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共10篇)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1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收集

中国自证券投资基金开始试点以来,已经在基金业实施了一些税收优惠,如投资者买卖基金暂免征印花税、基金分红收入暂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等。这些措施对引导储蓄资金流向基金市场、优化金融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基金税收政策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基本特点

在基金运作中,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涉及到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等多个方面。

在所得税方面,相似于很多国家,为了避免造成重复征税现象,我国对基金也不征收所得税,而对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征收所得税。

在营业税方面,《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8?55号)》(以下简称《通知》)指出:1.以发行基金方式募集资金不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不征收营业税。

2.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在2000年底以前暂免征收营业税。3.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买卖基金的差价收入征收营业税。个人和非金融机构买卖基金单位的差价收入不征收营业税。2001年又专门下发通知,将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的优惠延长至2003年,反映了国家对基金行业发展的支持。

在印花税方面,通常认为征收一定的交易印花税会抑制频繁交易,但实际上股票交易印花税的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短期的,股市持续非理性上涨时,交易印花税并不能有效地抑制投机。

因此,尽管《通知》将印花税税率降至0.4%,双向税率调至0.8%,但是实际税率仍旧偏高,使基金的投资操作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另外,对于投资者买卖基金份额时是否需要征收印花税也值得探讨,《通知》和后来的补充条例规定了税收暂免至2001年12月31日。另外,2002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对开放式基金的四个优惠措施:1.对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在2003年底前暂免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2.对个人投资者申购和赎回基金单位取得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3.对基金取得的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储蓄存款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企业和银行在向基金支付上述收入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对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4.对投资者申购和赎回基金单位,暂不征收印花税。

一些缺陷

总的说来,为了扶持基金行业的发展,中国的税收政策对基金行业提供了一定的优惠,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税收优惠规则制定过于笼统和宽泛,对特定领域的引导性不强,特别是没有着眼于建立基金市场发展的稳定资金补充渠道这个大的方向,因而对特定资金引入的作用不明显。

具体来说,中国对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等特定的资金缺乏明确的免税优惠,无法像美国等成熟市场上的个人退休投资基金或者教育储蓄投资基金那样投入于投资基金领域。

其次,税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不规范,征税规则的解读不明确,优惠措施的更改不正规,各个地方执行的尺度不一致。在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时,税收会成为基金运作中的一项重要成本,系统规范、符合国际惯例并且相对稳定的征税规则是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再次,随着中国基金创新的加快,相应的税收政策往往难以及时跟上基金创新的进程,百有论文网()

往往是在基金创新产品推出一两年后才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税收政策的滞后性使得新产品在一开始面世时就面临税收上的不确定性。

最后,因为缺乏对私募基金的清晰监管框架,使得当前私募基金基本上在税收体制覆盖之外运作,显然会形成税收的流失。

完善基金税收制度的建议

一是合理界定中国基金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要参照成熟市场基金税收政策的经验,制定我国基金行业合理的税收范围和比率,在金融市场开放环境下,不能以过高的税率阻碍自身发展,降低与外资基金的竞争力。

在征税环节和程序上,做到“使基金投资者通过基金形式买卖证券的实际税负不高于投资者直接投资于证券的税负”,以公允的税收水平提高行业竞争力。

二是要通过清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基金市场形成稳定的资金补充渠道,也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投资渠道。例如,对于社会保障资金、企业年金、个人退休投资计划等要制定清晰的免税政策。

三是在所得税方面,按照虚拟法人理论基础,避免重复课税,在纳税环节的选择上建议采用代扣制,实行源头控制;营业税方面,当前税率过高,可适当降低;对资本利得的征税应当加以研究,对长期和短期资本利得或资本亏损区别对待。

四是着手研究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问题。

五是作为基金管理公司,应该重视税收在基金运作中的调节作用,关注其对成本和收益的影响。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税收会成为基金运作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一方面管理公司可以研究税收政策,采取合理方法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征税规则在某些领域的优惠而进行产品创新,以税收的减免作为吸引投资者的一种手段。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相关

《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8?55号)》关于所得税指出:

1.对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个人投资者买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在对个人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企业投资者买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

3.对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以及企业债券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企业在向基金派发股息、红利、利息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股息、红利、利息时,不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4.对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国债利息、储蓄存款利息以及买卖股票价差收入,在国债利息收入、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收入以及个人买卖股票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所得税。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2

2013年上半年内蒙古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7.09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8.44%, 实现营业利润55.97亿元, 比2012年同期增长5.92%。目前, 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已同国有经济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成为推动内蒙古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 民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张。

2 0 1 0年民营企业1 0 0强入围门槛达到1 2 3 0 0万元, 较2 0 0 5年提高了5 8 9 2万元, 增长1 1 1.3 8%。民营企业1 0 0强营业收入总额增长更为迅猛, 2010年, 民营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306.59亿元, 比2005年增长302.82% (见表1) 。

(二)

2011年新出台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中, 一个非常显著、突出的特点就是聚焦中小企业、关注中小企业、扶持中小企业。使得民营企业的数目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数目大规模的增加, 具体的数目见表2

(三)

