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头渚导游词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鼋头渚导游词(精选4篇)

鼋头渚导游词 篇1

无锡是江南重镇,江南历来是中国人魂牵梦引的地方,江南总能在中国人心中生起无限的诗情画意。青山绿水,桃红柳绿是江南特有的美景,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传统的温馨。地处这样一个地域,又依傍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中列第三位的太湖,无锡常被比喻成一位美女,天生丽质。当然,无锡并非唯一濒临太湖的市镇,但物阜民丰的无锡,拥有太湖最美的一角。从而一直以太湖明珠为大家所称道。2003年,“太湖明珠——无锡”已成为中国旅游城市的知名品牌。“泰伯奔吴”这一段久远的历史传说,使无锡被公认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三千余年前,商周文化时期,黄河流域陕西西歧有个封国叫周,周王古公檀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他非常喜欢三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有意让其继承王位,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知道后,以到终南山采药为由,出走让位,他们一路南行,跋山涉水,来到了江南梅里也就是现在的梅村。当时这里还是蛮夷之地,因为这儿水多,人们都披着头发,身刻蛟龙,认为这样便能避开水中蛟龙。泰伯、仲雍也入乡随俗,断发纹身,他们为这里带来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文明,帮这里修河道、兴水利,大大发展了这儿的经济文化,帮助江南摆脱了蒙昧和野蛮。于是,人们推举泰伯为王,在梅里建立了“勾吴”古国。下传二十三世,直到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建了“小城”(今无锡胡埭镇)与“大城”(阖闾城),后迁都大城(即现在的苏州城)。所以无锡梅里共做了近600多年吴国的国都,这比无锡的地名正式出现在史书上要早得多了。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卧薪尝胆等故事就是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的“吴越争霸”的故事。历史上,无锡出过许多名人,像写《怜农》的李绅、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东林党人高攀龙、顾宪成,旅行家徐霞客、近代画家徐悲鸿等等。所以无锡也是一个名人辈出的文化名城。

无锡市全市总面积4788 k㎡。人口约447万,加上流动人口有五百多万;其中市区面积有近1000 k㎡,人口200多万。现辖宜兴、江阴二市七区(锡山、惠山、崇安、北塘、南长、滨湖和新区)。无锡的市树是香樟,香樟树干通直,四季苍翠。樟木有香味,所以常被制成书橱、衣橱等,又因纹理漂亮所以有也用在美术工艺上。市花有两种:梅花和杜鹃。梅花为中国的十大名花之首,被称为花中君子,梅和松、竹在一起,被称之为岁寒三友。历史上曾将其数度推崇为我国的国花(早在清时定为国花),在近期开展的国花评选中,它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并驾齐驱。举世闻名的杜鹃花不仅是无锡的市花,同时也是湖南省会长沙、福建三明市、辽宁丹东等市的市花。唐代白居易诗曰:“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

无锡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北枕长江,南抱太湖,东邻上海,西接南京,是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中心。京沪、沪宁等多条高速公路支撑着无锡的全方位交通,硕放机场架起了通往国内主要旅游城市的空中桥梁;铁路方面,无锡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沪宁铁路与已建成的新长铁路在此交汇,沪宁线上几乎所有的列车均停靠无锡。此外,无锡还有始发上海、南京、杭州、宜昌、南宁、怀化的列车。

无锡主要是平原,加有少许低山和丘陵。最高点是“黄塔顶”(611.5米)。无锡南部是太湖,全市水面面积76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6.5%。无锡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誉。早在明末清初,无锡的三里桥“米市”便与江西九江、安徽芜湖、湖南长沙并称全国四大米市。19世纪末,无锡又成为了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名的便是薛福成、薛南溟、荣德生、荣宗敬等人了。在1945年全国的工业普查统计中,无锡因民族工商业的飞速发展,紧随上海之后排名第二,于是便有了“小上海”之称。到了现代,无锡更是以高速发展的经济闻名全国,有“华夏第一县”无锡县,“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在2004年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的评比中,无锡排列第一;是外商瞩目的投资沃土。《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强中,已有50多家落户无锡。去年国民生产总值居江苏省第二位,人均GDP名列第一。

无锡的自然旅游资源兼有江、河、湖、泉、洞之胜,特别是太湖的梅梁风景区,既有西湖之秀丽,又有大海之磅礴,碧波万倾,渔帆片片,湖光山色令人陶醉。无锡充满水和温情,无锡有三大水系:太湖、二泉和古运河。无锡的旅游就是打太湖牌、唱运河歌、拉二泉曲,而永远微笑的惠山泥人给人以温磬的感觉,温情无限。

无锡的景点以山水为主,以山水组合为特色,有真山真水的鼋头渚公园,有真山假水的锡惠公园,有假山真水的蠡园,有假山假水的寄畅园,有依山傍水的影视基地,以及登山望水的灵山大佛,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山水景色足以让人陶醉。

现今我们无锡为大力发展旅游,还正在发展与完善中央电视台影视城基地与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那里有世界第一露天大铜佛,高88米的灵山大佛)。另外还有陶都宜兴(最著名的便是宜兴的溶洞和紫砂茶壶了)和文明卫生城市江阴(即华夏第一村华西村所在地)。

鼋头渚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太湖,共渡美好时光,我感到很高兴。无锡被称为“太湖明珠”,太湖是无锡最有名的景点今天我们参观的便是太湖边最美的一角——“太湖第一名胜”鼋头渚。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位于无锡市区向南约18公里处,其名称来源是:“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鼋头状,因呼为鼋头渚。”这是在《锡山景物略》中记载的。其实呢鼋头渚是太湖中的一个半岛,自无锡绅士杨翰西先生自1916年在这儿购得一片山地开始,历经近90年的开发,鼋头渚现在已成为中外闻名的国家4A级风景区。诚如《横云山庄记》中所说的:“无锡除九峰二泉之外,忽获此神明之境,夫其偶然也哉。”

公园以优美的山水组合为巧,特别是太湖风光,有40余座岛屿,72座山峰,号称“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山峰”。有人讲,太湖的“太”字真有意思,因为它比大字还要多一点,太湖确实很大,仅水域面积就有2400多平方公里,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占了第三位。[太湖的形状基本上为一个椭圆形,但到了江苏这一块却是凹凸不平的,原来,相传有一年王母娘娘诞辰,玉帝送了一个银盘给她,上面雕着奇珍异兽,奇峰秀水,王母看了笑得嘴也合不拢了。但大家知道,王母诞辰的蟠桃会尚没请孙悟空,气得他闯入蟠桃会,大闹天宫,见一样打一样。这银盘也不例外,被他一棒打了下来,银盘变成了湖水,盘上的鸟啊树啊山啊全活了,又因挨了孙悟空的那一棒,所以有一遍是凹凸不平的,又因其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天”上的一横到了下面,就成了“太”,太湖故此得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太湖美》,太湖确实很美,而且美的景点又不少。有的来宾一定会问,那么最能代表太湖美的景点是谁呢?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用美丽的诗句,作了明确的回答:“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现进入鼋头渚需要经过两个门楼,刚才我们的车子开过了第一个门楼,现在大家看到的第二个门楼,称老门楼,建于1972年,飞脊重檐,琉璃瓦顶,巍峨的形体预示着该景区非凡的气势。正面有“鼋头渚”三个镏金大字,背书“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该景区的特色。牌坊左面的山叫充山,又叫南犊山。“自古名山僧占多”,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萧梁时,充山的后山就建成了“广福庵”,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这里最早的风景开发。1916年杨翰西用做稻谷生意赚来的2000块大洋,购买了这里包括鼋头渚在内的60亩山地,从1918年开始构筑别墅园林“横云山庄”。杨翰西是清末举人,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在造园时有意识地发挥真山真水的环境优势,因势布局,巧妙点缀,融情入景,恰到好处,所谓“三分人意,七分天然”,这别墅园林造得很是不俗。抗战胜利后,横云山庄被当局接收,改为“横云花园”。建国后,又把这里与附近的太湖别墅、陈园、郑园等联成一片,组成“鼋头渚公园”。到了八、九十年代,公园进一步扩充,形成了游览面积达130公顷的鼋头渚风景区,包括充山隐秀、鹿顶迎晖、湖山真意、江南兰苑、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鼋渚春涛、太湖仙岛等八大景点。如果把这各具千秋的“鼋渚八景”统统游一遍,大约需要整整一天时间。今天我们的游程安排得比较紧凑,因此重点游览精品中的极品“鼋渚春涛”,该景点的基础就是刚才所说的“横云山庄”。

