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民族风俗作文(精选9篇)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每家每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然后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时候,要先把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同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俗世画卷》中的《端午日》(沈从文)、《粽子里的乡愁》(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其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端午节传统习俗蕴含的情趣。
2.品味文章语言,发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树立爱国情操。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2. 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融入了中国人深厚的情感。千滋百味“粽”是情,让我们一起品味端午。
二、整体感知,赏风俗之美
1.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也被称为端阳节、五月节。下面欣赏一段视频,看看其中提到了哪些端午风俗。(播放端午视频)
2.找找《端午的鸭蛋》《端午日》《粽子里的乡愁》这三篇文章中都写到了哪些端午风俗?各篇文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具体文章来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多媒体展示端午风俗的图片)
明确:这三篇文章提到了很多的端午风俗。《端午的鸭蛋》侧重写端午的鸭蛋,《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粽子里的乡愁》重点写了端午的粽子。
3.课堂上举办“端午诗会”。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吟诵着《楚辞》,那里有诗,那里有歌,还有一个民族的魂。江河之水奔涌不息,人们的激情亘古不变。让我们一起聆听端午!(播放有关端午诗词的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随着音乐走近屈原,感悟端午情怀)
同学们在课下搜集了许多有关端午节的诗词。今天,咱们来举办“端午诗会”吧!(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要求:先自由朗读搜集到的诗词,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个人课堂展示。
三、赏读课文,品语言之美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1.平淡而有味。(句子简短,极其简练,有口语色彩)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古汉语的点缀,朴素典雅。(有文言色彩)
4.有淡淡的幽默。
思考: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以上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同时,结合《端午日》《粽子里的乡愁》来赏析文章语言。请同学们品读原文并作好批注。
发言参考句式如下。
①我们觉得《 》中______________(词或句)写得好,它运用了_______(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
②这篇文章好在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可自己组织语言,也可用参考句式)
四、探究文本,悟真情之美
汪曾祺为何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沈从文为何喜欢龙舟竞赛?琦君又为何忘不了家乡的端午粽子?
小组合作探究。
1.这些文章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这三篇文章用了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明确:结合作者背景资料,体会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即借物抒情的手法。
五、课堂总结
传统节日是世代相传的,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传统节日。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了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是啊,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无论你身在何处,不管你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我想这就是咱们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一种记忆吧!
六、拓展延伸
五色缕,说的通俗些,就是用五种色彩明艳的丝线编成的绳子。在端午那天系在手腕上,有着避免灾祸的意思。这都是老一辈然传下来的,深究也不知到底是从那一辈传下来的了,仿佛是自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的。
而且这五色缕还有一个讲究,就是摘下的时候一定要在雨天,还一定要在有活水的地方。那时的我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也就不甚在意。
直到有一次,那绳子的质量实在是太差,花花绿绿的颜色都印在了手腕上,就像一个会活动的调色盘。洗来洗去的让我就的分外的烦,干脆就找了个没人的时候,解了下来,扔在了垃圾箱里。
就在我以为平安无事,可以解除警报的时候,它败露了——我的外婆发现了。她将我拉到客厅里狠狠教训了一顿,那神态仿佛是我犯下了什么十恶不赦、不可饶恕的罪过。瞬间,一种“都是我的错”的感觉油然而生。最后,外婆又编了一条五色缕小心翼翼的给我戴在了手腕上。并一再嘱咐,一定要等到下雨天再解下来,平时是万万不能解下的!
后来我才知道,在下雨天将五色缕在下雨天解下扔到活水河里,有带一身的病痛和灾难带走的含义。绳子顺流而下,灾难也会随波而逝,在今后的一年里就会过的幸福安康。
说起端午节就不得不说粽子啦!
