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比较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比较(精选11篇)

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比较 篇1

摘要: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理论界的两大标志性理论,两种理论都着不同的人性观,对导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的解释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精神分析认为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是心理问题的根源,而罗杰斯认为价值条件化是心理障碍的根源。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其中对于共情的看法,现代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有着很好的融合。关键字: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不同之处,相同点

1引言

精神分析的理论主要包括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人格构成学说、性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的很小一部分为前意识。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状态视为一个系统,即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为了防止焦虑,自我便发展出种种无意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升华等,以帮助人缓和内心矛盾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性的满足。

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观念”,一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观念包括以下四点:(1)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看法;(2)自我观念是主观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未必与自己所具备的客观条件相符合;(3)个人以自我观念为依据衡量自己处事待人的经验;(4)自我观念可随个人经验的增多而改变。由自我观念可发展形成高级的“社会我”和“理想我”。前者是一个相信别人对自己看法的自我观念;后者是一个自己希望做什么样的人自我观念。“理想我”与“社会我”并不总是一致的,二者越接近,个人适应越是良好,生活也越幸福。二者相差很远甚至相矛盾,个人适应不良,会引起人的焦虑、苦恼。

2两种理论的对比

2.1不同点

首先,对人性的看法上,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趋向——“一种求生存,求强大,求茂盛,求完满的趋势”,人本主义对人性充满了乐观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健康人格的先天素质,认为,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如果没有人的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人性本恶,对人性充满了消极悲观的看法,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动物属性看成是不可调解的矛盾。

其次,对于咨询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精神分析认为早期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事件对人的个性形成以及人生的整个阶段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并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因此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往往着重与挖掘患者童年和早期的生活经历。然而,人本主义则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积极向上,强调人的发展的潜能,人本主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将患者成为“患者”而是称之为“来访者”就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尊重,在咨询过程中,人本主义不仅仅着眼于来访者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更是放眼未来,积极帮助来访者消除阻碍自我实现的障碍。

第三,对于心理障碍的由来,两种理论有不同的观点。精神分析认为,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是根源。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便是人格的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为了防止焦虑,自我便发展出种种无意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升华等,以帮助人缓和内心矛盾冲突。如果一个人不能适时消除焦虑,就会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疾病。而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导致心理障碍的根源是价值条件化。所谓的价值条件化是指一种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当价值条件化后人的行为不在受到机体评估过程的指导,而是受到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的指导,也就意味着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发生了“异化”,在罗杰斯看来这就是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人本主义将人看成一个珍贵的生命,它尊重每个生命,而心理咨询就是为了帮助每个生命成长。2.2相同点

现代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共同点最集中地体现在共情的重视和运用上面。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咨询技术。共情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是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下面是现代精神分析中运用共情的举例:

一、用共情的方式行表达澄清。澄清代表着询问更进一步的讯息 指治疗师就来访者或病人已经能够面对的心理现象的产生过程在更细节的层面加以观察,例如:“你可以告诉我你妈妈是怎么骂你的吗?你能多说一点吗?” 这样的问话不带有逼迫性而是用商量的口气。

二、用共情的态度使用释义技术,现代精神分析的解释技术是用来指出目前的感觉 态度或者行为是重复以前的感觉 态度或者行为 解释常被认为是解释因果关系 其实指出平行的关系也同样有效 例如 :“你害怕如果你对我很生气 会使我拒绝你,就像你害怕母亲因为你做出不尊敬的行为而把你留在房间里一样,当然她的确真的做了。”这就是一种共情的态度下的释义。

3总结

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比较 篇2

弗洛伊德提出人具有两种本能, 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两者驱力在其作用的过程中是有规则的融合, 并且两者发挥的能量不一定等同。但在人类行为中是不可能存在单独的驱力发挥作用的。

弗洛伊德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又被称为潜意识。他认为, 意识是直接感知到的意识部分;潜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时刻把关无意识进入意识的一道门栏;无意识则是包含了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 然而被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所压制下去不得表现出来的心理部分。弗洛伊德认为,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重点研究的内容。

相应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成三个功能, 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粗略地说, 本我即是内驱力的心理代理, 自我是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并在现实中真实地体现出来, 超我则包括了我们高尚的心灵道德和理想抱负。

(一) 人本主义的理论

研究和理解一个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冯特所开创的科学心理学, 是以意识为元素的科学研究, 在他的影响之下诞生了符茨堡学派, 虽说已经初步出现整体研究的倾向, 但他们只是对于一些人类的特殊机能和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收集, 从这些材料中来分析个人的整体。[2]而完整的个体研究没有被严格意义上的视作研究的对象。对此作出最早的研究的科学家是德国的第狄尔泰和施普兰格尔, 他们构想一种理解而非解释的方法, 作为了解完整的一个个体的手段。

罗洛·梅曾经提出过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人本心理治疗之间两者的关系, 并认为治疗来访者就是要让他们体验到他们的真实存在感。

(二) 行为主义的理论

(1) 消退:要保持一个新的S-R的联系持久的存在, 就需要把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结合起来, 否则这样的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并消失。这种现象就叫做消退。

(2) 泛化:即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之后, 会诱发一些类似的刺激同样作相同的条件反射。新刺激与原刺激越相同, 条件反射的诱发可能性就会更大。这种现象被称作泛化。

(3) 分化:由泛化的刺激回到对精确的刺激物回应的过程, 称为分化。

华生是美国著名的心理科学家, 同时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提出过两大观点:一是拒绝研究人类的意识内容;二是通过可观察的实验来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二、心理治疗过程的区别

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时候的抵抗行为。其表现形式:从讲话的过程上分沉默、寡言、赘言;从讲话的内容上分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琐碎的事和假性提问;从讲话的方式上分心理外归因形式、易健忘、顺从他人、控制话题、暴露。

咨询师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应对阻抗:

退行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机制。退行是人们遇到焦虑问题时退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这种环境要求较少, 压力较轻, 对个体而言相对安全。通常当家中出现第二个孩子, 大孩子很有可能会发生退行行为, 用早期的说话的方式来博取父母的关注。

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一种无意识的移情反应, 是与移情类似的一种情感, 只不过反移情是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因此可以理解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 当事人会慢慢了解摸透咨询师的真实情况, 认清咨询师并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出色, 从而产生了失落和抵抗的心理。但是, 由于理解, 这种抗拒会逐渐减弱, 以至于咨询师可以很容易地去理解和处理这些发现, 这种变化叫做移情性神经症的修复。

