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阅读题答案(精选9篇)
1、(1)“一个馒头”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或全文围绕“一个馒头”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3)点明中心,突出母亲爱儿子的纯朴的感情。
2、(1)第②段写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写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或为下文写母亲为“我”送馒头受伤害作铺垫。
(2)第⑧段写母亲在雨中离开,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气氛;烘托“我”和母亲悲伤的情感;和第②段写雨相响应。
3、(1)父亲带回一个白面馒头,母亲发现了馒头;(2)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3)我扔了馒头。
4、(1)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白馒头的珍惜。或“里三层”“外三层”说明母亲对馒头珍惜,格外小心细致,“小心翼翼”突出母亲希望儿子能吃上热馒头的小心谨慎的心理。(2)肖像(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年老,一路上的劳累和因“我”扔掉馒头,对她的爱不理解而极度伤心。
5、(1)爱自己的孩子、节俭、憨厚、朴实、善良。
【活动缘起】
周一早餐过后,转到教室,看到一些被吃的“没完没了”的馒头,或塞于抽屉,或弃于垃圾桶,表达着无声的抗议。一个馒头虽小,道理很深。乱丢饭菜、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当下中小学校已是司空见惯,长此以往,积非成是,积习难改,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又将何去何从?
【活动目的】
1.了解馒头知识,体会馒头来之不易,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不丢馒头、不倒饭菜的好行为。
2.培养学生分辨能力,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结合《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熏修感恩劳动、感恩父母的好德性。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知识准备:馒头是怎样“炼”成的。
2.材料:“馒头的营养及作用”
3.文章:《餐桌上的浪费》《暴殄天物,罪莫大焉》
班会主持:班长杜守兰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学生齐读
《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饭前感恩词》:
饭食之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自奉必须简约,宴客切勿流连。饮食约而精,园蔬与珍馐,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萝卜白菜保平安人生。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大众信任支持。 愿天下所有人都有饭吃。
师:古人云:身披一缕,当思织女之劳;日食这餐,每念农夫之苦。如果没有粮食,人类将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粮食,中国何谈发展。(出示垃圾桶里捡到的馒头)馒头,普普通通的一种食物;吃馒头,简简单单的一顿早餐;丢馒头,轻轻松松的一个动作。可是,当这一幕在每一天,在每一所小学不断上演时,同学们,你以为丢掉的仅仅是一个馒头吗?出示课题:馒头,馒头!
第一环节 发放“问卷”,调查早餐状况
问题一:早餐你吃了几个馒头?( ) A.经常吃两个 B.经常吃一个左右 C.经常吃不到半个或基本不吃
问题二:对于吃剩的馒头,你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 A放着,等饿了再吃 B吃不完随手扔掉
搜集并整理数据。结果如下:一.经常吃2个的9人,占45%;吃一个左右的7人,占35%;基本不吃的5人,占2 5%;二.对于吃剩的馒头,“扔掉”的8人,占40%。
师:统计数据,我们分析:一、平时喜欢吃馒头的同学,占不到一半;二、吃不了浪费掉的同学,接近一半!这个现象是“果”,追根溯源,造成这种结果的“因”,又是什么呢?
第二环节 讨论交流,重新认识馒头
师:同学们,当你拿起馒头时,首先会想到什么?是不是它的味道?这个馒头好不好吃,甜不甜?你有没有思考,这个馒头是怎样来到我的手里的?在它身上,究竟有多少故事呢?那么,就让我们刨根问底,看看馒头的由来吧!
一、馒头是怎样“炼”成的?(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归纳小结,形成答案)
小组甲:时间周期长。馒头取材于面粉,面粉来自于小麦。秋播,冬生,春熟,夏收,结束了小麦的轮回,接着进入加工厂,磨成面粉,然后来到食堂,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在热气腾腾的蒸锅里,“破茧成蝶”成了白白胖胖的馒头。
小组乙:劳动强度大。从田间地头,馒头开始了它漫长的“演变”:耕种,管理,收割,脱粒,晾晒,入仓,运输,加工,制作,最后一站是教室。可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小组丙:参与人员多。有农民伯伯、收割机师傅、运输司机、加工厂工人、炊事员、值日学生等。一个小小馒头,竟然凝聚了这么多劳动者的付出,真是来之不易啊!
