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2025-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精选14篇)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篇1

2.选D A项,“杼”应读zhù;B项,“闷”应读mân;C项,“熨”应读yù。

3.选B A项,“巷”应读hànɡ;C项,“娩”应读miǎn;D项,“趑”应读zī。

4.选D A项,“痹”应读bì;B项,“着”应读zháo;C项,“禁”应读jīn。

5.选C A项,“横”应读hânɡ;B项,“粘”应读zhān;D项,“骑”应读qí。

6.选D A项,“劣”应读liâ;B项,“中”应读zhînɡ;C项,“似”应读shì。

7.选C A项,“吓”应读hâ;B项,“冠”应读ɡuān;D项,“剽”应读piāo。

8.选B A项,“着”应读zhuï;C项,“咯”应读kǎ;D项,“咤”应读zhà。

9、D(mâi/juã,lì/shuî,tuî/tà; A项yì/sì,cuì/cuì,zhuï/zháo;B项kuì/ kuì,jì/yì,chà/shā;C项dì/dì,zhēn/jiān,cì/sì)

10、D

11.B(A依次为:cī/zī、yǐn / yíng、zhì;B依次是:qiǎo、jìng、zhōu;C依次是:xuã / juã、yān、jiān;D依次是:cì/sì、qiàn / xiān、bì)

12.C(A中读音分别为nìng、níng、nìng、níng,B中读音分别为fǔ、fǔ、pú、fǔ,C中读音全都为huì,D中读音分别为yí、dài、yí、dài)

13.C(A哂shěn,余读xī;B讦jiã,余读juã;D咽yâ,余读yān)

14.C(A.和hâ寡,其余读hã;B.诱哄hǒnɡ,一哄hînɡ而散,其余读hōnɡ;D:模样mú)

L5.B(A项读音分别是:mïu/miù,zăn/cuán,kuì/kuì,bì/bài。B项读音分别是: diàn/zhān,yī/jī,zhěn/chēn,dĭ/zhĭ。C项读音分别是: jiàn/zhàn,xián/xuàn,gîu/gîu,zháo/zhuï。D项读音分别是: xuán/xián,chán/shàn,huì/yuán,hâng/hâng)

16、B

A.jiě/jiâlîu/lùxīn/xīn

B.lún/lùndào/dǎo

C.chán/shànhuï/ hâxuã/xuã

D.qí/jīhâng/hãngxǐng/xǐng17、A(A chǎnxiàn,yīngyìng,cīzī;B念cuàn、zuǎn,dàngdāng,都念 dú; C 都念yùn,qiángqiǎng,xiánxuán;D yànyīng,qǔqū,都念kuì)

18.A(Achǎng/cháng gǔ/gū hǒng/hōng;B dā/dámî /mǒ zhì;C hào/háo pō jiàn/jiān

D juãqiáo/qiào yù/yǔ)

19.选A B项,角—脚,“便”应读biàn;C项,姆—拇,挡—当;D项,“炽”应读chì,弊—敝。

20、C

21.选D A项,“症”应读zhēng;B项,“振”应为“震”;C项,“呀呀”应为“牙牙”,读yá。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篇2

一、高三数学总复习存在的问题

1. 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而过于追求“新题、奇题、难题”的讲解。

我们都明白数学书本知识是数学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拿每年的高考试题来说, 有些数学题目很具有启发意义, 如果我们细心地去审题就不难发现这些题目的原型都是源自我们的书本教材。但是, 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 我们很多老师错误地认为书本上的数学习题和数学知识过于浅薄, 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 因而舍弃了书本上的知识, 而过于追求“新题、奇题、难题”的讲解。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形成基础知识链条, 如此, 老师就是找来再好、再新、再奇的习题也是枉费心机, 试问地基不牢何以建成高楼大厦?可见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基础不牢, 便谈不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2. 复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定理公式, 超强度的习题训练。

我们平常运用的复习方法是先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而后再加强习题训练。老师为了使学生掌握解题能力, 就让学生将定理的意义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 而后通过一套又一套的习题练习来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在一种被动的情况下学习和接受数学知识, 对于数学知识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灵活地运用, 殊不知这样的复习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有的学生甚至对数学的复习产生了厌恶及排斥心理。

3. 盲目拔高。

事实上, 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都是循序渐进的, 它要经过一个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舍本求末, 轻视基本训练, 妄想“一步登天”, 是根本行不通的。实践表明:数学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需要经过“三级跳”的过程。首先是对基本数学知识的模仿练习;其次是实质性数学知识的变式练习;然后就是迁移性数学知识的创新练习。在这三个环节中, 不可随意跨越任一环节。若盲目冒进跨越, 则会导致学生在认知与能力方面产生偏差, 以致于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的形成。

二、高三总复习策略

在进行总复习之前我们必须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高考临近, 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差, 精神过于紧张, 复习时加班加点, 以致于身体吃不消;有些学生自暴自弃, 彻底放弃, 这都不是好的征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 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求在高考时做到不紧张、不恐慌, 沉着冷静。这是高考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也是高考胜利的基础。

