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反思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烛之武退秦师反思(精选8篇)

烛之武退秦师反思 篇1

一、这节课安排的一个成功之处

安排督促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题,课堂上老师先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做题情况,知道了学生疑惑在哪里,做错了哪那些题。这样就有利于老师的讲解对症下药,讲解就有重点,保证了重点的教学时间。课后练习题一中有四小题――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郑?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例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国进攻?

这几个小题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基本能做上,而练习册“要点扫描”的内容就有这几个题的准确、全面分析。“要点扫描”的内容有三点:

1、品味精妙的游说艺术;

2、理解文章突出重点、恰当剪裁的手法;

3、体会文章构思的精巧。

所以,在提问学生逐题回答后,就让学生自读“要点扫描”来自我订正课后练习。这个环节一箭三雕,它将课文鉴赏分析、课后习题订正、练习册知识阅读三合一进行。而且无须老师黑板书写,无须多媒体幻灯投放,无须老师滔滔口舌之劳,无须学生专作笔记,却节省了许多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本节课一失误处

在讲解订正练习册第5小题时,有“之”的用法解析,题中例句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句中“之”用法相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 “行李之往来”是主谓结构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学生理解有点困难,我就重点讲了“之”的这个用法,又举了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狼之并驱如故”(《狼》),并做了句子成分分析,指出“师道之不传”、“两狼之并驱”是主谓结构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又指出题中“臣之壮也”、 “行李之往来”与“师道之不传”、“两狼之并驱”的主谓短语在全句中语法成分有异,前两者作时间状语,译作“臣壮年的时候”、“使者过往的时候”;后两者作主语译作“两只狼并齐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学生还不明白,又举了《毛遂自荐》中“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 “秦之围邯郸”也是主谓短语作时间状语。学生更迷惑了,于是只好又讲主语、谓语、状语三个成分的特点、意义,讲它们一般分别由哪种性质的词来承担。

如此复杂引申,越讲越多,越讲越难,加之陌生例句又要解释翻译,纠缠了10多分钟,貌似旁征博引,学生却越听越糊涂了。因为有些学生现代汉语词性知识、单句成分知识尚未完全掌握,所以老师讲得越清楚,学生听得越困难。在课堂上,我当时就观察到学生满脸迷茫的表情了。

三、这堂课的经验与教训

这堂订正练习课,经验在于:

1、练习题一定要学生先做老师后讲,不能像高三有时上课那样,当堂边做边讲。

2、让学生答题,学生补正,而后老师再酌情强调,尽量让学生多思考,自行解决问题。

3、老师备课一定要前瞻后顾,左牵右连,将一篇课文的所有内容备完再开始上课。比如练习册的“要点扫描”,有的老师可能置之不理,而在《烛之武退秦师》这课中,“要点扫描”恰是课后习题的答案,又是本课阅读鉴赏的讲解,这就是备了课本又备了练习册才知道的。课后练习题、配套练习册题往往是课文学习讲解的重点,我们在开始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就应该留意于此。

烛之武退秦师反思 篇2

该案例的特点是采用了手机APP环境下的“双课堂”模式。2016年9月21日至9月29日, 教师跟学生一起, 借助同方知好乐双课堂APP软件完成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任务。

教师将教学分为“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两个层面去设计教学活动。

“虚拟课堂”上传微课和推送相关资料, 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 完成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平台布置讨论, 了解学情, 整合学生的知识起点, 以便在课堂上可以达到“精准发力”的效果。

“实体课堂”总结提高, 纵向深化, 讲解重点词语用法, 帮助学生把握古代汉语特点;深化思想认识, 学会多维度分析人物;研究说辞的写作方法, 指导仿写。

案例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在语文教学创新上做了可贵的探索。让手机成为学习助手, 贴近学生生活, 又不失趣味, 这种模式是否可以更具常态化和可操作性,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 值得进一步思考探究。

案例亮点

亮点1:微推送知识短文配合学案为学生提供“自助餐”似的学习平台。

四个微推送, 都是知识短文。是学生了解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所需的知识背景与文化背景, 帮助学生慢慢形成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四个微推送”照顾到不同层面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为自主与自学提供一种开放式的选择。通过完成学案, 学生们大致已经掌握了关于《左传》、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知识, 熟悉了故事背景, 也听了录音, 解决了阅读的小障碍, 并且通过自学书下注解, 进行了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节省了实体课堂的时间。

