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共7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篇1

(2008-10-19 19:38:40)转载杂谈 ▼

标签:

分类: 学生家长的体会文章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王学万(县教科所副所长 中学高级教师)

何孝清(县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杨光胜(城郊联合学区业务专干 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组长:

卢桂荣(兴隆小学校长,小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课题组成员:

马如果(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张 毅(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向春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鲁小艳、吴艳艳(小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周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田华、张桂花(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全蓉燕(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周桂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八、开题结论: 专 家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自 我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九、开题论证专家数据表:

姓 名 职 称 任 务 签 名 卢桂荣 小学一级教师 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马如果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

张 毅 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 小学高级教师 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

向春亚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 鲁小艳

吴艳艳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

周 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田 华

张桂花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

全蓉燕 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

周桂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篇2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也蓬勃发展。在城市化脚步愈来愈快的前景下, 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趋之若鹜的涌进沿海或发达城市。因为他们工作的流动性特征, 导致了子女无法跟随他们生活在教育条件优越的城市, 只能在当地就近上学。

从我国政府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开始, 农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但仍不乏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产业结构化进程缓慢、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教育状况堪忧等问题。

基于此, 为了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教育阶段的详细情况, 我们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地走访, 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现场咨询的方式, 我们共走访了50所中小学的老师、学生, 涉及650个留守儿童家庭。

2 存在的问题

2.1 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2.1.1 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产生的冷漠性格不容忽视。

我们将城市与农村的儿童比较后, 发现农村的儿童存在的冷漠性格明显多于城市, 尤其以留守儿童为最。以调查的问题为例, 在问卷中设置了“你平常会和同学一起合作学习或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吗?”这一问题, 其中70.3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不会”这一选项, 与此同时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流露出的淡漠神情。由于平常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他们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 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 无法近距离长时间 (1小时以上) 与他人进行交流。

改进意见:随着农民工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如果这些单位能考虑到他们的现实需要, 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相信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存在农民工的单位可以成立专项基金, 这个基金可以来自抽取工作人员奖励工资的0.01%、管理阶层人员奖励薪水的0.1%、自愿捐助等。用此项基金定期组织温暖留守儿童相关活动, 帮助他们的父母为他们送学习用品, 为学校捐赠体育器材等。如果可能, 还可以分派企业高层主管下基层, 切身体会留守儿童的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建立帮扶机制。如此,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疼爱, 给他们成长道路上留下父母关怀的记忆。

2.1.2 留守儿童存在厌学情绪的状况令人堪忧。

由于无法真切体会亲情温暖的留守儿童, 在学习积极性上明显存在听之任之的消极思想。在为期一月的走访调查中, 接受访问的150个家庭里, 有59.87%的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其中男孩占比例中的78.54%。他们大多在老人的陪伴下成长, 与父母的沟通次数可称得上“凤毛麟角”,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学习上应投注的热情。问卷中有13.22%的家长一年回家一次;47.53%的家长半年回家一次;39.18%的家长两、三个月回家一次;7%的家长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父母虽说对他们的学习也重视, 却因无法近身辅导而对他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学习上的问题由于无人耐心辅导, 自己解决不了就放弃探寻答案。久而久之, 问题堆积使得他们再无法从容应对学习, 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改进意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效力, 关注留守儿童。当地主流媒体可以制作假期亲情专栏特辑。寻找当地100名留守儿童, 将他们送到父母身边, 为他们建立沟通的桥梁。在此期间媒体负责引导孩子与父母前往游乐园或当地名胜古迹游玩, 在嬉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久违的亲情, 感受家庭的温暖。相信在为期一周的快乐游览中会让原本不善言谈的孩子活泼开朗很多, 善于交流合作,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2.1.3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的现实无法有效解决。

由于亲情缺失产生的厌学情绪, 致使许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尽如人意。从调查的王某和李某同学四个学期得到的数据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王同学的学习虽然存在波动, 但其综合排名仍落后他人。这个同学学习成绩无法较快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学时无人辅导, 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由于自身羞怯不敢大胆向老师或他人请教, 导致学习问题越积越多, 成绩自然徘徊不前。

李同学则主要因为在第一学期后父母外出打工, 家里无人严厉管束, 造成他迷恋游戏, 无心学习。虽然家人在时他也不会向父母请教问题, 但有父母的教导, 他能够及时完成作业。而在父母外出后, 因年龄小, 无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在接触游戏后就无法自拔的情况, 最终导致学习成绩大不如前。

以上两位同学只是比较突出的表现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的原因所在, 还有诸如:家里农活偏多、家中兄弟姐妹多需要照顾、家里经济贫困无法买参考资料等等原因。这都造成了他们会成为优秀学生的可能大打折扣。

改进意见:目前, 我国各个城市基本都有高等学府, 可以建立大学生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的帮扶计划, 发挥大学生优势资源的作用。规定每周六或周日为帮扶日, 让大学生去自己帮助的学生的家里, 为他们讲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之所以无法提高, 是因为绝大多数存在课后无人教导, 大学生可以学有所用, 为他们答疑解惑, 这也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成长经历为他们带去多彩斑斓的社会主流文化, 相信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会让他们有理由确信知识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纷繁多姿的城市生活, 更多的是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

2.2 教师问题

2.2.1 教师待遇无法确切获得相关重视。

在农村进行教学的老师普遍存在对福利待遇不满的情况, 就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县级中小学教师工资平均每人每月1500 (不包括三金) 元左右, 能及时发放;镇级中小学教师工资平均每人每月1000~1300 (不包括三金) 元左右, 基本按时发放;村级小学教师工资平均每人每月800元左右, 无三金, 拖欠现象严重。而城市中的中小学教师每月基本达到1500~2000 (不包括三金) 元。农村教学条件艰苦或许老师能克服, 但辛苦工作后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让许多从事基层教育的教师无法接受。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基层教职工的利益, 可无法得到切实的实施, 这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严重的阻碍。

2.2.2 优秀教师的流失无法有效遏止。

由于教学环境艰苦, 设施简陋, 工资待遇不尽人意, 许多优秀教师选择进城发展或考取公务员另谋出路。这一现象无疑给农村教育雪上加霜。据统计, 有接近7成以上的教师考虑重新选择职业, 放弃农村教学工作。农村难留好老师这个现象近十年愈演愈烈。接受我们访问的张老师反映, 许多老师不愿意留在农村教学的原因大都是微薄的薪水无法给他们的子女带来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 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改进意见:教师福利待遇的落后导致优秀老师流失, 这加重了政府对基层教育改革的负担。老师的流失根源在工资少, 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教师坚守岗位, 为农村教育贡献力量。现阶段, 由于农村教师只有一份工作, 薪水微薄, 如若政府出面, 在老师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上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 让老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之外赚取额外的薪水, 鼓励教师从事两份职业, 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知识人才。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责任, 是探寻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需要政府、社会共同出力, 确保这项惠及全国农村教师的政策实施。

