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终身学习网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终身学习网(共10篇)

上海终身学习网 篇1

上海终身学习网 2010-07-26 19:17:22

7月23日,上海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以“开放大学”命名的新型大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海市市长韩正发来贺信,希望新成立的上海开放大学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办成适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需求、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的新型大学。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参加成立大会并为上海开放大学揭牌,副市长沈晓明到会讲话。

上海开放大学的成立,是上海市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之一,是上海终身教育发展的新载体,也是上海创新机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本世纪初,上海市就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并把创建开放大学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2006年1月,上海市委在《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新型开放大学的构想。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依托上海电视大学成立上海开放大学,并把上海开放大学作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促进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的综合资源,开展各类成人教育。

上海终身学习网 篇2

本次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 来自多个国际组织和35个国家以及中国各地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

本次论坛借助上海世博会的平台, 围绕“让学习伴随终生———终身学习的进展、发展趋势和制度建设”的主题, 从政府、社会、学习者个人,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培训, 立法和制度等多个角度, 回顾终身学习国家战略实施所取得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分享各国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经验与最佳实践成果, 同时积极推进双边、多边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 加强终身学习政策的对话与沟通, 共同推动各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上海终身学习网 篇3

、上海终身教育体系正逐步

建立

1、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企

业、社会力量多元整合的终身教育

网络

终身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呈

现多元化趋势。2003年上海共有

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76所,

社会力量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培训

机构143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

学校145所(每个乡镇有1所),市

区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区学校,行业

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培训中心,现有

市级老年大学4所,区县局和高校

办老年大学65所,街道、乡镇老年

学校219所,居(村)委老年学校办

学点3276个。上海已经初步形成

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比较健

全的终身教育网络。

2、初步形成了基本满足社会

各类人员继续教育需要的培训系

2003年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和

中等专业教育学习的在校学生达

22万人。市属成人高校招生4.4l

万人,比2002年增长7.1%。参加

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各种培训近

210万人次,其中参加外语类培训

2万人次、艺术类培训17.9万人

次,社会生活类培训10,3万人次,

职业培训49.3万人次、文化类培

训22.?万人次。参加国家高等学

历文凭资格考试注册的达1.9万

人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

专科专业59个、开考课程113门)

