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精选8篇)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 要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产业规划,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等。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新农村 现代农业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1.实现农业产业化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近几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和依托现实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和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开发饲料、混合肥料、肉类和食品加工、皮革及其加工制品、生物药品、生化制品等相关产业和深加工制品。目前,多数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相互连贯的产业体系,如粮食—饲料养殖—肉食加工系列,生物肥料—蔬菜—蔬菜加工系列等。这样,以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需要,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市场交易费用,提供公共服务,降低专业化生产机械资本投入和出售产品的费用,解决了生产规模对生产成本下降的限制,解决了人多地少与专业化经营的矛盾。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产品经营
交易费用、增加了组织化收益、提高了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存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仍是初级加工产品,产品增值少,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财力支撑,我国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大大削弱,陷入了“线断、网破、人散”而濒临解体的困境。由于经济实力薄弱、资金严重短缺,使得大多数以集体所有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区经济组织无力提供农户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协调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相应的风险未能得到均衡协调。有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未能发展壮大,没有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4.管理不善
在龙头企业的组织、建设、扶持,市场的管理,保护农户的利益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存在着混乱和无序的问题。如蔬菜市场的分散化暴露以下弊病:批发商离开了集贸市场信息,到农村去,甚至到田间地头,直接与
菜农交易,逃避了市场管理,政府工商部门流失了管理费;个体无证中间商搞“游击战”。
三、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农业产业规划
地方政府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指导,避免产业结构趋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积极引导农户与公司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树立区域品脾新产品,抢占优势市场地位;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各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对各类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力的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服务设施和服务组织的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基地的现代化生产与企业化管理。
3.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国家经济技术职能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对“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等进行彻底的改制、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
4.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
要把利益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项目要完善、准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要明确;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合同,形成法律文本,并由公证部门公证;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加履约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同时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协作,推进合同契约关系的履行,保护各主体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滕锡尧,刘东生.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理论前沿.2009(6).[2]甘宜沅.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与战略.2009(5).[3]姚申建,黄华.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责.天中学刊.2007(6).[4]张君,邹海燕.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湖南社会科
互联网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线上企业开始走向线下,真正开始动传统产业的奶酪。我们过去所认识的互联网是消费者主导的。中国互联网发展二十几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也叫商业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和代表人物,如网易丁磊、搜狐张朝阳等。但后来这批人成了“先烈”,接下来手掌风云的的换成了马云等人。这个时代,我称之为“挟消费者以令诸侯”时代,拥有了消费者,就拥有了一切,就可以反逼、压榨生产厂商。在这个时代,传统产业格局纷纷被颠覆;电商进,生产者退,电商有需求,生产者就满足。客观来说,这个时代的主导者是电商,而生产者处于被动地位,节节败退。这个时代,国内互联网的基本格局已定,阿里、百度、腾讯等巨头的产业地位也已基本确定,这种情况下,谁想再搞个腾讯或阿里出来,应该是没什么可能了。
但现在风云再次变幻,互联网主导权开始向生产者转移。这个正在到来的时代,我们称为产业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的基本态势,是阿里、百度这类线上企业积极走向线下,而同时传统企业努力走向线上,形成了一种线上线下企业迎头对拼的新态势。互联网企业做大之后,他们便不再满足于当一个电商,而开始向传统产业渗透。如百度,从娱乐到存储到贷款、理财、信用卡,样样插一脚,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搜索网站了;阿里,也是医疗、旅游、教育、游戏……一个个地连续渗透,最近还进入了农业领域。
互联网企业之所以热衷于走向线下,一个原因是这些电商自身的发展遇到了问题,光靠线上解决不了。最近我去腾讯调研,他们告诉我,互联网企业过去只有“上半身”,主要在线上“务虚”,现在发现,这样解决不了产品的技术创新问题,解决不了产品的质量问题,解决不了把三流产品变成一流产品的问题,尤其是在农业领域,解决不了食品安全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的“下半身”在传统产业。所以,大型的电商企业,现在基本都在通过资本的力量,努力收购传统企业。
拥有互联网思维深耕传统产业