在移情性神经症发展之后, 冲突会在大量的衍生物中出现, 随着咨询师的分析和解释, 当事人会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这种过程被称作修通。

(一) 人本主义治疗过程

(1) 对经验更开放。当事人能够自由地体验恐惧、痛苦等情绪, 更加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 而不是将体验摒于意识之外。

(2) 更富存在感的生活。对事情的看法思维更加灵活, 没有僵硬不变的思想框架, 信任经验, 将自己和经验合为一体。

(二) 行为主义治疗过程

行为主义的治疗过程就是要找出问题行为, 靶目标越是具体就越好。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可以分成两种:一是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如偷盗、说谎行为;二是行为本身不能算是错误, 但是行为的程度已经超出正常人理解的界限, 那这就是问题行为。儿童行为纠正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出问题行为, 并确定这种错误行为是性质上的错误还是程度上的错误。不同的问题行为选择的矫正疗法也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王中杰, 王淑敏.从人性观看三大心理治疗流派[J].教书育人, 2008 (18) :76-78.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比较与分析 篇3

自去年爆发历史上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卷土重来,使世界贸易的下跌更为剧烈。据预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将下降15%,这是1982年以来首次如此大幅度的下降。而且,随着危机在实体经济的继续蔓延,回归国内市场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对世界贸易增长的威胁更为严重。这使人们不禁想起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那时,正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各国市场分割,世界贸易总量在此期间下降了三分之二,使当时的世界经济衰退雪上加霜,发展为更严重的经济萧条。

今年4月份在伦敦举行的20国首脑峰会上,大家吸取上世纪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公开承诺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继续开放市场,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但据世界银行的评估,在去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已经出台的89项限制世界自由贸易的措施中,23项出自刚在伦敦做过承诺20国之中。

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的贸易保护主义

(一)提高关税

1930年美国政府制定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将20000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使其平均关税水平从25%上升至50%,以此达到保护国内生产者面对外国竞争者的优势,减缓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冲击。其他国家相继仿效。到了1931年,法国也把平均关税提高到38%,德国则提高到了41%。

(二)实行严格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世界贸易战的结果使曾经紧密联系、已经陷入衰退的各国出口的下跌更加严重。因此这些国家更依赖于寻求国内需求。而国家出于当时预算平衡的政策要求实行了严格的财政政策,只有很小的操作空间来刺激国内需求。

货币政策也如是。因为当时把股票市场的投机作为危机发生的根源进行限制,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就使实体经济领域陷入丫贷款瓶颈。如1931年德国央行显著提高了贷款利率,使银行的流动性短缺更加尖锐。

严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使国内和国外需求都急剧下降。

(三)货币贬值

为了防止出口下降,许多国家开始了货币贬值竞赛,希望通过货币贬值来提高本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例如,1931年,英国将英镑对黄金贬值了30%;随后,美国于1933年,法国于1936年都对本国货币进行了贬值,进一步扭曲了贸易竞争。

二、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

(一)提高关税

在金融和经济危机以前的1990-2006年间,欧盟、美国、日本和新兴国家按照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要求连续降低了关税。但自去年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开始谋划或者已经再次提高了关税。如:俄罗斯于2008年¨月宣布在9个月内暂时提高钢铁产品15-20%、汽车30%、卡车和客车25%的进口关税。土耳其2008年底将各类铁制品的进口关税从5%提高到15%。印度2009年初将一系列钢铁产品的进口关税从过去的5%提高到20%。阿根廷和巴西也试图提高葡萄酒、皮革乳制品、木材家具和纺织品进入南美市场的关税。

这些国家提高关税的措施从“约束力负担”的法律层面上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新兴国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将按照世贸组织乌拉圭回合谈判所规定的水平降低了关税。比如非农业产品的关税,巴西于2007年降低了12.5%,印度降低了11.5%。现在这些国家则将提高关税作为对工业国家保护主义行为的报复性措施。

由于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一再提高关税,世界贸易的大部分就再次被束缚了。这不仅不能挽救经济危机,反而会使继续降低关税的国家延缓和推迟战胜危机的时间。

然而,现在提高关税与1929-1933年危机时提高关税有所不同。有关专家认为,当时模式的贸易战在今天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现在世界贸易的75%或者是在关税同盟内部如欧盟这样的自由贸易区,或者是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或经合组织内部。前者是完全取消关税限制,后者则是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确定关税。

2008年10月以来,在已经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提高关税的占三分之一。因此,尽快结束多哈回合的谈判将会降低提高关税的风险。但在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期间,这个目标的实现极为困难。

(二)关税贸易壁垒

由于进一步提高关税的空间有限,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多的采取了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形式。

当前非关税贸易壁垒来自两个方面。直接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如更严格的进口手续:印尼已经决定进口500种商品以上的港口和机场进行进口商品限制,包括电子、玩具、食品、鞋和服装。而这些限制又是以有利于健康和维护安全的名义进行的。

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几种形式:

1、提出反倾销调查或诉讼

提出反倾销调查和诉讼的案例,2008年比2007年明显提高了31%;与2008年下半年经济危机发展同步,提出反倾销调查和诉讼的也比上半年提高了24%。这个方面的提高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提高76%,而在工业国家则下降了53%。印度在2008年下半年提出诉讼的案例总数上升了40%,其次是巴西上升15%。

危机发生以来,实际执行的反倾销措施的案例提高了55%,主要是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者提高了70%,后者提高了44%。自2009年4月伦敦峰会以后产生的23项贸易限制措施中有19项与利用反倾销措施有关。

危机以来反倾销调查案件以及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数量迅速上升,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是根据WTO的反倾销协定、反倾销调查以及措施。如果A国企业因得到了国家的出口补贴而在出口市场上以比他在自己国内或其他出口市场上更低的价格出售某商品时,B国可以根据WTO的有关条款请求对A国进行反倾销调查。而另一方面,有的国家也可能在实际没有发生外国企业倾销的时候滥用这个条款。以保护本国工业。这就产生了利用反倾销条款的直接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执行反行销调查和措施行为的增加说明,在市场需求不振的时候,有些国家会采取如增加企业出口补贴或滥用反倾销条款的措施。以确保本国企业

在对外国企业的竞争中保持优势。这些措施的实施和发展严重扭曲了世界贸易。

2、补贴竞赛

另一个直接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是以国家的名义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在需求不振的时候,许多国家都会重新采取这个办法,以提升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对国内企业进行补贴与提高进口关税相比,是更严重的贸易壁垒。

