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800字(共11篇)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刘英学校 唐夕雯
指导老师 陈淑英
今年寒假,我读了高尔基的名著《童年》。这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童年时候的悲惨故事,读后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童年》生动再现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暴力、野蛮、污秽的令人恐惧的社会现实。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他四岁就失去了父亲,跟随着痛苦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一起居住在一个濒临破产的家里,受尽凌辱,幼小的他早早地在这样的家庭中体验到了人间的痛苦与丑恶。
和高尔基的悲惨童年相比,我们的童年充满欢乐和幸福。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心肝宝贝”,我们的生活丰衣足食,五彩缤纷、无忧无虑。
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的磨炼,我们的性格中有许多弱点,在学习中表现为怕吃苦,在家里表现为特别依赖父母。这是《童年》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但是,特殊的环境和经历,培养了他善恶分明和坚忍不拔的性格。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让他退却,相反,他坚信黑暗将会过去,未来一片光明。
4月3日,温家宝爷爷在兴县晋绥中学时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物总有两面,有艰苦的家庭环境,从小就自立的孩子,有时能成长得更快、更为成熟,因为他知道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温总理的这番话给了我启示,我要珍惜今天我们这代人所拥有的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向高尔基学习,发愤图强,学好本领,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黄老师的话】
夹叙夹议是读后感的常用写法,本文则充分展示了这一特点。
在比较中央叙夹议。一比生活。对《童年》原文的准确概述,对“我们”现状的客观简析,两幅描绘童年生活的情景图截然不同。这一比,比出了两种不同生活的辛酸与快乐。(心得体会 )二比性格。对“我们”性格中弱点的勇于揭示,对高尔基性格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及其人生影响的有序阐述,两个不同性格特点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一比,此出了“我们”的怕吃苦、特别依赖父母,以及高尔基的善恶分明和坚忍不拔。
在引用中央叙夹议。恰当又巧妙地引用了温总理的“事物总有两面,有艰苦的家庭环境,从小就自立的孩子,有时能成长得更快、更为成熟,因为他知道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这句话,并结合《童年》一文道出自己的启示与感受,使习作显得平实生动,富有真情实感。
关键词:大众传媒,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童年
《童年的消逝》是尼尔·波兹曼1982年出版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他用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两部分来说明电子传媒所营造的媒介环境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在他看来,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是没有童年的, 印刷术的发明促使童年产生,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导致了童年的消逝。
一、“童年”的含义及其产生
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不同于婴儿期, 是一种社会产物, 不属于生物学范畴”。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明“童年”这个词汇在古希腊时期是不存在的, 但是古罗马人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含义, 即“宣称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 尤其是性秘密”。洛克则是从书本学习和童年之间的种种联系出发, 主张对儿童进行教育, 注意儿童的智力发展并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卢梭认为, 应坚持儿童自身的重要性而不只是把儿童作为达到目的方法, 因为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 所以要了解儿童的知识和情感并进行教育和培养。儿童是一个有待发展的、非理性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 而非正常的“人”, 童年则被视为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的过渡时期童年。因此给儿童一个纯洁、美好的童年是非常重要的, 将儿童的成长环境和信息接触过度成人化则是对儿童的成长不负责任的表现。
