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推荐11篇)
龙集中心小学幼儿园
范利
一、通过多媒体让幼儿学会倾听, 从中发现有 价值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 我园已经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 这套系统附带的软件资源, 教师上课时可以随时调出, 供幼儿欣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为了培养幼儿学会倾听的习惯, 笔者利用现代教育装备资源, 科学呈现信息, 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实效。
例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时, 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相关动画视频, 幼儿很想知道故事里要讲什么内容。在讲完故事后, 教师可进行问题设置:“故事中有哪些主人翁, 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小画家呢?”这样做可以训练幼儿集中注意力, 保证活动质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让幼儿通过欣赏视频和倾听故事, 说出自己的所悟所感, 有效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 落实幼儿主体地位。
二、让幼儿感受图书馆环境,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素养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尽量减少缺乏能力培养的书面作业, 要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 让幼儿有精力去阅读, 使幼儿在阅读中拓宽知识面, 丰富知识信息。如通过图情课的学习, 幼儿了解了图书馆的功能和布局, 学会了图书资源的检索和借阅的技巧, 学会了如何向他人推荐优秀书目。同时, 教师也应适时推荐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目。
例如:《狄克和猫》《我会打扫卫生》《蛇女》等对幼儿来说, 都是阅读书目的首选。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阅读, 之后再进行交换阅读。当每个幼儿把这几本书都阅读之后, 教师组织一次交流会, 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 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应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书香氛围, 让幼儿感受到图书馆的浓厚氛围, 引导幼儿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广泛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三、让幼儿学会在全体中阅读, 提高幼儿合作 学习能力
在语言活动中, 由于幼儿的个体异性, 导致幼儿的阅读参与程度不同。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时, 可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刺激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提高幼儿阅读的参与度, 让幼儿学会在全体中阅读, 提高幼儿合作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幼儿的阅读素养。
例如:在学习《祖国妈妈我爱你》时, 笔者让幼儿课前进行网络阅读, 了解我国各地的名胜古迹、经济发展、历史文明与社会进步等信息, 从而使幼儿深刻理解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开展活动时, 教师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想, 说出自己的体会, 结合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 谈一下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让幼儿学会表达, 以质疑引发幼儿的参与 兴趣
语言是思维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增进彼此共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 在语言活动中, 要及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还要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 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大家一起探索, 以质疑引发参与兴趣。
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看图说话时, 采用了让幼儿说故事的形式开展活动。上课时, 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只不过动画片里没有声音, 让幼儿配上旁白, 鼓励幼儿说出故事里的主人翁和故事大意, 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质疑, 共同探讨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 以质疑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综合提升幼儿的阅读品位。
五、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幼 儿自主阅读能力
让阅读成为幼儿生活的一种习惯, 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幼儿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幼儿的阅读实践。幼儿通过阅读, 在主动思考中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从而受到启迪, 培养了阅读习惯, 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计算机或者平板电脑, 很多家长的手机都开通了上网功能,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问世, 使手机上网就在弹指一挥间, 幼儿可以便捷地查询相关信息, 也可以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比如在新浪读书网、腾讯读书网、文学网等很多优秀的网站上阅读优质图书资源, 丰富幼儿的阅读量, 这些都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六、网络阅读还需教师关注幼儿课后活动情况
当前盛行网络阅读, 教师要关注幼儿课后的活动情况, 课堂阅读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语言活动的结束, 教师还要关注幼儿课后的活动动态, 对幼儿的阅读心得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 在网上进行评价分析。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构思下一次活动的阅读内容。让幼儿实实在在参与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七、结束语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要带领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 感悟语言的魅力。今后的幼儿语言活动道路上, 我们要加大探索力度, 革新教育理念,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以幼儿为主体, 充分调动幼儿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使之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 才能使幼儿的语言功能日趋完善, 幼儿才能享受阅读的快乐,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续胜华.如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J].新课程 (上) , 2012 (6) :122.
