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里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精选13篇)
边光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01100002
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研究范围和对象广泛、复杂。它的定义模糊: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主要分两类,一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二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主要强调团体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我也仅仅只学习了两个月的社会心理学,所了解的知识全部都是皮毛,也只有一点粗浅的体会。这两个月中,主要学习了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这几个部分的内容。对于近年的微博热现象,我想在此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些简单的解读
我们透过微博了解的世界会比真实世界更简单,更多冲突,更不理性。
名人
名人在微博里粉丝众多,容易产生自己跟随者众多的错觉,不自觉地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其实很多粉丝是看热闹,不是跟随者。因此名人在微博里要格外警惕,一旦和别人口角,都会被当成闹剧的主角而被长期围观。
朋友
两人在微博上能否成为朋友遵循的还是现实世界的法则:
一、社会阶层相当的人容易相互认识,甚至可以跨领域;
二、相同兴趣、社会阶层相近的人可以相互认识;
三、有能力的人会被伯乐接受。
信用
微博其实有信用,不论在微博里说什么,即使没加V,只要不是马甲,都会变成信用沉积下来。但在微博这样迅速形成的社会中,信用如能显形化,将会使社会更加迅速地趋于稳态。
时尚
微博的单向关系大大提高了信息扩散的速度,而准实名制保证了信息的信用,因而微博已经成为时尚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在这样的渠道里,你想要有多时尚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传播
微博里的信息传播遵循和现实世界同样的法则: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超过正面信息。接触太多负面信息,我们的心情和看问题的态度都会产生负向偏移。因此,微博的重度用户容易对社会产生更加负面的认知。
过滤
在微博里做谁的粉丝是我们的自由,我们只会粉自己有兴趣的人,忽略自己没兴趣或不认同的人。这样,我们在微博里看到的是不完整的话题。
交友
微博里一个键就能加名人的关注,天天能看到名人在那里聊天、打嘴架,下意识会觉得和他们很熟,如果附和两句还得到了名人的回应,更是觉得自己已经是名人的朋友了。这时如果要求名人办点事而名人不理自己,则容易对名人心生怨怼。其实名人是名人、自己是自己,离人近不代表是朋友!
认同
写微博者的心态会受到评论者的综合影响,支持者众多,写微博者的自我认同感会得到加强;但评论中的少数反对意见者也容易给写微博者造成受到微博整个群体反对的假象,因而降低其自我认同。持社会公认的主流意见的人容易获得认同,受到挑战时也容易有人代为 还击,因此自我认同较高。
道德
道德的维系依靠的是人类中脑系统的尾核和壳核——人的成瘾性行为涉及的区域。当我们发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未得到惩罚时会觉得不舒服,而一旦公正得以建立,我们都会产生类似使用兴奋剂的快感。当惩罚违规者不产生自身代价时,惩罚行为最易出现。因此社会网络中易引发大规模道德声讨。
视角
微博和我们的五官一样,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和眼睛只能接收可见光却“看”不到真实物体一样,微博反映的并不是完全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微博好友的主观意识和态度,即微博这个小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因此,我们透过微博了解的世界会比真实世界更简单,更多冲突,更不理性。
社交平台
微博是通过一种快捷简单的方式作为大众传播的“广播台”而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共鸣的。相比博客的高门槛, 微博更简单, 门槛更低, 发布方式更多样。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炮制一篇像样的博客既伤脑又费时。而微博不必考虑如何起标题, 不必在意怎样展开叙述, 随意又随性地发发感慨、晒晒心情, 已经成为一些网友竞相选择的网络社交方式。
微博的社交方式, 与以往的打电话、发邮件都有极大的区别。在这个公共的信息平台上, 对话是开放式的, 明星与“粉丝”可以是零距离的。新浪微博的种子大户姚晨就是“亲民明星”的典型代表。截至2010年3月, 100多万粉丝使得姚晨稳居新浪微博人气女王的宝座。可以关心对方在读什么、想什么, 可以互动, 这种亲密与开放相结合的人际交往将明星与草根摆在了平等的位置。在回顾自己的2009年时, 姚晨说让她挺惬意的一件事就是, 微博让她结识了很多自己关注已久的非时尚、非娱乐的主流媒体, 并得到他们的认可。“以前见人会害羞, 不熟的都有点端着。就算像黄健翔、李承鹏这些我一早就想认识的‘名嘴’、‘名笔’, 见了面也得预热好久。微博让大家免除了这个社交过程, 几条评论、几封私信、几个段子就熟络起来, 待到公众场合见面时就跟老相识博友聚会似的。” (1) 正如姚晨所说, 微博的网际化社交模式, 摒除了现实生活中的尴尬, 跨越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障碍,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出轻松、愉悦的状态。
微博不仅能在网络中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更有将真实的人际关系网络化的趋势。2010年初, 在广东的一些IT公司内悄然兴起了139说客的网络微博, 他们的交往对象基本是自己手机上的联系人。IT白领们在说客上交流互动的对象是现实生活当中的领导、同事和朋友。“139移动互联”首席运营官罗川在今年4月22日召开的“2010第五届艾瑞年度高峰会议”之“移动互联网年会”上表示:139说客将致力于打造5亿手机用户的移动微博。 (2) “139说客”用手机号码作为ID注册方式的实名制特征, 将真实生活中的关系直接过渡到互联网中。可以预见, 这种真实关系属性, 将给中国微博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式。
营销手段
