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律动活动教案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律动活动教案(通用14篇)

音乐律动活动教案 篇1

教学活动名称

《我们一起来跳舞》 教学内容:

复习本学期所学的舞蹈。教学目标:

1、能模仿老师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

2、能伴随音乐做出正确的舞蹈动作;

3、A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规定的舞蹈动作;

4、B组能在提示下模仿老师做出舞蹈动作;

5、C组学生能与老师配合,在家长辅助下完成舞蹈动作。教学重点:

能模仿老师的肢体动作。教学难点:

跟随音乐节奏做出舞蹈动作。教学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学生站姿纠正。

2、师生问好,小朋友互相问好。

3、运动前准备活动:手腕活动。

二、主要活动

1、练习舞蹈《春天天气真好》 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做舞蹈动作;

教师纠正那个别学生不正确的动作,并作强化练习; 重复一次舞蹈。

2、练习舞蹈《小小蛋儿把门开》

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做舞蹈动作;

教师纠正那个别学生不正确的动作,并对个别动作作强化练习;

3、练习舞蹈《数鸭子》

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做舞蹈动作; 强化练习不正确动作; 重复一次舞蹈。

4、复习舞蹈《小毛驴》

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做舞蹈动作;

教师纠正那个别学生不正确的动作,并作强化练习;

5、舞蹈《放学歌》

准备音乐;

教师与小朋友一起跟音乐做舞蹈动作; 对重要动作强化练习; 让一个小朋友独自表演舞蹈。

(依小朋友课堂表现,适当调整来练习舞蹈的顺序,先练习小朋友比较感兴趣的舞蹈。

三、总结、巩固

音乐律动活动教案 篇2

一、带领幼儿进入实际的情境中去亲身感受

在刚入园不久的幼儿学习“打鼓、吹号”这一模仿动作之前, 我们先让幼儿观看本园哥哥姐姐们为庆祝国庆而练习打鼓、吹号的活动, 幼儿会对哥哥姐姐的这一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 看得非常认真、仔细。待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 再教他们做打鼓、吹号的动作。这些孩子由于进入了生活的情境, 有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在头脑中留下了鲜明、深刻的表象, 因此在随音乐做这些动作时, 就能创造性地用各种方式富有感情地表现出来。

二、观察实物的动作

在教幼儿学小鱼游的动作之前, 我先让幼儿观察活动室里鱼缸中的金鱼是怎样游的, 幼儿观察后有的说:“鱼游水没有声音。”有的说:“小鱼用翅膀在游。”到了音乐课上, 我说:“一会我当捉鱼的人, 你们当小鱼, 小心别被我的网捉住呀!”接着让幼儿先听音乐, 然后自己随音乐做小鱼游。这时大部分幼儿都自发地把手放在身体的两侧, 或垂在下面, 两手前后摆动。名航小朋友用游泳动作表示鱼在水中游, 澜波小朋友用碎步轻轻地跑动, 还特地跑到我面前说:“小鱼游是轻轻的。”幼儿们用的都是小小的跑动步子, 没有一个是跳跃前进的, 因为他们所观察的金鱼都是轻轻地、无声地、自由自在地游动的。这一观察活动对他们进行小鱼游这一模仿动作起了极大的影响, 使他们在身体活动的同时, 头脑里也有着丰富的思维活动。

三、用实物演示动作

在教“敲锣、打鼓、放鞭炮”这一模仿动作时, 我除了先给幼儿观看及倾听鞭炮的响声外, 还有意识地左手提着一面锣, 左臂夹着一个小鼓, 一边慢速地敲着锣、咚咚咚咚快速地打着鼓, 一边走到活动室, 以造成热闹的气氛, 从而引起幼儿的注意。等到上音乐课时, 弹着“敲锣、打鼓、放鞭炮”这一模仿动作的曲调时, 我眼睛看着琴上的锣与鼓, 提问幼儿这是什么。经过我的暗示, 幼儿很快联想到了刚才老师敲锣打鼓的情景。从这以后, 再用这样一些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做模仿动作时, 幼儿脑子里的表象就会起积极的作用。

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 以获得亲身体验

幼儿对摘苹果的模仿动作很感兴趣, 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做出手腕转动、摘下果子的动作, 我组织幼儿亲自采摘园内成熟的水果, 从而使他们有亲身的体会。同时, 为了让幼儿能把手指张开, 用张大的手指做摘苹果的动作, 我把大苹果依次放到每个幼儿的手中, 给他们机会, 让他们尝试摘苹果手指要张大到什么程度。

浅析幼儿音乐律动活动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35-02

律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在幼儿园日常的律动中,老师往往顾此失彼,或过多重视幼儿技能技巧的训练,习惯采用“示范―模仿―练习”这样一种机械模仿的固定模式;或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注重了幼儿的创造性,但忽视了对音乐的感受,不能很好的把握动作和音乐旋律、节奏的结合,教学现场往往杂乱无序,使律动成为幼儿模仿动作创造动作的一个载体。因此,提高律动活动的有效性是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富有音乐气息的学习环境,初步感受音乐律动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适宜的音乐教育环境,既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完成教育目标达到教育效果必须的途径。笔者认为,创设富有音乐气息的学习环境,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创设真实情景,让幼儿感受活动意境。