关键词: 教学竞赛 反思 地理课堂 有效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根据学科特点,转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追求和反思,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现笔者就一次教学竞赛活动,针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对一次教学竞赛的反思
2015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校举办首届高中各学科“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竞赛活动,我代表本校参加地理学科比赛,参赛的课题是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赛后经过专家点评及笔者深刻反思,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总结如下:
1.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重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难点是“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理解与绘制”。所以,要明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大气的运动——风”和启后“气候的形成成因、分布、特点”的作用,因此,“三圈环流的形成”是个难点,却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别是近地面为主的风向。我在教学中用了较多的时间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通过板图、教学模型(纸箱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试图突破难点,其结果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必要。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把握教材,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对学生的学情认识不够。本节需要识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较多,促使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地图、绘制地图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能力目标。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对学情的把握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先讲“三圈环流”,再讲“气压带和风带”。可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两个方面的知识点,把它们独立开来)赤道地区因为上升气流,因此形成了低气压,可是为什么赤道地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我在授课中从赤道因为上升气流所以形成低气压,直接过渡到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三圈环流”的近地面和高空是水平气流还是垂直气流?(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不明白箭头的含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是对于学生来讲,还存在很大疑虑,由于对学生这一学情认识不够,使师生互动过程受到较大影响。以后遇到类似情景,要求教师备课具有更大弹性,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更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尽量使知识的讲授细化,实现教学目标。
3.对学生表达力的培养还不够。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然后完成教材33页中活动内容(画出单圈环流),在讲解了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后,让他们自学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然后完成学案中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最后让学生完成教材35页的活动(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这其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较突出,但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一些问题的设置没有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只能机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让学生说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时,许多学生往往表达得不清楚或者不到位。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该回归教材,向教材学习,吃透概念、原理。教师的口头语言、板书、板画应该规范,让学生能够学会清楚准确地表达。
4.新课导入上可采用更加新颖的方法。我在授课中采用问题导入法,即通过“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往返所花的时间不同”引入新课。虽较自然,但趣味性不够。后来观摩了其他同行的授课,认为如果采用影像资料导入法,效果可能更好。如播放一段“西风带”或者“马纬度”等有关的视频,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影像报道,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气的运动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对大气的运动产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竞赛的反思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启示
通过这次教学竞赛课活动的经历,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1.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是落实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有效教学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若不了解学生,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空中楼阁,是徒劳的。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体系、思想动态进行多方位、长期的跟踪和评价。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是教师今后长期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2.恰当处理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领会教材的意图,将课本教材作为精读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每一段材料的大意,斟酌每一幅插图在教材中的作用,每一幅插图下面小字部分材料的解释,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分析其知识的前后联系,明确其在课程中的地位,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积累。本节课设计之初,也想到利用一些视频资料。但平时没有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听完别人的课,才想到可以准备“中国气象频道”的一些资料,如“马纬度”、“哈德莱环流圈”等,或者准备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可能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很多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是很大的,只要教师在生活、工作中做有心人,增强职业的敏感性,就能够不断地收集和积累对教学有用的素材,从而建立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宝库。