微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即时传播性能。一条关注度较高的微博在互联网及与之关联的手机WAP平台上发出后, 短时间内互动性转发就可以抵达微博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达到短时间内最多的目击人数。基于这样的传播优势, 企业微博可以借助先进多媒体技术手段, 从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现形式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描述, 从而使潜在消费者更形象直接地接受信息。企业微博的“粉丝”一般是对企业或产品感兴趣的人。“粉丝”作为企业微博的目标群体, 使得企业微博可以很简便、很及时地对目标消费者进行认知管理和预期管理, 而不是等到出现问题时再想对策处理。
企业微博做得比较成功的有戴尔、zappos网络鞋店、星巴克咖啡等。戴尔的Twitter账号在12个国家都有追随者。2009年8月以来, 单是巴西的用户就创造了80万美元的业绩。正如戴尔在线部门副总经理马尼什·梅赫所说:“对我们而言, 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渠道, 并且正急速成长。不仅使我们与顾客的接触和成长有进展, 全球都有同样的现象。” (3) Twitter网这个本来被视作企业品牌宣传的窗口, 已经被戴尔变成可以盈利的柜台了。这就不难理解在中国, 业界对微博抱以观望态度的背景下, 戴尔仍毫不犹豫地在新浪上开出微博。
微博营销优于传统的广告行业, 发布信息的主体无须经过繁复的行政审批, 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由此可见, 微博不仅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 而且开辟了企业营销的新阵地。
政治窗口
自从奥巴马利用微博这一有效手段赢取美国总统选举的胜利后, 作为融媒时代的新兴传播手段, 微博客的工具性得以深化。2009年11月21日, 云南省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 在新浪网上开通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同日,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以“云南伍皓”开通了个人微博。这位成名于2009年2月云南“躲猫猫”一案的官员, 突破传统的官方尺度, 利用新媒介这扇窗户, 公开表达对某些公共舆论事件的看法。
今年全国的两会上, “微博问政”更是成为中国民众瞩目的焦点。四川政协会议自1月24日开幕起, 樊建川委员就一直在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微博直播。浙江省两会期间, 省政协办公室也推出微博社区, 让委员注册微博, 与网民互动, 收集网民的意见和撰写提案的第一手材料。
微博的热潮很快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首都北京。2月22日12时,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出了消息:“初六接到省政协电话通知, 将于3月2日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今年已有5个提案在酝酿之中, 这几天要集中精神整理成文。博友们有什么建议, 请尽快和我联系哦!” (4) 几天之内, 何水法委员就收到了粉丝们潮水般涌来的建议, 内容涉及食品安全、贫富差距等各方面问题。何水法之后, 朱永新、敬一丹、李丹阳、张晓梅等代表、委员也纷纷开通了自己的“代表微博”或“委员微博”, 并且拥有了数量众多的粉丝。
《中国青年报》在文章《微博问政会走博息》中指出:“至今还没有看到两会结束后, 还有代表委员通过微博解释和宣传自己的议案或提案, 也很少看到他们通过微博讨论公共问题。媒体那边呢?两会一走, 微博专栏留下的不多, ‘微博问政’的字眼也很难看到了。” (5) “微博问政”的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地方乃至中央的决策者来说, 通过微博这个新媒体, 普通民众的舆论和智慧可以被集纳和传播, 成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和决策根据。对于广大网民来说, 积极发表意见, 热心地出谋划策, 也体现了身为公民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然而, 应该注意到, 当前“微博问政”的落脚点最终只是落在一个“问”字上面, 而要想解决微博中提到的问题, 还需要代表们、委员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努力。
公益救助
微博信息是靠人与人的关系才得以广泛传播的, 而拥有众多粉丝的明星们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梁咏琪借生日之机发动粉丝转发生日愿望, 并以转发次数作为自己对西南旱灾的捐款数额;姚晨也高调呼吁粉丝的关注, 最终以关注人数为基础向西南旱灾捐款13万元。李宇春的粉丝玉米们不仅积极配合熄灯一小时活动, 也积极响应赈济灾区的口号, 为灾区捐款50万元。从明星们强大的号召力来看, 微博客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公益行动的加速器。
以往, 我们经常在传统媒体上看到各种寻人、寻物启事, 大家都希望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如今, 一些微博客已经部分具备了这种功能。成都93岁的肖婆婆急需RH阴性AB型血做手术, 2010年3月22日晚, 这一消息被病友蔡女士从新浪微博上发出, 12小时内3000多人加入了“织围脖”的行列, 昆明、成都德阳、成都双流等地5位网友迅即赶赴医院献血。 (6) 一传十, 十传百, 百传千, 正是因为微博这种“人传人”的裂变式效应, 求救信息才能达到如此惊人的传播效果。
今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以后, 微博成为快速传递信息的平台。搜狐微博客平台上, 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官方微博从4月14日上午10时59分开始不断播报最新的消息, 救援队伍的进展、专家的现场分析、所需的物资和当地接受捐赠联系人的电话等信息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发出。一位名叫“adamlab”的新浪微博客用户于4月15日零时25分发布消息:“玉树地震灾区在靠西100公里有个叫隆宝镇的地方受灾严重, 目前尚无救援队伍抵达, 请大家转发给相关部门知晓。朋友赵嘉刚打来卫星电话, 从治多县赶往玉树县救援的路上发现的, 特代他转发此情况。大致的位置应该在此 (google地图) http://sinaurl.cn/h Yzg J。” (7) 该信息发出以后, 隆宝镇这个“救助盲点”立刻得到了微博网友的关心, 原文被转发8000多次, 最终通过微博的“@”功能得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官方微博的关注, 青海现场救援队也确认给隆宝镇派出了前方救援人员。新浪微博负责人曹增辉认为, 微博成为地震中一个及时有效的救助平台, 在求助方、传播用户和救助机构三方间, 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自组织能力, 使得求助信息能够得到迅速响应。
