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背景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部制改革背景(推荐8篇)

大部制改革背景 篇1

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不时出现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等情况,对此,民间戏称“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也有“九龙治水”等说法。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集中成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减化行政审批,提高政策执行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在国务院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前景

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并不只能从行政的视角对改革进行设计,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

对大部制改革的看法

中国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之:艰巨性 权力整合难

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机制磨合难

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可以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消解部门之间掣肘因素,压制部门利益追求冲动,从更宏观和科学的角度进行政策决策、执行和监督。大部制不是几个“小部”的简单迭加,如果这样的话,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但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改革就没有意义。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人员分流难

大部制改革背景 篇2

所谓“大部制”, 就是按照大的职能领域, 而不是按照工作类别、服务对象或者服务地域来设立政府部门。“大部制”能有效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的现象, 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政府部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尽管“大部制”改革是一个趋势, 但不能盲目推进, 特别是中央和地方应该区别对待, 以免出现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职责同构, “上下一般粗”的现象。中央和地方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环境、目标来实施职能整合。同时, 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 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 盲目照搬国外的做法。要从根本上建立起适应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要求的现代政府体制, 除了将职能整合与机构合并外, 还要推进政府部门的执行机制改革, 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种权力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

二、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 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 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 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 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 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 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 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实行“大部制”, 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 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 再造工作流程, 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 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二) 有利于落实“问责制”, 建设责任政府

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 貌似加强领导, 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 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 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 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 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 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 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 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 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

(三) 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 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 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 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 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 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 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三、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一) 总体性统筹原则

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 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 回应性调适原则

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 加强市场监管, 弱化微观管理, 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 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 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

(三) 系统性集中原则

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 避免职能交叉, 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 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 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 降低协调成本, 提高行政效能。

(四) 制约性协调原则

一是国务院整体 (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 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四、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 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的现象突出, 监督流于形式, 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 导致问责更加困难, 国家利益部门化。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 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我们认为, 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制是可供考虑的思路。既要在政府部门的整体层面上构建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 又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机制, 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 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 避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有些职权的分工与制约, 还需要从与人大、司法部门的关系上来考虑。

(二) 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

我国目前综合管理职能与专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 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 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 统筹协调困难, 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因此, 必须进一步理顺综合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一是综合管理部门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协调、指导、监督, 主要研究制定国家战略、重大规划、宏观政策, 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对各个产业或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二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适当拓宽专业管理部门管理范围, 其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产业或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 拟订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政策, 统筹配置行业资源, 发布行业信息标准, 维护行业市场秩序, 开展行业执法监督检查, 提供行业相关信息服务。

(三) 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问题

大部制改革事关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权力利益的调整, 应当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要求, 畅通利益表达和意愿诉求渠道, 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起草改革总体方案, 由中央讨论决定, 并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以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回应性。应当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切实加强行政组织法体系建设, 推进行政组织设置、职能定位和机制运行的法治化。由于受计划经济和部门立法的影响, 我国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部门一套法律体系。大部制改革后, 有关执法主体、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必要时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有关机构改革中法律适用问题的决定予以解决。

(四) 大部制改革务必关注党政分开问题

避免新体制因权力过于集中、不当集中而促成腐败现象丛生的可能。因为集中的权力可以提高效力, 但也容易膨胀。所以, “大部制”的推行需要强化多重监督。特别是不可以突破宪法的规定, 不适当地将国家行政权力与国家执政党的领导力量合二为一。大部制是行政系统的改革, 在实现党的领导方面, 不应该走回头路, 将已经分开的党政领导重新合并, 这样只能损害党的威望, 削弱党的领导。“大部制”务必关注监督机制运作问题。考虑强化“行政决策、执行与监督分离”的思路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体现;但是, 它仍然属于内部监督, 无论是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监督的进一步加强, 或是建立新的独立行政检察专员的监督, 都是不同的行政权的内部监督。所以, 我们还需要宪政框架下多主体、全方位的监督, 即包含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 并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可以实现及时的补救型的法院审判监督、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民众和媒体的监督, 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的监督。

(五) “大部制”须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行政权力、职能的集中, 统一性整合, 有必要性和权威性的考虑, 更应有科学性和人权保障的考虑。这次大部制改革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 不再把裁减人员、裁减机构作为主要目标, 而以实现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 减少领导职数, 严格控制编制为目的;但也需要注意将宪政推行的尊重和保障人权价值放在首位, 并应体现性别意识, 考虑整合过程对男女不同性别个体的利益的实际影响, 以及不同性别个体的发展机会。不可为了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需要, 而将行政管理效力的提高放在突出而不适当的位置上, 以免本末倒置。

摘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是加快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就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提出几点思考, 分析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和原则, 探讨需要重点研究的五个问题: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的分离与协调问题, 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 法律保障问题, 配套措施问题及理论研究问题。

关键词:大部制,责任政府,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小平, 沈荣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1) .

[2]马昌博.预解“大部制”改革[N].南方周末, 2008-01-24.

[3]郑军“.大部制”改革不可回避的几个问题[N].社会科学报, 2008-03-20.

[4]石亚军, 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 2) .

[5]滕晓萌.专访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薄贵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大重点:转职能, 优结构, 尽责任[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03-03.

大部制改革难点试析 篇3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行政管理

收稿日期:2009-10-19

作者简介:柳少蕊(1983-),女,吉林吉林人,东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政府管理。

一、集权与分权问题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自国家政权建立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外政治学界的一个显像问题。一般来说,集权容易产生专制,分权比较利于民主,但是集权可以保证国家的权威和控制力,而分权则往往容易削弱国家的权威和控制力,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国家政治的建设与发展。大部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使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权力运作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按照这一设想,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案来规范:一是在部门内部建立专门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制约机构;二是在部门之间建立专门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监督制约部门。显然,无论哪一种方案都会存在着权力制衡问题。实践证明,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最有效的还是外部的监督,特别是人大、司法、公众、媒体等。如何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将对大部制改革构成很大的挑战。

二、利益分配问题

从根本上说,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身没有特殊利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决策或履行职能过程中,有些部门过多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过于强调、维护与谋取本部门利益。变相实现小团体或少数领导个人的利益,实现“利益部门化”,这严重影响了决策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损害了社会公平、公正,也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在现实中表现为:(1)有些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仅作为行政主体而且还是独立经济利益主体,在行政过程中偏离“公共利益”导向,把国家的公共权力部门化以谋取部门私利。(2)改革从来都不是在和风细雨中进行的,无疑是充满了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激烈的权力角逐,部门利益、个人权力乃至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都可能成为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阻力。[1](P.422)有人担心,大部门体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