印刷术的发明使童年成为一个社会而非生理的概念。英尼斯强调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 (人们所考虑的事情) 、符号的类型 (人用以思维的工具) 以及社区的本质 (思想起源的地方) 。首先, 印刷术在激起作家日益强烈且无须掩饰的自我意识的同时, 它也在读者中创造出类似的态度。印刷术给予我们自我, 使得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其次, “知识差距”的产生。传播环境在有读书能力的人和没有读书能力的人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界线, 这就产生了信息等级, 儿童没有经过一定的教育阶段是不可能窥视到成人的秘密的, 于是童年产生了。
二、大众传媒对童年消逝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认为185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代表了童年发展的最高峰, 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 到世纪末由于童年概念诞生的符号环境慢慢地被瓦解, 童年开始被定义为生物学的范畴, 而不是文化的产物。在波兹曼看来, 正是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给人类带来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电子传播环境, 没有人知道电子传播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他“主宰了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 以及引导人们意识的方向”。电报的发明使得信息变得无法控制, 儿童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深处媒介环境中, 童年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环境的影响。对于维护童年的概念, 波兹曼认为应该有赖于信息管理的原则和有序的学习过程, 但是电报的出现则改变了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同时, 这个时期图像革命展开, 信息的形式变为从散漫到集中, 从提议式到呈现式, 从理性到感性。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出现加剧了童年消逝的速度, 因为电视无法区分信息使用权:第一, 因为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 因为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 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 因为电视不能分离观众。所以在电视面前, 信息的等级制度崩溃, 媒介毫无保留地将信息同时传达给儿童和成人。区分儿童与成年的信息分界线消失了, 儿童能够了解成人的秘密, 当儿童和成年接受同样的信息时, 童年便不存在了。
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瓦解了童年和成年人之间的分界线。一方面, 它不需要指导观众如何去把握它的形式;另一方面, 它不对观众做任何区别。”就像童年的产生一样, 波兹曼曾说:“印刷术如何创造了童年, 电子媒介又如何使之‘消逝’。”从18世纪童年概念的“发明”起, 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 现在人们对儿童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也赋予了儿童更多的权利, 以法律制度等形式对儿童进行保护, 儿童的地位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保障。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儿童与成人接触的符号世界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儿童在语言兴趣上变得和成人别无二致, 童年也因此正在消逝。童年概念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 波兹曼竭力主张要开始捍卫童年。
三、《童年的消逝》引发的思考
在波兹曼看来, 印刷术的发明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划出了一条明显的界限, 成人能掌握儿童所不能分享的技巧:阅读和写作。成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隐私和秘密收藏起来, 使成人社会与儿童社会成功地分离开来。与此同时, 儿童也应该有自己生存的独特价值, 即需要到学校学习阅读和写作技能, 才能一点点地长大成人。因此, 只要我们回到阅读、写作的理性时代, 我们就能捍卫好童年。
尼尔·波兹曼表面上是对童年的消逝的担忧, 实际是对大众传媒所构建的社会环境的担忧。作为大众传媒的受众, 儿童受到大众传媒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影响, 这是由于儿童具有模仿性强、自我意识模糊、自制力较差等特点。媒介的信息是面向社会大众的, 儿童自身还不具备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 因此有些信息并不适合儿童接受。如果儿童的言行举止上过多染上成年人的特点, 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同时培养孩子们学习延迟满足感的磨炼, 以及举止、语言和风格上的自我约束, 就是把自己放在几乎与一切社会潮流相对立的地位。在他看来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导致了童年的消逝。
