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

2025-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精选8篇)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 篇1

--外语系成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一年一度的伊犁师范学院 “园丁杯”师范生五项技能大赛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根据院团委的相关安排,外语系承办“伊犁师范学院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竞赛”。

本次比赛于11月17日圆满落幕,本次比赛得到了院团委、外语系党总支的大力支持。

此次大赛分设英语专业组和非英语专业组两组比赛,每组选手各分别进行初赛,复赛和决赛三场比赛,初赛由各院系自行组织,复赛和决赛由外语系团总支承办。为了提高选手的比赛水平并为明年的全疆英语演讲比赛选拔人才,我们还专门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老师进行了赛前辅导超过20课时。

此次比赛的评委由外语系英语教研室的专业老师担任,他们分别是梁玉龙老师,邓鹏飞老师,张钊老师,万晓卉老师和马艳梅老师。比赛结果:

专业组

一等奖:英语12-4王婷婷

二等奖:英语11-2刘思、英语11-2于悦

三等奖:英语11-2马燕、英语13-6徐娟、英语11-1庹章丽 鼓励奖:英语13-4杜毓、英语13-2靳淞茹、英语13-4陈卫茜 非专业组

一等奖:教科系小教13-4班吴明;

二等奖:法政学院法学13-2库木斯古丽、外语系俄语13-2邹玲丽;

三等奖: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3-4富豪、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2-4马苗、中语学院维语12-4李浩文

鼓励奖:外语系俄语12-2张倩、电气学院电气13-2张美玲、电气学院电气13-2李芸杰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 篇2

关键词:四年不断线培养模式,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

1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现状

当前, 高师院校在注重向学生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师范生各种教学技能的训练, 这使得很多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由于缺乏应有的教学技能技巧, 而不能在各自的教学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与教师教学技能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师范生基本功训练。长期以来, 师范院校都十分重视“三字一话”的训练与考核, 但是“三字一话”并不等于教学技能。 实际上, 粉笔字恰恰是师范生平时练习得最少的字体, 很多实习生在实习课堂上的粉笔字并不过关, 不仅字形难看, 而且还出现许多不应有的错别字。其次, 教学语言训练力度不够。教学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 它不仅要求发音准确, 而且要求表达力强, 富有感染力、交互性和启迪意义。再次, 师范生基本功还应包括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呈现、学习评价与指导方面, 它们远比“三字一话”重要, 但缺乏应有的训练。

2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模式研究现状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英语教学人才, 国内学者与高校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培养和提高师范生及在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振国 (2003) 提出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 将教学的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有机统一起来, 使之相互渗透, 相互推动, 从而建构起“动作定向-原型定向”、“动作练习-原型操练”、“动作协调-原型内化”的“三阶段”互动训练模型。

肖美华 (2004) 提出英语教学法课程重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分解模拟教学, “五步”综合模拟教学、微格模拟教学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训练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和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

李林 (2007) 分析了宁夏师范学院英语教学法课程与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相结合地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要求每周不少于2节, 每年80节。采取小班教学, 课外分散训练的模式, 及时进行课堂演练和讲评, 以求对教学技能培训的最佳效果。

何广铿 (2007) 探讨了华南师大英语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提出培养教学科研型英语教师的目标。该培养模式在专业基础阶段根据学生不断提高的英语运用能力相应地减少综合英语的课时, 在保证不增加课时的基础上, 开设更多的英语教育专业的知识课,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水平。

但是, 在英语师范生技能训练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 国内一些院校新开设的英语教学技能性质的课程也比较单一, 教学培训内容不全面, 实践教学不能坚持, 对教师职业自身的发展意义不大, 教学监控和评估模式也不完善。针对上述种种问题, 我们认为对师范生进行四年不断线模式的培养是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整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3 四年不断线模式的构想与实施

所谓四年不断线模式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 就是指围绕专业必修课《英语教学法》课程向外延伸, 辅以每学期1门专业选修课, 如应用语言学导论、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英语教案编写与实践、英语测试学、英语课程设计、英语教育史等课程, 强化学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 并通关开展相关实训项目, 在八个学期内对学生实施全程的师范技能训练, 力争做到四年不断线。其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3.1 丰富《英语教学法》课程教材, 开展一些专题讲座

我校目前使用的教学法教材是王蔷编写的《英语教学法教程》。该教材基本上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通过反思、讨论、探究和实践,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一本操作性比较强的教材。但它缺少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对国内外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涉及不多, 对培养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介绍的不够。因为, 可以在开设《英语教学法教程》的同时, 安排一些专题讲座, 如“英语新课程改革理念、背景、课标解读”、 “英语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英语教学评价”等等。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 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以外, 还能掌握基本的英语教学法知识, 提高他们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3.2 八个学期的全程师范技能训练项目

(1) 训练课堂教学技能:备课技能、板书技能, 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技能、听说读写教学技能等。

(2) 英语课堂教学见习观摩 (组织学生到中学教育实习基地观摩课堂教学) 。

(3) 组织学生开展微格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课下进行) 。

(4)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课下完成) 。

(5) 观看课例录像 (课下进行) 。

(6) 反思讨论 (随堂进行) 。

(7) 校内分组模拟实习 (课外进行) 。

(8) 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校外进行) 。

3.3 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防止学生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小学为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提供见习与实习基地, 增加师范生感知和实践新课程改革的平台;为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指派工作在第一线教学和教改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加快师范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互派教师相互听课和评课, 增加双方的反思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激发教育教学的活力, 提高双方的教学及研究水平;定期聘请中小学教师来高师院校开展讲座。