师小结:这个帐一算,明白了,馒头虽小,来之不易。吃在嘴里,甜在心上。馒头为什么这么甜?因为它历经了风雪雨霜,因为它吸收了日月精华,更因为它凝聚了劳动者的汗水!因此,让我们感恩劳动者,感恩父母。扔掉一个馒头容易,可是做成一个馒头呢?代价真的太大了!那么,作为餐桌上的主食,馒头又有哪些营养价值呢?
二、馒头(小麦)的营养(生甲读)
小麦,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自古就是滋养人体的重要食物。《本草拾遗》中提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面粉经发酵制成馒头更容易消化吸收。主要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们补充能量的基础食物。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有利于保护胃肠道。胃酸过多、胀肚、消化不良而致腹泻的人吃烤馒头,会感到舒服并减轻症状。
师:同学们,馒头来之不易,是无数劳动者汗水的结晶,它食用方便,制作简单,营养丰富,为我们提供了生命的能量。这么好的食物,我们有什么理由糟蹋呢?把吃不完的馒头扔掉,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
第三环节 结合《弟子规》,谈谈对浪费粮食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记录)
麦元洪:早上不吃馒头,上课时肚子饿,头晕,身体没劲,就会影响学习。经常不吃早餐,营养跟不上,久而久之,疾病就会来找你了。比如肠胃病、结石等。身体垮了,父母会担心难过。身有伤,怡亲忧。这是不孝的行为啊!
尹定华:丢馒头是一种浪费行为,糟蹋粮食更可耻!既对不起种粮食的农民伯伯,也对不起爸爸妈妈。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吃,供我们穿,供我们上学,我们却不珍惜,这也是不孝的行为。
孙兵:经常丢馒头是一种坏习惯,长此以往,长大了就变成败家子了。到时候,浪费的就不仅仅是粮食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乱丢馒头、乱倒饭菜也是一个品德问题。德有伤,怡亲羞啊!
师:是啊,小小一个馒头,却蕴含了这么多道理。人不学,不知道啊!今天我们终于明白了,丢馒头原来是一个很严肃的道德问题。道德滑坡、良知泯灭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少吗?那么,就让我们走出校园,看看社会上那些丑陋的一面吧!
第四环节 朗读文章一:《餐桌上的浪费》(杨雪琴读)
文章二:《暴殄天物,罪莫大焉》(杜守兰读)
第五环节 倡议书:《拒绝浪费 珍惜粮食》(班长读)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当我们随手扔掉一块馒头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世界上有多少人因饥饿正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还有多少父母正在为一餐饭食而辛苦奔波?
同学们,为了让贫困家庭早日远离饥饿,让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以勤俭为荣,以浪费为耻。圣贤早已告诉后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为此,班委会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
全班齐读倡议文: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吧!
