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精选14篇)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1

1、数一数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把孩子推上讲台,和孩子分享功课

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经常向孩子“请教”,把孩子推上讲台,

做孩子的“学生”。这虽有明知故问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孩子的为师热情。他们会很兴奋,很热情的扮演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对一年级小朋友而言,这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式

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肯定和赞赏。预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

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有些孩子入学前就已能认一些字,做一些简单的运算,这样在上学后老师讲这部分内容时,孩子看上去豪不费力就懂了,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孩子可能并非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非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

作为家长,我们要能将孩子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的纵向比较,就是将孩子现在同过去不同进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着。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要加以鼓励,让其发扬光大,开始表扬的频率要高,渐弱之,至形成了习惯。踏步着,退步了是因为他不认真,还是方法不妥,分析得出后对症下药,拉起来后再扶上走一程,稍有进步,作为家长可以借助于老师的口吻,夸张一点表扬,树立起自信,让他自强不息。所谓横向比较,就是能将自己的小孩与同年级、同班级的其他孩子比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而这一切,一方面归功于学校教育,另一主面也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去讨教一番,我想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实践,定有收获。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2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3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4

我执教的《认识图形》这节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四分段)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是一节翻转课堂的尝试课。之所以选择翻转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对于物体上有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并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学生在不经意间或多或少地已经了解和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稍微陌生一点的是平行四边形,他们基本能分清这五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因此认识这些图形的名称已经不成问题。不过,多数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同时,想培养一年级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一年级的孩子认字有限,自己看书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难培养,但是我们班的孩子家里都有电脑,能上网,孩子们也比较喜欢用电脑看视频,进行翻转课堂的学习学生不仅有必要条件的支持而且乐于接受这种形式。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在家里观看老师发布到学校微课网站上的《认识图形》的微视频,认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家找好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等物体,并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剪一剪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主线,引导学生交流自主学习的收获和困惑。由于学生在家已经看了视频,进行了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的交流学生个个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在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和质疑中,学生进一步内化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体验、感知了“面”与“体”的关系,体会了“形”“体”间的联系,更好的构建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展示自己剪的平面图形的卡片时,不仅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特征,而且很自然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一分,很好的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3、第三个环节是,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平面图形的拼画,感受图形的美,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拼图的兴趣,进一步感悟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拼图,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4、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同桌互评,课堂总结。在同桌互评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体会到了主人的乐趣。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课上与同学、老师协作讨论建构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将知识的传递放在课前,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交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辨析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提升。更主要的是通过在课堂上交流收获,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信心,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5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包括以下内容:海底世界——数数;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实践活动;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换牙了——统计;雪山乐园——总复习。

总体来说本册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数与代数领域,首先联系实际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二是把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与计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内的一些问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方面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再一方面,结合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统计与概率领域。一方面,通过“分一分 ”初步学习把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注意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联系现实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

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道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算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景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情景中认识上下、前后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他们的基本特征。

(3)联系具体情景,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物体的用途、形状、颜色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的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景和问题,发展简单的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显示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验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

学习活动,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工整书写的良好习惯。

4、适当布置有趣的作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其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

海底世界

——数数„„„„„„1课时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8课时

二、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3课时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14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四、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2课时

五、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3课时

六、有趣的游戏

——图形与位置„„„„„„ 3课时

七、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6课时

八、我换牙了

——统计„„„„„„2课时

实践活动

——大蒜有几瓣„„„„„„ 1课时

九、雪山乐园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6

一年级1班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二班有学生 62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质较好,掌握了继续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能力,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但是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审题能力还需要加强。这学期我将继续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 100 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计数单位 “ 百 ”,知道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能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4、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经历探索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 1 米 =100 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8、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提出具体的要求: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8、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促工作。

六、培优补差

对优等生主要是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对后进生主要要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前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2、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有层次地让中下等生有发言的机会。

3、实行教师辅导,学生帮辅的双重辅导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组织优等生帮助指导后进生,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

4、以平时的作业为基础,加强学习方法的辅导。对中下等的作业要有计划的“面批”“面导”。

5、对差生要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尤其是他们的不同心理因素。采取学生、教师、家庭相结合的办法,统一要求,检查督促,使之提高。

七、课时分配建议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 100 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 5 课时留做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教科书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课时数建议如下,供参考。

一 南极小客人 ——100 以内数的认识 ………………10 课时 二下雨了 —— 学看钟表 ………………………6 课时 三农夫与牧童 —— 方位与图形 ………………………6 课时

实践活动 —— 奇妙的回形针 ………………………1 课时 四绿色行动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18 课时

数学广场 …………………………………………1 课时 五 小小存钱罐 —— 人民币的认识 …………………7 课时 六大海边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20 课时

实践活动 —— 小小信息员 ………………………1 课时

数学广场 ……………………………………………1 课时 七 阿福的新衣 —— 厘米、米的认识 ………………8 课时 八 我们的鞋码 —— 统计 …………………………6 课时 九儿童乐园 —— 总复习………………………10 课时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7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8

儿童乐园——总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熟练掌握竖式,以及用竖式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熟练掌握竖式,以及用竖式计算时的注意事项。教学难点:

沟通知识的联系,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领回顾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你们收到门票了吗? 门票: 20+80= 24+20= 24+5= 26+12= 24-8= 80-40= 78-70= 75-3= 47-32= 25+7= 学生1分钟独立完成10道口算题,并订正答案,让出错的学生讲一讲

小结:这就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不同类型的口算,掌握了口算方法,并坚持练下去,你的口算速度一定会提高。

二、【讲授】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一)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拿好门票,让我们快点到儿童乐园里去玩玩吧!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1)坐龙船的和走飞天轮的一共多少人?(2)坐龙船的比坐飞天轮的少几人?(反过来说一说)(3)引导学生提出还剩下多少人在等着坐龙舟和飞天轮?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时板贴上面三个问题

(二)独立解决问题,并交流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那让我们快点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两道题,请写在你的算术本上。

完成后和同位交流一下列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结果是怎样算的?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加法问题:坐龙船的和走飞天轮的一共多少人?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交流自己的思路:为什么用加法?怎样列竖式?进位加法应注意什么?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小结:这就是我们以前学习的进位加法的知识,当把两部分合起来时我们就用加法。列竖式时注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2、减法问题:坐龙船的比坐飞天轮的少几人?

xiaoxue.xuekeedu.com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在教师的追问中引导学生明确退位减法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小结:这就是我们我们学过的退位减法的知识,在求比较多少的时候我们就用减法,当个位不够减的时候从十位借一当十。

3、混合运算

谈话:刚才,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共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看一下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找数学信息,列出算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然后让学生先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再介绍竖式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预设:可能有部分学生用分步列式,让学生说说思路

小结:这是我们学过的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四)教师梳理归网

谈话:刚才,在同学们的合作下解决了进位加法问题、退位减法,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时我们用列竖式的方法,那要注意什么?(看着竖式指名来说说)

预设:(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的退到十位借一个十(3)使用尺子的良好书写习惯

小结:这就是这节课要复习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板贴课题)老师相信大家对这些知识都掌握的很扎实,但是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与细心交朋友,与粗心说再见!

三【练习】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一)基础练习,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射气球,射射射 判断对错,对的打对,错的打错并改正。

(图意说明:一根细线上拴着5个气球,每个气球上有一道竖式计算题)

谈话:请同学们快速在答题纸上判断对错,对的打对,错的打错,并改正,谁做对的越多,谁射中的气球就越多,比比看谁是神箭手。

(学生汇报时,师操作键盘输入答案,如果正确气球就爆炸,如果错误气球不动)

(二)拓展练习

1、游戏二套圈比赛

每人投2个圈。小英得了28分,小平得了30分。

小英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小平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小结:同学们都是口算小能手,离不开平时的口算天天练。口算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快速的解决问题。

2、游戏三碰碰车

出示碰碰车的停车场,同学们你瞧,我们来到哪了?

红色的碰碰车原来有32辆,被小朋友开走了20辆,还剩几辆?(口头列式,说说怎样想的?用原来-开走的就是剩下的)

蓝色的碰碰车被小朋友开走了18辆,还剩9辆,提出问题?独立解决(本子上写问题,列式解决)指名讲解。

子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说一说等量关系。

3、聪明小屋:糊涂的豆豆

xiaoxue.xuekeedu.com

黄色的碰碰车原来有36辆,开走了18辆,又开回来了14辆,现在一共多少辆?在本同学们学累了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个小故事(课件)先自己想想,不会的可以小组内讨论讨论。

四【活动】总结评价

总结提升

谈话:今天我们整理复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收获?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9

看杂技——表内乘法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的乘法口诀。

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过程。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的乘法口诀。

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5的乘法口诀

猜谜语:两棵小树10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谜语导入新课,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本节课学习5的乘法口诀密切相关。【讲授】5的乘法口诀

1、初学口诀:

提问:一只手有几根手指头?是几个几?你能用算式表示吗?会编一句口诀吗?