让幼儿参与真实的情景创设,感受韵律活动意境。如,韵律活动《小树叶》前,可以让幼儿参与讨论怎样创设一个秋天的情景,他们建议用小树叶来装饰,一起绘画小树叶、剪下来,用绳子串在一起,挂在活动室里,跳舞的时候孩子们看着自己装饰成果,马上就融入到了《小树叶》的韵律活动意境中。

其次,创设生动道具,增加幼儿的活动兴趣。

制作幼儿韵律活动道具,不仅可以加强韵律活动效果,渲染韵律活动氛围,丰富幼儿表现手法,增加幼儿韵律活动的美感,而且可以增加幼儿的活动兴趣。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情境创设、材料上下工夫,以情景性的语言来引导孩子,创设相匹配的情境道具,如:律动活动《小兔和狼》我们不仅要创设森林的场景,也要引导幼儿一起制作做小兔和狼的头饰,幼儿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头饰可以更积极的参与到律动活动中。当律动活动结束了,我们将这些道具投放到表演区,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道具进行创造性的表演,这样可以更好的丰富幼儿的律动活动内容。

最后,一日生活皆律动,让律动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律动音乐,并将其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让律动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从早晨来园一直到下午离园,教师都要见缝插针的努力做到让适宜的音乐律动浸润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让幼儿在玩中感受律动,学习律动。

二、从情感入手,充分欣赏、感受音乐

幼儿对艺术的酷爱都是从情感出发的,他们对艺术活动表现出的兴趣都是浅层次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转移、波动。提到律动教学,老师的眼前自然地展现出孩子们翩翩起舞的情景:小鸟飞、小兔走、小鞋子跳舞、扭秧歌……看见孩子们整齐、优美的动作,老师的脸上绽开了笑的花朵。其实,在律动教学中,一味追求这样的效果往往会导致教学的注意力偏重到动作上去。

三、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陈鹤琴先生说:幼稚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技能。需引导幼儿在艺术的环境中,有兴趣的与环境发生互动,充分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的能力。游戏教学法, 改变了以往幼儿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学习动作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它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创设游戏的氛围和情节,让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种教学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对韵律活动参与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易学、易记、易接受,让我们的韵律活动中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韵律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

四、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

幼儿期是幼儿创造力的萌芽,音乐活动本身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能力的乘积。也就是说:不依常规,运用想象、联想、直觉或类推,寻求多种方案的思维方式。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经说过:“每一个儿童都具有音乐的才能,问题仅在于通过音乐教育要尽量发展它和培养它。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音乐是美的,音乐是快乐的,应该让孩子们在美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更美的音乐。他提倡身势动作,抓住了孩子好动的原理,以节奏为基础,从通过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起步。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根据身体动作用音乐的音响来表现的教学,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巧妙的用身体动作将音乐与动作结合起来。

总之,音乐教育是改善幼儿心理品质,促进幼儿智能发展,增强幼儿身体健康,丰富幼儿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需要音乐,没有音乐的幼儿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音乐它可以鼓舞人,给人以灵感和力量,虽然只是简单的律动,也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教育部颁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音乐教育》 许卓娅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在音乐环境中培养幼儿音乐的兴趣》 谢春荣 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

小班音乐律动《大鹿》教案 篇4

本资料由幼教廖老师分享,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一零一四四八二八四一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并理解歌词,尝试演唱歌曲《大鹿》。

2、运用反复倾听一一判断一一检核和借助图谱记忆歌词的方法,梳理、记忆、理解本首歌曲的歌词内容。

3、与同伴共同体会闯关游戏与学习的乐趣,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初步熟悉旋律、理解“咱们手把手挽牢”的含义,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1)进入教室,请幼儿自由选择一个空地原地站好,双手叉腰。

师:请小朋友们在场地内寻找到一个①不碰到别人也不让别人碰到自己的地方②双手叉腰③站好(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一次提了三个要求,目的培养幼儿的倾听、理解及执行能力。同时训练幼儿的空间感)

师:小朋友们好,我是周老师,今天和你们在一起我特别高兴,非常想和你们交朋友,周老师和你们交朋友的方式就是和小朋友玩游戏,游戏名字叫“咱们手把手挽牢”,(教师与一名幼儿挽手,幼儿集体理解和说出游戏的名称)玩过这个游戏咱们就是好朋友了,现在请小朋友双手叉腰原地不动,让咱们一起游戏吧。

(2)玩“咱们手把手挽牢”游戏。

幼儿原地站好,双手叉腰,教师随乐在幼儿之间走动与幼儿做游戏。(音乐有旋律无歌词,两遍)

(3)幼儿在教师提茼摆好的半圆形排列的座位上坐好,准备学习歌曲

2、学习新歌:(在多次的倾听演唱过程中熟悉旋律、准确辨别歌词内容、尝试快速记忆)

(1)讨论学习的方法

师:这首歌真好听,可是周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不会唱这首歌,咱们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学会它呢?(师幼讨论)师:这首歌周老师虽然不会唱,但是我在以前学习新歌时知道一些小窍门,就是在学习一首新歌时可以用多听和跟着哼唱的方法来记住歌曲的旋律、用画图看图谱的方法来记住歌词,也就是需要闯过记准歌词和熟悉歌曲的旋律两个难关才能把一首新歌学会,今天咱们也来玩玩闯关游戏,把这首新歌学会,有信心吗?