1. 必须从基础知识复习开始。

基础知识复习是高三总复习中最关键的环节, 这个阶段的复习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与败。所以在这个阶段务必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教材中基本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与解题方法等, 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数学知识链条。还要让学生重视学习一些数学思想的形成以及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比如对于三角函数来说, 我们必须根据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最值等性质, 使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做到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函数问题。其次在复习时必须重视教材的作用, 有些老师和学生在复习时不重视教材, 殊不知每年的高考题有一部分就是从教材上的例题或习题演变过来的。所以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教材,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第二阶段就是专题强化复习。

由于我们第一阶段的复习是各个知识点的单独复习, 第二阶段就要将这些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其形成一个有序的数学知识网络, 使我们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比如平面向量和解析几何的联系、函数和导函数的联系、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的联系等, 作为教师我们要找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对一些没有巩固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 在复习的过程中做到不留死角。

3. 第三阶段就是高考前的冲刺复习阶段。

这个阶段要在前两个复习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在选择习题类型上我们也要注意, 应该以往年的高考题为重点来练习, 对于每一道练习题来说我们必须注意容易出现错误的数学思维方法、审题以及计算时易出现的错误, 务必做到审题细心、计算认真,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在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最好加以记录, 并时常看看加深记忆。

数学总复习练习题的设计研究 篇3

总复习的练习重在综合性、开放性、多变性,能进一步体现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而且要加强对比、辨析,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融会贯通”,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一、设计原则

1.紧贴教学目标原则

复习课的练习题千千万万,有难有易,就像散落的珍珠,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一个小主题,去精心筛选,然后再串成一条线,为主题服务。因此,要求数学教师胸中要有无数题,而且对每道题的结构了如指掌,落实到课上只有几道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复习才有了方向性,学生才不会迷失方向。

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时,设计这样一道题:

这样一道题的练习,打通了四种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复习了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学生兴趣高涨,复习效果非常好。

2.少而精原则

设计数学练习时,既要考虑练习的质量,也要考虑练习的数量,要辩证地处理好练习“质与量”的关系,做到少而精。复习课练习的精选题非常重要,精选题可以是:本册新授例题、学生作业常错题、本册单元测试经典题、历届期末试题经典题、其他学习资料中的好题。

3.查漏补缺原则

平时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漏。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有的错误和缺点,教师虽然作了纠正,但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教材上那些容易混淆和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通过复习课来补缺。

二、设计方法

1.趣味练,激发学习兴趣

情趣的缺失是影响复习课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应用性的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去。

2.对比练,防止知识混淆

平时,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很快理解掌握刚学的新知识,练习的正确率很高,专项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可是,在做测试综合题时,不少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前后的对比联系和区别,往往受到知识之间的互相干扰而互相混淆。因此复习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对一些易错、易混淆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知识应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并且注重练习的典型性,让学生从比较中区分掌握知识,从而领会知识的实质,提高练习的实效。

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这道题考查的基础知识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考察图形的面积不是让学生直接再现公式,而是三种图形借助一组平行线联系起来,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正是借助着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联系,使得基础知识也“灵活多样”起来。

3.综合练,发展思维能力

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形式的习题,在课堂上充分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如在复习统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下图是某小学六(1)班学生外出乘车、步行、骑车人数的条形统计图(部分)和扇形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计算步行外出的有多少人?

此题综合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以及百分数问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要求学生积极调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步骤

1.梳理

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梳理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精心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练习,体会蕴含其中的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进而促使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2.联结

总复习的4个领域共19个课题,每个课题下面又有若干个知识点,同一类知识的知识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教学时它们是分散的,总复习时就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网络,建立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根据内容,有的可以用网络图来表示,有的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有的可以用图来表示。要体现主体性,不能越俎代庖。

3.提升

除了做必要的基础练习外,还要进行一些变式性的、综合性的练习。练习不是重复,不是搞题海战,而是通过练习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不断解决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能根据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上升到如何解决哪一类型的题。

如在复习统计与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张老师不小心将水洒了,把本班学生数学考试的成绩统计图弄脏了,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条件进行有关计算,然后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1)不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20];

(2)优秀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

(3)及格人数是优秀人数的[56];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题 篇4

一、口算

40+30= 52-30= 70+7= 77-70=?

50-8= 97-5= 23+60= 52+7=?

68+20= 49-7= 63-21= 43+22=?

21-9= 34+8= 56-18= 80-70=?

64+5= 85+6= 46+4= 99-77=?

二、填空

1.

58

62

65

91

88

2.一个数十位上是7,个位上是3,这个数是( )。一个数个位上是1,十位上是4,这个数是( )

3.七十九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五个一和六个十是( )。七个十是( )。 八个一( )

4.写出下面各数。

五十八 七十 一百

( ) ( ) ( )

5.40比39多( ),72比27多( )

38比42少( ),45比54少( )

6.一个加数是47,另一个加数是29,和是( )。减数是76,被减数是82,差是( )。

7.5角=( )分 80分=( )角?

