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30首(精选5篇)
有一种相思叫做举头望明月,有一种母爱叫做临行密密缝,有一种友情叫做天涯若比邻,有一种爱情叫做只羡鸳鸯不羡仙···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歌赋更是耐人寻味,令人向往~唐诗,宋词,元曲更是其中的巅峰。
唐朝是诗歌的全盛时期,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其中我最敬佩就是诗仙李白,他本满怀自信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狂傲的喊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却因官场黑暗,仕途迷茫,于是乎有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可生性放荡不羁的他不畏权贵,呐喊一句“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此游记山河,浪迹天涯。
宋朝的诗歌虽不及唐代,却也有其宋词的代表。其中辛弃疾,欧阳修,李清照,王安石,苏轼,柳永,陆游···更是其中的代表作家。辛弃疾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更是道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晚期却因金兵入侵,丈夫去世情调伤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用她的词回应了生活的不公,她的词陪她走完了下半生;苏东坡虽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受到父亲的影响,更是有母亲的“亲授以书”,终于成就一代伟大词人,其中最具代表作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相比之下的元曲就显得落寞了许多,不过其也有别样一番风味。也有着马致远,白朴,关汉卿,张明善等著名曲人,像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我们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了~“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基本含义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发展历程
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宋:
(1)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杨万里)
(2)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
(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
(4)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苏轼)
(5)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
(6)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文同)
(7)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苏轼)
(8)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陆游)
(9)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陆游)
(10)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陆游)
(11)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陆游)
(12)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范仲淹)
(13)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
(14)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林逋)
(15)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陈选)
(16)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陆游)
(17)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范仲淹)
(18)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
(19)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佚名)
(10)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佚名)
(21)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佚名)
(22)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佚名)
(23)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黄庭坚)
(24)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25)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佚名)
(26)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佚名)
(27)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佚名)
(28)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佚名)
元:
(1)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黄镇成)
(2)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韩奕)
(3)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韩奕)
(4)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耶律楚材)
(5)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张可久)
(6)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张可久)
(7)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张可久)
(8)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张可久)
明:
(1)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佚名)
(2)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魏时敏)
(3)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詹同)
(4)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杨基)
(5)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杨基)
(6)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德祥)
(7)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唐寅)
(8)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文征明)
(9)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浦瑾)
(10)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孙一元)
(11)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吴兆)
(12)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佚名)
(13)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蓝仁)
(14)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潘允哲)
(15)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周杏村)
(16)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选自《金瓶梅》)
(17)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选自《金瓶梅》)
清:
(1)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
(2)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何绍基)
(3)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崔道融)
(4)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葛长庚)
(4)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5)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与大臣联)
(6)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张鳌)
(7)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8)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冼玉清)
(9)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10)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黄遵宪)
(11)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张延济)
(12)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郑板桥)
(13)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郑板桥)
(14)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15)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郑板桥)
唐诗一般指的是格律诗。格律诗是成于唐并盛于唐的一种讲究格律的诗体,所以唐人就把它叫做今体诗或近体诗。它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三类,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五种。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讲究平仄,中间两联对仗。
七言律诗:是在五言的每句前面加上平仄相对的两字。
绝句:则是绝取律诗的一半。有四种绝法:一、二、七、八句,三、四、五、六句,一、二、三、四句,五、六、七、八句。
二、宋词
词是成于唐,盛于宋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开始叫曲子,后来也叫乐府。它的句子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叫长短句。内容多写诗之外的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又叫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该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约有八百多种。
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上)三类。词的分段叫“片”或“阕”,如果是三段以上则叫一叠、二叠、三叠……
三、元曲
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和小令。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
唐诗宋词元曲知识简介 - 快快乐乐每一天 - 天天拥有的快乐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
元曲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有别于诗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按照固定的字数和平仄、韵律要求,配合着一定的曲调唱诵。早在唐朝时后,就有少量词作品问世。而到了宋朝,词的发展达到巅峰。由于宋朝本身的经济和文化都相当发达,文人的地位也很高,为这种文学艺术的提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宋朝时候国家积弱,对外战争连连失败,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剧烈的动荡也催生了一批叹息个人沉沦,或感慨国家兴衰的词作品。
宋词按照风格,基本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女词人李清照,以及柳永、秦观等人。其词风清扬柔和,温情万种。豪放派则以北宋的苏东坡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人物,词风似金戈铁马,铿锵有声。尤其南宋以后,朝廷偏安,外敌入侵,使得许多豪放词人,都发出了悲壮的强音。除了辛弃疾外,张孝祥、陈亮等人也是豪放派中的活跃分子。民族英雄岳飞虽然一生留下作品很少,但其一阕《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豪迈悲壮,堪称是豪放派的经典代表作。不过,也有人考证认为,这首词是后人伪托岳飞之名作的。
宋词和唐诗一样,也是中国古化长河中璀璨夺目的一朵浪花。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组成了各个时代精品的合奏曲。
由于词是要配合着曲调来唱的,每一首曲调,称为一个“词牌”。而每个词牌对应的词,其总共多少句,每一句各有多少字,哪些字要求押韵,都有严格规定。所以宋词的格律要求,丝毫不比唐诗低。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鉴赏:
此诗为义山客中抒怀之作,开成三年(838年)作者应试落选,在泾原幕府中作客时写下。
起首二句登楼望远,引起感慨。登上高城,倚靠危楼,窥视绿杨,望见汀洲,心胸开阔。三四句以贾谊王粲喻己。贾谊在青年时期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曾上书《陈政事疏》言“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垂涕”表达忧国忧时之情,但因未得重视,故曰“虚”。王粲在三国的战乱中流浪荆州,依靠刘表,曾作《登楼赋》以抒怀,诗人以王粲之远游喻自己之远游,抒发客居他乡之情。
诗人用“虚”“更”字抒发志不得展的悲慨之情,转而要忆江湖,乘一叶扁舟,归隐不仕,以示不同流合污。“永忆江湖”言归隐江湖之情长在怀抱。“白发”二字形象描述了诗人劳瘁一生。“欲回天地”进一步写隐居之情,宏志不展,退而退入扁舟之中,安度一生。“不知”二句意谓诗人归隐之志无人理解,而俗情竟相猜忌。“腐鼠”、“雏”见《庄子秋水篇》,篇中云:“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名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梁国而吓我耶!”