引导学生理解:1只手有无根手指头?是1个5,算式:1×5=5,xiaoxue.xuekeedu.com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编成这样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我们借助儿歌来编了5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求:一共有多少根手指?的问题,经历编口诀的过程,学习5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体会利用口诀计算的便捷性。

2、练习:补充口诀

三五()一五()二五()五五()四五()

3、出示信息窗

提问:看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一个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4辆小车有几个人? 列式:4×5=20(人)口诀:四五二十 或 5×4=20(人)需要用哪句口诀? 还能提出其他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并列式计算,说出是用到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大部分的口诀可以用来帮助计算两个乘法算式,特殊的口诀如:五五二十五“只能用来帮助计算

xiaoxue.xuekeedu.com

一个算式。体会算式和口诀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在记忆和运用口诀时注意口诀的顺序。【练习】5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闯关

1、第一关:根据口诀说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2、第二关:

3、第三关:列式计算说口诀

4、第四关:这是谁的家?

5、第五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熟练口诀的记忆,掌握口诀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利用口诀计算的便捷。【作业】5的乘法口诀

四、课外拓展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1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年级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将课本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要。

(1)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通过多设计一些课堂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在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相同内容在不同操作中的细微不同之处,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鉴别,真正弄懂、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节的知识时,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实践——用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等方式寻找答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的就是辅导,所有的操作均由学生来独立完成,以使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尽量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更容易帮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把所学知识用实例串联起来、运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揭示,学法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信地进行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设计阶梯式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但作为教师,要面对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所以,只有为学生设计好阶梯式的学习任务,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对不同知识的学习,达到各自不同的目标,从而真正达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目的。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广探索”等阶梯式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自由选择练习。这就相当于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加了催化剂,让其自己去探索、去研究。这对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至关重要。

(4)开展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当前很多人认为,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我认为小学数学知识有效能力培养的研究,对“应用”的认识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后,用数学知识解决书本习题是应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应用;应用数学知识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应用……上述“应用”的诸方面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已涉及,但有些有效性不够,有些甚至是无效的。因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有效应用”,在“有效性”上作探索研究,努力通过拓展学生应用数学的途径,注重“有效应用”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想象时间,让他们去充分思考,是“有效应用”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生活阅历也丰富了许多。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致认为:想象力是学生学习的一大财富,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青岛版 篇11

1.整数加法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9.运算顺序

(1)小数、分数、整数

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2)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4)第一级运算

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5)第二级运算

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0.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公式:a+b+c=(b+a)+c

11.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公式:a+b+c=a+(b+c)

12.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字母公式:a×b=b×a

13.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为: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字母公式:a×b×c=a×(b×c)

14.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为:两个数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字母公式:(a+b)×c=a×c+b×c

15.小数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16.小数基本性质

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17.小数的写法

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18.小数的读法

一种是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例如:0.3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4.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另一种读法,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例如: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19.小数的比较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整数基本相同,即从高位起,依次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因此,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

20.小数的性质

(1)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数不变.

(2)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 位,则小数的值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21.小数的近似值

保留小数:按要求在舍去部分位进行四舍五入运算。

22.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3.小数减法

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24.三角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25.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

雨伞、帽子、彩旗、灯罩、风帆、小亭子、雪山、楼顶、切成三角形的西瓜、火炬冰淇淋、热带鱼的边缘线、蝴蝶翅膀、火箭、竹笋、宝塔、金字塔、三角内裤、机器上用的三角铁、某些路标、长江三角洲、斜拉桥等。

26.三角形中的线段

(1)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2)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交点)向其对边所作的垂线段(顶点至对边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角平分线:平分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它到两边距离相等。(注:一个角的平分线是射线,平分线的所在直线是这个角的对称轴)

(4)中位线: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

27.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

任取三角形两条边,则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被第三条边连接

∵第三条边不可伸缩或弯折

∴两端点距离固定

∴这两条边的夹角固定

∵这两条边是任取的

∴三角形三个角都固定,进而将三角形固定

∴三角形有稳定性

小学数学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1、除法是一种运算,有运算符号;分数是一种数.因此,一般应叙述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而不能说成被除数就是分子.

2、由于分数和除法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可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和通分的依据.

数学单位换算公式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青岛版 篇12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

有些题目孩子不懂,家长要耐心地解释题目的意思,鼓励孩子不懂就问。但是家长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他,我想只要你把题目解释清楚,孩子是能够自己解答的。

我发现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往往依赖性比较强,不愿独立思考,课堂上要么等着老师讲解,要么转来转去指望其他同学。这些同学在家里做作业也肯定很拖拉。家长要注意正确引导。

二年级学生已入学一年,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但由于年龄特点,在数学学习上容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注意力方面:

学生年龄小,有意识的注意力差,持久性也不长,一节课40分钟,很难坚持到底,往往听了一半就思想就开起了小差,或东张西望,随意说话,或小动作不停。

二、听讲方面:

不能倾听是许多低年级学生的通病。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较强,往往一句话还没有来得及听完整,一知半解时便抢着回答,听不进老师的建议和其他同学的发言。

三、看和写的方面:

粗心马虎,经常把题看不完整、把数左右看颠倒或上下看错行、把运算符号看错,或把图看不全面。写的时候精力不够集中,算对的却抄错,书写不认真,书面不整洁,写完不检查。

四、想的方面:

二年级学生思维发展还不全面,没有系统性,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遇到需要逻辑思维或考察空间想象能力的问题,思维跟不上,脑子里转不过来弯,便会不知所措,应付塞责。

五、语言方面: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13

【 教学写真】

(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首先呈现“ 水龙头滴水”动画情境,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 ”的数学问题。

( 二) 小组讨论, 制定方案

通过提问“ 想要收集实验数据, 真的能让水龙头滴一年吗? ”引导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获取数据;利用小组合作形式,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实验具体需要哪些实验工具? 怎样进行实验? 实验的名称是什么? 实验人员如何分配? ”并最终将实验方案填入表格中。

( 三) 动手实践, 收集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选择纸杯插洞做实验, 有的小组选择水龙头滴水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一次性就做好了实验, 有的则反复调整实验方案, 最后也成功了;在收集实验数据时, 负责数的同学不知该什么时候开始数, 小组内就反复讨论;计时的同学和数的同学配合不当, 数据产生了偏差等等。

( 四) 交流反思, 分享成果

首先学生汇报实验的过程:1 分钟漏掉的水有多少? 如何推测出一年浪费了多少水? 等等;然后引导相互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讨论“ 各组数据为什么不一样呢?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数据更具说服力呢? ”最后启发学生将一年的漏水量转化为一年浪费掉了几瓶矿泉水。 于是, 学生需要推算出一时、一天、一个月直至一年浪费了多少瓶。

( 五) 自我评价, 积累经验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说一说自己每个项目都能得几个星, 理由是什么。 帮助学生回顾探索活动的过程, 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要积累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就要让学生全程亲身参与数学活动。

1.明确探究问题, 为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打下基础

明确探究问题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已有的活动经验, 去理解某一现实的情境, 并根据情境提出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所以, 我觉得要明确探究问题有两个难题我们需要攻克:一是, 如何唤醒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二是, 如何帮助学生自己提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上, 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水龙头漏水的短片, 以直观的方式唤醒学生对浪费水资源这一现象的思考。 这个时候, 我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虽然学生可能无法一时半会提出老师想要的问题, 我就在旁仔细聆听, 适时进行指导, 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明确提出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后我就再次强调本节课的课题。 所以关键是要直观和言语指导相结合, 在明确活动任务后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2.亲历学习过程, 在思考和操作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经验和操作经验, 只是这些活动经验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学习需求。所以, 学生必须亲历思考和操作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改组和内化自身的活动经验, 去适应更高一级的学习。 本节课中, 学生已经知道水是如何滴下来的, 也知道应该如何来记录水滴下的情况。 但是, 如果没有水龙头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实验? 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时, 我会引起学生对着问题进行思考, 学生最后得出用纸杯或者矿泉水瓶扎洞来模拟水龙头。

3.改变学习方式, 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合作交流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 一言堂”、“ 学生以个体学习”的学习模式。 合作交流就是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 在课上, 我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制定滴水实验的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想办法;在实验结束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得出我们的结论等等。 这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都能在小组产生不一样的火花, 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实验的理解, 加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4.注重自我评价, 在梳理探究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自我评价是学生主动的对自身的评价。 学生在进行完滴水实验后,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你是否积极参与实验;你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行吗;你们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吗等等。 学生的回答过程, 其实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头脑中回忆着整个实验的过程, 回顾和梳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全过程。 最后, 在评价中总结出成败的经验。 而这一成败的经验就是已内化的了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第一单元

南极小客人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数位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的素材真实、新奇、有趣。1986年,北京六年级学生杨海兰和上海初中一年级学生吴弘代表全国少先队员登上南极长城站进行了实地考察。本单元素材以这一真实的事件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在南极考察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那神奇的南极世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了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认数、数数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数的概念。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技能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本单元在教学数数的过程中,始终将估与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来到南极的情境,引出了“有多少只企鹅?”和“有多少只海豹?”等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数数的欲望。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个十是一百及1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掌握数的组成。在自主练习中,利用“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二个信息窗在故事情节上是第一个信息窗的延续,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由“数数——记数”是认数的发展。教材借助两个小朋友观察记录贼鸥的情境,引起学生对读数、写数及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并借助自主练习中的100以内数序表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借助小棒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借助三个小朋友拍球图学习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对一年级学生来讲,百以内的数对他们来说就算是大数,在其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机会比较少。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两幅现实、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数一数情境中的南极动物,并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情境中的动物,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百”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主学习100以内的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材为让学生建立数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信息窗1中的企鹅、贼鸥、海豹图,5页第6题、9页第6题等。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或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概念。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教学中要实施先估后数的策略,除了用足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件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4、关于评价。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有没有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数的大小,能不能进行简单的口算。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来到南极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信息窗一例1及自主练习1、2、5、6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数的概念。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

3、在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中,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准备:

课前丰富南极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知道南极吗?你对南极有哪些了解?(教师简要介绍南极的概况及情境图的背景)

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你小组的小伙伴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4、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充分提问)学生根据情境图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企鹅有多少只?

