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股权的几点思考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股权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股权的几点思考 篇1

近一段时期,各商业银行的引资和上市工作可谓是“紧锣密鼓”。先有香港恒生银行持有兴业银行15.98%的股权,后有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19.9%的股份,接着又是美洲银行投资建行持股9.1%。此外,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的引进外资股权工作也已初见成效。引进外资股权,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如何正确看待引进外资股权的利与弊,如何正确处理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期外资与内资的关系,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课题。

一、引进外资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中国银监会根据《巴赛尔协议》的有关规定,制定并下发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04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办法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达标期限为2007年1月1日。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低于8%,个别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甚至不足4%。按照银监会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要使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最低要求,目前的资本缺口高达1.8万亿人民币。如此巨大的资本缺口,是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本结构单一,自身盈利水平低、积累能力差的问题。在依靠自身积累难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引进外资股权可谓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如果摆脱了“资本瓶颈”,商业银行就可以大力的发展贷款等资产业务。可以说,引进外资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二、引进外资股权可以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如果引进外资股权,仅仅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那么引进外资同引进内资就没有什么分别。引进外资股权,其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改善商业银行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以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使商业银行改善业务状况,提高资本回报,迅速走向国际市场。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其次才是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资产质量和资本水平。现阶段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股权关系,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使我国银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银行领导扮演着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角色,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银行董事会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决策依赖于行长办公会或党委,造成出资人的权利和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要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是关键。

引进外资股权,可以从四个方面使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更加完善:

1.股权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引进外资股权能够使股权结构多元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从根本上保证股东和存款人的利益,确保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

2.制度基础更加完善。

引进外资股权,有利于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理顺商业银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同时,明确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决策机构的作用。制度基

础的完善,大大提高了公司治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3.治理机制更加高效。

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权责明确、运作规范、制衡有序的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的首要目标。外方董事的派驻,有利于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项业务的合作和技术支持,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4.信息披露更加规范。

信息披露是商业银行接受社会监督的有效形式。引进外资上市成功后,商业银行不仅要接受银行监管当局和证券监管当局的双重监管,还要接受更为严格的海外监管。严格的监管会使商业银行主动提高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程序,切实保障广大存款人和投资人的权益。

三、引进外资股权可以引进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技术

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平台,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正处于一个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期。由于银行业的监管已进入了一个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审慎监管阶段,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普遍受到了资本约束,正在由以往的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外延型增长模式向低资本消耗的内涵型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调整资产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各家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紧迫任务。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甚至达到70%,如花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70%,英国巴克莱银行更达73%左右。他们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认识上存在偏差,运作不规范,管理也不够科学,致使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且不够均衡。

国外银行的加入,恰恰可以给我们提供大规模发展中间业务的宝贵经验。一方面,我国银行可以直接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中间业务产品,如引进信用卡技术平台,这些产品可以迅速打开国内市场,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出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国外银行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充分发挥“后起者优势”。

四、引进外资股权应注意的事项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股权固然是益处多多。但是,如果引资不当,会带来各种新的问题,势必会影响银行业改革的步伐。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引进外资股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明确外资投资者的类型

投资者持股的目的通常有两种,一是获得红利,二是参与决策。一般投资机构和社会公众的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得红利,而战略投资者不是期望短期内获得红利,而是期望参与经营决策,通过参与决策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经营机制和提高其竞争力,获得资本增值。我国商业银行引进的国外投资者一定要是战略投资者而非一般投资者。只有引进战略投资者,才能引进先进的理念、管理方法和核心技术,才能达到通过股权优化和战略合作来提升银行业治理水平的目标。

2.注意协调外资参股比例

外资的进入,必然会对原有股东的利益产生影响。如何协调中外股东的利益,确

定参股比例十分重要。中国银监会2003年底发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的最高投资入股比例可达到

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持股比例超过25%的,仍按照中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一方面,为彻底发挥外资对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解决商业银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高外资参股的比例,以调动外资参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应做好原有股东的协调沟通工作,确保银行能够保持经营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外资参股机构的匹配问题

在选择外资机构时,我们不光要考虑对方的资本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还应考虑该机构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匹配问题。包括双方发展战略是否一致或接近,是否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企业文化是否相容,是否存在深层次业务合作的可能等等。引进外资股权,不仅可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还可以提升国内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引进外资股权是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股权的几点思考 篇2

(一) 沉默权的起源

最早争取沉默权的斗争可以追溯到12世纪早期, 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教会的“忏悔”原则, 就是一个人不需要向上帝之外的其他人承认自己的罪行, 但真正关于沉默权的成文法是英国在1898年颁布的《刑事证据法》。不过, 沉默权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反抗以刑讯逼供为主要审讯手段的封建司法制度。沉默权虽然最早起源于英国, 但其之后的发展却主要在美国, 被人们简称为“米兰达告知”的“你有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问题的权利”等几句话已成为美国警察面对罪犯时的口头禅。“米兰达规则”的确立标志着美国的沉默权制度发展到了“黄金时期”, 而后在美国的影响下,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也以不同形式在该国法律中确立了沉默权的制度。所以说沉默权制度最早存在于英美法律体系中。

(二) 沉默权的内涵

沉默权就是在刑事诉讼中, 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享有的一种权利, 在审讯中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对自己不利的问题的权利。在审讯期间, 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 或者拒绝回答控方的审问, 而且在此期间控诉方也不能从中做出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不利的法律判定的制度。人们对沉默权的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分。

从广义上说, 沉默权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具体表现之一, 也就是说公民有决定他想说什么话的权利,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所以, 面对控诉方的提问时, 都有权利拒绝回答, 而且可以不回答那些不利于自身的问题。

从狭义上说, 沉默权就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对于司法讯问, 有权利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控诉方的问题。这种理解就是说, 沉默权作为一项诉讼权利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所特有的。一般来讲, 不管事从广义还是从狭义上对沉默权做出理解,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沉默权是各国法律所关注的焦点。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克里斯托弗奥萨克的理论, 沉默权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被告人没有义务向控诉方提供证据。二是被告人有自己愿意陈述的权利。根据案件事情来说, 被告人要在必须清楚自己的陈述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并且是在自愿的前提下, 有权选择是否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陈述, 假如陈述是在外部作用强制下做出的, 则这种陈述不会被认定为合法证据, 不能作为法庭上的判定依据。三是被告是有权利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问题的。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 被告人与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各种审问过程中都有时刻保持沉默的权利, 可以拒绝回答控诉方的提问。在诉讼进行中控诉方应当及时告知被告享有此项权利。

二、国内关于沉默权引进的争辩

现在公众对于国内是否应该引进沉默权有两种观点:一种支持引进, 一种不支持引进。一部分法学理论界为主的支持派认为引进沉默权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很轻的积极意义。

(一) 沉默权有利于控辩平衡

也就是说保证刑事诉讼程序的公平正义。在刑事诉讼中, 控、辩双方应当尽可能做到力量均衡, 这样才有可能确保审讯程序的公正和公平。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刑事犯罪诉讼中被追诉、被控告的地位时, 他们正在面对的是力量强大的国家机器, 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与国家的公诉地位相差悬殊, 他们自始至终都处于劣势地位。只有给与被追诉方一种对抗控诉方的力量——沉默权, 被追诉方才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保护自己的武器, 尽力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样才能确保使司法得到真正的公平和公正。

