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生活的古诗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边塞生活的古诗

边塞生活的古诗 篇1

1、演绎古诗词

诗重情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提倡“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 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领学生快活地学,美美地学。

(1) 唱诗。诗是凝固的音乐,我国古代的诗词,自产生之时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蝶恋花》,李煜的《相见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继《枫桥夜泊》等都改变成了流行歌曲。而唱歌是学生喜爱的,所以在古诗文诵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意境,联系自己喜爱的歌曲,找到该歌曲的曲谱,把古诗文填入到曲谱中,然后吟唱。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高兴,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2) 画诗。画家用线条,色彩表现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好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 从而使诗 情画意融 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初步的学习体验,画出诗中的人物和景物,学生基本上能把诗中的内容表达出来,而且学生为了把画画得逼真,查资料并不断地诵读,自己能很好地把握了诗中的情感,这远比教师单调的讲解效果来得好。

(3) 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法。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叙事性强,篇幅长,假如仅是讲讲背背,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而且读背起来很不容易。我让学生把它改变为话剧,由他们来表演妇人、儿童、丁壮、白居易等人,在课堂上表演,这样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更进一步理解了当时农人的艰辛和诗人的情感。

2、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邃,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古诗词,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而且还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1) 在聊天中运用诗词。

现在的学生一到休息时间,喜欢在网上和同学聊天,虽然父母竭力阻止,但他们背地里还是偷着乐。所以教师可因势利导,给学生搭建QQ群,在网上和他们聊天,而且鼓励他们能引用学过的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时提出了一个话题,学生会蜂拥而至,能把自己积累的古诗词“翻”个遍,在聊天中不仅文采飞扬,加强了表达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提升了自己的品位。

(2) 在校园中营造诗情。

校园是学生一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张贴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时时学习古诗词,处处欣赏古诗词,让学生沉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我们学校的操场围墙上、每层楼的转角处都张贴着激人奋进的古诗词;中午、傍晚的电子屏会显示互爱的古诗词;在班级里,每个班级贴有古诗词,在学习园地里有学生自创的诗词,也有摘录的古诗词。在这样一个诗的海洋中学习生活,要不懂点诗也难了。

(3) 在社会活动中吟诗。

生活处处是语文,同样,学习语文不能仅在课堂。我们要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吟诗、作诗。趁学生外出实践活动和红色基地锻炼,以及扫墓、野餐等活动,让学生对着山水吟诵写山、水、树的诗句,还鼓励学生即兴自创诗。

3、娱乐古诗词

游戏始终是孩子的天性,在校园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而且让学生的诗情得以展现。如组织开展古诗擂台赛、古诗闯关、古诗积分卡、诗词书法绘画赛、古诗汇演等一些生动的活动,让古诗渗入到了孩子的精神家园,品味了学诗的情趣,释放了学生的智慧,更是滋养了学生的诗情。

边塞的古诗 篇2

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关于边塞的诗句。

三、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四、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五、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六、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卢纶<塞下曲・其二>

七、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八、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九、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十、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十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十二、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十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十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十五、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十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求描写边塞的古诗词 篇3

NO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NO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____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NO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NO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NO5、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NO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NO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

NO8、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NO9、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____徐锡麟《出塞》

NO10、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NO1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NO12、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____许浑《塞下曲》

NO13、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____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NO14、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____王翰《凉州词二首》

NO15、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NO16、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NO17、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____李白《关山月》

NO1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____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NO1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NO20、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____王维《少年行四首》

NO21、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____李益《塞下曲》

NO22、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____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NO23、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NO24、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NO25、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____王维《使至塞上》

NO26、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____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NO27、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____徐锡麟《出塞》

NO28、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____李益《塞下曲·其一》

NO29、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____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NO30、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____张说《幽州夜饮》

NO31、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____严武《军城早秋》

NO32、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____陈羽《从军行》

NO33、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NO34、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____李益《从军北征》

NO35、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____李颀《古从军行》

NO36、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____李颀《古意》

NO37、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NO38、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____戎昱《塞下曲·其六》

NO39、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____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NO40、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____马戴《出塞词》