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

完成成果

亮点2:微课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为学生进入到理解、把握、鉴赏层面的阅读打下基础。

虚拟课堂中用5个“微课”对全文进行细致解读, 意在让学生彻底疏通文意, 是因为必须要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 要为学生进入到理解、把握、鉴赏层面的阅读打下基础。而将这一学习过程放在虚拟课堂, 是因为这个学习环节已经不是高中生主要的学习任务了;与此同时, 在手机APP环境下视频可以反复观看,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复习, 利用分散零散的时间, 熟记每一个语法现象, 也是在促进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

语音配合动画, 仔细讲解一字一句, 包括46个实词、11个虚词语法现象, 9个特殊句式讲解, 以及全文字字对译的翻译。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亮点3:“虚拟课堂”的活动对“实体课堂”的精准发力。

根据虚拟课堂的讨论资料, 整合归类, 课堂呈现, 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体会何为“微言大义”。实体课堂是对阅读理解认识个性且深刻的梳理与分享, 也是对优质的思维品质的一种展现与提升。实现从文字到文学, 再到文化的纵深思维与认识的开掘。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所以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语文教学, 要在初中的基础上, 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实词、虚词的积累, 需要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中的学生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要比初中要求更高, 要有一定的拓展, 让自己的认识具有深度和广度。文言文教学, 不抓基础, 所有的合作探究都变成了空中楼阁, 如果纠结于基础, 又显得鼠目寸光, 这也就要求高中的文言文教学, 要基础和提高一同进行。

(二)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活动多, 开设的课程也多, 在语文课课时少, 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精力被分散的情况。刚开学, 学生多数没有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方式转变, 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学生对文言文只停留在识记层面, 还没有运用的意识和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应用

了解《左传》有关知识,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尝试用文言进行写作。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探讨人物形象, 学会将人物放入历史去看的评判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熟读全文, 赏析烛之武的说辞, 着重讨论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4.文化理解与传承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欣赏《左传》刻画人物的高超技艺, 体会“微言大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尝试用文言进行写作。

2.熟读全文, 赏析烛之武的说辞, 着重讨论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二) 教学难点

1.探讨人物形象, 学会将人物放入历史去看的评判方法。

2.欣赏《左传》刻画人物的高超技艺, 体会“微言大义”。

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的选择

(一) 教学方法

手机APP环境下的“双课堂”教学模式, 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二) 教学资源

手机APP双课堂平台、微课、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教学学案

教学用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案例评说

教学反思

“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的有效结合进而融合, 放开了老师的手脚, 可以在课上课下两个平台, 设计不同的活动, 3课时, 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而这种课上课下的无缝交流和探讨, 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度高, 收获大。学生可以独立地, 随时随地、一遍又一遍地访问课程内容, 自主学习就真实地发生了。“虚拟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 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从初中到高中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过度;实体课堂是对阅读理解认识个性且深刻的梳理与分享, 也是对优质的思维品质的一种展现与提升。实现从文字到文学, 再到文化的纵深思维与认识的开掘。这是在“互联网+教学”时代的一次尝试, 双课堂与教学的结合, 一定会带给教学更加广阔的天地!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 我很荣幸能代表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语文教研组, 在这里介绍我们在“双课堂”实验项目中所做的努力和发生的教学故事, 故事不长, 感想很多, 过程中的惊喜汇成了今日15分钟的讲述, 望您们和我一同分享, 如果不当之处, 请批评指正。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个前卫的交互工具, 一场美丽的相遇和相融———APP上读《烛之武退秦师》。

我于2016年9月21日至9月29日, 跟学生一起在手机上, 利用清华同方知好乐双课堂的APP软件, 完成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任务。

对于APP环境下的文言文教学, 这还是第一次, 怎样让学生收获更多, 让教学活动更具常态化和可操作性, 又不失趣味呢?在教学开始之前, 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所以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语文教学, 要在初中的基础上, 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实词、虚词的积累, 需要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中的学生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要比初中要求更高, 要有一定的拓展, 让自己的认识具有深度和广度。这也就要求高中的文言文教学, 要基础和提高一同进行。