买馒头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茏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随烟四逸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子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请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
⑥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⑦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⑧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⑨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⑩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11、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层。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12、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
13、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混沌。
14、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15、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望。
16、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
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2段中“基本的状态”指怎样的生活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的句子。请赏析第14段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6段中“热气腾腾”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文与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的人生态度。
资料链接: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六个馒头
①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作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a眼圈红了。
④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⑤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⑥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b眼圈红红的。
⑦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涩难咽的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⑧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⑨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1.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a处和第⑥段b处加粗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a.眼圈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眼圈红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一句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
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2.a:自卑而敏感的她觉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自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里很难过
b:领受了同学们善良的帮助,感动、感激(意思对即可。)
3.要帮助她,还要呵护她的自尊心(意思对即可。)
4.先是自卑怯懦后来变得自信开朗同学们真诚的帮助改变了她的性格(意思对即可。)
1月19日,言论一向惹火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在“第一视频”网络电视台《孔和尚有话说》节目中评论香港地铁内对骂事件,口出“香港人是狗”,又指“用法治维持秩序的地方就证明人没有素质”。
1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回答议员提问时公布四项措施,以遏制内地“双非”孕妇闯关赴港生子的现象。
2月1日,香港一家报纸出现一则题为“香港人,忍够了”的大幅广告,表达反内地“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的立场。同日,部分香港群众组成“唱蝗团”,围观讽刺内地赴港旅客。
2月10日,香港入境处首次检控一名涉嫌协助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中介人。近日,北京大学要求每一位北大师生都要以理性、平和、文明的方式,看待香港与内地的社会文化差异。
……
主持人
相信最近香港和内地之间上演的“骂战”大家已经很清楚了。短短十几天时间,由网络上一段对骂视频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甚至上升到了地域之间的互相攻击,令人关注。
按照香港的法规,地铁里禁止吃东西,一旦触犯将被罚款2000港元。
对于这次事件,两位嘉宾怎么看?
大白鲨:首先我想说的是,内地人在赴港旅游时应该注意遵守香港特区的法规。香港与内地在经济、文化、法规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性。俗话说 “入乡随俗 ”,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那个地方的习俗,更应该遵守当地的法规。
在某些方面,内地的文明程度与香港还有些差距。比如,对于很多内地人来说,在地铁或公交车里吃东西压根就无可厚非。不仅仅是吃东西,在公共场所吸烟、吐痰等一些在香港有明文规定禁止的事,在内地很多地方则仅仅被视为不拘小节。
