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通用7篇)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 篇1

课前预习

1、作者及背景简介

1、查字典,给重点字注音,对照注释,疏通文句。

课堂练习

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更定 雾淞沆砀 芥

大白 客此

3、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4、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6、学生齐背课文。

课后复习

必做题1、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选做题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消极避世的情绪。

5、通过读懂文字,读懂一个人。【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3、读懂张岱。【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周济南的上空飘起了漫天飞雪,看到同学们欢呼雀跃的样子,真的很开心。雪作为冬天独有的精灵,会不自觉的带着我们的心翩翩起舞,舞在我们的眼前也舞到了我们的心里,相信你的心中也一定有那么一幅雪景让你如痴如醉,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一起分享一下。

生谈

洒落的雪花,变为了我们永恒的回忆,在心中让我们为之着迷、心动,有一个人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湖心亭看雪》,(板书)这个人就是张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文字,走进他的“雪”。

二、教学过程

1、教师:美文共享,下面同学们放声朗读文章,注意字音一定要把握好,稍后咱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一生读 教师:他的读音有问题吗?我们来听听其它同学的意见。

Ppt尤其是这几个字的读音,一定要注意,请同学们标注在课本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文章,挺直你的脊梁,端起课本,生齐读。

2、教师:大家发现了吗?这篇文章一共短短159个字,老师把文章的段落稍作了一下改动,找同学翻译一下。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作好记录,如果有异议,稍后可以提出来。生翻译 生提问 生纠正 教师引导

教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字字落实,以及文言现象,可以通过课下,古代汉语词典及学过的经验来解决疑难,最重要的还是要及时总结,考考你:ppt

3、教师:带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下,文章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读,要尝试读出你的情感。做好准备了吗?酝酿一下。女生读

教师:女生的声音如空谷幽兰,酥软人心,真让人陶醉、男生读

教师:男生的声音抑扬顿挫,强劲带柔,毫不逊色。

教师:在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离张岱又进了一步。著名学者陈平原这样评价“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那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概括他的真性情?

4、教师:谁说的?舟子

Ppt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生齐读 教师:这个痴什么意思呢?我查了字典有两个义项,你认为是哪一个? Ppt“痴”的义项包括:①呆傻,无知。②爱好而至入迷。生谈(虽然同行,但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不理解张岱的痴)教师:那张岱的 痴表现在哪里呢?生默读文章,思考。

5、痴景 Ppt齐读

教师:这样的雪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吗?生谈 换词 生读 生谈 生齐读

教师:好一幅空灵静谧的冬夜山水雪景,雪光晶莹,夜色迷蒙,山水天地因为雪的覆盖连接成白色的整体,洁白空阔,一望无际,人迹罕至,唯有此情此景才能不被人打扰,才能用心领略景色的宁静清绝之美,这种美景,也大概只有张岱能欣赏到,写出来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生谈

教师:这是一幅朦胧的画,这是一首梦幻的诗,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中张岱已融入了这白茫茫的一片,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应该会吟会诵,挑战一下自己。

Ppt生齐读 放眼望去ppt(空字)置身其中ppt(只有图)此时此刻,那是一片皑皑然茫茫然的世界,悄无声息,浑然难辨ppt(空白)生背 教师:痴迷于山水的张岱,有人懂吗? 生谈 什么样的人?

尝试“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什么样的人?生谈 然而有人不懂——舟子。

教师小结: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同学们读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谈,查缺补漏

6、金陵人 崇祯(教师配乐)

教师:世事的变迁,让张岱由名士变为遗民,在他的《陶庵梦忆》自为墓志铭中这样写道“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教师:张岱的一生犹如庄子的梦一样,前半生宛若梦中,仿佛随同蝴蝶翩翩起舞般美好,锦衣玉食,放浪于山水之间,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放纵和绝对的自由,后半生又像梦醒,又像是庄子梦想一样的哀痛,隐居山林,不仕新朝,其追求的最终目的都是自由,这有何尝不是一种“痴”呢!

人生何处无孤独,人生又何处无落寞,在寂静的自然之中,沾得一点冰雪之气,求得一种超然和解脱,那才是大平静,大境界!