学情分析

学生多数没有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方式转变, 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而且高一的学生活动多, 开设的课程也多, 在语文课课时少, 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精力被分散的情况下, 组织让学生参与度高、收获大的语文课, 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智慧。文言文教学, 不抓基础, 所有的合作探究都变成了空中楼阁, 如果纠结于基础, 又显得鼠目寸光, 无法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 怎样基础与提高并进, 就成了困扰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 在教授文言文课文时的难题。

寻求突破

“双课堂”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搭建的“虚拟课堂”, 与现实课堂常态又深度融合的教学与学习模式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 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现实了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互补充的作用。这一特点就能很好的解决的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虚拟课堂”完成基础讲解, 争夺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实体课堂”总结提高, 纵向深化, 这样就可以十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这样的想法, 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2.熟读全文, 赏析烛之武的说辞, 着重讨论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欣赏《左传》刻画人物的高超技艺, 体会“微言大义”。

我预计在三课时内完成这些任务, 每一个设定的目标都要完成, 还要争分夺秒, 于是我就将每一个课时分成了“虚拟”和“实体”两个部分去设计, 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 完成既定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文章】

虚拟课堂

首先在虚拟课堂微推送知识短篇, 学生阅读完成学案, 四个微推送, 都是知识短文。这是学生阅读文章的背景,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推送的目的, 更在于使学生了解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所需的知识背景与文化背景, 而慢慢形成学生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四个微推送”照顾到不同层面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为自主与自学提供一种开放式的选择。

学生根据推送的相关知识, 自主完成《烛之武退秦师》配套学案

这是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和完成成果

通过完成学案, 学生们大致已经掌握了关于《左传》、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知识, 熟悉了故事背景, 也听了录音, 解决了阅读的小障碍, 并且通过自学书下注解, 进行了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这就是“虚拟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催化出的学生自学的学习行为。

实体课堂

实体课堂上, 节省了讲解背景的过程, 我就很快切入到讲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 对于实词、虚词的讲解, 是纵向梳理, 脱离开文意,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去阐述一个词, 用文章中句子做例子去分析。让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 在课堂上用这样的方式, 我让学生识记了12个实词、5个虚词。

这是学生的课堂笔记

实体课堂的12个实词与5个虚词的讲解, 植根于文本, 散发致其它。没有一词多义, 一词多性的梳理与识别, 就没有文言文虚实词语言素养培植与积淀, 高中语文教学不管这些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又不能所有的词都讲解, 陷入基础拔不出来, 要有重点地去挑选讲解的内容, 要少而精, 达到的目的不仅仅识记, 更多的是要学生学会运用, 这也是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基础的工具性知识讲解的区别所在。

【第二课时:深入研讨】

虚拟课堂

首先在虚拟课堂, 我上传自己录制微课, 让学生自主去熟知课文, 进而有能力去完成讨论题。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所做的笔记

微课中, 语音配合动画, 仔细讲解本篇文章中一字一句, 其中包括46个实词、11个虚词语法现象, 9个特殊句式讲解, 以及全文字字对译的翻译。

虚拟课堂中用5个“微课”对全文进行细致解读, 意在让学生彻底疏通文意, 是因为必须要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 要为学生进入到理解、把握、鉴赏层面的阅读打下基础。而将这一学习过程放在虚拟课堂, 是因为这个学习环节已经不是高中生主要的学习任务了;与此同时, 在手机APP环境下视频可以反复观看,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复习, 利用分散零散的时间, 熟记每一个语法现象, 也是在促进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

接下来, 在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围绕五个论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看到学生鲜明的个性和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的品格。

每一个学生挑选一个人物去评价, 或者可以自主选择更多人物, 也贴合了高考, 有自主选择的命题倾向, 另外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这是学生完成的人物评价, 还有很多, 在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作为教师, 我也可以随时随地地查看学生的评价结果, 然后进行整合, 去完成我后面的教学任务。

实体课堂

第二课时的实体课堂, 我设计了两个攻破任务,

任务一:研究烛之武高超的论辩艺术

任务二:根据虚拟课堂的讨论资料, 整合归类, 课堂呈现, 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体会何为“微言大义”