舆论监督
舆论, 是公众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 对与自身或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和。舆论的影响力必须依靠媒介的传递作用。微博客产生后, 创新了原有的网络传播方式, 在网络上传播公众的话题和意见, 就成为微博的舆论影响方式。它的群体特征和即时传播特征, 表现出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
微博的用户以年轻群体和学生群体居多, 这对微博的内容更新和活跃度有较大的影响。年轻群体行为活跃、思想激进、乐于网络互动, 将推动微博与手机媒体的结合, 从而赋予微博更大的舆论影响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师潘宇峰在对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时的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汶川地震时, 论坛一度作为舆论主战场, 对抗震救灾和凝聚人心起到了巨大作用。而这一次, 微博客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主阵地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应该认识到, 微博本身是一个评价体系, 大家在上面所发布的言论, 马上就能够引起其他人的共鸣或批评。2010年1月5日, 网友梁树新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两封“微信” (8) , 分别致温家宝总理和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 就“清退代课老师”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短短一天之内, 梁树新的微信被转发2000多次, 引起强烈关注, 并引发了各界对代课老师的关爱行动, 让“代课老师”话题成为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凤凰卫视因此考虑做有关“代课老师”的节目, 《南方都市报》的“网眼”板块也刊出“钟山拍案而起”的新闻, 间接使“代课老师”话题见诸报端。而此时, 距离梁树新在微博上发出第一封关于代课老师的“微信”还不到一天时间。梁树新的一次小小的尝试, 却无意中找到了一条让公共民生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途径。
2009年7月16日, 因在网络上发布或转发“严晓玲案”帖子而被拘留的郭宝峰, 通过Twitter网寻求帮助, 网友开始列队发布“郭宝峰,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信息。“回家吃饭”的热潮随着一张张明信片走出了网络, 走进了福州市第二看守所。在石首骚乱中, 一位匿名网友在饭否网上实时播报街头消息约200条, 使得微博有效地突破了信息屏障, 赶在了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 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的信息。正如中国社科院下属的社会学研究所在《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又称“蓝皮书”) 中指出的那样, 2009年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的源头, 微博客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传统媒体看到了微博客的力量, 纷纷将微博客作为自身推广和沟通的平台, 在微博客上提供内容链接, 发布新闻摘要, 促进发行量和销售, 提升影响力。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午后大道东》栏目已经开通了节目与微博客的互动, 微博客用户可以通过新浪微博客、9911微博客或嘀咕微博客进行即时留言。微博客的作用正在被进一步认识, 而且微博客在与传统媒体形成成熟的互动后, 可以形成更好的内容把关和舆论引导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凌凌:《微博达人》, 《新周刊》, 2010 (2) 。
[2]廉艳玲:《3G时代的信息运营策略》, 艾瑞网, http://news.iresearch.cn/events/20100416/113023.shtml, 2010年4月22日。
[3]朱健:《微博营销》, 《浙商》, 2010 (4) 。
[4]何水法: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1322472181/k4Cdwbo4T, 2010年2月22日。
[5]刘福利:《微博问政会走博息》, 《中国青年报》, 2010年4月9日。
[6]李逢春:《3000人织“围脖”新浪四川找到5名“熊猫血”献血者》, 《华西都市报》, 2010年2月26日。
[7]新浪微博, adamlab, http://t.sina.com.cn/1074128220/3f4ddZiDPT, 2010年4月15日。
属性
社会网络正在迅速实现社会生活的网络化,此时,如果能将参与者的社会属性显性化,会使社会网络加快达到稳定状态。
关系
强关系可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和兴趣爱好;弱关系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接触面。强关系可以帮助过滤内容、引发共同行为,弱关系可以提高信息灵敏度、扩大社交。
身份
人们在社会网络里的身份也可分成显性的和隐性的,即人人可见的和只有好友才知道的。但和现实世界不同,人们在社会网络里的身份分可伪装的和不可伪装的,语言行为容易伪装,但关系难以伪装。
地位
分属不同领域但地位相当的人在现实世界难以相识,但在微博里容易相互结识。地位的不同可从互动中判断:地位低的人通常更多地转发地位高的人的信息。地位相差太多的人难以结成朋友。
稳定
网络社会要实现稳定,也要形成强互惠关系,即,建立透明的合作信用,并惩罚违背者。
利他
社会网络将人的社会关系平移到网络上,参与者的社会信用难以造假、且易显性化,因此社会网络演化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利他惩罚机制。
从众
微博中从众现象普遍,因为赞同他人可以获得正确感和社会认同。榜样的行动会被跟随者模仿,不论好的还是坏的。
行动
我们受弱连接(微博中的关注)触发的是信息转发等简单行为,而没有具体行动。实质性行动的触发必须靠强连接带动。因此,要引发具体行为,必须要给已做此事的人授予显著标记!
