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精选4篇)

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篇1

《望天门山》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注释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流经上游千山万壑,冲出三峡的长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江水流至天门山时受阻,冲开天门山形成湍急的旋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的形势。楚地广阔的江面,被绵亘的天门山阻断,受阻的江水咆哮着犹如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天门山劈做两半,江水奔泻而过。天门山夹江耸立,故说它们是“相对出”。“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红日,江山如画。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这首诗和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李白诗《望天门山》原文赏析 篇2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篇3

《望天门山》PPT教学课件下载2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ppt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望天门山ppt两山隔江对峙,行同门户。

楚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自测检验

1.你能背出这首诗吗?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你能背出李白的其他诗吗?

关键词:望天门山课件,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下载,三年级语文幻灯片课件下载,望天门山PPT课件下载,.PPT格式;

更多关于《望天门山》PPT课件请点击望天门山标签。

第一PPT素材下载

《观潮》PPT课件4

《观潮》PPT课件3

《好汉查理》PPT教学课件下载5

《好汉查理》PPT教学课件下载4

《给予树》PPT教学课件下载5

《给予树》PPT教学课件下载4

《给予树》PPT教学课件下载3

《一次成功的试验》PPT教学课件下载5

《一次成功的试验》PPT教学课件下载4

《掌声》PPT教学课件下载4

《掌声》PPT教学课件下载3

望天门山 教案 篇4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南西北,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今天起我们将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单元我们将随课文一起去各地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今天第一站让我们和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安徽省《望天门山》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

1、题目中的天门山你知道在哪儿吗?是怎样的一座山?

要了解诗句中不明白的字词,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查看课文注释理解:(出示天门山PPT)

2、什么叫“望”?(看)怎样看才叫“望”?(向远处看)齐读课题,读出远望时的距离感。

3、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关于李白,我们并不陌生,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李白?

真不简单,同学们竟然对李白了解得这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

(出示PPT)

乘船顺长江往东,在经过安徽省天门山时,欣赏到此处奇险秀丽的景色,大胆想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

三、读通。

1、自读:了解了关于这首诗的这么多内容,你现在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出示阅读要求:

(1)把诗多读几遍,读正确、流利。(2)试着画出诗句的节奏,并读出节奏。

2、检查读(1)出示(PPT)节奏划分,提示“二二二一”节奏划分,跟着老师的手势读。(2)老师也想读了。(师生合作读诗,互换读)

四、品读

感受诗句色彩美

1、过渡:如果说,一首诗是一幅美景,在李白的这首诗中,他望到了哪些景物呢?我们默读一遍,找一找每一句诗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用横线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2、交流所找景物: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1)“天门”指的是天门山。(板:天门山)

还有一个词也是指天门山的——青山。“青”是什么颜色?(板:青)(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过天门山,那谁知道“楚江”? 指名说,解析“楚”字,师生书写。(板:楚江)

同样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也是指楚江的——碧水。“碧”是什么颜色?(板:碧)(3)想象帆和日的颜色(白、红)(板:帆白 日黄/红)

如此多的颜色,这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概括——(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结合PPT图小结)由这些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所构成的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天门山此景的“色彩美”。(板:色彩美)

感受诗句意境美

1、过渡:如果说,天门山此景只是色彩美的话,还不足以表达这首诗的意境,因为这首诗描绘的还是一幅会动的画。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首诗,找出让你感觉到画面在动的字,用笔圈起来。(巡视检查)

2、交流前两行,(PPT出示诗句前两行),哪些地方让你感觉画面在动?(中断、开、东流、回)

“中断”你怎么理解的?(从中间断开)什么从中间断开?(天门山)是什么让天门山断开了?(长江水)

想像:能把80多米高的天门山从中间从中间断开,这应该是怎样的长江水?(浩浩荡荡、波涛汹涌、巨浪涛天)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在第一行诗中,李白大胆想像:天门两山本就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指名读第一行,读出气势。男生读,齐读。

碧绿的长江水本是往东流,流到此处,还继续是往东流吗?(来看第二行)“回”是往哪儿流?(PPT出示长江水的流向讲解)小结:回——回转,改变方向。

师领读前两行诗,学生跟读模仿。

小结:如果说,第一行诗是借山写出了水的汹涌(板:汹涌),第二行诗就是借水衬出了山的奇险(板:奇险)。

3、过渡:多么美妙的一幅画面哪!接看后两行,哪些字让你感受到画面在动?(PPT出示后两行)(出、来)(PPT)

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扑出来,印入眼帘。师疑问:山是不能动的,怎么能用“出”字呢?改诗句PPT

这样改好不好?指名说“立”“出”的区别。

小结:如果说诗人是站在岸上一个固定的点望天门山,那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而一个“出”字,让我们明白了诗人是站在这只孤帆行驶在江面,船越走越进,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扑入诗人眼帘。一个“出”字用得非常巧妙,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板:动态美)

尽管江面上只有李白所乘坐的这一只帆船,从日边而来,但此时的李白内心并不孤单,面对着这奇险秀丽的天门山,这波涛汹涌的长江水,欣赏着如此壮丽的美景,李白的内心感到十分的——喜悦,激动。(PPT)

读后两行。(分组协作读)

五、感悟

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像天门山这样壮丽的美景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以前课文中学习过的黄山的——、庐山的——,还有后面课文将要学习到的富饶的——,美丽的——。祖国山河如此美丽,你对她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赞美,再把这首诗朗读一下,读出天门山的奇险壮丽。(PPT完整全诗)(配乐齐读)

六、拓展

学完了这首诗,老师有个问题,长江水把天门山冲击撞开,形成“天门”,是真的吗?(李白大胆想像)

上一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800字下一篇:我是90后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