具体措施可以如下几个方面:

(1) 在当地农村建设中为老师寻求工作岗位, 例如村委会成员、会计、项目监理等。

(2) 当地各大杂志报刊可以为老师提供校对、排版等工作。

(3) 当地各大型工作培训机构也可以给老师提供工作岗位, 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老师讲解经验肯定可以满足这项工作要求。

2.3 政府问题

2.3.1 农村教学条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在我们走访的50所中小学里, 教学设备陈旧或缺少应有的教学仪器情况屡见不鲜。就中学而言, 只有县级中心中学才会有物理、化学实验室, 其他中学只虽有实验器材, 但这些器材大多因保存时间太久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就小学而论, 体育器材基本严重不足, 情况好的学校会有乒乓球、跳绳、毽子等;不好的上体育课时就只有自制的沙包或皮筋。诸如此类的基础设施在调研学校中基本都缺乏, 并且教室内的课桌椅有不同程度的年久失修现象, 在学生多的学校中一张桌子还会容纳3人共用。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无法全面开展, 滞后了新农村的建设。

改进意见:对于农村教学工作存在的教学设施简陋问题, 需要政府投注相应的施行办法。其中, 对城市中小学淘汰的桌椅、音响设备、教学器械等可加以维修改造, 捐助给需要的农村学校。

城市的中小学数目明显多于农村, 给学校配备的设施仪器也优于农村, 这些先进的教学工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系统问题, 此时就会由新进的设备代替, 而这些不能继续为学生服务的教具也随之束之高阁。如果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明确规定地方城市, 及时将废旧老化的仪器设备检修, 赠送给农村教学设施简陋的学校。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问题。

2.3.2 教育费用成为他们学习道路的“拦路虎”。

政府出台的“一费制”显而易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但是根据调查反映:家长、老师仍然觉得教育费用是比较沉重的负担。“一费制”虽然少缴了一些基本的学杂费, 但是目前的生活水平对年收入只有几千块的农民来说, 仍然是难以支付的。在一学年里, 除了上缴学费外, 还要补交各种资料费。这对于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们就尤为突出, 一年的资料费堪比几个月的生活费。其中, 不乏有考上高中但却因无力支付学费放弃继续接受高级教育的学生。

改进意见:自从国家实行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后, 教育用费不再让低收入家庭无所适从, 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当地教育部门应确保政策切实落实到位, 民政部门在核对低保贫困信息时, 做到公正公平, 不徇私枉法, 不畏强权, 为每个应受助的家庭争取国家补贴, 为他们雪中送炭。因不少地区出现富豪竟有低保证的相关报道, 激起了社会大众的热议, 低保是国家的惠民措施, 不应使原本惠及民生的政策变质。

3 总结

近10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问题受到了各个学者的广泛关注, 大家就此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在此基础上, 我们通过实地走访调研, 用实例论证分析, 得到了客观详实的资料, 综合评述了我国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不足, 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我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此项任务艰巨漫长, 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所以, 希望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大众共同努力, 改进完善社会主义农村教育工作, 让留守儿童无忧无虑学习, 为农村教育步入新阶段不懈奋斗。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 农村基础阶段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此过程中对我国教育机构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基于对安徽省阜阳市留守儿童的调查, 了解到留守儿童在长期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在此次调研中我们意识到只有从基础教育阶段着手, 才更有把握解决他们因为亲子情感上的缺失导致的心理扭曲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姚云,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4期.

[2]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1) .

[3]周宗奎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研究 篇3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愈益拉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趋势短期内不可逆转。“留守儿童”作为这种流动的副产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亲子分离问题与监护问题,对其监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倘若监护得当,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弥补因亲子分离带来的负面影响。前人的研究普遍将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四种。这也是目前留守儿童监护的主体模式。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在留守儿童监护模式的研究上至少有几大共识:一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监护模式为单亲、隔代监护;二是无论是哪种监护类型,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是不同的监护模式,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不同。[2]

本研究选取安徽、江苏两省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通过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班主任、学校负责人等的半结构式访谈和访问问卷,搜集了大量案例和信息。在监护模式上重点研究单亲监护与隔代监护两种,其余监护类型皆被归类在“其他模式”中进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讨论,以期能对监护机制的完善有些许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一)隔代监护的两大弊端——管教过度或无力监护:

隔代监护是指在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后,祖辈(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研究发现,隔代监护普遍存在两大弊端,即监管过度或无力监管。

1.监管过度,盲目追求监管效果:

子女外出务工,将孙子或孙女托付给自己,对于老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访谈中发现,很多老人认为只有自己把孙子或孙女照顾好,其父母才能在外安心务工,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自己无法和子女交待。很多父母外出务工前,都会叮嘱祖辈监护孩子的“注意事项”,如一定要看着他好好学习,不听话就尽管打骂等。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朋好友甚至老师,都会以孩子的听话程度、贪玩度、学习成绩等标准来衡量祖辈监护的好坏。这些都给祖辈监护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在其监管中采取了很多极端的、不计后果的措施。

案例一:张某(女)的老伴早年已过世,儿子儿媳在孙女8岁时外出务工,此后她成为孙女的监护人。其孙女目前在读初三,成绩优异,在班级名列前茅。据她所说,她从孙女五年级起就不允许其看电视、外出玩耍,因此养成了孙女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每天从学校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看书。孙女还经常以此为例,教育同村另一名不爱学习的留守儿童。访谈中发现老人对其监管成果十分满意,周围的其他老人(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十分羡慕她有着如此听话的孙女。

该案例中,老人的监管得到了孩子父母、邻居及孩子自身的认可。诸如此类从小就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耍的监管方式带来了“成效”: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优异。但这样的过度监管,是否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利呢?调查中笔者发现,该老人的孙女性格文静,不愿与人多说话。老人的监管方式的确促进了其在成绩上的优秀表现,但却忽略了孩子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蔡某是江苏某校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在其3-4岁时就外出务工,将其交给爷爷奶奶监护。奶奶从不允许他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原因是一次意外(和同学一起玩闹的过程中,他的额头被另一个孩子踢伤),这导致其较为孤僻,课余时间基本都是独处,闲暇时间(如周末)基本都是独自在家看电视。