部落
新型部落在社会网络中大量出现。其特点为:一、以共同爱好为纽带;二、围绕在一或多位影响力高端周围;三、交流频繁,方式多样。
趋势
微博只是一个巨大的、深刻地改变整个社会的趋势的开始,这个趋势叫做“社会行为网络化”。人的社会行为正在迅速迁移到社会网络上,使我们的社会联系更紧密,社会活动更便捷、高效。社会网络是一场社会革命!
分析
传统社会学研究中有个“测不准原理”,这一魔咒从大约10年前开始被Web2.0时代打破了。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全面网络化,我们的社会行为被完整记录下来。我们迎来了网络比我们更懂自己的时代!
智慧
2、突然发现,有时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3、我拒绝了所有人的青睐等你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4、最怕有些人,虽然早已走远,却从不肯把属于他的回忆带走。
5、快乐和痛苦都是财富,与其消极逃避,不如勇敢面对,其实能够回忆也是一种幸福。
6、不是我不再爱你了,而是时间再也回不去了。
7、生活没那么多的不期而遇,却也有那么多的一见倾心。
8、我是一个傀儡,每一根线都被你牵动。
9、有些事是你无法选择的,你只能去接受。
10、我足够坚强,并不代表我所有的伤都能扛。
11、你以为我穷。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于离开我的!就象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
12、我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是我知道,有些时候,除了坚强,别无选择。
13、英文歌听旳是节奏,中文歌听旳是心情。
14、有时候,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一些什么,得到了以后又想再得到放弃的那些。
15、最害怕的是熟悉的人突然的改变。
16、如果可以,能不能这辈子都不松手。
17、天生我材必有用,东方不亮西方亮。
18、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和权势,他就永远不能满足,也便永远不能快乐。
19、不要道歉。我希望你窒息而死。
20、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有时候,我们一瞬间失去的东西就是永恒。
21、我想拥抱太阳即使会被灼伤。
22、流浪了太久,能否得到你的收留。
23、就算时光倒流,我们也不再是当初的我们了。
24、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25、我的世界将被摧毁,也许颓废也是另一种美。
26、原来我们之间的感情如此脆弱,脆弱到只需一句话。
27、微笑掩盖悲伤,沉默诠释一切。
28、时间是个坏人,非要用残酷的方法让我们清醒,我们是个傻瓜,非要时间用残酷的方法清醒我们。
29、我们谁也没有说分手,但是都很默契的不打扰对方。
30、就算你从来看不见我的难过,一直这样沉默,我也照样过。
31、因为坚韧,所以忍耐;因为勇气,所以改变;因为智慧,所以知道何时忍耐,何时改变。愿睿智的你,左手握坚韧,右手持勇敢,谱写人生一路精彩!
32、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成熟的善良。
33、最寂寞的人,应该就是在记忆中被遗忘的人。
34、死心塌地的爱,换来的只是好聚好散。
35、喜欢一个人怎么甘心做朋友?
36、如果没有你的出现,可能我的生活会完全不一样。
37、人总有一天会长大,何必成熟太早,失去太早。
38、打败自己,你就是社会的强者!
39、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40、在等知道还一个合适的时机等自己足够好可是最后才明白如果他喜欢我根本不需要我多好。
41、不开心的时候,我不会再强颜欢笑,面无表情也好比虚伪的笑。
42、对不起,并不是只有我才是那个为你生存的人。
43、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着回忆;想要得到的,必须努力;但最重要的,是好好爱惜自己!
44、明天你好我叫干不倒。
45、以后将与你擦肩而过,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46、你没有见过我为你伤心的样子当然你看到了你也不会懂。
47、不懂如何诉说的言语,造就现在的遗憾。
48、只想和你在一起,其他的事情我不想管。
49、只要分开了的人,无论原来多么熟悉,也会慢慢变得疏远。
50、世间如棋,我愿为卒。虽不见横刀侧马,但吾决不后退一步!