所谓互联网+,大致就两种模式,一是电商加传统产业,一是传统企业+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不容易,但线上企业往线下走,也不容易。收购好收购,但收完以后怎么管理?阿里它们都在这方面遇到了问题。根据电商巨头们的产业版图设计,很可能某一天某家电商就会突然开始做饲料,但我认为,如果它们真干这个,是干不了的。现在的传统产业大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背后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的沉淀不是那么容易被营销模式创新所代替的,电商一时半会是搞不定的。
与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很艰难一样,电商们做惯了互联网,突然去做传统产业,其实也很难。互联网企业习惯了过去的互联网思维,一旦试图真正与传统产业融合时,它们就会发现,传统产业有着独特的管理体系、独特的技术和经验要求,都是它们搞不定的。传统产业的问题,最终都会归到技术和管理上,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这些都是传统产业几百年发展下来所塑就的天然意识和积淀,而互联网企业的互联网思维在这方面会失灵,这是他们现在最痛苦的问题。总之,电商下线,并非简单收购一下传统企业就能达成的。过去互联网是电商主导,下一步的互联网是生产者主导。这个判断,不是我的个人臆测,而是IBM的研究结果。
IBM研究院最近推出的报告中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未来将是以生产为导向;其真正的主导者,将是传统产业的生产者,而不是电商企业。过去电商主导的互联网是虚实结合,以虚带实,而根据IBM的研究,未来产业互联网是以实为主导的实虚融合。相比之下,以实带虚会更有力量。当你有了产业的基础,再加上互联网精神,你的功底会支撑你跑得更远。下一步,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也许就是华为、格力这类有深厚传统产业积累的企业。它们在传统产业所积累的客户关系,只要一链接,就是互联网的种子。当然,如果阿里、腾讯它们把传统产业搞定了,能够实现深耕,也可能成功。只是,光靠营销模式创新是走不远的,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技术与服务。总结起来,未来谁能够在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同时,深耕于传统产业,谁就是真正的赢家。
只有产业互联网才能救中国农业产业
对于中国农业来说,过去互联网简单“加”的思维,解决不了产品品质不稳定,技术创新含量不足、附加值低,不安全、不环保,信誉与信用缺失等中国农牧业产品的基本问题。只有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打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用承诺关系,重构农牧业企业商业模式,提升农牧业企业内部运营效能与农牧产品附加值,真正回归客户价值,形成为社会提供安全、环保、可追溯的优质产品的跨界农牧业产业新生态。在此潮流下,产业的驱动要素,真正回归到了人才、技术、品牌、管理等资源上来。这里说的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不同,泛指以生产者为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体现互联网对各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改造与交融,形成以互联互通为平台的新产业生态。过去的商业互联网时代,只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而正在到来的工业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一定是物联网、大数据,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都要相互认识,死数据要变成活数据。在这个时代进行互联网化转型,对于农业企业来说真的意味着脱胎换骨,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很刺激的过程。这真的需要勇气。
构建产业生态圈
产业互联网要求传统产业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企业的管理、经营、流程、经营逻辑,真正使自己的经营逻辑互联网化、平台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传统产业突破过去的封闭边界,走向开放、跨界融合,构建产业生态圈。中国农业企业不能再简单沿用过去的农牧业价值链思维,而要跨界思维、开放合作。农牧行业需要超越行业界线,重新定义行业与企业。农业企业要从经营产品调整到人才、品牌、客户、咨询等全方位经营和服务;企业应当全力营造的,不再是单一产业链,而是纵横交织的产业生态圈;企业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制造商,而应该是综合服务商。基于消费者的组织与流程变革,驱动管理模式创新;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重构经营逻辑,优化内部运营与管理……在这方面,海尔基于互联网的组织流程变革经验,对农牧业企业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创新模式正渗透农企
农业企业不能再简单沿用过去农业行业的产业链思维或“一条龙”思维。事实上,现在这个行业内做“一条龙”已被证明是错的,业内大家所熟知的某些代表企业,现在已经很被动。其次,现在农业企业,一打算做大做强,就想到要去做C(Customer)。其实做C是很痛苦的,还是要先把B(Business)做好,至少也要先做大C,千万别一步做到小C上去,否则一方面投入大,另一方面老百姓还不信任你,最后就死定了。说到捷径,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捷径,倒是有些好玩的商业模式值得大家去注意。
“商而优则金”,做金融服务,是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走的路子。例如房地产业里的链家,现在你去链家买房卖房,他们不收你中介费,只要求你的交易资金从他的平台上走。目前在他们平台上走的资金规模已达3600亿。我跟链家老总聊,他说,按照现在的做法,所有房屋交易、贷款资金都从他的平台上流过,下一步这个资金流的规模将能做到3万亿。他说,他要的就是这个资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其它的中介服务什么的就统统免费。可以想象,当他真的做成3万亿规模资金的流动平台时,他就是中国最大的银行之一。这种模式与我们农业企业过去的做法不同,我们过去的想法都是直接从中赚钱,但在这个时代,资金规模本身被视为更大的价值所在。如果一家企业的账上有3600亿资金在流动的时候,它玩什么不行?它完全有能力由一个金融平台转向收购实业。这种模式向我们呈现的,其实就是建立一种供应链的金融思维。
人力资本是新时代农企的突破口
过去我们的企业比较重视节约物料成本,但中国的企业最大的浪费其实是人的浪费,人的潜力的浪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也在于此。这个时代,是人力资本与客户价值优先的时代,人力资本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客户价值取决于人力价值贡献,企业的竞争力体现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力,体现于知识创新与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这个时代,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共创共享企业价值,资本与劳动相互雇佣,人力资本甚至会拥有超越货币资本的经营决策权和话语权。这个时代,三类资本家齐肩并立:人力资本家、知识资本家与货币资本家。在这个背景下,人才供应链将成为企业级核心业务流程。
首先,选人变得比培养人更重要。传统企业既要打造人才供应链,找到最聪明的人,又要构筑人才被挖角的防火墙。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的企业家与领军经营人才及技术研发人才是最稀缺的人才,企业如何搜索并识别最聪明、最能干的、最有兴趣的人是一大挑战。人力资源需要构建全球人才供应链,为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此,企业招募部门的专家化是趋势,与此同时,需要构筑人才被挖角的防火墙,防止出现前院招人、后院走人的状况。可以采用的手段包括给予期权,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开发人才流动趋势模型,确立同业竞止、互不挖角协议等。挑战还来自于互联网专业人才与传统产业人才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目前的情况是,互联网人才往往不懂传统产业,而传统企业的文化习惯往往与互联网产业不同,例如不允许试错、不太尊重个性、怕烧钱等,因此,当互联网人才“空降”到传统产业,往往出现矛盾冲突,互联网人才在传统企业中的“存活率”和企业忠诚度目前是个问题。因此,一场文化变革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可能是必需的,它们必须整合优化互联网人才的生存土壤,建立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同时,传统产业的企业家与高管团队必须注重新领导力发展,实现自我超越。