首先带领学生分析并欣赏烛之武的完整说辞, 让学生学会摆事实, 分析利弊的劝说方法。

然后以对秦穆公的评价为例, 展示学生在虚拟课堂的讨论结果。

这是我们课堂上的实况。

学生对秦穆公的评价大抵是:不太明智、缺乏战略眼光、有言而无信, 见利忘“义”。随后我链接“穆公之死”、“穆公亡马”等历史史实, 还原一个真实秦穆公的样子, 和学生一起得到秦穆公绝非小人的结论, 进而引导学生, 所有认识偏差源自左丘明的一个“说”字, 让学生直观感受何为“微言大义”;也让学生学会跳出文章, 将人物放在历史中去看, 对比之后, 会看出作者的情怀, 也会深深拜服作者刻画人物的高超技艺。实体课堂是对阅读理解认识个性且深刻的梳理与分享, 也是对优质的思维品质的一种展现与提升。实现从文字到文学, 再到文化的纵深思维与认识的开掘。

【第三课时:练习、巩固与延伸】

虚拟课堂

完成对荆轲的评价, 和劝说词的写作, 作为本节课的收束, 也为下节课做准备, 然后复习所有的学习资料

这是学生的讨论作业:

对荆轲的探讨, 学生明显比《烛之武退秦师》的探讨, 提升了一个层次, 学生们学会了对比, 深化了思想认识。

这是学生劝说词的练习

很多学生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会摆事实, 也会分析利弊, 更会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了, 这是双课堂给我最大的惊喜。

实体课堂

最后一个课时, 反馈作业, 讲解练习册, 做课文反馈题。

我们在班上分享了学生的优秀作业, 掀起了不小的文言文写作热潮, 大家给写的好的同学鼓掌, 也摩拳擦掌想要小试牛刀。随后的课文检测结果显示:班里69%的同学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达到了优秀的水平, 96%达到及格。

一个完整的课程结束了, 我进行了教学反思, 真是收获颇丰:

“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的有效结合进而融合, 放开了老师的手脚, 可以在课上课下两个平台, 设计不同的活动, 3课时, 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而这种课上课下的无缝交流和探讨, 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度高, 收获大。学生可以独立地, 随时随地、一遍又一遍地访问课程内容, 自主学习就真实地发生了。

这是我们在“互联网+教学”时代的一次尝试, 相信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会有更多、更好、更新的尝试, 双课堂与教学的结合, 一定会带给教学更加广阔的天地!谢谢大家。

专家点评

这节课在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在语文课程标准改革、语文教学发展的背景下, 语文专题教学特别值得关注。这节课在语文教学创新上做了可贵的探索, 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互联网+教学”不是将过去传统教学内容转移到互联网上, 而是让互联网为提高教学质量精准发力。从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受到了冲击, 学生感到了兴奋, 这就是从教书育人上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所以, 也可以说让互联网在教书育人上精准发力。 (北京四中顾德希)

案例实录

观看案例实录视频请登录学报网络版 (http://xuebao.tfedu.net)

摘要:这是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单篇教学的案例。在该课内容学习中教师大胆尝试, 采用了手机APP环境下的“双课堂”模式, 教师跟学生一起在手机上, 完成了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任务。这节课在语文教学创新上做了可贵的探索, 值得我们思考。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启示 篇3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在只身面对势在必得虎狼之师时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历史问题,而更有现实意义。

面对秦晋围郑的危急情势,郑伯慌了神!这时有人提议,可以去找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烛之武的意见如何呢?自谦,抱怨。他说我年轻的时候都不行,现在老了,更不中用了。但郑伯最终说服了他,烛之武决定亲自走一趟。

烛之武怎样面对两个国家的军队呢?

他采取了抓主要矛盾的策略。文中交代,秦晋联军不在一处驻扎,而且攻打郑国并非两国的共同愿望,晋国提议,秦国帮忙,当然能分一杯羹更好。这种情况就给了烛之武说退秦师机会。

最精彩的部分文章这样展开:(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忘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是精彩至极的一段文字!