(二) 沉默权有助于减少和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

在中国刑事诉讼法中, 被告人的口供是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现如今, 在“凡是命案就必须要侦破”和“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侦破案件”的压力之下, 侦查人员的“口供主义”仍是办案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有时甚至为了得到口供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 对正在关押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各种惩罚肉体的行为来取得他们的口供, 严重损害司法权威, 而且口供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问题。确立沉默权制度不光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我国办案人员对口供有依赖的现象, 而且有助于杜绝各种冤假错案的发生。

以侦查机关等控诉机关为代表的反对派对沉默权制度的设立持否定态度。主要原由如下所述:根据我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目前还不应建立沉默权。因为一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有许多体现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规定, 已经确保了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诉讼权利的保护。另一方面, 沉默权的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 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 它可能会被一些犯罪分子所利用, 因为沉默权主要强调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这就在无形中损害了被害人自身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利益。反对者认为:当今社会犯罪形势日趋恶劣, 犯罪分子犯罪的技术含量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而日益提高, 犯罪分子的各项素质和个人能力也是今非昔比。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侦破案件。这样一来, 沉默权不仅加大了破案的难度, 而且让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无从保障。

三、沉默权引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我国是否设立沉默权制度以及设立后能否正常运行, 关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一) 设立沉默权及沉默权制度是我国加入国际法制公约所应承担的国际法义务

我国政府已经签署了多项有关沉默权及其制度的国际性法律文件或公约。国际公约代表的法制水平往往要优于国内的法治水平。依据国际惯例, 我国既然签已经签署了这些国际条约, 就有责任和义务在国内执行这些条约里明文规定的各项法律条文。

(二) 设立沉默权制度

对办案效率和办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确立沉默权制度, 即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享有沉默权, 将会减弱侦查人员将口供作为主要破案依据的观念, 从而使取证更加全面化、科学化。当前社会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网上不时就会爆出某某地方某某人受冤在监狱中度过大好年华之后被无罪释放的事件, 对当事人级整个社会都影响恶劣。确立沉默权, 并不是一味的支持犯罪嫌疑人在审问过程中保持沉默或者拒绝回答控诉方的审问, 而是给他们权利来选择是否保持沉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其供述具有真实性和合理性。因为只有当犯罪嫌疑人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自愿供述时, 他们才可以如实的录口供, 而且发生当堂翻供的可能性较小。这样就能促进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提高办案效率。

(三) 设立沉默权及其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在整个刑事诉讼进程中, 如果追诉方执法犯法, 后果将不堪设想, 最终会使民主与法制成化为乌有。确立沉默权制度, 对于提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讼活动中的合理地位、减少各种滥用职权现象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加快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在可行性方面, 我国已经营造了适合沉默权制度运行的外部社会环境, 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依法治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国已经基本形成适合沉默权制度的内部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对沉默权及其制度有明确的规定, 但现行刑诉法中已经存在包含有沉默权内容的法律规定, 如现行刑诉法第43条、最高检的《刑事诉讼规则》第265条规定, 以及最高院关于刑诉法的司法解释中, 都被认定是含有与沉默权制度原则相一致的规定。这些都为沉默权和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四、对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建议

(一) 我国应引入有限的沉默权制度

2011年8月30日,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相关条文,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茂东曾发表意见说只有有条件地确立沉默权制度, 才能有效遏制刑讯逼供。而且笔者认为, 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和法律环境完全可以设立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有限沉默权是指在保障诉讼当事人以及被告人、犯罪嫌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 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或证人因受到外界因素非法干扰而做的供述, 不会被认定为合法证据。2001年8月17日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检察院研究制订了《刑事证据审查规则》, 在全国率先确认了有限沉默权。

(二) 建立健全沉默权的保障机制

在刑事诉讼法中更进一步明确无罪推定原则, 确立任何人在未被法院判决前应被假定无罪的规定。这是沉默权得以实行的理论基础和保障。可以规定在没有确定怀疑和证据的前提下不能对嫌疑人和被告进行羁押性讯问和刑讯逼供。只有在治理时多管齐下才有可能使我国的讯问体制真正得以改观。

(三) 将确立的沉默权制度与国际法制形势接轨

当前, 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我国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地球村中。1998年我国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这就是说我国要建立和健全沉默权制度, 尽快被批准加入该公约, 步调与国际水平一致, 加快我国的法律制度的国际化和先进化, 同时可以便利的为国际司法协助提供帮助。然而, 我国目前仍有很多人对于沉默权的建立感到非常恐惧, 因为他们担心在这种制度下司法机构会对那些罪犯有放纵的可能。我想说, , 大众在担心这种情况发生的同时, 也应该将目光分散在那些利用国家公权力制造的犯罪, 像贪污受贿, 以权谋私等。这些犯罪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沉默权制度在西方国家经历了输百年的实践, 已经日趋成熟, 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很多优秀的经验来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 我们要推陈出新, 努力促进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摘要:沉默权制度最早存在于英美的法律体系, 起源于十七世纪时的英国, 是英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沉默权制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同时作为西方司法保障人权的典范, 现如今已经被许多国家效仿, 沉默权在世界上大多数的法律体系都被承认, 但是对我国来说, 沉默权制度的建设还没有真正开始。沉默权制度是一项先进的诉讼制度, 也是对人权的尊重的重要标志。但就我国目前的总体状况来说, 将该制度引进并实施以及发挥它最大的功效的可能性并不乐观, 我们应该理性的去看待这个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关于沉默权引进的几种争辩, 分析了引进沉默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确立沉默权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沉默权制度,可行性,必要性,有限沉默权

参考文献

[1]李晓霞, 王杰.由一则案例引发的建立沉默权制度的思考[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2005:7.

[2]刘健华.从沉默权配套制度的缺失看我国的应对之策[J].知识经济, 2014, 12:54.

[3]王珍琴.浅谈“沉默权”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4, 01:261.

[4]黄树标.对我国构建沉默权制度的再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4, 14:44-45.

[5]李明浩.我国不得强迫自证己罪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6]邹珺.从西方沉默权制度的补弊机制分析引进沉默权的现实性[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 05:200-201.

[7]孙英.关于沉默权制度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 2011.

[8]孙英.关于沉默权制度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 2011.

[9]袁震宇.浅议沉默权的意义[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07:249.

[10]何锦龙.关于中国引入沉默权制度的思考[J].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8, S4:239.