4.多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本节课的备课活动由自己单独完成,教学设计思路上还比较狭隘。所谓旁观者清,有些教学的疑问如果能够与同仁们多交流探讨,也许就能想出更好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的规定放宽了,增强了教学的弹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如何准确地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合理使用教材,这些都需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还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及家长、社会人士的参与。
5.多开展观摩课、研究课、创新课之类的教研活动,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使地理课堂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近些年来,通过“技能大赛”、“高中教学开放周”、外出培训等方式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使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次教学竞赛活动,我觉得收获不小,既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又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对今后教学有很大的益处。教师要珍惜每一次这样活动的机会,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总之,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要求,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改革和创新,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适合自身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京鸿,胡淑飞.有效教学理论与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250(10):4.
[2]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与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249(9):8.
[3]王燕.地理课堂中的有些承转[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250(10):9.
前不久,我们教研组内进行的跟进式研讨活动,我执教了一个中班美术活动《瓶子的五彩衣》。本活动选自主题活动《红黄蓝绿》中的一个,活动目标是:
1、学习给瓶子穿衣服的方法,尝试用点、线和各种图案装饰瓶子。
2、感受水粉晕染的效果,在游戏中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前,我请幼儿收集各种饮料瓶,然后洗干净带到幼儿园来。我还准备了许多操作用品,如:四色颜料盘、面巾纸、海绵、棉签、一盆水、照片人像等,这么多的东西摆放在桌子,如何使每个幼儿都能方便地取用,成了我伤脑经的事。后来我想到,把幼儿的每一样都分好,最终桌子中间只放一盆水、一套颜料、一个放有头像图片的篮子,虽然放得少了,但是活动中还是发现有幼儿在蘸颜料时,显得不方便。
活动第一环节是给瓶子穿衣服。我直接引出活动主题,出示瓶子说:今天瓶子要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可是没有新衣服,这可怎么办呀?。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办法,幼儿看到桌面上准备了餐巾纸,他们想到了用餐巾纸做衣服。接着,我示范做新衣服的方法:(1)先用海绵吸水淋湿瓶身,给瓶子洗个澡。(2)再用餐巾纸把全身包裹住,露出脑袋(瓶盖)(3)然后用海绵亲亲瓶子,使餐巾纸紧贴瓶身。活动第二环节是把瓶子的衣服变成五彩衣。这个环节我本来的设计是打算把准备的头像图片贴到瓶子上,给瓶子赋予人物的身份和衣服相吻合,还准备了两个范例,让幼儿的作品变得更丰富。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这两个设想忘了,导致活动最后,幼儿呈现的作品不够丰富。后来,到幼儿作画的时候再想到要补救,给幼儿再看范例意义已经不大了,真正听懂老师用意的幼儿不多。在幼儿的作画过程中,幼儿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所以老师的每个提醒,幼儿听得很认真,如:给瓶子穿衣服的时候要轻轻地、画画的时候也要轻柔、蘸颜料时要小心,保持衣着桌面的干警等。
当然,在美术活动中,评价也很重要,我尽可能提供给每个幼儿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允许他们之间存在不同之处,这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活动中、活动后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在评价中,我对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认真、耐心、兴趣等给予及时的、积极的肯定,不管美术活动结果怎样,只要幼儿能认真对待并付出努力,那么他们的作品就应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这样有助于每个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
这次执教后,组内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和保贵的建议,如:活动中对瓶子的称呼要统一,不能一会儿瓶子一会儿瓶子宝宝,最后评价作品时要加情景氛围和加音乐等。通过大家的讨论,进行反思和修改教案进行了第二次执教,本次执教虽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相较前一次的执教效果好了很多,这就是进步,是反思的结果。
活动反思对于我们来说如同一面镜子,成功的失败的,尽在反思中显现,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加得心应手。反思在教学上指引我们前进之路,在业务上指导我们更完善,更成熟。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幼儿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幼儿生活的综合能力,发挥幼儿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我们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美术创作的乐园,让幼儿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篇二:《向日葵》美术活动教学反思
《向日葵》是主题《夏日总动员》中的一个活动,它是一个以欣赏为主的美术活动。对于中班的孩子们来说,学习欣赏油画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活动,活动前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反复推敲活动过程,最后决定以欣赏为主,绘画为辅来开展活动。