达2.5万余人次,参加老年学校学

习的达32.4万人次。每年接受各

级各类成人教育总数280万人次

以上,占全市人口的l/6。1994年

以来,上海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

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累计分

别超过200万和130万、参加通用

外语考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

分别达到30万和24万。近年来,

已有20万下岗职工通过冉培训获

得了再就业。

3、初步形成了一批体现学习

型城市发展方向的学习型社区和

学习型企业

上海所有街道、乡镇都开展了

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

共建立厂近200所街道(乡镇)社区

学校,开办老年学校,建立各种文

体团队,满足离退休人员和社会其

他不同人群渴望学习,追求知识的

愿望,提高了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

和牛活质量。目前已有25个创建

学习型社区实验墓地。

在建立区—级管理机构的同

时,根据我国社区教育以行政区划

为地域范围的特点,逐步形成和完

善厂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元和实

施主体,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横向

贯通、纵向衔接的推进社区教育发

展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组织网络。

各区教育部门内普遍设立社区教

育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工作委

员会等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协

调和管理全区范围内的社区教育

工作。各街道(乡镇)设立社区教育

委员会、学习型社区推进委员会等

相应机构,统筹协调社区内企事业

单位和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和学习

型社区的创建式工作。

上海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

形式的28家企业和32个行业、企

业培训中心开展了建立现代企业

教育制度、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试点

工作。这些企业普遍开展了高级职

业培训、上岗和转岗培训以及高新

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

4、初步形成运用现代传媒开

展终身教育的开放式教育新格局

上海覆盖城乡的远程教育网

络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市1Q个区

县的上海电视大学,白2000年起,

每年的入学人数以超过25%的速

度递增,在校学历土已达8万人之

多,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每年超过50

万人次。2003年3月,由市妇联等

单位组织的“百万家庭网上行”活

动开展以来,已有8647人获得合

格汇书。“空中老年大学”开办7年

来,已有337万老年人收视。

二、上海在建立终身教育培训

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推进终身教育培训的机制

不灵活,缺乏活力

美国州一级政府制定企业内

教育认定制度——“非大学教育计

划”。根据这—制度规定,企业内进

行的教育及训练活动,如果属于大

学水平的,可由州有关机关加以认定,可向有关大学申请,将学习成绩作为正规学分予以认可,被审查认定的课程,大部分为大企业、大公司或公共机构提出。美国还实行校外学位制。现在获准举办校外学位资格考试的大学有134所,对社会上的学习者实行“自学考试”,并根据考试合格后所积累的学分进行学位认定并颁发证书。

而上海还没有建立非学历教育的成果认定制度,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缺乏沟通,入学一般都以学历为条件。

2、推进终身教育的法制建设滞后

日本经参众两院(国会)审议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并于1990年7月1日正式实行。日本还颁布了《社会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颁布了《终身教育法》, 1984年2月,又通过了《职业继续教育法》。德国于1971年制定了《联邦教育训练促进法》。

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有关终身教育的专项法规。上海于 1988年制定的《上海市职工教育条例》,已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发展。

3、社区教育和郊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学习型城市发展很不平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社区学院的数量少,课程体系不完备,不少社区学校还没有独立的校舍,设施也比较简陋。

上海郊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市区(老城区),郊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7年。农业从业人员为99.4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占8.4%,小学文化占38.2%,初中文化占41.1%,高中文化占 7.9%,中专文化占3.8%,大专及以上占0.6%,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 7.6%。规模化经营农户中83%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4、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力量与全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体制上存在问题,各种教育资源难以做到共享;各种培训信息难以沟通,名种有利培训的政策难以用足用好。如在郊区曾有很大影响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未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充实内涵、提高效益;曾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市民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如何进一步发展并推出新的培训项目,缺乏整体的策划和推动。这些问题都与现行体制缺乏统筹规划有关。

三、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和思路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面打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渠道,全面建成面向上海、幅射全国,规模较大、组织健全、机制灵活,行业、社区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层次门类全,具有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特点的现代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2010年建立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的主要标志是:

基本建立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教育培训制度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教育规律的终身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终身教育培训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在终身教育培训中得到普遍应用;办学条件和教育培训质量居全国前列,终身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

——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12年,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率70%以上,

——终身教育培训支出占 GDP比例达到4%;

——市民家庭用于终身教育培训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目前的 7.8%提高到10%以上。

2、-g..O目标 。

(1)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知识更新、知识发展、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培育终身教育培训市场,建立政府宏观管理、行业业务指导、社会中介服务,各界积极参与,企业和办学机构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终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3)为专业人才补充、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提供机会;为各行业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和提供高素质的新生力量;为转岗工人提供技术培训。

(4)加强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劳动者的职业人生观与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相统一,使全社会劳动者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5)加强各级各类终身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重组或集中投资,用办教育服务产业的思路,兴建配备最先进设备的专业化基地。

(6)建立协调的机制,确保各种证书、资格的互认和衔接;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7)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2007年前建成50个示范性学习型企业,带动全市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建设。

(8)开展市民素质教育,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满足居民精神文明生活与自我完善的需要,使市民素质基本达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 2007年前,建成80个示范性学习型社区,带动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9)各类学校逐步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为形成学习型城市服务。

(10)各相对独立的住宅区建立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到 2007年,基本形成儿童和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和老年人教育的社区教育网络。

3、思路

(1)形成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环境条件

——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从业人员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提升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特别要大力发展各种非学历教育。2010年,上海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要达到25%左右。

——发展在职人员高等教育,提升每10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城市将为每个市民提供更开放、更便利、更富成效的学习机会与学习场所,特别要建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平台。

——继续推进“功能性扫盲”,为加快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造条件。除继续开展外语、计算机培训外,还应在市民中普遍开展法律、环保、金融、保险等培训。

