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题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学概论题(推荐8篇)

文学概论题 篇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写作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写作者只有首先过了语言关,才能形象、生动地叙事,才能优美、动人地抒情,才能深刻、精辟地说理。这样,你的文章读者才会喜欢、爱看,编辑眼睛会为之一亮,阅卷老师也会因有“亮点”而打高分。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黄庭坚说“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所以,本期独眼龙要特别地提醒同学们,作文除了要注意材料、立意和构思外,还须尽量做到语言有文采。

我们先来看看湖南地质中学刘有志同学《壶瓶之秀》中的一段文字:

一座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头,一眼望去,灰绿、墨绿、深绿、油绿、浅绿、嫩绿,无所不绿,绿中有绿,层层叠叠,整齐的林木有秩序地排列在山头,像一支一支穿着绿色军服的威武之师。

这就是有文采的语言。作者像一个高明的小画师,精心调配他的色板,由远及近,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壶瓶山绿海中的不同层次。让人称道的是,在短短的百来字的文中,竟连续用了10个绿字,观察既细致,词汇亦丰富,美景美文,赏心悦目。

隐忍是司马迁为完成《史记》一书,含垢忍辱,隐忍而行,终成一家之言,为后人敬仰;隐忍是刘邦鸿门宴上谦卑而行,随机应变,蛰伏关中,在乱世中成就一番霸业;隐忍是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铸造“天下三分”的精彩。

这段文字选自山东莱芜市第二中学李新同学《刚强如水

隐忍如山》一文。语言干净利落,言简而意丰。例举了三个人三件事,全部文字却不到100个,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一系列成语及四音节词组的成功使用,它不但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度,而且音节匀称,节奏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觉得口腔是舒服的”(老舍)。我们很多同学作文,要么无语可说,要么写出来干巴巴的了无韵味,重要的一点即是语言学习、积累的不够。学英语尚且知道要多背单词,母语的写作岂能不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贮存。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则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简单为生动,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格也是一种使文章妙趣横生,文采斐然的好方法。如写雪:“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老舍)。我们再来看看200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文化的性格》中的一个语段: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若江南文化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西北文化则是东坡的超旷豪放;若江南文化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乐器,若江南文化是幽咽欲泣的二胡,西北文化则是悠扬嘹亮的唢呐。

文化多属精神层面的东西,性格更是抽象、无形的。而本文作者却将我国的两种文化――江南的和西北的――叙写得十分生动具体,形象可感。这就得益于文中比喻的巧妙运用。①连续用了十几个比喻,即博喻,很详尽很充分地说明了两种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差异;②在喻体的选择上紧扣“文化”的特征,新鲜得体不落俗套。再辅以对比、对仗、排比、引用等的手法,文章风姿绰约,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怪不得阅卷老师毫不吝啬地给他满分。

当然,语言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更好地表情达意,我们不能“文不逮意”,更不能因辞害意。理想的状态是文质兼美,形式和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下面的例子选自山东聊城第一中学李怡萱同学的作文《给自己一个幸福的理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有它的芬芳,雪有它的高洁。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北国万里飘雪,江南草长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世间万物各有风骚,而我,而你,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优美的语言显示了作者的才气,也更好地表达了主题。本文的主旨是说明世间万物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人要学会享受幸福,自己欣赏自己。对仗工整略有变化的句式短小、精悍,加强了文章的气势;事例众多而用词准确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论据充分,说理透彻,语言精准,行文流畅,读到这样的文章,谁不为之称

衣服固然是保暖的,但谁不想美丽、得体,陈旧、破损只是主人的无奈。“人靠衣衫马靠鞍”,作文靠语言。语言不到家,其它都白搭;语言到家,锦上添花。

2.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针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首先要明确此类文本的概念。它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于文学类文本,它注重逻辑思维,追求条理性,让读者从中感受逻辑和推理的力量,获得某种知识。而悼词首先属于实用类文本,其次也兼有一般文学类文本的特征,如何兼顾两者,我认为突破口在于欣赏这篇悼词的理性和激情之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悼词以它客观、严谨、责任的理性和深沉、复杂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也奠定了文本自身特殊的历史地位:它像一座矗立的丰碑,永远闪耀着马克思丰功伟绩的光辉;它犹如擎天的火炬,照亮了全世界无产者前进的道路;它又像一曲低沉的哀乐,回荡在作者心田的上空,挥之不去……品读这篇经典悼词,鉴赏其中恩格斯情理交融的艺术表达,颇有几份味道。

结构严谨巧设篇:全文起承转合,层层相因,自成一体,充满了鲜明逻辑的理性,也洋溢着作者内在真挚的情感。正如汪曾祺曾强调,文章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结构和思想内容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这种结构处理,从而使得情、理两者相得益彰。文章第2段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段话紧承文章开头关于马克思逝世情况的叙述,展开精辟简练的议论,并自然引出下文,成为全文论述的重点和总纲,文脉清晰,结构严密。而其中连用两个“对于”的介词结构,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来说明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巨大,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于革命的巨大影响和伟大贡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其逝世的无比惋惜的心情,比如“空白”两字,说出了正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亟待马克思指导之时,而他的溘然长逝,给全世界无产者留下心理上的茫然,心灵上的创痛,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冷静的评价中饱含着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崇敬之情。那么,这段中心评价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首先作为科学家理论方面的贡献,它包括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其他研究的领域独到深广的发现。而作为革命家实践方面的贡献,即第7节的舆论宣传,创办国际工人协会。这样观点和论据形成严密的论证关系。为何先说理论贡献再言革命功绩?因为“这(理论贡献)在他的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理论研究是为了科学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他也曾说“认识一个世界是为了改造一个世界”,何况从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有着内在事理联系,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作者评价时注意了这些内在的联系,同时又体现了对作为百科全书般的思想家的马克思的高度肯定与敬仰,也隐含了对以往那些脱离革命实践而作空想的社会思想家的批评。

面对马克思取得的以上功绩,一方面,敌人争先恐后地驱逐,诽谤,诅咒他。而革命战友无不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因此作者高瞻远瞩,他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的人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巨人岁月篇章的瞳孔,“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表达了作者对敌人卑劣行径的强烈愤慨,对革命战友无比的敬仰、赞美和深切的怀恋!直到今天,来马克思墓前瞻仰的人仍络绎不绝,其中中国人最多,这便是有力的证明!

三称挚友耐寻味:全文恩格斯先后用了“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称呼的变化代表了作者对马克思评价角度的变化,也包含了作者慎重的思考和深沉的情感。在文章开头部分指称马克思时,分别用“他”“这个人”“这位巨人”来代替,使“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呼作为对马克思的核心评价的内涵得以反复揭示和再三强调,而且这样的表达,显示了悼词平静的叙述口吻,语言含蓄、隽永而深赡,作为最亲密的战友,以此方式寄托哀思,更显悲痛。

而文章后面部分先后出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样的句子,其用意表明马克思之所以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双重巨人。这里的“科学家”和“革命家”是在“思想家”统属下并列的两个种概念。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可以认定为承上之句,但此段更重要的作用是来赞扬马克思重视实践、矢志革命的精神境界,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第7段就是从斗争精神、风格和成就的角度来介绍和评价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称颂其革命家的本色。在恩格斯眼中,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臻于至境,必定同时又是一个革命家。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炉火纯青,同时也必定又是一个科学家,正因如此,恩格斯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就是这样一位巨人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客观的称颂与无限的敬仰之情又让人感受到作者那绵绵不尽的哀思!总之,作者对马克思称呼的微妙变化,本身渗透了以上理性的思索。而理性的审慎,又以情感作为内驱

大悲无泪有何因:慎重追远,表达哀思是悼词灵魂所在,本文看似语气平静、低沉,但平静的文面下,必有涌动奔突的情感漩涡,作者悲痛万分,一句话,大悲无泪!譬如第1段:1.出现频率最高的数词:交代一个人逝世的时间竟具体到了几月几日几时几分的程度,用意无不是为了警示世人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非同寻常,损失巨大,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远难忘的时刻,没有这一特定时刻也就无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感伤。2.反复出现的词语:如“思想”,思想家逝世了,停止思想了,说明逝者生前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不停地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由衷敬仰。还有“睡着了”,修辞上采用讳饰,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希望他还会醒来,但事实已不可能,所以作者加了破折号说“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表现出不忍、不愿而又不得不说出残酷事实的沉重的矛盾的心态。3.关键性副词:“还不到”“便”这些副词,说明马克思走得太快了,走的时候身边没有他人,作者多想再和他见最后一面、说最后一句话,但这已经成了永久的遗憾和无尽懊悔。

作者为何要这样含蓄表达?不难理解,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也莫过于恩格斯。但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这篇演说时,不会忘记自己是作为无产阶级代言人来悼念自己的领袖,因此不仅仅是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更主要是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来激励全世界的无产者,这就决定了只能深沉含蓄地抒发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作者这种对情感理性地抒发,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饮恨高歌感奋天:这篇悼词之所以成为经典,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马克思冷静、客观、公正的评价,而这理性的评价又饱含作者深深的情感。1.关键词:如第4段“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豁然开朗”表明马克思的这一发现,让人一下子知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和实质,在恍然大悟之间,让人不得不佩服马克思的高明与睿智;“在黑暗中摸索”则形象地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以前所做的一切研究盲目、混乱、并且毫无效果;同时又与“豁然开朗”构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马克思这一发现拨乱反正的独创价值。突出了马克思发现的伟大,流露出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2.关联词:第5段,让步,转折,递进等多种句式的配合运用,以退为进,步步推进,严密的语言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评价了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成果,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超凡的天才般的智慧由衷的赞叹和敬佩。类似句子,文中还有很多,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哀思,但冷静评价的背后无不激荡着情感的浪花。总之,由于恩格斯特殊的身份,又在特殊的场合,注定了作者对马克思人格魅力的评价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对其去世的感情沉痛、缅怀深切而有所克制。而这浓烈的情感与文章客观冷静的叙议相结合,与内敛凝练精要的语言融为一体,又使情感表现更为诚挚而含蓄,深切而更加感人,这时全文理性的评价与激情的抒发已成水乳交融之态

3.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散文《雪野里的精灵》,对文本语言的文采之美进行分析。

《雪野中的精灵》赏析:

前四段,写定林寺中那棵巨大的银杏。它使“我”被其强大生命力所征服,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渺小、卑微和人生的短暂。但这棵巨树,并非“雪野里的精灵”;它给“我”的感悟,并非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故这几段在全文中属于宾,是中心内容(主)的反衬,为下文写“雪野中的精灵”作反向铺垫。

第⑸段,承上启下。“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句是全文的总括。

⑸⑥⑺三段写崂山顶上、巨石之下的一片长在雪地中的美丽小花,它们虽卑微但坚忍、蓬勃的生命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第⑸段写冬日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写竹林边“柔草如菌”,均是下文写雪野小花的衬托、铺垫之笔。第⑥段主要用拟人手法写小花的形神,生动表现了它们的美丽、顽强和生机蓬勃。第⑺段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雪野小花“是春的启明星”。