2角7分=( )分 43分=( )角( )分?

8.6角+4角=( )元 1角-4分=( )分?

7角-5角=( )角 1元-6角=( )角?

9.在○里填上“>”、“<”或“=”?

32+5○38 75+8○93 42-5○37 55-8○53?

10.下图中:?

长方体( )个 正方体( )个

圆柱体( )个 球( )个?

三、判断正误。正确画“√”,错误画“×”

1.4个十写作“4十”.?( )

2.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数59后面是70. ( )

3.最小的`两位数是11. ( )

4.最大的两位数是90. ( )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篇5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简便计算”部分

一、口算。

10-2.65=0÷3.8=9×0.08=24÷0.4=67.5+0.25=6+14.4=0.77+0.33=

5-1.4-1.6=80×0.125=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3÷3×= 77

1125-997998+12464

12222

5-(17+25)400

(14-1

6)×121

125×8.84.35

17.15-8.47-1.5317

0.125×0.25×3222.3

(1112+75

18+24)×724.25

13+3.2+523+6.8 ÷125÷825×(37×8)34×2415×4734×(2+1334)+4.25+3.65+3.753.4×99+3.4 56-33571524-469÷25+11×9 -2.45-5.3-4.55187.7×11-187.7 -357116-(216-134)438×2+57.125×2-0.5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篇6

1.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的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人们感到教学理念的完美与超前。然而, 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 高三数学总复习存在着内容多、时间紧等负面因素, 因而, 教学中难免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 重“教”的有效性轻“学”的有效性。怎么办?我认为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本着全局的观念, 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出发, 在主导复习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不知道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如何?等等, 在复习的过程中都应该理一理、排一排;尤其应该清楚自己的学生曾经的学习情况如何?在复习的过程状态如何?可塑性与伸缩性怎样?在高考中该学生应该冲击的分数段位何在?做到心中有学生, 教学中有学生。

2. 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教材由原来的六本书十五个章节, 改革为几个模块, 分必修和选修内容, 知识的呈现更加贴近生活, 定义的叙述更趋于描述性, 知识接受由感性到理性, 螺旋式上升,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吻合认识的规律性。我们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将“块”连成“串”, 由独立的、分散的“模块”认识, 串联成整合的、系统的“体系”认识;必须正确把握高中数学学习的几条主线:函数与集合、三角与向量、立几与解几、算法与统计, 在复习的过程中紧紧把握这几条主线, 用好选择的复习资料, 化腐朽为神奇, 把静态的、枯燥的数学复习转化成充满激情的思维认识;不可让复习资料牵着鼻子走。要有“拿来主义”的思想,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要有统领众多复习资料的灵魂, 引领学生的思维, 唤醒学生的智慧, “让智慧回归教育, 让智慧唤醒课堂”。

3. 教材考纲的前瞻性

直击高考目标, 钻研教材, 研究考纲。旧教材删减的坚决放弃;新课程增加的认真对待;留一些、删一些、补一些的悉心把握;做到手中有教材, 心中无教材, 信手拈来, 皆成神笔。把握好考纲的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的含义, 千万不可自我感觉、矫枉过正;凭着老经验左补充右增加, 同时还要认真研究试卷结构:“10选择+5填空+5解答+1选做”, 难度比例:“4:4:2”。在复习的过程中, 要有的放矢, 准确把握, 大胆删减, 不做“偏、难、怪”题, 尤其要注意几次省质检的试卷分析, 各条主线的知识点有哪些?考点有哪些?在质检中出现了哪些?注重概念教学, 了解知识的背景和本源, 知识的产生与过程,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合情推理、类比联想等拓展性的能力。

4. 问题存在的预设性

学生由于受认识的限制和知识的约束, 同时由于多学科知识的复习, 时间紧、内容多, 如果再加上对老师的依赖作用, 那么主体性的发挥必定受到一定的抑制。此时要求老师帮一把, 在本学科的复习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问题的症结何在?应该如何突破?数学复习难免存在以下问题:概念多记忆困难;解法多选择困难;计算多正确困难;思维多辨证困难;上述问题和困难作为学科特征, 对不同的学生存在的不同的问题和困难, 有些学生不善繁杂计算;有些学生不善抽象思维;有些学生不善空间想象;有些学生不善逻辑推理;应如何解决应根据不同的学生而定, 个别辅导、逐一突破。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篇7

关键词: 教学思想方法 课本 双基 《考试说明》

一、重视课本

高三复习往往时间紧张,教学内容较多,复习要求较高,有些教师在总复习中抛开课本,征订大量的复习资料,收集各地大量的练习卷及高考模拟试卷,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完成“覆盖”高考试题的工作,结果是极大地加重师生负担。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减轻师生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及改革。近年来高考数学命题组做了大量艰苦的导向工作,每年的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高考题目;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高考题的;有的是将教材中题目引申,综合变型或综合抽象成高考题。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事实上,在高考试卷选择填空题中可以找到很多与课本例题或习题相似的题目。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应以课本为主,力求把教材学透、学活,切忌大搞题海战。