当然也有人激烈地反对波兹曼这种说法。大卫·帕金翰在《童年之死》强调“童年的意义是什么以及童年如何被经历。很显然是由性别、‘种族’或民族、社会阶级、地理位置等社会因素决定的”。当然学术的观点应该是更加追求片面的深刻性, 避免全面的中庸之道。大卫·帕金翰强调儿童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在电子媒体面前也有选择性;此外, 社会也有一定的原则与义务充当信息的把关人, 考虑受众的特殊性来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传媒环境。
既然童年是作为文化的概念来进行讨论和规定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 童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坚持童年概念, 就应该看到它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 儿童赖以生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也都有了很大变化, 他们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于是带有时代文化特征的新的特质产生了, 童年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 波兹曼所捍卫的18世纪的童年, 这本身就有悖于真正的童年概念, 因为真正童年概念的核心在于儿童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 他们应该享有与自己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童年随之发生变化, 要求儿童回到18世纪的童年生活, 实质上是以成人头脑中的童年生活来否定现在儿童的生活, 是一种孤立、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发展、变化问题的, 这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是1982年出版的, 但是在今天的中国, 大众传媒飞速发展, 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媒介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 儿童作为大众传媒的受众也处于大众传媒所营造的媒介环境之中。2013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风靡全国, 这是一档亲子栏目, 在节目播出之前很多父亲都认为自己一直忙着赚钱养家就够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父爱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多大影响。有人认为没有父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 这档节目让很多父亲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媒介是有利于儿童的成长的。
四、结语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童年”, 面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我们应辩证地看问题, 既要看到大众传媒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也要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儿童作为大众传媒的受众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但是由于儿童的认知、判断能力较差, 对很多信息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因此, 大众传播媒介要做好“把关人”, 如不在少儿频道播放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广告、音乐和有暴力、犯罪画面的节目, 面对儿童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 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拟态环境。此外, 父母应该也成为“把关人”, 让儿童有选择地接触媒介。波兹曼在书中最后提出了父母最具有反叛意义的方法:“一是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的内容, 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以此来帮助儿童在媒介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程福财, 董小苹.童年的本质:现代儿童观的嬗变与超越[J].当代青年研究, 2010 (2) .
--读《童年》有感
株洲六0一中英文小学 五年级 275班 蒋睿彤
指导老师:邱 霞
在我们的一生中,童年这段美好的时光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童年有欢乐,有父母亲疼爱,没有烦恼。之所以我们喜欢童年时光,是因为童年快乐、自由。而当我看了高尔基的《童年》后发现高尔基写的童年是非常悲惨的。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黑暗的。有一次,阿廖沙因染坏一匹布被贪婪狠毒的外公打得昏了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经被抽得失去知觉。舅舅也粗犷自私,每天为争夺家产打架斗殴。年幼的阿廖沙生活在这样弥漫着残暴与仇恨的家庭里,让他过早体会到人间的丑恶。