天国的女儿:我也支持 “入乡随俗 ”,应该遵守当地的规定,不过我很同情那个小女孩。孩子的天性,饿了就要吃东西,她的行为并没有威胁到他人,但是她却遭到了如此多成年人的指责。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身在加拿大,是一位父亲。他说加拿大的地铁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地铁,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在加拿大的地铁里吃东西,一定不会落得同样的下场。在多伦多某网站,针对 “地铁里应不应该禁食 ”的调查中,60.7%的被调查者对 “禁令 ”说“NO”。“包容 ”是人性的美德,对于未成年人,他们需要更加有爱、有关怀的成长空间。
主持人
这件事引发了一场大论战。在一个开放的、平等的、科学的大环境里,一次参与度较高的公共讨论中,理性的参与态度恐怕是入场的第一要素。
天国的女儿:孔庆东教授的言论显然是无法接受的。讨论不是骂战。没有人有权利用侮辱性质的言论去攻击别人。作为中国名校的教授,应该想到自己的公开言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力。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读者引用孔庆东的书《四十不坏》中的一段话“:现在有很多批评性的文字,其中有很多暴力性的语言,夹杂着很多道德侮辱,人身攻击,这是当前文风不好的一种表现。”她问孔庆东先生自己是不是也在用骂人的方式批评别人。
大白鲨:人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平等和包容。在地铁上吃东西,可以客气地提醒,有人在公共场合违反规定,也可以指出来,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即便遇到明知故犯、死不悔改的,大众也会完全支持按照相关的法规进行处罚。
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部分香港人讽刺内地人素质不高,但是那些谩骂一个无意中犯规的小女孩、围着友好的观光客大唱 ‘蝗虫歌 ’的人,其素质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主持人
这件事让另一个问题浮上水面:内地“双非”孕妇赴港生子。先来解释一下“双非”孕妇:指夫妻双方非香港居民而到港产子的孕妇。这里有一些数据:2001年香港的“双非儿童”有620人,2010年为3.2万人。2011年全港新生婴儿为8.8万人,其中半数来自内地“双非”孕妇。从2001年允许赴港生子后,10年时间,这个数字的增长超过了50倍。
大白鲨:这些数据我也看到过,的确很令人震惊。从个体看,我理解那些做出这种选择的父母。毕竟香港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有着很多内地无法比拟的优势。孩子在香港出生所获得的永久居港权将会带来一系列极具诱惑力的优势:拥有特区护照,享有终生免费医疗及 12年免费教育,全球 135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在香港接受双语教育,通晓 “两文三语 ”(中、英文;英语、粤语和普通话),参加内地高考可以减分录取 ……人往高处走,任何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试想一下,当这些数以万计的内地新生婴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香港的教育、医疗等等资源将会被挤占多少。
设置类似的限制是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所以我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在 “双非 ”孕妇的问题上加以适当限制,在能够保证香港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敞开大门,资源共享,这样既有利于香港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互相交流。就像当首都北京成为 “首堵 ”,北京市政府也会采取限号等措施,如果不这样做,大家只能陷入恶性循环,全都堵在路上,影响出行。
主持人
最近曾荫权表示:将从源头上打击非法中介公司。香港特区政府近日已经采取多项行政措施,阻止非法“双非”孕妇赴港。舆论认为,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是可以理解而且应该支持的,毕竟任何一座城市自身的资源都有承受极限。
天国的女儿:我理解 “双非 ”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过我觉得 “冲关 ”生子的准妈妈有些不负责任,这样做的风险也很大。作为女性,在关注这件事 “公共 ”层面的同时,我也为孕妇母子的健康平安担心。留港待产的准妈妈因担心滞留被遣返而精神紧张,加大了生产风险。一些中介公司让准妈妈在深圳待产,即将临盆时再仓促过关,如此生子对自己和腹中的小生命都无异于 “冒着生命危险 ”。另外,很多人与中介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到生完孩子就终止,后续问题很多,比如在香港的生活成本比内地高的问题,比如带着 “港仔 ”回内地上学的借读费问题。
大白鲨:前不久读到邱立本先生一篇题为《张爱玲洞悉香港焦虑》的文章,介绍了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北方人和南方人在语言与地域文化方面的冲突,张爱玲通过编写《南北和》系列喜剧电影,用美女俊男来包装地域之争的荒谬,剖析透彻精准,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就是在这样戏剧化的提炼与升华中,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族群之争与语言冲突,就在一片笑声中化解于无形。这位文坛的祖师奶奶当年可以做到,为何今天的香港文化界和媒体不可以做到?”
主持人
最近看到《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内地香港应善待‘差异’”的文章,我觉得分析得非常对。香港与内地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经济的、文化的、习俗的、教育的……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不是因为这种差异,每年浩浩荡荡赴港旅游的内地大军便荡然无存了,相信那才真是所有香港人都不愿意见到的。因差异而吸引,自然也会因差异而排斥。不应把个别现象或者问题上升到普遍的“你们香港如何如何”或者“你们内地如何如何”。
最后我想用《人民日报》文章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善待差异,对于主场一方是体谅,对于客场一方是尊重,体谅与尊重都是素养与文明的表现;虽然现实不是童话,当体谅与尊重缺位时,可以循现成的渠道比如管理部门投诉解决。就像流行歌曲唱的,因为了解相爱,也会因为了解分手。内地与香港日趋紧密的今天,因为了解而生出的差异不仅于‘吃面’,两地管理部门如何正视差异、引导善待差异,两地百姓如何学会与差异相处,这考验着两地的智慧与素养。”
链接
遏制“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的四项措施
1.
特区政府会与内地政府合作,联手打击协助运送无预约内地孕妇入境的中介公司和跨境车辆,遏止被遣返的孕妇再度入境。
2.
在入境管制站加强截查非本地孕妇,增加医护人手配套,把试图绕过预约制度的孕妇尽快遣返。
3.
民政事务总署加强取缔无牌经营旅馆,打击各个环节的违法行为,令已入境的内地孕妇更难觅得非法居所。房屋署加强巡查和宣传,防止公屋单位被非法使用。
4.