不管是咿呀学语的小孩子,还是能做饭洗衣的大孩子,或是白发长须的老孩子,一提到粽子,谁不是立时感到口中被一种鲜香软糯质感填满的充实,谁不是感到唇齿间滑滑腻腻的。把糯米与腌制过的肉、红枣、赤小豆、花生等食材搭配,再用散发着清香的粽叶,将其包裹,放入蒸锅,单单看那小锅连珠炮似的吐气,仅仅嗅一嗅那米与肉、红枣、赤小豆等食材交融的香气,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了!更何况,一层层堆成小山,一口一口满足地扯咬着极富弹性的糯米呢!放入嘴中,那一股清味在嘴中释放,虽淡却不失浓香。在这种美食的熏陶下,让齿感到格外的舒爽,细细品尝,那Q弹米粒让你的味蕾都更加美好。吃下一个个粽子,就算过了几十分钟,也会有一种芳香在口腔中荡漾,让人回味无穷,神清气爽。
提到粽子也不得不说一说粽子的来历啦!
端午节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这天一早,大街小巷弥漫着粽子和树叶的清新香味。这一天,人们想吃粽子,所以商人和普通人都早早泡好粽子叶,准备糯米和馅料做粽子。不,一大早,粽子就被包好,像变魔术一样煮熟了。这时候心急的孩子看着热气腾腾的粽子会嚷嚷着要吃,而大人则会耐心地哄:“等一会儿,用冷水把它拉出来再吃。”最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剥下叶子,又好又粘的粽子就露出来了。咬一口真的很甜很滑。三两个月吃完,孩子一般都得吃。谁做的这么甜好吃?大人经常笑着说:“吃,吃,多吃!”因为今年只有一个端午节,只有这一天包的粽子在人们嘴里吃的时候才会有和过去不一样的味道。
说到端午节吃粽子,这里有个小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个诗人,名叫屈原,因为国家的覆灭而不肯向敌人投降,最后投河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选择在这一天把粽子扔到河里。后来这种习俗广为流传,直到今天。
在端午节,不仅有粽子,还有其他活动。南方的一些城市将在这一天举行龙舟比赛。这一天,大人小孩蜂拥至比赛场地,人们期待已久。在这里,这一天,不仅家人吃粽子,他们还买一些艾叶留在家里。更有意思的是,街上会有小饰品,是小孩子戴的香包。小巧玲珑,包包上还绣有精美的五毒图案,可以让孩子安全。这些小饰品太可爱了,过去的人都停下来看,还得买一个才满意的离开。
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然要数屈原投江。相传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眼看自己国家衰败,而国君又无药可救,便投江自尽。当地渔人赶忙前来打捞屈原尸体,并投放粽子让鱼虾不要吃屈原尸体。转眼汨罗江奔腾了两千多年,而人们便把屈原投江这一天变成了端午节。
在端午节那天,家家门口挂艾菖,人人戴香包,大江大河都被赛龙舟弄得热热闹闹。当然,在这节日里,美食也不能少,粽子、绿豆糕、面扇子、茶叶蛋……
广为流传的要数包粽子了。端午节当天一清早,我们一家人便围到了桌前,奶奶把头天腌好的米肉摆出,闻上一闻,便让人垂涎三尺,更何况包好煮熟后大口大口地吃呢!我学者奶奶的样子拿两片粽叶,也把它圈成锥形,然后便多多益善地往里面放米和肉。刚把多余的那半片粽叶盖上,准备用细绳捆好,可是,那米像淘气的娃娃一样,撒了一桌子。我仔细研究了好久,可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奶奶看见我这个样子,差点笑了,原来右下角开了一个那么大的洞,我却浑然不知。奶奶告诉我不用放这么多料,不然,包得紧才怪呢。我把它们减掉些许后,终于包出了一个好看的粽子,它在我手上像是一个绿色的娃娃,可爱极了。我又连续包了几个,一个比一个包得好。
最后,大家都包完了,奶奶把我们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锅里蒸好,转眼就热气腾腾,整个厨房里似仙境一般。终于粽子蒸好了,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我迫不及待地拨开粽叶,里面的米早已被肉汁染得褐黄褐黄的,更是鲜美。我咬上一口,满嘴芬芳,一股香气只上舌尖。米中有肉的鲜,而肉和米中更有粽叶的清香,这等美味,令我无法形容,真让人陶醉在这美味的端午粽子中。
在农历五月初一,大人们都会先在门楣上挂艾叶、昌蒲,这些可以驱赶蚊虫,而且还要喝雄黄酒,防病防灾,大人们还会去采摘粽叶洗、浸,还要浸糯米,糯米里面可以加红豆、肉、花生等食物。