幸好在他的身边有一个太阳--外祖母。外祖母善良正直,外祖母用她的爱抚慰了阿廖沙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是老长工格雷戈里,当然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由于家境贫寒,阿廖沙只能捡破烂换钱上学,运气好才能有半卢比的收入,运气不好他上学就没着落。我们现在上学什么也不用担心,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种种遭遇,使我极为难过。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外祖父的自私残暴,舅舅们的唯利是图,使他的童年那么不幸,甚至可以说是悲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阿廖沙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大多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阿廖沙的童年是那么得悲惨。我和他童年可不一样,我的童年要比他好上成千上万倍,我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呀!
父母给了我生命,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到渐渐长大,父母为我付出了他们的所有。清晨起床时,我总会在妈妈身边撒一会儿娇。每天放学时,奶奶都准时到学校来接我。一到家,夏日,爷爷为我送上一瓶清凉的饮料;冬日,为我递上一杯暖暖的牛奶。那一刻,好似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在我过生日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家人的祝福是最真挚的,童年的笑容是最灿烂的。当我穿上妈妈为我织的厚厚的毛衣时,我感觉到了妈妈将母爱织进了毛衣中,寒风中,我被妈妈的爱包裹着,心头总是暖暖的。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父母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烦恼时他们帮我化解,高兴时他们同我一起分享。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童年》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失去父亲的阿廖沙,在母亲和外婆带领下,来到了外祖父家里,后来随母亲的改嫁和继父一起生活。但是继父总是打骂母亲,阿廖沙不想看到继父对母亲的打骂,离家出走了。不久,母亲去世了,阿廖沙和亲人们埋葬了母亲后,去了“人间”……在书中,我认识了阿廖沙严厉而暴躁的外公、慈祥的外婆、漂亮而忧郁的妈妈、会跳舞的“小茨冈”、经常打妈妈的继父,还有老是吵着分家的两个舅舅……
阿廖沙就在这一群人中生活,他几乎每天都要提心吊胆,稍有不慎,外公就会打他。而他的外婆和妈妈也是跟阿廖沙的命运一样,外公在阿廖沙母亲的房间里逼着母亲改嫁,母亲不答应,外公就破口大骂,外婆在外面补衣服,实在不忍心,就说了外公两句,外公居然破门而出,对着外婆又打又踢,差点把外婆打死了……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差点没气晕过去,难道这就是以前的社会吗?女人有什么事情让男人不高兴了,男人就把女人往死里打吗?虽然苦难带给阿廖沙痛苦,但他并没有屈服,反而正是这些困难让他懂得:“活下去就是希望”!只有勇敢地活下去,努力去学习,总有一天才能不被别人欺负,才能有好的前途。所以他从上学那天起就非常努力。
阿廖沙的童年故事中,虽然夹杂着苦涩,但更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苦难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要学会关爱,学会帮助弱小,所以没有苦难磨砺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
指导教师 商志伟
读《童年》有感
六(3)班 刘冬怡
在寒假里,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童年》这本书,知道了作者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极大的盛誉,《童年》也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翁阿廖沙3岁时,父亲病故,自己和母亲回到外祖母家。外祖母是一个慈祥和蔼的人,可他的外祖父是一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祖父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阿廖沙被外祖父惨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阿廖沙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不仅因为他自己很坚强,还因为有着外祖母那样的人存在,给了他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看到阿廖沙的境遇,我为我自己的命运而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受那样的苦,拥有父母的疼爱……我觉得我很幸福,有美好的童年。记得有一次过年蒸包子,我们一家人边喝粥边吃包子,我一口气吃了两个豆沙包和一个青菜包,这时妈妈温和地对我说:“不要再吃豆沙包了,吃青菜包吧!”我说:“可是我还想吃豆沙包!”我就在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又偷吃了一个豆沙包,妈妈发现了,便问:“是不是在偷吃包子?”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啊?”“我看出来的!”妈妈的目光中充满了担忧,“冬怡啊,豆沙包太甜了,多吃会咳嗽的,想吃可以跟我们说,不能偷着吃。”我的心里顿时流过一阵暖流,我想到阿廖沙的家人对他又打又骂,从来不关心他,而我的家人对我多吃一个包子都那么关心我,我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我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读完这本书我还受到了很多启迪,懂得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主人公阿廖沙早年市区父亲。寄居在外祖父家,并在那成长。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经常用鞭子打人,一边打一边骂。阿廖沙在这样的家庭中受了很多委屈,他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爱和温暖。