三、富余人员分流问题

实行大部制改革,必然要对职能重叠的部门和机构进行精简和重组。由此导致的人员分流成为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更是政府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富余的分流人员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就不可能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即使一时精简了,还可能出现回潮,如何处理撤销或者合并机构后编制的调整和人员的分流,能否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历史怪圈,是推行大部制后必须解决的一个历史难题。如果富余人员不能安全有序分流,不仅不利于政府机关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易使已有的政府机构改革成果丧失殆尽。因此,如何切实做好“大部制”改革中的人员分流,关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社会安定。

四、法律保障问题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机构改革制度的供给不足和制度落后于机构改革的实践。亨廷顿曾指出:“制度化程度低下的政府不仅仅是个弱政府,而且还是一个坏政府”。[2](P.26)“前几次的机构改革,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基本上采取政策推动而不是法律规范的改革模式,或者说是‘运动型而不是‘秩序型的”。大部制改革事关政府机制的创新和权力利益的调整,如何利用这次政府改革的契机,加快行政组织法制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和实行综合立法,是大部制改革应该关注的重点。

大部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部制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机构合并层面,而必须同政府职能的继续转型相结合。以这次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尽快完成由管制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正确理解大部制改革 篇4

改革以来,历次机构改革都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轴心。但之所以不彻底,一是我们还处于市场经济完善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二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不是很到位,三是政府权力没有受到应有制约,从而导致改革更多着眼于机构本身的分分合合,陷入 “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

大部制改革要打破此种循环,就不能把重点放在机构的整合归并、加减计算,以及裁减了多少人员上,如果政府职能切实得到转变,人员自然会得到精简,利益也可以削弱。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有一个简政放权,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间的关系问题,以使政府职能具有和谐合理的规制基础。对此,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应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等。这就要求中央职能部门减少对地方及市场主体的直接微观干预,提高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政府应把更多权力和职能让渡给社会和市场,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去行使原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只有政府管得少,才可以管得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分工不断细化、公共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政府要把更多职能转到做好宏观规划、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及市场监督上来,为社会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有现实紧迫性,但鉴于大部制改革涉及党政、政企、政事等多重关系,还涉及政府内部权责关系、组织结构和人员的调整,所以,推进大部制改革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这实际上提出了本轮大部制改革的思路,表明本轮改革更多着眼于部委职能 “微调”,不会急于求成;同时把重点放在谋求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上。

“十八大”后的大部制改革 篇5

201

3年中央国家机构改革预案与思考

作者;罗永焱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隆重召开。2013年,新一届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启动。按照“大部制”改革的布署和要求,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执政水平,确保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笔者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现状和发展动向,对推进“大部制”改革及职能调整提出预案和思考:

一、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党内政策研究、联络统战、机关党建工作力量建设,整合资源组建中央研究室、统战联络部、机关总工委。二是加强对信访、公务员及外国专家等工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理顺层级关系。三是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发挥在党的职能部门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部分机构下放有关部门管理。四是调整部分议事协调机构,调配整合,优化职能布局。

1,组建中共中央研究室;为整合党的研究资源,提升政策研究服务水平,建议将中央政策研究室,文献研究室和党史研究室整合组建中央研究室。中央研究室主要承担党建、党史、文献等党务研究工作。同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党研机构开展工作。

2,组建中央统战联络部;统战部与中联部同为中央对外工作部门,为推进对外联络和统战工作的有机整合,全面加强对外联络统战工作。建议将中央统战部、对外联络部整合组建中央统战联络部。联系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国家民宗委等工作部门、同时代管原两部门的社团组织。

3,中央政法委;为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国家信访局由国务院办公厅管理划入中央政法委管理。中央政法委联系司法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工作部门。

4,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为加强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建设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和统一管理,形成党建工作合力。建议将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职能整合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

5,中央宣传部;为推进理论编写与理论宣传的工作融合、中央对外宣传中心、中央编译局划入中央宣传部管理,中宣部指导和联系科技教育部、文化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文联、新华通讯社、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等工作单位。

6,中央组织部;为充分发挥“党管干部”的组织作用,公务员、副科级干部(含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离退休干部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国家公务员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划入中央组织部管理。事业单位人员、村(社区)干部调整为各级人力社保部具体管理。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职能划入中央组织部管理。7,中央中央党校(加持国家行政学院牌子);强化干部的培训教育职能,调整为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不再列入国务院机构序列。

8、中央档案馆更名为国家档案馆,增加全国地方志编撰指导职能,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开展地方志编撰工作。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9、不再保留机构: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合并组建台港澳办,中央保密局、密码管理局与国家安全部整合。《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和《求是》杂志

社划入新华通讯社管理,不再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序列。中国延安、井冈山等三所干部学院调整为中央党校管理。

10、调整部分机构: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中央宣传部承担,中央文明办由代管调整由中央宣传部直接管理。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央综合办与政法委合署办公调整为在中央政治委挂牌。

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中央组织部承担。

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国家机关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中央办公厅承担,中央外事办划入中央办公厅管理。不再单设。

中央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中央政治委承担。其下设办公室划入中央政法委管理。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央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其实下设办公室划入国家发改委管理。发展改革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中央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农林水利部承担。中央保密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安全保密总局承担。

改革后的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为8个;中央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联络部、中央中央政法委、中共中央研究室、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中央编委。

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为1个;中共中央党校。

二、军事管理体制调整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央军委统一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等武装力量,负责部队建设的各项工作。国务院不再承担相应职责。二是实行军政分离。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建设、民兵管理和国防工业等具体工作由国防部承担。不再保留省军区、军分区、设立省(副省级)、地市(副地级)人民武装部,各级人民武装部统一交由地方党委管理。军区、军分区所属部队统一收归大军区管理。三是理顺武警部队的管理体制,武警部队中警卫、消防、边防部队移交公安部统一管理,武警总部不再承担领导职责。武警部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驻地武警的动员由地方政府协调。