英语教学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仅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我们设计了相关实训项目, 利用学生八个学期的课余时间全程跟踪指导他们进行师范技能训练, 每学期各有侧重点, 主要包括英语教学基本功训练如英文钢笔字书写和英文粉笔字书写、学唱英文歌曲学画简笔画、学习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以及学说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英语演讲与辩论、分析教材、研究备课、编写教案等。

4 结语

目前, 英语专业师范生进行的四年不断线培养模式在我校还处于尝试阶段, 对英语专业师范生外语教学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时期的艰巨任务。四年不断线模式只是许多外语教学能力训练模式的一种, 是还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总之, 高校师范专业无论在教材和教学内容选择上, 还是在课程考核环节上都应重视“实践”二字, 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一些接触课堂, 教学和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英语专业师范生顺利的掌握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韩刚, 李青.外语教学能力及训练-有关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外语界, 1997, (2) .

[2]李振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三阶段”互动模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

[3]王锦, 吴丽.新课标下英语专业合格师范生的培养[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6, (4) .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 篇3

师范生专业技能是师范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专业技能培训是师范生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加强师范生技能培训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高师院校特有的办学特色的必然选择,还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但我国目前的高等师范教育对师范生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师基本功”的培养不到位,导致了他们动手能力欠缺、实践操作能力差,以至于他们在教育实习时,表现出对教学的无所适从,参加工作后还存在着“不会教、不善教”的问题,不能出色地完成中学英语的教学任务。本文通过分析英语教学法的课程体系和师范生应有的专业技能,指出如何把英语教学法应用到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中,使师范生在学习英语教学法的同时也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以解决我国师范生培训存在的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重知识灌输轻技能训练的问题。

一、英语教学法课程体系及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一) 英语教学法课程体系

英语教学法是为我国高等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联系中学实际以及到中学教育实习前后获得中学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锻炼,从而成为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课程包括基本原理、英语基础知识的教法、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后期工作四个层面。

(二)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师范生专业技能是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中,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技能,包括心智活动方式和肢体运动方式在内的一整套复杂的操作系统。师范生专业技能一般分为基础技能、教学技能、教育技能与校验技能四项。对在校期间师范生的技能培训来说,重点是提高师范生的基础技能和教学技能。

1、基础技能:

(1)口语技能:即普通话和英语语音达标。

(2)书写技能:即文字表达技能,包括三字一画(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与简笔画)的技能。

(3)信息技能:即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为过硬,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娴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沟通与协作以及进行终身学习的技能。

(4)沟通技能,即善于沟通、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与优质的教学效果的技能。

2、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即研习教材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法的具体设计等方面的技能。

(2)教学操作技能:即了解教学基本程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加强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质疑问难、提供最有效的信息、引导学生反思、开展师生的良性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等方面的技能。

(3)教学评价技能:即通过考试成绩对教学进行总结性评价,通过教学前了解学生基础水平进行诊断性评价,通过日常观察等形式进行形成性评价,三者有机结合,防止出现偏颇的技能。

(三)英语教学法在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中的运用

目前,师范生的专业意识不强,没有深入思考正在接受的高师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而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更多地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将要从教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将培训等同于教学法的现象较为普遍。

师范生专业技能培训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不同的阶段有内涵不同的重点。英语教学法作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深化师范生的英语教学认识,提高师范生的英语教学能力。英语教学法应用到培训中,使师范生在学习英语教学法的同时也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笔者认为英语教学法应该在以下四个不同教学阶段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训:

1、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本阶段是本学科的初始阶段,教学内容包括英语教学法课程开设的意义及重要性,国内外外语教学历史,各个教学法流派的特点,我国英语教学状况的分析,英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特点、使用方法和技巧。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肢体语言,课堂用语的激励艺术,教学的基本方法,怎样教授英语知识,怎样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2、第二阶段:理论联系实际

本阶段是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搞好课堂教学模拟实践、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阶段。其内容是:向学生介绍课堂教学环节,向学生展示优质课教案,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录像(或到实习基地听课),使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运用第一阶段所学理论、方法、技巧,上好第一轮模拟课。

3、第三阶段:教育实习及总结

本阶段是学生教学实践后的总结阶段。主要内容是: ①在本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备课,设计教学过程,准备教具,开始第二轮模拟试讲。②赴实习学校听实习指导教师的课,熟悉教师及班主任工作,在此基础上学生正式上课,搞好课后评议。③实习结束后,做好个人和实习小组总结,谈实习体会、感想、收获,总结教育实习的得失。

4、第四阶段: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

本阶段通过授课,提高未来教师的综合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是:教学反思,由教学法老师向学生介绍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为学生从事教研活动和撰写教研论文方面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训是师范生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而英语教学法正是一门这样的课程,所以师范院校应重视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充分发挥它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指导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他们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使他们在师资市场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也为他们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Paul,D.& Eric, P. (2002).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 沈昌洪,王之江.高师英语教育新途径探讨[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

[4] 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模式 篇4

22101914 胡翔

(一)前言

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工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教学技能,胜任教学工作是师范院校培训学生的核心目标之一。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出现价值取向表浅、教学设计形而上学、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教学视野狭窄和缺乏教学机智等问题,这既是教学新手的共性,同时也反映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缺乏教学技能训练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不加以改正,将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培养质量,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正文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应采取价值取向调整、加强教学分析训练、教学模拟训练、微格教学训练和使用教师成长记录袋等手段。

1.价值取向调整。

要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必须在培养的价值取向上加强对师范生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技能,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转换角色,改变旧的教学方式,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首先以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呈现出来;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课程的课堂文化,要靠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去实现和支撑。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增加教师的专业意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良性发展。