贼鸥有多少只?

海豹有多少只?

海豹和贼鸥一共有多少只?……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企鹅的只数,认识整十数及100。

师:一共有多少只企鹅呢?请小朋友先估一估吧!(学生估计)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生答)师: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有多少只企鹅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啦。

(学生先独立去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数法,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参与指导。)师:小朋友可以用小棒代替企鹅数一数。(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听听。(数的方法: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 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师:数这么多企鹅,你认为那种方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生:10 根10根的数最不容易出错。

2、借助数小棒教学100的组成。

师:请小朋友用10根10根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每数10根就捆起来)师:有多少根小棒?数给大家听听。(学生边指边数10、20、30……100,教师随机贴小棒图)小结:一捆10根,10捆就是100根,也就是10个十是100。(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1大捆,告诉学生这就是100根小棒)

3、用计数器表示100。

(1)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0,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60、90吗?(学生拨珠)

(2)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呢?(多数学生用十位上的10个珠子表示100,个别学生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00)(3)教师边讲解边拨珠,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4)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练习时先让学生圈出10个,再自己独立地去估、数,然后交流自己估和数的方法和结果。

2、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游戏,即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还可以5个5个的数……练习时,可先由教师与一位学生作示范,再让学生两人或多人一组做练习。

3、自主练习第5题估一估,说一说。同位合作进行练习。

4、自主练习第6题猜数游戏。练习时,教师可创设猜数游戏的氛围,与一名学生作示范,等学生明白活动规则后,再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初步掌握猜的策略,感受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

四、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回家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给爸爸、妈妈听吗?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来到南极

例2及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信息窗一例2及自主练习3、4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位的顺序,理解数位的意义。

2、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3、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回顾

1、师:上一节课,我们参观了企鹅的家乡——南极,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老师先考考你们。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3、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解决提出的问题。(请翻开书第2页)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有多少只海豹。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数出海豹有多少只。(组间交流)(2)师:你能用小棒来表示出海豹的只数吗?(学生独立数、摆)(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小棒就能一眼看出是24根?(4)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归纳出“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2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3、同桌合作,进行几十几的拨数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排排队:教师出示“个位”、“十位”、“百位”的卡片,请学生按顺序排队。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 数一数,填一填。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填?完成后进行扩充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

(1)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图中给了你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有趣味的故事吗?(2)师:小动物门着急了,同学们快快帮它们把气球拉回来吧。(3)集体订正

(4)对于多余的信息,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

3、补充练习,写一写,画一画。

4、补充练习40、41、()、()、45、46、()、()、()25、30、()、40、()、()、55、60 10、20、()、()、()、()、()、()、()、10054、53、52、()、()、()、()、47

四、走进生活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100以内的数吗?

五、课堂小结

评选出会思考、会合作、会倾听的好孩子,并到“丰收园”选一个大苹果。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

观察贼鸥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教学目标:

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海豹?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4、提出问题

5、过望远镜我们观察到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三十二只贼鸥、冰上还有三十二只企鹅、二十二只海豹。

6、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二、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小结: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一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二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信息窗二

观察贼鸥

(二)教学内容:

信息窗二,“你说我讲”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4、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培养数感。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生1: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生2:数的组成来比 … …

对不同的方法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学生在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的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4题。

(1)

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2)

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4)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6题。(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南极小客人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我学会了吗”以及“丰收园”的内容。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数数、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整理已学过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这几天我们交了好多数字朋友,可是有一些数字朋友不听话,都在我们的课本上解散了非常乱,让我们来看看都是几好吗?

2、提出问题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地引导,对问题进行筛选。

二、解决问题

1、让我们读一读,都是哪些数字朋友? 学生同位之间读一读。

2、看样子还真不少呢?到底有多少你知道吗?学生自己数一数,小组汇报统一答案。

3、其实这些数字只要我们按照一点的顺序串起来,就会有一个惊喜,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学生连完之后,说一说是什么? 这里面一定有你喜欢的数,不妨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看一看在你喜欢的数中,哪个最大?说一说,为什么说它最大?你是怎么想的?

还可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的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比一比,谁选的数最大?谁选的最小?说一说是怎么比出来的?

4、回顾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归类整理。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又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方面还学要继续努力”、“与小伙伴合作怎样?”应到学生客观做出评价,并把相应的苹果涂红。

四、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2、3、5题。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4、6题。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四、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

农夫与牧童 ——单元分析

一、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有关方位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这六个方位的基础上来学习本单元的。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由于方位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短时间内较难掌握。平面图形的学习是建立在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图形的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本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方位与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难点是在日常生活中,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并能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的方位。

二、教材编写特点

1.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从传统的古诗中挖掘素材是青岛版教材的立意之一,本单元呈现的是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场景,虽然教材中没有出现《锄禾》的具体内容,但透过画面学生立刻会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朗朗上口的诗文佳句。

2.教材的设计及呈现童趣性极强。连环画的形式,漫画的风格及剪贴画的效果立刻抓住了孩子的心,农夫、牧童与耕牛带领我们的孩子走进田园世界。

3.实地观察,强化操作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太阳的东升西落是一种固定的自然现象,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优势,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组织好学生的实地观察与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是学好本单元的基本保障和前提。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4、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5、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农夫的一天

方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信息窗,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3、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同学们,前面你认识过哪些方位?(学生回答)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位来做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一起做拍手游戏。

教师:我们再加上东、西、南、北你还会做吗?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价:你认为你的同位做得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怎样记住东、西、南、北?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记东、西、南、北。(让学生多说)。(适时解决自主练习1、2、5题。)

再让学生做拍手游戏。

教师:谁知道咱们教室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边呢?

教师:怎样判断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开动脑筋,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 反馈、交流。

教师:哪个小组想 好办法?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吗? 一组指方位,老师引导蓁小组与这个小组提问暗锁变什么这样判断。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太棒了,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方法来判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教师:你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吗?找一个小组的同学分别站到教室的四个方位。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那我们来举行一个找位置的比赛。听好要求: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按照头饰上的方位,是东的就坐在桌子的东西,是西的就坐在桌子的西面,是南的怎么坐?是北的怎么坐?比一比,哪个小组坐的又对又快。

出示教材信息窗的情境图。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请你看图讲一个故事,并用上今天我们学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学生讲故事,学生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三、布置作业。

教师:方位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可多了,老师还想知道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位?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牧童与牛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20页的自主练习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几何学们,老师带来了一贴画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学生:想看。出示特意骑牛图。

教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答。

教师: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分分看。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教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参与评价,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

自主练习1:先认识图形,然后再连一连。

自主练习2:出示物体,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开头,接着让学生举例,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开头是这样的?

自主练习3:先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图形,排列上有什么规律?接着该摆什么图形,并问第15个图形是什么?第26个呢?

四、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课本第20页的《我学会了吗》中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认识。

2、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同学,在学习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中,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教师再指名说。

二、巩固拓展

1、出示第20页《我学会了》中的图。

问:你们喜欢这幅图吗?图中有什么?分别是什么开头的?如果将这幅图变得更美丽,你能按照题中的要求涂上色吗? 涂完,展示一下,使学生感受到只有涂得认识,画儿才能更漂亮。然后让学生数一数完成教材上的表。

教师:同学们,你填完这个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边让学生提问题,边让学生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2、走出课堂,辨认方向。

先在校园内带领学生到学生喜欢的地方,让学生的看看他们的东西南北分别有什么? 走出校门口,看看自己学校的东西南北分别有什么?

