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2025-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共11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的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在运算过程中合理的使用简化运算,培养良好的运算能力。

3、通过玩“24点”游戏开拓思维,更好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难点:在运算中灵活使用运算律并且能准确掌握符号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个读作:a的n次方(幂),a是底数,n是指数,„„叫做幂,他表示n个a相乘。

在前面几节课我们一共学习了5种运算,分别是那些运算呢?(学生回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注意乘方也是一种运算,我们学习了这五种运算所总结归纳出的法则再有理数的范围内都是适用的。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做

(1)(-13)+5;(2)(-10)-3 ;(3)(-8)×

214;(4)(15)(3);(5)(4)。4我们一起检验一下自己做的对不对。

首先看第一题:这一题是那种运算(学生答:加法)。那么前面我们学习的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是?

学生答: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下面看这道题,首先判断是异号相加,绝对值不相等,那么符号取较大的绝对值的符号,是负号,然后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13-5得8结果应该是-8。同样详细讲解后面四道分别回忆并且正确使用使用有理数减法、乘法、除法、乘方的运算法则第(5)小题乘方复习底数是

指数是

它代表的意义是

2、讲授新知

通过练习我们复习了前面学过的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这五种运算的法则,知道了如何分别进行这些法则的运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大家来看一下这个算式:„„„„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3+2„„×(-„„)=?

提示:在学习了乘方之后,我们说乘方是更高一级的运算在有乘方的算式中先算乘方。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式子包含了哪几种运算?(加法、乘方、乘法),„„=4 那么这个式子我们可以把它变成。3+4×(-„„)=? 这样的话同学们是不是就见过了呢?接下来应该算乘法最后再算加法。

例1、3+2×()解:原式=3+4×()

2151=3+(

=

4)511 5现在我们自己总结一下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的话,先算括里 面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一道题:(学生自己做课本88页例2)例2、18-6÷(-2)×()解:原式=18—(-3)×()

=18-1 =17 叫学生回答解题过程,教师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按步检查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131323112解:原式=(3)×()

911=(-9)×()

92例3:(3)×[()+()]

59=—11

教师讲解:先判断算式中包含哪几种运算,然后按步骤进行计算,每步计算过程详细讲解,做完后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式子思考是否有不同解法。带领学生分析这个算式结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我们可以想到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用语言描述、用字母表示。结合本题分析此题中a、b、c、分别是:、、解法二:(3)×[()+()] 解: 原式=(3)×()+(3)×()

23592359

=9×()+9×()

=(—6)+(—5)

=—11

3、练习

学生自己做89页随堂练习第1题,叫学生上黑板做,教师讲解。

下面我把算式变得复杂一些,大家尝试一下:

72(3)(6)()

=4929(6)

=491854 2223591321 9

85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在计算中首先我们要判断式中包含哪些运算、是否有括号,其次熟练运用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计算过程中,灵活的运用运算律,使计算更加简便准确。

五、布置作业:

90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篇2

关键词:有理数加减法,运算错误,建构主义,教学对策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若能及时得到纠正, 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英国数学学会会长R.L..Schwarzenberger在《错误的重要性》中提到:错误在数学中和正确答案一样重要, 错误帮助了数学的发展;错误帮助我们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数学错误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很大的关系。研究数学错误对 教师而言, 可以将学生的错误作为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工具, 由此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知识结构, 从而使学生的错误得到纠正。错误的纠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从中不仅了解自己所犯的错误, 更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 这对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一、学生作业的典型错误

“数与运算”一直都担负着“数学启蒙”的重任 , 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有理数运算既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运算, 又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 同时也是学生升入初中后在数学领域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如何让学生顺利通过这个挑战?笔者一开始是按照课本《有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授课的。

有理数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 取相同的符号, 再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 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 , 再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4) 0与任何数相加都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 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要掌握好这个法则, 必须熟练掌握绝对值和相反数;而对于大部分学生, 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 负数、绝对值和相反数是非常抽象的。于是, 当这些概念出现在加减法法则中时, 学生就晕头转向了。

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情况有以下几类:

典型错误一:不理解正负号的意义, 对负号视而不见。

题1:-4-7

错解1:-4-7=-3

错解2:-4-7=11

正解:-4-7=- (4+7) =-11

错误分析:学生无法理解正负号的意义。

典型错误二: 加括号的作用只是在书写上突出先计算的部分。

题2:-3+5

错解:-3+5=-8

正解:-3+5=+ (5-3) =2

错误分析:通过访谈, 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如下:-3+5=- (3+5) =-8。学生完全不考虑去掉括号和添加括号时括号内数字的符号是否受到影响, 认为加上括号只是在书写形式上起到重点突出的作用, 想要先计算的部分直接用括号括起来就可以, 结果经常因为符号问题出错。

典型错误三:相反数与倒数的概念混为一谈。

题3:5- (-7)

错解:5- (-7) =5-1/ 7 = (34) /7

正解:5- (-7) =5+7=12

二、造成学生作业错题的原因

从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 我们不难发现出错的根源在于, 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正负号的意义, 无法准确判断绝对值和相反数。应用课本所给的《有理数加减法法则》运算时, 学生必须先判断是否同号, 绝对值是否相等。而这两步令很多学生顾此失彼, 因为在小学阶段的运算中, 不需要这么麻烦。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在小学计算没问题, 而上了初中后计算能力却下降的原因。

因此,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 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得到的。在建构主义中, “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学生在小学时已经熟练掌握非负有理数的加减法, 七年级的有理数加减法只是在这基础上多了负数的运算。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 我们只需要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把新知识变成旧知识, 学生就可以建构起新知识。

三、解决学生作业错题的对策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如何把有理数的加减法变成小学的加减法? 事实上, 在学习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 教科书和教师课堂教学中专门讲解了算式简写后的读法。如, (-20) + (+3) + (+5) + (-7) 简写为-20+3+5-7后, 可以读作“负20加3加5减7”, 还可以读作“负20、与正3、与正5、与负7的和”, 按后一种读法时就意味着把它们都看做加法, 可以按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即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运算。

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有理数加减法运算, 经过加法交换律的变换后, 可以变为以下几种情况之一 (其中A、B为非负有理数) :

(1) -A+B=B-A;

①当B>A时, 结果是正数。如题2:-3+5=5-3, “5-3”是小学的知识, 学生很快就可以算出正确答案为“2”。

②当B<A时, 结果是负数。如:-7+3=3-7, “3-7”是小学六年级的内容, 小数减大数, 学生也可以很快得到答案是-4。

③当A=B时, 结果为零。如:-5+5=5-5=0。

事实上,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并不需要学生记住A、B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题目, 具体判断分析, 得出答案。

(2) -A-B=- (A+B)

如题1:-4-7=- (4+7) =-11。

比起课本给出的《有理数加减法法则》, 这两种情况更简洁, 并且容易记住。为了变成这两种情况, 学生只需要掌握添括号、去括号的法则及加法交换律, 而这些知识在小学已经学过, 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换句话说, 添括号、去括号及加法交换律就是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

我们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后, 发现学生运算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计算速度也有所提高。学生不再恐 惧有理数的加减法, 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其实不过是小学的计算问题。

四、针对有理数教学的建议

(一) 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1.加强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联系 , 没有必要对加法和减 法分开处理。

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数学老师对课本的利用率并不高, 特别是《有理数加减法》这一章。教材的编写, 把加法、减法区分得太清楚。根据教材, 学生必须先学好加法, 才能学减法。事实上, 减法只是加法的逆运算, 尤其是在引入负数以后, 减法也可以当成加法。

2.调整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 在引进有理数加法之前, 正 式介绍添括号、去括号法则。

虽然添括号、去括号法则在小学已经学过, 但是课本上没有正式介绍, 学生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当括号前面是减号时, 去 (添) 括号后, 学生总是忘记“括号里各项要变号”。对于去 (添) 括号的内容 , 七年级的数学教材安排在《整式的加减》这一章才正式介绍。 这样的教材编写并不合理, 应该在学有理数加减法之前就给出详细的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二) 对教师的建议

1.灵活处理教材, 而不是照本宣科。

新老师容易受教材的影响, 习惯依赖教材, 不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尽信书不如无书”, 新老师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 必要时重组教材, 力求使教材内容适合所教的学生。

2.多与学生沟通, 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教师的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这堂课怎样讲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诸如此类的问题, 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 因为学生是本节课的受益者。多与学生沟通, 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通过沟通, 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法理解掌握教材。

参考文献

[1]张莹.七年级学生关于有理数运算的错误概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

[2]丁琪萍.有理数运算中学生常犯错误的分析[J].抚州师专学报, 1999, 3.118-119.