在课程设计上,要加强学科教学法的研究与训练,在培养过程方面,要加强教学技能的实践训练环节。把有关的教育学科课程贯穿师范专业学习的各个学期。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班级管理学、健康教育、高校美育等,其中一些应作为必修课程。解决好“处理教材的能力偏低”这个突出问题。中学教材教法课的设置必须加 强,增加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师范生在中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通览中学教材、熟悉中学教学大纲的机会。这样,师范生就能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对将要教授的中学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重点、难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师范生撰写某些内容的教案,配合教育实习,试教某些章节,及早取得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始终贯穿在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在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大量开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余活动。

2.加强教学分析训练。

教学分析是课堂教学总结和教学研究的有效方法,是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的有力措施,通过对教学进行全面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效果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宝贵的反馈信息,教学分析不是局部的盲目分析,必须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并基于此标准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

对生动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亦能不断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综观教学分析现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学分析仍存在许多令人不尽满意的方面。对教学的分析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对不同类型的分析模式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从而造成可应用于分析不同类型及功能教师及学生的分析模式混用,使分析的有效性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对教师及学生的分析偏重于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不进行合理的教学分析,我们就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到教学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也很难评价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教师本身也无法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深入分析,来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教学分析训练被认为是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基本做法是通过现场观察、教学录像进行分析、讨论,使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此外,可以结合课题研究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些假设。例如,教师与学生分享责任的教学策略比教师负全责的教学策略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合作与竞争的学习环境中被试的学习成就显著高于控制组的成绩,而且在高水平概念学习中,被试更喜欢在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些教学分析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3.微格教学训练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由于它在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技巧方面成绩显著,已被我国许多师范院校所采纳,成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引进这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在职教师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微格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它将复杂的教学技能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的技能,设定每一技能的具体训练目标,在短时间内反复训练,使受训者可以集中学习和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并用摄像机将训练过程准确,真实地记录下来,从而给受训者提供及时全面的反馈。

微格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视听教学理论和系统理论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 技能的有效方法,微微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授课班级规模小,二是指训练内容单一,三是 体现了斯金纳程序教学中的“小步子”原则;“格”则可以理解为目标或规范”。归纳起来微格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授课班级规模小,微格教学一般分为5-8人一组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一次只训练一项单一的教学技能,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②训练技能单一,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了九项基本技能,即: 导入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和变化技能。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对某一技能进行反复训练,直到达到目标为止,再进入下一技能的训练,这有利于师范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某一项教学技能。③训练目标明确,微格教学训练技能的单一性使得每一项训练的教学目标也比较明确,容易操作和控制,教师可以针对每一项教学技能制定一套具体的训练目标。④反馈及时全面,微格教学训练模式运用了现代化的视听设备作为记录手段,准确而真实地记录下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上完课后可以通过录像回放全面观看自己上课的全过程,从而对照要求做自我分析,也可以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共同观看录像后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或建议,因此,微格教学训练模式的反馈是及时而全面的。⑤评价科学合理,传统训练中的评价主要凭经验和印象,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而微格教学的评价则不同,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可以自评,学生之间可以互评,再加上指导教师的评价,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评价,避免了片面性;二是在微格教学过程中,现代视听设备的使用使训练过程成为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训练模式,在评价过程中,参考训练录 像使得评价结果的产生避免了主观性,科学合理。

宏观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①学习理论知识,具体的理论学习内容应包括微格教学的概念,目的和作用,教学技能分类,教学目标的分类及阐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微格教案的编写等。②确定训练目标,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做”。③示范教学技能,为了增强训练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规范的微格教学示范,包括优秀的微格教学示范录像,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和历届学生的微格教学视频等。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形成感性的认识。④分析讨论,在观摩示范片或教师的现场示范后,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⑤教学准备,这一环节是要解决“我该怎么做”的问题。⑥微格课堂实践,整个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过程的中心环节,也被称为“角色扮演”。学生轮流走上讲台讲课,扮演教师,小组其他成员充当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堂。⑦评价和反馈,教学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共同观看学生的角色扮演录像,看完录像后,可先由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是否达到训练目标,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评议,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点评,给出总结性评价。⑧修改教案,重新进行角色扮演,评价反馈结束

后,如果学生达不到训练目标,就需要修改,完善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和微格教学教案,再次进行微格课堂实践。⑨整合各项教学技能,指导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整合几种或全部教学技能训练目标,让学生进行综合教学技能训练,以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4.教师(师范生)成长记录袋

教师成长记录袋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时它被当作一种评价师生教学成果的工具后来,被发展为教师教育的一种策略。记录袋内容是动态发展的,主要包括自己的教学过程行为与反思。可以预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记录袋的帮助,学生的教学技能必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使他们在走向教师生涯时,成为教学队伍的强有力的生力军。

成长记录袋是个人作品的系统收集,在教育领域,教师成长记录袋则是指教师作品的系统收集。(1)首先使师范生明确使用成长记录袋的目的,①记录进步,激发潜能。②自我评价,自我反思。③交流经验,完善自我。④为学校发展提供依据。(2)明确成长记录袋所要收集的内容和方式,师范生的成长记录袋可供收集和选择的作品是相当广泛和多样的。(3)让成长记录袋促进全体师范生的成长。①定期展示,取长补短。②分层展示,各展所长。③活动展示,进行宣传。

