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复习专题三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三历史复习专题三(精选11篇)

初三历史复习专题三 篇1

A.经济中心不再是政治中心 B.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C.扬州和广州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解析】 观察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图片显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故选D项。图片中显示的城市有经济中心,唐朝长安仍是政治中心,A项错误;图片中没有反映出工商业市镇信息,B项错误;扬州和广州是对外贸易中心,没有超越长安和洛阳的政治地位,C项错误。

【答案】 D 2.(2014·合肥三模)某中学的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型学习活动中用到下图。下列诗句可能与该研究型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是()

A.“金田号吹响,遍地义旗扬” B.“师洋技望制洋夷,撼树岂能借其枝”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华东战场捉笼鸟,沂蒙山区似虎牢”

【解析】 从图片中“安庆保卫战”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斗争。“金田号吹响,遍地义旗扬”中“金田”的信息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项。B项是讽刺洋务运动的诗;C项是描写解放战争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的诗句;D项是描写解放战争中孟良崮战役;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3.某位历史老师以下图作为教学资料用于课堂教学,他可以用于教学的课文有()

①《民族工业的春天》 ②《洋务运动》 ③《实业救国思潮》 ④《近代工业的兴起》 A.①②

C.②④

B.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解答此题采取排除法。根据图示企业名称的信息,可看出此时是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工业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①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③错误,因此选择C项。

【答案】 C 4.下面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解析】 从近代中西思想碰撞交流,再到现代融合中西之后现代化论的形成,表明近现代中国思想经历了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选A项;该导图没有体现出东学西渐,B项错误;传统儒学不断受到冲击,最终中西文化交融,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化思想,并非回归传统儒学,C项错误;导图信息没有体现出思想演进的层次性,D项错误。

【答案】 A 5.(2014·泉州质检)下列口号与漫画的主题相近的是()

猪羊肥大赛黄牛

A.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B.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解析】 漫画中“猪羊肥大赛黄牛”说明是浮夸风的体现,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意思相符,故选C项。“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不符合漫画主题,故排除A项;B项是指1953—1956年农村合作社,不符合漫画信息,排除;D项反映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不符合漫画信息,排除。

【答案】 C 6.观察英国内阁、议会、国王的关系图。图中方框空白处应是()

A.差额选举

C.直接选举

B.提名推荐 D.间接选举

【解析】 根据题干图示可知,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议员(包括大多数两院制国家的下院议员)都是经由直接选举产生,故选C项。英国下院议员是普选产生,不存在预定候选人名额,并非差额选举,A项错误;任命和因特殊身份成为议员仅出现于部分两院制国家的上院议员中,B项错误;英国下院议员是直接选举产生,D项错误。

【答案】 C 7.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C.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D.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 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16世纪的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故选择A项;B、C、D三项都是对图片的正确解读,故排除。

【答案】 A 8.20世纪70年代欧洲流行一幅“乞丐行乞”的漫画,反映了()

A.美欧关系恶化

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美元退出欧洲 D.欧元的冲击 【解析】 结合漫画及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影响力下降,符合材料“不要美元”意思,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美欧关系恶化,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美元退出欧洲,B项错误;欧元正式发行是在2002年,而不是20世纪70年代,D项错误。

初三历史复习专题三 篇2

关键词:单词,英语复习,专题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在中考考试中英语彻底突破高分瓶颈,取得梦寐以求的好成绩,本文将从英语复习题型及解题技巧的角度做出如下几点分析。

一、听力测试,技巧掌握

听力测试这个题型在试卷中分值很高,自从中考试卷中加入了听力测试,英语考试方式更加科学,内容也更丰富,这使得英语考虑评价手段与英语教学目标联系更紧密,使英语教学的进行更便利。与此同时,对学生而言也增加学习难度。因此,掌握正常的学习方式非常重要。要做好听力测试,学生须了解听力测试的考题设计方向,笔者根据历年来听力测试的出题方式,重点分析了解答技巧。

1. 听写单词、词组。这部分较简单,考试中只要仔细听音辨词即可。一般几个选项的发音很相似,要注意的是预先看好选项内容的发音差别。

2. 听句子,选择意思相近或相同的答案。这需要考生在听音理解的基础上,迅速正确的完成判断和选择。若要在此题型中不失分,必须平时多掌握一些意思相近的词或意思相近的语法,这样在答题时很快能判断出选项中哪句话和所听句子的意思相近或相同。