二、重视“双基”

从近年来高考命题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高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及解答题中的基本常规题所占分量在整份试卷的70%以上,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但其命题的叙述或选择往往具有迷惑性,有的选项就是学生中常见的错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事实上,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了,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正确地判断。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能在一些难题中思路清晰,充分发挥解题能力,取得高分。另外,由于试题量大,解题速度慢的考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应指导学生切实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提高解题速度,从而有效完成试卷的解答。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十分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考试中心明确指出“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因此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非常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数学新课的教学中,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高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考生在高考中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通过对图形的认识,数形结合的转化,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使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抽象的代数问题给以形象化的原型,训练人们思维形象化的思维品质;将复杂的代数问题赋予灵活变通的形式,从而开展锻炼思维灵活性的思维迁移训练,这正是反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形之间问题的有效途径所在。

2.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在某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涉及很多变化的量,而有些变量之间往往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制约关系往往又是函数关系,用函数的观点考查,破译这些关系便是函数思想的体现,如果要确定是变化过程的某些量,则往往需要寻求这些量满足的方程,希望通过方程(组)求得这些量,这种思想便是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方程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把函数看作方程,而方程往往是函数值具体化而产生的,或者方程也可作函数,在解题过程中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辩证运动便形成函数方程思想。

3.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很多问题,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很难用同一条性质、或一个定理、或一个公式、或一种方法解决,而是随条件的变化需要利用不同的知识、方法分别作出判断、分类解决问题,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可以:①根据定义分类讨论;②根据运算的要求分类讨论;③根据定理、公式的限制条件分类讨论;④根据函数的性质分类讨论;⑤根据图形的位置的不确定性分类讨论;⑥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高考试卷中的比例有逐年加重趋势,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四、重视《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尤其实行“3+x”考试制度,一些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研究《考试说明》更重要。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加深对它的理解,体会平时教学与命题专家们在理解《考试说明》上的差距,并争取缩小这一差距,才能克服盲目性,培养自觉性,更好地指导考生进行复习。比如,《考试说明》指出:“考试要求分成4个不同的层次,这4个层次由低到高依然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但“如何界定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考试说明》并未明确指出。《考试说明》还指出:考试旨在测试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如何界定,如何具体化?上述种种都只能通过深入研究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才能使之具体化,从而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考试说明》,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是非常必要的。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篇8

其实 第一轮的目的是 培养 数学思维 做题是为了达到目的,并不在于多难 多多!书后题目 我个人认为 对于你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对思维方法的建立已经足够。

2.问 用什么教材好呢?

我看书时候就是用的 同济四版 高数 概率 线代 书 忘了什么名了。书本再好,还要自己喜欢。:)找一本自己喜欢的吧!其实上学时候用过的就可以,有条件 可以结合一下数学专业的书 目的是达到知识系统化。

3.在职时间少!怎么办?

我是毕业后自己在家复习的,根本没找工作 所以相对时间多。对那些在职的哥哥姐姐可能就帮不上什么忙了。但,我认为注意基础是一劳永逸的。

4.数学作题还是很关键的。光靠教科书上的那些题,行吗?

对于作题,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是关键,但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我已经强调过多次----基础。作题是为基础服务的。光做书上的题目对考研究生来说是不够。但对于解决第一轮复习来说 还是够的。以后我会介绍如何进行 第二轮 第三轮 的复习!

5.基础不错,是不是只需要看书?

有点不合实际,建议基础好点的同学还是书和教材一起看把,但是每轮复习的时候都要兼顾教材,第一轮以教材为主,第2轮以强化教材,弄清总体结构,巩固定理公式 第3轮把教材上的定理概念,自己想想那些地方容易产生错误,容易出考点! 这是我认为最中肯的建议。而且含金量丰富哦!我说的是思想的建立。无题量之度量,无分数之划分,确实有点不合实际。这个建议补充了我对基础强调的具体方法。大家一定要学习一下~~

6.看了历年真题基本上都不会做应该怎么办?

凉办! 放在那里,过一段时间就会了。(好象鲁迅说过)不过一定不要放弃呀!

7.作题时是看答案还是去看教材?

这个问题提的有些早。分阶段,有不同的做法。看目的拉。如果你要测试自己的程度,当然要看答案,不过是作完后。现阶段还是看教材,哪里不懂看哪里。产生遗忘,再捡起。最终达到----在心里!

8.除了课本,我们还需要课外作业吗?