NO41、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____王涯《塞下曲二首·其二》

NO4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____高适《蓟中作》

NO43、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____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NO44、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____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NO45、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____高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塞上闻笛》

NO46、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____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NO47、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____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NO48、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____李益《度破讷沙二首·其二/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NO49、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____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篇4

一、定义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二、鉴赏指导

1.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与亲友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4.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边塞诗的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6.边塞诗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7、一般鉴赏方法。

第一、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第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第三、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等。

8、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三、赏析示例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鉴赏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现在读者还可看到诗中写景亦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如高适这首诗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从军行(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一)赏析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心情。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能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四、高考链接 【例1】(2009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答:(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朔云边月满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例2】(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习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

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例3】(2010陕西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习题。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

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

边塞生活的古诗 篇5

一、在文化 生 活 教 学 中 恰 当 使 用 古 诗 词 有 利 于 提 升、推动学生的思想觉悟

文化生活的教学要把握思想性,因为它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学习课程,更是一门思想文化教育课程,尤其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化生活的教学要突出课程的思想性与文化价值,围绕高中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 成,逐步展开 知识的学 习理解与 能力训练。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精神内涵。“诗言志,歌永言。”(选自《尚书·尧典》)“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选自《论语·阳货》) 阅读古诗词,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贤人君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仁人志士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文贤哲人深刻精辟的人生思考。例如在教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时, 笔者选用了李白的诗《行路难》。

这首诗写于诗人功业未成,被迫离开长安之时。作者找不到出路,内心痛苦,但又倔强自信,不因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全诗感情激荡,起伏多端。其中“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激越高亢,唱出了自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该诗词,分小组探究、分析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价值导向,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不折不挠的精神追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进而更深切地感受到“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恰当使用古诗词有利于引导 学生获得参与文化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文化生活的教学注重以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情 景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文化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和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从 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隽永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词在教学中的运用显然是必要的,又是必需的。例如,在教学“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古诗词,有利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以《诗经》为例,很多成语来源于它,如辗转反侧(《关雎》“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忧心忡忡(《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万寿无疆(《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等。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一部 分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其语义的变化;或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展示,从中体味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

二、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恰当使用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钟启泉曾经指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 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选择不同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例如在教学“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请几位学生分别 朗读他们 自己整理 的爱国诗 人的诗作。 有的朗读屈原的《离骚》,有的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有的朗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朗读的学生满怀激情,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感受诗人们真挚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课后,布置学生分组整理爱国主义诗词,举办爱国 诗词朗诵会或板报展等,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边塞大漠风景军旅生活的诗句 篇6

出塞(王之涣)(五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马诗(李贺)(六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卢纶)

(一)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

宿温城望军营 --唐 骆宾王

虏地寒胶折,边城夜柝闻。兵符关帝阙,天策动将军。

塞静胡笳彻,沙明楚练分。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

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烟疏疑卷幔,尘灭似销氛。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望荆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试论唐代士人的边塞之旅 篇7

揭开唐朝边塞之旅序幕的士人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骆宾王 ( 619 - 约687) , 字观光, 婺州义乌 ( 今浙江义乌) 人。咸亨元年 ( 公元670年) , 四月, 吐蕃入寇, 陷西域18州。骆宾王希冀立功边塞, 随军离京, 越三水, 驱五原, 过交河, 经天山, 抵达龟兹前线。[1] ( P385) 在此期间, 创作《从军行》、《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等, 慷慨激昂, 悲壮雄浑, 实开有唐一代边塞诗之先声。咸亨三年 ( 公元673年) 夏初, 从西域随军调赴姚州 ( 今云南姚安县一带) 平叛, 翌年冬离蜀回京。戎马生涯历时三年有余。

在初唐边塞之旅中, 骆宾王前驱先路, 陈子昂接踵其后。陈子昂 ( 659 - 700) 字伯玉, 梓州射洪 ( 今四川射洪县) 人。陈子昂曾两度从军, 参谋幕府。武则天垂拱二年 ( 公元686年) , 从左补阙乔知之北征东突厥的同罗、仆固。三月, 经陇坻。四月, 次张掖河。五月, 次同城。八月归至张掖。历时约半年。万岁通天元年至二年 ( 公元696 - 697年) , 从建安郡王武攸宜东征契丹, 历时十个月。作《东征至淇门答宋参军之问》、《答韩使同在边》、《登幽州台歌》等诗。在征戍期间或前后, 他大约写了二、三十首有关边塞题材的诗作, 丰富了初唐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提高了边塞诗的创作水平。