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人,企业家的自我超越与新农牧人才,是中国农牧企业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
这个时代,我称之为“挟消费者以令诸侯”时代,拥有了消费者,就拥有了一切,就可以反逼、压榨生产厂商。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們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國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观念和小农经济的束缚,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实行企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融合,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产业优势和发展。
目前,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生产的分散性和市场竞争需要提高生产集中度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组织化、企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的竞争,我国普遍存在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就更显得势单力薄。因此,要深化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形成合力和拳头,去参与市场竞争。一是可实行公司+农户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形式,其中后者推广的意义更大,其优势在于能较好的解决利益分配不合理以及合同难兑现的问题。中介组织是农民自己组建的,一方面代表农民利益,与企业签订合同;另一方面充当企业的代表,对农民生产提出要求,企业无需直接面对千家万户,降低了组织运作成本。一旦出现合同纠纷,它可居中协调,从而使龙头企业对农户经济的拉动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竞争力。二是可建立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专业生产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实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劳动联合、产销联合,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三是依托经济、人文、地理优势和特色产品,建立和发展服务配套、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使农户围绕专业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四是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为核心,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从事某一种商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从而增强竞争力。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大规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手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来。
建立农业产业协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出发,阐明了建立农业产业协会的必要性.探讨了农业产业协会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协会的主要措施,指出新形势下建立农业产业协会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作 者:国宝平作者单位:盘锦市农村经济发展局,辽宁,盘锦,124010刊 名:垦殖与稻作英文刊名:RECLAIMING AND RICE CULTIVATION年,卷(期):“”(2)分类号:F324.6关键词:农业 产业协会 意义 措施
UNIVERSITY
题 目:贵州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系 别: 化学生物与农学系 专业班级: 农学2010级 学生姓名: 张宗宇 学号: 201004064035 指导教师: 马 明 职称:
起讫日期: 2012.11.15~2012.11.24
贵州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想
专业:农学 学号:201004064035 姓名:张宗宇 指导老师:马明
摘 要
说到实现产业化,首先要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
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经营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这些是形成贵州产业化的最基本特征
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如果能在以上方面实实在在地抓住发展契机,把党和国家给贵州的特殊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并结合贵州具体实际,根据天然绿色、生态环保的特点,围绕生物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超常规思维,创造性地工作,重点发展一批能加快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科技含量高、有规模、有市场的龙头企业,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主导产业
规模经营
龙头企业
特色农业
产业化发展
目 录
摘 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 总论.......................................................................................11.1绪论.............................................................................................1
1.1.1市场化.............................................................................................................1 1.1.2 区域化............................................................................................................1 1.1.3专业化.............................................................................................................1 1.1.4 规模化............................................................................................................2
1.1.5一体化..............................................................................................................2
1.1.6集约化..............................................................................................................2
1.1.7社会化..............................................................................................................2
1.1.8企业化..............................................................................................................3 第二章 贵州当前状况.......................................................................3