——积极配合各区县做好街道 (乡镇)社区教育设施的建设和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建成一批与社区教育配套的社区学习活动的场所与基地。

(2)形成有利于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优化整合的终身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社区教育各类载体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内现有的教育资源的作用,资源共享、整合功能。二是多渠道解决载体建设的资金,应采取区县政府扶持、单位主动承担、建立社会基金和受益者适当出资等办法,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注重部门间的合作协调,促进资源共享。在纵向上,教育系统内部要打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两个纵向贯通。一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贯通,层层发挥示范、幅射作用。二是区县、街道(乡镇)、居委(村)的贯通,形成相互开放、协调、互补的社会教育网络。

——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组织形式、文化需求的不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发展社区教育。

(3)形成激励广大市民在不同起点、不同岗位上不断奋发学习的运行机制

——实施多元入学方案。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对获得不同层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在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年限后,即可升入相应层次的高一级学校。对在工作岗位中取得较高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人员应给予免试进入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学习的机会。

——实行“分段学习,学分累计制”。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学分制标准化的试点,在职职工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其中包括正规学校教育活动,也包括非正规学习活动,在这两种同层次、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中所取得的学分,逐年累计,待达到学历教育所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4)形成一批符合国际标准化的教学软件、课程、教材和资格证书

——力口快引进国际通行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课程。尽快研发一批与国际技术理论和生产技能水平相适应的教学软件;与国际公认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相适应的课程及教材。将现行MBA、EMBA的核心课程,加大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开发新的培训项目。

—‘在成人与继续教育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国际标准化考核。要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的或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入上海,进行执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建立国际互认的执业资格制度,有的还要通过国际性组织颁发培训证书和资格证书。

(5)形成规范、有序的人才培训市场体系

——力nJ陕推进国际上著名培训机构和项目的引进力度,提高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的国际化程度。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建立人才培训的管理信息系统及远程教育网,实现人才培训的现代化。通过构筑“终身教育”的大培训体系,使上海成为国际化人才资源的开发创新基地。

——发挥已建成的1400多所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作用,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产业的培训网络系统。为全面提高城市人口素质,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确保每年有 200万人次接受各级各类培训,为尽快建成“学习型城市”的雏形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支撑。

原创文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篇4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进取精神,是一种乐观的激励。它告诉我们“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弥补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乐在其中!”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知之,是自古以来治学立身的良训,也是为人处世中能够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有些人自恃先天条件好而不肯学习和很少学习,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那点儿先天的优越性,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时代所淘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名言出自宋真宗赵恒。宋真宗在政治上虽不曾有过远大的抱负,但他的这两句有关读书、学习的话却流传千古,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在诗中云:“布衣暖、菜羹香,诗书兴味长。”更是道出了书中滋味。人们若终生与好书为伴,着迷似的吸取书中美味,就能将自己演化成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自身得到完善发展的人。

民国年间,湖北儒医熊伯伊在医道上,妙手回春,远近闻名。此外,他还是一个酷爱读书,博学多才、能诗善文的人。它作为座右铭的诗作《四季读书歌》,笔调生动,情趣盎然,至今,依然对人教益良多,让人在轻松阅读之中,思绪无穷: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生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工把名扬。”

“秋读书,玉器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燕来促我忙。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暗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白伤。”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有意识的学习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你愿意学,机会随处都是。为人处世中,愿意学习和不愿意学习,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人先天条件好,因而自满,往往是一事无成。所以说,劝人学是件善事,听人劝是件好事。

在今天这个动荡变化竞争激烈的时代,终生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经营生命的重要途径之一。终身学习所代表的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且是更积极地把握人生中的每一刻,快速学习及学以致用。终身学习的精髓,正如南宋大思想家朱熹说过的一样:“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

培根说过:“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高世其说:“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落实终身学习理念 篇5

听了《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讲座,感觉讲得很好!确实应该是这样的。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落实到日常行动。

08 规范第六条终身学习中,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一、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要求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