(三)结论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对满足新课标改革的需要,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发展的关键问题,教师的培养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所以,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尤为重要,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更是重中之重。对这一部分师资的再培训应该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应采取价值取向调整、加强教学分析训练、教学模拟训练、微格教学训练和使用教师成长记录袋等手段。特别是在现在信息化,专业化的大环境下,以微格教学训练为代表的基于新技术的培训模式会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展。

(四)参考文献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 篇5

题目: 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及对

策研究综述

人 文 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二年七月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改革和深化,以新课程为导向的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与培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重要保证。各级学校对于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展开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与培养模式的研究。可是从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现状来看,对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还没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偏重学术性,忽视了师范性,导致教学技能的训练成了高校师范教育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从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的梳理与整合,明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对策。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不足,改进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也希望能够对师范生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对策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师范生教学技能首当其冲地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将来的准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教学技能来实施和落实课程改革,成为改革成败的重要关键因素。因此,师范生教学技能发展研究已成为教师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改革和深化,以新课程为导向的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与培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重要保证。各级学校对于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展开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与培养模式的研究。

对于研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技能有什么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怎样发展其教学技能来适应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在发展教学技能过程中遇到什么的困难和问题,如何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实践的角度,可以提高高校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提高高校管理部门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的有效性;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自主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方面都是偏重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教学技能的建构不仅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在教学中和教学实际中通过实践发展。

二、国内外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 在国外,以美、英、前苏联三国为代表,在教学技能领域所取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1.教学技能分类

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教育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微观分析,把各种科学技能、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分类整理,提出教师应成为教育“临床专家”,认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多方面的能力:教学能力、实验指导能力、科研能力、革新能力、与学生交往能力、学生社会活动组织能力、教科书处理能力、学生升学就业指导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示范能力、自制力、推理能力等。

2.美国和英国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现状 ① 美国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首创微格教学,主要用于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借助声像的手段,经过观摩示范、角色扮演、重现记录、分析评价、反馈校正等一系列程序,对每项技能分别进行训练。70年代后,美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教育专业课程普遍采用“师资能力训练法’’,对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重大改革,如以个别教学代替班级的集体训练,根据培养目标对各种能力加以分门别类后组成一系列教学单位,对师范生进行有选择的教学活动。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师范教育的研究者开始探索以普通学校为基地的师范教育,它的特点是进行实际技能的系统训练,并且伴随着考虑理论问题。课堂组织、行为管理、个别化教学、教学模式等课题是在夏季去普通中学参观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编写教案、课程计划的理论和实际设计。

② 英国

英国在60年代末引入微格教学,斯通斯(Stones)-与莫里斯(Morris)将微格教学的目的和作用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将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引入微格教学,对教学中的社会技能进行定义,对师范生进行分技能的训练,然后将各项社会技能综合在一起,整体地运用到完整的课堂教学中。英国教育和科学署在“教师职前培训改革”中,强调培训教师职业技能,其培训模式侧重点主要在于熟练掌握中小学规定的教学科目,培养班级经营、作业指导技巧以及提供学生优良的学习环境的能力。从2000年9月起规定所有参加教师认证者需要先通过技能检测(skill test),包括教学技能、语言表达、咨询与沟通技巧等能力,若未通过这些技能考试则只能受聘为非合格教师,最多五年。

总之,国外以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为典型,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以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为主,教育实习相当受到重视,特别在美国,实习时间一般在350小时,甚至在学期安排上长达一年的时间。

(二)国内对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的研究 1.教学技能分类

广义的教学技能指以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狭义的教师教学技能特质学科教学基本技能。比如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教学组织技能、板书技能和结束技能等一系列专项教学技能。

在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主要设定了九项基本技能,即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和变化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对满足新课标的需要,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就有重要意义。

2.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不足

① 高校学科设置不科学,致使师范生的知识与技能严重割裂。全国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开始注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都开设了一些教师技能训练课。但从大部分院校目前来看,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过分偏重文化知识,缺乏专门的技能培训的课程,如三字一话、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类课程。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课程的抽象概括的程度很高,它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性和逻辑性,缺乏科学实证研究,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更忽视了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各要素的研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素养。这样学下来,师范毕业生的质量难以得到基层学校的认可,因而也影响师范生的就业。

② 高校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的认识不足,实践环节太薄弱。高校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技能时授课技能,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二是叫教师技能的训练主要集中在课堂,忽略了课外训练以及实习基地的训练;三是只重视基本教学节能的培养,对师范生的培养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学生人数众多,教师难以有效管理;加之微格教学课时少,经费投入不足,微格教学设备数量有限,微格教学理论的学习难以得到重视,所以教学技能的训练也就只流于形式,远远达不到微格教学的需求。而且在实习阶段,实习教师真正到实习单位上课的机会比较少。实习与实践机会的缺少,导致知识习得仅仅停留在记忆与理解层次,如何在类似的情景中灵活运用知识成为培养中的盲点,学习迁移的欠缺必然导致师范生处理实际课堂问题能力的缺乏。

③ 高校缺乏有效的反馈与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反馈与评价制度是保障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得到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并不断修正训练体系的内容,将会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师技能掌握程度与水平。如果没有一套科学明确的教师技能评价制度,那么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水平就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导致行为调节失去了依据,技能训练得不到提高。

④ 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自主训练不足。

随着大众化阶段高校招生数量的扩大,师范专业越来越不受到脚掌和学生的喜爱,很多人都是被调剂到师范专业的。很多师范专业的学生选择考研来换专业,所以很多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训练不感兴趣。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态度不认真,而且学校给师范生的训练机会本来就不多,各项技能得不到提高。