阿廖沙在这残酷、黑暗的世界里长大,而我们却恰恰相反,我们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长大。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我们有时还生在福中不知福。阿廖沙如果再自信一点,那么,他心中一点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也会被自信照亮。他再多一点力量,他心中也会更加亮一点。他只要有自信和力量,心中将永远会有无限的光明。
《童年》这部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他三岁父亲病逝,但不知丧父的悲痛。后来外祖母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把他接到外祖父家中。冷酷的生活中,外祖母成了阿廖沙最知心的、最亲近的人。
面对外祖父的喜怒无常,舅舅与舅妈们的勾心斗角,邻居们的异样的眼光,阿廖沙“好像被一种浑浊的溶液灌满了似的,长久地陷进深渊里,失去了知觉、视觉、听觉等等一切感觉。眼前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浑浑噩噩地生活着……”但是,上帝创造了邪恶,也创造了善良,“小茨冈”、格里戈里、“好事情”等等,也给阿廖沙的童年带来些色彩,但是这些色彩很快被那无情的黑暗给淹没了。就这样,阿廖沙在这阴暗的环境中生活着,这个不幸的孤儿最终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
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未必在何时都正确。社会的黑暗并没有完全侵蚀阿廖沙那幼小的心灵。
我对故事中的外祖母非常的喜欢。是她把阿廖沙领到光明的地方,创造了阿廖沙正直善良的性格,只有她真正关心与爱护阿廖沙,是他童年时代唯一的保护人。她就是阿廖沙黑暗生活中的光明使者。
这位光明使者令一个人的身影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她是我童年的重要角色,是她让我懂得什么叫做关爱。
风呼啸着,天已经黑透了,我刚刚从同学的聚会上回来,心里还在乐滋滋的想着聚会上的事。不知不觉到了家门口,只见母亲倚在门边,手里仍织着那件毛衣,时不时向远方眺望,露出焦急的`神色,我终于按捺不住那内疚的心情,出现在她的面前,母亲发现了我,用那一脸倦容冲我笑了笑说:“饭热好了,吃吧!”我终于忍不住那自责的泪水,一下子投入妈妈的怀中,哭着说
:“妈,对不起。”母亲用那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一滴幸福的泪水滴在了我的脸上。
《童年》,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爱无处不在,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用你那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吧,千万别让它从你的身边悄悄的溜走。
浦南中学
八〈8〉
朱甜甜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此时外祖父的家业已经开始衰落,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阿廖沙的母亲由于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便抛弃一切,离开了这个家庭。
后来,外祖父迁居了,母亲突然回来了。开始,她教阿廖沙读书认字,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得她经常发脾气。由于和后父不和,阿廖沙又回到迁居的外祖父家中,但是此时的外祖父已经破产。为了养家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其他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独自一人在社会中生活。
从《童年》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乐观、坚强的阿廖沙。
还记得我刚学打篮球的时候,投球根本投不进。这时,爸爸对我说:“沅鑫,跳高点,再用点力,我相信你能行的!”听了爸爸的这番话,我的斗志被点燃了,双手捧着球,半蹲着,瞄准球框,然后向前一跃,用力的把球扔出去,球进了!我高兴的欢呼着。现在回头想想,这不正是这种不屈不饶的精神,驱使我认真掌握好投篮技术的吗?
相比阿廖沙,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一直无忧无虑的生活着。如今我们的生活质量与他当时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知足过,一直想要更多的东西。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人们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有位名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得学会吃苦。”是啊,美好的生活必须要有所付出。