(2)第一关:猜猜有谁?

①教师出示第一关闯关图示,师幼共同闯第一关:猜猜有谁?再次倾听歌曲,仔细听听歌曲里都唱到了谁?找到三个人物角色。(第一关问题的设置是考虑到这首歌曲故事性较强,歌词内容含量较大且整首歌曲无重复性歌词出现,幼儿的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将问题进行了有难度梯度的设计,第一关问题指向寻找故事的基本线索,减少幼儿的学习负担,初步理解歌词内容)

②听完第一遍歌曲后,请幼儿回答第一关问题:猜猜歇曲里都唱到了谁?

③教师引导幼儿参照闯关图示验证答案,如果答案不正确,就请配课教师再次演唱歌曲,幼儿再次寻找答案

④幼儿再次回答问题,并验证是否正确。

(3)设计闯关胜利的手势

师: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一关,来设计一个闯关后庆祝胜利的手势吧。(用动作和口号来激励幼儿积极参与下面的活动)

用设计好的手势来庆祝闯关成功。

(4)第二关:说准歌词

①教师向幼儿介绍闯第二关的规则:(1)说出每句歌词的内容(2)答案要和歌曲中唱的一字不差。

②尝试闯关

(a)出示歌曲的图谱,配课教师弹唱歌曲,执教教师指图谱,幼儿认真倾听歌曲。(b)幼儿尝试根据图谱准确说出所听到的歌词,并在执教教师的引导下向配课教师寻求验证。

(c)教师提出降低闯关难度的建议:我们可以先找第一段的歌词,再找第二段的歌词。(听的方法:要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了解听的任务、记忆及再现、理解分辩、反复核实、确认)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自己学歌的心得:保持安静、听清任务\、专心听、努力记忆。

(d)找准第一段歌词:执教教师与幼儿一起反复倾听配课教师演唱歌曲第一段,并向配课教师寻求验证。(在反复倾听与记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逐渐掌握倾听的技巧)

小班音乐律动教案《汽车嘀嘀》 篇5

活动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红绿灯,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

2、能感受音乐中开始和停止的变化,辨别不同的表现方式。

2、初步创编动作,有序开车,做一个文明的小司机,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会听音乐玩开汽车的游戏。难点:辨别开始、停止的音乐并创编简单动作。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汽车,知道红绿灯 物质准备:奥尔夫音乐《开始和停止》、PPT、红绿灯指示牌、呼啦圈若干

小班音乐活动:律动《汽车嘀嘀》

活动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红绿灯,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

2、能感受音乐中开始和停止的变化,辨别不同的表现方式。

2、初步创编动作,有序开车,做一个文明的小司机,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会听音乐玩开汽车的游戏。难点:辨别开始、停止的音乐并创编简单动作。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汽车,知道红绿灯 物质准备:奥尔夫音乐《开始和停止》、PPT、红绿灯指示牌、呼啦圈若干

小班音乐活动:律动《汽车嘀嘀》

活动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红绿灯,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

2、能感受音乐中开始和停止的变化,辨别不同的表现方式。

2、初步创编动作,有序开车,做一个文明的小司机,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会听音乐玩开汽车的游戏。难点:辨别开始、停止的音乐并创编简单动作。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汽车,知道红绿灯 物质准备:奥尔夫音乐《开始和停止》、PPT、红绿灯指示牌、呼啦圈若干

小班音乐活动:律动《汽车嘀嘀》

活动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红绿灯,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

2、能感受音乐中开始和停止的变化,辨别不同的表现方式。

2、初步创编动作,有序开车,做一个文明的小司机,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会听音乐玩开汽车的游戏。难点:辨别开始、停止的音乐并创编简单动作。

音乐律动活动教案 篇6

喜欢音乐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听到音乐便能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相应的身体反应。因此,从音乐入手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是“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本次活动,利用图片以及打击乐器帮助孩子感知和认识节奏,注重音乐对幼儿的整体影响,重视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运用语言节奏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重视从节奏入手,让幼儿领略音乐欢乐的气氛。

活动目标:

1、大胆用肢体、绘画和人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创意。

2、能协调一致地用人声和乐器合奏。

3、认识天气符号。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协调一致地用人声和乐器合奏。

2、难点:协调一致地用人声和乐器合奏.活动准备:

雪铃、沙锤、手鼓、铃鼓,天气符号,A4纸若干。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创意肢体游戏

(1)幼儿念“我变我变我变变”,开始随节奏自由走动,在最后一拍要变成一个雕像。

(2)教师念“我变我变我变变,我变我变我超人”,幼儿听到“超人”以后便要做出超人的`动作。

(3)教师替换“超人”变几种其他的造型。

2、用符号表现天气现象

(1)说天气。

提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们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这些天气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2)用简单的线条设计天气符号。

将幼儿分成四个组,请每位幼儿分别在A4直上设计:太阳国、雨国、雷国、风国。

3、用人声、节奏表现四种天气现象.(1)设计太阳国的声音、节奏如:刷啦 啦

(2)设计雨国的声音、节奏如:淅沥 淅沥

(3)设计雷国的声音、节奏如:轰 轰

(4)设计风国的声音、节奏如:呼-呼-

4、人声合奏

(1)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代表一种天气,教师手拿四种天气符号,不断更换,幼儿看教师手中出现的天气符号念奏。