寥寥一百五十字竟能抵挡两个大国的数十万大军!这就是思辨的魅力。

让我们跨越千年来体味这段简洁严密的说辞。

第一回合:示弱。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忘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面对强敌,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是关键中的关键,是实行下一步策略的必要条件。示弱这一招用得好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显示强大是好事,但常常会引起别人的戒备甚至招致攻击,尤其当你有求于人时;但示弱又不能显出恭维甚至虚伪,对度的把握是关键。这里烛之武只是如实陈述,但秦穆公听到这番话很是受用,姑且静观其变。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烛之武开始了自己的下一步攻势:示利、示害。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里烛之武用了判断句、反问句,运用假设从秦国的角度来表明自己对于秦国打与不打郑的看法,利害不言自明。这种说话的方式顺便为下文揭露晋的野心做了铺垫,可谓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且”承上文,这里烛之武没一次把话说尽,一方面考虑时机,一方面看秦穆公的脸色,相机行事。看到秦穆公似乎也同意自己的说法,于是烛之武不失时机地进行公开挑拨: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我郑国处处替秦国着想,看看晋国都对秦国做了什么?我都感到义愤填膺!如果你秦穆公也不傻,晋文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你!我这次冒险来见你还不是为我郑国考虑,都是在替秦国考虑啊!

经烛之武的一番分析,秦穆公自然明了晋的目的,不但答应撤军还和郑国订立盟约,居然派大将守卫郑国!

秦穆公为此行做了了断,晋文公也不傻。

子犯请求出兵,晋文公说:“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这不仅是化干戈为玉帛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化敌为友,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完胜!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做一件事情要想取得预想的效果,与人交往要想不落下风,首先要知己知彼。

事情的发展不会总如我们所愿,但我们能把握的是了解自己,了解对手。越是在危急时刻越是要保持清醒。虽曰成事在天,但前提是某事在人啊!

其次,适度的示弱会削弱对手的戒备心理,赢得对手的同情甚至是怜悯,但要记得:示弱不是软弱。如果没有下一步棋,示弱只会更快地招致杀戮。

第三,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双赢的做法是首选;如果不能兼顾,那么要坚持自己的底线,就是失败,也要让对手尊敬。这是与对手站在同等高度的资本,也是你东山再起的资本。

第四,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其他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胜利是硬道理;居安思危,即便身处劣势也要时刻准备反戈一击。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强大的实力,只凭侥幸是难以长久立足的,与狼共舞必须自身强!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篇4

第一节课上过感觉学生兴趣还挺高的,因为没有涉及到课文的讲解,首先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学习文言文?纲举目张,知道古文的重要性了,会从思想上重视学习。在讲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时告诉同学千万不要把“谷梁传”记成“母羊传”,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一笑一下就记牢了!问他们“四书”“五经”时,因为他们能回答出来,感觉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多,积极性非常高。

学生都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爱“显摆”,这也是学生的可爱之处,我们做学生时不是一样热衷于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吗?老师的赞同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动力。

在接下来分析课文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他们分角色朗诵课文,读出人物情感,看哪一组读的好。有了竞争,就有动力,同学们朗诵的非常棒。

字词,句式,语法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为了既能掌握知识,又不至于枯燥乏味,我让学生找重点字词,其他学生补充,然后翻译。每天作业就是句句对应翻译课文,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第二天上课时,让同学到黑板上翻译重点句子,按着高考翻译标准改分,学生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翻译需严谨,如何翻译。通过这样的规范训练,学生们对古文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短小但内容丰富的一篇古文,它的内容丰富体现在一文中知识点众多,二情节精彩,烛之武的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在设计堂时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识点,又要体会烛之武的说辩艺术。我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是从中获得背景,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是大胆取舍,打破,直接取出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读,做到重点突出。

3、是通过写颁奖辞这一小作文形式,让学生对烛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最为关键的是内化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决阅读了却不知道不会用材料的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时间】

1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逢孙

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重耳过郑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精彩部分:

⑴ 是啊,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在这危如累卵,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劝说?