现实中存在着工业国和新兴国家竟相增加出口补贴的危险,而在这种竞赛中,一些新兴国家可能会因其紧张的财政情况而落败。例如,目前在工业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支持措施已达430亿美元,其中有174亿美元是美国政府支付给其汽车“三巨头”中的两个。其他国家也出于本国经济的利益准备效仿:加拿大已经对汽车工业给予40亿美元的贷款;瑞典给汽车工业的贷款和贷款担保达3亿美元;日本、法国、巴西对本国汽车制造商的贷款数额分别为51亿美元、6亿美元和17亿美元;英国则以“绿色技术”的名义支持汽车工业33亿美元。

各个国家支持和帮助的程度可能会有很大不同,有些国家因为财力的原因只有少量或者可能根本没有能力提供支持帮助。那些能提供帮助的也通常偏好帮助那些想象中“系统重要性”的领域和面对外国竞争的供应商,这一定会产生竞争扭曲。而且这种支持帮助,很可能保护过剩的产能,阻碍或延迟对市场出口进行调整的过程。

在这方面减少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比较好的方式是以刺激私人消费来取代对生产方的直接支持。比如:德国以“环保奖励”的方式刺激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刺激规模由开始的15亿欧元增加到50亿欧元。中国、韩国和巴西实行了暂时降低汽车销售税的办法。这些办法对国内和国外的企业都有利。企业为了对消费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也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以保持长期的竞争力。

除对汽车工业补贴外,另一个领域就是农业补贴。据世界银行的资料。美国2009年的农产品补贴由18亿美元上升到99亿美元。欧盟2009年1月也再次对黄油、奶酪和脱脂奶粉的出口予以补贴。巴西、阿根廷等国也试图将其对农业补贴的总额达到5亿美元。农业补贴是一个特殊问题,也是多哈回合谈判的重点。

3、“绿色保护主义”

“绿色保护主义”是利用加强全球保护的名义而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例如:欧盟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法规中确定了发展生物燃料的目标——即到2020年将生物燃料占酒精燃料消耗的比重提高10%,这个规定引起了巴西等国对欧盟内部生产偏好的担心及抱怨。此外,欧盟一再以环境关税作为对环保水平比较低的国家进口的制裁手段。一些国家为应对危机而制定某些环保措施中也带有浓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味道,例如:美国的景气计划中对发展环保电池和类似元件的贷款总额为20亿美元,但规定只适用于美国的生产商。

这种短视的和单方面的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内核的“气候保护措施”可能会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工业国家通过滥用气候保护政策来保护国内生产的做法,不利于减轻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的压力,也就有可能使2009年年底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建立全球环境保护的协调努力失败。

国家补贴对贸易发展的危害最大。补贴竞赛将会进一步加剧世界贸易的衰退。

(三)货币贬值

2008年年中以来,一些原料出口国的货币对美元大大贬值。这种贬值不仅是有针对性的贬值结果,也有投资者规避风险的市场原因。

伴随一些出口国货币贬值的是原料价格的大幅下跌。这样一来,外汇流人减少,汇率即使在外汇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也守不住了,于是有了货币贬值冲动和压力。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则在早期进行干预之后不再准备继续利用外汇贮备维持汇率稳定,而是使其货币在短时间内贬值20-40%,宁可通过保护主义的货币贬值来使外汇储备支持和促进出口。

英镑自2008年中以来对欧元和美元大幅度贬值;欧元在这段时间也对美元贬值;日元则是对美元和欧元升值。很难说这些变化中有政府在进行货币操纵的背景。只是瑞士银行在2008年3月中旬通过积极主动的外汇交易来避免法郎进一步升值。其背景原因是。由于危机发生后瑞士法郎对欧元的明显升值,给瑞士经济发展加重了负担。瑞士不仅对法郎相对于欧元升值进行干涉,也对美元贬值。而按照瑞士国家银行的观点,这种干预有利于汇率稳定和应对危机。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重要的经济大国如英国、美国、法国竟相进行的货币贬值竞赛曾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崩溃。今天与过去不同的是没有固定的汇率制度,不同的经济体各自确定与美元、欧元的关系。欧元一美元汇率可以自由浮动。这个灵活的汇率体系显示,央行基本上不干涉外汇市场。汇率是通过市场需求来确定的。只有在央行放弃观望并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货币贬值竞赛。

而这样的干预在全球化的今天很难遇见。世界贸易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产业内循环的,出口商首先要进口原材料或服务。因此,本国货币的贬值归根到底也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进口也会变贵,而运输成本的提高也会使交易成本增加。因此,出口商不会要求自己的政府贬值货币。欧元区的一些重要经济体也已经联合起来排除贬值竞赛的发生。因此,货币贬值竞赛的危险性比过去要小的多。

(四)与国家景气计划捆绑在一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由于国民经济的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国家对需求刺激的投入会通过进口的渠道转移到他国,使他国的企业从支持经济发展的景气计划获益。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国家试图从别国的景气计划中获利,而不想通过自己的资金来刺激自己的需求,这就是“免费搭车”或“搭便车”。这样的想法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条款来缩小自己国家景气措施规模的趋势。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在一体化的内部市场中如欧盟发生,而且这个问题越来越政治化。因此,对各国的景气措施进行综合协调,才能使国际市场的开放不受损害。

在经济危机的大气候下,这样政策的出台可能会不由自主。比如:根据美国景气计划中“购买美国货”条款,美国要求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只能使用美国生产的钢铁。法国也把对汽车行业的帮助和义务联系起来。巴拉圭也提出了“购买巴拉圭货”的计划,要求70%的公共采购要优先本国生产的产品。

这些包含在景气计划中的条款集中照顾了国内市场的要求,影响和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的决定,导致了竞争的扭曲和低效率。这种政策造成的国家关系之间的怨恨,其严重性超过经济后果。

为了应对与国家景气计划捆绑在一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危险,应该在国际层面上加强各国景气计划的协调,提高各国措施的实施效果。在伦敦峰会上,20国首脑已经呼吁加强主要经济国家

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的合作与协调,防止对各国应对危机措施的消极影响。

景气刺激措施的产生源于1929-1933年危机的教训。当时由于国家采取了严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剧了需求低迷。所以今天大多数国家则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防止需求的低迷。但是如果对各国采取的措施不加以协调的话,同样会限制正常竞争和限制正常贸易。隐含在景气刺激计划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加剧世界贸易下跌。