⑻⑼两段写长白山森林中一种长在雪地里的蓝色小花“白头翁”,它们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第⑻段中用“跃入”、“燃亮”,这化静为动的写法,把小花之蓝色写得活泼灵动,也突出了这蓝色小花的生命活力。第⑼段,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反衬(“纤细”对“坚韧”,“孱弱”对“刚强”,“小小火焰”对“巨大寒流”,“火热的心律”对“厚厚的冰窖”)和拟人手法,突出了“白头翁”弱小之形中蕴藏坚韧、刚强和博大的特征。后三段总结全文,得出全文主旨:雪野中的小花小草,也和那些强大的生命一样,是生命的奇观;它们虽不曾轰轰烈烈、大红大紫,但也不容践踏。这三段主要运用对比反衬和比喻手法。其中,“浩歌”指宏大壮丽的、轰轰烈烈、激荡人心的生命境界。“寂寞”指纤小柔弱、默默无闻但坚韧刚强的生命境界。

从构思来说,本文的主要手法是对比反衬:以巍峨峥嵘的大生命对比反衬纤弱但坚韧的小生命,突出了“纤弱但坚韧的小生命也是生命奇观,也不容践踏”的主旨。从人文性来说,本文体现了当今社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文学概论题 篇2

一、自由与文学

中国没有艺术论。老舍强调,探求文学的本质必须回归文学本身,因为文学“文学本身是文学特质的唯一的寄存处”,文学应该有其独立的地位,文学应该存在自己的特点而作为政治的传声筒和控制舆论的工具,文学应该作为人学的一部分成为宣扬文学本身“真善美”的途径。英国哲学家葛德文说封建社会是:“凭借政治制度的干预而使人类的不平等更加固定和更加明显的一种结构。”[1]按马克思的观点,封建社会并不是真正的人的社会,而是精神的动物世界。他说:“人类就像分裂成许多不同种的动物群,决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而是法律所固定的不平等……封建制度就其最广的意义来说,是精神的动物世界,是被分裂的人类世界,它和下面这种人类世界相反。”[2]长期处于封建制度下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被严重束缚,想象力被无情扼杀,文学为政治而存在并紧紧依附于政治,成为政治的附属物。

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中写道:“文学,以人为自己的审美客体和表现对象,把提高人作为自己的目的。离开人,文学便失去它的本性。文学不仅一般地表现人,而且重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3]文学应该是独立而自由的,不能被捆绑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下,文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表达人,并且是人的精神内心世界,文学离开了人的主题也就失去了作为文学的存在的意义。

而老舍在这本《文学概论讲义》中也谈到,文学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不是寄生物。以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枝,那么文学就会以它褪去道德的外表,表露出文学的真面目。文学的真面目是美的,富于表情的,有其多面性,是多样化的,是无一处不调和的。文学要以“感动心灵,传达力量,使人欣喜,解释人生”为目的,文学要使人暂时超越物我利害关系的范围,脱离生活之欲带来的痛苦。为人生而艺术,不求“务补于世”。文艺的价值在于文艺本身,而不能陷入考据历史的不归路中。文艺是纯粹的生命的表现,是表现作家个性的自由的世界,它应该是去除奴性束缚的个性的解放。“文以载道”的传统是会让文艺有损失的,因此,老舍在《讲义》中也说,以文学为工具,文艺就是奴性的;把文作为奴仆的,文学也不会真诚地为它服务。

老舍指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论文的毛病:

(一)以单字解释笼统的概念

文学离不开文字,必须通过文字来表现,但是不能仅仅找出个别字,拿他来解释一个“辞”,即是以单字来解释一个词汇。“文学便是文学,是整个的”。用《说文》、《易》中“文”来解释现代汉语中的“辞”,从根本的方法论将就是错误的。

并且他提出,现在学术上有很多术语译自于外国文字,不明白译辞的原意而勉强翻开中国字书,这是缘木求鱼、张冠李戴的做法,费力不讨好,还容易产生歧义,曲解词汇的原本意思。

(二)摘取古语为证

“中国人的思路多是向后走的,凡事不由逻辑法辩证,只求‘有诗为证’便足了事”,古人对文学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界说,也并不去追问文学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翻前人的诗句,以模糊不清的“有诗为证”糊弄过去,不表达自己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引经据典”,甚至断章取义,“曲为比附,以达己意”。

(三)讲求实效

“中国人是最讲实利的……凡是一事一物必有它的用处……文学必须会干点什么,不拘是载道,还是说理,反正它得有用。”

1、“以文观人”:

老舍举《诗史》的例子批评中国古代诗歌评论总是“由社会转到个人身上……掺入相术以求证实”。而老舍则赞赏鲁迅的在《苦闷的象征》提出的文艺观:“‘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忘却名利,除去奴隶根性……这才能成真的文艺作品。’”

2、“以文载道”:

“中国读诗的,非在男女之情以外,还加上些‘美刺风化’,‘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等不相干的话……治文学的人自然忘了文学本身的欣赏,而看古文古诗古字中字字有深意、处处是训诫”,于是忘了研究文学到底是什么,而奉“前哲”为圭臬。文以载道成为文人的信条。

老舍批评这种论调及其实行造成了中国文学“毫无生气,只是相互模拟”,“只有格体的区分,少主义的标树”,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独立的体系,只是停留在“载道之工具”的地位。

老舍从横向上,谈论到古人论“文”的有失偏颇,如以单字释词,摘取古语作证,求实效等,载从纵向上,指出了历代“文说”的毛病,比如认为孔子是注重礼教,好谈政治的趋利的哲学家,认为古代人一味谈论文学的教化等功能,而忽视文学的情理和美育作用,用老舍的话说,“太重视了‘普罗’而忘了‘文艺’”。在老舍看来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在“文学是什么”上动脑筋,即没有重视文学本质的探讨。“什么是文学?恐怕永远不会得到最后的答案”,他采取折中的办法,“提出几个文学的特质,和文学中的重要问题,加以讨论”,结合他多年的创作实践,老舍确信“感情,美,想象,(结构,处置,表现)”是文学的特质或“文学的条件”。想象、感情与美作为文学的特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具体表现在“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起来的那点能力”,即文学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并有善与美来装饰,而想象则是让文学变得丰富多彩的关键,想象、情感个美作为文学的三大特质,缺一不可。

二、文学的美与非摹仿性

老舍说“语言之美本身就有一种魔力。”他在《关于文学语言问题》中说道:“翻看《红楼梦》看看,那绝对是《红楼梦》,绝对不能和《儒林外史》调换。不像我们,大家的写法都差不多,看看都像是报纸上的通讯报导。甚至于写一篇讲演稿子,也不说自己的话,看不出来是谁说的。”这是个性和思想的双重消亡,不单单是语言的划一。文学是人学,人的本质是他单独的个体性,人的本质的丧失表现为思想的标准化和语言的划一。老舍还说:“一个作家应该同时是思想家。他博闻广间,而且能够提出问题来。……思想不精辟,无从写出简洁有力的文字。”作家思想的复杂深邃能够使文学更加丰富多面,语言的单一化和标准化势必会遭到历史的遗忘从而湮没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试想只有像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长盛不衰,那些八股文又怎么会被人们所铭记呢?

“在思想之外,文学的语言还需要感情。没有感情,语言无从有力。”只有能感动人心灵,触动人内心情感的经典才能成为经典。老舍说《西游记》比韩愈《原道》更加使人爱读,是因为小说《西游记》更使人欣喜,而欣喜是艺术的目的。男女爱情故事一直长盛不衰的主题的原因就在于这个主题能感动心灵。他赞成陆机和袁枚的主张,判定文艺应该是以能否感动为标准。“理智不是坏物件,但是理智的分子越多,文学的感动力越少……理智是冷酷的,它会使人清醒,不会让人沉醉……”不能让我们忽啼忽笑的文学作品还能算是成功的文学作品吗?老舍因此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感情是文学的特质是不可移易的,人们读文学为是求感情上的趣味也是万古不变的。”

形式美是缺少不得的,文学的另一个要素就是形式的美好。老舍说:“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他给予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很高评价,他说曹丕真正有了文学上的欣赏,认为曹丕承认美是为文的要素之一,曹丕是主张美的,对文学的独立地位的争取以及离开实效而专以文论文做了贡献。并且他将陆机《文赋》总结为两个要点,一是,文学是作者个人心灵的产物,没有情感的起伏和爆发就没有创作文学的可能性。二是,文学的形式,如文字的使用和配置,音声的调和等,是必要的,如果不加以斟酌和思考,文章便不会写好。

老舍认为摹仿是有害的、作假的、无生命的。一方面,老舍认为文学是作者创造性的工作,是需要加入作者自己的情感,想象和思想的,而不是一味地表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机械地摹仿。老舍驳斥了自柏拉图以来形成的文学摹仿说。“艺术品并非某事某物的本象,是艺术家使某事某物再生再现;事物的再生再现是超乎本体的,是具体的创造。”老舍把绘画艺术和照相进行了对比,他认为相比较照相的机械性来说绘画是艺术的。绘画并不完全是对实物的摹仿,而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加以自己的想象直觉和妙悟,然后逐渐显现在画布上。由此出发,老舍表示了自己对写实主义的见解。他认为写实作家往往关注的是社会的不完善不公正和黑暗的一面,希望通过写作呼吁鼓吹并试图找到改善的方法去改造世界,因此作家在写作中,完全的写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写作中很容易由客观的描写改为主观的鼓吹。老舍已经意识到二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弊端,“现在我们只听见一片呐喊,还没见到真正血红的普罗文艺作品。”即他认为文学作为“革命”的工具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而只是一声空洞的呐喊,而没有找到文学真正的内涵。

另一方面,老舍特别欣赏具有风格和个性的作家,认为文学的创造性还表现在不对他人或古人进行摹仿。“摹拟别人的风格如戴假面具”是没有生命的。为此,老舍在《讲义》中把文艺界普遍所称的“流派”、“派别”改为“倾向”。原因在“文艺的分歧原是个人的风格与的时代的特色形成的,是一种发展,不是要树立派别,从而限制住发展的途径。看见一种倾向已经成形,便去逐字逐句的摹拟,其名曰某派的拥护者,某大家的嫡传者,文艺便会失了活气,与时代精神隔离,以至于衰死”。从这些言论中或许能隐约理解早期的老舍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写作家身份而不加入任何派别的原因。作家为了葆有创造力,就得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创作风格,就得不拘泥于古人的窠臼。

纵观老舍的创作生涯,老舍的《讲义》中呈现的文学批评观实际上贯穿了他的创作实践,反过来说也是实践了他的关于文学特性的判断。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老舍对于“人”的重视,对于“生命”的温情关怀。

参考文献

[1]老舍.文学概论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老舍.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英]葛德文[M].《政治正义论》,第2、3卷,38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沈真编[M].《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27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M].《古典文艺理论译丛》,4册,20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966.