[3]郑毓信.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篇3

它还可以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即 ,读作 .

2、将下列式子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说出它的两种读法:

①(+3.7)-(-2.5)+(-3.5)-(+2.4)

②(-1 )-(+1 )+(-2 )-(-3 )-(-1 )+4

3、① -11-9-7+6-8+10

② -5.75-[-3 +(-5 )]-3.125

4、某公路养护小组乘车沿南北方向公路巡视维护,某天从地出发,约定向南行驶为正,到收工时的行驶记录如下:(单位:千米) 8,-5,7,-4,-6,13,4,12,-11

(1)问收工时,养护小组在地的哪一边?距离地多远?

(2)若汽车行驶毎千米耗油0.5升,求从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篇4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难点: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课堂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什么叫代数和?说出-6+9-8-7+3两种读法。

二、讲授新课

1.计算下列各题:

2.计算:

(1)-12+11-8+39;(2)+45-9-91+5;(3)-5-5-3-3;

(7)-6-8-2+3.54-4.72+16.46-5.28;

3.当a=13,b=-12.1,c=-10.6,d=25.1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2)a-b-c;(3)a-(b+c+d);(4)a-b-c-d;

(5)a-(b-d);(6)a-b+d;(7)(a+b)-(c+d);(8)a+b-c-d;

(9)(a-c)-(b-d);(10)a-c-b+d.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a-(b+c)=a-b-c;

a-(b+c+d)=a-b-c-d;

a-(b-d)=a-b+d;

(a+b)-(c+d)=a+b-c-d;

(a-c)-(b-d)=a-c-b+d.

括号前是“-”号,去括号后括号里各项都改变了符号;括号前是“+”号(没标符号当然也是省略了“+”号)去括号后各项都不变。

4.用较简便方法计算:

(4)-16+25+16-15+4-10.

三、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在下列各题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不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

(1)两个数相加,和一定大于任一个加数.()

(2)两个数相加,和小于任一个加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是负数.()

(3)两数和大于一个加数而小于另一个加数,那么这两数一定是异号.()

(4)当两个数的符号相反时,它们差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数绝对值的和.()

(5)两数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6)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7)两个相反数相减得0.()

(8)两个数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正数.()

2.填空题:

(1)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______;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______;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______。

(2)若a<0,那么a和它的相反数的差的绝对值是______.

(3)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______.

(4)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______.

(5)-[-(-3)]=______,-[-(+3)]=______.

这两组题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判断题中错的应举出反例,同时要求符号语言与文字叙述语言能够互化。

四、作业

1.当a=2.7,b=-3.2,c=-1.8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2)a-b+c;(3)-a+b-c;(4)-a-b+c.

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x-y-z+w的值:

(1)x=-3,y=-2,z=0,w=5;

(2)x=0.3,y=-0.7,z=1.1,w=-2.1;

3.已知3a=a+a+a,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3a的值:

(1)a=-1;(2)a=-2;(3)a=-3;(4)a=-0.5.

4.(1)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5.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并举出反例。

(1)若a,b同号,则a+b=|a|+|b|.()

(2)若a,b异号,则a+b=|a|-|b|.()

(3)若a<0、b<0,则a+b=-(|a|+|b|).()

(4)若a,b异号,则|a-b|=|a|+|b|.()

(5)若a+b=0,则|a|=|b|.()

6.计算:(能简便的应当尽量简便运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时是习题课.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求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2

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师生共同小结: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归纳小结

教师提问:

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口答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布置作业必做题:(一)计算:

(1)-8+12-16-23;

(2)- + - -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综合考察

学以致用

体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附板书设计: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题:计算: 练习处

1.(+3)-(-9)+(-4)-(+2)

2. - +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代数和的概念,知道所有含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都可以化为有理数的加法的形式即代数和的形式,并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 算及其运算顺序。还要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既关注课堂教学的本质,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在本节课上不足的地方是:1.时间掌握的不好有一些前松后紧,以至于后面没有时间来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就显得有一些虎头蛇尾了。2、练习的形式还有些单调,如时间富裕还可以准备一些判断练习,把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写出来,让学生来进行判断,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强化来练习,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3