外资企业出现了下滑的现象见2005-2012.9民营市场主体增长率的折线图, 从图1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来企业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四) 融资成本过高加重了非公工业企业的负担。

今年上半年非公工业企业利息支出1.1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 4.4 7%, 利息支出占全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利息支出的73.58%。尽管如此, 目前银行贷款仍然不能满足非公工业企业资金需求, 据调查, 规模以下工业中发生的民间借款利息全部来自非公工业企业。

(五)

非公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很少涉足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 中小微企业数量较多, 龙头企业较少, 上市公司中非公工业企业数量更是微乎其微。

二、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及政策研究

(一) 要进一步转变职能, 优化环境。

认真执行《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规定》, 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 试行注册资本“零首付”, 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设置的企业登记注册前置许可外, 一律不得设置其他前置许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进一步规范机关行为, 切实加强从建立阳光、效能、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出发,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改进工作作风, 强化行政审批中心职能建设, 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方式, 主动与非公企业加强联系, 切实担负起职能部门的职责, 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性软环境。营造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 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 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环境, 使客商能安心、放心地创业发展。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打造“信用内蒙古”。强化政府信用, 坚决落实各项承诺和优惠政策, 取信于民, 以政府信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要树立人人关心非公企业 (中小企业) 发展, 积极招商引资, 人人都来亲商、安商、扶商的氛围。

(二)

应该从民间资本介入风险相对较低的需求较大的领域入手, 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公路、铁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围绕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房建设、市政公用事业、民办教育、医疗养老、节能环保、绿色食品加工、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的比重。将非公有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纳入各级政府采购目录。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 引导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重点向非公有制经济倾斜, 设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三)

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 设立小微企业贷款奖励资金, 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倾斜, 做大做强融资性担保机构, 放宽抵押贷款的条件。要加快实施一些更宽松、更具创新性的政策措施, 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培育蒙商文化, 鼓励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创业, 加大财税支持和减免税费力度, 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小结

我们也应当看到, 我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产品种类大多数为资源型产品, 企业的经营管理、运营效率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些都是今后在我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中需要不容忽视的问题, 逐步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我区民营企业继续健康成长壮大。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 它是指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是千千万万老百姓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 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本文的目的为发现内蒙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使工商联及其他相关部门能够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服务, 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求得非公有制经济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

参考文献

[1]非公有制经.http://www.nmgtzb.org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3

关键词:非公有制;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51—03

一、哈尔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一)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上半年,哈尔滨市非公有制经济累计完成增加值729.3亿元,同比增长12.2%,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4.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1%,全市共有个体、私营企业35.3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28.6万户,私营企业6.7万户。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哈尔滨市经济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非公有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的主体。哈尔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上半年,哈尔滨市第一产业实现非公有经济增加值53.1亿元,增长7.1%,增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非公有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非公有增加值304.6亿元,增长12.2%,高于全市第二产业同期增幅2.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非公有经济增长5.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工业实现增加值248.4亿元,增长12.2%,高于全市工业同期增幅3个百分点,拉动非公有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非公有增加值371.6亿元,增长13%,拉动非公有经济增长6.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非公有经济增加值152.8亿元,增长21.7%。

(三)扩大了劳动就业门路

随着哈尔滨市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的逐年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的贡献也越来越大。2009年上半年,哈尔滨市非公有制经济安置从业人员81.8万人,其中个体工商户安置就业46.1万人,私营企业安置就业35.7万人。

(四)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通过激烈的竞争也有力促进了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国有和集体经济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同时,各种所有制经济通过相互参股、相互融合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逐步多样化,在扩大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同时,也吸纳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更多的行业,甚至进入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领域。

(五)发挥科技创新优势

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2007年有15户中小企业被评为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科技创新先进企业,其中葵花药业等骨干企业不但成为国内、省内的知名品牌,以这些企业为核心的非公有制企业集群也形成了产业规模优势。

二、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三次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长不平衡

2009年上半年,哈尔滨市第一产业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全市非公有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7.3%,同比回落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1.8%,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50.9%,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7.4:42.7:49.9调整为今年的7.3:41.8:50.9。出現这种不平衡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食品、装备制造、纺织、冶金等工业行业仍未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于企业订单明显减少、项目运行风险加大、应收账款增加、回收货款难度加大等原因,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二)企业经营出现瓶颈

2007年至今,随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木材、棉花、大豆等原材料的价格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上涨。劳动力成本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不断加大,这使得企业盈利空间逐步缩小。另外,受国际经济衰退、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使出口企业生产销售量下降,效益下滑。多种因素造成企业经营出现瓶颈。

(三)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融资难

非公有制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或服务的档次不高,产品具有趋同性,新型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缓慢,这种生产结构固然使企业的资金回笼迅速,加快其资本积累的速度,便于形成自己的主业。但在新市场条件下,消费者需求的快速转换要求企业不断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工作,以满足多变市场的要求。因此,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技术创新,只进行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加工生产,其产品必然会丧失竞争优势。

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困扰企业发展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据调查,有95%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资金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尽管近年来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金融机构执行的信贷评估标准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信贷支持要集中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而对于多数企业规模小、抵押能力弱、信用度不高的处于初期和发展壮大阶段的非公有制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四)研发水平不高,缺乏发展后劲