第二,针对少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与判断能力,因循守旧、习惯模仿、缺乏创新精神。第三,针对一些老师,很少读书,只求文凭、不求水平;只求学历、不求学力;只求职称、不求称职的现象。、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三、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

教师应当怎么学?、勤于读书、乐于反思、积极实践

终身学习 篇6

——从教师的视角看终身教育

辽中县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孙爽

“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法国人郎格朗指出:“几百年来,社会把个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这样的划分是不科学的。教育应该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因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绝对数量不断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一次性学校学习已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正在导致一场新的学习革命——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国都在探索实践这一理念的途径,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同时。随着新的传播媒体和技术工具的不断涌现,人类的学习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架。可以自主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参加学习,接受教育。

作为教师,作为从事正规教育专业人员,面对终身学习思潮的全球化趋势,我在欣喜之余,更倍感责任重大。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知识需要不断的积累更新,才能厚积薄发,以渊博的学识坚定对自己的信心,并满足学生对各种知识的需求,赢得学生的尊重。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而教师则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而要使教师的知识不断丰富、不断更新,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由于教师的成长同样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终身更新自己的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我国明确宣布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育的内涵逐渐扩大,与正规教育相对应的非正规和不正规教育正蓬勃发展。因此,实践终

身学习的理念,必须突破正规学校教育的界限,发挥非正规教育和不正规教育的优势,使教育向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方向发展,实现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正规教育的协调发展。

对于终身教育,教师需要做的,一是积极投身其中,身体力行带头响应。二是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及其周围的人“开卷有益”。因为身为一名教师,在教育终身化背景中,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要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必须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敏锐洞察表面现象之间的教学规律,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灵活运用教育原则,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与发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诸多的求知欲望。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寻求机会补充与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专业水平、做好本职的目的。

具体做法如下:

1、学高为师,通过提高学历来提升教育素质

常言道:学无止境。现代从业人员,即使受过高等教育,若不能不间断地学习,不能保证经常性地获得系统化的新知识并受到新技术的训练,是很难满足岗位的需要的,以至难以适应新的生话。正规教育大体经历小学、中学和大学几个阶段,但由于各种原因,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取得高学历。在职教师也没有百分之百学历合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大有提高,基本实现学历达标。即小学教师学历达中师毕业以上,初中大专以上,高中本科以上。发达地区,对学历要求更高,小学教师必须持有大专文凭、初中教师要本科毕业,高中教师要进修研究生课程。美国很重视学历教育,取得大学学士学位上岗的中学教师可以继续念硕士学位,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还可以念博士学位。我国很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全国各地都实施继续教育的系统工程。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按期轮训。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函授、自学考试或网络教育提高学历是适应职业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硕士的培养,这无疑是教师继续学习的有利因素。现代社会很看重文凭,但求知比文凭更重要。即使是学历合格又称职的教师,包括优秀教师也有一个不断提高和精益求精的终身教育过程。

2、身正为范,通过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来陶冶学生

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大多数的教师政治立场坚定,高风亮节终身不变,但也有少数人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中迷失方向,腐败堕落,甚至误人子弟。“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师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为人师,身为世范”,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

3、博观约取,通过更新专业知识来与时俱进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人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很少部分,很多知识要在学校后教育中获得。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那点知识而企望它管用一生。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语、经济、法律、电脑信息技术等专业日益火暴,要求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江泽民主席说过:“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新世纪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

待学习,崇尚学习我们不会落伍。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4、厚积薄发,通过提高教育能力来见证教育成效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过去,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知识垄断和经验权威,强调单向式、灌注式智育,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把分数当学生的根。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根深蒂固,与现代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矛盾对立,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旧的教育模式轻视人的全面发展要素,忽略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探究和批判精神,严重压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必须改革。中国教育改革正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由传统教育发展为创新教育的转轨过程。