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课程的抽象概括的程度很高,它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性和逻辑性,缺乏科学实证研究,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更忽视了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各要素的研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素养。这样学下来,师范毕业生的质量难以得到基层学校的认可,因而也影响学生的就业。

⑤ 师范生在现代信息教学技能训练方面薄弱。

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不足,媒体设备数量有限,部分课程内容只限于观摩、介绍,不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践的需要,制约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致使师范生的现代信息教学技能不强,最终使他们在走上教师岗位后不能很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教学。教师技能的培养中极少涉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师范生的培养非常不利。3.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策略

师范生的培养是高校向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的源泉,针对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具备过硬教师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提高广大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调整课程结构,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① 调整课程结构,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现行的教学技能培养课程结构已不能满足未来教师对各种知识的需求。因此,首先,应转变观念、调整专业课程与教学技能课程之间的比例,加强师范生教育课程建设,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技能培养机制中的弱势知识。其次,应摒弃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学科内容、教学法、技术和教学情境等知识分离培养的方式,建立并完善把教学法、技术和教学情境知识融入学科内容教学中的培养机制。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一直是注重专业培养而轻师范技能培养,以致这些将走向讲台的师范生不知怎样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媒体等知识应用于 4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要以文化教育取代以学科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要打破学科过窄的框架,提倡学科整合。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和教育智慧培养三者的关系:理论是基础,技能是手段,教育智慧是最终目的。

② 高校应该提高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提供多元化实践空间。

教学技能训练师提高师范生作为“准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给与充分的重视。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对训练进行规划,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多项研究表明,实践机会的缺失是直接导致师范生教学技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必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和足够的实践机会。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教学模拟训练。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见习,提高学生的教学认知水平。二是加强微格教学训练。微格教学是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三是完善实习保障机制,提供教学实践机会。从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时间两个方面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为学生提供综合应用教学法知来实施教学的机会。这些实践机会的获取与合理利用对其教学技能的提升有着深远的意义。

③ 注重教学技能整合训练,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反馈是教学技能训练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技能培养成败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应着眼于师范生技能行为的生成、发展及矫治和诊断策略,以提高师范生对自我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的认识水平为目标,侧重师范生技术行为感知、技术行为原理与行为操作的协同和沟通。按照这一要求,遵循目标性、发展性、整体性、突出学科专业特点等几个原则,依照真实教学情景中各种教师行为的实际状态需求与学科教学达标要求,建立起教学者、学习者、指导者不同视觉的价值参照常数,并尽可能地予以明确化规定和描述,使之成为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测的和操作性强的反馈评价指标体系。

④ 加强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情感认同。

针对很多学生不喜欢师范专业之一问题,高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坚定的职业意志。帮助师范生喜欢上教师这一职业,在情感上认同教师这一职业,从而提高师范生主动参与是放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中来。只有师范生自己认识到教学技能的重要性才能跟好的完成各项技能训练。

⑤ 掌握和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内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新进行的体现。虽然现在的师范专业都开设了教育技术课程,但是课程开设时 5 间有限,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还需要学生自身、班级和学校等共同努力。学生应该运用课余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学校也可以举办课件大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提高教学技能的热情度。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实施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公认的教育目标。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师范生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尽管国内师范院校在提高未来教师的素质方面进行了多种研究和改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一领域内仍存在不少亟待提高的方面。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技能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的拓展之中。随着微格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壮大, 教学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技能开发的务实性, 必然对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扎实地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师资。可见,加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促进师范生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

四、展望

一方面,我希望本研究中指出的师范生教学技能不足方面能引起高校师范教育一线教师的重视,将提出的解决策略真正实施到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中去。各级教育部门能认识加强师范的教学技能的必要性,从而保证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能得到高校的重视。

另一方面,我希望本项研究理念能类推于其他非师范人才的培养上,教师可以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加入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内容。即使非师范人才并不需要具备教学技能,但社会人生大舞台需要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更希望本研究所贯彻和应用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更广泛的教育和学习领域。

参考文献: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 篇6

关键词:教学技能;训练;提高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初中起点,大专毕业,就业方向是小学教师。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赶不上三年制大专生。但他们年龄小、接受东西快,尤其技能习得方面比较擅长。针对小学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的现实,对他们的培养要坚持素质第一、技能第二的原则。毕业时他们的一技之长就应该是教学技能比较强。如果到毕业前他们的教学技能还没能提高到一定程度,那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学校不负责任。因为基础知识赶不上三年制大专,教学技能上再不擅长,求职和就业后都会遇到麻烦。学校对他们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三年制大专生,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势。

下面是从学校的角度,来探讨提高他们技能的路径:

一、教法课上要压缩理论讲述时间,增加技能练习时间。

教学法是一门专业课,理论内容很多,但课时很有限。如果教法课教师没有选择地讲授,理论课的讲授就可以把教法课的授课时间占完。五年制大专生的就业方向是小学教师。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小学教学是一门艺术,高中教师、大学教授都不一定能教好小学生。对小学生的耐心、鼓励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简笔画的能力、对小学课堂秩序的控制能力、体态语的使用技巧、眼神的使用、课件的制作技巧、教案的写作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等,这些小学教学中用到的能力一般教法书中讲述很少。教法书中的内容很广泛,它的作用是提供理论,增加悟性。可是,五年制的学生年龄小,底子薄,对众多理论的理解有困难,也讨厌老师的一节又一节的理论课。所以,我在五年制大专班的教法课上就压缩了理论课的时间,每一节课都要留给学生二十分钟时间表演技能。如果学生们精神状况特好,就先讲理论课,后表演技能;如果学生们已经上课疲劳了,就先表演技能提神,表演完了,课堂气氛也好了,再讲理论课。理论课的讲述要和学生的表演相联系,用到什么理论就讲什么理论。教学理论有很多,老师不能严格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去讲。教师要有主动、有被动地讲理论课。有主动,就是教学的基本理论、课程的新理念等重要的东西,要主动地去讲,因为学生毕业后要参加招教考试,要考理论的。