课本是基础,基础很重要,但决不能拘泥于课本的水平。数学一的题量、难度远非课本所比!03年我将4本教材连习题全过了一遍,用时过长,结果影响了第二轮综合复习和第三轮冲刺模拟,结果73分。烤研的数学题是又多又难,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以后,谁的冲刺模拟卷作得早、作得多,谁的分就高。一般是10月开始作模拟题,有的8月就开始了,而我11月底才开始模拟,由于时间太紧实际上根本没怎么练。上了考场才发现平时作课本的流畅不见了,明显反应速度慢!感觉自己跟题不是一个境界的!所以以自己的教训苦柬04考友,重要是速度和难度!在课本上不能花太长时间。

这个很明显是肺腑之言啊!20__年的考试数学之所以低,好多是因为题量大,没答完造成的。但具体做法,我不枉加评论。但有一点要知道,模拟冲刺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你基础(即第一轮)复习的好坏。所以对于基础差点的 还是要稳扎稳打。多做基础题目,你也可以提高解题速度。难题分解开来不过是基础题目的堆砌!

9.如何把握心情心态?

充实过好每一天!晚上睡的自然香。睡的好,第二天,会更充实。建议找个志同的异性考研战友,男女搭配学习不累,更可以互相督处!我身边有好多成功的例子呢~~(不许歪想)

10.难题难 怀疑只看课本可否?

我再次声明,我只是说第一轮的重点是什么。以后如何进行,我要等复试结束后写给大家方法。如果你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数学,你会发现----难题都只不过是简单题目的堆砌

★ 高三数学一二模块的复习知识点分析

★ 高三生物高考总复习知识点

★ 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整合

★ 人教版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 小升初总复习数学

★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 高三数学知识点

★ 数学总复习模拟测试题

★ 小学数学总复习反思

高三英语总复习探讨 篇9

一、词汇

英语词汇乃考试之本,复习时应扩大词汇学习的深度及广度,总结归纳词汇的音、形、义、用等方面。对于一些熟悉的单词不仅要掌握它习惯的用法及含义,还要了解它不常用的意思。

尽量掌握常用词的用法、搭配短语及其意义,注意归纳同义词、近义词的相同之处及其细微的差别。例如ability,capacity,capability,genius,talent,compe—tence,faculty,gift,aptitude,这些词和词组都含有“抛弃、放弃”的意思。

ability:指人先天的或学来的各种能力。

capacity:侧重指人的潜在能力,通常不指体力,多指才智,尤指接受与领悟能力。

capability:多用于人,指胜任某项具体T作的能力,也指本身具有、尚未发挥的潜在能力。常与of或for连用。

genius:语气最强,指天赋的才能与智力。

talent:着重指人某方面具有可发展和倍养的突m天赋才能,但语意比genius弱。

competence:正式用词,侧重指令人满意的业务能力与水平,达到胜任某项T作等的要求。

faculty:指特殊的才能或智力。

gift:着重个人的天赋的才能或在某方面的显著本领,常暗含不能用一般规律作解释的意味。

aptitude:多指先天或后天习得的运用自如的能力,常暗示接受能力强,能迅速掌握一种学术训练或艺术技巧。

二、语法

一定的语法能力是提高英语整体能力的基础,语法能力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动笔能力。高三总复习时要集中复习课本中的各种时态,运用图表的方式比较它们的特点。

笔者一般将语法分成十个部分来复习:(一)名词及主谓一致;(二)代词;(三)冠词和数词;(四)形容词和副浏;(五)情态动词和助动词;(六)动测的时态和语态;(七)非渭语动词;(八)虚拟语气;(九)各种从句;(十)倒装句、强调句、否定句和反意疑问句。每一部分安排练习题,对于有针对性的问题应该逐个解决。

三、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所占分数比例最大,所以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要不断地总结阅读技巧及失败的经验教训。教师首先要慎重选材,所选文章难度要适合学生,太容易则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太难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对提高能力都不利。

在阅读训练中应培养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猜生词含义的能力、独立分析的能力、准确捕捉文章及段落主题句的能力和合乎逻辑的判断能力。

四、写作

近几年来的高考写作标准由之前侧重于语言的正确性到现在更侧重于文章的思想性、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来评分。综观最近两年的高分作文大都为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明确、新颖,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准确适当的运用连接词使全文结构紧凑,内容层层递进。

如今,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考试作文大都倾向于开放式的题目,它更多是要求学生对于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热点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等。较之以前的作文标准要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人生观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所以首先鼓励学生作文观点要新颖,要让人眼前一亮。

五、归纳常用句型及短语

对中学英语课本的对话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各种话题的典型句型,并让学生进行实践。如在中学课本中多次出现过的话题“asking the way”,复习时归纳其典型问法及回答句型。常见的问句有:

Excuse me,I'm looking for…

Excuse me,can/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回答的常用句型有:

Go straight ahead till you see…turn right/left then…

Go down this street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篇10

一、要分析考纲, 有的放矢

考纲是高考的指挥棒, 试卷中所涉及的内容都在考纲的要求范围内。考纲中没有而教材中有的知识点大可以放心的删减, 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要考的内容上去,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基础, 会学习

大纲要求在复习的过程中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重点掌握的。但是解题方法和解题习惯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训练的, 尤其是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 细胞分裂图像的鉴别方法, 以及各种图表的分析等等都需要不断的训练。但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绝对不要抛开课本, 对某些知识点做过多过深的拓展和延伸, 应该一切以教参和大纲为基准。