活动中,我主要从画家作品的色彩、线条以及造型这三方面来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并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积累绘画的方法。活动开展的较为成功,孩子们思维活跃,勇于发言,尤其是用动作来表现画中的向日葵这一环节,孩子们兴致勃勃,积极参与,用各种肢体语言来诠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当然,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自己的语言需要努力加强训练。教师可能并不是天才的表演家,但应该是专业知识传授方面天才的演说家。许多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课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功底深,知识扎实,更在于他们具有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很高的说话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要求自己说话要做到条理分明,生动、流畅、准确,而且要做到严谨、缜密,同时在声音上则尽可能声情并茂,生动活泼。我还应当在活动前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篇三: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学反思:画雪人
幼儿进入中班后,对绘画有了很大的兴趣,大部分幼儿能画出人物的基本特征,有的幼儿还能想象创编出新的人物动态、造型。《纲要》中指出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美术活动《画雪人》的教学目的就是运用蜡笔的绘画表现形式并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性绘画,表现出雪人的不同形态。同时体验运用新的绘画方式进行美术的乐趣。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和添画的能力。本着这个目的来对这个活动进行了准备和尝试。
在第一次活动中,教师在导入部分中过于心切,出示的图片没有让幼儿进行仔细观察,单单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故幼儿对图图片的画面内容比较模糊。绘画离不开感知、观察和想象等认知活动,也离不开图形、颜色等符号媒介,幼儿似乎没有看清楚,教师就急于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这样就失去了出示图片的教育价值。因此在组织下次活动时老师注意让幼儿从不同的方面欣赏图片,如人物的名称,人物的形象,在做什么,以及周围的环境色彩等等不仅使幼儿对作画产生了兴趣,也使幼儿对作画对象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作画奠定基础。
因为幼儿第一次看见这么生动有趣的雪人,所以一下子把幼儿吸引住了,幼儿边看边不时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美丽的画面在幼儿的脑海中深深地印下。所以本次活动中的第二个环节,老师让幼儿先讨论图画中的雪人是怎样画出来的?进而再让幼儿尝试着画出自己的雪人,并让幼儿说说如何画出清晰的线条,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蜡笔的技能融入其中,幼儿们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这样作画时就显得得心应手了。
《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的重要式,要让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师让孩子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良好个性,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根据在《纲要》在艺术领域的内容要求及知道要点中明确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这些基础上,能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的指导。于是在这活动中也进行了尝试,激发和感受美体现在了前几个环节中,比如在活动一开始,幼儿对于这一新的绘画方式很感兴趣,在尝试的环节中就能看出孩子们对画雪人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对下一个环节表现出新兴趣来。再通过玩一玩,画一画在玩中学本领,使的原本沉闷的美术活动一下子活跃、生动了起来。也让幼儿感受了音乐的美和动作的美。为幼儿做画提供了很丰富的素材。在教师巡回指导时也没有过多的干涉,运用了询问的语气你的雪人娃娃在做什么啊?你的雪人娃娃在跳什么舞呢?如果你的雪人娃娃穿上裙子它会更开心的!等等一系列的语言。发现大部分的幼儿都能按自己的意愿画出来,体验了创作的的快乐。孩子的表现很想象都很丰富,在作画这过程中发现一名幼儿把雪人的脚画成一折一折的,觉得奇怪,询问之后原来她画的雪人在颤脚。
在这个活动中不仅仅发现了艺术活动的魅力,也发现了一个成功的活动是需要实践研究加经验。
篇四:美术活动《房子》教学反思
根据主题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今天我组织了美术活动《彩蛋》,蛋宝宝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小朋友甚至每天都能吃到,但是幼儿看见的蛋宝宝是一种颜色的,而这节美术活动是让幼儿感受蛋宝宝穿上衣服后变成了有鲜艳的颜色和好看的图案的彩蛋了,从而在绘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艺术的美。目标定位于1.欣赏彩蛋,了解彩蛋装饰的多样形式。2.尝试用简单的点、线等花纹装饰鸡蛋。通过整个活动,我发现了存在的很多问题,并且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将整个活动进行了一个反思和总结。
第一、两条目标的定位都在于技能方面,缺少情感的目标。
小班幼儿应以情感和兴趣为主,而本活动中我所订的目标太多于技能化,注重强调技能,却忽略了情感的重要性。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可以将目标改为注重色彩搭配和通过画彩蛋来感受艺术的美。
第二、目标在活动过程中达成度不够,并有所偏离。
1、欣赏感受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
2、利用树叶、花朵等自然材料与黏土对安康汉江石进行装饰,制作石头娃娃。
3、体验动手创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欣赏感受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
活动难点:利用树叶、花朵等自然材料与黏土对安康汉江石进行装饰,制作石头娃娃。
活动准备:
1、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
2、直径为10cm左右的汉江石若干、各色黏土、树叶、野花
3、欢快的背景音乐、ppt课件、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收到了一封邀请函,邀请我们去做化妆师。小朋友猜一猜,我们今天要给谁化妆?(PPT)
师:对了,石头。安康的汉江河有很多的石头,虽然每一个石头的形状和颜色都不一样,但是都很漂亮,人们都亲切的喊它们汉江石。汉江水把它们洗刷的干干净净,它们就在河滩上晒着暖暖的太阳。有一天,来了一群小朋友,她们把石头带回了家。猜一猜,汉江石和小朋友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2、幼儿自由猜测,激发兴趣。
二、基本部分
1、PPT展示变身后的汉江石――各种造型的石头娃娃,幼儿欣赏与感受。
师:那让我们来问问汉江石吧!(PPT介绍带配音)
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视频播放,引导幼儿观察制作石头娃娃需要的材料与方法。
师:看一看,小朋友给汉江石化妆用到了哪些材料?让我们看看化妆师怎么做的石头娃娃。
3、强调制作要点,幼儿分组制作石头娃娃。(背景音乐)
师:孩子们,你想给汉江石化个什么样的妆呢?让我们一起动手操作起来吧!
三、结束部分
1、互相欣赏石头娃娃,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师小结:每个小朋友的作品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学会了为汉江石化妆,在美工区我们还有更多的材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还能为谁化妆吧!