(五)限制胃际资本流动

据有关资料:新兴国家私人资本的净流人下降到1650亿美元,而最高水平时则是9290亿美元,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4000亿美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出,支付的债务规模远远超过了他们新借的债务规模。另外,对国外的直接投资,2008年下降了21%,跨国界的企业并购下降27.7%。

国际资本流动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流动性短缺、融资瓶颈和规避风险外,还有不断增加的政治动机。如印度政府去年12月作为应对危机的一项措施规定允许外国企业在不同经济领域的投资比例;今年2月份又再次修订并限制外国企业在国防、通讯、航空等战略领域参与的程度。

无论是被投资国还是投资国,都面临对外直接投资障碍扩大的问题。一些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提高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使投资者遇到阻碍,大大损害了投资的吸引力。而且,有些国家把银行救助计划与义务联系在一起,优先将信贷给予国内市场,也会产生新的融资瓶颈。

对国际资本流动严格限制的政治动机会导致投资者投资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这一不利影响比单纯因危机产生的资本流动下降更长远更严重,可能会长期阻碍市场的复苏。

(六)严格的移民政策

对外国移民的严格限制政策比比皆是:美国规定有资格接受景气计划中国家帮助的人只限于持有H-1B护照的美国居民;英国于2009年3月中宣布提高移民税;西班牙规定来自菲律宾的工人必须在卫生部门登记并获得许可;2009年1月,马来西亚政府禁止工厂、商店和餐馆雇佣外国人,并取消了5万来自孟加拉国工人的签证。以支持本国就业。

许多专家认为,对移民进行限制可能会增加摆脱危机的难度,并由于回国潮的此起彼伏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衰退更严重。移民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移民中有很多是训练有素的工人,这是经济复苏和稳定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能在企业危机时缓解危机打击,在经济复苏时保证企业的技术力量。二是移民给家庭的汇款可以支持自己国家的发展。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显示,移民的汇款在2008年达到了3050亿美元,相当于给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总和。由于经济危机收缩移民政策。2009年这类汇款将下降5%,悲观的预测则是下降8.2%,非常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结论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提高关税和货币贬值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今天已经变化了的经济结构下和WTO的规则内明显缩小。因为这样做不仅打击他国的出口,而且也影响国内的产业价值链。

比较分析正常性消费与消费主义 篇4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许多学者把消费主义当作金融危机的诱因进行反思,后危机时代重新审视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反对消费主义扩大化现象,甚至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所提出的正常性刺激消费政策误解为在提倡消费主义。究竟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标准是什么?本文试图理清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着重研究消费主义内涵与特征及消费主义与正常消费的区别标准。

关键词:消费主义 正常性消费 区别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始于19世纪,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生产对消费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不仅决定着生产,而且更决定着生产循环和再生产。刺激消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促销花样手段不断翻新,使得19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步入消费社会,作为一种主流价值取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遍及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消费主义逐步开始影响我国,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论文下载。

消费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

消费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的”。消费 (consumption)长期以来理解为“用尽”、“耗费”。十八世纪中期后,成为与生产(production)相对而言的概念。如今,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消费指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力和劳务进行消耗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程远,)。生产消费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是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个人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狭义消费指个人消费(江林,)。个人消费具有两重性,即具有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性质。一方面,人们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来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消费食物来解除饥饿,消费衣物来预防寒冷等,这反映消费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人们消费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进行,因而人们的消费活动具有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

通常人们所讨论的“消费”指狭义上的消费,即个人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原来意义上的消费”,消费真正目的所在,即人们每天消费已经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包含劳务资料)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它直接与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通常情况下“消费”指生活消费,这里所指的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继续生产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需求得以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来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实践,而是两者的结合(卢嘉瑞等,)。作为一种推崇消费之上、享受之上的社会思潮,以追求过度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在此价值观念支配下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者王宁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关系已经背离的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

(二)消费主义的特征

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物质主义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之上,表现为享乐主义和对物质的无限追求。特别重视对物的占有和消费。

二是突出的.象征符号特征,消费主义除把物质商品看成“物质”外,更多把商品看作是一种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号。物质消费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质量生活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三是极强的感染特性。通过有形物质消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外显行为很容易引起人模仿,且一旦接受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就难以摆脱,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力和批判力,把物质消费这种虚假的需求(desire)当作人类和个人的生存本质。

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十大比较 篇5

(张春娜

3040111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比较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思想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是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基本制度方面,其本质特征是私有制,按资分配,资产阶级专政,剥削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具有继承性、相容性。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都要发展商品经济,都具有相似的经济运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因此都要遵循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都要用计划和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相适应的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占有,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激烈的阶级斗争,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方式,只能是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比较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这样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大量的货币财富转化为资本,二要有大批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产生。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成为资本的生产力,成为资本支配雇佣劳动的手段,劳动者自己创造的生产力异化为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力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的相同点:第一、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都由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构成。第二、都坚持平等竞争的原则,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第三、都坚持政府间接干预,政府通过经济法规、经济政策等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干预市场运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不同之处有: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交换主体是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交换主体是私有制为主体。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分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资分配为主。第三、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的范围与力度也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干预程度普遍较低。

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第二、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和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第三、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比较

乌托邦主义与孔子思想的精神价值 篇6

乌托邦主义与孔子思想的精神价值

中国近年来,有两个思潮特别凸出.一个是想放弃乌托邦主义,另外一个是想在孔子思想中找到政治智慧的基础.而且很多知识分子要把这两个看法联合在一起.然而这两个角度不一定能互相配合.因为,虽然民主的个人自由是需要一些人文主义性的界限,而希望把握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一定不能忽略孔子的人文思想.然而连<论语>还免不了偏到乌托邦主义的危险.作者指出孔子颂赞三代而强调“为政以德”的可行性之时,他把从历史归纳出来的后验性知识同一种对人性的先验性信仰混在一起,而这样形成三个预设.第一,“善”或“正”或“德”的客观含义是完全明显的;第二,假如“从政”者要做到“善”,他们所遇到的障碍不会严重;第三,假如他们做到“善”,社会所有其他的成员也会这样做到.因为这三个预设忽略了道德判断与实行政策的困难,所以它们缺乏政治进步所需要的尚实精神,而偏到乌托邦主义.同时,孔子的乌托邦主义有朝二分法的.偏向,而这样缺乏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容忍和合作精神.问题在于怎么把“善”的源头观念化.<论语>乃至<四书>中其他经典的想法不但以为社会可以完全“善化”,而且以为“善”的源头是自我或主体的一种很纯粹的良心.因为“善”的源头是纯粹的(“未发之中”),所以假如自我的看法是“善”的话,这个“善”是完美而没有瑕疵的.这样一来,自我是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身的工夫把自己变成“善”的化身,然后世界所有的不善是在自我之外.换句话说,己他的关系是善与不善的关系,而这样己他互相容忍的程度不得不很有限.这种己他典范与基督教的观念当然不同,因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讲,己也好,他也好,所有人类为善的能力都在“神魔混杂”(唐君毅语)中,即张灏教授所谓的“幽暗意识”.总而言之,孔子的乌托邦主义是根源于他最基本的看法,即以为自我很纯粹的道德源头是有潜能把世界完全道德化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很难一方面放弃乌托邦主义,而另一方面又因袭孔子的这个看法.