目前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资金短缺,加之企业没有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更新速度缓慢,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份额缩小,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非公有制企业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据测算,非公有制企业支付给人才1元的报酬,企业实际要支付2.3元的成本。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和人工成本,非公有制企业不得不降低人才的经济待遇,使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流动性加大,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

(五)发展环境不宽松,扶持力度弱

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在政策环境不畅,扶持力度不强,有些政策在兼顾各方利益时,对国企和大企业优惠多,对非公有制特别是非公有制中的中小企业的考虑少并且存在着政策不够用、不管用和“中梗阻”现象。这说明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与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服务手段,服务功能与所承担的职责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此外,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市场准入限制多、政策不平等、企业实际税费较重,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系统、综合的政策措施。

三、促进哈尔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统筹安排,鼓励发展重点产业

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一律向境内外投资商开放。对于一般性竞争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公平参与,接下来即将涉及到电信、银行、电力、铁路、民航等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针对这些行业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将行业中具备自然垄断性的业务和不具备自然垄断性的业务区分开来,不具备自然垄断性的业务允许向非公有制企业放开,明确产权,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引入竞争,提高效率。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发挥哈尔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作用,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成长型等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要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对于进行扩大投资规模、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创名牌产品的非公有制企业给予优惠待遇;对于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财务制度健全的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公用事业费附加和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留学归国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创办企业,在信息、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扶持建立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企业互助基金和创业种子基金,使非公有制企业方便地从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等渠道获得资金;按照市场运行的准则,组建或改建非公有制经济参股的中小商业银行,尽快构建“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国有、外资、私营银行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鼓励非公有资本组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公司,通过财政出资引导逐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并鼓励民间资本流向风险投资业,努力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办和发展的资金需求;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并购重组、改制上市。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和品种,充分发挥产权交易所的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合理流动和股权结构合理调整。

(三)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首先,加大对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的投入。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高效节能与环保、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行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涉及这些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其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投融资多元合作和技术转移两大平台建设,加快促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强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提高对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创业孵化服务的能力,推进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除技术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人才委托培养等形式外,鼓励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建立起企业与大学、研究院所互动开发的长效合作机制。第三,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创造、品牌创新和品牌管理,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被认定为知名品牌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技术改造、科研立项、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注重发挥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第四,建立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从人才引进角度出发,按照企业需求,重点引进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聘请相关专家定期为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提供决策、科技、市场等信息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机关干部、科技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协助企业发展壮大;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资源或建立一批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实施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计划,进行技术更新学习,使人才更能适应专业技术的发展。

(四)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其参谋咨询、桥梁纽带、资源整合、行业自律、协调监督等作用,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做好行业协会、商会的整合和优化,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进一步改革调整和充实完善行业协会职能,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自愿加入或发起设立各类行业协会;鼓励非公有资本积极进入现代市场中介领域,大力培育和发展生产者中介服务业,加快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信息、信用评价、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社会中介服务的标准制订和管理监督机制建设,整合全市各类中介服务资源,创办市中小企业中介服务大厅,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化服务。

(五)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着力为非公有制企业解决瓶颈问题

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便利、宽松、透明、公正、高效的服务环境。对于法律、法规未禁止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加快审批进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强化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功能,及时发布发展规划、产业导向、扶持政策、投资重点等政策、政务和咨询信息。公布有关产业政策和各行业生产经营、业务发展、市场状况,以及新的技术标准和有关行业发展趋向的信息,弥补市场信息不充分的缺陷,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适合其发展的领域。第三,营造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财产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第四,发展和规范行业协会和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协调服务、参谋咨询、桥梁纽带和资源整合等作用。

(六)从经营方式入手,着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4

截止目前,我县已注册登记的非公有制经济户3648户,投资总额28158万元,从业人员9044人。其中:个体工商户3540户,投资总额20208万元,从业人员5999人;私营企业108户,投资总额7950万元,从业人员3045人。2004年以来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15户,投资总额418万元,从业人员721人;新发展私营企业14户,投资总额550万元,从业人员180人。

一、几点做法

1、加强政策宣传,优化舆论环境。去年以来,我局共印发宣传资料2000份,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省、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个意见”精神,大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说服和引导群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了其社会和政治地位,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突破、大发展。

2、结合今年开展的行政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推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我局向社会公开承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保证私营企业在5个工商日内办理完毕(法定时限为30日),个体工商户在1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法定时限为30日)。同时改变监管方式,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年度验照贴花,变集中办理为滚动审验,极大的方便了非公有制经济户申办工商注册登记事项。

3、放宽市场准入,放宽投资领域。对民营科技企业和从事农业种、养、加、储、运的企业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创办的个体私营企业,允许注册资本分期注入,在首次注入资本不低于总额百分四十的情况下,可办理营业执照,同时其余部分可在一年内补齐。除特种行业和专营行业外,非公有制企业原则上按行业大类核定经营范围,不再规定具体的经营项目,经营方式由企业自主选择。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一律对非公有制企业开放。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加快进入城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旅游和我国政府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金融、保险、电信等领域。