21世纪,中国继续走“科教兴国”之路,国家领导人对教师寄予厚望,希望当代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师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同年龄和知识梯度的新老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观和师生观。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学术精神,就造创新人才。教师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一项永不间断的工作: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术,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终身学习无疑是艰苦的,同时也是快乐的。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教师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与学之间循环发展。

总之,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

上海终身学习网 篇7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在欧洲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包括终身教育领域,许多学者认为学习话语已越来越多地取代了教育话语,例如:“终身学习”作为“新教育秩序”的提出;“学习范式”和“学习时代”等术语的出现。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也不难观察到教育的话语渐渐淡出,而各种各样的与“学习”有关的话语却在频繁出现,如“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学习中心”和“学习型组织”等等。在现代都市中,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地点和广告会闯人们的视线,如在英国境内各地都有网上学习中心,遍布在图书馆、社区或市镇中心;甚至在公共汽车上大张旗鼓地印有“为挣钱而学习”的标语。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这种趋势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到我国,例如最近在北京市区遍布着写有“学习是一种信仰”(Learningisakindofbelief)的广告牌。这似乎表示“学习”成为一种当代流行文化。英国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在其著作《超越学习》一书中认为,我们处在一个所谓的“学习的时代”(an AgeofLearning),而且一种“学习的新语言”在主导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的领域。他声称这种变化不是因为一个争论议题产生的结果,也不是由于一个原因导致的现象,而是教育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造成的局面。他阐明了至少四个主要导致教育话语转向学习话语的原因或背景。其一,许多新的学习理论已经出现;这些学习理论聚焦在学习者身上而非教师身上。传统上,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流派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在控制儿童和青少年学习过程当中的角色。但是随着在学校教育中的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的出现,并且受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成人教育路径的影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已经被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广泛认可并被视为理所当然。其二,教育课程曾经建立在理性与普世的事实之上,而在晚期现代或后现代环境中,这些“事实”是可变的、相对的和碎片式的而且不得不用自反的,实用的和经验的方式得到。如此,老师或专家已不完全是课程、知识或“真理”来源的绝对权威,而学习者被置于学习过程的核心。第三,成人学习领域中,非正式学习活动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如:健身中心、运动俱乐部的兴起;心理自助手册,自我诊疗书籍,有关学习厨艺、园艺和养生的书籍、CD和DVD等等的大量出版和销售。这种趋势使得“学习”与个人选择越来越密切相关。鉴于这种模式的学习的个体化本质和特征,英国著名的终身学习学者约翰·菲尔德(J.Field)认为这是一种个体式学习的悄然兴起。第四,随着福利国家的日渐式微,教育作为一种对公民的福利制度已经衰退了。结果导致学习者成为教育资源的“消费者”。在这种文化环境下,课程已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呈现的趋势是学习者作为消费者拥有对所学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重要性具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这是因为教师在这个意义上的角色似乎被认为是一种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其原有的作为职业型专家的角色。比斯塔的分析帮助我们看到发生在欧洲或世界的其他地区“教育话语”转向“学习话语”背后的复杂性。尽管这些分析不能穷尽所有导致教育话语转向学习话语的原因,不能否认的是在最近十多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与变化逐渐形成一种合力,促成了“学习话语”主导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趋势。

不难看到,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教育话语”向“学习话语”的转变不只局限于和儿童与青少年有关的学校教育。这一转变还影响了覆盖面更广、时间跨度更大的终身教育,也就是说学习话语同样“弥漫”在终身教育的领域中。本文试图对欧洲“终身教育”话语转向“终身学习”话语的现象做一个深入分析,以便我们可以反思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

二、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政策话语

欧洲“终身教育”话语转向“终身学习”话语的现象已明显地呈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中,即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国际上及欧洲各国的终身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当中,“终身学习”一词的高频使用和“终身教育”一词的淡出。例如在英国,终身教育是一个与“成人教育”,“再度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和“继续教育”有关的称法,然而这些不同称谓的“教育”在教育史上有不同的侧重与意义。到了90年代后期,终身教育的称法和这些不同称谓的“教育”在英国教育政策文献中已不多见,而反复使用的词语是“终身学习”。英国工党政府甚至在1997年任命了首位专管“终身学习”的部长。从下面可以看到,这种转变更是反映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政策文献中。然而产生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变化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决不能仅由本文开头提到的比斯塔列举的原因所能解释的。正如笔者下面将要分析的,这种概念转变很大一部分原因还要归咎与过去十多年里一些国际组织通过其政策对“终身学习”的传播和宣扬而造成的局面。