接着是包粽子,在我们家里,奶奶包粽子包得最好。奶奶包粽子的时候,我问奶奶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奶奶说:“在公元前278年,楚秦争夺霸权,楚国的楚怀王昏庸无能。屈原建议他富国强军,举贤授能,而楚怀王却听信小人谗言,把屈原削职流放,屈原在京都听有人说秦国把楚国攻破了,屈原听自己的国家被别的国家占领,悲痛万分,他就抱着一块石头投江自尽了。人们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尽后,就把叶子包着糯米投到江里去,让那些鱼虾吃饱,不要咬屈原的尸体,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要吃粽子的原因了。”奶奶说完,我恍然大悟。
粽子包好了,煮粽子也是门绝活,锅里放入蒜瓣等作料,吃粽子的时候还要醮白糖,这样才不容易坏肚子。
吃饱喝足,我们一起去看赛龙舟。赛龙舟同样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赛龙舟主要是为了驱赶水中邪灵,让屈原的灵魂归到故里。
关于端午的来源,人们有许多说法,但其中流传最远、史书也有明确记载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本来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为当时的国君十分昏庸无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国又蠢蠢欲动,准备攻打楚国。屈原向国君进谏,却被罢了官,放逐到了乡村。后来秦军攻破了楚国国都,楚国灭亡了。屈原听到消息后,悲痛欲绝,在自己生活下的茅屋里写下《怀沙》后,望着楚国国都,向滚滚的汩罗江中跳去。大家见了,有的拼命打捞,有的用粽叶包着糯米往河里扔,还有的在用雄黄驱赶蛟龙。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天叫端午节。
端午节是春夏交际之时,蚊虫众多,疾病易发。所以,每到端午,人们都要驱五毒、吃五黄、插艾草、菖蒲。大家还会从街上买来蛋,把它放进锅里和艾叶一起煮,把蛋吃掉后,再用煮蛋的水洗脸,传说一年也不会被蚊虫叮咬。小孩儿还会把自家煮的蛋拿出来,和邻居玩“碰蛋”,看谁的蛋结实。赢家据说一年都不会被病魔困扰!
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组织去划龙舟。江边聚满了人,他们瞪着眼珠子,不停地喊着“加油加油”,为龙舟上的人呐喊助威。而龙舟上也挤满了人,他们双手拿着浆,使劲地划啊划。当有一只龙舟最先划到终点时,观众就会热烈地鼓起掌来,有的甚至跳了起来。整个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喜悦!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其中有三种传统的说法: 第一种是最传统的说法:即节日这天要以吃粽子和赛龙舟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为了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腐朽的朝廷同流合污,在五月初五这天毅然跳进了汨罗江中。人们划着龙舟去捞救,还向江中撒粽子给鱼蛟虾蟹吃好让它们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以后这一习俗便流传下来。 第二种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愵入水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第三种说法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投奔吴国,帮助吴王建立霸业,并一度攻入楚都。后来,吴王打败越国,伍子胥因为劝吴王不要让越王回国,后遭陷害,被迫用剑自杀。 中华民族的文化可真有意思。
【端午节的民族风俗作文】推荐阅读:
家乡端午节的风俗作文450字06-07
家乡的风俗端午节包粽子500字作文02-12
端午节风俗满分作文10-07
端午节的风俗11-17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03-18
端午节优秀作文:快乐的端午节09-24
关于端午节的小学优秀作文:端午的喜悦10-14
的端午节作文06-28
“端午节”的印象作文07-02
小学生端午节优秀作文,我的端午节600字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