三、善于归纳, 突出重点

在复习的过程中, 努力将各种知识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着重复习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点。抓住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不断收集、提炼彼此之间有联系的内容, 综合分析、记忆和巩固。反复练习, 加深印象, 灵活运用, 尤其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更要不断巩固。

四、事有缓急, 学有轻重

针对高考每年必考内容应重点复习, 反复复习, 做到烂熟于心。要有侧重点, 必考章节中并非所有内容都是重点, 如第六章遗传是重点内容, 但是其中概率的复杂计算, 基因表达中的复杂计算, 大可不必下大力气。但是像个体发育中的肧和胚乳的发育, 胚胎和肧后发育等内容又是非重点内容中的重点内容。总而言之一句话, 学有轻重,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五、关注热点, 联系实际

在所学科中, 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尤为密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多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此外,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题型, 通过一些大段大段的描述来设置一个情景, 作为某个知识点的载体, 不少同学会被过长的描述吓住, 不能静下心来读题, 以至于丢分。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事件, 并分析出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知识点有关。这样, 联系的多了, 在遇到类似的题型时就不会措手不及, 无从下手了。

六、高考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篇11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一个数由10个百万,8个千万,10个1组成,这个数是( )。

2、3.1÷0.7 = 4…… ( )。

3、2.05千米=( )千米( )米。

4、一幅地图上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5千米,这

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5、- =2.5=( )∶4。

6、把2.5∶1 化成最简比是( )。

7、如果数a和数b的最小公倍数是ab,那么数a和数b ( )。

8、一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为4∶3,已知长是2分米,宽是( )分米。

9、甲数是乙数的120%,乙数比甲数少 - 。

10、完成一项工作,甲用 小时,乙用 小时,甲与乙的效率比是( )。

二、判断(每题2分,共8分)

1、若a×b×c=1,那么a、b、c 互为倒数。( )

2、一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小于第三个内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

3、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比例。( )

4、求圆柱体的表面积,也可列式为:底面周长×(高+底面半径)。( )

三、选择(每题2分,共8分)

1、一个数(0除外)除以 ,即把这个数( )。

a、缩小3倍 b、扩大3倍

2、数a的20%与数b的 相等,则( )。

a、数a等于数b b、数a大于数b c、数a小于数b

3、一长为7分米,宽为5分米的铁片, 最多能剪出( )

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铁片。

a、11个 b、6个

4、一种商品,降价20%,又提高原价的20%后,商品的价格( )。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篇12

1、基本概念

学案P38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 教材P933、应用举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列命题

1Snk(n1)(2n1)。①(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6k1n

2教材P9

412Sk[(n1)]②(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n2k1n

3③(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当nN*,n5时,恒有2nn2。学案P39

④(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试证当nN时,*3n17n1能被9整除。学案P40

⑤(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平面上有n条直线,其中任意两条直线不平行,任意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证:这n条直线互相分割成n2条线段或射线。学案P404、补充练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1

i1ni121i1n12n1。33

学案P39

②(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1112n,nN; 学案P39

讲解:此题为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故可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1时命题成立。

②假设nkkN时命题成立,即:11112。则当nk1时,不等式的左端1

不等式的右端2k1。由于22111112 

12112 

1210。所以,2k2k1,即nk1时命题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得证。

③(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试证当nN时,3*2n28n9能被64整除。学案P39 ④(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试证当nN时,11n2122n1能被133整除。

高三数学总复习习题 篇13

新课程实验为高三政治总复习开辟一条科学的途径:引导学生把自己已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重组, 构建知识应用系统,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指向:关注知识应用系统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

回顾历史, 中国古代科技之所以能够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就在于中国古代科学特别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当代中国之所出不了获诺贝尔奖的大师级人物,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代中国人更多地喜欢坐而论道, 从理论到理论, 或轻实践重理论, 或注重考试, 不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高考试题逐步转向社会生活实际。最近两年, 福建省省质检卷和高考卷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如2010年福建省高考卷第39题第 (3) 问:让学生想想办法从农民工、买菜大妈和企业家中任选一位谈谈如何提高他们幸福指数。再如2011年福建省质检卷第39题第 (3) 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消费方面相关知识劝自己的同学坐高铁不坐飞机和其他交通工具。因此, 高三政治总复习指导学生建立知识应用系统, 让学生学以致用, 既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情感态度, 也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构建知识应用系统