三,司法机关体制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经费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经费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各项收费统一缴存省财政指定帐户。不再实行按比例返还制度,工作经费由省级财政统一预算支出。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人民法院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基层法院由高级人民法院直接管理,与中级人民法院脱离隶属关系。人民检察院双重管理体制不变,调整后,有利于维护司法机关的统一性,加强系统管理。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实行法官、检察官“终身制”,落实法官检察官岗位津贴制度。省以下司法机关干部不再与同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国有企业进行交流任用。

四,党群团体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整合资源,对职能相近的全国性公益社团组织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实行“管办分离”。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不再兼任社团行业组织负责人。社团组织与业务主管行政机关分离。三是加强基层建设,合理确定乡镇工会、妇联和共

青团组织编制,落实经费和配备工作人员,充实基层工作基础。四是推进职能转变和工作创新。继续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服务性职能交由公益性社团组织承担,五是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体,通过依靠市场服务和收取会费等实施运转。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加挂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志愿者协会牌子):为加强青年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社团建设。建议将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志愿者协会并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建议修改《团章》,将青年的管理范围延长至40周岁。

2,组建中国同学会;为统筹国内国外同学会组织建设工作。整合社团资源。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建议将欧美同学会、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留学生协会、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职能合并组建中国同学会。承担国内外学生的宣传动员、学术交流、组织联谊、思想政治教育等服务工作。

3、组建中国红十字慈善总会(加挂宋庆龄基金会牌子);为加强慈善机构服务建设,强化社会捐助的统一管理,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建议将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整合组建中国红十字慈善总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其他部门不再受理社会捐款工作。

4、中华全国工商联(加挂中国贸易促进会牌子):为拓展和延伸工商联组织的行业服务,统筹国内国外商业贸易交流工作。建议将中国贸促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并入入全国工商联。会员由全国工商联统一管理,调整后作为公益性服务组织,各级工商联组织不再向会员收取和摊派经费。

5,中国对外友协(加挂中国外交学会牌子):对外友协和外交学会因两部门同为全国性对外交流服务机构,为加强对外交流与外交研究工作的融合,中国外交学会职能和机构划入中国对外友好协会。

6,中国科协:为切实发挥各级科协在“管理科学基金,服务科技事业、引导科技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划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管理。并在中国科协加挂牌子。7,中国台联(加挂中国海协牌子);为加强海峡两岸同胞的宣传发动、组织联谊和经济文化交流工作。中国台联加挂中国中国海协牌子。国台办不再保留中国海协牌子。

8、组建中国法律工作协会(简称中国法协);为加强法学研究、强化法制从业人员的交流管理。构建和谐法制体系。建议将中国法学会、中国律师协会、中国公证员协会整合组建中国法律工作协会。承担法律服务者、法学工作者、司法工作者的组织联谊和学术交流工作,引导从业人员加强行业自律。

9、中国职工思想政治研究会:加强职工思想政治研究是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为强化职工政策研究服务的组织领导,中政研会职能和机构划入全国总工会管理。

10、组建中国文化界联合会:为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发挥文化界组织在服务文化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建议将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记协、中华体育协会整合组建中国文化界联合会,同时换届选举领导班子。调整后,将极大地增强文化界的组织领导和学术交流工作。

11、中华全国妇女儿童联合会:为发动广大男性同胞支持、关心妇女工作,同时维护部分男性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增设男性工作部。

五,国务院组成部门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大行政部门的整合,构建“大农业”“大交通”“大能源”工作格局。通过整合资源、完善职能,进一步落实部门工作责任、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进一步转变和调整职能,优化职能布局,调整发展改革、优化人民银行、财政、商务流通等部门的职能职责,突

出重点、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三是实行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分离。将国家局规划、政策、标准制定和部门协调职责划入部委,将部委行业监管职责划入管理国家局,形成科学完整的职能体系。

1,组建国家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我国民族和宗教管理部门实行分离设置,目的理顺宗教与民族的工作关系,近年来各地民族与宗教部门整合设置表明,两部门整合不会对民族宗教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为推进民族和宗教工作的协调发展,提升民族宗教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建议将国家民委和国家宗教事务局整合组建国家民族和宗教委。

2,组建科技和教育部;科技教育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统筹科教事业发展。建议将科技部、教育部、国务院科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合组建科技和教育部。为引导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民办教育从业行为,增设民办教育司,统一管理各类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工作。

3,重组国防部(加挂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牌子);为加强国防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议将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有关兵役、国防教育、国防动员职责,发改委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非法航天器处理职能整合重组国防部。国防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国防部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双重领导,同时领导各省市自治区人武部开展工作。

5,组建国家监察审计部(加挂国务院纠风办、国家预防腐败局牌子);经济问题是反映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核心,为构建预防、教育和惩治腐败的监管体系。加强经济审计与行政监察对接。建议将监察部、审计署和国家预防腐败局合并整合组建国家监察审计部,各级政府组织的审计工作交由辖区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承担,监察审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对各部门提交审计资料进行检查监督。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理顺监管体制。各级监察审计机关派驻机构整合后实行垂直管理。县级机关对派驻工作部门和乡镇纪检组实行垂直管理。不再保留乡镇纪委。

6,组建国土和城乡建设部;为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加强城乡综合执法。建议将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区划地名管理职能整合组建国土和城乡建设部,整合后,形成国土从规划、开发、建设一体化管理,对强化城乡建设综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组建农林水利部;为加强“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农业扶贫攻坚开发。建议将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整合组建农林水利部。将农资储备供应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交由供销总社管理,农民收入测算列入国家统计局职责。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交由国家监察审计署,将湿地保护、农村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等工作移交环境保护部,农资生产、销售和市场监管由农业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不再承担相应监管职责。

8,环境保护部;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协调和生态建设工作,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指导工作由国家发改委调整为环境保护部承担。强化自然生态建设和管理,自然遗产规划、申报和管理由住建部调整为环境保护部管理,增设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司。进一步加强部门和地区环境保护监督协调,增设环境保护协调司。

9,组建国家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由于卫生和人口计生部门在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和人口综合治理中职能相近且互补,为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整合部门资源,提升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建议将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民政部婚姻登记、殡葬管理职能整合组建国家卫生计生委。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人口信息管理水平,公安户籍管理信息系统由公安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建共享。