[11]阳露昭.在我国引入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的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5:50-53

关于医学图书版权引进的几点思考 篇3

一、引进医学图书的好处

很多国外的医学名著代表了先进的学术水平,并拥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我社引进的译著既有大部头的经典专著,也有小册子,它们各有所长。大部头的专著包括《格氏解剖学》(第39版)、《尼尔森儿科学》(第17版)、《Rosai & Ackerman 外科病理学》(第9 版)、《坎贝尔-沃尔什泌尿外科学》(第9版)等,这些名社名家的作品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了从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到临床的各个方面,并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与国内不同,国外很多知名学者会降低姿态去写一本针对实习医生或住院医生的小册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册子需要作者更高的逻辑性、更简洁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学科整体的把握能力。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曾于2006年出版过一套“放射学家掌中宝”丛书。这套丛书的特点是采用条陈式的语言风格罗列医生在实际的影像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答。书虽小,但实际应用价值却很大。

在引进、出版国外医学译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团结大批优秀的学者,使他们成为宝贵的作者资源,继而为开发本土图书创造机会。与译者的沟通交流往往能够启发我们产生新的点子和对图书市场有更进一步的把握和理解。比如笔者有一次看到爱思唯尔公司出版了一本《微创胸外科手术图谱》(Atlas of Minimally Invasive Thoracic Surgery),笔者当即反应这是一本好书,并请一位专家对该书进行评估。这位专家对该书持肯定意见:国内胸腔镜的使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很多医生都急需言简意赅的手术讲解图谱,更何况该书的作者经常到中国讲学培训。后来这位专家也很高兴地承担起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并且,在进一步的商谈中,该专家提出有必要出版一本胸腔镜方面的病例精粹,于是双方就有了两本书的出版合作。

通过对外版书的甄别、论证和引进,我们可以在体例安排、装帧设计和宣传营销等方面学习到国外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原创图书水平的提高。很多外版书的切入点和体例非常吸引人。比如北医社曾经出版过一套“骨科手术操作技巧丛书”,这套书的特色在于图片多,图片和文字的比例大概为1:1,每一种手术的文字说明仅保留了最为重要、需要临床医师特别注意的部分,避免了教科书式长篇累牍的叙述。这种由作者原创,并且高度提炼的写作方式在国内的科技专著中很少见,很多专家对这种写作方式非常认可,读者也都对其赞不绝口。好的装帧设计是提升图书品质的一种方式。目前,国内很多科技图书的装帧设计不是特别讲究,从外版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设计者在颜色搭配、版式设计以及封面和封底设计上的良苦用心。①此外,外版书对宣传介绍非常重视,封底介绍赏心悦目,配以平实、严谨、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的语言,很少夸大其词。这种封底宣传让人看了就会感觉特别踏实,对图书也会产生信任。

二、医学图书引进的选择标准

国外医学图书的科技含量比较高,图书制作水平也比较高,再加上要支付较高的版税、翻译费,每本书的盈利率较低。所以我们在选择图书时一定要精密论证,避免盲目引进。

根据我们的经验,经典和实用这两条原则是版权引进的关键,目的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取国外医学图书之长,弥补国内图书市场之短,满足国内读者的需要。②为此,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差距和差异,选择引进适合的图书。有些译著的内容是全球范围内通用的,比如一些经典图书《米勒麻醉学》《尼尔森儿科学》等,但是有的图书本土化的特色比较明显,比如美国和中国在医师培训和考核上采取的标准和制度不同,即对美国住院医师适用的图书在我国可能并不适用,因为两者虽然在名称上同属于“住院医师”,但是它们有各自的内涵和要求。所以,我们在引进图书时一定要注意甄别,了解某细分市场的读者需求、市场空白、医学科学发展的水平,以及国外医学在此领域的优势,内容上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以免出现引进之后却不适用于中国图书市场的情况。

“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的另一层意思是取引进书之长,弥补本版书之短。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自己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根据出版战略合理引进译著以壮大本社的图书品牌。相对于本版图书来说,引进图书的出版周期短,一般一年半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出版(其中包括一年的翻译时间和半年的出版时间)。这对于本版图书创作实力不足的出版社来说是一条提高竞争力的捷径。

三、引进医学图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医学图书引进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控制好出版周期。国外经典的医学专著大都会在3~4年后推出新版,有的甚至两年之后就会出新版。我们在选定图书以后,一定要合理安排翻译周期和出版周期,以免在新版或其他更好的替代品种上市后才出版,从而失去商机。

其次,要选择优秀的译者,严把内容质量关。选择译者时要尽量选择业内口碑较好、认真负责的译者。对于几百页甚或几千页的大部头图书,参与翻译的人数往往很多,甚至会建立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翻译队伍。译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常见的问题有漏译、误译、语句不通顺、名词翻译不统一。以下几种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第一,译前制定翻译标准:在翻译前协助主译制订统一的翻译标准并分发给各位译者,翻译标准包括翻译应达到的水平、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对医学图书来说,制定翻译名词表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名词使用混乱或者不符合科学技术规范名词的情况。同时要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以保证翻译的规范和严谨。第二,建立交叉审稿机制:对于大部头的图书来说,交叉审稿更具有重要性。译者对其翻译工作会更加尽心,并且,经过不同级别人员的把关,稿件与原著会更为贴近。

再次,要注意处理好与原版图书出版方的关系。第一,要遵照合同约定履行责任。国外的出版集团比较注重信誉,我们在做版权引进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合同规定,履行责任和义务。③国外出版集团大都比较重视合同,在合同上会对相关条款做特别细致的规定,比如原版书的封面是否可以沿用、封面上需要注明的内容、版税支付的时间以及方式、提交销售报告的时间、寄送样书的时间等。我们在审定对方提供的合同时也必须特别仔细,如果有问题就需要及时提出并修改。合同中规定的条款必须履行,有时哪怕是很小的义务,如果不履行,就会损害我方出版社的信誉和形象,或者导致不必要的纠纷。第二,要注意第三方版权。有的原版书会引用其他出版社的资料,在医学图书中,通常以图片最为常见。我们要特别小心这方面的版权问题,一定要与原出版社进行必要的沟通,取得第三方授权后才可以出版,否则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笔者最近责编的一本引进版图书《髋关节炎的手术治疗:重建、置换与翻修》就涉及第三方版权的问题,书中有好多图片引用自其他图书。直到图书印刷之前,还有一幅图片没有得到第三方授权,我们只好忍痛割爱,将其删掉。所以,在决定引进某种图书之前,查询是否存在第三方版权必不可少。如果发现有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早联系,以免耽误图书出版流程。

(刘燕,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编辑;药蓉,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副编审)

注释:

① 曹霞.好书应当是内容与形式共舞.编辑之友[J],2010(9).

② 付承桂,徐明煜,罗莉.如何做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工作[J].科技与出

版,2013(5).