一、知识回顾

(1)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

(2)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同号、异号、相反数)

二、新课导入

计算:-5-(+3)+(-7)-(—15)

解:原式=(-5)+(-3)+(-7)+(+15)=0

另解:原式=-5-3-7+15=0

强调:①省略“+”②省略“()”③更简化

读法:①读代数和;②直接读+、-

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三、例题讲解

例计算下列各式略

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

⑴写成代数和;

⑵观察有无相反数;

⑶运用交换、结合律达到同号相加或同分母运算或凑整

⑷写出结果

四、学生练习

可以在黑板的下方进行。

讲解评析、纠错订正。

数学思考:

计算:1-2+3-4+5-6+7-8+…+99-100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A、B、c分层次布置。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一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进行包括小数或分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有理数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进行计算,并体会有理数加减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

难点:减法统一成加法再写成代数和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本P56图是一条河流在枯水期的水位图。此时,桥面距水面的高度为多少米?

可用两种方法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法:观察画面,从实际问题出发,桥面高出平均水位12.5米,水面又低于平均水位3分米(0.3米),两段高度的和就是桥面距水面的高度。可得算式:12.5+0.3=12.8(米)。

第二个方法:利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得算式:

12.5―(―0.3)=12.8(米)。

比较两个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另外,此题中进行了含有小数的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新课的进行

某地区一天早晨的气温是-9℃,中午上升了11℃,半夜又下降了6℃。半夜的温度是多少?

解法一:(-9)+11=2,2+(-6)=-4。

所以半夜的温度是-4℃。

解法二:-9+11-6=2-6=-4。所以半夜的温度是-4℃。

比较以上两种解法,结果是一样的,而解法二中的算式是有理数加减的运算。

议一议:P57议一议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学生将回顾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用以进行有关小数的运算。计算如下:

4.5+(-3.2)+1.1+(-1.4)

=1.3+1.1+(-1.4)=2.4+(-1.4)=1(千米)

此时飞机比飞点高了1千米。

注意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的计算过程。

还可以这样计算:4.5-3.2+1.1-1.4

=1.3+1.1-1.4=2.4-1.4=1(千米)

此时飞机比飞点高了1千米。

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1)我们可以把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使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化为单一的加法运算。

(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以后,保留各加数的性质符号,去掉括号并把加号省略,而形成加减混合运算的简洁的形式。

例1 计算(P58例1)

例2 计算:(1) (2)

解:(1)

(2)

三、课堂练习

1、课本P58随堂练习1、(1),(2),(3)

2、计算:(1) (2)

四、课堂小结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我们知道风是有理数的减法,都可以转化为加法,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去运算。因此,我们可以把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以后,可以将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

五、作业设计

1、P58习题2.7 1,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8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初步掌握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更准确地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

难点: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是在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减法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所以必须对有关法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运算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其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其三:“+”、“-”在不同情形的意义(运算符号及性质符号)

2、知识形成:

(引例)计算:

根据减法法则,按照运算顺序,有:

原式

在一个加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即有:

这个式子仍看作和式,有两种读法,

按性质符号: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加上10减去6减去4”

例: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两种读法)。

例: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

三、巩固训练:

P46.1、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比较少,但在其中就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在省略特号时,能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并能对省略加号的算式的准确读法。

五、家庭作业:

P471、23

六、每日预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篇5

1、填空:

(1)-7的倒数是___,它的相反数是___,它的绝对值是___;

2(2)2的倒数是___,-2.5的倒数是__;

52(3)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有理数是__。的倒数的相反数是__。

3(4)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5)绝对值小于2011的所有整数的积为_____。(6)三个数的积为正数,则三个数中负因数的个数是_个。

-2222与的和的15倍是__,-与的15倍的和是__ 3535(7)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倒数都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是____。

a<0 baaaaaa D、 B、若a,b同号,则ab>0,>0 C、bbbbbb2、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若a,b异号,则 ab<0,3、一个有理数与其相反数的积()

A、符号必定为正 B、符号必定为负 C、一定不大于零 D、一定不小于零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B、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为1 C、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同号 D、1和-1互为负倒数