51、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博。
52、天总是反复黑白,我的世界也因此黑白颠倒着。
53、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
54、是不是,日久相思不若初。
55、你都不必亲口承认,笑一笑我就知道你心里有了别人。
56、不过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凭什么让我这么刻骨铭心。
57、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58、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59、生活在都市的苦恼,是思想高在云端,双脚却埋在世尘中。
60、找到一个对的人,是给自己以后的生命里最好的礼物。
61、谁还记得,谁曾忘了,我们曾经的快乐。
62、爱沿着抛物线,离幸福总降落得差一点。
63、我把自己的幸福藏在黑暗里,心里的甜蜜却肆无忌惮地开出了花。
64、因为我装无所谓忍着泪、笑得好狼狈。
65、时光从来不会为了任何一场翻天覆地的感动而倒流。
66、爱不一定要很甜蜜,说山盟海誓的言语,只要那幸福在心底,哪怕我一人演戏。
67、如果没有第一次的原谅哪来的第二次背叛。
68、说不会走的最后也都没留下来。
69、世界上最美妙的一件事是,当你拥抱一个你爱的人,他把你抱得更紧。
70、男人的谎话排行榜第一句:我不在乎你的容貌。
71、如果不能跟你共度,未来的岁月都没有意义。
72、有时候你不小心知道了些事情,你会觉得很寒心。
73、我一直以为我只要无条件对他好,他便会感动。
74、在我最落魄的时候你不在我身旁,那我称王时你有什么理由跟我共享富贵。
75、对待爱情,我想我始终有着最完美的情感洁癖。
76、多给自己一点信心,给对方一些信任,比什么都好。
77、那些年,陪在我身边一起疯的那群疯子,我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78、人不怕卑微,就怕失去希望,期待明天,期待阳光,人就会从卑微中站起来,带着封存梦想去拥抱蓝天。
79、不敢说却总想说,我的心里只有你。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这几天一直在学习社会心理学。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虞积生教授讲的。几年前听过一次。老人70岁了,精神还那么朗硕。他讲的内容生动有趣不乏知识性,让我们听得精神大振,没有课间休息,没有睡觉的、看闲书的。可见教授的不一般。
有几点内容我印象深刻。
他谈到中国人的婚姻状况分四种:第一种:可心;第二种:可过;第三种:可忍;第四种:可弃(不可过)。实际上每个人认真思量一下自己的婚姻都能够对上号。我想更多的是在可心和可过之间更多。
另:有人请他去座谈,谈“署”。“署”是什么意思呢?教授仔细思量原来是“第四者”。什么是第四者呢?大家都知道人的感情分“亲情”、“友情”、“爱情”。第三者出现在“爱情”里,而第四者则出现在“友情”和“爱情”之间,应该说属于那种“红颜知己或蓝颜知己”并没有发生过关系的人。细想想我们的身边是否有这个人存在,我们是否想把这种第四者变成第三者,或者由第四者成为第三者?很悬。就像教授说的一样,做这样一个人需要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并且要具备法律道德意识。这个人做起来要比第三者做起来更难、更累。不过我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身边能有这样一位忠于自己但又不会给自己惹麻烦的人存在。
心理学是一门并不古老但很神秘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充满了幻想。认为它可以使人聪明,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成为超凡脱俗的预言家。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对于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说实话我接触心理学这门充满神秘气息的课程之前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但是随着这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
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将心理学概括为以下几类:
经过一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
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即将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福建安凯律师事务所黄银扬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这样的稳定、和谐社会,尽管在中国真正实现的时候并不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建设蒸蒸日上。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和文化建设进入了更加全面繁荣的时代,但是,在局部地区和不同产业方面,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此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明年工作的一个重点。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在全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系统集中开展一次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实践活动,对于进一步动员和引导广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走和谐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事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才能够更好地继续下去,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更加长治久安,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
作为法律工作者,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的历史时期,我们也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共中央提出该项重大决策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也看到了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的历史机遇。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更应该认清形势,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法律服务方向,一切从大局出发,一切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出发,同时,也是历史赋予法律工作者的政治考验。
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和全国人民经历过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长期不协地努力和探索而选择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顺应发展规律,在规律中有应该遵循规则。经历几十的历史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那么,我们就应当坚决维护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结合到法律工作中,我们律师要积极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作为律师,对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律师的职业活动应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伟大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职业使命,坚守法律人的良知和信念,追求公平正义,把建设和谐、安定、富裕、文明的社会作为奋斗目标。