3. 听一段短文或对话回答问题。做这类题,要求考生善于掌握短文内容大意,一般要注意短文中提到的时间、地点及事件描述。做到这一点,考生在平时要多听、多说、多背。这也是学好任意一门外语的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

二、单项选择,考点解析

近几年对单项选择题的考查重点已不同于以往只注重对词义的理解,而转为考查短语固定搭配、常用句式及交际用语等,题干的设置多以对话形式为主,考生除了要有扎实的词汇、语法基本功底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1. 认知能力,有些试题考查考生的词汇量。只要考生能读懂词干,认识选项即可轻松应答。

2. 辨析能力,有些试题考查考生对近义词或短评的辨析能力。

3. 语法运用能力,有些试题考查考生在认识单词的基础上对语法的掌握情况。

三、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完形填空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考生失分率较高。在完形填空中不仅考查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汇量及语法的熟练程度,还会考查到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等各个方面。在做完形填空题时,首要做的是通读全文,了解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分析、判断,选出正确选项。具体分三步:

1. 通览全文,了解大意

根据首句给的提示,通过文中的逻辑关系,再借助文中关键所提供的信息,忽略空格,通读全文,建议语言整体感。

2. 综合考虑,先易后难

读完全文后,总结文中大意,分析这一空格在句中的地位。可从前后关系、语法结构等来判断,选出最佳选项。难以做出判断的空格,先不要着急,可放在一边,继续做其他选项,有时在后面会有信息提示,这时可回去看那个空格,做出选择。

3. 反复阅读,仔细检查

做完所有空格,应将全文再通读一遍,理一遍思路,看行文是否通畅,意义是否连贯、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此时,可从语法的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时态、语态、主谓一致、代词的性、数、格以及词语的搭配正确。

四、阅读理解,方法解析

阅读理解的分值比例总是最高的。而且,新课标理念一直提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要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保证在阅读理解题型上决不失分。那么就需要考生掌握以下方法:

1. 游览问题,明确问题

在阅读文章前,考生应该先游览一下文章后面的题干和选项,这样能使阅读时的思路更加清晰,也便于我们留意文中所出现的与题干和选项有关的信息。

2. 略读全文,理解大意

略读就是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理解文章或段落的大意。略读时要特别注意主题句,主题句一般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3. 通篇寻读,猎取信息

寻读就是较仔细地从上到下搜寻与问题有关的重要信息,可以用铅笔在下面做记号。考生可以通过寻读把问题无关的内容一扫而过,而对于问题有关的内容认真阅读。

4. 逐条分析,对号入座

逐条分析就是把寻读的时候所获得的信息与问题结合起来,逐条进行分析,对号入座。一般来讲,问题的设计是根据文章内容按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排列的。此时,考生可以先快速解答简单的题,然后再解答较难的题。

5. 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最后,再次仔细阅读全文,进一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核实所选定的答案是否正确。

五、词语运用,综合理解

词语运用题,也叫“短文综合填空”,要求阅读短文,根据提示写出所缺单词,使上下文连贯。有的题目给的是首字母提示,有的题目要求从方框中选词填空。这种题型难度较大,需要考生综合考虑上下文,并要注意所填词的形式变化。做此类型题,除了需要考生能够灵活运用单词、语法外,还需要考生平时阅读课文或资料上短文时,多掌握的运用环境和词语搭配技巧。

六、书面表达,掌握技巧

书面表达是各省市中的必考题型,因此对这一题型必须加强练习,不可轻视。书面表达的文体一般是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这三种文体有各自侧重描述的对象。下面介绍几点技能:

1. 写作前

( 1) 仔细审题。考生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弄清题目的要求,认真考虑要写的题目、题材、格式和情景。若是命题作文则按所给题目写,若自己拟定题目,则要选择一个恰当、显眼、有吸引力的题目。

( 2) 准备写作。考生在写作之前先列提纲,逐个地把内容要点列出来,然后翻译成英文短句或句子,以便进一步组织语言,形成短文。

2. 写作中

( 1) 避开使用模凌两可的句型及词汇,选用最有把握、最熟的; 在符合英美人士表达习惯的前提下,做到语言表达通畅。

( 2) 注意英汉语法的差异、词的形式变化,还要注意时态、语态的正确运用。写作中遇到不会写的单词,可找同义词代替。

( 3) 用连词成句的方法将要点的英文词语扩展成勉励。常用的连接词语有so,but,when,first,then,not only…but also,for example,by the way等。