蔡某的奶奶在孩子发生一次意外后,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担心孩子出了事不好向其父母交待,因此干脆不允许其外出玩耍。老人强制性改变了蔡某正常的成长环境,这直接导致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长此以往,必然对其发展不利。

2.无力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

已有研究发现,很多老人们奉行的依然是他们年轻时照看孩子的思想观念,只讲究给孩子吃饱穿暖,很少会考虑到营养、卫生等方面的问题。[1]但本次调查发现,除在江苏少部分家庭存在这样的情况,目前隔代监护中大部分老人都会对孩子学习、卫生、营养等方面的情况加以关注。取而代之的是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农村地区,大部分老人文化程度低下,很多都不识字,虽然也想管教孩子的学习,但却不知从何下手。

案例三:丁某在儿子儿媳离婚、儿子出去打工后与老伴一起成为孙子的监护人。她非常关注孙子的学习状况,据她所说,孙子十分贪玩、爱看电视,进入高年级以后成绩下降得很快,这让她十分着急。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自己感觉很无能为力,因为她从来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孩子就读低年级时,爷爷常教他做作业。但进入高年级以后,爷爷也没有能力再辅导了。

丁某正是隔代监护中老人在监管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案例,她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视,面对孩子成绩的下降,却只能干着急,无能为力。调查中也发现,老人们虽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却不倾向于选择诸如让孩子参加辅导班、为孩子买学习资料等方法。老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学习主要依靠自觉,认为上辅导班、买资料此类方法是浪费钱,更有甚者认为这是老师用来赚钱的手段。

(二)单亲监护——负担重,不利于家庭稳定

单亲监护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前人研究表明受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父母双亲中常常是父亲在外挣钱养家,母亲在家主持家务、抚育照顾子女。[2]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认为父母一方在家,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会比较全面,对其成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留在家中监管孩子的一方在承担农活、家务的同时又要照顾孩子,负担很重。

案例四:刘某今年42岁,家中有一子一女,其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除此外,家中还要种田、种菜。女儿今年刚上大学,儿子就读小学三年级。当问及她是否觉得辛苦时,她表示“农村里的人吃苦吃惯了”。

正因为留在家中监管孩子的大多是母亲,在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周到,但仍无法替代“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加上负担过重,无法保证监管的全面性,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当。研究发现,大部分母亲在其父外出后,没有过多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多为打骂。访谈中一位母亲表示“没有那么多精力与他(指孩子)讲道理”。

一名学校负责人表示,相对其他监护模式,单亲监护对于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是最有利的。父母一方在家,孩子有任何状况校方都可直接与其家长联系,出现问题也较容易处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等信息都能得到更好的传达。但当问及单亲监护在留守儿童的监管中是否值得倡导时,他表示,单亲监护对孩子虽然好,但长期的夫妻分离,家庭易生变。在调查中,笔者在江苏、安徽两地都发现了这样的案例。

nlc202309022312

案例五:杨某(11岁)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在家照看他,去年母亲抛下他,与同村另一名男子一同离家出走。

案例六:刁某的父亲在其出生后就开始在外务工,母亲一直照看他,直到他7岁时母亲与其父离婚。此后,他开始由爷爷奶奶监护。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人为了维护家庭稳定,主动提出监管孙子孙女,宁愿自己累一些,也要让夫妻双方共同外出务工。

(三)其他监护模式

除隔代监护、单亲监护外,上代监护、留守儿童还存在很多其他监护类型,但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的案例较少,这里仅就调查中发现的例子进行论述。

1、老师监护:

在安徽的调查点,笔者发现个别老师在家中开设寄宿点(主要是初中),父母外出务工后可以将孩子寄宿在老师家中,按学期支付寄宿费。父母选择此种监管方式的,大多是考虑到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得到较好的辅导。为更好地了解情况,笔者走访了当地一个老师家,并访谈了在这里寄宿的学生。该老师教初中数学,于2006年开始在家中开设寄宿点。走访时,他的家中寄宿了6名学生。

案例七:高某(初二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在外务工。他于今年2月份开始被寄宿在该老师家中。据他介绍,这里的伙食并不像当初老师向他母亲介绍的那样好(五菜一汤),一般是老师的家里人吃什么,他们就跟着吃什么。因为是在老师家,学生们都不敢有所挑剔。老师很少主动辅导他们的学习,他们也不会去问。六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环境类似学校宿舍,睡的是上下铺。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生大多是因为太过于调皮捣蛋,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父母才将其送到老师家看管。在这里,大家一起玩闹,甚至打架,完全没有学习的氛围。访谈中,高某称他因刚到这里不久,成了大家欺负的对象。

2、动态监护:

个案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在孩子读小学时,父母倾向于将孩子交给祖辈、亲戚等监护,但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三,大多母亲都不再外出,留在家中照看孩子。初三的孩子,面临考入高中的压力,大多父母认为能否进入一所好的高中,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因此他们甘愿放下工作,回家“陪读”。本研究中的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转化为单亲监护。对于此种转化,一名班主任表示小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如果没有接受到良好的监护,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不利。初中阶段,孩子的行为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一般来说即使父母在这一阶段回来,对其影响也不大。但事实情况是否如这位老师所说,监护模式的转化对留守儿童到底有何影响,仍有待研究。

三、结论与思考

总体上说,单亲监护可以保证孩子在生活上得到较好的照顾,便于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但监护人承受的负担较重,精力不足,对孩子的照顾无法面面俱到,尤其是缺乏对其心理上的关注。在教育孩子的方式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当,以打骂教育为主。同时,夫妻双方长期分居,不利于家庭稳定。隔代监护中,祖辈的监管易产生两种弊端:一是为保证监管效果,采取一些过度的监管措施,如禁止其与同伴玩耍、看电视等,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利;二是因精力及文化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力监管,只得降低监管标准,仅仅保障孩子的温饱。而由老师监管,不但监管效果难以保证,对孩子的照顾也会有诸多疏漏。同时,调皮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闹、打架斗殴、被欺负亦是常事,对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等都有负面影响。鉴于目前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以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应给予广泛关注,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要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培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机制,使其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同步。

不过,在此次调查中也发现,这些监护上存在的问题,也并非一定直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大部分留守儿童对于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表示非常理解,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亲情的缺失、监管的不力也使得一些孩子更加独立,自理能力强,比一般的非留守儿童更坚强。以上问题应与其监护机制紧密相关,也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篇4