我们律师要努力成为权利的守护者。法律和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标准。理性和法治,是规范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成本最为合理、效率最为优越的方式。作为律师,我们要以维护公民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勤勉尽职,全力维护委托人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用理性的法律语言表达诉求,表达民意。以法律人的智慧和技巧,使对立得以统一,使争执纳入秩序,使对抗变为互促,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美相处。我们律师要积极倡导并实践公益服务,发挥职业优势,扶贫助弱,匡扶正义。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律师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功能,不断创新为公众服务的方式与方法。加大法律援助的力度,增加法律援助的受案量,让工薪阶层、农民以及中小企业都能请得起律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公益诉讼。
我们律师要努力为政府依法行政服务,这是律师职业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将进一步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为党政机关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当好参谋,做好顾问。提供立法咨询、法律建议,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协助处置突发性事件、群体性纠纷。进一步发挥律师在信访工作中的作用,为政府出谋划策,为群众排忧解难。我们律师要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宣传法律,弘扬法治。全民法
律意识的提高是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每一次法庭活动、每一场法律讲座、每一个法律咨询、每一份法律意见,都将成为我们传播法律真谛、培植法律信仰、昭示法律权威的自觉实践和不懈努力。
一、微视频内容:短小、精悍
“小的步子”是斯金纳程序教学的五大原则之一, 小步子原则要求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步一步的, 且两个步子之间的知识跨度要小。因而, 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 要尽可能细化知识点, 一个微视频解决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基于学科特点的差异, 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学科翻转目标确定不同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人文、地理知识运用于实践是社会翻转课堂的一级目标, 因此, 历史与社会微视频内容可以选择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的“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获取信息”“认识城市、区域”等。内容确定以后,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自身逻辑构成知识谱图, 绘制出思维导图, 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确定分界教学目标, 然后收集学生的情况, 听取备课组老师的意见, 及时调整。例如, 七上历史与社会“我的家在哪里”一课, 舍弃了“从社区看我家”和“在社区中生活”的其他知识点, 将微视频内容确定为“地图三要素”, 从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三个地图不可缺少的要素, 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 将时间控制在八分钟左右, 避免学生自主观看时间太长导致注意力分散, 符合心理学要求, 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二、微视频语言:科学、亲切
如果内容是微视频的内在要素, 那么语言就是微视频的外在第一要素。借助语言,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语言, 学生可以使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瞬间变化的世界与缓慢进化的世界间接被认知。因此, 微视频的语言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历史与社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 为初中生正确认识环境、积极认识社会发展,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科。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是学生学识知识和技能的保障。例如, 在微视频“等高线地形图”中, 越野路线的选择需要学生能够比较等高线地形图的疏密状况, 但学生往往知道却不能表达。因此, 教师可用填空的形式提问, 如等高线稀疏, 地势起伏比较和缓;等高线密集, 地势起伏比较陡峭……尤其要突出“稀疏”“和缓”“密集”“陡峭”, 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表达的盲点。 (2) 亲切。在微视频中力求教学语言亲切、朴实、清新、自然。布鲁姆认为, 对某学习内容, 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两大类:一是学生的认知准备, 即通常而言的学习基础;二是学生的情感准备, 即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新的知识, 是否有积极的情感、自信的态度和足够的动力。只有做好了这两种准备, 学习的效果才可能会好。实践证明,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亲切、自然的“小清新”语言通常优于指导、教导的“高大上”话语, 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进学生学习的情感。
三、微视频画面:清新、立体
技术改变了时代, 同时也催生出了高效的翻转课堂。录制微视频时, 教师可利用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知识点进行最优呈现, 从而达到画面清新、生动之效。教师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曾将文字、动画、视频等形式融入视频, 以求视频之高效。
(1) 文字。文字是课件中最常见的要素, 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时, 为了让后排或角落的同学看清课件中的文字, 习惯选用加粗的黑体。但如果录制微视频时仍然采用此方式, 则会给学生一种厚重、压抑之感。因为微课是学生坐在电脑前一人观看, 因此推荐选用轻松、简洁的宋体或楷体,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图片。以语言学习为例, 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 阅读能记住学习内容的10%, 聆听能记住学习内容的20%, 看图能够记住30%。因此, 在微视频“秦岭-淮河分南北”中教师加入了国家地理中的视频, 让学生“坐着火车”感受我国南北方的差异, 提高学习效率。 (3) 展示方式。引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的手写方式, 相反, 手写可以真实呈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微视频“地图三要素”中方向的讲解时, 教师通过手绘让学生判断东西南北四个基本的方向, 并通过手写计算比例尺产生的整个过程。规范的手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觉亲切、自然, 而且还能增加学生与老师的情感, 缩小学生与微视频的心理距离。
四、结束语
总之, 只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不断创新的教学思维, 聚焦一个知识点, 用科学、准确、亲切的教学语言, 同时配合生动、形象的清晰画面, 一定能创作出一个又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短而优质的教学微视频, 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倩.慕课能否撼动课堂[J].上海教育, 2013 (10) .