4、实行“外来投资企业特别服务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老、弱、病、残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实施“阳光工程”。对外来投资企业,可享受如下优惠与服务:免费咨询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信息查询;对不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资源的专项审批项目可先注册,后限期规范;申请登记注册材料齐全的当天办理;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无环境污染的行为,按规费征收标准减征百分之六十,对从事其它行业的减征百分之四十;免收合同文本费及鉴证费;免收消协、私协会费;工商部门在巡查监管中发现违法行为,实行法律、法规宣传并书面通知限期纠正,对在限期内纠正的免于行政处罚。去年以来,我局共对外来投资企业减免收费18000元,对171户下岗失业人员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不折不扣地落实优惠政策,对23户老、弱、病、残从事个体经营的实行“阳光工程”,共减免收费175887元。

5、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贷款难的问题。为加快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优化信用环境,提升经营效益,我局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县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联合印发了《**县个体私营企业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各工商所和个私协分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个体私营企业诚信建设,全力配合支持好信用社开展此项工作。同时把握好政策界限,既注重解决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协助把好信贷关,防范金融风险,共同促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银企合作双赢。现已向非公有制经济户发放贷款证1070份,发放贷款4700万元。

6、以人为本,真诚为个体私营企业搞好服务。一是加强个体私营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和市场应变能力,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水平,共举办培训班2期,参加培训人员300多人次。二是抓好典型,做好表彰先进工作,积极表彰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显著贡献的诚信个体私营企业,努力营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良好环境,共表彰诚信非公有制经济户17户。三是在行业发展上,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由商贸、餐饮、服务等日趋饱和的行业向第一、第二产业拓展,大力兴办生产型、外向型、开发型企业,发展前景好、见效快的种、养、加等项目,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个体私营企业在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加大。四是切实维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侵害个体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予以出面制止,坚决制止“吃、拿、卡、要”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

二、存在问题

1、我县非公有制经济虽有一定突破性发展,但整体上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行业结构也不尽协调,商业户数比重大,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2、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内外协作不够,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放能力差,企业资信度不高。

3、少数部门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仍然存在有流于形式走过场、做样子、工作不实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档次结构和水平,在注重商贸、餐饮、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扩大规模、上档次的同时,积极引导非公制围绕我县工业支柱项目和农业产业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向第一、二产业拓展,大力兴办生产型、开发型、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形成优势产业。同时,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大、中、小并举原则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南北两山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城关、川道重点发展生产加工型私营企业。

2、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依法经营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帮助其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诚信建设。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5

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特别是在经济陷入困顿之时,文化产业往往能够逆势而上。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杠杆工具,能够扶持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日,吕梁市国税局深入基层单位和相关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认真梳理分析现行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全面把握现行税收政策对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并针对吕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一、现行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分析

(一)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税收政策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的精神,2005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号)以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号),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所有文化单位和不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给予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惠及全国2000多家转制文化单位,减免税收达近百亿元。5年的实践证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激励文化单位加快转制或改制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号)及《关于转制文化企业名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05号),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原有优惠政策并延期5年,执行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特别是对转制后的文化企业继续给予税收支持,有助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吕梁市按照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关于文化体制改任务的安排和批示精神,立足实际、稳步推进、创新思路,积极落实各项任务,改革工作初见成效。当前,吕梁市国有文艺团体制改革、电影公司转企、广电网络整合工作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目前吕梁市无享受文化体制改革税收优惠政策的相关企业。

(二)支持宣传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吕梁市属于资源型经济城市,经济发展以煤焦、冶炼、电力、白酒、农产品等为主,吕梁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少文化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享受税收优惠较少。通过调研,吕梁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有“对全国县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这一条。2011年全市共有14户新华书店,均属具有独立法人的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主要经营:国内外图书、报纸、期刊的批发、零售、租赁;音像制品、文教用品零售;中、小学生的教材、教辅、助学读物供应等。新华书店属企业性质单位,资金周转快慢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当前,由于个人经营的文化用品很多,销售方式很灵活,价格浮动幅度很大,加之新华书店资金周转困难,直接影响了国有书店的销售业绩,通过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对支持文化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活力,使企业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据统计,2009年,吕梁市共有12户新华书店享受文化宣传企业减免增值税税收优惠,全年共计减免增值税404.9845万元;2010年,吕梁市共有13户新华书店享受文化宣传企业减免增值税税收优惠,全年共计减免增值税815.5829万元;2011年,吕梁市共有14户新华书店享受文化宣传企业减免增值税税收优惠,全年共计减免增值税578.5387万元。

(三)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动漫产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喜爱的文化产品。中国有3亿14岁以下儿童,超过了美国总人口,可见动漫产业在我国的市场之巨大。但是与此不相对应的是,我国的动漫产业由于专业编剧人员太少、动画剧本酬金低廉、受众群幼稚化倾向等多方面原因,出现了动漫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与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差距更大。