教师教育学院07、2 严霞 07090201

3一. 研究的背景

1、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限制打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现在已经相当严重了,是社会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2、主要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

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

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3、发展走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

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4、宜宾县留守儿童简况:

宜宾县536所中学校中在校生12万人,其中留守儿童4万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三

分之一。据宜宾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虽然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但还是有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又选择了再次出去。”据宜宾县“留守学生”抽样情况调查表显示,该县单亲外出人数占了留守学生人数的36.32%,双亲外出的人数占了留守学生人数的63.68%。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不良嗜好增多,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等问题,老师在留守学生生活中既要充当师长角色又要充当父母的角色。关爱留守儿童是全方位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而该县目前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三、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

2、进一步该县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3、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宜宾县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宜宾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宜宾县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宜宾县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宜宾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研究。

6、宜宾县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

论依据。、问卷调查法:对宜宾县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该县在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

因果规律。、经验总结法: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六、研究的实施

1、调查设计

根据研究需要,需编制以下问卷:(1)中小学生学习情况及道德素质问卷;(2)中小学

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3、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进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11年1月——2011年2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该县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自身身份及人及范围窄,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联系调查对象困难或学校领导不愿配合等问题。还有就是就是现在还没找到所许调查问卷,有些需要自己编制的由于能力有限编起来可能有点困难。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篇5

研究报告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中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我校位于重庆东部长江之滨的万州、忠县、石柱县三区(县)的交界处,是石柱县唯一的长江口岸,北与“长江明珠”——石宝寨隔江相望。南距重庆市279公里,全镇面积66平方公里,辖7个村和4个居委,人口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7万,城镇化率48.5%,镇内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118米,是石柱县北部经济文化中心和除县城南宾镇以外的第一大镇。我校所在的地区辐射万州的武陵镇和忠县的石宝镇等11个乡镇,辐射地区现有各类学校35所,其中幼儿园20所(含民办)小学25所,初中6所,普通高中3所,现有在校生三万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我镇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超过全镇总人数的32%,约占1.2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据初步估计:留守儿童在义务学生中的比例高达60%以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我校市级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课题界定

“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 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2、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要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估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多达2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重庆占186万人左右。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另外据全国妇联2006年提供的数据,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相当之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殷世东、朱明山教授认为:“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以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董新良,王瑾教授认为:深入了解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状况,才能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目前,我县也大力推进“4+1”的留守儿童管服模式,但对课堂教育存在淡化倾向是该模式的最大不足之处。

在国内,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和著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凡这方面的研究,都以心理、安全、道德等作为切入点,研究的成果中基本上都包含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较少导致的学习问题和缺乏亲情的抚慰而导致的生活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现状,摸索出一系列适合农村中学 “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对策。

2、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各种品质进行培养,促进留守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3、通过研究,初步培养教师具奉献精神,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落实当地教育新政策,力所能及地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我镇经济健康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学校缺位、社会缺乏足够重视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等。

2、探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途径、方法、措施、策略。

3、摸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可操作模式。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假设

研究创新: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

研究假设: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较大发展,探索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模式。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者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全校留守儿童

2、本课题的研究者:课题组人员、全校班主任、部分青年教师。

七、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培训、课题实施、课题研讨等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完善课题的可行性方案。让研究的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研究。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个性、心理健康、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找出基本规律的研究方法。

3、调查法: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得出正确结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4、访问法:通过对农民工及其家庭和邻居以及与他们有交往的人群的访问,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从中发现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5、比较法: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横向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

1、以偏概全,忽略了对非留守儿童的关注。

2、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

3、单向度的教育过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八、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课题于2008年4月着手准备,并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于10月18日批准立项,2008年11月27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重庆市教科院研究员谭小林等县教研室领导的直接指导、全校老师共同参与下 隆重举行,标志着本课题研究正式拉开帷幕。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①、为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留守学生自己完成调查内容的填写,然后课题组人员将填写的内容用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使调查的内容更显得直观可信。表格内容如下: 表一

西沱中学留守儿童学生档案 2008.12班级姓名性别民族父亲父亲母亲姓外出生年月姓名名出打工1991-08-25余兴云石光芳×母亲外出打工×操行监护人称学习情个人素养谓(爷爷况(好等级(具体填写、奶奶、兴趣、爱好、一般(优哪方面的缺、良外公、外、不点)、及婆等)好)格、父亲唱歌;看书爱耍;生气一般良父亲父亲爸爸爸爸爸爸跳舞、看小说对学习不感兴趣一般跳舞 上网画画唱歌爱上网自控力差自控力差爱看小说一般一般一般不好及格良良及格优家庭地址联系电话②、《西沱中学留守儿童学生档高一8初二1初二1初二10初二10初二8初二9余顺利谭天冉埝邱伟谭巧谭海丽王春兰女男男男女女女汉土家土家土家土家汉土家冷水乡八龙村西沱云梯新华街62#万朝万兴复家沿溪陡岩丰华西沱双桥沙湾西沱玉石大祥***1994-11-10谭小平王玉莲×√1994-10-13冉龙才刘艳芳×√1994-7-101995-5-01994-3-11995-3-20邱家伍谭素兰×√谭方平陈立容×√谭宜合谭一芬×√王佰顺王顺芬×√及格西沱云梯万家路115号附15号***73997702******73364784外婆打羽毛球.跑步学习态度不端正一般案总表》看不到这些留守学生生活的轨迹,发现不了他们发展的趋势,也无法弄清楚他们成长的过程。所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袋》的工作就显得必要而且刻不容缓了。《西沱中学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袋》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每个留守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档案信息袋,每个信息袋共有六张表格,分别是:《留守学生基本信息表》、《学生家庭情况基本信息表》、《班主任评语》、《干部任职与履行情况》、《荣誉与违纪(法)记录》、《个人鉴定》。

上述所有信息表册每期更新,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工作量很大。

③、上述表格无法囊括我们所想要的一切信息。我们觉得,必须要和留守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访谈,才能掌握一些文字和数据所无法概括的信息。因此,《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由课题组根据研究要求负责设计,然后,课题研究人员负责对自己所教班级的留守学生进行访谈记录。通过5个月的工作,完成长达50多页的访谈记录。表格样式、内容如下: 表二:

(2)、中期分析研究工作

①、通过对留守学生具体问题的探究,力争完善了一系列设施和措施,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通过对留守学生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力争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后续开展做好了准备工作。

③、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学习方面问题的探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留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今后我校留守儿童的教学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3)、后期研究总结工作