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股权的几点思考 篇4

新会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翻开了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新的一页。农村商业银行如何立足新的起点,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值得研究。我认为,发展方向和定位、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及创新能力是农村商业银行应重点予以考虑、着重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明确市场定位

1、建设现代金融企业是农村商业银行既定的方向,服务“三农”与地方经济是农村商业银

行不变的宗旨。

2、作为当地历史最悠久、网点覆盖面最广的银行,地缘、人缘与信息优势仍是农村商业银

行最大、最根本的优势,因而扎根本土,深耕细作,巩固阵地,扩大份额更为实际。农村商业银行离开本土异地扩张特别是跨省设立分支机构,则优势不存,战线拉长,成本上升,风险扩大。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应慎言异地扩张,至少不要急于扩张。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将一般定位与个性化定位有机结合。

二、抓治理----思想重视,持续完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1、公司治理决定农村商业银行的长治久安。首先是树立正确的公司治理理念。以董事长

为代表的商管层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进而真正重视公司治理,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为重,视完善公司治理为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必由之路。

2、建设有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股权结构要适应作为地方金融企业的属性,主要股东以与农村商业银行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本地优质民营企业为主,其持股比例相对均衡,避免出现一股独大的控股股东;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应优先选择长期关心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熟悉农村金融和现代金融的专业人士,并考虑由其在专业委员会担任主要责任人,发挥积极作用。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公司治理。一是股权结构要不断优化,有条件的应进一步引

入战略投资者。二是董事会是本地一些企业,全国、全省知名集团是1111111运用科学的方法、流程制定正确的战略。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并对实施的效果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评估修正。

4、求创新------核心能力,不竭动力加深业务创新。只有依靠创新农村商业银行才能够实

现差异化竞争,确立竞争优势,也只有依靠创新,农村商业银行才能够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资本节约型银行。

5、情1111培养。一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就是对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进

行创新。首先是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先进理念。如市场导向,风险为本,价值最大化等等。其次要梳理管理制度与流程,建设流程银行,提高运行效率。最后还要调整完善组织架构,实行扁平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如设立战略发展部、金融市场部、市场营销部,“三农”与中小企业金融部等等。在蓬江区开

二是产品创新。创新产品是服务客户、抢占市场、创造价值的利器。生命周期是一个具有很强解释力、得到时广泛应用的概念

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股权的几点思考 篇5

点思考

一、电子银行发展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外部认知不足 客户的认识偏差直接影响推广力度

从实际营销工作中的反馈情况来看,客户不接受网上银行主要有3大问题。一是对网上银行安全顾虑重重。由于网络中存在的众多安全隐患,加上大众及媒体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负面宣传,客户对虚拟银行存有怀疑和戒备心理。二是对网上银行功能知之甚少。由于我行营销宣传网络的建设尚不健全,特别是电子银行示范网点数量少,且示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使大部分客户主要依赖于客户经理的简单讲解,对网上银行功能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查询和转账结算上,网上银行银企互联、集团理财、在线支付、贵宾室、收费站、代报销等优势功能却不甚了解。

2、内部驱动不够 员工的认识偏差成为业务推广的阻力

企业网上银行作为分流柜面压力、优化客户结构、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得到各家银行的高度重视,但我行在实际发展中却出现动力匮乏与不足,部分领导和员工对网上银行发展的认识偏差已成为业务推广的一大阻力。

首先,就基层负责人而言,目光停留在短期效益上。网上银行作为全新的业务处理平台,赢利模式尚未出现,短期效益体现不足。而网上银行在稳定客户、提高竞争力、降低营运成本、转移结算风险、改良业务运作模式上有着传统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支行人员却对此缺乏足够认识,长远规划不足,对电子银行的认识仅限于是一项单纯的业务,能够增加电子银行客户,增加电子银行交易额,产生中间业务收入,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分流柜面压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的优势,以及为全行带来的巨大的整体效益。支行业务发展目标仅限于分行下达的指标,自发营销的意识淡薄,致使网上银行营销陷入被动局面。

其次,就基层客户经理而言,营销意识亟待转变。由于网上银行业务由客户自行操作,银行不能直接监测客户资金动向,给收贷、收息、资金管理和资金监控带来难度。特别是目前我行存款指标仍是各支行及网点负责人最看重的,企业网上银行业务的开通,必然造成月末、季末存款实点数无法控制。对此客户经理常常不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更多的是在营销时顾忌太多、底气不足、力度不够。大多数客户经理将网上银行营销作为成功营销客户后的捆绑产品来进行推销,而未将其作为对传统柜面业务处理的渠道弥补和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有效竞争客户的得力手段,从而使网 上银行的营销进入误区。客户经理的营销意识成为业务发展推广的又一阻力。

再次,就基层员工而言,能动性急需提高。我行员工及客户经理普遍缺乏学习网上银行业务的主动性,即使组织多次员工培训,员工业务知识的接受也属被动填鸭式,效果不佳。不管是网点负责人还是客户经理,一旦需要营销客户,立即寻求电子银行牵头部门支持,普遍依赖牵头部门的直接营销。前线营销队伍中缺少全面掌握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人员,致使业务拓展人员对各自辖区注册客户或潜在客户不能做到主动引导、更不能手把手指导客户完成相关步骤,业务推广无法在面上快速展开,员工的营销主动性影响着业务推广的发展速度。

3、对快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技术,给我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认识不足。目前,一方面随着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家庭上网等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电子银行的进一步普及和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个人客户财富增长明显加快、各类客户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使社会各界对电子银行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看,转账汇款、缴费、电子商务、网上投资理财、网上现金管理等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对我们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抓住这种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在最短 的时间内,抢占客户市场,形成规模优势,把我们的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起来。

4、对于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形势,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在从容面对方面准备不足。当前,各家商业银行对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认识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了电子银行发展力度,把发展电子银行作为突破网点和地域限制、抢占高端客户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达到稳存、增存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做好充分准备,从容应对。、业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专职的电子银行队伍。电子银行业务涉及面广,业务综合性强,既要有熟知业务的营销人员,又要有懂得一定技能的技术人员,还要有懂业务、善管理的业务管理人员,同时还要组织广泛的宣传、业务推介等工作,因此,建立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的电子银行队伍尤其重要。

2、业务人员缺乏对电子银行制度规定、业务操作规程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一是由于电子银行业务是我行的新兴业务,目前前台柜员人员少、柜面压力大,每天忙于应付传统日常业务,在学习、熟悉新业务方面,时间、精力不能得到保障;二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缓慢,业务量小,不能为柜员提供更多的熟悉、认识电子银行产品的机会;三是电子银行 业务的各项功能均为总行开发,加快了网银功能的更新、变化,业务人员适应业务变化的能力不强。

3、营销人员自信心不足。支行在营销网上银行产品时,乐于营销简单版产品,对于收费产品,如网银Ukey客户,畏难情绪明显,营销缺乏底气,知难而退,营销定位明显错位,没有把营销电子银行产品作为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而是把收费产品作为强加给客户的负担。

4、是媒体宣传力度明显缺乏。近年来我行电子银行取得卓越成就,在国内稳处行业领先地位,在国际金融界获得众多荣誉,产品受到客户的普遍认可,但我行对电子银行的宣传却声势较小,营销宣传主要集中于金融专业书刊、路排广告、网点横幅、宣传折页等方式,对大众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普通报刊、XX信息港等本地访问量高的网站、收视率较高的电视频道等大众易于接受的媒体平台上,宣传投入较少、力度匮乏,导致媒体营销效果事倍功半,造成客户了解和认知度不够。