我们现在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顾着让父母为自己做更多的事情,从不会自己独立生活。现在起,我们不应再如此娇生惯养,凡事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独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为未来创造优质的精神物质生活打下牢固扎实的基础。
《童年》是高尔基三部曲之一,是一起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因为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所以写的十分真实生动,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他就好像那个时代人类的一个缩影,像一株野草,尽管社会腐朽生活艰辛,他仍坚韧不屈。带着一股百折不挠的韧性,在封建的社会杀出一条血路。就像那种混迹在煤堆里的孩子,纵然皮肤被外界环境染得发黑,可眼睛是亮的,心里是暖的,灵魂是干净的。
读《童年》,你才知道孩子的生活也可以不幸,你的娇纵没有理由。我们身边不止一个阿廖沙,同在中国,有多少孩子锦衣玉食,被家长惯得不成样子;又有多少孩子,刚刚懂事,就要肩负家庭的重担。那些阿廖沙们,无一不是用苦难打造出来的宝石。他们虽然家境贫穷,可是灵魂富有,这是上天对他们考验的回赠。我始终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儿时的不幸,只是上帝授予他大任之前的考验,而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却不一定有资格。
《童年》里的故事是真实而残酷的。最让我喜欢的是好事情,他是一个睿智正直的小青年,最让人心痛的是小茨冈,年纪轻轻就被十字架压死。但正因为他的真实,所以才打动人,我们能看到最底层人民的辛苦谋生,也能看到她们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仍然闪闪发光的精神品质。于是读《童年》我还懂得了不卑不亢感谢命运的给予。
欢乐和忧愁永远是相依相随的,他们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高尔基
“如果黑暗誓动狂热的浮躁,那么光明就是照耀前程的指引。”在高尔基的《童年》中,一个孩子承受着弥漫雾霭昏暗的生活,唯有外祖母的庇护犹如揭开了一片乌云席卷的天空,让几束光透进来。小茨冈的乐观舞动着阿廖沙童年,和好事儿对科学献身毫无保留的精神鼓励。对阿廖沙而言,一个从小失去父亲,随母亲住在暴躁的外祖父家的孩子来说,这些就是黑夜中最明亮的北斗星,是星辰破晓的地方,是追逐的目标与方向。
童年一个被彩色描绘,花朵点缀的时光,却也是有些孩子被孤独和恐慌支配的日子。很幸运的是我的童年有父母在身边呵护,回忆都是幸福圆满的,有游乐园,有芭比娃娃,有漂亮的新裙子。相比之下身边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们独立和孤独感伴随着对父母的想念比同龄孩子先一步到来。人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无奈处境往往让人抓破头脑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犹如屋檐下躲雨的人,往往渴望阳光沐浴;又好比站在起点的人拼命想着往终点冲去;倒也更像是小孩都喜欢结伴玩耍。从孤独无助中脱身,向往光明美好。
没有永久的`黑暗,要在黑暗中蛰伏,隐忍,成长。正如普希金所说“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当我身处黑暗,生活琐事就犹如主宰我命运的首领。他可以是拖垮我最后一丝希望的最后一次打压,让我犹如一根顶梁柱坍塌,跌倒在地再难鼓起重来;如割断了我两个臂膀,迷茫吞噬了方向;又好似雷鸣轰动,搅散了呐喊声。他也许是那条幸运的出口,犹如花朵绽放,没有黑暗入侵,哪来光彩绚丽;犹如春蚕破茧,没有日复一日,怎能展示优美身姿;犹如知了欢呼,没有埋没成长,饥渴难耐的歌喉怎能如此嘹亮。在黑暗中蛰伏,隐忍,成长,光明到来时欢乐和忧愁都会随风散去。
每一个小孩出生都想幸福的活着,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小孩子的童年没有大人那样为了牟取利益而强迫的伪装自己,背后是锱铢必较的你争我夺,为了那些虚名,不择手段。尖酸刻薄永远没有小孩子的心那样澄澈,因为小孩子有一颗赤子之心,想有一个干净的童年。阿廖沙也绝不会想到自己的童年的开始却像恶魔一般的存在。外祖母给他开着一盏明灯,尽管看清了这样现实,即便是孤军奋战,也要开出自己的先河。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所不知道现实有多现实,真相有几个,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我们承受的痛苦是有价值的,只要在这种真实中幡然醒悟,然后成长。我的童年与他无法相比,因为我远比他幸福的多,没有看到亲人洒向凶狠的目光,扬起抽人的皮鞭,没有经历过生死诀别伤痛,好比幸福光杂。可是,却没有蓬勃生长力,虽然幸福,却只为想定安一借口的保障。恰好,我们需要的是寻找挫折,让我们在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时拥有圣鞠期样处变不惊的能力。
现如今,生活被我过得一团糟,每一种隐隐的压力推向我跳过悬崖,成功的人那么多,好看的人那么多,身边有所成长的人是那么的多。好像只有我,浑身上下,没有一处闪光点。做着寻常的事,早已埋没在这堆学习的人里面,也许,我们是要明白自己的缺憾和不完美,但是并不能说我们不能努力,不代表我所不能拥有自己的故事和精彩。
【读童年有感800字】推荐阅读:
读童年有感200字06-04
读童年有感500字12-06
读童年有感600字01-05
小学生读《童年》有感作文300字02-25
作文 读《童年》有感07-20
童年趣事作文有感400字03-12
读活着800字有感12-07
读《家》有感800字03-07
读《幸福的婚姻》有感800字06-28
读傅雷家书有感800字精彩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