《文学概论》课堂教学设计探索 篇3

关键词:文学概论;改变;视觉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51-03

从课程性质来说,《文学概论》课是中文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文学的基本规律及基本概念、范畴等,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学,较好地把握各类文学文本和各种文学现象,对中文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因课程的理论性、思辨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传统的以教师精讲为主的单向传授知识模式,令大多数学生被动听课,应付考试,学习缺少主动性,文概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这是文概课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困境

文学概论的传统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精讲为主,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讲解,积累学生的理论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提升理论素养。常见的课堂授课方式有3种:一是纯粹以理论精讲为主,教师系统梳理概念的发展过程,阐释概念内涵,理论讲解完整。这种授课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填鸭式的讲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是在理论讲解中,辅助一定的事例,联系文学文本或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论证,但因侧重理论内容,这种分析往往是点到为止。在这两种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工匠的角色,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工程,缺少新意。第三种是讲授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预留课下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理论著作等,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比照前两种,这样的课堂活跃一些,但还是很难从根本上改观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3种授课方式虽有所不同,但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是共有的弊端。造成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日益显得僵化,教师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学生与教师有很大的距离感。就学生而言,大学生是有个性和自主性的新世纪的青年人,安坐一隅、教条的学习不符合他们的性格。事实上,因为教育环境胜过20世纪80、90年代,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当然其中也有众多疑问。因此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他们对文学的热情,这些在以往的学习体制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压制。备课中,教师需要全面考虑这些现实因素,改善最能掌控的课堂教学,使文概教学走出困境。

二、选择教材,灵活设定教学内容

文概课程通常是一学年的教学时数,但在一年的时间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运用理论能力并非易事,教师应有步骤地组织教学来完成任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堂学习中,授课内容应以一本教材为主要依据,以之为线索,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理论知识的框架,教材清晰的线索和内容也方便学生把握基础理论和知识。其次,为学生制定经典篇目阅读计划,通过课外阅读完成知识拓展。赤峰学院文学院选择的教材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一套较为适合本科学生参考使用的教材。全书共十六章,但授课中,并非讲授全部内容,而是对内容有所删减。通常,第一章第一节学科性质,第二章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十四章文学理论接受与消费的性质,这些相对较为容易把握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第六章文学创作、第九章文学作品的体裁,在其它课程如《写作》里学过,那么教师应该新辟角度,提升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这两处也是很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利于理论学习。余下的内容,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的价值、文学风格、文学接受等内容,都是文学理论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教师宜采取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掌握。此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丰富课上内容,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学生除了这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外,再辅之其他的中外文学理论成果,以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鼓励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建议必读的篇目有《文学理论》(韦勒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美学散步》(宗白华)、《文心雕龙》(刘勰)等,积淀和提升理论素养。

明确理论内容后,接下来即是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辅助理论进行示范性讲解是必要手段,而精选文学文本是一大难题。在以往授课中,教师经常面对的现象是学生对阅读文本没有太大的兴趣,常常老师布置前听老师介绍会激动一下子,但课下仍回老样子。这种情况和学生文化视野较窄、文学素养不高、文本赏鉴水平较弱有关。生长在电子时代的同学们,纸质媒介逐渐被电子媒介取代了主导位置,大众更多的是通过画面快捷传达信息的直观方式了解世界、了解文学,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同学,富有视觉冲击的对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这使他们的文本阅读成为流于形式的浅阅读。在课堂讨论中,很多学生的评论不是源自小说文本,而是改编后的电视剧,即便是源自小说文本的评论,解读也很表面化。那么精选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愈具挑战性。首先,应选择学生喜欢的经典文本或当下的热点文本进行研读。教师推荐篇目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供欣赏方法或理论。课堂上,鲁迅的《伤逝》曾被解读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造成的。这观点还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这时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如欣赏小说时读者的理性态度、体会情节和细节设计、人物的典型等问题,逐步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会文学的价值。其次,关注当下的文坛热点问题或现象。当电影《狼图腾》《白鹿原》上映时,推动学生去阅读原著小说,区分两种艺术形式在形象塑造、主体表达、艺术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第三,在讲解某一理论点及相关问题时,选择相同题材的同类文本,拓展其文学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如在讲解叙事性作品一章中的叙事结构时,推荐离乡-返乡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如鲁迅《故乡》、蹇先艾《贵州道上》、莫言《白狗秋千架》,体会内聚焦的使用手法及各种效果。第四,可选择有关联的作家文本,如以徐志摩的诗为例时,同步推荐林徽因的诗歌。以上几种方式逐步施行,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阅读方法,培养其敏锐的文学感受力,激发起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以此为基础,讨论介绍基本理论。

三、设计多元化教学方式,配合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受到挑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明确了讲授内容后,合理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实践性品质则是主要要求。同时,为了适应消费文化环境下学生重视视觉效果的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课件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

1.理论精讲式。文学概论主要是一门理论课,教学目的之一是将理论内容准确完整地逐步传达给学生,因此教师精讲理论仍是非常主要的授课方式,这也是教师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但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应有所突破。“教材基本知识+经典理论文本”是建构学生理论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的较好方式,二者有机地结合可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理论文本的兴趣。文学的性质、文学的发生发展等问题即可采用此方案。在文学活动发展的诸因素中,文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总体而言不难理解,这样教师授课就应该加深认识,拓展学生视野。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部分,通过经典理论文本来强化理论,活跃思维。这类经典理论文本阅读学生兴趣不大,需要有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如“神话如何产生的”“当代社会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神话”“当下文学的边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吗”等。课堂上,教师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探讨、答疑并带动学生进入理论点的把握和理解中。当然,如此讲解可能没有时间对概念的流变等进行系统阐述,这需要教师备课时深入研究内容,简化理论,提炼核心内容,不破坏知识的学理性,寻找最接近真理的答案。

2.专题讨论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文学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使用专题讲解的方式。如文学作品的体裁、意境等在其它学科里有所了解的理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意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理论素养。文学作品的4种体裁是学生阅读中最常见到的样式,理论内容在写作课中也有所涉及,那么文概课上,单纯地介绍4种体裁的基本特征就显得内容重复且单薄(如《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教师可以总括为“诗之美”,并精选诗歌案例如席慕蓉《一颗开花的树》,从不同侧面探讨诗歌美在何处,学生自然会有各种答案,大约不外几个方面,即意象之美、节奏之美、技巧之美、语言之美等。教师根据课堂内外对学生的了解,引领学生复习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将知识点体现在课件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朗读视频音频是值得选择的,学生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对诗歌的各种美有个感性的印象,再进行抽象概括。这种方案对学习理论知识和提升理论运用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3.作业讲评式。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布置作业,使课内学习有效延展,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布置下去的作业方式众多,如理论文本、文学文本阅读、文学创作练习、文学批评写作等。这一方案根据授课内容而定,如讲述文学创作一章时可以采用此方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作经验,虽然很多是应试性质的话题作文。在授课前,给学生一定的创作要求,限定体裁,内容上要求回避自己的实际经历,独立完成一篇创作作业。讲评前,教师应该对作业进行阅览、归类,以有助于理论讲解和作业讲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即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进行讨论,5分钟后各小组拿出自己的创作经验谈,大家再共同总结。教师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一定扮演好解惑者角色,完成主导性工作,这是对教师理论知识、课堂掌控能力的考验,以此完成文学创作过程的理论学习。

在设计各种教学方案进行备课时,很多教师经常制作PPT课件来完成课堂教学。PPT课件在具体教学中占有的位置和作用不尽相同。良好的PPT课件制作,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的呈现在画面中,较强的画面感和动态化的呈现特点能够对学生形成一种外部刺激。很多时候,它被教师们当作精简版教案在使用而已,并未达到它该发挥的效用。生长在电子时代处于消费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富有视觉冲击的对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那么教师更应将PPT课件作为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使之有效参与到教学模式改革中。文概是一门理论课,PPT课件的制作需要比文学课更花心思。教师需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搜集文字而外的图片、图形、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等感性材料,善加利用,引领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如文学的性质一课,理论性强。设计课件时,首先提供预留文本阅读作业的感性材料,如按照前面的案例准备方案,选择的同一时代同类题材的经典案例如《人民的鱼》(苏童)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PPT制作可以利用苏童、余华的资料,知名评论者的评论文字,可以借用电影的视频资源,图文并茂、动态化呈现内容,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便于学生感受文本并进行讨论,形成理论概括。其次,设置问题页,如“文本展示了怎样的生活状况和时代状况”“怎么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等。最后,根据备课时甄选不同的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选择最接近真理的观点,如詹姆斯的观点加以总结。这样,通过精美课件,引导由文本讨论导向理论,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文学概论教案 篇4

“文学概论”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一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为其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文学史、文学作品选、美学等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论学习,使学生对文学的本质、发生和发展、文学的创作、文学本文、文学的接受和批评等理论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形成对该学科的一定学习方法,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形成和文学史、文学批评等学科的交叉学习,介绍相关的学术论著、学术带头人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指导学生养成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学科意识。

该课程讲授一学年,每周四学时,评价方式为1-2次的作业(小论文写作)加上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学习方式有课堂讲授、主题讨论、艺术片观摩等,外聘作家、研究者做专题讲座。

该课程组成部分如下: 导论;

第一编 文学本质论 第二编

文学发生、发展论 第三编

文学创作论 第四编

文学作品论 第五编

文学接受论

论(4学时)

导论旨在回答文学概论的研究对象、课程性质、任务、建设途径、文学概论和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关系、参考书目介绍。

一、文学概论的学科归属及定义

人们对世界的实践认知上升为理论,可区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毫无疑问,文学概论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又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有一门是文艺学,文学概论就属于文艺学范畴。文艺学主要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概论等三个研究范畴。在这三个范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以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研究范畴、对象、研究任务等侧重点的不同。因此,了解它们概念和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

文学概论是以文学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对文学的性质、原理、特征、范 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与阐释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文学思潮以及文学运动等具体文学活动与现象进行探讨、分析与评价的一门学科;

文学史是以历史的发展为顺序,侧重研究各个时代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从中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经验的一门学科。

二、文学概论的任务

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着重要从五个方面来重点展开讲授: 第一编 本质论

该编着重解决以下一些问题:如何给文学进行定位、文学发展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学的社会作用、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等。

第二编

发生、发展论

该编着重要回答的是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比较重要的观点、文学的发生与原始思维、神话思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神话走向了文学等历史过程;另外,还要描述一下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的规律以及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和吸收等。

第三编

创作论

该编要解决的任务是: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主要讲授审美知觉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情感、审美体验等心理活动);文学创作动机以、文学创作的过程或者两阶段(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的传达),在这里面还涉及到对灵感的理解问题;文学创作方法介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等。

第四编

作品论

这一编是非常重要而具体的一编,主要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是对文学作品(本文)进行层次划分,分为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等三个层次;然后展开对叙事性文学本文的分析,涉及的知识点有典型、典型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等;抒情性文学本文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抒情方式和意境的讲解。对文学体裁的分类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知识的详实讲解,最后分析文学作品综合形成的风格。

第五编

接受论

该编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学接受,一是文学批评研究方法的介绍。在文学接受这一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文学接受的条件以及过程,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文学生产、文学消费等关系;文学批评这一部分则主要介绍一下伦理批评、心理批评(在心理批评里面,主要介绍一下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原型研究法、格式塔研究法等)、社会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等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使学 2 生对文学作品能形成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三、文学概论的品格和形态

1、品格:①文学概论具有实践性。原因如下:A、文学概论来源于文学的实践; B、文学概论要经受文学活动的实践检验; C、文学概论包含着和文学实践相结合的方面。②文学概论具有历史性。