1. 立足于现实生活

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离开这个宗旨, 任何学习只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1) 关注热点。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应用系统过程中应该首先从现实需要出发, 研究社会热点问题, 如我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分配公平问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经济结构问题, 把这些热点问题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解决, 谁来解决, 根据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把考试说明上相关的知识按照从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系统, 并让学生养成用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这样在考试或在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2) 结合生活。构建高三知识应用系统应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生活小事出发, 让学生体会到政治上的道理就在我们身边, 就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2010年, 我在给学生复习公民政治生活时, 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案例。5月21日, 晋江一中高三年段全体老师在图书馆集体备课, 校长突然进来宣布:高考后全体老师到上海看世博会, 并请蔡清涵、郑海华老师负责安排。会后, 蔡清涵老师积极联系旅行社, 海华老师负责老师的报名。没过几天, 47个老师联名写意见书, 认为旅行社报价过高, 学校有赚老师钱之嫌。我把这个案例引进课堂, 问同学们该怎么办?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然后, 我告诉同学们我是这样做的:我把清涵、海华和其他几个意见强烈的老师召集起来, 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最后决定开辟两条路线:一条去张家界, 一条去上海世博会。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 旅行社新的定价比原价还要高, 但老师们还是乐于接受。最后我问同学们如何把公众之事做好, 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到应该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选举。这样给同学上了一堂生动地传播民主思想和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政治复习课, 提升了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质量。

2. 构建知识网络

(1) 系统依据。课程目标是高考命题的总体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教材和时事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 这是做好高三总复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构建思想政治知识应用体系时应对照考试说明, 将其中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知识点, 参考教材按照一定逻辑重组成新知识体系, 既便于学生记忆, 减轻学生负担, 又达到让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双重目的。

(2) 结构梳理。梳理知识结构, 是建立知识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条件。以《经济生活》为例, 把经济活动把相关知识划分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板块, 每一板块从主体、客体、载体三个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归类, 如“生产板块”应用知识系统建构如下:

●国家: (1) 落实科学发展观; (2) 市场调节、宏观调控、资源合理配置; (3)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5点) 。

●企业: (1) 面向市场, 遵循价值规律,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 诚信经营,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社会: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保障障制度。

●个人:

消费者: (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点)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维护合法权益; (3) 消费心理 (4点) 。

劳动者: (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平等、竞争、多种、自主) , 全面提升素质; (2) 合法权益和义务; (3) 就业问题 (WHY、HOW) 。

共有词:就业→收入→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一般不用, 分析成就或生产力发展时用) 。

●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 生产起决定作用, 消费是目的和动力, 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 (一般不用) 。

这样的结构, 脉络清晰, 简明扼要, 提纲挈领, 形成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应用系统。

中考物理总复习中习题的优化处理 篇14

关键词:物理;选题;做题;反思;训练;优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2-0128-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已逐渐摒弃了用分数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观念。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阶段,分数仍然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老师教学效果和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而分数的高低又与复习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因此,落实新课标,做好复习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在复习工作中不能正确引导。目的不明确,就很容易使学生进入繁、偏、难的误区,达不到标准要求。

1 根据课程标准认真选题

1.1选题注意每年双基、考点

在冲刺复习时,首先要静下心来,加强基础知识的梳理,“重课本、理考点”,查漏补缺,将易混淆的概念、规律加强对比、区分。配以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对《中考说明》中所列考点重视理解分析,要逐点扫描,逐个过关,扫除复习中的一些盲点,要分析每年中考命题的必考点,比如《中考说明》中所列的考点,即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密度、压强、力、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等。其次要留心“冷点”。有些知识点在复习中鲜有涉及,如现代通讯、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章节中涉及的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一些考点,在冲刺复习中不能因为疏忽造成无谓的失分。

1.2选题注意过程

所选的题目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训练,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训练。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新课标理念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积极主动地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具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选择题目时,也要选能训练学生“过程与方法”的题目。另外,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训练,选择相应的题目。

1.3选题时要关注热点问题,把握考试动态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几大类热点问题:估计、估算题。中考估测题具有文字简洁、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隐蔽等特点,试题对结果不要求精确,只要求合理。由于估测题大多来源于生活、联系实际,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注意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近几年,估算题在各地的中考物理试卷中经常发现,且考题多有重复,因此,本人整理了以下几个例子。

例1:(08广西广西钦州)下列有关估测值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

A、—个苹果质量约有1.5 kg

B、冬天,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8℃

c、某中学生重约为500N

D、蜗牛爬行的速度约为0.1m/s。

解析:根据实际情况:一个苹果质量约为100g~150g;冬天。洗澡水的温度不要高于45℃;蜗牛爬行的速度约0.5cm/s;而中学生的质量一般是50 kg,即重量为500N,因此c符合实际。

例2:(08鸡西市)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某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 kg

B、人体正常体温约42℃

c、学生书桌高约200 cm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 m/s

解析: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7℃;学生书桌高约90 cm左右;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 km/h;约合1.4 m/s,因此,选项A正确。

例3:(08天津)下列数据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A、—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 kg

B、一个鸡蛋受到重力约为0.5 N

c、我们常用的圆珠笔的长度约为1.8×103mm

D、某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约为25 m/s

解析:对于因学生对鸡蛋的质量有感性认识,即一个鸡蛋约50 g,重量则为0.5 N,故B选项正确,而圆珠笔长度约为20 cm;短跑名将刘易斯100m的成绩是9.86s,平均速度仅达到约10m/s。

例4:(08长沙)小翔同学参加身体素质测试,部分数据记录如下,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质量50kg