( 4) 如果考生有一定的英语写作基础,那么在结尾时,尽量做到将感情升华,这样能使整片文章更有感染力,也可以带动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3. 写作后

通读全文,检查复核。要注意字数是否符合; 体裁格式是否正确; 内容要点是否全面; 语言表达上是否有错误,大到主谓一致、时态呼应、习惯用法、小至单词拼写、大小写及标点符号,都不可以放过。

初三历史复习策略 篇3

一、整体把握,四册教材

历史是有机整体,复习时必须从整体把握,高屋建瓴。在第一轮复习时,我先帮学生整理出一个知识结构图,让他们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框架。比如,初三的内容,我就把它分为几个类型:一是资产阶级革命;二是资产阶级改革;三是三次工业革命;四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世界格局;五是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六是社会主义的探索;七是经济危机。先将它们分类,然后进行类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初二的内容我则是按照时间段来分的:一是中国近代的屈辱;二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抗争;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四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成果。使本来琐碎的历史事件有了相互间的联系,学生顿时觉得好像知识变少了,课本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了。这样做,既方便了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加快了学生考试查阅的速度。

二、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不管在什么时候,基础总是最重要的。就像一幢房子,如果基础不牢,那么就算再华丽,也会倒塌。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就算掌握再多的解题技巧,如果对于基础知识不能牢固掌握,最终也是没有用的。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第一步就必须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灵活运用。从这个程度上说,历史开卷考试的背记更为重要和必要。事实上,近两年来我校在“开卷”下的高分(甚至是满分)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在“闭卷”形式下完成的。今年我在完成世界史的教学任务后,就开始了扎实有效的基础复习:即以课本为主,按册分单元系统复习。复习时尽量做到慢、稳、细。具体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按照教材内容,教师把每课的重要知识提纲打印在纸上,教师限时让学生记忆。我们每个班级二十多个学生挨个提问,根据学生本人背题的质量定提问的多少,这样滥竽充数的学生就少了,都积极主动地去记忆。背得快的、老师认为合格的学生,让他们把每课的内容从头至尾看一遍。二是下节课我要对复习的重点知识进行默写。我在批改默写时,会把学生错得较多的知识记录下来,下节课时再跟学生进行纠正巩固。而对于默写较差的学生,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再次找他进行背诵。学生都不愿这么反复被折腾,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基础知识尽量做到人人过关。“光背不练”是不行的。由于中考名校调研这本复习资料是针对我省中考考点编排的,题目的类型和中考的模式完全相同。我每复习完一单元都要抽出一节课检测一下学生的复习情况,三个班级的卷子在下节课上课之前批阅完。老师虽累点,但能节省学生时间,并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点的混淆,材料题的理解错误,对题目的审题不清等等。对于上面的题目,进行逐条讲解,对于学生在做题时的疑惑,进行分析点拨解释。对于解题技巧,我通过具体的典型例题进行剖析,以便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做选择题,一定要找出给你的信息点(比如说,一些时间、地点、关键性的词语等等)开始,我先找,让学生注意。到后来,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并且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另外,有些题目在一定范围内可作适当的变化或迁移延伸与拓展。

三、专题复习,纵横串联

经过系统、全面的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第三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进行专题复习。在全面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一步使知识科学化,系统化。把以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进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所谓“横”的联系就是要把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复习。如,复习到中国史时,横向联系同时期的世界史内容,帮助学生理出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异同点。如将中国近代史中的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联系,古今中外的改革等等知识点。所谓“纵”的联系,就是要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中国抗争史的复习就可以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这样,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一旦遇到综合性的知识考察,就会对他们很有帮助。特别是材料题,一般都是把类似的事件或相关连的事件柔和在一起,它不可能只考一个单一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掌握理解,以至能够灵活运用。

四、编错题集,以史为鉴

教师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卷子中的错误记录下来编成错题集。鼓励学生时常翻阅错题集,从中可以使学生回顾史实,对做错的习题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做个有心人,学生容易犯错误的知识点要及时记录,也跟学生一样编集成册,每节课前把一些易错题写在小黑板上,强化学生记忆。

初三作文专题复习一 篇4

沙坪坝区新发中学 吕钟波

一、教学目标

1、人物描写的立意。

2、人物描写的材料选择。

3、人物描写的写作方法。

4、人物描写的构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人物类作文的材料选择。

2、人物类作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尝试法。

四、教学准备

1、人物描写作文例文一篇。

2、作文本。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专题。

教师:在中考作文中,我们无论是写人记事,最后都要落实到人物的描写上。可见人物描写在中考作文中的重要性。而人物描写类单纯作文是很少的。它主要是集中于作文的片段之中。所以我们要充分掌握好人物描写的基础知识,让它为我们的作文增色!