10、组建文化和信息化部(加挂国家互联网办公室牌子);我国互联网管理共涉及16个部门,尤以工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等审批职责较多,政出多门,职能交叉、体制不顺是制约我国互联网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为统筹推进“三网”融合,加强对网络文化、电信传播文化、动漫游戏产业等文化产业的统一监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文化发展布局。建议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工信部信息化部分整合组建文化和信息化部,将新闻出版总署、体育总局、国家广电总局更名调整为文信部管理国家局。中国广播影视产业集团改制为中央企业调整由国资委管理。

11,铁道部;铁路体制改革是国有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由于铁路系统资产庞大、人员众多,涉及各方利益,改革难度艰巨,建议分步推进铁路体制改革。2013年,将铁道部调整为国家铁路总局,成立中国铁路集团总公司划入国资委管理。接收全国铁路系统资产和人员。铁路总局与国铁集团实行政企分离。2014—2018年,按照铁路发展布局、资产运营情况成立北部、南部和中部三个集团公司,从国家铁路集团分离实行市场化经营。组建国家铁路控股公司加强铁路运营的调度和控制。各铁路局、铁路系统举办的卫生、教育机构移交地方管理。铁路公安移交公安部统一管理。2018年基本完成铁路体制改革任务,铁路总局调整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数据是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工作对接,国家统计局调整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并增加民意调查职能,负责对各级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社会安全感、幸福感等进行民意调查统计,调查数据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定期向社会公布。民意调查工作由各级调查队组织实施。

调整国家发改委职能;一是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增设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司,负责宏观政策的综合协调、部门对接和执行监督工作。二是谋长远发展、抓改革大局。行业部门体制改革工作由主管部门牵头调整为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避免因部门利益和经济利益而阻碍改革发展进程,三是简化项目审批,不再承担重大项目的建设协调工作,行业规划和项目由主管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报同级发改部门备案。四是强化数据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统计数据须报同级统计部门备案。各级政府考核数据以统计部门公布和认可数据为准。加强一线数据收集管理,统计数据逐步实现从乡镇、企业全国数据联网直报。

13、组建外交和侨务部;侨务工作是外交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外交与桥务工作的有机融合,统筹做好国内外侨务工作。建议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外交部整合组建外交和侨务部。同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开展外事桥务的工作。调整后,将极大地提高侨务工作服务水平。

14、中国人民银行;增加金融规划和金融保障的职能。一是加强金融体系服务建设,优化金融发展布局,增设金融体系建设司。二是做好银行、保险、证券和外汇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政策衔接工作。增设金融规划司、三是强化农村、中小企业、困难群体等服务保障工作,增设金融保障司。

15,司法部;为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促进政府法制与司法行政工作的有机融合,建议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工作职能和机构划入司法部,各级人民政府法制办与司法行政部门合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负责政府法规制定、执法培训、行政复议等工件。

16,商务部;为发挥商务部在“保障供应、促进流通、扩大消费”中的职能作用。国家粮食局、国家物资储备局调整为商务部管理国家局。增设招商局,承担国内外重大招商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同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开展招商工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运行监测等职责调整为商务部承担。

1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建立健全统一、高效、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的统筹管理。建议将民政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救灾减灾、优抚安置、最低生活保障、老龄化工作等机构(含社团组织)划入人社部管理。新型农业合作医疗保险由卫生部调整为人力社保部统一管理。

18,财政部;加强财税政策协调,强化财税政策和社会财务服务业监督管理。一是强化财税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在税政司基础上组建财税政策司。二是加强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等社会服务业的监督管理。增设财务服务业监管司。

19,公安部;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和队伍建设工作,增加社团组织管理职责。一是实行经费,资产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公安机关收费项目和处罚收入一律上交省财政指定帐户管理。不再实行比例返还制度。工作经费由省级财政预算支出。二是公安机关由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领导,干警实行„终身制”和跨地区交流轮岗。三是强化社团组织管理,社团组织活动一定程度影响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建议社团组织登记管理由民政部移交由公安部统一监管。

20,组建工业和能源部;能源是工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为加强能源的统一监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统筹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议将工信部工业部分、国家能源局、中国电监会、水利部水电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工业和能源部。

21、交通运输部:一是节约交通资源,优化交通发展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增设交通建设协调司,负责公路、水运、铁路、民航的建设协调工作。二是理顺物流业管理体制,我国物流业涉及交通、邮政、商务、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交通运输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建议增设物流业管理司,牵头制定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工作。三是构建高效、快键、完善的运输体系,统筹调度各行业节假日运输和应急保障工作,增设运输体系协调司。

22、国家安全部:建议组建国家安全保密总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由于国家安全工作具有特殊性、保密性和独立性。调整后,有利于减少公众关注和社会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同时,行政级别保持不变,便于部门间的组织协调。保密工作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将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划入国家安全保密总局管理。

改革后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为19个:外交和侨务部、国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工业和能源部、农林水利部、国土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和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监察审计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民宗委。

六,国务院直属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做好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工作,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组建金融总局和市场监管总局。二是加快旅游发展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划入相关职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保留国家旅游局和知识产权局。三是调整税务、市场监管部门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力量建设,落实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

1,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简称金融总局);金融一体化、关联化和多元化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一行三全”的监管体制已不能适应体制金融改革的需要,加之金融监管“三会”属国务院事业单位,执法能力相应不足、为理顺金融管理体制,加强金融业的统一监管。提升执法监察水平。建议将中国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督会整合组建国家金融总局。将有关金融规划、统计、服务体系建设职能和机构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金融监管实

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三部门派驻机构实行整合后,调整为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行政区内的金融监管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金融总局的职责分工;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规划、服务体系建设、调查统计、支付结算等工作。金融总局负责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实施统一监管、同时对民间借贷、地方政府融资进行规范管理、受理和查处金融业违法行为,整顿规范金融市场。两部门在工作职能上有机配合,推进金融业的发展改革、共同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2,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加挂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局牌子);为解决工商、质检两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强化食品安全的统一监管,提长市场综合执法水平。建议将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监局食品监管部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整合组建市场监管总局。中国认监委和国家标准委整合组建国家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局。由市场监管总局管理。将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划入国家知识产权署。结合当前工商、质检体制调整,逐步将两部门整合移交地方管理,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市场监管队伍建设。