:因为之前已经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中了解了三国的纠葛,所以学生会直接告诉秦王,之前晋国对秦国食言,点拨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晋君联合,想灭掉郑国,郑国派使者来说晋国的种种不是。那么自己会怎么想?肯定是挑拨离间,直接更见坚定自己与晋国的盟友关系,那么这样做只会失败不会成功。

⑵ 那烛之武究竟怎么做才赢得了秦国的信任呢,请同学们齐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部分。给大家五分钟结合下注释,画出文中重要的知识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提问,老师点拨字词。

译文: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你考虑这事。

⑶ 讨论:

刚才通过串通文意了解到,烛之武也提到了晋国和秦国的过节,但是他是直接提出来的吗?那么之前烛之武还说什么了,有什么好处?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从文本谭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体分析:

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说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让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让秦伯有一种优越感,知道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快亡国了,而他是郑国即将的拥有者。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郑国、秦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国帮助晋国灭掉晋国,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只是给对方增强国力。让秦伯这时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处境,让秦伯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场战争的必要性。

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在用利益诱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过郑国呢,我们郑国还会提供给你们国家的往来使者所缺乏的东西,潜台词就是既然灭亡郑国给你带不来好处,而且郑国还能帮助到你,还是放弃攻打郑国比较划算。

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时在提出秦国的同盟国也并不是那么忠诚值得信赖,用事实告诉秦国,以前晋国不就早上刚得到帮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让秦伯和晋君之间产生隔阂。

⑤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进一步在点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现在晋国得到的是郑国,不久的将来他得到的就是秦国,这时秦伯听了之后,也是大冒冷汗,后果确实不堪设想,彻底打消灭掉郑国的想法。

:烛之武以退为进,让秦伯不设防;让事实说话,用三国地图明确指出秦国没有利益可图;再点出不灭郑国还能让秦国受益;适时的点出晋国也是个靠不住的;更进一层指明晋国的狼子野心,让秦伯看清攻打郑国是对自己有害而无一利。

⑷ 最后烛之武劝说的结果是什么?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知识点:“说”通悦,“乃”是才。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知识点:微:没有夫人:那人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赴

其:祈使还是

译文: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那作者是不是批评烛之武?烛之武有着怎样的形象?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作用是丰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可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五、作业

1、按照文言现象归纳重点知识,背诵全文。

2、结合老师补充的有关烛之武的内容,结合他的精神,给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历史上对烛之武的记载: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烛之武,须发尽白,仍心怀天下;其貌不扬,却机智聪慧。能了然恩怨,善洞察人心。以退为进,步步深入,逞抱负于交锋,息蜗争于顷刻。小人物,大英雄!

【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郑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舍郑利秦以利诱之

晋言无信制造隔阂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6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

(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

(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

(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

试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四个疑惑 篇7

疑惑一:如此足智多谋, 胆识过人的烛之武, 为何不被重用?

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 烛之武, 考城人, 是三朝老臣, 但始终得不到升迁, 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 (养马的长官) , 大致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在晋秦围郑之机, 已年逾七十, 须发皆白, 身子佝偻, 步履蹒跚, 的确给人如其所言“今老矣, 无能为矣”的印象。“三朝老臣”在他圉正任上换了三代君王, 竟然没有一个君王赏识他。要不是晋秦围郑, 恐怕他将老死“圉正”任上, 不为世人所道, 不为史书所载。如此一个勇士、谋士、志士, 却不为任用, 体咎成因, 虽不乏郑君之过, 但烛之武自身的性格特征, 恐怕是主因。历经七十余年, 在国家存亡危急关头, 应召而来的烛之武, 还是免不了要发发牢骚, 摆摆架子, 说什么“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矣”, 短短十六字, 足见其犟脾气, 十足一个“糟老头”, 康熙帝国中的姚启圣, 耿直有“刺”, 其实与千年之前的烛之武, 一脉相承。烛之武的“刺”, 直接导致了他几十年的磨炼与寂寞。

疑惑二, 面对牢骚的烛之武, 郑伯为何不安慰、许诺?

烛之武这个糟老头, 牢骚满腹, 借以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对此, 郑伯没有安慰他, 并进一步封官许愿, 作出种种承诺, 反而在自责之后, 点出“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似乎让烛之武出使, 是为自己。以常情度之, 郑亡, 烛之武至多无非是亡国之奴, 而郑伯则是亡国之君, 甚至有可能烛之武并不一定为亡国之奴, 倘归顺晋国, 反而可加官进爵。此中利害关系, 后代的鲁肃在劝说孙权时就点明了这层关系。