原因如下:A、文学概论历史性表现在理论内容上,它总是随着文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B、文学概论历史性还表现在对以前的理论的继承与革新。③文学概论具有价值取向。

2、形态: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知觉;

②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四、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途径

3、研究我国新形势下的文学活动经验以及文学理论发展的新情况;

4、借鉴西方文学概论研究的新成果;

5、吸收我国古代文学概论的宝贵遗产。

五、当代世界文论研究的趋势 第一编 本质论

一、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12学时)

1.文学在人类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1、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

2、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使得它可以与政治、哲学、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区别开;

3、文学是语言艺术,这可以把它与其他审美的意识形态区分开,如绘画、雕塑、舞蹈等。

二、文学和经济基础的复杂关系

(一)一般情况下,文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随之发展、变化;

(二)在特殊情况下,文学和经济基础之间处于一种发 3 展不平衡的状态,也即马克思提出的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观点。不平衡关系的辩正理解

1、这种不平衡关系表现在:

A、文学的繁荣不一定是在社会经济或者政治文化的繁荣时期出现; B、文学的繁荣时期不一定是在社会物质基础发展的进步阶段出现。C、某些文类只能出现在人类社会初级阶段,如神话、史诗等。

2、造成这种不平衡关系的原因:

A、虽然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的发展、变化,但它是通过许多中间环节来对文学产生影响作用的。文学不象法律、政治一样,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非常直接,而是较为间接。因此,当这些中间环节和经济基础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文学和经济之间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B、文学一旦产生,就有了自己的系统运行机制,外部条件能够影响到它的发展和变化,但不能真正地改变它的规律和运行方式,这也是形成不一致情况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主义文学的特定涵义

1,2,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3、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4、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二、文学的社会作用

1、审美娱乐作用:文学的美感作用是指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可以提供丰富的审美消费与审美体验,使读者产生从感性愉悦到精神享乐的审美心理反应;

2、认知作用: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形象地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关内容、人性的历史形态、人的情感、心理、命运等,获取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并直观和悟解到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

3、教化作用:文学通过具有意识形态的美感力量,影响和改变着现实世界、现实人生。

4,文学社会个作用关系的复杂以及冲突性;如何认识当今时代的文学功能。

社会主义文学的含义; 社会主义文学的特征。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社会作用

3.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一、二、三、四、第二编

文学的发生和发展(10学时)

第二章

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重要观点

一、模仿说

产生于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提出者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排除了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则是其的弱项。在西方有巨大影响。应该注意分辨两种不同的模仿说,一是倾向于唯物的模仿说,一是倾向于唯心的模仿说。

二、心灵表现说

文学起源于人类表现、传达和交流内心情感的要求,例如雪莱、托尔斯泰等都,中国古代关于文学为心灵表现有丰富的论述,如言志说、缘情说,言为心声说。

三、游戏说

游戏说最早提出者是康德,后为席勒和斯宾塞所发展,因此,又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里的“游戏”并非指玩耍,而是指一种自由自觉、无功利的活动。游戏说的具体内涵颇不一致,应该注意康德、席勒、斯宾塞、谷鲁司等人对游戏说的具体解说。

四、巫术说(宗教魔法说)

这种关于文学起源于巫术的观点,产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专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弗雷泽进一步完善。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认为文学起源于原始宗教。

五、劳动说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形象意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表现心灵世界的深刻性和微妙性 展示生活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五、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的比较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这是对文学起源做出的科学观点。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下,在其著作《一封没有地址的信》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什么说劳动说科学地解释了文学的起源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劳动创造了从事原始艺术活动的主体;第二,劳动的需要是艺术产生的最初动因;第三,原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同劳动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六、各种起源学说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文学的发生和原始思维

维柯的《新科学》、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著作都详尽论述了原始思维的特性以及原始思维的一些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原始思维对早期文学的推进作用。原始思维向神话思维的转变以及从神话走向文学等。

第三节 文学的发展

一、文学发展的动因

1、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2、文学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发展;

3、文学的自身矛盾运动要求文学不断发展。

二、文学的继承和革新

1、文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

2、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和文学的发展(歌德提出“世界文学”);

3、批判继承文学遗产。

第三编

创作论

第三章 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与创作过程(12学时)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

一、审美知觉力

1、定义:审美知觉力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感知与把握对象审美属性的能力。

2、特征:①强烈的情感色彩;

②超功利性;

③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艺术想象力

1、定义:艺术想象力是这样一种心理功能与心理活动,它使作家在记忆材料的基础上实现自由的形象组合,把实际上分离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审美理想而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与形象体系。

2、特征:①艺术想象的形象性;

②艺术想象的情感性;

③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对自由的真确理解);

④艺术想象的创造性;

⑤艺术想象的概括性。

三、艺术情感

1、定义:指作家能够使情与景、我与物充分交融的能力以及能够使自己的原始情感向审美情感生成的能力。

2、特征:①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②将各种零星、混乱、无序的日常经验转化生成为审美经验。

四、审美体验

1、体验与经验的区分;

2、从体验来理解“无理而妙”、“反常合道”等中国古代文论。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

一、文学的创作动机

1、定义:指作家从事创作活动或者写作某一部具体作品的内在需要或驱动力,它是与作家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需要相联系的。

2、创作动机的复杂性

二、文学创作两阶段:①审美意象的生成;

②审美意象的传达。

三、文学创作的过程

1,2,3,4,文学创作的素材积累; 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 文学的艺术表达

正确理解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感现象。

第四章 文学的创作方法(12学时)

第一节

创作方法的性质及其历史发展

一、创作方法的含义

1、定义:创作方法是指作家依据一定的基本原则,观察认识生活,探讨研究人生,并艺术地审美地反映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2、创作方法与艺术表现手法的关系

二、创作方法的产生和流变

三、创作方法的选择

1、受社会与历史的制约;

2、受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受文体、题材和创作意图的影响。

第二节

现实主义

一、定义:现实主义是指作家通过典型化,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二、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1、按照社会现实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反映生活;

2、采用典型化手法,使生活和形象具有概括性、典型性;

3、作者的思想倾向一般通过形象和情节自然流露出来。

三、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

1、萌芽、成长时期;

2、成熟、壮大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成熟的标志);

3、分化、更新时期(现实主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分化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

四、与现实主义密切相关的创作方法

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发源于法国,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以崇奉、摹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古典主义。由于推行古典主义的主要机构是法兰西学院,因此,古典主义带有浓重的宫廷色彩。代表作家有莫里哀、拉辛、高乃依,理论代表则是布瓦洛的《诗艺》,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论。

2、自然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于法国的一种创作方法,代表作家为左拉,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

第三节 浪漫主义

一、定义:浪漫主义是指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热情去表现生活理想的一种创作方法。

二、特征:

1、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2、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

3、奇特新颖的表现形式。

三、浪漫主义的历史发展

1、古代神话中的浪漫主义;

2、古典浪漫主义;

3、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及其文学思潮。

四、浪漫主义的分类

1、站在被推翻的封建贵族立场上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被称为消极的浪漫主义;

2、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步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被称为积极的浪漫主义。

第四节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一、对现代主义的理解:现代主义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以来流行于西方的诸多文艺流派的总称。

其产生根源有以下几点:

1、社会根源;

2、思想根源。

二、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方法举隅

1、象征主义:①象征主义的产生; ②象征主义的特征:

A、强调诗歌应具有鲜明的个性,要表现出诗人的创造才能; B、创作应侧重于表现诗人的心灵,不能满足于摹仿现实; C、创作就是暗示与象征,以此去表现隐秘的内心世界。③分类:A、前期象征主义(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 B、后期象征主义(由诗歌向戏剧转变)。

2、表现主义:①产生;

②特征:A、表现主义文学提出并加以探讨的问题,往往是表现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所忧虑的人生中迫切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B、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来历不明,有时连姓名也没有; C、表现主义作品惯于用象征性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真理。

3、意识流:①意识流的特征:A、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B、注重自由联想; C、重视内心独白。

②意识流的结构:A、单纯型; B、交错型; C、复合型。

4、荒诞主义:特征:①外部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它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存在;

②荒诞戏剧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绝、孤独、陌生的状态;

③荒诞戏剧揭示了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 ④荒诞戏剧表现了丧失自我的荒诞现象。

三、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2、和现代主义的关系;

3、特征。

第五章 文学的风格和流派(8学时)

第一节 文学风格

一、文学风格

1、定义:这里指的是文学作品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鲜明体现,是通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风格的形成意味着作家创作的成熟。风格可分为个体风格和群体风格。

2、特征:①独创性;

②相对稳定性;

③公认性。

二、文学风格的表现和分类

(二)文学风格的表现;

(三)文学风格的分类

三、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四、文学风格和作家人格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文学流派

一、定义: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和文学风格相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集在一起所形成的文学派别。

二、形成条件

三、形式、种类

四、性质

第四编

文学本文

第六章

文学本文(14学时)

第一节 文学本文的层次和要素

一、文学本文的层次

2、本文:指由作家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文学作品本身。

3、介绍英加登、韦勒克等人关于文学本文层次的划分;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里关于言、象、意的关系进行文学本文层次的划分,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意蕴。

(四)文学语言:文学本文的外部层次

特征:

1、对客观规律的超越;

2、对语言规则的超越;

3、对陈述功能的超越。

(五)文学形象:文学本文的中间层次

特征:

1、情景交融;情义主导;高度概括

(六)文学意蕴:文学本文的内部层次

二、文学本文的要素

1、题材:是本文中生活现象的种类。

2、主题

3、结构

4、表现手法 5、语言

第二节

叙事性文学本文的构成

一、叙事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1,叙述与叙事学 2,客观的叙述; 3,虚构的叙述; 4,多样的叙述。

二、叙事的内容

1、故事:叙事性本文中为表现人物、展示主题服务的一系列有因果关系的生活事件。

2、人物:被叙述者,是叙事内容的中心。

3、环境:指本文中围绕着人物和人物活动的各种相关的行为条件和生活因素的具体构成,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叙事法则

1、叙事时间;

2、叙事人物;

3、叙事角度。

第三节

叙事性文学本文的文学典型

一、典型的含义:原为铸造用的模子或原型,后被引用到文学中来。与典型相关的概念还有典型形象、典型人物形象、典型性等。

二、典型形象的特征:

1、独特性;

2、概括性;

3、审美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的提出,含义。

四、典型性:指作家依据自己的审美观对生活现象进行选取、集中、概括、提炼、虚构,从而创造出典型形象的过程。典型化的方法:

1、取一法;

2、杂取法;

3、纪实法。

第四节

抒情性文学本文的构成

一、抒情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二、抒情性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1、主观性;

2、新颖性。

三、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第五节 抒情性文学本文的意境

一、意境的定义

二、意境的理论来源:

1、老庄道论;

2、《易传》与魏晋言意之辨;

3、佛教影响。

三、意境的特征:

1、意与境浑或情景交融;

2、超以象外,3、韵味无穷。

在这里还需注意情景交融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分。

第七章

文学本文的分类(16学时)