从历史的视角看,“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从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开始被渐渐广泛宣传。“终身教育”概念认为教育对每个人是一个贯穿终身的过程,并且不单发生在正式教育机构之内(如学校),它也发生在这种机构之外,即生活的各个场景与环境中。“终身学习”概念则可以看作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早期从“终身教育”概念分离出来的。最初,“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的前设隐含在“终身教育”的概念中,而且作为一个“组织原则”(organizing principle)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福尔等人在题为《学会生存》(1972)的报告中所推崇。这个报告声称,要教育一个“完整的男人和女人”,既为社会目标也为个体发展和实现,那么一个“全面”和“终身”的教育是必需的,因此一个人需要在其一生中“学会生存”。因而,隐含在这个报告中的“终身学习”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类自主进取的过程。个体在终身教育的援助下,通过培养社会政治凝聚感、民主中的信仰以及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感,作为他们“终身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和个体的圆满。这种学习概念的一个前提是:上面提到的学习的各个方面,无法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在固定的年龄段,在传统的教育机构一劳永逸地进行和完成。虽然在那个语境下的终身“学习”包含“个体实现”(personalfulfillment)的层面,即类似于今天我们理解的一种“自我实现”,但这一个体目标是被终身教育话语支持下的社会、个体和政治的共同目标所引导和关照的。

然而,至上世纪90年代起,从终身教育话语到终身学习话语的转变日益显著起来。这是因为比起教育概念来,“学习”一词似乎指向一个包容性更强的概念。“终身学习”概念被欧洲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正式于1973年提出。该组织于1996年在报告《面向所有人的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 forall)中又再度正式定义“终身学习”概念,主张“从摇篮到坟茔”的“学习”。该组织在这个报告甚至强调“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理念,并把“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要求为“持续一生学习的必要基础”。同样地,欧洲共同体委员会(CEC)在1998年的一份报告中把学习者放在终身学习的中心地位,而且很明显地降低教师和教学角色的重要性:

把学习者和学习放在教育与训练方法和过程的中心地位绝不是新的观念,但是在多数正式的教育场所里,定型的教学实践中已把“教”放在优于“学”的地位……在高技术的知识社会中,这种教—学关系失去了它的效能:学习者必须主动和拥有更高的能动性,准备持续更新他们的知识,构建式地回应问题与环境中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成为服务于学习者自己努力获取、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补充者、促进者、辅导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如此看来,这些观念不仅贬低了教育作为一个关系概念的重要性,而且暗示个体应该为她/他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CEC于2000年又在其一份报告中强调:“终身学习已不再是教育和培训的一个方面;终身学习必须成为贯穿于所有学习环境布局中有关资源和筹备的指导原则。各成员国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连贯的策略和实际措施以便促进面向所有人的终身学习。”类似的政策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不断推出,使得“学习”带有了较强的制度性。

三、“终身学习”概念流行的深层原因

尽管从欧洲教育政策话语的转变可以看出终身教育话语转向终身学习话语的走向,但笔者认为,导致发生这一现象的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近二十多年来现代社会的多维度变化的一个后果。在上个世纪后半期,西方世界对于现代社会是否进入到一个新出现的社会类型中与否有一个大讨论。这个“社会”被冠以不同的标签,如“后现代社会”(Lyotard 1979),“信息社会”(Castells 1989),“晚期现代社会”(Giddens1990),“风险社会”(Beck 1992),“液态社会”(Bauman 2000),“知识型社会”(Bindé2005)和“学习型社会”等。这些“标签”背后隐含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知识、技术、经济、文化甚至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感方面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这些领域的快速而激烈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传统制度和个体生活。如此,一方面,国际、国家、组织和个体各层面不断增加了回应或适应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经济、知识、技术、社会和个体自身等方面的变化也驱使个体不断反思自身。这些变化都可以说与终身学习话语在当前时代占有主导地位有密切关系。