3、教师小结。

三、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

绿 色 行 动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务必使学生扎实掌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1、素材的选取渗透着浓重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环境保护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教材内容以“绿色行动”为主线索,展示了“校园护绿”“保护环境”“绿色回收”“绿色家园”等一系列环保活动,这些活动是很多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素材能够吸引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材在由具体问题提取出算式之后,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展示了学生探索的不同算法,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寓计算于解决问题当中。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100以内的口算,但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教学中单纯教计算的现象,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注意了这个双重目标的达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一个红点26+3 解决的问题是给小树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教材25页 “爱护家园图画展”中的问题都要用计算的方法解决。

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小朋友在校园护绿中给小树挂牌、浇花的情景,通过解决“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一共有多少棵花”,“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方法,并借助自主练习中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图中“小草在睡觉,行人莫打扰”的标牌,教育我们的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将人文思想落实在细微之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个信息窗是小朋友们在郊外捡拾废旧电池、塑料袋的情景,保护环境在这里已不是一句空话。通过解决“你俩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等问题,引起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的讨论。第三个信息窗是第二个信息窗的继续和发展,所反映的内容是绿色回收车正在回收同学们捡拾的旧电池、塑料袋、易拉罐的情景。通过解决“二班收的旧电池比一班收的多几节?”等问题,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第四个信息窗所反映的是欢乐的家园,是小朋友在绿色家园中活动的情景。这里不再设置具体例题,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图中的一些问题,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计算的内容涵盖了本单元所学的各种计算情况。

三、教学建议

1、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虽然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教学的侧重点应有两个,一是从四则运算意义的角度出发,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二是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直观操作,充分利用学具帮助学习。

教材中每个学习小组的课桌上都摆有小棒等学具,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小棒的直观作用,特别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好算理和算法,应该让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以模型展示算理,以算理推动算法的形成和巩固,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是直观重要的。

3、实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为算法多样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积极性,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讨论、交流等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展示了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应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切实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重要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单元的加、减法口算都是基本口算,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其他内容的学习。教材安排了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如“找妈妈”、“大减价”、“踩气球”、“编一个数学故事”等,注重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除用好这些已有的课程资源之外,也可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5、关注三个维度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对今后的学习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二是考察他们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合作意识、参与程度,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孩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是看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得以确立,这方面“丰收园”里“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的自评已给我们作了范例和提示。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0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

校园护绿

教学内容:

教科书22页信息窗一得例1,例2,练习1、2、3、4、5。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在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4、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我们的城市是一个优美的城市,你们想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丽吗?我们应该怎样做?小朋友的这些做法很好。那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呢?(出示:主题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提出数学问题

(生观察图,发现问题和小组的同伴交流)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

三、解决问题

(一)小朋友们你说我讲:一共有多少个牌子?

1、小朋友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2、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牌子?”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26+3=。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使其明白加法的意义)3、26+3=你会计算吗?

(1)请你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向你小组的伙伴介绍一下?(2)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大家展示一下?(3)小朋友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相处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4)小朋友们请看,这几道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 35+4=

45+3=

63+2=

74+4=

22+4=

(二)解决老师提的问题

1、师: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吗?已经浇了23棵,还有20棵没浇,一共多少花? 师:谁会列式?你知道怎样计算吗?快借助学具摆摆算算吧!(生操作)师:你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同位听听吗?(生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生答、师板书)

2、练习:

(1、)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自己的计算方法吧!那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几道题吧!(生计算自主练习1)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第一题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第二题呢?(2)自主练习2 学生说图的意思,自己独立列式,并请学生说说理由。

(3)请学生介绍图的意思,并列式解答,剩余的两道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4)把其中的加法题筛选出来,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校园护绿

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3,自主练习5、6和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在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整十数(不退位)。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4、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看图提的都是加法问题,谁能提出减法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二、提出问题

同位交流,看提的是不是减法问题? 集体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的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1)

浇花的有10人,给小树挂牌的有15人,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2)……

(如果学生提减法的问题有困难,教师可以加以引导)

三、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15-10=。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使其明白减法的意义)2、15-10=你会计算吗?

3、请你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向你小组的伙伴介绍一下?

4、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大家展示一下?

小朋友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相处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小朋友们请看,这几道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

5、补充练习:自主练习1中的减法问题 58-20= 70-30=

46-5= “58-20=”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谁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5题

(1)学生说图的意思(要使海龟妈妈身上的算式的得数与小海龟的数字一样。)(2)学生自己完成

(3)集体交流,对于49-6,请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第6题

(1)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学校为了美化校园,决定进行一次爱护家园图画展,你看那么多的同学的作品已经展出了。(2)学生自己看图,理解图的意思,并且要了解图中所有的数学信息。

(3)一年级展出了4幅画,二年级展出了24幅画。二(1)班来了45人,二(2)班来了30人(4)针对以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决,后请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提的是什么问题,怎么列式的?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聪明小屋:

(1)

学生自己看图,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2)

学生谈规律,然后学生自己按照规律填数。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

保护环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教学目标:

1、结合情景图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环保教育。

1、认真观察情境图,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环保教育:你看我们学校周围的环境怎样?如果你见到有人在路上乱扔垃圾你会怎样做?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再来观察情境图,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提问:

你俩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

3、我们先来解决“你俩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这个问题好吗?

4、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怎样列式?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7 看一看想一想25+7=与前几天学的25+3=有什么不同?(个位满10了)像这样的题目该怎样计算哪?(1)独立思考。

(2)如有困难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3)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向组内的伙伴介绍一下。

(4)组间交流,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并解释自己喜欢此法的理由。(学生进行自我优化)

5、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及结果。

6、总结归纳: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列举生活中的或身边实例进行解决。

2、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计算结果。指生说,全班做。同桌互考。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8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2、在练习中,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不但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掌握了两位数加(不进位、进位)减(不退位)一位数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去登山,学生分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只要求准确对速度不作过高要求。对正确律高的组进行表扬。

2、自主练习2题。这是一个活动式的练习,练习时,可组织同位合作进行。在计算过程中,读但要让学生熟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自主练习第3题,绿色回收箱,把的数大于45的涂红色,这时废弃物箱,的数小于45的是回收物箱涂成绿色。先介绍垃圾分类的知识,渗透垃圾分类的思想,再让学生计算得数并涂色。

4、自主练习第4题,是包含多个信息的情境图,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两位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练习时先引导观察画面,找出信息,再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三、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信息窗三

绿色行动

教学内容:

信息窗三:绿色回收车——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使大家能在整洁的环境中舒适的学习、生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的活动,现在,该让我们把收集到的垃圾分类放好,送到回收站里去了。看,绿色回收车已经开过来了。

二、整理数据,提出问题。

1、让学生独立看图,说一说图意:(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还有什么人?她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表,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统计的表格,通过看这个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表格,同位互相交流自己通过表格知道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3、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各班收集电池和易拉罐的数量,你能根据它来提出一个问题吗?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全班交流的时候,组长汇报,其它成员补充。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解决问题

选择一个问题全班一起解决。以“二班收的比一班多几节?”为例:

师:要想知道二班收的比一班多几节,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列出算式:24-8 师:怎样计算24-8等于几呢?请你在学具的帮助下,来算一算吧。学生操作学具,寻找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8不够减时,怎么办?”,鼓励学生不同的想法。1、选择一个类似的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其余的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2——4个问题来独立解答,小组内部交流,巩固算法。(将谁比谁多几的问题放在问题口袋,下节课解决。)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王完成,先同位交流每道题是怎样算的,全班交流时选择几道来说一说算理。

2、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题,说一说题意,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编故事,然后根据故事提出问题,重点解决100以内数的退位减的问题。

五、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练习

教学内容:信息窗三例2,及自主练习4、5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问题口袋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把一些问题放在了问题口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口袋里的问题。出示上节课中的统计表,并将问题口袋里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解决问题

1、以“二班收的比三班少多少个?”为例巩固100以内的退位减。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列出算式:30-24 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总结:要求什么比什么多多少或少多少这样的问题,用减法来解答。学生操作学具解答。

独立完成后先同位交流,说一说自已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将学生不同的算法写在黑板上。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剩余的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判断对错。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再根据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独立解决。

2、自主练习第5题。

看图说明图意,补充一个条件:爸爸掂了()个球。

教师将已有信息做成统计表,画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表内的内容提出问题,每人选择二至三个问题独立解决,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扩展:聪明小屋

先让学生独立看题,了解题意,然后独立思考:这两个题的规律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根据规律填空。

四、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绿色家园

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熟练正确的口算。

2、通过多种信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在探索交流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引导学生搜集信息、选择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画面表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熟练准确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前几天我们一起绿化了校园、捡塑料袋、回收垃圾,干的真是不亦乐乎,人人都是了不起的环保小卫士,老师非常的高兴,经过大家的努力,相信曾经被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蓝蓝的天、飘着几朵白云、清绿的小溪唱着欢快的童谣、唧唧喳喳的小鸟时而落在花草丛中,时而跳舞,这么美的世界,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信息窗四(绿色家园)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了什么?看谁观察的有顺序发现的问题多? 发现问题跟小组的同学或者同位好伙伴说一说。全班汇报交流、补充。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分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加法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河里和岸上一共有多少只鹅? 一共有多少只乌龟?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减法问题:小鸟比鹅多多少只? 乌龟比小鸟少多少只?

原来有36只鹅,游到河里30只,岸上有几只鹅? ……

三、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些(加法)问题。

1、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一共有多少只乌龟?”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只乌龟?”你是怎么想的?看谁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同位交流、全班汇报 2、32+7等于多少呢?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能把自己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选择喜欢的问题自己解决。

你还喜欢哪个(加法)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四、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你看,这里还有一组(减法)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吗?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解决。那么小组的同学先商量一下,你们小组想怎样分工?

2、组内交流

完成任务的小组,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好吗?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3、组间交流

再跟临近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想法更好?

4、哪位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在交流比多少的减法问题时,要让学生尽可能各抒己见,进一步理解解题思路。

五、巩固发展、拓展应用

1、综合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一说?学生举例,其他同学列式计算。注意强调学生描述过程要完整。

生:我妈妈给我买了38本数学练习本,用了10本,你知道我还剩几本吗?