(二)进行复习。

1、例文欣赏。

老师发下例文《我的父亲》和《那难忘的一幕》。

学生先自行阅读,教师再朗诵。

2、例文分析。

师生共同分析例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A、关于两篇例文的内容:

一是写人;一是写事。

一是对人物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以人物描写为主;一是只对人物进行了片段描写,以人物来表现事件。

共性:人物描写来表现中心。

差异:一在表现人,一在表现事。

B、关于两篇例文中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

《我的父亲》:共三次,一是外貌、二是语言、三是动作。《那难忘的一幕》:共两次,一是语言、一是外貌。

共性:都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为写人叙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差异:一为重;一为辅。

C、关于两篇例文中人物描写的份量与处理技巧。

《我的父亲》: 主要是从外貌、语言、动作来进行详细地描写。其中在外貌描写上,主要是用于“我”上学的不认真时,父亲的表情,神态,来反映父亲的痛苦;及“我”的转变时,父亲的欣喜。

在语言描写上,主要是用在对“我”逃学及犯错时的教育,体现父亲对“我”的爱和痛苦,及“我”转变后的欣喜。

在动作描写上,主要是用在对 “我”的教育时,对“我”的痛恨及关爱。

本文中,外貌描写主要用于刻画“父亲”对“我”的教育和爱。所以,份量重,次数多,角度细,侧重点不同。它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那难忘的一幕》:主要是从语言和外貌来描写老师的。首先是语言描写,是出现在处理“我”犯错的情节中,老师那真诚的语言让我从心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没有立即改变“我”的言行,但已经深深影响了“我”心理。在这里,用语言描写来表现老师的爱,是主人公难忘的原因,所以在这是渲染作用,烘托作用,为后来“我”的转变,老师的外貌描写反映老师的喜悦作奠基石,也为表现中心给力。

在外貌描写上,主要是在“我”的转变时,老师那喜悦的神情笑容描写。主要是这个情节让我难忘,让我坚守理想,努力奋斗。所以,与其说是难忘老师的神情,还不如说是难忘自己的变化所带来的兴奋和喜悦,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对老师的感激。

小结:人物描写首先是看它用在哪方面的作文中。写人,以人物描写为主;写事,以人物描写为辅。

其次,不管是记人写事都要分角度,抓细节,分主次来用。不能平均用力或求全,描写要抓住特征,用情感来描写,不能只描写而描写。

第三,对人物描写的处理,要处理好出现的时机,位置,要真正

能体现写作目的,不能滥化,无目的使用。在直接与间接描写的选择上,要看情节的需要;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上,要看人物性格特征和作文内容的需要,表现中心的需要而定,不能随意性处理或全面铺开毫无根据。用人物描写要用在点上,用在情节上,用在情上。

最后,人物描写要和作文思路相结合,注重整体效益,不能割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使人物描写作用减弱或无效。

3、当堂作文练习,并作评析。

A、当堂作文《我的老师》和《那让我伤心的往事》片段描写。

B、师生共同赏析与修改。

(三)完成课后作文作业。

初三历史复习专题三 篇5

一、文学常识: 1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2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代表作《文学改良刍议》、《尝试集》。文体:散文。3 4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解释出他深邃的精神世界。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文体:人物传记。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罪与罚》《白痴》《白夜》 5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日记》、《老师》。本文中的莎莉文老师富有爱心,有高超的教育艺术;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喜剧《威尼斯商人》。6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他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曾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文体:演讲稿。文章先后论述了 三个问题:有业、敬业、乐业。

7、。这是他在著名的民主人士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

8、《悼念玛丽·居里》选自而享誉世界。我们曾经学过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9“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一生译著达34部,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儿子傅聪,是著名的钢琴家。

10、家,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11、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12、。