商务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职责分工:商务部负责市场体系建设、市场运行监测、保障市场供应、商贸流通管理等工作。市场监管总局负责市场规范整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维权等工作、受理和查处市场违法行为。两部门在工作上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一是调整卫生部门职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更名为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由食品卫生监督调整为服务业卫生监督、公共场所禁烟工作。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由于农产品重在生产源头监管,建议农产品生产、运输、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由农业部具体负责。农产品运输由县级农产品检查机构(在县级出入境动物防疫检查站上组建)监督检查,国家在城市地区增设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承担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质量监管工作,牲畜(生猪)屠宰管理由商务部调整为农业部具体负责。三是强化食品安全治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事故处理、信息发布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具体负责。职能调整后,食品安全监管由农业、卫生、食品药监、工商、质检等多部门监管调整为市场监管、卫生、农业三部门具体监管。

3,国家旅游局(加挂全国假日消费办牌子);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加快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由于建设部门与旅游部门在风景区规划建设中体制不顺,规划脱节,建议将风景名胜管理职能划入国家旅游局统一管理、加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增设乡村旅游司、红色旅游司。三是加强和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增设产业协调司。

4、组建国家知识产权署: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部门监督执法,增强服务保障水平。建议将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商标局整合组建国家知识产权署。不再保留国家专利局、版权局牌子。

5,国家税务总局;为提升税务服务水平,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建议分步实施税务体制改革。2012年,将国税系统下放省级管理,开展国地税部门整合试点工作,逐步实行整合组建各级税务局移交地方管理。2013—2015年,由税务总局牵头,人民银行、公安部、工商总局、国家统计局等部门配合,建立省区统一全国联网的税收征管和纳税人信息系统。统一征收标准,统一发票印制,将税收直接存入各级级财政专户。各级税务部门专设国税征收分局强化国税收缴工作。2018年,完成税务体制改革任务,税务总局更名为国家税务局,调整为财政部管理。

改革后的国务院直属机构为7个;国家金融总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安全保密总局、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安监总局。

七,国务院办事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部门整合,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组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二是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将国务院应急办调整为办事机构。承担跨部门和地区的应急指导协调工作。三是加强台港澳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管理体制创新,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1,组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加挂国务院参事室牌子);国务院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和参事室三部门职能相近,为整合部门资源,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加强和改进政策研究工作。建议将三部门整合组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协助国务院总理进行科学决策和重大问题调研工作。

2,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为促进台港澳地区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加强台港澳地区综合协调服务,建议将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港澳事务办职能合并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协助国务院总理处理台港澳地区事务工作。

3、组建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建议将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办调整为国务院正部级办事机构、同时将民政部减灾、卫生部和安监总局应急指挥职能划入,国务院应急办协助国务院总理处置全国性和地区重大性公共突发事件,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向总理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指导监督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5、不再保留机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编写职责交由中央宣传部管理。新闻发布会由责任单位召集组织。国家互联网办公室职能划入文化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侨务办因具有对外行政管理职能,与职能相近部门整合,不再列入办事机构序列。

改革后的国务院办事机构为3个;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保留国务院特设机构为1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八,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部分社团的组织领导,调整职能职责,调整为直属事业单位,保证其公益服务性质。二是重组新华通讯社,扩大中央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提高国家媒体的知名度,繁荣新闻宣传事业。三是推进基础科研事业发展,重组中科院,加强省市科研指导和学术交流工作。

1、组建中国供销合作总社;为发挥供销部门在“支援农业,服务农村”的产业支撑作用。建议将供销总社,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农资储备供应职责进行整合组建供销总社,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供销总社实行主任负责制,不再实行全国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

2,新华通讯社;党报党刊是我党理论政策宣传的主战场,由于新华通讯社是国家通讯社,但无报刊主力宣传平台。〈人民日报〉社和〈求是〉杂志社拥有报刊整体优势,但无国家通讯社支撑。为实施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扩大中央宣传媒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适应文化体制改革和“大部制”改革的需要。建议将《人民日报〉社和〈求是〉杂志社划入新华通讯社管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由中共中央主力调整为新华社主力。3,中国科学院;为加快基础研究事业发展,推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体系的统一建设,推进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并入中国科学院。

改革后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为9个;中国供销总社、中国红十字慈善总会、国家档案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华通讯社。社保基金理事会。

九,国务院部委管理国家局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优化职能布局,对部分部委管理国家局进行调整。二是打断行业垄断,加强市场管理,组建国家烟草和食盐专卖局和国家中小企业局,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地方监管职责。三是推进烟草、盐业等行业的改革工作,实行政企分离、管办分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国营产业。

1,中国民航局调整为国家民航局,理顺民用航空管理体制,各省民航管理局移交省人民政府统一管理,省级民航局承担辖区内的民航规划,项目建设和运营监管工作。国家民航局指导各省民航局开展工作。

2,组建国家烟草和食盐专卖局:承担烟草、食盐的行业监管工作。烟盐专卖局调整由市场监管总局管理。中国烟草集团公司、中国盐业公司不再承担行业管理工作。

3、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进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强化中小企业的服务,加强指导管理,建议将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工商总局民营经济管理职能整合组建国家中小企业局,承担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政策扶持和行业管理工作,国家中小企业局由工能部管理。

改革后的部委管理国家局为18个;

国家铁路局、国家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交通运输部管理)

国家新闻出版局、国家体育局、国家广电总局(文化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和城乡建设部管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安监总局管理)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管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计生委管理)国家粮食局(商务部管理)国家税务局(财政部管理)国家中小企业局(工信部部管理)

国家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局、国家烟草食盐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管理)十,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思路:一是按照“大部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和减少协调议事机构,落实部门工作职责。二是将部分协调机构进入相关部门,形成权责一致,运转灵活的职能体系。三是对因机构整合而不再具有议事协调职能的机构予以撒消,不再保留。

经调整不再保留的机构为6个: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国务院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经调整保留的机构为25个: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防部承担。

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国家禁毒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公安部承担。

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具体工作由总参谋部承担。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承担。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具体工作由农林水利部承担。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部承担。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承担。

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承担。

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中国残联承担。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具体工作由国务院应急办承担。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安监总局承担。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能源和环境保护部承担。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单设办事机构,任务完成后自然撒销。

根据工作需要增设的机构有3个;

大部制改革的动力与阻力-秦晋安 篇6

MPA2010 秦晋安

所谓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部门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大部制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十七大报告的“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大部制改革目标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例如环境、能源的问题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问题突出了,要求政府在职能和机构设置上适应这个发展阶段的要求;