可郑伯他读懂了“士”这部书, 了解“士”的为人处世。他们对人格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战国策·齐策四》记载王斗如是说:“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宣王使谒者延入, 王斗曰:‘斗趋见王, 为好势;王趋见斗, 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入之, 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门。”王斗造门进说, 忠直或在其中, 趋势亦或在其中, 然而还要迫使齐宣王做出毕恭毕敬的姿态, 可见士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已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王斗如此, 烛之武何尝不这样。郑伯知道, 只要承认自己的过失, 比说什么更重要, 封官许愿, 反是画蛇添足。《信陵君窃符救赵》中, 信陵君为何不阻止侯赢自杀, 原因大概也在于此。有了郑伯的“是寡人之过也”这句话, 对烛之武而言, 还有什么比它更重要呢?在这里, 他得到了人格的尊重。

疑惑三:气冲斗牛、牢骚满腹的烛之武, 为何“许之”?

在这一点上, 大多数的参考资料认为, 烛之武“许之”, 即答应郑伯出使秦营, 是因为他是个爱国志士, 深明大义。说烛之武是个爱国人士, 这有道理。但在阐释上颠倒了因果关系, 并不是深明大义而“许之”, 而是“许之”烛照他的深明大义, 从中见出他的忠心爱国。那么, 究竟是什么让烛之武“许之”呢?我认为, 除了人格尊严得到满足外, 更要从“士”这个特殊阶层,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

先秦士阶层的社会性格是随其出身、构成、职业诸方面曲折复杂的变化而变化, 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春秋以前, 士作为贵族中最低的一等, 充当着多种社会角色, 既是主要的农业劳动力, 也是军队中主要的战斗人员, 还是负责基层管理工作的中下级官史, 他们在农事之外“讲武”和潜心研习诗书礼乐, 以维护和发扬“王道”, 士的性格中出现超越职业和阶级属性的品质, 这就是对道义的承担和对文化的关怀, 他们的社会性格可概括为顺从、克制和理想化, 春秋时期, 随着“礼崩乐坏”, 天子、诸候、公卿、大夫之间杀戮争斗, 激烈的斗争中失败的贵族流落下来, 平民中也有以才能而上升的, 处于上下结合部的士阶层骤然扩大, 他们或救亡赴难, 或托古托运创立学说, 对现实进行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批判, 其主体性格仍以维护王道为理想, 在卑劣污浊的现实政治面前保持着道德优越感和人格尊严。即使到了战国时期, 士的主体性格的鲜明特征仍为忠于君主, 习于吏事, 恪守职分。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士”———烛之武, 在国难当头, 不可能不知道郑亡之害。他不可能去卖国求荣, 以身事晋, 而是会感到郑亡后自己“弃若肆鱼”“飘若浮萍”的“亡国奴”、“丧家犬”境遇。在此时机, 挺身而出, 勇担重纲, 是作为一个士, 义不容辞的职责, 什么个人的得失荣辱, 只不过是“轻如鸿毛”, 何足挂齿。《国语·晋语九》上记载:晋灭鼓, 虏走了鼓君, 留晋官镇守鼓, “鼓子之臣曰夙沙厘, 以其孥行, 军吏执之, 辞曰:‘我君是事, 非事土也。名曰君臣, 岂曰土臣?今君实迁, 臣何赖于鼓?’穆子召之, 曰:‘鼓有君矣, 尔心事君, 吾定而禄爵。’对曰:‘臣委质于狄之鼓, 未质于晋之鼓也。臣闻之:委质为臣, 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 古之法也。君有烈名, 道无叛质。’”真是“事君以死, 事主以勤, 君之明令也”可作佐证。

疑惑四:养马为生的烛之武何以敢出使秦营?

大兵压境, 势如危卵。面对险状万分的形势, 烛之武却居然而“夜缒而出”, 孤身一人, 迎着秦兵而去。抱着“事君以死, 事主以勤”信条的烛之武, 他没有理由不使秦, 但他并不是抱着必死之心, 而是抱着必胜之情, 潇洒出使。这种勇气, 这种胆略, 源自何处?源自于他的自信, 源自于他的才华。别看这个“弼马温”, 虽然身居马厩, 远离朝政, 但他熟知历史, 洞察秦晋之隙, 准确把握天下形势, 可算是隐居隆中, 胸藏三分天下之计的诸葛亮的先辈。烛之武, 在寂寞中饱读经书, 关心时事, 发愤图强, 而不是碌碌无为, 老此一生, 有着很大的寄寓与抱负。因此, 面对秦君, 可以毫无惧色, 口悬河汉, 舌摇山岳, 侃侃而谈。他的一番精到分析, 可使“石汉开眼”“泥人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 黄河东逝可西流”, 更何况精明多智的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呢。烛之武的三寸不烂之舌, “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烛之武退秦师反思 篇8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阙”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入选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在这篇课文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句中,“阙”字在文中标出的注音是jué,课文中给出的注释是“侵损、削减”,这一句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要去哪里取得晋国想要的土地呢?但是,经过我们查阅相关的字典和韵书,并没有发现“阙”有这个读音。