为了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扶持政策,但由于动漫产业存在前期投入大、经济效益不确定等因素,目前,吕梁市无动漫产业,因而也无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二、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时间滞后。国家为了支持和发展文化企业,出台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予企业诸多的有利条件,但2011年12月才出台了对2011-2012文化宣传企业继续执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文件,虽然企业根据有关政策条件得到了优惠,但退还或减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往往滞后,致使企业的资金先用于缴纳税金而造成企业资金的运转困难,相应地影响了企业的周转和销售业绩。

2.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不足,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山西属中国内陆省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我国现行文化税收优惠政策看,未针对文化产业落后区域出台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文化产业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1.增强税收优惠的时效性和连续性。当前,我国部分文化税收优惠政策时效性短,连续性不强,导致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许多企业在一直在“等政策”,不利于文化企业的长远发展。应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实际,延长文化产业税收优惠减免期限,简化税收优惠审批手续,制定一个合理的、长远的、持续的文化产业税收政策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扶持中小企业和不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在发展的初期和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难以完全依靠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优胜劣汰”也往往缺乏公正性与合理性。因此,必须从税收政策的制定上向中小企业或落后地区倾斜,给予必要的扶持,为其营造有利发展、公平竞争的环境。根据山西文化产业现状,在保留现行文化税收优惠政策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山西等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的税收优惠力度,比如:针对山西省内的动漫产业,将现行“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调整为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两减半”等。发挥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鼓励支持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在推动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方面,税收政策要着力鼓励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业态,利用先进的科技改造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对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要予以必要的政策扶持。政策内容和政策手段要与科技发展相契合。

4.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要为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并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进一步完善税收支持政策;要加大对企业和个人捐赠文化事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完善公益捐赠和赞助的税收优惠政策。

5.在支持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方面,继续完善相关税收政策。要研究完善鼓励文化服务在科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税收政策;完善促进文化产品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加快税收协定的谈判和签订,建立税收情报交换机制;鼓励中国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实体,推动海外文化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和政策 篇6

作者:谢鲁江时间:2014-01-1

3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是在党的十五大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基础上,在理论和政策上又提升了一步,即混合所有制不仅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同时也是社会上各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一理论上的推进,对于各种所有制经济获得平等的竞争和合作的机会,获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空间,奠定了强有力的思想认识基础,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是一大新的突破。

新型的微观经济主体。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微观经济主体。近年来,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增加,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到2010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占工商登记企业注册资本的40%以上,到2012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占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15%,占城镇就业的比重达14%左右。而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13年10月,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的上市公司占我国境内上市公司的比重在80%以上,资产比重在90%以上。这说明,除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独自成长发展之外,混合所有制经济越来越成为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途径,成为体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也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7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探索地方政府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促进地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日, 笔者对河南省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在调研的基础上, 对地方政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希望能以信阳市为例, 为各级地方政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总体情况

信阳市位于河南、湖北、安微三省交接处, 是一个依靠农业发展的中小型城市。截至2014年底, 信阳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6.14万户, 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了15.66万户, 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03%, 可见, 非公有制经济是信阳市主要的经济形式。在所有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中, 个体、私营经济主体和农民合作社达到了15.61万户, 占非公有制市场主体总量的99.68%, 可见,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关系到当地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2014年, 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一些列改革措施的实行,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受到大幅度激发, 全年, 信阳市非公有制市场主体数量增加了3.22万户, 同比增长了25.83%, 注册资本金总额增加了317.34亿元, 同比增长了55.03%。非公有制经济的活跃发展, 带动了信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014年, 信阳市生产总值增长超过了8%, 财政总收入增长15.6%, 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8.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1%。

2 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虽然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 但在目前,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还存在着六个方面典型问题: (1) 规模尴尬。在信阳市15.66万户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中, 小微企业达到15.13万户, 占非公有制市场主体总量的96.62%, 虽然非公有制市场主体总量多、增长快, 但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带动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较为局限, 虽然信阳市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但信阳市的经济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仍处于河南省靠后位置,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2.11万元和0.895万元。 (2) 融资尴尬。银行信贷仍然以抵押担保的方式为主, 当地金融机构青睐实力强、成熟度高的企业, 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由于资产轻、信用等级低等原因, 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 用人尴尬。调研发现, 非公有制企业招收自己满意的员工并不容易, 且员工对工薪的要求很高;新招录员工经验相对欠缺, 培训的费用高, 用工周期长;专业技术和一线操作“老员工”, 又存在随意“跳槽”现象, 招工难、用工贵、留人难的问题突出。 (4) 成本尴尬。随着物价、房价、工薪等成本要素价格的上升, 企业经营的成本不断升高, 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新生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在发展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 政府干预的现象在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 特别是企业用地受到政府规划的限制, 在扩大规模时很难取得土地指标, 要素趋紧、成本提高、利润变薄的问题较为突出。 (5) 技术尴尬。在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中, 工业主体不多, 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和高科技设备制造的企业很少, 城乡、县区发展还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同时, 非公经济企业缺乏高技术人才, 缺乏核心技术, 缺乏高科技设备支撑, 且自主创新出的技术很难通过国家标准认证, 企业缺技术、创新难的问题突出。 (6) 管理尴尬。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总量大、规模小、分布散, 政府部门较难全面渗透到他们的管理和服务中, 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不能对行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走访过程中, 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表示自己不意愿或没能力购买中介机构服务来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 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