如果说初唐的边塞之旅是序幕, 那么盛唐的边塞之旅就是高潮。在盛唐边塞之旅的文人中, 曾经两度出塞的有王维、高适、岑参等。

王维 ( 698 - 759) , 字摩诘, 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人, 后迁居于蒲 ( 今山西永济西) ,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边塞生活, 主要在出使凉州、监察秦代等时期。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 公元737年) 秋, 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 从长安出发到凉州, 宣慰边地立功将士的。十一月四日到凉州崔希逸幕府, 并兼任大使幕府的判官。王维的凉州之旅虽然不足一年, 但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创作出不少优秀的边塞诗, 像《出塞作》、《使至塞上》、《从军行》、《陇西行》等。天宝四年 ( 公元745年) 春天, 46岁的王维以侍御史的身份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返回京城的时间应为天宝五年 ( 公元746年) 春天。从王维提到的地名看, 他到过榆林、新秦二地。榆林郡, 治所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 新秦郡, 治所在陕西神木县北, 都是唐天宝时的地名和建制。这个时期他写的边塞诗主要有《榆林郡歌》和《新秦郡松树歌》。[2] ( P82)

高适 ( 701 - 765) , 字达夫, 渤海礎 ( 今河北景县) 人。早年生活困顿, 随父旅居岭南。20岁时, “西游长安, 不得意归。客游梁宋, 定居宋城 ( 今河南商丘) , 躬耕取给”[3] ( P360) 。开元二十年 ( 公元732年) , 北游燕赵, 欲入信安王幕府从戎, 未能如愿。但深入了解边疆情况, 军中内幕, 写出不少深刻反映现实的边塞诗篇。天宝八年 ( 公元749年) , 由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 中第, 授封丘尉。天宝十年 ( 公元751年) , 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任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官拜左拾遗, 转监察御史, 又佐哥舒翰守潼关。后从玄宗至蜀, 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 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 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 进封渤海县候, 最终逝于长安。高适两度出塞, 在辽阳、河西等地都留下了足迹,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 如《燕歌行》、《蓟门五首》、《蓟中作》等。

岑参 ( 715 - 770) , 祖籍南阳, 生于仙州 ( 治所在今河南叶县) 。天宝三年 ( 公元744年) , 登进士第, 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 ( 公元749年) , 弃官从戎, 启程赴安西幕府。越陇山, 过渭州, 经临洮军, 至金城 ( 今甘肃兰州) 。过河西后, 出阳关, 走晋法显所经路线, 度碛, 溯河西上至龟兹 ( 今新疆库车) , 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4] ( P348) 两年后返回长安。天宝十三年 ( 公元754年) , 再度出塞, 摄监察御史, 充北庭节度判官, 于四月初出发西行, 过临洮, 经河西, 走伊州路至庭州 ( 今新疆吉木萨尔县) [4] ( P352) , 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3年。安史之乱后, 至德二年 ( 公元757年) , 随安西、北庭兵至凉州。后扈驾入京。他的边塞诗作有《敦煌太守后庭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虽然王维、高适、岑参都曾经两度出塞, 但是王维是以朝廷重臣赴边的。相比之下, 高适与岑参的边游更具有代表意义, 他们可以称之为盛唐边塞之旅的典范。他们将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志向抱负, 与“倚马见雄笔, 随身惟宝刀”[5] ( P207) 的英雄气概结合起来, 表现了热情奔放、壮阔豪放的风格。