现从这儿向里走,到“太湖佳绝处”牌坊,上面五个潇洒的大字“太湖佳绝处”就是大文豪郭沫若的手迹。鼋头渚公园也因郭老的诗句而闻名天下。牌坊始建于1931年,原为公园的入口处,也就是当年横云山庄的大门。我们鼋头渚由于风光优美,许多电影制片厂来这儿拍摄,所以又有“天然摄影棚”之称。这儿把那匾换掉,挂上“沈园”,便拍过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有的团友也许心里在想:既然这里是欣赏太湖风景最好的地方,为什么看不见太湖呢?其实这是一种造园手法叫“障景”,园主人特地在这里建了一个照壁,避免花园的景色刚一进门就一览无余。在照壁上有“凤穿牡丹”的图案,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代表了富贵吉祥。照壁后面是半亭式的“涵万轩”,具“亭小却能包含万顷波涛”的意思。亭内悬挂“湖山罨画”匾额,该匾为乾隆皇帝亲笔书写,原是北京静明园中故物;1934年被园主在北京地安门外烟袋街购得,钩摹重新制作后,挂在轩内。匾中的“罨(yanˇ)”字,解释为“复盖”,因此把轩名和匾额的意思联起来就是:以一涵万,好比在一滴水中见太阳;一幅复盖着大好湖山的天然长轴画卷,从这里开始,向广大游客徐徐展开。

在我们所站位置的左边山坡上,有一组统称“小函谷”的建筑,原是园主日常起居和接待亲朋好友的场所。这组建筑以“花神庙”作为代表,具有山水植物为我所用的含义。喏,右面那个简朴的门头,正反面分别镶嵌着“利涉”、“问津”砖额,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利涉”表示这里有个船码头,原来在1934年蠡湖宝界桥未建成之前,从城里到鼋头渚的游客,一般都是乘船往返;今天虽然陆路畅通,然而那边的“太湖游船码头”,仍然是往返“太湖仙岛”的必备设施,使利涉的意义有了新的延伸。至于“问津”,意思是讲:渡船到了这里,游人不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而当您需要“问津”即问路的时候,这个拱形门头就为您开启了通往仙境的道路。[传说当年有位老渔翁在湖里打鱼,为了多挣点儿钱,加班加点,很晚才收工,可天已经很晚了,他也看不清楚,在湖里迷了路,迷迷糊糊看见远处有个古渡口,便在渡口上了岸。老翁休息了一晚,到第二天天亮醒来一看,哇,发现这里桃红柳绿,景色宜人,真是世外桃源。老翁便不想再回去了,在这渡口边为他人指点路径,所以这儿便 成了“问津”渡口。]难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要写诗赞美这里的风景:“鼋头渚,景色胜天堂”。

我们走进了太湖佳绝处牌坊,也就走近了太湖最美的地方。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两种景观:一边是幽静的古建筑“绛雪轩”,一边是广袤的太湖,这条堤便是分界线。堤上种的是日本著名的野生大山樱,其品种名为“染井吉野”。花园主人杨翰西早年曾经留学日本,很喜欢日本的樱花。在习惯了桃花之娇艳的江南,园主引进了绚烂的樱花,着实令大家耳目一新。一到春季四月,樱花满堤,落樱缤纷,粉红如彩云,与日本的上野樱花园差不多,所以把这条堤叫做樱花堤,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中日本上野樱花园的景色便是在这儿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樱花让越来越多的人也想到我国的东邻——扶桑,甚至联想到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内沿袤宽广、蔚为大观的樱花林,花期与这儿相距不远,略晚几天而已,鼋头渚内的樱花呢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人民渐进的步伐。眼前这座桥叫长春桥,建于1936年,是仿造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建造的半圆形拱桥,高耸的桥型与倒影合成线条优美的浑圆形。我们无锡有句俗语:“长春桥上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我们今天过了这座桥,希望大家都能够健康长寿。站在桥上,一边樱红柳绿,一边波光粼粼,鱼鸥点点,帆影片片,波浪叠叠,那是怎样一种景色啊!到了落英缤纷的时候,更是一番“红雨随心翻作浪”的壮丽景色,使桥下面那座龙脊凤檐的“绛雪轩”,分外典雅美丽。这时,您如果在桥上行走,仿佛就是图画中的行人;而俯身探水,人桥倒影,更进入了“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那诗的境界了。有部电影《早春二月》便是在长春桥取的景。

这里又有一座斗拱飞檐,古朴典雅的牌坊,正面写着“ 具区胜境”四个字。有的来宾可能对“具区”的意思弄不明白。“具区”是太湖的别称之一;此外,古代也有称太湖为震泽、笠泽、五湖的。这座牌坊属于景名坊,在它的背面,还写着“横云山庄”,也就是这座风景园林原来的名字。同时,这座牌坊还起着提示的作用,它再次告诉您,太湖已经越来越近。牌坊前面那块太湖石,叫“古云石”,古代的古,云彩的云,这名字起得很文雅,象云象雾,又象一个小东西在招手欢迎大家来到鼋头渚。太湖石顾名思义出自太湖,经过水底湖水的不断冲刷,形成了太湖石瘦、透、漏、皱、丑、顽、拙的特点。当然,这块石头还没有完全体现太湖石的几大特点。江南四大名石分别是苏州留园的冠云峰、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和杭州花圃的绉云峰。右边那块巨大的黄石上,刻着“到此忘机”,由高邮王荫之手书。意思是讲:到了这里,“凡念顿消,超然尘外”。换句话说,到了此地,您就投入了大自然的亲切怀抱,可以忘掉滚滚红尘中的一切嚣噪烦恼和去留宠辱,使自己的心态趋向于平稳、宁静和淡泊。

各位团友,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这组被称为“藕花深处”的庭园建筑,一听名称就觉得很优雅,仿佛是一曲优美旋律中的休止符号,让您在走进太湖之前,有个短暂的停留,在这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中,一时忘掉大自然中的太湖,恰恰又增加了对于太湖的“期望值”,可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出人意料的是,如此风雅文气的提名并非出自文人墨客,却由一位工匠提供,这也为景区平添了一段佳话。这个景点建于1927年,工程完工时,主人大宴亲朋好友,请大家给这个景点取名。旧时题额严谨,历来讲究要有出典,否则就是杜撰。有人提议叫“湖心亭”或是“荷花岛”,杨翰西觉得这些名字太俗了。难为这工匠虽出身微寒,竟记得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方亭四周遍植荷花,只在一面连接堂上一座曲桥通向外面,这个景点很贴切诗中的意境。本来上岛以后要往回走才能继续游览景点,后来又建造了一座与湖岸相通的桥,在“深处”增加了“出处”,解决了拥挤的客流带来的矛盾。这座小岛叫做“清芬屿”,对面的那排房屋,叫“净香水榭”,周围种植牡丹花,因此那小小的山湾,就称作“牡丹湾”。现在我们到了清芬屿上的宫殿式建筑“诵芬堂”,过去这幢五开间的房屋,曾经做过“杨家祠堂”。它的建筑形制非常生动,那屋顶就像比翼双飞的翅膀,既有动势又显得古朴典雅。这厅堂里面的家具陈设,也布置得高贵精致。特别是这些匾额和楹联,都出自名家之手,字写得好,意思又很深刻,让人觉得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出幽静的景色直叫人忘了是深处浩瀚的太湖,而是到了一个小巧的江南水乡古典园林之内。门口这两颗树呢叫“龙爪树”,意思是杨翰西希望子孙如青龙一般,腾云驾雾,青云直上。所以请大家摸一摸,说不定前程似锦,路途光明。这池中有一块太湖石,也叫美女石,在这儿曾拍过一部戏曲片《追鱼》,说的是书生张生与大官之女牡丹小姐的爱情故事。在这里,还拍过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看完了这里的古典建筑,下面我们去欣赏一下壮丽的太湖景色。1990年春,在鼋头渚的坡下,树了一块巨石,巨石上面刻着无锡的旅游口号“无锡,充满温情和水”,这八个字对四方游客表示欢迎,并暗语无锡的天然美景以水见长。我们无锡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水当然是最主要的,有太湖、运河和二泉三大著名的水系,而我们江南人的热情好客似水柔情,所以叫温情,不同于北方人的豪情。背面是由日本山田广作发起、中山大三郎作词作曲、尾形大作演唱的《无锡旅情》,曾一度跃居日本KTV点歌榜的首位,备受日本人民的喜爱。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登上了鼋头渚半岛,相信大家一定会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必定会认同郭沫若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赞叹。在这里,三万六千顷的浩淼烟波奔来眼底,浓淡相宜,七十二峰缥渺可辩,真是山不高而清秀,湖不深而辽阔,一派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图画,把太湖平远山水的审美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