《说文解字》“闕,門觀也。从門欮聲。”由《说文》可知,阙的本义是门觀,即“宫门左右楼觀,中间阙然为道”王力先生。根据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的注音——“去月切”,可知此释义中,“阙”的读音为què。

《说文解字》:“缺,器破也。从缶夬聲。”可知,缺的本义为器破。查《宋本广韵》入声卷第五,屑韵闋小韵下有“缺,器破”,注音为“苦穴切”。《集韵》屑韵下,“阙”亦注音为“苦穴切”,今音读为quē。又《宋本广韵》入声卷第五,屑韵缺小韵字下注为:“缺,少也。说文曰器破也,倾雪切。”《宋本玉篇》缶部第二百四十三:“缺,祛决切。虧也,破也,亦作垂夬。”可以知道,缺的本义为器破,器破之后会有缺口,于是就隐身出“亏也”之义。器破了,自然也就是器皿少了一块儿,于是“缺”又有“缺少”的意思。”倾雪切”、“祛决切”,今音均读为quē。由上可知,缺在当缺少、亏损之意时,读为quē。阙的本义为门觀,即“宫门左右楼觀,中间阙然为道”。《宋本广韵》入声卷第五,月韵下阙小韵有:“阙,門觀也。《廣雅》曰‘象魏闕也’。《釋名》曰‘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又失也,過不供也。又姓,出下邳漢有荊州刺史闕?去月切”。又《集韵》月韵下有:“闕,丘月切。說文門觀也,一曰乏也、空也。文五。”据上述材料可以知道,阙的本义为“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因为阙在门两旁,中间自然就形成一个空道,空也就意味着缺乏、缺少,所以阙就由本义引申出缺乏、缺少之意。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表示“缺少、缺乏”之意时,“阙”与“缺”是一样的。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缺”字下注:“又通用作阙”,可知“阙”与“缺”存在通假关系,即“阙”通“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在“阙”字下也注明“同缺”,读音为quē。《水经注·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 因为“阙”通“缺”,通假必须读如本字,所以“阙”读为quē,意为缺少,缺乏。

《宋本玉篇》门部第一百四十一:“闕,祛月切。象魏闕也。又失也,少也。又仇月切。左氏傳曰:‘若闕地及泉’”。《宋本玉篇》又给出了阙的了另一个读音“仇月切”。仇月切,今读为jué。《经典释文》也对这一句作注:“阙,其月反”。其月反,今读为jué。《集韵》:“掘,穿也。或作闕”。由上可知,阙与掘通,所以“阙”可意为挖掘,读为jué。

据《汉字古音手册》、《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的注音,“去月切”今音有两个:“阙”当宫阙义讲时,读为què,解作阙失义时,读为quē。

综上所述,阙共有三个读音:què、quē、jué。读作què时,是“阙”的本义,意为门觀,宫阙;读作quē时,通“缺”,意为缺乏,缺少;读作jué时,通“掘”,意为挖掘。

现在再看《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一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整句的意思是,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要去哪里取得晋国想要的土地呢?在这里,阙理解为减少,也就可以和阙的缺乏,缺少义相合。根据音韵学中的“音随义转”的原理可知,在这一句中,阙应该是通“缺”,读作quē,而不是jué。如果读作jué,与“掘”通,意为挖掘,显然不合原句的意思。

参考文献:

[1]《現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05(7).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0(8).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J].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

[4]陈彭年.《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6).

[5]丁度.《集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7).

[6]顾野王.《宋本玉篇》.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9).

[7]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作者简介:王 静,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音韵学。)

上一篇:梅溪乡计划生育工作思路下一篇:贪污腐败的案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