第一节

文学本文的体裁及其分类

一、文学体裁的含义和审美特性

1、定义:又称文学样式,是文学本文存在的具体样式,是从语言、结构、形式等因素对本文进行的区分。

2、审美特性:①和谐性; ②稳定性; ③规范性。

二、文学体裁的功能

1、对文学体裁的研究,有助于文学创作的实践;

2、对文学体裁的研究,有助于对文学本文的研究、借鉴和评论。

三、文学体裁的分类

1、二分法;

2、三分法;

3、四分法;

4、五分法;

5、各种分法的优劣以及相对性。

第二节 诗歌

一、诗歌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抒情性;

2、丰富的想象力;

3、结构的跳跃性;

4、鲜明的音乐性。

二、诗歌的分类

1、从内容上分,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2、从形式上分,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3、其他特殊分类。

第三节 小说

一、小说的基本特征

1、人物刻画的丰富性和细致性;

2、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和完整性;

3、环境描写的具体性和生动性。

二、小说的分类:根据小说篇幅的长短、容量的大小、情节的繁简,把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微型小说。

第四节 散文

一、散文的基本特征

1、题材广泛多样;

2、形式自由灵活;

3、语言优美,手法多样。

二、散文的分类

1、抒情性散文;

2、叙事性散文:①报告文学: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而在上个世纪出现的,它以文学创作的方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纪实性散文体裁。特点:新闻性;文学性;②传记文学。

3、议论性散文:①小品文;②杂文。

第五节 戏剧文学

一、戏剧艺术和戏剧文学的关系

二、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而富于表现力的戏剧冲突;

2、性格化、动作化和文学化的语言;

3、独特的结构:①开放式结构;②闭锁式结构;③群像展览式结构。

三、戏剧文学的分类:按照戏剧冲突的性质可把戏剧文学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1、悲剧:

①定义:悲剧是指主人公追求正义或合理权益与社会发生必然冲突由此造成主人公的牺牲或所追求事业的失败,从而激起读者悲壮的情怀、悲伤的情感。悲剧的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之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必然冲突。

②发展:A、命运悲剧;B、性格悲剧;C社会悲剧。③特征

2、喜剧:

① 定义:喜剧是通过内容与形式的错位而引发读者笑声的一种戏剧类型,它的实质是将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② 分类:A讽刺喜剧;B、幽默喜剧;C、赞美喜剧。③ 特征

3、正剧:介于悲剧、喜剧之间,先悲后喜,一般反映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又称“问题剧”。

第六节 影视文学

一、定义:为拍摄电影、电视而写的电影剧本和电视剧本。

二、基本特征:

1、视觉性形象;

2、动作性画面;

3、跳跃性画面。

三、分类:

1、电影文学:

① 从内容上分,可分为故事片文学剧本、记录片文学剧本、科教片文学剧本、科幻片文学剧本、儿童片文学剧本;

② 从容量上分,可分为短故事片文学剧本、一般故事片文学剧本、系列故事片文学剧本。

2、电视文学:

①从内容上分,可分为电视新闻片文学剧本、电视教育片文学剧本、电视专题片文学剧本、电视文艺片文学剧本;

②从容量上分,可分为电视短剧文学剧本、单本电视剧文学剧本、电视连续文学剧本、电视系列剧文学剧本。

第五编 文学接受

第八章

文学接受(10学时)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性质与作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1、定义:文学接受是将本文的语言符号转化成意象,并通过体验、想象和思索,调动自己的信息储存,予以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享受的一种审美活动过程。

2、组成:

① 读者,审美主体,是文学接受这一审美活动的发出者;

② 本文,审美对象;

③ 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互动过程。

二、文学接受的作用

1、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反馈作用;

2、文学接受可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精神需要。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条件

一、文学接受的外部条件

1、审美对象的选择;

2、适宜的审美环境。

二、文学接受的内部条件

1、宜于接受文学信息的审美心理结构;

2、相应的生活积累与信息储存;

3、唤起审美注意;

4、形成审美期待。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过程

1,语言信息的接受

(1)感觉登记。感觉登记是指来自文字符号的外界刺激被主体的视觉器官所接收,并保存一短暂的时间。

(2)词的模式识别。是指把经过感觉登记的信息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能叫出它的名称或理解它的含义。

(3)句子加工。

2,意象的显现

3,意蕴的探求

4,审美心理效应的生成

(七)共鸣;

(八)净化;

(九)领悟;

(十)延留。

第九章 文学批评(10学时)

一、文学批评和文学接受的关系

二、文学批评的形态

(一)(二)

判断批评:指根据某种成规对文学现象直接下以伦理批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伦理思想甚至价值判断的批评,又被称为裁判批评。

道德理想对文学作品、文学主张、文学思潮等文学现象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又被称为道德批评。

孔子、柏拉图等都主张美善同举的观念。

(三)社会批评:该派批评认为,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至为重要,文学作品不单纯是个人的成果,而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作家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反响。社会批评较早的提出者是意大利美学家维柯,而真正使其确立的则是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丹纳提出,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四)心理批评: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作家的创作心理、读者的接受心理以及文学作品的心理内涵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对文学现象做出评价的批评。其中比较重要的方法有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法、荣格的原型研究法以及格式塔研究法等。

(五)衰亡阶段。

2、形式主义批评的特征:文学的自主性;文学的形式观;文学和语言的关系(陌生化程序)

三、文学批评的个案分析(材料略)

形式主义批评:

文学概论一综合测试 篇5

答: 答案: 当前,拥有最大数量的文学消费者是()。A B C D A

小说 诗歌 戏剧 视听文学

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2] 中西方是怎样认识文学文本层面的?文学文本有哪些基本层面?

答:

答中西方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的。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案: 意(精)两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可见(外在“)与不可见(内在)的分别上去立论。论传统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应是有启发意义的。西方也存在着大致两类文一是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和内在意蕴层面,二是四层面说,认为文学的四层面组成。这些论述同样可以给予我们的文学文本层面划分以启迪。

我们认为,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1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是文学文本的最基学形象系统是读者通过对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阅读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感性生活画面,它是沟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性层面,处在核心层面。(3)文学意蕴世界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语言生活画现而体昧出的深层体验空间,它是文学文本报最深层面。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

答: 在古希腊时代,已经是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专著是()。A B C D 贺拉斯的《诗艺》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答案: C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4]

答: 答案: 西方散文的界说与中国散文一样,至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A B C D E

抒情性 严肃性 模糊性 边缘性 确切性

AB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5]

答: 答案: 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模式。

A B C D

心理分析批评 语言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文化批评

D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 得分:0分 [6] 客观说

答:

答案: 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说最早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相关。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7]

答: 答案: 格雷马斯提出的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是()。A B C D

符号逻辑 符号矩阵 序列复合 功能研究

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8]

答: 答案: 朱光潜明确主张散文要讲究()。

A B C D

语言美 音乐美 建筑美 声音节奏

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9] 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是否一回事?

答:

答 不。日常个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即人格结构的独特性,是人们在现实生活案: 如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处世态度,兴越爱好,价值观念,自我观念等。创作个性是在日常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创作创作态度,写作习惯,艺术观念,艺术修养,审美理想等精神特点的总和。日常个性人皆有有在精神创造中才能体现出来。日常个性是自在的,创作个性能够转化为风格,日常个性则【题型:论述】【分数:11分】 得分:0分 [10] 答: 论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答案: 表现论|艺术想象|艺术直觉|形式|创新|知识|规范化|充实化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1]

答: 答案: 构成文学的主要因素是作家的()。A B C D

人格精神 艺术气质 个性气质 创作个性

D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12]

答: 答案: 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都属于文学形象范畴,文学意境的特点是()、生命律动、韵味无穷。

A B C D E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真实写照 感同身受 抒情性

A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3] 西方最早对文学典型进行描述的是()。

答: 答案: A B C D

柏拉图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4]

答: 答案: 鲁迅作品中做的是()。A B C D

原始文化的梦 封建文化的梦 资本主义文化的梦 反原始文化的梦

D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15]

答: 答案: 作家的艺术感觉具有()。A B C D E

主观性 客观性 情绪性 创造性 先天性

AC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16] 试述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答:

答(1)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案: 式焦点叙述。

(2)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和评价。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透明”,更易(3)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的主观性,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 得分:0分 [17] 叙述标记

答:

答案: 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是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设置的标识。叙述标记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的。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标记是它的标题。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8]

答: 艺术形象的形态是()。

A B C D 一种客观对象物 作家的主观情感表现

既包括外部客观形象,又包括主体形象 一种无形的材料

答案: C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19] 文学的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

答(1)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地映现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上面。案: 闭的,而是开放的。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人容。所以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文学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有崇高,也有卑下。就是说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抱或排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和读者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2)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因为同语并非物质性材料,具有实质意义是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使人们能够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行理性的,深入的把据。所以,我们不能不说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的艺术。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0]

答: 答案: 一般把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称为().A B C D

高级形象 高级形象形态 最高境界 最好意象

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1]

答: 答案: 首次对“审美情感”做出阐释的是()。A B C D 德国的黑格尔 英国的狄更斯 美国的克莱夫·贝尔 俄国的别林斯基

C 【题型:论述】【分数:13分】 得分:0分 [22] 答: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四方面的内涵

答案: 集团倾向性|人类共通性|生存问题|认识|情感|情感评价|无功利性|功利性|假定|真实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3]

答: 答案: 化论以外还有()。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 仿论、表现论、A B C D

实用论 信息论 意志论 反映论

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4]

答: 答案: 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A B C D

情节 语言 人物 细节

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5]

中国古代文论中感物说的集大成者是()。A B C

陆机 刘勰 司空图 答: 答案: D

王船山

D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26]

答: 答案: 中国早期叙事文学的雏形是()。A B C D E 寓言的故事 楚辞歌赋

志怪传奇的笔记杂谈 神话故事 散文

AC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27]

答: 答案: 关于文学批评在历史上的种种学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A B C D E

艺术说 科学说 兼容说 表现说 意识形态说

ABCE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4分】 得分:0分 [28] 意境

答: 答案: 抒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系统,是以整体形象象的高级形态。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9]

答: 答案: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句话出自()。

A B C D

《礼记·乐记》 《文心雕龙》 《诗品》 《论语》

A 【题型:论述】【分数:11分】 得分:0分 [30] 答: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的特点。

答案: 诚挚之情|生命|飞动之趣|宇宙意识|生命情调|万物灵趣|异彩|神韵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1]

答: 答案: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语境依托性。

A B C D

意识性 表象性 表情性 中介性

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2]

答: 普列汉诺夫阐述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是在()。A B C D 《没有地址的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门外文谈》

答案: A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33] 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答:

答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案: 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之与法国大革命,中国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4]

答: 答案: 一个作家处于现实的愤怒或痛苦的情感中时,这时()。

A B C D 创作冲动随即产生 绝无创作冲动产生 创作冲动会随即消失 创作冲动会突然到来

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5]

答: 答案: 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表现为()。A B C D 先有意义,后有语言 先有语言,后有意义 语言是意义的直接现实 语言可以脱离意义

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6]

答: 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稿序》中推出了中国抒情理论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是()。

A B C D

情景 情语 话语 意境

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

答: 答案: 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是与()。

A B C D B “自动化”相一致 的.“自我化”相一致的.“自动化”相对立的 “大众化”相一致的

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

答: 在古希腊时代,已经是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专著是()。A B C D 贺拉斯的《诗艺》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答案: C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3]

答: 答案: 后结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

A B C D

德里达 巴尔特 肖沃尔特 米勒

ABD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4]

答: 答案: 西方散文的界说与中国散文一样,至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A B C D E

抒情性 严肃性 模糊性 边缘性 确切性

AB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5]

答: 答案: 构成文学的主要因素是作家的()。A B C D

人格精神 艺术气质 个性气质 创作个性

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6] 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是否一回事?