3 对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鼓励、支持和引导当地非公经济发展, 是带动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2015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针对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代表的中小型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难处, 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工作: (1) 加强政府领导。一是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进一步简政放权, 出台更多促进当地非公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 放宽审批限制,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免除非公有制企业审批费用, 为非公有制企业注册登记提供便利, 最大限度的节约企业注册登记时间, 降低企业的审批成本, 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无包袱”全力投入经营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考核机制, 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年度目标、进度、工作重点等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考核权重和分值, 在注重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的同时, 重点考核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水平、园区配套功能、土地集约利用和投入产出水平等, 形成政府领导、促进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消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 维护市场环境的统一透明和规范有序,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在市场内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充分竞争, 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2) 加强行业主导。一是注重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应有作用, 推进社会协调共治。充实社会中介组织人员力量, 把部分审批权力和管理权力转移到社会中介组织, 加大中介组织在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参与度, 摆脱社会中介组织依附行政管理部门的被动局面, 发挥其引领行业、监督行业的特定作用。二是通过社会中介组织, 在政府和社会、企业、民众间建立起纽带和桥梁, 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特别是发展银行、村镇银行的沟通协调, 联合金融机构主动提供融资服务和优惠措施, 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加强行业协会与人力资源部门的配合, 提供就业指导, 组织人力资源交流会, 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当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 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保障, 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招工用工问题。 (3) 加强行政指导。一是以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牵头, 组织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财政部门等主动深入非公有制企业, 开展调研、指导发展, 实时了解和掌握当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难处和管理缺陷, 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二是尤其要关注非公有制经济中新生市场主体和新兴产业市场主体的发展, 列出重点帮扶对象, 把帮扶新生市场主体责任分解到各相关管理部门, 促使行政指导和帮扶工作渗透到新生市场主体和新兴产业市场主体, 帮助其“活下来”、“活的好”、少走弯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三是构建起信息共享机制, 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及时、详细、准确的信息服务, 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 引导成熟度高的企业帮扶管理水平低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促进当地非公有制企业抱团发展、集聚发展、共同壮大。 (4) 加强品牌引导。一是注重地方品牌引领作用的发挥, 尤其要引导和帮助当地非公有制企业争创商标品牌和技术专利, 推动行业主管部门给予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指导, 并拿出专项资金对“创品牌”、“创技术”突出企业落实奖励, 营造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氛围, 全力支持当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 成长为地方龙头企业, 汇聚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促进县区、乡镇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的发展, 加强对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的法律宣传教育, 引导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围绕当地特色资源争创商标, 建立起自己的发展优势, 逐渐发展壮大, 为农民带来实际利益。三是加强对当地商标专用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严厉打击商标侵权、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尤其是要打击网络制假售假、冒牌冒用等侵犯当地商标专用权、知识产权的行为, 全力促进当地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争创商标品牌、技术专利, 做好对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保驾护航。

(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政府、信阳市编办、信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阳市财政局、信阳市统计局、信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信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参考文献

[1]李鸿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J].求是, 2013, (23) :9-12.

[2]刘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3.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8

由于需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而公有制为主体制度的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动摇,从而解决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生产不足状况。

其次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最直接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最直接的体现,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思想的基础和保证政治、文化、思想这些上层建筑顺利发展。

公有制是国家控制主要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主要指民营经济的发展,即非公有制经济,它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它为中国经济建设增加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度,使中国由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状态。健全了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更加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 篇9

------------------

作者:周宏春出自:中国发展观察发表日期: 2007-8

摘要:循环经济持久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激励政策。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为什么需要激励政策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政策。

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公益性特点,是经济学上的正的外部性,也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政府干预以弥补市场失效。采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久的发展。

为什么需要激励政策

循环经济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必然要在企业生产中产生经济效益。根据一般规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效益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下降;三是减少的废弃物排放收费或污染物治理的资金投入。应当看到,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试图实现减量和循环的多数环节,并不是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必然选择,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过程也存在着可以替代的生产过程。现行市场条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性能上常常不占优势,而且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以致循环经济的发展很难自发进行。从总体上看,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以及由于收费、税收减免或国家优惠政策等原因导致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的成本障碍,使得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出来。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因为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私人”使用与社会付出成本的不对称性,使得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私人资本(包括所有非社会共有资本)总要在开采一次资源与利用再生资源之间进行成本比较,试图免费或低价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通过排放废弃物节约私人成本。

二是跨国公司基本垄断了国际上品位较高的矿产地,现有世界资源供应体系主要是满足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这就导致在国际分工中存在着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由于发达国家比较早地开发并利用了自然资源,本国资源大多已经被耗竭或开发成本增高,因而利用经济、技术乃至军事上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快速脱贫,在没有能力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廉价出卖原材料和能源积累资金;当发展中国家成为“后来者”需要利用外部资源时又常常受到排挤,并表现为价格歧视、没有定价权或话语权,明显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资金成本。这种国际分工不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大多数资源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却比较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有些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利用产生的效益,如果考虑环境成本,低于一次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既要廉价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又要通过各种法规、公约或指令,要求产品出口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生产者延伸责任”。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更高,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成本障碍。也就是说,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不会优先选择循环经济的项目建设或生产方式的。