5、已知两个有理数a,b,如果ab<0,且a+b<0,那么()

A、a>0,b>0 B、a<0,b>0 C、a,b异号 D、a,b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6、若a5,b2,ab>0,则ab___。

7、若a0,则

aa的值为。

m的值。

8、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1,求(ab)cd2009

9、化简下列分数:

1612549=

(2)=

(3)=

(4)=

4860.3224137510、计算:(1)49(5);

(2)-14 ×4(3)-24×(--1)

2514126(1)

(4)36×(-191762617)

(5)(-)×(-)+(-)×(+)

(6)(8)(1211418);

(8)(1121363416)(48)。

(10)(8)(7.2)(2.5)512;

5353(7)2721449(24);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 篇6

初一同步辅导材料(第9讲)

第一章有理数加减及其混合运算

【知识梳理】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即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法则指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由两部分构成:

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两数的绝对值相加或相减,以得到和的绝对值.

在加法运算中,最容易错的就是符号问题,运算时要特别注意符号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相关的运算律。

难点: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

【典例解析】

1、数轴上的一点由原点出发,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后又向左移动了4个单位,两次

共向左移动了几个单位?

解:(-2)+(-4)=-6。

答:这个点共向左移动6个单位。

2、计算:

(1)(3)(2

4334134)(2)1.21 527571(3)()(4)(3

4)(31

423

4)(2); 解 :(1)(3)(241)6;

(2)1.21(1.2)(1.2)0;

5

41334151(3)

31225254(4)3(2)(32)。77777()();

说明 严格按法则去做,对异号两数相加,关键是判断出两数的绝对值哪一个大,从而确定和的符号以及哪个数的绝对值减去哪个数的绝对值.

株洲大学生家教舒新 http:// 电话***

3、计算(1)(15)(20)(8)(6)(2)

(27)(

52)(

127)(2.5)(0.125)(

198)

(2)

解:(1)(15)(20)(8)(6)(2)

(15)(8)(2)(20)(6)(25)(26)1

(2727)(

52)(

12752)(2.5)(0.125)(

198

198)

(2)

(()(

127)(5)(2.5)(20)(

35)(

55)

141414 72

说明:把同分母的分数,互为相反数的数分别结合相加,计算起来就比较方便)0()()

【牛刀小试】

1、计算:(1)



11; 23

(2)(—2.2)+3.8;

(3)4(5)(+2

(7)(—6)+8+(—4)+12;

(9)0.36+(—7.4)+0.3+(—0.6)+0.64;

(10)9+(—7)+10+(—3)+(—9);

+(—5

16);(4)(—5

16)+0;

15)+(—2.2);(6)(—

215)+(+0.8);

(8)1

131

2 7373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0)(

57)()()4612

(1)3

919

(0.5)()()9.75

22(2)

185

395

(3)

()()()()()

(4)(8)(1.2)(0.6)(2.4)

(3.5)(

43)(

34)(

72)0.75(

7)

(5)

3、用算式表示:温度由—5℃上升8℃后所达到的温度.

4、有5筐菜,以每筐5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不足记为负,称重记录如下: +3,-6,-4,+2,-1,总计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5筐蔬菜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5.已知

2a15b40,计算下题:

(1)a的相反数与b的倒数的相反数的和;(2)a的绝对值与b的绝对值的和。

答案:

1、(1)5;(2)1.6;(3)

56

;(4)

5

;(5)0;(6)2 ;

(7)10;(8)0;(9)—6.7;(10)0;

2、(1)6(2)4.25(3)12(4)-12.2(5)

3、-5+8=-3(°C)

4、不足6克;244克

《有理数》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在引入了负数后,本课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宜过多展开。

教学准备

用电脑制作动画体现有理数的分类过程。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1、我们把小学里学过的数归纳为整数与分数,引进了负数以后,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将如何归类?