2.1 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引导.................................................................................3 2.2 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3 2.3 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3 第三章 市场开拓方面的机遇...........................................................4
3.1 公路的衔接.........................................................................................................4 3.2 农产品的扶持.....................................................................................................4 3.4规模型发展.................................................................................4
第四章 资金投入方面的机遇...........................................................5
4.1 资金吸引.............................................................................................................5 4.2特色农业的发展.............................................................................................5
4.3国家扶持...............................................................................................................6
第五章
人才引进方面的机遇
.......................................................6
5.1 引领更多的实用性人才.....................................................................................6 5.2 有效利用人才资源.............................................................................................7 5.3 成果的应用.........................................................................................................7
5.4科技实践..............................................................................................................7 5.5新型人才引进......................................................................................................7 第六章 产业链的形成
.............................................................................................................8
6.1产业资源的利用..................................................................................................8 6.2把贵州的资源优势利用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8
6.3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8
参考文献.............................................................................................9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 总 论
1.1:绪论
说到实现产业化,首先要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
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经营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这些是形成贵州产业化的最基本特征。1.1.1、市场化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1.1.2、区域化
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1.1.3、专业化
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
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特别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的农副产品生产,要求把小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适度规模之间的矛盾。1.1.4、规模化
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1.1.5、一体化
即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处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1.1.6、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1.1.7、社会化
即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一
体化的各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经营、管理等的全程服务,促进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的结合和运行。1.1.8、企业化
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上述特点说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从这些丰富的内涵中,还可以引伸出其他许多外延作用和意义。例如对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等等。
第二章
现有情况
当前贵州省正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全省经济发展后发赶超,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1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引导。党中央国务院针对贵州发展的实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给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指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支持,明确要求贵州“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2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贵州必须以此为发展契机,精心谋划,使贵州农业产业化实现后发赶超。
2.3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形成若干具有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第三章 市场开拓方面的机遇