请大家往左面看:那里山势连绵,有12个山渚参差突入湖中,称为“湖东十二渚,现在已建有闻名遐迩的无锡影视文化主题公园——三国城水浒城,还有建设中的“山水城”。请大家转向右边看:那里起伏的小山从青龙山到闾江口,沿湖有18个山湾,简称“湖西十八湾”;最远端就是太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所在地——马山,那儿在以佛教文化为主线的灵山文化园中,耸立着88米高的青铜大佛——灵山大佛。湖中间较近处是三山,当地人称它为“乌龟山”,放眼望去,活像一只硕大的乌龟,沉浮起伏在湖面上。这座既有秀气,又有灵气,更象“蓬莱三岛”那样有点儿仙气的三山岛,已被建成中外驰名的“太湖仙岛”。再远点那座像笠帽一样隐约可辨的小岛,叫“ 拖山岛”,不久的将来,拖山即将成为又一湖上乐园。拖山岛的南面,就是一片汪洋的外太湖了。这湖东十二渚、湖面十八湾和拖山岛之间的太湖,归无锡管辖,在古代又称作“梅梁湖”。它的得名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三千年前,陕西岐山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南奔荆蛮”,在无锡“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梅村镇,开创了吴国五百多的的基业。当时用梅树的树干做成房屋的正梁,被赋于了神圣的色彩。一次吴国运送梅梁的船只,把梅梁翻入了湖心,这样到了每年的春季,湖面就会飘出朵朵洁白的梅花。] 浩瀚的湖面茫茫不见边际,气势磅礴,具有大海的雄伟,悠然的小岛轻风点缀其间,旖旎多姿,又尽得西子湖之灵秀,此等美景实在不可多得。细心的游客会把这儿和刚才的“藕花深处”相比较,近在咫尺却风格迥异,巨大的反差变化,给人以出其不意、辛未愉悦的效果,又能领略到鼋渚设计构思之精心独到。

请大家回过身子,欣赏一下太湖航行的保护神“鼋渚灯塔”。因为鼋头渚处于太湖和蠡湖航道的突出位置,因此在1920年,就有人在这里立杆挂灯,为夜行船只导航。1924年,锡湖轮船公司通航,地方人士建灯塔表示祝贺,当时灯塔的形有状,象一枚弹头朝上通红的炮弹。1982年结合灯塔翻修,改成民族形式的紫酱色,琉璃瓦重檐塔顶;并在砖砌墙身上用粉红色金山石贴面,高度也从原来的12.56米加高到13.1米,使灯塔显得更加典雅挺拨,成为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传说……]请大家向前走。

这里是鼋头渚的景名刻石,许多人都喜欢在这里摄影留念。这块巨石高2米多一点,是从湖对面大浮乡的山上采来的。正面“鼋头渚”三个遒劲有力的榜书,出自无锡才子、大浮老人秦敦世之手。这里原来的刻石毁于“文革”,现在看到的是1974年重刻的。当时因找不到敦世先生的签名,所以署名一直空着;1995年,经敦世先生的外孙女,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提供原件,得以重新补刻,方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刻石背面的“鼋渚春涛”四字,原为末代状元刘春霖所书。刘春霖是清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考中状元的,第二年光绪皇帝就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因此刘春霖自称是“第一人中最后人”。各位来宾,您看即使这样一块石头也积淀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过据说刘春霖当时并未考得第一名,那怎么会是状元呢?原来,当时全国的旱灾非常严重,慈禧太后看到有个考生名叫刘春霖,春天的甘露,觉得这个名字非常好,非常吉祥,所以提拔他成了状元。后来他奉命视察江南,春天来到这里,游览太湖,湖面刮着东南风,吹起阵阵波涛,就写下了“鼋渚春涛”这四个字。] 这座道路中间的八角亭,建于1918年,叫涵虚亭,亭名取自苏东坡的《涵虚亭》诗。建造这座亭子的目的,是为了让游人适当休息一下。古人讲:“亭者,停也。”说白了亭子的本意就是让人停下来。我们游了这么长的一段路程,在这里作短暂停留,可以恢复体力,使游无倦意。这说明了当时在规划设计这座美丽的园林时,在游览节奏的安排上,已注意到空间和时间的巧妙结合。当然在园林的亭子里,不能仅仅让您停下来,还要看四面的景色呀。所以这座亭子从选址到造型,也确实具有了苏东坡的诗意:“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各位来宾,在这里我们主要欣赏鼋头渚两组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摩崖石刻。

请大家先注意涵虚亭下的“明高宗宪公濯足处”,让人想起明代东林党人与阉党斗争的那段历史。题刻中的 “高”既是高攀龙,字从云,更字存之,号景逸,生于1562年,无锡人,“宗宪”是明代崇祯皇帝追封给东林党领袖高攀龙的谥号。他取意于屈原所著《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写了一首诗:“马鞍山上振衣,鼋头渚下濯足;一任闲来闲往,笑看世人局促”。抨击了政治之腐败。抗战胜利后,无锡人朱松黯书“明高宗宪公濯足处”八字,刻在这里的悬崖上;后人又在旁边补刻了高攀龙的原诗。“文革”中,该处摩崖石刻被毁,现题为王季鹤重书。

请再看那边“飞云阁”下有 “横云”和“包孕吴越” 两条摩崖石刻,它们的作者,都是清末无锡县令廖伦。“横云”是廖伦从湖上远望鼋头渚后所做的描述,水天一色,融为一体,鼋渚如一片云彩横亘其间,原园主杨翰西后来把“横云”二字作为他在这儿山庄 的名字;而“包孕吴越”,被评价为太湖风景名胜区中,最有功力的景题,其内涵更是恢宏、悠远。1995年7月20日发行的《太湖》邮票中的“小型张”,即取材于此。250多年前,江苏是吴国的疆域,浙江是越国的领土,“包孕吴越”四个字,既包涵了太湖横跨江浙两省的地理概念;又点明了数千年来,吴越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所闪烁着的灿烂的光辉,更赞美太湖哺育了几千万太湖儿女那母亲湖博大的胸怀。当年,《渡江侦察记》曾在这儿拍摄,通过艺术处理,把太湖风光变成了长江天堑。那边远处的芦苇荡曾拍摄过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的。

太湖东西宽68.5公里,南北长55.9公里。周长400公里,平均水深2米左右,总蓄水量约44亿立方米,属大型浅洼碟形淡水湖泊,说白了就是湖大水浅像只大盆子,这“大盆子”中的水产很丰富,但以小小的白虾、银鱼和梅脐鱼的资源最为丰富,此外白鱼、白虾、银鱼并称著名的“太湖三白”。刚才我们讲到,太湖是伟大的母亲湖,那么她自己又是怎样生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至今科学家还没有定论,比较流行的有几种说法

“泻湖说”认为:太湖地区经过古生代以来三次大的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凹陷的盆地。在距今16500-13000年前,由于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造成新的海浸,使太湖地区成为一个大海湾。后来经过长江、钱塘江三角洲的泥沙沉积,逐渐使海湾变成泻湖;最后由于自然堤的合拢,形成了现在的太湖。