(2)教师操作天气符号卡,由一种天气开始,每组人声逐渐加入,在逐一减少。

操作方法:将四种天气符号卡放在黑板上,旁边画一个方形,告诉幼儿那个天气天气图卡放入方形中那组发声。

先放一种天气符号,教师念预备拍:one two reday 幼儿开始念奏。

逐渐加入天气符号卡,提示幼儿卡片未拿出,声音不能听停。

(逐渐拿出符号卡,人声逐渐减少到最后消失。)

5、为四种天气现象配乐器

(1)出示雪铃、沙锤、手鼓、铃鼓,请幼儿将乐器与图对应。

太阳国--雪铃 雨国--沙锤 雷国--手鼓风国--铃鼓

6、乐器合奏幼儿分组取乐器,按教师指挥进行多种形式的合奏。(操作方法同人声合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在乐中学,在玩中做,增强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了与天气相关的科学现象和常识;在播报天气中,幼儿进一步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活动前,我自制了与天气知识有关的课件和学具(天气图像卡),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丰富的操作材料,精心设计提问语并在活动中适时投放材料,有效增强了幼儿对天气预报的兴趣。他们表现得积极活跃,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加关注天气情况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影响,还能尝试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活动过程中“分组合作操作学具”的环节,促使幼儿通过分工与合作,学会搜集天气信息,看图中的气温表,用天气标志进行记录。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更多了,融洽的探索氛围也促进了幼儿谦让、坚持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大班音乐律动教案《天气王国》含反思】相关文章:

1.大班音乐律动说课稿

2.大班音乐律动《伦敦桥》优秀教案

3.大班音乐教学反思

4.大班音乐律动《小黄鸭减肥》教案

5.大班天气预报教案

6.大班社会教案《我的牙掉了》含反思

7.大班社会教案《爱小鸟》含反思

8.大班安全教案《人的呼吸》含反思

音乐律动与游戏的奇妙之旅 篇7

一、听赏律动

在熟悉音乐的过程中, 逐步引导幼儿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 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 既能帮助他们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 又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让他们投入到音乐意境中。我最常用的是奥尔夫的音乐教学, 音乐内容鲜明、有特点, 幼儿能较好地从游戏中感受音乐的乐趣, 十分受用。

案例:音乐游戏《开始和停止》

(一) 导入。

1.音乐律动中带着幼儿入场。

2.谈话 :通过谈话启发幼儿发现生活中的 “开始和停止 ”的事件。

(二) 基本部分。

1.感受音乐

师:听完这个音乐, 你觉得它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表现音乐

(1) 拍手

师:当音乐开始时我们拍手, 音乐停止了我们怎么样?

(2) 烧菜

师:现在我要先点起火苗, 火苗用什么动作表示呢? 如果音乐停了, 那么该怎么办?

(3) 开汽车

师:你们见过爸爸妈妈是怎么开汽车的吗? 手怎么样? 脚怎么样?

(三) 结束。

评析:小班孩子对音乐的概念是十分模糊的, 每个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 甚至天马行空, 我们遵循理解、信任的原则, 让孩子自由发挥, 从中感受他们的变化, 在多次游戏中孩子们慢慢掌握了, 游戏时更出彩。老师也投入参与, 与他们一起玩, 不仅作为一个引导者, 而且作为一个支持者, 与他们一起成长,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快乐。

二、感受律动

幼儿律动教学跟舞蹈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都是把音乐感受和身体运动密切结合,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律动和音乐的语言同是情感的语言。因此, 把舞蹈掺入律动中, 把设计重点放在分析教材内容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特点设计。

案例:音乐游戏《筷子舞》

大班阶段, 可以选择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音乐, 以及情绪健康向上、活动轻快的音乐。

(一) 创设情境。

观察画面, 感知蒙古人的快乐。

师:他们在做什么? 为什么他们要跳舞? 你们感到幸福的时候你想干什么?

(二) 学习舞蹈。

师:你们看, 这是什么? 蒙古的小朋友就是用这样的筷子舞蹈的, 你们想看看他们是怎样舞蹈的吗?

1.幼儿在圆圈上学习筷子舞的基本动作。

2.探索对称动作, 并随着音乐练习。

3.学习交换队行。

(三) 创编动作。

师:除了我们做的这些动作外, 你还能做什么动作?

在创编过程中, 加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积累经验, 在创编中尽情发挥。

评析:在律动教学中, 提供适宜的歌曲十分重要, 在教学中音乐是比较明显的, 每个段落孩子都能区分清楚。在情境下孩子能尽情投入到学习中, 大班孩子表现这个动作其实不难, 但是队形的变化、配合是很考验孩子的。最后让幼儿自由创编, 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表情, 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和表现点, 将自己的经验和幼儿经验相融合, 有选择地对他们稍加点拨, 从而扩展新的动作。

三、身体表现

我们将音乐律动改编成许多律动游戏, 使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体验、感知、表现音乐, 接受美的熏陶, 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案例:音乐游戏《小猴摘果子》

(一) 出示图谱, 导入活动。

师:秋天到了, 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知道有哪些果子成熟了吗? 猴王看到了就想举办一个采摘大会。猴王说, 只要根据邀请函里的图谱学会跳舞, 就能参加采摘大会, 你们想参加吗?