第二,社会发展的要求,民生问题的压力迫切要求政府转型;公共需求、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突出了。过去的强调经济总量、物质财富增加→现在的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要求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确定政府在保障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政府问责问题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发展也要求立法机关控制政府组成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这就要求各部部长承担相应的政策责任,这也就要求部长进入国务院组成部门。简而言之,目前行政管理体制微观管制过多,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上比较薄弱。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机构重叠、决策成本高、协调困难。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

第三,中央政府层面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大部制改革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轮政府机构改革,成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一个着力点。这将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起点、新突破,对于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

大部制改革已是我国建国以来第六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经过五次改革,但行政机构低效率、高成本、争功诿过、贪污腐败这些恶疾仍危害不浅。机构改革跳不出“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怪圈。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根深蒂固的政府部门利益化。政府部门有权无责,权力没有制约,责任无人追究。这直接带来了行政低效率、高成本。另外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困于具体操作,逐渐迷失了行动方向,淡忘了改革的根本目的。

任何国家都期望以一种更加合理的制度取代落后的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制度变迁。但大部制改革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的束缚。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人们对既定制度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在人们的思想中长期存在,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因为人们通过长时间的经验学习和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了对制度变迁的特定的认识框架,从而限制了人们对新制度的理性认识和重新选择,而更倾向于以往的旧有制度。大部制改革在观念上的路径依赖主要有:

第一,传统君主制度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我国有长期的君主制度的历史,传统君主制度的核心观念就是“政治权威中的精英主义和等级制、政治体系的自主性”。在这种政治观念的统治和支配下,封建君主通过构建庞大的国家机构来加强统治和社会管理,因此我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大政府,小社会”模式。在该模式下,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官僚主义盛行,而市民社会日趋萎缩,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千年。中国人在重建政治制度时通常也还会采用精英统治和等级权威的结构。在这种政治实践模式的长期影响以及意识观念的传承下,我国公民普遍缺乏政治参与意识,人们的公共行政观念淡薄,也缺乏对政府机构改革的监督意识。所以,这种没有外界参与,没有体制外的压力,而同时又受到来自体制内的强大改革阻力时,就会容易导致改革出现摇摆和妥协,甚至导致改革半途而废。

第二,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逐渐形成了管制型、全能型政府理念,事无巨细,完全由政府说了算,公民缺乏自主权。同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官本位”浓厚,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公仆意识淡漠。这些传统的行政理念对大部制改革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在阻碍着“以人为本”的服务型公共行政理念的完全确立。

第三,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模式的惯性思维深入人心,而影响人们对大部制改革应有路径的选择,容易导致对原有改革模式产生依赖性。在以往机构改革中,政府与群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政治沟通,人们难以参与到改革的政策制定和有效监督中去,以致于政府机构改革怎么改,改哪里,结果如何,成了政府的“自导自演”。

2.体制的制约。初始制度的选择对制度变迁具有强大的制约力。在行政机构改革过程中,宏观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框架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限制作用,从而导致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形成。当前,无论是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都会对大部制改革产生影响。

第一,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制约。目前我们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还不成熟,诸多领域仍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痕迹,政府仍在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与此同时,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仍十分薄弱,去年发生的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无不暴露了政府职能尚未实现准确的定位和转变的弊端。受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制约,大部制改革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难以一蹴而就,只能依据具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循序稳步推进。

第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无法与其它的各项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形成有效衔接和互动模式。大部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步推进。当前我国大部制改革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如部门整合、职能转变、人员分流和运行监督等,这些都程度不同地依赖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如部门整合必然引起的权力重组,这就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介入来消除“官场潜规则”;在职能转变上,当前我国政府存在的突出矛盾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开,而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这就有赖于宽松的政治生态环境来培育市场和社会组织;就人员分流来说,如果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及时跟上,“能者上、庸者下”的社会正义规则有可能在实际执行中沦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汹涌暗流;同时,如果创业环境艰难,那些有心“下海”的公务员也不愿离开。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改革和同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很难得到深化和实质性进展,容易导致大部制改革的成果得而复失。

3.组织行为的影响。路径依赖理论同样强调组织行为对制度变迁的影响。由于报酬递增的协调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的存在,与制度相适应的组织由于既得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会维护原有的制度,而阻挠和干涉不利于现存制度的一切改革行为。这里所说的组织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及其附属于其上的利益集团。大部制改革在组织行为上面临的路径依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构改革的核心目标不明确,习惯于做机构人员上的“加减法”,忽视职能转变。以往的机构改革往往专注于机构撤立和人员精简,而忽视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精兵简政是必要的,但并没有抓住机构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抓不住关键,也就无法从根本上革除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病。大部制改革与以前的改革有很大不同,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推进政府转型,即主要由过去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公共行政型的治理模式转变。应该说定位已十分清楚,关键是在行动上能否把主要功夫下在作“乘除法”上,而不是在“加减法”上。

第二,机构改革侧重于表层的“机构”调整,忽视了深层权力结构和运行体制改革。权力是政府机构的核心问题,权力结构和机制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权力结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会打破原有的制度格局,触及既得利益者,阻力巨大;再加上对新制度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权力结构的调整成为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难题,所以在政府机构改革趋向的选择上,一般不会轻易去触碰这个问题,而选择相对容易的政府规模、人员编制的调整。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在以往的机构改革中,政府规模和人员编制都有或多或少的精简,但唯一不变的却是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原因。现在大部制改革已经提出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权力三分”新型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课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期望实际执行中不要再次绕过这个问题。

第三,政府机构中长期以来存在的“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部门利益的形成使一些个人或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任何不利于部门利益的改革就可能会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正是受到部门利益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才导致历次机构改革,表面上看似乎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其实并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改革无法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大部制改革作为一次权力重组和格局重塑的剧烈变革,必然会遇到部门利益及利益集团的问题。因此,解决好部门利益化问题,并克服利益集团对大部制改革的阻挠和干涉是关系大部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但如何“说服”既得利益者“放弃”已有的势力范围,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博弈过程。

大部制改革背景 篇7

2007年10月15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本次大会明确提出, 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且形成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草案) 》。《方案》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 提出了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具体意见, 从此大部制跃然纸上成为人们视线上的焦点。2008年3月11日党的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拉开“大部制”改革的序幕。