医管局检讨非本地孕妇在急症室分娩的收费,尽量减少滥用急症室的行为。
香港关于内地人赴港产子的政策变迁
1997年.香港《基本法》第三章第二十四条赋予了赴港生子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权利,使内地赴港生子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合法化。其中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2001年.2001年的 “庄丰源案 ”,香港高等法院和香港终审法院五位法官一致裁定,不论其父母是否已在港定居,在港出生的中国籍子女均享有居港权。此案例为内地孕妇在香港生子打开了大门。
2005年香港医管局推出 “非符合资格人士香港生孩子费用 ”,有针对性地将赴港产子费用调至 2万港元套餐,规定入院须缴付按金。这项政策一出台,“非符合资格人士 ”来港产子由各方默认转变为公开允许。
2007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了非香港孕妇赴港在公立医院生子的预约制度等一系列新政,非香港孕妇须持香港注册医生介绍信到公立医院预约并交费才能取得“预约纸 ”,以便日后入境。
2007年 2月 1日.“非符合资格人士产科套餐服务收费 ”增至 3.9万港元(经预约入院)和 4.8万港元(未经预约入院),进一步将 “双非 ”妈妈香港生子合法化。
2009年10月8日.香港医管局发出 “限制令 ”宣布,因港妇生育高峰为年底,10月 9日至 12月底,香港公立医院取消内地孕妇分娩床位预约服务。
2011年 4月 8日.香港医管局再发 “限制令 ”,即日起到年底暂停公立医院接受内地孕妇分娩床位预约。
为掩盖通货膨胀的事实,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在毫无准备金的情况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规定金圆券1元含纯金0.22217两,发行额为20亿元。同时实行暴力“限价政策”,限期强制收兑民间金银和外币。以金圆券200元换黄金1市两,3元换白银1两,2元换1枚面值1元的银币,4元换1元美钞。在短期内搜刮民脂民膏:黄金达165万两,白银900余万两,银元2300万枚,美元、港币、英磅数千万元。
金圆券的发行,完全是用武力强制推行的,他们动用了警察、宪兵、特务等专政工具。上海、南京、天津、武汉各大城市,还设置了“经济管制督导员”。上海由蒋经国坐镇。
由于暴力强制“限价”,一切交易转入黑市,物价像插上了翅膀一样,一日数次暴涨。市场上出现了“物资逃匿”现象,手持废纸一样的金圆券的人们,要尽量减少一夜之间币值大跌的损失,把手里的金圆券迅速花掉,就形成了见物即购的抢购风潮。据当时报载:1948年10月2日,上海南京路一带的著名绸布店和河南路呢绒店,店门一开,人群就像潮水一般地涌入,满架的货物,顷刻之间抢购一空。
抢购风潮迅速波及全国。天津90%的货架空空如也,形同水洗。不仅粮食、布疋、棉纱、金银、纸烟等日常生活所需遭到抢购,就连棺材也遭到抢购。
国民党政府还觉敛财不够多,又于1948年11月8日,“国民党行政院政务会议通过《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撤销金圆券发行数额以20亿为限的规定,增加金圆券发行量。可是眼看金融危机日益严重,整个经济就要崩溃,连他们自己也要卷进这一致命漩涡,又匆匆忙忙于11日通过《修正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取消限价,规定黄金、白银、外币准许人民持有,银币可以自由流通和买卖。并重新改定兑换率:金圆券与银元的比率由原来规定2:1,降为10:1,贬值80%;金圆券与美元的比率,由4:1,降为20:1。”使残存在人民群众手上的金银外币大幅贬值,蒙受损失。其实,就在8月“限价”发行金圆券时的物价,较之1947年1~6月的物价就已经“上涨了500万倍和1100万倍”。8月25日,“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发布批发商的指数,承认‘8月16日到21日,物价平均上涨为15%’”。
撤销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数额后,金圆券就如决了堤的洪水,无边无际地泛滥开来。面值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500万元的大面额钞票出笼,面值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5亿元的巨额本票也相继发行上市了。到11月底,金圆券发行总额超过30亿元;12月超过80亿元;到1949年3月,超过1900亿元;4月,超过51600亿元。合计总额达1303046亿元,是原计划的6500倍。
金圆券发行之初,50万元算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强制兑换2500两黄金,而后期只能买一盒火柴。史载买一份报纸需90万元,买一个馒头需100万元,用一袋金圆券,购不回一袋大米。有人准确地计算出一斤米的粒数,再加以平均,其结果是一粒大米值金圆券130元。一粒大米值130元的奇迹,在城乡广为流传。这时期的物价,实在不能用“腾飞”、“暴涨”来形容。它不是“天天涨”,而是天天无数次地变化,人们搞笑说:“夜晚人要睡觉,物价可不睡觉,早晨开门一看,又涨得高高了。”
金银的价格又如何呢?在“限价”暴力强制兑换时,黄金由200元1两,涨至900亿元1两;银元由2元一枚,涨至10亿元1枚;大米由每石10.3元,涨至97亿元1石,金圆券完全丧失了信誉,变成了一堆废纸。老百姓在愤怒之余,拒绝使用金圆券,改用银元、铜元和铜钱,甚至于自愿返回远古时代,以物易物。老百姓编了一首顺口溜:百元1粒米,10万1寸布,金圆蒋光头,哪得不呜呼。