此次网络培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学习这门通识课的原因也在于此。教师掌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更加享受学习。
通过学习,我知道学习动机的理论主要的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的三维归因。通过这些理论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激发学习动机有了大致的认识。基本上,影响学习动机的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正面强化,如优秀的成绩,他人的表扬和肯定,那么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反之,则较弱。
2、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在充满安全、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下,才会被激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家长需要给予学生安全和平的学习环境、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得到了作为人
最基本的需要后,才能激发出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
3、人都有寻求事情发生的结果的动机。学生如果对于学习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则会产生自豪和满意,;如果归于自身的努力,则会保持继续努力;归于稳定因素如,则会产生对未来期望和结果一样的想法。
明白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我们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激发动机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吸引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教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课外参观实践学习等等。尤其是《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更需要借助这些工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教学,电影、电视剧,时事政治,社会新闻等,让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现代的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二)、兴趣的激发 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对他们肯定鼓励为主,给予高期望,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反馈和评定平时一定要认真的批改每次作业,最好注上评语,增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四)、奖励与惩罚 每个单元进行一次简单的小测试,如果取得进步或好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社会工作,是助人活动,是一种艺术,是一个专业。现代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秉承利他助人的价值观,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活动。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最多的是老师将我们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梳理,系统地将知识分块整理后传授给我们。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同学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念,是让同学们积极投身到知识创新与分享上来的一种良好方式,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加了与老师的互动。我非常喜欢课堂上这种讨论的环节,觉得在讨论过程中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能听取其他人的观念与思想是互相促进与提升的一种良好方式。并且在展示小组成果时,展示的是智慧也是分享的喜悦。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内心构建起社会工作者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其有两方面:即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和自强”。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作领域的扩大-从传统的弱势群体到各种有需要的人士,从对弱势人群的服务到关注公共问题;工作思路的拓展-从救济、救助到发展性的服务,从治疗到预防;工作方法的发展-直接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研究;助人价值观的变化:从施舍到服务,从帮助到协助,从自上而下到平等合作,专业主义与文化敏感性。
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头脑中假设的简单的助人行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 一是价值理念。与其它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三是实务能力。社会工作者应熟练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过程中,应能够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和服务协议,能够独立接案、结案和提供跟进服务,能够对提供的专业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整合、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影响社会政策。
最大的益处莫过于学习心理学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使懂得如何理解别人,别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地把握,控制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的融于集体;能的环境…
这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心理学协会,这是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努力,学到了心理的知识,还为同学心理的服务。是今年的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而且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
这门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对大学三年的生活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可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在生活、学习、交际都可以用到这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
——《经济社会的起源》学习心得
最近,认真阅读了罗伯特•海尔布罗纳和威廉•米尔博格合著,李陈华和许敏兰翻译的《经济社会的起源》(The Making of Economic Society)(第十三版)(后文简称“书中”)。该书结合世界(主要是欧洲、美国、前苏联、中国)的经济史,阐述了人类经济社会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分析了市场运行的经济。细心读来,酣畅淋漓,获益匪浅,启发良多。由于篇幅所限,就说说分工的是是非非。
一、为什么要说分工
假设一个人完全自给自足,就不用货币、不用交易、不用担心各种质量问题、信用危机等,没有书中所说的“个人与社会”、“生产与分配”等基本经济问题。这种简单、直接的经济社会并不存在,但原始社会的部落、族群,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书中的“古代的经济组织”还是比较接近这种状态。书中的“前市场经济”也分工不复杂,整个经济社会也简单,以至于没有“经济学”这门学科。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的所以权和生产、分配、消费三个环节是统一在一起的,统一于某个人或者某个小群体。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者分离了,生产、分配、消费三个环节分离了,需要协调经济社会的运转了,出现了剩余价值、交易成本,出现了传统、命令、市场等经济社会运转方式。可见,分工是当今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也是对其进行解读的钥匙。
二、分工的发展过程
分工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自然分工是基于性别、天赋、自然因素等差别的分工。例如南稻北粟、男耕女织等。社会分工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分工,人类历史上经历了3次大的社会分工,第1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或牧业的劳动者;第 2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专门的工匠和独立的手工业者;第3次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现在分工越来越细了,从产业的分工到产业内的分工,再到价值链的分工。一件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装配、销售服务等环节可能由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完成,出现了书中的“外包”。例如iPhone手机由apple公司研发设计、由富士康公司等生产装配,销售和售后服务由销售渠道商和售后服务商完成。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人的分工也日趋专业。在古代,一个知识分子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得有所涉猎,最好做到文武兼备、出将入相,如周亚夫、诸葛亮等。现在,专业分工很细,大多数人一辈子只学一个专业,从事一种工作,所谓的专业人才。
三、为什么会出现分工
书中认为,“经济生活货币化”、“市场需求的作用”等是“变革的前提”,“行商”、“城市化”、“十字军东征”、“国家权力的增长”等是“变革的力量”。作者结合历史事件分析了分工的出现,从理论上分析,某人或某单位(地域)参与分工,就会出现有的产品(或服务)有余,有的不足,就需要互通有无,也就是需要交易。交易需要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等成本。因此分工的出现(即交易的发生),必须分工带来的好处大于分工带来的坏处(即交易的成本)。因此,交易成本的降低和分工带来的好处的增加促进了分工的出现。
一方面交易成本的降低。科斯(Coase, R.H)认为,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交通的改善、货币的出现、人口的聚集、社会治理的规范等都促进了交易成本的降低。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国际贸易,都得益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例如国际贸易的开展,必须有便利的交通、相互承认的货币、统一的贸易准则等条件。目前的,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搜寻、交易的议价、监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减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中国的京东、阿里巴巴就是典型。
另一方面分工带来的好处的增加。对于分工带来的好处,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有论述,: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同时,亚当·斯密认为绝对比较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存在也给分工带来了经济效 益的提高。后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相对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进一步解释了分工带来的好处。
四、分工带来的影响
书中认为,分工促进了“劳动、土地与资本的形成”,“无产阶级的出现”,形成了“市场机制”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都认为分工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斯认为分工带来了交易成本,并分析了交易成本对经济治理方式的影响;杨小凯结合分工和交易成本,并将其数学化,形成了以“超边际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带来的影响,也可以大概分为正面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负面的——在带来了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对整改经济社会也带来不稳定因素。正面的影响不再赘述,负面的影响略举几例。