何谓“大部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给出了一个定义: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 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 集中到一个部门进行管理。指的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 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 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 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 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令世人为之瞩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国情下, 中国繁琐的部门机制和体制渐渐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简单, 高效, 责任明确的政府成为社会的强力需求。为了响应这一现实需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推出“大部制”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此巨大的改革动作不难看出我国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 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 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可以想象我们国家已经在行政体制上面找到自己的不足, 力求在行政管理层级和强化、明确部门职能上面找到突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我国现有的行政区划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对我国的一些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为此, 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适度、合理地调整行政区划, 改革和完善政区体制。

二、行政区划改革的意义

行政区划就是国家对于行政区域的分划, 即在既定的政治目的与行政管理的需要的指导下, 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在一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基础之上, 并充分考虑历史渊源、人口密度、经济条件、民族分布、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 在国土上建立起一个由若干层级、不等幅员的行政区域所组成的体系。任何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 必须将其国土划分为有层级的区域, 即行政区域.我国因行政管理的需要, 也将国土划分为若干层级。

因此, 地方行政层级设置是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行政区划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 关系到资源科学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 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当今世界, 大多数国家都设立有若干个地方行政层级, 以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稳定性、有序性和效能性。世界各国的行政层级设置, 受制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土面积大小、交通通讯状况数量和人口密度, 以及国家结构形式、经济社会体制等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 政府职能的转变,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化的发展的新环境下, 对行政区划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为我们对当前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考创造了条件。“要简化政府组织间层次结构, 地方要合理的进行分权。”的呼声在学术界越来越引起重视。在江苏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里“强县扩权”被列入《体制改革》中并将之列为重点改革任务, 其目标就是取消地极市, 以及相应的行政区划改革。在颜廷锐等编著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一书中提出, “从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方向和世-界各国行政制度发展趋势来看, 减少地方行政区划层次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的根本方向。”

三、我国行政区划体制面临的问题

目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现代交通通讯设施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 现行行政区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因素日益明显, 其主要问题概括起来表现在行政区划层级过多, 现有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个体间差异较大和城市辐射功能弱化是目前行政区划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行政区划层级过多, 导致财政支出过大, 政令受阻, 效率低下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是影响行政区划组织结构的两个决定因素。从世界各国区划设置看,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实行的行政区划层次都是二级制和三级制, 这种“扁平型结构”可使管理人员有更大的管理职责, 并减少对上级的依赖性。而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实行地方政府四级制的国家, 由于层层对上负责和对口设置机构, 因而这种高而尖的“金字塔”型行政区划不仅造成官僚机构重叠臃肿, 人员众多, 人浮于事,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 大大提升我国的财政消耗, 使得我国的财政供养系数过大,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传输和反馈的环节, 存在着上行下不达, 难以对上级命令做出快速有效的执行和对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出及时回应, 从而降低行政管理成效, 造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低效率供给, 严重阻滞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现有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个体间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各级行政区划, 特别是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省区面积大小、所辖人口, 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省区面积小, 人口密度大, 经济实力强;而西北省区面积大, 人口密度低, 经济实力比较弱, 同时我国平均每省面积多达30万平方公里, 所辖人口更是高达4190万人, 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这样的行政区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集中领导, 也不利于合理确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 并且会影政府的管理和规化。

3、城市辐射功能弱化, 地区发展不平衡

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初衷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 带动周围农村乡、镇经济的发展,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但是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地级市实行市管县, 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这些地级市不仅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还与所属经济实力较强的县之间在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存在许多矛盾, 束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市管县体制下, 县成了地级市的附属行政单位, 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级市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 往往依靠行政权力, 将财权上移, 事权下移。如将税源丰沛的骨干企业的税收直接划为市级收入、低价征收所属县的土地用于拍卖和项目开发等行为, 造成县乡财政困难、也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行政区划改革措施

1、减少行政区划的层级,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

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分为四个层级, 要想把这种高耸的“金字塔”式的行政模式改变西方流行扁平式行政模式最好的办法就是撤除目前的市管县体制, 实现市县分治,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这种改革能从行政管理体制上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 而且可以通过经济, 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县级城市的发展, 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 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建设, 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政府信息传递速度和效率, 并行之有效的降低行政成本。

2、缩小一级行政区之间的规模差异

层级是与管理的有效幅度紧密相关的, 任何行政单位对其下属的行政单位的管辖, 必然会存在一个限度, 超出这个限度就必然增加层级。截止2 0 0 5年底, 全国共有34个省级单位, 333个地级单位, 2862个县级单位, 41636个乡级单位。而与中国面积相仿的美国只有有51个一级地方行政建制 (50个州和1个特区)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 面积第三的大国, 一级行政区的数量与其它国家相比明显偏少, 而一级行政区的规模则相对较大, 这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效率和长治久安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 基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来考虑, 当前许多学者在借鉴国外行政区划设置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把全国一级行政区划增设到50个左右的设想是化小省区, 减少行政层级的最佳模式。

3、打破行政壁垒, 加强行政经济区域改革

这些年一些地区为求自身的发展, 往往设置行政壁垒、实行行业垄断、实施地区封锁。其结果是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巨大、假冒伪劣盛行、市场分割加剧。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一体化的推进,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得趋势已经初现端倪。因此, 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要打破现有的行政壁垒,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状况进行合理的区分和调整, 建立区域行政关系, 完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强化政府对政区经济发展所起的聚集和扩散作用。

五、总结与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 我国将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机制, 政府工作量将大为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管理手段将日益现代化, 管理能力会大大增强。这些都为我国行政区划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行政区划改革已势在必行。但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多民族国家, 其行政区划改革必然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 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阻力和风险, 行政区划改革必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因此,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 急于求成, 应该首先明确行政区划改革的目的,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其次应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现行关于行政区划所作的带有过渡性和变通性的法律、法规, 应根据现实情况及时修订, 以达到改革有凭有据的目的;再次, 要注意保护的区域文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 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革;最后应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和行政区划改革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该管的一定要管好, 服务好, 不该管的要交给社会去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的, 使行政区划改革能切实的开展下去。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部制”的开展的了解和分析, 并从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现状及其弊端入手, 提出了减少行政区划的层次, 缩小同级行政区之间的规模差异和加快城市化进程, 建立分布均衡的中心城市的改革措施, 最后对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做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部制,行政区划,改革

参考文献

[1]、汪玉凯.以“大部制”为重点的政府改革.今日中国论坛.2008

[2]、于鸣超.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 (J) .战略与管理, 2002,

[3]、戴均良, 中国乡镇政权建设概论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5]、浦善新等, 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5。

[6]、戴均良, “行政区划应实行省县二级制”, 《中国改革》, 2001第9期

[7]、颜廷锐等,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8]、王浦劬等, 政治学基础 (第2版)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大部制改革催生行业机遇 篇8

什么是交易成本?