(二) 分析图谱, 学习跳舞。

1.教师示范

师:你觉得图谱上的符号可以做什么动作呢? 你们仔细看看我跳的动作能在图谱上找到吗?

2.分析图谱

师:你们在图谱上找到我做的动作了吗? 什么符号我是做什么动作的?

3.学习跳舞

师:我在最后拍好手之后有一个造型, 请你也想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好吗?

(三) 介绍规则, 组织游戏。

师:我们休息休息, 玩一个游戏, 分享劳动果实。

1.组织幼儿围成圆圈, 介绍“传拿水果帽”的规则。

2.组织游戏《传帽子》。

(四) 结束。

评析:音乐鲜明具有特点, 易于幼儿接受, 通过尝试模仿和创编猴子摘果子、爬树等动作, 鼓励幼儿在快乐环境中, 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 用肢体动作大胆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力。活动中孩子们的小脸上始终荡漾着快乐的神情, 通过这样的律动, 我了解到了任何活动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上, 运用丰富有趣的肢体语言传达给幼儿, 再融入音乐中。

音乐课堂中的律动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律动

在低年级教学中,音乐主要以唱歌为主。它包含了律动、表演、音乐游戏、集体舞四大类。“律动”对学生很有启发性,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节奏有认识,能协调学生的动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我就阐述一下低年级律动教学。

一、律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儿童心理特征是好动的、好奇的,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对有创新的动作给予肯定。如,在教唱《我和星星打电话》时,如果让学生夜晚看到星光的感受带到课堂,学生就会产生非唱而不能言的欲望,用歌声唱出星星的美好;再参照图片,教师做一些示范动作,学生就会喜爱,那么学生也就有自己的想象动作,边唱边舞,更加喜爱这首歌曲。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心里得到满足。

二、应注意节奏训练,强化学生的协调性

律动以节奏为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感兴趣的,他们喜欢边唱边舞,爱显示自己,也喜欢随着节奏晃动身体。在唱歌教学中,为了掌握节奏速度,教师会用手轻击桌面,使学生掌握节奏,让学生了解节拍的变化规律。如《法国号》一课,这是一首3/4拍歌曲,为了使学生了解3/4拍的强弱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拍肩拍臂、打击乐器的方法来感受,并且每小节晃动一下身体。先开始,学生的模仿能力差,总有部分学生动作不协调,节奏与歌曲不一致。通过唱、律动相结合的反复练习,学生既学会了唱,又感受到了节拍的强弱规律。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性必须是从学生自身迸发出来的东西,教师要为这一动机去创设易于创造性的活动环境,用活动的示范来刺激学生。例如,在教学欣赏课时,学生边听边自由地想象,有时还模仿动作,甚至有些学生还能够编出一些动作。这些都说明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多彩,从而使他们有了创造力。

总之,律动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乐感,在拍打节奏中发展听觉,在美妙的情境中发展思维、想象,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最终达到升华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张冬梅.谈谈“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03).

幼儿园音乐律动教案1拍蚊子 篇9

一、目标:

1.掌握拍蚊子这个动作,认识词语【蚊子】、【拍蚊子】。复习

已学单词:足球、兔子、小车。

2.认识句子:【谢谢——不客气。】

3.培养幼儿感知音乐律动的能力,并训练其反应能力和耐心。

4.培养幼儿学习中文活动的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中文。

5.培养幼儿助人为乐的品格。

二、重点:

1.培养幼儿的汉语兴趣和理解音乐律动的兼顾。2.生词和句子的认知理解以及扩展。

三、准备:

1.图画两张:A小男孩正在有玩具的房间哭,头顶还飞着蚊子;B小男

孩睡着了。

2.字卡:蚊子,拍蚊子,玩具。蚊子拍一个。自制蚊子小贴图。3.幼儿有一定的汉语词语经验。4.音乐:奥尔夫音乐活动——拍蚊子。

四、过程:

【一】

导入

1.拿出画好的图片,告诉幼儿:“我的弟弟给我打电话了,他说他很难过,老

师要请你们看一看。”展示图片。2.提问,请你说一说为什么他会哭?

幼儿观察图片讲述原因,引导幼儿说出已学的足球,小车,兔子,再发现蚊子。

3.我的弟弟才3岁,他不知道怎么办,我们帮帮他好吗?

【二】

1.拿出卡片:教幼儿认识蚊子和拍蚊子,并配以动作。2.教师请事先在自己手心画一只蚊子或贴一只蚊子。3.播放音乐:a 根据音乐律动做动作,拍腿和拍手···

b 带领幼儿去【找】蚊子,并拍蚊子。在拍蚊子的时候要大声

说:拍蚊子。音乐重复两遍。

4.你们拍到蚊子了吗?看一看老师的手心。我拍到了。继续教习词语:蚊子

和拍蚊子。

5.在黑板上画上蚊子和其他昆虫,先教幼儿区别和认识他们,然后开始玩游戏:我拍我拍我拍拍拍拍拍。

【游戏】

1.)把幼儿分成3组,根据幼儿人数,每组抽取幼儿进行,教师说口令幼儿做动作。

2.)教师说:拍蚊子,拍蚊子,拍拍拍拍拍;拍苍蝇,拍苍蝇,拍拍拍拍怕··· 3.)加快语速,随意说几组昆虫,让幼儿拍,如:蚊子蚊子苍蝇等。幼儿要依次拍到它们。

6.完成游戏,评出优胜并奖励蚊子贴贴。再一遍韵律活动,并为每一位幼儿贴上蚊子。

【三】

1.结束活动:a 拿出小男孩睡着的照片:蚊子全部拍完了,我的弟弟很开心,他说谢谢你们的帮忙:谢谢。

引导幼儿回答不客气。再做相应的情景练习。2.延伸:

a 进一步教授礼貌用语,并进行情景联系,扩展孩子的应用范围。

b 可进一步讲解各种昆虫,做有趣的综合课内容。

c 可做课前热身动作的延伸:拍手,拍腿,拍肩等。

自我评价:在活动过程中孩子的参与性很高,对当中参杂的中文词语无排斥

音乐律动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秋天美丽景色的情感和乐于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2、会用肢体动作表现秋叶飞舞飘落的情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初步分辨音的不同,并能作出反应。

4、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5、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活动准备】

1、课件:观察秋天的落叶,知道秋天到了,树叶有的变黄,有的变红都落下来了。

2、小树叶每人二片。

3、用乐器演奏的刮风声音(钢琴刮奏的声音)

4、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秋天的课件。(边看图片,边引导并有节奏的朗诵)

1、提问:“小朋友们,刚才那首诗好听吗?”

2、师:它有个一好听的名字叫《秋天》,老师把它变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并运用动作表现。

1、教师清唱2边,幼儿倾听。

2、钢琴伴奏2边,幼儿倾听。

3、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跟教师学唱歌曲。

三、学习分辨和表现音乐节奏的快慢。

1、请幼儿猜想:秋叶跳的很欢快时,会是什么样的?

2、钢琴节奏的快慢,来感受风的大小。

3、幼儿听音乐集体表演。

四、《大风和落叶》的游戏。

1、每个孩子带上树叶,引导幼儿把自己想像成一片小树叶,幼儿边唱边用动作表现落叶。

2、钢琴节奏快慢,初步分辨音的不同,并作出反应。

孩子听音乐想象自己是一片落叶,当听见大风声音时赶紧抱在一起。

3、听音乐玩2-3遍。

五、活动结束。

案例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们小班《落叶飘飘》主题中的一个音乐活动,活动基本上让孩子在歌曲的旋律中做小树叶飘的动作。为了让小班小朋友想出不同的飘的动作,我事先铺垫了经验,让孩子室外观察小树叶飘的动作。孩子们有了前期的经验,表现的比较好,有的是左右飞、转圈圈飞等等。飘好了,小树叶累,你觉得它会在哪里休息?问题一提出课堂氛围马上又很活跃,孩子说地上、水中、房子上等等,这次活动我也出示了图谱让孩子把一首难懂的歌词简化,孩子学唱部分还是记得比较牢的。这次活动的设计比较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在活动中玩的很开心,在玩的过程中轻松的学会了这首歌曲。

巧用体态律动让音乐灵动起来 篇11

关键词:体态律动;巧用;灵动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达尔克罗兹1902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要求学生把身体的各个部分作为乐队中的各个乐器声部,通过身体来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等音乐要素,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把听到的音乐用肢体律动再现出来。”它唤醒了音乐原本的感觉,它是瑞士音乐作曲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中最有成效的一部分,是达尔克罗兹学说的核心。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着挖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最原始、最自然的音乐感受与学习音乐相融合,让学生用身体和心灵去感受、表现音乐的节奏和节律,这种音乐伴奏下的身体动作是一种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身体律动,这种身体律动充满了音乐与韵律的动感之美,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孩子们被禁锢的身心得到了释放,一听到音乐就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律动起来,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宽松、灵动的课堂。下面浅谈我在音乐知识、歌曲教学、音乐欣赏、即兴音乐活动四个教学领域方面探索体态律动教学研究的做法。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达到“从听入手,动在其中,激发情感,培养素质”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孩子们聆听音乐好习惯的养成。在学生熟悉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按音乐节奏和韵律运用点头、拍手、踏脚、跑跳、画圈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律动动作。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更形象生动地理解音乐作品,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欲望,让听觉系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释放。

一、巧用体态律动,让枯燥的音乐知识灵动起来

体态律动是利用人体动作来感受、表现音乐的过程。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常会随着音乐的行进而摇晃身体,这就是人体对音乐的最初反应,表达着人们对音乐的最初感受,这也正是音乐律动的本源和学生参与律动的基础。当音乐知识遇上了体态律动,学生更为直接、形象地体验音乐中的节奏、节拍、时值、强弱和音色等音乐要素,使学生轻松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多方面的、基本的音乐能力。原来学生最怕上音乐课,老师机械地讲解乐理知识,学生恨不得直接省略跳过,畏惧学音乐知识,感觉枯燥无味,巧妙地把体态律动带入课堂之后,原本枯燥的音乐知识也灵动起来,课堂景观自然有了改观。例如在《这是什么》这一课中,需要教学生认识掌握“X XX X— X.X”节奏时,我通过在音乐中师生围成圈巧妙运用体态律动中的走、跳、滑步、转圈等让学生在自然体验中掌握和辨别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等;有时通过弹手、摆手等让学生看着老师即兴的变化念出“Ta-、Ta、TiTi”,孩子们反应相当敏捷,也很感兴趣,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反应力;识谱教学也是学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音高位置,好多学生摸不着头脑,在教音的高低时,我巧妙通过垫脚尖、登山、蹲、走及配合科尔文手势跟进让学生在体态律动中把枯燥的音符通过趣味游戏体验,让枯燥的音乐知识灵动起来,这一切来源于生活、充满生命力,它不是机械、死板的,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很符合孩子们玩中学的特点,学生学得轻松,他们自然很愿意成为教师的合作者,而不是教师的旁听者。