大班艺术《石头娃娃》微课反思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品表现的是生活的内容。安康的汉江河边有很多漂亮的石头,我常常听幼儿说去河边玩,捡石头,打水漂。由此,我想孩子们这么喜欢石头,那为什么不用汉江石作为我们创作的素材呢,看着身边常见的事物因为自己的创意而有了不一样的形象是不是更能激起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指南》中关于美术有这样两条目标:
一、感受与欣赏;
二、创作与表达。
在确定活动重难点上,我将感受欣赏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作为重点,尝试利用粘土和自然材料进行创作表达作为难。为了实现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兴趣,再通过猜想、验证展示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激发幼儿积极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通过想象和交流,直观的视频展示,幼儿会发现,原来还可以把汉江石打扮的这么不一样,潜移默化学会为石头化妆的方法。作为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倡导的是自由表达、个性展示。因此在欣赏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时,我展示的也是来源于其他孩子的手工作品,更贴合幼儿审美。
实践操作时,我发现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都不一样,根据小孩子的创作情况,关注个别差异,当幼儿遇到麻烦,受到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的干扰时,应该适时提供可靠的支架,让幼儿获得恰当的帮助。这样有助于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提升美术创造力。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感受是我需要时刻注意的,也要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任务型 (简称TBL) 教学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 以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为情境, 以完成任务为动力, 把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感知、体验和使用语言来实现任务的目标, 通过向全班同学展示完成任务的结果来感受成功。”
通过不断地学习有关任务型教学的教育理论和去市里观摩一些优质课, 笔者也上了一节任务型教学实践探索课。这节公开课让笔者感悟颇深, 得失兼有。本文拟对其中的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亮点与实施结果进行展示与反思, 希望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
一、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a.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
b.众所周知, 乡镇中学的生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镇上, 另一部分来自镇周边的农村。
c.镇上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要比农村的学生早3年, 因此, 班级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就先天地存在着差异。
d.初一 (下) 是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高峰时段, 学习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学生呈上升趋势。
尽管如此, 班级中英语好的学生还是能够带动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起进步的。
2.教材分析
a.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Unit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Second B.
b.本课的授课内容是以日记的形式谈论Bob在度假期间所去过的地方, 所从事的活动和旅游时的所见所闻。
c.本课中的3篇日记均是围绕一般过去时展开话题学习的。要求学生能运用一般过去时的句型讨论过去发生的事情及当时的感受。
d.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应学会用日记的形式记述身边发生过的事。
二、任务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设法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创设丰富的交际情景, 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
以下是笔者在本节公开课教学中的部分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问题导入, 培养自信
在设计本节课的导入时, 笔者将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单向信息传递的常规课堂导入改为学生自主问题任务导入, 使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能进行多向信息传递。
具体操作如下:
Good morning, everybody!It was Sunday yesterday.And I am sure all of you did different things last Sunday.Can you ask your partners in your group what he/she did last Sunday?And you can also use the words—what, where, when, why and how, etc.Each student should ask at least 3 questions and try to write down the answers from your partners in your exercise-books.The questions on the blackboard are for you to choose from.If you finish doing it, put up your hand, please.And we will share what you wrote with the other students.
笔者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了以下问题:
1.Tom, what’s the date today? (Today is Monday.)
2.And What was the date yesterday? (It was....)
3.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 (It was cloudyand..)
4.Wheredid you golastSunday? (Iwenttothe...with my...)
5.What did you...?
6.Why did you...?
7.What else did...?
8.How did...?
9.Who...?
…………
这样的任务导入设计有如下优点:
a.针对我们乡镇中学中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笔者首先以4句问题提问与回答 (回答部分的省略部分由学生开放性地完成) 作为示范, 复习巩固了本课语法———过去式的用法, 从而降低该项活动任务的难度, 从而激活每一名学生的表现欲。
b.本次活动任务要求每一名学生至少提问3个问题, 这是为了兼顾班级中学习十分困难的学生。3个问题虽少, 但这个数量才会消除他们不知怎么做的畏难情绪, 以增强他们完成这项任务的自信心。
c.5~9句那5个问题的部分提示是为了拓宽学生提问题的内容与空间。此部分任务设计是专门为班级中学习英语有一定困难的中等学生而设计, 这十分有利于任务活动顺利高效地完成。
d.这一由学生完成任务导入的过程, 可以使问题的提问量比教师一个人向全班提问5个问题的提问量提高几十倍 (在相同的时间内, 按每名学生平均提问3个问题计算, 保守计算一个40人的班级可提问120个问题!) 。在该堂课上, 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向同伴提的问题多达十几个!
e.让学生把同伴回答的问题记录在练习本上, 便组成一篇记录过去所做事情的日记雏形, 这为本课的日记学习进行了学前铺垫。同时, 在课堂上让学生共享自己所记录的问题答案, 进一步扩充了学生过去都做了不同事情这一信息量, 也为学生学习新内容进行了很好的知识准备。
通过此任务导入的设计, 确保了学生人人参与完成学习任务。每一名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任务二:角色扮演, 激发兴趣
根据课文中3篇日记的内容, 笔者没有按教材中的要求让学生读Bob的旅游日记, 并圈画出Bob感兴趣的事情和不感兴趣的事情 (Read Bob’s travel diary.Circle the good things about his vacation.Underline the bad things) , 而是设计了一个角色任务来对课文中的3篇日记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学生在推荐谁做的事情与Bob更相近的快乐中体验英语语言运用。
具体操作如下:
Well done, boys and girls!I am very proud of you!Now I have a question to ask you.As we all know, what a traveller will do during his vocation usually depends on the weather.If you were Bob and the weather was very hot on Monday, rainy on Tuesday and cool on Wednesday, what did you do at that time?Please work in pairs and tell your partner the things you did.And then let’s see who did the things which were more similar to Bob’s.