二、利用课外时间,增加练习时间。

技能的习得是需要时间做保证的。要为技能练习找到时间保证。五年制大专生因为年龄小,自制能力差,爱出事,学校往往安排老师进行夜自习辅导,也就是上晚自习。晚自习时间是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时间。通常可以做有序的练习。

另外,学生们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和方式,而把练习的成果,通过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或者晚自习来集中展示、总结和提炼,加上老师的精彩点评,肯定优点,修正不足。在大学里,通常是学生自学,教师引导,课上课下,各有所为。高校教育的特点注定了学生们要想把教学技能练好就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三、配备专门指导教师。

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需要专业指导,训练毕竟是有专业性质的。靠学生自己摸索和教法课上指导,效率不会很高,有一个专业老师指导就会事半功倍,这是任何一种技能习得都不可少的。要是学生自己都能学好,干嘛还交学费来上学啊!来学上学就是要在专业老师指导和要求下,学会教学技能,以便于有资格、有能力从事小学的教学工作,工作中不会误人子弟。如果学校不能提供合格的指导老师,那学校的办学资格有问题,一个误人子弟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参加工作后也会误人子弟的。小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艺术,有别于初高中教育。它对教师的要求是素质和能力大于知识理论水平。学校重点训练五年制大专师范生的技能就抓住了五年制教育的重点。从事教学工作后,五年制大专生很快就能取得教学成果,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喜欢。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是这种情况。这也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感到欣慰的地方。我们的努力结出了硕果。

四、成立学习小组,提供训练氛围。

五年制学生的特点是好结伴玩,不象三年制大专生那样成熟独立。在教学技能练习的过程中,如果把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训练,就会形成训练的氛围,他们会相互纠正和相互学习。五年制学生非常直爽,有错就说,决不隐瞒。因为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表演,出于实际需要,他们又相互学习。好的地方他们很快都会学会,要比老师教的效率高多了。他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就把要求掌握的技能给学会了。据我多年的经验,这种小组训练的效率非常可靠。但要把学习小组的工作做好,老师要确定个好组长。这组长不是老师任命,而是有组成员民主选出的。五年制学生还处于人生叛逆期的后期,处处都要叛逆。他们最想要的就是自主,最烦老师的干涉。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给组成员自主,给组长压力。组长想判逆,他不敢,因为他有职责所在。老师一定要加强对组长的教育,并要他参观其他小组,增加他的视野。民主推荐的组长权力大,所以把任务给组长是有保障的。训练效果的检查有其它小组长来做。学生易形成无形的小团体意识,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团结精神和向心力。练习结果往往很好。我们训练学生时就是这么做的。

五、搞好微格教学,进行强化训练。

近几年,我院都在五年制各毕业班毕业前夕进行微格教学活动,对平常的教学技能训练进行强化。微格教学活动就是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最佳选择。微格教学活动可以训练学生在实习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解说技能、板书技能等这些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用到的技能。微格教学就是模拟课堂教学,学生平常练习得怎么样,进入实际课堂教学,就可以知道了。

六、定期举办比赛活动,奖励优秀者,形成良好氛围。

定期比赛颁奖,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能力的增长不是一时的功夫,是要靠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的努力,循序渐进地取得的。如何促进这个过程,需要学校关注到这个事情,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活动。以活动促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了这个比赛活动,学生训练就有了目标,确定了目标的训练往往效率是高的。拉长比赛时间,达到边比赛边训练,把学生的生活集中到技能训练活动中。五年制的特点是活跃,精力充沛,你不给他们找事做,他们就会无事生非,让学校和老师轻闲不得。所以搞教学技能比赛活动,是对学校、老师、学生本人都有益的一件事。如果组织得好,学校只需花费少量的经费,就能创造一个和谐校园,学生们也可以受益终生。

师范类英语本科生教学技能新论 篇7

关于教学技能的解释, 国内外学者所持观点并不一致。活动方式说和结构说对教学技能的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有学者甚至将教学技能看作一个融合了不同元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从活动方式说的角度, 教学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 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潘菽, 1980:138;李克东, 1994:89;胥文玲, 2011:63) 。从结构说的角度, 教学技能是可观察到的教师外显行为与教师本人认知因素的结合, 是结合了教学行为与认知活动的相互影响的序列 (井上光洋, 1988:1) 。旬渊 (2004) 指出, 教学技能是一个心理过程, 是由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各种外显行为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情境的把握、对教学行为的选择等认知活动构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斯琴 (2014:77) 则认为,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在校期间, 结合专业理论知识, 通过校内外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的基本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学思想等, 是从事教学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

二、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

韩伟忠等 (2012:264) 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时候, 重点训练导入、呈现演示、机械性操练组织、意义练习组织、交际性练习组织、巩固强化活动组织六大技能的同时, 还训练教态、课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提问、纠错等单项技能。这说明, 教学技能既可以指一些笼统的综合技能, 也可以指具体的单项技能。