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产后加工和储存及市场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三个基本环节,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市场发育和开拓的过程,贵州虽然山多耕地少,但却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耕地资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交通、资金等因素导致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第一轮西部大开发至今,贵州省通过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手段陆续形成一系列初具规模并具有贵州特色的产业基地,但市场发育滞后直接影响到我省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的进程和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3.1、公路的衔接。根据2号文件的安排,从现在到2020年,国家在我省的铁路、公路、水利物流等项目的建设将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加快建设贵州与周边地区物流大通道,规划建设贵阳区域性物流中心,遵义、安顺、毕节、六盘水等物流节点城市,研究建设黄桶幺铺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并明确提出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3.2农产品的扶持。扶持农村物流企业发展,对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给予补助。
3.3市场机遇。对于国家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市场机遇,我们应该在原有的辣椒等专业市场基础上,在建设物流园区规划中按各市、州的农业产业布局统筹考虑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建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贵州天然绿色、生态环保的资源优势,在都匀毛尖、老干妈等著名品牌基础上,争取推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
3.4规模型发展。在省内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同时,大力培育和建立农产品中介机构,发展民间行业流通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市场流通中的作用。把贵州农产品市场做大做强,提高我省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速。
第四章
资金投入方面的机遇
由于贵州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使得资金问题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之一。2号文件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贵州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4.1随着国家对贵州农业资金的大量投入和金融政策的倾斜,将会吸引一批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家来贵州投资发展,这对正在受资金投入不足所困扰的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无疑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4.2特色农业的发展。作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要想在新的发展机遇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在资金投入渠道方面有所突破,就必须具备长远持久的战略思维,在现有条件下努力营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把握2号件文件对贵州发展在资金、金融方面特殊政策,并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花大力气准备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可持续开发又能吸引更多内外资金投入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4.3争取国家财政、国内外企业、民间投资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汇集各方资金,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还可以按照文件中提出的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入股的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五章 人才引进方面的机遇
人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关键性作用,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但是,如果要想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加速发展、后发赶超,就目前这支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是远远不够的转。2号文件中明确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贵州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西部之光”、“博士服务团”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引智项目向贵州倾斜。
5.1、引领更多的实用性人才。随着这些政策的付诸实施,一大批各类科技人才将汇集贵州各行各业施展才华,我们要借助国家给贵州人才支持政策的大好机遇,结合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科技人才,特别是特色农业和特色生物资源加工方面的专门人才,可以采取科研成果入股分红或者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管理经验和信息优势,想办法把国
内外的先进技术运用于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在这同时,还要争取通过这些技术人才的帮助,培养贵州本土的永久型技术人才。
5.2有效利用人才资源。贵州省所有乡镇都设有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和科技服务中心等机构,并拥有一批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能充分调动这一批基层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专长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一定会得到有力的提升。另外,还可以根据贵州农村的特点,抓住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建设,利用“农、科、教”
5.3 成果的应用。结合各种成果,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带动一批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较高的知识型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5.4、科学技术方面的机遇农业产业化属于集约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基本保证。目前我省已经建立起来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在科技含量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形成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龙头企业。2号文件的出台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努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提升黔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做强做优特色食品工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5.5新型人才引进。在国家对贵州特殊政策引导下参与到贵州新一轮大开发的国内外现代化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肯定会给贵州带来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为我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注入新的活力。
第六章 产业链的形成
6.1产业资源的利用。
我们要在已经初步形成的茶叶、辣椒、生物制药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特殊政策给贵州农业产业化带来的科学技术的新机遇,努力提高我省各类农产品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按生产区域布局重点建立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高质量、高科技的龙头加工企业,力争把具有贵州特色的高品质农产品大批量推向国际市场。