笔者在黑板上进行了这样的板书: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在天气炎热时去海边游泳;大部分学生在下雨时选择了室内活动, 如:参观博物馆、水族馆、名人纪念馆等;在天气凉爽时, 学生均选择爬山、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踢足球等运动项目。
然后, 笔者用投影仪依次向学生展示Bob的第三篇日记, 让他们推荐出谁在这3天中做的事与Bob所做的更接近。之后, 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 总结出日记的写法。他们的总结如下:
(1) 把星期、年、月、日写在日记的左上角; (2) 谓语动词用过去时态; (3) 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 (4) 对所做事情的感觉怎么样。
此项角色任务的设计有如下优点:
a.学生在完成该项任务的过程中能感悟到旅游活动的安排与天气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应安排不同的旅游项目。
b.这个任务的设计更具有开放性,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英语实际水平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完成此任务。因此, 这个角色任务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每一名学生根据在课堂导入环节的知识准备来更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
c.“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推荐出谁在这3天中做的事与Bob所做的更接近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d.通过展示对比与阅读观察, 学生很自然地体验到了旅游日记的结构、写法, 内容构成以及对过去所做事情的简短感受。
在完成这个任务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在不经意间已进入了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之中。
任务三:模拟实践, 体验成功
在该项任务活动设计中, 笔者选取了北京的4幅著名旅游景点的挂图, 并在每幅挂图的后面给出了部分核心词汇。该项任务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班学生分成4组, 每组自选其中一幅挂图中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 按照刚才学生总结的旅游日记的格式写一篇旅游日记。第二部分是在完成第一部分的任务后, 每一名学生须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幅其他小组的挂图再独立写一篇日记。
具体操作如下:
Boys and girls, all of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Now, please look up at the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and read the picture the other group members have used?Please start now.
该项任务活动的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a.笔者提供的4幅逼真的彩色挂图能刺激学生的感官,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有利于学生的日记写作。
b.在每一幅挂图的下面, 笔者特意提供了可供学生参考使用的核心词汇, 其目的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有话可写, 有词可用, 以此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英语写作兴趣。
c.学生根据图片先分组讨论, 然后再独立完成日记写作。这十分有利于小组成员信息共享,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
d.此项任务活动的设计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而不愿自己动脑动笔的问题, 而且更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e.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分享写作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取长补短丰富自己所写日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学生完成下一个独立写日记的任务做好了更加充分的信息储备。
在完成此任务活动的两个环节中, 学生愉快地完成了小组写日记的任务, 而且还顺利地完成了独立操作的写作实践。
三、反思
尽管笔者在这节公开课上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也有一些不足与遗憾之处。
1.导入部分的任务虽然将学生立刻引入了学习状态, 效率也很高, 但是由于笔者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致使学生完成任务时比预计的延长了两分多钟。这对后续的任务活动完成有一定影响。
2.在本节课上, 笔者没有把课文录音很好地融入到与之有关的任务活动中。这也是让笔者最感遗憾的地方。当然, 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课文录音与任务活动相结合的确是值得笔者认真探讨的问题。
3.在第三个任务完成时, 已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各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学生面前汇报他们的得意之作。虽然, 笔者在下一节课堂上继续进行了作品汇报, 但笔者至今仍感到十分遗憾。
关键词:教学评优;结合程度;水平定位
一、教学目标的可行性程度
1.教学目标过大、过空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重点突出,而不能够照搬课程目标或者以学习内容代替教学目标。针对健康知识与健康技能发展的目标要明确学生学得是什么,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个程度是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可达成的,从而保证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2.教学目标要符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水平目标的要求
二、健康知识传授和健康技能传授结合程度
教学应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健康教育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游戏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有几位参赛教师将“高效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用于本次优质课的教学,很好,但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下,还要特别注重健康技能的培养,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拓展活动,达到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水平定位,教学容量的适当程度
本次评优活动课题的选择、教材的整合基本符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要求,但课题涵盖量大,比如“运动与营养”“运动与学习的关系”“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运动安全”等。课题大,不能根据合适的教学内容来设置合理的教学发展目标,就没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来达成教学目标。还有的课教学容量大,导致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本次课的教學目标也难达成。
面对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而健康教育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保健能力、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充实知识、提高水平。而现行健康教育教材还不太完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知识,以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把握教材,透彻地理解教材,创新地使用教材,
调整教材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教学质量,让健康教育真正登上学校教育的