“构造说”认为:太湖地区受海浸规模较小,不可能有海湾存在。而是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太湖平源处于缓慢下沉区,而其西部则处于缓慢上升区,导致了水系东注,先形成几个小湖白,即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五湖”,包括游湖、贡湖、胥湖、莫湖和菱湖。在新构造运动的持续影响下,太湖断陷宜地继续作西高低的倾斜式下沉,湖区面积不断扩大,“五湖”成为东北岸的五个大水湾,形成了今日的太湖。

此外,也有人认为太湖是“天外来客”与北球撞击形成的“陨击坑”。或者说:“数千年前太湖地区持续下了一段时间的大暴雨,按现在计算,降水量高达60亿吨,低洼处积水不退,又蒸不了,就形成了太湖。除此以外,还有“风暴流说”等好几种不同的看法。总之,太湖成因,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仍然是一个还未完全揭开的谜。

我们游览了鼋头渚,到现在啊还不知道“鼋”长什么样子呢。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它就是安祥地爬在这金山石平台上的青铜雕塑“震泽神鼋”。它是个五不像:龙头、龟身、蛇腹、虎爪、鱼尾,造型奇特,纹饰古朴,色泽文雅;它通高1.3米、长1.7米,重700多公斤。由徐宝庆设计、朱复戡书篆,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园赠送给1985年举办的“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是公园的镇园之宝,也是太湖的吉祥物。[相传,当年湖水泛滥,乃水妖作怪。大禹治水经过此地,建湖边有一晶莹剔透的奇石,便拿出开山斧,雕出了一个神鼋,镇住了水妖。从此太湖风光秀丽,一片美景,所以这“震泽神鼋”也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象征。]它深得游客的喜爱,据说还能带来好运气。当然这还要靠您自己一显身手凡是能把硬币扔在神鼋背上又掉不下来的,就意味着您交上了好运。“投上神鼋背,运气接着来;运气是条狗,来了赶不走”。不信?您就试一试,上面的建筑叫“澄澜堂”,五开间,三面环廊,建于1931年,是用太湖水命名的:澄是水静如清之意,澜是波涛汹涌之意。在这里可以看到太湖的气象万千、变幻无穷,居高临下,一览无余,同时,也是个品茶的好地方。杨翰西在建造花园之前带了工匠去北京紫禁城取样,所以这里都是宫廷式的建筑,也正好配合了太湖的大气磅礴。在这堂中,有一副在鼋头渚风景区内,数得上最好的楹联,它的作者是陈夔龙,1933年园主请他写了这副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穿过“秋叶涧”,便是“一勺泉”,有“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而得名。[相传,古代有个小伙子上山砍柴,遇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在山林中下棋,他也很喜欢下棋,于是就在旁边观棋。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当中一个老头子说:“小伙子,口渴了吧?”说完就拿了一根拐杖在地上一戳,只见地面上就用出了一口泉眼,白胡子老头又说了:“好了,下山去吧!”说完就没影了。小伙子惊讶不已。可是当他下山后,发现一切都变了,村里的人都不认识他了,一问才知道自从他上山至今已经过了几百年了,他家人都没有了,他的曾孙都已经70多岁了。小伙子这才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仙,于是就进山寻找神仙去了。而当年白胡子老头敲出的那口井就是现在的“一勺泉”。]山上为1924年量如和尚所建的广福寺,量如原为军人,脱下军装,换上僧服,隐于山林之中。但原庙却是建于萧梁年间,为千年古寺,据说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寺内藏鸵鸟蛋、古画《百鸟图》以及明末隐士杨紫渊的铁鞭三样宝。下山的这条路为“齐眉路”,是前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为其父亲王心如而建,希望其父母能象古代的梁鸿、孟光一样白头偕老、举案齐眉。[梁鸿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但他看不惯汉章帝劳民伤财的建造豪华宫殿,于是作了一首《五噫歌》,从而得罪了朝廷,被追杀。他就和自己的夫人孟光躲到无锡铁山,在那里互敬互爱孟光每次都把放饭的盘子托得和自己的眉毛一样高,供给丈夫吃,邻里认为他们不是平常人,这就是成语“举案齐眉”的来处。] 各位来宾:鼋头渚风景区是“太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大的核心景点,一年四季都有可赏之景。古人说得好:“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希望今天的鼋头渚之旅,能带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欢迎大家再来,重逢在大自然的山色水光之间。

锡 惠 公 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去游览的是无锡市内最主要的风景名胜区——锡惠公园。它位于无锡市西2.5公里处,包括锡山和惠山,全园面积达6.85平方公里。

【公园概况和名称由来】

游客们:锡惠公园因山而得名,西部是惠山,东部是锡山。惠山高329米,周围约20多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它是天目山的支脉,从东南连绵而来,山有九峰,境蜒似龙,又称“九龙山”。惠山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在此建寺,后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古时慧、惠两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惠山以泉著名,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多处,名胜古迹有春申涧、惠山寺、听松石床、竹炉山房等数十处。

锡山背靠惠山,高75米,周围长约1.5公里,相传因周秦时盛产锡矿而得名。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处突起的小峰。山顶建有龙光塔和龙光寺,山下有龙光洞。1958年开凿映山湖后与惠山连成一片,使之形成“真山假水”,产生“山水掩映”的情趣。

游客们:锡惠公园全国分为三个游览观赏区:一是名胜古迹区,包括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二是自然风景区,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涧等;三是文娱活动区,在锡山南麓。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前往参观游览。

【锡山:龙光塔—龙光洞—吴文化福寿天地】

各位游客:请随我进入锡山大门。锡山大门,面对大运河,飞檐翘角,大门正中高悬“山色溪光”横匾,为当年康熙南巡时所书。进人大门,一块巨石屹立于水池之畔,上刻“锡山”两个大字。各位请看:下刻《无锡金匾县志》所载无锡和锡山的几句话,点出了此处地名的来历。

沿山路向上,锡山顶上就是龙光塔。关于龙光塔,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初年,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游览锡惠胜景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无状元的原因,是龙头上无角的缘故。”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人们信以为真,于是后人就在锡山顶上建了一座实心的石塔。此后几十年仍没有人中状元,于是有人又提出“龙以角听,塔中宜空”。因此又在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龙光塔”,寓意龙光普照。龙光塔建造以来,屡次被毁。1924年重修时把培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顶铸重1.5吨,高2.85米铜刹,塔的高度也增加到32.3米。1992年又一次加固,纠正倾斜,把墙面由杏黄色改成深红色,使古塔更为挺拔端庄,英姿焕发。

锡山脚下是龙光洞,为地下游览场所,于1979年春建成。洞前回廊、楼亭相连,人口处拱门上砖刻“隐辰”两字,“辰”属龙年,“隐辰”是把龙隐于山内之意。洞内有三百多米长的通道,两边壁上灯火通明。东部的地下剧场,可容纳五六百人。另有13个厅室,陈列工艺、陶瓷、泥人等。这里的气温常年保持18“C,冬暖夏凉,游人至此,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沿山路向南,前面看到的便是九龙壁。它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彩陶烧制,以花岗岩为基座,金星绿琉璃瓦顶,全长26.71米,高4.09米,九龙腾空,气势不凡。再向西是“吴文化福寿天地”。它沿锡山山坡而建,前面立的石碑上,刻着著名书画家朱屺瞻102岁时题写的景点名称。石阶上是金石砌成的承露台,台前石柱上有巨大的福寿石桃,往上正面刻:“福星殷殷邀依琼林赴宴;寿仙默默为我海屋添筹。”背面是:“行善方可多福,守仁自然长寿。”绕过承露台,上面两座方亭合并而成的双亭,名“降福亭”。亭柱上对联写道:“国泰尽福地,民安多寿星。”亭名和对联均由我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书写。

锡山就参观到此,下面我们再去参观惠山。首先前去惠山寺遗址。

【惠山:惠山寺遗址—山门—唐宋石经幢】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早在南北朝时,刘宋司徒长史湛挺就在此建造“历山草堂”,后改为“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惠山寺,,是无锡十大寺庙之首。由于寺院地处福地,又因与天下第二泉同处名山胜景,于是名闻遐迩。