其一,给经济社会带来潜在的脆弱性。高速运转的经济网络,其中某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就可能冲击整个系统或系统中的个人分。就整个经济系统来说,如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本世纪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都是发源于某一地某一环节,却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就个人经济生活来说,有的婴儿可能食用了劣质奶粉而造成终生伤害,很多民众对假币处处提防、提心吊胆,生怕某个事件影响到自己。这些都是由于分工给社会、个人经济带来的脆弱性。为了规避这种脆弱性,有的国家搞贸易保护主义,有的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回归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状态,例如更多人愿意自己种植蔬果、养殖禽畜。其二,生产与分配脱节,造成分配鸿沟,带来潜在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分离,导致生产与分配脱节,出现了“社会剩余”,问题不在于“社会剩余”的出现,而在于“为谁积累剩余”——即分配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上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剥削产生的物质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以及社会分裂为阶级是剥削产生的现实基础。分配的鸿沟,导致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出现“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进而导致潜在的经济危机。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至今提醒着人们别过于乐观。书中坦承“回到1929年的经济,现在可以看出经济脆弱性最深层次的原因:收入报酬并没有足量地流向要实实在在花钱的人。”即“大萧条”表现“投资萎缩”和“消费不足”(两者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消费不足),实则是“收入分配不公”,进而影响到生产。目前,资本主义社会在“投资”和“消费”两方面做文章,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扩大货币发行、干预分配等政策“抚平”分配鸿沟,“熨平”经济周期,但并没有根治经济危机,同时带来了政府赤字扩大、通货膨胀等问题。书中也坦承“当额外的、作为刺激的政府开支被削减时,经济也下滑到衰退状态”。
其三,带来二律背反现象。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即相互冲突或相互矛盾。自从出现了分工,经济社会就日趋复杂,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多。例如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益提高与交 易成本并存的矛盾,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矛盾,专业分工与集成融合的矛盾等等。对个人来说,一方面,分工在积累专业知识,锻炼熟练程度,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造成了知识面狭窄、系统整体思维不够等不足,导致隔行如隔山。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系统,需要集成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例如,现代建筑集成了新材料、信息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成就。根据这种情况,有识之士呼吁加强通识教育,提高系统思维,促进产业融合等。
。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现在,我局又开展了构建和谐单位的活动,它能够为职工搭建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基层的精神。今后,自己一定要牢固树立“勤奋、创新、严细、自律”的工作理念。时时处处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立足本职岗、勤奋工作、团结互助、争创一流。增强树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自觉维护机关形象,注意协调同事间、内外部、上下级的关系,诚信待人、热情助人,以实际行动营造团结向上、诚信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体会 相关文章: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学习心得体会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心得消防安全学习心得学习“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心得体会《六个为什么》学习心得两篇工商管理学习心得体会6S管理学习心得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查看更多>>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这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学习,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趋于科学化和理性化,认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有助于为以后人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指明方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世界上逐渐赢得了许可和认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增加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心。面对新世纪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扬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挫折和挑战
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谷。科学社会主义遭遇了巨大的挫折,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当今社会主义各国,面对挫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和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当今这样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正面临两大时代性、全球性的挑战:其一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其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这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努力发展实践,逐渐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这样才是对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挑战的最好回答。
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社会主义受到了质疑,为什么被科学社会主义断定为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能带头掀起以信息化为先导的、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而使资本主义更加发达?为什么奉行科学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等十几个国家都竞争不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发生巨变,并且倒退去发展资本主义?这些都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
另外一方面,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也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挑战。为什么,在资本主义世界,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为何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需要做出明确合理的回答。
这两大挑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否获得新发展和大发展的重要机遇。只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长期以来的根深蒂固的“左”的观点,又防止转向右的方向,善于采取正确的对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必定会达到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得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面对目前的挫折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新振兴的中坚。我们应该坚信,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景是光明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
面对未来,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与时俱进,从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现实的真实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各国各地区的实际总结经验。另外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局面。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主要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理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确保党的有力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之所以能够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克服重重艰险,就是因为作为革命核心力量的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相信社会主义必胜和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实现;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的国情和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善于把握时机,用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我们不能僵化学习,而应当活学活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和新对策。
第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是共产党的领导。毫无疑问,共产党自身状况如何也就直接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正带领我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我们必须不断的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三,努力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各国文明和社会制度具有多样性,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坚持多样性,不应搞“一刀切”,适合才是最好的。经过吸取教训和不断地探索,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正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努力促进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科学社会主义在经历巨大的低谷和挫折之后,终于在中国开出灿烂的花朵,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
1.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
3.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标志 1848年,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接受为同盟起草新纲领的委托。1848年2月,同盟的新纲领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绝牧人,正确指出了改造资本主义的途径。从此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列宁对《共产党宣言》给予高度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以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因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历史意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微博里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社会领域学习心得体会07-24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心得12-0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06-26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10-31
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得体会07-16
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12-05
社会工作实习的个人心得10-18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心得10-21
孩子的世界社会实践心得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