①、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3年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众多的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形式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反复检验,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操作模式:

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痼疾,从而成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3、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

(1)、总结、提炼具有特色研究方法和具有创新教育留守儿童的成功经验,形式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接受工作的检验。

(2)、研究成果上报,参与市优秀课题的竞争评比。(3)、总结、评选、表彰在本课题中做出了卓越成效的教师。

(4)、完善、整理、装订实验材料,完成《自查报告》的撰写,准备迎接市县课题组的检查验收。

(二)、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具体问题的探究,我们形成了如下的认识和结果:

1、“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有了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更需要正确引导。”据统计表明,我校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比例竟高达、75.04%,加之现存的隔代教育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导致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教育,从而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况且这些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另外,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出去打工挣钱是因为没能耐,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对未来感到茫然和恐惧。

2、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监管缺位,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本就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变得更加的混沌,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道德滑坡,违规违纪的现象和事实呈增多趋势;其次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安全意识淡漠,容易受到侵害;最后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病态思想。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学校、社会、家庭必须齐抓共管,各自承担起必须应尽的职责,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3、心理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正常行为瓦解。我校留守儿童长期因亲情缺失,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容易出现情绪消极,不少人都患有“亲情饥渴症”,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的父母模样都不清晰,更别说几年不见父母一面的了。他们思念父母,渴望亲情的滋润,但却无法得到满足。在部分贫困学生的眼里,和父母说说话、见见面都成了几乎无法实现的奢望。

4、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 家庭问题和自身问题,他们的价值观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更遑论理想的丧失、前途的沦丧了。要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业普遍存在不良的情况。为了弄清楚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成因,我们将这一方面分为了七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分别从调查目的、调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建议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用得出的百分比来说明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很多留守儿童对中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不会学习、学用脱节、不知变通,没有将所学用于实践的意识。鉴于此,革新教法,推出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教学新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硬件设施的建设及活动的开展,即“两抓”:抓心理健康教育和抓思想转变工作,现做如下的分说:

(1)、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问题和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各个年级也不定期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育”信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障。学校还实行“代理家长制”。同时,学校还聘请专门人员,充任“知心姐姐”,和留守儿童展开“结对帮扶”活动。

案例一:本校初二年级8班,有一个名叫秦均森的留守学生。该生因为母亲长期在外打工,在家监管的父亲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致使孩子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失去了应有的防范能力和辨别能力,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走得很近。为了挽救这个留守儿童,在班主任的协助下,我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①、因为孩子不愿意回家,所以,在一些节假日,由指定的代理家长将其带到自己的家里,在生活上对其进行特殊的照顾,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

②、将其带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他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矫正,让他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从而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③、利用结对帮扶活动,针对他的弱点进行专门的“治疗”,促使其正视自己的弱点,改过自新。

在班主任和相关老师的精心帮扶下,该生在行为习惯、学习、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①、和父亲的关系相比以前融洽了很多,变得爱回家了。②、比以前爱学习了,能主动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③、很少和社会上的青年来往,有了自己新的社交圈子。

(2)、为了缓解留守学生的“亲情饥渴症”,我校专门开通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视频交流室,并置办了相关的设施设备,设专人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定时开放,让他们和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见见面。这极大的满足了这些留守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弥补了这些孩子的父母留下的遗憾,也为这些留守儿童纠正性格中的缺陷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例二:一名叫谭铃川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照顾她的是年迈的外婆。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她的情绪变得相当的消极。为了迫使父母回家看自己一眼,她可谓煞费苦心,故意用荒废学业的方式来迫使父母回家。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在课题组的协助下,班主任进行了如下的工作:

①、到该生家中进行家访,直接向监护人了解学生本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②、主动和学生远在外地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心爱护孩子身上,并讲授了一些关心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③、让孩子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室定期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缓解孩子心中的“亲情饥渴症”。

④、班主任定期和该生进行谈话,通过深入的交流和谈心,让其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难,唤起她内心深处的“感恩”之情。

经过课题组和班主任的不断努力,该生在行为和认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①、该生主动找到老师,当场表态:再不用愚蠢的方式和行为来报复父母对自己的所谓“漠视”,要用更好的表现来报答父母的关爱和牵挂之情。

②、经过视频通话后,该生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习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

③、今年教师节,班主任收到了该生发来的短信,除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祝福外,该生还说道:“尽管母亲依然没能回家来照顾我的生活,但我已经能体会到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会更好的把握自己,走好属于自己的每一步路。”看到该生的这种转变,我想,有幸福感的不仅是该生的班主任,还有为此付出心血的全体老师。

(3)、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题组多次和政教处与团委联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年六一节“留守儿童”特别节目活动,每年一次“五好公民’演讲比赛,每学期一次全体教师参与的 “关爱留守儿童,共享阳光雨露”活动,每年春节前夕开展“红色中国·贺卡传箴言—关爱留守儿童·构建温暖家庭”活动,每期一次“我爱大自然”的主题活动,每两周一次“快乐周末”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对学校和家乡 的调研活动,并撰写《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作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慰问老人、关爱老人活动,组织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开展才艺培训,每学期一次“留守儿童”才艺展示活动,每期开展一次“我能、我行、我在进步”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对留守儿童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案例三:

留守儿童谭曼,因为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而年迈的外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很好的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导致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计划。仅仅一个假期,其上网费用就高达千余元,还不算用于女孩子的其它方面的花销。由于父母隔得很远,鞭长莫及,而外婆因为年事已高,有心无力。她越来越觉得读书没意思,只有金钱才能带来一切。在弄清楚了这个状况后,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我们对该生进行了如下教育: ①、及时和父母取得了联系,就孩子的情况和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对孩子的生活费和零花钱进行了适当和有效的控制,从源头上切断其大手大脚的毛病。

②、找该生进行了诚恳的交流,通过道理让她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奋斗目标,矫正她已经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③、让她尽可能多的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针对留守儿童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留守儿童”才艺展示活动和“我能、我行、我在进步”的主题演讲活动等则必须参加,并对其效果做出及时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

经过一年的教育和跟踪调查、反馈,该生和一年前相比有了如下的改善: ①、在用钱方面学会了节俭,不再大手大脚的进行花费。

②、由于兴趣的转移,该生不仅在用钱方面学会了合理地制定计划,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③、在对待同学方面开朗了许多。据反映,和她父母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

2、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3年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众多的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形式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反复检验,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操作模式: 即:“三查”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三查即问卷调查、反思自查、个别督查。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所有情况