游客们:我们来到了惠山寺山门前,这是惠山寺的头山门,山门又叫做“三门”,由左往右依次为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看到这座黄色拱形建筑门上刻有“古华山门”4个金色题字,因惠山古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所以惠山头山门就叫“古华山门”,大门背面门槛上刻有“胜地名泉”4字。这个山门是1954年惠山街拓宽时王耀庭重新设计的,拱门顶端有双龙戏珠的装饰。这里风景优美,文物景观汇集,有“无锡的露天历史博物馆”之称。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内,各位看到的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南侧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已经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经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白鹿山人李瑞符书写,经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雕刻精美,充分显示了唐代的艺术风格。北侧一座建于宋代熙宁三年(107年),距今也有900多年的历史,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仿店幢,幢身刻“大白伞盖神 咒”。这种刻咒而不刻经的做法,是宋代以后才在佛教界流行的,但因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两座石幢分别用15块圆形湖石垒成,极具历史价值。

【山门殿—日月池和香花桥—听松石床—古银杏树】

进入古华山门,迎面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正中高悬“惠山寺”匾,匾额最早为明代陈勉所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

大殿廊柱上挂有清代无锡知县廖纶所撰的对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祠以教孝寺教忠。”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重书,这天下第二泉指的就是惠山泉。那“山为第一”又从何而来呢?传说乾隆皇帝1751年首次下江南的时候,游览惠山寺之后说:“扬州繁华但无真山真水,镇江虽好但孤峙江心,登临每怀‘戒心’,唯惠山幽雅闲静。”就连苏州虎丘的“第一名山”的匾额其也不以为然的给撤了。“祠以教孝”指的是“华孝子祠”,但寺庙怎么教忠了呢? 和尚离家背亲不是不忠不孝的嘛。原来,宋高宗赵构曾将惠山寺赐给信安郡王孟忠厚,题额“旌忠荐福寺”。这天王殿背后的“江南第一山”的横匾,由我国名画家李可染书写,它为古殿平添了几分光彩。

走进天王殿首先看到的是弥勒佛,这弥勒佛的原型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布袋和尚,他在浙江奉化雪窦寺出家,整天背着一个布袋到处化缘,直到他圆寂前说了句“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个整天背着布袋在他们面前走过的和尚正是弥勒佛......(弥勒、韦陀、天王 略)

过金刚殿,眼见一泓池水,水中睡莲静卧,池名“日月池”。池上架一石桥,叫“香花桥”。池是南北朝刘宋元徽二年(474年)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香花桥是明代建造的,池和桥的名称取自佛经: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之时,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香花桥的正中石板上刻有“鲤鱼跳龙门”的圆形浮雕,中间两扇石门,一开一闭,表示虔诚的善男信女可以从开着的佛门进入,若是恶人佛门则永闭不纳。所谓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或者说;善门开,恶门闭。游人过桥,都会在开着的石门上踏一脚,表示愿做善人。门的大小刚好合适您的脚,不信可以试试。

这里呢,便是久负盛名的“金莲池”,池子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这池子中生长的莲花叫做“千叶金莲”,这种花相传全国只有三处有:安徽九华山、江西庐山和我们的锡惠公园。当年有个僧显和尚服用了此花便得道成佛了,后来据说有个孕妇在池中沐浴,这花便只剩五瓣了。横跨池子的三孔石桥金莲桥,建于宋朝,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庭院桥梁,它与前面所介绍“惠山寺经幢”一起,双双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金莲桥长10.3米,宽3.04米,有18块不同朝代的石板组成桥身,桥身两侧雕有宋代典型的“缠枝牡丹间化石”,在牡丹中还雕有生动活泼的童男童女,这都是富贵吉祥的寓意。桥台上有4个鱼首和4个虫八虫夏,这鱼好水,凿于池上和桥上,这虫八虫夏便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七子,因好水,故一般也把它放在桥上的。

现在大家眼前的便是御碑亭。康熙、乾隆都六下江南,每次必游惠山,这是乾隆写的其中死守诗文:“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扶树湿多罗;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奢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什么意思呢?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是说这惠山在旁边的寄畅园中看来像是少女的发髻一样,翠螺在古代是妇女发髻的意思;多罗是则是佛教中的树名,这句讲古树参天入云;第三句佛教认为人生一世是“暂住”,参透了便是“无住”,即不入生死轮回了;古时寺庙大都建在深山之中,“窦”是“孔”的意思,指树叶形成的交错的缝隙中可以看到的隐约的亭子,“天花涧草自婆娑”指的是花草随风摆动的样子,倒数第二句说的是其父雍正驱逐京城僧人一事,最后一个字应该念做nuó,于全诗押韵,从乾隆初次来江南到那时已经过去了16个春秋了。大家再看这个亭子,周围共有四大八小12个圆孔,意为“四通八达”,属于那种“前后乘气,八面来风”的风水建筑,也指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意思是百姓无时无刻不在皇恩普照之下。

各位游客:下面请大家进二山门,请看古银杏树下有座六角小亭,亭中横卧着一块石头,叫“听松石床”,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它是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之一。石块天然断裂形成,质地坚硬,一端翘起,宛如石床。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床边原有两棵古松,毁于元末。相传当年金兀术被岳家军杀的大败,逃至此地,听说有听松石床,以为能听到宋朝朝政,便睡了上去,半夜里夜黑风高,松涛声声,金兀术以为岳家军杀到,吓得屁滚尿流,滚下石床,一用力,抓出了四条手印。另外,据说当年这块石头还能够根据躺上去人的大小而变化长短呢,所以又叫“偃人石”,偃就是倒下的意思。但是后来有一个孕妇躺了上去,这块石头不知道是量外面的大人还是里面的小孩,一着急,就失去了灵性。

旁边这棵参天入云的古树为银杏,因其生长的慢,所以也叫“公孙树”。相传为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惠山寺僧人普真(字性海)所植,已经历了600多年风霜。据说当时性海和尚在这大同殿前的甬道两边各种9棵18棵,意为18罗汉镇守山门,现仅存这一棵。此树高21 米,直径1.91米,为雄性银杏,只开花不结果,离 地6米的树洞中寄生的一株薛荔,也有200多年树龄了,却结出了圆圆的果实。但在1982年,这棵雄性古银杏,居然也结出了7粒白果。古银杏旁的石壁中,嵌有“頫(fǔ,通“俯”)察仰观”4个篆字,是清代无锡书法家邵涵初所写。意思是说人们在此可以“俯察古树之茂盛,仰观锡惠之秀色”。

【大同殿—竹炉山房】

大同殿,上面原来是原惠山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到清同治年间,大同殿及周围建筑被毁。后来李鸿章在旧址上建造了“昭忠词”,是李鸿章勾结了外籍军阀打败了固守无锡的太平军后,为那些死去的清军将士招魂所立的昭忠碑,也是李鸿章在无锡镇压太平军的见证。前厅里壁上嵌有李鸿章所撰《敕建惠山昭忠词记》等两道石碑。请看这组洞堂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梁枋、柱头、门楼都画栋雕梁。图案为戏文风景、花卉鸟兽等。大同殿是保存十分完整的清代树堂建筑,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殿后天井中还保留三株老桂,已有1300多年树龄。中秋时节,桂花飘香,使这座建筑显得更为清雅。上面就是“无锡大观”了,里面是古代对无锡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介绍。我们看完寺庙,下面来看一看楼。这楼叫“云起楼”,因“山取其蜿蜒如龙,楼取其变换如云”而命名,楼蜿蜒呈Z字形上升,绿树红柱,黑瓦黄石,到下雨天,烟雨缥缈,似云里雾里一般,仿佛是通往天界的灵梯,所以上面有“隔红尘”。庭院中间的这株银杏半阳半阴,半死半活,是日军侵略我国,在此投掷炸弹留下的罪证。

【竹炉山房】明朝初年,住持普真和尚在寺院附近开辟了菜园,并请湖州竹工,编制竹茶炉,上圆下方,用来煮二泉水,冲泡本山茶,人们称之为“竹炉煮茶”,为当时的茶文化写下了古雅朴实的一页。普真还请寄寓在惠山寺的当时著名的画家王绂fú画了一幅《竹炉图卷》,成为惠山寺的镇山之宝。后来竹炉及《图卷》都收藏在寺内的弥陀殿,200年后的一天,弥陀殿突然失火了,所幸的是竹炉及《图卷》都保存了下来,后弥陀殿经过重建,更名为今天的“竹炉山房”。

相传当年朱元璋带了军师刘伯温微服来到此地,见一和尚跪于地,喊“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很奇怪,我是微服私访,他怎么会知道?刘介绍说是高僧性海,只差真龙点化便可成仙了。性海上茶后,朱觉得很可口,问其是什么茶,性海说:“阳羡雨前茶与二泉水!”朱想这两样我也喝过,怎么没这么可口?性海说:“我用一个竹炉子,用三根竹枝架起,放了三片竹叶煮成的!”朱哈哈大笑:“这怎么可能呢?和尚,你成仙了!”性海磕了个头:“谢皇上!”