生:我们到超市买了一箱伊利纯牛奶花了47元,又买了20元的喜之郎果冻,我想问问大家我一共花了多少钱? ……

3、摘苹果:口算练习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几道题吧!谁算对了,就送你一个大苹果,你想摘哪一个?谁想试一试?

六、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自主练习。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谁想谈一谈,你在我们举行的“绿色行动”中有什么感受?(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综合练习

1、选一选(综合练习第2题)教师出示不同的三组计算题。

师:你喜欢做哪一组题?选择你喜欢的一组写在练习本上。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2、找一找(综合练习第3题)

(1)

让学生观察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计算错误的算式,所在的叶子就是有病的叶子。(2)

学生独立去找有病的叶子。(3)

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自己找的哪片叶子,病在哪里?生病的原因?可以怎么治?

3、编一编(综合练习第4题)

(1)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图中标明的数是小动物的重量。

(2)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谁能利用图中的意思说一个小故事?(3)

学生独立进行编数学故事。

注意在编数学故事过程中,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数学问题,看谁编写的不但生动形象,而且能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4)

同位尝试交流。

谁愿意把你编的数学故事轻轻地讲给同位听一听?考考你的好伙伴能不能解决你提出的数学问题?(5)

全班汇报交流。

谁还愿意把你编的数学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谁会解答他提

出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谁最重?谁最轻?小熊比小鹿重多少?怎样才能让跷跷板平衡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要说出思路。

提一提(综合练习第5题)

(1)

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情境图。

可以按照方位的顺序,也可以根据图中的“三句话”来理解图意

(2)

根据画面上的三组信息(栽树、天鹅、花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分类,选择有用的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加法问题:今年和去年一共栽了多少棵树?湖里和天上一共有多少只天鹅?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比多少的减法问题:今年比去年多多少棵树?天上的天鹅比湖里的少多少只? ……

(3)

选择喜欢的问题、自主解决。

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探一探(综合练习第6题)

(1)

这一道题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不作统一要求。这道题上面的两个数分别是下面两个数的和与差,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当学生不容易发现时,可作如下提示:

请同学们算一算每片绿叶上的两个数的和与差是多少?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2)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要参与指导、评价。(3)

学生发现规律后再填出后面的数。

三、畅谈体会、走进生活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其实,我们身边就是一个数学王国,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很多,只要你留心观察,会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我学会了吗

小熊做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复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提高口算能力。

2、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线绳、尺子等等 教学过程:

一、模拟情境、身临其境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小白兔家做客,高兴吗?请大家跟随小熊一起出发。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师:哦,到小白兔家有四条路可以走,小熊可犯愁了,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比较合适?它一边看,一边想,嘴里好象还不停的计算着什么?突然,它眼前一亮,高兴的欢呼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2)大家猜一猜,小熊可能会走哪条路?哪条路用的时间最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为什么? 生:我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哪条路近就走哪条路,用的时间也就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师:有时候用眼睛看,不一定是准确的。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眼看出走哪条路最近?(2)

自己先想一想,看谁想出的方法最好?(3)

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4)

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1:可以用线绳分别量四次,然后伸直,再比较长短,就会一眼看出来了。生2:也可以用尺子量一量。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3:可以算一算每条路有多长,再比较。(5)

筛选方法、自我优化

针对这几种方法,谁想评一评?大家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生:用绳或者尺子太麻烦,因为路的长度太长了,要量很多很多次……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为什么?

(6)

选择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7)

组织学生交流。谁愿意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8)

你还能解决哪些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的能力。

三、巧编故事、拓展延伸

师:看着这幅图,你会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精彩的数学故事?

四、评一评

针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讲的数学故事,谁愿意评一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自己感觉怎么样?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实践活动

奇妙的回形针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奇妙的回形针 教学目标:

1、在用回形针进行拼摆的活动中,增强对平面图形的感知,加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在拼摆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一估、数一数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在拼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体验平面图形的奥妙,感受数学美,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教学准备:

1、课前拼摆出有趣的图案

2、学生准备回形针、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全班交流展示拼摆的作品。

1、学生独立思考,准备解说。(引导学生可用故事的形式解说,要突出用了哪些图形,估一估用了多少个回形针等)

2、组间展示作品,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上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以进行提问: 你认为他摆得怎样? 哪个地方需要改进?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作者?(学生可能会提出估一估、数一数、统计等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灵活解决问题)

二、欣赏教科书第21页的画面,激发拼摆图案的愿望。

三、拼一拼、摆一摆。

师:同学们,快快动手、动脑,拼一幅美丽的图画送给你的爸爸、妈妈吧!可以自己摆,也可以与同学合作。

四、举办展览,评选出优秀作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很喜欢拼摆作品,可以回家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拼摆,请同学随时把拼摆的作品带来班里与大家分享,你们愿意吗?

五、小小存钱罐

__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在整理人民币的过程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通过到商店观察或实际购物,在体验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3、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会与他人合作。

4、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参与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三、教材编写特点

1、素材的选取亲切而富有童趣,现实性强。

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存钱罐是每一个孩子儿时的秘密,里面到底存了多少钱,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本单元的学习就以他们所熟悉的 “小小存钱罐”为话题进行切入,学生看到这一素材,立刻会感到亲切,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

2、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认识人民币是为了使用人民币,反过来在使用人

民币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对人民币的认识。本单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购买文体用品”,使学生在经历兑换人民币、模拟购物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

3、与统计的学习紧密结合。

教材所呈现的是一个小同学正在整理自己存钱罐

里的钱的情景。整理在这里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性,而整理的结果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既清晰明了又有利于清点存钱的总数,教材将新知识的学习与统计的学习与巩固紧密结合了一起。

四、教学建议

1、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人民币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一些人民币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见过、使用过人民币,并且已学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创设熟悉的、生动的、有趣的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中,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来探索有关的知识。

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材中除两幅情境图是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强的场景外,还安排了兑换人民币、模拟购物、课外实践及调查商品价格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借助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人民币、经历购物的过程、积累购物的经验,为实际购物做好准备。

3、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教育。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爱护人民币、保持人民币的整洁、维护人民币的尊严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育学生要悉心保护,不要乱折乱揉,不要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要将人民币用作装饰等,同时要结合小小存钱罐教育学生要注意积攒自己的零用钱,并用这此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如购书、购文体用品、献爱心等活动。

关于本单元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是否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否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具有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情感。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认识元、角、分。教学目标:

结合现实情境,在整理人民币的过程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部分人民币样品,问: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这是1元的钱,……、师:对,这些是钱,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关于人民币你都认识哪些,知道哪些? 生:……、、师:今天你们带来了自己的存钱罐,看到自己的存钱罐你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

师:画面上的小同学和你们一样,也想知道他的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课件出示情境图,解读情境图。)师:怎样才能知道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呢?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1、认识并整理人民币。

生:数一数存钱罐里的钱就知道了。师:这么多这么乱的钱怎样数呢?

生:我们可以分类数,元和元数,角和角数,分和分数。师:这是个好办法,下面就开始整理吧!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将你们的整理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重点说说对于元、角、分你是怎样辨认出来的。生:我们是将1元的放在一起,1角的放在一起,……、如:这是1元的,正面有……,反面有……、、教师根据学生对人民币认识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识别不同面值人民币。

2、回答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

师:现在你能知道存钱罐存了多少钱?你们有什 么好的方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全班展示各组的方法。

教师小结:出示教材中的统计表,体会统计表的优越性,解决图中的小朋友存了多少钱。

3、开展人民币的兑换活动,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关系。师:(出示1元)将1元钱换成1角的,能换几角? 学生操作并回答1元=10角 师:(出示1角)1角钱能换几分? 通过交流得出1角=10分………、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以活动化的形式进行人民币的兑换练习。教师也可以补充类似练习。

2、自主练习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关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3、自主练习第3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也可以补充类似的练习。

四、课后记:

第二课时

人民币的认识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4--6题。人民币的认识练习课。教学目标:

巩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进一步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使学生在经历兑换人民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教具准备:贴有价格标签的物品。学具准备:学生搜集带邮资的信封。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比一比谁的“眼亮手快”。

1、教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学生举起相应的人民币票样。

2、同位练习。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你知道这些信的邮资吗?(1)、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信封。

(2)、独立计算每封信的邮资(包括第4题)。(3)、组内交流计算结果。

(4)、仔细观察这些信封,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2、第5题:购物(以活动化的形式进行)(1)、出示购物要求。

师:同学们,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次模拟购物活动,好吗?请听好老师的要求:第一,要认真观察老师出示的物品的标签,看好它们的价钱;第二,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有用的物品;第三,想一想,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付钱方法?

(2)、学生购物活动。(3)、组内交流购物情况。

(4)、组间交流购物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付钱的方法。

3、第6题:哪两种物品的价钱相同?

(1)、师:请你独立观察图中物品的价格,你能发现什么?(两种物品的价格相同;有整数的、有小数的等等。)(2)、把价格相同的两种物品用线连起来,并写一写。(4元5角=4、5元)(3)、你喜欢哪种价格表示法,为什么?(4)、超市里一般用哪一种表示方法?