13、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14、小说《心声》选自《儿童时代》,作者黄蓓佳。

15、《白色鸟》选自《人民文学》,作者何立伟,湖南长沙人,作家。16字长,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共130篇。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世家”是《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史记陈涉世家》记叙了我国历

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经过。本文主要记叙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起义军的浩大声势。

17、篇12策。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18、《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是人物传记的节选。作者陈寿,晋朝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 三国的历史。

19、《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称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刘备给后主的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20、《望江南》作者温庭筠,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中心句“肠断白频洲”。《渔家傲·秋思》中,“渔家傲”是 词牌名,“秋思”是 题目。核心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者 范仲淹,宋代文学家,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借用典故表达为国立功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武陵春》作者李清照,用比喻表现内心愁苦深重的句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南宋(朝代)的著名词人。将忠君爱国与求取功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21、《公输》选自《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2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邹人。

23、《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是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

24、《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二、指出下列语句的出处及作者,并解释: 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引自《论语·阳货》,意思是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孔子)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引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孔子)3.主一无适便是敬 引自《论语·学而》“敬事而信”句下的注。(见朱熹的《论语集注》)。主一无适,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4.《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见《庄子·达生》,意在说明用心专一,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道理。承蜩:捕蝉。5.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引自《庄子·达生》,大意是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6.素其味而行,不愿乎其外引自《礼记·中庸》,大意是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自《论语·雍也》大意是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他的人,喜爱他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引自《论语·述而》,大意是他(孔子)做人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云尔,相当于“„„罢了”。

初三历史复习计划 篇6

历史备课组

后一阶段的复习安排如下

一、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历史考试说明》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四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练,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练、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新探 篇7

一、专题复习必须重新构建“新”专题知识体系

历史专题复习历年来都是我们进行高考复习的关键一轮,因此,专题复习的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科高考的成败。过去我们针对高考曾经设计的一些专题知识体系,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当它面对高考模式的新特点,已显示出其不足的一面,即它主要强调历史学科知识的细密性,对于宏观的历史发展潮流强调不够。如果单纯地按照旧专题的模式和体系,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条块堆积,学生很难有较大的提高。所以,二轮复习要注重构建“新”专题知识体系,以提高历史复习效率。那么,如何构建新专题知识体系呢?

首先,新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高考说明》,因为它是指导我们进行复习的“金钥匙”。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领悟《考试说明》的内容实质,吃透高考信息,瞄准高考方向,并根据它的精神实质,重新整合历史知识,针对所有考点,逐一进行理论演绎和归纳,完整地展示各考点的立体知识框架,构建出新的专题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依据《考试说明》构建出“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这一专题知识体系,通过它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专题设计,能够增强高考全程复习的强度以及整个复习系统的信度和效度,增强复习最后冲刺阶段的针对性。

其次,新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注意研究课程标准中的专题知识结构。课标对当前的高考无疑存在着关联。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均是以专题归类的形式出现,这些专题形式正对应了目前高考命题的特点。因此,高考要配合新课程改革,而且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新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史实与现行教材中的内容基本一致。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些课标的专题,并且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再次,新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高考重点、热点、难点,突出历史知识在时代的运用。高考历来不回避“敏感”问题和“难点”问题,历来重视对考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新专题知识体系的时候要对主干知识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思考,对历史学科知识信息进行转换和“浓缩”,把繁杂的专题知识进行简化,重新整合,构建新的历史知识平台,形成有机的、具有活力的、拥有“时代精神”的专题知识体系。如复习世界史的时候,打破过去政治史、经济史的老框框,构建“世界一体化”的新专题,通过这样的专题复习,既有利于学生对世界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史方面的有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分析和理解,从而认识到推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构建此类的专题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进程进行充分的、理性的思考,并通过专题强化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纵横的思维能力。

二、专题复习必须抓住和落实“讲”、“练”、“评”三环节

历史专题复习在整个高三历史复习系统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环,而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落实“讲”、“练”、“评”这三个环节。关于“讲”,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讲授,一定要做到高起点,力争知识的传授对路和到位。在专题复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以观点统率材料,史论结合”这一原则,重视知识梳理,组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进程进行充分的、理性的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也要知其所以然。如欧美的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性质相同,但作为革命开始的标志却大不一样,这就要求学生认识““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列宁语)这一问题实质;要把历史概念讲明确,让学生精确地进行学习。如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辨析等。关于““练”,也就是多种形式的习题训练,一定要做到由浅入深,狠抓基础,注重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和综合分析能力。关于“评”,也就是重视试卷的评讲,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一次专题练习或模拟考试的评析,对高三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评讲中教师首先要认真批阅试卷,精心准备,分析其失误的根源,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切中要害,使学生真正得到提高;其次要查明原因,明确方向;最后要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地练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并最终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如何做好初三历史复习质量 篇8