答:

答 不。日常个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即人格结构的独特性,是人们在现实生活案: 如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处世态度,兴越爱好,价值观念,自我观念等。创作个性是在日常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创作创作态度,写作习惯,艺术观念,艺术修养,审美理想等精神特点的总和。日常个性人皆有有在精神创造中才能体现出来。日常个性是自在的,创作个性能够转化为风格,日常个性则【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7]

答: 答案: 格雷马斯提出的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是()。A B C D

符号逻辑 符号矩阵 序列复合 功能研究

B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 得分:0分 [8] 客观说

答:

答案: 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说最早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相关。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9]

答: 答案: 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模式。

A B C D

心理分析批评 语言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文化批评

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10] 中西方是怎样认识文学文本层面的?文学文本有哪些基本层面? 答:

答中西方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的。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案: 意(精)两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可见(外在“)与不可见(内在)的分别上去立论。论传统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应是有启发意义的。西方也存在着大致两类文一是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和内在意蕴层面,二是四层面说,认为文学的四层面组成。这些论述同样可以给予我们的文学文本层面划分以启迪。

我们认为,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1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是文学文本的最基学形象系统是读者通过对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阅读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感性生活画面,它是沟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性层面,处在核心层面。(3)文学意蕴世界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语言生活画现而体昧出的深层体验空间,它是文学文本报最深层面。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1]

答: 答案: 西方最早对文学典型进行描述的是()。A B C D

柏拉图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C 【题型:论述】【分数:13分】 得分:0分 [12] 答: 论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答案: 表现论|艺术想象|艺术直觉|形式|创新|知识|规范化|充实化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3]

答: 答案: 中国七言诗的基本句型是()。

A B C D

上四下三 上三下四 上二下五 上五下二

A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14] 作家的艺术感觉具有()。A

主观性

答: 答案: B C D E

客观性 情绪性 创造性 先天性

AC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5]

答: 答案: 当前,拥有最大数量的文学消费者是()。A B C D

小说 诗歌 戏剧 视听文学

D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16]

答: 答案: 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都属于文学形象范畴,文学意境的特点是()、生命律动、韵味无穷。

A B C D E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真实写照 感同身受 抒情性

A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7]

答: 答案: 鲁迅作品中做的是()。A B C D

原始文化的梦 封建文化的梦 资本主义文化的梦 反原始文化的梦

D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4分】 得分:0分 [18] 叙述标记

答:

答案: 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是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设置的标识。叙述标记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的。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标记是它的标题。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9]

答: 文学形象与非文学形象的分水岭是()。A B C D 是否能塑造人物形象 是否能唤起读者的美感 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是否具有可视可读性

答案: B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20] 试述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答:

答(1)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案: 式焦点叙述。

(2)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和评价。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透明”,更易(3)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的主观性,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

【题型:论述】【分数:11分】 得分:0分 [21] 答: 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答案: 人学|喜怒哀乐|生活情景|整体性|特征性|文学形象|审美意义|审美原则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2]

答: 艺术形象的形态是()。

A B C D 一种客观对象物 作家的主观情感表现

既包括外部客观形象,又包括主体形象 一种无形的材料

答案: 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3]

答: 化论以外还有()。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 仿论、表现论、A B C D

实用论 信息论 意志论 反映论 答案: A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24]

答: 答案: 关于文学批评在历史上的种种学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A B C D E

艺术说 科学说 兼容说 表现说 意识形态说

ABCE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5]

答: 答案: 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A B C D

情节 语言 人物 细节

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6]

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是()。A B C D

辩证唯物主义 孔德的实证主义 唯理主义 先验主义 答: 答案:

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7]

答: 答案: 一个作家处于现实的愤怒或痛苦的情感中时,这时()。

A B C D 创作冲动随即产生 绝无创作冲动产生 创作冲动会随即消失 创作冲动会突然到来

B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28] 怎样理解“实者逼肖,虚者自出”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这是指关于意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案: 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在竟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体描写上,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而通过实境的描写完美地表达虚境的一条原则即自出。但“实者逼肖”并非照搬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后者更为重要。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 得分:0分 [29] 意境

答:

答案: 抒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系统,是以整体形象象的高级形态。【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0]

答: 答案: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句话出自()。

A B C D

《礼记·乐记》 《文心雕龙》 《诗品》 《论语》

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1]

答: 答案: 一个天赋并不出色的人是不能成为有效地作家,此语()。A B C D

不正确 基本正确 完全正确 有点不正确

A 【题型:论述】【分数:11分】 得分:0分 [32] 答: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的特点。

答案: 诚挚之情|生命|飞动之趣|宇宙意识|生命情调|万物灵趣|异彩|神韵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3] 游戏说、巫术说主要是从()。A B 艺术的外在方面来探讨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无用方面来探讨艺术的起源

答: C D 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答问题 文艺或人类学的角度来解答问题

答案: 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4]

答: 答案: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语境依托性。

A B C D

意识性 表象性 表情性 中介性

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35] 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答:

答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案: 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之与法国大革命,中国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6]

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表现为()。A B C 先有意义,后有语言 先有语言,后有意义 语言是意义的直接现实 答: 答案: D 语言可以脱离意义

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

答: 答案: 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A B C D A

人文主义 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B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 得分:0分 [2] 文学文本

答:

答案: 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如运用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这种文本我们称之为文学文本。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

中国传统的抒情原则应该属于()。A B C D

浪漫主义的范畴 现实主义的范畴 现代主义的范畴 古典主义的范畴 答: 答案:

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4] 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它的特性如何?

答:

答作为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语言决不是零散地,随意地或杂乱无章地堆砌在文本中的,而是案: 构造,这就是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第一,文学语成,人类创造的符号多种多样,除了语言的随意照搬的产物,而具有自身的语言存在方式,都具有自身的语言性构造。第二,作为一种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一目的的过程中,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以上表明,文学语言组织呈现出语言性构造、的与个性特征等特性。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5]

答: 答案: 随笔这个名称和形式都是法国作家()创造的,随后不久这种文体被引进了英语。

A B C D

席勒 培根 歌德 蒙田

D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6]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

A B C D E

实践获取 书本获取 有意获取 无意获取 自己创造 答: 答案:

ABC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7]

答: 答案: 中国古代哲人庄子所说的“身与物化”,与西方美学史上著名的()。

A B C D

表现论极为相似 移情论极为相似 客观说非常一致 活物论非常相似

B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8] 如何理解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认知直觉)的异同

答:

答(1)相同点: 二者都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心理机制上有案:(2)其不同点在于:首先,二者的对象不同。科学直觉指向对象的内在规律与特质,艺术直含的审美价值。其次,艺术直觉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科学直觉则尽量排除主观色彩。科学直对方的固有属性和普遍的本质与规律,无论什么人在凭借科学直觉来认识这些属性、本质和与结果都是基本相同的。第三,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科学直觉则没有或较直觉的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创作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而科学直认识与发现的过程。所以艺术直觉离不开情感的伴随。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9]

朱光潜明确主张散文要讲究()。

A B C D

语言美 音乐美 建筑美 声音节奏 答: 答案:

D 【题型:论述】【分数:11分】 得分:0分 [10] 答: 论述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原因。

答案: 时代的变化|群体视野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文学本身的发展|再现|表现|装饰|形式主义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1]

答: 答案: 《西游记》中猪八戒这一形象的塑造,作家采用了()。A B C D 艺术概括的写作手法 艺术简化的写作手法 艺术夸张的写作手法 艺术变形的写作手法

D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12]

答: 答案: 西方小说更直接的来源是中世纪的()。A B C D E

英雄史诗 骑士传奇 神话 寓言 民间故事

ABDE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3]

答: 答案: 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A B C D

再现说 表现说 实用说 客观说

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4]

答: 答案: 陌生化的效果是()。A B C D

令人新奇 令人难受 令人迷惑 令人振奋

D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15]

答: 答案: 作家的艺术感觉具有()。A B C D E

主观性 客观性 情绪性 创造性 先天性

AC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16] 文学的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

答(1)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地映现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上面。案: 闭的,而是开放的。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人容。所以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文学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有崇高,也有卑下。就是说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抱或排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和读者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2)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因为同语并非物质性材料,具有实质意义是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使人们能够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行理性的,深入的把据。所以,我们不能不说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的艺术。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7]

答: 答案: 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A B C D

什可洛夫斯基 高尔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巴赫金

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18] 抒情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

答案:

(1)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

(2)独特性原则。艺术家要把最为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避免使用一般性的情感概念(3)感染性原则。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咸染,它消除了艺的心理距离。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 得分:0分 [19] 劳动说

答:

答案: 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的过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普列汉诺夫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0]

答: 答案: 一般把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称为().A B C D

高级形象 高级形象形态 最高境界 最好意象

B 【题型:论述】【分数:13分】 得分:0分 [21] 答: 论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

答案: 文学的期待|艺术形式|审美特质|文学经验|能力|生活的期待|生活内蕴|思想意义|价值的期待|【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2]

答: 第三人称叙述的缺陷是()。A 叙述的内容不够全面 B 叙述的方式太单调 C 叙述的时间较长

D 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的等待着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 答案: 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3]

答: 答案:()指出:“我说的批评,意思当然指的是用文字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

A B C D

泰纳 艾略特 蒂博代 菲什

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4]

答: 文采是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A B C D 外表 内核

外表与内核的统一

既非外表又非内核的单独因素

答案: 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5]

答: 中国古代文论中感物说的集大成者是()。A B C D

陆机 刘勰 司空图 王船山 答案: D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26]

答: 答案: 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 有如下特征(A B C D E

语言形式创新 社会关怀 个性化趣味 观赏的日常性 无与伦比

ABC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27]

答: 答案: 艺术情感最主要的标志是它的()。A B C D E

清晰性 准确性 可理解性 简明性 模糊性

A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8]

一个作家处于现实的愤怒或痛苦的情感中时,这时()。

A B C D 创作冲动随即产生 绝无创作冲动产生 创作冲动会随即消失 创作冲动会突然到来 答: 答案:

B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4分】 得分:0分 [29] 文学象征意象

答:

答案: 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意境鼎足而立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题型:论述】【分数:11分】 得分:0分 [30] 答: 试述社会历史条件对个人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答案: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矛盾|社会风气|学术思想|审美要求|艺术趣味|革新创造|创作个性|艺术风【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1]

答: 答案: 对待艺术品的最恰当的态度,叔本华提出了()。A B C D

距离说 静观说 虚静说 陌生化说

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2] 抒情”在西方,是最早由古希腊的七弦琴“里拉”伴奏吟唱的()。