下课 【相关链接】

(一)明末清初张岱《一卷冰雪文序》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干将之铸剑于冶,与张华之辨剑于斗,雷焕之出剑于狱,识者之精神,实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则剑之有光铓,与山之有空翠,气之有沆瀣,月之有烟霜,竹之有苍蒨,食味之有生鲜,古铜之有青绿,玉石之有胞浆,诗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哉!

(二)龙山雪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三)节选《西湖梦寻》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惟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岁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四)《自为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争利夺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摴蒱,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母曰陶宜人。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 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 篇3

第一单元要点在正确琉璃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重视对特殊含义的语言的理解通过学习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如何让我们自己说话和写文章更有魅力收集精彩的格言警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开阔我们的视野

1诗 人

知识链接

本文是一篇特殊的说明文它说明的对象是让人感到神秘与仰慕的诗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神奇和诗篇的美丽

学习目标

1 掌握12个字认识9个字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 4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诗人认识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神奇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持之以恒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创新精神

学习重难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尝试创新精神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指导学习过程师生互动 第 一课 时

文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诗人当读到诗人两个字时你们会想到学过的哪些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诗人的课文

二初读感悟引入情境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一由诗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小组分段朗读课文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3自主交流自学中的重点词句

4回答作者笔下的诗人是什么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三精读细品体会诗意

⒈出示第一组诗

⑴自由朗读诗句想一想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⑵指名生谈感受

⑶指导朗读看到如此色彩丰富的画面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⑷师这么美丽的画诗人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呢板书用文字

⑸诗人真是了不起啊他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谁来夸夸诗人

⑹齐读课文1自然段

师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诗人我认为诗人的诗非常神奇他能用文字创造出许多奇迹诗人除了是大画家他还有其他的本事

⒉出示第二组诗

⑴读一读说说你的收获

⑵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⑶全班交流

⑷师诗人真是神奇啊他能指挥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在他的手中文字也变的神奇起来能发出声音能制造我们平时难以看见和想象的画面让我们拿起书来再一次感受诗人的神奇文字的神奇吧

⑸朗读课文2自然段

过渡诗人是大画家是音乐家他还是个魔术师呢他的魔术是怎么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的表演吧

⒊出示第三组诗

⑴自由朗读说说诗人是怎样变魔术的⑵小组讨论诗人把什么变成了人诗人把人变成了什么这个魔术神奇在哪呢全班交流

⑶师生齐读第3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会

诗人是大画家诗人是音乐家诗人是魔术师同学们你们想当诗人吗让我也感受一下你们的神奇

五练一练试一试

1抄写生字词

2练笔学当小诗人 映衬映照衬托

绚丽灿烂美丽

真谛真实意义或道理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一池碧水映衬着白里透红的荷花蔚蓝的天幕点缀着朵朵银花片片白絮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诗句碧绿代指荷叶白里透红写出了荷花的颜色蔚蓝是写天空的色彩银花和白絮分别比喻小云朵和大云团这两句诗就如两幅色彩缤纷的图画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诗人能用文字绘画出色彩缤纷的图画

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神奇魅力让学生知道文字也能说话能静也能动斜阳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斜阳当作人来描写说它是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将太阳下山的情景拟人化和诗意化了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是将人带饿心灵化成有翅膀的事物使看不见的心灵形象化

学法指导一点评导入 指导过程师生互动 第 二课 时

出示学生所写的诗句并邀请作者上台为大家朗读

诗人是大画家他的笔是彩笔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诗人是音乐家他的笔是指挥棒能使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诗人是魔术师他的笔是魔棒能用文字把事物变成人把人化成事物诗人还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精读细品深入探究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 篇4

【导入】

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整体把握】

师:合上课本,请看大屏幕——

课件:课题、作者、(不加标点的)课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现在听老师读课文。要听准字音,听清句读。(生听读)

(翻译课文,背诵课文。具体过程略。)

师:自由朗读,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尾作者借舟子的话点出了一个“痴”字。

师:(板书:痴)“痴”字是一篇之骨。我们先来看看痴人眼中之痴景。

【咬文嚼字赏痴景】

师: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作者眼界的是怎样的一派景观?

(生读写景句。)

师: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好奇怪哦,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

课件: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比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前一句,对比读一读,推敲推敲。

生:加上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生: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

生:原句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读起来一顿一顿的,语气显得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师:看来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啊。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读出来。

(生拖长音调,读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师:有人这样标点这句话:(板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你同意吗?