二、措施建议

目前,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已经得到上级行的高度重视。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金融产品同质性的日益突出、企业客户资源成本的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多样性等等因素,如何利用企业网上银行的强大功能,将传统网点与电子银行完美结合,为企业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的金融服务,真正 实现以产品留住客户,低成本占领市场的目标,已成为分行考虑的重点议程。可喜的是,近期,分行已出台各种措施体现电子银行的发展思路:一是将电子银行业务并入信息科技部门,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及人员素质及数量优势,发挥公司、机构、个金等营销部门营销渠道,形成全行齐抓共管的态势,迅速拓展电子银行市场;二是大幅提高电子银行指标在各级行行长绩效考核中的考核权重,以政策引导全行的业务发展向电子银行倾斜。目前,全行发展电子银行的意识大为增强,业务拓展已经启动,现从我行的实际,结合本人观点,提出近期发展企业银行的几点措施和意见: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增加电子银行核心品牌价值。我行应以网点为阵地,以媒体为重点,以户外为补充,以强化品牌营销为突破口,以“安全”宣传为重点,制定系统的电子银行业务宣传计划、宣传方案,大力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宣传活动,利用社会舆论的强大影响力为企业网上银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快企业网上银行深层功能推广,寻找新的产品竞争点。我行在对企业网上银行查询、网上结算等传统功能进行营销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业务平台,加快深层次的功能推广,大力推广贵宾室、代发工资、网上收费站批量扣款、网上购物、银企对接ERP、现金管理等项目,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各种选择,寻找新的产品竞争点。

3、大力拓展市场,实施市场细分 提升营销效果

在企业网上银行发展中,应制定积极可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措施和发展目标,在确保发展本行企业优质客户的基础上,迅速抢占他行优质客户,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拓宽业务发展渠道,树立电子银行产品在企事业单位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并充分利用全行推广对公客户单位自助卡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企业电子银行业务,对凡已开立对公帐户的客户,主动营销企业注册企业网上银行,办理企业账户余额、明细查询等业务。并有计划、分步骤地营销。

在营销过程中,为明确营销目标、制定营销策略、发掘市场机会,我们应根据目标客户的行业类型、规模大小、核心需求等因素进行市场分析,合理细分客户,有的放矢进行拓展,提高客户综合回报,提升营销效果。

如对烟草行业、汽车行业等生产销售类客户企业加速资金周转、销售资金及时回笼的需求,大力推荐企业网上银行集团理财、网上结算、网上收费站等功能;根据政府机构、部队等行政事业类客户强化资金管理和保证安全的角度出发,重点推荐集团理财、贵宾室等功能;针对百货行业等零售类客户扩大营销渠道、加速采购资金周转的角度出发,重点推荐B2B和B 2C 在线购物、网上结算等功能等。

4、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实行定期回访制度,加强与企业客户的沟通与联系,调查 了解企业网上银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反馈业务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解决企业对我行网上银行在网银功能方面的各种需求;二是在拓展新市场的同时,加强对使用率较低或尚未开通转账功能的客户进行业务辅导和培训,从客户的行业特点和业务需求入手,找准切入点选择适当的产品、功能加以引导,引导客户使用网上银行办理银行业务,提高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忠诚度。

5、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考核力度,促进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将电子银行各项任务目标、考核目标计划逐项分解、落实。遵循“客观公正、科学严格、奖惩分明、注重差别”的四项原则,将网上银行业务纳入行长经营绩效考核并提高权重比例,将售后服务纳入考核体系,自上而下实行营销业绩的评价考核,形成“营销→考评→结果→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加大设立一定数额专项费用的激励力度,对各行新拓展客户实行费用挂钩的激励机制,增加适量现金激励,按照“谁办理、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直接奖励到业务拓展部门和个人,充分调动各行营销的积极性和售后维护的主动性。

6、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培训力度,做好各级营销人员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员工业务素质,达到标准化、个性化服务的内在要求。一是培养网点企网核心人员,使其能系统全面的掌握企业网上银行业务知识,能独立指导该网点进行营销 解释、客户维护的基础工作,以点带面强化市场营销力量。二是强化客户经理及二线营销人员的培训。通过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普及网上银行各项知识,渗透营销观念,由内而外进行营销。三是强化前台人员的培训。在了解和掌握网上银行业务与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兼顾市场营销知识培训,使前台业务人员既熟悉业务操作,又懂得营销技巧,提高工作效果。

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股权的几点思考 篇6

对工商机关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几点思考

商业贿赂在我国已经俨然成为一种“市场潜规则”,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引起了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目前我们分局治理查处商业贿赂案件的执法实践来看,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工作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待我们进一

步研究解决。

一、目前在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发现线索难。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它手段买通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争取交易机会或交易优惠条件的行为,既包括直接给付的现金和实物,也包括经营者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等,其行为依附于商业交易关系,并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可以说在各类市场主体及不同行业中普遍存在,甚至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商业贿赂行为往往发生在有交易关系的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排他性,其商业贿赂行为的完成,只在少数当事人中完成,双方暗中交易“利益均沾”,并为稳妥起见订立“生死契约”,局外人很难发现,一般需要“知情人”举报或当事人之间发生“内讦”才能发现案件线索。

二是调查取证难。由于当事人拒不接受检查或以种种理由规避检查,有的为逃避检查,将办公地址迁往居民区、写字楼,即使发现了案件线索,工商执法人员却难以进入其场所检查、查阅相关资料信息、调查取证,原创:http:///更有像外地南京、上海、山东等在汉企业或所设办事处,跨省跨市,调查取证成本高,加之没有专项办案经费,难以查找相关信息资料,调查取证更为困难,询问局外人又很难得到真实有价值的资料证据,明知其涉嫌有商业贿赂行为,但执法人员往往束手无策,因找不到有价值的证据材料而不得不“半途而废”。

三是认定事实难。由于商业贿赂行为表现形式复杂,涉及领域宽、行业广,而我国现行的《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规章中虽对商业贿赂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有些条文过于原则、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往往造成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对某种行为是否构成商业贿赂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还由于有关法律法规有交叉、冲突,难以准确认定,有的公司发生了商业贿赂案件,立案查处时,将贿赂行为归咎于纯个人行为,与本公司无关,将业务员开除出公司,“丢卒保车”,逃避处罚,影响了执法效果。

四是适用法律不足。目前,我国反商业贿赂的非刑事立法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和199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工商总局等就具体问题所作的司法行政解释,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适用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对附赠式商业贿赂行为规定、实施商业贿赂行为时的心理因素和主观心态、认定商业贿赂行为的归责原则、间接实施商业贿赂并获得利益的行为等没有明确细化规定如何适用法律条文,做到定性准确,处罚得当,仍有一定的难度。

五是干扰阻力大。多年来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部门干预较多的“痼疾”,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消除,为局部地域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经济利益在一些地方或部门仍然存在。再者,“人情风”、“关系网”等庸俗的人际关系也干预其中,无形中增加了办案的难度和阻力,形成办案不顺,处罚额度较低,投入的行政执法成本高而收益少的“到挂”现象。

二、对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商业银行理财新规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银行理财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流动性创造

今年3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8号文”),该文旨在规范商业银行对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投资运作,要求改变理财业务中不透明的资金池运作模式,实现资金和投向的一一对应,并规定非标准债权资产投资的比例上限等。除8号文外,监管部门今年以来还出台了《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的通知》(证监办发(2013)26号)等规范性文件。此类新规将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银行业经营及中国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上述新规的出台,将促使银行理财业务更为规范、透明,对近年来的银行理财业务,特别是非标准债权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将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下面对规定中约束较大的几点进行分析。