它是一个农民想发展养殖业,得先后跑遍土地局、畜牧局、建设局、规划局等多个部门,而且不是报个到,有的部门需要连续跑好几次。往往事业还没个谱,农民对养殖的热情就熄灭了大半。

它还是,一个煤矿如果要成功办理一个手续,需要跑33个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出147个文件,盖205个公章。

——种经济行为获得职能部门认可、允许、通过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或可统称为交易成本,它的高低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规划与调整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政府职能调整与机构改革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它甚至已成为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间内改革的重点。

2013年3月,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大部制改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它提出的“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等内容,深受企业主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制改革并不是一项单一的行政体制领域的改革,而是涉及到全社会各方面、对各个行业都有重要影响的一项改革。可以肯定,如果大部门制改革有实质性突破,将有效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易成本,释放各行业的发展潜力。

改革新重点

首先,大部制改革并非今年“两会”首发。早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便提出了“大部门制”的行政体制改革方向。2008年3月,国务院以“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为主要改革目标,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环境保护部等5个“大部委”,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五年来,从现实情况看,尽管这些年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一定成效,但政府职能转变的程度和速度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有明显的差距。政府的转型与改革面临的矛盾、问题还相当突出。

各部门如何设置,是职能调整的结果,是权力结构调整的结果。如果不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推进机构改革,单纯地改换名称,对机构分分合合,效果是有限的。这也是过去几轮机构改革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原因。

然而,这次大部门制改革,明确把职能调整和权力结构优化摆在突出位置,尽管当前改革力度还不大,但基本认识的问题已解决。中央编办负责人答记者问时也提到,这次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突出了四个新重点:

一是推进职能转移,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二是推进职能下放,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问题。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是推进职能整合,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问题,提高行政效能。

四是推进职能加强,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抓大事管宏观不够问题,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机制。

通过推动职能转变,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国务院机构职能体系,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如果这个原则能够有效地贯彻下去,应当说,大部门制改革将有实质性突破。

利好行业

大部制改革引发社会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内容本身对相关行业的利好。

从政策决策者推进大部门制的思路看,未来几年的相关改革还会进一步推进。因此,判断大部制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不能仅看这次的几个机构调整,更要看在基本指导思想明确背景下未来几年大部门制改革的进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与交易成本高低直接相关。交易成本下降一个百分点,将大大拓展市场的制度空间,促进经济发展。总的来看,随着政府职能调整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易成本将会明显下降。

因此,如果《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到的十项改革能够全面推进,那么全社会都将受益菲浅。这十项改革分别是:

第一,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第二,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第三,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第四,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第五,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第六,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第七,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第八,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第九,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第十,加强依法行政。

由于大部门制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对条件成熟、形成共识的就先推进,对条件尚不成熟、还需要研究探索的,在进一步创造条件、累积共识后,适时加以推进。”但从2013年推出的改革内容看,仍有一些行业将直接受益。

比如将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合并,成立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利好传媒业。有分析人士指出,两部委合并将打破新闻出版业和广电行业的行政监管壁垒,使得传媒文化产业主体在监管上理顺关系,改变原先多头、重复的管理局面,将提高市场竞争活力,有利于促进传媒产业内跨行业整合,有利于催生综合性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传媒文化行业将迎来第二次政策红利。

比如将电监委合并入国家能源局,则对电力行业有利好。改革之后,5家大的发电企业发电量只占到了全国的一半,建设成本明显下降,另一半则是地方企业、民营企业,激活的市场巨大。

再比如,把卫生部和计生委合并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整合了诸多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责,以及在“两会”中多次反复提及基层医疗建设与服务。这些讯启令一些乐观的行业人士认为,上述举措将有望推动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市场化、去行政化进程,第三方独立检测企业有望受益。而能否快速下沉到乡镇等基层市场,将成为现阶段医药流通企业的制胜营销关键。

除此之外,铁道部一分为三,政企实现分离,有可能使交通运输业普遍受益;国家海洋局重新整合了渔业、海监等海洋监管职能,有可能使海洋产业受益。变数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部门制释放行业发展潜力,仅仅是“有可能”,并没有“一定是”。当前由于改革面临的利益矛盾相当复杂,大部门制改革在现实推进中仍然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形改实不改”、“放权变收权”等情况很有可能发生。

仍以铁道部为例,铁道部政企分开,是迈向铁路市场化的第一步。撤销铁道部,有利于破除铁路垄断,为地方、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约束未来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行政垄断地位,如何区分其普遍业务与盈利业务,将盈利业务,如货运等,尝试向市场开放;如何形成社会资本无阻力进入、无阻力障碍退出的机制,让民间资金公平参与建设铁路配套设施等,还需要更为艰难的改革。

要让“潜在”变为“现实”,恐怕需要对改革有多方面的安排。例如,第一,加强对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的总体设计。节奏可以有控制,但目标一定要明确,就是建立一个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并且以此为目标加强改革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第二,真正尊重群众在改革方面的试点成效。实地调研中发现,基层群众的创新,其实比比皆是。当前一个最突出的矛盾是,这些改革试点,很难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改革决策中。例如,广东社会组织发展,湖南长沙县农民自发探索环保合作社,都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这类基层性、民间性、首创性的探索,需要尽快总结推广。

第三,参与式改革成为改革协调的坚实基础。改革协调机制,协调的核心是利益,防范的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相对利益侵犯。要达到这个目标,客观上需要参与式改革。否则,强势群体有可能借助协调机制,强行推进损害群众的改革,由此形成了改革的走形变样。

现在看来,大部制散发的利好,与人们对于改革是否能有成效的迟疑,各有所凭。而我们知道,规划设计再好的改革关键还看执行,但大部制改革引发的社会效应,人们观念的转变已然不可逆转。

上一篇:做好乡村振兴中乡土人才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魔盒总动员》中班中班体育游戏活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