此外,由于各种“协议”收费的存在,按地区的优惠政策,以及国家政策的执行走样,税收环节的执行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再生资源使用没有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资源价格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非常关键而又最难以推动的环节。由于实施赶超战略,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用了生产要素低价的政策工具,如压低资本投入品价格、低农产品价格等。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已历经多年,但价格改革相对滞后,资源价格还不能反映真实成本,资源原材料被无偿或廉价使用。以“产量收费”的政策,不仅容易带来“挑肥拣瘦”、浪费资源的问题,还加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促成了有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采用经济政策的作用不外乎有两类:一是激励作用,一是约束作用。用我们通常所说的话就是“胡萝卜+大棒”,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企业从中受益,而违反规定的企业受到惩罚。

激励作用。通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政策的建立与实施,以鼓励那些率先实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活动。这是因为资源消耗越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越少,其经济行为的生态效率和效益就越好,从而激励经济行为主体采取科学的、先进的技术,把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的经济行为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约束作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可使得经济主体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行为。因为资源消耗越高,生态环境的影响或破坏就越严重,其经济行为的生态绩效就越小,从而要求经济主体采取果断的技术经济措施转变经济行为方式,以利于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这一意义上说,目前人们各种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然在这一系列经济制度的制约下逐步转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总之,要使企业生产中的物质能够“循环起来”,必须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循环经济法》需要建立的激励政策

从总体上看,对于减量化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活动,应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杠杆和税收手段,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进出口政策等方面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1、利用财税政策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指一国或一个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给予某些经济活动的财政支持或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的途径包括建立专项基金、投资倾斜等;税收优惠则是对某些经济活动收入给予税收减免。其作用:一是通过财政补助(如贴息、直接拨款等)以降低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投资成本;二是通过税收或收费以增加能源资源的使用成本。通过这两种手段的使用以调节人们的资源能源节约的行为。

我国在推动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有专门的政策,包括对从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活动的有关企业及产品实行财政补助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政策。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因地制宜,对生活垃圾的产生者征收垃圾处理费,并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置,不得挪作他用。鼓励通过押金、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废物。

2、培育绿色产品市场

绿色消费是重要的循环经济理念之一,是一种适度消费、节俭型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和无污染消费。绿色消费要求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

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如果仅靠环境意识,绿色消费就无法成为社会大众消费的主流行为。因此,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政府是最大的消费者之一,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绿色采购具有很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所谓“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引入对资源能源与环保的要求、方法和程序,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资源节约、环保标准,而且要求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再利用和再循环、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相关标准。政府绿色采购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手段,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政府办公的所有方面和环节,如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照明设备等室内办公用品,各种车辆、小型船舶等室外办公用品,以及办公建筑等。

200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要求“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同时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这为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了立法依据。其后,国务院、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规章,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的实践。一些地方政府已颁布了或正在制定地方的政府绿色采购法规。随着政府绿色采购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一些行业、企业也主动地开始实施绿色采购。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虽然《政府采购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政府绿色采购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但相关条款仅仅是原则性的政策宣示,而没有详细、具体的可操作性条款,没有对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标准和清单进行准确界定。《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虽然较为明确、具体,但效力层级较低,权威性较差,而且实践中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较大,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弊端,冲突、衔接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绿色产品的定义模糊,标准和清单不一,使得采购者往往无所适从。目前,我国不仅有全国性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政府绿色采购清单,还存在着多种正在使用的节能、环保标志。这些清单和标志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重叠互不相属,不利于政府绿色采购义务的落实。

三是政府绿色采购清单范围过小,占政府采购的比例很低,无法有效推动政府绿色采购进程。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物流业,物流成本,税收负担,税收政策

1 我国物流业发展急需转型

物流业在我国是一个朝阳产业, 它是把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多种行业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作为一种基础服务性产业, 物流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对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随着经营成本的不断上涨, 税收负担不断加重,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面临着行业发展的严冬。如何通过税收政策为物流业减轻负担, 推动物流业发展, 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难题。

2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国家发改委2014年3月通报称, 2013年, 我国物流运行总体平稳, 物流需求规模保持较高增幅, 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 但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

2.1 物流总体规模不断壮大

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9.5%。2013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 同比增长8.5%。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

2.2 物流成本较高

201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 同比增长9.3%。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 与上年基本持平。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的资料显示, 从2005年以来, 我国物流总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8%左右, 相比较而言, 西方发达国家比重则是8%到10%, 可见在流通环节上消耗了社会创造的大部分财富, 这不但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阻碍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而且还会推高物价水平, 抑制消费需求增加。

3 我国现行的物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企业所承担的税负水平相对其利润率是相当高的, 税收负担过重是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物流业税制落后

目前我国物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十多种税费, 税制过于复杂, 且税收负担过高。从现代物流业的经营流程和涉税环节来看, 可分为三类:一是在提供服务环节的货物劳务税, 涉及增值税、营业税;二是收益实现环节的所得税, 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是其他税种, 即在服务设施的购置和保有环节涉及到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3.2 营改增背景下, 货物劳务税存在的问题