及至中唐时期, 盛唐时的幽州河朔塞外地区, 已成为藩镇割据之地。兵燹不断, 生活艰苦, 文人士子立功边塞的英雄气概已消失殆尽, 边塞之旅也随之衰歇, 边游之风也由盛唐的热情、豪放和浪漫变为悲凉、感伤和深沉。李益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李益 ( 748 - 829) , 字君虞, 祖籍陇西姑臧 ( 今甘肃武威) , “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身世族家庭, 生于盛时, 长于乱世, 但倾心苦读, 博览群书, 诗名早著。大历四年 ( 公元769年) 登进士第, 越二年授华州郑县 ( 今陕西华县) 尉, 旋即迁主薄。后因仕途坎坷, 颇不得意。大历末, 被罢职。建中元年 ( 公元780年) , 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 开始走上“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道路。翌年, 随崔宁巡行朔野。建中三年 ( 公元782年) , 入幽州节度使朱滔幕。[6] ( P385) 次年, 登拔萃科, 为侍御史。此后, 又先后入鄜坊节度使论惟明幕、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回京后, 官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 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从军前后历时18年, 是有唐一代从军出塞时间最长的边塞诗人。在边塞生涯中, 他曾登长城极目远眺, “有日云长惨, 无风沙自惊”[7] ( P94) ; 上天山感受到“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7] ( P119) ; 在朔方 ( 今陕西靖边白城子) 城楼, 亲眼目睹了边地人民送子弟远征的离别之场景。李益的边塞之旅虽然悲凉感伤, 却不失悲壮慷慨。其旅游之作具体地再现了中唐边塞的真实风貌, “每一篇就, 乐工赂求之, 被于雅乐, 供奉天子”[8] ( P177) 。因此, 李益是中唐边塞之旅当之无愧的典型代表。

唐朝士人热衷边塞之旅, 其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是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 社会安定, 交通畅达, 而且从唐太宗、高宗到玄宗时代多次用兵边塞, 并在与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战争取得节节胜利; 其二是由于战争的特殊性质和边塞的艰苦环境, 从军边塞要比其他途径升迁更快; 其三是边塞殊异质朴的民风民俗、雄浑壮丽的山河景观, 也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杨柳、骆祥发.骆宾王评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

[2]张清华.论王维的边塞诗[J].中州学刊, 1984 (3) .

[3] (唐) 高适著, 孙钦养校注.高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4]廖立.岑参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5] (唐) 高适著, 孙钦养校注.高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6]卞孝萱.李益年谱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7] (唐) 李益著, 王亦军、裴豫敏编注.李益集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

阳关, 盛唐边塞诗的永恒符号 篇8

关键词:阳关,盛唐,边塞诗

盛唐时代孕育了盛唐边塞诗的宏伟气象。在盛唐这样一个繁荣强盛的时代, 对外交往活动很多, 跟外族的战争也不少, 或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 或是为了拓展疆土。这就给盛唐诗人们提供了写边塞诗的背景。而此时, 投笔从戎、西出阳关也成了诗人们博取功名, 进入仕途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就更加促进了唐朝边塞诗的发展。

而西出“阳关”带给诗人们的到底是什么呢?过去的读书人因为居于一隅, 眼界未免有些狭小, 再加上人生道路的狭窄, 生活内容的贫乏, 作起诗来总不外乎怀才不遇、感时伤怀的那一套。而如今出了阳关, 到了塞外, 眼界一下子开阔了, 而且对边塞生活和士兵的情感也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笔下自然也就生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风光。

一、别离的愁绪

抛妻别子, 西出阳关, 身在塞外, 心念家乡, 离别的愁绪占据了诗人们的心房。离别之伤, 绝非一种滥情;离别之文, 也绝非附庸风雅。居于塞外的诗人们面对亲人、朋友的别离, 那份思念、那份愁绪亦如决堤的洪水, 一发而不可收拾, 也只有西出阳关, 亲身经历才更能体会到这份别样的愁思。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的愁绪不禁涌上心头, “更尽一杯酒”也是想让朋友忘却离别的愁苦。面对别离, 我们不能不动容, 于是发自肺腑地慨叹“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点悲伤、有点哀叹, 也许只有出了“阳关”, 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无故人”的感受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没有徒自“悲莫悲兮生别离”的伤感, 也没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哀叹, 这里给我们的是一幅壮行的图景。高适用黯淡的景色却反衬出豪壮爽朗之情, 在送别友人的悲凉中却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襟。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悠扬哀怨的羌笛载着这支凄凉的乐曲在空中飘荡, 身处孤独无依的万仞山中, 倾听着这如泣如诉的乐声, 有谁能比那些生死未卜的将士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呢!而那些诗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来到塞外, 才更加思乡。柳即是留, 一曲《折杨柳》道出了无尽乡愁。正是西出“阳关”才给了诗人们这样一个机会去感受这份离别、这份思念, 为我们留下了这些或哀叹或激昂或伤感的精彩诗篇。