便不见了,朱吓了一大跳,刘笑着说:“皇上你不是让他成仙去了吗?”这便是关于竹炉山房最神奇的传说。

1751年,首次南巡的乾隆皇帝,在竹炉山房内,用惠山寺竹炉煮二泉水,用紫砂茶壶冲饮自己带来的龙井雨前茶,重演“竹炉煮茶”的故事,吟出了“此日真成四美具”的感叹。所谓“四美”指的是泉美、茶美、茶具美、环境美。乾隆在高兴之余,仿制了两具惠山寺竹炉带回北京,又在玉泉山“静明园”和“盘山行宫”内,分别仿建竹炉山房,用来贮放竹茶炉。直到今天,当年乾隆仿制的竹炉,还有一具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在竹炉底板上,刻着乾隆的亲笔御制诗,描述仿制的经过和他的心境。

对于那桢明代流传下来的珍贵的《竹炉图卷》,乾隆同样十分喜爱,在南巡途中,多次借阅,并在上面提了好几首诗。1797年,当年任无锡知县的邱涟,见《图卷》破损,带回县衙准备重新装裱,谁知当晚县衙附近民房失火,殃及县衙,《图卷》被烧毁。乾隆在北京听说此事十分恼火,本想严惩邱涟,在江苏巡抚据实奏报后,改为罚俸银二百两,赔偿给惠山寺。

后来,乾隆仿王绂笔意,亲补竹炉图,又将内廷收藏的王绂《溪山渔隐图》赐给惠山寺,再御赐“顿还旧观”(立刻恢复原来的样子)表示功德圆满。正中匾额“竹炉山房”是1979年李苦禅重题。两旁柱上的对联:“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为无锡书法家朱家驻题写,现在的建筑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1984年把乾隆诗碑移到山房门厅和廊下。正中一块正面刻的是乾隆1751年首次来无锡写的《咏惠泉》诗,背面刻着乾隆第四次来无锡时写的4首诗。东边一块碑上刻乾隆第三、四次来无锡的诗句。

【“天下第二泉”—二泉亭—漪澜堂—阿炳墓】

出竹炉山房南行,大家看到的就是闻名于世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惠山一带,林木茂盛,泉水丰富,自古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其中“二泉”更是出名。“天下第二泉”得名于唐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茶圣陆羽,遍尝天下名泉名茶,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享誉四海。

“二泉”得名以来留下了许多人文古迹。这池水含矿物质丰富,味道甘美,传说唐代时无锡著名诗人李绅,他年少时曾在惠山寺读书,他将二泉水称赞为“人间美液”,他把二泉水带到了京师长安,送给李德裕和元缜品尝,李德裕饮用后觉得很好喝,竟利用宰相的职权下公文命令各驿站为他运送二泉水,人们称之为“水递”地方官把“二泉”水送往长安。皮日休曾写诗讽刺:“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到宋徽宗时“二泉”水被列为贡品,“月进百坛”。苏东坡品饮“二泉”水后,赞称“色味两奇绝”。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六次南巡至无锡,每次必到“二泉”品茗,并吟诗题字。20世纪40年代,著名民间音乐家 华彦钧(瞎子阿炳),作二胡曲,取名《二泉映月》,更使“二泉”驰名中外。

“天下第二泉”真正疏浚是无锡县令敬澄在公元777年疏通的,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但古水仍焕发着新意。泉址于1954年进行了全面整修,1992年6月对“二泉”进一步清理疏浚。现在“二泉”泉水随山势自西向东,分上、中、下三池。上池为八角形泉井,深1.94米,水质最好;中池深1米,正方形,紧靠上池,虽只隔0.66米,但已有暗流杂入,没有上池水质佳。对此,乾隆皇帝曾一度迷惑,经过数次实地研究之后,他的结论是:“天圆地方,天清地浊”,把古代对于天地的理解,融会贯通到了泉池上。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池上的“二泉亭”,初建于南宋初期,是宋高宗赵构到此巡游时特地下令建造的,并题有“源头活水”四字。亭顶装饰双龙戏珠。现在的亭子重建于清同治初年(豆862年)。亭内石匾上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天下第二泉”。

泉水通过暗渠从港澜堂底流入下池。漪澜堂位于二泉庭院正中,四周游廊环绕,游客们在此可小想品茗。苏东坡曾两次来到二泉,第一次来的时候留下了一首十分优美的七律:“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风万壑传。”苏东坡第二次到二泉,是五年以后,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学生秦观,这次他又赋诗一首,诗中有“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的诗句,这便是堂名的来由。乾隆多次在此设御座品茗,堂前匾额是现代书法家费新我所书。大门柱上有苏东坡的诗:“雪萍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怕惠泉。”

三池中下池最大,长8.6米,宽5.7米,深0.33米,是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开凿的。西池壁正中有一石螭首(俗称龙头),双爪前踞,龙颈弯突,张开大口,二泉上、中池的泉水,经过暗渠,从白龙口中倾注而出,构成“螭chī吻飞泉”胜景,颇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情趣。池始建于明朝弘治初年,最初采用无锡本地黄色阳山石雕凿而成,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为“天下第二泉”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一件古迹。池前一组太湖石,叠成观音立于鳌背像,世称“观音石”,右为龙女,左为善才。观音石下有一段铭文,落款“蕙岩”,说明这是原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蕙岩小筑”中的遗物,清乾隆年间才移到此地。再请看对面墙上那巨大的“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它出自清吏部外郎、雍正年间大书法家王澍之手。也有人把陆羽评泉、苏轼提诗、王澍书法相提并论,称为:“二泉三绝”。

出了二泉门左手便是华孝子祠,此为三间厅,是为祭祀东晋孝子华宝的祠堂。华氏是无锡的大家族,也是惠山最早的居民之一。东晋末年,华宝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华豪从军防守长安,临行前嘱咐从小丧母的华宝说:“我还冠汝。”就是说等我回来你也该成年戴冠了(古时16岁成年),到时候我回来帮你戴冠成亲。但是父亲走后就一直没有再回来。62年以后,已是古稀之年的华宝仍然坚守着父亲的话,梳着童髻等父亲回来。华宝终身不冠不娶,年老时从堂兄家过寄了一个孩子,华宝的孝道闻名于世。为了颂扬华宝的美德,齐高帝赐华宝故宅“孝子”额。门旁的两块石鼓很有特色,叫作“珍珠玛瑙竹叶石”,民间传说,凡用硬币磨石面数圈后,硬币能被石面吸住的便是“孝子”。百年来到此一试的人颇多,两块抱鼓石自然也就十分的光滑了。这两块是古代的遗物,但历史上曾被运往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后运回来的时候有一块不慎落入湖中,现在为一真一假,大家可以看看哪块真,哪块假。

前有一口泉,名“鼋泉”,因泉上有一吞一吐两鼋头而得名,是九龙十三泉之一。最特别的要数这“无顶亭”了,这种特别设计的四面牌坊是一种纪念性建筑,仅在无锡有如此完整的范例。这无顶亭是华氏家族为了表彰子弟忠孝节义和高中科举的纪念性建筑,长久以来要等家族中有人中了状元,才为亭子封顶,因为封顶也就是达到顶端的意思。可是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华家还没有人中状元,所以无顶亭至今也都没结顶。

【泰伯殿】3200多年前,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了禅让王位,和他的弟弟仲庸一起南奔“荆蛮”,来到了今天的无锡,建立了吴国。那我团中有没有姓吴的朋友呢?还有姓周、蔡、翁、曹、洪、江、方、龚、汪、辛、柯,都是泰伯的后人,所以我们有姓这些姓的朋友,可以在这边拜一下自己的老祖宗泰伯。