三、课外延伸。

让学生回家要1元钱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商店买东西。

使学生体会1元钱的用处很大,要节约用钱。如果没有必要可以把1元钱存在储蓄罐里。

四、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 人民币的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41页,元角分的加减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

2、学习元、角、分间简单加减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实际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前准备:

1、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每组准备好钱、零钱。

2、每个大组各选2名售货员。事先将物品分好类摆放在各组的桌上,各物品贴好单价标签。

3、讲好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人人参加购物; ⑵购物时要注意文明礼貌;

⑶各组要抓紧时间购物,购完后不要玩手中的玩具,而要根据本组的购物情况,动脑筋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的教室变成几个小商店,每个

商店里都有 2个售货员,同学们可以在各自的小商店里,随意购买你喜欢的物品,大家高兴吗?在活动开始之前老师提2个小小的要求,请仔细听好:

(1)、购物时要讲文明懂礼貌。

(2)、先买到物品的同学请马上坐好,并根据自己买的物品提出数学问题。

二、实践购物,提出问题。

1、学生自由购物,独立提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购物情况。

现在根据你购物的情况,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把它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售货员数一数:一共卖了多少钱?

3、组间交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元、角、分加减的计算,适时引出红点问题。)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提的问题说给同 学和老师听?

(1)指组说,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在展示台上(2)师:要求这两种物品一共多少元?你会解答 吗?

(3)学生独立计算。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如7元6角+8角=(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谁还有不同的解法?(6)根据这两件物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如果学生提出减法计算的问题,同加法的教学相同。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开放练习。

师:谁能再说说你买了哪些物品?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到展示台上(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三种物品展示)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

想一想:现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做在练习本上,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做题又对又快。

2、观察探究。

师:请售货员说一下:你们组一共收了多少钱?

生说老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统计表中,其他的同学请仔细观察统计表,看你能发现什么?(有的问题可以只列式不解答,灵活处理)

3、思想教育:

看一看:在你购买的物品中,哪些用后可以送到回收站? 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现在我们胶州市是环保模范城市,希望同学们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

四、延伸升华

想一想:在这次购物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简要总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小,老师真的为你高兴!回家把你的收获写在数学日记里。

五、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人民币的认识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自主练习1-4题,人民 币的加减法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练习提高学生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准备:

师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奥运会的知识。

贴有价格标签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通过模拟购物学会了有关人民币加减

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二、基本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再把结果填在书上。(2)集体交流订正。

(3)如果你去买这些物品,你想怎样付钱?售 货员该怎么办?

2、自主练习第2题。有关时间的题目。

(1)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奥运会的知识?(2)第27届奥运会是什么时间,在哪里举行?(3)说一说圣火传递的过程。渗透学看钟表的知识。

三、自主练习第3题。模拟购物。(1)分组购物。

(2)你用20元钱买到了哪些物品?说一说:你是怎样买的?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3)买同一件物品,你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四、自主练习第4题。

(1)你会讲12生肖的故事吗?(2)你还知道12生肖的哪些知识?(3)你知道你属什么吗?

(4)让学生了解12生肖的名称及它们的排列顺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5)让学生说说货架上摆的是什么,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并交流。

(6)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把它做在练习本上。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解答的准确?

五、课外实践。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菜。我发现的数学问题是: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页。我学会了吗?(含“丰收园”)。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元、角、分间的进率,及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课前准备:让学生整理本单元学到的知识。

调查家中自己物品的价钱并把自己喜欢的物品贴上价格标签。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说一说。

师:想一想在“小小存钱罐”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翻书看一看)

二、组内交流。

师:把你学会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请听好要求:(1)、组内交流时要认真听别人说,随时补充自己整理的知识。(2)、各组选出整理的最优秀的一个同学,准备组间交流。

三、组间交流。

四、自主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知识,那你会用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老师带你到超市里去购物,好吗?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带有价格标签的物品。

1、学生自由购物。

2、交流购物情况。

师:说一说:你都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通过购物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课本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步即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3、定额购物。

(1)拿10元钱买“拖鞋”和“闹钟”,够不够?为什么?(2)拿20元钱可以买到哪些物品?为什么?

五、综合练习。(作业纸)

六、丰收园。

师:下面我们就要根据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和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在小组内评一评。请听好老师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评一评看一看,你应该得到哪个苹 果?

2、然后在小组成员都同意你可以得到的苹果上涂 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评的最认真、最公平?

4、小组自评,教师了解情况。

5、展示评的结果,看是否真实公平。

师:老师看到有的苹果还没有被涂上颜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把剩下的苹果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你能行吗?

七、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大 海 边

_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知道小括号,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经历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及其它计算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切实学好。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笔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

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四、教材编写特点:

1.以海边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本单元借助孩子们喜欢的捉螃蟹、摆贝壳、参观水族馆、游览标本馆、购买海洋纪念品等一系列海边活动的素材,使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始终体验着大海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对数学知识主动探索的兴趣。这一编排再一次体现了教材由“故事串”引发“问题串”的特点,把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自然的结合到一起。

2、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本单元的计算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在探索10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估算、口算、笔算都成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空间。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选取有趣广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既有连一连、填一填、辨对错等书面完成的形式,也有摆一摆、小游戏、讲数学故事等数学活动的形式。采用的素材也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涉及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动物世界、童话故事、手工劳动等。活泼而科学的练习设计,会让学生在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计算的目的,享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小朋友在礁石边捉小虾小蟹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并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第二个信息窗,根据小朋友在海边用贝壳摆轮船、帆船、海鸥等信息,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第三个信息窗,通过学生参观水族馆,看到两个鱼缸中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鱼,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四个信息窗,围绕参观标本馆的主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第五个信息窗五创设了妈妈带孩子去买纪念品的情境,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认识小括号,学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小朋友在大海边活动的不同情境所形成的“情境串”,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组成本单元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串”。促使学生不仅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情景图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单纯的计算教学,让学生体会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2、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培养儿童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索。在教学口算和笔算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探索出的多种计算方法中,哪一种更合理更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体会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

3、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运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直观操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计算速度不宜提过高和过于统一的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热情的帮助和鼓励,允许他们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5、采用多样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多样的练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练习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练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7课时。

第一课时 大海边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7页,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自主练习1-3题。教学目标:

1、经历用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初步学会估算的方法。

2、经历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3、体验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那肯定喜欢到海边去玩。对吧?海边还有可爱的小虾和小螃蟹呢,想不想去看看它们?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些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天空中有多少海鸥?

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沙滩上有多少只小螃蟹? 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 他们捉的虾多还是螃蟹多? 螃蟹和虾一共捉了多少只?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

师:你能用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一共有多少只小虾?”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关注学生是否能表达自己 的想法和算法。

3、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发言,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先算26+10=36,再算36+2=38。

先算20+10=30,6+2=8,再算30+8=38。

用竖式计算,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探索“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的算法。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的问题,那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小朋友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吗? 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并将课本上的竖式填写完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法用竖式来计算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小亮和洋洋搭积木,小亮搭了25块,洋洋搭了34块,你能 算出他俩一共搭了多少块积木吗?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帮助小壁虎。(自主练习第3题)

小朋友再动物医院了看见几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你能帮助他们接上自己的尾巴吗?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到展示台前展示。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法。

2、培养学生根据信息图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大海边的信息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看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用到我们学过的知识,好吗?

二、自主练习。

1、第5题是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的题目,先让学生看图编一个包含数学信息的小故事,然后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第4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方法,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计算的。

3、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可充分利用图中的物品让学生任选两种自己喜欢的东西,算算需要多少钱。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自己买东西的情况。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的数学游戏。

4、第7题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题。图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三角形。练习时,可让学生用这些图形摆成一个图案,再自主地进行拼摆,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些漂亮的对称摆的形式,教师要特别给以表扬,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对称美。

5、第8题是一道星号题,引导学生找规律填空。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不作为统一要求。第一组的规律是每一横行两边的数之和等于中间的数;第二组的规律是从第二行起,每一个数(每行两边的1除外)等于上一行左上方和右上方两数之和。在探索规律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三、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信息窗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大海边我们已经知道小朋友捡了许多小虾和小螃蟹,想不想再到大海边去玩?恰好有几个小朋友正在海边玩呢,你们看,他们玩的多开心!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信息?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

2、摆海鸥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

3、摆海鸥比轮船少用几个贝壳?