二、豪迈的情怀

盛唐武功强大, 诗人们西出阳关, 更增添了他们的慷慨豪情。边塞壮阔的景象, 艰苦的环境挡不住诗人们的豪迈情怀, 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更加铸就了他们的英雄气概。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典型便是王昌龄。他在《从军行》中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斩楼兰终不还。”这股气势、这份豪情, 将将士们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试想一下, 若是诗人自己没有这份豪情, 又怎能写出这样的豪迈之辞呢!“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语言刚健有力, 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豪情万丈。难怪明人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在王翰的《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抒写了一个战士的悲壮情怀, 踏上战场, 也不知能否归来。男儿有泪不轻弹, 与其哭哭啼啼不如举杯痛饮, 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不畏死亡的豁达胸襟。高适在《燕歌行》中写:“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慷慨激昂, 气势磅礴。“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 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 一经何足穷?” (高适《塞下曲》) “丈夫三十不富贵, 安能终日守笔砚?” (岑参《银山碛西馆》) 更是表达了盛唐诗人不甘平庸、渴望功业、追求不朽人生的凌云壮志。而所有这些豪迈情怀都来源自诗人西出阳关后的直接体验, 不能不说西出“阳关”是一个契机。加之唐朝诗人们本身对于国家的信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才成就了诗人们的慷慨激昂。

三、奇异的风光

别林斯基说:“美就存在于那个观察者的心里。”奇景倘若没有人去发现、去描绘, 那就无异于不奇之景。美的事物只有嫁给了美的心灵, 才会产生出美的艺术品。

边塞诗之所以能够使人心潮奔涌、耳目一新,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具有“异域色彩”。而正是西出阳关才让诗人们领略了不一样的边地风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雄伟壮阔, 让人想到大漠空旷一望无际, 袅袅孤烟化作一条直线;黄河横贯, 视野无所遮挡, 之间一轮圆日落下。“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而在所有描写边地风光的诗人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岑参,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 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呈现出一幅不一样的边塞图景。无边无际的沙漠, 飞沙走石的狂风, 八月漫天的飞雪, 热焰腾腾的火山……这一切的一切都被他用敏锐的眼睛捕捉下来, 经他热情的心熔铸化作一个又一个雄奇瑰丽的图景。于是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有了“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描写, 是诗人们西出阳关最直接的结果。若没有诗人们的西出阳关, 我们又怎能看到这奇异的边地风光呢!

不得不说西出“阳关”为诗人们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使他们的眼界开阔、感情丰富、思想变化, 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在这里他们领略了奇异的边地风光, 抒发了壮志豪情, 经历了离别思乡的愁苦。宏大的气象, 磅礴的气势, 这些正是盛唐边塞诗人带给我们的特殊感受。

参考文献

[1]任文京著.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高兴文著.西出阳关[M].花城出版社, 2008.

[3]岑参边塞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毕士奎著.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

形容儿童生活的古诗 篇9

1、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唐·王维《田园乐》

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村晚》

3、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唐·刘禹锡《踏歌词》

4、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

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

——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5、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杨万里《舟过安仁》