【关键词】初三历史 复习质量 计划 零散 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0-0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但是,在以往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常常采取的是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角度进行复习或者是做练习,学生没有自己的复习计划,对自己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好也不清楚,再加上,历史课对很多初中生来说都是副科,所以,各方面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差。因此,导致了历史课的价值得不到根本的体现,也不利于学生考试能力的提高。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在自主复习中掌握基本的历史,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也有助于学生巩固薄弱的环节,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活动为例对如何提高初三学生的复习质量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复习课堂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1.制定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做事要有计划,对于复习来说也是一样的,复习计划的制定不仅能够明确复习的方向,减少复习的盲目感,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而且,对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锻炼以及历史学生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制定出自己的复习计划,并与教师的复习计划交错开,或者是老师的复习计划早点,或者是比老师的复习计划晚点,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的复习中去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需要巩固的地方,这样学生的复习才会有重点,才不至于盲目的遵从教师的指导,严重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比如:在复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一节课时,学生除了在复习的过程中清楚的明白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列强的侵华行为之外,还要从中去发现自己没能掌握知识点,并与老师或者是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比如:有学生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还有学生提出:在不平等条约的展示中,我们能看到对中国造成的哪些影响?等等。组织学生的交叉复习中有重点的进行复习,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再思考,反之,如果还是按照教师的复习方向进行复习,这样才能在多角度复习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提高复习质量。

2.整理零散知识

知识点多、散是其主要的特点,尤其是文科,依靠背诵来达到记忆的方面很多,所以,如何提高记忆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也就成为了我们复习的主要方向。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鼓励学生在整理零散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复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章节时,我组织学生在复习之前借助系统图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整理在一起。所以,在零散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以这四个大的方面入手来进行知识整理,并对每个方面设计出相关的问题,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了哪些成就?什么是公私合营?三大改造对当时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等等,组织学生自主的将相关的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的整理和综合思考分析中掌握基本的历史,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并为学生复习质量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3.借助微课复习

微课是指借助短视频的功能将枯燥的课堂形象化,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学生在视频的辅助下提高复习质量。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来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加深印象,强化理解,进而,为学生复习质量的大幅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复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为了将枯燥的课堂形象化,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在复习时,我借助“微课”向学生展示了本章节复习的大纲,然后,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来帮助学生进行试图练习,并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概述相关事件的故事,并在讲述的过程中将一些知识系统化,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微课的短视频展示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在自主计划、自主整理、自主复习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做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三历史复习 篇9

一:梳理知识要点,狠抓基础知识。(10 – 13周)

第一轮复习(全面复习)要细要慢。依据课本逐册、逐课的全面复习,为

学生提供每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一般是要先从教材

中找到考点,然后分析考点,最后还要强化识记考点。二:专题归纳,纵横串联,关注时政热点。(14 – 16周)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零碎的、孤

立,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所以在这阶段,要归类总结,纵横串联,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如构

建和谐社会、西藏新疆民族团结、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史

实、中国与美日关系、国际格局等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

三:模拟冲刺,以题为纲,查漏补缺,提升解题能力。(17 – 18

周)

这一阶段的复习,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专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

固。精选一些试题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在这一轮的复习中,我们采取如下策略:做好试题的解析工作,解析主要包括试题命制的意图、特点和解题规律,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各种类型试题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和技能。考前至少要做三到四份模拟试题,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力争通过本轮达到自我评价及查漏补缺的效果,为学业水平的复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另外,三轮复习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将按照采用4:3:2的比例进行。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复习也同样没有固定的方法。浅显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初中世界历史专题复习(二) 篇10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济界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由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三巨头”。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内容:①领土:德国向法国交还阿尔萨斯—洛林;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本条直接说明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并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2、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在该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影响:这实际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斯大林称它为“战后和平制度”。【有损中国权益的内容】:见《同步训练》P106

二、经济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法西斯】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

2、罗期福新政

(1)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危机,他一上升就宣布实行新政。(2)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经济过剩。