(一)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池运作模式

8号文要求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理财资金池运作模式存在诸多不规范,但此模式对理财产品规模的高增速有极大促进作用。若实施理财产品与被投资品种一一对应,会使电子系统不完善、管理能力较弱的机构的此类业务陷入停滞。即使对电子系统建设较强的机构,也会加大成本,增加运营管理方面的难度。更重要的是,一一对应和加强信息披露会显著增大理财产品的销售难度。在资金池运作模式下,客户并不清楚理财产品的具体投资标的,也就无从知晓其购买产品的真实风险收益状况,客户只能通过预期收益率和产品发行机构的声誉来判断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状况。理财产品运作的不透明,也使得部分表外债权类理财产品享有一定银行隐性信用担保。而在8号文实施后,银行对理财产品各种形式的担保被叫停,产品结构也将变得更为透明。显然客户会更关注理财产品投资标的的安全性,针对很多非专业投资者,这显然会带来理财产品销售的难度。此外,即使实现了一一对应,理财产品也难以消除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期限错配风险。此类风险的显性化也会对产品销售带来一定难度。8号文的上述规定,在规范理财业务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放缓此类业务发展速度。

(二)规范非标准债权产品投资

8号文要求,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非标准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该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并加强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以银证合作、银信合作为代表的非标准债权资产投资是近来理财产品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券商的银行通道业务存量仅在2012年就增长了1万亿元以上。虽然银行业整体的非标准债权资产占比距上述限额还有一定距离,但去年快速膨胀的各类通道业务还是会受到新规的限制,特别是一些股份制银行的非标准债权产品投资比例据估计已超过上述限额。

(三)规定理财产品设立权限及未达标产品计提资本金

8号文中收紧理财产品的设立权限,将理财产品发行的审批权由分行上收到总行;加强理财投资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明确合作机构准入标准和程序、存续期管理、信息披露义务及退出机制;对未按期达标的理财产品要比照自营贷款计提资本金。审批层级的上升,意味着审批流程的延长和发行难度的提高,同样会使理财产品的扩张速度受限。加强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会限制参与此类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范围,不利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展此类业务。而计提资本金将使理财产品的资本金占用加大,加大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压力。

综上所述,今后通道类业务过快扩张的势头将被抑制,理财产品特别是非标准债权资产规模扩张的速度将放慢;而理财产品运作透明性将显著提高,之前隐藏的期限错配风险、信用风险等将逐步显性化;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此类业务仍有发展空间,但未列入名单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此类业务将受限。

对银行经营及债市的深层次影响

预计8号文的实施将推动银行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状况。商业银行将调整自身表内和表外资产、信贷资产与其他债权投资工具、标准债权资产(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券等)与非标准债权资产。受上述再调整的影响,预计银行资产规模和盈利增速将继续放慢,资本金补充压力加大。

(一)对银行表内和表外资产配置的影响

理财产品增速将放缓,特别是银证合作、银信合作等通道类业务受到限制,规模扩张预计放缓。但由于客户融资需求仍在,银行为保住客户资源,势必将部分符合信贷政策的表外资产移至表内。目前信贷额度控制仍较严,银行表外资产表内化会加剧表内信贷额度的紧张和贷存比考核压力。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例,银监会为各银行2013年对融资平台的贷款划定两条红线:一是在年度信贷计划安排上,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贷款余额较2011年年末不得增加;二是平台贷款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不超过本行2012年末的水平。因此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地方融资平台非标准债权资产转入表内的空间狭小,此类资产转入表内势必造成表内信贷额度的紧张。此外,由于理财产品增速预计放慢以及销售难度提高,银行通过理财产品调节关键时点存款规模的能力降低,银行贷存比考核压力将加大。

银行体系资本金补充压力加大。为促进银行体系稳健运营并推进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2012年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银行表内资产运用的资本金占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上述办法下,因资本金的约束,银行表内资产年增速超过20%的扩张已不可持续。显然,非保本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既能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占用资本又少,对银行吸引力很大。8号文实施后,由于不合规的理财产品需按自营贷款计提资本金,表外理财业务在资本金占用方面的经济性降低,银行资本金压力将加大。今年以来,由于传统的次级债被列为不合格的附属资本补充工具,银行附属资本补充压力已悄然加大。未来即使贷存比或信贷额度等监管措施放松,银行资本金补充的压力犹存。

nlc202309011301

(二)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8号文限定各银行理财业务投资非标准债权余额的上限,将增加理财产品对债券的投资需求,利好债券市场,特别是信用债市场。在信贷额度管理和贷存比管理未放宽的情况下,由于目前国内的债务融资需求具有一定刚性,各经营主体势必选择转向其他形式的债务融资工具,特别是不纳入贷存比和信贷额度管理的信用债,预计部分符合发债要求的非标准债务融资需求将转向债券市场。但由于债券融资的门槛显著高于非标准债务融资工具,因此,此规定虽会促进部分企业从非标准债务工具转向债券市场融资,但除非发债标准能显著放宽,否则8号文所带来的债券供给增长将相对有限。实际上,非标准债务投资工具的融资利率显著高于标准化发债融资利率,部分反映的就是进入门槛高低所导致的差异。在通道类非标准债权产品中,平台类和地产类项目居多,地产类项目受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在国内发债融资困难;而平台类项目受《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2)463号)等影响,近期发债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县及以下平台今后发债难度大增,近期平台发债势头已有所放缓。因此,虽债券供给增长相对有限,但从长期看,信用债市场的潜在空间无疑将扩容。

受上述再调整的影响,预计银行资产规模和盈利增速将继续放慢,资本金补充压力加大;而信用债市场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对金融体系流动性创造能力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放慢,金融体系流动性创造能力减弱

8号文等监管新规旨在规范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发展,控制表外业务快速膨胀中隐藏的金融风险,但客观上使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创造能力进一步受限。2012年下半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保持较高增速,推动经济短线企稳反弹。社会融资规模各构成的比重也发生显著变化:表内信贷所占比重虽仍居首位,但降幅较大;属于表外业务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等比重迅速增加。本轮经济的短线企稳反弹,主要受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和各类非标准债务融资工具的扩容所推动。非标准债务融资工具的扩容料将放慢,由于进入门槛的差异,短期内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扩容幅度有限。因此,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将随着新规的逐步实施呈现放缓态势。

此外,8号文实施后,金融体系流动性创造能力进一步受限,使得中国经济的加杠杆进程更加难以为继。过去十余年,外汇占款项目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之一。2010年后,新增外汇占款增速趋势性放缓。2013年1月,央行口径和金融机构口径的外汇占款均出现大幅增长,但通过分析月度的结售汇数据,笔者认为近期外环占款的反弹不具有趋势特征。外汇占款主渠道萎缩,而逆回购、再贴现等货币供应渠道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扩容。目前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容能力有限,商业银行赖以进行信用创造的基础货币投放增速显著放慢。