胥文玲 (2011:63-64) 将教学技能分为课堂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手段使用三方面的技能。其中, 课堂设计又称为备课技能, 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安排教学诸要素从而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课堂组织技能细化为教学活动和驾驭课堂技能。教学活动技能指的是如何导人, 如何提问以及如何讲授语音、词汇、句型、语法和训练听、说、读、写、译。驾驭课堂则体现为使用正确的课堂用语、恰当的肢体语、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处理突发事件的智慧等方面。教学手段使用包括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具体到英语教学技能, 陆莲枝 (2015:178) 提出的框架显得较为全面, 分为常备、操作、后备三大板块。其中, 常备技能指的是英汉语口语表达和书写技能以及与教态把握和沟通交流相关的交际技能。操作技能指的是准备教学的技能, 如设计教案、运用媒体, 以及组织课堂的技能, 如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结束、应变、组织教学。后备技能指的则是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如果要做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后续工作时所需具备的技能, 比如, 说课时需具备说课技能、从事教学研究时需具备研究技能。

三、师范类英语本科生应该掌握的教学技能

(一) 玉溪师范学院英语本科生教学技能模块评价

上文归纳梳理了有些学者对教学技能构成要素的观点, 可以看出, 尽管学者们所持观点并不一致, 但值得肯定的是, 在给教学技能分类的时候, 都在围绕教学活动可能涉及到的很多技能, 包括备课时所需要的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技能以及在做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后续工作时所需具备的技能。

说到师范类英语本科生应该掌握的教学技能。笔者所在学院, 玉溪师范学院, 强调的是七方面的技能, 即划线板书、简笔画、教学挂图、英语语音、微型教学、英语歌曲、英语韵文。客观地说, 这七方面的技能是以英语教学为核心, 全面培养英语本科生的教学技能为目标和宗旨的。这些技能, 重点突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是每一个合格的师范类英语本科生通过职前训练必须掌握的技能。然而, 细细琢磨后便会发现, 这个“七项技能模块”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有待于提高和完善。笔者认为, 七项技能模块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这些技能过多地强调课堂教学技能以及备课技能, 却丝毫未提及对课后从事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后续工作时可能需要运用到的任何技能。第二, 在网络时代大背景下, 七项技能模块所涉及的技能显然少了、单薄了。对于一个师范类英语本科生来说, 如果只掌握了这样几项有限的技能的话, 那么他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工作的。第三, 七项技能模块所提及的各单项技能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关联性, 尚未形成一个严谨、缜密的体系。

(二) 师范类英语本科生教学技能理论新框架

玉溪师范学院需要一个更成体系更加完善的英语本科生教学技能理论框架, 这也正是笔者承担玉溪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七项教学技能’模块实践应用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以下要说的就是笔者提出的教学技能理论新框架。此框架融合了韩伟忠、胥文玲、陆莲枝等人的观点, 涉及玉溪师范学院英语本科生“七项技能模块”的理念, 也糅合了笔者对网络信息时代以及全能型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诸多特征的思考。

新框架将师范类英语本科生的教学技能分为四个板块, 分别是课前常备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课堂延伸技能和课后常备技能。其中, 课前常备技能涵盖a) 熟悉相关政策法规 (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培养目标) 、b) 研究教学材料 (教材、补充材料、网络在线资源) 、c) 熟悉教学内容、d) 撰写课程实施方案、e) 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f) 设计教学过程、g) 制作课件、h) 选取教学方法、i) 制作或选取教学辅助材料 (教具、英文歌曲、英语韵文、教学挂图) 、j) 制定应急预案 (多媒体故障、临时停电、学生滋事或生病) 、k) 掌握学生情况、l) 熟悉教学场所。课堂教学技能涉及a) 导入、b) 板书、c) 简笔画、d) 仪表、e) 教态、f) 表达 (语音、语调、清晰、流畅、逻辑、亲切) 、g) 提问 (启发、激励、检测学生听课效果) 、h) 应变 (应对多媒体故障、临时停电、学生滋事或生病等突发事情) 、i) 教学节奏、j) 时间分配、k) 纪律掌控 (激励措施、惩处办法) 。课堂延伸技能包括a) 布置作业 (个人、小组) 、b) 作业性质 (复习巩固、强化加深、预习、知识扩充) 、c) 作业形式 (口头、书面、音频、视频) 、d) 提交方式 (交作业本、发邮件、在线提交) 、e) 保障措施 (激励措施、惩处办法、督促监控机制) 。课后常备技能指的是a) 说课、b) 反思、c) 整改、d) 评价学生 (制作试卷、组织测试、评定成绩、反馈信息、根据需要调整教学) 、e) 开展调查 (走访学生、走访家长、走访同行) 、f) 学习提高 (自学、参加培训、参加研修、提升学历、同行研讨、专家咨询) 、g) 开展教学研究、h) 撰写教学论文或著作。

上述新框架力求凸显六方面的优点。第一, 课前常备、课堂教学、课堂延伸、课后常备四大板块均紧紧围绕英语教学活动这一核心, 以教学为“刚”, 并以教学可能涉及到的各个层面为“目”, 以期在纲目并举的同时, 将英语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逐一分解、层层落实。第二, 四大板块之间衔接紧密, 课前、课中、课堂延伸、课后各个板块所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蕴含着极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互为前提、相互依托的一个整体。第三, 四大板块中, 课前常备、课堂教学、课堂延伸板块涉及到的技能重点关注到了师范类英语本科生个体学习和提升时应该得到的训练内容和途径。而课后常备板块涉及到的技能则特别考虑到当这些个体将来真正走入社会成为教师之后肯定会面对的职业规划和成长。这种关注职前职后的做法, 对师范类在读本科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起点高、激励大、目标长远。第四, 在很大程度上, 四个板块的技能已经涉及到了英语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包括各种软件硬件, 各种纸质版或是电子版材料。各个层面的人, 各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也都被考虑在当中。整个技能框架显得全面、夯实、详尽。第五, 四大板块当中的很多具体的技能均考虑到了师范类英语本科生目前所面临的信息、网络、数字化教学大背景, 体现了教学技能也应该与时俱进的决心和理念。第六, 对各个板块的技能均有描述, 虽然只是以关键词的方式描述, 却还是具体、实在、简洁、好懂、易记的。