笔者力图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分析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导致的对“学习”的需要。首先,经济变化似乎尤其剧烈,以至于由于知识经济在全球市场的竞争、高速的资本化已延伸到了知识领域。这个延伸要求“学习”作为一种动力以创造经济增值。这个变化使“学习”在地方与全球环境下,被置于经济竞争的中心。这显然是“知识经济”对“学习”的极度需求。第二,在知识、技术和技能领域的变化异常迅速,以至于有关知识与技术的各领域的学习将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比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学习必须不断地更新。这一形势使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必须持续而快速地更新这一状况得以合理化。如此,终身学习在这个语境下成为一个重要的观念,并占有一个关键的角色。第三,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性排斥带给个体的威胁会导致一种不安全感。个体为了能够在这种不安全感中生存下来,比如,保持有工作可做,仅仅依赖于最初的教育已经远远不够。为了增加生存的人力资本,终身学习因而成为一个必需的手段。第四,外界变化的影响和固定体系的衰退,使得个体感到缺少确定性和定向感,尤其是就个体在寻找外在的参照点来建构个体认同而言。为了拥有一个自我感,或者从现代意义上讲,为了“成为某个人”,个体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的而长久的探寻,或者说贯穿于整个生命段的有关“自我”的学习。

四、结语与讨论

欧洲终身学习话语主导的趋势依然明显,而且全球性经济竞争和就业问题依然是其重要出发点。这固然有助于某种“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但也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些困难。鉴于本文的目的,笔者不可能详细论述这个问题,但尝试在这里做几点批判性反思。首先,一个最为明显的议题是:“教”和“学”在这个话语中的角色关系该如何处理?从教育专业和教师职业角度看,如何思考教育者,特别是教师,在“终身学习话语”中的角色?而这又会牵扯到教学法和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从个体发展层面看,如果强调个体的“自反性”作为一种学习模式,而且这种“自反性”以“应变性”为目标,那么这种学习可能过度强调自我的反复改造,这会导致一种怎样的自我认同?“应变性”是不是终身学习本身应当基于的主导价值?这种价值虽然被现代社会和经济组织所推崇和发扬,并表现为一种“文化”,甚至被尊为一种“规范价值”,它本身是不是就没有问题呢?第二,从欧洲政策话语下倡导的学习的性质看,“自反性”和“应变性”意味着个体不仅不得不学习,而且暗示这是一种个体性极强的学习。也就说,传统上教育话语下的“公共学习”行为被“个体化”了。强调“学习”而不是“教育”削减了传统上对结构和制度的依靠,但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体身上。个体被放在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位置,而终身学习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关照自己学习的能力与动机。在这个意义上看,终身学习体系隐含着一个责任的转移,也就是说,组织、管理终身教育的责任不仅从国家转移到工作场所再到社会各机构,包括民间机构,而且这种责任还从国家转移到个体身上。第三,与上一个问题相连,如果终身学习的话语仅强调国家经济竞争力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即只强调公民为国家经济增长而学习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公民个体学习的“权利”体现在哪里成为一个关键问题。终身学习的经济话语的主导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国家政府对学习资源的分配,而且影响到个体学习的动机。从根本上说,它影响到“终身学习”作为一个概念对个体究竟还意味着什么。在经济政策话语主导的终身学习理论与实践中,个体很难或几乎没有社会条件、机会和空间来真正进行个体全面发展的学习。

摘要:在欧洲终身学习领域为背景下,该文从三个方面分析终身教育话语被终身学习话语取代的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直接原因是欧洲各国及国际组织对终身学习政策的推广,而更为深层的原因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这些变化在社会维度、组织维度和个体维度作为文化因素的“自反性”和“灵活性”;最后,该文对这两个概念转变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概念变迁,自反性,作为文化因素灵活性

参考文献

[1]Biesta,G.J.J.Beyond learning:democratic education fora human future[M].Boulder:Paradigm Publishers,2006.