6、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唐·郑谷《淮上渔者》

7、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唐·杜甫《江村》

8、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

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

——清·轩治翁

9、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唐·吕岩《牧童》

10、我亦以前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李益边塞诗浅析 篇10

李益在《从军诗序》中说:“出身二十年, 三受未秩;从事十八载, 五在兵间。故其为文, 咸为军旅之思。”可见作者是久经军旅, 几历战场, 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 对征人内心世界体察入微, 因而几笔勾勒, 就将塞外天高地阔的特点摄入诗中。一首小诗, 就能概括凝聚戍边战士在行军途中, 激战前夜悲壮激烈的情怀和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纵观李益的边塞诗, 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反映守边战士孤危、凄苦的情怀, 反映了边愁乡思之情。这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益的边塞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如《受降城闻笛》《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从军北征》《听晓角》《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等一批边塞诗作。《邠宁春日》是李益四十多岁时在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府任职时写下的一首七绝:“桃李年年上国新, 风沙日日塞垣人。伤心更见庭前柳, 忽有千条欲占春。”这时他第四次从军塞上, 随着年岁增高, 思家怀乡之情更迫。“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闻笛》) 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望乡之情。“边霜昨夜坠关榆, 吹角当城江月孤。” (《听晓角》)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从军北征》) 这些都写出了征人的边愁乡思之情, 通过笛声、号角来表达。

2.揭露和控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统汉烽下》就是这样一首诗:“统汉烽西降户营, 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 此地无人空月明。”朝廷勒石燕然之功意味着什么?是战场上的累累白骨, 是一轮清冷的明月照着空旷的荒漠、杳无人迹的广袤边土, 这种塞外景象, 注进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对战争的控诉, 对朝廷的批评。

3.抒写对入侵者的仇恨和杀敌报国的豪情, 抒写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塞下曲》 (其一) 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 表现出一种“壮美豪情”。《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双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同样表现了安边卫国的豪情壮志。还有《度破纳河二首》 (其二) , 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

4.揭露了边将的腐败和朝廷的昏聩。在《赵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一诗中写道:“汉庭议事先黄老, 麟阁何人定战功。”边城紧急军情飞报入宫, 但朝廷“议事先黄老”, 置国家大事于不顾。面对政治腐败, 诗人发出“何人定战功”的感慨, 既有谴责, 又有深切的忧虑, 显得深重而愤激。

5.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既写了战争之暇, 骑射习武, “远见平原上, 翻身向暮云” (《观骑射》) 的情趣和“微月东南上戍楼, 琵琶起舞锦缠头” (《夜宴观石将军舞》) 的欢乐, 又描绘了“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塞下曲》四首之一) 的优美景色和“眼前风来沙旋移, 终平玉省草生时” (《度破讷沙二首之一》) 的苦寒气氛。

李益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上五个方面, 接下来谈一下李益边塞诗的抒情特色。

对于李益的边塞诗, 前人推许者甚众。许学夷云:“益七言绝, 开宝而下, 足称独步。” (《诗源辨体》卷二十三)

唐自安史之乱后, 国力日益削弱, 边患越发严重, 而李益在前期生活中, 仕途颇不顺, 这就使得李益的边塞诗和盛唐边塞诗不同, 虽然诗所反映的意境博大广阔, 但总有一股哀思充塞诗中, 可以说“悲壮”是他边塞诗的基调, 在此基础上折射出种种的情绪, 反映出复杂矛盾的心态。胡应麟曾以“神秀”诩之 (《诗薮·内编》) 卷六) , 清代管世铭亦以“悲慨”称之 (《读雪山房唐诗·七绝凡例》) 。我认为, 李益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主要是含蓄婉折, 哀怨动人, 形象鲜明, 凝炼谐美, 既有盛唐音调的余响, 又露中唐气象的端倪, 既有王、李诸家的神韵, 又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1.李益的诗歌, 有不少写到了乐章, 特别是边塞诗更为突出。在他的边塞诗中, 涉及和直接描写音乐的作品达十多首。所以说, 擅长以音乐情绪展示人物的思想活动, 创造婉折起伏、激荡人心的艺术意境, 是李益边塞诗最突出、最显著的抒情特色, 是李益边塞诗鲜明的个性特征, 也是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李益有“茄萧汉思繁” (《五城道中》) 的诗句, 可以概括其边塞诗中描写音乐的篇什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即音乐之声, 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故土的无尽情思。