四、结语

肖仕琼 (2014:66) 曾强调, 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素质之一。想必, 教学技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对于师范类英语本科生到底应该掌握一些什么样的教学技能这一话题来说, 很多业内人士的观点却莫衷一是。本文提出的师范类英语本科生教学技能板块新框架, 笔者自认为全面、系统, 而且易于领会和操作。欢迎业内人士运用、论证。希望此框架能引发关于师范类英语本科生教学技能内涵和外延方面的进一步的讨论, 从而更快更好地推动师范类英语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师范类英语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94.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3]肖仕琼.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 4, 3:66-68.

[4]胥文玲.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培养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 201 1, 6:63-67.

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 篇8

【关键词】竞赛 体会

一、背景介绍

2013年和2014年两年,全国地方(重点)师范院校教务处长联席会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参赛对象是全国师范院校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本科师范专业的学生。比赛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各校师范生培养经验,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培养一批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学理念、扎实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后备力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进课程设置调整和课堂教学改革,对提升师范生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笔者有幸受聘参与指导参赛学生参加2014年第二届全国师范技能英语组竞赛,所指导的学生获得了英语组的三等奖(全国赛获奖面只有60%)。本文将会在第二部分分享所指导的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参赛心得体会,在第三部分对大学生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几点建议。

二、竞赛指导经验分享

1.比赛形式与内容。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模拟上课·板书、即席讲演等四项单项比赛,具体如下:(1)教学设计:选手根据比赛现场抽取的教材内容,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占25%;(2)课件制作:选手根据比赛现场抽取的教材内容,在机房制作一个课时的课件。机房提供常见素材、软件及教材内容电子版,占15%;(3)模拟上课:选手根据自己制作的教学设计,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在微格教师选取核心内容进行模拟授课,教室内有相同专业的大一学生作为模拟学生配合上课,占45%;(4)即席讲演:选手根据比赛现场抽取的题目选择一题,讲演题目主要为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案例分析,占15%。

2.获奖作品分享。本次竞赛的奖项设置如下:一等奖比例10%,二等奖比例20%,三等奖比例30%。每个学校每个学科只有一个参赛名额,全国共有60多所师范院校参加,因此竞争相当激烈。以下是笔者参与指导的学生的一份获奖作品。

北师大版必修五

Unit 13 Lesson 4 First Impressi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udents:40 MS,G11

Lesson duration:40 mins

Teaching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learn more new words about people

2.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on inference

3.practice talking and writing one’s experience of meeting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4.develop their cooperative skills

Lesson type:reading and speaking

Key points:reading skills for inference

Difficult points: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among students

Teaching contents:

Unit 13 Lesson 4 First Impression

Teaching aids:PPT,blackboard,chalk,pictures,object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tudents Interactive Approach,Group Learning Approach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5mins)

1.Ask students:what do you think of me?

2.Brainstorming some descriptive words of a person

Step 2 Pre-reading (10mins)

1.Have you ever met someone you didn’t like,but later he/she became your friend? Share with your groupmates.

2.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d out all of the descriptive words of a person,check the answers in groups.

Step 3 While-reading (15mins)

1.Underline the keys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5W,1H

2.Rea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3.True or False questions

Step 4 Post-reading (8mins)

Work in a group and retell the story

Step 5 Summary(2mins)

Homework:

1.Write a composition to discuss one of your classmates or teachers the first time you met.

Reflection:(to be writt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lesson)

3.比赛心得体会。本次参赛获奖主要在于以下几点:(1)赛前做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前英语教学领域中有效且深受学生喜欢的教育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加减分制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2)备课过程中,冷静分析教材,紧贴新课标要求,将生为本的精神贯彻到教学设计中,老师学会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过渡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关注学生需求。例如,在课堂导入中,避免运用书本生硬的例子,从学生以及自身的现实条件出发,逐渐把学生引入课题中去。此外,还应分配好教学设计以及课件制作的时间,得以完成以上两个环节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3)演讲中,切忌空谈大道理,要结合实际。比赛中,我抽到的题目是How to teach vocabulary more effectively? 我的回答中谈到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呈现单词。何为有意义?那就是使得学生能够联想与所教单词的一切,并深刻地记下来。我当时就举了一个在实习中碰到的例子,在教蜘蛛(spider)之前,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Do you know what the color of a spider is? 学生顿时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激烈地讨论起来,得出许多答案,最终当我说出“white”(spider的谐音:是白的)的时候,全班都哄堂大笑起来。这样,通过这种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学生们都能更有效学习词汇。(4)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把不同的问题抛给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加减分制有效地实现。

三、英语教育师范生的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思考

建立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学名师团队,把英语教育专家和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请进实践环节的教学课堂中;开设中小学英语专题名师讲座,让英语师范生明确四年的奋斗方向,明确当前做好一名英语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利用导师负责制分组培训学生如何做教学设计,促进培训英语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有效教学;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见习和实习制度,以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师范生参与教育实习的效果;以专业竞赛为检验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提高师范技能,积极参加全省和全国的师范技能竞赛。

上一篇:外科护理心得体会2专题下一篇:严以修身 正己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