2.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如果由A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什么意义?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P76-77练习十二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所学规律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规律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6/7÷6/11 1/9×3 1÷2/3 3/4÷3/5

11/6×3/11 4/9÷3/8 24×5/6

二、完成练习十二第6-11题

1.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练习评讲。

2.完成第7题左边竖排。

让学生先划出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3.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4/5×10/3—2/5×10/3 7/8÷3/8—1/8÷3/8 5/9×(18/35—9/40)

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4.完成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然后解答,集体评讲。

5.完成第9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列式解答。

6.完成第11题

学生弄清题意,找出所需条件,列出算式,解答,师生共同评讲。

三、强化训练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4/5×( )-2/5=2 ( )÷6/25-2/7×7/8=19/4

2.小明是个粗心大意的孩子,在做一道除法算式时,把除数5/6看作5/8来计算,算出的结果是120,这道算式的正确结果是多少?

学生先思考,尝试解答,教师适当点评。

四、本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完成第7题第2竖排,第10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篇9

有理数的乘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联系实际,加强理解,体会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从小学所学过的一个数的平方与立方出发,介绍了乘方的概念,容有关联的是后面“科学计数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等部分内容。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法: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

亿库教育网http://

亿库教育网http://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

底数a

规律: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n

亿库教育网http://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从思考问题到问题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中间围绕“自学-交流、更正-点拨、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的能力。不足之处:在练习的讲评上,应给学生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10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利用例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得出加法运算律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简化计算。

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彼此间的合作,增强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自行编题打破了一味由老师出题的模式,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灵活性。在课堂的组织上,精心安排:从“我为小组添彩”-“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各个环节组织有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为例题的讲解打下很好的底子,使学生能迅速而准确的分析问题的实质。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典型例题 篇11

例1 计算下列各式:(1)

(2);

(3);

(4).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说明: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或有理数的减法的题目,要先进行全面分析,找出特点,采用适当的步骤,才能计算正确、简便和迅速,如多个有理数相加、一般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逐个进行计算而得出结果.但根据题目特点,若能应用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的一定要先用这些运算律,不但可以简便运算,而且还能防止出错.另外,加数中若有相反数,也应先把相反数相加.

例2 计算: .

分析 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运算的顺序是由左向右,所以该题我们可以由左向右依次进行;也可以先利用减法法则把式子中的减法运算都变成加法运算,再考虑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解 方法一:

方法二:

说明:(1)在运用结合律和交换律时,我们首先要根据减法运算法则把式子中的减法都变成加法;(2)在交换数的前后位置时应连同符号一起交换;(3)在我们运算熟练之后,负数相加可以省略“+”号,但我们可以仍然认为是加法.如以写成:

可 +„.

例3 计算下列各题:

.其中的„-9-10+„可以看成是„+(-9)+(-10)(1);

(2);

(3).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说明:计算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首先应用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的形式,再考虑能否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最后求出结果.一般应考虑到符号相同的数先加(需交换加数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符号一同交换);互为相反数的数先加,同分母的数先加,和为整数的几个数先加.

例4 计算:

(1);

(2)

分析(1)题的关键是确定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还应先算括号内的;

(2)题的关键是求出绝对值符号中式子的值,进而求出整个式子的值.

解(1)

(2)

说明: 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小学学过的确定运算顺序的方法仍然适用.

例5 已知有理数,满足,求 的值.

的绝对值都为非负数,即 分析:条件中是两个绝对值的和等于0.因为任意一个有理数 .而两个有理数的和是0的话,这两个数必互为相反数,即 .所以有且只有: 且 .于是可以求出、的值,进而求出原式的值.

解: ∵,∴,且.∴,且.∴,且.∴,∴.说明:本例反映出绝对值的一个特性,即如果几个有理数的绝对值之和等于零,则这几个有理数都等于零.

例6 在数轴上,P点表示2,现在P点向右移动两个单位后,再向左移动10个单位;(1)这时P点必须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单位才能到达原点;(2)把P点从开始移动直至到达原点这一过程用一个有理数算式写出来。

分析 按要求我们把每次P点移到的位置标在数轴。

(1)很容易知道P点要到达原点必须向右移动6个单位;

(2)P点原有对应的数是2,而每次向右移动一个单位就等于+2,向左移动一个单位等于+(-1),所以移动全过程对应的算式就是:

2+2+(-10)+6=0

解(1)P点必须向右移动6个单位,才能到达原点。

(2)2+2+(-10)+6=0

说明:(1)要真正理解有理数和数轴的关系;(系。

上一篇:建筑施工贺信下一篇:采薇完整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