商业银行表内信用创造受制于存款准备金率、资本金约束、信贷额度控制和贷存比约束等。如果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增速过快,比如保持在2008-2010年的水平,则仅凭银行自身内源融资无法满足资本金管理的监管要求,银行将通过外部融资来满足的天量资本缺口,而市场无法持续满足银行此等规模的再融资需求。银行整体的贷存比已然偏高,信贷额度管理在短期内也难以大幅放松。因此,商业银行表内信用资源已较为紧张,流动性创造能力不足。在表内信用资源不足,而部分客户融资需求强烈,商业银行也需要扩展自身存贷款基础的背景下,较少占用资本金、不受存贷比和信贷额度等约束的表外理财业务受到银行青睐。而8号文为表外理财产品制定了较为明确的约束,虽然表外业务仍有很广的前景,表外信用创造较表内信用创造仍有优势,但其流动性创造能力也随着其规模增长放慢而减弱。总的来说,金融体系流动性创造能力的高点已过。

(二)短期内不利于经济反弹,但长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去杠杆进程

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正处在债务杠杆(债务/收入)上升和产能扩张周期的末期,经济加杠杆的进程将难以为继,去杠杆进程若隐若现。上述长周期的特征表现为:产能过剩严重,经济潜在增速趋势性下移,企业长期盈利能力和盈利预期恶化,债务本息偿付压力较重,借新还旧是普遍现象,庞氏融资比重显著上升。

决定经济体债务规模的因素可分为债务融资需求和债权投资需求两部分。目前新增的债务融资需求中,地方债务融资、其他国有企业融资和与地产相关的融资(企业融资用于地产项目)居多。由于预算软约束、激励机制扭曲等原因,个别国有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过高,所融资金投资效益低,呈现明显的非经济特征。要制约国有部门债务融资需求的过度膨胀,只能依靠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来逐步实现预算硬约束;并推动停滞已久的国有企业改革,但上述改革皆非短期所能见效。

债权投资需求则主要受制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如上文所述,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创造能力由央行基础货币供应、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各种监管规则和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水平等决定。而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已有限,特别是在8号文等规范表外融资之后,相对刚性的金融体系流动性创造能力将偏紧地约束存量债务规模的扩张。

总之,8号文将有利于控制银行表外资产的快速扩张,进而抑制近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主体的债务扩张,抑制实体经济债务杠杆的过快上升。中国经济通过债务融资加杠杆的周期进入尾声,去杠杆压力加大。事实上,实体经济对债务融资依赖程度加深,无序且盲目扩张的债务融资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短利长弊。而去杠杆的进程既是降低债务杠杆的过程,也是去除低效的、过剩产能的过程,更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再平衡的过程。从短期看,8号文制约了各部门通过表外融资的再杠杆进程,不利于短期经济反弹;但从长期看,其降低了表外融资过快膨胀所隐含的债务金融风险,利于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

作者单位:中债信用增进公司

责任编辑:廖雯雯 印颖

对中国动漫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8

盛维娜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 陕西省 渭南市 714000)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动漫产业推动下的国内动漫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动漫教育当下存在专业设置太集中、企业同质化、对动画语言的片面认识、缺乏权威的统编教材、师资力量不足几个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专业设置差异化,而不是同质化、企业差异化、观念的改变、优化专业教材、建立国家级师训基地的解决之道,对大环境下中国动漫教育的发展展开了讨论,希望对整个动漫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动漫教育;特色教育;教育品牌

在中国青少年大量的看美日韩的动画片、中国同时遭受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现实下,国家意识形态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在政治原因以及从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结构的转型的推动下,导致中国动漫热的出现,中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引起的动漫教育的升温,随之动漫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动漫产业发展推动之下的国内动漫教育现状

高校动漫专业的纷纷建立;动画教育研究基地的建立;依托动画企业或者动画企业自办的培训机构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呈现出来的动漫专业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以及设立动漫专业学校的数量,足以看到中国动漫教育目前的规模是非常大的。但是有规模、有产量、确出现产值很低或者说产值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情况是目前动漫行业出现的一个严峻问题。这一方面跟动漫产业自身发展有关系,另一方面跟人才培养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整个动漫产业还处于非常幼稚的状态,整个动漫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国内动漫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动漫教育在从产量的规模向产值规模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1.专业设置太集中

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制作环节,也就是画画和做动画。而其他的动画策划、创意编剧、制片管理、营销推广、版权代理、衍生产品开发等等专业非常缺失,导致动漫产业链的断裂,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整个人才的培养出现既过剩又不足。动漫专业设置单一,不仅仅是使得动漫人才既过剩又不足,同时会影响到我们动漫产业的发展,同时带来我们动漫教育本身集中在某一种专业方面的恶性的竞争。

2.企业同质化

动漫产业它的赢利是在产业链运转起来之后,各个环节上的赢利,而不是一个环节赢利。按照国际惯例它在播放的环节上只是收回成本的10%到15%,完全的收回成本和盈利是在其他的环节里面。只有运转起来以后,才能真正的赢利。而如今大量的动漫企业仅仅是制作企业,其他环节的公司没有,这就导致了产业链的断裂。这也是导致整个人才的培养出现既过剩又不足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产业本身存在着只重视制作而不重视其他环节的状态,就是企业同质化。企业的同质化的结果导致我们的产品生产出来推不出去。

3.对动漫语言的片面认识

以为动画跟影视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然后认为影视的一些相应专业就可以替代动画相应的专业,很多院校将动画导演和动画编剧专业都是放在影视艺术学院或者文学系。

认为动画就是影视,实质是动画它跟影视有关,但是它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除了影视的视听语言系统以外,它还有特定的,影视所不具备的只有动漫才有的一种动漫语言表达系统。是一门区别于电影电视的独立的艺术门类。

动画跟电影电视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海绵宝宝跟章鱼哥罢工,离开的那一段,章鱼哥把趴在玻璃上的海绵宝宝拉开的时候,第一次手在上面,第二次拉开眼睛在上面,第三次拉开心在上面。这种把内心的一种情况通过身体的肢解表现出来的、电影电视所不具备的这种表现方式就是动画独特的语言体系,它能够比演员的表演,更加充分的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还可以通过物体颜色,形状上的变换表达人物情感。比如海绵宝宝趴在玻璃上的时候的整个的面部表现、色彩和形状都跟平常不一样,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是黄色变化成一种灰暗的颜色。

动漫语言体系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等等,有很多特定的语言元素。但是目前,动漫产业界、动漫界对这个问题还是没有注意到,或者是关注得不够。把动画当成电影电视,或者当成跟电影电视同样的东西,同样的艺术类型来进行创作。过多的追求跟真人的相似,动作的相似,表情的相似上。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国产动画不好看,收视率低不能真正的赢得观众的认可和欢迎的核心原因在。故事问题是一方面原因,但核心问题在于动漫语言的应用上,动画特有的表现方式上,实际上真正的动画作品,它的特点就在于它跟电影电视的不相似上,而不是相似上。电影电视不能表现的题材才是动画表现的题材,电影电视不能表现的方式,才是动画的表现方式。

4.缺乏权威的统编教材

现在市场上关于动漫的教材多集中在制作方面,软件的应用或者是造型、制作环节上。且很多教材本身仅仅是以前相类似专业的一种转换,从其他专业改头换面转过来的,并不能真正表现动漫创作或者动漫生产、动漫教育的专业特点。

