次我国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三、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 挖掘学习资源, 创新探究方式
资源的使用可以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一定帮助。上网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 但很多家长不太支持, 家长更多的赞成学生从书本杂志中学习, 从科教节目中学习科技知识, 学生喜欢看的《科技之光》、《我爱发明》等, 他们不仅从电视节目中丰富了自己的科学知识, 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开展科学活动的技巧和方法。除此之外,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以互联网为依托, 开展基于项目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 使得全国各地的学生能共同开展调查、探究、并相互交流。该活动过程既有助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地区教师携手共同开展项目, 彼此分享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教学技能, 又有助于学生提升批判性思考和做的能力、激发创造力、加强交流与协作、增进对跨文化的理解以及熟练计算或处理等技能。
(二) 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探究的积极性
在现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 不但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环节就是“提出问题”。只有想不到的难题,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学科学课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发散思维。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 生活经验,
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如在教学《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时, 先出示问题情境:先出示几瓶不同种类的饮料, 有的饮料可以喝到里面有一些东西, 有的喝不到,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学习发现, 原来有些东西容易在水中溶解, 有的不容易在水中溶解。这样, 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大大提高。
(三) 活用科学记录单, 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如果参与到教育过程中, 就能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况, 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 从而修正教学计划, 采用最优的学习方法来推动目标的达成。在新课标中, 科学记录也越来越广泛的被提及, 逐渐突显其重要地位。教师在展开行动研究的过程中, 采取了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对科学记录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建立科学记录本、指导学生认识记录要素、指导学生采用符合年龄特点的记录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猜想的重要性、如何利用科学记录本进行交流以及提升科学记录本的地位将其纳入评价体系。首先老师先将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单发给学生, 让学生来进行记录, 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积全班同学的智慧, 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记录单, 然后告诉学生科学家是这样的记录实验的,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学生就能形成比较优化的记录方法, 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何金兰, 黄建芳.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J].科学大众, 2007 (04) .
[2]安瑞兰.略论小学科学的教学艺术[J].学周刊, 2013 (03) .
一、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請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
(三)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习体会
三店街宋寨小学
胡保喜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态势,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在我们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针对我国美术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环节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加强美学修养,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市一小卢家清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一、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老师在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要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的目标,坚持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的方式而不是外在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和调整,使目标更清晰更明确了,更有针对性了。标准(2011年版)里的积极健康特指人的心理状态,人的精神,负责任的公民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把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相对于过去把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认识、意识当做很重要的东西而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将原有对课程性质的概括作了更为科学的总结,在肯定其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同时,点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对课程性质的几个特点,如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具体表述作了一定的修改,提高了概括的准确性和指导性,既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又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其中改动比较大的有“思想性”,其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将思想教育的内容凝练表述为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五爱”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综合性”中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其余在文段的表述或内部逻辑结构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三、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体会到要善于反思,更要重视反思。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位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舍得花时间,不断努力。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种知识背景,在平时的读书中积累自己,积淀一种文化底蕴。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又建立起独特的风格,这样就会具有你自己的个人魅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在本期的“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教学中, 我遇到了这样的教学实例:
做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准备后, 我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和方法尝试笔算“2488/8+8=?”学生独立做出了多种笔算方法, 然后我请个别学生上黑板板书汇报。其中伍倬彤同学展示出的是:除到百位后, 直接将十位上的8和个位上的8掉下来, 将88直接除以8, 商11。面对这位学生这种出乎意料的做法, 我也显得有点手足无措, 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哈哈大笑, 汇报这种做法的这位学生羞红了脸, 头慢慢地低下去了。
伍倬彤的笔算方法是否正确, 我以为得看我们用什么数学知识观和教学观去看待, 特别是我们对数学中笔算的用途的理解。对此问题我私下认为, 笔算也好, 口算也罢, 都是为了让我们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服务的, 所以伍倬彤同学的这种笔算做法虽然不规范——不合成年人的一贯做法, 但也没有什么错误可言。而此时除这种笔算方法是否正确外, 特别值得我们教师的关注的是伍倬彤同学此时的学习心理。
面对笑声不止的同学和低下头去的伍倬彤, 我把黑板上这位同学的做法看了又看, 沉思起来, 笑的同学见老师在认真思考, 笑声也就渐渐停止, 许多同学也开始关注起这位同学的做法。随后, 也许是出于急于为这位受窘的同学鸣不平, 有几位男同学急不过待地站起来说, “老师, 我认为伍倬彤同学的这种做法没什么错!”“是吗?你怎么看的呢?”我转过身来平静地面对大家。“因为我做出的结果和他做出的结果是一样的!虽然做法不一样。”因为有点心虚, 所以回答的这位同学显得语无伦次。“还有看法吗?”我待这位同学坐下后又亲切地问, 同学们安静着。过了一会, 有位同学慢吞吞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 得到我允许后, 才怯生生地说:“老师, 你说说, 伍倬彤同学的这种做法正确吗?”我顿了顿说, “我呀也觉得这很难说它正确不, 不过我们可以先来讨论一下, 笔算中我们为什么要用竖式来计算?”“是为了让我们计算更正确!”……教室里又热闹起来, 同学们相互交流, 发表各自的观点。待同学们逐渐恢复平静后, 我请同学们谈自己的观点, 有的说是为了更正确, 有的说是为了更规范, 有的说是为了更好看, 有的说是为了让计算更简单……说法不一, 但总体上认为是为了计算直观、简单、正确的占大数。我说:“看来大家的意见一时也统一不起来, 但大多数认为是为了使我们的计算更直观、正确, 那么就请伍倬彤同学上台来自己谈谈吧!”这位同学满脸的不自信, 但仍坚持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陈述了一遍, 其中他说到:“我除到8时, 我一看十位上是8, 个位上是8, 88除以8我早已知道等于11, 所以我就将个位上的8也掉下来, 一起除, 就商11了。”听完伍倬彤的介绍, 我叫同学们评价一下, 一半以上的同学响起了掌声, 我也跟着鼓起掌来, 但还没有等满脸笑容春风得意的伍倬彤回到座位坐下, 有位同学又站起来说, “我有意见, 你想, 假如不是88, 而是98, 伍倬彤同学又能够这么轻易地除到结果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早认为有一结果的师生们又进入了一轮思考, 我接过这位同学的话说, “对呀, 如果不是88, 而是98, 伍倬彤的这种做法又会怎么样呢?值得我们去研究。”……