1949年6月,国民党政府早已逃去广州,但它还要再盘剥一次老百姓,竟然在风雨飘摇的广州“宣布发行‘银元兑换券’,允许银元与银元券同时流通”,规定1元银元券兑换金圆券7.5亿元,图谋再一次对人民进行掠夺。
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荼毒人民,丧尽民心,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促使它更快地走向灭亡。
《白鹭》阅读答案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莺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叫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一一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阅读参考答案:
1.文章的第一段只有一句简短的话,你认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统领全文,突出了全文的中心。
2.“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文章在着重写白鹭的同时,还写了白鹤、朱鹭、苍鹭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以白鹤、朱鹭、苍鹭等相近或同类的动物来比较,就充分表现了白鹭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
4.作者说“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从全文来看,白鹭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白鹭的美体现在:色素配合和身段大小都适宜;恬淡、悠然的内心。
5.如何理解“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答:可以理解为乡居的生活中因为有了白鹭而充满了生机,寂静的天空中因为有了白鹭而显得具有生命活力。
6.这篇散文表现了郭沫若创作的何种风格?
答:这篇散文表现了郭沫若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创作风格。
7.我国古典诗词中描写“杜鹃”、“黄鹂”、“白鹭”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不少,请各写出一句。
泥土纵然干(hé)得没有一丝水分,
(juàn)恋它的树(kū wěi) 了也站在怀里,
像婴孩依偎于母亲,
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
怀念大地给它织春的碧玉针,
感激大地塑造它健康的身体,
它们是亲密的母女啊,
一起美丽,死亡时也抱在一起!
1.按拼音给文中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字。
干(hé)_______ (juàn)_______恋(kū wěi)_______
2.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它__________ ②婴孩__________
③母亲__________ ④它们__________
3.读了这首小诗,发挥你的想像,你觉得诗中的树与泥土象征什么?(不超过10个字)
1、第1段中“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一句中“好像”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前两段写父亲对自己不“特别”地“喜欢”、“不关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
3、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什么?(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就为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一句中的“第一次”说明父亲直到我考上县一中才开始关心“我”.
B、“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说明“我”已被父亲深深地打动,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爱.
C、“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暗示家里生活的拮据,能卖的都拿出去卖钱了.
D、“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是说“我”已习惯过艰苦的生活,对父亲的好意并不领情.
5、同宿舍姐妹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旨具有多种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至少概括2条)
______________
【一个馒头阅读题答案】推荐阅读:
一个馒头美文06-15
半个馒头11-17
馒头的来历11-19
看爸爸做馒头-作文06-29
馒头是不是可数名词?06-19
馒头的制作作文500字10-14
给一个鼓励的眼神阅读答案06-02
我有一个梦想阅读及答案11-28
《六个馒头》读后感500字10-19
《只是一个普通人》现代文阅读答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