B、身高1.65m

C、握力400N

D、立定跳动成绩2.4 cm

解析: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可知,A、B、c均符合实际,只有D项立定跳远,一般中学生的立定跳远在1.5m左右,因此D选项错误。

例5:(05安徽芜湖)通常一个静止站在水平地面上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强最接近于( )

A、10Pa B、102P8 C、104 Pa D、106 Pa

解析:这个题看上去没法选,因为我们对压强大小没有感性认识。但是一般中学生的质量都是50kg及人脚面积我们都有感性认识,因此,只要我们利用体重和选项中的压强值,求出人脚的面积再去选择就容易了,A、B选项求出脚的面积太大。D项太小,因此正确的选C。

(2)动态问题分析:①如物体的状态变化;②滑动变阻器向左(或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以及灯泡亮度变化;运用图像、表格提供的信息来研究电阻变化。

(3)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进行解题。

(4)开放性试题。“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传统的物理题条件完备,结论确定,解题策略单一,这类习题被常称为封闭题,它的要求一般就是要找出其确定的答案。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题目条件不确定,求解问题不指明,解答方法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样化,因而对应有:条件开放、过程(策略)开放、结论开放3种形式的试题。开放性试题是以多样性、变通性、独特性为特点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同时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解题中要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从而有助于对问题的全面深刻认识,处理方法灵活多样,在求知中产生创新和突破。开放性试题具有将命题思路从单向封闭转向多维开放。给予学生选择和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激活学习的能动性,启迪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功能。

(5)图像题。根据题且中所画的图像把所能挖掘的信息进行解题。

(6)先学后用题。即给出一段文字材料,所涉及的知识没有学过,但方法学过。要求学生阅读后立即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4选题要把握难度适中

选题注意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

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不是和某些老师一样“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全做”或是“从15面到17面全部完成”;最后,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复习完一部分知识后。立即把针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

2强化答题规范意识,避免无谓丢分

冲刺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善于抓住得分点。首先,要读题仔细。注意解题过程的规范性训练,忌轻视“过程”用语。比如加写必要的文字说明,书写公式、代人数据、解出结果、统一单位要步步落实,不能只写公式,不代入必要的数据,直接写出答案。在平时练习中要重视一题多解,有些试题的结果需要分类讨论。不能思考疏漏和答题马虎,浅尝辄止。其次,解题中要避免“五种错”,即: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读题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读题不能匆匆而过,应该字字落实,注意不能多字、漏字及语言要规范、通顺,不写错别字。要避免粗心大意,受思维定式和熟题答案的影响。再次,特别是一些涉及到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复习时不能走马观花,防止不深不透。另外,要适当安排一些限时解题的训练,重点解决会而不得分的问题,切实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拿到应拿的分数,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学生的解题习惯需要老师从平时的习题教学中逐步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分析题目、如何答题?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如:选择题要学会排除,把4个选项都要看全;填空题中文字型填空要填通顺,计算型填空要注意单位;计算题要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相应的物理量,符号注意加上相应的下标,解题过程要有公式、必要的文字说明。

3作业布置做到“四必”

作业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有些教师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收上来的作业要认真批改。收上来的作业不改等于没有收,长此下去,学生也不会好好做作业,教师从批改的作业中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做错的题目。要看错在哪儿?有哪些共性的问题?学生做对的。也要看有没有新颖的解法?为接下去的讲评积累资料;作业讲评不能面面俱到,共性问题集体讲,个性问题个别辅导。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而要举一反三。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纠正。

4反思是复习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头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用到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还可以变化;哪些题还有什么解法(一题多解)。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要求学生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试卷,找出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中的错题,认真仔细地弄清以前为什么错,现在是否会做。如果学生能把几套试卷放到一起,就会很明显地发现,他们经常错的往往是同样或类似的问题,那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他们的弱点,在以后复习中就要重点复习这些问题。

要尝试对各种题目进行归类,在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盲目重复性做题,以致忽视了对课本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要重视基本运算能力训练,但不要在复习中注重做繁难的计算题,这样容易造成难题解不对,基础题解不好。

教师也要注意自我反思,一次练习做后,要反思自己布置的作业难度是否合适?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典型的错解?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教学对策?等等。

5针对性的模拟训练

复习中需要适当精选试题进行模拟训练,考察复习的效果,及时作出调整。模拟的试题不仅可以检验复习效果,也可以去体会中考命题的思路和命题的延续性,还可以扩大自己做题的宽度和广度。同时在模拟训练中去把握做题的时间。提高做题的速度和精度。复习中要根据自身特点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适量做题。不要以为做过的题目越多越好、越难越好。考试中以有选择性的做中考真题,通过反复的、阶段循环式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复习效果,体会和熟悉中考题型,达到对必考知识的融会贯通。但重要的是做题后,要学会反思,善于总结,尤其是做错了题,要去寻找、分析做错的原因。

上一篇:高中优秀师恩作文:师恩难忘下一篇:学校2013年寒假告家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