无锡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钩的墓,坐落在锡惠公园春申涧流向映山湖的洞口南边的山坡上,音乐台背后山头墓地林间,树立着这位民间音乐家的铜像。阿炳信道教,道名彦钧,无锡东亭人。生于1893年8月20日。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对民族乐器琵琶、二胡有很深的造诣,后来双目失明,流落街头。直到解放后重获新生。阿炳墓原在河口灿山下“一和山房”道教墓地。1983年12月,迁葬于此。

阿炳的代表作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创作于1939年,是作者心声的流露及生活的写照。全曲由引子和6个阶段构成,是循环变奏的曲式结构。《二泉映月》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时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纷纷改编,成为一支誉满国际的名曲。

【愚公谷—春申涧—映山湖—惠山泥人一条街】

二泉东侧就是“愚公谷”,原是惠山寺的净月住所,名“龙泉精舍”,是明代晚期极负盛名的我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它是无锡人邹迪光在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占地约50亩,先后用十多年时间建成。国邹迪光以愚公自勉,故命名为“愚公谷”。

现在的“愚公谷”于1958年重建,具有明代古典园林特色。“愚公谷”匾是1960年郭沫若题写的。人门向南,由长廊通向荷花池畔,廊k一轩二亭,轩名“荷轩”,由著名画家吴作人书额。轩前对联“得山水清气,极大地大观”,是当代山水画家邑人钱松岳于84岁时书写的。荷轩以南的泉亭,名“滤泉”。泉边枝峰阁有唐代古联:“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南边廊内的对联“老龙听法,顽石点头”,巧妙地写出了当年惠山寺高僧讲经,老龙也前来听法,使大同殿前听松石连连点头的情景,反映惠山寺高僧佛学的博大精深。由滤泉穿过小石桥,只见假山旁有一株古玉兰,树龄已达400多年。

游客们:现在我们前往参观惠山“金粟堂”西南的“春申涧”。春申涧又名“黄公涧”,现为无锡观瀑的景观,因战国时代楚国国相春申君黄歇曾率军在此饮马而得名。山涧前石牌坊,古拙雅致。洞中一块大石横卧,如中流低柱,使洞水分流而下。石上刻有“卧云”两字,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为纪念惠山寺住持圆显而题写的,卧云是圆显的号。涧边三角亭,名“卧云亭”。

顺春申涧东下,位于锡、惠两山之间的是映山湖,古时称“秦皇坞”。1958年这里开挖出1400平方米的湖面,清澈如镜的水面使锡、惠两山的景色融为一体,翠峰、古塔、秀亭倒映湖中,风景更加美妙动人。湖畔周围精心种植乔木、灌木、花草。东面建有一石牌坊,题有“映山湖”匾额。牌坊对面,各位请看春申涧出口处的那块石头,上刻“翠螺”两字,形容锡惠山峰如少女的发会。

各位游客:锡惠公园的参观就到此为止,下面随我去观赏一下惠山直街,大家可以随意选购一些无锡的土特产“惠山泥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惠山东端的五里街,这条路原是赴惠山寺朝山进香的必经之路。现为“惠山泥人一条街”。惠山泥人历史悠久,已有400多年历史,起源于惠山山麓,故名“惠山泥人”,是无锡著名手工艺品。它采用惠山脚下特别细腻洁净的黑泥,在艺术家手里经过捶泥、打稿、捏塑、制模、翻模、泥胚、整修、上粉、上色、开相和上油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惠山泥人分两类:一类为“粗货”,是泥人的传统产品,以胖娃娃、动物为题材;另一类为“细货”,即“手控戏文”,以戏曲、神话故事、舞蹈为题材,其中代表作有“大阿福”。传说惠山古时林木参天,一对猛兽常下山伤人。后来,一家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取名阿福。说来奇怪,猛兽见阿福就俯首帖耳,温顺得很,于是无锡的家家户户都喜欢把阿福供在家中,用以辟邪。

鼋头渚导游词介绍 篇2

鼋头渚是横卧无锡太湖西北岸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像神龟昂首而得名,鼋头渚始建于19,现面积达539公顷,是国家5A级风景区。

鼋头渚有鼋渚春涛、太湖仙岛、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

各位游客,请大家随我继续参观,我们现在来就是位于鼋头渚樱花林核心地带,叫做赏樱阁,是樱花林内标志性建筑景观,登临赏樱阁,居高临下,眺目四望,漫山遍野樱花花海,是鼋头渚风景区内最佳赏樱胜境。

作为“世界三大赏樱胜地” 之一,无锡鼋头渚樱花谷内有3万多株、100个品种樱花树,大家看,这里樱花如云似霞、满树烂漫,美不胜收。 樱花盛开日子,我们再也不用远赴日本,樱花天堂,其实就在我们身旁。

精选江苏鼋头渚导游词 篇3

最能代表太湖美的景点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用美丽的诗句,作了明确的回答:“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请大家抬头看,那牌坊上五个潇洒的大字,就是郭老的手迹。因此有人通俗地把它解释为:不到鼋头渚,等于没有到太湖。

这牌坊左面的山峰,叫做充山,又名南犊山。“自古名山僧占多”,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萧梁时,充山的后山就建起了“广福庵”,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这里最早的风景开发。到了明清时,不少文人雅士就常到这湖边游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还在湖边的山崖石壁上,刻上了言简意赅的摩崖石刻。其中明末有位叫做王永积的,在他编写的《锡山景物略》中,对这里的景物作了记载:“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鼋头状,因呼为鼋头渚”。鼋是一种大型的海龟。在中国古代,乌龟被看作是长寿的灵物,俗话说得好:“到了乌龟头,万事不用愁。”鼋头渚因此被赋于了吉祥的含义。

1916年,地方绅士杨翰西,用做稻谷生意赚来的2000块大洋,向朱某人购买了这里包括鼋头渚在内的60亩山地,从1918年开始构筑别墅园林“横云山庄”。杨翰西是清末举人,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在造园时有意识地发挥真山真水的环境优势,因势布局,巧妙点缀,融情入景,恰到好处,所谓“三分人意,七分天然”,这别墅园林造得很是不俗。但杨的民族气节不好,抗战时,曾担任汪伪政权的水利委员长。抗战胜利后,横云山庄被当局接收,改为“横云花园”。建国后,又把这里与附近的太湖别墅、陈园、郑园等联成一片,组成“鼋头渚公园”。

到了八、九十年代,公园进一步扩充,形成了游览面积达130公顷的鼋头渚风景区,包括充山隐秀、鹿顶迎晖、湖山真意、江南兰苑、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鼋渚春涛、太湖仙岛等八大景点。如果把这各具千秋的“鼋渚八景”统统游一遍,大约需要整整一天时间。今天我们的游程安排得比较紧凑,因此重点游览精品中的极品“鼋渚春涛”,即“横云山庄”。

“涵万轩”照壁

太湖佳绝处牌坊,也就走近了太湖最美的地方。

堆塑着“凤穿牡丹”图案,富贵祥和的照壁,起到了“障景”的作用,也就是防止景色一览无遗。

照壁后面是半亭式的“涵万轩”,悬挂“湖山墨画”匾额。该匾为乾隆皇帝亲笔书写,原是北京静明园中故物;1934年被园主在北京地安门外烟袋街购得,钩摹重新制作后,挂在轩内。匾中的“墨”字,解释为“复盖”,因此把轩名和匾额的意思联起来就是:以一涵万,好比在一滴水中见太阳;一幅复盖着大好湖山的天然长轴画卷,从这里开始,向广大游客徐徐展开。

左边山坡有一组统称“小函谷”的建筑,原是园主日常起居和接待亲朋好友的场所。这组建筑以“花神庙”作为小结,具有山水植物为我所用的含义。喏,右面那个简朴的门头,正反面分别镶嵌着“利涉”、“问津”砖额,利涉表示这里有个船码头,原来在1934年蠡湖宝界桥未建成之前,从城里到鼋头渚的游客,一般都是乘船往返;今天虽然陆路畅通,然而那边的“太湖游船码头”,仍然是往返“太湖仙岛”的必备设施,使利涉的意义有了新的延伸。