作 者:墨子刻 作者单位: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刊 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乌托邦主义 孔子的政治智慧 幽暗意识

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比较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6月止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诊断符合CCMD-3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250例, 女性175例。某企业在职和退休的工作人员400例, 其中男性220例, 女性180例。两者从性别、年龄上无明显的差异性。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HD-3B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5MHz, 检查者空腹12h, 患者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等对腹部进行多切面扫查, 检查器官为肝、胆、胰、脾、肾。

1.3 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异常率的比较

慢性精神分裂症中腹部B超异常者有200例, 其中女性84例, 男性116例, 有38例合并两种异常, 5例合并有三种异常, 其异常率为47.1%。普通人群异常有106例, 其中男性69例, 女性37例, 有10例合并两种异常, 3例合并三种异常, 其异常率为26.5%, 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7.33 P<0.005) 。

2.2 从性别上比较

普通人群男性腹部B超异常率检出明显高于女性, (χ2=8.99 P<0.005) 有显著性差异, 而精神分裂症组男女腹部B超异常率无显著

表1两组不同人群B超检查结果比较[n (%) ]性差异 (P>0.05) 。在普通人群组中男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而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女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差异有显著性 (χ2=5.77, P<0.05) 。

2.3 从腹部不同脏器异常情况比较

两组人群腹部B超检查异常率均以脂肪肝, 胆囊结石两种较高。在精神分裂症组中这两种异常占总的异常的57%。普通人群为49%。两组检查除肾结石, 肾囊肿, 胆囊息肉无显著差异外, 其余的均是精神分裂症组的检出率高于普通人群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病, 需长期服药, 而长期服用会对腹部脏器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也会对内分泌代谢有一定的影响。肝脏又是药物进行分解代谢的主要脏器, 这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异常率高于普通人群的原因之一。另外, 抗精神病药物还会对造血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而产生血液系统疾病, 导致脾脏大而异常高于正常人群。而我院慢性分裂症腹部异常率 (47.1%) 明显高于其它报道[1]的37.9%, 这可能与我院住院患者多为长期住院, 而服用的药物又多为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有关。而在精神分裂症中脂肪肝的异常率女性高于男性, 这又与吴春[2]报道的一致。在普通人群中男性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 又与李群英[4]的报道一致, 在这次普通人群中脂肪肝的检出率为9.3%, 与目前正常人群脂肪肝的发生率9.28%[3]相一致。正常人群中, 男性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习惯有关。如高胆固醇饮食, 饮酒等明显高于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饮食习惯差异不大, 出现脂肪肝女性较多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对内分泌的影响及女性特有的内分泌改变有关。

综上所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B超检查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因此应定期做相关检查, 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及早发现及防治腹部脏器的病变, 让精神病患者更好的治疗及康复。

参考文献

[1]蚁丽芬, 朱可毅.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J].民康医学杂志, 2007, 19 (10) :845~847.

[2]吴春, 黄高贵, 马玉珍, 等.409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医学影像, 3 (2) :151.

[3]杜进和, 贾申田.天津地区脂肪肝患者状况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1998, 7 (2) :43~44.

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比较 篇8

【关键词】 民国美术;人本主义;油画艺术;美术革命

1918年,陈独秀以一篇《美术革命》揭开了中国绘画“革命”的序幕。然而,更艰巨的问题在于,如何革命?众所周知,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看一个医生开的药方,可以知道他对于患者病情的认知。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持有者那里,中国绘画之“本”——“中学”本身没有问题,中国绘画走向末路只是表现形式的僵化和“临摹”恶习的结果而已。然而果真是如此“小恙”吗?非也!广东现代美术的前驱胡根天在《现代的西洋画果真东洋画化了吗?》一文中果断指出:“中国画早已陷入形式主义了;所以陷于形式主义的原故,我以为是表明中国封建文化进到了固定期、烂熟期以后的必然现象。”[1]42从而指出了中国“文化”的内在问题,真是大胆而又犀利的判断。然而,胡根天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鲁迅1918年在《随感录四十三》中就写到:“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品,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就是从思想和文化革命的视角寄希望于未来的美术发展的。而后更有一批艺术理论家和实践者们更为明确地从文化精神的视角去看待东西方绘画之不同,并特别指出了人本主义文化精神的健全和缺失正是东西方艺术精神之不同的关键。

如:傅雷1932年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刊《艺术旬刊》上发表的《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一文中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艺术精神进行了对比:“中国艺术具有无人格的,非现实的,绝对‘无为’的境界”。这和西方的“基督教艺术不同。它是以对神的爱戴与神秘的热情(Pasion Mystigue)为主体的,而中国的哲学与玄学却从未把‘神明’人格话,使其成的‘神’,而且它排斥一切人类的热情,以期达到绝对精寂的境界。”[2]12的确如此,翻开中国绘画史,“……从古昔到现在我国画家都忽略了表现生活的描写,只专注重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等,抽象理想,或模仿古人的作品,只是专讲唯美主义……”[3]105恰恰证明了中国艺术传统“排斥一切人类的热情”,追求“静寂”的特点。