“腐鼠”、“滋味”喻功名利禄。诗人志趣高洁,视功名富贵为“腐鼠”,但这种心情无人理解,小人反而来猜测自己,诗人用典故讽刺了市俗的观点,并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含蓄曲折,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鉴赏: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触景伤情,感慨万千,《哀江头》就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全诗分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秀美,奇花异卉争芳,每到春天,更是繁华、锦秀。而今,“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忍着哭声低声呜咽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行人哭,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描述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表现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渲染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加一“锁”字,就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列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
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说明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显露于字里行间中。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段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达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表现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接着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以班婕妤拒绝同辇反衬杨贵妃的“同辇随君”,其中的讽刺不言自现。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抒发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对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写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意指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鲜明而巧妙的对照,点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显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以渲染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将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此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至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哀”字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制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体现。
“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转入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不仅揭示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比,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曲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
艾如张 李贺
锦襜褕,绣裆襦。强饮啄,哺尔雏。陇东卧穗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艾叶绿花谁剪刻? 中有祸机不可测。
鉴赏:
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后者与我们今天的寓言诗很相似。李贺这首《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十分诧异: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我们深感佩服。全诗通过对小鸟要警惕捕鸟人的机巧的劝告,写出了人世的险恶不测,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
诗中首先刻画鸟儿的美丽可爱。用“锦”“绣”的衣服来形容鸟儿羽毛,这该是多么美丽的鸟!羽毛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诗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读者更容易在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强饮啄”四句,是对小鸟劝告的第一层意思:努力寻找食物哺育你自己的小幼雏吧。东边的稻田里禾穗倒伏,可以够你寻找食物了,虽然在东边的田垄去寻找食物要经受风风雨雨的侵袭,但你千万不要听信笼媒的呼唤,飞到西边的田垄去。这一规劝,寄寓着诗人自己沉痛的教训于其中。日常生活似乎总是不能满足人的理想要求,于是就总是想另外找一种自己理想的生活。
这种追寻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险恶的境地。
“齐人织网”四句具体描绘了网雀的险恶,齐人的网洁白透明,无形无影,看不见,但又实在存在,它张在野外田垄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伪装,表面上红花绿叶,那么美丽诱人,但实质上却是阴森的陷阱机关。当你触及那无影无形的网,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这里把捕鸟的机诈设施写得十分生动,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最后两句点明了祸机四伏,深不可测的诡谲奸诈境界,以总结全篇。那绿叶红花,竟是人们装饰祸机的伪装。
诗人怀着强烈的憎恶感情来描绘张网捕鸟的险恶居心,这当然不只是抨击捕鸟,而是借此抨击现实的险恶。现实也就象一张无形无影的网,由一些奸佞小人设臵起来,引诱着一些天真善良的人们触网受伤。
这些奸佞小人用意险恶,居心叵测,使人们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们毫无形迹的网中,受伤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受伤的。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捕鸟的描述,只是他对现实认识的变形反映。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能确考,但从诗的内容感情来看,很有可能是应进士举被攻击之后创作的。我们在本书前言中说了,李贺到长安应进士举,一些政治上的小人却攻击他,说他父亲名“晋肃”,他不应该参加进士科举的考试。这对李贺是一个沉重打击,也使他看到了人世间小人的险恶居心。这首诗写出这网一般的人世,到处是机巧的陷阱,到处是张着的网,使人们碰得头破血流。这是诗人被弹归之后进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结论。
阿娇怨 刘禹锡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鉴赏:
刘禹锡的诗歌向以精炼含蓄著称。《阿娇怨》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就喜欢阿娇,曾对阿娇之母长公主说:“若得阿娇作,当作金屋贮之。”阿娇当了武帝的皇后(称陈皇后)以后,擅宠骄贵,但十余年无子。平阳公主进歌伎卫子夫得幸生子,阿娇见疏,忧愤欲死。刘禹锡这首诗,追寻前事,摹写阿娇当日望幸不至的哀怨情态,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全诗很短。开端便以“望”字领起:“望见葳蕤举翠华”。阿娇望幸心切,遣宫女时刻伺察武帝动静。
宫女不能接近武帝近卫,只能机灵地守候遥望。她深知皇后心情,所以一见皇帝的仪仗—— 装着羽饰(即葳蕤)的翠华之旗举动,便赶紧回来报信。
“ 试开金屋扫庭花”,集中写阿娇听到消息后的反应。她吩咐宫女打开金屋,扫除庭前落花。“开”、“扫”两字用得精妙,可以使人想象到当年贮藏阿娇的金屋之门虽设而常关以及满庭落花堆积的情景,展露出一个失宠皇后的典型环境。“试”字尤妙。清代诗论家徐增细加品味后指出:“是言不开殿扫花,恐其即来;开殿扫花,又恐其不来。且试开一开,试扫一扫看。此一字摹写骤然景况如见,当呕血十年,勿轻读去也。”(《而庵说唐诗》卷十一)“ 须臾宫女传来信”为全诗最紧迫语。“须臾”两字应理解为从阿娇心中道出方觉味浓。阿娇正在暗自思忖,宫女忽又第二次来报。“须臾”之间,会有什么变化呢?阿娇此时思想上急于想听,却又十分怕听;十分怕听,却又不能不听。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都包含在“须臾”两字当中。
末句“言幸平阳公主家”,以宫女的妙对作结,不正面写阿娇之怨,而怨字已深入骨髓。徐增认为“言”字中“有无限意思烦难在”(引同上)。细寻诗意,确实如此。对于宫女来说,帝来幸,好说;帝不来幸,不好说。帝幸别处,犹好说;帝幸卫子夫家,便不好说。不好说而又不能不说,甚是难对。聪明的宫女经过思考以后,决定说帝幸平阳公主家,而不说幸卫子夫处。这是因为平阳公主虽为阿娇不喜之人,但她与武帝毕竟是姊弟关系,说出来不致过份刺痛阿娇怨妒之心;且卫子夫因平阳公主而得幸,故借平阳公主为说,阿娇心中也已有数,即使明知是谎,也不致追究。一个“言”字,充分突出了宫女的随机应变和善于圆转。而宫女这样做,正说明了阿娇的怨怅和忧愤,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至于阿娇怨怅的具体情状,前人描写已多,如相传为司马相如所作的《长门赋》云:“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
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与本诗参读,愈能见出本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
安贫 韩偓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鉴赏:
这是诗人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韩偓于唐昭宗天复元年至三年(901—903)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曾参与内廷密议,对朝政有所谋画。昭宗为宦官韩全诲等劫持至凤翔时,又扈从西行,随侍左右,甚得宠信。回京后,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斥出朝。他辗转南下,于天祐三年(906)到达福州,投奔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后朱温篡唐,建立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又离开福州,流寓汀州沙县、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地,乾化元年(911)定居闽南泉州的南安县。这首诗大约就写在他定居南安的次年。韩偓的晚年生活相当寂寥,而又念念不忘国事,心情郁愤。以“安贫”作诗题,有自慰自劝的意思。这里的“贫”,不仅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 指政治上的失意。
诗篇从眼前贫居困顿的生活开始。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重的身体。“慵展”和“ 休寻 ”,写自己寂寞的情怀。懒得写信,表明着交友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次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安贫” 的主旨。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尘埃,语出《庄子〃逍遥游 》。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蒲卢,又名蜾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两句的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尘埃在窗前日光下浮动,而案头毛笔由于长久搁臵不用,笔筒里竟然孵化出了细腰蜂。这一联写景不仅刻画入微,而且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正相契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然而,诗人是否就真的自甘寂寞呢?第三联转入致贫原由的回叙。安蛇足,就是“画蛇添足”。用来 讽刺做事节外生枝,弄巧成拙。捋虎须,比喻撩拨、触犯凶恶残暴的人。《庄子〃盗跖》叙述孔子游说盗 跖而被驱赶出来后说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 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按韩偓在朝时,曾向昭宗推荐赵崇为相,朱温不满,几乎被杀。《新 唐书〃韩偓传 》还记载一次侍宴时,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遵守礼制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韩偓忠于唐王室,当然要成为朱温篡权的眼中钉。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缘由。回忆这一段往事,诗 人感到自己谋身虽拙,报国则不避艰危,故表面以“ 安蛇足 ”自嘲,实际上以敢于“ 捋虎须 ”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蕴藏着的一片舍身为国的壮怀。
结末一联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试齐竽,事见《 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得一份俸禄。后湣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象齐湣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整个这一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疑: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象齐湣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择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中似乎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聘,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恨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唐诗宋词元曲30首】推荐阅读: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什么12-03
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11-07
唐诗宋词总结10-13
唐诗宋词鉴赏练习05-25
唐诗宋词读书笔记07-21
唐诗宋词论文范文01-11
唐诗宋词赏析论文03-04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10-26
飞翔在唐诗宋词里10-28
唐诗宋词复习资料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