生:“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若加顿号,则成了四幅分开的画面,破坏了水天一色苍茫迷朦的整体画面,表现不出磅礴浩渺宏阔的气势。

师:我们再来看看后句话,(得意地)我把文中的量词一改,就很符合汉语用字的习惯了。

生:不好。味道不一样了。

师:什么味道?

生:好像……好像……原句那种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的味道没有了。

生:改了不好。“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生:在“更定”时分“雾凇沆砀”的“湖上影子”自然是模糊的,而改句景物过于清楚,画面过于清晰,不符合西湖夜雪的实际情景。而且意境散乱,了无新意,读来平淡无味。

师:我可以这样改:(板书: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而已。)

生:原句镜头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老师把顺序这样一改,镜头就变成了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了。

师: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生: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师:你的感受很细腻。来,大家读一读,把那个“而已”的滋味读出来。

(读出了一种深沉的感慨。)

师:这样标点行不行啊?(板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生:把顿号改成逗号,好像拉大了长堤、湖心亭、舟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用顿号则有一种浑然一体混沌难辨的意味。

生:逗号使得景物给人一种孤立感平面感,它改变了上下一白天山共色的立体画面,破坏了若有若无依稀恍惚如梦如幻的境界。

师:从句法上看,全句为单句,“而已”起总束作用,句中并列成分不应用逗号。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作者用字实在是奇妙,我们丝毫撼动不得。可是,这样的语言华丽吗?(生:不华丽。)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知人论世悟痴心】

师:张岱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我们来触摸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课件: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师: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实上还有舟子相随,并不是“独”往。

师:明明有舟子,为什么说是“独往”呢?这是不是矛盾?

生:“独”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个人的意思。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古代文人如张岱者更是独来独往孤傲清高,那些仆人佣人是不能与达官贵人们相提并论的`。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就情感而言,是说除了我张岱之外,没有有心赏雪的人或者说没有一个理解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同时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生: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心,舟子进不了作者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作者眼中无人,视舟子而不见,并无轻视之意,不过是文人雅士的孤傲罢了。

生: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当然会有人撑船,所以“舟中人两三粒”。然而,兴尽须归之时,将离开仙境之地,步入凡尘,所以又用舟子的一句话作结,回到现实世界。

师:大家想过没有,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是在明亡后,为什么文章开篇所写的时间依然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生: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虽然是在明亡后,但他去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却是在“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作者对如梦如烟的往事的追忆。

生: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以示不忘故国。作者借用这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用于警醒自己。

生:作者心系故国,字里行间传达着自己对明朝的无限哀思和对往事的无限怀恋。提及“崇祯”,心中不免隐隐作痛,作者不甘承认明亡,还不能从这一情感中走出。

师: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表现了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里?

生:“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作者为什么只写“是金陵人”,而不写是别的什么地方的人?我忽然想到,金陵曾是明朝的国都,作者一直背负着对故国的难解之思啊。

师:作者心中有波澜啊。“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金陵”是故国之都,引发了他幽幽的故国之思: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

明亡后张岱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故国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的痛。《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他梦故国,梦故园,梦故人,梦故事,痴情说梦,成了经挤压扭曲的未亡人精神上最终的皈依。

生:在这冰天雪地里,铺毡对坐的金陵人,正沸的酒炉,让作者感到了一丝的暖意。强饮三大杯后的张岱是清醒了许多?还是更添了几分忧愁?

生:同饮的这个场景也最令我难忘,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生:我觉得作者心中的愁绪并未得到化解,作者的心中寒冰一片,举杯销愁愁更愁啊。

生:从“拉”字就可以看出,作者饮酒并没有欢欣愉悦之意,只是碍于情面才勉强而饮。

师:是啊,他乡遇知音,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是易代之际前朝血性文人被主流社会与自我意识抛向边缘时心底的悲凉。茫茫世界,知己难逢,人生如梦,聚散无常,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岂不令人怆神!张岱深夜独往,悄怆幽邃,不知能将这凄神寒骨的冰雪西湖消解成几般滋味。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心醉了。

师:张岱看雪,可是大异于常人啊,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交流过程略)

师:是啊,作者看雪有太多的不寻常: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不寻常的际遇。那么,“痴”字的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张岱呢?他痴迷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议议张岱的“痴”。

生:这些不寻常正是张岱遗世独立高洁傲岸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体现,不寻常的行为塑造了一个不寻常的张岱。“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这一不寻常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生:张岱这种奇异的行为实际上是由于他当时的“悠闲”,他见证了明朝的灭亡,也由此引发了许多感慨,此时的他已毫无牵挂,心如止水。作者冒寒深夜赏雪是对自己情怀的一种释放,释放自己于自然之中,使自己的感情找到寄托,以此来掩埋一切的悲哀。

师:张岱为什么选择在晚上看雪呢?