二、巧用体态律动,让平淡的歌曲演唱灵动起来

达尔克罗兹特别强调,音乐课最重要的作用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的本能需要。通过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是增加学生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我在课堂上,巧妙地把体态律动运用到歌曲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体态律动的参与、体验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演唱时唤起学生内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体会更细腻、歌声更优美,让音乐灵动起来。例如,在演唱歌曲前我会让学生的脸部边照镜子边做脸部和身体的律动,这是演唱时的前奏曲,主要目的是打开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演唱,会发自内心感受歌曲的情感,孩子们在演唱时会更自如、更投入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及内涵,让音乐灵动起来。如,在学唱歌曲《这是什么》时,我一直让学生巧用手做时钟摆动的节奏律动,感受时钟机械行走的声音力度,为前两乐句的演唱巧妙解决了学生会拖拉、松散的声音,因为有生活体验,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唱好了这两乐句,并通过用手的律动做钟摆摆动时“当当当”的动作;通过手敲击时位置的不同,轻而易举地把SOL宝宝的音高低位置唱准了,这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学得轻松,没压力,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后两乐句附点八分音符的学习,为了简化复杂的曲谱,我让学生用体态律动边念着歌词边画弧线的方式解决了附点八分音符,这个方法教附点解决起来简单又有效果,孩子学起来容易,老师教起来轻松。因巧用体态律动让这首歌曲演唱起来生动形象,孩子们完全投入在其中,这是我们教师最喜欢看到的课堂景观。

三、巧用体态律动,让模糊的音乐欣赏灵动起来

体态律动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地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发展。当音乐作品遇上体态律动,让音乐回到了它的本源,孩子们用耳朵去聆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用表情和形象的动作去表现音乐作品的立体形象,这样欣赏音乐的效果不言而喻。过去还未接触体态律动等新的教学理论研究时,音乐欣赏课是一种教师传统讲解式的欣赏教学,孩子们课堂上获得的是来自他人转述、提示后获得模糊的概念化的音乐感受,孩子们似听非听,似懂非懂,这样的音乐欣赏课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久而久之孩子们对音乐欣赏就不是很感兴趣。自从音乐欣赏课将音乐课程新理念和体态律动融入课堂之后,音乐欣赏课堂变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全身各个器官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单簧管波尔卡》欣赏教学时,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不喜欢一味灌输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听明白,我尝试了在音乐欣赏中巧用体态律动和图形谱等来体验音乐作品,每个乐段运用不同的动作来感受音乐形象,让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清晰地分辨不同乐段及它的音乐形象,让音乐灵动起来,孩子自己又悟出音乐的曲式结构,这个过程都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孩子们的身体律动体验获得的,教师不需要多余、枯燥的讲解,学生学得明白,老师教得轻松,这样轻松的欣赏教学孩子们乐于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巧用体态律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以新颖多变的教学模式授课,也可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音乐、倾听音乐、表现音乐,让音乐灵动起来,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达到“从听入手,动在其中,激发情感,培养素质”的教学目的,让孩子们沉浸在音乐世界里。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

[2]吴斌.中国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6.

音乐律动活动教案 篇12

一、让学生乐起来

小学音乐课堂上, 如果一味地跟孩子们讲授乐理知识, 一味地教唱几首儿歌, 一味地分析调式调性等, 那么他们就会觉得非常的枯燥和乏味, 更遑论对音乐课的兴趣。其实, 大多数音乐作品都带有故事情节, 其中必定少不了角色;而每一段极富特色的音乐, 就是一个角色的BGM (背景音乐) 。如果让学生亲自去扮演其中的角色, 不但对乐曲加深了印象, 提高了上课的情趣, 让他们“乐”起来,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扮演中了解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 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如教授《龟兔赛跑》一课, 如果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小动物, 并设置开运动会的情境, 学生必定会兴趣高昂, 热情高涨, 一个个都会把歌曲的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都会成为热心的演员或观众, 课堂的气氛就会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 教学效率不高也难。

二、让学生动起来

律动实际上也是一种肢体活动, 音乐是律动的灵魂。小学生特别是刚刚入学的新生, 天性活泼, 上课时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特别好动好玩。那么在音乐律动教学中,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其对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 一定不能让他们仅仅停留在聆听层面上, 要让他们伴随着音乐动起来。如在教学演唱歌曲《学我做》时, 就应该根据歌词“学我唱歌、学我打鼓、学我指挥、学我跳舞”设计律动。这是一种很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音乐活动。在音乐律动教学中, 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编排一些有趣的动作, 弥补教学上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音乐感受力。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胆量,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在教学中, 我注意经常设计和编排一些非常简单而又有动感的律动教学, 并不厌其烦地陪着学生一起, 边按节奏念歌词, 边做点头、摇头、拍手、扭腰、点踏、转圈等简单动作。通过多维度、多方式的互动, 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表现,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还有一点要提醒我们身为教师的注意:让学生动起来, 要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要做到动而不乱, 动中有节, 动中有序, 能放能收, 开阖自如。