(4)【新政的作用】:“新政”实施后,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没有得到消除。

三、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希特勒上台和国会纵火案

(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也严重打击了德国。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普遍不满,趁势发展壮大。

(2)希特勒上台: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希特勒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3)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反犹暴行

纳粹政权迫害犹太人,犹太人被剥去德国公民身份,不得经商,不许担任公职„..等,犹太人受尽虐待和侮辱,纷纷逃离德国。二战期间被屠杀600万人。

3.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率领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初三历史复习专题三 篇11

关键词:专题复习指导

全国高考历史备考一般都习惯于三轮复习:第一轮是基础能力过关训练,第二轮是热点专题和知识体系构建,第三轮是强化综合训练。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历史高考命题在指导思想、知识范围、考查功能、命题思路、题型结构、评分操作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已基本成型。因此,高三历史复习方法和策略,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历史专题复习在文科综合考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考生分析、综合、生成的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洞察高考趋势,把握备考重点

近几年,高考历史在命题上坚持贯彻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体现以考生为本的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努力使一些试题具有开放性、生成性,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高考题的知识跨度在增大,考点跨学科的试题也在增多。同时,高考将具有探究性的设问方式引入历史试题,充分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概括归纳、调动所学知识、描述阐释问题和论证探讨问题等能力,科学地渗透了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的双重功能。

在近几年高考中,考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易错易混知识掌握不好。②知识梳理不到位,网络结构不牢固,材料题丢知识点。③材料题获取、分析、概括、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差。④文言文阅读能力差,影响了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制约对问题的作答。⑤作答缺乏层次性,要点不明确,书写不规范。⑥准确使用学科术语的能力不强。

因此,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总体思路与要求是:以高考考纲为纲,以教材为本,包括教材中的阅读课、小字部分和注释也都要看,不能放过;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以长效热点、社会热点为素材,根据高考的特点与要求进行复习,切实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能力,从“单一知识型”备考向“科学全面素质型”备考转变。考生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都要做到深刻理解,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主要目标体现一个“综”字,考生要培养自己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能做到从线延伸到面;主要特点要抓住一个“热”字,考生要关注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必须牢固掌握;主要方法要围绕一个“专”字,对于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和各个热点专题进行专题训练;主要任务研究一个“真”字,多研究高考真题,分析命题的方式、特点及其规律,确定每个专题的复习重点。

二、研究《考试大纲》,明确高考要求

《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是对当年高考知识内容和要求的准确界定,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命题人必须遵循的基本“法规”。考生要准确把握《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所列考点及其指标体系,并把对高考考点把握的系统性、认识的准确性、理解的深刻性、应用的完整性,贯穿于专题复习的全过程。以教材基本内容的不变性,应对高考试题的可变性,才是最佳的选择。

因此,在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中,考生首先要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点,明确各考点的范围和能力层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或复杂问题简单化。考生学习和领会《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时要做到:①注意《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关于考试内容的规定,清楚哪些考点,与上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②认真学习《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的例证性试题,认真领会这些试题的命题考点,思考其解答的思路与方法。③重视使用《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的样卷,研究样卷可以缓解考生的压力,消除高考试题给人的神秘感。

同时,考生要进行解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宽度,提升实战能力,从示范题中、老师的讲解中培养分析、综合概括、比较思考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专题复习中,考生要系统把握《考试大纲》的理念,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应试技巧。

三、确立专题的复习目标

历史专题目标的确立,主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范围要求,在分析往年考题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历史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参阅《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制定的。目标中,要提示专题所包含的小的历史专题的线索及其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和要求,明确复习的方向。

四、梳理专题知识线索

以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知识范围为依据,根据各专题的特点,梳理出相对独立的几条线索,并就有关知识内容进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学科联系,建立知识迁移的网络,以加深认识。在知识梳理中,考生还应注意发现第一轮复习中的“知识盲点”,以便及时查漏补缺,在反复梳理中不断强化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强化多种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历史不断强化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问题等能力的考查。考生只有通过强化训练,才能对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才能逐步适应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才能明确高考的命题思路和方式,才能提高应试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必须选做适当训练题,培养和训练对各种类型试题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和技能;认真把握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提升审题、解题能力。

六、关注社会热点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主题时代性越发突出,所以复习过程中要把握时代脉搏,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的复习结合起来。

上一篇: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下一篇:税务师税务专员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