1937年秦宣夫发表了《我们需要西洋画吗》(原载《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专刊》1937年4月版)一文,更明确地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指出中西绘画艺术精神的不同。秦宣夫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绘画缺少人本主义的原因:由于中国历史上政治上的失败(特别是宋南渡之后)和佛教,道教上的势力影响于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使中国文化画家“由失望而消极,多抱出世之念头,只得‘逃往自然’去作寄情山水的‘隐逸之士’。结果绘画变成了‘出世者’、‘隐者’的心灵寄托物,故有弃去技巧繁重的‘人物’,而倾向冲淡疏简的水墨山水”。而:“西洋画则不然。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洗礼的西洋画家,对‘人’的研究是毫不放松的;他们要:(1)表现人体美。(2)要拿人体的姿式动作表现崇高的思想感情。(3)画有‘个性’、‘性格’Chractetetete的人物。”[2]49。

文化精神的不同,才是导致艺术精神不同的根本原因。由此势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拯救本土艺术,一定要借鉴异域先进的文化精神,固守形式只能是死路一条。那么如何更快地借鉴西方的文化艺术精神,改造中国画呢?很自然地,这批艺术理论家和实践者们将目光转向了西方人本主义文化精神在艺术上的最主要的载体——西方油画。秦宣夫提出的发展中国绘画的办法就是:“到西洋画里求一点曙光”。“换句话说:学西洋人画油画”。[2]52结合秦宣夫对于中西艺术精神的精辟分析,其意应该更在于:通过学习新的艺术形式,从而接受蕴藏在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之后的文化和艺术精神,改变自我的人生感受和体验,最终改造和优化本土艺术的精神品质。正是由于这些艺术理论家和实践者们的努力,人本主义的文化精神开始以一种不同于传统中国绘画精神的面目出现在民国时期的中国绘画中,并最突出地通过油画这一异域传入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民国油画中,“人”首次成为画家自觉地并充满热情地描绘对象,这是对于以“排斥一切人类的热情”,追求生命超越为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大突破。而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身体的发现。中国艺术“排斥一切人类的热情”这一特点,首先在画家对待“身体”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全部的中国美术史,无论在绘画或雕刻的部分,我们从没找到过裸体的人物”。[2]12只有到了民国时期的油画创作中,人体才开始作为描绘的对象。

徐悲鸿的油画人体是对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美学传统的继承。如他的《浴》(1924年),虽然是以外国女子为表现对象,但人体表现准确,姿态优美,“在柔和光线照射下,色调清新,协调,典雅而宁静”[4]185。1935年创作的《湖畔》则描绘了两个中国少女的裸体形象,她们的身体苗条而丰腴,闪烁着健康而滋润的生命光泽。而徐悲鸿笔下的男性人体形象则体现出对于米开朗基罗式的古典油画人体之美的追随。另外受徐悲鸿赞誉的吴作人的《纤夫》(1932年)表达了对于生命的力和强韧的赞美。而陈抱一的《裸女》(1927)、《女裸体》(炭笔素描)(1930)皆丰乳肥臀,描绘了母性之美。

相较之下,潘玉良的油画人体则更具表现意味。如她的《灯下卧男》那在灯光下匍匐着的强壮的男性身躯,扭曲的身体,低埋的头颅,似正在为挣脱无尽的生命的迫压辗转反侧;而《菊花与女人体》(1940年)中女性人体曲线的细致玲珑,暖红色的背景调子,床帷织毯和瓶花的装饰意味,悠闲的家居气息中弥散着女性自恋的意味。常玉笔下的以线造型的裸女形象,则是中西艺术精神的美妙结合。流畅清冷的线条,和脂润肌满的人体造型以及斜眼冷视的人物表情,描摹出一派天真而孤傲的内心风景。

nlc202309031851

(二)自然生命的发现

相对于人物的表现来讲,“自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位置就重要得多了。然而,受道禅哲学的色空思想的影响,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山水,而是一个虚化的时空,一个性灵的世界。正如付雷所说:“在中国画家那里,‘自然’比人超越,崇高,伟大万倍了。它比人更无穷,更不定,更易导引心灵的超脱——不是超脱到一切之上,而是超脱到一切之外。”[3]的确,站在中国山水画前,人会变得轻起来,仿佛肉身也同画面上的云烟一起消散在苍茫的天地间了。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绘画中的“自然”则是对此在生命世界的注解,画面上处处散发着生命的光彩。比如在欣赏16世纪荷兰风景画大师鲁伊斯达尔的那些崇高风格的风景油画创作时,高山急流处处表达着人对于自身精神力量的确认和肯定。

而在民国油画家的笔下,“自然”也开始带上了如西方油画自然风景中所体现出的“属人”的本性。因此,在笔者看来,中国绘画中这一转变同样属于“人的发现”的范畴。比如:被称为“国内油画风景第一人”的李瑞年的《暴风雨》(1946年),虽然还有传统山水画的影子,但从意境上来看,则更显示出西方古典主义风景油画传统的影响。那风雨中前行的身影,在天边的滚滚乌云和广袤原野的衬托下,更显示出人的斗志。在这里,自然风景成为进取人格的象征。

对民国自然风景油画创作影响最大的还是印象派的作品。在印象派的影响下,民国画家不再用“出世的”而是“现世的”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于是,在他们笔下,不再是那体现着生命的超越追求的黑白水墨世界,而是闪烁着生命的斑斓光彩的油画画面。关紫兰的画面洋溢着一种华丽润泽,大气灿烂的美;吴大羽的《春》描绘了明丽春光中缝纫的女子,神似雷诺阿的绘画风格;卫天霖的绘画“色色相生,响亮如交响乐,但同时又质朴沉着”;沙耆的花卉和水果写生笔触动人,玉般沉静的色彩里隐现出生命明丽的热情;刘海粟的风景油画则深受梵高的影响。那“明绿的琉璃瓦,金黄色的宫墙,描写着一碧蔚蓝的天空,强烈的光影,大陆性干燥的气候,描写着伟大深厚的前门”[1]154。总之,在民国画家的笔下,“自然”不再是出世的隐逸思想的寄托,而是自我生命力的表达。

(三)对人的现实存在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应该说,生命关怀是所有艺术的初衷。然而,中国艺术的生命关怀在于人的超脱世俗求得内在宁静一面,缺乏直面现实人生的精神。而民国油画,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注在对于人的现实存在的描绘上。