生:作者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他不想见人,也不希望被人看到,我大明未亡人誓与清朝不共戴天!这其中包含了作者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这是不被世俗凡人所理解的高雅情调和对故国的一颗痴心,一颗赤心。

师:透过痴行痴景,我们触摸到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现在,请用一句话来评点张岱其人。

生:张岱活在自己过去的世界中。

师:说得真好!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去。

【披文入情鉴痴文】

师:痴人笔下必有痴文。与张岱同时代的名家祁彪佳这样评价张岱的文章:

课件: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矣。——祁彪佳《西湖梦寻·序》

师:你发现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了吗?也请你来评说评说——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点勾画,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根的孤独、茫然无奈的伤感和孤芳自赏的情怀,暗示了作者的“痴”。此字似画龙点睛般,一个字点出了一个人的个性节操,一个字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情怀。

生:“而已”一词用得好。美丽的西湖仅几个痴人而已,足见当时看雪的环境、时间是多么的不寻常,同时也和前文“独”相照应,把作者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高洁傲岸和对西湖美景的“痴”充分展示了出来。

生:此种场景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将人带到一个梦幻世界。缩小夸张,以细小反衬阔大,使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举目皆白宏阔雄浑的气势,同时也使人体会到简单语言背后的震撼力。

生:作者先是站在天地无我的角度,极写上下一白恢弘壮阔的全景,然后以我的视野来看远处的长堤和湖心亭,又寄眼身外以天地的视野来看“我”,来看舟看舟上的人。这是作者观察大自然后从心里出来的大自然。

生:作者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与堤与亭与舟,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山水画卷,给我们以清新雅致之感,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

生:“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便戛然而止,简练之极,却又意蕴隽永,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生:相公的痴在舟子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更有人早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只此一句,就令张岱和金陵客的痴态跃然纸上。“喃喃”两字,把舟子和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孤高冷寂的性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师:作者以恬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得意处、感慨处相互交融,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颇有诸多可赏玩之处。老师发现文章的题目就很美。标题为什么是“看雪”而不是“赏雪”呢?作者做此篇的目的为的是往昔的梦,故国的梦,寄寓对故国的一种幽深的眷恋,同时抒发隐逸与感伤的情怀。“赏”好像有备而来,显得自命清高似的,而“看”则显得更随意,也就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

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好像也有一丝疑问在里面,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客人像是问自己,也像是问别人。为什么用感叹号而不用问号呢?

师:谁思考好了,为这位同学解答。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却没想到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声惊叹虽发之于客人之口,其实这也正是作者的心声。用感叹号有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用问号则显得有些鄙夷,体现不出作者见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惊喜之情。

师:还有,结尾“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什么要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呢?

生:用句号就好像舟子对相公之痴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似的,文中显无此意;而用感叹号,则包含了舟子对相公痴行的惊异和感慨,显露出他们心灵的距离。

师:想不到小小标点竟能咀嚼出这般滋味。来,咱们对比读一读,细细体会一下。

(生品读体味)

课件:流传下来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不同的版本。假如你是教科书编者,你会采用哪个版本?