问卷调查是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通过课题研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各种状况,课题组定期对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问题作问卷调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和资料及时地进行分析和处理,即时掌握最新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两年来,课题组累计发放问卷 18次,发放问卷14954份,收回的有效问卷12926份。在这些有效问卷反馈的数据中,涵盖了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行为、习惯、学习、生活、交友等等方面,堪称我校留守学生数据库大全。

(2)、运用反思自查,让留守儿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这些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无计划、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求,加之这些孩子缺乏理财和自控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失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 等恶习。根据课题组得出的相关数据显示:纪律观念差、自控力不强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6.77%,成绩低劣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15.19%。针对这些情况,课题组利用学校的“一日反思”常规教育,独出心裁地给部分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以积极的引导。具体做法是: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各个班级的留守儿童大致存在哪些具体问题,然后将他们分门别类,利用反思的时间,给这些留守儿童布置相关的反思内容,让他们自查自纠,深刻反思,并且让他们形成书面的文字。通过这种方式,72%以上留守儿童逐步改掉了身上许多不良的习气,走上了健康成长的轨道。课题组给这些留守孩子布置的反思话题涉及到“感恩”、“亲情”、“爱国”、“尊重”等20余个,其效果之显著,大大超乎了我们课题组老师的想象,现举一例加以佐证。

案例四:留守儿童黄敏,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奶奶照顾两个孙子的生活,致使该生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小,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所以,非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表现也让人很不放心。

针对这个问题,作为班主任的我,主动多次找他谈话,先让他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和他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将这些办法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在每天晚自习反思的时间内加以落实执行。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反思自查,他基本上克服了上述毛病,在学习上表现得较为自觉了,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但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有较大的进步。

(3)、班主任对照检查,利用案例对留守儿童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高达75.04%,而所谓的后 进生所占比例竟然有20.98%。学校对这些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定期召开了班主任会,要求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为了让上述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发挥这些措施最大的作用,学校将全体班主任聘为课题研究的实验人员,将留守儿童的管理与转换纳入了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进行对照检查。如此一来,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加强,同时,班主任也明确了自己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方向和目标,工作的效率成倍提高。据政教处反馈的统计数字表明,将班主任聘为课题研究的实验人员之后,我校留守儿童在违反校纪班规方面的数量比之前同期下降了至少32个百分点。

(4)、座位混编,共同促进。

我校班级座位以6人编排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其中至少有2个人是留守儿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在“三查两抓一促进”模式中,“三查”着眼于全面与个别的统一,“两抓”旨在突出重点,“一促进”为根本目的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构建: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上述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痼疾,从而成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①导入激趣

——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调动学习状态

情境是学习的火把,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问题意识,促进探究进行。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原有认知“失衡”。创设情境可用联系实际、典型实验、历史故事、学科横向联系等各种方法。当然新课的引入既要注重教学的本质,又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引入合情合理,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有效性、启发性、和铺垫性原则。

②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强化目标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可以口头说明,或多媒体、书面展示,或学生自己领悟等。但一定要做到准确具体,简明清楚,好听好记,强化 注意,切忌一带而过。③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学

这一环节总的要求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学生经历“先学”的过程。具体方法是可教师口述、黑板展示、多媒体出示等;突出重点,机智处理难点。但是,要注意如下事项:自学指导要明确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督查。④交流研讨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与小组或全班同学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个别归纳出一般,从现象总结出规律,从而获得认识的丰富、深化。汇报交流时原则上先找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再找中等生和优等生。但不管怎样,要确保参与广泛、过程有序、研讨深入。⑤质疑释疑

——“兵教兵”,“官教兵”

其做法是先组内再全班。学生实在没问题,教师也要再设疑,不管是学生的质疑还是教师的设疑,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先解答,实在解答不了,实在解答不全,老师再解答再补充,只要全面、深入、有序地进行,这一步能很好的完成。⑥尝试应用

——检测学生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解题等实践能力的训练

该步骤的着眼点是及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也及时检测了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情况。其要点是题目紧扣知识点,少而精,有层次;定时独立完成,可安排中差学生板演。教师以中差生为重点,全面巡视;学生交流,纠错;集中性的困惑点和易错点要查漏补缺。

⑥成果展示 ——展现自我

学生解答过程中的多种思维和方法转瞬即逝,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展示出来(语言描述或展台展示解答方法),让这个过程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只不过老师要把握好学生水平和点评尺度,要用欣赏的眼光及时鼓励。⑦强化训练

——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和一定综合性训练检测

其做法是围绕当堂所学知识点,出示综合训练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有重点地进行交流,纠错,查漏补缺。这样做可以及时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准确反馈学习效果,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于“堂堂清”,减轻课外负担。

⑧小结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带着问题走

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学习方法上、认识体验上的收获,帮助学生感知出本节课“未尽兴”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训练出总结概括能力,培养出及时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强化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定向●探究●延伸”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如下:

为了更好的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于留守儿童教学,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真正理解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准确把握模式各教学环节的意图或意义,抓住模式的精随。模式是形,思想是魂。其次,可以根据学科,年段、课型,灵活运用模式。作为教学,不能没有模式,也不能唯模式论,僵化模式。

今年学校中、高考实现了近几年的突破:中考全县第三名,高考上重点8人,上本科67人,高考上线率82%。如此辉煌的成绩,便是这一教学模式运用的直接结果。

九、本课题的研究效果与影响

(一)教师课题研究热情高涨,撰写了大量论文,为研究提供了直接的鲜活材料,同时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副产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亲情电话、视频交流室出台,给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为便利的物质基础。

(三)逐渐形成了我校留守儿童“三查两抓一促进”的管理模式。再结合子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摸索出了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具体的课堂上,能较好地契合我校留守儿童基础差、底子薄的通病,具有极强的教学针对性。

(四)本课题实效性研究,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注意。他们主动进行商讨、合作,拓展了研究范围和深度,也为政府部门解决本地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在石柱县2011年留守儿童工作校长论坛上,陈校长在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手段》中提出的观点大放异彩,在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中可谓独具特色,该论文荣获一等奖,其他五位老师的文章也在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教师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得大奖。

胡勤华.《架起班主任工作的桥梁——信任与宽容》说道:“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学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总之,我是用宽容的心态,真诚的关心与诚挚的爱来换取对我的信任,从而架设起师生之间的心桥,以此来促进我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谭忠生老师在工作总结出指出,班主任工作 “情、爱、理、趣、明、守”的深切感受。