三、让学生想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 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以创造性的发挥, 当然更能让孩子们有想法地律动起来。

现在, 全国各地都在探索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鉴于此, 那么小学的音乐教学就不应单是专业艺术教学, 而是要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发现他们的天赋, 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创造能力, 从而使学生享有一个多方维度的完满的精神世界。在律动教学中, 不仅要引导学生“听”起来、“动”起来、“乐”起来, 还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起来。并把听到的音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律动表现出来。可能有人认为这要求过高。其实一点都不。比如, 教唱歌曲《在农场里》的时候, 我总是设法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 引导他们想象小鸡、小猪等那些小动物的声音和习惯性的动作, 来加强对歌曲的理解和演唱。这样使他们做到了“四动并举”, 就是动口、动手、动脚、动脑, 兴致勃勃、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 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律动活动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并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的洗手帕的动作来表现。

2、通过洗手帕活动,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准备材料:《洗手帕》磁带、钢琴、手帕

活动过程:

1、复习律动《小蜻蜓》,进入活动室。

2、出示手帕,教师演示洗手帕的方法。(讨论:手帕脏了怎么办?可以怎样洗?)

3、欣赏音乐《洗手绢》。帮助幼儿熟悉乐曲旋律,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的变化(讨论: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音乐又轻又慢时可以怎么样洗手帕?)。

4、请幼儿分段听音乐,练习两种洗手帕的动作。

5、鼓励幼儿边听音乐边完整的洗手帕的动作。

6、启发幼儿在乐曲末边说“晾起来”边做相应的动作,表现出劳动后的愉快心情。

7、与幼儿一起做《小兔和狐狸》的音乐游戏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洗手是幼儿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活动中,我先让幼儿来示范如何正确洗手,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做到先卷起袖子,然后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并告诉老师不能玩水。结合动作,幼儿较容易地学会了儿歌,而且能边唱念边表演,效果很不错。但在之后的实践环节中,有的幼儿没有老师的提醒就又开始了玩水,可见,不玩水的行为个别幼儿还是不能控制好自己,需要老师的随时提醒。当然,在一次活动中就想改变幼儿玩水的坏习惯,确实不可能,这需要老师在平时对引导多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使幼儿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

小班音乐律动教案《洗手》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848字。

相关文章

《小班儿歌教案《大苹果》》:小班儿歌教案《大苹果》适用于小班的儿歌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幼儿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鼓励幼儿大胆朗诵,准确发音,如“是”“先”“脏”“手”等,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儿歌《大苹果》教案吧。

音乐律动活动教案 篇14

一、活动目标

1、在感受音乐结构的基础上,探索用乐器表现三种不同的节奏型。

2、知道使用图画可以帮助自己掌握并表现音乐

3、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作,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4、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5、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杂技表演》(抛接球、转呼啦圈、顶酒杯)。

2、《巡逻兵进行曲》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3、打击乐器铃鼓、碰铃、圆舞板,投影仪、教棒。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三种不同的节奏型。

教师用教棒指投影仪“抛接球”,引导幼儿探索乐曲A段节奏型。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你们看杂技表演,第一个节目叫“抛接球”,我来唱乐曲,你们来为图上的杂技演员拍手。待幼儿拍完后问:你们拍了几下?有什么依据?

教师指投影图“转呼啦圈”,引导幼儿探索B段的节奏型。

师:接下来请欣赏第二个节目“转呼啦圈”,请大家继续为演员拍手伴奏。

教师指投影图“顶酒杯”,引导幼儿探索C段的节奏型。

师:现在这个演员在表演“顶酒杯”的节目。在刚才的两个节目中,我们看到7个球拍了7下,看到3个呼啦圈拍了3下,那这幅图应该怎么拍?3个酒杯拍几下、3朵小花呢?酒杯和小花拍得一样快还是有的快有的慢呢,为什么?(3个酒杯和3朵小花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距离短的节奏快,距离长的节奏慢。)

2、教师引导幼儿完整地欣赏乐曲A、B、C段音乐。

师:我这里有一段音乐,表现的就是今天看的杂技表演的事情,请你们听听有几个演员在转呼啦圈?几个演员在顶酒杯?为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三种杂技可以分别用什么身体动作表示,并随音乐演奏。

教师启发幼儿创编各个节目的身体动作并集体练习。

师:抛接球可以用什么动作来做一做呢?转呼啦圈、顶酒杯又可以怎么做呢?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表演身体动作。

师:我们跟着音乐将刚才创编的动作连起来做一做。

4、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并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师:今天小乐器也想表演节目,你们看表演“抛接球”时可以用什么乐器伴奏呢?转呼啦圈、顶酒杯呢?

教师指挥,幼儿分声部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师:现在请大家拿好乐器,我当指挥,请大家看好指挥、挺好音乐节奏进行演奏。

幼儿交换乐器演奏。

教学反思:

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婚礼发言稿新郎下一篇:信访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