舞台。
在本活动中我们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整合,使师、幼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
一、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孩子们活动的热情。首先在活动导入中。我运用了谈话导入法,“春天到了,我们一起去春游好不好啊!不过天气这么好、太阳这么大,晒的汗都要流出来了,那怎么办呀?对了带顶帽子,遮住太阳就好多了。”通过提问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二、观看各种帽子的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的帽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通过图片,让幼儿认识各种帽子,引导幼儿观察帽子上的图案、花纹,给幼儿一种感性的认识,并让幼儿观察每一种颜色在帽子上的分布,使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种色彩的分布应均匀。
三、方法的介绍。首先由老师示范用不同的颜色印画,接着请个别幼儿示范。示范操作就注意提醒孩子选择不同的颜色,在印另一种颜色前要换一个纸团,以免颜色交替后搞杂了。
四、孩子的参与积极,作品的成功率高。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是积极的,每个孩子都能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帽子上印上花纹。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中,孩子和老师都是眼中为之一亮,好美丽的帽子啊!在结束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戴上自己的帽子,一起去春游。这一刻孩子们无疑是快乐的,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活动同样也存在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也是我今后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一、在活动可以整合更多的内容。如在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自己团纸团,因为现在已是小班下学期了,幼儿已有团纸团的经验和能力。让幼儿自己团纸团,而不用老师事先团好。
二、细节部分要处理更完善。如:工具的介绍、要求的交代,观察等。
三、评价部分还要更详细一点。并让幼儿自我评价,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
早操之后,学生自由活动,我正坐在教室里批改日记。突然,有一位陌生的老师来到我面前,说第二节课想借用一下我班学生,上一节数学展示课。我当然很乐意,这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同学们可以向专业水平更高的老师学习,可以开眼界长见识。
第二节课,我跟随我班学生一起来听课。上课内容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数学课,我这个教语文的“老外”只会看热闹,不敢妄加评议。但看得出,这节复习课设计独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思路明晰。最让我感动的是做课老师的“教风”:他语言得体,教态自然,跟学生交流时总是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生疏感,没有距离感,可以安静地思考,可以热烈地讨论,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畅所欲言。如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和谐的课堂气氛,连我这个“老班”都自叹弗如。
事后我才得知这位做课老师是中小的鲁超校长。“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他儒雅中透着大气,沉稳中彰显智慧。这是一节公开课,更像是一堂常态课,循循善诱,真实自然,不掺杂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黄梅戏曲调清新婉转的特点,学习用“填词”的方式改编戏曲。并尝试为新词创编带有戏曲特点的动作,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喜爱黄梅戏的情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在课前导人时先清唱了一段黄梅戏《打猪草》里的片段《对花》,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我唱的是什么,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对于家乡戏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我唱的曲目,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黄梅戏并哼唱一两个片段,学生很活跃、很自信地回答并演唱了一两个黄梅戏的片段。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我马上问学生对黄梅戏了解多少,因为学生的年龄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就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黄梅戏的历史:起源于黄梅县,发展在安徽。然后教导学生,作为一个黄梅人。我们应该热爱家乡戏,会唱黄梅戏,从而引发学生对黄梅戏的学习兴趣。随后我在大屏幕出示黄梅戏《天仙配》的视频片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跟着大屏幕学唱黄梅戏,为了加深学生对这段唱腔的了解,我还根据低年级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简单介绍了黄梅戏《天仙配》的剧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学生对这段唱腔熟悉以后,我再揭示这堂课的任务是古诗新唱,用我们熟悉的古诗给黄梅戏填词。于是我大屏幕出示古诗《绝句》,并把《绝句》填进《夫妻双双把家还》里演唱了一遍,学生觉得特别有意思,非常开心地跟着演唱了起来。在学生熟唱之后,我和学生进行了对唱,还简单介绍了戏曲中的男女人物——生和旦,再让学生自由组合搭配进行对唱并模仿戏曲演员的动作进行表演。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开始还有点拘谨,后来在我的启发带动之下,几个舞蹈队的学生尝试着表演,接着大部分学生都跟着大胆地表演起来。
一堂成功的音樂课,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并能使审美教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中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进行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
一刻意追求“热闹”场面, 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按照新课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 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然而, 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把新课标倡导的“主体活动式教学”误解为热闹就等于有效, 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起来, 变着花样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场面, 而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如个别教师为了更能突出课堂场面的“热闹”, 把更多时间花在学生讲故事、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 把一堂品德课变成“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课堂变成图片展、动画课, 一节课下来, 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被图文并茂的画面弄得眼花缭乱, 兴奋异常, 哪还有工夫去冷静地质疑和思考。笔者认为:一堂优质的品德课不是热闹就等于有效, 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效地调控活动的节奏, 在动中保留静的空间, 动中有静, 动静结合。静的实质就是在活动中留足时间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高水平认知, 放飞学生的思想, 实现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教学方法生搬硬套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反映儿童的需要。