6.2把贵州的资源优势利用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
贵州具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禀赋,天然绿色、生态环保是贵州特色农业的最大的潜力和卖点。
6.3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
贵州是经济落后的省份,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要像抓工业一样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与工业同步发展,成为贵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逐步壮大为后续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邹志荣,邵孝侯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
1 农业信息产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存在于同样的环境。21世纪的80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信息产业, 其具备高智能与高技术革新, 突出的特征就是高效率、高增长与高效益, 低污染、低能源与低消耗。正是此突出的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思想有着密切的统一。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都是以信息为原料。信息与物质和能源的存在都非常的宝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及时、正确、多方面的掌握和利用信息, 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协调。因此, 可持续发展在以信息为依据的同时也对信息交流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此外, 发展信息产业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信息产业具有双面性, 会产生双方面的影响, 其能够促进生产力与社会的发展, 也会出现信息技术的不平衡发展, 导致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泛滥, 最终形成与期望相悖的结果。因此, 信息产业想要平衡发展, 一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2 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
首先, 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通过农业信息化。工业式农业存在很多问题, 同时世界科技与经济都在面临着全新的改革, 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已经大批的出现。我国采取突破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策略, 将之前的农业资源依存型转向了科技依存型。信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农业发展的道路,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 可以快速、及时的传递信息, 交流信息, 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目标;二是生产信息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多个部分, 可以依照植物生长的多个阶段和生理特征的需求实施自动化定量控制的手段, 提高生产率;三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 可以将自然环境大面积生产与自动控制环境小面积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 这种农业模式已经被广泛的采用。
其次, 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物质内容, 直接影响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农业产业系统是否完善, 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现代农业的优化结构主要是凭借农业机械化、化学以及生物技术, 在这个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需要及时、准确并全面的进行有效传递, 才能够将农业科学知识与创新技术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 其对农业产业结构起着直接的作用, 从而影响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 农业信息产业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小农业的弱质性。农业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经济利益基础性弱质产业。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业取得资源要素的竞争能力还相关很远。另外,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完善, 导致农民没有联合自助意识, 不能与非正当竞争彼此对抗, 最终造成农产品市场失去平衡。
2 农业信息产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建立农业信息市场运行机制
信息是市场经济的必要, 从而信息市场便应运而生。不过发展农村信息市场需要逐步实现, 要根据地区自身的经济情况而定。信息产品也会存在积压、劣质、假冒产品等现象出现, 因此, 国家应该对此进行规范。在加强信息产品和市场建设的过程中,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市场法规。如果法规还没有得到完善, 那么就一定要强化信息市场行政管理与价格管理, 建立信息经纪人的培训和考核制度, 从而使市场保持有序状态, 避免虚假信息。
2.2 改革收集、服务模式, 与农业信息产业化相适应
首先,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的生产、整理、服务以及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系统, 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 逐渐从人工方式转向自动化方式。农业信息收集可以从多个领域进行, 例如农业技术经济领域、市场贸易领域、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等。
其次, 实现多样化信息载体。用户所收集的信息形式应该多样化, 纸质载体、电子文献、光盘、影像等等。还可以构建虚拟的图书馆, 数字化的利用速度要远远超过纸质文献。
2.3 行政机构给予科学引导, 激发农户的信息需求
有效需求往往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 不能只凭借市场的自发调节, 应该由政府给予科学的引导, 进行有效干预。针对农户有效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建议国家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进行干预。
1) 行政机构可以通过实行价格、税收等政策, 来对高新农业技术生产的农副新产品进行保护;
2) 行政机构可以通过信息保障实现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的转移。简单的说, 就是以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来降低技术应用风险;
3) 可以构建全新的农民技术教育运行模式, 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可以建立多个级别的办学体系, 农科教进行有效的结合, 让农民更多的参与到实用技术的培训中来;
4) 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创办农业高新技术园, 通过这些地区的真实成绩来影响其他农民, 吸引农户积极主动的使用信息。
参考文献
[1]张兰英, 尚杰.论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J].学术交流, 2006, (5) :87-89.
[2]张兰英.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3]麻焕文, 韩树, 刘志强.农村金融产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1, (9) :11-12.