4、摆轮船和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5、摆海鸥和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有些问题可直接口答,有些教难的问题放在问题口袋中,以后解决,与两位数减法有关的知识师生共同关注。

二、解决问题

1、解决“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的问题。

学生列式为:47-32=

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间交流,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1)口算;

(2)列竖式。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算法,你们真爱动脑筋,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决“摆海鸥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的问 题。

交流自己的算法。

3.引出课题。

师:咱们今天学的减法的计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三、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的第3题,帮小鸟找家,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爱心。

四、课堂小结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的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自主练习1、2、3、5题。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在海边玩贝壳的时候,我们又学了哪些本领?今天咱们在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更努力,学的本领更大。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这是一道先估一估再计算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估计第二层和第三层有多少本书,然后让学生交流估和结果和方法。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注意渗透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即根据第一层有12本书为标准,估计出第二层大约有24本,第三层大约有48本书。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估计的结果提出有关加法或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先估一估,再进行计算。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选择自己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是一道推理计算题。它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加减法计算,又沟通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最后一道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教师在引导时,不但要关注学生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乐趣。

4、第5题是根据小熊吃香蕉的连环画编一个数学故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编出有趣的数学故事,提出问题并解决。对学生的评价注意多角度,既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得当,也要关注到学生的表达是否生动完整等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堂小结

四、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页。教学目标:

1、理解情境图的信息是开放的,根据问题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个包含着乌龟、小螃蟹等多个信息的综合情景图。练习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

二、“聪明小屋”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本题可让学生先写一写,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本题的答案是“15个”。

三、课堂小结

四、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参观水族馆——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54页信息窗3。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经历100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教学准备:学具盒、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水族馆吗?老师也去过,真是太有趣了!我还拍了许多漂亮的照片想看吗?(出示挂图)。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鱼缸有红鱼和黄鱼),你还发现了什么?(右边的鱼缸有黄鱼和蓝鱼)。2、出示统计表格,提出问题。

我分别把两部分鱼作了一下统计(出示左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根据生答,师板书:左边鱼缸有多少条金鱼?右边鱼缸有多少条鱼?)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那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谁来列算式?(生答师板书算式)

14+28=()(条)

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来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们是用小棒摆出来的。(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4根加8根得到12根,把10根捆成一捆,再和原来的3捆加在一起。)生:我们是列竖式来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并详细讲解4加8的进位在竖式中的表示方法,有学生可能从个位加起,也可能有学生从十位加起,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下从哪边开始好一些,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那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请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第二个问题:右边鱼缸有多少条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师:谁愿交流一下你的算法?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使学生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

(3)老师也喜欢用列竖式的方法。不过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自主练习。

(1)课本56页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意编出数学故事,并解答。(2)课本56页自主练习第2题。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页的自主练习第3题、57页的第6题、聪明小屋。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算法多样化,算法自优化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教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去了水族馆,我们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巩固一下。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前两道题可以找两生到黑板上做题,后四道让学生独立做题,注意要在横式下面列出竖式做笔算,最后还要把得数写在横式的等号后面。

2、自主练习第4题,火金睛辩对错。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火眼金睛看一看这三道题对吗?不对错在什么地方?你能告诉大家吗?

3、自主练习第5题是连线题,呈现的是大章鱼捉小章鱼的画面。练习时,除让学生了解题意并正确的解答外,还可以介绍有关章鱼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4、自主练习第6题呈现的是给希望小学捐书的数量统计表。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会正确地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一班捐了多少本书?二班捐了多少本书?等。要以变换不同的方式,如可以同桌两人合作,我提问题人你来做,再交换进行,最后看两人共提出并解决了多少问题。总之,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如果学生提出了有关退位减法和混合运算的问题,可以放在问题口袋里,待学习了之后再解决。表中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教育。

5、聪明小屋,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选择。该题渗透了代数思想,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本题有8种填法,小猫代表的数可以是1、2、3、4、5、6、7或8,小猪代表的数依次是

8、7、6、5、4、3、2、1。如果有的学生说到0或9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能是0。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有哪些填法,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总结思考方法;怎样想既不遗漏也不重复?使学生逐渐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58页信息窗4,自主练习1、2题58页——60页。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退位的道理。教学准备: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察情境图,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了水族馆,这里可大了,今天我们到它的标本馆看一下好吗?看看在这里你能发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

2、整理信息

师:谁来做解说员给大家介绍下这些海洋生物标本好吗? 3、提出问题

师:通过解说员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海洋生物标本,那么根据你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1)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多几种?(2)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种?(3)虾类和鱼类共有多少种?(4)………………

等很多种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几种?谁来列出算式?(根据生答,教师板书:72-56=(种))师:到底多多少种呢?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觉这个问题呢?小组合作开始吧!

三、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们是口算的…………

生:我们是用小棒摆出来的。(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2个减6个不够减,要把7捆解开变成10根,再和原来的2根加在一起12根从这里面去掉6,注意原来的7捆要变成6捆,)

生:我们是列竖式来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并详细讲解2减6的退位减在竖式中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那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请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第二个问题: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几种?(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及其道理。)

(3)师:谁愿交流一下你的算法?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使学生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

(4)老师也喜欢用列竖式的方法。不过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个位不够减速,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四、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比寿命。

引导学生根据其中的数据提出“大象的寿命比骆驼长多少”等类问题,列出算式并注意交流算法。如果有的学生提出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明求两种动物的寿命和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其它动物的有关信息,提出比较寿命长短的问题,进行拓展练习,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巩固所学生知识。

2、自主练习第2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再一次让学生经历算法自我优化的过程)42+19

50-38

64-46 55-26

91-62

70-35 34+12

29+8

62+26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反思:

第九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减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60页——61页第7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的笔算方法。2、经历算法自优化的过程。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

把得数是48的涂红色,得数是35的涂绿色。然后集体计正。

2、自主练习第4题。花儿笑了。

将得数相同的算式进行连线的题。通过水滴浇花的有趣的练习形,进行笔算和口算的综合练习。练习时要将每个算式的得数算出来。师:风儿送来了小水滴,小水滴飘向美丽花朋友,你能帮小水滴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自主练习第5题。小红跳了多少下?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根据图中小朋友跳绳的的情况,让学生获取需要的信息提出问题再解决。在教学时要注意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合适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其次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此外教师可根据实际,将此题变成一个课外的实践活,在学生活动中获取自己身边的,现实的数学信息,进而能提出问题并解决。

4、自主练习第6题。口算题。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5、自主练习第7题。说说你想怎么往后摆。

这是一个照图形规律排列的题目。该题的规律比较开放,可以按“一只小猫,一只老鼠,一只小猫,两只老鼠,一只小猫,三只老鼠,的规律排列,也可以按“一只小猫,一只老鼠,一只小猫,两只老鼠,一只小猫,一只老鼠,一只小猫,两只老鼠的规律排列。学生可能还会有不同的规律排列,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要可以给予肯定。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的混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62页自主练习第8题、聪明小屋等习题。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练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的笔算方法。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第7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退位)的混合练习

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题目。题中呈现了折纸鹤和送幸运星两个情境。练习时要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懂图意,然后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各种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问题,在学生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同时,可结合这一题目对常常生过进行爱护幼小的教育。

2、聪明小屋

此题利用所给数字,组成加法或减法算式的题目,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可能一个一个地去算,有的可能一看个位不行马上就换下一个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凑数的方法,遇到的问题等。该答案不唯一,有四种算式,24+65=89,89-24=65,98-42=56,42+56=98。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大海边

信息窗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信息窗5。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法式题的计算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4、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教育。教学重点:

认识小括号,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课前准备:

挂图或者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红和妈妈在青岛玩了好几天,明天就要回家了。小红想买一些纪念品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她和妈妈来到了海边……(出示信息窗5)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信息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妈妈让小红用50元钱去买海螺和珊瑚,你能帮她算算还剩多少钱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试着算一算。师:谁想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小红解决问题的?

大多数学生会运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列出连减的算式,用连减的学生可能会写两个竖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在探索出正确的连写竖式后,引导学生讨论:竖式分开写和连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如果有学生先算出海螺和珊瑚一共多少钱,再用50去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师:如果我们要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来写,还要先算13+17,怎么办呢?大家能不能创造一种办法,试试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符号,经历创造的过程,只要学生能想到在加法部分做个标记的都要给以表扬。学生汇报自己的办法。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很棒!但是一人一个记号,是不是太乱了?数学家选择了用“()”这种符号来表示,(板书括号)大家看这样行吗?

师:有括号的算式写竖式该怎样写?为什么?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同时告诉学生50-30很容易口算出得数,就没有必要再写竖式了。师:对,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师:如果小红要买海豚玩具和贝壳,你知道还剩多少钱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用连加或加减混合运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写出连加的竖式,最后与连减的竖式进行比较。

2、自主练习第2题。先请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重点交流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3、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并把错的改过来。

四、联系实际,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五、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大海边

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66页的自主练习第4——第7题。教学目标:

1、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8+6=

14-6=

25-10=

80-(3+9)= 4+9=

20-14=

13+20=

23-(4+6)= 12+8=

5+8=

17+30=

(7+5)+26=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说说图意再计算,最后全班共同订正。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一定要细心计算,如果中间有一步计算出错,后面的就都错了。

2、自主练习第5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数学故事?

学生可以编成鱼鹰吃鱼的故事,也可以编成鱼鹰捉鱼的故事,只要学生编的情节合理,包含数学信息,都可以。师:同学们编的数学故事都非常棒!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提出一个用两步解决的加减问题吗? 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3、自主练习第6题

师:一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小朋友星期天要去郊游,他们要去租车,(投影出示),请大家帮他们选择一下该租哪辆车? 这是一个开放题,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两辆车,也可以选择同样的两辆车,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楚选和不选的理由。

4、自主练习第7题

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估计,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及方法,体会估计的策略。

三、走进生活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估算策略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大海边

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自主练习第8——10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学生准备:

一张有1——90个数表格,一块能盖住该表格9个数的正方形硬纸板。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35-8=

15+21=

71-20=

85+5= 27+6=

32-8=

31-14=

36+7= 34-9=

39+5=

78+8=

39-8=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8题。

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统计对错,对速度太慢的学生给予提醒和鼓励,让其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自主练习第9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好吗?