A 一种歌曲

答: 答案: B C D

婚歌 哀歌 小曲

A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33] 举例说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答:

答[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物皆着我之色”,作者浓烈深厚的情感外射于物,物我为一案: 直露,倾向鲜明。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之我”。这个“我”在照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种情绪,一种具有鲜明倾向与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自在性同那个“欲之我”是相对立的。在这当中,主体的思欲与意志使其对自然的审美本身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宁静又会吸引主体暂时与“欲之我”分离,正如叔本华在论及西方诗时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由的“有我之境”。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柳永的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鱼初歇。都门怅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是诗人强烈的抒情,是主体的情感向外放射,由情生景,等的色彩是抒情第一人称的“我”,这种意境是由抒情者与强烈染上抒情者感情色彩的景物组成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一首采用第一所写的抒情诗。整首词可以说是一种意识的流动、内心的直白,当然,“物”皆着上“我”的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月明人倚楼。这首小词,【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4] 文学产生社会作用的方式是()。A 通过中间环节产生作用

答: B C D 直接产生社会功用 不需要任何方式

作品一旦完成即可产生作用

答案: 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5]

答: 答案: 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来解释就是()。A B C D

过去的事 现在的事 将来的事 正在发生的事

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6]

答: 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稿序》中推出了中国抒情理论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是()。

A B C D

情景 情语 话语 意境

D

1] 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A B

人文主义 古典主义

答: C D A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答案: 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

答: 答案: 中国传统的风格理论起源于()。A B C D

魏晋 汉代 唐朝 宋元

A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3]

答: 文学接受的审美效果主要指()。

A B C D E 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 认识空间的拓展 人格境界的提高 审美能力的提高

答案: ABCDE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4] 小说中的时间是(),它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

A B

主观时间 叙述时间

答: 答案: C D

客观时间 心理时间

B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5]

答: 答案: 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 有如下特征(A B C D E

语言形式创新 社会关怀 个性化趣味 观赏的日常性 无与伦比

AB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6]

答: 答案: 两本同样价格的文学读物,其文化审美品味和消费价值()。A B C D

没有区别 完全相同 可以相去甚远 是对等的

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7] 文学产生社会作用的方式是()。A 通过中间环节产生作用

答: B C D 直接产生社会功用 不需要任何方式

作品一旦完成即可产生作用

答案: A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8] 如何理解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认知直觉)的异同

答:

答(1)相同点: 二者都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心理机制上有案:(2)其不同点在于:首先,二者的对象不同。科学直觉指向对象的内在规律与特质,艺术直含的审美价值。其次,艺术直觉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科学直觉则尽量排除主观色彩。科学直对方的固有属性和普遍的本质与规律,无论什么人在凭借科学直觉来认识这些属性、本质和与结果都是基本相同的。第三,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科学直觉则没有或较直觉的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创作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而科学直认识与发现的过程。所以艺术直觉离不开情感的伴随。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9]

答: 答案: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出自()。A B C D

马克思 歌德 雨果 托尔斯泰

A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4分】 得分:0分 [10] 创作个性

答: 答案: 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1]

答: 文学形象与非文学形象的分水岭是()。A B C D 是否能塑造人物形象 是否能唤起读者的美感 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是否具有可视可读性

答案: 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2]

答: 答案: 马拉美说:“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这就是文学的目的所在”,这句话代表了()。

A B C D 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 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 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 现实主义的抒情原则

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3]

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其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蕴藉、开放性、阅读期待A B C D

表意 表象 表情 表志 答: 答案:

A 【题型:论述】【分数:11分】 得分:0分 [14] 答: 论述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原因。

答案: 时代的变化|群体视野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文学本身的发展|再现|表现|装饰|形式主义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15]

答: 答案: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A B C D E

抒情动作 抒情内容 声音组织 画面组织 形体动作

C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6]

答: 答案: 中国传统的抒情原则应该属于()。A B C D

浪漫主义的范畴 现实主义的范畴 现代主义的范畴 古典主义的范畴

D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 得分:0分 [17] “ 圆形”人物

答:

答案: 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当作品中的人物从人们已经了解的、期待着的行为去,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比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时,这个性格的厚度,也就是说变成了“圆形”人物。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8]

答: 答案: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A B C D

表象性 物质性 表情性 意识性

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9]

答: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是不真实的,但我们又说它是真实的,这是因为()。

A B C D 黄河之水是天上下的雨汇集而成 真挚的感情可以把虚幻的提升为真实的 诗可以采用夸张手法 黄河之水是一种象征意象

答案: 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0] 书写印刷传播方式的特点首先是()。

答: A B C D 文字符号的单一性和非直观性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彼此分离 非直接的单项信息传递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密切配合

答案: 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21] 如何区分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不同作用? 答:

答首先可以将事件的作用划分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类是塑造生动案: 类事件再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各个事件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均等的;有的事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有的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从讲,前者是核心事件而后者是辅助事件。

【题型:论述】【分数:11分】 得分:0分 [22] 答: 论述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答案: 内指性|内在自足|音乐性|表意|表音|陌生化|新奇|本色化|描述语|对话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3]

答: 答案: 最早用灵感这一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活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A B C D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德谟克利特

A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24] 什么是文学文本?怎样理解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答:

答案: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指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存在方式学作品有着清楚的分别:

1、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着比较清楚的区别:文学文本是指由作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2、一部由作者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品”,当其未经读者阅读时还只是文学文本;读后,才变成作品。

简言之,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等于文学作品。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25]

答: 答案: 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A B C D E

表意式意象 表情式意象 寓言式意象 符号式意象 比喻式意象

C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6]

答: 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的是()。A B C D

英伽登 艾布拉姆斯 泰纳 亚里士多德 答案: B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 得分:0分 [27] 文学象征意象

答:

答案: 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意境鼎足而立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8]

答: 答案: 反复所体现的原理是()。A B C D

循环原理 相近原理 相反原理 重复原理

A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29]

答: 答案: 构成叙事内容的主要成分是()。A B C D E

人物 故事 情节 结构 行动

ABDE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0]

答: 答案: 对叙事艺术的研究成果使中国传统的叙事理论达到成熟阶段的是()。A B C D

金圣叹 脂砚斋 毛宗岗 张竹坡

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1]

答: 答案: 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A B C D

文采 情感 观众 文化

C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32] 举例说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答:

答[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物皆着我之色”,作者浓烈深厚的情感外射于物,物我为一案: 直露,倾向鲜明。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之我”。这个“我”在照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种情绪,一种具有鲜明倾向与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自在性同那个“欲之我”是相对立的。在这当中,主体的思欲与意志使其对自然的审美本身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宁静又会吸引主体暂时与“欲之我”分离,正如叔本华在论及西方诗时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由的“有我之境”。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柳永的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鱼初歇。都门怅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是诗人强烈的抒情,是主体的情感向外放射,由情生景,等的色彩是抒情第一人称的“我”,这种意境是由抒情者与强烈染上抒情者感情色彩的景物组成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一首采用第一所写的抒情诗。整首词可以说是一种意识的流动、内心的直白,当然,“物”皆着上“我”的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月明人倚楼。这首小词,【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3]

答: 答案: 海明威的创作是一种()。A B C D 隐在叙述者的叙述 显在叙述者的叙述 非隐在叙述者的叙述 准显在叙述者的叙述

A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34] 文学是什么? 答:

答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包孕着个体案: 际的情感交流。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即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审的,凝结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5]()指出:“我说的批评,意思当然指的是用文字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

A 泰纳

答: 答案: B C D

艾略特 蒂博代 菲什

B 【题型:论述】【分数:13分】 得分:0分 [36] 答: 试论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

答案: 古典主义|唯理论|浪漫主义|情感|现实主义|典型形象|批判性|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现代主义文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

答: 答案: 提出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这一观点的是()。A B C D A

黑格尔 马克思 康德 别林斯基

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2] 文学的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

答(1)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地映现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上面。案: 闭的,而是开放的。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人容。所以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文学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有崇高,也有卑下。就是说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抱或排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和读者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2)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因为同语并非物质性材料,具有实质意义是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使人们能够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行理性的,深入的把据。所以,我们不能不说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的艺术。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

答: 答案: 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词,是()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A B C D

美国 俄国 英国 德国

B 【题型:论述】【分数:11分】 得分:0分 [4] 答: 论语言在文学中的首要地位

答案: 基本存在方式|直接现实|文学文本|客观存在|语言符号系统|创作目的|读者阅读过程|评议|意义【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5]

答: 答案: 格雷马斯提出的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是()。A B C D

符号逻辑 符号矩阵 序列复合 功能研究

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6] 构成文学的主要因素是作家的()。

答: 答案: A B C D

人格精神 艺术气质 个性气质 创作个性

D 【题型:多选】【分数:2分】 得分:0分 [7]

答: 答案: 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文本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有()。

A B C D E 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故事的类型化 文体的流行性 观赏的日常性 文体的模式化

ABCDE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8]

答: 答案: 评论是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的文学发展总体面貌进行()分析批评。

A B C D

综合性 文学思潮 文学作品 作家

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9] 作家语言的格调()。

答: 答案: A B C D

必然流露本相 可以不流露本相 以上两者都正确 以上两者都不正确

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0]

答: 答案: 当前,拥有最大数量的文学消费者是()。A B C D

小说 诗歌 戏剧 视听文学

D 【题型:简答】【分数:5分】 得分:0分 [11]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是什么? 答:

答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继承是革新的基础案: 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清精华与糟粕;革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2]()是空间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标志。

A B

文学概论复习题 篇6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自由诗等。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5.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分长、中、短篇小说,文言和白话小说,等等。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答: 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3、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点: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而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是其两大特征。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是其两大特征。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意象(指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参与性、求解性和多义性等特征。

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

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2、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答: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3、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4、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有哪些?

答: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前面、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它有内指性、心理蕴涵性、阻拒性三个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即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有以下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试分析一篇叙事文章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叙述者声音的特点:传达内容意义,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底蕴,凸现出叙述者,把其推到前台,先是个人魅力。

3、叙事的构成有哪些?

答: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那么叙述话语就只不过是传达故事内容信息的被动载体,不会具有能动的意义,但事实上,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影响着对叙事的接受。

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这三个结构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抒情性作品的意义。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1、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一般指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时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2、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答: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它分为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情况。

3、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3、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

美形象。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4、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

答:形象是指总体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所能的意义。思想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的认识,或个别读者的认识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3、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4、5、文学批评的标准:任何文学批评都是有标准的,具体地说,文学批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和准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6、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者形象、意蕴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所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作能力等因素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答: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较为突出的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虑,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问题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是它的基本内涵。

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是密切联系的。

4、文学接受(含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的区别是什么?