我们可以预见, 新一轮热烈主动的学习研究即将展开。
在这一案例中, 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 打破“禁锢”, 用“活”教材, 让数学知识和技能鲜活起来。长期以来, 教师们以本为纲, 特别是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不敢越“课本”这个雷池半步, 甚至有时面对自己都认可的做法和观点, 教师也不敢苟同于学生。这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数学课堂教学弥漫着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学究式压抑氛围, 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无, 教师主动教学的情绪低落。因为课本上只有这样, 因为课本上是这么说的……这些太多的因为, 束缚了我们教师的手脚, 更束缚了我们孩子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思维, 埋没了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天赋。其实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活数学、数学生活”, 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习有用的数学, 每一个人对有用东西都有自己的个性, 那么只有全面、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孩子们自己独特的数学观, 打破“唯本为纲”的禁锢, 用活用足教材, 才能让数学知识和技能在孩子的心中鲜活起来, 才能让孩子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系。
第二, 善待学生, 营造平等对话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数学课堂学习活起来。没有民主的课堂就不能交流, 没有交流的课堂就不能研究, 没有研究的课堂就没有生命的活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拒绝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性, 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组织、引导和参与数学课堂学习中, 要有大的“数学观”,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 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观点等要予以平等的关注, 同时要倡导民主, 要让学生、老师之间用民主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共同去对待、认识、研究和验证, 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 才能让学生相信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 有着无穷的发展空间, 才能使课堂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 才能让更多的东西激发自己的思索和探求, 才能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数学空间。
(一)在深入学习了艺术新课标之后,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为成为一名学生需要的老师而不懈努力。
首先,新课标对美术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想上好美术课,不仅仅要有所教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如第三学段任务群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制作校园微电影,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大挑战,语文、信息技术、音乐、劳动等学科知识贯穿其中。教师若想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自身要对相关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更要能将相应的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对一线美术教师而言,非常具有挑战性。
其次,艺术新课标更注重整体的一致性和系统系。例如,从第一学段任务群中的“体验传统工艺”到第二学段的“学做传统工艺”,再到第三学段的“传承传统工艺”。采用层层递进式知识结构布局,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会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而从第一学段任务群中“欣赏身边的美”到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再到第三学段“领略世界艺术的多样性”,更是从学生年龄阶段出发,从追寻生活中的美逐渐扩大到追寻世界的美,从微观至宏观。这种美术任务群的设计,让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教授的系统性,聚焦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如何学,聚焦于将学生以往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内容的整合与梳理。正如陶旭泉教授在“美术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讲座中所说:“要在教学提示中,提出每个学习任务应该理解所教学科的大概念,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中心目标及核心素养。这种大概念引领式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学会抽丝剥茧,迅速提高美术素养。”
最后,相对于以往版本的课标,本次新制定的课标对于学生学习内容要求更加凸显具体化与实践化。将义务教育美术学科学习内容分为四类实践项目,共十六项学习内容,二十个学习任务。这种对于学习内容划分的细节性是史无前例的。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段,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将学习内容嵌到相应的学习任务中,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给予教师教学更多的指向性,突破了以往美术学科教学不好把握教学难易度的难点。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新课标提出所有教学评价的落脚点应在于立德树人。我的理解是要让每个孩子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相应评价的幸福感和提升感,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教,注重学生表现性评价。评价不是终点,而仅仅是一种手段,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挑战与享受。
总而言之,艺术学科新课标的制定,对于每位从事美术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更加注重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
(二)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
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三)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
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
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
(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
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
(四)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
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
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
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
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五)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化
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独特性
五十团第二中学 小学数学组:潘荣
通过新课程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再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
3、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在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道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我会认真学习有关资料,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力求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引导”,获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下面就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再结合本人几年的实践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
2、从具体事实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这些发现和欲望都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发现。浙教版的很多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
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五十团第二中学 小学数学组:孙欢玲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确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新”的原因:
1、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每门学科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
3、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4、特别突出了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5、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五十团第二中学 小学数学组:彭芬芬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09-27
小学有关科学的学习体会09-21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01-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06-26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10-18
小学科学新课程理念12-02
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09-17
小学科学教学体会07-20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11-03
国培小学科学心得体会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