[2]Field,J.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new educational order[M].Stoke-on-Trent:Trentham,2000:45,61-62.

[3]Jarvis,P.,Holdford,J.&Griffin,C.The theory andpractice of learning[M].2nd edition.London:Kogan Page Limit-ed,2003:2-3.

终身学习最新趋势 篇8

“使终身学习成为现实”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讨论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在促进终身学习制度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以便加强与会国在制订成人学习政策领域中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研讨会集中讨论的议题包括.国际社会对终身学习做出的回应;教育质量与结构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的资金支持;初等教育的模式与实践;终身学习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结构改革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等。“更新终身学习制度”国际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集中讨论中韩两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终身学习和劳动力市场等有关问题。其目的是为世行在中韩两国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或终身学习合作研究项目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参加为期4天、主题近似的两个研讨会,笔者深感受益匪浅,感慨颇多,最主要的体会与思考有以下几点:

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和终身学习社会成为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培训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变迁,这一概念现在已演变成为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终身学习的概念比原先的终身教育和培训概念要宽泛得多,它不仅包括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培训,而且也包括各种各样的自学自修活动,并且贯穿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而要建立终生学习制度和社会,则又涉及到对现有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就业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的管理体制等方方面面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与改革。目前国际社会已对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和社会形成了共识。

为构建和完善终身学习制度社会积极采取行动

近20多年来,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等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频率进一步缩短,国际间的经济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认识到,要想在这种国际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全面提高全体国民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而要达此目的,必须营建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终身学习制度和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近些年来已在教育和培训体制、就业制度、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机构、财政经费支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制度方面做出了大刀阔斧的调整与改革,使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步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并在一体化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由于各国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各国对终身学习的理解和在机构设立与制度建设方面也都各具特色。例如英国设立了教育和就业部,实行了个人学习账户制度;韩国设立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部,实行了学分积累制度;澳大利亚设立了就业、劳动关系和小企业部,实行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连接的直通车制度等等。

突出职业培训的地位和作用

在终身学习制度和社会的构建中,与会各国普遍重视和突出职业培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教育和培训应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开发和提高服务,并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应充分利用因特网等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两个研讨会的与会代表都强调在终身学习制度和社会的建设中,职业教育和培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开发和提高人力资源技能,对促进就业,提高国家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都有着最直接的作用。会议期间,组织者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了韩国工商联合会的—个职业培训中心和汉城电脑职业学院。两个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教学培训设备和师资力量都堪称一流,所设专业完全按照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整和确定,毕业学员的就业率达到100%。

促进我国终身学习制度的形成

终身学习名言名句 篇9

2.单学知识仍然是蠢人。——歌德

3.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书摘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6.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泰戈尔

7.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8.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9.我扑在书籍上,就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11.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12.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13.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戴布劳格利

14.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15.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16.科学好比一棵大树,一个人怎么也抱不住。——非洲谚语

17.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郭沫若

18.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19.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终身学习活动周学习活动总结 篇10

本次学习周以“活到老、学到老”,创建“慧性”社区为目标,分为启动仪式、教育培训成果展示、社团文艺汇演、系列培训与讲座四个阶段。

近年来,茶院乡已构建起“学习形式多样化、教育对象层次化、培训内容规范化、服务社区全民化”的社区教育模式。学习周的启动也提出了全新的“慧性”社区创建概念,意思就是创建一个有智慧、能终身学习,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提升整体社区品质的社区。“当农村的居民不再为一日三餐生计忙活的时候,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食粮投喂就显得尤为必需。”茶院乡成人学校校长葛和平介绍,“慧性”社区的建设中,成校将起到桥梁作用,深入了解百姓学习需求,联系高校,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同时配合乡政府对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

上一篇:银行简短自我介绍下一篇:第十章民事行政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