是日更定(矣),余挐(拿)一小舟(船),……

生:“船”给人一种很庞大很笨重的感觉,而“舟”小巧玲珑,给人轻松、悠闲和洒脱的感觉,正可以衬托出张岱深夜泛舟西湖的闲情逸致。

生:用“船”多别扭啊,在语音上就没有美感,而且“船”还给人一种很热闹的感觉,与文意也不谐调。

生:如果乘船去看雪,那还是失意的张岱吗?而“舟”更有一种象征意义,茫茫天地间一叶扁舟正是作者孤寂的心。

师:“舟”这个字眼在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内涵,它给人的感觉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和作者当时的孤独寂寞正相称,而“船”则没有这样的审美感觉。

生:舟怎么“拿”得动呢?“拿”字看似不通,然而细加品味,却又有说不尽的妙处。一个“拿”字,流露出作者去看雪的迫不及待如痴如醉的急切心情。

生:“拿”字好。“拿”给人一种随意的自然而然的感觉,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没有刻意准备,是突然涌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冲动。如果我是编者,我就用“拿”字。

生:“是日更定矣”,“矣”字多余,因为不用“矣”字,句子干净利落,意思也一样表达得很清楚。

生:读“是日更定矣”给我的感觉好像比“是日更定”夜更深了似的,并且“矣”字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尾声】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 篇5

不管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唯美,还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豪迈,这都说明雪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宠儿。这不,这儿也来了个写雪的文人。可他是个另类,文笔清新淡雅不假,但是思想实在成问题。此人乃张岱,此文乃《湖心亭看雪》。

文章的开头就很值得咱们说道说道。“崇祯五年十二月”充分体现了他对明朝的眷恋。我都恨不得敲着他的脑袋大喊:“哥儿们,醒醒吧。爱新觉罗早就坐拥天下了。”清朝后来的确没干什么好事,闭关锁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都是它的错。可是社会总是要发展的,就像你不能因为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就要求人类裹足不前一样,你不能停在明朝不求上进啊。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连邓小平爷爷都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朝代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你总要学着面对现实。实在不行你就鼓捣着反清复明去,写篇酸溜溜的`文章发发牢骚没什么实际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哥儿们,不能因为雪大就妄自菲薄啊,这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小舟,两三粒人算怎么回事啊?你要拿出巴尔扎克的“我将粉碎一切障碍”的气势,不就是一场大雪吗?瞧把你吓得。广告词说得好,“山高人为峰”,面对大自然要有勇气,万不能被吓倒啊。

你还没事晚上一个人跑到湖心亭看雪,乍一听以为你是个孤芳自赏的清高雅士。仔细一想,那是因为你人缘不好严重自闭,就是个孤家寡人。人家苏轼就能在晚上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看月,你只能一个人去。看见亭中有两人在饮酒,你连忙凑上去跟人家套近乎。不能喝就别装李白,还上去“强”饮三大白,这不是明摆着想要蹭酒吗?连撑船的都看不过去了,摇摇头,说:“这个痴人。”

人们都说此文笔墨清新淡雅,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赏和对故国淡淡的眷恋。依我看,这就是个想念过去繁华生活想得晚上睡不着只好一个人在大冬天晚上跑出去看雪的孤芳自赏的狂人的自说自话。连那场雪都替他郁闷。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 篇6

乌篷摇梦到春江

一、谋篇立意

作者因为一直对美丽的富春江有一种神往之情,并做着同样美丽的梦,才有两次富春江之行,并且留下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篇章。作品以其诗化般的语言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使我们在阅读和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一种美的熏陶,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无与伦比的风物美。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富春江之梦。

第二部分(3-5),写作者“圆梦”的缘由和游览富春江的行程之妙。

第三部分(6-11),描写富春江俏、娇、静的特点以及富春江的人文景观严子陵钓鱼台。

第四部分(12),收束全文,呼应文题。

三、写作方法

1.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

文章不少句子、词语都具有一种简约含蓄的美,能以少总多,具备诗化语言的特质。如“乌篷摇梦到春江”中的‘摇”字,不仅点明了游览的工具,而且形象化地写出了作者游览富春江时的闲适、惬意和怡然自得的情趣,同时还从侧面烘托出富春江幽静怡人的氛围。又如“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酣,惟愿年年得相觅。”中的“丰”字,形象地概括了富春江的意蕴丰厚、美不胜收,不仅在于曲折多姿、委婉袅娜的江流,莫道不消魂的色泽,无与伦比的幽静,而且还在于有扬古启今、独具魅力的严子陵钓台。文章中有很多句子音韵和谐,声调铿锵,具有一种音律上的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如:“一棹清波碧水路’、“千种情思万般忧”、“澄于湖海碧于天”、“千重涧水汇清流”、“乌篷摇梦梦越酣,惟愿年年得相觅。”