近三年来,全校班主任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有9人次获得县级政府奖章;8人次参加过县际间的学术交流会;有28人次的班主任管理论文在重庆市获奖;有23人次班主任管理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25人次的老师获得各类学生竞赛、活动的辅导、指导奖。

马琳琳老师的“分层递进教学法”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教学策略是对课题中提出的教学模式的补充和运用,她的模式具体而又精准,在具体应用中成绩突出,在今年的中考中,成绩优异。同时也总结出“分层递进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汪万英老师在《“定向●探究●延伸” 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我的一堂试验课》一文中介绍的课堂设计有独到之处。向桂平老师在《构建“定向●探究●延伸”语文教学模式—基于高二语文《赤壁赋》的实证研究》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因时而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因人、因课而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感悟也深刻到位。

此外,谭雪梅的“激趣教学法”和田茂发的“情感教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成果,在全校的实验老师中,有15人都有自己独特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不一而足。

在2011年石柱县高考复习研讨会上我校几位教师的献课引起广泛的注意,研讨时,我们的课堂操作流程作了详细的讲解,与会的老师和领导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在邻近三校新课程推进交流会上,我们的初中教师更是将我们的课堂操作模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今,在县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陈凤梅、李大军、马艳丽、刘珂等18位青年老师崭露头角,获得大奖;陈德祥老师在2008年重庆市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近三年中,王献忠、黎平等32位老师的课件设计也在石柱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论文、课件、教玩具评选中获得奖励,我们学校老师在此项活动中的获奖者占去石柱县的一半。

今年学校中、高考实现了近几年的突破:中考全县第三名,高考上重点8人,上本科67人,高考上线率82%。

学生获奖情况:参加全国“五好小公民”及青少年主题教育征文活动市级以上奖励68人次;参加英语能力竞赛冉臣等5位同学国家三等奖;陈旺同学获全国生物联赛三等奖;在08年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中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重庆市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先进集体称号,3人次分获舞蹈、声乐、绘画三等奖;2010年涌现了100名“校园之星”;在学校留守儿童快乐周末活动中绘画、书法、手抄报、手工制作等各类作品100余人次获奖。

十、问题与讨论

(一)留守孩子缺失家庭的课业辅导,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对这些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培训、提高学校无能为力,所以在短期内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不现实的。

(二)农村中学硬件设施和教师待遇得不到的改善,影响到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我校对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不浅,但由于经费紧张,也没有能力采取完全配套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经费的投入是目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中学专业教师缺乏,特别是心理辅导教师。条件艰苦,激情缺乏,任务繁重,身心疲惫,也缺乏对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注质量大打折扣,有些班主任对某些留守儿童没有特殊群体要特殊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成 为“街角青少年”。

(四)偏远山区学校老师科研意识普遍不浓,功利思想重,但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三年的工作中科研能力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对学校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强化作用,直接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五)课题研究深度、广度有限:比如,可操作体系的建构上的科学性及具体操作策略还可进一步完善,课题成果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建立教育留守儿童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问题、政策法律支持体系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规范解决。

十一、结论与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以后较长时间内的话题。

首先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在本地,可以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既可以照顾孩子,又能够创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证劳动力的全程流动;

三是教育制度的完善,逐步取消或改善所谓的“择校费”、“赞助费” 等瓶颈和“户籍”引发的系列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过度到可以随时就地入学的局面。

四是政府大力改善周边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保证学校是育人的一片“净土”。

五是建立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代理家长、托管人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他们的素养,使之能真正起到“监护人”、“代理家长”、“托管人”的作用。

十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冉俊.《由一个自述者引发的思考——学校是留守儿童温暖的家》在《才智》2011年16期上发表;王立川.《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报告》在杂志《华章》2010年36期上发表;陈勇.《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手段》获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校长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朱春意.《提高初中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浅见》获2010年第七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三等奖。

(二)在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教师论文评比活动中:

汪万英.《让母爱伴随学生成长》、王凤鸣.《克服自卑 让心灵不再留守》分别获一等奖;

向华英.《关爱留守儿童走近他们的心灵》、胡勤华.《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策》、谭华燕.《给留守儿童人生航船把好舵》分别获三等奖。

(三)《立项报告书》及《开题报告》各一份;《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报告》、《西沱中学留守学生问卷调查研究报告》和《西沱中学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建立报告》各一份;《西沱中学“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管理手册》两本和课题研究活动资料光盘一张;《西沱中学“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各个阶段的工作总结报告三份(第一、二、三阶段)。

(四)提炼出《西沱中学留守儿三查两抓一促进工作模式及评价》和《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可操作体系。

(五)留守儿童动态名册4份和留守儿童成长动态个人档案1083份;设计出《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题问卷调查统计表》、《留守儿童状况调查问卷》、《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和西沱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问卷调查表》。

(六)《西沱中学留守儿三查两抓一促进工作模式应用征文论文集》、《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征文论文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各一册。

王立川、谭立执笔

陈勇修正

二0一一年八月

参考文献:

[1] 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2期 [2] 蒋书同、彭凤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育.2006年08期 [3] 董新良、王瑾.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知多少[J].教育行政管理.2007年04期

[4] 申健强,申利丽.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 构建“留守儿童”监护网[J].教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5] 黄应圣 刘桂平.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2009•(43)[6] 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年06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篇6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教育意义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 这项建设工程对公民, 特别是对儿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成败得失。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 对他们进行教育, 是对国家负责, 对民族负责。

(2) 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近些年来, 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个群体由于年龄尚小, 思想不够成熟, 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 再加上缺少合理、正确的监护和引导, 所以产生各种问题。这些留守儿童也是国家新一代的建设栋梁, 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他们采取教育转变策略, 是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

(3) 改善留守儿童自身状况的迫切需要。对留守儿童问题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可以逐渐改变和消除他们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树立起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与此同时, 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逐渐走出暴躁任性、自闭孤独的心灵桎梏, 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教育转变的策略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的转变教育策略,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研究。