然而, 个别教师照本宣科,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实际, 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依据教材内容来设定, 表现为格式化和僵化,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出现教师讲得累, 学生听得烦, 教师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如今,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课程资源共享为教师切磋技能、经验交流搭建起平台。然而, 个别教师却原封不动地把别人的优秀课件搬到自己的课堂上, 教学内容完全脱离学生所处的地区、环境特点, 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教学方法生搬硬套, 课堂教学失去原来特有的风趣与活力, 教师也失去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学生上课表现为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等, 有的甚至故意捣乱课堂纪律, 使预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笔者认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钻研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新和开发出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 并依据教学内容、目标、教师素养以及学生实际, 优化选取教学方法, 把教学内容转化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去, 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三刻意营造“宽松氛围”, 忽视课堂纪律的有效管理
新课标强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 学生的身心容易得到舒展, 此时的学生思想开放, 思维活跃, 容易发现问题, 大胆地提出问题, 积极去探究问题, 从而获得智力和德育的双丰收。然而, 个别教师对新课标强调的师生民主理念在认识和理解方面存在误区, 表现为片面地营造“宽松氛围”, 忽视课堂纪律的有效管理。课堂上有的学生各行其是, 自由过头, 坐没坐相, 站没站相, 想说就说。有的学生抢着被问同学回答问题, 或者在探究、讨论问题时故意发出怪声, 引起同学哄堂大笑……然而, 个别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视而不见, 唯恐批评学生会影响课堂宽松的氛围, 影响师生的和谐, 扼杀学生的灵感。笔者认为: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与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并不矛盾, 相反两者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 那么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民主下的规则约束, 那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秩序将被搅乱, 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约束, 那么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就无从谈起。
四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表现为“重形式、轻实质”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良好的学习状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一理念, 已得到教师们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这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 认真反思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教学, 发现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 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自主学习成为简单的自学
新课程提出:有效的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由“我学会”变为“我会学”。然而, 个别教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做学生简单地自学, 上课时把学习目标、学习问题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 独立探究问题的答案, 然后, 教师再根据学习目标以问代讲, 课堂完全按照“一问一答”来展开, 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 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机械重复, 心灵未能受到启迪。
从表面上看似乎师生互动频繁, 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为止, 师生并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样的学习实际是重形式、轻实质的一种有名无实的自主学习。
2. 合作与探究成为华而不实的学习
个别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 把合作与探究学习变成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 不管是否需要, 是否合适, 每节课都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每到老师宣布“现在开始讨论”, 前桌、后桌的学生就马上围成一组, 热烈地讨论起来, 似乎大家都在说, 几分钟后, 老师喊“停”, 学生就立即安静下来, 然后老师点名汇报意见……其实这种看似热闹的合作学习, 却让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 合作对象没有进行优化组合, 合作过程设计简单, 时机把握不准, 有表现欲望的学生想发言却得不到满足, 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明确,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 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 是“重形式、轻实质”华而不实的低效合作学习。
五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
新课程下的课堂, 学生评价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 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评价。然而, 个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带有随意性, 喜欢问谁就问谁, 目光对着固定的几个学生来回转, 这与教育“为了一切学生”是相悖的。另外, 个别教师在评价中常使用概括性评价, 缺乏评价的针对性。如学生表现好或回答问题正确时, 常用“棒棒, 你真棒!”“你真是个乖孩子”“对!”“不错!”“棒极了!”进行概括性表扬。学生表现不好或回答问题错误时, 就用“你表现不乖”“你答错啦”等进行概括性责备、批评。至于学生哪方面表现棒或不棒、哪方面错, 都没有进行具体地表述, 造成评价的模糊, 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不到正面引导或纠正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实施课堂评价时要有针对性, 如学生回答问题很好, 评价时用“你回答得很全面, 声音很甜美”等具体性评价语言。这样的即时口头评价具有针对性, 既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又能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
摘要: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反思, 目的是把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特色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各具特色的教学反思06-04
小学教学特色活动材料09-11
实践活动教学反思07-23
教学反思活动总结10-30
大班科学教学活动认识时钟教学反思12-05
数学教学活动反思07-12
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06-10
空中小屋教学活动反思06-15
语文老师课堂活动教学反思10-09
《菩萨兵》教学活动反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