比如说动漫创意策划、动漫编剧、动漫导演,或者动漫后期衍生产品开发,或者营销、版权代理类的教育书籍很少,有的甚至没有。而我们看到的那些仅有的,关于动漫编剧的教材也是从影视编剧改过来的。动漫本身它有它特定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体系必须从动漫的创意和策划编剧里面用到的,而不是到后面导演才加进去的。就好象我们的电影编剧必须有镜头感一样,它不是文学创作,它是一种电影的创作。同样动漫编剧它也不是电影的创作或者电视剧的创作,应该是动漫的创作。但是现在,这类教材少,就是有,也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套用的。这样就很难使得我们的动漫专业教学真正的专业化。而这种统编教材的缺乏,甚至规范性都没有,教材的规范性都缺乏,学生当然就无法受到正规专业的训练。

5.师资力量不足

现在全国这么多高校开设动漫专业,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问题。这个师资力量不仅仅是人数的问题,还有教师本身专业积累的问题。计算机教师或者美术教师承担动漫方面的专业课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其实美术也好、计算机也好,跟动漫是有关系的,但是还是有区别的。懂美术不一定懂动漫,懂计算机更不一定懂动画。所以,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不仅仅是难以开设动漫产业链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动漫人才。

三、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之道

1.专业设置差异化

专业设置差异化而不是同质化这是因为动画是由很多环节同时组成的一条产业链,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要集中在某一个环节上。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择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动漫产业链上一个特定环节上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各个学校之间的互补,而不是一种同质的竞争。

学校因涉及到动漫的专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里面,学校可以统筹管理与策划,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计算机、文学、经济管理、工业设计等不同院系的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可以与动漫专业进行结合设立影视、动漫编导、动漫营销推广、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等相关专业,比如: 对中文系的文学专业可以通过文学语言和动漫语言的训练,侧重于培养策划和编剧人才。在经济学院里面,通过对动漫的营销推广与普通的营销推广进行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培养动漫营销推广人才等。

2.企业差异化

只有差异化才能够充分满足我们整个动漫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对于人才的需求,而不是仅仅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比如出现现在动画制作人才过剩,而动画编剧、导演、影片管理、营销推广、衍生产品开发等人才又不足的问题。那么这个方面大家大量竞争,然后另外方面又没有人才,就导致动漫产业人才既过剩又不足的问题。

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各个院校自身的优势。比如说新闻传播学,新闻学。北京体育大学它也开设这个专业,上海财经大学也开设这个专业。但是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的是体育记者,财经大学培养的是财经记者。所以他有跟专业结合的方法,避免跟综合性专业院校培养的新闻人才相冲突。它的人才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竞争的。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考察研究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特色人才的培养。

3.观念的改变

企业单一化、同质化导致产业链断裂的同时,又引起了一种误解,使得我们动漫教育、动漫的人才的培养,也以为动漫人才需求就是制作人才的需求,这样的一种观念,反过来它会影响到动漫专业的设置。而动画编剧、导演人才的缺少又影响到动漫企业,在创作上说,现在很多动漫企业策划、编剧或者是导演,他就去找儿童文学作家,或者是影视编剧,或者影视导演来进行导演、创作。实际上,这一些创作人员他们根本不掌握动漫语言,这就是由企业本身的问题带来的动漫教育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的动漫产业还没有起来,精通所有媒体的人才奇缺,所以学校学电影的,并不是只学电影,也应会有相关的技术。学动漫也不仅仅会画动漫,相关的媒体知识也可以学。

同时,我们不仅要培养创意性的人才,更要培养懂得商务的艺术人才,还有能够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动漫产业才能够良好的运作起来。

4.优化专业教材

要选择翻译一批国外优秀的专业教材,借鉴与学习。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我们国情,编辑出版全国动漫各专业统编教材,以此规范动漫专业教学。不能是相似专业教材的转换,应结合动漫专业特点进行统编的真正符合动漫专业的统编教材。

5.建立国家级师训基地,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是艺术家,更要培养专业的、能创作能卖得出去的商品、能够在产业生存的人才。专业人才就要专业人才或者专家来培养,如果说不是这个业界的专业人才的话,就培养不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利用国内外优质师资,第一线的专业人才和专业专家培训国内高校动漫专业教师,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解决现在动漫师资问题的有效措施。

四、大环境下中国动漫教育的发展

1.考察、研究与定位

在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全面认识之上,通过对各个地区动画专业的建设状况,包含课程设置状况,长远的就业状况,进行考察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动画专业可以进行特色定位。

2.进行特色教育

在动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础之上走特色教育的道路,即建立动漫教育品牌,设置特色课程、选择特色教师、特色教学内容、特色教学方式、特色教学管理、构建特色专业、营造特色教育环境,进行特色教学、特色人才的培养道路。

总之,发展动漫产业最关键是进行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需要建立起能够充分满足产业需求的专业,动漫产业与动漫教育之间既要相互推动,又要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 骆哲.《群文天地》[M].2011年第06期.中国当代动画教育反思

对知行中国学习的几点感悟和思考 篇9

安家中学 凌吉安

我是一名来自鄂西北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的班主任,今年有幸参加了“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学习感想总结如下:

一、对知行中国学习的感想

在平时的紧张工作中,通过挤出时间对“六个模块”和一个专题的学习,使我有了一次和一大批专家、学者、教育界精英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确实让我们参训教师收获颇多。

1、学习方式灵活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能静下心来学习是每个追求上进的班主任的渴求。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场所,让我们班主任教师非常高兴,也非常乐于接受。我把学习到的一些东西直接用于了班级管理实践,效果明显。

2、资源直观,通俗易懂

“知行中国”中的资源大多采用视频、动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专家、学者和教育精英们所讲的内容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见到的问题,几乎涵盖了我们班主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这对于像我这样初当班主任的教师来说,非常实用。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都有解答,我们学习后启发很大。

3、注重过程,讲求实效 在笔者所经历各种各样的培训中,“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更注重了学习过程,更注重了学习实效。对每一个模块,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提不同的要求,让参训教师在学习中感到充实,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二、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

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成立的话,那么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班主任肩负着联系家长、社会和学校的桥梁作用,同时班主任工作的优劣又决定着一个班集体的兴衰,影响着人的一生。所以,班主任工作必须要讲究方法策略,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一点也不亚于我们的日常教学。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如何处理好这些“繁琐”时刻考验着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意志力。所以,要想把班主任工作做好,班主任必须“时刻准备着”,长期坚持着,不能有丝豪的懈怠,否则就会“掉链子”。我通过学习,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1、班主任是公平的化身。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始终应是班主任长期坚持不变的信条,面对全班几十名学生,亲疏有别,爱憎分明,这不是班主任的作风。班主任要树立“讲正义、树正气、有责任”的班风,为营造公平和谐的班集体不断努力。

2、班主任是激励的源泉。学生表现不好,科任教师可以把“气”撒在班主任身上;学生成绩差,科任教师可能会他们失去信心,学生自己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但在很多时候,班主任必须树立起学生的信心,要给学生打气,给科任教师打气。只有这样,一个班集体才能在各种环境下生存,才能在挫折和逆境中前行。

上一篇:物业设备管理标准化下一篇:初中竞选体委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