如《从军北征》中:“天上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诗人对笛声的音乐特征作了概括的表露, 暗示出《行路难》的“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郭茂倩, 《乐府诗集》卷七十, 引《乐府解题》) 这时的士卒正在艰苦的夜行路上, 本来怀有深深的乡愁别恨的情绪, 当他们忽然听到那哀怨的《行路难》笛声时, 情绪便受到感染, 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引发了对家乡的眷恋。又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望尽乡。”《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其一) :“行人夜上西城宿, 听唱梁州双管逐。”等等, 都是以乐声来寄托情感的, 通过乐声来窥视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李益的边塞诗诗情幽怨, 形象丰富, 色泽鲜明, 语言自然凝练, 韵味含蓄隽永, 音律谐和高亢, 诗风接近王昌龄。从语言上看, 李益的边塞诗能以洗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几处吹茄明月夜, 何人倚剑白云天。”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这一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 蕴含了极为丰厚的思想意义, 抒写了对故乡的思念情绪, 对边防的深切关注, 以及对理想的自我喟叹, 容量富赡, 精深警策, 沈德潜称之“句特含蕴”。《夜宴观石将军舞》中:“更闻横笛关山远, 百草胡沙西塞秋。”以景语写情语, 后一句连用四个名词, 与岑参的“胡琴琵琶与羌笛”, 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音律上看, 李益的边塞诗音乐感强, 节奏鲜明, 顿挫起伏, 和谐优美, 这与它和歌唱的血缘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李肇《唐国史补》说其《夜上受降城闻笛》“天下亦唱为乐曲”。

从感情基调上看, 李益的边塞诗感情缠绵悱恻, 悲慨哀婉, 有着浓烈的抒情性, 能造成诗歌回环起伏的旋律。

我们可以以《从军北征》这首边塞诗来加以说明。这首诗写的是音乐, 而诗又富于音乐性。首句以气候渲染出低沉、阴冷的基调, 而这时又偏偏传来哀怨的笛声, 一个“偏”字, 使感情骤起。第三句变换表现角度, 节奏稍慢。末句突然转强, 以三十万征人的动作, 刻划出他们的思乡情怀, 抒情气氛推向高潮。全诗四句, 时缓时急, 时强时弱, 时转时准, 时抑时扬, 节奏跳动转折, 感情回复不止。清人毛先舒评此首“不减盛唐高手” (《诗辩坻》卷三) 。

可见, 李益七绝音律谐美、唱叹有致, 主要是因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鲜明的音乐感。

3.以景衬情是李益边塞诗的第三个鲜明特点。李益在边塞诗中常写到“月”, 可这种“月”, 是他乡异土之“月”, 含有诗人的特殊感觉, 诗人笔下的月景, 便成为一种特定的环境, 成为诗人情绪的外化。《统汉烽下》这首诗表面看来是颂扬战功的, 而实际上揭露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统汉烽西降户营, 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 北地无人空月明。”这种塞外景象, 溶进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对朝廷的批评, 集中地渲染出诗人的情感。“此时秋月满关山”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 “吹角当城汉月孤” (《听晓角》) , 这些月景都衬托着人物思家盼归的哀伤情绪。

在李益边塞诗中, “柳”和“水”也是常用的意象。如“伤心更见庭前柳, 忽有千条欲占春。” (《邠宁春日》) “无定河边数株柳, 共送行人一杯酒。”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谁之呜咽水, 重入故营流。” (《观回军三韵》) 诗人在这里以“柳”和“水”来抒发人物内心寂寞、忧伤的感情。

综上所述, 李益善于以边塞戎旅等为题材, 运用凝练自然、色泽鲜明的语言, 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手法, 和谐宛转的音律, 抒发戍卒、思妇的哀怨和自身的失意心情, 这就形成了他的慷慨悲凉的诗风。当然, 慷慨悲凉只是就其主要倾向而言, 由于诗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诗歌体裁表现内容的不同, 情况也是有区别的, 一般说来, 近体多深情幽怨, 古体多慷慨之气;长篇多变化, 短篇多含蓄;某些作品豪壮奔放, 另一些却又清淡闲雅。这些都是一个艺术上成熟的诗人所常用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下) [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0.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1.

[3]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M].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6.

[4]范之麟注.李益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4.

[5]田军等.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1, 5.

上一篇:优秀教师颁奖主持词下一篇:冰雪世界之行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