诗句的恰当引用也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特点。写早些时候做的有关富春江的梦时,作者引用了郁达夫的`诗句“屋住兰江梦亦香”,形象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的魂萦梦绕,把作者对富春江的神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写富春江无与伦比的静时,引用“临流鼓棹,帆飞若驰”来写富春江昔日的热闹,引用“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来写富春江现在的幽静,这样,一动一静,突出渲染了富春江无与伦比的幽静之美。

2.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这是一篇形神兼备而且富有情思的优美散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在文章中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发议论,使事、景、理三者结合在一起。在写回归浙江后之所以能圆了畅游富春江的梦的原因时,作者把时间、人物、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游览的路程和游览中的感受都记叙得一清二楚。然后作者开始浓墨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他眼中的富春江,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引用的手法,来突出富春江那独特的美。在写景时作者或融情于景或因情设景,创造散文意境,处处表露出作者对富春江喜爱之情。而在写富春江的人文景观严子陵时,作者并没有写严子陵美在何处,而是把写作的重心放在了分析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严于陵仰慕的原因,一语中的地指出严子陵钓台千百年来受人们仰慕的真正原因在于严光身上的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傲骨。从表达方式上看,作者用的是议论。而文章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直接抒发了对富春江的浓浓的眷恋之情。

四、问题探究

1.从作家对富春江的描绘中,你发现作者有着怎眼光?

读完全文,我们或许会有一种新的发现,新的认识,那就是感知生活中的美,寻求生活的意义,需要有一颗敏感、诚挚、感恩的心,需要去亲近自然,亲近山水,体会自然,感悟山水。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自然中领略到自然风光的无限娇媚,获得某种人生的启示,进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妙与乐趣。

2.从作者观察事物的方式来看,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心态?

意义、诗意固然离不开责任、道德、义务、良知、事业等等,但生活中不管什么时候、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不能缺少了美和对美的感知、感受和感悟。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时常听到类似活着真累的声音。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国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造化,指的是大自然,而所谓心源指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界相互吐纳、相互映照时,当我们向世间万物敞开胸怀时,当我们对身边的人报以善意的微笑时,当我们对身边的物投以凝视的目光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指导学生背诵本文。

2、通过做检测题目、反复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拔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3、通过对比赏析,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指导学生背诵。

2、难点: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学法指导:读—查—思—议

五、学习流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①北贾亭②西,水面初平③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

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 谁家新燕⑥啄⑦春泥。

乱花⑨渐欲迷人眼, 浅草⑩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画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1) 自读(1—2遍)给下列注音:

更(gēng )定 毳( cuì )衣 雾凇( sōng ) 一芥( jiè ) 沆砀( hàng dàng )铺毡( zhān )强( qiᾰng )饮 喃喃( nán )

(2) 范读(1—2编)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是一个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超凡脱俗之人)

2、研读课文

指导: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整理重点字词或疑难字词含义。

(1)解释加点的字。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都 ) ②余挐一小船( 撑,划 。通“桡”)

③上下一白( 全,都 ) ④及下船(等到 )

(2)辨析多义词的含义。

是:①是日更定 (这) 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②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

白:③上下一白 ( 白色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3)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景色:(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文中最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词语是:(痴 )

六、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张岱特别的呆气?(“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 )

(2)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情,渗透着亡国之后一个遗民的辛酸沉痛的思想感情。原因是因为他爱国。)

(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研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品味其写景之妙。

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收集整理古人描写雪的诗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山外情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题临安邸》宋、林升)

(5)、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反馈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做题

[甲]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D

A、是日更定(这) 莫衷一是(结论)

B、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更深夜色半人家(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客人)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 且焉置土石(哪)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3、[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气。)

4、(1)从[甲]文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答: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答;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感情却不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照应。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八、知识拓展

1、《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时人。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读文做题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突兀( wù ) 如颊( jiá ) 目酣(hǒn)神醉 丁酉(yǒu)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突兀层崖中( 高耸的样子) B、山色如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 )

C 、己不觉目酣神醉(喝足了酒)D、余游西湖始此(从这一次开始)

(3)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湖全景?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心情?

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九、课后反思

上一篇:家乡的小河的小学作文350字下一篇:工厂庆五一迎五四联欢晚会的致辞