首先是对人的社会性精神品格的描绘。如中国油画先驱李铁夫创作的《音乐家》(1918年),以稳重的构图和黑影强光的造型手段,塑造出了一位才华横溢,意志坚定,具有非凡精神气质的艺术家形象;冯钢百的《男人肖像》(1919年)则以伦伯朗式的温情而含蓄的光影表达塑造出了一位具有浓郁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形象;徐悲鸿创作了一系列表现文化名流的油画创作,如《康有为》、《傅增湘》、《黄震之》、《诗人陈散原像》、《弘一法师》,可以说是较早的文化人格肖像系列,而群像《田横五百士》(1928-1930)在立意上很显然可以看出和古典主义大师大卫《贺拉斯的宣誓》的一致之处,是对于古典牺牲品格的赞美;李叔同的《自画像》(1911年)印象派的点彩技法和古典意境结合起来,将一位双脚踏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表现了出来。

而在另外一些肖像画创作中,画家则是更为关注对于个体心灵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描绘。如女画家翁元春的《自画像》(1927年),其大头像的构图方式,粗犷不安的笔触,传达出女画家敏感且有些神经质的内心世界。蔡威廉的《自画像》(1929年)中女孩子的一双坚定专注而又“似无求于世”的眼睛,将冷味和热情并存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了出来。

生命的苦难意识体现出更深层次的人性觉醒,也体现出艺术家更为自觉和深层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符罗飞是民国时期一位善于描绘生命苦难的艺术家。符罗飞作于1938年的自画像,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微妙光影中的画家的痛苦而意志坚定的眼神表达了对于苦难的坚忍,光明的向往,定格下“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忍受着痛苦煎熬的某一刹那”[5],这是个体心灵的痛苦的呐喊,也是人类痛苦的集体精神画像。余本的油画创作也以描绘低层悲欢著称。创作于1930年的《拉胡琴者》(后改名《奏出人间辛酸》)以极富表现力的形体动作表达出了人物内心压抑的悲苦,其揭示伤痛的力量,其人文关怀所达到的高度,在此后的中国油画史上可以拿出一比的可能只有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

林风眠的创作则体现出更明显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这和他曾到德国游学,受到叔本华、康德的西方现代主义影响有关。创作于1929年的《人类的痛苦》灰黑色的背景前以粗犷有力扭曲变形的线条表现出几个陷于心灵痛苦的人体,从而表现对于生命的思考;创作于1923年的《摸索》所表达的主题即是: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在生命的黑暗中寻找出路和光明的历史;《死》(1930年)则表达了对于牺牲和信仰,死亡和永恒关系的思考。

(四)关注更广泛更平凡的生活,向人生低广处取材

如前所述,由于中国文化和艺术“排斥一切人类的热情”的特点,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世俗人间生活的表现很少。徐悲鸿反复在多篇文章中指出过这一点:“但中国画家,确不太注意社会现状,竟无一人写寻常生活者。” [3]77“惟中国艺术之各派,不问其岭南与越北,独偏于自然,对于生活,不屑措意。”[4]85

民国时期的油画,开始注重对更广泛更平凡的生活的表现。首先,题材表现的范围扩大,很多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进入到了油画创作的视野。如吴作人的《纤夫》、徐幸之《铺路者》以及蔡威廉的《秋瑾绍兴起义》、《孙中山先生像》等。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少以儿童作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如吴大羽的《儿子肖像》、蔡威廉的《女孩》等。

另一方面则是对于世俗平凡生活的表现。首先,一些画家开始通过生活化的细节来表达社会性的主题。如江新作于1917年的《夜读》描绘了秋冬时分深夜的卧室里,一个知识分子挑灯夜读的情景,表达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情怀;徐悲鸿的《远闻》(1924年)描绘了咖啡馆一角一个女孩子在阅读家信的情景。通过女孩子专注的神情让人想象外面世界的风云变幻,人间的离合悲欢;秦宣夫的《母教》(1942年)表现的是爱国的主题,但是这一主题却是通过“母教”这一平凡的日常生活细节来表达,孩子的天真,母爱的温暖,亲情的牵挂,画面意境非常动人。

还有一部分作品,则直接表现了与个体生活经验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让中国传统绘画中向来偏居一隅的人间生活成了主角。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台湾籍画家。如陈澄波的《淡水》(1935年),描绘的是台湾淡水的乡镇景色,院落瓦屋,村树炊烟,让人看了不禁起乡思。他还有一副《我的家庭》(1931年),虽然是借鉴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法,但是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却跃然纸上。李梅树的《宁静的村落》(1927年)画如其名,刻画出一派清新自然的村落之美;《小憩之女》(1935年)描绘的则是夏日安静的庭院里,一个少女闲坐的情景;而《黄昏》(1948年)则是刻画了日落黄昏之时,劳作了一天的乡村妇女和儿童伫立郊野,令人想起米勒的著名的《晚钟》,据说为他充当模特的均为他的亲人。此外,廖继春的《庭院》(1928年)描绘的是具有岭南风情的街头巷尾的情景。画面弥散着岁月静好,镇日长闲的气息;而“决澜社”女画家丘堤的《风景》(1947),描绘的是阁楼一隅,晾晒的衣衫在春风中飘动,将永恒的世俗定格在画面上。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油画艺术首次自觉而充满热情地将“人”作为表现的对象,以其对于身体的发现,自然生命的发现,对于人的现实存在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于更广泛更平凡真实的生活的表现,突破了以“排斥一切人类的热情”,追求生命超越为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限制,为中国绘画输送了新的血液,显示出一种人本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品格。

民国之后,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人本主义的文化艺术精神的输入被截断。笔者认为,如果今天的中国艺术家在面对西方艺术时仍找不到自信,或者只是被动追随西方进行形式翻新,或是只能再走回“摹古”的老路,原因正是因为对于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吸收和借鉴还不够。没有受到过人本主义文化艺术精神充分滋养的作者,也难以有能力理解人、悲悯人、热爱人,而这也终会导致了他们艺术上的疲软,蒙昧和无力。相比之下,民国时期的艺术家其人文情怀就浓厚得多,因此民国时期油画初创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就是民国油画艺术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如果我们的艺术要再创辉煌,一定要补上人本主义这一课。

论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 篇9

论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

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是科学史上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们都源于科学,但是又都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从本质上看,科学主义不但不符合科学精神,而且与科学精神相抵触.弄清它们的`本质及差异,有助于我们克服极端科学主义的缺陷,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事业向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作 者:张文龙 赵弟 ZHANG Wen-long ZHAO Di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刊 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0076(6)分类号:C0关键词:科学主义 科学精神 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