(出示投影)猜一猜,硬纸板下面盖住了哪几个数?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猜的对不对?

盖住的数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然后让学生2人或4人一组,变着花样玩,最后还要交流,看哪个组想出了新玩法。为了达到练习的目的,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3、自主练习第10题

这是一道星号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练习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上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和笔算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我们都要赶庙会,你知道庙会上都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投影出示)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二、提出数学问题:

1、在赶庙会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最想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3、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1、师:很多同学想知道美丽的孔雀灯一共用了多少盏灯,我们就先来解决有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这些问题。关于孔雀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你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如果要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请你用竖式计算出得数。

师:你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全班交流。

2、综合练习第1题。

先计算出得数,然后涂一涂,看看像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计算加减法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后反思

第十五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下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2、3、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赶庙会时,我们只解决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没有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完成这个任务。

二、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整理。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出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才能解决?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先想一想,再小组内交流,然后组间交流,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

三、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第2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交流想法。要让学生算出结果,更要注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综合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收集数学信息,再利用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提“三种邮票共有几张?”或“植物邮票比动物邮票多几张?”等问题,在学生解答了问题后,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综合练习第4题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结合情境进行健康教育。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混合是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教后反思

第十六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综合练习第5题,第73页“我学会了吗?”中内容。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的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结果。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数感,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口算

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自己设计符合本班的口算练习,约3分钟。

二、综合练习第5题。

师:星期天,体育场开运动会,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坐在一个看台上。看,小刚和小红先来了解情况了》(投影出示)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估计一下这个看台能坐多少人?你是怎么估计的?

我们来算一算估计的合理不合理?

你知道小刚和小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们该怎么帮他们呢?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需要考虑哪些情况,找一找座位号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最后,学生在解决完了问题之后,要注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和想法。

师: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不能解决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

三、“我学会了吗?”

师:这一单元的知识我们都已学完了,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学的怎样?下面我们就对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73页的“我学会了吗?”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

师:一个单元学习完了,又到了丰收园了。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几个方面做的最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够满意呢?希望我们收获的苹果越来越多,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少。

五、教后反思:

第十七课时

实践活动:小小信息员 教学内容:

教材74页:小小信息员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数学信息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掌握。

2、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数学信息?请你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做小小信息员。板书:小小信息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室里的数学信息

(1)

找找教室里的数学信息(有64张桌子,64把椅子,5个窗户,一张讲桌,一台电视机)(2)

针对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3)

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2、搜集校园里的数学信息

校园里有数学信息吗?请你仔细找找,再和小组的同学说说。3、你还在哪里见过数学信息?

公共场所,商店,海边等,让学生说出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哪些数学信息,针对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三、巩固拓展,体验生活

1、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你熟悉的环境中搜集出那些数学信息? 2、你打算怎样去搜集你周围的数学信息?学生讨论,制定搜集的计划 3、我们每个同学回家后搜集周围的数学信息,回来后交流。

四、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

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 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

1、厘米、米的认识。

2、厘米、米的关系。

3、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1、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设计了两个信息窗,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在故事情景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长度观念。

3、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测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意识和估测能力。

四、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五、学与教建议

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密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 活的联系。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或者从讲故事入手,或者师生共同参与进行模拟表演,以缩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及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然后组织交流。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的感知,注重厘米、米表象的建立。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组织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测量能力。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

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演示情境图。

画面一:阿福拿着布走进制衣店,阿福:“师傅,我要做件上衣。”裁缝师傅:“好吧!”招呼徒弟:“过来,给阿福量一量”。裁缝师傅一边量一边说:“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徒弟一边重复师傅的话一边记录:“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 拃……”

画面二:小徒弟在为阿福裁制上衣,一边说一边量一边剪:“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量一下,剪一下)画面三:阿福取上衣

阿福:“师傅,我的上衣做好了吗?” 师傅:“做好了,试一试”(徒弟拿过上衣)阿福穿上新上衣:“唉呀,怎么这么小呀?”

画面四:师傅:“怎么会小了呢?”(量一量上衣)(对徒弟)“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 师傅:“做错了还不承认!”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边走到阿福身边量一量)“就是3拃吗!怎么会小了,这是怎么回事?” 画外音:“这是怎么回事?” [动画结束]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

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交流。

生1:我觉得是徒弟做错了,他把衣服做小了。

生2:不对,徒弟没错,他做的就是3拃,和师傅说的一样。生3:我认为师傅来做的话就不会小了。

生4:我看出来了,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量的不一样。生5:师傅的拃比徒弟的拃长,徒弟做出来当然就小了。生6:如果用一个人的拃来量就好了,衣服就不会小了。生7:是啊,只有用同一个人的拃来量才不会出错。……

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

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学生交流方法。

生1:比着阿福的上衣量,就不会小了。生2:用同一根绳子来量,就不会小了。

生3:我和妈妈去做衣服时,裁缝师傅都是用尺子来量的。生4:是啊,妈妈给我买衣服时也都要用尺子量一量。生5:卖衣服的地方都是用尺子量。生6:对,可以用尺子来量一量。……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不少。老师也觉得用尺子来量是个好办法。正像同学们所说的,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如果裁缝师傅用尺子来量的话,徒弟就不会把衣服做小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师板书课题:厘米

师:想一想,你都了解有关厘米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谈。

5、认识厘米。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6、认识直尺。

师:你用过直尺吗?你了解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

7、联系生活。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活动)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我会量。以比赛的形 式看谁量得又对又快。

2、自主练习第2题:填一填。关键是学生是否会 读出不同起点开始的长度。

3、自主练习第3题:先估计,再与同学互相量一

量。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可做不同的理解,如“手”的图可以理解为手掌长、手掌宽、手指长等,这些理解都是有道理的,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加以交流。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信息窗二

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79页,厘米和米的关系。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 什么?学生自由谈,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1、师傅在用尺子给阿福量衣服;

2、师傅说阿福的身长是1米;

3、徒弟说阿福的身长是100厘米;

4、阿福说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对呀,到底是1米还是1厘米呢?(生也陷入 思考)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1米。师:谁知道1米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学习1米。并在米尺上找出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想一想:1米和100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生说师板书:1米=100厘米 师:1米=10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m=100cm。

3、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1)估计:“1米”有多长?

(2)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4、估测。

(1)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3)黑板大约长几米?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填一填。是m还是cm?

2、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3、自主练习第2题:可以怎样量?让学生独立 做,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一步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课本79—80页,我学会了吗(含丰收园)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了解米和厘米的具体含义及进率。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厘米、米,还会用直尺进行测量,你想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自由说)师说测量要求:测量前,先估计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与估计的比一比,看看你的眼力怎样?

1、学生活动,自由测量。

2、交流测量情况。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小组合作,测量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你能发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2、达标测试题。(1)量一量。(2)填一填 床长约2()跳绳长约200()楼房高15()

四、总结延伸。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直尺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请你回家后测量一下你家的床,桌子等物体的长度,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好吗?

五、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我们的鞋码 ——统计 第一课时 信息窗

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4、在统计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统计的兴趣和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1、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上学期我校的同学参加了青岛举行的体操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出示课件或图片)这使他们在比赛的镜头,他们穿的鞋漂亮吗?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得出的数据,最后,老师根据调查的情况,才买得这么合适的鞋。

2、假设我班也参加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收集、整理信息吗?

二、置身情境,探究统计的方法。

1、我们先应该知道什么?

2、鞋号还叫鞋码。课前老师已让小组长调查大家的鞋码了,小组长都记好了吗?来都送上来。

3、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能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4、独立思考,想出办法(数一数、用笔记录)

5、大家都觉得记下来这种方法好,那我们就用真个同学的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板书课题)

6、具体怎样记录哪?(小组讨论方法)

7、汇报方法(画√、画I、画△……)

三、亲身经历,参与统计全过程。

1、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他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记录,组长发统计图。

2、开始记录。

3、交流记录结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如何?记得准确吗?错的改正。(交流过程中师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

4、老师也有一种统计的方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介绍“正”字统计法,(不但记录简单而且还可以5个5个的数。)以后你们在统计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为了看得更清楚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统计表。填写统计图。

观察发现。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统计图咱们能够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的最大优点。填写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个表咱们知道每种鞋号各多少人。

6、同学们真棒,统计出这么准确的数据,如果需要我们就按这个数据去买鞋。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3题,统计动物园中小动物的只数。先涂统计图,再填统计表。

2、自主练习第1题,介绍玩法,小组合作游戏并记录,交流从统计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外作业:

自主练习第2题回家独立完成,课上交流。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外实践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都有些什么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玩具还不少,那么你知道哪种玩具喜欢的人最多吗?就让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

二、分组统计

1、各小组在小组的带领下,统计本组同学都喜欢哪些玩具,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关键是看他们是否统计了全组同学和是否做好了记录。

2、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把他们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进行全班统计。

3、让学生看着统计的最终结果,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独立统计:我学会了吗?

教师把“我学会了吗”的题意和要求向学生说清楚,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统计的方法,进行独立统计。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

教科书第85页的第2题:比一比,谁胜了?

上一篇:给成人礼的一封信下一篇:安全监测监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