(1) 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首先,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对这些留守儿童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并有一定的教育经费做保证。学校还应提供更多的课外读物, 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校外生活, 为他们提供特色服务。还要增加娱乐设施, 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要免费向留守儿童开放, 给孩子更多生活上的乐趣和精神上的慰藉, 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其次, 班主任应保持与家长或监护人的密切联系, 做到及时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变化, 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及心理上的困惑。比如, 对行为不端的留守儿童严加管束, 对缺乏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多加关爱, 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加强辅导。让他们了解父母之所以外出的原因, 学会体谅父母, 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再次, 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 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 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调研发现, 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的父母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时间比较少。而父母的言传身教, 对一个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 有必要通过学校或者社区的方式, 对外出打工的父母进行提醒, 督促其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如果经济条件允许, 外出的父母可以常回家看看或者在寒暑假时将孩子接到身边。在沟通内容上, 家长不能只谈孩子的学习成绩, 其他方面也要询问, 对孩子要表现出更多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 除了打电话外, 书信交流也是非常好的方式。在调查中发现, 有一些孩子通常通过日记的方式抒写自己内心的秘密和情感。如果父母经常以书信和孩子交往, 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个可倾诉的对象, 并能够更周密地组织自己的思想和表达。

(3)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也是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 社会成员和社区文化的引导和监督, 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和性格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社区可以建立儿童活动中心, 让孩子在这个共同的活动场所中增加了解, 相互支持。妇联、团组织等可以开展一些替代活动, 让有亲和力的成人给予帮助, 让孩子们在社区中也能找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归属感。

(4)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 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十分关心。农村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教育力量, 聘请他们作为学校的辅导员、校外网吧监督员, 并促使他们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道德教育, 带领孩子参观文化站、民俗馆, 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道德。

三、结束语

总之, 比起城市中的儿童,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的发展状况更应该得到重视。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比较特殊, 长时间缺失父母的关爱, 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变得干涸。所以, 学校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 联合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力量, 共同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生的改变, 为他们搭建起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参考文献

[1]黄全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J].青海教育, 2013 (Z2)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四川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来已久,教育不仅仅是在知识教授上满足孩子学习的需求,更是在心理上对孩子进行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条件非常的艰苦,加上与外出务工的父母长期的分离,在儿童身心上都造成一定的伤害。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有所侧重的关注和研究,从根本山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的环境。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关概念

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应该对留守儿童做一个定义,弄清楚留守儿童的特点,总结我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阶段成果,基于道德层面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层面对留守儿童教育已经发现或者潜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留守儿童界定

留守儿童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留守儿童就是指在农村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动力成员外出打工,将家中的子女留由亲属一方照顾,在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下独立生活的儿童。这一部分的儿童不再少数,尤其是在近几年中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在不断的提升,加上农村地区的教育意识存在偏差,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品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就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大部分儿童都没有完成基础教育,最后的结果就是造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农村的教育水平无法实现提升。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理论概述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现象、教育现象更是一个社会道德伦理现象。对于留守儿童跟教育问题很少有人从儿童本身的需求作为研究出发点,教育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需求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引导下才能实现的教育过程,当然教育需要一定的机构作为载体,这就要求社会的参与、政府的支持,在教学环境上提供保障。国外的学者卢梭、杜威在儿童教育理论上对于国内教育研究有重要的指导,而近几年我国在儿童教育理论上也日渐的丰富,这些都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四川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本文将四川省的农村地区作为研究的背景是因为这一地区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农村的发展水平相对的落后,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再持续下去,对于孩子的教育的影响将会是伴随着孩子的一生的,所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做出实质性的努力,才能解决儿童教育问题。

(一)农村教育环境差,缺乏基本教育条件

四川农村建设水平低,教育环境差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根本的是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农村的发展需求,因此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外出务工,而且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交通的不便利,这些都是农村经济无法发展的原因,四川农村地区地势险峻、偏远。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造成的结果就是无暇顾及教育的发展,没有教育的环境,学生没有地方完成学业,没有最新的教材和教育设备,教学环境异常的艰苦。

(二)教师力量薄弱,无法满足教育需求

四川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艰苦,导致教师力量无法保障,教育的财政支出无法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导致的农村教育水平跟不善,部分教师是由村中的村民临时的担当,教授孩子们基本的识字读写的能力,近些年来也有相当一部分志愿者深入到这些地区进行支教活动,但是这些教学效果也是昙花一现,无法满足儿童在基本的而教育需求。

(三)政府关注度低,农村教育没有保障

政府的关注程度是最重要的教育保障,农村的基础教育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撑、人员配备,在基本的教育设施建设上也要得到基本的解决。但是由于四川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低,政府的关注程度集中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上,对于教育问题有所忽视,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教育明显有些吃力,这就需要国家在财政上和人力物力上都予以更大程度的支持,保障农村儿童跟教育的水平。

(四)儿童缺乏教育关怀,身心发展不协调

儿童时期最需要的就是家庭的关怀,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能够将孩子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教育所期望实现的效果,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教育孩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学习上进、积极进取的勇气,实现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儿童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时期,为孩子的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每一个教育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够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从身心教育到知识的灌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实践行为。

(一)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农村的教育环境建设存在很多的不足,基本的校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输送都应该得到相应的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在公共财政支持上积极的参与,必要的时候进行帮扶政策,每一位政府官员帮扶一个家庭,建立相应的社会教育基金,实现对教学环境的建设,保障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教育环境,学习到最新的教学资源,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对儿童的教育保障。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提升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教学内容还应该设置一些特长课程的教学,丰富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从而在心里上的压力,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学习的能力。

nlc202309041650

(二)实现城乡帮扶互助,提升办学水平办学质量

农村教育是我们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育问题需要得到城市的支持,一方面城乡帮扶在人力上应该得以体现,输送一批优秀的教师力量提升农村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传授最为先进的教学知识,另一方面在财力物力上实现对农村家庭的支持,为儿童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城乡结成互帮小组,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支持和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学水平的改善,实现学校间的相互帮助,将留守儿童带到城市小学中感受不一样的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

(三)创新教育政策,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益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上,首先需要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定儿童权益的保护法律,维护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益,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应该适当的给予优惠,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完成学业保驾护航。在相关的政策依据上,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相关条例上,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和教育质量给予一定的支持保障,完善各项制度标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登记,落实到每村每户,让每一个家庭都知法懂法,知道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在政府和各个单位的执行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利可据。设计奖学金的政策,对表现突出的儿童进行一定的鼓励,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教育的全面性

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在心理上迫切需要家庭的温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心理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经常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形成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提升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能力,学会照顾好自己,积极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体现全面性,即使在教学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也要注重全面的培养,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努力学习,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更多的挑战,克服更多的苦难,形成强大的内心世界,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彭启; 李乐为; 梁芳芳; 刘文志,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湘西州解放岩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2(07).

[3]]高丽,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06).

[4]魏凤英,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5]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05).

[6]王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少数民族地区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 2014(05).

[7]汪照江,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03).

上一篇:实施农村土地流转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下一篇:营销计划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