“问津”,意思是讲:渡船到了这里,游人不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而当您需要“问津”即问路的时候,这个拱形门头就为您开启了通往仙境的道路。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要写诗赞美这里的风景:“鼋头渚,景色胜天堂”。

长春桥头

原来的横云山庄是建在山脚水边的,用地难免比较局促,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园主于1936年,利用湖边的芦苇荡,拦水围堤,堤上架“长春桥”;又在桥头两侧的长堤上,种植了日本樱花的著名品种“染井吉野”,一般被叫作“大山樱”。这就为鼋头渚增添了一道弥补山水缺憾的亮丽的水上风景线。

长春桥,是按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进行仿建的。它的桥拱比较高,与倒影合成线条优美的浑圆形;而且高耸的桥型,使樱花长堤显得舒展自如。同时,还在鼋头渚与对岸的大箕山、小箕山之间,增加了因势赋形、起伏有致的风景层次。特别是每年三月底,四月初樱花烂熳的季节,红白相间就像轻云一般的花朵,沾着清晨的露珠或者春天的毛毛雨,显得格外的晶莹娇艳。到了落英缤纷的时候,又是一番“红雨随心翻作浪”的壮丽景色,使桥下面那座龙脊凤檐的“绛雪轩”,分外典雅美丽。这时,如果在桥上行走,仿佛就是图画中的行人;而俯身探水,人桥倒影,更进入了“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那诗的境界了。

“具区胜境”牌坊

这里有一座斗拱飞檐,古朴典雅的牌坊,正面写着“ 具区胜境”四个字。

“具区”的意思“区”是太湖的别称之一;此上,古代也有称太湖为震泽、笠泽、五湖的。

这座牌坊属于景名坊,在它的背面,还写着“横云山庄”,也就是这座风景园林原来的名字。

同时,这座牌坊还起着提示的作用,它再次告诉您,太湖已经越来越近。牌坊前面那块太湖石,名“古云石”,古代的古,云彩的云,这名字起得很文雅。右边那块巨大的黄石上,刻着“到此忘机”,由高邮王荫之手书。意思是讲:到了这里,“凡念顿消,超然尘外”。

换句话说,到了此地,就投入了大自然的亲切怀抱,可以忘掉滚滚红尘中的一切嚣噪烦恼和去留宠辱,使自己的心态趋向于平稳、宁静和淡泊。

“藕花深处”庭园中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这组被称为“藕花深处”的庭园建筑,仿佛是一曲优美旋律中的休止符号,在走进太湖之前,有个短暂的停留,在这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中,一时忘掉大自然中的太湖,恰恰又增加了对于太湖的“期望值”,可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悬挂在方厅那“藕花深处”景名的出典,这里的水池中,种植了满池的荷花,游人到了此地,就好像进入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的诗情画意之中,具有一种幽曲闲适的美感。这座小岛叫做“清芬屿”,对面的那排房屋,叫“净香水榭”,周围种植牡丹花,因此那小小的山湾,就称作“牡丹湾”。

清芬屿上的宫殿式建筑“诵芬堂”,过去这幢五开间的房屋,曾经做过“杨家祠堂”。它的建筑形制非常生动,那屋顶就像比翼双飞的翅膀,既有动势又显得古朴典雅。这厅堂里面的家具陈设,也布置得高贵精致。特别是这些匾额和楹联,都出自名家之手,字写得好,意思又很深刻,让人觉得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锡旅游口号刻石

巨石上面,刻着无锡的旅游口号“无锡,充满温情和水”。

有人作过解释,无锡的旅游景点离不开水,这水是三点水:第一点水太湖,有一首歌《太湖美》,以自然景观取胜;

第二点水“天下第二泉”,有一首曲《二泉映月》,以人文景观见长;

第三点水古运河,有一首日本友人创作的歌曲《清名桥》,展示了无锡的民俗风情,让人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现实,走进了东方的艺术长廊。至于温情,无锡传统的著名手工艺品惠山泥人《大阿福》,他正微笑着.

鼋头渚灯塔

走过了幽曲的“藕花深处”翻过了一道小小的山梁,是景色豁然开朗的太湖佳绝处鼋头渚。

三万六千顷的浩淼烟波奔来眼底,浓淡相宜,七十二峰缥渺可辩。三十六和七十二,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代表3的阳数之极即九的四倍数和八倍数,具有阴阳调和,吉祥完美的意义,用来概括太湖的水域面积和山、岛的数量,是赞美这里既有海的雄伟,又有湖的秀丽。真是“山不高而清秀,湖不深而辽阔”,一派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图画”,把太湖平远山水的审美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

左面:那山势连绵,重岗复岭,有12个山渚伸突湖中,称为“湖东十二渚,现在已建有中央电视台的“影视城”,还有建设中的“山水城”。

右边:那里从青龙山到闾江口,沿湖有18个山湾,简称“湖西十八湾”;它的前端就是马山岛,岛上有国家级的度假区,更有高88米的“灵山大佛”,遐迩闻名。

中间:那好象由三个小岛组成的“三山岛”,既有秀气,又有灵气,更象“蓬莱三岛”那样有点儿仙气,已被建成中外驰名的“太湖仙岛”。再远点那座像笠帽一样隐约可辨的小岛,叫“ 拖山岛”,这拖山岛的南面,就是一片汪洋的外太湖了。

这湖东十二渚、湖面十八湾和拖山岛之间的太湖,归无锡管辖,在古代又称作“梅梁湖”。它的得名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三千年前,陕西岐山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南奔荆蛮”,在无锡“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梅村镇,开创了吴国五百多的的基业。当时用梅树的树干做成房屋的正梁,被赋于了神圣的色彩。一次吴国运送梅梁的船只,把梅梁翻入了湖心,这样到了每年的春季,湖面就会飘出朵朵洁白的梅花。

太湖航行的保护神“鼋渚灯塔”。因为鼋头渚处于太湖和蠡湖航道的突出位置,因此在1920年,就有人在这里立杆挂灯,为夜行船只导航。

1924年,锡湖轮船公司通航,地方人士建灯塔表示祝贺,当时灯塔的形状,象一枚弹头朝上通红的炮弹。

鼋头渚 篇4

听说太湖,又名震泽、具区,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鼋头渚为太湖西北岸无锡境内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浮鼋翘首而得名,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主景点之一。太湖风光,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淼,峰峦隐现,气象万千。鼋头渚,独占太湖风景最美一角,山清水秀,天然胜景。郭沫若吟道:”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赵朴初称赞:”鼋头渚景色胜天堂”。一代大师的瑰丽诗名,更使鼋渚风韵名扬境内海内外。鼋头渚的美丽景致,很早以前就人们所向往。萧梁时,此地建有”广福庵”,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沙楼台烟雨中”的一处。明初,”太湖春涨”被列为”无锡八景”之一。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常来此踏浪吟哦,留有”鼋头渚边濯足”遗迹。文人雅士咏唱之作颇多。清末无锡知县廖伦在临湖峭壁上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两处摩崖石刻既赞美了太湖的雄伟气势和孕育吴越两地(现为江苏、浙江两省)的宽阔胸怀,也蕴涵了对此地风光尽纳吴越山水之的中肯评价。

19,鼋头渚始建园林,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纷纷在鼋头渚附近营造私家花园和别墅。50年代后,经统一规划布局,精心缀连,后又不断扩建新景点,使这一太湖风景名胜游览区日趋完美,面积达300公顷,成为江南景最大的山水园林之一。鼋头渚现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万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径、太湖仙岛、江南兰苑及犊山晨雾、广福古寺等10多处景点。其中有山长水阔、帆影点点的自然山水画卷;有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的山乡田园风光;有典雅精致、古朴纯净的江南园林景致;还有吃、注购行等配套齐全的服务和娱乐设施,加上历代名人雅士游踪、石刻、书画、传说等诸多内涵深厚的文化积淀,构成了此地以天然山水为主、人工点缀为辅的生动隽美、多彩多姿的综合性、多功能风景旅游胜地。

【鼋头渚导游词】推荐阅读:

上一篇:分类处理人社领域信访投诉请求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年度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