答:目的不同。文学欣赏是为了在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文学批评则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它的目的是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作品中的各方面的价值,如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等。

程度不同,文学批评对作品的把握,对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比在欣赏活动中要更为深刻和深化,它是对欣赏活动的超越,因此,它能够帮助和引导欣赏者提高鉴赏能力。

特点不同,文学欣赏中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而文学批评则不允许主观偏爱的介入,它要求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这不是说文学批评中不存在主观性,而是说批评中的主观性不象在欣赏中那样表现为个人偏爱,而主要是表现为批评的深浅程度和正确与错误。

范围不同,文学欣赏的对象只是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此外还包括文艺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批评本身等等所有的文学现象。

思维方式不同,文学欣赏是形象思维或叫艺术思维,文学批评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或科学思维。

5、文学评论文章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概论题 篇7

《文学概论》课程是中国各大高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 目前几乎所有有中文系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普通高校都开设了该课程。但传统的《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着三大问题:第一, 不少二本、三本高校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还是在向一本高校看齐, 只重视理论的梳理和思辨, 不注意与丰富的文学、文化现象相结合。第二, 《文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 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刻板、枯燥的, 所以一些授课教师对之改革过度, 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 脱离其理论课的本质, 导致学生听得热闹, 却收获不多。第三, 一些教《文学概论》课程的老师在课上只局限于对文学进行分析, 不关注广泛的文化现象, 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所讲的理论无法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当然,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文学概论》课程在中文人才培养和中文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结合在中文专业学生中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 针对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了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 使之更适合独立学院的基本定位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之后, 笔者将《文学概论》课程被分为三个部分:文学基础理论 (40课内学时) 、文学批评方法 (16课内学时) 、文学评论大型作业 (12课外学时) 。其中“文学基础理论”部分保留了《文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特征, 培养中文系本科生的理论思辨力。正如王一川教授指出的“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 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 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 从个别上升到普遍”[1], 可见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文学概论》课程开设的重要目的。“文学批评方法”部分则在梳理方法的同时加入丰富的与文学、文化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 并让学生尝试写作, 使学生领悟到如何运用文学理论进行文学批评;“文学评论大型作业”部分属于课外作业的形式, 以检验学生经过《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对于文学、文化相关的现象进行独立解读, 是否能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或文学批评方法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评论文章。

二、守住《文学概论》的理论品质, 通过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文学概论》课程作为中文系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理论课, 因为与文学史类课程差异较大, 会让学生在学习之初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其理论性质。在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法创新时, 依然守住其理论品质, 但同时要通过运用对中课堂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首先, 《文学概论》课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王泽庆教授认为:“在中文学科课程中, 文学概论是属于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 在高科技的支持下, 有了图像的插入, 教学内容便显得活泼生动。”[2]因此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精心制作包含各种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对图片的选择必须要配合所讲的理论, 比如在讲到“移情说”时, 笔者将齐白石的《竹石》诗与画相配合, 让学生理解审美移情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笔者享受。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中, 视频是其一种主要的方式。《文学概论》课中的视频播放同样在遵循与文学理论配合的原则, 而且也不能太多太频繁以免产生审美疲劳, 与所讲内容结合的、少而精的视频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笔者在讲授“艺术真实”这一概念时, 需要学生理解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3]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京剧《长坂坡》的选段, 京剧是对“艺术真实”的很好的作证, 但90后大学生已经很少有喜爱京剧的了, 如果视频太长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播放视频后, 学生果然产生了兴趣, 舞台上明明并没有马,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赵子龙斩获了一匹战马?从而深刻领会了“艺术真实”的假定性特征。

其次, 《文学概论》课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多元的互动合作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则是一种主张以学生参与为核心, 以教师、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为基础, 以教育主体团队合作为动力的教学模式。”[4]而多元的互动合作, 除了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还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 笔者一方面在讲课时穿插提问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另一方面还通过布置分组讨论、小组汇报、演讲与辩论、读书研讨会等促进互动合作教学法的多元化。例如笔者在讲授“文学消费与接受”这一章时, 布置一个辩论题目“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抽八名学生分成两组各四人, 各组在课后分工协作进行了资料收集、发言稿准备和提问应对等扎实的准备, 所以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时, 正反双方的辩手在发言时都能做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论据丰富、应变自如。辩论结束后, 双方还要再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辩论, 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应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提升《文学概论》的实践品质, 丰富案例、课堂实训及作业反馈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 在守住其理论品质的同时, 也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其实践品质, 毕竟文学理论并不是空中楼阁, 它来源于对文学实践的研究和总结, 而文学批评方法更是直接与文学、文化作品或现象联系在一起。正如周克平博士所说:“所谓文学概论的应用性, 是指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理解、分析文学现象。”[5]因此, 《文学概论》课程要在保留其理论性的同时力争提升其实践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笔者一方面通过对文学批评方法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文学理论并非空洞无用的, 另一方面还通过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跟着老师去运用该批评理论, 另外, 还经常通过布置当堂小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理论。例如在讲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及其运用时, 笔者首先对“符号矩阵”理论本身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然后以杰姆逊分析《聊斋志异·鸲鹆》的“符号矩阵”为案例, 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西方学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批评理论进行文学分析的;接着又以学生十分熟悉的鲁迅的小说《祝福》为实训材料, 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祝福》的“符号矩阵”;最后当堂要学生自己画出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的“符号矩阵”图, 并加说明。通过这三步教学, 学生不仅对文学批评方法有了了解, 还能切实学会如何运用理论, 提高了分析能力。

除了课上的实践环节, 笔者在课后还要布置“文学评论大型作业”, 以使学生巩固课上所学, 独立去解析实际生活中的文学、文化现象, 完成一篇不少于2000字段评论文章。作业收齐后, 笔者会抓紧时间批阅, 以便能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

综上所述, “211高校”的《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着精英化、概念化的倾向, 不符合独立学院里的中文专业学生的实际, 对此, 独立学院的《文学概论》课程十分有必要进行创新, 服务学校的基本定位,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然, 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又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 决不能丢掉其理论的品质。这样, 独立学院的《文学概论》课程, 一方面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实践及实训的力度, 去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5.

[2]王泽庆.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符号优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55.

[4]尹传兰.文学概论课合作式教学的三个转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1) .

文学概论题 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转型的内容看,各高校从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型人才培养目标困难不小。各高校启用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端、实用、务实”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各学科专业有针对性的实践及训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受到专业性质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难轻松从理论型教学过渡到实践型教学。要解决这些问题,各学科课程必须从教材规划、教学设计、教学与实训等几个方面入手,较全面、系统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概论》课程为对象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常也是中文系学生面临的第一门文学类专业理论课程。在传统教学中,这门课程教学方式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难以符合时代需要。要改变这些传统的教学习惯,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课堂。这些教学改革从小而言是解放学生理论学习的枯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大方向而言,则属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完成应用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文学概论》的课程改革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科学规划课程理论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文学概论》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基本属于硬性的记忆学习,应用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按照1:1比例把该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门课程,其中,在教师安排上,我们也一分为二,教授讲授理论课,青年教师讲授实践课,两门课考试独立,最后两课的综合成绩成为课程总成绩,经过三年的实践,该课程规划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结果是明显的。

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概论》课程选用著名评论家童庆炳先生《文学理论教程》作为教材,该教材理论缜密,内容丰富,涉及文学特征、文学作品结构、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四个部分,从框架上看是科学的,但是实际内容却太过于细腻,知识点广泛且繁杂,在正常教学计划中,以64个课时讲授400多页的内容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密度,更增加了学生接受的压力。为了集中课堂内容,给学生减轻理解压力,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经过讨论以及研究,我们重新规划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即以“文学活动”为中心,规划好四大问题: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特征)、文学是怎么产生的(文学的创造)、什么是文学作品(文学的文本结构)、如何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在确定这个理论目标之后,我们就整理每个大部分中的重点概念如,“什么是文学”这部分学习中,我们把“精神生产、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话语蕴藉、文学形象”列为重点概念,并在每一章节的学习前安排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就可以把这几个概念融入脑海,到具体授课时候,他们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了。

(二)科学规划课程实践内容。

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是应用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关于文学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增加对基础理论的认知,在教学中具有根本意义。然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理论必须有实践的支持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培养学生真正的应用能力。在这个培养模式下,传统《文学概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必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转变。针对教材理论部分四大内容,我们对具体的课堂实践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研讨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特征以及文学文本结构”章节。在教学中,我们把每个授课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安排好每一次主题讨论的发言者,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发言,老师根据同学发言,做好成绩评价。比如关于“文学发生说”的环节,我们设计的讨论题是“关于文学发生最合理的说法是什么,根据大家生活经验以及书本提示回答”。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学生们的观点虽然稚嫩但很切合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他们不仅轻松地记住了书本内容,更增加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以及学习理论的兴趣。关于“诗歌”体裁的讲解,我们以“当代汉语诗歌状况”作为主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当代汉语诗歌和大家分享,并阐述自己对当代诗歌的认识。通过讨论,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学的特点、状况,使得学生真正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应用。

2.创作实践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创作”章节。文学创作章节是《文学概论》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教学目的不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心理的认知。创作心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为能帮助学生简单地掌握它,我们以“情景创作”作为课堂实践展开教学,在“想象与联想”的小节,我们给学生看一幅画或是听一段音乐然后进行课堂写作训练,写作自由,可以成文,也可以是片段,体裁不限。任务一下,学生兴趣变得浓厚起来,他们在训练中不断通过回忆、沉思,又通过联想、想象,最终融会贯通这些创作心理,当作业交上来的那一刻,我们的理论课堂也结束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训练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更轻松地完成对文学创作理论的理解。

3.作品演绎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文本结构以及风格”章节。从高中阶段对文学作品的应试阅读到大学阶段的主动和系统阅读,多数学生显得有些迷茫不知所措,作品演绎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对“诗歌”“散文”,我们以朗诵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比如朱自清《春》,如何更好解读呢,主题和情感可能已经重点了,学生在分组的朗读中有了对比,他们在文学体验中获取对作品真正的认识。不对“小说”“文学风格”章节的学习,我们以作品角色表演、演讲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通过这些演绎的方法,学生表现力明显增强了,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也提高了。

4.课外课堂实践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接受(鉴赏与评论)”章节。“文学鉴赏和批评”是本课程最为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涉及文学的特征,更涉及对作家、作品等内容,它体现着《文学概论》的知识综合,为此,这个内容我们以实践教学为主。我

们先用两个学时讲授文学鉴赏与评论的一般方法,在掌握鉴赏与评论的一些方法之后,我们把之后8学时的课堂转移到图书馆,在课外课堂实践中,学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大量文学鉴赏以及评论的实践经验,在图书馆实践后,我们布置一道作业题,该题同时作为实践课期末的成绩。题目为:以《广西文学》中的某一作品为对象(《广西文学》由文学院库存提供)进行鉴赏或评论,形成一篇3000字的鉴赏或评论文章。进过3年的实践,我们整理了较好的作品,通过整理成集,供低年级专业学生学习。

理论应用实践是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性训练过程。面对刚刚结束应试教育的一年级学生而言,通过这种系统性教学实践,一方面能让他们发现理论学习的价值,摆脱以往文学概论授课中为理论学习而学习的尴尬,另一方面,则为学生理论应用开拓学习与实践的空间。以上的教学改革,既减轻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压力,又尊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完全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总体效果是明显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学生实践性学习作为《文学概论》教学的中心,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模式中应当大力提倡和推动。

【参考文献】

[1]王小强.文学概论课程教改中实践性教学方法实施路径探析[J]. 潍 坊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学 报.2014年9月.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表达岁月静好的感言下一篇:餐饮卫生制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