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 篇10

1. 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雷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怀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刻苦学习,忘我工作,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完美地践行着党的先进性。雷锋精神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内涵十分丰富、意蕴十分深刻。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对于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雷锋精神的形成虽然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但雷锋精神内在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雷锋日记》中,“党”、“祖国”、“社会主义”是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些词是雷锋人生航程的价值理想、不懈奋斗的方向所在,体现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执著追求。因此,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雷锋有句名言:“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雷锋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关心他人,帮助一切有困难的人,他一生做了数不清的好事。雷锋这种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精神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亲和剂”。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用雷锋精神调节人际关系,能够使人获得友谊、支持、理解,得到内心的慰藉,提高自信和自尊;有助于弥合人们心理之间的差距,减少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对立,淡化社会攀比意识,建立真诚待人、平等待人、宽容待人的和谐人际关系。

4. 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雷锋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对待工作和劳动,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他总是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处处关心同志、帮助同志;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组织上分配干什么,他都不讲条件,不讲报酬,一心一意地去做。在他一生经历的农、工、兵三条战线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对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5. 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并不矛盾。一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个人越来越离不开群体,整个社会形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强化人们的群体意识、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也越来越呼唤集体主义精神。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能否在市场交换中实现主要取决于商品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千方百计地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型经济,商品生产经营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遵守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合法经营等原则。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样需要而且完全可以形成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社会风气,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其实质是为人民谋利益,这与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一致的。雷锋精神还能够制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例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当出现急功近利思潮时,更加崇敬雷锋的远大理想;出现享乐主义倾向时,更加认识到雷锋艰苦朴素的宝贵;出现假货和欺诈现象时,更加渴望真诚;出现个人主义思潮时,更加体会到集体主义精神的正确;出现人情冷漠的风气时,更加渴望雷锋那“春天般温暖”的情谊。

6. 实现雷锋精神时代化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比较 篇11

关键词:《双城记》;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

《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这篇作品紧密的将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连接起来,深刻的描述了当时的贵族社会怎样残害百姓以及法国大革命的产生原由,文章的主题就是描述了为爱牺牲的精神。

一、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分析

(1)生活经历对其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

狄更斯的家庭并不好,生于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从小经济就非常拮据,在他十岁时,由于债务的影响,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可以说,狄更斯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这些苦难给他后续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狄更斯12岁开始,他就到律师事务所实习,后来又去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为了解决温饱,他四处奔波,他的生活是非常艰辛和苦难的,他的这种艰辛也让他更加能够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困难,明白了权势贵族的冷酷无情。可以说,狄更斯苦难的童年是他作品创作的主要来源。

(2)法国大革命对其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

在19世纪,法国大革命取得了胜利,法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统治舞台,当时,英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代表着是无法满足工人阶级的所有要求的。在当时社会,法国的局势是非常混乱不堪的,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个矛盾,狄更斯也表现出了双重性。在一个方面,他不满资产阶级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压迫,另外一个方面,狄更斯并不赞成当时的暴力革命。当时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让狄更斯产生了独特的人道主义思想。

三、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1)狄更斯强烈反对暴力革命

作为一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的矛盾,他希望社会劳苦大众能够远离苦难,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通过阅读《双城记》,我们不难发现狄更斯是反对暴力革命的。在他的心底里,统治者可以开明的改革以此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因此,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我们能看到作者思维情绪地转变,这在小说《双城记》中也有体现。总之,虽然狄更斯对劳苦大众充满同情,希望社会底层的人民能够远离压迫,但是在其作品中,他还是反对暴力革命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2)狄更斯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雙城记》中,狄更斯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怀有深切的同情,他满怀愤怒地揭露了封建权势的恶劣行径。狄更斯认为,造成人民贫困的原因不是因为农民的懒惰,而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狄更斯愤慨地说:“倘使有一村不被鲸吞的精光,那倒是怪事。”当然,在当时英国社会,不仅农民过着悲惨的生活,城市人民也是被压榨的群体。

1.梅尼特医生

梅尼特医生是一个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他的经历和思想反映了小说的主题。梅尼特富有同情心,所以当他知道厄弗里蒙地侯爵的恶行之后,他难以保持沉默。他勇敢地写信给国王告发,因此被投进监狱18年。他的正直和善行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内涵。经历了长久的折磨,他疯了并且忘记了所有一切。对于贫苦大众,梅尼特医生表现出了高贵的同情心。不论是贵族还是革命者,梅尼特都一视同仁。他的高贵品行是人道主义的典型代表。

2.代尔纳

代尔纳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继承人,但是他却对家族的诸多恶行感到羞耻和厌恶。为了停止这场噩梦,他只身去了伦敦,放弃了贵族称号和财产,并自食其力。而且,他还是一个勇敢而又有责任心的人。为了拯救无辜的管家,他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巴黎。代尔纳对于自身阶级的背叛、对管家的义举、对妻子的爱都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最后,他获救了,并被送去了伦敦。这一美好的结局是作者对人道主义的肯定。

3.露西

在作品中,露西是人道主义的典型代表。她用爱和宽容来连接了两个仇恨的家庭,这一情节反映了爱战胜了仇恨。当她看到自己可怜的父亲,她感觉非常痛苦。她金色的头发唤起了父亲的回忆,她的爱和关怀使得父亲恢复正常。她还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为救丈夫,她不远千里赶去巴黎,不畏艰险。

4.卡顿

卡顿是律师行职员,他一直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代尔纳,但是他却是一个酒鬼,对于人生,他悲观、失望,认为这个世界上自己是没有任何代价的,但是对于露西,他却是一往情深,虽然露西没有选择他,但是他还是在背后默默的关注他,为了露西的幸福,他愿意付出任何的代价,最终,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在这个时代,卡顿依然保持自己善良、真诚的本性,在故事中的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虽然卡顿性格古怪,但是却拥有着珍贵、善良的品质,作者对于卡顿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四、总结

总而言之,《双城记》这篇小说与其他历史小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其主要的情节和人物都是由作者虚构而来,作者的创作立足于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之下,以马内特医生为主线,将复仇、爱情以及冤狱三个内容交叉描写,情节错综复杂。在这篇文章中,狄更斯采用了大量插叙、倒叙、铺垫、伏笔等描写方法,让小说的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篇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参考文献:

[1]张晓洁,许爱华.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2]何秀群,陈霞,唐斌,丁晓兰,邓惠春,张霞. 《双城记》中的复仇主题[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S2)

[3]贺润东. 论《双城记》中德法奇夫人的角色的变化[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上一篇:话剧小品比赛赞助策划书下一篇:人事部年度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