3.2.1 税目设计不科学

根据目前营改增实施办法, 仍将物流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业、物流辅助服务两个税目, 按照不同税率分别缴纳增值税。即物流企业要分开核算不同的应税业务, 不利于发挥物流业的专业化和一体化, 也不利于企业开展综合物流业务。另外, 对于目前最具活力的快递业, 不同的税务机关对快递业营业税税目的认定存在差异, 有邮电通信业、货代业及交通运输业3种身份认定, 相应的税率为3%、5%、3%, 税收差异不明显, 但是营改增实施后, 税率相应变为3%、6%、11%, 税收差距明显增大, 由此造成的矛盾必将激化。

3.2.2 多重税率不公平

目前各地对物流业的“交通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 分别按11%和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针对当前物流业存在着不同服务项目界限不明, 难以明确划分税目的问题, 试点实施办法规定, 若试点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应税服务而未分开核算的, 从高适用税率。即若不能分开纳税项目, 纳税人必须从高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如此看来, 从事物流辅助服务的企业, 很难享受到差价纳税和低税率纳税的优惠, 进一步加重了物流业的税收负担。

3.2.3 进项税额抵扣项目不合理

现行“营改增”政策规定, 物流企业为购置运输工具和燃油、修理费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目前物流企业所需的运输工具大部分在“营改增”之前购买, 因使用年限长, 购置成本无法抵扣。从事跨地区运输的物流企业, 购买燃料时, 一般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另外通行费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抵扣凭证, 还有人工成本、保险费、租赁费等也并不属于增值税可抵扣的进项范围。就目前“营改增”试点情况看, 物流企业的税负存在不减反增的趋势, 这应引起税务部门和物流企业的高度重视。

3.3 所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税收优惠政策滞后。目前政府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所得税方面的税收政策扶持滞后, 没有实施特别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不利于物流业做大做强。

(2) 总分机构无法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当前物流企业纷纷在全国各地建立分支机构, 通过占据各地市场, 来发展壮大。物流业由于规范化程度不够, 同时分支机构又不具有法人资格, 无法跨地区汇总缴纳所得税, 面对地域经济差距过大, 无法在企业内部间进行盈亏互补, 这加重了物流业的税负压力, 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

3.4 其他税种存在的问题

物流业的房产税税负是相当重的。仓库、配送中心、物流园区、货柜码头等的出租收入是物流地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同商业、住宅地产不同, 物流产业的利润率低, 利润回报较缓慢。然而在税收方面, 它不仅要负担5%的营业税, 还要承担12%的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新政策使得物流企业的土地使用税税额平均提高了2倍, 有的地方甚至涨到9倍, 税负加重。

4 积极推进物流业发展税收政策建议

4.1 增值税改革建议

借鉴国外增值税实施经验, 采用进项税抵扣制度, 不但可以消除重复征税, 而且有利于物流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 优化产业结构。因此我国物流业应全面推行消费性增值税, 推动现代物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 统一设立“物流综合服务”税目。在实务操作中, 由于各项物流业务紧密相关, 难以明确区分运输类服务与物流辅助服务。重新设立“物流综合服务”税目, 将与物流相关的各环节业务均纳入“物流综合服务”税目, 并执行统一的税率, 以适应物流业专业化、一体化运作的需要。

(2) 统一物流业务税率。为了减轻物流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应从低设计“物流综合服务”业务税率, 统一设置6%税率, 积极发挥税收对物流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3) 扩大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将通行费、人工成本、租赁费、保险费等纳入进项税抵扣范围, 允许部分已购入的固定资产纳入可抵扣的范围。

(4) 从减轻物流业税负角度, 将快递业税目确定为“邮电通信业”, 待时机成熟时, 考虑将其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中。

4.2 所得税改革建议

4.2.1 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我国物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远远低于所有行业的平均水平, 而税收负担却高于其他行业。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 降低物流业的所得税税率, 可以借鉴新加坡17%的所得税税率, 减轻物流业的税负压力, 鼓励物流业的发展。

4.2.2 科学设计物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鼓励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议对物流企业新建标准化仓储设施和运输设备分别给予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针对企业建设标准化仓储设施, 可对物流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实行一定比例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 用企业所得税的返还利润鼓励企业新增标准化基础设施, 不断夯实物流业发展的基础。针对物流企业新增标准化运输设备, 建议允许物流企业对其运输设备采取加速折旧的政策, 允许按其投资额的一定比例, 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4.2.3 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由总部缴纳所得税

对于允许符合跨地区经营、物流服务网络健全、信用良好等条件的物流企业, 建议允许由总部统一核算、总分公司盈亏相抵, 最后由总公司统一合并缴纳所得税。

4.3 其他税收改革建议

从减少企业的税负角度看, 合理降低物流业房产税税率, 对物流地产业由从租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对物流企业征收土地使用税的同时, 给予企业财政补贴。根据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和经营实力, 实行减免1至5年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另外对用于日常经营活动购置的运输工具, 建议免征车辆购置税。

参考文献

[1]张莹莹.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1.

上一篇:新三从四德下一篇:电力电子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