近年来,抚松县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有效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主要集中在“参、蛙、菌、药、菜、莓、蜂、林、水”九大特色产业上。在政策上重点扶持特色支柱产业,专门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每年列支800万元扶持人参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人参标准化种植,已有150万平方米的人参通过GAP认证;每年投入200万元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投入30万元建设露水河镇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在发展蓝莓产业上,采取对农户栽培蓝莓进行补助,对组织工作到位的乡镇进行奖励等方式,鼓励蓝莓产业发展。
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全县已经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省级品牌数量达到13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47家,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日,就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撫松县农业和畜牧业局局长葛柏年。
葛局长首先介绍了目前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强化政策扶持、加快科技创新、打造知名品牌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规模、科技含量、内在素质、产品质量和辐射能力,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引领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为统筹推进农村“三化”、加快抚松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舞龙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运作 为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导,中小型企业梯次跟进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抚松县在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大做文章。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96户,从业人员近6万人, 带动农户2.36万户。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6亿元,是2007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0.7亿元的近10倍。年平均增长率71.7%,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2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农业产业化工作连续5年获得全市第一名,并且2010年抚松县的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位列全省第二名。2011年7月获得2010年度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贡献奖先进单位称号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龙头企业基地也迅速发展, 10万亩(大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20万亩(玉米)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先后建立。2006年“中国蓝莓之乡”称号的取得,使抚松蓝莓栽培面积从2007年的800亩,发展到现在的7800亩,年平均增长率76.7%。
2.建基地,打造龙型经济产业链 积极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科学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既注重扩规模、增总量,又注重上档次、提质量。全县已形成了玉米、人参、蓝莓、五味子、食用菌、山野菜、蔬菜、生猪、蛋禽和鹿业等10大类优质产业基地;以万良、松江河、抚松镇、露水河、泉阳为主的4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及2个特色产业园区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同时,依托人参、蓝莓、山野菜等资源优势,继续全力打造龙型经济产业链:以兴禹公司、鑫源绿色食品为龙头的玉米加工产业链;以省林海雪原、市林海雪原、大唐食品为龙头的蓝莓加工产业链;以宏久参业、大自然生物工程公司为龙头的人参加工产业链;以鑫源生态、老关东食品公司为龙头的山野菜加工产业链等龙型经济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上项目,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 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大大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全省200户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中抚松就有7户被纳入(吉林日升木业有限公司旅游工艺品及木制画材生产线建设项目;抚松金秋木业有限公司多层板地板项目;抚松天赐参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车间及办公场所建设项目;吉林森工集团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人参功能性系列矿泉饮品项目建设;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加工500吨人参茎叶生产人参滴丸项目;吉林松宝生物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红松籽精深加工基地改造项目;白山市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3千吨人参发酵酒产能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4.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9亿元。
4.抓扶持,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目前全县13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都申报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补助申请,除了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外,吉林森工集团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吉林省林海雪原酿酒有限责任公司、白山华枫木业有限公司、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吉林松宝生物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白山市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6户企业还申报了13项专利,白山市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和吉林省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申报了两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通过项目鼓励,增强了企业的品牌意识,使企业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开发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名品精品,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原产地品牌。
2011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县蓝莓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围绕抚松县蓝莓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建设,支持蓝莓基础产业的发展,设立了抚松县蓝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地专项资金额度不少于6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每年100万元。抚松县蓝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蓝莓基地种植,蓝莓产品的品牌认证、包装、储藏、科技创新等项目开发。2011年抚松蓝莓产业新上基地1780亩,蓝莓基地总面积达到7800亩。
5.跟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011年实施“退粮还特”战略,主要是通过不断强化措施,科学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发展重心及时转移到参、莓、菌、药、菜等几个特色产业上来,把增收的主要渠道转移到特色经济上来,切实加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加快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步伐。2011年市定指标新增高效作物播种面积2万亩,抚松县自行加压30%,新增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目标2.6万亩,目前实际完成3.7万亩,完成市里指标任务的185%。
在介绍完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进展后,葛局长也简单阐述了抚松县包括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谈到2012年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工作计划时,葛局长向我们介绍说: 2012年,抚松县将坚持开放开发的理念不动摇,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园区建设,壮大产业集聚规模;二是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200户全省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的服务和监管;三是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四是做好蓝莓产业项目的申报工作;五是做好省、市、县三级龙头企业的申报工作。2012年争取新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户,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1户;六是转化政策优势为企业发展优势。深化“人参振兴计划”发展战略的同时,作为服务部门要紧紧抓住政策,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二五”期间,抚松县力争培育出1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3户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5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使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0户,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0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20亿元。
最后,葛局长说,在抚松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县农业局将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彰显抚松农业新魅力。抚松县是中国的“人参之乡”、“蓝莓之乡”,人参、蓝莓已成为抚松的名片。我们相信:经过抚松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抚松的名片将越来越多,在不久的将来,长白山脚下的这片热土——抚松,将散发越来越迷人的光芒,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
【农业产业】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11-21
农业开发产业规划11-10
农业产业链论文10-04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10-25
国家农业产业园规划11-17
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2-11
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12-21
围绕农业产业化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09-29
农业产业化发展考察报告06-02
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经验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